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木笛教学设计
《木笛》教学设计 鄞州区姜山镇大本学校 罗文英
教材分析:
《木笛》是一篇选学课文,课文主要写木笛演奏手朱丹在高手如云的招考激烈竞赛中进入终试,但因为当日正值“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拒绝吹奏欢乐的乐曲而被取消考试资格,后来又被破格录取的感人故事。本文以“南京大屠杀同胞纪念日”为背景,以“考场上——拒绝演奏,纪念碑前——吹奏悲乐”为线索,在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两难话题的同时,深情歌颂了朱丹高尚的民族情怀和不忘国耻的深邃情感。设计理念:
文本故事情节巧妙曲折,语文叙述精炼生动,人物刻画细致真切,读中令人心灵震撼。紧扣文本语言的表达特点,引学生读入故事的情境,在情节中进行角色互动与对话,读与品、悟与想,让心灵在情境中张开,让体验在情境中升华,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生成,充分发展。
在这一课时的学习中,我预定尝试“初读整体感知——再读聚焦笛声——深读情感体验——读得共生共鸣”为主要的设计思路。首先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上的把握,然后抓住“那一曲木笛声”作为文本解读的突破口,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触摸词句的温度,倾听词句的声音,更是逐渐引导学生从读薄“笛声”到读厚“笛声”之中,真真切切的品味国耻国难的痛楚至极,真真切切的感受文中朱丹及作者铭记耻辱,誓写国魂的满腔壮志!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品读感悟,感受朱丹拒吹背后隐藏的浓浓爱国情怀。
3、引导学生懂得不能忘了南京大屠杀这个耻辱,心怀祖国,心怀国耻,在心里装上遇难的同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重点:读懂朱丹的笛声。
难点:通过读笛声,使学生心怀国耻。激爱国主义情怀。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认识乐器。
2、问:刚才的那首歌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板书:木笛)齐读课题。
3、今天我们要跟随作者赵恺先生一起认识一位叫朱丹的青年。
二、感悟笛情。
1、朱丹和木笛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请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朱丹对待木笛的句子。(幻灯提出要求。)
2、学生找,幻灯出示。
3、自己读读这四句话,你读出了什么?(朱丹爱木笛,爱音乐)
4、谁能通过朗读把朱丹对木笛、对音乐的爱表现出来。(学生读)
一个紧紧,包含着朱丹多少爱啊!(男、女生对读。)
5、把这四个句子放回课文中再看一看,朱丹每一次取出和收回木笛,分别是在什么地方?(板书:考场上
纪念碑前)
6、想一想朱丹那天在这两个地方到底做了什么事情?用简洁的语句说一说。
(板书:放弃演奏
尽情吹奏)
三、品笛声,感受悲戚。
1、在纪念碑前,朱丹吹起了动听的笛声,请快速读读课文,找到描写笛声的句子划下来。
2、课件出示: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3、师:这就是朱丹在纪念碑前,伫立雪中,尽情吹奏的那曲木笛声。她听到了,我们都听到了,还有谁也听到了?
4、生:“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5、笛声是多么的优美呀,哪些词语写出了笛声的优美呢。
现在老师把这些词语拿出来,你能读一读吗?
(1)找学生读。(读这些词语要字正腔圆地,不紧不慢地,一板一眼地读)(2)读词语光做到字正腔圆还不够,有时候在读词语的时候,我们还需要用心去体会,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听出这是一曲怎样的木笛声呢?(师范读)指名说。从哪个词语中读出来的?
6、是呀,这流着泪的、款款倾诉的笛声在夜空中回旋,孩子们,你们都听到了。谁能把你听到的笛声读出来呢?(指名读,分组读。)
7、假如朱丹就在你面前,你有没有问题想问他呢? 学生提问。
8、小结:是呀,朱丹,你为什么要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笛声呢?你想倾诉些什
么?答案就在课文中,你能找到吗?
四、寻原因,不忘国耻。
1、交流原因: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你了解南京大屠杀吗?
2、师: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吧。
读资料,看图片。
问:同学们,回忆了历史,看了这一串数字,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3、30万,那是30万中国人的生命,是30万双死不瞑目的眼睛,是我们民族的苦难,国家的耻辱啊!(板书:国耻)同学们,读一读这带血的数字吧。
4、朱丹记住了这个日子,记住了这段奇耻大辱,然而这跟他考试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说)
课件出示:“看过卡片,……”找学生读。
这轻轻的一句话,对深爱音乐的朱丹来说是轻而易举能说出口的吗?读读他跟大师的对话以及收回木笛时的神情,想一想此时朱丹心情是怎样的?(矛盾、犹豫、痛苦......)你能看出朱丹是怎么样的人吗?
5、朱丹放弃了考试,等于放弃了艺术前途,这对深爱音乐的朱丹来说是残忍的。然而,在祖国遭受奇耻大辱的纪念日,让热爱祖国的朱丹演奏欢快的乐曲却是朱丹怎么也做不到的。于是朱丹毅然坚决地轻轻地说:——(学生读)
五、听笛声,一同感动。
1、入夜,南京城开始飘雪了。被大师无情地赶出了考场的朱丹伤心、难过,披着雪花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走去。他看到了什么?
出示:“临近石碑,……”。
2、显示词语“曙色、蓓蕾、幼松林”,问:这几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朱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都象征着孩子,象征着希望,象征着祖国的未来。)
3、朱丹被这些孩子感动了,你有没有被这些孩子感动呢?一起来读一读。
4、此时的朱丹,有忧伤,有欣慰,有悲凄,有温暖,真是百感交集,唯有木笛能倾诉他的心声,于是他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
师:(播放音乐《江河水》笛子版。)分组读。笛声化作了这样一段文字:“笛声悲凉凄切……”。(齐读)
5、还有一个人也听到了朱丹的笛声,是谁?(大师)
出示幻灯片。
6、朱丹深感意外,大师怎么会到这来呢?
出示幻灯。你看出了什么?(梅花象征着中国人的气节,朱丹这样的衣着很显然让大师特别欣赏。)
7、对比一下大师前后不同的态度。大师到底被什么感动了,使他做出如此的决定呢?(爱国之情)指名说。
被我们的中国精神,中国魂打动了。(板书:国魂)
7、现在,被感动了的还有谁?(我们)说说你被谁的什么感动了?
8、拓展:握手之后,大师从一个孩子手里拿过一支蜡烛,加入了孩子们的方阵。朱丹又吹起了木笛,假如你手中也有一支木笛,你想跟他一起吹奏吗?(配乐朗读)
六、总结升华:
1、朱丹也送给同学们几句话。这也是老师要送给你们的。
2、课件出示:铭记国难,不忘国耻!中华少年,誓振中华!
学生大声读。
七、作业。
板书设计:
木
笛
考场上
纪念碑前 放弃演奏
尽情吹奏 国耻
国魂
资料:12月13日,作为中国人是永远不应忘却的。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开始了。日军对被俘的中国军人,对成千上万的难民,对无数的男女老幼用机枪扫射,尸骨堆积如山;侵略军把我们的同胞绑在木桩上作为活靶子练习刺杀;为了掩盖罪行,杀人后他们放火焚尸,或沉尸江中;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被赶入土坑残忍的活埋;有两个日军居然用中国百姓的头颅做
赌注,展开杀人比赛;就连几个月的婴儿也不能幸免,被挑在枪尖扔入火堆活活烧死。南京成了人间地狱。
第二篇:木笛教学设计[模版]
《木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抓朱丹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体会人物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2.能够独立收集整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情怀,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祖国的历史。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导语: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木笛》,知道什么是木笛吗? 2.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吹奏乐手朱丹和木笛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出示词语: 修长纤弱 正襟危坐 不苟言笑
悲凉凄切 脉管滴血 如泣如诉
1)看这两行词,第一行是写什么?第二行是写什么? 2)男生读第一行,女生读第二行。
2.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精炼的语言,运用关键词概括课文大意。)3.自由快速地读课文,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朱丹?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一点感受。
三、走进文本,感受历史
1.透过文字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朱丹? 2.交流讨论:朱丹第一次出场
课件出示: 话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中站起一个人来,他看上去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了一株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朱丹轻轻走进屋,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
你们再读读这段话?你们特别注意到了什么?(梅花、梅树)
它们象征着什么?(出示梅花图)引用《梅花魂》中外祖父的话。读着外祖父的话,我们再看看朱丹的这身梅花打扮,你有什么感受? 3.继续走进朱丹,你还从哪些文字读懂了朱丹? 1)出示朱丹和音乐大师的对话
2)请同学们读读这对话。为什么朱丹拒绝演奏? 3)出示历史资料:
师解说:12月13日是怎样的一个日子?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对南京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古都南京,血流成河,白骨累累,南京成为了人间地狱。屠杀整整持续了40多天„„)
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屠杀300000人,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人。
师:这是什么?这难道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国耻)
4.以朱丹的艺术才华,演奏欢快的曲目并不难,可是今天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这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他又怎么能让自己心爱的木笛流淌出欢快的乐曲呢?
一边是理想的追求,一边是信念的拷问,在两者之间朱丹犹豫着,矛盾着,他的内心非常的痛楚,但最后他还是坚定了选择放弃演奏。所以他会在最后说“请原谅······ 短短的三个字,你看出了什么?又读懂了什么? 5.分角色读朱丹和音乐大师的这段对话
(再次感受朱丹的坚定,执着的信念,崇高的民族精神)
四、想象画面,品味笛声
1.过渡:朱丹走出了考场,放弃了演奏,这么才华横溢的青年,难道我们再也听不到他的演奏了吗?课文哪里还描写了朱丹的演奏?
出示: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2、此时此刻,你听到了怎样的笛声?
生答,相机指导: 悲凉凄切、脉管滴血
师:那一滴滴鲜红的血液从脉管里流淌出来,疼吗?痛吗?这是一种多么钻心的疼痛啊?这种感觉谁能读出来?
3、朱丹啊朱丹,你为什么在纪念碑前却吹奏出如此悲凉凄切的笛声?(再回顾历史)
4、来,我们一齐来读读这段文字。一边读,一边打开你的心灵,用心地去听,这段文字当中,有一个声音在向你哭泣,有一个声音在向你叹息,有一个声音在向你倾诉,笛声悲凉凄切,读—— 5.在这如泣如诉的笛声中,你似乎听到了什么?来,拿起笔来,用一两句话把你听到的感受写下来。
6.带着你听到的体会到的,再配着音乐来读读这段话。
五.情感升华,丰满人物形象
1.孩子们,此时此刻朱丹俨然和这笛声融为了一体。他把所有的感情都尽情融进在这笛声里,你们说伫立雪中的朱丹像不像那株傲立雪中的梅花。
这笛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孩子,也打动了我们,还打动了谁?
2.大师是被打动了,大师到底是被什么而打动,使得他做出如此的决定呢? 爱国心、崇高的民族精神。3.师总结。
板书设计:
木 笛
朱
梅
丹
第三篇:《木笛》教学设计
《木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悲凉凄切、如泣如诉”等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反复揣摩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感悟朱丹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体会比喻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所起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增强学生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不忘国耻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寄托的哀思,体会朱丹悲戚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策略
1.品读与感悟相结合,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在读中悟,悟后促读。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和人物的品质。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悟其情,悟其意,悟其法。
2.在教学中采用朗读、联系上下文、引入资料、抓重点词语等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采用朗读、想象等教学方法解决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梳理问题,引入探究
1.导语:木笛,一种中华民族乐器。清音洋溢,圆润厚实。课文围绕着一支木笛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2.自由的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点名回答)
3.说到这里,老师有几个疑问需要同学们来解答:在考场上,朱丹为什么放弃最后的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答案,画出相关的句子。
(二)深入探究,品读体会
1.朱丹拒绝演奏欢乐的乐曲,他放弃的是什么? 放弃了进入乐团的机会,放弃了自己美好的前途;前途错过了,再也无法挽回。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朱丹竟甘愿放弃自己美好的艺术前途。
2.朱丹为什么放弃了最后的考试?
今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朱丹是为了一场纪念。在朱丹的内心深处,对死难同胞的纪念胜过了他个人的前途、命运,甚至他的生命。在前途与纪念中他选择纪念;他的内心中涌动着怎样的波澜,使得他如此义无反顾?让我们翻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吧。
(1)出示图片:南京大屠杀同胞遇难的历史佐证。
(2)出示课件: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沦陷。手无寸铁的中国人被日寇像牲畜一样虐杀。惨绝人寰的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遇难同胞超过300000人。古都南京,血流成河,白骨累累,这是祖国历史上惨痛的一页,这一天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国殇之日。
(3)学生谈感受:看着日寇兽性摧残中国人的情景,听着这组血淋淋的数字,你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
小结:痛恨日寇,他们侵略我们的国土,虐杀无辜的百姓;同情死难的同胞,为他们生命的逝去感到难过、惋惜;心中充满了悲愤,为我们的祖国曾遭践踏而痛苦;我们要记住历史,要振兴中华。
3.南京大屠杀,一段屈辱的历史。朱丹国耻铭记在心,满怀哀痛。所以在欢乐与纪念中他选择了恪守悲伤。考场上他毅然离场,心潮难平,你们体会着此刻朱丹的内心想法,分角色读一读对话。
(1)自由找伙伴练读。
(2)学生展示,大家从他们的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暮色来临,雪花飞扬,他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在这里他看到了什么?(点名回答)
出示课文语段,有感情地朗读。
2.朱丹看到了这一片莹莹烛光,看到了这片幼松林,看到了这滴滴红宝石般的泪。那么就在此刻,就站在这片烛光面前,朱丹最想干的一件事儿是什么?(点名回答)
1.播放木笛曲。此刻,你们听到了怎样的笛声?感受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把你感受到的动笔写一写,和其他同学说一说。
出示课件: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_____,犹如_____;这如泣如诉的笛声是在为______ 而哭泣,是在诉说______。
3.这笛声道尽了朱丹内心的悲痛,他对死难同胞的深深悼念,他对日寇累累暴行的控诉,他不忘国耻的浩然正气都凝聚在这幽幽的笛声里,充塞在天地之间。这是他的生命心曲。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
4.在现场还有谁听到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没错,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29-32自然段,想想我们前面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朱丹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了?
(点名回答)
显然大师是被打动了,他是被什么打动的?(点名回答)
是他理解了朱丹拒绝演奏的深意,他得遇一位有才华而又爱国的青年,分外激动,他为白天自己的做法深深地致歉。他敬重朱丹,被他具有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情怀打动。
(五)情感升华
朱丹吹奏的乐曲连绵悠远,如泣如诉,融入了深深的爱国之情,一曲悲歌更使他的音乐才华展现的淋漓尽致,再加上纪念碑前的烛光方阵,这些怎能不使大师感动呢?
所有的爱国者他们心中装着国耻,所有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出示诗歌,全班齐读。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朋友听。板书设计
木笛
拒绝演奏 广场悲歌
爱国精神
第四篇:木笛教学设计
木笛
教学目标:1、2、3、4、能自主认识文中生字。自主理解文中的生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的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感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牢记国耻,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情感。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吹奏一段红楼梦主题曲。
2、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刚刚吹奏的是一种什么乐器吗?(笛子)笛子分为很多种,有木笛、竹笛、竖笛......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悠扬的笛声去感受木笛的魅力。(板书:木笛)
二、生字词学习。我们已经花了一节课的时间预习课文,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让我们用开火车的形式读出下列词语。
苛刻
应聘
半晌
鞠躬
苦涩
晕染
伫立
修长纤弱
正襟危坐
不苟言笑
曙色萌动
蓓蕾初绽
悲凉凄切
脉管滴血
翩然回旋
如泣如诉2、3、4、师生纠错。
下面让我们一起将这些词语读一遍。
在读文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陌生的词语阻碍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我们必须要扫清这些“拦路虎”。那么怎样理解这些词语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查资料;请教别人;不能解决的可留在课堂发问)5、6、7、那么你通过这些方法理解了哪些难解的词语呢? 生汇报。
师总结:根据自己的学情有针对性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希望同学们在自学时能善于质疑解疑。
三、小组合作讨论,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在预习这篇课文时,老师给你们提出了预习要求。
(幻灯片出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思考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2、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四人为一组交流)
四、生汇报:
(一)、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朱丹在考场上拒绝演奏欢乐的乐曲,却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演奏起了悲凉的乐曲。
(板书:考场上
朱
石碑前
拒绝演奏
丹
悲情演奏
(二)五、深化情感
1、师:朱丹带着不能被乐团录取的失落,更带着对死难同胞的深深哀悼的情感,在大雪纷飞的夜晚,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吹奏起了这样一段乐曲
(师出示关于笛声的幻灯片)
2、师引读:
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 生: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
3、师问:朱丹,你的笛声为何如此凄凉?
生答:(因为我想到大屠杀死难的同胞)
4、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怎样的痛彻心扉的历史事件,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幻灯片)
5、师:南京大屠杀持续了一个多月,在这场劫难中,大到百岁老翁,小到襁褓婴儿,无一不死在日本人的屠刀之下,30万人,短短一个月内,就灰飞烟灭,变成了南京城上空在飘荡,在嚎叫,在哭诉的冤魂。就在朱丹脚下,在这曾经无数南京人被活活埋葬的地方。就在七十多年前的今天,无数南京人化为冤魂的时刻,你们能体会到朱丹此时的心情吗?此时,他的笛声如泣如诉,他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呢?把这诉说写下来吧。生回答(板书:国耻)6、7、8、师:带着这份伤痛,带着这份憎恨,请一位同学读—— 带着这份伤痛,带着这份憎恨,齐读—— 同学们,这历史之痛,只有朱丹懂吗?
孩子们也知道,从哪里感知到的?
请一位同学读(临近石碑。。。红宝石般的泪。)
9、这红宝石般的泪真的是红烛的泪吗?
(不是,是孩子们心里在流泪,在为死难的同胞流泪)此刻这片幼松林般的孩子,心中也在为死难的同胞悲伤流泪,带着这份悲痛读——
10、这悲凉的笛声,这莹莹的烛光,都是在告慰南京死难同胞的亡灵,透过笛声,透过烛光,我们看到了朱丹和孩子们一颗怎样的心?(板书:爱国心)
11、现在,我想问:朱丹,为了纪念死难同胞你居然拒绝演奏欢乐的乐曲,放弃了自己的艺术前途,你不觉得可惜吗?
12、是呀,在国家之耻,民族之殇前,叫人哪里有心情演奏欢乐的乐曲呢,可是评委不懂呀?(评委后来懂了,朱丹的笛声深深地打动了评委的心,也唤醒了评委的爱国心,)请一位同学读相关的语句。
13、他们的种种行为都在告诉我们,历史不能忘记,国耻不能被忘记(勿忘国耻)
六、拓展深化
最后,让我们在辛德勒名单小提琴曲中,欣赏陈快喜的《永远的伤疤》
第五篇:《木笛》教学设计
《木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朱丹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领悟人物精神与事物品格喻指的高度统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聆听生命心曲
师:这节语文课,我们继续随着作者赵恺先生的思绪,再次走进手握木笛的青年朱丹,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离开考场,而当他面对一片莹莹烛光时,他却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那么课文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品一品。
(指向如泣如诉的乐声,直达人物心灵)
回答范围:“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师:评价,应对学生发言,从内容的准确,朗读的流利,情感的传递等角度予以引领。
师:真是慧眼识珠,如果我们继续将句子读薄,将描写笛声的语句读成几个词,你认为哪些词最能代表这首木笛曲?
生:
师:看来,我们拥有高度的共识。请看屏幕(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师:谁来字正腔圆,字字入心地读读这四个词。生: 师:词语是能够传递情绪的,它还带有母体语句所特有的情感色彩,请你用心的听,静静地想,你一定会听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声音。请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想象。(师读)
师:你好象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 生:汇报同时请他们把感情带入句子中。师:最后落在“如泣如诉” 泣::(板书“诉”)
师:是的,这流着泪的,款款倾诉的笛声在南京城飘雪的夜空中回旋,你们听到了,我们大家都听到了,让我们一起很有感觉的把我们的情绪、感觉递进这些词语中,再来读一读这四个词语。
生:
师:保留着这种感觉,读着这些词语,如果朱丹此时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朱丹?(意在指向那段痛楚的历史)
生: 生:
二、揭开惨痛历史
师:朱丹,你为什么要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笛声?你为何而泣?你又向谁倾诉?让我们一起叩问朱丹。显而易见,朱丹由“一丝悲戚”到“苦涩泪涌”再到“一曲悲音”,是因为______ 生: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师:是因为__________ 生:
师: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那是一段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不堪回首又绝对不能泯灭必须铭记的血泪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片:呈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佐证:教师解说词: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沦陷。丧心病狂的侵略者悍然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古都南京,血流成河,白骨累累,30万以上的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遭到屠杀,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惨痛的一页,也是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章节。师: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遇难同胞超过300000人,大约每12秒钟就有一个生命消失。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一组数字。(屏幕打出: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小时/大约60000分钟/屠杀300000人/大约每12秒钟消失一个生命)
生:
师:这是什么?这难道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这是什么?(国耻)师:以朱丹的艺术才华,演奏欢快的曲目并不难,但他是那么的热爱他的木笛,已达人、笛合一,乐曲即心曲的境界。所以当朱丹想到今天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他又怎么能让自己心爱的木笛流淌出欢快的乐曲呢?来,现在你就是考场上的朱丹,酝酿一下情绪,谁愿意和我一起对读考场上朱丹与大师的对话,体验朱丹内心的痛楚与决绝。
就在这段话中,朱丹放弃了什么?他在坚守什么?为了祖国的尊严,别说是艺术前途,即便是自己的生命,他也会无所畏惧的放弃,所以话语中即便不忍,但却万分的坚决,没有丝毫的回旋,没有丝毫的卑微。来,谁还愿意再做一次朱丹。
(对读)
三、烛照一片心灵
师:孩子们,不要从朱丹的苦涩中走出来,就这样融进去吧,从考场走出来的朱丹泪流满面,他能向谁倾诉呢?他披着雪花,径直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师: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生:接读
师:请大家把眼睛闭上,让我们一起用心去看,这段话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读 生:听
师: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萌动的,初绽的,晕染的,自发的,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的,幼松林。师:侍机板书(幼松)师:敲打“显然”
师:“显然”这个词在语段中想强调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感觉到了什么?
师: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将这句话作了修改: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整齐的排列在那里。他们的头上、肩上......”
师:请谈谈你对这两组语句的理解(自己的意志与他人的意志的反差)
师:源于自发的挚诚,祖国自在心中。那萌动的曙色,那初绽的蓓蕾,那无声晕染的墨滴,以其内在的神圣,悼念上世纪遇难国人的亡灵,自发的他们才是真正的幼松林,将来_________ 生:接答
师: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诺贝尔诗人伊利·威塞尔(美国作家,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年前就曾提出警告:忘记大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列宁也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一刻,朱丹并不孤独。
师:他看到了这一片莹莹烛光(板书:莹烛)看到了这片幼松林,他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生:吹木笛 生:吹木笛
师:是啊!他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吟唱。(乐声起)
师:笛声化作了这样的文字“笛声悲凉凄切„„这如泣如诉的笛声”请你用心地带着音乐给你的感觉,带着音乐给你的情绪,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现在请你一边默默的静静地读这笛声,一边用心去思考,就在这段文字中,似乎有一个声音在向你哭泣,有一个声音在向你叹息,有一个声音在向你呐喊,然后拿起笔,把你感觉到的哭泣、感觉到的叹息、感觉到的呐喊,感觉到的笛声以外的声音,用一两句文字倾诉出来。
生:伴音乐写 师:你感觉到了什么声音?
生:(对历史的关照,应对中提炼“慰亡灵”)生:
师:幽幽笛声(板书:幽笛)在雪花中盘旋,伫立雪中的朱丹与那一片莹烛共同倾诉告慰亡灵的心曲(板书:心曲)此时此刻,朱丹以其内心的圣洁让我们不觉想起了一种花?你们想到了吗?
生:梅花 生:梅 花 师:理由
生:照应朱丹出场
师: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刻意安排这样一段文字呢?
(自古以来,梅花以其不畏严寒,不惧雪压,卓然绽放的品格,赢得了中国文士的青睐,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也成为高贵品格的代言,朱丹爱国之情的坚守与梅花的风骨达成了高度的统一,朱丹就是一株奇崛伟岸的梅(板书:腊梅))师:指板书,在这里,腊梅与幼竹达成珠联璧合之态延续我们不朽的国魂(板书:铸国魂)这感人的场景也深深地打动了那位果断拒绝他同时又深感惋惜的艺术大师,因为,在他们心中,共同拥有着对自己祖国的至诚。
师:让我们以著名诗人王久辛在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所作的长诗《致大海》的几句结束我们今天的心旅,让我们永铸爱国之魂:面对列强,国破了/但精神的山河在___只要/精神不灭阿____/祖国,就永远____有尊严!
板书设计: 木笛
幽笛莹烛诉心曲 铸国魂
腊梅幼松慰亡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