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蝶恋花词三首教学反思
“《蝶恋花》词三首”教学反思
竹园中学 周娟娟
本次基地课堂实践的主题是“探索对话教学、提升学习动力”。我有幸和基地王蓓老师一起就“唐诗宋词专题”的学习开设了一堂同课异构课。现将自己关于这一课的课前设计思路、课上实践问题、课后教学反思,逐一梳理如下:
一、课前的设计思路
1、备文本
这节课,我将主题定为“三首《蝶恋花》词赏析”。这三首《蝶恋花》词,分别出自北宋词人柳永、苏轼、晏殊之手,每一首都堪称经典。柳永的“伫倚危楼风细细”属于课内精读课文,苏轼的“花褪残红青杏小”属于“每周一诗”背诵诗词,晏殊的“槛菊愁烟兰泣露”则属于一篇补充篇目。我特意将同一词牌、风格相近的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整合,意在让学生整体感受宋词中同一风格的词的美,并能由特殊到一般,初步学会赏析宋词的简单方法。
这三首词是有其共性特征的。在风格上,都属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三首词皆有名句,而晏殊词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和柳永词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句更是被王国维推崇为成大学问、大事业者所必经的第一和第二境界。苏轼词中“天涯何处无芳草”和“多情却被无情恼”更是脍炙人口。这三首词的境界之高自是不必赘言,可由于课堂容量不足,还是没有将这一特征介绍下去,实在是一大遗憾。
另外,在课堂活动方面,活动的方式还显得较为单一,活动的有效性还值得进一步提升。对话教学的落实方面,还是不够充分。在今后的课堂实践方面,还需要继续不断地学习、沉思、历练,期待今后的每次课堂实践都能有所进步。
第二篇:蝶恋花词三首教学反思
“《蝶恋花》词三首”教学反思
竹园中学 周娟娟
本次基地课堂实践的主题是“探索对话教学、提升学习动力”。我有幸和基地王蓓老师一起就“唐诗宋词专题”的学习开设了一堂同课异构课。现将自己关于这一课的课前设计思路、课上实践问题、课后教学反思,逐一梳理如下:
一、课前的设计思路
1、备文本
这节课,我将主题定为“三首《蝶恋花》词赏析”。这三首《蝶恋花》词,分别出自北宋词人柳永、苏轼、晏殊之手,每一首都堪称经典。柳永的“伫倚危楼风细细”属于课内精读课文,苏轼的“花褪残红青杏小”属于“每周一诗”背诵诗词,晏殊的“槛菊愁烟兰泣露”则属于一篇补充篇目。我特意将同一词牌、风格相近的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整合,意在让学生整体感受宋词中同一风格的词的美,并能由特殊到一般,初步学会赏析宋词的简单方法。这三首词是有其共性特征的。在风格上,都属于婉约风格;在年代上,都是北宋词人作品;在情感上,也都写的是愁思;手法上,都用了移情于景、借景抒情。
当代学者叶嘉莹先生在《小词的修养和境界》中指出:“词人往往具有双重人格,所以词是有双重语境的,而对词的解说和说词人的修养和境界也有很大的关系。”从词中读到什么,有可能词人的真实情感和寄托,也有可能是我们读者的解读和赏析。比如这三首词中相同的情感是“愁”,但愁的具体含义却不尽相同。柳永词中的愁,是一种游子的孤独,知音难觅、佳人远离的愁苦;苏轼词中的愁,是一种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纳的失意之愁,晏殊词中的愁,是一种思妇闺阁之中的离愁别怨。韩愈也有这样的说法:“欢愉之词难工,愁苦之词易巧”。也正是这种愁苦,造就了三位词人的非凡绝响。
2、备体裁
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和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诗余等。
词最初叫做“曲子词”,最早是唱词。词牌名就是一种唱词的曲调名。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出自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七言乐府诗:“翻阶蛱蝶恋花情,容华飞燕相逢迎。”由晏殊从中取出“蝶恋花”三字作为新词牌名。
宋词的创作是一个由俗到雅的过程,起初文人们不屑于填词。即使创作了词,也是给歌妓们演唱的。柳永是北宋第一个大力创作词的文人,号称“奉圣旨填词柳三变”。而到了苏轼手上,更是“以诗为词”,拓宽了词的题材范围、提升了词的格调。晏殊和柳永属于同时期,他的词还带着浓厚的士大夫式的气息。苏轼则是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这首“蝶恋花”却诠释了苏轼婉约的一面。
宋词的赏析,不同于古文,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剖析。当然,赏析宋词和诗歌的品读还是有相通之处的。如诗有“诗眼”,有意象,有意境。和诗歌相仿,宋词也有“词眼”,有意象、有意境。通过词中“词眼”的把握,学生能够快速地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而意象的解读,又让学生对词的文本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经过历代文人的创作运用,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从而具有相对固定的象征意味。当然,一种意象也会包含多层面的象征意义。如这三首词中,风、草、燕子这几种意象出现不止一次,可以让学生从词中读出“春风”意象多代表“别离、清冷”或“温暖、新生、希望”。而“西风”往往代表“萧瑟、别离”。“春草”则是“新生、希望”的象征,或是代表“偏僻、荒凉,离别、愁思”。
2、备学情
八年级同学,已经学习了“宋词集萃”的上辑和下辑,对宋词具备了宏观的了解,对代表作家及作品也有所知晓。但学生对宋词的认知,大多数还是局限于课堂之内,局限于教材上的一个个篇目,而非是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这三首词的整合,也是基于让学生对那个时代的大词人、对那个时代的大背景,有一定程度上更广、更深的认识。宋词的成就之所以能够代表那个时代最辉煌的样式,正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伟大文学家太多了,也是因为那个朝代、那个时代展现出的是大范围的辉煌成就。柳永、苏轼、晏殊的这三首《蝶恋花》综合在一起学习,就是给学生展示出由点到面的一种整合,让学生通过这三首词、三位词人来了解整个有宋一代文学的成就。我想这样的整合,既取自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对学生而言,既能温故,又能做到知新,应该是能够调动起他们一定的学习兴趣的。
就同学们对宋词的了解,一般会认为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他不会有婉约派的作品。而苏轼的这首《蝶恋花》却俨然是婉约的风格。同学们也会懂得,一个真正伟大的词人、作家,是不会拘泥于一种程式的。
课堂要体现对话教学的特色,除了老师补充知识性材料外,应该更多的把时间留给学生。提出一些核心问题,如找出一首词的词眼、找出重复出现的意象、理解意象包含的情感,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是小组合作来找寻答案。将问题交待给学生,引导学生围绕文本进行思考,让他们和文本对话、和词人对话、和小组成员对话,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生对词的把握也会逐层深入。本次课堂设置小组合作讨论不止一次,旨在让小组成员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来解决较难解决,或是难以一步思考到位的问题。
二、课上的实践问题
1、朗读不到位
三首词中有两首词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但朗读下来还是会出现字音的错误。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字音上的指导当然需要,但指导到何种程度却很难把握。特别是晏殊的这首,是同学们之前没有接触到过的《蝶恋花》词。大家读下来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统观整节课,在字词上花的时间还是略多了点。
由于个别字词理解上存在问题,导致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酝酿不出感情。听到他们犹疑的声音,我决定提前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背景音乐,来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同时渲染词中的意境。一曲舒缓的《蝶恋花》背景音乐,令同学们紧张的心都沉静了下来,他们陶醉在曲和词的意境之中。再次朗读的时候,他们有意识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朗读,效果明显比第一次朗读好多了。在指导朗读这块,我的指导还是有所欠缺。除了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加入感情,还要注意读出重音和抑扬顿挫的语调。这样这一首词的朗读可能会更加完美一点。
是啊,宋词原本就是和乐而唱的,现在再次配上一首合适的音乐,宛如立刻打开了一扇将两者紧密相连的窗户,同学们从这扇窗户中看到了更美好的图景。这就提醒我,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教学程式,要找到适合学生的方法和途径。教无定法,说的也就是此吧。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善于运用多种教学工具来辅助教学,甚至可以发掘学生和教师自己身上的教学资源,如让学生自己给词来谱曲,或者有音乐基础的老师可以将宋词吟唱出来。
2、课堂的生成性问题
在导学案上,我补充了词人的主要经历及词的写作背景,以期学生能借助这样的课外补充资料更好地理解这首词。因为文学创作离不开创作者,所以我们读作品前了解作者的生平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是“知人”;而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来关照作品,这就是“论世”。如果对一部作品,能做到“知人论世”,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本以为我的准备已经很充分了,没有料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介绍苏轼的词的时候,一位学生更是补充了有关苏轼有关“乌台诗案”的背景资料。给我的感觉,这位同学对苏轼十分了解,或是十分喜爱苏轼的作品,甚或是读过《苏东坡传》的同学。当课堂的生成超出老师的预设,对老师隐形的要求就是需要在课前做好十分充分的准备。教给学生一杯水的知识,自己至少要准备一桶水,这一点也不为过。
当一些课堂生成老师意料不到时,老师还是要镇定沉重。课堂是动态的,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预测在这期间会发生什么。即使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有时也会被突如其来的意外打乱。作为一名老师,就是在面临这些意外的课堂生成时,依然能够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技能去很好地化解,或是抓住时机,把意外当作是教学的一个点,寻找其中的教学价值。这样的教学,可能会比那些完美的课堂上的更有意义。
3、课堂的完整性问题
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学情欠缺了解,所以内容上的推进还是比较艰难。比如“意象”的理解和活用,我的预设是将词中经典的意象分析并理解其象征意义,最好在此基础上,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包含相同意象的诗词的联想回顾。但苦于时间较为紧张,这个环节最后推进得比较简单,只是将我的梳理在大屏幕上打了出来,同学们看看了解下。最后我设想,播放今人演唱的《蝶恋花》词,还有想好的结束语来结束本堂课:“如果将这些诗词比作永不凋谢的花朵,愿同学们做那在花间翩翩起飞的彩蝶,用诗词的营养来丰盈我们的内心,让诗词的春天更加美丽动人!”
此外,我自己倚声填词创作了一首《蝶恋花》词,想概括下唐诗、宋词的成就,也想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
蝶恋花 咏诗词
世人皆读诗词好,中华瑰宝,光芒重闪耀。匆匆一瞥不觉美,细细品读方知妙。
唐有李杜苏辛豪,各成一家,境界不逊骚。我辈有志诵经典,薪火相传冲云霄。
我还用心作了一首小诗献给配合上课的同学们:
蝶儿翩飞送春到,恋上百妍独开早。
花香送远非借风,美丽进南独步高。这是一首藏头诗,用“蝶恋花美”四个字来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个概括,希望能给学生们留下这节课的印象。
如果可能的话,整堂课的设计全面达成,那是最理想的课堂。但,往往是这样,课堂终究是门遗憾的艺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导致最终没有完全达成。这也不要紧,将课堂最紧要的环节介绍下去,剩下的问题给学生们留作课后思考,也未尝不可。我觉得,课堂最应该是真实的,应该在该给时间的地方给时间,该留白的地方留白。
三、课后的教学反思
1、夏智老师的点评
夏老师在评课时指出,我们老师在“对话教学”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要适当使用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如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一起吟诵古诗词,有效使用多媒体教学,都是不错的方式。王蓓老师的课上更是大胆尝试了将唐诗唱出来,老师自己表演了唱诗,同学们的紧张情绪一扫而空,很好地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是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此外,夏老师还强调了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只有抓住诗歌教学,老师的思想才能有所提升。老师们应当充分钻研诗歌,在诗歌教学中关注对作家思维的探究和文化的传承。教得好诗歌,也就能教好其他文体。”
夏老师还就晏殊《蝶恋花》词中一句“燕子双飞去”中的 “去”字,来指导我们从诗词中解读字词的丰富意义。如这首词的前面部分写的景物都是静寂的,而唯独燕子是有灵性的动物。而当词人目睹有灵性的燕子结伴而飞的情状,自己内心更是愁苦万分。这里的写法其实是动静结合、以乐衬哀。如果教会学生细细品读诗词中每一个文字背后的信息,学生的收获一定是呈几何倍数递增。的确,诗词是最凝练的语言,我们今人再读诗词时,需要花心思咀嚼出诗词字词中凝练的丰富的意义和情感。不仅老师的解读要到位,还要指导学生去解读词中的“言外之意”、“言外之境”。夏老师还指出,关于词的“词眼”的说法或许有些欠妥,因为诗词中每个字都在体现作者的情感。这一点,我是没有深入考虑的。聆听了夏老师的意见,我觉得诗词解读上我还要多下工夫。
最后,夏老师提出,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关联,形成语言敏感性,用批判、审美的眼光去对待文学作品。夏老师建议我们语文教师可每周跟学生“讲一讲”和“品一品”诗词。在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感知文学的“显性语言”还要感知“隐性语言”,要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夏老师的意见为我们上好诗词鉴赏课具有切实有效的指导意义。
2、自己的不足与反思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层面。我们的每一节课,应该都要力争在这些层面有思考、有涉及、有突破。
这节宋词鉴赏课在关于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思考还是有所欠缺的。所以夏老师建议我们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有效地训练和提升。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让学生去学习按照词牌的格律填词,在语言建构和审美创造这一块也显得不足。
词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它的格律,要讲透词,希望学生学会填词,就必须研究诗词格律。为此,我特地翻看了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一书。说实在的,由于古今语音的流变,加上现在南、北方语言的差异,研究格律困难重重。在自己昏昏的情况下,又怎么令学生昭昭?主要原因还在于我自己修行不够,以后还是要花时间多钻研,争取有所突破。
词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它的意境之美。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三首词皆有名句,而晏殊词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和柳永词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句更是被王国维推崇为成大学问、大事业者所必经的第一和第二境界。苏轼词中“天涯何处无芳草”和“多情却被无情恼”更是脍炙人口。这三首词的境界之高自是不必赘言,可由于课堂容量不足,还是没有将这一特征介绍下去,实在是一大遗憾。另外,在课堂活动方面,活动的方式还显得较为单一,活动的有效性还值得进一步提升。对话教学的落实方面,还是不够充分。在今后的课堂实践方面,还需要继续不断地学习、沉思、历练,期待今后的每次课堂实践都能有所进步。
第三篇:晏殊词《蝶恋花
晏殊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赏析
展纸研墨,水长山远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赏析 【原词: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赏析:徐邦继】 这一首词叫做《蝶恋花》,是北宋时期著名词人晏殊的名作。晏殊在当时词坛上被称为“大晏”,他的儿子晏几道(小山)则被称为“小晏”,父子词人,各擅胜场,为中华文学史增光添彩。这首词中下阕的前三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更被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家王国维称赏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经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一种境界。
下面,我们来具体赏析此词。
先来看这第一句,看他如何写法,道是:“槛菊愁烟兰泣露”。槛,音jiàn,“阑干”是也;“槛菊”者,言为有围栏的菊圃是也。轻烟漠漠,秋露漙漙。花隐薄雾,一如纱笼美人,理应更美才是,然作者言菊言兰,其状若何?——曰愁曰泣。于是,这菊花兰草,立时便被“人格化”,要替作者去传达心中的漫漫情义了。什么情义?作者说得明白,便是这一个“愁”字。历来许多诗情词韵,便都由这一“愁”字而来。写菊而愁者,佳作不少,比如《红楼梦》中“林潇湘魁夺菊花诗”一回,林黛玉在她的《问菊》中这样写道: 问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鴻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这首诗的颔联两句,最有精神,也最能写出林黛玉的满腔心事,这且不谈。如今只来看这颈联两句:“圃露庭霜”,写出身周的环境清冷;“鴻归蛩病”,写出朋侣的归去凋零;“何寂寞、可相思”,则直接写出了彼时心境的愁苦。
所谓“兰泣露”,当是典出唐朝著名诗人李贺的《苏小小墓》一诗。苏小小是钱塘名妓,貌美而才情雅卓,可惜寿夭不永,引起后来诗人悲感,逼出悼诗如下: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珮。油壁车,久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泠下,风吹雨。这“幽兰露,如啼眼”可不就是本词中的“兰泣露”?这一愁一泣,加之于秋菊兰草,似乎犹可;然而我们分明从中感受到词中主人公的一场秋梦从谁诉,一番离愁几人知?这,也便成了本词的情感基调,以下所写,或承、或转、或合,莫不由此生发而来。这不叫开门见山,这叫作开篇立势。
再看“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罗幕轻寒”,是说节气已经入秋,连房间里都已有了秋凉的感觉,也难怪那燕子要从此飞回南方了。燕子将去,斯人未归;含愁出户,秋风入帷。这两句,看似客观地交代节气转易,实则是明明白白地写出了“孤单”两个字来。你再设身处地地去想,那“轻寒”岂只告诉你“秋天已经来啦”(那开首的“菊”字早已说了),那其实是在说主人公的企盼的心中也是感受到了一种如秋风一般微寒的惆怅;作者又写燕子,为什么一定要“„双‟飞去”?用现代文阅读的方式,我们说,这叫做“反衬”。唐朝诗人崔钰在他的《和友人鸳鸯之什》一诗中有句道:“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潭亦并飞”,侧重一个“双”字,以此描写鸳鸯之间的情深情重,本词中对于燕子的描写亦是同理。另五代翁宏有诗曰:“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微小如燕子者,尚得双飞双宿,天涯为侣;而人为灵长,却愁苦至斯,欲求一见而不可得。两相比照,宁不叫人低回惆怅!
南北朝时谢庄《月赋》中说:“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诗中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正是应了词中主人公的所思所想,而本词中却说:“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不谙离恨苦”,是说明月虽然能同时照见我们两个,却不能照见我们两个在一起,更无法得知我们两个相隔天涯的愁苦。所谓“恨”,并不是现代汉语里的“仇恨”,而是指人心中的遗憾、悲苦、不平等情绪而言。明月的辉光通宵达旦(“斜光到晓”),不知疲倦地照见一个(或两个)天涯望远、不寐通宵(或夜中失眠)的人。“朱户”,本指大户人家,这里更是女子居室的代称。
至此,我们大约可知此中的主人公是一女子无疑了。诗家词客多为男子,而诗篇词句中的主人公却往往以女子身分出现,也就是男代女写,这大约是中华诗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上阕到此完毕,作者写花草,写明月,写燕子,写罗帷,并借此写出离愁。主题既出,且向下阕中去看人物的动作举止,和她的方寸中的所思所想。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主人公思念郁积,经宿未眠(或睡梦不佳),词中的时间便从“昨天”拉到了今天的早晨,出门一看,呀!怎想到昨夜的一场西风,竟使得原本的青青绿树枝叶凋零!原来春去秋来,星移物换,那美韶华确是留之不住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怎不叫人益增惆怅?!
“独上高楼”,一个“独”字,与前面的“燕子双飞去”中的“双”字相对,主人公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单身影和寂寞心情便明明白白地展现出来了。
“上高楼”是中华诗词中的一个常用意象,用以抒发愁闷、思念、感慨的心情。唐朝陈子昂一登幽州台,便发出千古绝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为人所熟知的。唐朝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一题为《咸阳城西楼晚眺》)中的句子是:“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南唐李煜在《相见欢》词中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宋朝的辛弃疾在他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又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中说:“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他例多多,余不复举。
说来也怪,好像中国的诗人词客于登楼一举特为敏感,似有宿命前因,每当愁绪难遣时,便自觉不自觉地登楼一回,而清词丽句便也因此不期而来。
“望尽天涯路”,用一“尽”字,可见登楼伫立之久,心思怀归之切。然目力有穷,江山无尽,心系天涯,而天涯何在?当真是一回望、一片伤心!唐代温庭筠在他的《望江南》词中写道:“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也是登楼,也是“尽”,也是独立,也是愁。晏殊于此有否借鉴不得而知,然两词中心绪相接,意境相似,则是昭然无疑。看来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天涯路远,望而不见亦是情理之中,然而痴心所系,终不能泯然释怀。所以登楼者,恐怕是三分望人,七分倒在自遣。自遣不得,郁郁而返者,十占八九。这大概也是登楼情节的一种近似必然的归宿吧。
怅怅而归,心事谁诉?展纸研墨,水长山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彩笺”,为古时女子写信常用的纸笺,种类不一,着花着彩,新致精巧,如唐时名媛薛涛所制的“薛涛笺”即是一例。因此“彩笺”便成了女子书信的代名词。“尺素”应本自《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于是“尺素”便成了书信的专指。一个“欲”字,是睹物(菊烟兰露、罗幕燕归、晓月斜光、西风碧树)怀思在先,登楼骋望在后,望之不得,退而欲以彩笺尺素申诚达意,往返曲折,一派柔情缱绻。结句落在“知”字上,言道我固能写,然而水长山远,书成谁寄?当真是“一场幽梦同谁诉?千古情人独我痴”。词在一句反问、一声叹息中戛然而止,此后如何,不得而知,留给人一片低回不尽的想像余地。
王国维所标举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二层境界是指柳永的《凤栖梧》词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层境界指的是辛弃疾的《青玉案》词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人间词话》中写做“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中各自内涵和彼此间层次递进关系,读者可自行揣摩体会。
第四篇:蝶恋花 答李淑一 教学反思
《蝶恋花 答李淑一》教学反思
《碟恋花·答李淑一》是毛泽东同志1957年写的一首词,是一首饱含着无产阶级革命激情,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写成的对革命先烈的硕歌。这首词既是怀念杨开慧,又是兼怀贺子珍,是写给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的,所以成了一首绝唱。课文的文字虽不多,但是其中隐含的道理比较深刻,语言朴实。这篇课文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学作品,词牌的选用、形象的构思、修辞的手法等方面都值得玩味。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水平,可突出“我的视角”提到的两点——双关和引用神话。先自己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
为了让学生读懂这首词,这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一、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先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将不懂的问题集体解决。
二、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品味重点词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一环节我引入了李淑一写给毛泽东的《菩萨蛮·惊梦》,帮助学生理解毛泽东为什么写这首词给李淑一的原因,进一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引导学生想象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这一环节需要学生好好想象,通过画面的展示来理解文字背后的寓意。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慢慢地回忆词的内容,学生都很投入。之后的谈感受环节,学生表现的非常积极。
对于词的教学,我将继续探索。
第五篇:蝶恋花 答李淑一教学反思
蝶恋花
答李淑一教学反思
本是毛泽东同志1957年写的一首词。这首词既是怀念杨开慧,又是兼怀贺子珍,是写给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的,所以成了一首绝唱。课文的文字虽不多,但是其中隐含的道理比较深刻,语言朴实。
为了让学生读懂这首词,这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一、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先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将不懂的问题集体解决。
二、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品味重点词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一环节我引入了李淑一写给毛泽东的《菩萨蛮·惊梦》,帮助学生理解毛泽东为什么写这首词给李淑一的原因,进一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引导学生想象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这一环节需要学生好好想象,通过画面的展示来理解文字背后的寓意。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慢慢地回忆词的内容,学生都很投入。之后的谈感受环节,学生表现的非常积极。
对于词的教学,我将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