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20课电气时代教学设计
项城市新华学校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总第023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设计人:高卉
王春前
审稿人:王春前
掌握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
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探究汽车的发明对人类有利还是有害,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教学难点:
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方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比较探究法,播放影音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类何时进入蒸汽时代?继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电灯照明,电话都是在这次变革中被发明出来的,我们把这次变革叫做“第二次科技革命”。项城市新华学校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总第023课
二、自研自探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是,开始标志:
,人类有“蒸汽时代”进入“ ”,走在前列的国家: 和,时代特征
2.美国爱迪生在1879年研制成功,他正式注册的发明有1300多种,被誉为
3.德国人 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被誉为。
4.1903年,美国的 终于制成 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能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
三、检查自学效果
(提问学生,依据座次表 让学生找到答案 并划在课本上)
四、交流互动(多媒体展示问题)
1、电是如何发明的?它又是怎样进入实际生产领域的?
2、通过书上的插图对比马车和汽车的不同特点,探究“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具有哪些优越性?”
3、想一想: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在没有电灯之前,我们的先人在夜晚采用哪种方法照明?采用这些方法,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4、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究竟应当怎么办才好? 老人:汽车的发明给我们带来了空气污染、交通阻塞、交通事故等许多问题。因此,应该停止发展汽车工业。
五、展示提升
把班内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小组内充分交流后,展示交流的成果。
六、质疑评价 项城市新华学校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总第023课
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明确答案:
1、发电机: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电能转化成机械能。法拉第研究出电磁感应原理,打开了电能宝库大门的钥匙 工业:重心:轻纺工业转向重工业,出现电气、化学、石油等。
2、汽车有新型的动力;汽车体积小、速度快等
3、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很不方便,如夜晚大街上变得漆黑一片,电视机无法打开,电车停运等等
没有电灯之前,人们多使用煤油灯、煤气灯、蜡烛照明。照明范围较小,亮度差,不利于广泛使用。
4、他们说的话都有一定的道理,又不够全面。老人只看到了汽车工业的积极作用,小孩只看到汽车工业的消极影响,但停止发展汽车工业的看法过于偏激。
应在发展汽车工业的同时,尽力减少和消除它带来的消极后果,合理利用科技新成就,趋利避害。
七、归纳小结(结合板书,指出本课重难点)
今天学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较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生产力再次飞跃,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缩短了世界的距离,从而我们认识到科技推动社会进步,我们应该学习科学家的勇于创新的精神。
八、节节清梳理 1、19世纪70年代在电力技术方面领先的国家是()A、中国和美国 B、中国和德国 C、美国和德国 D、美国和日本
2、最早研制成功的汽车、飞机的动力机是()A、蒸汽机 B、电动机 C、发动机 D、内燃机 3、20世纪初,人类在机器上使用的主要能源有()
①电力 ②石油 ③煤碳 ④核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4、19世纪末,开采石油成为重要工业部门的原因是()项城市新华学校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总第023课
A、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B、新通迅手段的发明 C、火车的发明 D、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5、19世纪中期,一个美国人可以通过以下哪几种方式到达欧洲()
A、坐飞机 B、搭汽船 C、开汽车 D、乘马车
6、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巨大成果的最重要的原因是()A、内燃机的创制 B、新通迅手段的发明 C、新交通工具的出现
D、电的发明把人类由“蒸汽时代”带到“电气时代”
九、板书设计
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时间:19世纪70年代 开始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时代特征:电气时代 主要成就:爱迪生发明电灯泡
德国人卡尔本次发明内燃机,汽车成功
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影响: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十、教学反思
第二篇: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汽车的发明和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辩证地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2.难点: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一、选择题
1.进入“电气时代”,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领先一步的是()
A.美国、德国B.英国、美国C.英国、法国D.法国、德国
2.19世纪80年代,内燃机的发明者是()
A.西门子B.卡尔·本茨C.法拉第D.莱特兄弟
3.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后出现的新事物是()
A.火车B.飞机C.汽车D.轮船
4.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分别把人类社会带人()
A.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B.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C.蒸汽时代和自动化时代D.蒸汽时代和信息时代
5.美国著名的“发明大王”,若请你为他配音,可以选择的台词是()
A.“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B.“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C.“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D.“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
第三篇:第20课《景阳冈》教学设计
20景阳冈
吕少刚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等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3.体验会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重点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是课文的重点,而“打”则是“重中之重”。教学难点
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体会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等词语。
2.我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3.体会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一、谈话引入
1.《水浒传》塑造了多少位(108位)个性鲜明的英雄好汉形象?今天咱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武松。他因何而出名?(在景阳冈上打虎而出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景阳冈》。板书课题:景阳冈
二、出示问题 检查自学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1)晌午 咆哮 请勿自误 脊梁(2)解词: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如何:为什么。过往:来来往往。平生:一生。
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耽误了自己。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设疑引导 合作探究
1.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武松打虎?(8——12)2.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3.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展示交流 点拨指导 1.预设一:出示第9自然段
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中窜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1)朗读感受武松打虎精彩片段
我们把武松打虎的精彩部分读出来,老师读写武松的句子,请个同学读写猛虎的句子。同桌合作读。分组读。
(2)感受老虎的凶猛。
通过读句子,这大虫给你什么感觉?(3)感受武松的机智敏捷
面对突如其来的这只身手敏捷,又饥又渴,兽性大发,恶迹斑斑曾经伤过二三十大汉性命的大虫,此时的武松只有一招,谁能发现?(闪)
体会“闪”用词的精当,感悟武松的机智灵敏: 可以给“闪”换个词吗?(躲),写文章最忌讳重复用词,为什么作者一次又一次地用了 “闪”?(作者紧紧抓住武松的动作写出武松的机智灵敏)(4)再读句子(齐读)。预设二:出示第11自然段
那只大虫咆哮着,发起性来,翻身又扑过来。武松又一跳,退了十步远。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往下按去。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只大虫咆哮起来,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两堆黄泥,成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只大虫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只大虫叫武松弄得没有一些气力了。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拳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打了五六十拳,那只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只剩下口里喘气。
(1)自由读句子,读出武松打虎的精彩。
(2)这时候的武松转守为攻,你能圈出武松打虎的动
作词吗?这些动作的词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第9自然段反复用一个“闪”字,写出了武松的机智敏捷,第11自然段运用了多种不同的动作词凸现武松勇武机智。
(3)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合作读(感受武松的勇武过人、无畏、勇中有谋的性格特点。)2.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用了7个自然段很大的篇幅来写武松冈下喝酒,以及不听劝告执意上冈,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这就是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的优秀之处:不仅情节精彩生动,更重要的师环环相扣、结构严谨。)如此无所畏惧而又骁勇的传神人物,最后却一步步挨下冈来,你认为这么写是不是会有损于武松这个英雄的形象呢?(要打死老虎并非易事,武松虽然力大过人,但已筋疲力尽。这样写,更突出了人物的真实可信。)
五、拓展训练 达标测评
如果你是英雄人物评委会成员,你为武松写怎样的颁奖辞。
六、总结概括 感悟提升
学完本课谈谈你的收获。作业:课时练 板书设计: 景阳冈 打虎
上冈 机智 勇武 喝酒(动作)下冈
第四篇:第17课 电气时代的来临 教学设计
第17课 电气时代的来临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就世界史的范围说,从16世纪起,人类历史进入了近代时期,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发展和走向成熟的时期。近代时期包含了手工工场时期、蒸汽时代和开始进入电气时代等三个发展阶段。大致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近代史由此进入新的时代即电气时代。
本课讲述的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兴起的历程。教科书从人类对电认识的过程和电力取代蒸汽作为主要能源以及电的一系列重要发明三方面阐述了电气时代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能源领域的巨变和围绕电的发明是本课的主要内容,难点是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 质量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基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学生对科技革命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课文中的隐性知识内容,学生不易理解,因此需要教师进行阐述解释。以更多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理解力,形成共识。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概念、内容及特点。
了解人类对电的认识过程和应用历史,培养理解能力。
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说明电作为新能源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过程与方法
利用课文中的小字、史料、插图充分展示课文中有关电气时代的特征和科学家的贡献。
小组分工合作积极收集有关电和电器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感受电和电器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加强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电气时代的来临给世界带来的深刻变革,进一步加深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识人类文明的演进和 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的。
学习爱迪生等科学家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以及勇于创新、不畏艰难、不惜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以导为主的教学法,读、讲、议结合。采用多媒体手段,显示和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家用电器图像,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确定组长、发言人、时间控制员等,明确分工。
2.教师将准备的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3.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三个调查主题,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进行调查:(1)人类认识电的过程;
(2)爱迪生发明创造的故事和成就;(3)家庭使用电器的情况及感受。
4.学生课前主动查找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收集整理,制作课件。在准备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分配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从中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每当同学们打开电灯读书、打开电视看节目,或者使用微波炉的时候,我们都需要什么呢?(学生发言)
请学生再举几个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类似的例子。
那么电这个奇妙的东西是谁发现的呢?它的发现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什么时代?它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又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2.学习新课
一、人类对“电”的认识
其实人类最初对“电”的认识是从天空中的“闪电”获得的,知道它是一种会发光、发热、伴有声响、可以杀人毁树的力量,由此产生了“雷公”“电母”的传说。那么,人类对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小字部分,并结合自己的课外调查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第一小组学生介绍人类对电的认识过程。
教师从学生的介绍中注意引导归纳人类认识电的过程:摩擦生电―雷电―电磁感应―电池的发明―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发电站的建立―电力的广泛应用。
利用学生介绍的材料帮助学生形成两点认识:
(1)有时人类对某种自然现象或规律的认识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但每一项科学技术的发现或发明都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一个承前启后、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
(2)科学研究对生产不仅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还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二、能源领域的巨变
1.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
人类从认识电到广泛使用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人类开始进入到电气时代则由发生在19世纪下 半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启大门的。那么为什么在19世纪最后几十年时间里能够发生重大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呢?请各个学习小组的同学展开讨论。(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学 生的讨论,并注意点拨学生充分运用本学期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
师生共同归纳:
当时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 家政治制度的完善、政治的稳定带来了经济繁荣,从而使人们有条件潜心研究科学,使自然科学有了新突破。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大发展,自然科学有了新的突破,这就为新的科技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这些成果运用到工业生产中去,从而引发了第二次工 业革命。
通过讨论,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学研究对生产不仅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还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定义及主要内容。提醒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明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定义和主要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归纳: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与应用。(教师提醒学生内燃机和 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与应用这两个内容在下一节课中学习,本节课重点了解电力的广泛应用)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课本中的一句话:“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为核心的革命。”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大特点和亮点。)
三、围绕“电”的发明
电力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发明与创造。其中,美国科学家爱迪生的成就最为突出。(1).发明家爱迪生。
爱迪生是同学们很熟悉的一个发明家,他的很多发明创造都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请第二小组的同学给大家介绍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并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所收集到的爱迪生的发明成就。
在学生讲述的基础上,教师指出,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学,却对人类贡献这么大,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他的发明创造都是他一个人努力的结果吗?他的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学生小组开展讨论)
教师出示爱迪生的一段话:“天才是 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帮助学生开展讨论。
师生在讨论中加深认识:爱迪生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他的勤奋、创造性才能和他所依靠的集体的力量。一个人的成功不会从天 而降,努力才有回报。(2).电器的使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从20世纪初开始,电成为西方国家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电熨斗、洗衣机、电风扇、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相继进入家庭,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西方国家率先进入了电气化时代。那么我们国家的人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使用电器的呢?我国比西方国家在电气化方面落后了多少年?请第三小组给我们介绍他们的调查结果。
(教师鼓励各小组的成员就自己在生活中使用电和电器的感受积极参与发言,从中加深理解电气化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作用。)
教师小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就是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动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迅速地改变着社会上生产与生活的面貌。由于使用电力,其他工业部门也快速发展起来,特别是钢铁行业的发展,使人类在材料领域告别了棉花时代,进入到钢铁时代。电气化和钢铁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现代工业的崛起。
能力拓展: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了解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认识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那么,假如现代人离开了电,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教师出示有关2003年8月14日美国、加拿大部分地区停电 的图文资料)
提问:从发生在我们今天现实生活中的停电事故,同学们得到什么启发?(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并进行总结,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ⅰ.电力的使用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作用。
ⅱ.人类是否只能一味地依赖电力这一能源?
ⅲ.你对能源的开发有什 么建议?(3).课堂小结。
教师启发学生围绕板书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4).板书设计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背景:政治制度稳定,经济繁荣。
人们潜心研究,产生新技术革命。表现: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
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
新交通工具的出现。特点:以电力为核心的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围绕电的发明:发明大王爱迪生—电灯、留声机等。电带来的影响。
第五篇:第20课_三国鼎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4.标签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如果说,第三单元我们学过的秦汉帝国是处于大一统时期,那么三国两晋南北朝就处于政权分立和民族汇聚时期,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什么时候由谁建立的? 生回答略。
师:(小结归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紧随其后相继建立起的是西汉和东汉,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在维持了将近400多年的统一局面,却在东汉末年发生了变化,那么究竟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回答略。
师:(指导学生,小结归纳)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 生回答略。
师:(引导归纳)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势力,那么究竟统一北方的任务最终有谁来完成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两段选自《三国志》的史料开分析这个问题: P106材料一:
教师分析材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们看到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明显处于劣势,然而兵力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它却取决于其他很多方面因素,曹操之所以能以少胜多打败不可一世的袁绍,是因为他占有许多优势,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上的内容,想想曹操拥有哪些优势? 政治上: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解决军粮的问题。还有,曹操能够虚心接受意见。而袁绍这方面我们一起来分析P106材料二:
我们看到曹操自恃地大、兵多、粮足,听不见正确意见。
设疑:终于在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取得胜利。那么这场战役胜利的作用是什么?(看官渡之战示意图)
师:从课本上我们就找得到了(引导、归纳):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过渡】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公元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而当他凯旋回朝时,途经渤海,写下一首《龟虽寿》,其中有四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他的“壮心”究竟是什么? 生回答略。
师:曹操的“壮心”就是曹操想要统一全国。但他要统一全国,就要挥师南下,才能统一南北。不过,他的壮心却遇到了两股阻力。一是江南的孙权,他苦心经营江南,经济有所发展,百姓过上安定生活,统治日益巩固;二是西南的刘备,当时他只是一个依附别人篱下的小军阀,公元207年曹操统一北方时,他毫无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却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的关键在于他起用了一个重要人物:诸葛亮。
【想一想】我们再来看下右下角的杜甫诗:三顾茅庐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诗中的“老臣”指的是?诗中又有哪一个成语故事? 生回答略。
师: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了卧龙先生:诸葛亮。并且接受诸葛亮提出的闻名天下的“隆中对策”,最终实现了三分天下的鼎立之势。同学们在课本上黄色小字部分找找什么是隆重对策? 生回答略。
师:回答得很好,并且在课本上划下来。从此刘备就以此为指战略方针,第一件事就是联吴抗曹。公元208年,孙刘联军与挥师南下的曹操展开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想一想】请同学们看赤壁之战示意图,找找赤壁的位置,并且说出假如你要去赤壁之战的遗址游览,应选择去中国的哪个省份? 生回答略。
师:(引导学生浏览黄色P104小字,了解赤壁之战概况)
设疑:公元208年这场赤壁之战,曹操却以多败少。同学试着找找看,曹操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生回答略。
师:(总结并归纳)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来到南方,不服水土,不习水战;铁锁连船,战术不当;再加上曹操被表面的强大冲昏头脑,骄傲轻敌。反过来说,孙刘联军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他们利用曹军的战术弱点,制定火攻计划,运用诈降计,趁着东南风,黄盖成功地火烧赤壁,曹操最终败走华容道,狼狈逃回北方。
而赤壁之战后,天下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曹操退守北方,无力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日益巩固,并向岭南发展;刘备则占据四川和汉中地区,有了一席之地,终于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即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那么,三国鼎立局面什么时候才正式形成呢? 生回答略。
师:公元222年孙权称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那么三国是哪三国呢?它们分别是如何建立的? 生回答略。
师:公元200年曹操病死,草皮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定都建业,;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蜀汉或西蜀,找找课本上的注释划下来。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想一想】特别注意下:曹操是什么时期的人呢?如何评价曹操呢? 生讨论回答略。
师:曹操是东汉时期的人,他统一了北方,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来评价曹操,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课堂小结
【小结】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于兼并,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与东汉末年的混乱相比,三国鼎立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三国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分裂时期,在《三国演义》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分裂只是暂时的,统一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课后反思】
板书不够清楚,可再细分点;课本上的地图可作为补充材料充分利用;初一年学生的认知能力还不够,应少讲一些下结论性的文字,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多留一点思考的空间给学生。
课后习题
【想一想】请同学们看赤壁之战示意图,找找赤壁的位置,并且说出假如你要去赤壁之战的遗址游览,应选择去中国的哪个省份?
板书 第20课 三国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