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二章》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1:39: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动物二章》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动物二章》教学设计》。

第一篇:《动物二章》教学设计

5《动物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10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充分、专注地诵读全文,使他们能够读正确、读流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充分、专注地诵读全文,使他们能够读正确、读流利。要通过整体感知,使学生领悟行文思路,领悟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熟读、美读课文,使学生能借助画面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准备:

课件、了解鸬鹚和鹭鸶的一些特点。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一)读课题。

指名读,朗读课题后齐读。

(二)教师或学生简介鸬鹚。

鸬鹚是一种水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并且捕鱼本领特别高。(展示课件)

(三)介绍鸬鹚喉囊的位置和作用。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老师示范读,订正字音。

(二)学生练读。

要求: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课件出示生字词)

1.自读课文,注意认读生字,多和生字打招呼,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2.同桌互读。3.指名接段读文。4.交流字词理解情况。5.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一)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

(二)默读课文,思考:鸬鹚捕鱼和湖面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展示课件)

(三)讨论,理清文章思路。提示:捕鱼前平静

捕鱼时 不平静

捕鱼后 恢复平静

四、品读课文重点段落

(一)读悟捕鱼前的段落。

1.小组合作:默读课文,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品味到了小湖的平静、优美?将有关语句勾画出来。

2.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湖面的“平、亮、清”(镜子)、小船的“轻、稳、平”(浮)以及渔人悠然的感觉。

3.积累语言,指导背诵。

(1)学生试背,教师指导学生背课文的方法:一句一句地背,找出重点背,看着画面背,闭眼想象画面背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

(2)指名背诵课文。

(二)读悟捕鱼时的段落。1.品味“一抹”这个重点词语。

(1)学生品读课文第2、3、4段,特别注意渔人的“一抹”。读完以后,把自己对“一抹”这个词的感受和理解写到练习本上。

(2)教师点拨:小湖的平静和优美的确令人陶醉,小湖的活跃和欢腾同样叫人心动。当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的时候,小湖的平静消失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活跃、一派欢腾的热闹景象。展示课件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3)组织交流,随机点拨。

教师提醒学生:既然渔人这句话是对鸬鹚说的,那总得先有个称呼。比如:好鸬鹚、小东西、捕鱼能手、亲爱的、孩子们、兄弟们、我的宝贝、朋友们、小家伙们、小嘟嘟……

(4)教师小结:你们看,渔人这一抹,抹得多么自信、多么自如呀!他抹出了活跃、抹出了欢腾、抹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2.再读课文,思考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由渔人的“一抹”抹出的活跃和欢腾。

组织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并引导学生反复读好有关句子。

(三)品读捕鱼后的平静。1.展示课件:

岸上炊烟四起,袅袅的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天色逐渐暗下来,湖面恢复了平静。

体会“恢复”一词的意思。

2.品读思考:这时的静与原先的静是不是完全一样?

这是一种____的静,____的静。

相互讨论完成练习。并指导学生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五、课后小结

《鸬鹚》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平静之美,这是一种柔和安宁的静态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活跃之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动态美。有动有静、动静交替,动美静美、动静皆美。这不仅是《鸬鹚》,也是整个大自然赐给我们的一份美的礼物,我们应该好好地享受它。

当堂检测

一、火眼金睛

侯()弦()棵()篙()喉()炫()裸()膏()

二、照样子,写词语 白茫茫 伶伶俐俐

转眼间(表示时间快)

第二课时

一、古诗引领,导入新课

(一)出示杜甫《绝句》中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中的白鹭也叫鹭鸶。我国现代杰出的大诗人、作家郭沫若也写了《鸶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展示课件

(二)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三)导入新课:

为什么古今诗人都喜欢描写鹭鸶呢?到底鹭鸶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吸引了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从品读郭沫若先生的《鹭鸶》开始探寻——

展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自学生字词,力争把课文读通读顺,同时要思考:在作者的眼中,鹭鸶是什么?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勾画出来。

(二)学生自由读书,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读后汇报:在郭沫若的眼中,鹭鸶是什么? 展示课件,出示句子: 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

鹭鸶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四)朗读感知。

三、体会“鹭鸶是精巧的诗”

(一)解释“精巧”是什么意思?

(二)自读思考:为什么作者说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呢?品读第1-5自然段,想想是什么原因?把具体写鹭鸶精巧的语句勾画出来。

(三)自由阅读第1-5自然段,思考、圈划、批注。

(四)指名说自己的理解:为什么说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

(五)品读句子:“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1.作者具体描写的鹭鸶是什么样子的? 2.鹭鸶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和感受呢?

3.鹭鸶的美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体会第2自然段的对比、烘托手法)

(六)谈感受:鹭鸶实在是美,美得像一首精巧的诗!你会用什么词语来赞美它呢?

(七)感情朗读。

四、体会“鹭鸶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一)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鹭鸶既是一首诗,那它是否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画呢?

学习提示:读课文第6-8自然段,从中找出几幅优美的画面,并给找到的画面起名字。

(二)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再小组讨论。

(三)小组合作:在你的脑海中形成画面了吗?你给画面起了什么名字?

(四)你最喜欢哪幅画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看看哪些地方的描写使画面如此生动,从而吸引了你。在你认为值得咀嚼的词句下做上记号。

(五)欣赏画面:根据学生回答调整。1.钓鱼图(展示课件)

(1)理解“钓鱼”的拟人化;引导感受画面的完整、和谐美。(2)总结学习步骤:找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朗读体会 2.瞭望图(展示课件)

(1)思考:你如果站在小树的绝顶,你有什么感受呢?而鹭鸶又是怎样的?你认为它是在瞭望吗?

(2)想象说话:

它真的是在瞭望吗?或许它是在______________。(3)低飞图——展示课件

①引导想象:你看到了什么?黄昏的天空是什么样的?飞来一群鹭鸶是一种什么感觉?

②在朗读中感受。

6.总结过渡:这就是鹭鸶,它钓鱼时的悠闲、瞭望时的悠然、飞行时的翩然,让人觉得它是那样的——韵味无穷!

可是,仍有人觉得它美中不足!请读读第9自然段,并谈感受。(1)自由朗读,思考体会。(2)汇报交流。

①理解:鹭鸶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②回顾课文,指导内化:“鹭鸶____________,因此鹭鸶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展示课件

7.总结升华。齐读最后一段加深体会。

五、深化拓展

介绍有关鹭鸶(白鹭)的古诗:杜牧的《鹭鸶》、张志和的《渔歌子》等。当堂检测

一、听写

鹭鸶 蓑毛 白鹤 镜匣 嵌在 望哨 嗜好 铿锵 韵律

二、填空

鹭鸶实在是()一首诗,一首()的散文诗。

六、课后作业

(一)收集有关鹭鸶的古诗。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集体备课时经过讨论达成的共识是:

1、加入课外延伸环节。

2、导入时加入图片。基于我班学情,我个人不同的地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动物二章》教学反思

动物二章中描写了两种水鸟,鸬鹚和鹭鸶,在描写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鸬鹚郑振铎的一篇散文,行文是按照实情发展的顺序进行的,重在表现鸬鹚捕鱼的动态美,以及环境描写所起到的烘托作用,而鹭鸶是郭沫若的一篇经典散

文诗,结构清晰,行文流畅,用诗一般的语言,略带文言的气质,抒发了作者对鹭鸶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要让学生学习这种描写事物的方法。

《鸬鹚》这篇文章,郑振铎先生一篇散文的节选。课文很美,全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恬静的画面。介绍了鸬鹚帮助渔人捕鱼的过程,分为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三个阶段,其中最能体现鸬鹚动态美连续美的是捕鱼时,文中使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包括渔人站、抹、抓、挤、甩,鸬鹚扑、钻等动词,要让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揣摩这些动词来感受这种动态的画面,以及渔人和鸬鹚动作娴熟,配合默契。为了使这种动态美更加生动,文中有大量的环境描写。第一自然段捕鱼前,是很安静的一幅画面,有夕阳、小湖、渔船。渔人“悠然”,课文最后捕鱼后也是环境的描写,有炊烟、天色暗下来等,要让学生理解体会环境描写在本文中所起到的烘托作用,描写一种事物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来进行。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要充分运用。

此外,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把握文本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美。可以给每个画面起一个美丽的名字,可以试着画下来。

通过今天的这节课,使我对散文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所以理清文路有助于领会作者的立意。应教给学生整体阅读法,让他们抓住文章线索,并顺着线索层层领会。

第二篇:动物二章

动物二章

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单

元 热爱自然 享受自然 板

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鸬鹚》这篇写景散文,以诗一样的语言,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为我们展现了三幅画卷。从文中我们欣赏了优美的水乡景色,感受到渔人的悠闲自得,并从渔人和鸬鹚的默契中体会到这更是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歌。

《鹭鸶》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全文条理清楚,主要写了白鹭的外形和活动之美,语言流畅而传神,营造出自然清新而又浓郁绵远的意蕴,恰如清风拂过读者的心田,又似纯净的溪水荡涤内心的焦躁与烦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10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美;了解并学习文章 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充分、专注地诵读全文,使他们能够读正确、读流利。要通过整体感知,使学生领悟行文思路,领悟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之间的关系。

2.要引导学生熟读、美读课文,使学生能借助画面背诵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 情感。

重难点分析:

1.引导学生充分、专注地诵读全文,使他们能够读正确、读流利。要通过整体感知,使学生领悟行文思路,领悟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熟读、美读课文,使学生能借助画面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课前准备:

课件、了解鸬鹚和鹭鸶的一些特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10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充分、专注地诵读全文,使他们能够读正确、读流利。要通过整体感知,使 学生领悟行文思路,领悟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 情感。

一、揭题导入

(一)读课题。

指名读,朗读课题后齐读。

(二)教师或学生简介鸬鹚。

鸬鹚是一种水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并且捕鱼本领特别高。(展示课件)

(三)介绍鸬鹚喉囊的位置和作用。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老师范读,订正字音。

(二)学生练读。

要求: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课件出示读读认认。

1.自读课文,注意认读生字,多和生字打招呼,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2.同桌互读。

3.指名接段读文。4.交流字词理解情况。5.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一)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

(二)默读课文,思考:鸬鹚捕鱼和湖面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展示课件)

(三)讨论,理清文章思路。捕鱼前平静 捕鱼时 不平静 捕鱼后 恢复平静

四、品读课文重点段落

(一)读悟捕鱼前的段落

1.默读课文,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品味到了小湖的平静、优美?将有关语句勾画出来。2.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湖面的“平、亮、清”(镜子)、小船的“轻、稳、平”(浮)以及渔人悠然的感觉。3.积累语言,指导背诵。

(1)学生试背,教师指导学生背课文的方法:一句一句地背,找出重点背,看着画面背,闭眼想象画面背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2)指名背诵课文。

(二)读悟捕鱼时的段落

1.品味“一抹”这个重点词语。

(1)学生品读课文第2、3、4段,特别注意渔人的“一抹”。读完以后,把自己对“一抹”这个词的感受和理解写到练习本上。

(2)教师点拨:小湖的平静和优美的确令人陶醉,小湖的活跃和欢腾同样叫人心动。当 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的时候,小湖的平静消失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活跃、一派欢腾的热闹景象。展示课件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3)组织交流,随机点拨。

教师提醒学生:既然渔人这句话是对鸬鹚说的,那总得先有个称呼。比如:好鸬鹚、小东西、捕鱼能手、亲爱的、孩子们、兄弟们、我的宝贝、朋友们、小家伙们、小嘟嘟……(4)教师小结:你们看,渔人这一抹,抹得多么自信、多么自如呀!他抹出了活跃、抹出了欢腾、抹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2.再读课文,思考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由渔人的“一抹”抹出的活跃和欢腾。组织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并引导学生反复读好有关句子。

(三)品读捕鱼后的平静 1.展示课件:

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天色逐渐暗下来,湖面恢复了平静。

体会“恢复”一词的意思。

2.品读思考:这时的静与原先的静是不是完全一样? 这是一种____的静,____的静。

相互讨论完成练习。并指导学生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五、教师小结

《鸬鹚》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平静之美,这是一种柔和安宁的静态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活跃之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动态美。有动有静、动静交替,动美静美、动静皆美。这不仅是《鸬鹚》,也是整个大自然赐给我们的一份美的礼物,我们应该好好地享受它。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美;了解并学习文章 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

要引导学生熟读、美读课文,使学生能借助画面背诵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 情感。

一、古诗引领,导入新课

(一)出示杜甫《绝句》中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中的白鹭也叫鹭鸶。我国现代杰出的大诗人、作家郭沫若也写了《鸶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展示课件

(二)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三)导入新课:

为什么古今诗人都喜欢描写鹭鸶呢?到底鹭鸶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吸引了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从品读郭沫若先生的《鹭鸶》开始探寻—— 展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自学生字词,力争把课文读通读顺,同时要思考:在作者的眼中,鹭鸶是什么?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勾画出来。

(二)学生自由读书,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读后汇报:在郭沫若的眼中,鹭鸶是什么? 展示课件,出示句子: 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

鹭鸶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四)朗读感知。

三、体会“鹭鸶是精巧的诗”

(一)解释“精巧”是什么意思?

(二)自读思考:为什么作者说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呢?品读第1-5自然段,想想是什么原因?把具体写鹭鸶精巧的语句勾画出来。

(三)自由阅读第1-5自然段,思考、圈划、批注。

(四)指名说自己的理解:为什么说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

(五)品读句子:“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1.作者具体描写的鹭鸶是什么样子的? 2.鹭鸶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和感受呢?

3.鹭鸶的美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体会第2自然段的对比、烘托手法)

(六)谈感受:鹭鸶实在是美,美得像一首精巧的诗!你会用什么词语来赞美它呢?

(七)感情朗读。

四、体会“鹭鸶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一)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鹭鸶既是一首诗,那它是否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画呢?

学习提示:读课文第6-8自然段,从中找出几幅优美的画面,并给找到的画面起名字。

(二)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再小组讨论。

(三)交流汇报:在你的脑海中形成画面了吗?你给画面起了什么名字?

(四)你最喜欢哪幅画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看看哪些地方的描写使画面如此生动,从而吸引了你。在你认为值得咀嚼的词句下做上记号。

(五)欣赏画面:根据学生回答调整。1.钓鱼图——展示课件

(1)理解“钓鱼”的拟人化;引导感受画面的完整、和谐美;(2)总结学习步骤:找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朗读体会 2.瞭望图——展示课件

(1)思考:你如果站在小树的绝顶,你有什么感受呢?而鹭鸶又是怎样的?你认为它是在瞭望吗?

(2)想象说话:

它真的是在瞭望吗?或许它是在。(3)指导朗读:把该句后的问号读成什么符号,才能把这种想象的意境读出来?(省略号)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3.低飞图——展示课件

(1)引导想象:你看到了什么?黄昏的天空是什么样的?飞来一群鹭鸶是一种什么感觉?

(2)在朗读中感受。

4.总结过渡:这就是鹭鸶,它钓鱼时的悠闲、瞭望时的悠然、飞行时的翩然,让人觉得它是那样的——韵味无穷!

可是,仍有人觉得它美中不足!请读读第9自然段,并谈感受。(1)自由朗读,思考体会。(2)汇报交流。

①理解:鹭鸶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②回顾课文,指导内化:“鹭鸶,因此鹭鸶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展示课件

5.总结升华。齐读最后一段加深体会。

五、深化拓展

介绍有关鹭鸶(白鹭)的古诗:杜牧的《鹭鸶》、张志和的《渔歌子》等。

六、课后作业

(一)收集有关鹭鸶的古诗。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教学反思:

第三篇:《礼记》二章教学设计

一三 《礼记》二章 《礼尚往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本文重要字词;理解课文所论述的内容;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地朗读,养成古文语感;结合课文注解、查工具书,掌握重要字词以及句子翻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领会“礼尚往来”的道理。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重要文言字词;理解并翻译课文内容。教学难点:积累本文重要字词。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品简介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相传是西汉戴圣编纂。

《学记》,《礼记》的其中一篇文章。该篇记录了秦汉以前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文章。

二、诗意理解

礼要有来有往,送礼不回礼不礼貌;收礼不送礼,也是不礼貌的行为。礼节重在相互往来:有往无来,不符合礼节;有来无往,也不符合礼节。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之间应平等相待,互助互济。

三、寓意: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从礼纪中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东亚及东南亚的文化的精华均是传承华夏文明就是确证。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四、礼教育:

是指礼节教育、礼仪教育、礼貌教育。礼貌是大家在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为规范。礼仪即是礼节和仪式。礼仪首先表现在仪态和仪表。

1、基本的仪态表现: 仪态包括:(1)学会微笑,(2)基本的礼貌用语,(3)基本的站姿、坐姿、行姿。仪表包括:(1)个人的发型(2)个人的着装。

2、校园礼仪和校园外礼仪:

校园礼仪包括:(1)课堂礼仪(包括作好课前准备和遵守课堂纪律和课后礼仪)(2)师生间礼仪(3)同学间礼仪和(4)男女同学间礼仪。

校园外礼仪还包括、公德、爱心、孝心和与人为善等。

五、拓展:千里送鹅毛的故事:

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六、作业: 写一篇关于礼仪的小短文

《教学相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本文“旨”、“至”、“困”、“自反”、“自强”等重要字词;理解课文所论述的内容;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地朗读,养成古文语感;结合课文注解、查工具书,掌握重要字词以及句子翻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领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重要文言字词;理解并翻译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对“旨”、“至”、“自反”、“自强”等字词的掌握。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品简介导入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相传是西汉戴圣编纂。

《学记》,《礼记》的其中一篇文章。该篇记录了秦汉以前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文章。

二、.解题

提问: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教学相长”(板书)这四个字。追问,为什么这么读?

引导:“音随意转”,读音随着字的意思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让学生拿出字典查找“教”、“相”、“长”三个字,把三个字的读音及其重要义项记到笔记本上。教师进行讲解。

教:

jiao4①教育、教导:有教无类;②宗教:教父

jiao2①传授(把知识、技能传给别人):教书、教他写功课、教他跳舞

相:

xiang2①相互;②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

xiang4①外貌、外观;②辅佐、辅助;③仔细看

长:

chang2①长短、长度;②长处

zhang3①生;②生长;③年长;④增进、增长

明确读音。这个词的意思是,教与学二者相互促进。通过教学,不但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

三、检测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长()嘉肴()强()学学半()

2、理解重点词语。

虽有嘉肴 弗 食 不知其旨 虽有至道 是故 困 自反 自强 教学相长

四、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章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断 句、领悟感情 2.示范性朗读。3.学生互相点评。

五、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翻译全文。

六、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 论述的?(论证思路)2.“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3.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七、布置作业:背诵本文。板书设计:

《学记》

学--- 知不足 ---自反

长———促进 旨———味道困 ——困惑,不理解嘉———美好 教——-知

第四篇:《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古汉语知识;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孟子的思想,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

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背诵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解说:以上材料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篇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复习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1、抽背《鱼我所欲也》。

2、简评背诵情况,引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听课文朗读磁带,小组内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文中有哪些语句难于理解?

(2)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3)这篇文章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

2、班上交流以上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

(1)抽生译文,重点引导学生翻译文章第二、三两段,着重点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过”、“入”、“出”、“敌”、“生”、“死”等词的用法。

(2)要求学生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言之成理即可:如“居安思危”、“发奋图强”等)

(3)明确:本文先摆事实(以六个古代名人的事例为证),再着重讲道理,最后在结论中用对偶句来揭示中心论点。

三、深入探究

齐读课文,思考讨论:(师生互动)

1、哪些语句读起来带劲?为什么?(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体味排比、对偶等修辞的妙用及孟子语言磅礴的气势)

2、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言之成理即可,培养学生的感悟力)

3、哪一段最富哲理?主要讲的什么道理?请用最简明的语言归纳。(苦尽甘来;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4、第三段给了你哪些启示?(言之成理即可)有几层含义?(两层)层次之间是何关系?(教师点拨:前者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一番挫折、困苦,才会发奋图强;后者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从反面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将中心论点隐含其中)

5、最后一段与前面三段是什么关系?(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6、对比本课两文,说说两文各自的论述重点是什么?两文语言上有何共同的特色?(明确:前者着重论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广施仁政定安邦”,后者着重论述“久经千辛长才干,常思忧患求生存”,即“困境出人才,居安应思危”的道理。孟子语言的特色是气势磅礴,语句流畅,善于雄辩,善用骈句中的排比来增强说理的气势,善用对偶句来揭示主旨)

7、两文中还有不懂的吗?(据实解决)

四、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本节课学习要点

(学生学习情况总结椐实而论)本课启示:仁者天下无敌;居安思危。

五、指导理解记诵。

六、拓展练习

联系生活实际,就本文感兴趣之处,写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在5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第五篇:《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示例1

设计思想:本文

语言简练,句式长短相继,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诵读教学。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风,然后披文入理,这样文与理协,理解、识记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布置预习: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有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故事。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由“战国七雄”导入对战国中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介绍,由“诸子百家”导入对孟子及《孟子》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四、齐读课文,读完后教师进行纠偏和诵读指导。

五、散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六、思考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师对于学生讨论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看法: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论点,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条很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明确:层进式论证。

八、整理字词及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由六名学生讲故事。

故事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讨论: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共同的规律。

明确: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练。

启发提问:怎样才算艰苦的磨练呢?

三、初读第二段,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学生串讲第二段,教师订正后提问:“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明确: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学习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论述层次。

明确:先举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与“改错”的关系,谈“内心忧困、思虑阻塞”与“有所作为”的关系,谈如何让想法为人所知,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接着举国家的例子,从反面说理,谈国家如果没有“内忧”与“外患”就要灭亡,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

六、比较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见“扩展资料”部分)

七、讨论: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树立什么样的忧患意识。教师总结讨论情况。

八、整理字词和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下载《动物二章》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动物二章》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五篇模版]

    18 《孟子》两章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能力目标......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5篇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及其《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熟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通过对比、反衬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1五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案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智育目标: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教学......

    5、动物二章鸬鹚(5篇材料)

    5 、动物二章 鸬鹚 教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单元热爱自然 享受自然 板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鸬鹚》这篇写景散文,以诗一样的语言,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为我们展现了三幅画......

    《学案教学设计》第一、二章读后感 (范文)

    《学案教学设计》第一、二章读后感作为教师,我们常想:在21世纪,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一个人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浩瀚无涯,所以学生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案教学设计》第......

    4、叶笛(二章)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复沓形式,回环往复,情思悠长的写法:体会散文诗中丰富、奇特的想象;体会散文诗的特点;理解诗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

    《论语》二章-教学教案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一篇包括若干章,一章记一件 事或几句话。《论语》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 理,是研究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孟子二章》教学反思

    孟子二章 教学反思 这段时间以来,繁杂的琐事竟使我在教学上疏于反思,今天讲了这节课之后,我静下心来冷静的思索我的教学。 这节课本想借这次四川地震的灾难向孩子们讲讲得到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