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20课_三国鼎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4.标签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如果说,第三单元我们学过的秦汉帝国是处于大一统时期,那么三国两晋南北朝就处于政权分立和民族汇聚时期,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什么时候由谁建立的? 生回答略。
师:(小结归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紧随其后相继建立起的是西汉和东汉,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在维持了将近400多年的统一局面,却在东汉末年发生了变化,那么究竟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回答略。
师:(指导学生,小结归纳)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 生回答略。
师:(引导归纳)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势力,那么究竟统一北方的任务最终有谁来完成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两段选自《三国志》的史料开分析这个问题: P106材料一:
教师分析材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们看到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明显处于劣势,然而兵力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它却取决于其他很多方面因素,曹操之所以能以少胜多打败不可一世的袁绍,是因为他占有许多优势,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上的内容,想想曹操拥有哪些优势? 政治上: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解决军粮的问题。还有,曹操能够虚心接受意见。而袁绍这方面我们一起来分析P106材料二:
我们看到曹操自恃地大、兵多、粮足,听不见正确意见。
设疑:终于在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取得胜利。那么这场战役胜利的作用是什么?(看官渡之战示意图)
师:从课本上我们就找得到了(引导、归纳):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过渡】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公元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而当他凯旋回朝时,途经渤海,写下一首《龟虽寿》,其中有四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他的“壮心”究竟是什么? 生回答略。
师:曹操的“壮心”就是曹操想要统一全国。但他要统一全国,就要挥师南下,才能统一南北。不过,他的壮心却遇到了两股阻力。一是江南的孙权,他苦心经营江南,经济有所发展,百姓过上安定生活,统治日益巩固;二是西南的刘备,当时他只是一个依附别人篱下的小军阀,公元207年曹操统一北方时,他毫无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却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的关键在于他起用了一个重要人物:诸葛亮。
【想一想】我们再来看下右下角的杜甫诗:三顾茅庐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诗中的“老臣”指的是?诗中又有哪一个成语故事? 生回答略。
师: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了卧龙先生:诸葛亮。并且接受诸葛亮提出的闻名天下的“隆中对策”,最终实现了三分天下的鼎立之势。同学们在课本上黄色小字部分找找什么是隆重对策? 生回答略。
师:回答得很好,并且在课本上划下来。从此刘备就以此为指战略方针,第一件事就是联吴抗曹。公元208年,孙刘联军与挥师南下的曹操展开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想一想】请同学们看赤壁之战示意图,找找赤壁的位置,并且说出假如你要去赤壁之战的遗址游览,应选择去中国的哪个省份? 生回答略。
师:(引导学生浏览黄色P104小字,了解赤壁之战概况)
设疑:公元208年这场赤壁之战,曹操却以多败少。同学试着找找看,曹操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生回答略。
师:(总结并归纳)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来到南方,不服水土,不习水战;铁锁连船,战术不当;再加上曹操被表面的强大冲昏头脑,骄傲轻敌。反过来说,孙刘联军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他们利用曹军的战术弱点,制定火攻计划,运用诈降计,趁着东南风,黄盖成功地火烧赤壁,曹操最终败走华容道,狼狈逃回北方。
而赤壁之战后,天下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曹操退守北方,无力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日益巩固,并向岭南发展;刘备则占据四川和汉中地区,有了一席之地,终于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即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那么,三国鼎立局面什么时候才正式形成呢? 生回答略。
师:公元222年孙权称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那么三国是哪三国呢?它们分别是如何建立的? 生回答略。
师:公元200年曹操病死,草皮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定都建业,;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蜀汉或西蜀,找找课本上的注释划下来。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想一想】特别注意下:曹操是什么时期的人呢?如何评价曹操呢? 生讨论回答略。
师:曹操是东汉时期的人,他统一了北方,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来评价曹操,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课堂小结
【小结】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于兼并,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与东汉末年的混乱相比,三国鼎立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三国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分裂时期,在《三国演义》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分裂只是暂时的,统一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课后反思】
板书不够清楚,可再细分点;课本上的地图可作为补充材料充分利用;初一年学生的认知能力还不够,应少讲一些下结论性的文字,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多留一点思考的空间给学生。
课后习题
【想一想】请同学们看赤壁之战示意图,找找赤壁的位置,并且说出假如你要去赤壁之战的遗址游览,应选择去中国的哪个省份?
板书 第20课 三国鼎立
第二篇: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交)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内容标准】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史实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会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探究,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曹操、诸葛亮等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学习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难点】
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
【导学方法】
①情境法: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②探究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问题。③其他方法:指导法、讲解法、练习法等。
【学习方式】
学案导学(设疑预习)→自研自探(静心独学)→合作探究(交流互动)→ 展示提升(适当点拨)→ 质疑点拨 → 总结归纳(知识梳理)【学法指导】
本课知识点涉及较多,可以利用要点提炼法,将本课内容概括为: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④五个时间(事件):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⑤七个人物:曹操、袁绍、孙权、刘备、诸葛亮、曹丕、汉献帝。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聆听音乐,穿越时空
播放林俊杰的歌曲《曹操》,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欣赏结束后。问:这首歌曲里面提到了一个人物,这个人物是。现场调查:大家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曹操的呢?(电视、小说、戏剧等)
一起大声背诵曹操的《观沧海》
曹操不但是位著名的诗人,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重温一遍那段烽火四起的历史。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幻灯片)(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激发兴趣)
环节一:品读课本,重温历史
要求:带着学案问题,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在课本上把重点内容做好标记,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案,推荐好发言人。
无棣二实 七年级历史教案 编制:李吉洪
教师过渡:我观察到同学们读的很仔细,学的很认真,讨论的也很热烈,下面请我们小组的代表来展示一下学习的成果。
环节二:学生展示交流自学的成果。
教师过渡:通过刚才的展示,我发现我们同学们非常的优秀,非常的棒!但是,我们刚刚了解的只是这课知识的很少部分,希望同学们打起精神,积极参与下面的学习。
环节三:合作探究,背景解读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càn)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
请回答: 读古诗,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社会局面呢?
教师过渡: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下面我们来学习北方两大军阀的一次大战。
环节四:合作探究,战役解读
(一)幻灯片:官渡之战形势图(北方有两大军阀——曹操和袁绍)幻灯片:官渡之战表
幻灯片:曹操胜,袁绍败的原因分析 幻灯片:曹操统一北方后的形势图
(补:刘备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在荆州一带稳固下来,周瑜等辅佐孙权在长江中下游也发展起来;曹操实力最强大。
教师问题:假如你是曹操,谈一谈统一北方后的感想和打算? 幻灯片:曹操的《龟虽寿》 教师过渡:曹操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幻灯片),他并不满足只统一北方,他的志向是要统一天下。所以,在208年,他率领20万大军(号称80万)南下,在赤壁与孙刘联军进行了大决战。
环节五:合作探究,战役解读
(二)幻灯片:赤壁之战形势图 幻灯片:赤壁之战表
幻灯片:曹操惨败的原因分析
教师过渡: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局面很快形成。幻灯片:三国鼎立图
强调:曹操死(220.3.15)曹丕废掉汉献帝,称帝,三国开始,所以曹操并不是三国人;三国开始于220年,止于280年;三国鼎立正式形成是222年;三国都注重发展经济,重视农业,蜀发展蜀锦,吴的造船业发达。船队到达过台湾。263年,魏灭蜀,266年西晋取代魏,280年西晋灭吴,三国历史结束。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形成历史知识体系)
达标测验(学案)
环节六:凝心聚力 辨别真伪
幻灯片:《三国演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无棣二实 七年级历史教案 编制:李吉洪
教师过渡:罗贯中对三国人物的描写也有失客观公正,加入了个人的爱憎好恶。如曹操 幻灯片:百姓眼中的曹操
幻灯片:名人眼中的曹操1、2 幻灯片: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幻灯片:老师送给同学们的话
幻灯片:影视欣赏,感受历史(播放《三国演义》片头)课堂结束!
无棣二实 七年级历史教案 编制:李吉洪
第三篇:第17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7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年雪燕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等历史基础知识。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 2.教学难点: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思考: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什么?是谁建立的? ②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历史?
2.导入:秦始皇首次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局面,那么我国封建社会是否一直维持着秦汉时期这样的统一局面呢?并非如此,正如《三国演义》的开篇所说:“话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汉时期之后,进入政权分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学习与探究新课
1.介绍第四单元所要学的主要内容 2.展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3.学生自学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官渡之战发生在哪一年?交战双方是什么?这次战役的结果如何?有什么影响?
1 ②赤壁之战发生在哪一年?交战双方是什么?这次战役的结果如何?有什么影响?
③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④了解三国时期经济发展情况 4.学习小组内就自学情况进行交流
5.各小组提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先由学生解答,然后老师进行引导。6.问题探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有哪些相同点?
7.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实力强于孙刘联军,反而失败? 8.班内交流各学习小组的讨论意见
9.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曹操具备了统一北方的条件(政治才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人才)
但他当时统一全国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军南下有一些不利因素,孙权、刘备各有优势、联合抗曹等)
10.引导学生从三国鼎立的“鼎”字含义分析三国时期历史的主要特点。(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
(三)新课小结
1.指导学生画知识结构树
2.引导学生揭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三个知识点的因果关系
(四)知识拓展延伸
1.学生从《三国鼎立形势图》中找出三国时期长沙属于哪国。(比较:战国时期长沙属于楚国)
2 2.学生思考:有没有出土文物证明长沙属于吴国?(长沙市走马楼一带发现大量简牍,建议同学们参观长沙市简牍博物馆。)
(五)知识巩固、能力提升的训练
1.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长平之战
D.赤壁之战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下列战役中不属于以少胜多的是()
A.官渡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赤壁之战
(4)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的汶川地区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强烈的地震灾害。请问,在三国时期,这一带地区主要属于下列哪一政权管辖()
A.魏国
B.蜀国
C.吴国
D.西晋
2.改错题(下面这段关于三国鼎立形成的材料,有5处错误,请用横线标出并在下面更正。)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奸雄,200年他通过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为统一南方奠定了 基础。208年,孙权、刘备的联军在赤壁抗击曹操军队,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军队,赤壁之战奠 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220年曹操建立了魏国,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 国;222年孙权称王,建立了吴国,后定都建康。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3
第四篇: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3、(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其次是谁?(生看示意图作答)
4、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课件显示曹操势力发展壮大的录音材料,让生分析)
5、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
6、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7、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请看历史剧场:①生先自我介绍 ②师作旁白,生表演 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 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表演完毕后,师说:这个短剧不断再现了历史场面,而且再现了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现在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生答略)
8、在刚才的短剧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正可谓:(课件显示)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
从上述表演及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9、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图》)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0、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生讲故事)
11、设身处地: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 表演对话(再现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智慧)(请刘备、诸葛亮上台)
12、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请看录像《火烧战船,曹操逃跑》。
13、在影片中,我们看到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14、(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15、有人说,那天晚上恰好刮东风,是天意。你怎么看?(引导学生分析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16、如果那晚没有刮东风,曹操会失败吗?(在会与不会的激烈争论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实际上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17、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8、(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问:是哪三国?生答后指出: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课件依次显示三国成立情况)首先看魏国成立情况(一起读)。那么蜀国呢、吴国呢?
19、下面根据三国鼎立知识一起回答:
政权名称
时间
创建者
都城(今名)
魏
蜀
吴
20、学以致用,史实辨析:(课件显示)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
21、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22、通过三国代表的介绍,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屏幕显示)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四、轻松闯三关(屏幕显示)
(一)评价历史人物(课件显示三国历史人物)我们先说曹操。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接下来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诸葛亮。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b: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e:他是人,不是神。
师:从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全面,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这里,老师仍然要提醒大家的是: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二)看图分析 课件显示(1、诸葛亮与周瑜作品中像。
2、史书记载:亮生于公元181年,瑜生于公元175 年。)问:①从画像上看,二人谁的年龄大?实际上呢?②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一样吗?为什么?
(三)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③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我得到启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④从三国经济的发展中,我得到启示: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⑤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台湾,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⑥从三国历史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⑦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⑧从对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的比较中,我认识到: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五、课外实践活动
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隆中、赤壁,寻觅历史足迹,开发三国历史文化。
2、小组合作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
3、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附学生活动:
1、历史剧场(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划线为旁白部分)两军交战,相持不下,袁绍的一个谋士劝袁绍说:“袁将军,乌巢乃屯粮重地,不可不用心提防。我劝将军派一支部队驻扎在屯粮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 袁绍傲慢地说:“我筹策已定,你休操心!”
这时,另一谋士许攸拿着搜获来的曹操催粮书信,径直来见袁绍说:“袁将军,曹操主力屯兵官渡,与我相持已久,后方必定空虚。现在,若分一军,星夜偷袭许昌,不但可把许昌连根拔起,而且还可生擒曹操。如今,曹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袁绍说:“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 许攸气愤地出来,恨恨地说:“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
许攸见袁绍骄傲轻敌,注定失败,就去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还拍着手笑道:“您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请先生教我破绍良策。” 许攸说:“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曹操高兴地说:“愿闻良策。”许攸说:“袁绍军粮辎重,尽积在乌巢。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机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出三日,将不战自乱。”
曹操大喜。随后,曹操率5000骑兵,袭击袁军屯粮处乌巢,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操趁势进攻,大败袁军。
2、设身处地
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为备分析天下形势? 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备:“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备欲伸大义于天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教备治国安邦之策、济世安民之术。” 亮:“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竞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备拱手谢:“先生之言,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愿先生出山相助。” 亮:“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作者简介:唐全林,女,1973年11月出生。如今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已有十年。《三国鼎立》--在湖北省教育学会2005年组织的“走进新课改──优秀--”活动中荣获省一等奖,并被选入由省教育学会编辑的《新课改优秀--》一书。论文获省一等奖并发表、课件《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获市一等奖、多媒体教学课堂实录获市二等奖、曾获县优质课一等奖等。
第五篇: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第18课、三国鼎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稳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渗透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思想方面: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逐渐认识、理解,由于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分裂割据局面出现,历时370多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通过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和教师分析曹操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重点指出三国时,吴国大臣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祖国的领土。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七擒孟获”治理西南,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是如何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和诸葛亮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对曹操、诸葛亮的评价
三、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忆一下东汉的兴衰中,所学的有关黄巾起义的内容。谁能够回答出: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人?作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导言部分,看一看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什么?(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我国封建国家第一次出现大分裂;二是全国范围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时期的开始──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此外,在这里可以提前把后面有关“屯田”的内容进行处理。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出示下列表格,加以总结。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出示《三顾茅庐》图,让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然后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208年,曹操率20多万人马南下。曹军未到,刘表病死。刘表的小儿子刘琮继承刘表的职位,背着刘备降曹,刘备被迫从荆州退到夏口,后又退到樊口,于是江北的军事要塞都被曹军占领。曹军居高临下,刘备兵力只有1万多人,形势十分紧急。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柴桑,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孙权在曹兵压境的生死存亡关头,决定抵抗,派周瑜为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率军3万,沿江西进,联合刘备抗曹。联军不到5万人,同曹军初战赤壁被打败了曹军的先头部队,曹军从赤壁退到北岸乌林。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
2、赤壁之战
①
过程
② 结果
③ 历史作用
④ 曹操失败的原因
指导学生利用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课文中的内容,展开“军事家评论赤壁之战”的活动,让学生以军事家评论的方式学习战争的过程、结果并探讨曹操失败的原因。
写出曹操诗《龟虽寿》(摘抄)中的句子,并提问:“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什么情感?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抒发了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精神。表现了曹操为统一国家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提出思考题:“《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国鼎立》的内容后,你对这种说法持什么态度?”借此对曹操进行评价。(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曹操的举措、统一北方的历史作用、在为统一大业奋斗的精神以及评述者的阶级立场等方面进行讨论,证明历史中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三、三国鼎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指导学生填充下列表格
国 家
时
间
都
城
建
立
者
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 曹魏重视农耕
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 诸葛亮治蜀
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让学生讲“七擒孟获”的故事,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③ 吴国开发江南
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课
件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