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韩登连教学设计 - 副本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8:34: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20课韩登连教学设计 - 副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20课韩登连教学设计 - 副本》。

第一篇:第20课韩登连教学设计 - 副本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程标准】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归纳该政策的特点,理解这一政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教师准备相关材料,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掌握和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体制的的内容、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很好素材,通过学习,明确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调整和创新是历史发展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活力。苏联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其探索与实践都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举。联系我们国家的改革发展之路的史实,体会到国家发展与国民幸福之间的关联。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难点: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认识。【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通过多种材料设置情境,进行直观教学,再现历史,让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

(2)史料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图片资料、文字史料进行处理分析,使学生自主地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3)问题导学法:设置问题链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和判断。(4)情感教学法:情感升华。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导入新课】

以邹城市实验中学校园春色导入。刚才同学们欣赏了咱们学校的满园春色,你对春天有何感想?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承载着希望,承载着梦想,也充满了幸福的期待。今天我们就来讲述一个向往春天、追逐春天并期待春天的故事。【教学过程】

课前综述:我们通过三个篇章(向往春天——春天来了——春天还在吗)来了解这段历史……

过渡: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颁布了《和平法令》《土地法令》,人民 要“和平与面包”的口号成为了现实,苏俄人民期盼着更为温暖更为明媚的春天来临。

第一篇章:向往春天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三个历史细节:难忘1918+“背口袋的人”+从“立战功”到“调枪口”

我们通过三个历史细节来走近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揭开神秘的面纱,还原真实的历史!细节1:难忘1918(师过渡)1918年怎么了?1918年对于苏俄人民意味着什么? 展示:1918年苏俄面临的形势图

十月革命胜利,苏俄单独与德国签订条约退出一战,引起了协约国的不满。一战结束后,协约国和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势力勾结起来,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了武装干涉——这就是1918年的苏俄形势图。(自动播放)干涉军兵分三路进攻苏维埃政权,试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这片红色部分就是苏维埃实际控制地区,仅占当时俄国国土的四分之一。南部产粮区(激光笔点击南部地区)也被反动势力白军控制。

设问: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一种什么样的形势? 同学回答….(师)肯定学生回答,出示:政权危机、粮食危机。

于是苏维埃政权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并采取了与之相适应的战时政策,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措施的内容如何,是否有人民所期盼的春天? 请大家迅速浏览一下教材。细节2:背口袋的人

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6月, 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背口袋的人”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人。在整个国内战争期间,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运进城里的。——闻一《俄罗斯通史》 材料略,师设问:

①为什么会出现背口袋的人?(导出取消自由留易、实物配给制)②反映当时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导出余粮收集制)③ 工业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导出企业全部国有化)师问:这四项措施中,哪些措施体现“一切为了前线”的迫切性?(生)余粮征集,能够最大限度地供给前线。师引导:实行普遍的工业国有化、取消一切商业贸易,显然不是所迫切实行的,那么,它还包含了布尔什维克政党的何种期盼?

教师补充资料: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理想预设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师引导学生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体现了列宁追随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试图通过此项经济政策实现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目的。所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师过渡:1920年主要战役基本结束。出示两幅图红军凯旋,列宁称赞其为“一个英勇的奇迹!”这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打退了反动势力,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赢得了战争,但赢得人民了吗?苏俄人民是否迎来了向往的春天? 出示图表(表略)通过图表对比,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 学生自发回答问题。

师总结:于是1921年,农民的暴动几乎遍及全国;甚至这种不满还影响了军队。

细节3: 从“立战功”到“调枪口”

1921年2月28日,波罗的海海军总部,曾在“十月革命”中打响第一炮的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苏俄又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于是列宁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了如下反思:

为什么在艰苦卓绝战争年代,人民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勒紧裤腰带跟着我们走,而在用鲜血与生命换来和平之后,布尔什维克政权却面临被人民抛弃的危险? 我们在经济进攻中前进得太远了……没有给自己留下足够的基地。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请同学们走进列宁,走进列宁的内心,揣摩列宁的心理,读出下面的几段话。应该读出:困惑、遗憾、坚定。

过渡:于是列宁又开始了另一场伟大的实验,对经济政策进行了勇敢的调整,苏俄人民期盼的春天终于来了!

第二篇章:春天来了

——新经济政策

三个历史细节:勇敢的调整+远方的客人+苏俄(联)的春天

三个细节了解新经济政策,同学们先浏览一下教材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细节1:勇敢的调整

俄共(布)十大后,政府宣布,1921年-1922年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这个数字比原定的1921-1922年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很多。粮食税政策受到人民的欢迎,他们看到,扩大耕种面积,多打粮食就能多得粮食,吃不了的粮食可以拿到集市出售,农民生产积极性于是大大提高,工农关系重新稳定。——吴于廑《世界现代史》 读完后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分别点击,引导同学们说出粮食税和恢复自由贸易。

细节2:远方的客人

亚蒙〃哈默是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1921年,哈默走进了克里姆林宫。列宁将政府无力经营的石棉矿以租让的形式交由哈默开发。此后,哈默联络了30多家美国公司与苏俄(联)做生意,对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列宁亲切地称他为“哈默同志”。——丹尼尔《哈默传》 教师提问学生:从刚才“远方的客人”故事中,你发现了苏俄哪个新的经济政策?接着提问学生,当时政府对待中小企业有什么变化?除了这些措施之外,新经 济政策还有什么措施?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回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提出问题:二者进行对比,有什么新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新经济政策特点。

教师讲解:新经济政策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因素发展社会主义,正如列宁所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不久,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从此苏俄变成了苏联。

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咱们看一下苏联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 出示图表,让数据说话,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粮食产量增加,工业生产恢复,苏联人民迎来了真正的春天。细节3:那年春天

出示材料:学生有感情阅读,感悟。

苏俄农民叶莲卡在日记中写道:“1922年春天,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 对于俄罗斯的男人而言,比饿肚子更可怕的事情是没有伏特加喝,所以,前几年,不得不搞点医用酒精来解馋…… 1922年春天,自由贸易后,随处都可以“畅饮”了…… 过渡: 苏俄人民的春天来了,可惜这个春天有点短。正当苏联人民沐浴在新经济政策的春风中时,1924年1月21日,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与世长辞。《真理报》发布了一条短文:工人阶级成了孤儿、党成了孤儿,我们如何前进?我们能找得到道路吗?列宁的逝世让苏联人民迷航了。斯大林,一位以“钢”作为自己姓氏的强硬男人以强硬的手段终结了新经济政策,探索出了一条迥异于西方的独特的工业化道路,苏联人民的春天还在吗?我们看一下第三篇章:春天还在吗?

第三篇章:春天还在吗……

——斯大林体制

三个历史细节:一个特别的模式+一个惊人的奇迹+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过渡:斯大林接手苏联政权后,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走出一条迥异于西方的独特道路。这条独特的工业化道路独特在哪里?请阅读课本,搜集有效信息。细节1:一个特别的模式

教师讲解:1925年苏(共)布通过了工业化方针;1927年苏(共)布通过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走这样一条道路是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自身国情分不开的,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她走向这条独特道路的原因? 国际视角看必然,请同学观看视频,思考:概括斯大林模式形成原因?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孤零零的苏联受帝国主义的包围,发展重工业,增强国防力量是必然选择;避免中国的命运,必然增强国防力量。

国内视角看迫切,出示材料,先让学生思考后再让学生说出,落后的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苏联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资金。

秉性视角看可能,先让学生思考后再让学生说出,民族性格,需要英雄以及斯大林个人性格。

教师总结:正是源于国际背景下的必要性;国内背景下的迫切性;独特的民 族秉性及个性特点,促成了苏联发展工业化的独特性。

过渡:大家知道,西方国家完成工业化历经多长时间?(50至100年的时间),那么,在当时的情境之下,允许苏联用这么长的时间靠自身生成而过渡到工业社会吗? 生:不会。

师:那么,当时的苏联要快速完成工业化进程,应该用什么样的手段? 生:强硬手段、独裁手段。

师:这恰恰就是斯大林模式的几大特点。看课本快速归纳五个特点。

过渡:正是在这一独特的模式下,苏联人民创造了一个惊人的奇迹!细节2:一个惊人的奇迹

教师出示表格、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斯大林体制所取得的成就。

过渡:苏联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发展似乎如春日骄阳,光芒万丈,但是人民生活的实际又是如何呢?让我们来思考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弊端。

细节3: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状况 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农业产值8.1%,轻工业产值 210%,重工业产值 550%。—— 闻一《俄罗斯通史》(表格略)

学生思考回答: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提高。教师:这种以牺牲农业、农民利益为代价、“先飞机大炮后胶鞋面包”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这种着眼于让人民勒紧裤腰带时刻准备打仗的工业化必然会影响到苏联人民的生活,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面对着如此坎坷的命运,苏联人民最想说的就是“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出示图片: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说过,我们可能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当年马克思最早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方案时,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的解放。苏联的教训告诉我们,民生问题是多么的重要!“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 【小结】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从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从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到享受春光无限,从对春天充满期待再到黯然神伤。历史用它无语却又坚定的表情让我们深思。

过渡:对历史的反思与叩问必须用大视野、大角度来衡量。【大道行思】

提供给学生两个思考角度:

一、国家发展的终极目的到底为了什么?

二、国家强大与人民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感悟,感怀诗一首:《春天在哪里》(诗朗读)

春天在哪里

苏俄(联)的春天在哪里 在壮美广袤的西伯利亚土地里 在激流汹涌的伏尔加河浪花里

在农夫瑟缩的耕作里 在纤夫沉重的叹息里

……

我们的春天在哪里 洋溢在人们温暖的笑颜里 放飞在充满希望的田野里

在这里,在那里 就在咱老百姓的心窝里

苏俄(联)的春天在哪里 在壮美广袤的西伯利亚土地里 在激流汹涌的伏尔加河浪花里

在农夫瑟缩的耕作里 在纤夫沉重的叹息里

……

我们的春天在哪里 洋溢在人们温暖的笑颜里 放飞在充满希望的田野里

在这里,在那里 就在咱老百姓的心窝里

第二篇:第20课《景阳冈》教学设计

20景阳冈

吕少刚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等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3.体验会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重点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是课文的重点,而“打”则是“重中之重”。教学难点

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体会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等词语。

2.我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3.体会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一、谈话引入

1.《水浒传》塑造了多少位(108位)个性鲜明的英雄好汉形象?今天咱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武松。他因何而出名?(在景阳冈上打虎而出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景阳冈》。板书课题:景阳冈

二、出示问题 检查自学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1)晌午 咆哮 请勿自误 脊梁(2)解词: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如何:为什么。过往:来来往往。平生:一生。

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耽误了自己。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设疑引导 合作探究

1.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武松打虎?(8——12)2.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3.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展示交流 点拨指导 1.预设一:出示第9自然段

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中窜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1)朗读感受武松打虎精彩片段

我们把武松打虎的精彩部分读出来,老师读写武松的句子,请个同学读写猛虎的句子。同桌合作读。分组读。

(2)感受老虎的凶猛。

通过读句子,这大虫给你什么感觉?(3)感受武松的机智敏捷

面对突如其来的这只身手敏捷,又饥又渴,兽性大发,恶迹斑斑曾经伤过二三十大汉性命的大虫,此时的武松只有一招,谁能发现?(闪)

体会“闪”用词的精当,感悟武松的机智灵敏: 可以给“闪”换个词吗?(躲),写文章最忌讳重复用词,为什么作者一次又一次地用了 “闪”?(作者紧紧抓住武松的动作写出武松的机智灵敏)(4)再读句子(齐读)。预设二:出示第11自然段

那只大虫咆哮着,发起性来,翻身又扑过来。武松又一跳,退了十步远。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往下按去。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只大虫咆哮起来,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两堆黄泥,成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只大虫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只大虫叫武松弄得没有一些气力了。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拳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打了五六十拳,那只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只剩下口里喘气。

(1)自由读句子,读出武松打虎的精彩。

(2)这时候的武松转守为攻,你能圈出武松打虎的动

作词吗?这些动作的词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第9自然段反复用一个“闪”字,写出了武松的机智敏捷,第11自然段运用了多种不同的动作词凸现武松勇武机智。

(3)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合作读(感受武松的勇武过人、无畏、勇中有谋的性格特点。)2.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用了7个自然段很大的篇幅来写武松冈下喝酒,以及不听劝告执意上冈,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这就是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的优秀之处:不仅情节精彩生动,更重要的师环环相扣、结构严谨。)如此无所畏惧而又骁勇的传神人物,最后却一步步挨下冈来,你认为这么写是不是会有损于武松这个英雄的形象呢?(要打死老虎并非易事,武松虽然力大过人,但已筋疲力尽。这样写,更突出了人物的真实可信。)

五、拓展训练 达标测评

如果你是英雄人物评委会成员,你为武松写怎样的颁奖辞。

六、总结概括 感悟提升

学完本课谈谈你的收获。作业:课时练 板书设计: 景阳冈 打虎

上冈 机智 勇武 喝酒(动作)下冈

第三篇:第20课电气时代教学设计

项城市新华学校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总第023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设计人:高卉

王春前

审稿人:王春前

掌握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

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探究汽车的发明对人类有利还是有害,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教学难点:

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方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比较探究法,播放影音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类何时进入蒸汽时代?继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电灯照明,电话都是在这次变革中被发明出来的,我们把这次变革叫做“第二次科技革命”。项城市新华学校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总第023课

二、自研自探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是,开始标志:

,人类有“蒸汽时代”进入“ ”,走在前列的国家: 和,时代特征

2.美国爱迪生在1879年研制成功,他正式注册的发明有1300多种,被誉为

3.德国人 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被誉为。

4.1903年,美国的 终于制成 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能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

三、检查自学效果

(提问学生,依据座次表 让学生找到答案 并划在课本上)

四、交流互动(多媒体展示问题)

1、电是如何发明的?它又是怎样进入实际生产领域的?

2、通过书上的插图对比马车和汽车的不同特点,探究“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具有哪些优越性?”

3、想一想: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在没有电灯之前,我们的先人在夜晚采用哪种方法照明?采用这些方法,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4、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究竟应当怎么办才好? 老人:汽车的发明给我们带来了空气污染、交通阻塞、交通事故等许多问题。因此,应该停止发展汽车工业。

五、展示提升

把班内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小组内充分交流后,展示交流的成果。

六、质疑评价 项城市新华学校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总第023课

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明确答案:

1、发电机: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电能转化成机械能。法拉第研究出电磁感应原理,打开了电能宝库大门的钥匙 工业:重心:轻纺工业转向重工业,出现电气、化学、石油等。

2、汽车有新型的动力;汽车体积小、速度快等

3、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很不方便,如夜晚大街上变得漆黑一片,电视机无法打开,电车停运等等

没有电灯之前,人们多使用煤油灯、煤气灯、蜡烛照明。照明范围较小,亮度差,不利于广泛使用。

4、他们说的话都有一定的道理,又不够全面。老人只看到了汽车工业的积极作用,小孩只看到汽车工业的消极影响,但停止发展汽车工业的看法过于偏激。

应在发展汽车工业的同时,尽力减少和消除它带来的消极后果,合理利用科技新成就,趋利避害。

七、归纳小结(结合板书,指出本课重难点)

今天学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较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生产力再次飞跃,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缩短了世界的距离,从而我们认识到科技推动社会进步,我们应该学习科学家的勇于创新的精神。

八、节节清梳理 1、19世纪70年代在电力技术方面领先的国家是()A、中国和美国 B、中国和德国 C、美国和德国 D、美国和日本

2、最早研制成功的汽车、飞机的动力机是()A、蒸汽机 B、电动机 C、发动机 D、内燃机 3、20世纪初,人类在机器上使用的主要能源有()

①电力 ②石油 ③煤碳 ④核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4、19世纪末,开采石油成为重要工业部门的原因是()项城市新华学校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总第023课

A、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B、新通迅手段的发明 C、火车的发明 D、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5、19世纪中期,一个美国人可以通过以下哪几种方式到达欧洲()

A、坐飞机 B、搭汽船 C、开汽车 D、乘马车

6、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巨大成果的最重要的原因是()A、内燃机的创制 B、新通迅手段的发明 C、新交通工具的出现

D、电的发明把人类由“蒸汽时代”带到“电气时代”

九、板书设计

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时间:19世纪70年代 开始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时代特征:电气时代 主要成就:爱迪生发明电灯泡

德国人卡尔本次发明内燃机,汽车成功

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影响: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十、教学反思

第四篇:第20课_三国鼎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4.标签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如果说,第三单元我们学过的秦汉帝国是处于大一统时期,那么三国两晋南北朝就处于政权分立和民族汇聚时期,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什么时候由谁建立的? 生回答略。

师:(小结归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紧随其后相继建立起的是西汉和东汉,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在维持了将近400多年的统一局面,却在东汉末年发生了变化,那么究竟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回答略。

师:(指导学生,小结归纳)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 生回答略。

师:(引导归纳)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势力,那么究竟统一北方的任务最终有谁来完成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两段选自《三国志》的史料开分析这个问题: P106材料一:

教师分析材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们看到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明显处于劣势,然而兵力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它却取决于其他很多方面因素,曹操之所以能以少胜多打败不可一世的袁绍,是因为他占有许多优势,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上的内容,想想曹操拥有哪些优势? 政治上: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解决军粮的问题。还有,曹操能够虚心接受意见。而袁绍这方面我们一起来分析P106材料二:

我们看到曹操自恃地大、兵多、粮足,听不见正确意见。

设疑:终于在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取得胜利。那么这场战役胜利的作用是什么?(看官渡之战示意图)

师:从课本上我们就找得到了(引导、归纳):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过渡】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公元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而当他凯旋回朝时,途经渤海,写下一首《龟虽寿》,其中有四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他的“壮心”究竟是什么? 生回答略。

师:曹操的“壮心”就是曹操想要统一全国。但他要统一全国,就要挥师南下,才能统一南北。不过,他的壮心却遇到了两股阻力。一是江南的孙权,他苦心经营江南,经济有所发展,百姓过上安定生活,统治日益巩固;二是西南的刘备,当时他只是一个依附别人篱下的小军阀,公元207年曹操统一北方时,他毫无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却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的关键在于他起用了一个重要人物:诸葛亮。

【想一想】我们再来看下右下角的杜甫诗:三顾茅庐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诗中的“老臣”指的是?诗中又有哪一个成语故事? 生回答略。

师: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了卧龙先生:诸葛亮。并且接受诸葛亮提出的闻名天下的“隆中对策”,最终实现了三分天下的鼎立之势。同学们在课本上黄色小字部分找找什么是隆重对策? 生回答略。

师:回答得很好,并且在课本上划下来。从此刘备就以此为指战略方针,第一件事就是联吴抗曹。公元208年,孙刘联军与挥师南下的曹操展开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想一想】请同学们看赤壁之战示意图,找找赤壁的位置,并且说出假如你要去赤壁之战的遗址游览,应选择去中国的哪个省份? 生回答略。

师:(引导学生浏览黄色P104小字,了解赤壁之战概况)

设疑:公元208年这场赤壁之战,曹操却以多败少。同学试着找找看,曹操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生回答略。

师:(总结并归纳)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来到南方,不服水土,不习水战;铁锁连船,战术不当;再加上曹操被表面的强大冲昏头脑,骄傲轻敌。反过来说,孙刘联军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他们利用曹军的战术弱点,制定火攻计划,运用诈降计,趁着东南风,黄盖成功地火烧赤壁,曹操最终败走华容道,狼狈逃回北方。

而赤壁之战后,天下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曹操退守北方,无力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日益巩固,并向岭南发展;刘备则占据四川和汉中地区,有了一席之地,终于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即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那么,三国鼎立局面什么时候才正式形成呢? 生回答略。

师:公元222年孙权称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那么三国是哪三国呢?它们分别是如何建立的? 生回答略。

师:公元200年曹操病死,草皮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定都建业,;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蜀汉或西蜀,找找课本上的注释划下来。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想一想】特别注意下:曹操是什么时期的人呢?如何评价曹操呢? 生讨论回答略。

师:曹操是东汉时期的人,他统一了北方,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来评价曹操,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课堂小结

【小结】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于兼并,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与东汉末年的混乱相比,三国鼎立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三国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分裂时期,在《三国演义》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分裂只是暂时的,统一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课后反思】

板书不够清楚,可再细分点;课本上的地图可作为补充材料充分利用;初一年学生的认知能力还不够,应少讲一些下结论性的文字,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多留一点思考的空间给学生。

课后习题

【想一想】请同学们看赤壁之战示意图,找找赤壁的位置,并且说出假如你要去赤壁之战的遗址游览,应选择去中国的哪个省份?

板书 第20课 三国鼎立

第五篇: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几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繁荣科学文艺工作的“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方针的提出过程、内涵;方针的贯彻情况和成果;经验教训。“双百”方针是党的一项基本的、长期性的方针,它是为适合探索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而提出的。“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使科学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但同时又提供了很多经验教训。

二、学情分析:学生学习过必修Ⅰ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以及必修Ⅱ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因此有助于从政治、经济角度理解“双百”方针。同时本课内容素材丰富,学生了解许多文艺作品,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双百”方针的理解。本课主要任务是学习“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方针的提出过程及内涵、方针的贯彻情况和成果和经验教训。由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资料较丰富,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并采取多种形式,如讨论、辩论、文艺作品赏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双百”方针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与资源:(1)主要教学方式:启发讲解法,组织学生合作探讨,得出结论。(2)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识记: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容、“双百”方针的贯彻、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2)理解:“双百”方针的提出符合中国的国情;“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项基本方针,对促进我国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3)运用:通过讨论在“双百”方针贯彻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学会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过程与方法:(1)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来分析“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背景,认识到这个政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中国国情。(2)通过对“双百”方针提出的过程和基本内涵的了解;对春天的硕果展示与历史的经验教训进行对比分析,对发展我国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各个领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用这些成就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双百”方针。

2、教学难点:“双百”方针贯彻的经验教训。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合作探究: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出现文化繁荣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什么?②“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③自学“双百方针”指导下文艺繁荣的表现,并思考其对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④学习文革期间文艺遭到破坏的表现,以及文艺春天到来的原因?概述在贯彻“双百”方针中应该吸取得的经验教训?(3)课堂小结,及时训练。

七、教学评价:根据教学设计中教学环节的有效安排,教师能够做到合理掌控时间,有序进行教学内容;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积极思考、讨论,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本节课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首先,在授课前,我根据教学目标做出了合理的教学环节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学案、多媒体课件等充分有效的准备工作,为能够完成本课内容做了周密的考虑,确保教学内容能够顺利完成。

其次,授课中我做到了的语言清晰、明白、标准,叙述事情逻辑关系清楚,节奏合适,而且语言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表现,集中表现为: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情境。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各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主动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在实践中学习。在授课中,我让每个学生有思考、讨论和发言的机会,这样做到了对课堂教学的组织、指导和调控向着有利于每个学

生发展的方向来进行。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是启发和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方法,根据教学设计,这一目标基本实现。

再者,本节课课堂气氛的宽松、融洽、民主、和谐,师生的精神状态都非常饱满,共同创营造了的良好的学习环气氛。学生兴奋、进取、积极的精神状态表现了他们对学习内容有兴趣和思维的活跃。

总之,本节课基本做到了充分准备、有序进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通过问题导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基本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

八、教学反思:由于这节课只给一个班级单次上课,不能够像之前那样,一人教数个班级,同样的内容教给多个班级,有很多弥补的机会,所以这节课做了大量的准备。当然,由于个人知识储备以及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不足等原因,本节课可圈可点的地方还很多。这里把各位听课老师的点评意见总结如下,供自己反思。

第一,准备充分,设计问题,准备了导学案,注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学目标比较明确。第二,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可能更容易出彩。第三,难点简化,突出重点。课堂不能过于局限于课本,不能让课件主宰了自己的思维。第四,课堂内容小结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应该注重这一环节的作用。第五,历史认识基本到位,知识落实较好,但是能力落实方面存在欠缺,要注重学生思考力、总结、归纳、判断、推理等能力培养。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值得每位历史教师重视,可以说是历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进行教学反思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也是历史教师成长为研究型、复合型教师的有效途。

下载第20课韩登连教学设计 - 副本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20课韩登连教学设计 - 副本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第11——20课

    六年级第11课 神秘的礼盒 教学目标:1 知道礼品盒的结构、形象、功能,了解设计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道理。学会自己设计礼盒。2:通过观察收集来的礼品盒学会自己设计制作礼盒。......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科目:历史 年级:七年级 设计人:王世君 时间:2014-7-31 编号:18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情况,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

    20课庄子教学设计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 冯群燕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3.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喻意。 4.感......

    第20课 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 教学设计

    第20课 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记忆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在太空、高铁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取得巨大......

    第20课_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情况,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 2.体会、理解第三次科 技革命......

    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5篇

    20《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设计者:张勤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理解中共七大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2、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5篇可选)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建湖县裴刘学校 周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

    第20课_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学设计 一、历史课程标准分析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