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诗四首》教案

时间:2019-05-12 22:4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诗四首》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诗四首》教案》。

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诗四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诗四首》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这四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观沧海》极力描写大海的壮阔及由此而想像的景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钱塘湖春行》写春天迷人动感的四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画龙点睛地将景中之意达到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 《观沧海》中

⑴“观”字的作用是什么?

⑵那些景物是实写,那些是虚写?

⑶体现作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句子是那几句?

⑷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情感。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2: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色,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水面初平云低,写的是怎样的 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4: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T型台秀模样。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线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3分)见了大河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有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_____①_____,依旧遗憾;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还是遗憾。出发吧,永远出发。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2.出门去旅游。回忆你自己曾旅游过的一个景点,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运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方式,写法自由,字数不限。3.记忆钟叮当响。写出几句你知道的有关“秋”的诗句。

五、达标检测 第一部分: 1.填空:

《观沧海》一诗中的想象之句是: 《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颈联是: 《钱塘湖春行》的名句是: 《西江月》的名句是:

2.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明 月 别 枝 惊 鹊,清 风 半 夜 鸣 蝉。七 八 个 星 天 外,两 三 点 雨 山 前。

4.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B.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4]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 D.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5.对下列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将诗人身在江南,却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C.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虽没有述说难以忘怀的具体情景,但“沉醉不知归路”不仅自然地引出下文,而且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惊鹊写明月,以鸣蝉衬清风,“惊”写鹊,“鸣”写蝉,有静有动,有实有虚,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堪称写景佳句。

6.如果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改为“无数个星天外,几阵阵雨山前”有什么不好?

7.《西江月》描绘了一幅 图。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8.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是“写”的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意思。B.“闲居”一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C.“僧敲”一句中的“敲”,传说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B.“僧敲月下门”一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便由于注重炼籽,故读来回味无穷。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次北固山下(次:)客路青山外(客路:)乡书何处达(乡书:)海日生残夜(残夜:)11.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2.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的景物有哪些?

(二)[4]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3.该诗押的韵是,韵脚是。14.解释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行不足: 阴:

15.这首诗写了钱塘湖的哪些景色?

16.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为“家家新燕”有什么不好?

(三)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7.这首曲的曲牌名是,曲名是。

18.曲的第一句用了三个 词,写了三种景物,即。19.前三句用了 个 短语,写出了秋郊黄昏的、。

20.曲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能侧面表现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诗句是。15.《古代诗歌五首》答案

一、积累运用

(1)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2)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3)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4)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二、自主探究 ⑴“观”的作用是统领全篇。⑵山岛树木洪波实写,日月星汉是虚写。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⑷统一中国,建功立业。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孤山寺起,以白沙堤中,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2:早莺.新。.乱花。.浅草。3:水天相接 4:直抒胸臆,白沙堤。

四、拓展延伸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 古诗四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 主备人: 备课组成员: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字词。

2.品味诗歌意境及内涵,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主旨。2.赏析诗歌的语言。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目标展示。

二、作者及背景。曹操:

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当时他正处于事业的最高峰:他削平北方群雄,打垮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后患,统一北方。如果,如果再以优势的兵力去消除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了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把自己宏伟的抱负、旷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三、、听读诗歌,把握节奏,字词注音。

碣石 沧海 澹澹 竦峙

萧瑟 哉

四、同桌读诗,疏通诗意。

五、欣赏诗歌,疏通诗意。

六、小组读诗 解决问题。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哪几个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看 听

观沧海 想

山岛

树木 百草

洪波 萧瑟秋风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宏伟志向

实写

海之宏伟

虚写

海之气概

七、次北固山下

1.欣赏诗歌,疏通诗意

2、读诗 思考。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联系?(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3)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诗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课堂小结 3.作业:

1、背诵默写两首诗。

2、完成小练相关内容。

七年级语文 主备人:唐金萍 备课组成员:郭红英 徐庆华 于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有情感的背诵诗文。

3、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一、钱塘湖春行。(1)作者简介。

(2)听读,感知诗歌大意。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早春的景色?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二、学习《天净沙·秋思》 1.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通过想象,把握意境。

作者在曲中只是列举几种事物,没有使用动词或关联词,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气氛,有韵味的图画。通过想象,描述图景,切忌硬译: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3.总结:点评想象,点明《天净沙》的艺术成就。

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屡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乃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三、总结。

作业:

1、背诵默写两首诗。

2、完成小练相关内容。

第三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

一、研究范围:第三单元课堂教学研究

二、研究目标:语文第三单元备课要点

【单元说明】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多姿多彩,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能力。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良好的语感。

2、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

3、注重品味语言,“披文以入情”。

4、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5、注重拓展延伸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第11课 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春天的景物、抓住能表现春天景物的主要特征、有层次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2、练习精读的技能,学会用摘录的方法来积累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情味。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诵读,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体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教学难点:

1、领会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对于春天,历朝历代的诗人、画家,总有吟不完的诗句,画不完的美景。今天,我们通过朱自清先生的妙笔,去欣赏一篇堪称绝佳的春的散文,感受春的气息,春的声响。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朱自清,师补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人。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他的散文秀丽朴素、真挚质朴。

2、朗读

(1)师配乐范读,学生听准字音、语调,把握情感。(2)生分组朗读,把握情感基调。(3)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4)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 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 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三、研读赏析

1、总体把握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脑海中,春天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这篇《春》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生:

2、师生同赏第一部分:盼春

师: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生:“盼望着”;“近”(拟人)

师:“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生: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3、同赏第二部分:绘春

师: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怎样的一幅景象?“欣欣然”、“朗润”、“涨”、“红”分别表现出什么?

生:表现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欣欣然”拟人,万物复苏;“朗润”润泽,绿色饱满起来,郁郁葱葱;“涨”冰雪融化;“红”春光明媚。师:小声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划下来,并写出喜欢的理由。(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a.喜欢的词语(1)嫩嫩的、绿绿的(2)偷偷地、钻 理由:(1)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2)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b.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2)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

(3)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

1、赏析春花图

师:在这一幅图景中,用到了哪些修辞方法,试说说这样用的好处 生:① “赶趟儿”——拟人,写出花儿们争相盛开的情景

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三个比喻,从视觉角度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

③ 联想——秋天果实累累,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听觉),衬托春花的万紫千红。

④ “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比喻、拟人,明艳照人。“散”:多,分散,面积广。

2、赏析春风图

师:春风图,着力体现春风的什么特点?如何体现?

生:春风的和暖与清新。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赏析春雨图

师: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哪些特点?

生: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多、细。师:形容春雨的多、细,作者怎么体现?

生: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

师:接着作者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逼”字写出雨中小草怎样的特点?

生:将小草入目由被动化为主动,写出了雨中小草青绿的特点。师:然后作者又把视线转移到了何处?

生: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安宁、悠闲,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展现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春雨图。

4、迎春图:

师:迎春图,作者着力写什么?

生:着力写春早人勤。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师:点出作者寓意的是哪句话?

生:“‘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师: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讲读第三部分:赞春

师:结尾三个比喻句,分别把春天比作什么?分别表现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 生:“刚落地的娃娃”——旺盛的生命力、充满生机,新;

“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各种新事物的到来,春天的美,生动活泼,美; “健壮的青年”——充满力量,力。

师: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春天成长进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去”字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拓展练习

仿照结尾三个比喻句,试着用其他比喻来赞美春天。

第12课 济南的冬天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文学常识。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济南冬天的景物特点。

4、学习老舍先生的写景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2、课文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描写景物的手法

三、教学方法

1、小组讨论、小组竞赛。

2、学生自主学习。

3、老师提出思考题,随机点拨。

4、美文美育,反复朗读、研读文本。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问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号呀? 生齐答:10月20号。

师:10月20号了,那么现在是冬天还是秋天? 生:秋天„„ 生:冬天„„

师:老师听到,有同学说是秋天,可也有同学说是冬天。虽然我们都知道一年有四季,但是我们都知道秋天和冬天分界线是哪一天吗?(略微停顿)按照咱们中国的民俗,每年公历12月22日或23日是冬至日,冬至过后,就进入冬天了。也就是说,虽然现在天气已经很冷了,但是还是秋天。我们离真正的冬天的到来,还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你们期待冬天的到来吗? 生:期待„„ 生:不期待„„

师:看来同学们又有不同意见了,有期待冬天的,也有不喜欢冬天的。那么老师就请同学们描述一下你眼里的冬天是怎么样的。生1:冬天很冷,草木都枯萎了,给人感觉很萧条„„

生2:早上起来的时候,水上面会结上一层薄薄的冰,草上面会有一层霜,外面要穿很厚的衣服,很笨重„„

生3:冬天的时候会下雪,雪景很漂亮,我们可以和同学们打雪仗、堆雪人,非常有意思„„

师:看来同学们不管是期待还是不期待的,对冬天都有同一个印象,那就是非常的寒冷。那么请问同学们,在老舍眼里,济南的冬天是不是也是很寒冷的呢? 生:不是,是温情的„„温暖的„„秀气的„„

师:看来同学们都认真读了课文了,对这篇文章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二)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和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幼年丧又靠母亲抚养长大。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在英国六年,共发表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任教。这期间,老舍写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锡传》《骆驼祥子》和多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尤以《骆驼祥子》影响最大,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66年8月24日,老舍被林彪、江青及反革命集团摧残迫害,不幸逝世,终年67岁。他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大学任教七年,对山东产生了深厚感情,他称山东为“第二故乡“。

2:听录音朗读,学生注意以下三点:(1)、纠正读音。

(学生可能会错的字暖和 着落 髻儿 看护 镶上 薄雪 露出 宽敞 水藻 贮蓄 澄清 敞开)(2)、注意儿化音。(简单提及儿化音的作用:1:区别词义。例如:头(脑袋)—头儿(领头的)2:区别词性。例如:画(名词、动词)—画儿(名词)3:表示细小、轻松或表示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例如:头发丝儿、小皮球儿。)(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

1:齐声朗读第一自然段,小组合作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济南冬天的气候有什么特点?请在第一段中找到一个你认为最恰当的词来形容。答:温情

(2)、写济南的冬天为什么要讲到北平、伦敦的冬天和热带地方呢?

答: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

2: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找到这道题目的答案。

(1)、济南的冬天为什么是温晴的?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答: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了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引导学生思考,学会生活常识要同文本的结合。)

(2)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回顾《春》中讲到的比喻的作用,重点讲拟人的作用。拟人的作用:

1、可以使情景交融。

2、可以更好的烘托气氛,抒发感情。

3、使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化,更生动逼真。(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讲解)

(3)马上运用,结合拟人的作用,分析第二段中的句子: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日光,暖和安适地睡着。这等春风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得出答案。)3:齐声朗读第三段,拿出作业本,结合作业本上的第三大题,看看老舍都用了哪些写景手法,来描绘济南的小山。

答:色彩的运用。角度的变化。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拟人)4:自由朗读最后两段,找出你觉得描写得最美的句子。

可能的句子:

1、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2、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影儿呢!

3、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回顾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会拟人作用的分析)

(四)教师小结

回顾教学目标,ppt展示:1.掌握字、词、文学常识。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济南冬天的景物特点。4.学习老舍先生的写景方法。

师:同学合上书本,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课的字、词、文学常识是否都掌握了?比如露出、暖和、着落的注音,比如空灵、响晴的意思,比如老舍的代表作,得到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还有那位作家?

生:纷纷回答。(半分钟时间自由思考回忆)

师:好,第二个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刚刚同学们都已经朗读过了,把握住了文章缓和的基调,也读出了作者的一种喜爱之情,这点没问题。第三个目标,济南景物的特点,比如气候的特点、小山的特点、地形的特点、水的特点、雪的特点,这些上课的时候都已经分析到了,同学们脑子里是不是都有印象了呢?

生:纷纷回答。(半分钟时间自由思考回忆)

师:最后一个目标,学习老舍的写景手法。对比、比喻、拟人、联想的运用,色彩的运用,角度的变化这些手法同学们是不是都掌握了呢?

生:掌握了。

(五)课外拓展

师:好,同学们都自信满满地说掌握了,那么就我们就欣赏几幅图片。四幅冬景图(冬日的湖水图,雪后的小山图、红梅傲雪图、雪地嬉戏图)展示。师:选择一幅你最喜欢的图片,运用老舍教会我们写景手法,将你看到的美图描绘出来。十分钟时间,写好后请同学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六)板书设计

(对比)北平风大

总写 →温晴 → 伦敦雾多 →济南是个宝地

热带日光毒辣

济南的冬天 阳光下的老城 小摇篮

小雪后的小山 太秀气

分写 雪后的小村庄 水墨画

(情景交融)冬天的河水 蓝水晶

第13课 夏 感

一、【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理解文章的思路。

能力目标:精彩的比喻、拟人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魅力。

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夏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理解文章的思路;精彩的比喻、拟人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精彩的比喻、拟人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魅力。

三、教学时间:1—2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不少吟咏四季的古诗和文章。但写夏天的歌文我们却学得不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梁衡的散文《夏》。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教师做口述)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诵读文章时,同学们要在脑海里想象画面,朗读时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并且善于提出问题 :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物?

2、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几个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3、认真品味课文中的你认为精彩语句:

(四)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1. 扫清字词障碍。对不识、不懂的字词句,自由发问。

2.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

(五)精读课文:

1. 齐读第一段: ①这一句话中哪些词语概括了夏的特点?(紧张 热烈 急促)

②它起什么作用?(概述夏季总体特点)

2. 指名一生读第二段。学生概括段意?(夏季的自然景象)哪些画面突出了夏的特点?(山坡上密密的草 林带上长墙般的黛色上绿烟 烦人的蝉儿 火红的太阳 翻滚的麦浪 浮动的热风 香味)——实写;(炉子上的一锅水 海湾上的舰船)——虚写、想象、比喻。

3. 男生读文章第三段:

(1)本段段意思?(夏天的色彩)(2)找出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要点:春天秋天的对比,衬托出夏天的金黄色,象征着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承前启后)

(3)哪个句子呼应第二段?(第一句)

4. 女生读文章第四段:

(1)农民的辛勤体现在哪里?(神经绷紧 挥镰刀 弯着腰 流着汗 快打快打 早起睡晚 半夜探听是否有风雨 给秋苗追肥 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2)请用一句话概括第四段。(通过农民劳作来写夏天紧张的旋律)

5. 全体学生齐读第五段:

①找出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

②请同学说说寓于此段中的感情。(热爱 赞美)

6. 作者为什么赞美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夏季的金黄色象征着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承前启后,生命交替,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六)学生总结全文。(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

(七)文章的写作特点:

1.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对比手法,起什么作用?

2.文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试举例分析。3.优美语句感悟(1)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句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发挥想像再仿写一两句吗?

(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认真读这句子,究竟什么像舰船?(是汽车)

(3).“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是第二段末尾的句子,应该怎样朗读?(逐渐升调)

(4).“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悯农)

(八)师生归纳文章主题: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九)布置作业:

你心中的夏是怎样的?

①学生口述心中的夏。

②写成习作《我心中的夏》。

③课本61页练习一、二

附录:历代描写夏季的诗词 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唐代白居易《观刈麦》

2.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芝劳梦想。——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3.夏首云物变,雨余草木繁。池荷初帖水,林花已扫园。萦丛蝶尚乱,依阁鸟犹喧。对此残芳月,忆在汉陵原。——唐代韦应物《始夏南园思旧里》

4.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花开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宋代苏舜钦《夏意》

5.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宋代司马光《客中初夏》

6.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宋代苏轼《鹧鸪天》

7.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代杨万里《小池》

8.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9.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小童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代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10.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

过头番笋,木笔初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余谁共午瓯茶?——宋代陆游《幽居初夏》

11.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㡡藤簟,玉人罗扇轻缣。——元代白朴《天净沙•夏》

第14课 秋天

一、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反复朗读、描绘画面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 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及秋天,我们自然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慰心的笑容。的确,秋天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因为土地是真诚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是秋天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秋天又是宽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肠去孕育勃勃生机的满园春色。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写出了秋天的风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魄。

2、介绍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最喜爱运用的文学样式。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①标注生字词,注音释义

②注意划分诗歌节奏(1)注音

肥硕shuò 栖qī 息 乌桕jiù 梦寐mâi 清冽liâ 枯涸h ã

镰lián 刀 蟋蟀xī shuài 廖阔 liáo kuò(2)释义

丁丁:形容伐木、弹琴等声音。

肥硕:文中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寥阔:高远空旷。也作“寥廓”。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水清。梦寐:睡梦。幽谷:幽深的山谷。

2、学生听朗读录音,可轻声跟读,把握诗歌节奏,熟悉读歌内容。

提示:诗歌的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标准:按节拍划分和按意义划分。《秋天》可按意义标准划分朗读节奏。如: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3、全班有感情朗读诗歌

4、请男/女生朗读(师生互评)

5、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文中描绘了几幅画,试着给它们取上整齐、漂亮的名字。(小组讨论合作) 明确: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洌,这些都暗示了是在秋天。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由远及近的顺序,抒发了作者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感情。请同学怀着热爱喜悦之情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争取背诵。

三、作业

1、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或是把你最喜欢的一幅图画绘画出来,展示给同学。

2、反复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

第二课时

一、描绘秋天、感悟秋天

1、学生朗读诗歌,渐入诗歌意境

2、请同学试着背诵诗歌

请同学出示图画,并结合讲解

3、检查作业 请同学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自己喜欢一幅图画。

师生互评,教师引导总结,初步体味诗歌意境。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人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南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渔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二、师生合作,品析语言

请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从内容与修辞手法等方面分析,师生补充互评)

先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诗要求: 说说喜欢的理由 如: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三、品味诗歌意境

1、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2、请同学(结合美句赏析和图画讲解)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意境?并结合课文说说依据。

教师补充总结:表现了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意境。

四、仿写歌词,歌唱秋天

诗歌诗歌,好的诗就是一首歌,这首诗让我想起了童年的一首歌《春天在哪里》,教师把诗歌第一小节改成了歌词,作为范例: 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就在丰收的农家里,那里有稻谷,那里有瓜果,还有那背着背篓的农家女。

请同学小组合作就把这首诗的二、三节模仿《春天在哪里》的歌词改写成一首秋天在哪里?并在小组内演唱。

五、背诵比赛

采用自背、全班齐背、分组背等方式,调动学生的激情。

六、作业

1、朗读诗歌,争取背诵。

2、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作点评。

板书设计:

秋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绚丽多彩 乡村秋景图 霜晨归渔图 喜爱赞美

少女思恋图

第15课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

1、走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3、研读诗歌(1)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写山岛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2)学生合作探究: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教师点拨: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4、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三、次北固山下

严雪枚

教学目的:

1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3品味精美的诗歌语言

教学设想:

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品味,以朗读作为整节课教学主线,设置情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杨老师要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次北固山下》,诗题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

提示:次,停泊,诗题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说明这首诗是旅途中所作。

明确:停泊在北固山下。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的内容是写人在旅途。如果你离开父母,离开家乡,身在旅途,你会有什么感受?

请学生谈感受。

好在现在交通发达,即便你在天涯海角,飞机也会很快将你送回家。可古时候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那只有任由思乡之情流淌心间了,许多诗人将思乡之情倾泻笔端,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句。今天所学习的《次北固山下》便是唐代诗人王湾在旅途中表达故园之思的佳作。

简介五言律诗知识

二、朗读

1、散读,请同学们认真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指名朗读,正音正字。

三、理解诗句大意

1、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集体解疑。

3、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意思

4、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语言要优美。

四、理解主题,品味诗歌语言,指导朗读。

1、理解首联和颔联中诗人的感情,品味颔联。

作者乘着一叶扁舟在绿水中前进,他要驶向青山,而思绪已飘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诗人为什么要写他的道路还在青山之外呢? 提示: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途中天气如何?你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

提示:和风吹拂,春意融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两岸之间的水面显得很宽阔。和顺的风吹得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清代的王夫之赞这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你觉得它写出了什么样的大景?

提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置身在青山绿水中,眼见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到处都是春天的气息,诗人此时该是怎样的心情? 愉快,舒畅

请带着愉快的心情,深吸一口气,扩张心胸,朗诵前四句。

2、品味颈联

不知不觉,已到残夜。作者见到了什么景象? 齐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有人说这两句诗“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的意境。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在这两句诗中流露出什么感情?

提示:感慨时间过得太快,白天和夜晚,旧年和新春,为何这般匆匆啊? 请带着无限的感慨朗读这两句诗。语调要深沉舒缓。

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表达的不仅是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请听老师读,注意声调、重音。强调生,入。为什么不用“升”? 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海日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所以,这句诗还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提示: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朗读时声调可高一些。请用这种情绪朗读。

男女重读,女感慨,男乐观。

你能从这两句诗中知道这是一年中的什么日子吗?知道具体的时间吗?

提示:岁末腊残之夜,岁末,正是旅人归家的时间,夜晚,正是在家中安眠的时候,此时的诗人却停泊在北固山下,遥望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因为彻夜未眠呀。

他在想什么?想像诗人此时的内心活动 请学生回答。提示:想家中妻儿父母;想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不知何时能回家;想写信„„ 请再带着这种思念朗读,语调要忧伤一点。3.品味尾联:

请北归的大雁捎个信吧!

齐读最后两句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这是多么无奈的希望啊,这是多么惆怅的希望啊,请用惆怅而又无奈的语气朗读后两句诗。

大雁飞过,诗人会说些什么。

提示:诗人倾吐的句句是思念,是乡愁,是归意。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男女重读,男略高,女低。

五.小结:整首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情绪,但哀而不伤,明朗而又深沉。学生齐读品味。试背。

在插图上默写。

板书: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停泊

首联:旅途之思

颔联: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风正帆悬,潮平岸阔 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生,入)尾联:思乡之情

第二课时

一、研读《钱塘湖春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师:(出示诗人照片)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尽情欣赏钱塘湖的美丽景色。

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二、揭示目标:(1分钟)

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出示目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师: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到目标?我相信,只要同学们认真自学,一定能达到目标!三、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3分钟)

1、师: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比谁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学生自读诗歌

3、点名朗读,同学纠正,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

4、齐读生字两遍

5、师范读诗歌: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诗歌,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韵脚。

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看看我们画出的节奏和韵脚是否正确,如果有差错,请迅速更正。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xi)水面/初平/云脚低。(di)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ni)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ti)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i)

6、齐读诗歌一遍

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种幸福吧!请同学们一齐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四、二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6分钟)

1、师:第一个环节,大家都表现很好,下面进入第二个环节:(出示投影)

诵读二

请放声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同桌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讲解诗句意思。

2、生自学;师巡视,将学生有疑难的共性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指名学生译讲诗歌

4、全部讲完,学生齐读诗歌一遍。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注意:边读边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表现的意境。

五、三读诗歌,深入理解内容(6分钟)

1、师:下面进行第三个环节,老师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出示自学指导二)诵读三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思考:

1、诗人是按怎样的线路春游钱塘湖的?

2、作者选取那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从所写景物来看,诗歌描绘的是西湖春天什么时节的景色?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课文哪句诗中直接表现出来? 3分钟后,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回答,比谁回答准确。

2、学生自学,师巡视。3分钟后检测、交流。(分析过程:a.让多名学生回答,并从诗中找出词句作证;b.其他同学加以补充;c.师引导辨析)

答案:

1、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游踪:从孤山寺的北面到湖东的白沙堤。

b)水、云、莺、燕、花、草;春水初涨平堤岸、春云舒展贴近湖面、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歌唱、燕子啄泥衔草忙着建造新巢、春花鲜艳美丽令人眼花缭乱、春草生机勃勃刚刚没过马蹄。早春

c)通过描绘西湖早春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从尾联可以看出。

3、再读诗歌,要求读出喜爱和赞美之情六、四读诗歌,品味欣赏(5分钟)

1、师:大诗人白居易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神往,是因为他极为讲究对语言的锤炼。下面我们进入第四个环节,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投影)

诵读四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思考:你认为诗中那些词和句用得恰到好处?为什么?

• 2分钟后,比谁说得最好。

• 可采用:“我认为---------------------这个(些)词用得好,因为它写出了-----------。”或“我最喜欢------------------------------这一句,读了这句诗,我仿佛看(听、感受)到了--。”的模式交流。

2、学生进行赏析,师适时点评、鼓励。

3、深入欣赏诗歌: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令人神往。同学们,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向那早春的西湖。(师播放西湖美景的图片,配乐朗诵由诗歌改写成的散文)

七、课堂训练(5分钟)

1、师:同学们,来,让我们接受最后的挑战。(出示投影)

课堂作业

请自由朗诵诗歌,比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感情地背诵。

2、学生自背

3、检查背诵,予以评价。

4、老师范背

5、学生齐背。

八、结束新课(1)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钱塘湖春行”就要结束了,请不要忘记风光秀丽的西湖;不要忘记妙笔生花的白居易;更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欢聚一堂,共同学习。同学们,请伸出你们的双手,用我们的真诚,衷心地感谢各位领导、老师!谢谢大家!下课!

二、西江月

一、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随着白居易领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现在,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辛弃疾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的一次夜行经历,比较容易读懂。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众”。黄沙,即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诗中描写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象,抒发诗人的闲适心情。作者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三、知识简介:

词是一种韵文形式,是配合曲子歌唱的歌词,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又叫“曲子词”“曲词”“乐府”“琴操”。句子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一,课前背诵

1.老师: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2.学生自由背诵.二.解题初读

1,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2,谁来读读题目 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5,指名读,正音,齐读.四、研读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后,教师明确解答:

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答: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答: 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3、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答:“蝉鸣”可见天酷热,所以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从天气的变可以看出: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诗人找避雨地可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4、“说丰年”的是谁?

答: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农民在谈论今年的丰收,而另一种则认为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青蛙也为今年的丰收年景而高兴,在呱呱地谈论着呢!可引导学生自由谈论自己的见解,见仁见智,不必要求统一。

5、“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夜行遇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表达了作者喜出望外之情。教师分析全诗:先以惊鹊写明月,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光惊飞不定。次写鸣蝉,半夜还有蝉鸣,可见天热,为下片写雨伏笔。

这两句点明了季节是在夏天,正是稻谷扬花的时候。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又闹又静,乡土气息更浓厚了。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在这作者把蛙拟人化了,写蛙懂得“说丰年”,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年景象,使之更为突出鲜明,也映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

上片写晴,下片写雨。这两句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词人写明星而不写乌云,只用七八个星星来暗示乌云布满天空。“两三点雨”说明雨点很大,不紧,疏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逼真。

大雨将至,急忙避雨,本来很熟悉茅店的位置,一时竟找不到了,可见词人刚才是怎样的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之中怡然自得,路转了一转,嘿,茅店不就在眼前吗?“忽现”把夜行人急寻茅店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态全都表现出来了。

五、问题探究:

1、关于“七八个星天外”的不同见解:

有的意见认为“七八个星天外”是“写云层之密”,只是从云层里透漏出来七八个星星。但从整首词看,我认为这样解释缺乏情致。这一句是和词的首句相照应的,写的正是“月明星稀”的实景。黄遵宪《早行》诗:“东方欲明未明色,北斗三点两点星。”写的也是这种情景。如果云层很厚很密,那么酝酿时间必然较长,星星只能透漏出七八个,那么月亮定是黯淡无光了,这样作者思想上必然早有防雨的准备,这与上阕所描写的悠然恬适的心境是不相称的。再说,作者经常来往于黄沙道中,对沿途景物非常熟悉,如早有准备,那结句的“忽”字就无着落。盛夏时节,天气多变,刚才还是月明星稀,清风徐徐,想不到刹那间飞来几片乌云,接着撒下“两三点雨”,作者猝不及防,不暇思索而匆忙躲雨,及至“路转溪桥”,“旧时茅居”才蓦然出现在眼前。“忽”字在这里用得是很传神的。所以我说这是“夜来飞雨”,是盛夏的阵雨。如果是未雨绸缪,大雨将至,那就未免有点大煞风景了,而与整首词轻快活泼的情调也不和谐。五代卢延让《松寺》诗云:“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唐李山甫《寒食》诗亦云:“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辛弃疾在遣词用字上显然是受了他们的影响,但不能据此断定“七八个星”是由“云层之密”所致。

2、关于“明月别枝惊鹊”的不同见解: 这首《西江月》上下阕开头两句对偶都很工稳。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关于“别枝”的解释问题。据我所看到的,大致有三种解释:一种是释“别”为“离开”,这里又有两种细微的不同说法,一是说月光“离别了树枝”,一是说乌鹊“离开枝头”;第二种是释“别枝”为“斜出的树枝”;第三种是释“别枝”为“另一枝”。我认为第三种解释是比较好的。因为“明月”两句对仗十分工稳。“明月”对“清风”,都是自然景象,真可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惊鹊”对“鸣蝉”,“惊”“鸣”都是动词,而且都有使动的意思,“鹊”“蝉”皆属能飞善鸣的动物;“别枝”对“半夜”,“枝”“夜”都是名词,“半”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别”亦应是形容词,若作动词,则与“半夜”不对偶。再说,词的下阕开头两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对名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对仗非常工整。怎么能够设想,精通词学的辛弃疾会在同一首词的对偶处出现不对偶的现象呢?

五,设计作业

1,师:《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技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技法.2,一首美妙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想为自己设计一份怎样的作业呢

3,学生交流(如配上意境画,写一篇散文,创作词,学习其他田园诗和辛弃疾的其他词„„)

4,师总结:相信同学们在认真完成自己设计的作业的过程中会有更大的收获.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三、指导自读《天净沙•秋思》

一、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三、教学设想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请大家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放第2框)

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1)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放第4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师: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û)而行。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师: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师: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3)拓展

引:感受了这首小令的意境,我们来运用运用。

A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放第5框)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B、选出画面的意境与《天净沙·秋思》相同的一幅:(展示画面)(放第6框)

3、创造性阅读:

(1)点拨:美是具有启示性的。《天净沙·秋思》充满了空白和不定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想象空间,请听听朗读,你能够想象和联想些什么?(放第7框)

(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我们分为六组,各选一个执笔,中心发言人,选取以下的一个问题,研究学习,把结果写出来。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这里,人人都是创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说说你最喜欢原作的哪一句,为什么?还可说说原作结构、某种写作手法好在哪里?还可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也可将原作改作画面;也可给原作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还可以联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与原作类似的思念家乡的经历。也可联想出一两句古诗(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总之,合理想象,大胆创新,努力丰富原作的内容,让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学那里得到延长。讨论开始,时间10分钟。(3)交流:以上问题有可能需要教师补充的有:

寓情于景 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构思精巧,句法别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极大,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野夕照图。18字,九种物象,一词一景,无一个动词,连缀巧妙,构成一个整体。因而,王国维说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同时,对后人影响很大。如徐志摩的诗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彩。/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第四篇:人教新版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2013人教新版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时间:45分钟)班级

姓名

评价___________

一、综合性学习

1.请工整地把词语中注音的汉字和错别字的改正字写在田字格中。

zhù蓄

chéng清

花枝召展

抖数精神

2.下面对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D.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这么大,或那么大。)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高高地挺立)C.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指声音响亮明朗)D.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比喻姿态优美)4.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⑴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处点粉色。

()

⑵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⑶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⑷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长虹电器厂的经营理念,使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B.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C.增加质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D.岚山的夏天简直就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6.默写。

⑴《观沧海》中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日月的宏伟气象的诗句是。

⑵《天净沙•秋思》中,直接由名词连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悲凉气氛的诗句是

。⑶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⑷欣赏下面两幅图片,按要求默写。

A.写出左图诗词的颔联:

。B.最能反映右图内容的诗句是:

。7.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根据要求答题。

《为你打开一扇门》中说:“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途径。” 请从下列作品中任选一部,结合作品内容,就“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中的一点,写出你的阅读体会。作品:《繁星》《春水》《伊索寓言》《西游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所选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阅读

(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8-14题。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壤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②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③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A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B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8.以上文字出自

所写的《济南的冬天》,他原名

,字,代表作有:小说《

》和《

》、话剧《

》等。

9.在第(1)段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和。

10.第(3)段的描写对象是

,其特征是。

11.“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此句中的“卧”字用得极妙,理 由是。

12.划线句A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水写的灵气多情。句中“绿的精神”指的是:。

13.划线句B是一个比喻句,其本体是,喻体是

。你能否从语段中找出其他的比喻句?(至少一例)如:

14.这两段文字表现了济南冬天

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5-18题。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5.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春的图画,选段主要写的是草报春、、风唱春、。(分别用三个字概括)

16.“春风图”调动多种感官写景,请你用“‖”给此段来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层次。

17.语言品析。

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中“钻”换成“冒”行吗?为什么?

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该句。

18.古诗词中也有不少描绘春的诗句,请你积累两组写“春”的诗句。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9-22题。秋日私语

我喜欢秋天。

当空气中夏的浮躁气息渐渐弥散,街上女人色彩艳丽的衣服变成驼黄色系时――我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秋的来临。秋和春不一样,她几乎是一下子就翩然而至的,让人们猝不及防地在棉麻的夏衣上罩上一层秋衫。

秋的到来,或许就是一阵不期而来的凉风,甚至是地上一片微微泛黄的树叶。

秋天的天空是可以直接从颜料管中撤出的钴蓝,抹在画布上,再添上几笔错落有致的芦苇,倒影的河水,就是自然的风景画。晚秋是最适合画山水的时候,当华美的叶子差不多落尽,露出生命清晰的脉络,于是用枯笔稍稍勾勒出她的生长方向,秋意也随之在笔尖流淌。

秋天还有一样很入画的东西――菊花。她开得蓬勃而大气,涌动着无穷的生命力,充满丰盈之美。野菊花更别有一番风致,雪白的花瓣托着金黄色的花芯,一簇簇迎风飘摇着。山里人家会收好野菊花,焙干制成菊花茶。于是就有了玻璃杯里上下漂浮的菊花茶,泡开的花瓣近乎透明,花香缓缓升腾起,萦绕着,布满了整个小屋。这时抿一小口,再吐一口气,你会觉得边呼吸都染着菊花香了。

秋天的声音是需要谛听的,它是一首温情的和弦。乡间的音乐在旷远的田野上萦绕,蛙儿的鸣叫声此起彼伏,谷粒一颗颗饱满地坠落在土地上,泛起金色的涟漪。秋风起来了,沙沙地在吟唱,温柔地拂过。等到了秋雨敲打芭蕉的黄昏,点一盏橘黄的小灯,再摊上一叠素纸,与自己的灵魂对话,是秋日里难寻的浪漫。

秋天里还可以剥蟹煮酒呢。十月的螃蟹最鲜美。煮上一锅刚从河里捉来的蟹,在细细斩好姜末,制成姜米醋,家人就围坐在一起,蘸醋吃蟹,日子过得舒缓而惬意。灵巧的主妇还会做蟹黄汤包,蟹粉狮子头,蟹粉豆腐羹,让走出水乡的女儿都比别处的润泽许多。

喜欢秋天的理由还有许多。在云淡风清的日子里,我可以松松垮垮套上一件粗线毛衣,感受着织物摩擦传给身体的温暖气息。再背上微微泛白的牛仔挎包,行走在秋天的白桦林。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色洒在林间裸露的大地上,用它中性的调子铺上和谐而又高贵的色泽。收获过的秋天宛如刚生过婴儿的母亲,静谧安详地舒展着,漾起甜美的微笑。年少时青涩的梦和遥远的童年都和这暮秋一起去之遥远了,只剩下洗尽铅华的脱俗之美……

19.第二段中说秋天往往“一下子就翩然而至”,“让人猝不及防”,这和春的来临不一样。那么春天来临具有怎样的特点?又有哪些标志?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作答。

20.“我”喜欢秋天的理由是什么?(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不少于4点)(1)

(2)

(3)

(4)

21.赏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妙处。

这时抿一小口,再吐一口气,你会觉得边呼吸都染着菊花香了。

22.末段中说:“收获过的秋天宛如刚生过婴儿的母亲,静谧安详地舒展着,漾起甜美的微笑。”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卷面评价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单元测试题

(三)答案 第三单元

一、综合学习(30分)1.(4分)贮 澄 招 擞 2.(4分)C 3.(4分)C 4.(4分)(1)拟人(2)拟人(3)反问(4)比喻 排比5.(4分)B 6.(6分)(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3)吹面不寒杨柳风(4)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每句0.5分,漏、错、倒、添一字,该句均不得分)7.(4分)不设统一答案,但如果没有扣住 “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 中的任何一点分析, 不给分)

二、自主阅读(47分)

8.(3分)老舍 舒庆春 舍予 《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 9.(2分)狭窄 宽敞 10.(4分)济南的冬水

暖、绿、清、亮 11.(4分)形象照应了“暖和安适地睡着”,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12.(4分)拟人 蓬勃的生机 13.(5分)自上而下的整个空间 空灵的蓝水晶 如:这是张小水墨画。14.(3分)温晴 15.(4分)花争春 雨润春 16.(6分)①‖②‖③④ 第一层: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温暖柔和;第二层: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的味道;第三层:从听觉角度写春风的乐音。17.(8分)(1)不行,“钻”生动地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突出了小草的顽强的生命力,包含着作者惊喜的感情。而“冒”则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拼命的挤劲。(2)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地表现了春雨的细密和轻盈的特点。18.(4分)示例:(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三、拓展延伸(18分)19.(4分)特点:从冬天开始孕育,来得缓慢。标志:小草发芽、杨柳吐絮、春燕南飞、春江水暖等。

20.(4分)秋天有钴蓝的天空。(2)有人画的菊花。(3)有温情的声音。(4)还可以剥蟹煮酒。

21.(6分)“抿”字活画了舍不得大口喝,只是品尝地呷一小口的情状。“吐”字写出了喝进菊花茶之后呼出一口气的无比惬意之感。“染”更写出了菊花与自己的呼吸都揉和在一起的温馨。这几个词称赞喝菊花茶时的忘我情态。

22.(4分)总结上文,以生动地比喻形象地表现了秋天的伟大母亲般的胸怀,赞美了秋天对人类的无私奉献。

四、卷面评价(5分)

根据学生的整张试卷的书写情况按优、良、差以5分、3分、1分给予评价。

第五篇:王建新-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五课《勇气》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十五课《勇气》教学简案

孔埠中学王建新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根据阅读要求,搜取并处理文本相关信息。

2、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从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刻画人物,把握人物形象。

3、体会勇气的内涵,理解人物身上的人性美。

4、培养学生追求勇气,坚持正义的品质。

教学重点:

1、理清情节结构,理解勇气内涵。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1、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性美。

2、对“勇气”的阐释与拓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ppt1-ppt5

二、揭示课题:ppt6

三、目标呈现:ppt7

四、新课学习:

1、朗读课文,指导学法:ppt82、字词考查:ppt93、概括故事,掌握方法:ppt104、再读课文,理清结构:ppt115、把握主体,复述情节:ppt12-ppt166、探究课文,把握文意:ppt17-ppt207、探讨交流,提升认识:ppt21-ppt22

(1)、这两种勇气你更欣赏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2)、文章结尾,将军说“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里的“信仰”和“幸福”?

五、总结课文:ppt23

六、作品感受:ppt24

下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诗四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诗四首》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观沧海》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观 沧 海》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 学习通过朗读、想像阅读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CAL-FENGHAI-(2021YEAR-YICAI)_JINGBIAN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读:《从百......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古诗四首》教案冀教版(精选5篇)

    5古诗四首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过程与方法: 在两首古诗的对比朗读中,明了诗与诗之......

    英语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英语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Unit 3Is this your pencil? 话题 教室里的物品 功能 确认物主关系 重难点 一般疑问句及其回答,名词性物主代词mine,yours,his,hers,theirs知识点讲......

    七年级英语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Go for it Book1 Unit3 教学设计 (宁波市曙光中学 徐一红) 一、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重点是介绍(Introduction)和确认人(Identify People)两个功能项目,运用This is…, I......

    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17课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 看云识天气》 教学设计《修改后》《语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

    人教语文四下第三单元练习题

    第三单元练习题班别:姓名:一、看拼音,写词语。yòuɡuīshātānzhēncháqìchuǎnxūxūcháoxiàozhuóshíqǐtúruòwúqíshìchǔnshìfǎnhuízǔlánjiànsǐbújiùh......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古诗测试卷2011(共五则范文)

    第三单元测试卷2011-10-16 一、默写《石壕吏》 (一)、给下列的字注音。 1、妪( )2、衰( ) 3、泣( ) 4、咽( )5、逾( )6、戍( )7、裙( )(二)、文学常识 1、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