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十册第五单元教案17《古诗四首》
课 题:17 古诗四首
课 型: 精读 授课时间:
5、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10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单”)。
2.查字典、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1.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并默写课文。
情感目标: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查阅资料:
教学具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查阅有关资料。教学课时数: 2课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少年行》和《马》,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3分钟)
1.培根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读诗使人灵秀。”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学古诗城堡,去感受古诗文魅力。
2.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谁来给大家说说(屏幕出示:学习古诗方法:知诗人、解诗题;诵诗句、析诗意;悟诗情、吟诗文)这每一步如何做到呢?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9分钟)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17课的前两首古诗,你们是按照这几步预习的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读读这两首诗,再说说这两首诗的主要意思。一会儿要展示你们的预习成果了。(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
2.你喜欢哪首古诗,给大家读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纠错)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24分钟)㈠学习《少年行》
1.谁来把《少年行》读给大家听? 引导学生把下面的多音字读正确。骑jì 重
chónɡ 单chná于
2.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力大无比、能骑善战、英勇杀敌的古代少年英雄。
3.哪位同学愿意把诗句的意思说给大家听。
解读“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一身是什么意思?指谁?这个人能干什么?(这个少年一个人能同时拉开两张弓,力气非常大。)
板书:力气大
他不仅力气大,从这句话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板书:胆量大)(因为外族入侵的骑兵一层层地围过来,他却只当没有这回事一样。)
想象外族入侵的骑兵一层层地围过来,而这位少年若无其事、镇定自如的情景,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
为什么他能做到这样镇定自如呢?再读读前两句话。板书:本领强
解读“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你骑马时是怎样坐在马背上的呢?而这位少年是怎样坐在马背上的呢?你感受到了什么呢?这句话什么意思?(少年侧着身子坐在马鞍上,把弓箭调配好。敌方骑兵的许多首领被射杀而纷纷落马。)
4.整体诵读,品悟诗情。
这位少年面对众多敌人心理会想什么呢?神态表情是怎样的?把想象到的读出来。把你对这位少年的敬佩之情读出来。
(二)学习《马》
1.谁来把《马》读给大家听? 引导学生把下面的多音字读正确。燕读一声 2.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谈谈你对作者的了解。3.哪位同学愿意把诗句的意思说给大家听。解读“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1)谁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茫茫的大沙漠好像白茫茫的雪地,那弯弯的新月像金钩一样,悬挂在燕山山岭的上空。)这句话用了什么写法?你觉得好在哪里?
(2)把你感受到的广阔宁静的景象读出来。解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前两句写茫茫的大沙漠好像白茫茫的雪地,那弯弯的新月像金钩一样,悬挂在燕山山岭的上空,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呢?与前两句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能够让我也披上漂亮的马鞍,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尽情地奔驰呢?广阔而宁静的边疆战场是马尽情驰骋的地方,可是现在的马没有漂亮的马鞍,也没有机会尽情地驰骋,这个环境描写更突出了马的怀才不遇。)(2)再读读这首诗,你还感受到了什么?(联系诗人的资料体会诗人的情感。)
4.整体诵读,品悟诗情。
四、回归整体,对比参读(4分钟)
1、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尽管第二首诗是写马的,但是也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是借物抒情。第一首诗就是表达了对那位少年的赞美之情。)
2、男女生分读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望洞庭》和《游园不值》,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入:(3’)
1.人们常说一幅精美的图画,就是一首清丽的小诗。看着这幅图画,你想起了哪首古诗?(绝句—杜甫,独坐敬亭山——李白,登鹳鹊楼——孟浩然)。
2.回忆一下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屏幕出示:学习古诗方法: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析诗意;想画面、入诗境;悟诗情、吟诗文)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6’)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17课的后两首古诗,你们是按照这几步预习的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读读这两首诗,两人一组互相说说这两首诗的主要意思。一会儿要展示你们的预习成果了。(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
2.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下面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你喜欢哪首古诗,给大家读读。其他同学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纠错 指导“磨、屐齿、青螺”的声音,指导“屐齿”的字形和意思)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26’)㈠学习《望洞庭》
1.谁愿把《望洞庭》读给大家听,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湖水 秋月 山] 2.这湖水 秋月 君山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呢?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如果一个学生说不全就这样引导,谁还有补充] [评价:某某同学给大家描述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呀!或者说:你真会想象,描绘的多美呀!] 3.我们走近洞庭湖,欣赏欣赏这里的美景吧。把你看到的画面读给大家听好吗? 4.刘禹锡的这首诗不但诗中有画,而且诗中有情,读着这首诗,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若学生说:作者对洞庭湖的美景是无比的喜爱?[插问:从哪知道的?](抓住比喻句来理解。)
若学生说:无风的湖面像一面未曾打磨的大镜子,作者是非常的喜欢,师评,是呀,多美呀!读出来。
总评:迷人的波光、柔和的月色、美丽的君山,多么让你、我和作者喜爱呀,来把你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1.作者叶绍翁来到了朋友家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他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柴门不开,他为什么想到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那绿色的苔藓,才不开门的呢?(联系下文来谈自己的理解)
3.根据园子门口的苔藓和出墙的红杏,你想象一下园中会是一幅怎样的春景图呢?
4.作者没有看到满园的春色,却想象到了五彩缤纷的春天,当作者想到这些的时候,心情会是怎样的?把你对作者的理解读出来。
四、回归整体,对比参读(5分钟)
1.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进行了大胆的想象,表达出对景物的赞美之情。
2.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课后反思:
教师: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学习古诗方法:知诗人、解诗题;诵诗句、析诗意;悟诗情、吟诗文 不足:自学方面不够扎实。
第二篇:小学语文十册教案第六单元思路
第六单元思路
一、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由2篇讲读课文和2篇阅读课文以及语文实践活动组成。两篇讲读课文是《挑山工》、《跳水》,阅读课文是《鲁本的秘密》、《走独木桥》以及语文实践活动6。
二、简单的教学设想
《挑山工》学生们对于挑山工了解不多,但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在教师引导下抓住重点语句的体会语言文字,一定体会到挑山工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攀登的精神,懂得做任何事,要达到目标就要踏踏实实、永不停步地去努力。
在组织集体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要确实以朗读文本,最大程度地以朗读代问、代讲、代议,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在朗读中体会、表达,在朗读中积累和发展语言,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真正把指导学文的过程变成指导朗读的过程。
教学理念:
1.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使学生自始至终能自己读书、自己感悟、自己发现、自己获得。
2.教师为主导。教师带领学生读得更深,体会得更细,悟到得更多,发现得更快,最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得通过读或写表现出来。
3.语文本体观。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二者不可偏废,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积累的基础上,能熟练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同时在精神与情感上获得满足。
《跳 水》
高年级学生在阅读叙事性作品时,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很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鲁本的秘密》
在学文前尽可能地、最大程度地变教师提问与牵拉,为启发学生质疑问难;随后,在集中引导学生筛选疑问、梳理疑问的基础上,以学生的主要疑难为目标,顺学而教,指导学生凭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自己解决问题。
读课文时,拿出足够的时间,启发每个学生针对篇中重点段落,结合课后有关问题或提示,结合上下文去独立地默读思考、揣摩想像、批注感受,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走独木桥》结合段篇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一写自己读后的内心感受。把真正意义上的练笔融入到阅读教学当中来,就将读与写的结合落到了实处。学生在感受语言的同时,又锻炼了运用语言的技能,收获自然是丰富的,感受自然是真切的。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 古诗四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 主备人: 备课组成员: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字词。
2.品味诗歌意境及内涵,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主旨。2.赏析诗歌的语言。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目标展示。
二、作者及背景。曹操:
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当时他正处于事业的最高峰:他削平北方群雄,打垮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后患,统一北方。如果,如果再以优势的兵力去消除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了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把自己宏伟的抱负、旷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三、、听读诗歌,把握节奏,字词注音。
碣石 沧海 澹澹 竦峙
萧瑟 哉
四、同桌读诗,疏通诗意。
五、欣赏诗歌,疏通诗意。
六、小组读诗 解决问题。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哪几个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看 听
观沧海 想
水
山岛
树木 百草
洪波 萧瑟秋风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宏伟志向
}
实写
海之宏伟
虚写
海之气概
七、次北固山下
1.欣赏诗歌,疏通诗意
2、读诗 思考。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联系?(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3)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诗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课堂小结 3.作业:
1、背诵默写两首诗。
2、完成小练相关内容。
七年级语文 主备人:唐金萍 备课组成员:郭红英 徐庆华 于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有情感的背诵诗文。
3、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一、钱塘湖春行。(1)作者简介。
(2)听读,感知诗歌大意。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早春的景色?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二、学习《天净沙·秋思》 1.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通过想象,把握意境。
作者在曲中只是列举几种事物,没有使用动词或关联词,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气氛,有韵味的图画。通过想象,描述图景,切忌硬译: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3.总结:点评想象,点明《天净沙》的艺术成就。
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屡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乃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三、总结。
作业:
1、背诵默写两首诗。
2、完成小练相关内容。
第四篇:《古诗四首》教案
古诗四首
【教学目标】
1.掌握正确的鉴赏诗词的方法,理解诗词的深刻内涵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工具】黑板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天净沙·秋思》、《次北固山下》
【课前准备】
让学生收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过程】
一.导言(2min)
大家都应该听过这样的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古时交通不方便,流落外乡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就成了诗歌中的一个主题。尤其是秋天的时候,那些漂泊他乡的文人骚客看到落叶归根,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思乡之情就会特别浓重。现在我们就来体会一下,古代文人骚客的思乡情怀。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让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5min)
1.看作者(2min)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的戏剧家,在当时有“曲状元”之称,同时也是元剧四大家之一。青年时期追求功名,毕竟人不轻狂枉少年;中年时期曾在江浙地区当官,但成就不大;晚年则淡泊名利,向往现实的生活。
2.审题目(4min)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才是真正的题目。问题:从题目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顾名思义。“秋”点明了写作的时间是在秋天;“秋思”可拆开来组词,秋天的思念,秋天的思绪。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首散曲所表达的大概就是思念的愁绪。
3.品语言,悟意境(10min)
问题:从环境与人物的关系之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从字面上看,全曲28个字,前三行都是写景人物并不出场,但是每一个景物却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是作者所见到的景物;古道,是他旅途经过的地方;西风,正吹在他的身上;瘦马,是他旅途唯一的伙伴。这些景物,虽然没有提及思乡之情,却紧紧扣住了忧愁。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秋日的黄昏,缠着枯藤的老树上,倦鸟归巢,小桥流水旁边的人家,炊烟袅袅,或许正在准备晚餐,这几句话,大家可以想象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而远处荒凉的古道上,一个异乡人拖着一匹瘦马,顶着西风,孤独地前进,看着日落西山,想到自己却不知在哪里投宿,漫漫长夜不知如何熬过,或许
他有家,但是有家难归,更加令人心碎断肠,只能长叹一声:“断肠人在天涯!”
无形间,清雅安适的田园人家就和浪迹天涯的游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运用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至于特定的氛围中,就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
1.切换新内容
几百年来,每当人们说到乡愁都会想到这首元曲,但是我们说起诗词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唐诗宋词,所以我们现在来看另一首同样是表达乡愁的唐诗。
2.让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并思考些下列问题:(5min)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又怎样的关系?
②那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10min)
①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或许还有好长的路要走,暗含旅途奔波劳累。②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写了船上所见的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做了铺垫,我们联系之前学过的散文《春》来理解,春天到了,水涨起来了。
③颈联: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既写景又点名了季节。“残夜”指黑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即将天亮,而东方已经可以看到日出,江上已经是春天了——诗人不禁感慨:时间过大太快了!④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离家已久,但是有家归不得,看到天上飞过的大雁,想到家中亲友的情况,他们也在思念自己,唯有请求大雁来替自己传达家书。直接表达思乡之情,使得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4.练习(5min)
让学生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观沧海》、《钱塘湖春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体会了古人的思乡情怀,那么这节课我们来感受一下古人的另一些情怀。我们先来欣赏曹操的雄心壮志。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观沧海》曹操
1.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3min)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我们对他的了解,可能都是《三国演义》里的坏人,“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是他的名言。事实上,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诗人写这首诗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当时,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只要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一统天下。《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他身为主帅,登上当年秦始皇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当时秋风萧瑟,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把自己的宏伟抱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苍劲雄浑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唱。
2.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一下问题:(5min)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3.分析明确(10min)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非常质朴,以“观”字表明以下是所见
之景。
第二层(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都是眼前所见之景,属于写实。
第三层(最后):借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是虚景,属于虚写。
4.悟情感(3min)
从“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是虚写,但是这种想象非常奇特,也让人联想到大海的波澜壮阔和有容乃大的胸怀。联系诗人本身,同样也表现出一种昂扬奋发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
(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切换新内容(2min)
欣赏了气势恢弘的大海,那我们再来看看中国最有名的杭州西湖。从题目我们可以得知,这是春天时的西湖,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西湖美成什么样子?
2.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一下问题:(5min)
①诗歌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经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3.合作探究(10min)
①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人从大处着笔,写了在孤山寺时所见的湖光山色。“初平”,春天来临之时,春水涨起来,和河堤略平;“云脚低”,写了白云低垂,和湖水相连,勾勒出早春的轮廓。
②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莺和燕,是诗人所见。在自然界,莺是春天的歌手,总喜欢在向阳的树上唱歌;燕子,是春天的信使,飞回温暖的南方,衔泥筑巢。
③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大家都听过“春风得意马蹄疾”,春日里马
在浅草地上走得很快,眼前花儿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渐渐迷失在这春天的美景中。
④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行不足”,是因为景色太美,使诗人流连忘返,永远看不够,已经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4.练习(5min)
颔联中“几处”可不可以换成“处处”,“谁家”可不可以换成“家家”? 讨论过后,一起朗读这四首诗。
第五篇:第五单元古诗
白石滩 唐
王维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善画人物、丛竹、山水。译文:
滩上的水、水底的石和水中的蒲草,清晰如画。一群少女,有的家住水东,有的家住水西,她们趁着月明之夜,不约而同地来到白石滩上洗衣浣纱。赏析:
这诗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描写白石滩月夜景色,清新可喜,颇堪玩味。
白石滩,辋水边上由一片白石形成的浅滩,是著名的辋川二十景之一。王维的山水诗很注意表现景物的光线和色彩,这首诗就是用暗示的手法写月夜的光线。它通过刻画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暗示出月光的皎洁、明亮。如头两句“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写滩上的水、水底的石和水中的蒲草,清晰如画。何以夜色之中,能看得如此分明?这不正暗示月光的明亮吗?唯其月明,照彻滩水,水才能见其“清”,滩才能显其“浅”,而水底之石也才能现其“白”。不仅如此,从那铺满白石的水底,到那清澈透明的水面,还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生长其中的绿蒲,──它们长得又肥又嫩,差不多已可以用手满把地采摘了。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绿”字:光线稍弱,绿色就会发暗;能见其绿,足见月光特别明亮。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相映相衬,给人造成了极其鲜明的视觉感受。
前两句,是静态的景物描写。后两句,作者给白石滩添上了活动着的人物,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气。“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写一群少女,有的家住水东,有的家住水西,她们趁着月明之夜,不约而同地来到白石滩上洗衣浣纱。是什么把她们吸引出来的呢?不正是那皎洁的明月吗?这就又通过人物的行动,暗示了月光的明亮。这种写法,跟《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以鸟惊来写月明,颇相类似。
此诗的意境跟《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近似,而与《辋川集》中那些清冷幽僻的诗作不同,它富有生活气息,表现了一种自然、纯真的美,也寄托着诗人对这种自然、纯真的美的追求。
临湖亭 唐
王维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译文:
诗人乘坐轻舟迎接贵宾,轻舸在湖上悠然开来。宾主围坐临湖亭开怀畅饮,窗外就是一片盛开的莲花。
赏析:
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界!诗歌将美景、鲜花、醇酒和闲情巧妙地融于一体,在自然中寄深意,与质朴中见情趣,娟秀飘逸的意境,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