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叶笛(二章)_教学设计_教案

时间:2019-05-12 20:1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叶笛(二章)_教学设计_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叶笛(二章)_教学设计_教案》。

第一篇:4、叶笛(二章)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复沓形式,回环往复,情思悠长的写法:体会散文诗中丰富、奇特的想象;体会散文诗的特点;理解诗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阅读体会诗的意境和写法;通过朗读加强语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两首散文诗表达了人热爱故乡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要仔细体味。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叶笛》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学习诗歌回环往复的写法。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引言:今天我们将接触一个新的文学体裁——散文诗。散文诗起源于俄国,流传到我国已经90多年的历史了。是兼有抒情散文和抒情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混血儿”,它的形式是散文,灵魂是诗。散文诗没有模式,它本身是解放出来了的一种文体。茅盾先生曾用一句话概括了散文诗的特征:“散文形的诗”。介绍散文诗

散文诗: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茅盾的话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诗和散文诗;抒情散文和散文诗的区别。当然只能大体地加以区别,绝对的区别标准是难以规定的。a.诗与散文诗

我们在此引用一下那家伦的观点,他以为散文诗是从诗或散文领域中分离出来,是近代文学向更精细的文学体裁发展的一种趋向,这一说法,值得注目。的确,在近代文学中,如报告文学、杂文都是从散文领域内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文体的

1.散文诗与一般新诗的区别在于: 散文诗不像一般新诗那样有严谨的格律,它不分行,不押韵

2.可是既然是“诗”,散文诗必须具备 诗的最主要的基质:感情,必须强烈;想象,必须丰富;意境,必须和谐。b.抒情散文与散文诗

1.散文诗篇幅短小,有一定字数限制,抒情散文可稍长些;

2.散 文诗要求有浓郁的诗的意境,而抒情散文虽然也以此为创作的追求目标,但由于篇幅稍长,意境总不那么凝聚

3.散文诗中要隐含寓言和哲理,又必须通过形象来表现 总结

也都是由于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了扬弃诗或散文中的某些“拖累”(所谓扬弃,就是有选择地保留.舍弃并进行某种转化和提高)如诗的押韵、讲平仄之过于硬僵的约束,如散文行文之过于分散、拖沓以至没有节制等,为了吸取二者的优点,如诗的浓缩、内在的节奏感和散文的舒展自如、自由活泼等,而试着以一种新的文体来表情达意。

诗歌讲押韵,甚至讲每节的行数,乃至每行有整齐的字数,在某种情况下,格律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使诗歌生色增辉;甚至如果脱离了一定的格律,诗不成其为诗。但在另外的情况下,格律的确成为一种“拖累”,而散文诗恰恰可以冲破这种“拖累”而自成格局。从某些散文中,也不难发现某些“拖累”,譬如行文拖沓,内容过于繁杂,节奏过于迟缓等,散文诗又可以改正这些“缺憾”而同时吸取散文的另外某些美学特点,自成格局。

散文诗语言的内在张力,是一章作品中最大的特色。一句话一个小片段便能将思想的厚度升华到另一个高度。散文诗章里一个标点一个词的运用,都会影响到整章散文诗的表达效果,所以娴熟的语言应用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

二、新授

齐读诗歌:对于散文诗要有更直观的了解,就必须进入具体的文本阅读,现在就请同学们朗读一下散文诗的第一首《叶笛》。(多次朗读课文,使用“学乐师生”APP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作者介绍: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9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解读文本

诗人在《叶笛》中营造的是怎样一个世界呢?首先我们要关注的是技巧 1.最明显的就是“重复”

“吹出了„„吹出了„„”,从修辞角度说这是运用了排比。但这不仅仅是修辞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诗学的问题。这里的排比句式增强了循环往复的节奏感。叶笛没有技巧只能发出一些单调的或者刺耳的声响,可到了郭风的笔下就变得不同凡响了,他不仅吹出了节奏吹出了旋律,而且更吹出了故乡的景象,乃至吹出了故乡的豪迈„„ 2.接下来我们关注象征。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中外各种文学作品多采用。所谓象征,即借助某种具体形象以体现某种抽象思维以及情感。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隐喻对所爱者之思念和离情。如李贺的“可怜日暮嫣红落,嫁与东风不用媒”(《南园》十三首之一)隐喻女子容华易衰之意。这些都是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我们并且可以从中发现诗人运用这种艺术手法的技巧之高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象征的艺术效果在于能够赋予被象征物以暗示,引导读者的想象和联想的作用,被概括的内容显得含蓄、深广。《叶笛》中多次出现了“对于太阳的赞歌”,“太阳似的升在空中的旗帜的歌”以及“太阳的光明”,便是想通过象征的手法,以“太阳”隐喻光明的社会、时势和人民的喜悦的心情。顺便说一句,多次出现有关“太阳”的文句,又旨在渲染一种光明的气氛,增强我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效果。这种渲染手法,当然也是一种技巧。

3.看一下诗歌的最后一节。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通感。

我国古典诗词以及国外若干意象派、象征派诗歌中往往采用这种表现手法和技巧。这就是把五官的感觉视、听、味、触以及心理感觉(意感)互相沟通起来描绘。(如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就是把视觉(日光和青松)与触觉(冷)沟通起来,描绘一种清冷的景色。如杜甫的“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就是把视觉(所见青山)沟通听觉(泉水又转化为哭声)来烘托一种悲切的心境。)在《叶笛》中,就出现了那笛声里有青草、龙眼花的香味和太阳的光明的诗句。把叶笛给人的感觉通过嗅觉和视觉表现。青草的香味(惬意悠然,亲切轻松,乡土气味)和太阳给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积极的,明亮的,温暖的)

郭风常常感到《叶笛》这篇作品,还没有完全表达出自己对故乡、对故乡大自然和民俗中所蕴藏的特有的诗的现象和诗意的深刻性,没有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对故乡的深刻的情感。其实他在诗歌中所营造的乡土世界是比较成功的,乡土的亲切与诗意皆产生于距离,远离故土的人才会产生亲切的怀恋。所以这个诗人创造的世界并不是现实的世界,是我们刚才说的可能的世界。4.下面,要谈的是《叶笛》中有关“结构”的技巧。

所谓结构,可否说是一种使作品成形的技巧?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安排一篇作品的内容,合理取舍材料、合理布局,以构成一篇作品之和谐的艺术整体。以《叶笛》为例,它一共四节,一、三两节对称,二、四两节对称;每节采用若干排比的文句,句式大体匀称;但又按照思想感情的自然发展,排比句不求整齐,而追求与内在节奏相适应的排列。另外,各节又成为各自独立但又服从于全篇的小结构,各自追求自己的匀称和变化。如果允许“现身说法”,《叶笛》的结构似乎是从我国古典建筑得到某种启示,或者说,它是仿照我国古代宫殿前后照应,东西对称,基本整齐而又有一定错落的构造体系。

三、练习解释词语:

明媚:

一往而深:

课堂小结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感受这是一首既有诗情又赋予技巧的散文诗,也具有当时的散文诗创作中难得的浓厚的泥土气息和牧歌风味。这是一首意境极光明灿烂的诗歌。表达出的对于大自然,对共产党,对国家对生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也是真诚热烈。其中的乡土风情更是表达得幸福惬意。到此我们还只是拘泥于文本本身。但是我觉得有一个问题是比较有意思的。我想提出来供大家思考一下。也许大家都对这样的问题会忽略,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是什么时候?(1959)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怎么样的时期?(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中国近百年历史上少见的大饥荒时期。)这样一提出来,也许有的同学会觉得这与诗歌中所营造的欣欣向荣的世界构成了一个奇怪而强烈的讽刺。确实有人认为这是带有附和时代共名的需要创作出来的。我们不在这里对此评论做评价。因为也有人这样认为,作者是要营造一个向往的理想世界是对于现实寄予很深刻的寄托和渴望。在那样一个思想单纯的年代,没有必要去怀疑作者的热情与热爱,他们都是极真实诚恳的。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我们很难判断谁的更接近于作者的创作初衷。

课后习题

比较两首散文诗的咋内容和表现技巧上不同,进一步体会散文诗的特点。

板书

吹笛子的感受

眷恋、赞美、爱——对乡土的深沉眷恋 叶笛

叶笛声的特点

朴实、单纯、强烈——对光明和自由的礼赞

吹奏叶笛

光明、幸福

麦笛在平原吹响

麦笛吹出乡间美景

麦笛

的音乐

麦笛吹出劳动的欢情

麦笛吹出梦和收获

花一般

第二篇:叶笛教学设计

第4课《叶笛(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诗体裁的有关知识。2.培养学生朗读散文诗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品味语言,体味散文诗意境。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散文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散文诗的意境美,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散文诗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散文诗内容。●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象法。这首散文诗语言优美、精炼,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散文诗的特点。●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1.给生字注音。

2.试读课文。(三次以上)3.掌握节奏。

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1)题目寓意;(2)简介作者和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回顾我们多年来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在哦我们积累的众多文学大家的作品中,从来不乏对于故乡的描写,这些描写中更是夹杂着对于故乡的赞美,今天我们来著名作家郭风对于故乡的赞颂,请翻开书本。

1.简介作家作品;(1)作家简介;郭风于193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自1945年出版第一部童话诗集《木偶戏》以来,已出版散文集、散文诗集、儿童文学集等50多部。1988年俄文版《郭风作品选》在苏联出版,另有一些作品被译为日、法、英等文字。童话集《孙悟空在我们村子里》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郭风散文选集》分获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首届鲁迅文学奖荣誉奖;散文集《黄苍集》获1995年台湾金鼎奖;散文集《汗颜斋文札》获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郭风1991年被国务院授予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系全国首批百名优秀编辑之一。

(2)作品简介:

郭风的《叶笛(二章)》选自《叶笛集》,1959年出版。在《叶笛》中,作者鲜明地描绘了一幅闽南乡间的民俗图:乡民用两片自然界的绿叶,吹奏出心底的歌。礼赞生活、大自然、劳动和光明,抒发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乡土的深沉眷恋和对祖国的深情。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散文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3.整体感知课文

借助注释,疏通课文内容。

①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②肺腑:比喻内心 ③激越:形容情绪激烈昂扬 ④礼赞:赞颂

⑤一往情深:形容对人或事物一直有深厚的感情。

⑥明媚纨绔:(景物)鲜明可爱 4.合作探究:

(1)在《麦笛》中,作者反复说麦笛“吹出花一般的音乐,吹出阳光一般的音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这种反复是中国古诗中复沓的手法,它使文章构成了线索清晰而又层层递进的结构,并使得文章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2)有人这样说:“《叶笛》是‘无声的音乐’,《麦笛》是‘白描的绘画”’,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点拨:《叶笛》抒写对乡土的厚爱和对祖国的深情,既有牧歌的风味又有颂歌的色彩。全篇对生活、自然的情感抒发采用直接抒情的形式,而对祖国、对给予祖国新生的共产党的歌颂则运用了象征、隐喻的手法,使情感显得深沉而含蓄。《麦笛》中,作者以饱满的笔,调动丰富、奇特的想象,描绘着故乡的四月:它的天空,它的果园,它的麦田,以及吹奏麦笛的故乡的歌手。

(3)小小的两片绿叶,细细的一支麦管,真的能吹出这样有丰富内涵的音乐吗? 点拨:不完全是这样的。小小的两片绿叶,细细的一支麦管,能吹得响,也能吹得清脆.吹得悠扬。但要吹出作者所描绘的:“对于乡土的深沉眷恋,吹出了对于故乡景色的激越的赞美”,吹出“对于生活的爱”“自由的歌,劳动的歌”“青春的歌”,这就有难度了。因为作者心中有爱、有梦想、有追求,对家乡的土地十分眷恋热爱,所以在他听叶笛、麦笛的声音时,内涵才这样丰富多彩、积极向上。作者描绘叶笛、麦笛吹出的音乐,内涵这样丰富多彩,其实是作者自己内心世界的折射。

(4)“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点拨: 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作者把听觉形象化成嗅觉形象,让人仿佛看到了故乡的风物,从而联想到故乡的美好。

(5)“太阳似的升在空中的旗帜”和“故乡的歌手”有什么象征意义?

点拨:“太阳似的升在空中的旗帜”象征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故乡的歌手”象征的是生活在新时代里对故乡充满热爱和眷恋的人们。第一个象征意义能从《叶笛》的其他语句中看到,这里面充满了对新生活的礼赞,而且鲜红的旗帜的意象也可以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

“故乡的歌手”,行文中作者写到歌手吹出的是“劳动的欢情”,而且“我走到哪里,我

都听见麦笛在吹着”,这样就可以理解其象征意义了。

二、作业布置

(1)默写散文诗《叶笛》。(2)完成课后习题。

第三篇:叶笛教案

《叶笛》教案

教学目标

1.对散文诗的特点有所了解 2.增强对诗歌的感受力 教学重点

1.《叶笛》的写作技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今天我们将接触一个新的文学体裁——散文诗。散文诗起源于俄国,流传到我国已经90多年的历史了。是兼有抒情散文和抒情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混血儿”,它的形式是散文,灵魂是诗。散文诗没有模式,它本身是解放出来了的一种文体

茅盾先生曾用一句话概括了散文诗的特征:“散文形的诗” 介绍散文诗

散文诗: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茅盾的话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诗和散文诗;抒情散文和散文诗的区别。当然只能大体地加以区别,绝对的区别标准是难以规定的。

一、诗与散文诗

我们在此引用一下那家伦的观点,他以为散文诗是从诗或散文领域中分离出来,是近代文学向更精细的文学体裁发展的一种趋向,这一说法,值得注目。的确,在近代文学中,如报告文学、杂文都是从散文领域内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文体的

1.散文诗与一般新诗的区别在于: 散文诗不像一般新诗那样有严谨的格律,它不分行,不押韵 2.可是既然是“诗”,散文诗必须具备诗的最主要的基质:感情,必须强烈;想象,必须丰富;意境,必须和谐。

二、抒情散文与散文诗

1.散文诗篇幅短小,有一定字数限制,抒情散文可稍长些;

2.散文诗要求有浓郁的诗的意境,而抒情散文虽然也以此为创作的追求目标,但由于篇幅稍长,意境总不那么凝聚

3.散文诗中要隐含寓言和哲理,又必须通过形象来表现 总结

也都是由于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了扬弃诗或散文中的某些“拖累”(所谓扬弃,就是有选择地保留.舍弃并进行某种转化和提高)如诗的押韵、讲平仄之过于硬僵的约束,如散文行文之过于分散、拖沓以至没有节制等,为了吸取二者的优点,如诗的浓缩、内在的节奏感和散文的舒展自如、自由活泼等,而试着以一种新的文体来表情达意。

诗歌讲押韵,甚至讲每节的行数,乃至每行有整齐的字数,在某种情况下,格律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使诗歌生色增辉;甚至如果脱离了一定的格律,诗不成其为诗。但在另外的情况下,格律的确成为一种“拖累”,而散文诗恰恰可以冲破这种“拖累”而自成格局。从某些散文中,也不难发现某些“拖累”,譬如行文拖沓,内容过于繁杂,节奏过于迟缓等,散文诗又可以改正这些“缺憾”而同时吸取散文的另外某些美学特点,自成格局。

散文诗语言的内在张力,是一章作品中最大的特色。一句话一个小片段便能将思想的厚度升华到另一个高度。散文诗章里一个标点一个词的运用,都会影响到整章散文诗的表达效果,所以娴熟的语言应用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

进入课文

齐读诗歌:对于散文诗要有更直观的了解,就必须进入具体的文本阅读,现在就请同学们朗读一下散文诗的第一首《叶笛》

作者介绍:

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9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

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

诗人何为?这是海德格尔提出的问题。我们本土的诗人有史以来缘于愤怒,当然也有一大批言志、载道的诗人。好诗大多出于前者,后者大多做的是添砖加瓦的事情,偶有好句,也属精神残废。直到现代诗人的出现,才似乎真正地跟个体心灵有关。30年代活跃于上海文坛的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经常在《现代》杂志上发表作品,还有戴望舒等等。这是郭风艺术上的幸运,这是我们诗歌史上一个非常短暂的个体心灵自由书写的黄金时节,郭风有幸地在他们那受到了影响。以至郭风甚至可以在“1942年1943年,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艰难的年份,抗日战争进入到最后阶段,日本侵略者更为猖狂,在中华大地,在东南亚,在太平洋„„而郭风,却在礼赞他的村庄、礼赞那儿的劳作与暮归”,对此有论者认为“郭风这一时期脱离了斗争生活„„”,但有人回答:苦难中的郭风,实际上是通过如许的描写,寄托了一种很强烈的对和平的渴望,对失却了的家园,对被践踏的村庄的遥想和怀念。

有人说这是郭风的懦弱,诗人本身就应是弱的天才,因为“诗歌并不教给人们任何关于现实的东西,只有科学的陈述才有经验上的可证实的意义,而诗歌是不可证实的——每一首诗,每一件文学作品,都有一个自己营造出来的‘世界’,对于现实来说,这只是一个可能的世界。

解读文本

诗人在《叶笛》中营造的是怎样一个世界呢?首先我们要关注的是技巧 1.最明显的就是“重复” “吹出了„„吹出了„„”,从修辞角度说这是运用了排比。但这不仅仅是修辞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诗学的问题。这里的排比句式增强了循环往复的节奏感。叶笛没有技巧只能发出一些单调的或者刺耳的声响,可到了郭风的笔下就变得不同凡响了,他不仅吹出了节奏吹出了旋律,而且更吹出了故乡的景象,乃至吹出了故乡的豪迈„„

2.接下来我们关注象征。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中外各种文学作品多采用。所谓象征,即借助某种具体形象以体现某种抽象思维以及情感。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隐喻对所爱者之思念和离情。如李贺的“可怜日暮嫣红落,嫁与东风不用媒”(《南园》十三首之一)隐喻女子容华易衰之意。这些都是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我们并且可以从中发现诗人运用这种艺术手法的技巧之高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象征的艺术效果在于能够赋予被象征物以暗示,引导读者的想象和联想的作用,被概括的内容显得含蓄、深广。《叶笛》中多次出现了“对于太阳的赞歌”,“太阳似的升在空中的旗帜的歌”以及“太阳的光明”,便是想通过象征的手法,以“太阳”隐喻光明的社会、时势和人民的喜悦的心情。顺便说一句,多次出现有关“太阳”的文句,又旨在渲染一种光明的气氛,增强我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效果。这种渲染手法,当然也是一种技巧。

3.看一下诗歌的最后一节。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通感。

我国古典诗词以及国外若干意象派、象征派诗歌中往往采用这种表现手法和技巧。这就是把五官的感觉视、听、味、触以及心理感觉(意感)互相沟通起来描绘。(如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就是把视觉(日光和青松)与触觉(冷)沟通起来,描绘一种清冷的景色。如杜甫的“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就是把视觉(所见青山)沟通听觉(泉水又转化为哭声)来烘托一种悲切的心境。)在《叶笛》中,就出现了那笛声里有青草、龙眼花的香味和太阳的光明的诗句。把叶笛给人的感觉通过嗅觉和视觉表现。青草的香味(惬意悠然,亲切轻松,乡土气味)和太阳给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积极的,明亮的,温暖的)

郭风常常感到《叶笛》这篇作品,还没有完全表达出自己对故乡、对故乡大自然和民俗中所蕴藏的特有的诗的现象和诗意的深刻性,没有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对故乡的深刻的情感。其实他在诗歌中所营造的乡土世界是比较成功的,乡土的亲切与诗意皆产生于距离,远离故土的人才会产生亲切的怀恋。所以这个诗人创造的世界并不是现实的世界,是我们刚才说的可能的世界。

4.下面,要谈的是《叶笛》中有关“结构”的技巧。

所谓结构,可否说是一种使作品成形的技巧?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安排一篇作品的内容,合理取舍材料、合理布局,以构成一篇作品之和谐的艺术整体。以《叶笛》为例,它一共四节,一、三两节对称,二、四两节对称;每节采用若干排比的文句,句式大体匀称;但又按照思想感情的自然发展,排比句不求整齐,而追求与内在节奏相适应的排列。另外,各节又成为各自独立但又服从于全篇的小结构,各自追求自己的匀称和变化。如果允许“现身说法”,《叶笛》的结构似乎是从我国古典建筑得到某种启示,或者说,它是仿照我国古代宫殿前后照应,东西对称,基本整齐而又有一定错落的构造体系

总结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感受这是一首既有诗情又赋予技巧的散文诗,也具有当时的散文诗创作中难得的浓厚的泥土气息和牧歌风味。这是一首意境极光明灿烂的诗歌。表达出的对于大自然,对共产党,对国家对生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也是真诚热烈。其中的乡土风情更是表达得幸福惬意。到此我们还只是拘泥于文本本身。但是我觉得有一个问题是比较有意思的。我想提出来供大家思考一下。也许大家都对这样的问题会忽略,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是什么时候?(1959)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怎么样的时期?(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中国近百年历史上少见的大饥荒时期。)这样一提出来,也许有的同学会觉得这与诗歌中所营造的欣欣向荣的世界构成了一个奇怪而强烈的讽刺。确实有人认为这是带有附和时代共名的需要创作出来的。我们不在这里对此评论做评价。因为也有人这样认为,作者是要营造一个向往的理想世界是对于现实寄予很深刻的寄托和渴望。在那样一个思想单纯的年代,没有必要去怀疑作者的热情与热爱,他们都是极真实诚恳的。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我们很难判断谁的更接近于作者的创作初衷。

我再次想提出这样的问题,只是想给大家一个概念,那就是一个作品的意义往往并不是局限于它的技巧,它的文字和文本本身。这样一首散文诗放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也许就无法让人津津乐道了。所以我们只有关注作品背后的东西,才能体味出更多的意味。

结语

今天这堂课,我们只是很简单得对散文诗做了一下介绍.如果这45分钟能多少给大家一点鉴赏散文诗方面的启发的话,我觉得就足够了.诗歌的创作和欣赏都是很主观的.所以大家完全从诗歌中体味出自己独有的意味来.这也是文学最有意思的地方.当你们愤怒,伤心,喜悦等等,很强烈的情绪的时候,说不定自己也能用文字宣泄出来.传递给更多的人,或者只是了以自慰.那应当是件极畅快的事情,希望有一天我有幸可以读到你们很内心很真实的作品.这是最最难得的

第四篇:叶笛教学设计1

第4课《叶笛(二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生字词 2.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感受作者对于叶笛描写中蕴含的对于故乡的“田野风趣”的热爱。【学法与使用说明】

1.默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及疑处,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在最欣赏的句段旁做批注。2.认真研读课文及导学案,独立思考完成有关问题。【知识链接】

走近作者: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郭风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作品背景】

1985年9月8日,郭风在一篇文章中说:“这三个‘细节描绘’,不客气地说,是从我几十年间对于故乡风土的许多印象中‘精选’出来的。【教学流程设计】

自主学习1.字词积累: 给加点字注意。

肺腑()花冠()明媚()醇酒()....2.词语释义:

(1)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2)肺腑:比喻内心(3)激越:形容情绪激烈昂扬(4)礼赞:赞颂

(5)一往情深:形容对人或事物一直有深厚的感情。(6)明媚纨绔:(景物)鲜明可爱 3.阅读指导

(1)在《麦笛》中,作者反复说麦笛“吹出花一般的音乐,吹出阳光一般的音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这种反复是中国古诗中复沓的手法,它使文章构成了线索清晰而又层层递进的结构,并使得文章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2)有人这样说:“《叶笛》是‘无声的音乐’,《麦笛》是‘白描的绘画”’,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点拨:《叶笛》抒写对乡土的厚爱和对祖国的深情,既有牧歌的风味又有颂歌的色彩。全篇对生活、自然的情感抒发采用直接抒情的形式,而对祖国、对给予祖国新生的共产党的歌颂则运用了象征、隐喻的手法,使情感显得深沉而含蓄。《麦笛》中,作者以饱满的笔,调动丰富、奇特的想象,描绘着故乡的四月:它的天空,它的果园,它的麦田,以及吹奏麦笛的故乡的歌手。

(3)小小的两片绿叶,细细的一支麦管,真的能吹出这样有丰富内涵的音乐吗? 点拨:不完全是这样的。小小的两片绿叶,细细的一支麦管,能吹得响,也能吹得清脆.吹得悠扬。但要吹出作者所描绘的:“对于乡土的深沉眷恋,吹出了对于故乡景色的激越的赞美”,吹出“对于生活的爱”“自由的歌,劳动的歌”“青春的歌”,这就有难度了。因为作者心中有爱、有梦想、有追求,对家乡的土地十分眷恋热爱,所以在他听叶笛、麦笛的声音时,内涵才这样丰富多彩、积极向上。作者描绘叶笛、麦笛吹出的音乐,内涵这样丰富多彩,其实是作者自己内心世界的折射。

(4)“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点拨: 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作者把听觉形象化成嗅觉形象,让人仿佛看到了故乡的风物,从而联想到故乡的美好。

(5)“太阳似的升在空中的旗帜”和“故乡的歌手”有什么象征意义?

点拨:“太阳似的升在空中的旗帜”象征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故乡的歌手”象征的是生活在新时代里对故乡充满热爱和眷恋的人们。第一个象征意义能从《叶笛》的其他语句中看到,这里面充满了对新生活的礼赞,而且鲜红的旗帜的意象也可以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

“故乡的歌手”,行文中作者写到歌手吹出的是“劳动的欢情”,而且“我走到哪里,我都听见麦笛在吹着”,这样就可以理解其象征意义了。【拓展延伸】

鲜花的早晨 郭风

这是多么明亮的早晨。

这是照耀着金色的太阳光的早晨。这是多么快乐的夏天的早晨。

这是多么明丽的溪流。在它两岸的草地上和山坡的树林里,在这夏天的早晨,有一群又一群的小野花们走过来了。

看呵,有一群金银花的小孩子,他们抱着一束又一束雪白的花朵;风吹起来了,他们挥着花束,风一般地跑到溪边来了。

看呵,有一群石蒜花的小孩子,他们开放的花朵,好像一盏一盏的灯。看呵,一群石蒜花的小孩子们,提着—盏一盏红色和黄色的灯,踏着溪滩上的鹅卵石,跑到溪边来了。

看呵,有一群牵牛花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拿着粉红的小喇叭,有的拿着雪白和紫色的小喇叭,一起跑到溪边的土阜上来了。

还有山百合花们,也拿着红色的小喇叭,从山坡上的松树林里,跑步到溪边来了。还有野菊,还有蒲公英,还有穿黄衫的黄蔷薇们,还有穿着绿色的小围裙的三色堇们,他们一起摇着蓝色的花束,黄色和紫色的花束,一起跳着土风舞到溪边来了。

这时,牵牛花和山百合花的小孩子,把所有带来的小喇叭都吹起来了,所有石蒜花的小孩子们,把一盏一盏的黄灯和红灯都点亮起来了。

这时,所有来到溪边的小野花的孩子们都唱起歌来了,都一起跳起舞来了!呵,这是多么快乐的夏天的早晨,这是充满着花的声音和色彩的早晨,这是照耀着金色的太阳光的早晨,这是多么明亮的早晨。

第五篇:《礼记》二章教学设计

一三 《礼记》二章 《礼尚往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本文重要字词;理解课文所论述的内容;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地朗读,养成古文语感;结合课文注解、查工具书,掌握重要字词以及句子翻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领会“礼尚往来”的道理。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重要文言字词;理解并翻译课文内容。教学难点:积累本文重要字词。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品简介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相传是西汉戴圣编纂。

《学记》,《礼记》的其中一篇文章。该篇记录了秦汉以前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文章。

二、诗意理解

礼要有来有往,送礼不回礼不礼貌;收礼不送礼,也是不礼貌的行为。礼节重在相互往来:有往无来,不符合礼节;有来无往,也不符合礼节。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之间应平等相待,互助互济。

三、寓意: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从礼纪中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东亚及东南亚的文化的精华均是传承华夏文明就是确证。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四、礼教育:

是指礼节教育、礼仪教育、礼貌教育。礼貌是大家在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为规范。礼仪即是礼节和仪式。礼仪首先表现在仪态和仪表。

1、基本的仪态表现: 仪态包括:(1)学会微笑,(2)基本的礼貌用语,(3)基本的站姿、坐姿、行姿。仪表包括:(1)个人的发型(2)个人的着装。

2、校园礼仪和校园外礼仪:

校园礼仪包括:(1)课堂礼仪(包括作好课前准备和遵守课堂纪律和课后礼仪)(2)师生间礼仪(3)同学间礼仪和(4)男女同学间礼仪。

校园外礼仪还包括、公德、爱心、孝心和与人为善等。

五、拓展:千里送鹅毛的故事:

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六、作业: 写一篇关于礼仪的小短文

《教学相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本文“旨”、“至”、“困”、“自反”、“自强”等重要字词;理解课文所论述的内容;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地朗读,养成古文语感;结合课文注解、查工具书,掌握重要字词以及句子翻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领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重要文言字词;理解并翻译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对“旨”、“至”、“自反”、“自强”等字词的掌握。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品简介导入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相传是西汉戴圣编纂。

《学记》,《礼记》的其中一篇文章。该篇记录了秦汉以前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文章。

二、.解题

提问: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教学相长”(板书)这四个字。追问,为什么这么读?

引导:“音随意转”,读音随着字的意思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让学生拿出字典查找“教”、“相”、“长”三个字,把三个字的读音及其重要义项记到笔记本上。教师进行讲解。

教:

jiao4①教育、教导:有教无类;②宗教:教父

jiao2①传授(把知识、技能传给别人):教书、教他写功课、教他跳舞

相:

xiang2①相互;②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

xiang4①外貌、外观;②辅佐、辅助;③仔细看

长:

chang2①长短、长度;②长处

zhang3①生;②生长;③年长;④增进、增长

明确读音。这个词的意思是,教与学二者相互促进。通过教学,不但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

三、检测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长()嘉肴()强()学学半()

2、理解重点词语。

虽有嘉肴 弗 食 不知其旨 虽有至道 是故 困 自反 自强 教学相长

四、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章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断 句、领悟感情 2.示范性朗读。3.学生互相点评。

五、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翻译全文。

六、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 论述的?(论证思路)2.“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3.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七、布置作业:背诵本文。板书设计:

《学记》

学--- 知不足 ---自反

长———促进 旨———味道困 ——困惑,不理解嘉———美好 教——-知

下载4、叶笛(二章)_教学设计_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4、叶笛(二章)_教学设计_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15 《孟子》二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古汉语知识;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孟子的思想,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

    《动物二章》教学设计

    5《动物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10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充分、专注地诵读全......

    木笛教学设计[模版]

    《木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抓朱丹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体会人物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2.能够独立收集整理有关南京大屠......

    木笛教学设计

    《木笛》教学设计 鄞州区姜山镇大本学校 罗文英 教材分析: 《木笛》是一篇选学课文,课文主要写木笛演奏手朱丹在高手如云的招考激烈竞赛中进入终试,但因为当日正值“南京大屠杀......

    《木笛》教学设计

    《木笛》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悲凉凄切、如泣如诉”等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反......

    木笛教学设计

    木笛 教学目标: 1、 2、 3、 4、 能自主认识文中生字。 自主理解文中的生词。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的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

    《木笛》教学设计

    《木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朱丹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领悟人物精神与事物品格喻指的高度统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

    《论语》二章-教学教案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一篇包括若干章,一章记一件 事或几句话。《论语》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 理,是研究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