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杠杆教学设计----郭金辉
12.1《杠杆》教学设计
昌黎五中 郭金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五要素及杠杆的分类 ⑵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力臂的示意图 ⑶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
⑴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⑵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设置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⑵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⑶认识科学探究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杠杆的概念、五要素及平衡条件【解决措施】应用实验和视频,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出问题,分组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
难点:力臂的确定及做法,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解决措施】通过教师示范和课堂练习突破本节难点。三.教法选择: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和体验式创新教学法的有机融合,通过自学、探究、合作、归纳总结、讲练结合达到预期目标。四.教具准备:
常见的工具:羊角锤、起子、镊子、钳子、核桃夹 自制模型:活塞式抽水机、钓鱼竿、铡刀、翘翘板 学生实验:铁架台、演示用带刻度的杠杆、钩码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景设置:老师这里有一瓶汽水,看看哪位同学愿意帮老师把它打开?
(先让一个力气大的男同学徒手去开,再让一个力气小的女同学去开,两个都无法徒手打开瓶盖,然后让小女生自己选择工具,借助工具很轻松地把瓶盖打开。)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导入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用具的简单观察、分析和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进行的(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学生活动:
教师阐述;:这个情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不只一次。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徒手时用那么大力气都打不开,一个小小的瓶起子很容易就能把它打开,其实瓶起子就是一种小小的机械——杠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一节杠杆(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环节一 认识杠杆
1、合作探究:认识杠杆(从古到今)(1)多媒体展示图(课本76页篇首图)
教师:同学们,其实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使用杠杆了,比如,古埃及人建金字塔时就利用了杠杆。即便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杠杆在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2)多媒体展示图(翘翘板、撬棒、羊角锤、活塞式抽水机的使用过程)这些杠杆就来自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看看它们在使用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特征? 下面同学们就这些杠杆的使用过程阅读教材76——77页归纳杠杆的定义及五要素。(3)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归纳杠杆的定义及五要素)(4)学生展示1(学生回答杠杆定义、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1.硬棒的含义是什么?(并用电线演示)
2.杠杆一定是直的吗?
(5)学生展示2(学生回答杠杆的五要素、教师板书)教师提问:
1、杠杆的五要素是什么?
2、什么叫支点、动力、阻力?
3、什么叫动力臂、阻力臂?
4、数学中怎么画点到线的距离?
(6)学生活动(学生到黑板画点到线的距离)
学生小组逐个到讲台展示预习作业,制作身边的杠杆,并指明支点,动力,阻力 教师强调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的方向总是相反的
2(8)教师活动
教师提问:我们应该如何画力臂呢?
(9)多媒体展示图(撬棒撬石头)教师讲力臂画法 :(板书杠杆的五要素)
1.强调线的垂直关系,线的虚实,直角,大括号的位置,尺规作图
2.强调力的作用点要画在杠杆上(因为动力和阻力的受力物体都是杠杆)3.强调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10)学生活动
学生在学案上画力臂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环节二 杠杆的平衡条件
(1)引入:由托盘天平的平衡引入杠杆的平衡
(2)教师活动(讲解杠杆的平衡,指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3)合作探究: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多媒体展示以下问题:
1.提出问题:杠杆的平衡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几位同学做出了几种假设,你们还有其他的假设吗? 3.所需器材
4.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及实验方案并回答 思考与讨论:
(1)杠杆两端的螺母能起什么作用?怎样调节杠杆平衡?(对比天平平衡的调节)挂上钩码后能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
(2)为什么要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对比两个图片)
(3)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为什么多次改变钩码的数量和位置?
5、实验前教师强调二点:(1)每个钩码重0.5N(2)做一次实验记录一次数据
6、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7、学生活动(实验完毕,几个小组到前面展示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8、教师活动(总结杠杆平衡条件并板书)
9、多媒体展示阿基米德手橇地球图片
10、教师活动
提问:杠杆平衡条件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多媒体出示例题
例题:据《杭州日报》报道,2001年6月22号,在杭州动物园内一位物理老师利用杠杆原理,仅用小小的弹簧测力计就测出了一头大象的质量。测量时利用了一根长度为10m的槽钢作为杠杆。吊钩固定点O为支点。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为200N。测得动力臂L1为9 m,阻力臂L2为6cm。若不计槽钢和铁笼的质量,请估算大象的质量。g取10N/kg。
10、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解题思路,然后到前面展示)
11、教师多媒体展示答案
环节三 生活中的杠杆
1、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杠杆,指导学生自学教材,讨论杠杆分哪几类,结合生活实例说明。
2、录像展示杠杆的应用,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回归社会的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揭示瓶起子的原理:瓶起子是省力杠杆,所以用它可以很容易就能把汽水瓶打开,前后呼应。环节四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总结)环节五 巩固练习1.判断正误
(1)杠杆必须是一直棒()(2)杠杆不一定有支点()
(3)动力和阻力总是使杠杆向相反的方向转动()
(4)撬棒,翘翘板都是生活中的杠杆,生活中的剪子,钳子,杆秤也都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制成的()
2、做“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时,挂钩码前先要调节 使杠杆在 位置平衡,目的是.3.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数学表达式是.4 环节六 布置作业教材80页第2、3题
板书设计:
第一节杠杆
一、认识杠杆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定义:在力的作用下
绕 固点 转 硬棒
F1 L1 = F2 L2 2.杠杆的五要素 : 三.生活中的杠杆 支点—O 省力杠杆:L1 〉L2 动力—F1 费力杠杆:L1〈 L2 阻力—F2 等臂杠杆:L1 = L2 动 力 臂---L1 阻 力 臂—-L2
教学反思
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探究性学习模式,该模式从自主获取信息的现成程度分,可分为两大类,即接受式探究与发现式探究,本课分别以这两种形式进行了设计,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新课引入环节创设了开启瓶盖的情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
让学生自备工具,既把生活引进课堂,激发学生对生活热爱之情,又开拓了教师的眼界。
在本课第一部分学习任务的驱动中,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不是教材的“留声机”,是一个教学再创造的过程,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用“接受式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较易理解的知识可谓“事半功倍”!
在本课第二部分学习任务的驱动中,用“发现式探究”的学习方式安排这个探究活动,再次让学生体验“从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到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分析现象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充分尝试科学探究的方法,更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作为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设计流程,要多创设一些物理情景,多展示一些问题,多创设几个冲突,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时,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每一环节,既有学生所想又有学生未想到的,引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把课堂变成师生相互倾听的场所,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第二篇: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别杠杆,能正确画出杠杆的示意图;
(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会画杠杆的力臂;
(3)能根据杠杆的特点及作用效果,将杠杆分类。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各类杠杆,了解杠杆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归纳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品质和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简单分析,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例列举,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的良好习惯,并能利用所学知识简单解释生活中所用到的杠杆原理,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分析杠杆的五要素并画出杠杆力臂;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加以简单运用。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实验用具。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实验法,问题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观察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杠杆工具(图片),是否认识或使用过它们,能叫出它们的名字么?(如羊角锤、瓶起子等)
有了以上工具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那些复杂的机械也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今天我们从基础学起,先来认识一个简单的机械。
大家都很熟悉瓶起子,请一位同学来示意如何使用瓶起子。首先用起子钳住瓶盖,然后抵住瓶盖,用力扳起身,瓶盖就被打开了。那么,你知道瓶起子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吗?实际上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今天大家就共同来探究我们认识的第一个简单机械——杠杆。首先,我们来认识什么是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通过观察和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杠杆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学生讨论回答)
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 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 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
对图片进行分析,得出杠杆概念及其五要素:
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杠杆的共同点:
(1)绕着固定点转动。
固定点——杠杆的支点
(2)受到力的作用。
动力和阻力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展示一组图片,思考这些工具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是杠杆?若为杠杆,确定支点的位置、动力、阻力作用点和方向。
动力的作用效果不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点间的长度决定,而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决定。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阻力臂。(力臂概念)
练习杠杆示意图的画法。
3、杠杆的平衡条件
(展示实验用杠杆)大家看,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杠杆装置,我们接下来将用 它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的中间十字交会点就是杠杆的支点O。现在取5个等质量的钩码,将其中2个挂在杠杆左端第三格上,作为杠杆的阻力。剩下的3个作为杠杆的动力,若使杠杆平衡,这三个钩码刚好挂在右端第2个格上。改变阻力臂和阻力的大小,继续实验,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将实验结果填在表格内。
(同学归纳总结)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4、杠杆的分类
1.省力杠杆:L1>L2,起子——省力费距离
2.费力杠杆:L1<L2,钓鱼杆——费力省距离
3.等臂杠杆:L1=L2,天平——既不省力也不费距离
5、课堂小结和练习
杠杆概念,五要素,杠杆平衡条件。
六、板书设计
杠杆
杠杆: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五要素: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
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赵燕
第三篇:《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 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难点: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概念。
2.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实验器材:
铁架台,木棍,砖块,绳子,弹簧测力计,钩码,杠杆原理演示器,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一瓶饮料)请一位同学上来帮忙打开瓶盖。先让学生直接用手开,产生困难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解决途径,再提供起子。指出起子是一种简单机械,是杠杆的一种。
2、出示一些日常生活用的工具,请同学说出这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指甲剪、起子、剪刀、钳子、食品夹)
3、请用不同的方法把木板中的钉子拔出来?(探究)要求现场演示(课件演示拔钉子)
二、认识杠杆
1、认识杠杆 多媒体演示:(1)撬石头的撬棒
(2)小时侯玩的跷跷板(3)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4)滑动的船浆
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杠杆有什么共同点?且总结出杠杆的特点
2、杠杆的七要素 三点:支点 动力作用点 阻力作用点 二力:动力; 阻力:
二臂:动力臂
阻力臂
3、课件展示几种杠杆的实物图,画出杠杆的示意图
4、示范画杠杆的力臂
三、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用上图实物,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平衡。
2.提出问题:如果将支点右移,观察L1、L2如何变化?F1又会如何变化?反之,又会怎样变化呢?(学生凭经验应该说能回答正确)。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参照教材图13.4-5,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F1、F2以及L1、L2)?(3)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5)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5.巩固与拓展
(1)在上面实验中,如果将两个钩码(质量均为50g)挂在右端8cm处,则在右端20cm处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方向如何?(2)用弹簧测力计演示、验证。
(3)设问:如果将弹簧测力计改为斜向上拉,则读数会如何变化?(4)学生猜想,教师演示,设问: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5)引导学生找出斜向上拉时,F1、F2以及L1、L2在哪里?F2与L2的乘积变了没有?比较L1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四、杠杆的应用
1.引导学生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锤拔钉子
(2)收渔网
(3)天平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省力杠杆:L1>L2,省力但费距离,如(1)费力杠杆:L1 学生讨论分析古代中国人和埃及人是如何利用杠杆搬运巨大的石料修筑长城和金字塔的?并说出从中体会到什么? 说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拓展: 1、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用杠杆可以搬运巨大的石料? 2、尽可能多的搜集生活中不同类型的剪刀,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它们在应用时有何不同? 3、分析指甲剪是否是杠杆?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物理 3、课时:1 4、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小木棍(或长铅笔),铁架台,砖块,细绳,弹簧测力计,杠杆原理演示器,钩码 学生准备: 1.请同学们阅读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 2.用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各小组同学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并交流心得体会。 二、教学课题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几个概念。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三、教材分析: 本节的引入面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过或看到过很多机械,由此引入对简单机械的研究,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接着让学生亲自体验使用钳子、锤子、起子能省力,从而提出为什么能省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教学方法 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基础和已有的知识系统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杠杆,总结得出杠杆共同的特征──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进而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然后介绍杠杆的平衡状态;接着探究使杠杆平衡时需要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进而引入力臂的概念(如何突破该难点后面将作为重点分析);最后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五、教学过程: 探究点一:杠杆 出示:【百度图片】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P64图13.4-4所示的几种工具并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自学杠杆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够饶着 转动的 叫杠杆。 2、五要素:支点指 ;动力是 ;阻力是 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是 到 的距离;阻力臂是 到 的距离。力臂的做法:【百度图片】 3.用同学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实物,认识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 4.观察【百度图片】,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警示:不论动力、阻力,都是杠杆受的力,都对杠杆起相反方向的转动作用。 问题思考: 杠杆必须是直的吗?支点一定在杠杆上吗? 师点拨思考。 探究点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指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 或。问题: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呢? 你的猜测是: 实验探究 1、阅读P65,思考实验步骤 2、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注意成员分工,边实验边记录) 3、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若用F1、F2、L1、L2分别表示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表示为: 思考:杠杆只能静止在水平位置吗?你能让杠杆在非水平位置平衡吗?试一试。本实验中,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有什么好处呢? 老师点拨杠杆在水平位置的好处。力臂可以直接在杠杆上测量。探究点三:杠杆的应用 1.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1)羊角锤拔钉子 (2)收渔网(3)天平【百度图片】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省力杠杆:L1>L2,省力但费距离,如(1)费力杠杆:L1 【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视频】 4.阅读科学世界,思考并讨论如何算出大象的重量? 建构体系: 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距离 阻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3、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当堂检测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一根硬棒就是杠杆() (2)杠杆可以是直的、弯的或者其他形状的() (3)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4)动力、阻力只能分别作用在杠杆支点的两侧()2.关于力臂,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叫做动力臂 B.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做动力臂 C.力臂一定在杠杆上 D.力臂的大小不可能为零 3.如图中,杠杆刚好平衡,若要使A端下降,B端上升,可采用的办法是:(每个钩码的质量相同)() A.两边各减少一个钩码 B.两边各增加一个钩码 C.两边都向左移动相同距离 D.两边都向内侧移动相同距离 4、在①钓鱼竿②天平③羊角锤 ④理发剪刀 ⑤缝纫机踏板 ⑥铡刀 ⑦瓶盖扳子等简单的机械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有,属于费力杠杆的有,属于等臂杠杆的有.5、一支刻度准确的杆秤,若换了质量较小的秤砣,用它来称量物体质量的结果:()A、比实际的大 B、与实际质量相等 C、比实际质量小 D、无法判断 6、一杠杆正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在这个杠杆上再施加一个作用力那么该杠杆: A、仍有可能平衡,只要这个力加在阻力这一边 B、仍有可能平衡,只要该力加在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之间 C、仍有可能平行,只要这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 D、杠杆不可能平衡,因为多了一个力 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 杠杆 一、探究杠杆 1、什么是杠杆 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距离 阻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用比例式表示 七、教学反思: 杠杆的五要素这一部分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自学,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杆秤的平衡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然后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或否定猜想,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教学形式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教师引导学生用探究出的规律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这样做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进一步升华,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本节课突破了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合作中、体验中学到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 《杠 杆》教学设计 台安县第二初级中学 邢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杠杆的构造(五要素)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探究方法的设计. 难点:会画出杠杆的力臂; 二、教具:教师:铁架台、杠杆、钩码、大剪刀、钳子、大镊子、羊角锤、起子、钉有钉子的木板、未启封的饮料; 学生:(1)剪刀、纸;钳子、铁丝;镊子、砝码,筷子、豆子,(2)铁架台、杠杆、钩码(50g,8个)、弹簧测力计(5N 量程)教学环境: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等。 三、复习 请画出下面点到线的距离。(学生演板) 四、导入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真能如此吗?为什么他敢于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呢?想了解其中的道理吗?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杠杆。(板书课题) 五、新课讲授 师:那么什么是杠杆呢? (一)杠杆定义 师:生活中还有那些杠杆?你能举出几种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过的杠杆吗?(学生举例) 出示投影片:起子、剪刀、羊角锤、抽水机柄、指甲刀等。教师指出,这些都是杠杆,然后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一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需要注意的是杠杆并非一定是直的。 (二)杠杆的五个要素: 师要了解杠杆是如何工作的,首先要了解杠杆的五个基本要素: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用红笔标出)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注意:动力指的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是杠杆,动力作用点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3、阻力:阻止杠杆转动的力。(F2) 同样,阻力也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同样是杠杆,阻力作用点也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还有那些因素会影响到杠杆的工作呢? 演示实验:请学生挑书包,感受力臂的变化对杠杆的影响。 学生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完成实验,体会杠杆的力臂对杠杆工作情况的影响的作用,归纳出力臂的概念。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动力作用线的定义在课本的下面(学生阅读) 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如何才能画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教师演示)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那么如何画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呢?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不够长怎么办?(教师演示) 师:我们把这五个要素叫做杠杆的五要素。现在我们来练习画一个(出示投影)学生在学案上按要求画出动力臂阻力臂。学生总结画力臂的步骤。 (三)实验: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习完了杠杆的五个要素后,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跷跷板是杠杆吗?体重不同的两人能不能让跷跷板稳定下来?学生思考讨论。猜想力和力臂都会影响杠杆平衡。 师:我们通常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杠杆的,所谓的平衡指的是杠杆在静止,或匀速转动。 在我们这个实验中的第一步应该把杠杆在水平位置上调平,为什么这样做,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解释原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找学生起来说做法,教师演示) 师:那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否再去调节杠杆的平衡呢?(学生回答)实验的第二、第三步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继续看书。 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做几次?我们用什么来当动力和阻力?为了统一一下标准,我们把支点右边的钩码当动力,支点左边的钩码当阻力。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可任意的取三次值,让杠杆达到平衡。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开始做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找几组的实验数据投影,并分析数据。 师: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能否找出一个规律来?(请学生回答)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师:对,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杠杆平衡条件。(板书)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如果用字母表示的话这个公式可以写成:F1L1=F2L2 也就是说,当阻力和阻力臂一定的时候,我们使用杠杆所用的动力是与动力臂成反比的,动力臂越大,所用的力就越小,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了。阿基米德之所以敢于发出那样的豪言壮语就是因为他发现了杠杆的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杠杆原理。阿基米德没能翘起地球,却有一名物理教师利用杠杆原理提起了一头大象,并测出来了大象的质量。怎么做的呢? 分析例题,投影学生的结题过程。这道题目告诉我们使用杠杆可以省力,那么所有的杠杆都是为了省力吗? (四)阅读:生活中的杠杆:(如果时间不够就留作课后处理) 让学生阅读杠杆的应用,理解三种杠杆的区别和优缺点,并会例举三种杠杆,掌握区分三种杠杆的方法。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费距离。如:撬棒、修枝剪、羊角锤、钢丝剪等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省距离。如:钓鱼杆、裁衣剪等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如:天平讨论生活中的杠杆。 六、小结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那些知识,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学生总结) 当堂检测 1.下列工具在正常使用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A B C D 2.如图所示,分别沿力F1、F2、F3的方向用力,使杠杆平衡,关于三个力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沿F1方向的力最小 B.沿F2方向的力最小 C.沿F3方向的力最小 D.三个力的大小相等 3.一个人用1.2m长的扁担挑起重200N和300N的两桶水,肩膀应放在离200N的这桶水多远?第四篇:《杠杆》教学设计
第五篇:杠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