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课题研究方案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课题研究方案课题主持人:邳州市运河中学 潘景立
一
问题的提出
从2001年起,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启动与深入,对课程设置、课程目标体系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给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赋予了新的内容。强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诠释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目标。并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平台和结构成分来支持这场深刻的教育变革。
几十年来,信息技术(包含多媒体和通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作用日益广泛。信息技术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学习(CAL)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ITC)三个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用的阶段。
2001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鉴于此,我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作为研究的课题。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将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改革,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信息技术介入教育教学的过程——课程教学整合阶段,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然而,信息技术硬件大量的投入,并未在课程特别是自然科学(生物学科)课程教学改革中达到预期效果。
2006年,我校开通了校园网和每口教室都设置了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目前这些设备不能真正高效应用于生物等学科教学、建立新型教学结构的生物学教师也不占多数。我对我们生物教研组的教师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能熟练使用ppt等课件上课的老师不到90%,而能够开展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的教师更少。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校又有实力雄厚的多媒体硬件设施,而且生物学这门学科在初中阶段涉及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的生命现象这一特点。作初中生物学科的一线教师,我选择了在教学论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作为研究内容。目的是既能够帮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更好的学习生物学这门功课,帮助学生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把静止的关系动态化,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可运用计算机参与试验操作,能有效地突破重难点,从而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另一方面探索一种教学模式,使我校生物教研组的老师都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和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整合中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融合为整体。整合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指导课程的教学设计,在经历了整合实践后,认识到“整合”实质上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生物学科课程的各个方面去。同时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使教学内容的组合更加合理、清晰,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更加优化。三
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调查研究,来确定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2.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情境。
3.如何恰当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优质课堂。4.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媒体组合实验教学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5.通过实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
6.在教学论理论视野下探索以适应新课程和现行教育的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教学整合的实践方案。
四
研究的对象
初中学生
五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初中生心理学为理论依据: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理念,借鉴先进的课题研究成果。
2.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有效的改善学习态度、促进技能和在新情境下概念的应用与创造性能力。
3.利用成功教育的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指导: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加深概念理解学习,再建认知结构的新途径;能够减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中的挫折和困难,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和喜悦感,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生物学,今后选择生物学作为职业。
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背景下的抛锚式教学作为理论指导:重视有效地设计学习情境和学习途径来促进概念的学习与转化。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有效的实验教学,促进了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分析能力。
六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应该在教学论思想的指导下,对学科教学特征、探究学习所需的情境与过程进行理论与文献分析。
2.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教学中一些滥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现象或不能正确有效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课堂个案进行整理和分析,由现象得出结论,为实验操作提供参照。
3.调查法 在教学中选择不同的班级就同一课题进行不同方式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调查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 组织生物教研组的教师对自己平时在生物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座谈、讨论。即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在研究中反思、总结、提升。
七
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本人曾参与研究徐州市的十一五课题(已结题)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2.学校每个班级配备了多媒体设施,并且每位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所以有一定的研究条件。
3.我本人已经在省市级的不同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的评比中获奖,其中数篇是关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文章,因此为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写作基础。4.学校每个教室、办公室拥有多媒体和计算机上网系统,随时随地能够上网查阅资料,浏览最新的信息,学校图书管和阅览室拥有数十万册图书、资料和最新的期刊,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最新的信息来源。八
读书学习计划
第一阶段:2008-11~12 1.《多媒体教学(教学电脑化网络化)》 韩保来 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2.《中学生物教学建模——学科教学建模丛书》 贺建 等.广西教育出版社 第二阶段: 2009-1~2 3.《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美)里德利等著.沈湘秦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计算机网络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吴宜功编著。第三阶段: 2009-3~4 5.《中学生物学教学理论 》刘恩山.高等教育出版社 6.《Flash MX 多媒体教程》 第四阶段: 2009-5~6 7.《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美黛安娜.罗曼斯 8.《Dreamweaver CS3多媒体教学风暴》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第五阶段 2009-7~9 9.《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 10.《Photoshop多媒体系统教程 》 九
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8-11~12)
1.查阅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分析
2.调查目前学生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意见和建议
(二)具体实施阶段:(2009-1~6)
第一阶段:2009-1~2 1 针对现状策划出干预措施
2.设计出3个符合整合措施的教学案例 第二阶段: 2009-3~5 1.再次调查经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后学生的学习状况 2.收集相关数据 第三阶段: 2009-6~7 1.对数据整理、分析
2.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三)课题总结阶段(2009-8~10)第一阶段:2009-8~9 1.准备结题材料,完成实验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2.编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课题研究材料 第二阶段:2009-10 整理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上传教科所,准备结题。
(四)申请课题结题(2009-11~12)十 预期研究成果
1.撰写系列实验论文汇编成册
2.形成个案研究案例
2008年12月25日
第二篇:信息技术教师课题研究方案(推荐)
“在读书中养成‘学与思’习惯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读书是时代的需要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网络的发展与广泛应用,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广泛很便捷,教师如果不读书、不学习,占有的知识很匮乏,很难更好的胜任人之师。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提出了尖锐而有力的挑战,读书是课改的需要,是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必不可少的途径。
2、新兴学科与时俱进的需要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自从2000年至今虽然只开设了13个年头,但硬件软件更新速度很快,教师要胜任本职工作,更好的驾驭课堂、上好信息技术课,就必须不断的充实自己,不断的学习与提升自己。
3、多专多能的教师岗位的需要
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目前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非专业教师颇多,多数在基层学校身兼多职,课堂教学往往受到忽视,教师更多的是停留不前。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是时代的趋势,如何让教师们克服职业倦怠?更好的让其他学科内容服务于信息技术教学,在这样一个学习社会化的时代,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如何做到多专多能,读书是最好的选择。
4、“环境”与氛围使读书成为习惯与必然
读书是每个正常的人人生当中都曾或一直经历的很平常的一件事,但因教师工作后多种角色导致读书成了泡影,本学期在学校倡导“阅读与写作”的策略研究的大环境下,开展“在读书中养成‘学与思’习惯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读书意义众多,曾经有人说:“读书如采金”,“书中自有黄金屋”,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培根说:“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普希金说:“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书籍帮助许许多多的人获得了智慧,走向了成功。是书给了人们知识,给了人们乐趣、智慧和能力。培养教师读书,提升人生品位,促进专业发展,是本课题的宗旨。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使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丰富多彩;提高信息技术教师对其它学科的知识的认知程度,使得信息技术课堂能够与其他学科进行无间隙的融合,提高课堂效率,扩展课堂内容;提高教师基础学科知识及人文知识。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三个习惯的养成,即培养教师读书的习惯;培养教师在读书中思考的习惯;培养教师将思考化作写的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读相关教育理论及本学科专业书籍,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学的优化指导作用。
2、研读相关学科内容的书籍,对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的辅助作用。
3、研读相关生活、人文书籍,对信息技术教师丰富教学内容的作用。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第一阶段 启动准备:(2013年8月—2013年9月)
选题、讨论;制定、完善课题方案;明确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目的意义、阶段性研究目标、预期成果等。
第二阶段 研究积累:(2013年9月—2013年11月)
1、进行读书问卷调查
2、确定研读书目
3、开展多种形式研读。
4、写读书笔记及随笔等
第三阶段 研究阶段小结:(2013年11月—2013年12月)梳理研究阶段成果:读书笔记、随笔、心得等;撰写阶段总结
第四阶段(2014年3月—2014年7月)对本课题进一步进行研究。
六、预期成果
读书笔记、随笔、心得、论文、发表文章等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一)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二)课题研究小组:
第三篇:初中生物课题研究方案 已修改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
初中生物课题研究方案
突泉县第三中学
初中生物课题研究方案
突泉县第三中学
课题名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 课题负责人:刘玉军(任课学科 生物)
课题组成员 :刘玉军
周喜珍
金恒武
张亚娟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启动与深入,对课程设置、课程目标体系等
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给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赋予了新的内容。强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诠释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目标。并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平台和结构成分来支持这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鉴于此,我组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作为研究的课题。
二、行动研究计划(包括已开展的行动和反思)
(一)研究对象:
七、八年级学段学生
(二)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研究,来确定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2.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情境。3.如何恰当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4.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媒体组合实验教学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
5.通过实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
6.在教学论理论视野下探索以适应新课程和现行教育的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教学整合 的实践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初中生心理学为理论依据: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理念,借鉴先进的 课题研究成果。
2.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有效的改善学习态度、促进技能和在新情境下概 念的应用与创造性能力。
3.利用成功教育的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指导: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加深概念理解学习,再建认知结构的新途径;能够减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中的挫折和困难,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和喜悦感,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生物学,今后选择生物学作为职业。
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背景下的抛锚式教学作为理论指导:重视有效地设计学习情境和 学习途径来促进概念的学习与转化。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有效的实验教学,促进了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分析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应该在教学论思想的指导下,对学科 教学特征、探究学习所需的情境与过程进行理论与文献分析。
2.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教学中一些滥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现象或不能正确有效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课堂个案进行整理和分析,由现象得出结论,为实验操作提供参照。
3.调查法 在教学中选择不同的班级就同一课题进行不同方式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调查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
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 组织生物教研组的教师对自己平时在生物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座谈、讨论。即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在研究中反思、总结、提升。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准备阶段:(2015-3~5)
1.查阅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分析
2.调查目前学生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意见和建议
具体实施阶段:(2015-6~2015-10)
第一阶段:2015-6~7 1.针对现状策划出干预措施
2.设计出 3 个符合整合措施的教学案例 第二阶段: 2015-9~10
1.再次调查经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后学生的学习状况 2.收集相关数据
第三阶段: 2015-11
1.对数据整理、分析
2.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课题总结阶段2015-12~1 第一阶段:2015-12-1~10.1.准备结题材料,完成实验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2.编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课题研究材料
第二阶段:2015-12-11--20整理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上传教科所,准备结题。
申请课题结题(2015-12-21-31)预期研究成果: 1.撰写系列实验论文汇编成册
2.形成个案研究案例
第四篇: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高中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一、课题的界定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借助学生报名及平时的考查产生“层次”学生,在对他们进行深刻的了解情况下,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并产生相应的兴趣小组活动,我们尽可能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兴趣小组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问题的背景
1、课题研究的背景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差异。①没有中考高考的压力,以至于学校领导、老师、学生不重视,把它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②学习条件各不相同,条件好的学生,自己家里已经购置了电脑。而另外的学生,除了在学校上信息技术课时有机会接触电脑外,没有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③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④学生自身素质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如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等。我们认为:传统的班级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是平等对待学生,实则由于“一刀切”,势必造成差生吃不了,好生吃不饱的现象,这恰恰是机会的不均等。现代教育学认为分组教学的优点在于它能照顾学生学习的水平和能力的差异,适应他们不同的情况和要求,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在实施的过程施以相应的心理教育,能将分组教学给各类学生带来的心理上的不良影响如学业优秀学生的易产生优异感以致骄傲自满﹑学业落后学生的易有失落感以致自暴自弃等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2、我校的情况
作为福建省一级达标中学,我校学生们肩负着考大学的重任。虽然学校按课程设置每周都有安排信息课,但由于高考的压力,学生并没有真正去重视它,实行分层教学有助于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我校的学生们来自我县的各个乡镇,信息能力起点也不一样,对信息技术课实行分层教学,有助于针对于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
三、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教会全体学生,这体现了课改 “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 的新理念。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他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要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英国现代教育学家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说“一些教育努力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尽可能达到最高的个人发展”。这为我们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及所受教育不同,学生的智力存在着个别差异。心理学和教育学明确指出,教师必须针对个别差异,进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一方面在教学的广度、深度、进度上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另一方面必须考虑学生个性特点,尊重个别差异。分层教学的依据就是承认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对学生实行几个尺度并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长足发展。使优秀生提高冒尖,大部分学生正常发挥,稳步提高,后进生得到转化,努力赶队。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如何面向兴趣小组全体学生,实施适应学生差异的分层教学,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目的。(关键问题:减少后进生数量,提升优良数量和层次,全体学生学有所获,人人有进步。)
2、探索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当前课改精神的教学策略,研究通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进而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教学策略。
3、因地制宜,从本校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究实效。通过课题的研究,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其出发和归宿都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研究
组织对高一年新生信息素养考察,记录成电子档案,形成分层教学的依据。通过“广撒网”的形式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尽可能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成立多样兴趣小组活动,包括:①青少年信息学奥赛活动;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③电子作品制作活动;④机器人制作活动。
2、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电子档案的信息素养能力,信息技术教师集体备课,形成信息课教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根据学生的能力及学习需要让他们自主选择兴趣小组。课题组老师们相互配合、指导他们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兴趣小组。
3、分层施教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实行分层教学,课题组教师可根据课堂效果,修改完善信息课教案。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兴趣小组活动、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分层教学。对在活动及其延伸部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区别的合作教学活动,使学生们各得其所。
六、课题研究的思路
1、调查研究法。通过这一方法,课题组了解有关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有用的材料。
2、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有关资料,总结规律,解决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个案研究法。通过典型个案的研究,反思成功和不足。
4、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法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七、研究对象
惠安一中高
一、高二兴趣小组全体同学。八.研究的进度计划
1、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7月)(1)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可行性调查论证,准备有关研究材料,申报、立项。
(2)立课题研究小组,形成具体的研究工作网络。
(3)完成开题报告,组织开题论证,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2月)(1)理论学习:进行现代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信息技术理论的培训。
(2)教师备课:针对兴趣小组开设的科目进行集体备课。熟悉PowerPoint、Flash、Pascal等软件的使用。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第二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运用了恰当的实验方法,开展“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在实验过程中收集整理优秀实验课例、授课实录、有关信息技术的论文,完成阶段总结,完成研究资料的整理、检测、数据的统计和写出研究报告。考查研究报告和其它研究成果的质量。
(1)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小结课题实施以来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法,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和教学模式。
(2)完成各项主体报告和技术文件的准备。
(3)对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概括升华,检验是否完全完成预计研究计划,并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全面的评测。
3、总结汇报阶段(2014年7月-2014年12月)(1)提交研究报告,进行实验总结。(2)总结本课题研究论文并汇编成册。(3)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汇报。
九、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利条
课题组成员平均年龄不大,大多有5年以上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其中大部分成员都有参与课题研究的经验;课题组成员年富力强,工作积极性高,学习新事物能力强。各位课题组成员专业知识过硬,课堂教学效果突出,在最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为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与实践经验的指导与帮助。
课题组成员学历均在大学本科或以上,均有强烈的上进心,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管的大量资料指导本课题的研究,也能够借助网络等手段来进行辅助研究。
我校学生的总体探究水平较高,为课题组成员实现教学设计提供了充分必要的条件,使本课题的研究能够顺利的实现各个阶段的任务。我们相信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再加上外界的帮助,我们的课题一定能顺利开展下去。
十、研究成果预期效益和使用范围
何小阳老师完成阶段性论文《浅谈信息技术教师实行分层教学》。何小阳老师完成《信息学奥赛培训指导》校本课程。林国斌老师完成《创新设计》方面校本课程。陈刚老师完成《网页制作》方面的校本课程。
刘莉燕老师完成《机器人培训》方面的校本课程。
何小阳完成阶段性小结。
张流民老师完成提高课堂有效性论文。
十一、课题组成员分工 何小阳:课题负责人,负责制定计划、方案,撰写报告。张流民:工作协调、收集材料,撰写论文。
林国斌:上课、编写校本课程、撰写报告、论文。陈刚:上课、编写校本课程、撰写报告、论文。刘莉燕:上课、编写校本课程、撰写报告、论文。
第五篇:课题研究方案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实施方案
一、题目: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二、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对学生的辅导关系到我们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否,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切身利益,从远处看,更关系到每个学生家庭的幸福生活以及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因此,面对不同的辅导对象,我们要选择适合的辅导材料,合理的把握时机,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这样才能做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这种辅导才会有意义有价值。同时,对学生的辅导也是我们教师应尽的义务,对学生辅导的同时不断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友谊,对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提供有力的保证,教师在辅导中也充实了自己的工作生活,使得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意义。目前我国有许多对小学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研究,也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提出问题解决的对策,这对我国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研究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是目前对小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研究比较少,也没有比较规范的研究,所以这是本文研究的意义。
三、理论依据、丁淑纯在《学生厌学原因及相关对策》中提出厌学,是学生中常见的现象,根据表现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有些学生只是偶尔对某门学科或某位老师产生不满的心理和情绪,从而讨厌上某一次课,或产生厌烦,从而导致上课睡觉,不写作业,甚至旷课,有时还伴有一些诸如头痛之类的生理反映,讨厌做某一门作业,这是轻度厌学;有些学生经常对某门学科或某位老师、某个学校,这是中度厌学;有些学生则一提到学习就头痛、厌烦并伴有呕吐现象,对与学习有关的一切表现出极度的愤慨乃至仇恨,仇恨书本,仇恨学校,仇恨处处与他为“敌”的老师,仇恨“逼”他读书的父母,这是重度厌学。在这三种程度中,前两种比较常见。在07年第5期的《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关于对中小学生辅导需要调查的报告里提到,辅导室协助学生克服适应和发展上的困难的教育活动;辅导应面向所有学生;辅导的目标是学生全面的发展;当事人对学生辅导需要的知觉可以作为辅导需要的测量指标。文章里面也提到了美国学校心理咨询师学会在97年通过的《学校辅导计划的国家标准》指出,在学校情境中,促进和增强教育过程,使所有的学生成为更好的学习者,是一个全面的辅导计划的全部。
四、研究目标、内容、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通过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出问题解决的对策,希望能通过本次的研究,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研究内容:
(1)学生分层研究,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生分层。
(2)课内针对性辅导,包括学生对目标的理解,知识的接受与延伸,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3)课外针对性辅导,怎样设计不同类别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课外拓展。
3、研究假设
我校如何对小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的一系列研究,能给全校小学生的问题解决提供较好的解决方法,针对小学生的各方面辅导有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能提高我校教育教学的质量。
五、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1)组成研究小组。
(2)选择有代表性的课堂实践年级:一年级和三年级.2、研究方法:
(1)访谈法:通过与相关学生的交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必要时,对学生家长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及生活状况
(2)分层教学法:在每节数学课的课前课中课后,设置不同层次的知识点及作业,以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学习需要;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学生个性的研究,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特征,对个性化辅导的学生做特别的档案记录,然后用教育比较法进行分析比较。
(4)阶段总结法:不定期召开课题小组成员会议,让大家对前段时间的数学课堂内个性化辅导策略的研究作一个汇报,并提出在课堂辅导中碰到的问题。
六、时间和步骤:
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6月—8月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整理、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及理论;
(2)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3)撰写课题具体实施方案。
(二)研究阶段: 2013年8月—2014年2月
(1)按时上传小课题研究资料,交流、讨论、分享研究心得体会。
(2)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课题研究,做好记录,设计教学案例,撰写教学反思。
(3)按时参加小课题研究培训学习,及时获得专家引领、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持。
(4)与其他研究人员合作交流,和谐互助,取长补短。
(5)随时调整研究方法,师生互动,重视研究效果。
(6)结合指导教师的帮助,撰写小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上报研究情况。
(三)总结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加工修改研究案例,撰写结题报告。
七、预期成果: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学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数学。通过与相关学生的交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必要时,对学生家长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及生活状况,对其制定针对性的辅导方案;在每节数学课的课前课中课后,设置不同层次的知识点及作业,以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对学生个性的研究,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特征,对个性化辅导的学生做特别的档案记录,然后用教育比较法进行分析比较;不定期召开课题小组成员会议,让大家对前段时间的数学课内外针对性辅导策略的研究作一个汇报,并提出在期间碰到的问题,各抒己见群策群力给予后续方法的改进。运用了访谈法;分层教学法;个案研究法;阶段总结法等手段。
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八、分工一览表、九、条件分析、1.领导高度重视、教师积极参与
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在新课改环境下,重视数学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校教育要逐步从“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教师以课题研究为契机、为切入点,都积极参与到教学创新中去,努力研究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过程。
2.硬件、软件条件成熟
学校的硬件建设良好。学校现有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师办公室都配有连接因特网的计算机。有足够的空间和宽带保证本课题所需的网络环境。
同时,学校在软件资源建设方面也逐年加大投入,学校订有《教师报》、《中小学教学设计》、《中国现代教育》等多种国家级杂志,校图书馆现有图书4万余册,并且每年保持一定的更新比例。这些软件资源都为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其它保障条件
学校行政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并且在组织上、制度上规范了本课题的运作。教研室的领导也对本课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给予我们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指导,协助我们进行科研攻关。
综上所述,在我校进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的课题研究是切实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