第一篇:从余应潮老师教学案例中学习语文教学的整体感知
从余应潮老师教学案例中学习语文教学的整体感知
太和县洪山中心校
韩国锋
内容摘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也是比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说得十分明确,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余老师的《阅读教学艺术五十讲》中提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如下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关键词:
余应潮
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
概括
复述品评
赏析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也是比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说得十分明确,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任何作品都是一个整体,艺术创作讲究凝神结想,成竹在胸,布局统一,浑然天成。阅读自然也应从作品的整体出发,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情感、主旨、观点,才能准确地析词辨句,理解作品内容,揣摩写作技法。这样,当进入分析和综合阶段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即可,学生既学得轻松活泼,又可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然而就目前看,关于整体感知还存在三个误区。误区之一是认为“整体感知就是总览课文全貌,宜速战速决”。可是我们也知道,要想在课堂上利用三五分钟时间完成预定任务决非轻易之举。有时候由于没有保证学生整体感知的充裕时间,诵读不够,揣摩不够,体味不够,课堂只成为教师和少数尖子生的对话,而大多数学生则成了台下的观众,学生的主体地位无从体现。更为严重的是,教师又马上介入课文的段落分析、语言分析,学生由于缺乏“自得”的基础,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往往成为“外加”的东西,于是纵然教师百般引导,学生仍不为所动,语文课兴味索然也就在所难免了。
误区之二是认为“整体感知是个体阅读活动,可放手自读”。诚然,整体感知作为学习的起点,需要学生个体的阅读活动,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但如果放手自读,不作指导,不提要求,或只作空泛的指导和要求,又没有检查,没有反馈,这又走人了整体感知的另一误区。整体感知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只有以明确的目标作为导向才能顺利进行,有的课文语句表层不易穿透,可以稍作诠释;有的内蕴层深厚宏富,可以指点津梁;有的课文看似散漫无章,可以帮助确立突破口;有的文章事件繁复,可以给学生几个思考题。这样学有目标,读有方法,才能逐步形成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渐进“自能读书”的境界。
误区之三是认为“整体感知只要宏观把握,不必微观分析”,即认为整体感知只需认真阅读原文一到两遍,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头脑中有个整体的框架就算达到了目的,接着便可进入下一步的“精段赏析”阶段。整体感知其实就变成了一种手段,一种迅速介入语段分析而不得不熟悉课文的手段。余老师曾在《整体阅读》一文中指出:整体阅读应该“不仅仅只是让学生读课文并大致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课文整体的角度去理解课文的情节,课文的脉络,课文中的人物,课文中的事件,课文表情达意的手法等等。” 那么究竟如何对文章进行整体阅读?用余老师的话说,就是运用朗读、提问、讨论、概括、复述、品评、赏析、改写等方法或手段,将学生深深地带进全篇课文之中,让他们从头至尾地阅读课文,反复认真地咀嚼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教学,就是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再言之,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确定地解决课文一至几个方面的关键问题,这一至几个关键的教学问题,既能带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又能带动学生生动活泼的阅读活动。在解决这一至几个关键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之中。
在余老师的《阅读教学艺术五十讲》中提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如下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1.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在自由地探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的感知与理解。
比如余老师的《祝福》的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老师的这种看法。
“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是一条多么富有吸引力的阅读线索,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研读课文,探讨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1.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没有丈夫的;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4.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同学们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此中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
2.用设置悬念的方式,既激发同学们探求的兴趣,又让同学们在解决悬念之中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
比如余老师的《死海不死》教学案例,教师设置教学悬念:同学们,《死海不死》布局谋篇的主要特色,是围绕说明的对象悬一笔、插一笔、补一笔。你们读读课文,看是不是这样。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圈点勾画,交流讨论。懂得了课文开头极像记叙文的“倒叙”,此为“悬一笔”;课文中间插入古老的神话传说,这是“插一笔”;课文结尾补充说明死海的未来,这是“补一笔”。悬一笔,可抓住读者的好奇心;插一笔,能增加说明的趣味性;补一笔,则足以引起人们对死海未来的关注。
在教师点拨下,同学们还进一步懂得,课文中真正的说明内容只有两处,精读这两处之后,再来反观作者的这悬一笔、插一笔、补一笔,其构思技巧令人回味。至此,同学们对课文的整体理解便迅速、便捷、准确地完成了。
3.就课文某个方面的内容,用规定的句式组织学生进行理解性的说话活动,在众说纷纭之中完成对课文的感知与理解。
余老师的《鹤群翔空》中,用了个很巧妙的方法,要求学生在朗读完课文后扩写一个句子“这是一篇写鹤的故事”。学生通过对句子的扩写,实际上对这篇课文也进行了整体的感知,回答的答案即是对课文的理解。
4.要求对课文进行“概括”,进行“提要”,进行“知识板块集聚”,用这样的方法将学生引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仍然拿《鹤群翔空》教学实例,扩写完之后,余老师采用的方法是对课文中美词(四字词语)、描写抒情美句、写鹤妙喻进行整理,学生在整理中又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
5.用读一文写一文、读一文写几文的手段,牵动学生的思绪,让他们的眼光在课文中逡巡,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再表达”达到对课文的整体理解。
比如余老师在上《纸船》时,就让学生对课文的第三节进行仿写。这个仿写就帮助了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表现的手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6.用多角度整体赏析的方法,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引入课文,在欣赏课文不同角度的美点之中,对课文进行多角度的整体理解。
比如余老师《满井游记》的教学案例,就是侧重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教师评价这篇课文充满了“美”,让同学们就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找出实例,用课文“美在„„”这样的句式说话。要求每人都说,至少要说一句话。同学们综合“说话”的内容,有包括课文的写景之美: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春柳之美、麦苗之美,它们构成了一幅北国郊原的早春风光图,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还有写人之美、写物之美和写情之美,同学们借对课文美点的赏析,完成了对课文的多角度的整体理解。
7.运用不同的调动手段,安排层次不同的教学问题,在逐层深入之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理解课文,整体赏析课文。余老师就《狼》设计过很多不同的教学案例,其中有一个就是运用不同的调动手段,安排层次不同的教学问题。
教学板块分为赛读、赛问和、赛讲。在第一个环节读文比赛中,让学生5分钟自由朗读,教师提出层次不同的朗读要求。再来5分钟竞读比赛。或分组赛,或对手赛,要求读出情景,读出叙、议的层次。在第二个质疑比赛环节中,让学生有3分钟质疑问难准备,3分钟质疑问难比赛,然后教师释疑解难,并安排一定的课中练习。
在第三个讲故事比赛中,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课文内容“变”为一篇白话故事。同学们自读自讲。分小小组讲故事。选手竞讲。优胜者演讲。
最后由教师评说。在这样的教学中,串讲不复存在,繁琐的提问销声匿迹,赛读、赛问、赛讲三个教学环节与整体感知课文、整体理解课文紧密相联。
8.用“探求”“发现”作为教学要求,用组织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作为手段,在探寻、交流、讨论中整体理解课文。
余老师在《故乡》的教学中,就用过这样的一个方法,练习中有一句话:作者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然后让学生通过探寻、交流和讨论来发现问题,从而对课文进行整体的把握。
从上述教学设计可见,整体阅读教学的突出特点是想方设法把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引入课文,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结构的极大改变——学生占有的时间大大增加,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朗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流,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就必然显得生动活跃。
当然要想抓整体,认真钻研教材是绝对不可少的。此外,还要在构思上下一点“苦心孤诣”的功夫,要用设想的方法、实践的方法、比较的方法来形成、修正、完善我们的教学构想。
巧妙的设计需要抓住文章的突破口。第一可以从标题上下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在标题上做文章,既易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很快进人课文,以实现整体感知。比如改造标题,就是对标题添加或缩减词语,使标题的意义更明显。如教《故乡》一文,给学生初读任务,在原标题“故乡”之前,加上一个或几个修饰性的词语,把这篇课文的标题变成“„„的故乡’,的形式,并做简要说明。学生对标题的补充,就是对课文内容和感情进行了一次整体感知。同样另拟标题、添加副标题也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切实有效。
第二可以从课文的主旨、线索、反复出现的词语等下手,就好像是“点穴”一样,点中课文的“要害”。比如余老师在上《狼》时,一上来就问学生课文“里面塑造了哪两个形象?”“狼这个形象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引导学生点出“黠”。这样再带着学生读课文,学生就容易读出课文的那种情景,理解课文如顺水推舟。再比如笔者的《泥人张》教案中,对本篇课文的整体感知环节就设置了这样的目标“一品奇之究竟”,让学生通过体会泥人张的“奇”,来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第三,可以对优美的短文进行有创意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之中感受与感悟课文内容。读书时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手段,朗读、诵读、涵咏„„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当然“充分地读”并不是一味地傻读,那种低水平的朗读会窒息学生的灵性、败坏了朗读的名声的。
总之用一个或几个关键问题来带动全篇文章阅读的整体教学,这是非常符合当前教学改革要求、适于广大语文教师运用的一种科学的教材处理方式。从教学过程看,它以其完整性而大大优于肢解课文、架空分析、教师独占讲台的课堂教学;从教材处理看,它的角度小巧灵活,不像“单元教学”那样令许多教师望而却步,因而有着重要的教改意义。
从余应潮老师教学案例中学习语文教学的
整体感知
这个舞台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有才能 的人,有表现的人,有可塑性的人„„
我愿意用我的专业知识走向一个更大 的人生舞台。
——题记
太和县洪山中心校
韩国锋
2010.3.15
第二篇:余映潮老师答语文教学1-20问
余映潮老师答语文教学1-20问
1、如何处理好“上自己理解的课与完成教学目标”?
答:所谓“教学目标”,大多指课文的“教学目标”。但在现行语文教材的体系下,这是比较模糊的东西。即使是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也很难真正确定某一课的“教学目标”。但从教学实际讲,每一课又是有着它的大致的教学目标的。这大致的目标一是来自单元教学的要求,一是来自课后和思考与练习。
那么,第三个来自,就是语文教师自己对课文的真切感受。所谓的“完成”“教学目标”,其实已经有很大的成份是来自教师本人对课文的理解。
所以,一位语文教师如果对课文有独到的或者深透的感受,又关注到课文单元教学的要求,就能上出自己心中比较满意的课。
2、如何处理好“提高成绩与上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的问题。
答:应该说,凡“精彩的语文课”都与“提高学生成绩”有关,都应该能提高学生的成绩。从阅读的角度来讲,精彩的语文课不是花里胡哨的课,不是媒体手段丰富多姿的课,不是用所谓的“资源”冲击课文的课,也不是让学生满课去“找”,热闹非常的课,更不是那种经过反复预习、表演痕迹严重、上得行云流水般的课。
精彩的语文课,应该是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的课,学生的积累丰富的课,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得到很好激发的课,学生的思维与学习方法受到良好训练的课。这样的课,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一定有有益的、有效的。
3、把文言文当作白话文来教的问题。
余老师的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是:解读文眼,理清思路,赏析重点。解读文眼是整体把握,在我看来,文言文没有翻译这个步骤,学生不知道是不是能够整体把握。
单从三个板块来看,好像还是杂志上说的,把文言文当作白话文来教,不知道余老师在细部是不是有什么新招。
答:有些文言文课文是不能纯当文言文来教的,或者说文言文课文中只有一部分主要当“文言文”来教。《湖心亭看雪》《三峡》《与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等课文不能单纯作为“文言文”来教,它们有着审美的教学训练任务,从这一点来看,与现代文的教学是一致的。
我设计课比较注重“创意”,讲一篇课文必定形成一个创意,这可能是与别人最大的不同。
4、请问《台阶》一文怎样指导朗读?
答:台阶的朗读,可重点朗读父亲做建屋准备的那一部分,那一部分写得集中、生动、让人深深感受到父亲的辛劳。
更高层次的朗读,是老师的引读,即像主持人一样,说一点引领、过渡的话语,让学生读上几段。这几段的选取,应该生动地表现父亲的形象,比如父亲隔着柳树看人家的房屋,父亲踏黄泥、父亲把头埋在膝中等,这需要很好的组合,有一定的艺术性,同时,朗读的内容也应该是品读的重点内容。
台阶的主题,我觉得最通俗的应该是中国人的为家而奋斗的习惯。教学之中如果涉及到主题,不必局限于一种。
5、作为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提高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呢? 答:提高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方法。正面的方法:自读。
1.用独立分析的方法读课文。即不看任何资料,对课文进行结构与内容的大致分析。2.用提炼梳理的方法读课文。即用分类集中的方式提炼文本中的精华内容。
3.用选点深入的方法读课文。即多角度地反复地研读课文中某一方面内容或者某一块内容。4.用论文写作的方法读课文。即逼着自己写关于课文的欣赏短文。侧面的方法:参读。
1.阅读别人的欣赏课文的文章,体会作者的独到之处,揣摩别人为什么写得好。2.读一些文学欣赏方面的文章,提高自己的文学欣赏水平。坚持做一年试试。
6、如何在参赛课中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啊?
答:假如由我来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第二节课,而我又不知道别人是如何上第一节课的,那么我会设想别人上课的基本内容可能是将课文大意以及脉络给学生疏通了一下。
那么第二节课可以设计为:先回顾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然后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精段品读之一,精段品读之二,精段品读之三。每一次品读换用一种手法。
我想,一节课中扎扎实实地品读一篇课文的三个精段,应该是比较好的了。更何况《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结构特点暗示我们可以这样做。
7、我想问您品读课文与精读课文有什么区别吗?
答:“品读”与“精读”,是日常阅读教学中常常运用的教学术语。
“品读”是比较一般的说法。指的是阅读品析课文。在“品读”教学之中,最需要进行细细研读与品读的,就是“精读”。
所以,“品读”大于“精读”,“精读”细于“品读”。
8、什么是切入点?怎样寻找到课文最佳的切入点?
答:所谓“切入”,一般指的是课堂阅读教学之中在整体了解的基础之上让教学视点快速进入到课文某一部分的作法。
这主要是一种处理教学内容、剪裁教学内容的做法。用这种做法可以比较顺利地实现长文短教。如《故乡》的教学,如果教学一节演示课的话,可以:先请同学们对《故乡》、对闰土谈谈看法,然后告诉同学们我们现在重点研读写中年闰土的这一部分,这样就“切”进了课文。
“切入”也指将教学视点“切”进某一知识点或者能力点,其做法与切入文本的做法差不多,都需要都预先的铺垫。
9、在一节课中怎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有什么方法呢?
答:说到调动学生的手法,我想:
首先是让学生对老师有亲近感,老师在他们的面前是可爱的。
其次关系到老师的教学设问的问题。对学生的提问不可难,不可易,不可散,不可急。要给学生以充分思考的时间,有时老师还要先作回答问题的举例示范。
还有一个教学铺垫的问题。课堂上比较重要的发言,往往在一节课的后半部。教学之中要注意在前半节课作好足够的铺垫,以为后半节课蓄势。
有时遇到实在窘迫的情况,也可以放弃原来的教学设计,根据情形及时作出调整。
10、怎样设计《与朱元思书》第二个课时的教学方案?
答:《与朱元思书》是从八年级下学期第21一(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
二 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三
练习一——这是“整体感知”练习,也是一道“背”的练习。《与朱元思书》是传世名篇,提出背诵的要求,意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通过背诵,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增加对文言
练习二——这是“文笔精华”练习。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让学生体会作品语言方面的特色,体会写景的妙处。同时,这也是一道“说”的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练习三——这是“迁移拓展”练习。是一道开放性练习,同时也是一道“写”的练习。这个练习,就是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动手改写,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的语
综合起来看,这三个练习所透露出来的教学信息是:背→说→写;将这三点扩展一下,在细节方面雕琢一下,在资料方面充实一下,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案吗?这样的教学方案是
如果把序调整一下,也可以把“背”放到最后一个环节,用形式精巧的“背”来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
11、请问初三作文总复习的策略。
答:可带着大家重点研究一下初三毕业班的复习序列。叫做“大致有序,重点突出,形式有变”。
大致有序:提炼出中考作文训练必须要落实的大约10个重要的训练与提升点。重点突出:重点放在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上。形式有变:主要要两种形式,一是作文的完篇训练要到位,一是作文构思训练要到位。两种形式相辅相成。
12、谈谈对我的《云南的歌会》的教学设计的看法。
想给你这样的建议:
1.快速导入课文(这是第一步进入课文,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同学们速读课文,以“我从课文中读到了„„”为话题说话。
老师最后要形成两个小结:
1)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第一段:对歌 第一段:男女情歌酬和
第二段:赶马女孩唱歌第三段:乡村热闹歌会
2)云南的人,云南的景,云南的歌会
3.朗读:尽情朗读四个片段(这是第二步进入课文,深入理解文中精彩的内容)。
1)插入对几个重点字词的认读
2)用各种形式和手法读好写人,写景,写物,写场面等片段。
4.欣赏:重点欣赏“昆明乡下”这一块(这是第三步进入课文,这是选点突破)。
运用多角度反复的方式细细赏读这个片段。
(这需要老师精细地研读文本)
(读一读教参,然后自己好好地揣摩)。
13、关于中考作文备考方案的意见
(1)下学期整个大作文训练应该是10个点。其中记叙文训练7个点,说明文训练1个点,议论文训练1个点,散文写作一个点。另外还有一个作文应试能力的点应该训练,那就是“审题”这个非常最要的训练点。
(2)下个学期整个大作文还应该有8个课时左右的“写作构思课”,每个课构思两个文题,一共构思16个文题。这16个文题可以从近两年的全国中考作文题中精选。题目应以叙事文为主,之间又要各各不同。
(3)你们的七个点:开头结尾、立意、情节的波折、人物描写、结构、语言、选材。从目前你们传来的教学方案看,需要着力进行改进。如《开头与结尾》的指导,“开门见山”之类从小学说到初中毕业,我看是不需要花时间再复习的了。又如《情节的波折》,内容详实,教师花了大功夫,可惜只能是文学社的讲座稿,因为中考作文总复习不是培养学生写小说的。《语言训练》只要求把几个“追求”再细节化、再优化就行了,不要太繁琐。《生动的人物描写》在指导上还应该更有新意一些。《结构》的内容很好,是不是可以提炼出初中生必须会用的10种结构模式呢。
(4)你们的七个点:开头结尾、立意、情节的波折、人物描写、结构、语言、选材,我以为不大成系统。还可以进行调整。
要根据你们已有的历年资料和已有的经验再进行策划。
14、怎样具体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升格训练?
首先,我们要关注初中语文课标教材单元综合性学习中所规定的作文教学点。我认为,综合性学习中的这些作文教学“点”并没有关照到对学生文技法训练,但它们起到了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开阔学生观察视野和增加学生知识的作用。
其次,我们要根据初中语文课标教材单元综合性学习中所规定的作文教学点的内容,提炼出初中三年中学生所一定要接受的文体文类写作训练。比如记叙文,初中学生是一定要接受叙事性文章、写人的文章、游记类文章、写景类文章和咏物抒情类文章的写作训练的。
然后我们还要根据初中生书面表达的需要和中考应试的需要,提炼出若干种适合于初中生学用的文章表达模式。
如果我们能将课文中开阔学生视野的作文教学点、我们提炼出来的初中生所一定要经受的文体文类训练点和文章模式训练点这三者有机地“编织”起来,形成初中作文教学的序列和“网络”,那就可能真正是用好的系统训练的方法对初中学生进行三年的训练。
只是目前基本上没有人这样去做。
现在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只能是根据初中语文课标教材单元综合性学习中所规定的作文教学点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肯定只是“半边户”。
另外,刘老师还问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升格训练的问题,我想这是要做很多潜移默化的工作才能达到有一定效果的,那就是指导学生多多地阅读千字美文。单纯的课堂作文升格训练一是没有时间做,二是也不可能篇篇做。
15、有什么好的系统训练方法适合初中学生三年的训练?
中考作文训练的过程设计。历来是难题。
这里介绍一个比较简单但也要求做得比较细腻的教学过程。
即:20个作文题复习法。
要求:
细细研究本地多年以来的中考作文命题,再来设计20个作文题。
1)这20个题的设计,要求涵盖考生中考作文应试的各个基本的生活侧面,要求涵盖中考卷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文体的写作(一定要以记叙文为主),要求涵盖中考作文的各种题型(其中包含各种“导语”形式)。
2)这20个文题,有机地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10个题,为必做的大作文题,教师要进行细腻的写作技法指导,在整个中考复习期间指导写成10篇文章,并指导学生认真修改。这10个文题中,一定要有一个比较偏怪难的题,一定要有一个“写烂”了的平俗题。
3)另外一部分10个题,指导学生构思出作文提纲并进行反复修改。拟提纲的训练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上,即指导、要求任何考生在考场上都必须写完自己的作文。
16、一种崭新的课型设计一一说读课。
示例:余映潮《卖炭翁》说读课。
教学过程:
1.导入(2分钟)。
①介绍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②简介时代背景。
③检查预习情况。
2.第一个教学板块:朗读。(9分钟)
学生先读课文。
①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老师纠正读者中的误处。
②老师纠正之后,学生读第二遍。
③课文中有这样一些字词需要认读、掌握:
薪
鬓
碾
辙
翩
敕
叱
络
系
直
何所
可怜
④学生再杂然地自读课文。
3.第三个教学板块:说一说译文。(8分钟)
①教师以句子为单位读课文,每读一句,学生就跟着集体来往地回译文句。
②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请学生口头翻译几个在句:如:“夜来城外一尺雪”、“宫使驱将惜不得”等。
③学生杂然地再读课文。
4.第三个教学板块:说——析文句。(10分钟)
教师以句子为单位,以对句子的表达作用进行理解为重点,要求学生发言。
教师示范: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这句话写人物,写了人物烧炭的地点和劳作的艰苦过程,点明炭的来之不易。
学生发言,如:
诗的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到荒无人烟的终南山上。一个老人在过着十分穷苦的生活,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
“卖”、“伐”、“烧”三个字写出了老人繁重的体力劳动。一个“翁”字,更显出其生活的不易„„
教师在学生析文句的过程中相机点拨并顺势拉出课文的线条:
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的生活遭遇。
同学们发言:苦(或“惨”)
问:苦在哪里?同学们继续发言。
形成如下板书:
苦一一苦情(烧炭苦,忧炭苦,卖炭苦,失炭更苦)——苦“宫市”也
学生杂然地再读课文。
5.第四个教学板块:说——品字词。(8分钟)
①请同学们用一个句子谈谈对课文的理解,请大家用“„„用得好„„写出了”说一句话。如:
“尘灰”用得好,它写出了卖炭翁的劳动环境之脏。
“烟火”用得好,它写出了卖炭翁的其长期烧炭之劳。
同学们发言,如:
“苍苍”用得好,它绘其饱经风霜之衰。
“两鬓”、“十指”尘灰满面、衣服褴褛,几个特写,使人触目惊心。
“心优炭贱愿天寒”用得好,它诉其生活无着之苦。
„„
②两组织学生读课文。
6.第五个教学板块:说——作想象。(7分钟)
说想象的内容分三个层次进行:
①第一层次,同学们想象并描叙一个特写镜头。
如眼角深深的皱纹,如汗水,如黑指„„
②第二层次,同学们想象并描叙一个动景。
如大雪之下的卖炭翁在拼命拉车赶车。
③第三层次,同学们想象并描叙老人的一种心情。
如早起去卖炭的心情,如卖炭翁被抢之后的心情。
(教师可提供一些词语,如无可奈何、光天化日、忍气吞声、顶风冒雪、冰天雪地、仰天长叹、不由分说、无恶不作、凶神恶煞、老泪纵横、顶风冒雪、无依无靠、忍气吞声之类)
7.收束,小结课文学习情况并点明以上的“四说四读”也是一种阅读文言诗文的学法。
这是一节具有相当改革力度的课。它完全创新了教读课的教学课型,教学活动的视点定位于以学生的语言活动为中心;整节课板块明晰,节奏鲜明,课堂活动生气勃勃,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此节课的主导教法为“说读”,课型结构为“板块式”。最重要的教学板块由“说译文”、“析句段”、“品字词”、“作想象”四步构成。“说译文”这一教学板块中的“说”,为“理解性的语言表达训练”。“杂然地翻译文句”这一教学要求的目的有两点,其一,让每一个学生都“动了口”,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说译文”之中,同学们从整体上得到了教学训练,课堂教学的效益很高。其二,在教学主体性步骤的起始阶段进行了学习气氛的烘托,同学们在这种“大家都来说”的学习环境中受到了感染,为后来学习步骤中的“说”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析文句”这一教学板块中的“说”,为“分析性的语言表达训练”,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已经进入到理解课文中描写的表达作用这一层次。“品字词”中“说”的要求又进了一步。这一教学板块中的“说”,为“品味性的语言表达训练”,学生开始对课文的“妙点”进行一些赏析。“作想象”这一教学板块中的“说”,为“叙说、抒情性的语言表达训练”。这里的“说”,从表达形式来看,已经由前面有对象的“说”深化到想象的“说”,由前面的“说句”深化到“说段”。
这节给我们以如下的启示:
第一,在教学思想上,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到,语言课的教学应以学生的语言活动为中心。第二,在教学设计上,我们要进一步改变习惯,要改变教师独占讲台、一讲到底的陈旧教法,要把“讲析课”合理地降到最少的程度,要让学生的语言习得课、语言训练课、语言实践课等科学的课型合理地上升到最多的程度。第三,在教学手法上,我们要进一步科学化、生动化,在语言教学、语言训练的“说读”课中想方设法,让学生说得起来,说得下去;说得准确;说得有序;说得有情,说得有理。第四,在教学策略上,我们要进一步着力探索,除了“说读课”外,我们还应创造出更多更美的课型,如“写读课”、“背读课”、“演读课”、“联读课”„„
17、怎么写教案吗?
答:就一般的普通的教学设计而言——我们大约需要做好10件事:
1.读教材,了解课文所在的单元及其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
2.了解课文的“身份”,是教读课文还是自读课文。
3.读课文,以获得对课文的新鲜的感觉,获得对课文的深切理解,形成对课文独到见解。
4.读教学资料,包括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资料,以完善、深化、优化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
5.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勾勒教学思路,划分教学时间。
6.根据自己所安排的教学流程或者教学思路,分析、提练、组合教学内容,初步确定本次教学的内容重点和能力训练重点。
7.从学生课堂活动及能力培养的角度展开教学设计并 斟酌重要教学板块的教学手法。
8.按一定的书写格式、用完整的结构表述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内容。其中略写的内容有:“教学创意”、“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时安排”、“预习要求”等;详写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各个教学步骤之中。要特别注意科学地艺术地设计学生的课堂活动,要准备好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基本内容以及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讲析的内容。
9.完成辅助教学的板书设计或多媒体课件。
10.修改、补充、完善已经形成的初步方案。
从大面积上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来看,即使是一般的、普通的教学设计,我们也仍然要注意改变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中年深日久的旧思路与旧手法,即基本不变的结构模式、可以多年沿用的教学安排、以及缺乏精致组合的教学内容。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学习运用新的先进教学方式、养成与时俱进教学设计习惯的义务。
18、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呢?
答:关于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说到底,是培养有文化的人。这好像是一句虚话,其实是一句真话,想一想“文盲”两个字就知道了。
再说实在一点。
第一个根本任务,是不断地增加学生的积累。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各有不同层次的语言积累与知识积累的内容,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越丰厚,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就越高。其实这也是一种能力的养成。
第二个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经典选文的教育,让学生知道、领会到祖国优秀语言文字的源远流长,使学生成为有文化修养的人,有内涵的人。从这个角度讲,叫做“教课文”。所以,有的经典,特别是文言经典,不仅要学生“学”,而且要教师“讲”。
第三个根本任务,是能力训练。这是语文阅读教学最最重要的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终生受用的学习技能,让学生能读会写,让学生能够经过训练而自读自析,可能就是“教材”的最重要的作用。我以为,凡课文阅读教学,或多或少都要关注能力训练的问题,到了高中阶段,更要进行文学作品欣赏方面的高层次阅读能力的训练。
第四个根本任务,是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的训练中,有不少是与“方法”有关的。有的思想方法,关系到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这个角度讲,其意义已经不在“语文”而在“人生”中了。
至于思想情感的熏陶,则贯穿于以上教学内容之中。
19、板块式教学设计思路的教学设计。
示例:余映潮关于《狼》的教学设计
预习要求:
①对照注释理解课文,读课文,理解语文的批注。
②从语言理解的角度,每人就“„„写出了„„”、“„„表现了„„”准备说一句话。
教学环节如下:
一、教学铺垫(3分钟左右)
1.导入。
2.抢答(检查预习)——作者,体裁,形象,层次„„
二、读——读准字音。(5分钟左右)
1.同学们齐读课文,老师听音。
2.请同学们注意如下字词的读音。
缀
苫
倚
薪
暇
黠
三、读——读懂词意。(6分钟左右)
1.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
2.请同学们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词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
3.教师强调如下字词。(重点在第四段)
①指出用法:止()犬()洞()隧()
②理解词意:去()股()盖()耳()
③理解词意:少时()顷刻()变诈()几何()
④辨析词意: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四、读——读顺句子。(6分钟左右)
1.同学们杂然地习读课文,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
2.教师重点辅导两个句子的读法。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②其一犬坐于前。
五、读一一读懂故事。(14分钟左右)
1.全班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课文中的编者已写好的评点。同学们从屠户的角度、从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2.全班同学再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自己写的课文评点。同学们从“狼”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3.同学们继续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老师自说对课文的评点。引导同学们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如此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形成的内容如下: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品评一:写屠夫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品评二:文章开门见山,写两狼追一人,揭示险恶的情境,扣人心弦。
品评三:文章言简意赅,开门见山,记叙的要素交代清楚,渲染出令人紧张的气氛。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品评一:写屠夫俱粮,表现屠夫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这是故事的发展。
品评二:狼得骨而不止,使人感到屠夫面临巨大危险;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屠夫随时有受到攻击的可能。
品评三:描写细腻、生动,投、复投一表现屠夫一再退让;“并驱如故”——不仅表现了狼的贪得无厌,而且表现狼懂得配合作战。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放,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品评一:写屠夫御狼,表现屠夫的判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品评二:狼穷追不舍,屠夫在情急之中迅速占据有利地势,人与狼形成紧张的对峙局面。
品评三:恐,顾,奔,倚,弛,持——一连串的动词写出了屠夫在紧张险恶的环境中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设法与恶狼斗。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大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只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品评一:写屠夫杀狼,表现屠夫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品评二:狼的一走一留,“一狼洞其中”,将危险性渲染到了极点,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直到禽兽“顷刻两毙”,读者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品评三:“一狼径去,一狼犬坐于前”--表现狼另有图谋和牵制屠夫;“意将隧入以攻其后”——表现狼迂回包抄的狠毒。“数刀毙之”、“亦毙之”充分表现了屠户的勇敢果断。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品评一:作者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此为第二部分。
品评二:结尾仅20字,从实到虚,将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寓意丰富而深刻。
品评三: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六、读——品读意味。(8分钟左右)
1.讨论题:怎样理解课文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2.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
3.同学们发言的主要内容有:
晚:说明当时已是路上无人,屠户处于无援境地。
途中:写出了特定的环境和地点。
缀行甚远:写出了狼紧跟人的时间之长,距离之远,写出了狼的险恶用心,也写出了狼对屠户的力量还不知底细,还在进行观察,这初步表现出狼的狡诈。
一屠、两狼:对比,屠户单独一人,狼是两只,写出了屠户身处险境。
投以骨:与前文相照应,又为故事的发展起了推动波澜的作用,也写出了屠户在想办法摆脱险境。
投,复投:表现屠夫一再退让。
仍从:写狼的贪婪,狼的胆子越来越大,得寸进尺,步步紧追。
后狠止而前狼又至:甩不掉狼,形势紧迫,屠户面临受到攻击的巨大危险。
并驱如故:表现狼的贪得无厌,也表现狼知道配合作战。在这个时候,屠户的险境丝毫没有改变,反而更加危险,屠户好像到了山穷水尽、无路可走的地步。
窘、恐:写屠户的心理;也写屠户更加陷入困境,气氛更加紧张;还写屠户已在重新考虑自救的方法。
恐,顾,奔,倚,弛,持:一连串的动词传神地写出了屠夫的心理、动作和神态,写出了他在紧张险恶的环境中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抢占有利地势,准备与狼搏斗。同时让故事情节稍稍得到舒缓。
弛担持刀:写屠户准备奋起搏击。
敢眈相向:写出了狼眼光的凶残与贪婪,写出了两狼伺机进攻、双方处于决一死战的相持阶段,气氛异常紧张,动人心魄。
一狼径去:“径”字用得巧妙,留下了悬念,为写狼的狡诈埋下了伏笔。
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这又是一个悬念,狼的表现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仅12个字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狼制造假像、伪装悠闲的神态。狼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实际上是在实施阴谋。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写屠户机警果敢,不失时机,迅速出击。
转视:把惊心动魄的情景展现在眼前,把情节推向高潮。
一狼洞其中:将危险性渲染到了极点,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原来“一狼径去”是为了前后夹击。直到禽兽“顷刻两毙”,文章中的悬念才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写屠夫的醒悟,更写狼的狡黠。教育人对狼一样的人一定要提高警惕。
结尾:卒章显其志。
„„
4.教师就最为重要、最为精彩的内容小结,学生记录:
课文语言简洁生动。如开头20字,写出了故事的时、地、人、环境,渲染出了紧张的气氛;又如结尾20字,点出主题,寓意深刻。中间100多字,写出了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凡写人、狼的动作神情之处,无不表现人、狼的性格特点。文章正是通过一连串简炼生动的描写,把狼的“变诈”、屠夫的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
七、读——演读情境。(3分钟左右)
1.师或生试用湖北评书或者读故事的语调朗读课文。
2、课堂小结,完成板书:狼
黠一一笑
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全新的设计。
新意之一:没有串讲,没有翻译,有的只是:朗读。
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是指出声的诵读。“读懂词意——读顺句子——读评故事——品读意味”的教程既表现了教者思路的科学严密,更表现了教者是真正地在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新意之二:没有分解,没有切割,有的只是:评点。
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是本教例最有特色最有创意的闪光点。师与生融为一体,用“多角度反复”的方法评点课文,阅读视点的变化引来了课文的三维的立体的动感。这既是优美的教法,也暗含着学法的熏陶。
新意之三:没有大段的讲解,没有滔滔的分析,有的只是:品味。
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这个有力的教学问题引发出学生对课文每一个细节的咀嚼品析,学生在此时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此时也酝酿了教学的高潮。
上述教学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板块式”思路:读懂词意——读顺句子——读评故事——品读意味——表现出极为清晰的呈板块层进式的教学思路,给人一种清晰明了、一目了然的感觉。这种板块式教学思路能够很好地解决课堂教学中“无序”的问题,不管是对于无经验的年轻教师还是对于比较成熟的教师,都有实实在在的运用价值。由于“板块”二字的出现,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就改变了老师们常规的备课思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不仅如此,由于简洁明了的“板块”组合中必然有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充分地进行活动的“板块”,这就能有效地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这也就落实了教学大纲对我们的教学改革的要求。
20、如何对《送东阳马生序》进行教学设计。
答:这一课用一个课时上完,真是太难了。
所以要节省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一点花架子都不能要。
是不是可以:
第一块:难句理解。解决课文中最难的若干个句子的理解问题。
第二块:精段品读。品读课文的第二段。主问题的设计不坊浅一点。
如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勤且艰”。
建议:
一句话导入,不要其它任何活动。“开讲”不是做活动的地方。不需要讲故事之类。
教师课始不要朗读,请同学们读。这是学生的活动而不是教师的活动。
第一块是先梳理脉络再解说难句。
话题可以是“挑战难句”。
第二块是精段欣赏,大家说说这一段好在哪里。
可说的内容很多。
教师要注意与学生对话。
不需要“联系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德育教育”。语文是讲究濡染的,一经说教就显得很平俗。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已经在对段的“好在哪里”的品读之中了。
第三篇:浅谈余映潮老师教学《律诗二首》
这节课的教学积累丰富,活动充分,新意叠出,余韵悠远,表现出余老师教学设计的深厚功底,可谓“别出心裁教古诗”。
特点之一:大胆指导学生“吟读”。
“吟读”是整体感知诗词、品味诗词意境的重要途径,也是朗读教学的高层次技法。余老师在教学的第一个板块中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诗意、诗情进行“吟读”。如范读《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句后,还特别提醒学生“既是相邀就要读慢一点”,要读得“意味深长”一点,并通过延长尾联一些字词时值的吟诵,引导学生读出故人待客的热情,作者作客的愉快与留恋,主客之间的亲切融合,品味孟浩然诗的意舒词缓、恬淡情深的风格与意境。余老师示范吟读《游山西村》的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时,又启发学生要读出意境来,即用轻读重现山村月下的静谧情趣,用延长时值的拖音品味诗中那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特点之二:精心点拨学生“译读”。
要想真正品味出诗的意境,还必须从文本出发,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联想和想像,来探求和再现诗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余老师在引导学生“译读”的教学板块中,紧扣本文,抓住一系列意象,突破常规,富有新意地设置了“以诗译诗”这个具有文学创造意味的教学环节,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尽管新鲜有趣,但要以诗译诗来准确把握、生动表达,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如何突破这个难点?余老师给了学生一个重要的启示:先研究译诗押什么韵,研究原诗的韵脚能否借用或活用,再进行以诗译诗。为此,余老师还先以《游山西村》为例示范以诗译诗,然后再和学生一起研究选择《过故人庄》译诗的韵律,启发学生讨论以现代诗句译《过故人庄》。在学生研读、试译原诗句的基础上,余老师再对学生的“译诗”及时加以综合整理,以更加规范的现代诗的语言形式表述出来。不难看出,余老师在“译读”教学板块中抓住了两个重要环节,一是给予适当的启发或引导,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学生自主学习情境;二是教师适时引用类似的例子给予示范。
特点之三:十分巧妙地引导“背读”。
在对比理解之前,余老师很明确地提示学生这两首诗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让学生们想一想,商量商量。学生们通过商量讨论,找出了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是,学生的回答头绪是纷乱的,特别是脱离了诗的原文来寻找共同点,有架空分析之嫌。在这个时候,余老师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提示:这两首诗首联都是写什么?颔联都是写什么?经过学生对比理解回答,余老师总结为:首联都写作客原因,颔联都写旅途所见,颈联都写农家作客,尾联都写深情留恋。在如此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背读”,让学生大有豁然开朗、水到渠成之感。
特点之四:极为创新地设计“说读”。
“译读”、“背读”两个环节都是侧重于对原诗句的感悟、理解,它们寻求的是读者对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的还原与领悟,严格意义上讲该环节还是在“解读文章”的感知阶段,读者自己对诗的意境的再创造成分相对较少。余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的意义、情感的基础上,又推出一个更富有挑战性的教学环节:对诗人说话——“说读”,即扩展诗意。这个环节是全课教学意境的升华,给学生揣摩诗意、探求诗境留下了很大的发挥、创造的空间。
由于这个环节对学生的理解、鉴赏、品味诗词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形象的构思能力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初一学生参与“说读”的难度较大。为此余老师在两个细节上作了十分精当的处理:一是以“山重水复疑无路”为例示范“说读”,创造了十分优美的诗的意境来诱导学生品味诗,充分发挥老师的示范、引导作用;二是给学生分任务,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品味鉴赏,相互启发,用新的语言形式再创意境(每小组讨论“说读”一联)。这样,学生既可以从老师的示范中获得示例与启发,又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商讨互相激发,充分调动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挖掘自己的文学审美潜能。
第四篇:余映潮老师《背影》教学设计
余映潮《背影》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课文,教学铺垫
第一步:概括课文,把握文意 建议大家这样概说课文:
概说全文的主要内容;概说文章的行文脉络;概说父亲的形象特点;概说你认为的课文重点段落的主要内容。
活动方式:请每个学生从上面四个角度中选择一个,对课文进行概说。学生思考,交流
老师课中小结:用五六个句子对课文进行概说。注意对课文第六段的概说。
(品析:教学内容:概说课文,把握文意;教学角度:概括内容;概说脉络;概说重点段落;教学手法:学生思考,师生交流)
第二步:顺势切入课文第六段,进行精段品读(1)建议大家这样朗读(朗读训练)
轻声地朗读课文第六段,感受关于父亲“背影”的故事; 轻声地朗读课文第六段,感受这一段的结构层次; 轻声地朗读课文第六段,感受这一段中的感情抒发。
(2)请学生从下面的话题中自选内容研读课文第六段。话题:
a这一段中的事与情;b欣赏段落中的“定格描写”;c欣赏段落中的“连续动词”描写;d“泪”的表“情”作用; e黑色与红色;f父亲的话语欣赏;g动词的表现力欣赏;h父亲的外貌欣赏; i说说这一段中的两次写“背影”;j说说这一段与全文的关系。或者:
①诗意地概括此段内容,分析层次;(概括训练)②从记叙要素的角度理解此段的层次;
③品味动作描写对“父亲”形象的刻画作用;(写法分析)④感受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写法分析)⑤品味作者的感情抒发对人物的刻画作用。(写法分析)⑥教师组织课堂交流活动与学生对话。教师进行小结:
这一段中的事件是全文的中心事件——父亲买橘。作者层次分明,语言朴素、情感深沉地描写了父亲的背影。那布帽、布马褂、布棉袍,表现了父亲的家庭败落、生活困苦的境遇;那蹒跚的步态,那探身、攀手、缩脚、倾身等动作,形象地描绘了父亲的费劲吃力;那叮嘱的话语,表现了父亲的关怀备至;那流泪,又流泪的叙述,表现着作者内心非常复杂的情意。总之,这一段都表现了父亲真挚的爱,处处表现了作者的感动之情。
(品析:教学内容:段落精读;教学角度:朗读——概括——分析——小结;教学手法:朗读法(体现目标的不同,体现层次的区别);概括法(概括内容和内部层次);分析法(分析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第三步:回扣与顺联 建议大家这样探究:
主问题:如果就单纯地描写父亲去买橘子,故事会这样感人吗?
回扣:从对背影的描写回扣课文的首段,体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的特定环境 顺联:从对背影的描写引出课文的末段,体会父子相爱相怜的真挚情感。
第二课时
回顾所学,交代本课的学习内容 第一步,趣味学习活动
请学生就“------------------与------------------”这个话题对课文进行发现。如开头与结尾: 我与父亲不想见已经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哎!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学生进入课文,进行横向联系,进行探寻。
比如:父亲与儿子//黑色与紫色//内疚与思念//哎,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哎,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见面!/少年与老年/实写于虚写 教师顺势引出下面的内容: 简叙与详叙
课文第二段,简叙,用几句话就写了一件事 课文第六段,详叙,用很多话写了一件事
教师讲解:详略的处理,在这篇文中里显得很重要,在一篇记事类文章中显得很重要。在这篇课文中,作为简叙的段落,介绍家境,突出背景,表现心情,进行铺垫;作为详叙的段落的作用是突显场景,描绘细节,表现人物,抒发情感。如果没有略写,详写的内容就显得不自然;如果没有详写,课文就没有动人的细节,没有故事的味道。详写和略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第二步:课堂构思训练
教师出示一个作文题:平淡生活中的幸福 请学生就刚才所学进行构思。
构思要求:如果这个作文题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请构思文章的略写和详写的提纲。学生构思、交流、教师评说。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品析:文本“话语方式”的迁移,比如小中见大,比如详略得当,比如语言、动作、神态、外面刻画人物的手法)体会:
1.此文为叙事性的散文,表现父爱主题。
2.为了表现主题,事情的选择和处理至关重要。体现在文章中就是详略的安排。
3.这篇散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是教学的重点。比如朴实的语言,抒情的语言,反复的语言,而这些语言都是为了表现人物之间的真挚感情。
本课教学创意:选点精读,趣味读写
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节课重在精读段落阅读训练,第二课时 重在片段写话训练(品析:教学目标明确,活动内容明确;第一课时指向阅读训练,第二课时重在写话训练。)
4.余老师的教学抓住了这篇散文最大的特点,概括训练整体把握事情,以及体会围绕中心选材的学习;重点段落的精读,训练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品析;写话训练着眼于课文语言的内化迁移。
第五篇:余映潮老师的教学警语
评课套话(哈哈)
评课报告结构上宜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分析时,观点陈述要辩证;内容分析要采用理论加例子形式。
1、我们要努力地对课文进行发现,从而让读写活评课题目及例子
动的内容更加有趣、有味、有效。
2、要尽可能“实”地运用教材,要尽可能“活”
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 ——《羚羊木雕》地运用教材,要尽可能“巧”地运用教材。教例评析
3、朗读,对孩子们进行着审美熏陶,进行着情感
2、异彩纷呈教《背影》 ——《背影》教例评析
陶冶,进行着气质培养。〔评 析〕 《背影》的教例丰富多彩,可谓智者见4.好的语文课既表现出理性特征,又充满诗意手法。智。以上三例,是《背影》教学设计中的一隅: 从
5、阅读教学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言实践方式就是教学思路来看,例一为“顺向思路”,教者主要地是读写结合。从篇首讲至篇末; 例二为“逆向思路,教者从重点
6、教师的讲,要在关键之处绽放火花,要显山露段落讲起,一步步地回溯;例三为“选点突破”思路,水,那才叫风采。抓住文中“动词”的使用规律和表达作用进行咀嚼。
7、课堂教学艺术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从教学的着眼点看,例一重在篇的理解,例二重在课堂积累丰富。段的讲析,例三则重在 线条的集聚。教学的“切口”
8、对“提问”的研究,最神秘最有趣的是研究“不越来越细小,讲析和品评越来越细腻。从讲授的提问”。主要内容看,例一呈“并列式”,人物分析、场境分
9、目标要明确,思路要清晰,提问要精粹,品读析、情景分 析、情感分析可形成几个板块;例二要细腻。呈“回扣式”,教师先突出中心段,以后每讲析一 个
10、要让学生生活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求知、层次都回扣一次中心段;例三呈“聚焦式”,所有的求智、求趣、求实。内容都从不同角度指向“动词” 这个中心。从板书
11、“小步轻迈”是教学细节化之“形”,“细腻设计看,例一可形成篇式整体性板书,例二可形成品读”是教学细节化之“神”。局部式分层板书,例三则可形成笔记式条文板书。
12、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若细心咀嚼,以上三个教例还可以启迪我们:1.如生动,形式非常活泼 何就这些设计再加以改 进;2.如何就这些设计加以
13、对阅读教学的设计,要做到化静为动,尺水兴组合;3.我们还能设计出哪一种别致的思路? 细细波。课堂教学就像平静的水面,老师设计巧妙的课的体味再加上一些挑剔,就可以创造新的模式 中活动使平静的水面多了一圈圈美丽的涟漪。
3、板块碰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14、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这样说话——语言诗话,情〔教例简述〕
感优化,内容深化,交流平等化。语言诗话,即语
4、一线以串珠 ——《最后一课》教例评析
言简洁、优美、流畅,表达有情意、诗意。情感优
5、分类式课堂笔记 ——《 〈论语〉六则》教例化,即不要矫情、滥情、假情;用教师自己的真情评析 打动学生。内容深化,即通过适宜的评点语或追问6不落俗套 ——《枣核》教例评析 语加强深化内容、推进教学往深入发展。交流平等
7、教学设计要弦外有音 ——《小橘灯》教例评析
化,即把学生真正视作交流的主体,与学生做心灵
8、课中活动充分 ——《过故人庄》教例评析 〔教上的和谐的平等对话。如果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说话例简述〕 能做到这“四化”,他的语言一定是精致的、诗意的
9、诵读 品析 积累 ——《卖炭翁》教例评析
15、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运10.在课型设计上进行技术创新 ——《卖炭翁》教用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例评析
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这节课上得真美!这是文言文教学中一个崭新的口语交际能力”。课型——说读课。教者在课型设计上进行了大胆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的技术创新,将“讲”的成分降低到最小的 程度,而富。让“读”与“说”去占据课堂,去占据学生。老师不用
多讲,同学们说说读读、读读说说,已经深刻理
解了课文。“说译文——析文句——品字词——作想象”拉出 了明快的教学线条。我们说,这一节课是全体学生认真参与的朗读课,是对学生进行语言与思 维训练的实践课,是一节对学生进行初步文学赏析训练的析读课,也是一节有成效的文 言文背读课。它使我们展开联想: 既然有“说读”课的出现,我们能不能进行更有力的技术创新,设计出听 读课、想读课、写读课、演读课、辨读课等更多更美的新型? 它让我们深入思考: 进行文言文课型的设计,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要彻底改变文言文 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既要降低难度,又要简化讲析;第二,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 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促进高效教学;第三,要教给方法,提供示范,培养学生自 读、自品、自悟的能力,把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自读能力的长进放在一个坚实的基础 之上
11、抓住“难”字讲文章 ——《老山界》教例评析
13、思路明晰单纯 ——《生命的意义》教例评析
全课主要由四个板块构成:品读——背读——学读——联读,内容实在,操作性强。这种教学思路就叫做“板块推进”式教学思路。这种板块式的教学结构在有机的联系之中表现出明晰的步骤,能够有效地 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无序”的问题,不管是对于无经验的年轻教师还是对于比较成熟 的教师,都有实实在在的运用价值。这种板块式的教学结构要求教师精心地研读教材,把课文中的教学内容科 学合理地、严密有序地安排进各个教学板块,从而提高教师理解、处理教材的水平。这种板块式的教学结构容易形成教学节奏,能够比较顺利地展现课堂教学 中教与学、疏与密、快与慢、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使课堂教学波澜生动,抑扬 合理,动静分明,教学的清晰性和生动性得到了鲜明的表现。这种板块式的教学结构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于是这种板块就是一种半独立的“小课”或者“微型课”,在这种 “微型”课之中,教师又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调控技巧,使课堂教学呈现热气腾腾的 教学局面。“板块推进”,一种优秀的教学设计思路
14、讲求教学生动的艺术 ——《山的那一边》教例评析
15、设计精妙的朗读练习——《刘胡兰慷慨就义》〔评 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单篇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例子。没有想到,如此简短的一篇自读课文,教者设计出
如此精美而实用的训练 线条。这个教学设计可谓尺水兴波,生动活泼。最为美妙的波纹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荡漾。对文中 10 句对话的朗读语调及情感把握的讨论,无疑是把所有的学生引入 了课文。教师巧妙地把一篇短文变成了一泓起伏的碧水,让学生在其中探索深浅,体会 沉浮,练习游泳的本领,实践游泳的技能。可以想到,深刻理解课文之后的学生,他们朗读课文的境界,与常规讲析 法的效果相比,是何等的不同。这美妙的教例让我们激动。但,这样的好课,我们也能设计出来吗? 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得到这样两点重要的启示: 1.教学设计,需要教师深刻地研究课文,要找到并把握课文表达感情的支 点,教师自己由此而洋溢着尽快地进行教学的渴望。2.教师要努力把自己感受到、体味到的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丰富内容,寻找 一种最佳的让学生深层次参与的活动,让学生也感受到体味到,以此营造气氛,渐入佳 境。
17、讲求教学生动的艺术 ——《山的那一边》教例评析 评 析〕 这一节课,内容扎实,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在“理解、品味、运用”三个教学板块中,教师都能巧妙地给学生以“抓 手”,让学生以此为依托进行有读有品、有品有说的课堂活动,生动的教学局面形成在 每一个教学层次中,学生情绪热烈,争先恐后,以致于在最后一个学习板块中出现了有 声有色、情采飞扬的佳境。这就是教学生动的艺术带来的高效学习。那么,什么是教学生动的艺术呢? 课堂教学活泼热烈,有情感,有趣味,有活动,有训练,有积累,可以说 是课堂教学生动;课堂上的开讲好,收束好,有起伏,有动静,有张弛,也可以说是课 堂教学生动;课堂结构新颖,教师的讲解精彩,师生配合默契,也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生 动。因此,我们说教学生动的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不像“课的起始艺术”“、掀高潮的艺术”那样单纯,它的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姿多彩。我们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讲求教学生动的艺术呢? 讲求教学生动的艺术,从教学的实际过程讲,大致上应注意这样五个方面 :第一,教学结构优雅;第二,教师情致丰富;第三,学习氛围浓郁;第四,有效活动 充分;第五,学生身心愉悦。教学生动的艺术是教学艺术的高尚境界,是高效率教学的突出保证,也是 一位有修养的有创新意识的语文教师的重要标志。教学生动的艺术,应成为我们执著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