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看到了母亲河》教学设计(推荐)
《我看到了母亲河》教学设计
红河镇小学
崔本祥
教材分析:
《我看到了母亲河》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个主题《来到黄河岸边》中的第一部分内容。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对黄河有一个总体的感知。并由此延伸到我国的其他江河,初步了解我国的河流状况。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专题探究的能力。
3.认知目标:了解我国是一个河流众多的国家,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感受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黄河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关于黄河的诗词等。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课件)
1.()是齐鲁文化的精髓
2.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
3.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祠宇是()。
4.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石刻是(),是佛教文化的瑰宝。
5.泰山现存最早的石刻是()。
6.中国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神的宗教活动叫()。
7.泰山周围有名的文化遗址是()。
二、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起源、生存、延续都离不开水的滋养。从古代的祖先到现在,我们中华民族一直生活在世界上两条著名江河的怀抱之中,这就是黄河和长江。黄河、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自豪地称她们为我们民族的母亲河。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黄河。
板书课题:我看到了母亲河
三、资料交流、动情明理
“见”到了母亲河,领略了她的风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1.展示学生搜集的资料
根据学生自己收集整理好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分组汇报,(在汇报材料的过程中,教师要作适当的点评,并及时表扬鼓励)分组汇报完毕后,让学生探讨、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激情小结。
2.简介黄河(出示课件)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长度仅次于长江的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所以中国人一般称其为“母亲河”。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河。
3.体会黄河美丽的风光
(1)小组讨论
(2)(出示课件)欣赏黄河的雄伟、壮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4.你知道黄河有哪些景点?
学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出示课件)
5.汇报有关黄河的诗词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我国古代伟大诗人李白曾经有过歌颂黄河的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形象地说明了万古奔流直向大海的黄河之水,发源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于黄河的诗词,将自己搜集的黄河诗词朗诵给大家听
四、课堂练习一。填空。
1.黄河是我国第()长河。2.黄河全长()千米。
3.黄河发源于()。4.黄河呈()字形。
5.黄河干流贯穿()个省(自治区)。
6.它们分别是()。7.黄河曲折()流。
8.黄河穿越()高原及()平原。9.黄河在()省注入渤海。10.黄河是世界第()大河。
11.由于黄河经过()地区,因此夹带大量泥沙。12.中国人称黄河为()河。
13.黄河是中国境内仅次于()的河流。
14.黄河流经()自治区和()自治区。二.问答.1.黄河流经哪几个省(自治区)? 2.黄河从哪里开源?到哪里为止?
五、课堂小结
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黄河给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水源,为我们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在数千里的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多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产生在这里。所以,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欣赏课件)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一下母亲河那秀美的景象。
六、课后反思:
第二篇:我看到了母亲河(写写帮整理)
《我看到了母亲河》
山东人民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第一单元:一山一水一圣人 第一课:来到黄河岸边 主题活动:我看到了母亲河 课时:1课时 作 者:渐妍妍 单位: 泰山路小学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课程内容】
本主题根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中国2 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世界2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的内容标准要求制定的。【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山东人民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个单元《在一山一水一圣人》第一课《来到黄河岸边》中的第一个主题活动。从四个方面展示了黄河的风貌:文字概述,黄河水系图,赞美黄河的诗歌--《黄河魂》,黄河风景图片。黄河水系图表现黄河的全貌,图中标注的水电站提示了黄河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两幅自然景观图片展现了黄河的雄浑与壮观;《黄河魂》表达了人们对这条凝聚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河的深厚民族情感。【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通过从搜集的资料中,对黄河已有所了解,从诗文、影视及有关歌曲中已经熟悉黄河,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黄河风貌,知道我国是一个河流众多的国家。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黄河的热爱与关注。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
黄河的概述包括了解黄河的发源地以及流经省区和长度。【教学难点】
黄河的重大作用(为什么称她为母亲河)。【教学设计思想】
利用收集的资料制作课件结合多媒体教学,运用探究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组织学生思考交流和讨论。
1、为什么说黄河九曲十八弯?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2、以小组为单位,确认调查的范围,做好分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资料和图片的收集,并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和补充 【教学策略与方法】
在教法上主要是以情感渲染为主,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直观展示图片、文字阅读资料等手段传递信息,使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在学法上我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讨论交流,增加对母亲河的认识,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形成专题研究能力。【教学环境与媒体】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来到黄河岸边》的相关教学材料,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到有关黄河的视频和图片,现场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黄河的文字、图片资料,有关黄河的诗词,教师准备:把搜集到的展现黄河风采的图片、带有文字的图片和黄河有关的诗歌故事做成课件。【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激情引读导入《黄河颂》音乐播放,壮丽的黄河景色展示,一方面给同学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自然而然地导入活动课。自古以来,赞颂黄河的诗文举不胜举,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这条奔腾不息的黄河,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追溯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走进黄河,了解黄河。
(二)合作交流活动一:黄河知识知多少在活动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一项作业,收集一些有关黄河的资料,现在我们检阅一下搜索成果,下面进入我们的竞赛环节。组织竞赛:学生分组,每组派出代表,轮流回答。(1)黄河概况:老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师放课件展示:中国水系图)老师:通过看中国水系图你了解了我国的哪些大江大河? 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实时实时给予恰当的评价总结。教师小结:我国河流很多,水力资源丰富,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 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渤海,全长约5500 千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教师小结过渡;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他以其博大的胸怀和非凡的气势,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无数的文人墨客歌颂她,赞美她。下面请同学们把搜集整理筛选的歌颂黄河的诗歌、成语、故事、文章、图片、影像资料等展示出来,共同欣赏。展一展 赏一赏(2)诗歌展示老师: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诗客为表达这份感激之情写下了永久的诗词歌谣你能所几句吗学生按提前分好的小组交流展示搜集的资料.学生汇报,教师帮助出示相关课件。诗歌: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将进酒)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王之涣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维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歌曲:《黄河大合唱》,《黄河怨》,《保卫黄河》,《黄河颂》。教师:同学们对欣赏诗句、歌曲、诵读诗歌感触这么大,你如果亲临黄河看到真实貌你也可能像诗人那样吟诗作画。(3)黄河故事:学生把收集的有关黄河故事的图片一一展示,教师帮助及时梳理。教师出示课件学生讲。教师:同学们听了前面的介绍,现在黄河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样子的,你可以描述一下吗?(学生回答)。老师小结过渡:黄河在同学们心目中是如此美丽,如此的气势磅礴,那么,黄河现在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三)活动二 我看到的母亲河教师:出示课件黄河水系图,让学生看图 3师投影出示课件:展示黄河风采的图片,包括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遗址、大小水电站口瀑布等图片。学生看图片,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感受,老师巡视指导。最后学生得出:黄河旅游资源丰富有那么多秀美的瀑布、水电站,给沿岸居民的生活提供了水源,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老师:那么黄河现状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师出示黄河断流污染的图片学生看图片讨论得出:是自然原因、人为破坏造成的黄河断流河、水污染、水土流失。老师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对黄河有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要从不同方面研究她,大家说好不好?学生:好师生齐读《黄河魂》,加深学生对黄河风采的感受。
(四)总结是啊,黄河流域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母亲河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母亲河也受到了创伤。随着两岸开发步伐的加快,母亲河将带领中华儿女描绘出更美丽更壮观的蓝图。
(五)课堂练习
1、填空:黄河发源于______流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九个省区注入_____.全长约______千米。
2、请针对黄河断流和水污染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每位同学设计一句公益广告词,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力求有创意。
七、板书设计:我看到了母亲河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互联网播放《母亲河》的视频 让学生感悟后,谈一谈自己 的感受。教师激情谈话,引出课题。
二、汇报交流资料,动情明理,一)展示学生搜集的资料
根据学生自己收集整理好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分组汇报,(在汇报材料的过程中,教师要作适当的点评,并及时表扬鼓励)分组汇报完毕后,学生探讨、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激情小结。
二)展示教师准备的资料
利用互联网展示
(黄河风采视频包括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遗址、大小水电站、壶口瀑布、黄河决堤、黄河水遭受污染的资料)并由此及彼,精讲点拨,让学生感悟。
第三个环节:合作探究,深化明理。
小组内展开讨论:
刚才我们领略了黄河的风采,此时,你有哪些感受呢?(在讨论探究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配以相应的探究指导。)讨论结束后,教师要作激情小结。
第四个环节: 结合实际,有效拓展。
除了这些,你对我们的母亲河还有哪些了解?(教师引导学生看视频,感受黄河美之余,交流黄河遭到污染个人们带来的危害。)
第五个环节激情引导,情感升华。
我们的母亲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为了把黄河建的更美,造福于人类,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学生自由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孩子为治理黄河献计献策。)教师激情小结后,播放互联网视频:
会唱的学生跟唱,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让孩子们了解了我国是一个河流众多的国家,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摇篮,是养育中
华民族的母亲河。
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问题的研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专题探究的能力。真正实现了品德与社会的统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起源、生存、延续都离不开水的滋养。从古代的祖先到现在,我们中华民族一直生活在世界上两条著名江河的怀抱之中,这就是黄河和长江。黄河、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自豪地称她们为我们民族的母亲河。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黄河。
二、资料交流、谈感受
1、看视频,板书课题 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我们华夏儿女,我们一起到黄河岸边来欣赏一下黄河浊浪滔天的雄浑壮观以及风光秀丽的的景象。播放【百度视频】http://video.sina.com.cn/v/b/49330352-1149602435.html 现在我们亲眼看到了母亲河(板书:我看到了母亲河)。
2、谈感受 “见”到了母亲河,领略了她的风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3、资料交流,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你对黄河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百度图片】壶口瀑布【百度图片】
分组探究黄河流经省区哪九个省区?发源于哪里,从哪里入海?让学生通过地图自己 找到。【百度知道】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12040.html?fr=qrl&cid=1096&index=1&fr 2=query 黄河不仅孕育了我们华夏儿女,而且利用黄河水建成的诸多水电站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认识黄河的水电站有那些作用? 蓄洪,调峰,发电,灌溉,冲沙,渔业,航运,蓄水等。【百度图片】黄河水电站
5、针对学生没有想到的提出相关问题(1)为什么说黄河九曲十八弯?(九曲”就是唐时对黄河上游段的称呼,所谓九曲十八弯只是一种概数的说法,来形容河套平原上黄河的曲折性。刚才我们已经知道她 流经九个省区。(2)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黄河给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水源,为我们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在数千里的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多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产生在这里。所以,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欣赏课件)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一下母亲河那秀美的景象。
三、黄河颂,赞美黄河。
1、汇报有关黄河的诗词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我国古代伟大诗人李白曾经有过歌颂黄河的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形象地说明了万古奔流直向大海的黄河之水,发源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于黄河的诗词,将自己搜集的黄河诗词朗诵给大家听 凉州词 王之涣 登鹳雀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白日依山尽 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入海流 羌笛何须怨杨柳,欲穷千里目 春风不度玉门关。更上一层楼
2、齐读《黄河魂》(见课本)一首黄河魂,表达了人们对这条凝聚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河的深厚民族情感,最后让我们一起用饱满的热情来歌颂黄河吧。(提醒读出自豪之感、热爱之情)
四、课外探究,激发情感
1、教师出示探究、调查的方向和范围:(1)黄河的发源地、流程情况;(2)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3)黄河凝聚的民族精神;(4)变“害河”为“利河”;(5)拯救母亲河。
2、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确认调查的范围,做好分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资料和图片的收集,并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和补充。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我们是黄河泰山》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滚滚浊浪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除了感受到黄河的宏伟气势,也激起了探究的兴趣,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学习的参与者。让同学们充分利用水利图与地形图进行比较分析,增强了同学们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同学们针对黄河各河段不同特征找准治理措施,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各小组成员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动画演示“地上河”成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仅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的问题;黄河源流概况应该给予学生更多一点时间,做点课堂练习更利于学生巩固;再就是有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较少。
第三篇: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看到了什么》是新课程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上教材的第一课。在教材的选编上,以生活中常见的大树为观察对象,以一个初学科学观察学生的一般发展过程为线,通过几个依次递进的结构活动,让学生经历并体验一次科学观察活动方法及其意义的过程。设计理念
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以观察为基础。三上教材,依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设计了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主线,本课作为小学生科学学习、科学观察的入门课,让学生在参与有结构的系列活动中,经历并体验一次科学观察活动意义及其方法的过程,为后续科学学习活动奠定良好基础。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把感知从随意转化到有目的的状态上来,知道有目的地看是观察活动的基本要求,经历一次科学观察方法及其意义的体验过程。教学准备
1、物色校园中或校园周围可供学生观察的大树,教师课前实地看一下,考虑活动中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安全问题,加以预防。
2、准备一些观察活动中学生可能需要使用到的观察工具。教学流程
活动一:我看到了什么(观察首页图片上的大树)
1、谈话:同学们,在校园里、在每天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在公园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大树,你有没有仔细地去看过它们?有没有想过要去仔细地看看大树?
2、这里有一幅大树的图片,仔细看看图上的大树,准备告诉大家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比比谁看得仔细说得多。
学生看教材首页图片或教师投影图,说说所看到的相关信息,比比谁说得多。[观察图片上的大树,学生获得的有关大树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 活动二: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看到过什么?
1、这只是图上的一棵树,我们看不出更多的东西。回忆一下你看到过的一棵真正的大树,说说你从树上或树下发现过的一些有趣的情况。
教师投影教材P2六幅图,给学生的汇报描述以提示。
[学生通过回忆看到过的大树,汇报的信息大量增加。通过活动一和活动二的结构,让学生感到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所获得的信息、知识,比照片大树前多得多,无形中鼓励同学们去观察周围的实际事物。]
2、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过的情况比图片大树上发现的为什么要多得多呢? 活动三: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 第一阶段:感悟“观察”
1、如果我们真的到树下再去看一看,你会不会看到更多呢?(肯定能!)
2、为什么再去看看会看到更多的内容呢?(我还没仔细看过一棵树呢)[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第二阶段:我想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到更多内容?
1、如果来到一棵真正的大树下,想想我想观察什么?
2、大家想到的观察内容真是丰富!有大树的树干、树皮、树枝、树的形状,有叶、花、果,有树上、树下的动、植物等等,那我们怎样观察才会了解这些观察内容的更多信息、知识呢?(小组讨论一下)
3、学生汇报观察方法。教师板贴看、听、摸、闻等方法所运用的人体器官图。
(学生可能没有想到听的方法,教师可提问学生:听说一棵大树每天要蒸发掉几百公斤的水,那么多的水从树根流向树叶,树干里有没有水流动的声音呢?让学生用耳去听„„学生体会到观察是眼、耳、鼻、手(皮肤)等的多种感官的综合活动。)
[通过活动二和上述活动三的结构,促进学生将看一棵大树向观察一棵大树推进,“观察”的定义也由此产生。] 第三阶段:实地观察一棵大树。
利用课内剩下的7、8分钟时间,让学生来到校园或校园周围的大树前,自行观察。
第四篇:《我看到了》教学设计
《我看到了„„》教学设计
平昌县板庙小学
孙晓燕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二单元口语交际。[教学目的]:
1、通过对图画的多次观察,总结观察的方法: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
2、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有一定条理地把观察过程及“想到的内容”和“观察的感受”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
3、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提出问题和看法,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能力。
4、在有趣的观察活动中,体验观察带来的乐趣。[教学重点]:
1、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把观察过程及感受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
2、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表达的欲望和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教学难点]:能将看到想到的大胆表述,并有一定条理。[教学准备]:课文插图、其他相关图片 教学设计: 谈话导入:
孩子们,你们好!很高兴能够认识你们。你们知道老师姓什么吗?老师告诉你们,我姓孙,孙悟空的孙。孙悟空你们喜欢吧?你最欣赏喜欢他什么本领,为什么?你们想拥有孙悟空的这些本领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 他的这么多事中的一个——火眼金睛。先来考考你们的眼力。
一、观察图片──酒杯与人像,同桌互助,探索观察方法。
1.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一、三、五、七小组同学闭眼,(师用大屏出示右边第一幅图片)其余同学用两秒时间观察图片,然后把观察结果告诉同桌。
生:学生观察图片后把自己看到的内容尽可能清楚地告诉同桌。同桌可以就不清楚的问题发问。
2.师:刚才没有观察的同学谁愿意说一说自己从同桌那里听到的内容?
指名转述从同桌那里听到的内容,其他同学评价是否表达得清楚流畅。同桌评价倾听是否准确。
[设计理由:通过评价,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对倾听的评价旨在强调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教学预设:①(学生观察的结果可能发生分歧,有人认为是酒杯,有人认为是两个人的侧影)师:大家同时看了同一幅图,怎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呢?谁看到的是正确的呢?可以说说自己的理由。同学们可以猜测谁观察得准确。
学生阐述自己的理由,据理力争,双方争辩。
②(如果观察的结果一致)师:你们确信自己的眼力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再出示图片)师:请大家一起仔细看看图,你一定会有令人惊奇的发现。请刚才观察过一遍的同学先告诉同桌刚才你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现在又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说出观察的感受或启示。(将划线部分的要求展示在大屏上)生: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再将新的观察结果和感受说给同桌听
生:同桌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清楚,同桌互相交换意见。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指名在全班交流。
4.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补充,并做重点板书(仔细看反复看从多个角度看)
师小结:对,正如同学们所说,我们要想练就一双慧眼,就必须得非常仔细地看,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要反复地看,不错过每一个新的发现;还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发现事物的另一个全新的面貌。
二、观察图片──枯树老人头,考眼力,比口才。
1.师:通过刚才的锻炼,相信大家的观察能力一定得到了提高,(教师出示“枯树老人头”的图片,)现在到了“考眼力,比口才”的时间了,请观察这幅图,说一说自己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仔细看时看到了什么,再反复看,多角度看,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有什么感受。看谁发现得快,发现得多。看得仔细、发现最多、最有趣、讲得清楚、讲得精彩、听得仔细者都有奖。
2、师:同学们,观察一件事物,要有所发现的话,必须要善于思考,细心观察,还可以请学习同伴帮忙。我们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先独立看图,然后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幅画,说说一开始观察到的是什么?后来又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说说观察后的感受。小组成员当小裁判,在组内评一评: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得最清楚、最精彩,评出“独具慧眼”奖和“灵牙利齿”奖。最后,派最有实力的选手进行全班交流。
3、(小组活动结束,孩子们纷纷举起了手,这次显得更加自信了。)
师:孩子们,现在让我们来听听你们各个小组的观察结果吧!生1:第一幅图,我们组的同学首先只看到了一棵枯树的下面有两个老人的头像,后来经过仔细观察,我们惊喜地发现,其实,树的枝丫中还藏着八个头像,一共有十个头像;
师:(惊喜地)你们组的同学们真是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在前面一个同学发现的基础上有了一个飞跃,你们组可以获得“独具慧眼”奖。
(这个小组的同学兴奋不已,做出了一个胜利的手势,全班同学都为他们鼓掌。)
生2:老师,我可以比他说得更清楚、生动些。
师:好呀!请吧!
生2:第一幅图在一棵光秃秃的树下,一眼就可以看见两位白发苍苍的外国老人,他们可能是夫妻,正相视而笑呢!经过全组同学反复地看,结果发现左上方的树叉中间,隐藏着三个戴帽子的男人头像,有的脸上布满皱纹,有的脸上有胡须,根据这个方法,我们发现树顶上还有两个老人的头像,一个戴着眼镜,光头的,一个高鼻子,有浓浓的胡须,头发花白;同样,右边的树枝中间,藏着三个男人的头像,其中有两个戴着眼镜和帽子,中间一个目光炯炯。那么,整个这幅图,枯树上藏着十个头像,五个戴帽子,三个戴眼镜。我们觉得观察真的很有趣。
(顿时,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师:大家的掌声就是对你最好的肯定,你的回答确实很精彩。
生1:他不仅说出了自己观察的结果,而且观察的过程说得很有条理。
生2:他还把每个头像的样子都叙述得很具体生动。
生3:还说出了观察的感受。
师:我认为你们组可以获得“灵牙利齿”奖。
(再次掌声响起,其他组毫不示弱,争先恐后地举手。)
„„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能总结出自己的观察方法吗?
生1:观察要仔细、耐心。
生2:要反复地看。
生3:要从不同角度看,比如第三幅图就是这样,要不然的话老妇人的头像很难发现。
生4:“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人多力量大”,组内同学互相帮助很重要。要学会综合采纳别人的意见。
生5:观察还要加上丰富的想象。
师:是呀!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通过这次有趣的观察,你有哪些感受?
生1:我觉得观察生活很重要,有观察才会有所发现。现在我明白了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生动、具体了。
生2: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一句名言:“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我以后要多观察、多思考,写出好的文章来。
生3:我也是的。从前,我写作文时老是觉得无话可说,那是因为观察不够仔细,从今以后,我要认真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事物。
生4:观察要细心,要耐心。我刚才一开始说只有三个头像,结果后来找到了10个头像,看来以后没有观察清楚,不能随便下结论。
生5:我要把这3幅图带去考考我的妈妈。因为她平时总批评我不爱观 察生活,而她呢是“火眼金睛”,什么都蛮不过她的眼睛。看她这回能不能赢我。
好了同学们,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你们已经学会了,还想学他别的本领吗,?要想学别的本领导,老师下一次再来教你们,你们会欢迎老师吗?
(哈哈„„全班同学都沉浸在观察带来的乐趣之中。)
(总结评奖)
板书设计:
仔细、反复、多角度
看 看到的、想到的 说
第五篇:《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看到了什么》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上教材的第一课。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大树为观察对象,以一个初学科学观察者发展过程为线,通过依次递进的结构活动,让学生亲历并体验一次科学观察活动方法及其意义的过程,为后面科学学习活动奠定良好基础。本课也是植物单元的第一课。植物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事物,大树又是学生经常接触的物体。对大树的观察,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关于这棵树的形状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方面的事实性知识,更重要的是树也是有生命的物体。教科书表达的一个基本思想是,看照片只能获取有限的信息;回忆看到过的事实,实地观察能够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希望学生在与看图片的对比过程中,体会到实地观察与从图片上看对信息的获得是有很大区别的。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2、简单了解树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从图片中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3、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教学重点:用各种科学方法观察这棵树 教学难点:尝试用感观感知树
四、教学准备
1、校园中观察最大的国槐,教师课前实地看一下,考虑活动中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安全问题,加以预防。
2、准备一些观察活动中学生可能需要使用到的观察工具,观察记录纸。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看到了什么(观察首页图片上的大树)
1、谈话:同学们,在校园里、在每天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在公园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大树,你有没有仔细地去看过它们?有没有想过要去仔细地看看大树?
2、结合大树图片,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中的树。(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观察图片上的大树,学生获得的有关大树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
活动二: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看到过什么?
1、这只是图上的一棵树,我们看不出更多的东西。回忆一下你看到过的一棵真正的大树,说说你从树上或树下发现过的一些有趣的情况。教师投影教材P2六幅图,给学生的汇报描述以提示。
2、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过的情况比图片大树上发现的为什么要多得多呢?(学生通过回忆看到过的大树,汇报的信息大量增加。通过活动一和活动二的结构,让学生感到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所获得的信息、知识,比照片大树前多得多,无形中鼓励同学们去观察周围的实际事物。)
活动三: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
第一阶段:感悟“观察”
1、如果我们真的到树下再去看一看,你会不会看到更多呢?
2、为什么再去看看会看到更多的内容呢?
(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第二阶段:我想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到更多内容?
1、如果来到一棵真正的大树下,想想我想观察什么?
2、大家想到的观察内容真是丰富!有大树的树干、树皮、树枝、树的形状,有叶、花、果,有树上、树下的动、植物等等,那我们怎样观察才会了解这些观察内容的更多信息、知识呢?(小组讨论一下)
3、学生汇报观察方法。教师板书看、听、摸、闻等方法所运用的人体器官图。(学生可能没有想到听的方法,教师可提问学生:听说一棵大树每天要蒸发掉几百公斤的水,那么多的水从树根流向树叶,树干里有没有水流动的声音呢?让学生用耳去听„„学生体会到观察是眼、耳、鼻、手(皮肤)等的多种感官的综合活动。)
(通过活动二和上述活动三的结构,促进学生将看一棵大树向观察一棵大树推进,“观察”的定义也由此产生。)第三阶段:实地观察一棵大树。
让学生来到校园大树前,自行观察。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并要学生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写在记录纸上。
组织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1)你观察到了什么?
(2)我们今天为什么能观察到的更多?
(3)今天观察的大树和以前看到的大树有何不同。
4、小结:当我们带着那么多的目的、用那多的方法去了解一棵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有目的的观察,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通过以上内容,促进学生将看一棵大树向观察一棵大树推进,“观察”的定义也由此产生。)
拓展:继续观察学校里和家周围的大树,希望你们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板书设计:
我看到了什么
眼——看
有目的的仔细观察 手——摸
耳——听
观察记录单
我看到的大树的样子:
我观察到大树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