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三首 教案

时间:2019-05-15 07:0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词三首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词三首 教案》。

第一篇:词三首 教案

词三首

我曾听过一则故事,说的是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听到他父王在海外打了胜仗的消息,心中总是十分忧虑。他担心他的老子全全世界的领土都征服了,像他这样一位英雄将来就没了用武之地。

我想,紧跟着诗歌的伟大时代唐朝而成长起来的宋代诗人准有类似的感觉,唐人出征得太远了,宋人想要再有所作为,实在是太难了。他们又很聪明,便在另一个领域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这就是足以与唐诗比肩的宋词。

宋词向有婉约和豪放之分。同学们能说你所知道的婉约派和豪放派词人的名字吗?好,我们就一同来欣赏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的柳永的《雨霖铃》(板书)。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自由地朗读这首词,让我们听听名家是怎样朗诵这首词的,听的时候要注意读音、节奏和韵律。

同学们听得很投入,已然沉浸在柳永的《雨霖铃》的世界里。这首词写的是一个风流才子和歌楼艺妓之间缠绵悱恻的离情,两个有情人相爱却不能相伴,真是难言之痛!

这是一总体上抒写离愁别绪的词,你认为词中的哪些句子能表达词人的这么深的离愁?你更钟情哪一句?它是怎么打动你?请同学们自由结合,讨论并交流,看能不能达成共识,“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寒蝉即秋蝉,因为生命即将完结,所以叫声凄厉,词人呢,即将和心爱之人分离,肚肠寸断,这就叫“景中有情”!

长亭,自古就是离别之地,也是眼泪倾泻最多的地方,加上暮色笼罩,无端地添了几分沉重,“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方留恋情浓,一方面舟子催发,处于欲留不能,欲走不忍,不走不行的矛盾煎熬之中,自然“帐饮无绪”。

“执行相看破泪眼,竟无语凝噎”。“凝噎”是重点,体会情感。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怕到的时刻还是到了,该说些什么呢?忆昨日观情,叙今朝别苦,想他日离愁?随便拈出一桩,都是说不尽的话题,那千种柔情,万般蜜意,全在那汪汪泪眼之中了,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阔一空荡荡的,渺茫,这是未别的预想,楚天茫茫,渺无涯际,诗人下一程该置身何处呢?那种无奈,那种惆怅,便通过暮霭笼罩着的空旷的楚天传达出来了,这也是情景交融。

“伤离别”是一个永恒的语题,更何况是在凄凉寥落,冷清的秋天呢!“杨柳岸晓风残月”

一看这七个字,意境自然就出来了,这就是古典诗诗词中的名词连缀创设意境,这样的例子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愁》“枯藤老树昏鸦”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陆游“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既言简意赅,又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让我们一同来品味“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三个名词意象!

杨柳:因为柳与“留”谐音,所以杨柳与诗人想留不成的心总吻合。

晓风:晓是指一天中的什么时候?(早晨)晨风吹到身上会有什么感觉?(凉)对!它不仅写出了外在的感觉,还写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残月:苏东坡有诗“月有阴情圆缺,人月悲欢离合”,吕本中《采桑子》下片说:“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这两首诗中都把月残和人的不团圆联系在一起,这三个意象共同营造了一个令人感伤的氛围。就是这句诗,有以为画的,有以作曲的,足见其深入人心,让我们一同来想象吧:上片说无绪,但借酒浇愁,还是有些醉了;下片诗人设想别后的情景,扁舟夜发,一梦醒来,诗人置身何处呢?“杨柳岸”,这种只见杨柳袅娜,不见情人情影;只有晓风入怀,没有情人依偎;只见残月斜倚,不见情人明眸的场景,的确精警感人!“杨柳岸晓风残月,七字一出,遂绝唱千古!”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自此一别,相会难期,自是“良辰美景奈何天,绿水青山枉自多”。浩浩千里烟波,脉脉此情谁诉?飘零之感,羁旅之愁,油然而生!

刚才,我们赏析的句子有直接抒情的,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也有借景抒情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直接抒情,情易写尽;借景抒情,绵远悠长,诗人笔下的景无一不牵愁,无一不助愁,无一不添愁,凄清的景与难舍难分的情有机地融为一体,真是“情景交融!”(板书)

再听(视时间而定)请同学们推荐咱班朗诵

刚才我们学习了情景交融的佳作《雨霖铃》接下来再欣赏一首情景交融的婉约词,姜夔的《扬州慢》(板书)我们一同来听朗诵,听的时候要细心体会词人的情感。

杜牧和扬州有着不解之缘,扬州因杜牧而色彩斑斓,引人入胜,那么,杜牧笔下的扬州到底是什么样儿呢?好,同学们齐读《游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写出了扬州音乐缭绕,歌声阵阵的热闹。《寄扬州韩绛判官》中“二十四桥明月夜,五人何处教吹箫”会让人想象当时扬州游人如织,笑语喧腾。

《赠别》“春风千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用美女来衬托美女,可见当实扬州美女如云,这也是一种繁华。

《遗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说明正是扬州繁华热闹才使杜牧曾经十年一梦。

显而易见,杜牧写的是唐朝扬州的盛景,回忆起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我想,在惜别之余,李白也会生出几分嫉妒吧!毕竟孟浩然是在一个繁华的季节到达一个繁华的城市----扬州!扬州实在是太美了:富贾云集,人才荟萃,美景撩人!姜白石没到过扬州,但他似乎对扬州十分熟悉,在他心目中,扬州就是“人间天堂”!

让我们帮助姜白石完成他的扬州美景图:(春风十里)红袖绿裙,轻歌曼舞,箫声笛韵;雕梁画栋,画舫兑渡,管管弦逐波。

太熟悉了,正好路过,自然会“解鞍少驻”,当然要看一看,他都看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看词上片,“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尽,写出了面积之广,青青:葱郁,长势良好,十里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野草了,一片荒凉,这与杜甫的“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异曲同工,以少总多,情景交融,废池乔木居然是和写景来议论,也就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扬州的破败跃然纸上。

接着诗人转到听觉上“清角吹寒”,寒本是天气给人的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使诗人的悲情自现。

面对眼前扬州,姜夔会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因为心中象与眼前景构成的强烈的反差,诗人的愤慨与哀伤也就袒露无余了,这就是写景的妙处,只因晚了四百年,扬州便由天堂堕入地狱!也因为南宋王朝任人宰割却不思进取,由人凌侮,却不思反抗,山河破碎却依旧醉生梦死,所以扬州也只能是繁华一梦,唐朝扬州的盛景将永远成为放在姜白石心中的海市蜃楼。

同学们迅速下片,看有没有写景的句子,如果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仍:依旧 从前二十四桥:游人如织,笑语欢歌仿佛感染了天上的月亮,所以月有声、月暖,而今呢,一切喧闹都化为一片沉寂,月自然也无声,月冷了。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芍药热烈,绚烂地绽放,是乐景却是衷情,与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样的笔法,物是人非之感写尽了也写足了,让人不由得沉思:繁花落尽,开花为谁,一个则 出这是虚写之景!景虚情实!

《扬州慢》化用杜牧的诗,将唐朝扬州的盛景和宋代扬州的破败作对比,抒发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读书)

中国文人是含蓄的,他们似乎更愿意委婉地表情达意,例如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来展现内心的澄澈和平静;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传达时光易逝的感伤;用“雕栏五彻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抒发物是人非之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情和景相互渗透,情景交融,诚如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所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也为我们今后阅读古典诗词提供了一条通道,不要轻视写景的句子,因为“景中有情”啊!

第二篇: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简要生平,理解词人在三首词中表达的感情。

2.理解作者在词中表现出的欲说还休的愤懑,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目标的专一追求的精神。

3.学习对比手法在表达中的运用。理解作者渲染元宵佳节热闹氛围的作用。教学重点:

1.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教学难点: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2.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安排课时:两课时

教学辅助: PPT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诵读三首辛词,介绍作者,学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过程:

学习导入:我们在唐诗精华单元和宋词集萃上单元认识了不少的著名诗人词人,历历可数。同学们想一想,有几位诗人词人在教材里是三首诗或词入选进课文的呢?李白,杜甫,苏轼,还有一位,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辛弃疾。

诵读三首辛词:

了解作者,知晓背景。鼓励同学在预习中查找辛弃疾的生平材料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有《稼轩长短句》四卷。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以豪雄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写作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教师巡回答疑。这是一首题壁词。(我们曾经学过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这首词什么意思,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感悟理解赏析: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勉强作诗,硬要说愁。

教师辅导:

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这种“愁”是不需要说的,去拼杀,去收复,才是少年的意愿。因而理解为闲愁或做作的愁,也许是不恰当的。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

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情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A.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想说。也可能不愿说

B.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止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谈之中,耐人寻味。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

6.少年和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

少年为宾,老年为主,少年之愁,是可说之愁,是激昂之愁;老年之愁,是无言之愁,是沉郁之愁。而这种浓得化不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愁情,才是词人要传达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青玉案·元夕》。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的写作背景:

《破阵子》是他的名篇之一。从题目看是寄给好友陈亮,抒发抗金壮志的。陈亮,字同甫,著名的爱国词人,和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投降派的打击迫害。1182年,陈亮到带湖访问辛弃疾,一对志同道合的战友,促膝畅谈,共抒北伐壮志。之后,两人又作词唱和。本篇即作于带湖之会以后,自抒壮怀激烈之情与之共勉。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教师巡回答疑。

介绍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意思是:部下的官兵分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出雄壮的战歌。“八百里”,牛的代称。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战马,手持狠有力量的弓箭,飞驰战场,英勇杀敌。“的卢”,良马名。据《世说新语》载,刘备在襄阳遇难,的卢载他一月三丈,脱离险境。后来用“的卢”形容善战的良马。“霹雳”,比喻响声如雷。

“了却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意谓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这两句意味着词人大功将成,调子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

“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2.感悟理解赏析

这首词作者自己说是壮词,“壮”在哪里?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提示:这首词题为“壮词”,壮就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道出了英雄的一片壮心。“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起首两句情景交融,不胜感慨。这两句紧扣“壮”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醉里挑灯看剑”是现实,“梦回吹角连营”是回忆,更是理想,现实和理想一开篇就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挑灯”“看剑”的举动,真切地表现了词人此时内心的郁愤。

你如何理解本词的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这句深深的叹息有什么含义?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⑶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还有语意双关的含义。既是用典,又表示连营之广,阵容之壮。

⑷ “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分组讨论,根据词意,想像出此时的场面)明确:“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表现出一望无际的边塞特点。

这首词与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很相似,抒发的情感也相似。为什么会如此相似,说说你的看法。三.《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的写作背景: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可能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1.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教师巡回答疑。重点词语:

青玉案:词牌名。调名出自东汉《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又名《横塘路》、《西湖路》、《青莲池上客》等。双调,六十七字,仄韵。

元夕:阴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元夕赏灯,灯如火树银花。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玉壶:指月亮。

鱼龙舞:指舞鲤鱼灯、龙灯等各种彩灯形状,花灯舞动。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的首饰。这里指盛妆的妇女。雪柳饰以金钱、称“捻金雪柳”。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灯火零落稀少的样子。2.词意概说:

开头三句,重笔描写元宵夜彩灯的繁华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点化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名句,赋予新意,形象飞动,极有创意,形容花灯之多。“更吹落、星如雨”,承上句,形容烟花之盛,妥帖自然。“宝马雕车香满路”形容前往游赏元宵途中的贵族女性人群的狂欢情态。“宝马雕车”见出其华贵,“香满路”见出每个人都是盛妆浓抹。“凤箫声动”三句,写舞龙舞灯等各种歌舞表演,足见其狂欢。过片两句。从“我”“寻他”的目光出发,具体描写观赏元宵的女性人群。“蛾儿雪柳黄金缕”写她们头上的打扮,可知她们是多么尽态极妍,照应前面的“宝马雕车”。“暗香去”与前面的“香满路’’呼应。行文到此,元宵的狂欢繁华热闹景象,已经写足了。最后三句是点睛之笔。在这样的狂欢极乐的元宵节里,“我”在欢乐的人群中千遍百遍地寻找心中的“那人”都找不到,最后终于发现了她,原来她独处于“灯火阑珊”的偏僻角落。

3.词中的元夕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感悟理解赏析:

这首词写元宵佳节,上阕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下阕先写元宵佳节出游的盛装妇女,意图又是什么?

提示:风鬟雾鬓的盛妆丽人纷纷走过,却都不是其意中关切之人,分明已没什么希望了,却忽然看到,在那一角残灯下,正是自己在千千万万人中所寻找与等待的那个,原来她在这冷落之处,也似有所待。“那人”是一个自甘孤独、寂寞和不同流俗的人。“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怜其“幽独”,其实“别有怀抱”,含蓄的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上阕浓墨重彩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狂欢的盛况,渲染出元宵之夜一种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繁华喜庆的氛围,但题旨并不在这里,不是对这种“盛况”的肯定和褒扬,而仅仅是作为背景材料。实际上,作者对人们的狂欢,含有贬斥之意。词中的“那人”才是作者的褒扬对象。“那人”在作品中直接用墨不多,但她的品性,读者已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就是: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词中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如果要揭示其中的政治含义的话,那就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主旨)重点研讨: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2.“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赏析要点:

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从文本的行文方式看,与传统的婉约词并无二致。但从所寄托的内容主题看,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含着一股阳刚之气。这又有豪放词的特点。此词寄劲于婉,寓刚于柔,婉约其表而豪放其中。小结:爱国词人辛弃疾,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杰出豪放派的代表。大家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第三篇:蝶恋花词三首教学反思

“《蝶恋花》词三首”教学反思

竹园中学 周娟娟

本次基地课堂实践的主题是“探索对话教学、提升学习动力”。我有幸和基地王蓓老师一起就“唐诗宋词专题”的学习开设了一堂同课异构课。现将自己关于这一课的课前设计思路、课上实践问题、课后教学反思,逐一梳理如下:

一、课前的设计思路

1、备文本

这节课,我将主题定为“三首《蝶恋花》词赏析”。这三首《蝶恋花》词,分别出自北宋词人柳永、苏轼、晏殊之手,每一首都堪称经典。柳永的“伫倚危楼风细细”属于课内精读课文,苏轼的“花褪残红青杏小”属于“每周一诗”背诵诗词,晏殊的“槛菊愁烟兰泣露”则属于一篇补充篇目。我特意将同一词牌、风格相近的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整合,意在让学生整体感受宋词中同一风格的词的美,并能由特殊到一般,初步学会赏析宋词的简单方法。

这三首词是有其共性特征的。在风格上,都属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三首词皆有名句,而晏殊词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和柳永词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句更是被王国维推崇为成大学问、大事业者所必经的第一和第二境界。苏轼词中“天涯何处无芳草”和“多情却被无情恼”更是脍炙人口。这三首词的境界之高自是不必赘言,可由于课堂容量不足,还是没有将这一特征介绍下去,实在是一大遗憾。

另外,在课堂活动方面,活动的方式还显得较为单一,活动的有效性还值得进一步提升。对话教学的落实方面,还是不够充分。在今后的课堂实践方面,还需要继续不断地学习、沉思、历练,期待今后的每次课堂实践都能有所进步。

第四篇:蝶恋花词三首教学反思

“《蝶恋花》词三首”教学反思

竹园中学 周娟娟

本次基地课堂实践的主题是“探索对话教学、提升学习动力”。我有幸和基地王蓓老师一起就“唐诗宋词专题”的学习开设了一堂同课异构课。现将自己关于这一课的课前设计思路、课上实践问题、课后教学反思,逐一梳理如下:

一、课前的设计思路

1、备文本

这节课,我将主题定为“三首《蝶恋花》词赏析”。这三首《蝶恋花》词,分别出自北宋词人柳永、苏轼、晏殊之手,每一首都堪称经典。柳永的“伫倚危楼风细细”属于课内精读课文,苏轼的“花褪残红青杏小”属于“每周一诗”背诵诗词,晏殊的“槛菊愁烟兰泣露”则属于一篇补充篇目。我特意将同一词牌、风格相近的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整合,意在让学生整体感受宋词中同一风格的词的美,并能由特殊到一般,初步学会赏析宋词的简单方法。这三首词是有其共性特征的。在风格上,都属于婉约风格;在年代上,都是北宋词人作品;在情感上,也都写的是愁思;手法上,都用了移情于景、借景抒情。

当代学者叶嘉莹先生在《小词的修养和境界》中指出:“词人往往具有双重人格,所以词是有双重语境的,而对词的解说和说词人的修养和境界也有很大的关系。”从词中读到什么,有可能词人的真实情感和寄托,也有可能是我们读者的解读和赏析。比如这三首词中相同的情感是“愁”,但愁的具体含义却不尽相同。柳永词中的愁,是一种游子的孤独,知音难觅、佳人远离的愁苦;苏轼词中的愁,是一种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纳的失意之愁,晏殊词中的愁,是一种思妇闺阁之中的离愁别怨。韩愈也有这样的说法:“欢愉之词难工,愁苦之词易巧”。也正是这种愁苦,造就了三位词人的非凡绝响。

2、备体裁

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和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诗余等。

词最初叫做“曲子词”,最早是唱词。词牌名就是一种唱词的曲调名。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出自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七言乐府诗:“翻阶蛱蝶恋花情,容华飞燕相逢迎。”由晏殊从中取出“蝶恋花”三字作为新词牌名。

宋词的创作是一个由俗到雅的过程,起初文人们不屑于填词。即使创作了词,也是给歌妓们演唱的。柳永是北宋第一个大力创作词的文人,号称“奉圣旨填词柳三变”。而到了苏轼手上,更是“以诗为词”,拓宽了词的题材范围、提升了词的格调。晏殊和柳永属于同时期,他的词还带着浓厚的士大夫式的气息。苏轼则是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这首“蝶恋花”却诠释了苏轼婉约的一面。

宋词的赏析,不同于古文,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剖析。当然,赏析宋词和诗歌的品读还是有相通之处的。如诗有“诗眼”,有意象,有意境。和诗歌相仿,宋词也有“词眼”,有意象、有意境。通过词中“词眼”的把握,学生能够快速地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而意象的解读,又让学生对词的文本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经过历代文人的创作运用,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从而具有相对固定的象征意味。当然,一种意象也会包含多层面的象征意义。如这三首词中,风、草、燕子这几种意象出现不止一次,可以让学生从词中读出“春风”意象多代表“别离、清冷”或“温暖、新生、希望”。而“西风”往往代表“萧瑟、别离”。“春草”则是“新生、希望”的象征,或是代表“偏僻、荒凉,离别、愁思”。

2、备学情

八年级同学,已经学习了“宋词集萃”的上辑和下辑,对宋词具备了宏观的了解,对代表作家及作品也有所知晓。但学生对宋词的认知,大多数还是局限于课堂之内,局限于教材上的一个个篇目,而非是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这三首词的整合,也是基于让学生对那个时代的大词人、对那个时代的大背景,有一定程度上更广、更深的认识。宋词的成就之所以能够代表那个时代最辉煌的样式,正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伟大文学家太多了,也是因为那个朝代、那个时代展现出的是大范围的辉煌成就。柳永、苏轼、晏殊的这三首《蝶恋花》综合在一起学习,就是给学生展示出由点到面的一种整合,让学生通过这三首词、三位词人来了解整个有宋一代文学的成就。我想这样的整合,既取自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对学生而言,既能温故,又能做到知新,应该是能够调动起他们一定的学习兴趣的。

就同学们对宋词的了解,一般会认为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他不会有婉约派的作品。而苏轼的这首《蝶恋花》却俨然是婉约的风格。同学们也会懂得,一个真正伟大的词人、作家,是不会拘泥于一种程式的。

课堂要体现对话教学的特色,除了老师补充知识性材料外,应该更多的把时间留给学生。提出一些核心问题,如找出一首词的词眼、找出重复出现的意象、理解意象包含的情感,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是小组合作来找寻答案。将问题交待给学生,引导学生围绕文本进行思考,让他们和文本对话、和词人对话、和小组成员对话,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生对词的把握也会逐层深入。本次课堂设置小组合作讨论不止一次,旨在让小组成员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来解决较难解决,或是难以一步思考到位的问题。

二、课上的实践问题

1、朗读不到位

三首词中有两首词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但朗读下来还是会出现字音的错误。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字音上的指导当然需要,但指导到何种程度却很难把握。特别是晏殊的这首,是同学们之前没有接触到过的《蝶恋花》词。大家读下来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统观整节课,在字词上花的时间还是略多了点。

由于个别字词理解上存在问题,导致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酝酿不出感情。听到他们犹疑的声音,我决定提前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背景音乐,来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同时渲染词中的意境。一曲舒缓的《蝶恋花》背景音乐,令同学们紧张的心都沉静了下来,他们陶醉在曲和词的意境之中。再次朗读的时候,他们有意识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朗读,效果明显比第一次朗读好多了。在指导朗读这块,我的指导还是有所欠缺。除了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加入感情,还要注意读出重音和抑扬顿挫的语调。这样这一首词的朗读可能会更加完美一点。

是啊,宋词原本就是和乐而唱的,现在再次配上一首合适的音乐,宛如立刻打开了一扇将两者紧密相连的窗户,同学们从这扇窗户中看到了更美好的图景。这就提醒我,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教学程式,要找到适合学生的方法和途径。教无定法,说的也就是此吧。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善于运用多种教学工具来辅助教学,甚至可以发掘学生和教师自己身上的教学资源,如让学生自己给词来谱曲,或者有音乐基础的老师可以将宋词吟唱出来。

2、课堂的生成性问题

在导学案上,我补充了词人的主要经历及词的写作背景,以期学生能借助这样的课外补充资料更好地理解这首词。因为文学创作离不开创作者,所以我们读作品前了解作者的生平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是“知人”;而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来关照作品,这就是“论世”。如果对一部作品,能做到“知人论世”,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本以为我的准备已经很充分了,没有料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介绍苏轼的词的时候,一位学生更是补充了有关苏轼有关“乌台诗案”的背景资料。给我的感觉,这位同学对苏轼十分了解,或是十分喜爱苏轼的作品,甚或是读过《苏东坡传》的同学。当课堂的生成超出老师的预设,对老师隐形的要求就是需要在课前做好十分充分的准备。教给学生一杯水的知识,自己至少要准备一桶水,这一点也不为过。

当一些课堂生成老师意料不到时,老师还是要镇定沉重。课堂是动态的,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预测在这期间会发生什么。即使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有时也会被突如其来的意外打乱。作为一名老师,就是在面临这些意外的课堂生成时,依然能够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技能去很好地化解,或是抓住时机,把意外当作是教学的一个点,寻找其中的教学价值。这样的教学,可能会比那些完美的课堂上的更有意义。

3、课堂的完整性问题

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学情欠缺了解,所以内容上的推进还是比较艰难。比如“意象”的理解和活用,我的预设是将词中经典的意象分析并理解其象征意义,最好在此基础上,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包含相同意象的诗词的联想回顾。但苦于时间较为紧张,这个环节最后推进得比较简单,只是将我的梳理在大屏幕上打了出来,同学们看看了解下。最后我设想,播放今人演唱的《蝶恋花》词,还有想好的结束语来结束本堂课:“如果将这些诗词比作永不凋谢的花朵,愿同学们做那在花间翩翩起飞的彩蝶,用诗词的营养来丰盈我们的内心,让诗词的春天更加美丽动人!”

此外,我自己倚声填词创作了一首《蝶恋花》词,想概括下唐诗、宋词的成就,也想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

蝶恋花 咏诗词

世人皆读诗词好,中华瑰宝,光芒重闪耀。匆匆一瞥不觉美,细细品读方知妙。

唐有李杜苏辛豪,各成一家,境界不逊骚。我辈有志诵经典,薪火相传冲云霄。

我还用心作了一首小诗献给配合上课的同学们:

蝶儿翩飞送春到,恋上百妍独开早。

花香送远非借风,美丽进南独步高。这是一首藏头诗,用“蝶恋花美”四个字来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个概括,希望能给学生们留下这节课的印象。

如果可能的话,整堂课的设计全面达成,那是最理想的课堂。但,往往是这样,课堂终究是门遗憾的艺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导致最终没有完全达成。这也不要紧,将课堂最紧要的环节介绍下去,剩下的问题给学生们留作课后思考,也未尝不可。我觉得,课堂最应该是真实的,应该在该给时间的地方给时间,该留白的地方留白。

三、课后的教学反思

1、夏智老师的点评

夏老师在评课时指出,我们老师在“对话教学”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要适当使用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如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一起吟诵古诗词,有效使用多媒体教学,都是不错的方式。王蓓老师的课上更是大胆尝试了将唐诗唱出来,老师自己表演了唱诗,同学们的紧张情绪一扫而空,很好地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是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此外,夏老师还强调了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只有抓住诗歌教学,老师的思想才能有所提升。老师们应当充分钻研诗歌,在诗歌教学中关注对作家思维的探究和文化的传承。教得好诗歌,也就能教好其他文体。”

夏老师还就晏殊《蝶恋花》词中一句“燕子双飞去”中的 “去”字,来指导我们从诗词中解读字词的丰富意义。如这首词的前面部分写的景物都是静寂的,而唯独燕子是有灵性的动物。而当词人目睹有灵性的燕子结伴而飞的情状,自己内心更是愁苦万分。这里的写法其实是动静结合、以乐衬哀。如果教会学生细细品读诗词中每一个文字背后的信息,学生的收获一定是呈几何倍数递增。的确,诗词是最凝练的语言,我们今人再读诗词时,需要花心思咀嚼出诗词字词中凝练的丰富的意义和情感。不仅老师的解读要到位,还要指导学生去解读词中的“言外之意”、“言外之境”。夏老师还指出,关于词的“词眼”的说法或许有些欠妥,因为诗词中每个字都在体现作者的情感。这一点,我是没有深入考虑的。聆听了夏老师的意见,我觉得诗词解读上我还要多下工夫。

最后,夏老师提出,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关联,形成语言敏感性,用批判、审美的眼光去对待文学作品。夏老师建议我们语文教师可每周跟学生“讲一讲”和“品一品”诗词。在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感知文学的“显性语言”还要感知“隐性语言”,要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夏老师的意见为我们上好诗词鉴赏课具有切实有效的指导意义。

2、自己的不足与反思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层面。我们的每一节课,应该都要力争在这些层面有思考、有涉及、有突破。

这节宋词鉴赏课在关于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思考还是有所欠缺的。所以夏老师建议我们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有效地训练和提升。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让学生去学习按照词牌的格律填词,在语言建构和审美创造这一块也显得不足。

词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它的格律,要讲透词,希望学生学会填词,就必须研究诗词格律。为此,我特地翻看了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一书。说实在的,由于古今语音的流变,加上现在南、北方语言的差异,研究格律困难重重。在自己昏昏的情况下,又怎么令学生昭昭?主要原因还在于我自己修行不够,以后还是要花时间多钻研,争取有所突破。

词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它的意境之美。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三首词皆有名句,而晏殊词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和柳永词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句更是被王国维推崇为成大学问、大事业者所必经的第一和第二境界。苏轼词中“天涯何处无芳草”和“多情却被无情恼”更是脍炙人口。这三首词的境界之高自是不必赘言,可由于课堂容量不足,还是没有将这一特征介绍下去,实在是一大遗憾。另外,在课堂活动方面,活动的方式还显得较为单一,活动的有效性还值得进一步提升。对话教学的落实方面,还是不够充分。在今后的课堂实践方面,还需要继续不断地学习、沉思、历练,期待今后的每次课堂实践都能有所进步。

第五篇:清平调词 三首 李白

我单位企业文化馆里有一个板块的标题是“春风化雨”,有同事问我“春风化雨”是什么意思?我回答:这个词是成语,指师长的化生和养育。其字面意思是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用来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还有一个词:“如沐春风”,是指与师长交谈的融合气氛。“春风”一词又有“恩泽”的意思,李白清平调三首中的“春风”既有“恩泽”的意思,同时又用来借代“君王”。这组诗词艺术性很高,引录如下: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第一首完全是形容杨贵妃的美丽。

首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是形容女性美貌的经典名句。采用主宾倒置的修辞手法,这在古汉语和古诗词中常见。意思是衣裳象云霓一样,容貌象花朵一样。但这里不用“象”字,也不用“如、似”这样的字,而用“想”字,就使得句子更加形象生动。因为“想”字是动词中动态比较强的词,给人更加生动和想象的空间。这个“想”字有“想象”、“希望”等意思。也有人认为此句就按句子本身的主宾结构理解:云希望象贵妃的衣裳那样美丽,花希望象贵妃的容貌那样娇艳,这样理解也是对的。由于中国汉字的多义性和语法结构可以倒置,所以中国古诗词精炼的字句可以产生多重理解,富于朦胧美。在不歪曲大的意境下,没有必要求得唯一的解释。

第二句“春风拂槛露华浓”。饱含露珠的花朵当然是最美丽的,这里的“春风”既是指自然的春风,也是指君王的恩泽。和煦的春风吹拂玉栏下的花朵,娇艳的花朵含着露珠更加浓艳。春风拂槛中的“檻”是指亭台楼阁的栏杆,但现在读起来也有栅栏的感觉,受到极度宠幸的美人,实际上也是不自由的笼中鸟。当然这首诗整体是赞美杨贵妃的美丽和幸福,作这样的理解有点牵强。

第三和第四句“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群玉山是王母居住地昆仑山,瑶台是天空中的神仙居住地。“若非”和“会向”是当时的口语,相当于“即使不是。。。也是。。。”乍一见到贵妃,感觉好像即使不是在王母娘娘那儿遇见,也是在瑶台这样的地方相逢。形容李白见到杨贵妃时惊为天人的感觉。

第二首进一步描绘贵妃的美丽,也肯定了唐玄宗的艳福。

“一枝红艳露凝香”也是形容女性美丽的名句。一枝红艳的花朵带着露珠,凝聚着清香,不仅有视觉,还有嗅觉,这就不是虚幻的,而是身边实实在在的美人。而楚王云雨巫山的神话只不过是梦幻而已,所以说“云雨巫山枉断肠”。“汉宫”代指皇宫,诗人问道,皇宫里这样的美人有谁能比得上呢?“可怜飞燕倚新妆。”可怜是可爱的意思,即使是惹人怜爱的赵飞燕也要依靠打扮才称得上美艳。李白的意思是,杨贵妃是无人可以比拟的,是古往今来最美丽的。李白在这首词里,不但肯定了唐玄宗比楚襄王有艳福,还贬低了赵飞燕的美丽,认为唐玄宗身边的杨贵妃是旷古未有的绝色美人。既直接间接地赞美了杨贵妃,又艳羡地祝福了唐玄宗,马屁拍得出神入化。但后人在李白的戏剧中,对这一句作了错误的理解。高力士因为受过李 1 白的侮辱,向杨贵妃进谗言,说李白把她比喻成赵飞燕,需要依赖打扮才漂亮。听了高太监的谗言,傻女人杨贵妃在唐玄宗那儿诋毁李白,使得李白不再受到皇帝的重用。所以中国古汉字和语法的不精确性而产生的歧义,是可以制造冤假错案的。

第三首是写杨贵妃和唐玄宗两人的。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是指牡丹和美人相互映衬,让唐玄宗喜笑颜开。把“倾国”代指美女,典出汉武帝时期李延年的《佳人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追问这样的佳人在哪里?李延年就把自己的妹妹献上,得到汉武帝的极度宠幸。“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这里的“春风”就是借代君王,意思是杨贵妃化解了唐玄宗无穷的欲望烦恼,所以持宠娇媚地斜靠在沉香亭的阑干上。

李白写这三首词的背景是,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乐师李龟年一行人,到沉香亭畔观赏牡丹,命李龟年奏乐,认为名花贵妃同在,乐曲中不能用旧歌,需填新词,所以急诏李白进宫。李白在宿醉未醒的情况下,来到后花园觐见君王和贵妃,灵感迸发,一蹴而就,写成了这三首千古吟唱的应景艳词。有一篇小说,描写文革初期毛泽东召见沈昊及其女儿沈丽,说沈丽如果胖一点就像杨贵妃,不但即席背诵,还对李白的这三首词给予很高评价。小说中说沈昊早年曾经资助过毛泽东数千银元。我没有查到历史上有沈昊其人其事,资助毛泽东银元支持湖南新民学会成员到法国勤工俭学的应该是章士钊,那么小说中被毛泽东比喻成杨贵妃的沈丽就是章士钊的养女章含之了。

关于“裳”的读音

初中语文课本文言文中,有两次遇到“裳”这个字,分别是《木兰诗》中的“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以及《三峡》中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不少老师对这个字的读音拿不准,听过几次课,大多数老师教学生读为“shāng”,本人以为不妥。

查现代汉语词典,发现此字有两个音,一个是 “shang”,为轻声,组词是“衣裳”;另一个是“cháng”,声调为阳平,注释为“<文>古人穿的下衣,形状像现在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由此可见,部分老师将这个字读为阴平调缺乏根据。

那么,我们在这两处文言文中,究竟应该读什么呢? 第一种读法显然不科学,因为轻声在这两个句子中根本没法读。那就只有采用第二种读法了。一则词典上有这个读音,有根据;二则这是文言文,按这个音来读,意思上也讲的通。我们先看“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木兰辞官不做,回到家乡,高兴异常。战场上,多年没有穿自己女孩的服装,一回到家急急忙忙换上原来的女儿装,再正常不过了。而这些服装之中裙装当然应该是不少了。从这两句中,我们可以想见木兰当时喜悦的心情,甚至可以想象换好裙子之后还要转几圈的婀娜之态。再来看“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当我提出要读作“cháng”时,就有人反对,理由是这流泪的恐怕是男子居多。现在看来,这不难解释,因为这种下衣,在古代男女都可以穿,男子穿着它流泪也无妨。后来又有人提出,既然是下衣,那么泪流到下衣上怎么理解。我的理解是,此句运 2 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猿的叫声凄婉,引起人们的伤心程度之深,所以泪流了好多。

下载词三首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词三首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三首》教案

    第一单元 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古诗词教学应该提倡“三要”:诗句要反复诵读;诗意要大致了解;诗篇需熟练背诵。首先,古诗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只有出声诵......

    唐诗三首教案

    唐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陈子昂,回忆李白杜甫的作品; b、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情感; c、反复朗诵,以致能够背诵。 2、情感目标: a、了解陈子昂、李白......

    诗经三首教案

    《诗经》三首 学习要点概览 ⒈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成书经过、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 ⒉在反复诵读、吟咏的基础上,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⒊学习《卫风·氓》,深刻体会比......

    古诗词三首教案

    1.古诗词三首 【设计理念】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

    《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

    《古诗词三首》教案

    《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青螺、敬亭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

    古诗三首教案

    诵读欣赏 古诗《蝉》《孤雁》《鹧鸪》 一、教学目标: 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二、教学重点: 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

    古诗词三首_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概要 一、第二单元教材分析1、本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头的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