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下册第11课《草地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第11课《草地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一、教科书分析
《草地里有什么》是《科学》一年级下册《校园里的生物》单元中的第1课。本课将学习焦点聚集在校园内一块小范围的草地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草地上发现的所有物体,对草地上的物体进行分类,形成对物体是否具有生命特征的初步认识。
本课由三个活动组成。活动1“找到了什么”指导学生分组在选定的范围进行仔细观察,尽可能找出选定范围内的所有物体。初步了解身边存在许多不同的物体,在此基础上继续分辨找到的物体分别是什么。活动2“把它们记录下来”让学生对选定范围内的物体进一步观察,分辨物体的形态与特征,并能通过图画或文字进行描述。活动3“哪些是有生命的”指导学生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对被记录的物体进行生命特征分辨,进而认识到生物有生命,而非生物没有生命。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校园里的生物》单元的第1节课,目的是引起学生观察与研究的兴趣,初步认识到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为后续学习的展开建立基础。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本课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上。教会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事物,促进他们能动地进行观察。这就需要学生带着观察目标,在任务的驱动下,采用多种观察方法了解草地上不同的物体,从而获得对生物与非生物的认识。与此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奇妙,培养热爱自然与科学、欣赏自然美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与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分为三个部分:①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活动任务,分组观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讨论、记录等活动,得出不同物体有不同形状和状态;③通过讨论和归纳总结,指导学生对不同物体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比较和思考,认识到有些物体具有生命特征,它们属于生物;有的物体没有生命的特征,它们属于
非生物。
2.从学的方面来说,分为三个部分:①利用有效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探究的主体;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些观察实践活动,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去观察,去动手,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寻求发现;③建立多元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
四、教学目标
1.知道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它们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2.能通过观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3.能运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做观察记录。4.乐于观察、善于发现,对自然界产生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物体是否具有生命特征,可以将其分为生物和非生物。教学难点:
对物体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学会通过图画或文字把观察到的物体记录下来。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跳绳或彩色绳索,小石子、螺帽等物体,记录表,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
学具准备:无。
七、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出示本课任务驱动情境图片。
问题:草地里除了螳螂,还可能会有什么东西呢?
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汇报草地里可能有的物体。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找到了什么
任务:探究草地上有什么物体。
讲述:刚刚大家说了那么多草地里可能有的物体,现在就让我们到学校的草
地里,探究草地里有什么物体。
活动:用跳绳在草地上圈出一个圈,让学生们分组观察选定范围的草地里有什么物体。
引导:草地表面的物体找得差不多了。但草地里还有什么吗?能不能找到更多的物体?
交流:请小组代表陈述他们的发现,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小结:只要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草地上有各种各样的物体。
引导:记录是保存证据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科学活动效率的方法。怎样记录观察到的物体?
2.活动2:把它们记录下来
(1)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记录。
媒体:出示《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的观察记录表。任务:思考并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发现的物体记录下来。
交流:学生根据教科书中的观察记录表,提出记录的方法。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价。
小结:我们可以用画图和文字的方式做记录。(2)对草地里的物体进行记录。
任务:进一步观察并用刚刚学习的记录方法记录观察到的物体。
讲述:土也属于草地的一部分,土里的物体也属于草地里的物体,我们也应该把它们记录下来。
要求:鼓励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看一看或摸一摸,并用其他的感官协助观察任务。
活动:学生分组探究草地里的物体,并完成相应的观察记录表。交流:学生汇报自己观察记录表上记录的物体。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记录表进行评价,启发学生从多方面观察,掌握记录的方法。
小结:观察记录是保存证据的重要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图画和文字进行记录。3.活动3: 哪些是有生命的
(1)根据有无生命特征,让学生对自己记录的物体进行分类。
讲述:草地上存在那么多的物体,它们有没有生命呢? 任务:小组讨论,对自己记录的物体进行分类。交流:学生代表汇报分类情况,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引导:大家是怎样判断物体有没有生命的?(2)对教科书上的物体进行分类。任务:对教科书上四种物体进行分类。
媒体:出示教科书上的四张图片:酢浆草、麻雀、瓢虫、石头。活动:学生将物体分为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两类。引导:有生命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 活动:小组讨论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点。交流:大家认为生命有哪些特征?
小结:生命具有能获取营养、会生长、能繁殖后代等特征。根据有无生命特征,可以将物体分为生物和非生物。
(三)拓展实践
讲述:大家通过观察记录,了解了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没有生命的物体是非生物。
任务:在自己家附近进行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物体进行分类,找出5种生物和非生物,并记录下来。
活动:学生按要求进行观察和记录。
小结:我们生活的环境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让我们利用课外时间,寻找生活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八、板书设计
第二篇:三年级综合实践《草地里的秘密》教学设计
6、草地里的秘密
一、目的要求与活动准备 1.知识与能力
(1)能尽可能多的观察到草地里动植物的种类,并做好观察记录;选择并仔细观察草地里两种以上动植物的特点,如:大小、颜色、样子、结构等;发现草地中小动物的食性;知道草地对人类的一些好处,如: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动物的家等。
(2)学习观察的一些方法。如:对草地整体地观察,先对草地有个整体印象,再观察草地有多少种动植物,最后选择1-2种动植物进行具体地、细致地观察它们的特点。观察雨后光秃秃的土地和草地上雨水的冲刷的痕迹,通过比较,发现草地有保持水土的作用;通过观察草地动物食性,联系它们生存的关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好观察记录并进行整理。2.方法和过程
(1)通过讨论,提出关于草地的若干问题并选择喜欢和能研究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做出研究计划。如:观察草地里有什么,到哪里去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怎样记录,小组成员怎样分工等等。把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交流。(2)观察草地里的小虫子吃什么,要把草地中捉到的虫子,分别装在玻璃瓶中,带到学校(或在家里)进行观察,要做好观察记录,并联想草地中生活着的动物各自吃什么,它们在食物上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草地有哪些好处,可以通过实地考查感受、访问他人(如从医生那里知道很多种动植物是药材)、查阅资料[图书、互联网]等方法来获得这些信息。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活动,丰富对草地的认识进而欣赏自然界的美丽,激发对自然界的热爱情怀;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珍爱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习惯。
(二)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1)调查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当地草地里大约有的动植物,这些动植物哪些可做药材(如:车前草、蒲公英,蜈蚣、蚯蚓等),做到心中有数。常见虫子的食性也要有所了解。
(2)选择当地的一片草地进行拍照或绘图,作为情境提示的内容。在本课开始阶段要倾听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帮助学生选择感兴趣并能研究的问题,当学生确定了研究的问题,还要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方案。2.学生准备: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①草地好处和用处:a、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保持空气湿润。b、美化环境。
c、保持水土。d、提供小动物生活场所。e、草地里很多动植物可做中草药材。f、足球场要铺设草地。g、机场跑到旁边要铺设草地……②绿色植物与环境(树木对人的好处)。③关于绿色植物的作用,询问(做医生的家长):草地里有哪些中草药。
(2)放大镜、标本袋、纸、笔、照相机、望远镜等
(三)课时安排:本活动建议用2—3周完成
展示与评价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点明本课主旨
1、导入
师:上次秋游时,一片草地引起了同学们浓厚的兴趣。这是老师拍摄的当时的情景。
2、播放视频
3、点明这节课的主旨:
原来,草地里有这么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哪。经过两个星期的观察与探究,相信大家对草地一定有了更多的了解。今天这节课,大家就来汇报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吧!
二、分组情况及研究的问题。
1、汇总同学们所研究的问题。
(1)草地上有哪些植物和小动物?(2)这些动植物中有哪些可做药材?(3)草地上的植物怎样传播种子?
(4)小动物们吃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5)草地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怎样保护草地?
2、说说你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
(观察、试验喂养昆虫、上网查找资料、查阅课外书、向别人请教等等)
三、成果展示
1、几个小组可轮流做介绍,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可作补充。(回答正确者,把自己的名字记在相应问题的花瓣上)
2、欣赏图片及视频资料。
四、小结:
草地里的秘密还有许多许多,有兴趣的同学今后可以继续深入地研究它。老师要提醒大家的是,一草一木皆生命,一花一虫总关情,可不要忘了保护它们呀!
第三篇: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一、本学期教材重点及教材分析:(一)、本册教材说明:
全册教材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识字”和“课文”三种类型组成,类型不多,结构简明,眉目清楚。本册教材目标集中,重点突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在用眼卫生,讲求写字质量。“课文”的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同时,有关读写姿势的要求,每篇课文的作业设计,每个单元的练习设计都明确具体,操作性强,既便于教师的教,也利于学生的学。
(二)、各板块具体要求: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书姿势,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2)培养专心倾听、勇于发言的良好习惯。
(3)继续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汉语拼音
(1)巩固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
(2)能正确抄写声母、韵母和音节,在四线格上写得正确、工整。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487个生字。(2)掌握本册课文安排的76个常用偏旁。(3)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288个,做到书写正确、规范、姿势端正,卷面整洁。
4、口语交际(1)能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听懂老师提问和同学的回答。
(2)能看图说一句完整的话或几句连贯的话。
(3)能按照要求用几句连贯的话讲一件简单的事情。
5、阅读
(1)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认识句号、问号、感叹号,能读出陈述、疑问、感叹等不同的语气。能正确读出长句子中的停顿。
(3朗读、背诵指定的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4)正确的复述课文,语句连贯。
(5)能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二、教学措施
1、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多花时间,进一步打好基础。
2、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依据新课程计划,以发展学生的语文兴趣为主,提高积极性,读写说结合,让学生乐学、爱学。
3、围绕教学重点安排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注重熟读、精讲、多练,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落到实处。
4、注重语文学习中美育、德育的渗透,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5、鼓励学生多阅读、多积累,注重语文实践能力的发展。
第四篇:一年级语文下册《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4
一年级语文下册《雪地里的小画家》教
学设计4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义务教育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16单元中的一篇主体文。这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作者以生动活泼的儿童语言,讲述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故事,激发了小朋友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1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一个部首;深入理解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有感情朗读文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四种动物爪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理解文第四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最后一句。
教学准备:多媒体,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
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导入本时,我采用了声像并茂的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北风呼啸,雪花飘飘,好一幅雪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文的兴趣,把语言文字和图画结合起来。
二、初读文,感知内容。
1、小组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2、用圆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小组内相互识字。
3、小组内一人读一句,看谁读得正确,读得响亮。
三、细读文,理解内容。
1、老师提出问题:文中的小画家指的是谁?小画家在哪里画画?
2、指导朗读“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下雪啦!下雪啦!”这是什么句子?从这个句子可以看出小画家看到下雪时是什么心情?
教师范读,并让学生跟读、齐读,读出高兴的语气。
3、看一看,说一说。理解文第四句。
教师用简笔画分别画出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再画上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图案,让学生观察,并指名学生到黑板上连线理解。
用“因为„„,所以说„„”的格式练习说话。
比较理解两个“画”字。
学生反复读第四五句,体会、理解。
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出示以下四个句子让学生比较:
小红画了一朵大红花。墙上挂着一幅画。
齐白石爷爷爱画虫虾。《牡丹画》是老师最喜欢的一幅画。
如果这个“画”是表示动作的,请同学们举起右手做画画的动作。如果这个“画”是已经画好的画,表示图画,你就坐着不动。结果表明,学生掌握了这两个“画”字的意思。
出示实物——颜料,指出颜料是画家画画用的一种材料。
指导朗读。老师范读并指导学生以高兴、轻松的语气读这句话。学生在小组内轮流朗读。
4、小组讨论: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冬眠的动物?发散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引发到大自然中去认识更多的事物。
指导朗读。老师范读并指导学生读出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语气。
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
四、指导背诵全文。
1、指导朗读全文。齐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2、指导背诵文。
教师按“下雪”——“雪地”——“小画家画画”——“怎么画”——“谁没来”——“为什么”的顺序帮助学生记住文内容;进而有感情的背诵文。
五、识字、写字。
1、识字1个。“哪”是多音字,可让学生看拼音识字。与“哪里”的“哪”区别一下,读准字音。
2、写字。
三点水不易写好看,重点教写“没”字。
“伟、牙、成”各有其难点,需辅导一下。
“叶、什、青”自己写。
板书设计:
第五篇:《草》教学设计
《草》教学设计
【导练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背诵文。
2、能说出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初步懂得要像小草那样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3、启发儿童想象,让学生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导练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导练难点】
1、理解“离离、枯、荣、尽”的词义。
2、懂得句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
【教具准备】
电脑软、录音带。
【导练过程】
一、初读阶段
1、情感描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草原吗?这一节,就由老师带你们到大草原去走一趟,领略一下大草原生机勃勃的美丽风光。现在,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欣赏音乐,一边跟着老师到大草原去。
述: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野草每年都会枯萎一次,又会茂盛地生长一次。熊熊的野火也烧不完这些顽强的小草,来年春风一吹,它们又会重新生长出来了。
师:请大家睁开眼睛看看。
(出示草原图)
师:这就是我们所去的大草原了。你觉得这大草原美吗?我国唐朝的伟大诗人白居易看到小草在茫茫的大草原上不怕风、不怕雨,顽强地生长,触发了内心的感情,就写下了一首诗,名字就叫──草。
板书:草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先请同学们来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每个字的读音,边读,边思考三个问题。
(出示问题,教师读一次)
⑴文是怎样写草的?想想每句写什么?
⑵联系文内容,想想“离离、枯、荣、尽”的意思。
⑶文中哪两句诗点明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交流初读情况:
⑴刚才,大家都读得非常认真。现在,我要请几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次,看看怎么样?
(出示文内容)
⑵学生评议,教师正音后听文录音。
⑶现在,我们再来学着录音朗读。
师:《草》这首古诗我们已经会读了。现在,我们来做一道练习题,看看大家能不能自己弄懂诗句的意思。做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同桌互相讨论,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二、深读阶段
1、做练习题:
⑴完成练习题。
(出示练习题后,教师明确要求)
⑵评讲。
(逐句评讲,统一答案)
⑶评讲后学生自由朗读一次:
师:现在,我们再来细心分析诗中每句话写什么?
2、具体分析诗意和字词义:
⑴齐读“离离原上草”。
(软出示)
⑵问:
①文写的是哪里的草?你从诗中哪一个词知道的?
②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呢?
(引导学生看图)
(又高又密,非常茂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③诗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野草茂盛的样子?
(“离离”就是又高又密,非常茂盛的样子)
④让一两位同学说出诗意。
⑤指导朗读:
师:第一句诗主要写出了草原上野草茂盛的样子。读的时候,“离离”读重一点。
⑶师:这些野草有什么生长常规呢?诗中又是怎样写的?
(让学生回答)
①指导朗读:“一岁一枯荣”。
“一岁”是什么意思呢?
(一年)
一年中有哪几个季节?
师:请你们告诉我,一年四季野草的生长情况一样吗?
(软出示:春、夏、秋、冬图)
②看图后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四季的野草的生长情况。
③看了图片,野草长得最茂盛的是哪一个季节?枯萎是哪一个季节?
④师:现在谁把“枯”、“荣”两个字摆在相应的季节下面,并说说“枯、荣”的意思。
⑤“一岁一枯荣”是什么意思吗?
(让一两位同学说说)
⑷
①师:熊熊的野火燃烧起来了,草原上的野草会怎样呢?
(软出示:燃烧图)
②让学生说说;
野火烧去了野草的茎和叶,埋在泥土里的根是烧不掉的。
③教师画简笔画。
④诗中是怎样写的呢?请读出有关的诗句。
(强调“尽”的意思)
⑤由于草根没有烧掉,所以草会怎样呢?并说出诗句意思。
(出示软)并说出诗句意思。
⑥指名到黑板上把最后一句的意思画出来,并告诉大家所画的意思。
⑦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要求用高扬的语气朗读)
春天一到,野草又重新生长出来了,这是一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读的时候语气要高扬。
⑸师:野火烧得这么厉害,野草的茎和叶都被烧光了,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这些小草怎么样?你喜欢这些小草吗?为什么?
(板书:非常顽强)
三、复读阶段
1、朗读全诗。
(分组朗读、注重情感)
2、背诵全诗。
3、巩固:
⑴做练习。
⑵评讲。
4、播放录音。
再次到大草原去领略大草原生机勃勃的美丽风光。
四、总结
学习了古诗《草》,初步知道了小草这种小植物虽然不起眼,它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生命力是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要像小草那样,遇到困难要有顽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
下节我们再来学习文的生字词,完成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