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经三首教案
《诗经》三首 学习要点概览 ⒈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成书经过、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⒉在反复诵读、吟咏的基础上,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⒊学习《卫风·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学习《秦风·无衣》,体会重章叠 句的节奏感、音乐美;学习《邶风·静女》,体会形象生动地描写技巧。⒋品味重点诗句,着重挖掘《诗经》赋、比、兴写法特有的情韵。⒌掌握课文中重点、难点字词的音、形、义。⒍背诵并默写《无衣》《静女》全诗和《氓》前两章。课堂跟踪反馈 A卷 测试时间20分钟 测试分值30分
一、基础训练(每小题3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A.氓(m ng)之蚩(ch)蚩 于(x)嗟女兮 B.夙(s)兴夜寐(m i)隰(x)则有泮(b n)C.载(z i)笑载言 自牧归(gu)荑 D.与子偕(xi)行 修我矛戟(j)
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送子涉淇 子无良谋 泣涕涟涟 体无咎言 B.尔卜尔噬 自我徂尔 士也罔极 信誓旦旦 C.与子同袍 修我戈矛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 D.静女其姝 搔首踟蹰 彤管有韦 美人之贻 ⒊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恰当的一项()①王于兴师,修我戈矛()A.在 B.从 C.和、跟 D.助词、不译 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A.情意 B.道德 C.施恩 D.品行 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A.将要 B.率领 C.愿、请 D.将领 ④爱而不见,搔首踟蹰()A.看见 B.被 C.出现 D.拜见 ⒋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B.《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C.赋、比、兴为《诗经》最主要的表现手法。D.“风”又称“十五国风”,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都是周代贵族的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都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⒌下列各句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B.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C.修/我戈矛,与子/同仇。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⒍以下关于《氓》《无衣》《静女》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A.《氓》是一首弃妇的悲歌。《无衣》是一首充满爱国激情的战地军歌。《静女》是一首反映青年男女幽期密约的恋歌。B.《氓》第三、四章运用了兴的手法,用自然现象来映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加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C.《氓》《无衣》《静女》这三首诗都运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写法。D.《氓》叙事多,《无衣》抒情成分浓。《无衣》表现的是一种雄壮之美,《静女》表现的事优柔之美。⒎背诵全诗,按要求填写诗句。①《氓》中能表现弃妇自尊的决绝态度的语句是。②《静女》中能形象生动地表现男主人公不见约会女友的急躁心情的语句是。⒏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是《诗经》中赋的写法,是抒情女主人公在回忆初恋时候的情景,没有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重在直接陈述。B.“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是传统的比兴手法的运用,它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同时也暗示着后面要诉说的被弃命运快要降临到她的头上。C.《无衣》是一首军中歌谣,表现士兵同仇敌忾、慷慨从军的乐观精神和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全诗分三章,采用起兴和重章复唱的手法。D.《静女》中“搔首踟蹰”一句是细节描写,形象地描写出了男青年依约来到相会地点,恋人却久候不至,他的急切难耐、焦躁不安的内心。“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一句是心理描写,表达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及他的一片爱人及物的诚挚、痴迷之心。⒐对以下诗句的翻译不准确通畅的一项是()A.“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不见那情人,我泪流满面;见了那情人,我又笑又言。B.“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感叹年轻姑娘们,勿与男子多应酬。男子沉浸爱河中,说分手来即分手。女子沉浸爱河中,情思绵绵身难抽。C.“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做你妻子整三年,什么事情没有干?起得早来睡得晚,累死累活干不完。D.“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姑娘文静又美丽,约我想会城角里。有意藏起不相见,挠头徘徊令人急。⒑请你简要说说《氓》的主题及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B卷 测试时间40分钟 测试分值70分
二、语段精炼 阅读《秦风·无衣》一诗,回答11—15题。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⒒请给下列字注音、并解释其在诗中的意义。(6分)袍〔 〕 泽〔 〕 裳〔 〕 ⒓重章复唱是《诗经》形式结构上的一个重要特点,这首诗在形式上也采用了这种形式,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分析它的好处。(4分)。⒔“岂曰无衣?”是设问句还是反问句?它的作用何在?(4分)。⒕对诗篇语句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4分)A.全诗三章,全以“岂曰无衣?”落笔,在反复咏唱中强化了反诘的语气和语意,催人奋进。B.“同袍”“同泽”“同裳”,征战中的“三同”,揭示出将士们互助团结、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C.“王于兴师”——秦王要发兵了。为王而战,就是为国而战,古代人国家观点不强烈,为君就是为国。D.“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要上前线了,才搞战备,说明秦人平素军事观念淡薄。⒖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A.《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从诗的意境看,将士们一边行军一边歌唱,显示出这是一支威武雄壮之师。B.诗中描写的这支军队虽说生活条件不好,但大家不怕困难,不畏强敌,同仇敌忾。互助团结,抗击西戎。C.这是一首出征三部曲。诗中的“同仇”“偕作”“偕行”,充分表现了秦军的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统一行动,奠定了诗篇慷慨高亢的基调。D.《无衣》是一首赋体诗。赋,就是铺陈。它在一咏三叹中凸现了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昂扬斗志;也在一咏三叹中展现出了它的艺术魅力。
三、拓展迁移 阅读《周南·桃夭》,完成16—20题。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桃之夭夭,其偾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之子(这个女子。)于归(出嫁。)宜(适合)偾(f n 果实圆大之状。)⒗“夭夭”的意思是,“灼灼”的意思是,“华”通“ ”。(3分)⒘每章开头的“逃之夭夭„„”运用的是什么写法?其作用何在?(4分)⒙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5分)⒚这首诗复沓的章句写法的作用是(5分)⒛“灼灼其华”“其偾其实”“其叶蓁蓁”与诗的内容有什么关联?(6分)
四、写作训练(30分)21.赏读《诗经·邶风·静女》,自定角度、题目,写一段400字左右的赏读文字。参考答案 A卷 ⒈(C考查古汉语重点字词的读音。A.氓 m ng;B.泮 p n;C.载z i,归ku。)⒉C(考查近音词的易混字形。A.良谋-良媒,B.噬-筮,D韦-炜。)⒊(考查古汉语重点字词的意义。①D②A③C④C)⒋D(考查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风”大多是民间歌谣,“大雅”是用于诸侯朝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享。)⒌C(考查四言诗的诵读节奏。C项的正确读法是“修我/戈矛,与子/同仇。”)⒍C(考查对《诗经》诗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基本理解。)⒎(考查名句名篇的积累。①反是不思,亦已焉哉!②爱而不见,搔首踟蹰。)⒏C(考查《诗经》传统写法的理解。C句不应是起兴手法,而是直陈其事,属于“赋”的表现手法。)⒐C(考查古诗文的翻译能力。“三年”应理解为多年,“朝”应是“一朝〔一日〕”义。)⒑(考查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把握。要点:①揭露了私有制度造成的男女不平等,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②勤劳、温柔、善良、坚强的妇女形象。)B卷 ⒒(考查古今异义词的音形义。袍〔p o〕长袍,白天当衣服,夜晚当被子,相当于现在的披风和斗篷;泽〔z 〕通“泽”,内衣;裳〔ch ng〕下衣。)⒓(考查对《诗经》传统写法的深入理解。答案要点:重章复唱使诗歌在音律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重章便于记忆和咏唱,回旋反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怀。)⒔(考察修辞运用的作用。答案要点:反问句,加强语意和语气。)⒕D(考查对古诗文具体语句的理解。C句后的评价,已悖离了原诗,实属画蛇添足之说法。)⒖B(考查古诗鉴赏能力。诗中未说“强敌”,赏析和评价决不可节外生枝。)⒗(考查字词理解能力。“夭夭”,茂盛貌;“灼灼”,红色鲜明;“华”通“花”。)⒘(考查比兴手法的灵活运用。“桃之夭夭”既是比兴,又用以烘托气氛。)⒙(考查对古诗整体理解的能力。这首诗写的是女子出嫁时,人们唱这首歌为她送行,替她祝福。)⒚(考查《诗经》重章叠句的作用理解。复沓的章句,能增加婚姻欢快的气氛,增添诗歌的韵律美,使诗歌更像一幅动态的画面:云霞似的花海之中,涌动着送亲的人流,回荡着欢乐的歌声„„)⒛(考查诗句的鉴赏能力。这些诗句唱出了春天的绚丽多姿,唱出了新娘的光彩照人,唱出了婚礼的热闹喜庆,更唱出了人们的美好祝福:愿未来的夫妻有如盛开的春花,幸福和美;愿未来的家庭如满树的果实,子孙昌盛。)
第二篇:《诗经三首》-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及《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雎鸠、窈窕、逑、荇菜、寤寐、蒹葭、坻、、、埘、、桀。【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2.《诗经》的内容理解。【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比较。媒体设计
图片、音乐、录音。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可采用投影。雎鸠(jiū):一种水鸟。窈窕(yá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蒹葭(jiānjiā):芦苇。唏(xī):干。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sì):水边。埘(shí):在墙壁上做成的鸡窝。(huó):相聚、相会。桀:通“橛”,为栖鸡做的木架。(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①题目取自于句首。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君子于役》写妻子怀念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口译全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研习
1.从内容上来说这三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
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2.从总体上说,社会的制约是逐渐严格起来的,恋人们对自己的行动,不得不有所拘束。于是我们在《国风》里看到许多情诗,咏唱迷惘感伤和可求而不可得的爱情。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含蓄微妙的艺术表现,但在当时,恐怕主要是压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陈风·月出》)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兮,不可泳思。江之永兮,不可方思。
(《周南·汉广》)一切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形成的。明朗热烈的风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产物;含蓄委曲的表达,总是感情压抑的结果。《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表达了一个妻子对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的深深思念和牵挂。《国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的诗,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诗中表达了对于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社会中家庭生活的留恋,却并不直接表示反对战争,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诗中的情绪也是哀怨为主,几乎没有愤怒。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既是克制的,又是真实的。3.《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的开头。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呈现出冷寂与落寞的气氛。《君子于役》里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以傍晚牛羊归家的情景为背景,渲染妻子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4.《诗经》的语言特点。学生朗读归纳,体会作用。
(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可由此推想,当时演唱的《诗经》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的、简单的。(2)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在现代歌曲中,还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的道理。通过小组朗读体会。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音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扼抵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小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通过全体朗读体会。
三、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第三篇:第一课《诗经》三首教案
2010年9月,周燕
第 一 课:《诗经》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诗经》的基本特点和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
2、掌握四言的诵读节拍和比兴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把握其重章叠唱的结构特征。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初步鉴赏能力和对内容的概括能力。
2、利用有限资料,对文言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2、从古人的身上去感受人格的魅力,进而修炼自己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利用有限资料,对文言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体会《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把握其重章叠唱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初步鉴赏能力和对内容的概括能力。
2、掌握四言的诵读节拍和比兴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延伸验证法。【教学用具】 音频文件、CAI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出现文化断代的国度,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古印度、古巴比伦、2010年9月,周燕
古埃及),她璀璨的光辉和深邃的魅力,一直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个华夏子孙。中国的文化是一个千娇百媚的御花园,而诗歌就是者御花园中最耀眼的一直奇葩。我们都知道中国诗歌的鼎盛时在唐朝,但是他的源头呢?源头在哪里?什么样的源头能引发出如此辉煌的篇章?今天我们就逆流而上,去探究探究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
二、解题: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多年的作品,共计305篇,所以又常被称为《诗》或者《诗三百》。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天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一带。它的作者包括从贵族到平民的各个阶级。但是绝大部分已不可考。《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全是西周作品)160篇,大雅(31篇西周作品、上层贵族)、小雅(74篇,大部分是西周晚期作品,作者有上、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105篇,颂40篇(《周颂》31,《鲁颂》4,《商颂》5)。其中以国风的成就最高。有鲁(申培)、齐(辕固)、韩(韩婴)三家诗是较为权威,后来的鲁人毛亨,赵人毛苌的“毛诗”压倒三家诗,而成为现今最流行的版本。《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三、基础知识:(参见学案)
四、内容把握:概括三首诗的主要内容。
1、《卫风•氓》第一、二章追忆恋爱的过程;第三、四章写婚后的生活和自己被无辜抛弃的原因;第五、六章写自己被抛弃的结局以及被抛弃后坚强的性格。
2、《秦风·无衣》第一章写统一思想,共抗敌人;第二章写统一行动,投身征战;第三章写一起奔赴战场。
3、《邶风·静女》第一章写男女约见的画面;第二章写男女相见的画面;第三章写男女分别是静女赠我“白茅”以及我对这“白茅”的无限爱怜之情。
五、课后思考:
1、分析、概括三首诗的主题。
2、分析三首诗的写作特色(从结构和表现手法分析)
3、参见资料,总体把握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分类和要点。
六、课堂反思:
1、2010年9月,周燕
2、第二课时
一、知识回顾:
1、复习《诗经》的文学常识。
2、复习本课中涉及的重点字词及其古今异义字。
3、本课三首诗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
二、遗留问题解决:
1、分析、概括三首诗的主题。
《卫风·氓》是一首弃妇的忧愤诗。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秦风·无衣》是秦军国中的歌谣。这歌谣在铺陈复唱中表现了战士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和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揭示了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邶风·静女》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一次恋人的约会。诗中把人、物、情巧妙的融合起来,表现了男青年热烈而淳朴的恋情。
2、分析三首诗的写作特色(从结构和表现手法分析)
《卫风·氓》运用对比(婚前、婚后、思想感情的对比)和比兴的手法
《秦风·无衣》运用复沓叠唱或者重章叠唱的手法和“赋”的手法表现了战士们高昂的士气和崇高的心灵。《邶风·静女》运用细节描写和双关的手法,具体刻画“静女”和“我”的性格特点。
3、参见资料,总体把握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分类和要点。
三、课文赏析:
(一)、《卫风•氓》一诗是通过什么手法描写了女主人公和氓的什么性格特点?
答: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女主人公对感情的专一和“氓”的背叛变心的性格特点。男子婚前婚后的态度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男子:(婚前)-谋时的“蚩蚩”→走时的“怒”→(婚后)男子的“二三其德”
女子:(婚前)-男子怒时的安慰“将”→(婚后)相貌的变化“桑之未落、和桑之落矣”
(二)、《秦风·无衣》每节都用“岂曰无衣”开头,有什么作用?“与子同仇”“与子偕行”“与子偕作”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答: 每节都用“岂曰无衣”设问开头,意在引发士兵的思考,面对强敌入侵,激发士兵同仇敌忾的热情和保家卫国的决心,然后作答。这一问一答的形式,有力地抒发了同心一意、共御外患的战斗激情,起
2010年9月,周燕
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每节最后一句,从精神到行动,全方位的展现了秦军士兵的战前准备状况。
(三)《邶风·静女》在2节和3节都是写静女给情人赠送礼物,为什么要分2节来写?如何理解静女所赠之物?
答:所赠之物为先后的2件,且分为2节把男主人公激动的感情(爱情)推向高潮。我们可以联想到男子接受到第一份礼物时,其兴奋激动之情尚未平静,姑娘又送来第二件礼物的他将是多么的欣喜。其次,分为2节,运用了不同的韵律,恰到好处的表现了男青年喜不自胜的感情。
四、课堂总结:
诗歌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因而诗歌鉴赏也就成了我们每年高考必考的题型之一。要鉴赏好诗歌,必须从内容、语言、情感、和手法几个角度去分析。内容是情感的载体,语言是内容的表现形式,手法是情感表达的方式,而情感方为诗歌的精髓。每一首诗歌都志在于传达某种情感,只有领悟了作者的情感,方算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明白了其意图。本文三首诗歌,从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角度,向我们传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
五、课文线索:
《卫风·氓》以时间为线索,婚前(热情、幸福)→婚后(怨恨、悲伤)→最终(清醒、刚烈)
《秦风·无衣》以时间和情感为线索,第一节,意气→第二节,行动→第三节,行动
《邶风·静女》以感情为线索,爱而不见的“着急”→贻我彤管的“陶醉”→自牧归荑的“喜爱”
六、板书设计:
《卫风·氓》
婚前(热情、幸福)→婚后(怨恨、悲伤)→最终(清醒、刚烈)1、2节 3、4、5节 6节
《秦风·无衣》
第一节,意气→第二节,行动→第三节,行动
《邶风·静女》
“着 急”→ →→→→→→ “陶 醉”→→→→→→→→→→“喜 爱” 爱而不见(1节)贻我彤管(2节)自牧归荑的(3节)
七、课堂反思:1、2、3、
第四篇:《诗经三首》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欣赏古代诗歌的初步能力,也养成了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些习惯。这三首诗歌内容不同,风格相近,难度都不太大,学生基本能够读懂,只是每首诗歌都有一些值得品味鉴赏的地方。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三首诗歌,感知诗歌大意,然后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注意朗读背诵,积累其中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教师范读后,正音。
要求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雎 鸠 窈窕 参差 伊人 鸡栖于桀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好。
三、探究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然后说说:这三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2)在《蒹葭》《君子于役》这两首诗歌中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3.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三、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选取后两首诗歌中的任意一首,仿照课后练习三的形式,将它改写为现代诗歌,或者一个散文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字数不限。注意肯定学生作品中的优点,指出其中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内容。
二、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1.指导学生朗读这三首诗。
(1)《关雎》朗读指导:
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2)《蒹葭》朗读指导:
就整首诗而言,几个章节结构相同,只是其中换了几个词语而已,增强了诗歌的韵味。就每章而言,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读时要注意其中的感情变化,读出其中之味。(3)《君子于役》朗读指导:
这首诗较为简单,共两章,用的是直接陈述的写法,因此在朗读上,起伏也不是太大。只是要注意,第一章主要表现妇人对丈夫的思念盼望之情,第二章表现妇人对丈夫的关心之情,同时,贯穿其中的是一种妇人的淡淡的怨情。
2.指导学生背诵这三首诗。
三、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并完成文后的题目: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归日归,岁亦莫止。糜家糜室,猿狁之故。不遑启居,猿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日归日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糜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日归日归,岁亦阳止。王事靡蓝,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牲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思考:1.为什么说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2.请找出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说一说:末章“昔我”四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课文学习小结
五、布置作业
附:关于《蒹葭》和《君子于役》的翻译。
蒹葭
河边芦苇青苍苍,白露已经结成霜,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洲。
君子于役
丈夫服役在远方,不知哪天役满期。不知何时回家乡?鸡儿纷纷回窝来,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下坡进栏忙。丈夫服役在远方,叫我怎不把他想!
丈夫服役在远方,没日没月别离长。几时团圆聚一堂?鸡儿纷纷上木桩,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纷纷下山冈。丈夫服役在远方,曾否忍饥饿肚肠!
第五篇:《诗经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诗经三首》教学设计
王麟
杨波教学设想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欣赏古代诗歌的初步能力,也养成了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些习惯。这三首诗歌内容不同,风格相近,难度都不太大,学生基本能够读懂,只是每首诗歌都有一些值得品味鉴赏的地方。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三首诗歌,感知诗歌大意,然后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注意朗读背诵,积累其中的名言警句。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1.教师范读后,正音。要求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雎 鸠 窈窕 参差 伊人 鸡栖于桀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好。
三、探究理解1.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然后说说:这三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2.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2)在《蒹葭》《君子于役》这两首诗歌中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3.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三、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选取后两首诗歌中的任意一首,仿照课后练习三的形式,将它改写为现代诗歌,或者一个散文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字数不限。注意肯定学生作品中的优点,指出其中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内容。
二、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1.指导学生朗读这三首诗。(1)《关雎》朗读指导: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2)《蒹葭》朗读指导:就整首诗而言,几个章节结构相同,只是其中换了几个词语而已,增强了诗歌的韵味。就每章而言,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读时要注意其中的感情变化,读出其中之味。(3)《君子于役》朗读指导:这首诗较为简单,共两章,用的是直接陈述的写法,因此在朗读上,起伏也不是太大。只是要注意,第一章主要表现妇人对丈夫的思念盼望之情,第二章表现妇人对丈夫的关心之情,同时,贯穿其中的是一种妇人的淡淡的怨情。2.指导学生背诵这三首诗。
三、迁移请阅读下面这首诗,并完成文后的题目: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归日归,岁亦莫止。糜家糜室,猿狁之故。不遑启居,猿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日归日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糜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日归日归,岁亦阳止。王事靡蓝,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牲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思考:1.为什么说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2.请找出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说一说:末章“昔我”四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课文学习小结
五、布置作业附:关于《蒹葭》和《君子于役》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