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西学东渐的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2 20:5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20课 西学东渐的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20课 西学东渐的教学反思》。

第一篇:第20课 西学东渐的教学反思

第20课

西学东渐的教学反思

——哈162中学

王会姣

在教授必修Ⅲ《西学东渐》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首先,最大的问题是,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师生间的互动,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讲课时,还是我讲得太多,虽然讲得很透彻,但学生还是被动接受,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去着手解决:

一、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 要将教材问题化。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

二、通过本课教学,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老师在备课时不光备教材、课本,更要备学生。课堂上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师一遇到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来压制学生,这恰恰反映出教师无能。而课堂上的闪光点往往体现在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表现的机智上,而这些机智是我们写在纸上的教案无法体现的。所以教师要加强专业素质,拓展知识面,深挖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对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思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是为了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在实施教学手段的时候必须明确其目的是什么,切忌为了形式而形式。例如,在编演历史剧时,不要把历史剧变成娱乐同学的闹剧;在使用历史剧进行情感教育时,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历史人物的心理,理解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原因。很多老师都容易陷入这样的误区:以为教学方式越多,学习方式越多,课堂越“热闹”越好,就是情感教育成功的表现。其实进行情感教育时应该以教材内容而定,注意各种方式替换使用;另外,由于受教学时间限制,不能事事都要进行情感教育,应选择典型人物或事件苦心经营、独具匠心,形成一两个高潮即可。本课我以谭嗣同为例,通过讲述他为变法牺牲的精神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

最后,对历史活动课的思考。这节课我也增加了分组讨论的小活动。因为活动课更加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课上学生积极主动、踊跃发言,由过去课堂上的“配角”变成了“主角”,学习方式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为自主学习、自我展示。对学生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查找整理资料的能力,课外调研的社会实践能力,表演策划的能力等,但是学生要实现角色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能力的提高尚需一个过程。

第二篇:第20课《景阳冈》教学设计

20景阳冈

吕少刚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等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3.体验会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重点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是课文的重点,而“打”则是“重中之重”。教学难点

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体会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等词语。

2.我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3.体会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一、谈话引入

1.《水浒传》塑造了多少位(108位)个性鲜明的英雄好汉形象?今天咱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武松。他因何而出名?(在景阳冈上打虎而出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景阳冈》。板书课题:景阳冈

二、出示问题 检查自学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1)晌午 咆哮 请勿自误 脊梁(2)解词: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如何:为什么。过往:来来往往。平生:一生。

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耽误了自己。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设疑引导 合作探究

1.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武松打虎?(8——12)2.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3.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展示交流 点拨指导 1.预设一:出示第9自然段

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中窜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1)朗读感受武松打虎精彩片段

我们把武松打虎的精彩部分读出来,老师读写武松的句子,请个同学读写猛虎的句子。同桌合作读。分组读。

(2)感受老虎的凶猛。

通过读句子,这大虫给你什么感觉?(3)感受武松的机智敏捷

面对突如其来的这只身手敏捷,又饥又渴,兽性大发,恶迹斑斑曾经伤过二三十大汉性命的大虫,此时的武松只有一招,谁能发现?(闪)

体会“闪”用词的精当,感悟武松的机智灵敏: 可以给“闪”换个词吗?(躲),写文章最忌讳重复用词,为什么作者一次又一次地用了 “闪”?(作者紧紧抓住武松的动作写出武松的机智灵敏)(4)再读句子(齐读)。预设二:出示第11自然段

那只大虫咆哮着,发起性来,翻身又扑过来。武松又一跳,退了十步远。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往下按去。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只大虫咆哮起来,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两堆黄泥,成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只大虫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只大虫叫武松弄得没有一些气力了。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拳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打了五六十拳,那只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只剩下口里喘气。

(1)自由读句子,读出武松打虎的精彩。

(2)这时候的武松转守为攻,你能圈出武松打虎的动

作词吗?这些动作的词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第9自然段反复用一个“闪”字,写出了武松的机智敏捷,第11自然段运用了多种不同的动作词凸现武松勇武机智。

(3)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合作读(感受武松的勇武过人、无畏、勇中有谋的性格特点。)2.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用了7个自然段很大的篇幅来写武松冈下喝酒,以及不听劝告执意上冈,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这就是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的优秀之处:不仅情节精彩生动,更重要的师环环相扣、结构严谨。)如此无所畏惧而又骁勇的传神人物,最后却一步步挨下冈来,你认为这么写是不是会有损于武松这个英雄的形象呢?(要打死老虎并非易事,武松虽然力大过人,但已筋疲力尽。这样写,更突出了人物的真实可信。)

五、拓展训练 达标测评

如果你是英雄人物评委会成员,你为武松写怎样的颁奖辞。

六、总结概括 感悟提升

学完本课谈谈你的收获。作业:课时练 板书设计: 景阳冈 打虎

上冈 机智 勇武 喝酒(动作)下冈

第三篇: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doc

20、西学东渐

一、课题: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以“西学东渐”一课为主)

二、课时:1

三、教材分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的前四个单元中,第一、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思想文化、文艺的灿烂瑰宝;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西方从人文主义到科学理性的发展演变;第四单元则讲述了“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国曾经的辉煌和逐渐落后于世界文明潮流的基本史实;并很容易引起反思:我国文化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落差?应如何才能使中华文化重燃灿烂之光?等诸问题。这就为本课题的提出与展开提供了很好的情景铺垫。在掌握并理解本课题“西学东渐”之后方能对第22课“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文化层面”的思想解放运动有更好地的把握。

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这些思想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探求强国之路。由于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社会背景材料或影视材料,增加学生对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这一阶段思想解放的意义奠定基础。

因此,本课题在必修Ⅲ乃至整个必修模块中都有着相对重要的地位,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引领作用,对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作了简明的阐述。【情感主线】:以史为鉴,知耻知辱,鼓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重点】:维新思潮的背景、内容、影响。

【难点】:归纳总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既包括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又包括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整体特点;如何整合知识的方法;以及理性、全面评价历史事件能力。

四、教学目标

1.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探寻变革的思想历程。2.比较归纳近代中国先进思想的特点。

3.体会并学习先进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学 2.小组合作探究

3.问题式教学:课堂上合作学习的问题应该少而精,抓住教学的关键之处。

创设学生小组合作的问题应该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能力、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

4.创设情境、巧妙利用容闳一生思想转变的历程引导让学生感悟,做出正确 的判断、形成应有的情感。

六、教学思路:以容闳一个人思想转变的历程为线索,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 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了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亡图存道路。

七、教学过程 候课——展示第1页课件

教师:上课

学生(起立):老师好

教师;同学们好 教师:(展示第2页课件)教师: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 学生:不认识

教师:(播放简介)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曾经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候选人——容闳。

作为全程参与近代史的幸运者,容闳的一生见证了……

教师:(展示第3页课件)近代中国先进思想蜕变与新生的历程。这节课,我们就追寻容闳思想蜕变的历程,复习近平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主题。

教师:(展示第4页课件)本主题在高考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年高考都有所涉及。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从近代中国社会特征把握近代中国先进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同时要联系必修一、二相关知识,对中外同一时期的思想发展做横向对比。

教师:(展示第5页课件——解读学习目标)根据高考的要求,复习本主题,我们要完成以下学习目标。

1.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探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我们要注意从时间、阶级两个角度掌握它的发展历程)

2.(通过探究近代中国人不同阶段学习西方的内容及影响)比较归纳近代中国先进思想产生 的特点。

3.(在探究的过程中,同学们尤其要)体会并学习先进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切换到第6页课件——进入探究学习环节)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容闳思想蜕变的历程为主线,开始我们的探究学习之旅。(切换到课件第7页)

(探究学习环节,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

(此环节要培训好,限时10分钟左右,展示5分钟,不管是展示什么问题,时间到了必须回到座位上,展示不完没问题,超市环节可进一步补充完善。10分钟4个探究问题未必能完全写完,但4个问题都要有作答,某一个问题作答不完善没关系。10分钟后自动进入讨论环节——此时课堂应进行15分钟左右)

教师:(学生讨论后,要切换到第8页课件,进步学习超市环节。4分钟小组内讨论,6分钟学习超市。此环节教师要搞好培训,一个小组的成员不要集中在一起,分开进行超市。超市快要结束的时候,小组内就“超市”过程中的收获,小组再次头脑风暴,形成到位的认识)

教师:(注意掌控好时间,进入表述反馈环节课堂进行大约25分钟,切换到第9页课件)容闳,是唯一全程参与近代史的幸运者。……他的一生,像镜子一样映照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后黑板展示的探究题,思考一下:容闳是怎样映照近代中国历史走向的?(结合探究1、2、3)

哪位同学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见解?(提前培训好学生,学生结合后黑板的探究题回答)

学生:就像课前老师在课件上展示的那样,中国近代史实质上是一部近代知识分子蜕变与新生的思想进步史!容闳不同的人生阶段,代表了不同阶级、阶层知识分子的蜕变与新生。少年容闳,代表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同学们可以看一下课本83页左下角的蓝色方框,夷具体指的是军事技术);

中年容闳,代表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晚年容闳,代表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所以说容闳映照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

教师:中国近代史是实质上是一部不同阶级知识分子蜕变与新生的思想史!那么,近代不同阶级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异同点?

教师:我们可以以洋务派与维新派为例来探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讨论、回答)

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到位。下面,结合参考答案,深入理解这个问题,同时思考总结历史比较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学生总结比较类问题的答题思路,然后回答回答)

教师:(学生回答完,教师切换到课件第11页)我们在做比较类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分三步走„„(针对课件上的内容进行解读)这类问题是高考的常考题型,下面,我们就感受一下高考的魅力。(切换到下一页课件)

教师:(切换到课件第12页,引导学生看材料,思考回答问题)同学们可以根据刚才总结的“三步走”战略思考这个问题,可以简单地写一下思路(学生看材料,思考)教师:这个题目的比较项是“自强”,根据材料,就是一个治标和治本的问题。(展示答案,学生梳理思路)

教师: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有没有实现?(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维新变法的失败,严复的“自强”主张自然也没有实现。就像探究3展示的这样!教师:(切换到课件13页)晚年容闳和严复一样,投身于维新变法。从少年到中年再到晚年,容闳在一次次失败中不断蜕变与新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不断前行呢? 这个问题也是同学样在探究过程中疑问比较多的一个。(回扣前黑板“我的疑问”)(结合前黑板展示的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教师: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为了救亡图存,以容闳为代表的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逐渐踏上了一条蜕变与新生的思想历程。所以说,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先进思想产生的特点是由浅入深,向西方学习与探索救亡道路相结合。

教师:(切换到课件14)这个问题也是我们探究4研究的问题。请同学们结合课件和前黑板展示的内容作一下整理。

教师:(切换到课件15页)教师:晚年的容闳,积极投身维新。但维新变法很快失败,容闳的蜕变有没有就此终结?(学生回答:没有)垂暮之年的容闳将如何延续他的救国之路?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续写这段历史,帮帮容闳。(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太好了,你真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事实就是如此,维新变法失败后,容闳积极投身到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斗争中去,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也是他后来能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结后选人的重要原因。

教师:(切换到课件第16页)回顾历史,近代先进知识分子逐渐踏上一条为救亡图存而蜕变与新生的思想历程。展望未来,民族复兴的道路,漫漫漫修远!我们应该感谢这些人,为民族的觉醒,为国家的复兴,努力前行……

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继续前辈们的理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引导学生小组内讨论,掀起讨论的高潮)(学生可能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其实我们一直在践行着前辈们的理想和信念。现阶段,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学习践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哪位同学记住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 教师:(切换到课件第17页,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不光要记住这24个字,更重要的是内为成为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高中三年,我们一直在践行着前辈们的理想和信念,朝着一个伟大的目标而努力前行。过去,我们选择蜕变,未来将会新生。有没有信心?(学生大声回答:有)教师:相信大家!

教师:(切换到课件第18页巩固反刍)下面,把本课所学整理消化一下。

教师:(注意把握时间,最好在课堂剩余1分钟的时间,切换到课件第19页)下面,请1组为大家作点评。

第四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有的人》精品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1)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我安排一个课时完成。我的目标是希望能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地发现诗歌的内涵和写作的特点,并且能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对两种人的不同感情,最后还学习这首诗歌的对比手法,下面是我教学本课后的感受:

1、情境导入。一开始我用深沉的语调叙述臧克家书写诗的情景导入,并故意背诵了《有的人》开头两句。然后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这个问题学生是心领神会的。充满激情的朗诵导入,一上来就奠定了诗歌中对鲁迅的那种景仰、崇敬的基调,下面讲臧克家如何赞颂鲁迅时就自然多了,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

2、多读促学。这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能使学生更好地领会中心。课堂上,我运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设计了朗读层次,从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得流畅;再读诗歌,同桌互读,读出节奏;听读诗歌,评价;到精读1、2、3、5节,理解诗意;再到小组共读,共品;最后出示毛泽东主席对鲁迅的评价,升华感情后齐读。突出了层层深入。

3、迁移学习。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我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4、感悟方法。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注重对比朗读的训练。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对比朗读的形式,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提升。

5、存在问题。对小环节与细节的时间缺乏基本的预设,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由于时间设计的失误,写的训练也就没有时间给予落实。另外,教师主导下师生单向互动的时间过多,没有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也影响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一些学生陪着学习的状态因此而产生。

(教学反思参考2)有的人

《有的人》是1949年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所以我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诗中所运用的对比写法及其表达作用。2.反复诵读,品味诗中含有深刻哲理的句子。3.领会诗歌内涵,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一、强化朗读训练,领悟文章内涵

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我想诗歌应通过诵读来领悟它的内涵。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所以这节课我主要是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样的人才是为人民的人,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该如何去做。

在朗读指导中我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好多学生甚至能当堂背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教学活动中,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作为德育材料是丰富而生动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适时地进行德育渗透。于是,有感情诵读了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讨论:1.结合古今中外的实例,你觉得哪些人虽生实死,哪些人虽死犹生呢?2.这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诗,告诉我们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3.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你能从古今中外的其他作品中得到关于生存意义的启示吗?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要像鲁迅先生那样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热爱人民的人将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

事实证明,善于捕捉时机的德育渗透,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味地为了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德育,或者脱离了教育最佳时机而盲目的空洞说教,则显得苍白而无力。

(教学反思参考3)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教学之前我有些疑虑,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最后我决定通过对比朗读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于是,我紧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对比学习,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而且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教学过程中对小环节与细节的时间缺乏基本的预设,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由于时间设计的失误,写的训练也就没有时间给予落实。另外,教师主导下师生单向互动的时间过多,没有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也影响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一些学生陪着学习的状态因此而产生。

第五篇:第20课电气时代教学设计

项城市新华学校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总第023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设计人:高卉

王春前

审稿人:王春前

掌握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

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探究汽车的发明对人类有利还是有害,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教学难点:

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方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比较探究法,播放影音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类何时进入蒸汽时代?继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电灯照明,电话都是在这次变革中被发明出来的,我们把这次变革叫做“第二次科技革命”。项城市新华学校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总第023课

二、自研自探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是,开始标志:

,人类有“蒸汽时代”进入“ ”,走在前列的国家: 和,时代特征

2.美国爱迪生在1879年研制成功,他正式注册的发明有1300多种,被誉为

3.德国人 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被誉为。

4.1903年,美国的 终于制成 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能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

三、检查自学效果

(提问学生,依据座次表 让学生找到答案 并划在课本上)

四、交流互动(多媒体展示问题)

1、电是如何发明的?它又是怎样进入实际生产领域的?

2、通过书上的插图对比马车和汽车的不同特点,探究“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具有哪些优越性?”

3、想一想: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在没有电灯之前,我们的先人在夜晚采用哪种方法照明?采用这些方法,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4、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究竟应当怎么办才好? 老人:汽车的发明给我们带来了空气污染、交通阻塞、交通事故等许多问题。因此,应该停止发展汽车工业。

五、展示提升

把班内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小组内充分交流后,展示交流的成果。

六、质疑评价 项城市新华学校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总第023课

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明确答案:

1、发电机: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电能转化成机械能。法拉第研究出电磁感应原理,打开了电能宝库大门的钥匙 工业:重心:轻纺工业转向重工业,出现电气、化学、石油等。

2、汽车有新型的动力;汽车体积小、速度快等

3、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很不方便,如夜晚大街上变得漆黑一片,电视机无法打开,电车停运等等

没有电灯之前,人们多使用煤油灯、煤气灯、蜡烛照明。照明范围较小,亮度差,不利于广泛使用。

4、他们说的话都有一定的道理,又不够全面。老人只看到了汽车工业的积极作用,小孩只看到汽车工业的消极影响,但停止发展汽车工业的看法过于偏激。

应在发展汽车工业的同时,尽力减少和消除它带来的消极后果,合理利用科技新成就,趋利避害。

七、归纳小结(结合板书,指出本课重难点)

今天学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较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生产力再次飞跃,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缩短了世界的距离,从而我们认识到科技推动社会进步,我们应该学习科学家的勇于创新的精神。

八、节节清梳理 1、19世纪70年代在电力技术方面领先的国家是()A、中国和美国 B、中国和德国 C、美国和德国 D、美国和日本

2、最早研制成功的汽车、飞机的动力机是()A、蒸汽机 B、电动机 C、发动机 D、内燃机 3、20世纪初,人类在机器上使用的主要能源有()

①电力 ②石油 ③煤碳 ④核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4、19世纪末,开采石油成为重要工业部门的原因是()项城市新华学校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总第023课

A、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B、新通迅手段的发明 C、火车的发明 D、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5、19世纪中期,一个美国人可以通过以下哪几种方式到达欧洲()

A、坐飞机 B、搭汽船 C、开汽车 D、乘马车

6、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巨大成果的最重要的原因是()A、内燃机的创制 B、新通迅手段的发明 C、新交通工具的出现

D、电的发明把人类由“蒸汽时代”带到“电气时代”

九、板书设计

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时间:19世纪70年代 开始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时代特征:电气时代 主要成就:爱迪生发明电灯泡

德国人卡尔本次发明内燃机,汽车成功

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影响: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十、教学反思

下载第20课 西学东渐的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20课 西学东渐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20课_三国鼎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几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繁荣科学文艺工作的“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提......

    第20课 漫画欣赏

    第20课 漫画欣赏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欣赏优秀漫画作品,初步了解漫画的艺术特点及表现手法。 2、运用适当的语言或文字简单评述自己喜欢的漫画作品。 3、学生通过收集与欣赏......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20课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20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并听写2.讲解第20课单词及课文知识点3.完成课堂练习并讲解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所讲单词、短语及句型的用......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学会看病》精品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1)学会看病 《学会看病》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

    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第11——20课

    六年级第11课 神秘的礼盒 教学目标:1 知道礼品盒的结构、形象、功能,了解设计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道理。学会自己设计礼盒。2:通过观察收集来的礼品盒学会自己设计制作礼盒。......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科目:历史 年级:七年级 设计人:王世君 时间:2014-7-31 编号:18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情况,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

    第20课山市教案(新课标)-教学教案(范文模版)

    学习目标: 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②感知“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③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