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十册第8单元思路
第8单元思路
一、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草地夜行》、《丰碑》;两篇略读课文《白求恩与孩子》、《蒋筑英》以及‚语文实践活动8‛
二、本单元思路
《丰碑》一课主要讲述的是一支红军队伍行军途中经过云中山时发生的一件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文章涉及的人物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将军,一个是军需处长,其中将军的表现贯穿始终,但核心却是军需处长,是那在严寒中一心为大家不惜牺牲自己的军需处长,是与云中山化为一体成了‚晶莹的丰碑‛的军需处长,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就将重点放在了对军需处长的分析上,尤其是课文中描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特写镜头。但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是通过将军的一系列表现体现出来的,因此将军的表现无形中对分析军需处长的形象起到了很好的映衬作用。同时课文中大量的环境描写也对理解军需处长的形象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我就抓住了三个词语引导学生的分析:特写、烘托、映衬。
(一)军需处长特写,浓缩了的人物形象。
课文中有关描写军需处长的内容并不是很多,只有很少的两个地方,而且都是从别人的角度进行叙述,课文的第二次描写甚至只有一句话:‚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但却很好地点明了中心,突出了主题,深化了思想内涵。相比较而言,课文中的第一次描述显得更具体生动,虽着墨不多,但细致入微,如同一位艺术大师在精心塑造一件即将诞生的作品一样,刻画十分仔细,将军需处长那高大的形象描画得栩栩如生、从容不迫,在平凡中透视着伟大,普通中折射出熠熠光辉。这一部分中作者抓住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外貌、神态、动作和穿着进行了刻画:‚好似一尊塑像‛、‚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单薄破旧的衣服‛等等,在这些简单的语句里既描画出了军需处长饥寒交迫,筋疲力尽的神态,又突出了他至死不躺下的硬汉子精神,也写出了他在严峻的考验面前泰然、坚定,不惜牺牲的形象,突出了他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塑造了他为了部队的军需供应,千方百计,严于律己,因而心力交瘁,英勇牺牲的高大形象。恰似电影镜头中的人物特写一样,寥寥数语就将军需处长的光辉伟大展现在每一位读者的面前,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视线,激起了读者心中的层层涟漪。
(二)将军映衬,旁敲侧击揭示主人公形象。
课文中将军的角色无疑对理解军需处长的光辉伟大产生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课文中对将军的侧面描写以及将军的情感变化充分折射出已经冻僵的军需处长的高尚情操。可以这样说,正是将军的一系列举动一步步将我们的视线和思路引入了对军需处长的思考,如果没有将军的铺垫,军需处长的形象将显得呆板、生硬。尤其是课文中将军思想感情的变化逐步地引导我们揭开了军需处长神秘的面纱:当将军听到有人冻死了的时
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军需处长是失职的‛,因此他愤怒,‚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抖动着‛,并红着眼睛向身边的人‚大吼‛:‚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这时将军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如此危急关头怎能发生如此动摇军心的事件。但当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的时候,满腔怒火的将军楞住了,这时甚至连空气都凝固了,时间都定格了,将军一下子感到十分震惊,并对这位老人由衷产生一种敬重: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军需处长的光辉形象就在将军的举动中悄然浮出水面,是那样清晰,那样让人动容。
(三)环境烘托,给人物以充分的渲染。
在文章中,还有五个地方进行了环境描写,贯穿于课文的始终,对分析军需处长的形象起到了很好的铺垫烘托作用。
课文一开头就交代环境的恶劣,‚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这为后文军需处长被冻死埋下了伏笔。
将军见到军需处长时,他已经被冻僵,只是倚靠在光秃秃树干坐着,一个‚光秃秃‛就把那种冰天雪地旷远迷漫的景象展露无疑,又充分把军需处长的形象在一种宽广、豪迈的意境中巍然挺立起来,使得军需处长那种至死不屈的光辉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在将军要军需处长来见他时,是‚呼啸的狂风‛淹没了他的话音。虽然只是五个字,但却将当时的环境进一步进行了阐明,连风也在为悲壮而死的军需处长发出哀号。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这是以景衬情,是将军和战士们悲痛、崇敬心情的充分体现,也是将军需处长化为晶莹的丰碑的必要条件,这里不仅写出了将军的理解,也写出了军需处长的崇高,很好的回扣课题,点明了中心。
课文用将军‚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结尾,充分表明将军已经化悲痛为力量,并且对未来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也是对军需处长那种坚忍不拔精神的再现。
课文始终贯穿了两条线索:将军和环境,但只有一个主题就是揭示军需处长的人物形象,正因为有了将军的映衬,正因为有了恶劣环境的烘托,军需处长的形象才更加显得了不起。
《草地夜行》记叙的是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红军为挽救小战士的生命,身陷泥潭,最后光荣牺牲的故事,由于本文篇幅较长,如果只围绕着教师从课本中抽出三、五个问题打转转,虽然偶尔也能读读课文,但学生还是无法整体感知和综合理解课文。因此,我决定将读书的机会还给学生,构建以读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体会遣词造句的规律,学习布局谋篇之法,领悟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所在。我在实践中注重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以读促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手段。然
而问题是由学生还是老师提出,效果大不一样。在教学《草地夜行》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提出自己感到疑问的地方,但学生的问题质量不高,我便继续围绕疑难,组织学生细读课文,分组讨论,相互质疑问难,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接着,我逐一淘汰了一些没有多大意义的问题后,把有质量,值得研讨的问题作为重点练的要求,让学生带着疑点,反复默读重点段落,寻求答案。如:‚革命队伍中,老红军为什么有时称‘我’‘小鬼’?‛‚描写老红军的外貌和插进一段卖帽子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老红军已知草地到处是深潭,为什么还要背我走?‛‚都丧命‛和‚不能都牺牲‛怎么理解?‚小红军早就一步一挨要人背了,怎么还能迈开大步向前走去?他能赶上大部队吗?‛‚最后一段中有两个‘要记住革命’不是重复了吗?‛等。
(二)以读释疑
从质疑到释疑是学生学习有长进的历程,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问,便要通过学生反复读逐渐加深理解。教师要努力把握时机,启发学生探究疑难,激发思维,强化训练,以求进入‚跳一跳,摘果子‛的境界。
在教学《草地夜行》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诱导学生进行释疑。
1.臵身于语言环境中去感受体验作者的感情。
如:‚课文中的小红军如果是你,你在那茫茫草海中,对失去老红军会怎么想,怎么做?‛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去读课文,体会自己的感受。
2.根据课文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反复朗读从中领悟人物高尚的品质。
如:老红军的脸(又黄又瘦)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是由于(同‘小鬼’一样的饥饿、疲劳);他很早就在斑竹园(卖帽子),是要告诉我们老红军是位(很早参加了革命的好同志);他为背我走(陷入泥潭牺牲了),进一步说明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3.用比较朗读词语的方法去理解语言文字。
如:‚小鬼‛与‚小同志‛,哪一个词更具有爱护之意?把‚天黑‛比拟成把光亮‚吞没‛有什么好处?‚都丧命‛与‚不能都牺牲‛含有什么不同意思?
(三)以读激情
学好语文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情感的培养,而朗读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教育。因此我在训练朗读时加入了背景音乐,并深情并茂地与学生对读课文。
师生对读:
从相识到永别,是那么短暂,我甚至还来不及熟悉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一切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陌生。但是他的一言一行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吧!师:当天色渐渐暗下来,草地上到处都潜伏着危机,老红军—— 生读。师:当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草地上伸手不见五指,风雨
交加。我一再请求他放下我,他—— 生读。
师:当他突然深陷泥潭,情急之中,脱口而出的是—— 生读。
师:当我们二人身处险境,命系一发时,他又—— 生读。
师:他拼尽最后一丝气力,大声说—— 生读。
师:茫茫的草海上又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舍生忘死帮助我的老红军永远地去了,被这可恶的草地吞噬得无影无踪了。此时,我的心—— 生读。
师读:风呼呼的刮着……黑暗笼罩着大地。
生读:‚要记住革命!‛……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朗读,气氛的渲染,学生们无不为之动容,同时也深刻感悟到了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四)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如今在语文课堂中占居着重要的地位。为此在品味语言文字,以读激情,学生充分感受到同志情,战友情,阶级情的基础上,我便趁热打铁请学生将故事情节作适当延续去深化文章中心。
如,以‚小红军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以后……‛作开头,进行续写。总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课内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课外组织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学生就能提高思维能力,增加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
第二篇:小学语文十册教案第六单元思路
第六单元思路
一、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由2篇讲读课文和2篇阅读课文以及语文实践活动组成。两篇讲读课文是《挑山工》、《跳水》,阅读课文是《鲁本的秘密》、《走独木桥》以及语文实践活动6。
二、简单的教学设想
《挑山工》学生们对于挑山工了解不多,但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在教师引导下抓住重点语句的体会语言文字,一定体会到挑山工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攀登的精神,懂得做任何事,要达到目标就要踏踏实实、永不停步地去努力。
在组织集体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要确实以朗读文本,最大程度地以朗读代问、代讲、代议,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在朗读中体会、表达,在朗读中积累和发展语言,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真正把指导学文的过程变成指导朗读的过程。
教学理念:
1.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使学生自始至终能自己读书、自己感悟、自己发现、自己获得。
2.教师为主导。教师带领学生读得更深,体会得更细,悟到得更多,发现得更快,最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得通过读或写表现出来。
3.语文本体观。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二者不可偏废,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积累的基础上,能熟练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同时在精神与情感上获得满足。
《跳 水》
高年级学生在阅读叙事性作品时,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很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鲁本的秘密》
在学文前尽可能地、最大程度地变教师提问与牵拉,为启发学生质疑问难;随后,在集中引导学生筛选疑问、梳理疑问的基础上,以学生的主要疑难为目标,顺学而教,指导学生凭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自己解决问题。
读课文时,拿出足够的时间,启发每个学生针对篇中重点段落,结合课后有关问题或提示,结合上下文去独立地默读思考、揣摩想像、批注感受,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走独木桥》结合段篇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一写自己读后的内心感受。把真正意义上的练笔融入到阅读教学当中来,就将读与写的结合落到了实处。学生在感受语言的同时,又锻炼了运用语言的技能,收获自然是丰富的,感受自然是真切的。
第三篇:五年级语文十册第三单元思路
第三单元思路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共安排了《木笛》《圆明园的毁灭》《半截蜡烛》《郑和远航》4篇课文以及“语文实践活动3”。
二、简单的教学设想: 《木笛》
作者是通过语言塑造文学形象的,读者是通过语言感受去认识文学形象并受到感染的。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有利于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本文故事情节巧妙曲折,语言叙述精炼生动,人物刻画细致真切,读中令人心灵震撼。紧扣文本语言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读入故事的情境,在情节中进行角色互动与对话,读与品、悟与想,让心灵在情境中张开,让体验在情境中升华,有效促进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生成,充分发展。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重视朗读,以读为本。文章篇幅比较短,在分部分感悟之后,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描画、想象圆明园精美绝伦的建筑、景观等手段,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入境入画,置身仙境,漫步园林,让学生亲历浩动,感受野蛮。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和收集到的材料理解重点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用体会带点字或者是比较的方法,从中感受英法联军的野蛮。尽可能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读出时而欣赏、时而自豪、时而悲愤的情感。
另外东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指出:“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学科内容有机结合,是共同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形象感知圆明园中的艺术建筑与奇珍异宝,熊熊大火无情的焚烧,多媒体手段的使用在本节课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突出了学生主体,有效地实现情感的迁移,从而促进学生不断生成,获得学习上的积极发展、充分发展。
《半截蜡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本篇课文,教师放下权威的架子,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以课后题目为自学指导,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将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根据课后第一题是“说说伯诺德夫人及其两个孩子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进行周旋的。”放手让学生根据课后习题的要求自学。
《郑和远航》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空间,开放的教学时间等等,合理运用语文课外资源,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本篇课文,内容很好理解,开放课堂使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本文内容比较好理解,要引导学生依据课后习题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提倡一边阅读一边做简要的批注,记下自己的心得和不懂的问题。
总之,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有所提高。
第四篇:小学语文十册第8单元29《丰碑》
课题: 29丰
课型:精读
授课时间:
6、14
教学目标:碑
知识目标:学会5个生字,认读1个字。
能力目标:1.理解描写军长的语句,体会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对军需处长表现的认识,写自己的感受。
情感目标: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描写军长的语句,体会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的意思。
查阅资料:
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数:2课时。
板书设计:29丰碑
舍己为人军需处长
严峻考验沉重坚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5’)
师:在海拔2000多米的云中山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他们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将军在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同样的思索来学习一篇课文“丰碑”。(教师板书课题)
师板书:29丰碑
提示:注意“碑”字右半部分的写法。
师:丰碑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结合预习中查字典的解释说一说。(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业绩、精神等。)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怎样的故事?(8’)
三、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27’)
1.指名读课后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2.(出示课件)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艰难(艰苦)率领(带领)
覆盖(遮盖)装备(配备)
开辟(开拓)思索(思考)抖动(颤动)
严峻(严肃)
反义词:
严寒(酷暑)镇定(惊慌)湿润(干燥)
3.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4.学生自由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学生先各自读课文,读完后,左右两人一组,互相听取意见,商量如何分段及概括段意。讨论出结果后,举手发言。
5.明确课文结构,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第二段(第2自然段):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
第三段(3~13自然段):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第四段(14自然段):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6.学生按分好的段读熟课文。
自由组合4人小组,每人读一段,一个同学读时,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的好与差的地方,提高对方的熟练程度。同时,了解、感受文章四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详略之分,进一步体会军需处长的感人之处。
四、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言,引入新课。(3’)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了。“丰碑”正是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他是因为没有棉衣而被冻死的。可军需处长自己就是负责发棉衣的工作的啊。大家又为何称他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二、学习第一段。(10’)
现在我们来学习文章的第一段。请一位同学来读。
学生朗读的同时,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段告诉我们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学生大致说出类似“冰天雪地”、“艰难”的词即可。
(板书:冰天雪地)
请同学们轻声细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冰天雪地”的词句,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的。
(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一个大冰坨。“冰坨”的意思是成堆的冰
分析这一段的天气描写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
请大家朗读这一段,重点分析的词要大声读或重读。
学生自由练习读一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了解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时的恶劣环境,理解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分发给战士,关心、爱护战士的心情。为下一步体会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打下基础。
三、学习第二段。(12’)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这句话,说明将军关心爱护士兵,与士兵同甘共苦。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哪些困难?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可以讨论。
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讲解将军把马让给重伤员是说明将军关心爱护士兵,这种讲解可以渗透军需处长也是关心爱护士兵,把自己的棉衣让给士兵自己才被冻死,这一点对分析为何称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有帮助。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接着连用四个“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吃不上饭。冰雪封山,没有烧饭的柴火,没法做饭。带的粮食路上吃完了,又不可能找到野菜和野果。
第二种“可能”是睡雪窝。茫茫风雪路,脚下一走一滑,一天不可能走出雪山,过夜是自然而然的事。战士们又累又饿,一停下来,马上就会睡着。连棉衣都很缺乏的情况下,上哪儿去弄棉被呢?只好睡在雪窝里。
第三种“可能”是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以稍加计算:每天走10小时,每天走100里,每分钟得走80
第四种“可能”是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红军在长征路上,一直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天上还有飞机轰炸,敌人的追兵随时都可能到来。
还可能有的战士不小心滑倒摔伤,还可能有的战士不小心滑倒掉进山涧,还有可能遇到雪崩。)
是的。这支队伍在未来的道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可能存在。无论哪一种可能存在。无论哪一种可能都足以摧毁我们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更何况是几种“可能”一齐出现呢!在这种情况下,将军不得不考虑这支队伍能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正在将军凝神思索时,发生了一件事。
四学习第三段。
前面队伍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请一名同学读3~6自然段后回答。
(有人冻死了,队伍放慢了前进的速度。)
将军看到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马上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因为在冰天雪地里,战士们又累又饿,如果忽然停下来,很容易被冻死。
此处要给学生介绍清楚,否则,学生不明白军长为什么要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冻僵的军需处长什么样?请大家画出他的动作、神态、穿着(用不同符号),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可以小组讨论。
(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这“倚靠”、“坐”说明老战士
学生在分析时,只要抓住几个重点词说说自己的理解就行了,不够周到和不够深刻的地方,老师可以及时提醒或指导。
这段中有3层意思:动作、神态、穿着,可让学生看插图理解,朗读背诵。
将军看到这里,“脸色”“严峻”,嘴角的肌肉“抽动”,此时他的心情是沉重的,同时也是气愤的。
让学生有感情地读第8~11自然段,体会军长的感情。
(板书:军需处长)
军长的话声音要大,他的话要重读,体现他发怒的样子和急切的心情;小声说话的人的语句声音要轻、速度稍慢。
当军长知道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时,有什么表现呢?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通过重读句、重点词体会。
军长楞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这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军长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请同学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当军长知道了这人就是军需处长时,他“愣住了”。这句话描写的是军长的神态。说明军长一下子感到很意外,原来这位没有穿上棉衣而被冰雪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原来这位军需处长将棉衣都发给了战士们,而自己却只穿着一身破旧单薄的衣服在冰天雪地里行军。
“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说明军长面对这样一位克尽职守、舍己为人的冻僵的军需处长,心情很不平静,不愿意离开。
“眼睛湿润了”,说明军长被军需处长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同时,也为军需处长的牺牲而十分伤心。
“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表明他尽力地压制住内心的悲伤和激动。
“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是对将军动作的描写。“缓缓地”,表明将军内心很沉痛,动作很庄重。“敬了一个军礼”,表明将军对这位军需处长充满了深深的敬意。而“跟云中山化为一体”这句话,既写出将军对军需处长那如山般伟岸的精神。)
学生能够理解“愣住了”和“敬军礼”更好,如不能理解,老师应适当地点拨,能让学生体会到将军的感情,将军对军需处长的感情代表了活着的广大战士对军需处长的感情,也正是我们对老一辈革命家应有的感情。这句话应让学生多读,有语气有感情地读,先体会军长对军需处长的感情,再读出自己的感情。只有学生自己动了情,这篇对学生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文章的作用才会发挥得好,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一边分析一边朗读,在读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背诵。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从样子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光亮透明,坐着的样子的确像一座晶莹的碑。深一层意思是,军需处长那克己奉公、舍己为人、毫不利己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五、学习第四段。(5’)
读最后一段,说说你的感受。
六、练笔:(10’)
如果为军需处长立一个碑,你想在碑上写什么呢?动笔写一写。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师:能指导学生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学生:能够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不足:理解“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的意思有困难。
第五篇:十册语文单元知识梳理
十册语文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计划
教材简要分析:
本单元选编了4篇课文:《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鸟的天堂》《长江之歌》及“语文实践活动1”。教学这一单元,要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在阅读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问体会句子的含义;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或指定的段落;还要揣摩课文和自然段的表达方法;能仿照自然段的表达方法,抓住一种事物的几个特点,把事物写清楚、具体等。
教学要求:
1、学会17个生字,认读12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问体会句子的含义。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仿照自然段的表达方法,抓住一种事物的几个特点,把事物写清楚、具体等。
5、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
6、能仿照自然段的表达方法,抓住一种事物的几个特点写作能力。
7、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体会作者畅游期间无比愉快的心情。
3.了解“鸟的天堂”的奇异景象,写出大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表达方法。2.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意思。
3.引导学生从赞美长江体会到实际上是赞美祖国。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图片
课时安排:
《桂林山水》
2课时
《索溪峪的“野”》 3课时 《鸟的天堂》
1课时
《长江之歌》
1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
14课时
字的要求:学会17个生字,认读12个字。词的要求: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句的要求:联系上下问体会句子的含义。
段的要求:能仿照自然段的表达方法,抓住一种事物的几个特点,把事物写清楚、具体等。
习作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第二单元计划 教材简要分析:
教学这一单元,要使学生受到爱岗敬业、对工作认真负责、严于律己、自尊自强、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等方面的教育。在阅读中,能够了解事件的梗概,把握文庄主要内容;初步领悟写人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即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表现人物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目的,联系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继续加强朗读、默读训练;练习做简单的批注,从而促进思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继续进行汉字正音、词语积累、改写句子等方面的练习。围绕“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安排口语交际活动,完成一篇以写人为主的习作,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及多方面的语文素养。教学要求:
1、学会16个生字及新词(含两个多音字),认读10个字。体会文章通过
2、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对答如流”、“千方百计”造句。自选内容写一段话。能够详细复述《在金牌面前》这个故事。
4、体会彭总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知道老吕是个热爱自己工作、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懂得人与人之间应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道理,理解卢茨朗格珍视友谊、在金牌面前忘掉自我的高尚品格。教学重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习作 教学难点:
1、学习做批注。
2、体会课文运用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并写一段人物对话。课时安排:
《在炮兵阵地上》
2课时
《深山风雪路》
3课时
《一双美丽的蓝凉鞋》
1课时
《在金牌面前》
1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2”
4课时
字的要求:学会16个生字,认读10个字。
词的要求: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会用“对答如流”、“千方百计”造句。句的要求:联系上下问体会句子的含义。段的要求:结合第六课内容写一段对话。
习作要求:通过一两件事情,写某人的某一方面的品质或的特点。
第三单元计划 教材简要分析:
教学这一单元,要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不忘历史的情感;产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及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人民勇敢顽强、不屈不挠,用聪明和智慧战胜入侵的敌人;了解郑和首次远航的壮观景象,产生民族自豪感。
在阅读能力方面,重点训练学生能够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能够根据需要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积极、主动地参加以“爱我中华”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要求:
1.学会1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1个字。
2、做好课前准备。能够独立收集有关南京大屠杀和圆明园的资料,整理之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 默读课文,知道朱丹在考场上问什么放弃终试,后来问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5.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6.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大的篇幅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7、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祖国的历史。
8、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及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9、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人民勇敢顽强、不屈不挠,用聪明和智慧战胜入侵的敌人;
10、了解郑和首次远航的壮观景象,产生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习作 教学难点:
1.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2.懂得“作者写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先用较大的篇幅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课时安排:
《木笛》
2课时
《圆明园的毁灭》
2课时
《半截蜡烛》
1课时
《郑和远航》
1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3
4课时
字的要求:学会18个生字,认读21个字。词的要求:结合课文理解词语,重点是四字词语。句的要求:结合上下文体会难句的含义。段的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写感受。
习作要求:围绕“爱我中华”的故事会,写感受。
第四单元计划 教材简要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义犬复仇》、《金色的脚印》、《母爱》、《这是儿子的鱼》4篇课文以及“语文实践活动4”。
教学这一单元,要使学生感受军犬文尔内无限忠诚的好品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以及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同时,继续进行朗读、默读等训练,直到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感人的情景或细节,写出自己的感受,并完成口语交际及写作。教学要求:
1、学会18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及新词,认读1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学习简单的批注。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3、感受军犬文尔内对主人的无限忠诚,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习作 教学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
2、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课时安排:
《义犬复仇》
2课时
《金色的脚印》
3课时 《母爱》
1课时
《这是儿子的鱼》
1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4”
4课时
字的要求:
1、学会18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及新词,认读15个字。词的要求: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句的要求: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段的要求:抓住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能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习作要求: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出真情实感。
第五单元计划
教材简要分析:
本单元选编了4篇课文:《古诗四首》《三字经》《寓言二则》《景阳冈武松打虎》及“语文实践活动5”。
教学这一单元,要在完成识字、写字、朗读、默读、背诵等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继续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典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情景、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体会《三字经》中包含的传统美德;理解《寓言二则》中寄寓的道理;了解《景阳冈武松打虎》的大意及武松不畏艰险、用于拚搏的精神;在阅读和各项语文实践活动中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要求:
1、学会20个生字,认读13个字。
2、看注释和查字典,理解课文内容。理请课文内容的层次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课文讲述的道理和事例。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字、词和课文的内容。3.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4.了解课文内容,讲述武松打虎的情景。
教学难点:
1.结合课文正确的划分层次。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图片
课时安排:
《古诗四首》
3课时
《三字经》
2课时
《寓言二则》
1课时
《景阳冈武松打虎》
1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
54课时
字的要求:
1、学会20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及新词,认读13个字。词的要求:结合课文看注释和查字典理解词语。句的要求: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段的要求:结合课文,写一段感受。
习作要求:选择感受最深的一件,表达亲人对自己的爱,写一篇纪实性文章。
第六单元计划 教材简要分析:
本单元安排了《挑山工》《跳水》《鲁本的秘密》《走独木桥》4篇课文以及“语文实践活动6”。
教学这一单元,要使学生感受到挑山工为达目标,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攀登的精神;懂得在困难面前,能摆正心态,勇往直前;要懂得孝顺父母;要发扬临危果断的精神;要感谢给人们带来联想的创新者。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练习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练习归纳文章的主旨,通过揣摩语言,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行为做节约的小发明家。在活动中练习蛞蝓交际、习作。教学要求:
1、学会17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认读17个字。
2、朗读课文。能给课文划分段落,写出段落大意。给插图题词或题诗。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指定的关联词语造句。
3、要使学生感受到挑山工为达目标,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攀登的精神;懂得在困难面前,能摆正心态,勇往直前;要懂得孝顺父母;要发扬临危果断的精神;要感谢给人们带来联想的创新者。
教学重点:
1、能给课文划分段落,写出段落大意。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船长是怎样一个人。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本对母亲无比关爱的孝子之情。
4、懂得在困难面前,能摆正心态,勇往直前。5学会17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教学难点:
1、体会挑山工朴素的话语所蕴含的哲理。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品质,并能正确表达。课时安排:
《挑山工》
2课时
《跳水》
2课时 《鲁本的秘密》
1课时
《走独木桥》
1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6”。
4课时
字的要求:学会17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认读17个字。词的要求:结合课文理解词语,能用指定的关联词语造句。句的要求: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段的要求:归纳出段落大意和课文的主要内容。
习作要求:结合综合实践活动,选择一个情景,写出你印象深刻的地方。
第七单元计划 教材简要分析:
本单元选编了4篇课文:《奇异的琥珀》《鲸》《夜晚的实验》《通灵仙鹤》及“语文实践活动7”。教学这一单元,分别从不同的侧面介绍了一些科学普及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在教学众努力使学生产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继续学习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说明文的写作方法等。
教学要求:
1、学会20个生字及新词,认读9个字。
2、了解这块奇异的琥珀是这样形成的,理解作者科学、合理的推测、想象,并能够举例说明。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能够抓住关键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并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5、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了鲸的哪些特点和习性,书面填写课后练习1中的表格,知道课文是怎样说明鲸是很大的。
6、学习《鲸》第1自然段的说明方法,自选内容学一段话。可以使用一种方法说明,也可以选用几种方法来说明。
7、搜集、交流有关鲸的资料。
8、默读课文,知道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在一个晴朗的夜晚做了怎样的试验,得出了什么结论。了解这个实验有什么意义。
9、知道“我”在扎龙保护区都看到了什么,理解课文为什么以“通灵仙鹤”为题目。
教学重点: 1.了解这块奇异的琥珀是这样形成的,理解作者科学、合理的推测、想象,并能够举例说明。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了鲸的哪些特点和习性,书面填写课后练习1中的表格,知道课文是怎样说明鲸是很大的。
3.给课文划分段落,写出段落大意。感受斯帕拉捷善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通过反复试验进行验证的科学态度,以及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慨,产生热爱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教学难点:
1.能够抓住关键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并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2.学习第1自然段的说明方法,自选内容学一段话。可以使用一种方法说明,也可以选用几种方法来说明。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图片 课时安排:
《奇异的琥珀》
2课时 《鲸》 2课时 《夜晚的试验》
1课时 《通灵仙鹤》
1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7
4课时 字的要求:
1、学会20个生字及新词,认读9个字。
词的要求:、能够抓住关键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并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句的要求:体会句子说明方法。
段的要求:学习《鲸》第1自然段的说明方法,自选内容学一段话。可以使用一种方法说明,也可以选用几种方法来说明。
习作要求:看图展开联想,分别写一段话。
第八单元计划 教材简要分析:
本单元安排了《丰碑》、《草地夜行》、《白求恩与孩子》、《蒋筑英》4篇课文及“语文实践活动8”。
教学这一单元,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指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学生初步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等。
教学要求:
1、学会13个生字,认读20个字。
2、理解课文的语句,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写出自己的感受。
3、学习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体会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救人、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描写军长和军需处长的语句,体会表达的情感。
2、了解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艰险,体会忠于革命、舍己救人、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崇高精神。
3、通过阅读课文和搜集有关白求恩大夫的资料,了解它的品质。
4、了解蒋筑英的事迹,写出每件事的主要内容,或者给每件事拟一个题目。教学难点: 1、理解“大学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的意思。
2、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课时安排:
《丰碑》
2课时 《草地夜行》
2课时 《白求恩与孩子》
1课时 《蒋筑英》
1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8”
4课时
字的要求:
1、学会13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0个字。词的要求: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句的要求:理解课文的语句,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段的要求: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写出自己的感受。习作要求:通过一件事,表现朋友间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