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学后记
三年级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学后
记
三年级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学后记
我在讲《我看到了什么》这课的时候,发现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上,出现了不同的回答现象,他们虽然知道一些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但当真的来到一棵大树前,他们却没有用上这些方法,只是随自己的意思,盲目的看着,把他们自己所说出的方法都抛在脑后了,我让学生把这些方法抄写下来,在实地观察的过程中按照这几个方法去观察,结果还是很好的,但因留给学生观
察的时间的太少了,所以没有观察记录完,我建议学生课后回家去继续观察。
教完这课后让我深深思考的是,我们在教学生一些探究、思维、观察等方法之后,学生好像没有把这些方法记在心中,遇事还是想当然,方法和实际相脱离,所以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教一种方法,就要扎扎实实的落实一种,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在科学课上学到自己终身学习的好习惯,才能真正的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我在讲《我看到了什么》这课的时候,发现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上,出现了不同的回答现象,他们虽然知道一些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但当真的来到一棵大树前,他们却没有用上这些方法,只是随自己的意思,盲目的看着,把他们自己所说出的方法都抛在脑后了,我让学生把这些方法抄写下来,在实地观察的过程中按照这几个方法去观察,结果还是很好的,但因留给学生观察的时间的太少了,所以没有观察记录完,我建议
学生课后回家去继续观察。
教完这课后让我深深思考的是,我们在教学生一些探究、思维、观察等方法之后,学生好像没有把这些方法记在心中,遇事还是想当然,方法和实际相脱离,所以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教一种方法,就要扎扎实实的落实一种,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在科学课上学到自己终身学习的好习惯,才能真正的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第二篇:《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我看到了什么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活动,知道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过程中,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进行科学观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亲历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
【教学准备】科学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看看课文插图。
1、引领学生看科学课本第2页中大树的图片。
问:从图片上看大树,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二、想想曾经所见。
1、组织讨论: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曾经看到过一些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3、比较:与刚才看图片得到的信息相比,内容丰富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图片所提供的信息是很有限的,如果要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必须选择真实的事物作为观察的对象。
三、再看真的大树。
1、如果现在再去看一看真的大树,是不是能够看到更多的内容呢?
2、比较:现在再去看一看大树,与刚才我们回忆曾经看过的大树,又有什么区别呢?
3、小结:带着目的去看一棵真正的大树,会比随意地看看的内容要多。带着目的去看真实的事物,才是科学课中进行的观察。
四、实地观察大树。
1、讨论: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们想观察什么?
2、讨论:怎样做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你打算用哪些方法来观察?
3、小组为单位,实地进行观察,并记录(科学记录本)。
4、小结:交流实验记录。
板书设计:
第三篇:科学三年级《我看到了什么》心得体会
科学三年级《我看到了什么》教学心得体会
观察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已经迫在眉睫。应当指出,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会是没有思想、没有创造力的学生。如果教师善于帮助学生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识进行一次又一次新的观察,他就能使学生的“旧”知识变得愈加巩固。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并没有把观察看做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看做是发展智力的途径,而只是单纯地看做一种教学的手段,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能力日渐降低。
其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有很多。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模型和实物标本,利用幻灯、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让每一个学生眼睛发亮,嘴巴不停,小手直举,思维就像山涧的溪流源源不断。课外,教孩子做一个能感悟周围世界的“有情”人,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带他们去寻访小动物,在草地、花坛、树林、田野、生物园、池塘,一起寻找飞舞的蝴蝶、“点水”的蜻蜓、“嗡嗡”的蜜蜂、成群的蚂蚁、跳跃的蚂蚱,鸣叫的蝉、畅游的蝌蚪,可爱的蚕宝宝,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蜗牛……可以这样说,观察的过程,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孩子们走进多彩的生命世界,了解小动物的习性,和它们一起玩耍,体验科学的乐趣。一旦时机成熟,创造就会如泉水一样喷涌而出。再次,观察能力是需要训练与培养的法,可以使被观察物形象、生动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知识的掌握显得轻而易举。在比较观察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不同事物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观察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选择各种合适的观察方法。
一个人知识的90%是通过观察得来的。对于儿童而言,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多姿多彩的天地,是他们从孩提时代起就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一花一草,虫鱼鸟兽,都曾引起他们的关注。我们科学课要做的就是将学生的这份兴趣延伸,让他们学会观察,从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刨根究底,溯本追源。从一次次活动入手,让孩子明白科学探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只要用心、留心、细心,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科学三年级《我看到了什么》教学心得体会
阿西尔乡中心校
加米拉(小)
第四篇:教学后记(推荐)
《花钟》教学后记
《花钟》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本课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了一天之内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并例举了牵牛花等九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最后扩展讲植物学家根据这一原理修建了“花钟”。它和后面的《蜜蜂》《玩出了名堂》等课文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突出本单元“细心观察”这个专题,旨在激发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这篇课文用语言优美,思路清晰,所以在教学中,我以“读”为本,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如自由读、同桌互读、小组读、指名读、默读、齐读、配乐读等等,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发现,读中体会,让学生感受到花朵的美丽,花钟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当然,我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不足,因为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我担心教学任务没法按时完成,所以给学生们思考的时间比较少,学生只是围着我的思路在转,回答问题单一缺乏主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意纠正这点。
朋兴乡星光小学 :王丹
第五篇:教学后记
“课内比教学”活动——教学后记
线条是最基本的绘画语言,他直接简便的表现出所要描绘对象的形象。本课以《线》绘画为造型手段,引导学生造型元素和造型组织原理进行创造表现。
在设计本课时先让学生了解线有长度,密度与厚度的区别,再欣赏教材图例:浩瀚的沙漠留下了一条条蜿蜒的线,由疏密伸向远方、碧绿的梯田裹上了一层层排列的曲线,时而互相环绕,时而相互伸展;无数冲天散落的烟花为寂静的黑影画上明亮的光线;凝聚的线向四周分散、倾泻···自然界得美丽图形和纹理千变万化,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学生欣赏完图片后,对线条有而来深刻的感知,在接下来的听看赏环节学生通过多形式多角度的发现线的秘密,为后面的创作提供的深入的素材。在师示范时,引导学生发现表现的多种方法及注意的地方,并大胆尝试制作的乐趣。学生作业时以描绘秋天的秋叶为切入点,重点如何装饰秋叶。学生在动手创作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大胆的想象,充分发挥形象思维能力,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闪光点。美术课中不在于学生画得像不像,也不在于跟老师画得一摸一样。关键在于创新、大胆,学生作业不要受老师范作的约束和限制,老师要想办法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打开思维,要有独到之处。
课堂上学生的感知还是比较落实的,也能大胆描绘出线条的特点,教师则引导学生发现线条的特点,如改变长短、粗细、弧度、排列方式等就能变出许多不一样的线,充分发现秘密所在。本节课重点是认识和发现线条的特点,学生能大胆运用表现不同的线条,不需要拔高,对一些线条的专用词汇不用灌输于学生,让学生用最直接最生活化得方式去感受乐趣所在。
本节课的对话流程是这样展开的:
1、导入。(绘画小游戏)
2、发现身边的线条。(从生活中展开)
3、从大自然中找寻线条。(线条也来自于大自然)
4、通过音乐感知线条的特点。(多角度的感受线条)
5、欣赏线条灵动的一面。
6、通过大师作品了解线条的巧妙运用。
7、师示范表现作品,学生发现方法。
8、学生创作作品。
9、课堂讲评,对本课知识有一个归纳及小结。
10、思维拓展,认识线条的另一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