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看到了什么》是新课程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上教材的第一课。在教材的选编上,以生活中常见的大树为观察对象,以一个初学科学观察学生的一般发展过程为线,通过几个依次递进的结构活动,让学生经历并体验一次科学观察活动方法及其意义的过程。设计理念
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以观察为基础。三上教材,依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设计了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主线,本课作为小学生科学学习、科学观察的入门课,让学生在参与有结构的系列活动中,经历并体验一次科学观察活动意义及其方法的过程,为后续科学学习活动奠定良好基础。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把感知从随意转化到有目的的状态上来,知道有目的地看是观察活动的基本要求,经历一次科学观察方法及其意义的体验过程。教学准备
1、物色校园中或校园周围可供学生观察的大树,教师课前实地看一下,考虑活动中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安全问题,加以预防。
2、准备一些观察活动中学生可能需要使用到的观察工具。教学流程
活动一:我看到了什么(观察首页图片上的大树)
1、谈话:同学们,在校园里、在每天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在公园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大树,你有没有仔细地去看过它们?有没有想过要去仔细地看看大树?
2、这里有一幅大树的图片,仔细看看图上的大树,准备告诉大家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比比谁看得仔细说得多。
学生看教材首页图片或教师投影图,说说所看到的相关信息,比比谁说得多。[观察图片上的大树,学生获得的有关大树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 活动二: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看到过什么?
1、这只是图上的一棵树,我们看不出更多的东西。回忆一下你看到过的一棵真正的大树,说说你从树上或树下发现过的一些有趣的情况。
教师投影教材P2六幅图,给学生的汇报描述以提示。
[学生通过回忆看到过的大树,汇报的信息大量增加。通过活动一和活动二的结构,让学生感到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所获得的信息、知识,比照片大树前多得多,无形中鼓励同学们去观察周围的实际事物。]
2、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过的情况比图片大树上发现的为什么要多得多呢? 活动三: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 第一阶段:感悟“观察”
1、如果我们真的到树下再去看一看,你会不会看到更多呢?(肯定能!)
2、为什么再去看看会看到更多的内容呢?(我还没仔细看过一棵树呢)[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第二阶段:我想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到更多内容?
1、如果来到一棵真正的大树下,想想我想观察什么?
2、大家想到的观察内容真是丰富!有大树的树干、树皮、树枝、树的形状,有叶、花、果,有树上、树下的动、植物等等,那我们怎样观察才会了解这些观察内容的更多信息、知识呢?(小组讨论一下)
3、学生汇报观察方法。教师板贴看、听、摸、闻等方法所运用的人体器官图。
(学生可能没有想到听的方法,教师可提问学生:听说一棵大树每天要蒸发掉几百公斤的水,那么多的水从树根流向树叶,树干里有没有水流动的声音呢?让学生用耳去听„„学生体会到观察是眼、耳、鼻、手(皮肤)等的多种感官的综合活动。)
[通过活动二和上述活动三的结构,促进学生将看一棵大树向观察一棵大树推进,“观察”的定义也由此产生。] 第三阶段:实地观察一棵大树。
利用课内剩下的7、8分钟时间,让学生来到校园或校园周围的大树前,自行观察。
第二篇:《我看到了》教学设计
《我看到了„„》教学设计
平昌县板庙小学
孙晓燕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二单元口语交际。[教学目的]:
1、通过对图画的多次观察,总结观察的方法: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
2、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有一定条理地把观察过程及“想到的内容”和“观察的感受”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
3、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提出问题和看法,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能力。
4、在有趣的观察活动中,体验观察带来的乐趣。[教学重点]:
1、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把观察过程及感受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
2、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表达的欲望和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教学难点]:能将看到想到的大胆表述,并有一定条理。[教学准备]:课文插图、其他相关图片 教学设计: 谈话导入:
孩子们,你们好!很高兴能够认识你们。你们知道老师姓什么吗?老师告诉你们,我姓孙,孙悟空的孙。孙悟空你们喜欢吧?你最欣赏喜欢他什么本领,为什么?你们想拥有孙悟空的这些本领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 他的这么多事中的一个——火眼金睛。先来考考你们的眼力。
一、观察图片──酒杯与人像,同桌互助,探索观察方法。
1.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一、三、五、七小组同学闭眼,(师用大屏出示右边第一幅图片)其余同学用两秒时间观察图片,然后把观察结果告诉同桌。
生:学生观察图片后把自己看到的内容尽可能清楚地告诉同桌。同桌可以就不清楚的问题发问。
2.师:刚才没有观察的同学谁愿意说一说自己从同桌那里听到的内容?
指名转述从同桌那里听到的内容,其他同学评价是否表达得清楚流畅。同桌评价倾听是否准确。
[设计理由:通过评价,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对倾听的评价旨在强调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教学预设:①(学生观察的结果可能发生分歧,有人认为是酒杯,有人认为是两个人的侧影)师:大家同时看了同一幅图,怎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呢?谁看到的是正确的呢?可以说说自己的理由。同学们可以猜测谁观察得准确。
学生阐述自己的理由,据理力争,双方争辩。
②(如果观察的结果一致)师:你们确信自己的眼力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再出示图片)师:请大家一起仔细看看图,你一定会有令人惊奇的发现。请刚才观察过一遍的同学先告诉同桌刚才你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现在又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说出观察的感受或启示。(将划线部分的要求展示在大屏上)生: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再将新的观察结果和感受说给同桌听
生:同桌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清楚,同桌互相交换意见。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指名在全班交流。
4.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补充,并做重点板书(仔细看反复看从多个角度看)
师小结:对,正如同学们所说,我们要想练就一双慧眼,就必须得非常仔细地看,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要反复地看,不错过每一个新的发现;还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发现事物的另一个全新的面貌。
二、观察图片──枯树老人头,考眼力,比口才。
1.师:通过刚才的锻炼,相信大家的观察能力一定得到了提高,(教师出示“枯树老人头”的图片,)现在到了“考眼力,比口才”的时间了,请观察这幅图,说一说自己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仔细看时看到了什么,再反复看,多角度看,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有什么感受。看谁发现得快,发现得多。看得仔细、发现最多、最有趣、讲得清楚、讲得精彩、听得仔细者都有奖。
2、师:同学们,观察一件事物,要有所发现的话,必须要善于思考,细心观察,还可以请学习同伴帮忙。我们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先独立看图,然后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幅画,说说一开始观察到的是什么?后来又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说说观察后的感受。小组成员当小裁判,在组内评一评: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得最清楚、最精彩,评出“独具慧眼”奖和“灵牙利齿”奖。最后,派最有实力的选手进行全班交流。
3、(小组活动结束,孩子们纷纷举起了手,这次显得更加自信了。)
师:孩子们,现在让我们来听听你们各个小组的观察结果吧!生1:第一幅图,我们组的同学首先只看到了一棵枯树的下面有两个老人的头像,后来经过仔细观察,我们惊喜地发现,其实,树的枝丫中还藏着八个头像,一共有十个头像;
师:(惊喜地)你们组的同学们真是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在前面一个同学发现的基础上有了一个飞跃,你们组可以获得“独具慧眼”奖。
(这个小组的同学兴奋不已,做出了一个胜利的手势,全班同学都为他们鼓掌。)
生2:老师,我可以比他说得更清楚、生动些。
师:好呀!请吧!
生2:第一幅图在一棵光秃秃的树下,一眼就可以看见两位白发苍苍的外国老人,他们可能是夫妻,正相视而笑呢!经过全组同学反复地看,结果发现左上方的树叉中间,隐藏着三个戴帽子的男人头像,有的脸上布满皱纹,有的脸上有胡须,根据这个方法,我们发现树顶上还有两个老人的头像,一个戴着眼镜,光头的,一个高鼻子,有浓浓的胡须,头发花白;同样,右边的树枝中间,藏着三个男人的头像,其中有两个戴着眼镜和帽子,中间一个目光炯炯。那么,整个这幅图,枯树上藏着十个头像,五个戴帽子,三个戴眼镜。我们觉得观察真的很有趣。
(顿时,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师:大家的掌声就是对你最好的肯定,你的回答确实很精彩。
生1:他不仅说出了自己观察的结果,而且观察的过程说得很有条理。
生2:他还把每个头像的样子都叙述得很具体生动。
生3:还说出了观察的感受。
师:我认为你们组可以获得“灵牙利齿”奖。
(再次掌声响起,其他组毫不示弱,争先恐后地举手。)
„„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能总结出自己的观察方法吗?
生1:观察要仔细、耐心。
生2:要反复地看。
生3:要从不同角度看,比如第三幅图就是这样,要不然的话老妇人的头像很难发现。
生4:“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人多力量大”,组内同学互相帮助很重要。要学会综合采纳别人的意见。
生5:观察还要加上丰富的想象。
师:是呀!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通过这次有趣的观察,你有哪些感受?
生1:我觉得观察生活很重要,有观察才会有所发现。现在我明白了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生动、具体了。
生2: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一句名言:“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我以后要多观察、多思考,写出好的文章来。
生3:我也是的。从前,我写作文时老是觉得无话可说,那是因为观察不够仔细,从今以后,我要认真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事物。
生4:观察要细心,要耐心。我刚才一开始说只有三个头像,结果后来找到了10个头像,看来以后没有观察清楚,不能随便下结论。
生5:我要把这3幅图带去考考我的妈妈。因为她平时总批评我不爱观 察生活,而她呢是“火眼金睛”,什么都蛮不过她的眼睛。看她这回能不能赢我。
好了同学们,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你们已经学会了,还想学他别的本领吗,?要想学别的本领导,老师下一次再来教你们,你们会欢迎老师吗?
(哈哈„„全班同学都沉浸在观察带来的乐趣之中。)
(总结评奖)
板书设计:
仔细、反复、多角度
看 看到的、想到的 说
第三篇:《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看到了什么》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上教材的第一课。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大树为观察对象,以一个初学科学观察者发展过程为线,通过依次递进的结构活动,让学生亲历并体验一次科学观察活动方法及其意义的过程,为后面科学学习活动奠定良好基础。本课也是植物单元的第一课。植物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事物,大树又是学生经常接触的物体。对大树的观察,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关于这棵树的形状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方面的事实性知识,更重要的是树也是有生命的物体。教科书表达的一个基本思想是,看照片只能获取有限的信息;回忆看到过的事实,实地观察能够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希望学生在与看图片的对比过程中,体会到实地观察与从图片上看对信息的获得是有很大区别的。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2、简单了解树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从图片中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3、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教学重点:用各种科学方法观察这棵树 教学难点:尝试用感观感知树
四、教学准备
1、校园中观察最大的国槐,教师课前实地看一下,考虑活动中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安全问题,加以预防。
2、准备一些观察活动中学生可能需要使用到的观察工具,观察记录纸。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看到了什么(观察首页图片上的大树)
1、谈话:同学们,在校园里、在每天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在公园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大树,你有没有仔细地去看过它们?有没有想过要去仔细地看看大树?
2、结合大树图片,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中的树。(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观察图片上的大树,学生获得的有关大树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
活动二: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看到过什么?
1、这只是图上的一棵树,我们看不出更多的东西。回忆一下你看到过的一棵真正的大树,说说你从树上或树下发现过的一些有趣的情况。教师投影教材P2六幅图,给学生的汇报描述以提示。
2、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过的情况比图片大树上发现的为什么要多得多呢?(学生通过回忆看到过的大树,汇报的信息大量增加。通过活动一和活动二的结构,让学生感到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所获得的信息、知识,比照片大树前多得多,无形中鼓励同学们去观察周围的实际事物。)
活动三: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
第一阶段:感悟“观察”
1、如果我们真的到树下再去看一看,你会不会看到更多呢?
2、为什么再去看看会看到更多的内容呢?
(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第二阶段:我想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到更多内容?
1、如果来到一棵真正的大树下,想想我想观察什么?
2、大家想到的观察内容真是丰富!有大树的树干、树皮、树枝、树的形状,有叶、花、果,有树上、树下的动、植物等等,那我们怎样观察才会了解这些观察内容的更多信息、知识呢?(小组讨论一下)
3、学生汇报观察方法。教师板书看、听、摸、闻等方法所运用的人体器官图。(学生可能没有想到听的方法,教师可提问学生:听说一棵大树每天要蒸发掉几百公斤的水,那么多的水从树根流向树叶,树干里有没有水流动的声音呢?让学生用耳去听„„学生体会到观察是眼、耳、鼻、手(皮肤)等的多种感官的综合活动。)
(通过活动二和上述活动三的结构,促进学生将看一棵大树向观察一棵大树推进,“观察”的定义也由此产生。)第三阶段:实地观察一棵大树。
让学生来到校园大树前,自行观察。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并要学生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写在记录纸上。
组织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1)你观察到了什么?
(2)我们今天为什么能观察到的更多?
(3)今天观察的大树和以前看到的大树有何不同。
4、小结:当我们带着那么多的目的、用那多的方法去了解一棵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有目的的观察,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通过以上内容,促进学生将看一棵大树向观察一棵大树推进,“观察”的定义也由此产生。)
拓展:继续观察学校里和家周围的大树,希望你们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板书设计:
我看到了什么
眼——看
有目的的仔细观察 手——摸
耳——听
观察记录单
我看到的大树的样子:
我观察到大树的样子:
第四篇: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榆树中心校: 李广林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 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
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
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
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
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 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
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
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
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
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
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
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
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
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第五篇:《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过程与方法:
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从图片中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3、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科学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观察大树时运用科学观察方法
三、教学准备
观察工具、观察记录纸、PPT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ppt出示几张校园花草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来自哪里吗? 是的,就是我们美丽的校园。喜欢观察的同学肯定会发现,我们的校园生机勃勃,到处生长着植物。2.看大树照片
(PPT出示大树)
这是我们校园里的一颗大树,从图片看大树,你们看到了什么?[板书:我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如实回答,倾听习惯指导)
3.回忆一颗大树
相信你们都见过大树,有的同学甚至还拥抱过大树,亲吻过大树,对吗?(生说爬树,做安全教育)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看到过什么?(引导学生表述规范:我看到)
生:树叶,树干,鸟,果实,小动物(可适当引出观察方法)(PPT总结)你们想一想,哪种方式我们能获得的信息多呢? 为什么呢?(生:回忆的是真的大树)
是的。即使以前不经意的看到大树,内容也比照片上的丰富。
4.观察一颗真正的大树 通过这两种方法,我们能获得大树的一些信息。同学们,你们还有更好的办法吗?(PPT)
是的,我们可以再去看一看,观察真正的大树。当我们想要了解的更多,知道的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大树的时候,真正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同学们,你们想观察大树的什么?怎样观察到更多内容?附近的小伙伴组成小组,小组讨论,一起来想办法。可以在记录本上简单记录你们的想法!生:看、摸、闻、听、尝、拍照、测量、制作标本、拓印、做记录等(板书)(师生、生生互评和补充)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回顾观察方法,强调安全,小组合作完成)
课后,老师给大家留一个小挑战。运用今天学习的观察方法,课后去仔细观察一颗大树,做好记录,比一比谁获得的信息多。
五、板书设计:
我看到了什么
观察方法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反思
看到的是什么?这是三年级的孩子真正意义的第一节科学课。我想处理好兴趣和习惯是我第一单元的常规工作重点。既要保护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要有利于促进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回忆所知道的植物,许多孩子曾养过一些植物,所以他们能具体说出植物的名称,但是对于植物的其它知识了解的很少。再从校园的大树图片切入,孩子们关注大树的结构较少,能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了解树的结构,并试着去描述。
在回忆曾经看到过的大树时,孩子们显示出来的东西并没有我想象的多,结合PPT他们讲到了叶、树干、藤蔓、树的形状等信息,联想部分说到了鸟巢、树干上的动物,也有少部分孩子说到低下的小草和周边的环境。
当老师说道想不想去校园看大树时,学生显的非常的兴奋。
教师在引导孩子们讨论时,大部分孩子能说出自己想观察的是什么,怎么观察。但是实际观察时,孩子最感兴趣的是观察树上的小动物,很容易被树上的小动物吸引,而对于诸如树根、果实、花、叶片长度等相关特点关注明显不够。显然他们的认知和行为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大多数孩子能用放大镜去观察,他们这么做,有很多孩子是因为对放大镜产生了好奇,急于想使用,而对真正观察的结果并不是很注重,教师在以后的观察活动中还要注意有效的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工具。
本课存在明显不足。一是提问方式没有抓住儿童心理,过于成人化,学生无法理解,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在以后需要多研读教参,多观摩其他老师上课,加强自我学习;二是教学方法不丰富,比如观察方法的使用可以直接给实物给学生先练习,再出去观察,也可以采用暗袋教学的方法;三是时间把握不准确,教研课可在设计时添加一个激动环节,以便时间不足或者有余。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