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项目
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项目
一等奖(30项)
资本主义理解史(第1-6卷)(著作)张一兵(南京大学)等 村庄治理与权力结构(著作)金太军(苏州大学)中国佛教思想史稿(著作)潘桂明(苏州大学)
20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著作)许钧(南京大学)、宋学智(南京师范大学)通道侗语研究(著作)杨通银(徐州师范大学)册府元龟(校订本)(著作)周勋初(南京大学)等
五四文学传统与三十年代文学转型(论文)
朱晓进(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戏剧史稿(著作)
董健(南京大学)、胡星亮(南京大学)等 当代中外比较戏剧史论(1949-2000)(著作)
胡星亮(南京大学)中国画艺术专史·人物卷(著作)樊波(南京艺术学院)
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著作)王慧芬(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 明清商事纠纷与商业诉讼(著作)范金民(南京大学)等
贸易与道德:中美文化产品争端的法律分析(论文)
彭岳(南京大学)中国特色政府法治论研究(著作)
杨海坤(苏州大学)、章志远(苏州大学)
国家与社会:传统东方法律的运动机理(著作)唐宏强(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小康社会的来临(著作)宋林飞(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2009年版)(著作)
苏新宁(南京大学)等
中国心理学思想史(著作)汪凤炎(南京师范大学)
伙伴协作与教师赋权--教师专业发展新视角(著作)操太圣(南京大学)、卢乃桂(香港中文大学)
“接班人”的诞生--学校中的政治仪式考察(著作)程天君(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与模式:微观行为主体的视角(论文)安同良(南京大学)、卞加振(中投证券)等
增长的空间--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增长方式转变比较(著作)蒋伏心(南京师范大学)、申俊喜(南京师范大学)等
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及其应用(著作)何干强(南京财经大学)
长三角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路径与机制(著作)刘志彪(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静(南京大学)等
贸易投资一体化与长三角开放战略的调整(著作)张二震(南京大学)、马野青(南京大学)
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理论与实证研究(著作)李心丹(南京大学)、肖斌卿(南京大学)
管理金字塔--成功企业三维集成管理体系研究(著作)
张智光(南京林业大学)
我国管理者职业化胜任素质研究(著作)
赵曙明(南京大学)
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研究(决策咨询报告)
闵春发(南京邮电大学)、靳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等
中国区域文化竞争力研究--走向文化强省的江苏之路(著作)叶南客(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等
二等奖(120项)
共和传统的历史叙事(论文)张凤阳(南京大学)
行政学(著作)张永桃(南京大学)
论主导价值观(著作)陈章龙(扬州大学)
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视野下的市场与国家(第二版)(著作)
李滨(南京大学)
世界的新民主治理--终结邪恶的战略选择(著作)
钮汉章(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建设研究(著作)
桑学成(江苏省委党校)
政府伦理研究(著作)高晓红(东南大学)
公共性的再生产--多中心治理的合作机制建构(著作)
孔繁斌(南京大学)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著作)
李永刚(南京大学)儒士视域中的佛教--宋代儒士佛教观研究(著作)
李承贵(南京大学)
组织伦理:现代性文明的道德哲学悖论及其转向(著作)
王珏(东南大学)财经信用伦理研究(著作)郭建新(南京审计学院)等 中国三论宗通史(著作)董群(东南大学)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著作)
郭广银(南京大学)、杨明(南京大学)等 现代化原点结构:冲突与转型(著作)
夏东民(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自由的尘世根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研究(著作)曹典顺(徐州师范大学)翻译批评学引论(著作)
吕俊(南京师范大学)、侯向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史(著作)杨柳(南京大学)认知视阈下英文小说汉译中隐喻翻译的模式及评估(著作)
张蓊荟(徐州师范大学)
叶玉森甲骨学论著整理与研究(著作)
叶正渤(徐州师范大学)《广雅疏证》导读(著作)张其昀(扬州大学)
平行语料库与积极型汉英词典的研编(著作)李德俊(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1-8)(著作)张竹明(南京大学)、王焕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汉语外来词研究(著作)杨锡彭(南京大学)
现代汉语词语级歧义自动消解研究(著作)
曲维光(南京师范大学)宋代美学史(著作)吴功正(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视觉文化的转向(著作)周宪(南京大学)
清代诗话东传略论稿(著作)张伯伟(南京大学)
文化生态视镜中的中国报告文学(著作)丁晓原(常熟理工学院)儒商及文化与文学(著作)陈书禄(南京师范大学)
美国文艺复兴经典作家的政治文化阐释(著作)
杨金才(南京大学)
流亡者的乡愁--俄罗斯域外文学与本土文学关系述评(著作)汪介之(南京师范大学)台湾散文纵横论(著作)方忠(徐州师范大学)佛教与中古小说(著作)陈洪(徐州师范大学)
叙事的诗意--中国现代小说与象征(著作)
施军(淮阴师范学院)
中华大典?文学典?魏晋南北朝文学分典(著作)
黄进德(扬州大学)等 楚辞讲演录(著作)周建忠(南通大学)
人类设计思潮(著作)翟墨(江苏技术师范学院)、陆少游(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等 图像的意义--中国美术史研究文集(著作)刘伟冬(南京艺术学院)改革开放与新时期音乐思潮(著作)
居其宏(南京艺术学院)、乔邦利(常州工学院)中国服饰百年(著作)廖军(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许星(苏州大学)石刻刻工研究(著作)程章灿(南京大学)
国家?民间?文化遗产--社会学视野中的吴地古琴变迁(著作)王咏(南京大学)
中国历代画论:掇英·类编·注释·研究(著作)
周积寅(南京艺术学院)
继往开来--明代院体花鸟画研究(著作)
孔六庆(南京艺术学院)
《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研究(著作)刘迎胜(南京大学)
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上、中、下编】(著作)崔之清(南京大学)等
唐宋之际归义军经济史研究(著作)刘进宝(南京师范大学)
英国发展的历史轨迹(著作)陈晓律(南京大学)、于文杰(南京大学)等
“个人”的法哲学叙述(著作)胡玉鸿(苏州大学)
行政裁量的治理(论文)周佑勇(东南大学)
中国大陆行政法的革命--契约理念的确立及其展开(著作)
杨解君(南京工业大学)
论竞争法中的法定赔偿:制度变迁个案的解剖--基于不正当竞争案例的整理与研究(论文)李友根(南京大学)
形式作为而实质不作为行政行为探讨--行政不作为的新视角(论文)黄学贤(苏州大学)国家紧急权力制度研究(著作)刘小冰(南京工业大学)
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著作)
肖曼(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程序违法行政行为的补正(论文)杨登峰(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传媒制度绩效研究(著作)丁和根(南京大学)
传媒文化研究(著作)陈龙(苏州大学)
大戴礼记汇校集解(全二册)(著作)方向东(南京师范大学)
不公平竞争与社会风险(著作)冯必扬(江苏省委党校)
村庄公共权力的重构逻辑--苏北窑村经验的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著作)曹海林(河海大学)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布局研究(著作)
叶继元(南京大学)、袁培国(南京大学)等
城市定位论--城市社会学理论视野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著作)张鸿雁(南京大学)、张登国(山东省委党校)
传播的文化修辞(著作)徐国源(苏州大学)
农村传播学研究方法初探(著作)方晓红(南京师范大学)等
电子期刊管理--体系、方法与实践(著作)
赵乃瑄(南京工业大学)
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导论(著作)
周长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李北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术组织中的人--大学教师任用的新制度主义分析(著作)缪榕楠(江苏省教育评估院)
教授上讲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著作)
龚放(南京大学)、张红霞(南京大学)等
大学治理结构: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石(论文)龚怡祖(南京农业大学)
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著作)高德胜(南京师范大学)
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著作)王建华(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著作)张红霞(南京大学)
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著作)
郭本禹(南京师范大学)、姜飞月(东南大学)
国民教育论:和谐社会建设与公共教育政策(著作)
魏所康(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公正--政治哲学的视角(著作)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
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著作)汪霞(南京大学)
中国古代足球(著作)刘秉果(徐州师范大学)、赵明奇(徐州师范大学)
职教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建构(著作)贺文瑾(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比较研究(著作)蔡国春(徐州师范大学)
中国高校设置变迁的制度分析(著作)黄启兵(苏州大学)
学校道德生活的教育叙事(著作)薛晓阳(扬州大学)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取向的情景分析和政策研究(著作)
范金(江苏省委党校)、伞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
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增长--1978-2008年的经验研究(著作)
沈坤荣(南京大学)等
转型期中国房地产市场成长:1978-2008(著作)高波(南京大学)等
现代食品安全与管理(著作)周应恒(南京农业大学)等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研究(著作)
裴平(南京大学)、熊鹏(交通银行总行)等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著作)赵喜仓(江苏大学)
中国国有产权交易的演化与变迁(著作)
王冀宁(南京大学)、黄澜(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世界工厂”变迁(著作)张明之(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跨国公司制造业垂直分离(著作)吴福象(南京大学)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方法·实证(著作)
朱传耿(徐州师范大学)、马晓冬(徐州师范大学)等
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新会计准则差异分析(著作)
高金平(国家税务总局扬州税务进修学院)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效率推进(著作)耿强(南京大学)
中国经济史新论(1949-2009)(著作)杨德才(南京大学)
矿产资源权益理论与应用研究(著作)
朱学义(中国矿业大学)等
虚拟经济统计核算--理论与方法(著作)袁国敏(南京财经大学)
政策测量、政策协同演变与经济绩效:基于创新政策的实证研究(论文)彭纪生(南京大学)、仲为国(香港城市大学)等
科技生产力形成与流动效应研究(著作)
刘思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方志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以江苏为例(著作)于水(南京农业大学)
金融市场风险的测度方法与实证研究(著作)王新宇(中国矿业大学)
医疗保险模式研究(著作)
江里程(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梅强(江苏大学)合作型企业间电子商务(著作)
仲伟俊(东南大学)、梅姝娥(东南大学)等
利益分享经济学(著作)李炳炎(江苏省委党校)等
领导方法创新实例解析(著作)王雪峰(南京工业大学)
企业自主创新案例(著作)朱克江(江苏省科技厅)
08''中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研究报告(著作)
时现(南京审计学院)、毛勇(南京审计学院)等
中国式蓝海战略--产品功能创新战略及其竞争力评价(著作)陈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家港保税区发展前景与战略(决策咨询报告)黄健(江苏省委)、刘惟蓝(江苏省政府研究室)等
江苏沿海产业带建设调查报告(决策咨询报告)成长春(盐城师范学院)等
江苏电视剧:现状与崛起研究报告(决策咨询报告)周安华(南京大学)等
国家产业振兴规划与江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决策咨询报告)胡国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等
江苏省科技创新人才专题调研(决策咨询报告)
赵顺龙(南京工业大学)等
优化之道:城市新产业空间战略(著作)
李程骅(南京市社会科学院)
南京城墙志(著作)杨国庆(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王志高(南京市博物馆)
常州画派研究(著作)叶鹏飞(常州市刘海粟美术馆)
天人和谐与社会发展(著作)刘娟(徐州工程学院)、王超(中国矿业大学)
千村调查:村官眼中的农村改革发展(论文)中共南通市委党校课题组
在全面达小康进程中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镇江引导农村集中居住的创新实践与探索(决策咨询报告)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社、中共镇江市委联合课题组
第二篇:常州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申报须知
附件:
常州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申报须知
一、申报对象和范围
1.申报对象是全市党政机关、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在常高校、驻常部队及社会各界人士。
2.本市作者自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的成果。包括:在有统一刊号(ISSN、ISBN、CN)的书刊、报纸和省级以上(JS)内刊上发表、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的学术专著、编著、译著、高校教材、辞书、工具书、注释本、点校本、汇校本、地方志、年鉴、科普读物、电子出版物(如光盘等)、论文、调研报告、咨询报告等;被县以上党委政府和市级以上党政部门采纳的调研报告、决策咨询报告等(须附相关证明材料);在港、澳、台地区或国外公开发表、出版的相关成果。
3.少数成果时间可放宽到本次评奖时间段的前两年(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申报时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①上届评奖未申报;②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并有相当影响(须附有关材料);③须有两位相关学科专家
11.中小学教材、集体论文集(单篇可以申报)不参加本次评奖。
二、申报成果学科分类
本次评奖按成果形式分为著作和论文两类,按成果内容共分港澳台研究、国际问题研究,心理学,管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学,宗教学,语言学,中国文学,艺术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教育学,统计学,体育学,外国文学和决策咨询25个学科。申报人应根据申报成果的内容,自行确定所属学科,再根据成果形式,填写在《申报表》封面“学科”栏目中。在评审时,市评委会将视申报情况,按学科相近原则组成6个左右的学科组进行评审。
三、接受申报的单位
1.市评奖办公室接受市各部委办局、公司、直属单位、学会、高校、驻地部队等的集体和个人申报。
2.各辖市、区作者的申报由辖市、区委宣传部负责扎口上报。
3.教育系统作者的申报由市教育局宣传处负责扎口上报。
4.凡申报优秀成果的原件,在本次评奖结果公布后由申报人到市评奖办公室领回。逾期将由市评奖办公室负责处理。
第三篇:湖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名单之一
湖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
获奖名单之一
(按第一作者的姓氏笔画为序)
(一)特别奖(11项)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作者姓名
学校服务·论教育的微观基础 著作 田 刚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文
刘建武 的新境界
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湖南宏观税负水平分析及对策研究
论文 论文
张亦贤 李友志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论文
陈志强
谭跃湘
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 著作
郑大华
湖湘三农论坛(2008.2)
著作
庞道沐 陈文胜 陆福兴
王文强
民本岳阳理论与实践——践行科学发展
和为民执政观
著作
易炼红 欧阳煌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在解放思想 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发展研究
著作
武吉海 董成森 朱有志
龙新平汪金敖 湛中维 谢瑾岚 戚祖良 刘 莉 李海兵
洞庭湖区造纸企业关停整治的调研报告 论文
胡伟林 赵跃辉 宋高胜
任 薇
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 著作
郑大华
(二)一等奖(9项)成果名称
体育伦理学研究丛书
小农经济效率分工改进论
成果形式 作者姓名
著作 刘湘溶 李培超 刘雪丰
著作
向国成 韩绍凤 欧共体竞争法研究丛书
湖南灾荒史
《释名》考论
中国证券市场行为描述与预测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模式创新研究
(三)二等奖(37项)
成果名称
现代传媒产业塑就与探赜
里耶秦简校诂
刑罚配置论纲
电力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集群创新网络与区域国际竞争力
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的最新成果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中国横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清代土司研究——一种政治文化的历史 人类学观察
中国思想学说史·宋元卷
现代包装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 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研究
湘西传统美育资源构成及开发价值
著作 许光耀
著作
杨鹏程 郑自军 郑利民 张颖华 简 婷 黄庆琳
著作 陈建初
著作
谢 赤 曾志坚 禹 湘 谭 华 江 洲 张 琪
著作 谭运宏 肖毅敏 肖浩辉 曾郁园
著作 潘 彬 黄 卫 邓国强
周季平
成果形式 作者姓名 著作 王国平
著作
王焕林
著作
邓文莉
论文
叶 泽 张新华 冯丽霞 杨洪明
论文 刘友金 叶文忠 刘莉君 戴魁早 易秋平罗登辉
著作
刘建武 吴怀友 尹杰钦 戴开尧
著作 刘新庚 著作
孙红玲
著作 成臻铭 著作 朱汉民 肖永明 许康 范立舟 著作 朱和平柯胜海 万映频 杨 丹 颜 艳 著作 何 振 论文
余小波
论文
张卫民 黄文伟 熊晓辉
吴文生
功能目的理论与应用翻译研究
网络环境下企业生态系统创新共生战略
公共治理与公共伦理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论 湘学史
著作 著作 著作 著作 著作
张沉香 李玉琼 李建华 李燕凌
陈代湘 方克立 王向清
邓 辉 黄守红 王丽梅
单位身份的松动——中国人事档案制度 著作
研究
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分制的理 著作
论与实践
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 著作
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 著作
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 著作
反垄断法专题研究
著作
中国新闻出版业融资:模式·运行·规制 著作
当代湖南作家评传丛书
著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宏 论文
观考察
行为金融学理论、实证与应用研究
论文
传统儒家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论文 静一学术论丛
著作
物流绩效管理研究 著作 我国商业银行违约模型与经济资本配置研究 论文 文学自然主义研究
著作 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与转化 著作
“媒介研究”系列论文
论文
方红姣 刘志靖
陈 潭 周清明 易小明 欧阳友权 罗文章 郑鹏程 姚德权
胡良桂 刘长华 朱平珍 吴正锋 卓 今 毛炳汉
胡 穗 吕普生
饶育蕾 盛虎 蒋波 彭叠峰 张 媛
唐凯麟 郭建勋 胡 遂 张松辉 李清良 孙海洋
黄福华 吴可夫 庞 燕 徐 姝 邓胜前
彭建刚 周鸿卫 梁 凌 谭德俊 王修华
曾繁亭 赖力行 蔡 骐
魏源人才伦理思想研究
著作 黎 池
(四)三等奖(71项)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作者姓名 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
中国档案保护论
领导干部道德素质论——中国共产党执
政能力建设的一种视角
汉语驴句研究——兼谈英语相关句式
厚德博学,和而不同:当代大学办学理
念与实践
冯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的新动向 与国家经济安全研究
寻根文学价值观论
周易古礼研究
新诗教原理
现代历史文化视阈与百年报刊话语传播
旧中国宪法五十年——国家权力配置研究 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导论
湘西民间美术及其产业化研究
治理理论视野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
联合产权制度及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古镇名村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湖南自治运动史论
著作 马伯钧 著作 仇壮丽 著作 尹杰饮 论文 文卫平方立 著作 王汉青 著作 王向清
论文 王耀中 刘志忠 侯俊军
刘建民 苏 艳 杨海余 曹秋菊 刘细良
著作 邓 楠 著作 兰甲云 著作 冯铁山 论文 田中阳
著作 石柏林 著作 龙 方 著作 龙 伟
著作 龙湘平陈丽霞 向 龙
田 明 周亚辉
周成华
著作 龙献忠
著作 刘长庚 卓 越 张珉 李辉文
湛 泳
著作 刘沛林 著作 刘建强
“两个先锋队”思想的历史地位研究
零陵文化丛书
胡文焕《胡氏粹编》研究
反倾销应诉中的会计问题研究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构建学科群培养应用
型人才的研究与探索
长株潭城市群重构——“两型社会”视
域中的城市群发展模式
信仰·母题·叙事——中国古典小说新
探索
湖南职业教育发展史
西方象征美学源流论
新世纪文论
湘鄂渝黔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欧梅唱和与欧梅诗派研究
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研究
教育到底应如何面对生活
湖南图书馆古籍线装书目录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从理论
到实践
英美合同解除制度研究
论会计制度的变迁与创新
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比较研究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发展农村市场的经纪人法制创新
中部塌陷、金融弱化与中部崛起的金融
支持
著作 刘晓玲
著作 刘翼平黄小明 杨金砖
雷运福
著作 向志柱 论文 孙凤英 论文 朱东礼 谭镜星 著作 朱有志 童中贤 肖琳子 著作 朱迪光 著作 汤大莎 著作 何林军
著作 余三定 杨厚均 朱平珍
谭解文 任先大 张恒学 欧孟宏
论文 冷志明 王兆峰 张合平
尹少华 游新彩 易 夫
著作 吴大顺 论文 宋元林 赵惜群 论文 张传燧
著作 张 勇 雷树德 寻 霖
姜彦稚 杨 东 赵小琴 宁 阳 刘雪平许 莉
论文 张艳纯 著作 李先波 论文 李典辉
论文 李建华 李红革 孙明湘
荣立开
著作 杨华峰 论文 杨峥嵘 肖华玉 论文 杨胜刚 朱 红 中华廉洁文化与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
武 谭云勤
循环经济与区域生态化发展
儒学和谐合理性——兼与工具合理性、交往合理性比较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研究——基于对
湖南及衡阳区域经济的实证分析
感悟诗学现代转型之可能性及其意义—
—以王国维、宗白华的诗学探索为例
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
湘西南汉语方言语音研究
西部人才政策措施实施效果的调查
预评估研究
现代农村物流建设金融支持研究
明清叙事思想研究
美学自由主义——论存在自由与人性自由中国共产党利用外资理论与实践研究
大学诚信读本
国际安全机制理论与分析
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
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审美新变
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研究
高举旗帜——十七大报告关键词句解读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创新研究
郴州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经济周期同步性与东亚金融合作的可行
性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著作 沈其新 张忠良 尹世尤 杨正论文 肖华茂 著作 陆自荣 著作 陈春泉 论文 欧阳文风 著作 侯立兵 著作 胡 萍
著作 胡跃福 宋本江 许冰凌
马贵舫 张其贵 王文强 张嘉强 潘 江
论文 胡 愈 许红莲 邓 超
谢慧娟 周 敏
著作 赵炎秋 陈果安 潘桂林
著作 钟 璞 著作 卿定文 著作 唐凯麟 杨君武 王泽应
彭定光 李佳梅 向玉乔 聂文军 邓志伟 陈芬
著作 徐能武 著作 郭声健 著作 章罗生 著作 阎友兵 著作 黄玉英 论文 黄 维 沈 红 著作 黄静波 论文 喻旭兰
论文 曾长秋 王 翔 王芝华
纳税服务
狄更斯与中国
西方进化论伦理学系列研究
晚清义赈组织研究
衡阳历史文化丛书
洞庭天下水——洞庭湖水文化研究
中国农民工研究
公共行政的价值选择与观念转型——和 谐社会视野中的阐释
著作 湖南省国税局 著作 童 真 论文 舒远招 著作 靳环宇
著作 熊考核 谭崇恩 黄隆顺
肖起来 陈有期 萧平汉 郭建衡 张齐政
著作 熊 剑 论文 潘泽泉 论文 颜佳华
第四篇:株洲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实施方案
株洲市社会科学成果规划评审委员会
株洲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株洲市社会科学院文件
株社规评„2013‟4号
关于印发《株洲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县市区委宣传部,云龙示范区党务部,各高等院校科研处,各市级社科类学会、协会、研究会:
《株洲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实施方案》已通过市社科成果规划评审委审定,现予以印发。
株洲市社会科学成果规划评审委员会
株洲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株洲市社会科学院
2013年5月14日
株洲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
优秀成果评奖实施方案
为了认真做好本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依据中共株洲市委办公室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株洲市哲学社会科学评选奖励办法》的通知”(株办„2009‟17号)精神,特制定本方案。
一、奖励名称、级别、颁奖单位
本次评奖定名为“株洲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该奖励是株洲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最高奖励,属市委、市人民政府奖,受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人民政府委托,本次奖励由株洲市社会科学成果规划评审委员会(此机构以下简称“市评审委”;“哲学社会科学”以下简称“社科”)评定,由市委、市人民政府颁发证书。
二、评奖的指导思想
(一)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注重评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成果,同时也注意评选在学科建设特别是在优长学科、地方特色学科的研究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
(二)在同等情况下,优先考虑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规划、省评审委、市评审委立项并已结题的成果和已经通过市评审委鉴定的市级合格成果,以及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并经市评审委鉴定合格的重大调研课题。
(三)坚持以成果的质量为依据,以本方案规定的评奖标准为准绳,坚持客观、公正、民主、择优的原则。
(四)为了促进全市社科研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适当照顾社科研究力量相对较弱的地区和单位。
三、评奖范围和申报条件
(一)凡享有公民权利、在株洲市工作的社科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于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产生的下列社科成果,可以个人或集体名义申报评奖,但此期间的成果必须是未曾申报株洲市历届社科优秀成果评奖的成果。
1、在市级以上报刊公开发表(指在标有国内统一刊号CN××—×××或国际标准刊号ISSN××××—××××的报刊上发表)的中文类社科研究论文、调研报告和经国家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出版社公开出版的中文类社科专著、译著、编著(含省部级以上教育部门、单位委托编写或认可的中文类教科书、古籍整理出版物、社科普及读物、工具书)。
2、被各级党委、政府采用、推广,且产生了一定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社科应用研究成果。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规划办、省评审委、市评审委立项结题成果和经市评审委组织鉴定的市级鉴定合格成果。
非社科研究成果,如文件、领导讲话、工作总结、时事新闻、概览、统计资料、电脑软件,文学、艺术等创作作品,不属本届评奖范围。
(二)2011年1月1日以前出版且未曾申报市历届成果评奖的著作,在本次评奖规定期限内重印或此前参评过的著作改版或再版,其修改内容和篇幅超过三分之一以上的,可以申报本次评奖。
(三)符合上述规定的著作,如属多卷本,可整体申报(以最后一本的出版时间为准);如独立成册,也可单卷申报;如属系列丛书,可整体申报,但丛书中相对独立、完整的某一著作,可单独申报;如丛书中有一本以上曾申报过市社科成果评奖的,则不能整体申报。符合上述规定的同一专题的系列论文,以论文类成果申报;由同一专题的多篇调研报告或论文组成的研究成果,以系列论文即论文类成果申报,如其中有论文参加过市社科成果评奖的,不能以系列论文整体申报。不属同一专题的多篇论文和调研报告不能作为系列论文申报。著作中的章节不能作为论文和系列论文申报。系列论文(含系列调研报告)如属集体成果,每篇论文或调研报告上的作者署名必须相同,否则只能作为单篇论文申报;但同一课题的系列论文署名不一致时,以课题立项文件或结题证书上的署名为准。
由符合上述规定的论文或调研报告编辑而成、所论述的不是同一专题的论文集,不能以著作类成果申报;该文集内的论文或调研报告,可以论文类或调研报告类成果申报;而出自一人之手或多人之手的论文集,所论述的是同一专题,可以按著作类成果申报,其中需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论文是未曾申报市社科成果评奖的。
(四)凡属本次评奖范围内的成果,每人只能申报1项由个人独立完成的成果和1项集体成果。
两人以上合作的成果,不能以个人名义申报,而应以集体名义申报。集体成果原则上应由署名第一位的作者申报,个别的也可以经该成果的所有主要研究者协商一致委托另外一位主要研究者申报(人数多的,最多只能确定10人为主要研究者,下同)。凡集体成果申报时,均须经所有主要研究者同意,并以对科研成果贡献大小为依据排好顺序(一般以研究成果上署名排序为准),由全体主要研究者分别签名。凡我市人员与外市人员合作的集体成果,必须是我市人员任主编或撰写篇幅在50%以上,且征得合作者同意后,才能由我市作者申报。
以单位为署名作者的成果,原则上以署名的单位申报,个别情况经署名单位同意,也可以主要参与者集体的名义申报。
符合条件的课题成果只能以该课题整体申报,不得以子课题单独申报。
著作权人或著作权归属不明确和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成果不能申报。有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或其它弄虚作假行为等问题的成果不能申报。即使在申报时未发现,参评后一经发现或查明,则取消其四年参评资格,并由责任人所在单位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同时责任人应承担因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而造成的相应法律责任。
四、申报时间和办法(一)申报时间: 1、2013年5月14日起,成果申报单位和个人可到株洲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网站下载有关申报材料,网址为http//www.xiexiebang.com。
2、凡符合申报条件并自愿申报者,须于2013年6月10日前,按本人所属单位(或学会),到相应的高校、党校,市级学会,市直有关社科研究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申报,县(市)、区个人申报成果到各县(市)、区委宣传部申报。3、2013年6月13日至6月18日为各高校、党校,市级学会,市直有关社科研究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各县(市)区委宣传部向市评审办公室(以下简称“市评审办”)报送申报成果和材料的时间。市评审办设在社科联办公室(市委大楼1132室),联系电话:28680423。
(二)申报人在申报时,需提供如下材料:
1、须按要求认真填写《株洲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一式三份。
申报应用研究成果评奖者,须按要求认真填写《株洲市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成果评奖申报表》(一式三份)。
3、须按要求认真填写《株洲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申报人及申报成果材料一览表》(以下简称《一览表》)一式四份(其中三份分别粘贴在三个成果资料袋上,一份交市评审办)。
4、申报成果是著作,须提交三份原著;申报成果是论文可用三份复印件。申报者须同时提供申报成果及有关证明材料或反响材料一式三份。所有证明及反响材料可用复印件,所有复印件的原件须交申报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严格审核,审核无误并有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签字盖章后再由本单位向市评审办申报。
(三)各受理申报单位要严格把关,认真填写有关表格,按时报送材料。
1、申报单位应按照评奖要求对申报材料进行严格审查,不符合要求的材料要坚决拒收。
2、申报单位受理申报材料后,应给每个申报者设臵一个以申报人名字命名的文件夹,将申报者的《一览表》、《申报表(表1,2,4)》汇总在这个文件夹里。按《申报表》中“学科分类”的次序汇总所有电子表格和参评成果材料,同时还要按以上分类方式填写《株洲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单位申报材料统计表》、《株洲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成果评奖单位申报材料统计表》(以下简称《单位统计表》),然后将以上电子表格汇总于U盘并连同纸质表格和参评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起报送市评审办。
(四)成果一经申报并受理,不论是否获奖,均不得要求退出,申报资料一律不予退还。
五、奖励等级及奖励办法
本次评奖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获奖成果,均发给证书和奖金,有关单位应将获奖业绩记入获奖人的人事档案和学术(业务)档案,作为对其考核、晋级、任用、评定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六、组织领导
本次评奖,市委、市人民政府委托市评审委负责评定,并具体组织实施。
评审工作分资格审查、成果初评、成果终审、对获奖成果进行公示、发文及颁奖五个步骤进行。市评审委下设办公室和马列〃科社〃哲学类、文学〃史学类、教育类、经济〃管理类、政治〃法学类、应用研究类学科评审组。学科评审组成员由市内有影响、公道正派的本学科专家组成。学科评审组负责本次评奖初审和初评工作,市评审委负责终评。市评审办负责日常工作。
高校、党校科研处,各县(市)区委宣传部,市级学术团体,市直有关社科研究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在此次评奖活动中负责所属会员和学术团体、个人的组织宣传,申报管理,资格初审和向市评审办报送申报成果等工作。
七、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实施,解释权属市评审办。
株洲市社科联办公室 2013年5月14日印发
第五篇: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办法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改进完善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鼓励全省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以优秀的研究成果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理论发展、人才培养以及决策科学化,加快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强省建设,更好地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服务,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人民政府设立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奖励本省个人和集体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优秀学术著作(含专著、工具书、古籍整理、译著)、论文、研究报告(含调研报告、咨询报告)和普及成果(教材、教辅读物和文学艺术类作品除外)。
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分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第三条 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四条 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下简称省社科联)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组织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省社科联下设评奖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第五条 省社科联聘请有代表性的专家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评审专家委员会,并根据申报成果的学科和地区分布等具体情况,设立相应的评审组。
第六条
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每2年评选1次,每次奖励成果总数500项,其中,一等奖不超过60项、二等奖不超过150项。
在同一次评选中,每位申报人只能获得一项奖励。
第七条
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由省人民政府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额标准为:一等奖2万元、二等奖1万元、三等奖5000元。
第八条 奖项设定和奖金数额保持相对稳定,如确需调整,由省社科联会同省财政厅研究提出具体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评奖所需经费,由省财政厅审核安排。
第九条 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审标准为:
(一)获奖成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资料翔实,数据准确,逻辑严密,方法科学,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符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体现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的统一;
(二)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应当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填补本研究领域的某些空白,推动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
(三)应用研究类获奖成果应当在解决国家和区域(特别是本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上有所突破,为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及企业事业单位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决策咨询意见和建议,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普及类获奖成果应当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阐释解答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传播普及方面产生良好社会效果。
第十条 申报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应当是本省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本省个人和集体为第一、第二署名人的合作研究成果。
第十一条 申报成果存在知识产权争议或者署名人有争议的,在争议解决前不得申报。
申报成果已经获得国家或者省部级奖励的,不再申报、参评。第十二条 申报人应当按规定填写申报表,向省社科联提出申请。申报材料须真实可靠。
第十三条
省社科联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符合条件的,在政府门户网站或者其他主要媒体上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15日;公示结束后,组织专家对申报成果进行审读评分。
第十四条 评审组在审读评分基础上,按照分数优先、兼顾学科(地区)均衡的原则对申报成果进行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推荐拟获奖成果和奖励等级。
第十五条 评审专家委员会根据评审组的推荐,召开评审会议,进行综合评审,提出获奖成果和奖励等级的建议。
评审会议应当有2/3以上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参加。其中,一等奖的拟获奖成果,可进行评审答辩,以到会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2/3多数无记名表决通过;二等奖、三等奖的拟获奖成果,以到会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1/2多数无记名表决通过。
第十六条
评审专家委员会提出的获奖成果和奖励等级的建议,由省社科联复核后,在政府门户网站或者其他主要媒体上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15日;公示结束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核批准评奖结果。
第十七条 公示期间,单位或者个人如有异议,可以书面形式(包括必要的证明材料)向省社科联提出。省社科联应当及时对异议进行核查处理,并将核查处理情况告知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
第十八条 依法认定属于剽窃、剥夺他人研究成果,骗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由省社科联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撤销奖励,追回证书和奖金。
第十九条 评审工作坚持质量第一、宁缺勿滥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二十条 参与评奖工作的人员应当对相关信息保守秘密;与申报人及成果署名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一条 在评奖工作中弄虚作假、循私舞弊或者违反评审工作纪律的,对评审人员,取消评审资格;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处分。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社科联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4年2月10日起施行。原《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