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开展成都市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通知
成社联[2008] 号
关于开展成都市第九次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通知
各市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区(市)县社科联,各市属大专院校、市委党校、科研院(所),各驻蓉高等院校科研处:
根据成委办[2000]19号《关于加强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工作意见》有关规定,决定开展成都市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认真学习领会社科评奖文件精神,加强宣传动员,广泛发动组织申报。
二、按照随通知寄来的本次评奖工作《安排意见》的要求,及时组建初评机构,认真受理成果申报,严格做好成果申报渠道和参评资格的审查工作。
三、认真填写《申报登记表》并于2008年3月31日之前,将《申报登记表》(2份,请同时报送电子版)、初评工作安排计划和初评评审组成员名单一并报送市社科评奖办公室,过时不予受理。
四、根据市社科评奖办公室下达的初评推荐指标,按照评奖标准,坚持评奖原则,认真做好成果初评推荐工作。
五、评奖时间的总体安排见《成都市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安排意见》。
六、申报参评的相关材料可由申报人在申报受理处领取,或在成都市社科联网查询及下载。网址为:http://www.xiexiebang.com/。
七、市社科评奖办公室设在市社科联,负责社科成果评奖的日常工作。
地址:成都市锦江区晨辉北路1号市社科联规划评奖办 邮编:610023 电话:68106685 68106686 传真:68106685 联系人:钟声 毛韵芳 余梦秋
社科成果评奖涉及面宽、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望各单位积极配合,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办公室 二00八年二月十八日
第二篇:关于开展成都市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通知
成社联[2006]14号
关于开展成都市第八次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通知
各市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区(市)县社科联,各市属大专院校、党校、科研院(所):
根据成委办[2000]19号《关于加强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工作意见》有关规定,决定开展成都市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认真学习领会社科评奖文件精神,加强宣传动员,广泛发动组织申报。
二、按照随通知寄来的本次评奖工作《安排意见》的要求,及时组建初评机构,认真受理成果申报,严格做好成果申报渠道和参评资格的审查工作。
三、认真填写《申报登记表》并于2006年3月31日之前,将《申报登记表》(2份)和初评评审组成员名单一并报送市社科评奖办公室,过时不予受理。
四、根据市社科评奖办公室下达的初评推荐指标,按照评奖标准,坚持评奖原则,认真做好成果初评推荐工作。
五、评奖时间的总体安排见《成都市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安排意见》。
六、申报参评的相关材料可由申报人在申报受理处领取,或在成都市社科联网查询及下载。网址为:HTTP://www.xiexiebang.com/。
七、市社科评奖办公室设在市社科联,负责社科成果评奖的日常工作。
地址:成都市锦江区晨辉北路1号市社科联规划评奖办
邮编:610023 电话:68106685 68106686 传真:68106684 68106685 联系人:欧启芬 毛韵芳 钟声 胡燕
社科成果评奖涉及面宽、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望各单位积极配合,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办公室 二00六年二月十日
成都市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
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安排意见
根据成委办[2000]19号《关于加强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经研究定于2006年举行成都市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为更好地组织实施好我市第八次社科成果评奖工作,特提出如下安排意见:
一、组织领导
(一)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由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的成都市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领导并组织实施。
(二)按照成委办[2000]19号文件要求,由市社科联组建第八次评奖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全市评奖工作的具体实施。
二、参评范围
(一)我市行政区域内的公民或组织(不含中央驻蓉单位和省级机关),在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公开发表的社会科学研究论文、调研报告,正式出版(以第一版印刷时间为准)的学术专著(含个人的专题论文集)、编著、译著、古籍整理、工具书、普及读物;经省级以上(含省级)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的刊型内部资料上发表的论文、研究报告;不宜公开发表但被省部级(含成都市委、市政府)及其以上国家机关采用、推广并出具证明的调研报告、对策研究等,均可申报参评。
(二)市属单位以外的作者(包括中央驻蓉单位、省级机关、高校等),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研究内容,并有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成果,可以申报参评。
(三)我市作者与市外作者合作,由我市作者任主编或副主编并由我市作者完成二分之一以上篇幅的研究成果,可申报参评,对市外作者一并授奖;
(四)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成果,其内容偏重于社会科学的可申报参评;公开出版的多人文章汇集而成的论文集,不能以全书整体名义申报,只允许作者以自己的论文单独申报;多卷本的学术专著,须待各卷出齐后,以最后一卷的出版时间为准申报参评;丛书以单本著作独立申报参评;列为国家、省、部委或我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的成果申报参评,须出具结项证书。
(五)凡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属申报参评范围:各类教材;文学作品;新闻报道;领导讲话、工作总结;年鉴、辑集的人物传略、回忆录及无研究价值的简单剪辑转抄的资料书;已申报省“科技进步奖”或“教学成果奖”的研究成果;著作权有争议、尚未妥善解决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规定,属国家秘密的研究成果;已获省、部级(不含成都市级)以上的社科优秀成果奖。
(六)凡参评成果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较好的文风和社会效益。
三、奖项及限额
(一)成都市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设荣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社联奖。
(二)一、二、三等奖系市政府奖,限额100项。其中一等奖3项左右,二等奖15项左右,三等奖82项左右;社联奖50项;荣誉奖不设限额(申报荣誉奖者须为年龄70岁以上的知名专家、学者,过去评奖中曾获二等奖以上,本次申报参评的个人成果符合二等奖及其以上标准的,且未曾获得过荣誉奖者)。
四、申报、评审程序及方法
(一)申报(2月中旬—3月下旬)
(1)申报采用个人申报的方法。由作者在规定申报处领取《成都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申报、评审表》,认真填写后,按要求份数将其复印件、成果原件及有关材料一并交至申报处,同时交纳一定数额的评审费。
(2)市级单位(院校)、学会(协会、研究会)的作者视成果内容向相关的市级学会申报;区(市)县的作者向本地社科联申报;个别特殊情况,可通过市社科评奖办公室将申报材料转交各相关学会。
(3)参评成果不得多渠道申报;一位作者只可申报一项成果,与他人合作的成果可增报一项;以集体或单位署名的成果,原则上不限申报项数。多人合作的成果,应视贡献大小、经课题组讨论协商,明确5名主研人员,由第一作者牵头申报。若以个人或部分人单方面申报须出具课题组协商证明,否则不予受理。
(4)申报参评的专著、工具书、普及读物、古籍整理、编著、译著,均须提交6本(译著必须包括1件原作品);论文、调研报告须提交1份原件、9份复印件(复印件包括其封底、封面、目录、正文和有刊号、期号和出版发表日期的页面);研究成果社会效益、学术价值的评价,须提交与申报成果相同份额的证明材料(包括1份原件);各申报成果的《申报、评审表》提交一式10份。
(5)各申报单位汇总申报材料后,认真填写《成都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登记表》,在规定时限内将《申报登记表》报送市社科评奖办公室。
(6)凡申报参评的成果及其材料,评审结束后由市社科评奖办公室存档,不论获奖与否,都不退还本人。
(二)初评(3月下旬—4月下旬)
本次评奖的初评由市级学会、科研管理部门和区(市)县社科联初评机构组织进行。各学会初评机构由其常务理事会民主推举产生;评审小组一般由5—7人组成,其中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人员不少于2/3。评审小组成员名单须于开展初评前报市社科评奖办公室备案。
各初评机构负责接受成果申报,并根据评奖标准和市社科评奖办公室下达的推荐指标,对申报成果进行资格审查、民主评议和无记名投票表决。推荐成果得票数,均须超过到会评审员的二分之一。初评机构在推荐成果的《申报、评审表》上签署评审意见后,将成果原件、复印件及有关材料,按规定份额(《申报登记表》一式10份,《申报、评审表》一式10份,成果材料:专著6本、论文1份原件及9份复印件)与规定时间报市社科评奖办公室。市社科评奖办公室负责对报送的推荐成果再次进行资格审查。
(三)评审(5月中旬—5月下旬)
市评委会在征求各方面意见基础上,聘请一批学术造诣较深、实践经验丰富,有较高知名度,办事公道的专家、学者,按相近学科组成若干专家学科评审组。各专家评审组根据市评委会下达的建议各等级优秀成果奖的控制数,按评奖标准严格分类评审。
(四)公告(7月—8月)
经市评委会审议通过的荣誉奖、一、二、三等奖的获奖项目,在《成都日报》和“成都社科在线”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上向社会予以公告。
(五)审定(9月)
经市学科专家评审组建议获荣誉奖、一、二、三等奖的成果,由市评奖委员会终审。拟获三等奖的成果,若无异议则为通过;拟获荣誉奖、一、二等奖的成果,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评委会的审定结果为终审。
(六)颁奖(年底)
荣誉奖,一、二、三等奖的获奖项目及奖励等级,报请市政府核准;市社科界优秀成果奖的项目报市社科联核准。年内适时召开颁奖大会。
五、时间安排
(一)申报阶段(2月中旬——3月下旬)
2月中旬进行评奖动员,3月下旬为申报截止时间。3月31日前各初评机构向市评奖办公室报送初评评审组成员名单和初评工作安排计划以及《申报登记表》(一式2份)。
(二)初评推荐阶段(3月下旬——4月下旬)
4月初下达初评推荐指标,4月30日前,各初评机构将初评推荐材料报送市评奖办公室。包括:《初评汇总表》(一式10份);《申报、评审表》(一式10份)和成果材料(专著6本,论文1份原件及9份复印件)。并交纳一定数额的评审费。评审费数额,结合我市情况参照省评奖办的标准:专著一项60元;论文、调研报告类一篇40元。
(三)专家学科组评审阶段(5月中旬——5月下旬)5月初,确定专家学科组成员名单,5月下旬集中3—5天时间召开专家学科组评审会议。
(四)审定颁奖项目,召开颁奖大会(6月上旬——11月下旬)
6月初,分别召开市评奖委员会和市社科联评奖工作会审定获奖项目和送省参评项目,将推荐出的省上参评的优秀社科成果材料按时报省社科规划评奖办。
六、评奖纪律
(一)成果作者必须按成委办[2000]19号文件和评奖实施细则的有关要求,实事求是申报参评,凡发现参评成果或获奖成果有弄虚作假或剽窃行为者,由市评奖委员会取消其参评资格,撤消奖励,追回奖金和证书,情节严重者,予以通报批评,4年内不准申报参评。
(二)各初评机构、专家学科评审组及市评奖委员会均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凡有本人成果申报参评者,不得聘为该成果初评机构评审员;凡有本人成果经初评为推荐成果者,不得聘为该成果专家学科评审组评审员;凡有市评奖委员会委员的成果参加终审,在评议本人成果时须退席回避,表决时不参加本人成果的投票。
(三)参加评奖的工作人员,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秉公办事,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和评奖纪律,若有徇私舞弊、泄露评审情况者,一经发现,一律取消其参加评奖工作的资格;参加评奖工作的人员,不得私自截留参评成果及其相关材料。
七、设组织奖
为鼓励各学会、协会、研究会、区(市)县社科联及有关部门认真搞好这次评奖工作,特设组织奖。
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办 二
OO六年二月十日
第三篇: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实施细则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
实 施 细 则
(修改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努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意见》的精神,推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第142号令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一章 指导思想
第一条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通过社科优秀成果评奖,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章 评奖范围
第二条 我省行政区域内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规定期限内(评奖年的前两年),公开发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研究报告;正式出版(以第一次版、印时间为准)的学术专著(含个人的专题论文集)、编著、译著、古籍整理成果、工具书、科普读物;经省级及其以上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的刊型内部资料上发表的论文、研究报告;未曾公开发表但被省、部级及其以上党政机关采用、推广并出具证明的调研报告、对策研究报告。
第三条 申报参评的研究成果,一般应当在规定年限之
内出版或发表。在规定年限之前2—3届未曾获奖又确有重大社会经济价值或理论创新价值,符合本细则规定的研究成果,也可申报参评,但须出具省、部级及其以上党政机关采用证明,并由省评奖办公室组织同行专家鉴定确认其资格。
第四条 省外、国外的作者,以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并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也可申报参评。
第五条 我省作者与省外或国外作者合作,由我省作者任主编或副主编并由我省作者完成二分之一以上篇幅的研究成果,征得合作者同意并出具书面材料可以申报参评。
第六条 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成果,其内容偏重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可以申报参评;公开出版的多人撰写的论文集,只能由其中某篇论文的作者以论文类成果申报参评;丛书不能作为一项整体成果申报参评,而只能以其中完整的单本著作独立申报;围绕同一个专题,以个人或课题组名义在评奖规定时间内发表的系列论文,可作为系列论文申报参评,如不是围绕同一个专题而发表的论文,不能以系列论文申报参评。多卷本的学术专著,须待各卷出齐后并以最后一卷的出版时间为准统一申报;列为国家、部委或我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的成果,须出具结项证书,方可申报,不接受阶段性成果的申报。
第七条 凡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属申报参评范围:各类教材;文学作品;新闻报道;领导讲话;工作总结;年鉴;辑集的人物传略、回忆录及简单剪辑转抄的资料书;已申报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或教学成果奖的研究成果;著作权有争议且尚未妥善解决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规定,属国家秘密的研究成果;已获省、部级及其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或“五个一工程”研究成果。
第三章 奖项及限额
第八条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设荣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四川省社科界优秀成果奖。
第九条 一、二、三等奖限额为300项。其中,一等奖20项以内,二等奖80项左右,三等奖200项左右。荣誉奖不设限额。四川省社科界优秀成果奖100项左右。
第四章 评奖标准
第十条 凡参评成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应用价值,较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1、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选题有意义,对某项学科原有理论或方法有新的补充和发展,提出了某些新的认识,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对学科建设有一定贡献,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可评为三等奖。
选题有重要意义,对某项学科原有理论或方法有重要的补充和发展,提出了鲜明的新观点,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对学科建设有较大的贡献,在省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二等奖。
选题有重大意义,对某项学科原有理论或方法有所创新,提出了很重要的新观点,填补了某项学科的空白,学术水平高,对学科建设有重大贡献,在国内、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可评为一等奖。
2、应用研究成果
选题有现实意义,经过调查和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党政领导机关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在实践中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了一定作用,可评为三等奖。
选题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经过比较系统周密的调查和研究,有较大的理论与应用价值,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效果,在省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二等奖。
选题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经过系统周密的调查和研究,有重大的理论与应用价值,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以及中央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或采用,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效果,社会评价高,在国内、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可评为一等奖。
3、科普读物
观点正确,科学性较强,通俗易懂,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对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良好作用,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可评为三等奖。
观点正确,科学性强,新颖生动,社会评价好,对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省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二等奖。
观点正确,科学性很强,特色鲜明,发行面广,社会评价高,对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国内有重大影响,可评为一等奖。
4、工具书(含资料书)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及理论研究、学术交流的需要,编写的资料内容比较丰富,经过发掘、整理、分析、鉴别,数据准确,编排科学,检索方便,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应用价值,在省内有一定的影响,可评为三等奖。
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对学术交流、学术研究起了重要作用,得到学术界充分肯定,在省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二等奖。
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对理论研究、学术交流起
了重要作用,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在国内有重大影响,可评为一等奖。
5.译著(含少数民族文字翻译)选题正确,译文准确,受到广大读者好评,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可评为三等奖。
选题好,意义大,译文质量高,得到学术界普遍肯定,在省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二等奖。
选题新颖,意义重大,译文质量很高,得到学术界充分肯定,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一等奖。6.古籍整理成果
底本恰当,版本搜集比较齐全,征引比较广博,考据比较审慎,诠释准确,立例恰当,方法科学,确有新意,得到学术界好评,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可评为三等奖。
底本恰当,版本全面,征引广博,考据缜密,诠释准确,立例恰当,方法科学,有较多新意,得到学术界普遍好评,在省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二等奖。
底本恰当,版本齐全,校订精密,考据精详,立例精当,方法科学,具有突出的新意和创见,学术价值很高,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一等奖。
第十一条 荣誉奖
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德高望重,在国内学术界造诣较深,年龄70岁以上的知名专家,过去评奖中曾获二等奖(含二等奖)以上,申报参评的个人成果符合二等奖及其以上标准,且未曾获得过荣誉奖者,可授予荣誉奖;省外、国外的知名学者,对研究和解决我省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成果,亦可授予荣誉奖。
第五章 申 报
第十二条 申报办法
1、申报采用个人、集体、单位申报的方法。申报者填
写《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申报评审表》(以下简称《申报评审表》),按要求份数将其成果原件、复印件及有关材料一并交申报处。集体申报须出具集体申报说明。以单位名义申报须经单位领导人在申请书上签字并加盖公章。
2、省级单位及地处成都市的高校的作者,视成果内容向相关的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申报;市、州单位或地处市、州的高校及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作者,向所在市、州社科联申报;已成立社科联组织的高校的作者,向本校(院)社科联申报;个别特殊情况者,可通过省评奖办公室将申报材料转交相关初评机构。
3、参评成果不得多渠道申报;一位作者只可独立申报一项成果,与他人合作的成果可增报一项;以集体或单位署名的成果,原则上不限申报项数。
4、多人合作的成果,应视贡献大小,经课题组讨论协商,明确5名主研人员,由第一作者牵头申报。若以个人或部分成员申报,须出具课题组协商证明,否则不予受理。
5、申报时必须在《申报评审表》上写明申报成果所属的学科门类。
6、凡申报参评的成果及其材料,评审结束后由省评奖办公室留档,不论获奖与否,都不退还本人。
7、各省级学会、市州社科联和高校社科联汇总申报材料后,认真填写《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申报登记表》(以下简称《申报登记表》),在规定时限内将《申报登记表》并附作者填写的《申报评审表》一份,报省评奖办公室。
第六章 评奖程序
第十三条 评奖工作的程序是:资格审查,学会、市州社科联、高校社科联初评,学科组评审,专家组复审,省评
奖委员会终审和公告,省政府批准、授奖。
1、资格审查
在省社科评奖委员会领导下,省社科评奖办公室负责对申报成果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进行资格初审。
2、初评
初评由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各市、州初评机构及各高校社科联组织进行。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初评机构由其常务理事会民主推举产生,评审员名单须报省评奖办公室备案;市、州初评机构由当地社科联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报所在市、州党委宣传部批准;高校社科联初评机构由各高校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报校党委批准。
各初评机构负责受理成果申报,并根据评奖标准和省评奖办公室下达的推荐指标,对申报成果进行资格审查、民主评议和无记名投票表决。推荐成果得票数,须超过到会评审员的二分之一以上。初评机构在推荐成果的《申报评审表》上签署评审意见后,将成果原件、复印件及有关材料,按规定份数在规定时间内报省评奖办公室。省评奖办公室负责对报送的推荐成果进行资格复审。
3、评审
省评奖委员会在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聘请一批学术造诣较深,实践经验丰富,有较高知名度,办事认真、公道的专家学者,按相近学科组成若干学科评审组。
各学科评审组根据省评委会下达的建议各等级优秀成果奖的控制数,按评奖标准严格分类评审。其方法为:首先,每项成果由专家分别审读(每项成果审读专家不得少于三人),按评奖标准对申报成果逐项打分、排序,提出入围建议,写出简要的审读意见。其次,召开学科组评审会议,由审读专家逐项汇报审读情况、取舍意见和建议获奖等级。经学科评审组民主评议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凡建议的
各等级优秀成果奖的得票数,均须超过应到会评审员的三分之二。学科评审组在《申报评审表》上签署评审意见,提出建议获奖等级。
评审结束后,总结评审情况,并由学科评审组秘书写出评审总结。
4、复审
省评奖委员会聘请省内知名专家组成若干复审组,对各学科评审组建议获荣誉奖和一、二等奖的成果进行综合复审,投票表决,提出建议等级意见。
5、终审
经学科评审组和专家复审组建议获荣誉奖、一、二、三等奖的成果,由省评奖委员会终审。省评奖委员会召开全体委员会议,审阅建议获奖成果,听取复审组对荣誉奖、一、二等奖成果的复审意见和省评奖办公室有关评审情况汇报,在充分酝酿、民主评议的基础上,确定拟获奖成果及其等级。拟获三等奖的成果,若无异议视为通过;拟获荣誉奖和一、二等奖的成果,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投票表决时,到会评委须超过评委总人数的三分之二方可进行;获奖成果得票数须超过实到会评委人数的三分之二方为通过)。
省评奖委员会在成果出现较大争议时,有权对奖项等级进行适当调整,但必须根据专家复审组提出的调整意见,由省评委会讨论、评议,最后以无记名投票表决方式确定(不同等级调整后,不得突破该等级的限额)。
6、公告
经省评委会审议通过的荣誉奖和一、二、三等奖的获奖项目,在《四川日报》及《四川社会科学在线》上向社会公告。从公告之日起,30天为异议期。在异议期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对获奖成果及其等级、成果权属有异议,均可以书面形式实名向省评奖办公室投诉。省评奖办公室对实名投诉
组织调查核实,提出处理意见,报省评奖委员会裁决。
7、颁奖
荣誉奖和一、二、三等奖的获奖项目及奖励等级,报请省政府核准后,由省评奖委员会召开颁奖大会颁奖。
第十四条 回避制度
为了贯彻公平、公正的原则,各初评机构、学科评审组、专家复审组及省评奖委员会均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凡有本人及直系亲属有成果申报参评者,不得聘为该成果初评机构评审员;凡有本人成果经初评为推荐成果者,不得聘为该成果学科评审组和专家复审组评审员;凡有省评奖委员会委员及直系亲属的成果参加终审,在评议本人成果时须退席回避,表决时不参加该项成果的投票。
第七章 奖励
第十五条 获荣誉奖和一、二、三等奖的成果,由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证书、奖金。其获奖通知书存入本人档案,作为考核、晋级、评审专业技术职称、享受有关待遇的重要依据。
第八章 纪律
第十六条 申报成果作者必须严守学术规范,加强学术自律,按《评奖办法》和《实施细则》要求,实事求是地申报参评。凡发现参评成果或获奖成果有弄虚作假或剽窃行为者,由省评奖委员会或取消参评资格,或撤销奖励,并追回奖金和证书,予以通报批评,4年内不准申报参评。
第十七条 参加评奖工作的人员,要坚持客观、公平、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准确掌握评奖标准,保证评审质量,严格遵守保密制度,若有徇私舞弊、泄露评审情况者,一经发现,一律取消其参加该次评奖工作的资格。
第十八条 参加评奖工作的人员,不得私自截留参评成果及其相关材料。
第九章 组织领导
第十九条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由省政府批准设立“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领导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条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负责评奖的日常工作。第二十一条 本实施细则经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实施,其解释权属于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
二○一○年四月二日
第四篇: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
甘肃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
实施细则
依据《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甘办发„2012‟58号,以下简称《评奖办法》),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总的要求
甘肃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是省委、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的旨在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前瞻性、创新性、科学性,促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更好地服务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的一项重大活动。这次评奖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互补,构建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气派、甘肃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注重突出具有重大理论创新价值、关系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成果,注重突出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为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提供坚实理论支撑的成果,注重突出甘肃特色学科,注重突出我省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研究成果。要进一步重视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研究成果。要坚持公开、公正、客观、择优的原则,实事求是,宁缺勿滥。全面展示和反映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实力、科研成果和理论水准。
二、参评条件
凡在2010年5月1日至2012年4月30日期间完成的成果,均可申报参加评奖。
1、由出版社正式出版或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的符合《评奖办法》要求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可向初评小组申报。
2、经全国社科规划办公室和省社科规划办公室立项,但未公开发表和正式出版、确有较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已正式结项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承担单位或课题组,须向省评奖办公室提出申请,经省评奖办公室审核同意后可直接进入学科复评阶段参评。
3、其它未公开发表和正式出版、确有较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承担单位或课题组,须向省社科联报送《甘肃省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成果鉴定申请书》、成果结项证书和成果材料各一式五份及电子版材料一份,经省社科联审查并组织有关专家鉴定通过后,可直接进入学科复评阶段参评。
三、成果申报
1、申报受理
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初评小组,受理本学科作者申报的成果。
市、州初评小组受理本地区和中央、省属驻本地区单位作者申报的成果。
省委政研室初评小组,受理省委机关各部门作者申报的成果;省政府研究室初评小组受理省政府机关各部门作者申报的成果;准予设立初评小组的高等院校、省社科研究单位和民办社科研究单位,受理本单位作者申报的成果。
每项成果只限于向一处初评小组申报。
2、申报要求
申报评奖的成果,由第一作者填报《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一式三份(其中二份须隐去作者姓名和工作单位),并报一份完整的原件和pdf格式电子版成果材料一份(隐去作者姓名和工作单位)及二份将作者姓名及单位隐去的复印材料。另附的评介评估评价和转载引用采纳材料等佐证资料,报送材料与成果材料的要求相同。
委托申报成果者,申报人应持有第一作者委托证明向初评小组申报。
申报成果必须缴纳申报和委托评审费。其标准为:丛书类每本100元;著作类每项成果200元;论文类(含调研报告)每项成果100元。委托评审费,由初评小组按所有申报参加初评成果申报费总额的60%上缴省评奖办公室,用于补充复评和终评费用。
3、申报界限
每位作者最多可以第一作者名义申报两项个人成果,在各级评审过程中,按择优原则限一项成果入选。编著类成果,须由在甘肃工作的主编(或编写组负责人)提出申报。此类成果的某一章节不得以个人成果名义申报。
系列论文是指正标题或副标题相同、从不同视角和层面研究同一问题、在本次评奖规定时限内完成并发表的一组论文(不少于3篇),可以总成果名义申报,也可以单篇论文申报。
丛书是指3册以上,围绕某一主题编写的系列图书,其出版日期以最后一册的出版时间为准。
论文集不能以总成果名义申报。其中同一作者的论文集,其所收论文符合系列论文要求的,可以总成果名义申报。否则,只能以单篇论文申报。
4、申报成果材料一律不予退还。
四、评奖进程
本次评奖按初评、复评和终评的程序进行。
时间安排: 7月31日前为成果申报、资格审查与推荐阶段;8月1日至9月19日为初评阶段;9月20日至11月10日前为复评阶段;11月11日至11月30日前为终评阶段。
五、评审机构
1、初评小组
初评小组负责受理申报成果的资格初审和初评工作。初评小组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其中专家不少于3人。初评小组成员名单应在初评前报省评奖办公室(评奖办公室设在省社科联)审查备案。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初评小组由常务理事会提名组成。
市、州初评小组由市、州委宣传部或社科联提名组成。省委政研室、省政府研究室、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商学院、甘肃政法学院、天水师范学院、河西学院、兰州城市学院、陇东学院、甘南民族师院、省委党校、省社科院、敦煌研究院、甘肃行政学院单独设立初评小组,初评小组由该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提名组成。没有设立初评小组的高等院校的成果,一律向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申报。
2、学科评审组
学科评审组负责评选出本学科报送评奖委员会的终评成果。学科评审组由省评奖办公室聘任的哲学社会科学界专家学者及有关部门、单位从事理论研究的同志组成,每个学科评审组由5--7人组成,原则上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应达到三分之二。
3、省评奖委员会
省评奖委员会负责评选出获奖成果及奖励等级。省评奖委员会由省评奖工作领导小组聘任的哲学社会科学界专家学者及有关部门、单位从事理论研究的同志组成,原则上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不少于三分之二。
4、凡申报成果参加评奖的,不能担任各级评审机构的评委。
5、各级评审机构中,青年专家学者应占有一定比例。
六、评审方法
1、资格审查和推荐 作者所在单位负责申报成果资格审查的初审工作,并填报《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成果资格审查和推荐参评意见书》(以下简称《资格审查和推荐意见书》)一式二份。
成果申报受理机构应认真负责地审核《资格审查和推荐意见书》并填写审核意见。对未经资格审查或审查不合格的成果,不予受理。
2、初评
初评采用评委认真阅读成果,充分讨论酝酿,按照标准独立打分,依据得分多少从高到低确定入选成果的方法进行评审。评委要认真审阅每项参评成果材料,按《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评分表》(以下简称《评分表》)规定的评价标准,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逐项予以评分。初评小组根据评委的《评分表》计算出每项成果的平均总分值,并填写《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初评评审意见书》(以下简称《初评意见书》)一式二份。
初评小组按得分多少排序,向省评奖办公室推荐参加复评成果,数量不得超过申报总数的50%。
初评小组向省评奖办公室提交的每项成果材料包括:成果材料(其中一份必须是完整的原件,pdf格式电子版成果材料一份及二份将作者姓名及单位隐去的复印材料),《申报表》和附件材料要求同前,《资格审查和推荐意见书》和《初评意见书》二份,评委和初评小组的《评分表》各一份。在评委个人填写的《评分表》中只填写合计分值的视为无效。落选成果只报送初评小组的《评分表》、《初评意见书》各一份。
初评落选成果作者要求复审的,须经两名正高或一名正高、两名副高职称的非评委专家学者书面推荐,在复评之前向省评奖办公室提出复审申请,并交纳委托评审费。
3、复评
学科评审组复评采取盲评(即隐去成果作者姓名和单位名称)和网络评审与会议评审相结合的方法评审。
学科评审组首先审核每项成果的《初评意见书》、《评分表》和附件材料。学科评审组全体成员要认真审阅每项成果材料,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予以评议。对成果有重大异议的应提出书面意见,有必要查询的须提请省评奖办公室,由省评奖办通知有关单位核实。
每位评委对同一成果各自评分,按规定填写《评分表》。在《评分表》中只填写合计分值的视为无效。学科评审组根据评委的《评分表》计算出每项成果的平均总分值,并对每项成果填写《复评意见书》一份。
各学科评审组推荐参加终评的成果数,由省评奖办公室根据获奖总数和初评入选成果数确定比例,其比例确定后一般不予改变。各组按成果得分多少排序填写《复评入选成果表》。
学科复评组向省评奖办公室提交的每项成果材料包括:成果材料、《申报表》和附件材料、《资格审查和推荐意见书》、《初评意见书》、初评《评分表》、《复评意见书》、复评《评分表》以及《复评入选成果表》各一份。
4、终评
省评奖委员会终评工作的程序是:省评奖办公室汇报成果申报、初评、复评阶段的工作情况;各学科评审组汇报本学科成果复评情况;评委审阅参评成果及有关材料;集体讨论评议;投票表决。
终评采取由低等级评选到高等级评选的办法,即先评出三等奖拟入选成果,再从三等奖拟入选成果中评出二等奖拟入选成果,最后从二等奖拟入选成果中评出一等奖拟入选成果。未入选上一等级的成果即为本等级入选成果。
省评奖委员会投票表决时,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评委参加。半数以上的到会评委投票通过,并按得票多少由高到低确定拟入选成果。拟入选成果总数不超过300项。
特别奖从省级领导干部申报的成果中产生。经到会三分之二以上评委投票通过后,报省评奖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并颁发荣誉证书。
终评结束后,由省评奖委员会填写《甘肃省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成果表》,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签名后报送评奖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七、公示
1、省评奖办公室通过《甘肃日报》和省社科联网站对终评拟入选成果予以公示,公示时限为7天。
2、公示期间,省评奖办公室受理个人真实署名或单位出具公函的投诉意见,凡反映投诉拟获奖成果具有剽窃、弄虚作假等问题应提供确凿的、有事实根据的证明材料。对匿名投诉不予受理。
3、省评奖办公室在公示结束后向省评奖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公示情况,经批准后即正式公布获奖成果名单,并予以颁奖。
八、成果奖励
获奖作者荣获省委、省政府签章颁发的《获奖证书》及奖金。
九、本《实施细则》的解释权属于省评奖办公室。省评奖办公室地址:兰州市皋兰路20号省社科联
邮编:730000 电话:0931—8728985、8725395、8725635
第五篇:关于开展四川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通知
关于开展四川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通知
各市、州社科联,省级各学会、协会、研究会及有关单位:
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142号令的有关规定,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决定于2008年开展四川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现将第十三次社科评奖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四川省第十三次社科优秀成果评奖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引导、激励我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紧密联系我国和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积极探索、回答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新问题,着力推出代表我省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通过社科优秀成果评奖,促进学科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不断繁荣。
二、评奖的范围
我省第十三次社科评奖成果申报的时限为2006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期间,我省作者公开发表,出版的论文、研究报告、学术专著、编著、译著、古籍整理、工具书、社科普及读物;经省级及其以上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的刊型内部资料准印证(第01、02号)发表的论文、研究报告;未曾公开发表但被省、部级及其以上党政机关采用、推广(出具证明)的调研报告、对策研究可申报参评。
三、参评成果基本标准
凡申报参评社科成果,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评奖程序
本次评奖工作程序是:由个人向所在学会、市州社科联申报;学会、市州社科联组织专家初评;在初评的基础上,下设十三个专家学科评审组进行评审推荐;由省评委会聘请省内知名专家对各学科组评审推荐的荣誉奖、一等奖、二等奖成果进行综合复审;省评委会召开会议评审各等级获奖项目,在公开媒体上将获奖项目向社会进行公告,报请省政府核准后择机召开颁奖大会。
五、组织领导
四川省第十三次社科成果评奖工作,由省评委会组织领导。省评委会下设评奖办公室负责评奖的组织实施和日常工作。省评奖办公室设在省社科联。
六、申报办法
为保证评奖工作的有序进行,省级单位及在成都市的部、省属院校的作者,视申报的成果内容向相关的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申报;市州各单位或在市、州的院校作者向所在市、州社科联申报。评奖办不受理个人申报。
申报的成果和《申报评审表》一式五份,成果至少有一份原件(其余可复印)。佐证材料必须提交原件一份。申报成果的作者要向申报单位交纳申报费。申报费的标准是:专著类80元、论文类50元。申报费使用的原则,主要用于初评活动。
各市、州社科联和省级各学会、协会、研究会在受理成果申报的同时,要认真抓好初评的组织工作。初评组负责接受成果申报,进行资格审查,按标准收取申报费,做好初评的准备工作。待《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实施细则》经本届省评委第一次全体会议审定下发后,即进行初评。
七、评奖时间安排
3月5日下发评奖通知及相关材料;3月中旬至5月5日各单位组织动员申报,5月5日申报截止。5月10日前各学会、协会、研究会,市、州社科联报送申报成果汇总登记表及作者个人申请表,省评奖办进行申报资格审查;6月初至7月20日前,各初评单位完成初评工作,于7月底以前将初评材料按要求报送评奖办;8月初至9月中旬各专家学科组评审;9月下旬至10月底专家组复审;11月召开省评委会审定获奖项目;12月入选获奖成果公示;2009年初召开颁奖大会。
八、本次评奖所需相关申报材料可从申报受理单位领取,也可在《四川社科在线》网站(www.xiexiebang.com)直接下载。
由于本次评奖涉及面广,任务重,时间紧,各有关单位收到通知后及时做好评奖的动员和组织工作。如有不明之事请与省评奖办联系。
省社科评奖办地址:成都市大石西路科联街19号,省社科联办公楼二层。
邮编:610071 电话:(028)82973516 82973517 传真:(028)82973517
四川省社科评奖办公室
二○○八年三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