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德市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实施方案
常德市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
实施方案
为了认真做好本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依据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湘办发[1997]8号文件《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条例(试行)》,参照《湖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实施方案》,特制定本方案。
一、奖励名称、级别、颁奖单位
本次评奖定名为“常德市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该奖励是常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最高奖励。本次奖励由常德市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评定并颁发证书。
二、评奖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注重评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方面的创新成果,同时也注意评选基础理论、基础学科,特别是在优长学科、地方特色的研究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评审坚持以成果的质量为依据,以本方案规定的评奖标准为准绳,坚持客观、公正、民主、择优的原则,把真正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出来,并注意发现和扶植成果突出的优秀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
三、评奖范围和申报条件
1、凡享有公民权利、在常德市工作的社科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于2003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期间产生的下列社科成果均可以个人或集体名义申报评奖。
(1)、在各级报刊公开发表(指在标有国内统一刊号 CNXX-XXX或国际标准刊号ISSNXXXX-XXXX的报刊)的社科研究论文、调研报告和经国家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出版社公开出版的社科专著、编著(含省部级以上教育部门、单位委托编写或认可的教科书,古籍整理出版物、社科普及读物、工具书)、译著。
(2)、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规划办、省社科评审委立项结题成果和经省社科评审委组织鉴定的省级鉴定合格成果。
以上(1)项中的教科书和(2)项中的各类成果,均须有相应的证明材料作为凭证。
非社科研究成果,如文件、领导讲话、工作总结、时事新闻、概览、统计资料、电脑软件,文学、艺术等创作作品,不属评奖范围。
2、未公开发表,但在省级以上行业、部门、学术团体理论研讨会上获一等奖的作品(须佐证材料),可以申报本次评奖。3、2003年1月1日以前出版且未曾申报市历届成果评奖的著作,在本次评奖规定期限内重印或此前参评过的著作改版或再版,其修改内容和篇幅超过三分之一以上的,可以申报本次评奖。
4、符合上述规定的著作,如属多卷本,可整体申报(以最后一本的出版时间为准);如独立成册,也可单卷申报;如属系列丛书,原则上须整体申报,但丛书中相对独立、完整的某一著作,可单独申报;如丛书中有一本以上曾申报过市社科成果评奖的,则不能整体申报。
符合上述规定的同一专题的系列论文,以论文类成果申报;由多篇调研报告或论文组成的研究成果,以系列论文即论文类成果申报(如其中有论文参加过市社科成果评奖的,则不能以系列论文整体申报)。如果是课题研究成果所形成 的著作,可按著作类成果申报。
由符合上述规定的论文或调研报告编辑而成、所论述的不是同一专题的论文集,不能以著作类成果申报;该文集内的论文或调研报告,可以论文类或调研报告类成果申报;而出自一人之手的论文集,所论述的是同一专题,可以按著作类成果申报,其中需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论文是未曾申报市社科成果评奖的。
5、凡属本次评奖范围内的成果,每人只能申报1项由个人独立完成的成果和1项集体成果。
两人以上合作的成果,不能以个人名义申报,而应以集体名义申报。集体成果原则上应由署名第一位的作者申报,个别的也可以经该成果的所有主要研究者协商一致委托另外一位主要研究者申报(人数多的,最多只能确定5人为主要研究者,下同)。凡集体成果申报时,均须经所有主要研究者同意,并以对科研成果贡献大小为依据排好顺序(一般以研究成果上署名排序为准),由全体主要研究者分别签上各人的名字。凡我市人员与外市人员合作的集体成果,必须是我市人员任主编或撰写篇幅在50%以上,且征得合作者同意后,才能由我市作者申报。
以单位为署名作者的成果,原则上以署名的单位申报,个别情况经署名单位同意,也可以主要参与者集体的名义申报。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研究成果,只能在一方申报。凡已申报科技成果奖的,不论是否获奖,不得再申报本次评奖。
符合条件的课题成果只能以该课题整体申报,不得以子课题单独申报。
2006年1月1日以后已调出我市或已去世的我市社科工作者取得的符合本方案评奖范围和规定的成果,可以申报。其中逝世者的成果可由作者的继承人代为申报。
著作权人或著作权归属不明确和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成果不能申报。有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或其它弄虚作假行为等问题的成果不能申报。即使在申报时未发现,参评后一经发现或查明,则取消其四年参评资格,并由责任人主管部门或其所在单位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同时责任人应承担因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而造成的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申报时间和办法
1、申报时间:(1)2006年4月1日起,成果申报单位和个人可在湖南省社科联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上下载申报材料。(2)2006年6月30日之前为各区、县(市)、各市级学会、大中专院校、党校及市直有关单位受理申报成果和办理申报手续时间。(3)2006年7月1日至7月31日为各区、县(市)、各市级学会、大中专院校、党校及市直有关单位向市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评审办”)报送申报成果和材料时间。个别未参加任何社科类学会的,可于6月30日前直接到市评审办申报。
2、申报办法:申报人在申报时,须按要求填写《常德市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一式三份,《常德市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申报人及申报成果材料一览表》(以下简称《一览表》)一式四份,其中三份分别粘贴在三个成果资料袋上,一份交市评审办)。申报者须同时提供申报成果及有关证明材料或反响材料一式三份(申报成果是著作的,须提交三份原著;申报成果是论文可用三份复印件,所有证明及反响材料可用复印件,但所有复印件的原件须交市评审办审核,审核后可退回),申报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应对受理的申报材料,按照评奖的有 关要求,进行严格的审查,不符合要求的材料要坚决拒收。申报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受理申报材料后,应将申报者的个人申报数据汇集存盘,并填写《常德市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单位申报材料统计表》(以下简称《单位统计表》),然后与评奖材料一起送市评审办。
3、凡申报者须缴纳参评费、资料费:每部著作100元,每篇论文50元。
4、填写本届评奖《申报表》和《一览表》应注意以下几点:
(1)、填报个人成果作者姓名,须同时填写成果署名和作者本人真实姓名。公布获奖成果作者姓名和颁奖时,一般以成果上署名为准。
(2)、填报集体成果主要研究者姓名,一般应按申报成果署名及排序填写;与外市人员合作的成果以我市人员名义申报时,同样应按成果署名排序填,公布获奖成果姓名时则只写我市人员;系列丛书有编纂委员会的,以各本书的作者为该书的著作权人,填写其作者姓名的办法和集体成果相同。个别集体成果主要合作者一致认为出版时该成果署名排序未客观反映各人对该成果所作实际贡献的大小,提出要作变动时,由原署名排序前5名主要合作者共同签署更改署名顺序的书面意见,并由出版社证明,方能更改。但由此发生署名排序争执的,由主要合作者负责。
(3)、申报人填写申报成果所属学科及代码时,要对照本届成果评奖规定的《学科分类数据代码表》(即《申报表》中的代码)填报,评审办一般按申报者所填学科进行分类评审。申报成果学科分类填写不当,影响参评结果,由申报者自负。
(4)、《一览表》一律用电脑打印,《申报表》用电脑打印或蓝、黑墨水填写均可,字迹要清晰、工整、规范;所填写 内容要真实、准确。申报表要按规定时间填报,未按规定时间申报的不予受理。
5、各受理申报单位应在7月31日前,将参评成果及相关佐证材料、表格连同参评费报送市评审办。市评审办在接到单位推荐的申报材料后,应及时签收、登记并进行资格复审。在资格复审中,如发现不符合本方案规定者,一律拒收。
6、成果一经正式申报受理,不论是否获奖,均不得要求退出,申报资料一律不予退还。
五、奖励等级及奖励办法
本次评奖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四个奖项。凡获奖成果,均发给证书和奖金,有关单位应将获奖者的获奖业绩记入本人的人事档案和学术(业务)档案,作为对其考核、晋级、任用、评定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六、评奖标准
1、基本标准。
(1)、研究成果应侧重要求对本学科在理论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提出了反映客观真理的有创见性的新观点、新结论;或对原有的结论做出了新的补充和进一步完善;或在研究方法上有新的突破;或提出了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开拓了新的领域,对创立或建立新的学科做出了贡献;或收集和运用了新的资料。
(2)、古籍整理成果应侧重要求其校点、释译准确,能较完整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和思想,在历史考证和研究方面有新的发现或贡献。
(3)、教科书应侧重要求其观点正确,言简意赅,具有创新性、科学性、逻辑性,资料翔实,能正确阐释或反映国内外的先进研究成果,能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专家、同行和学生的好评。
(4)、普及读物应侧重要求其具有知识性、科学性、生 动性,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5)、工具书应侧重要求其观点正确,资料可靠,诠释准确,编排科学,检索方便,系统地反映了学术界的科研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6)、译著应侧重要求其所选原著具有较大价值,对我国某一学科的发展有贡献,或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应用价值,忠实于原著,译文准确、流畅。
2、评定等级标准,在符合基本标准的前提下,按照以下标准评定成果获奖等级:
(1)一等奖:选题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研究难度很大;理论上有新的重大突破,具有很高的原创性和创新性;所收集的资料丰富、很有价值;对学科建设有重大贡献;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很重要作用,被省、部级以上领导机关采用并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属省内乃至国内领先水平,并在省内外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2)二等奖:选题有重大意义;研究难度大;理论上有新的突破,具有较大原创性和创新性;所收集的资料丰富、有价值;对学科建设有较大贡献;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重要作用,被市级以上决策部门采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属省内先进水平,在省内学术界有很大影响,在国内学术界亦有一定影响。
(3)三等奖:选题有较大意义;研究难度较大;理论上有新意,有一定的原创性和创新性;所收集的资料较为丰富;对学科建设有一定贡献;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较大作用,被市级决策部门所采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在省内学术界有影响。
(4)优秀奖:选题有一定意义;研究有一定的难度;所收集的资料较多;理论上有自己的见解,对本学科某些问题 有较深入的研究,或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积极的作用;在市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
七、组织领导
本次评奖,市委、市人民政府委托市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定,并具体组织实施。
市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市社科联)和学科评审组。市评审办负责市评审委的日常工作。学科评审组负责本次评奖的初审和初评工作。每个评审组由3名专家组成。学科评审组成员由市内有影响、公道正派的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
各区县(市)委宣传部、大中专院校、党校科研处、市级学会、市直各单位在此次评奖活动中负责对所属单位、会员、学术团体、个人的组织宣传、申报管理、资格初审和向市评审办报送申报成果等项工作。
八、评奖步骤
第一步:资格审查。市评审办对各区县(市)委宣传部、大中专院校、党校科研处、市级学会、市直各单位报送的成果进行资格复审,确认其符合申报条件和要求后,按照马列〃科社类、哲学类、经济类、管理类、法学类、教育类、文学艺术类、史学类、党政干部类,综合分检、编号、登记,然后逐一将参评成果同时分送各学科评审组成员进行审阅。
第二步:初评。各学科评审组成员在认真审读申报成果的基础上,对照本方案所确定的评奖标准,按要求逐项填写本届成果评奖《意向表》,对初审成果提出是否可进入初评会和可获何等级奖项的建议。召开初评会议,学科评审组在充分交换意见和评议的基础上,以集中投票方式初定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名单。
第三步:终评。召开市评审委终评会议,对学科评审组推荐获奖的项目在充分审议的基础上,投票产生一、二、三 等奖及优秀奖成果。
第四步:听取和处理对终评结果的异议。终评后公布获奖项目及作者名单,广泛听取社会对获奖成果著作权人或著作权归属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有无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行为,有无违反本方案行为的意见。异议期为半个月。异议期内如有异议,由市评审办和相应的学科评审组商议提出处理意见,报市评审委于异议期满后召开的裁定会上裁决。
第五步:颁奖。向获奖者颁发奖金和获奖证书。
九、注意事项
1、评审人员必须切实履行职责,严格掌握评奖标准,认真审阅评奖资料,客观、公正、不徇私情;坚持民主评议并按规定的程序办事,如实填写本届成果评奖《申报成果初审意向表》及学科评审组和市评审委评审意见,切实保证评奖质量。评审人员和评审办工作人员在整个评奖过程中必须廉洁守纪,不得赠送和接受礼金或礼品。送礼者和受礼者,或另有其它违规行为者,经查实后取消其参加评奖或评审工作资格,并由有关主管部门或其所在单位的行政监督部门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
2、市评审委成员以外的学科评委,必须是未申报本届成果评奖(含参评成果中1-5作者的参与者)的专家、学者。所有评审人员(包括工作人员)在评审本人成果时应予回避。
十、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实施,解释权属市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
常德市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
2006年2月20日
第二篇:鄂州市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实施方案
鄂州社科领办发[2010]1号
鄂州市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实施方案
根据鄂州市人民政府发布的《鄂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暂行办法》(鄂州政发[2008]4号)规定,鄂州市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工作将于2010年3月底启动。为了切实做好本届评奖工作,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民主、客观、公正的原则,注重奖励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有创见的优秀成果,突出奖励对鄂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大贡献的科研成果,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全市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鄂州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服务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建设宜居宜业组群式全域
鄂州。
二、组织领导
1、成立“鄂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委会),负责评审工作。评委会由有关领导和相关专家学者组成,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不得少于三分之二;同一单位的成员不得超过四分之一。评委会成员要作风正派,秉公办事,任期一届。
评委会分设经济、科社、综合三个学科评审组。各学科组分别负责相关学科的成果评审,向评委会推荐学科入围成果。
2、评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社科联。评奖办公室负责评奖的日常工作,包括草议有关评奖文件;协商推荐评委会成员;印制、发放《鄂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表》;受理、汇集、整理申报成果和资料;制作奖品和证书;管理和使用评奖经费;协调处理评奖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三、评奖范围、对象和申报条件
(一)凡我市社科工作者在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以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时间为准),取得以下所列成果的,均可申报参评鄂州市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或在公开报刊(即有“CN”号)发表的社会科学成果;
2、在市级(含市级)以上部门主办的、省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登记刊号的内部刊物发表的社会科学成果;
3、内部调研报告、对策研究等,被领导或有关部门采纳,并附相关证明的成果;
(二)已经去世或调离我市的社科工作者在上述期间的科研成果,可申报参评。
(三)市外作者取得的专题研究鄂州发展的社会科学成果,符合上述各款要求的,可申报参评。
(四)已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成果,不再申报本次评奖。
(五)党政系列副市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成果不申报本次评奖。
(六)担任本次评审工作的专家及有关人员的独立成果不申报本次评奖。
四、评奖标准
申报参评的社会科学成果划分为两类。著作类:包括专著、译著、教材、科普读物、工具书、古籍整理等;论文类:包括论文、调研报告、决策咨询研究报告等。
1、著作类:专著对研究对象和问题能够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理论体系完整,内在逻辑严密,有学术创建和理论分析,或者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有比较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对解决实际问题有重要参考价值。译著内容应对我国学术理论
研究或实际问题的解决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学术意义,译文要忠于原著,文字表达准确、畅美。教材要在内容上有新意,结构上有突破,对科研、教学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古籍整理要切合原意,注释准确,对历史考证有所发现或有较高价值。科普读物应适应时代要求,并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在传播和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方面有重要作用和效益。工具书要求体例科学,资料可靠,知识性强,能反应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并有实用和学术价值。
2、论文类:论文应对某些学术问题或实际问题的研究有所发现、创新,或提供新的分析、论证,或提出重要修正和补充。调研报告、决策咨询研究报告等,应对现实中的重要问题提出比较深刻的见解或意见,材料翔实丰富,对推动和指导社会实践有重要作用。
五、奖项设置和奖励办法
1、奖项设置:鄂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2、奖励办法:各等级获奖成果均按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给予表彰和奖励,由市人民政府颁发获奖证书和相应奖金。一、二、三等奖的奖金分别是3000元、2000元、1000元。
多名作者合作完成的集体成果获奖,奖金只发一份,每位获奖作者(以3人为限)发给联名证书一份。
根据需要可设立特别奖。
六、成果申报
1、凡申报鄂州市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单位或个人,须向所在学会或单位提出申请,到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公室领取《鄂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表》(申报表也可通过市社科联电子邮箱ezsskl06@163.COM获取),申报表由申报者按要求认真填写,一式三份。
2、在民政部门合法登记的市级各类学会会员的申报成果,由所在学会签署同意申报意见后,到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公室申报;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的申报成果,由所在单位签署同意申报意见后到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公室申报。申报后不再办理改报手续。
3、申报的各类成果必须按要求报送原件和复印件。成果为论文的,申报时应交1份成果全文、目录、封面的复印件和4份遮去作者信息文字的论文复印件,并携带原件以供核对;成果为著作的,应交著作5份,其中4份应遮去有关作者信息的文字。
4、申报的成果如被有关部门采纳的,须附上证明材料;被中央、省级报刊转载的,须附上复印件,作为评审时的参考依据。
5、参评成果复印件及各项附件,恕不退还。
七、评审程序与方法
鄂州市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按初评、复评、终审程序进行。
1、初评:由市评委会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相关专家独立对申报成果认真审读,采取定量打分和定性评审结合的方法,写出明确评审意见。市评委会办公室汇总专家意见,并按得分多少产生初评推荐名单。初评推荐的成果数量,应多于奖项的50%。
2、复评:由市评委会学科组负责。各学科组在审读初评推荐成果基础上,认真复核,充分酝酿,集体评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提出获奖项目及获奖等级,报市评委会终审。
3、终审:由市评委会负责。市评委会投票决定各奖励等级的优秀成果,终审成果须获得三分之二以上评委的同意,并以得票多少顺序排名。
经终审通过的拟获奖成果建议名单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公示期为30日。公示期内如有异议,由市评委会依据《暂行办法》处理。公示期满,报市人民政府批准授奖。
八、评审工作纪律
1、评委在评审过程中应坚持标准,按质取优,客观公正,不徇私情,严禁作弊;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确保获奖成果的质量。
2、评委和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如有违纪行为,一经发现,由市评委会根据情节予以批评或撤销参加评奖工作的资格,并向其所在单位通报。
3、申报作者必须按《暂行办法》和本实施方案要求,实事求是地申报参评成果。凡发现申报成果失实或剽窃他人作品等行为,市评奖办即取消其参评资格。情节严重者,通报批评,直至取消其下次参评资格。
4、对弄虚作假骗取奖励者,一经核实,撤销其所获奖项,收回证书和奖金,通报批评,取消下次参评资格。
本实施方案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负责解释。
鄂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办公室
2010年3月29日
主题词:社会科学 评奖 实施方案 鄂州市社科评奖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3月10日印
共印200份
第三篇:湖南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
附件1
2015年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鉴定
实施方案
根据《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鉴定暂行办法》,总结历次成果鉴定经验,制定2015年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鉴定实施方案。
一、成果鉴定的性质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鉴定是对我省已完成的社会科学成果进行鉴定,由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社科评审办”)具体组织实施,属省级鉴定。
二、成果鉴定的指导思想
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组织社会科学成果鉴定,鼓励广大社科工作者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深入开展社会科学研究、普及、宣传等工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三、成果鉴定的申报材料及有关要求
(一)申报成果的范围
凡在湖南省工作的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在2010年1月1日以后产生的社会科学成果,均可通过相关单位向省社科评审办申报。主要包括:
1.在省级及以上报刊公开发表(指在标有国内统一刊号CN××-×××或国际标准刊号ISSN××××-××××的报刊上发表)的社科研究论文、调研报告。
2.经国家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标有国内统一书号ISBN×-×××××出版社公开出版的社科专著、译著、编著(含省部级及以上教育部门、单位委托编写或认可的教科书、古籍整理出版物、社科普及读物、工具书)。
3.未公开发表但已被应用采纳的调研报告。
不属申报范围的有:非社科研究成果,如文件、领导讲话、工作总结、时事新闻、概览、统计资料、电脑软件、文学、艺术等创作作品。
(二)申报成果的基本要求
1.研究成果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符合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
2.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提出的理论、观点、方法有创新,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应用对策研究成果提出的政策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或创造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研究成果科学严谨,所依据和使用的资料与数据准确、完整。
(三)成果鉴定的申报材料
1.鉴定成果。即著作原件、论文复印件(包括论文封面、版权页、目录、论文全文及封底,加盖单位公章)、调研报告(加盖单位公章)。
2.申请表。包括申报人情况、成员信息和成果简介。成果简介主要包括内容提要、选题的价值、研究难度、文献综述情况、成果的创新
点、对学科建设和实际工作的贡献、应用前景以及与国内外同类研究成果的综合比较等。限3000字以内。
3.反响佐证材料。申报成果的立项、引用转载、批示鉴定、获奖等社会反响情况。所有反响佐证材料必须是申报成果产生的。
(四)申报数量
每人最多申报1项个人成果和1项集体成果,即申报成果的作者在本次鉴定评审中最多以一次独著身份和一次合著身份出现。
(五)下列成果不予受理
1.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的。2.违反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3.成果存在法律上的权属争议的。
4.省部级以上的课题成果已经通过课题主管单位结题验收的。5.申报过省部级单位组织鉴定的。6.已获省部级以上奖项的。
(六)关于申报材料作假的处罚
本次鉴定的所有申报材料必须真实可靠,如有作假即使在申报时未发现,参评后一经发现或查明,立即取消当年及以后4年参评资格,并由责任人主管部门或其所在单位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同时责任人应承担因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著作权归属不明确和不合法而造成的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成果鉴定的组织
省社科评审委是省社会科学成果鉴定的组织领导和终审机构。省社科评审办负责省社会科学成果鉴定的日常工作。专家评审组是省社
会科学成果鉴定的初评机构,其成员由省内外有影响、公道正派的权威专家组成。专家评审组负责本次鉴定的网上评审和会评工作。
各高等院校、党(干)校、军校,省直各有关单位,各市州社科联、省级社科类社会组织、省级社科普及基地、省青年社科工作委员会委员所在单位在此次鉴定活动中负责对所属单位和个人的组织宣传、申报管理、资格初审和向省社科评审办报送申报成果等工作。
五、成果鉴定的等级标准
成果鉴定结论分为国内先进、省内领先、省内先进、通过鉴定、不能通过鉴定五个等级。各等级标准为:
1.国内先进:研究成果在相关领域处于国家前沿水平,对国内专业领域研究产生重大标志性影响;提出了新的学说或者系统完整的理论观点;在学科领域提出新的研究问题或方向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所研究的问题理论难点多,学科研究基础薄弱,资料搜集与整理难度很大;在相关行业领域具备重大应用转化价值和重要社会影响;对推动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促进国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2.省内领先:研究成果在相关领域处于省内高端水平,对省内同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影响;对专业领域和学科问题做出新的论证,丰富和发展了某种重要理论观点;所研究的问题理论难点多,学科基础薄弱,资料搜集与整理难度大;在省内相关行业领域具备较大应用转化价值和重要社会影响;对推动决策科学化、管理现代化和省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起较大促进作用。
3.省内先进:研究成果在相关领域居于全省前列,对省内同领域 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对专业领域和学科问题做出系统描述、分析和概括,完善了某些重要理论观点;所研究的问题有一定理论难点,资料搜集与整理有难度;在省内相关行业领域具备应用转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对推动决策科学化、管理现代化和省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较好促进作用。
4.通过鉴定:研究成果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见解,理论前提科学,研究方法适当,资料准确完备,逻辑严密,论证充分,理论阐述基本全面、精当,知识结构较为系统完整;在相关行业领域具备一定的应用转化价值,有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解决理论与现实问题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5.不能通过鉴定:研究成果没有新意,缺乏深入研究;在理论前提、研究方法、资料准备、逻辑论证等方面存在缺陷;应用转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很小,对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用不大。
评委应对鉴定等级中“国内先进”、“省内领先”、“省内先进”三档严格区分、从严掌握,对通过省级鉴定的研究成果要严格把关。
六、成果鉴定的程序及要求
(一)成果申报
1.网上注册申报。申报者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应先与省社科评审办联系,在申报系统内增加单位名称后,申报者在湖南社科网或者湖南科研网“成果鉴定管理信息系统”栏进行个人注册,按要求如实填写注册信息。经申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核通过后,才可使用个人账号,进行在线申报。申报成果鉴定的相关信息(著作、论文、调研报告、反响材料及证明等)须全部用PDF格式上传,每个文件不超过30M,若文件过大可分解成多个文件上传。个人申报材料须在所在具体单位公示3天无异议后,再提交申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各申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确认正式提交省社科评审办。
2.申报纸质材料。为确保申报的可靠性及存档需要,申报者须申报一份与网上电子材料一致的纸质材料,包括从网上下载打印的纸质《鉴定申请表》、《反响材料表》,著作原件,论文、调研报告、反响及证明材料复印件等等,申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须对原件进行认真审核并在复印件上加盖审核公章。所有材料要求放入材料档案袋,并用《鉴定申请表》中封面贴于材料档案袋面上,同时再将《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鉴定单位申报材料统计表》打印1份,并加盖申报单位公章及科研主管部门公章,由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汇总报送省社科评审办,逾期不再受理。省社科评审办不受理个人申报。鉴定成果一经申报并受理,申报资料一律不予退还。
3.材料审查核实。在各申报单位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的基础上,省社科评审办将进行复审,对申报表及相关材料进行审查和核实。
(二)成果鉴定
1.评委产生。评委从评委库中随机抽取,并实行回避制,即本人申报了鉴定成果,或与申报人员为夫妻及三代以内亲属的,均不能担任评委。入库的省内外评委要求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社会信誉,且获得过省部级社科成果奖或者相当奖励,或者有省成果鉴定为省内领先水平以上。每组评委专家的专业方向要求为本组的二级学科专业,每组3—5名评委。所有鉴定评审专家名单将于鉴定工作结束后连同鉴定结果向社会公示。
2.网上鉴定。各鉴定组成员在网上认真审读申报材料,对照本方案所确定的鉴定标准对参评鉴定成果做出个人评价,进行打分,提出鉴定等级。鉴定组组长通过网络综合各鉴定组成员的评审情况,提出鉴定组鉴定意见。
如有需要,对于经鉴定小组三分之二以上成员鉴定结论为国内先进的鉴定成果,由省社科评审办组织成果申报者现场答辩。
3.会议鉴定。召开由各鉴定组组长参加的成果鉴定评审会,各鉴定组组长必须亲自参会,不得以书面意见或委派代表出席会议。会上,先由各鉴定组组长汇报本组的鉴定结论为省内先进及以上的鉴定成果,然后投票表决,赞成票达到三分之二以上的成果视为通过鉴定结论,否则鉴定等级降一档。
(三)结果报批、公示
省社科评审办对鉴定情况进行综合,并将专家鉴定结论和会议鉴定意见上报审批,批准后公示15天,公示无异议后颁发成果鉴定证书。
(四)纪律措施及要求
1.强化制度设计。实行三级审核制度,并责任到人,确保申报材料真实可靠;实行网上鉴定与会议鉴定相结合,确保鉴定程序的科学规范;实行同行专家鉴定,省内专家与省外专家相结合并随机抽取,确保鉴定结果权威公正。
2.严守“四不”纪律。所有参与各项鉴定评审工作的人员要求严守“四不”纪律,即“不打听、不泄密、不许诺、不打招呼”。鉴定评审专家和工作人员在整个鉴定过程中必须廉洁守纪,不得接受礼金或礼品。送礼者和受礼者,或另有其它违规行为者,经查实后取消其参加鉴定
或评审工作资格,并由有关主管部门或其所在单位的行政监督部门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在公示结果前,担任评委的专家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自己评委的身份,如泄露并查实,将对其鉴定结果作技术处理,并取消评委资格。
3.严守职业操守。作为评价主体的评委和组织者分清自身职责,遵守职业操守。评委们认真严格地履行自己的责任,怀着对社会科学的赤诚之心,保持高尚的学术良知和道德风尚;组织方主要任务是尽可能完善地制定评审规则,所有人员都不担任评委,只做好鉴定评审的管理和服务,鉴定专家独立自主地开展鉴定,决不受任何干扰。
七、鉴定成果的推介及奖励
凡鉴定结论达到省内先进及以上的鉴定成果,给予以下奖励并推介:
1.依据惯例,若不是省级以上立项课题成果,将确认为省社科评审委立项课题(不资助)。
2.申报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时可作为参考因子。3.择优在有关媒体宣传、呈送省领导参阅或推荐到实际部门转化应用。
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实施,解释权属省社科评审办。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办公室
2015年5 月28日
第四篇: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规定
甘办发[2012]58号
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
成果评奖办法》的通知
各市、州委党委,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 0 12年4月28日
(此件发至地级)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充分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前瞻性、创新性、科学性,促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更好地服务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省委、省政府面向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设立的最高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分设一、二、三等奖。
第三条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互补,构建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气派、甘肃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注重突出具有重大理论创新价值、关系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成果,注重突出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为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提供坚实理论支撑的成果,注重突出甘肃特色学科、推动我省文化建设大繁荣的研究成果。
第四条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坚持公开、公正、客观、择优的原则,实事求是,宁缺勿滥。
第二章 评奖范围
第五条
甘肃省行政区域内的公民或组织,在评奖规定时限内公开发表或出版的专著、编著、译著、工具书、古籍整理与校注、科普读物、教材、地方志书、论文、研究报告均可参加评奖。
未公开发表和未正式出版的应用性研究成果,由作者单位出具书面申请,经甘肃省社科联组织鉴定并推荐,亦可申报参加评奖。在国家或省社科规划办公室立项并已结项的研究成果,由作者单位出具书面申请,经省评奖办公室审核同意,可申报参加评奖。
第六条
新闻、文学、艺术等学科,只限理论研究成果参加评奖。
第七条
大事记、概览、人物传记、统计资料、年鉴、画册、评介材料、文件、领导讲话和工作总结、翻译的文学作品以及网络文章等非学术性成果,不属于评奖范围。
凡已获得省部级奖励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不再纳入评奖范围。
不符合系列论文要求的论文集不能以总成果名义申报,只能以单篇论文申报。
第八条
每次申报参加评奖的成果,第一作者的个人成果最多不得超过两项。
第九条 为表彰省级领导干部对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支持和贡献,对其研究成果设特别奖,并颁发荣誉证书。
第三章 奖项设置和评选条件
第十条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每次奖励名额控制在300项以内。其中,一等奖20项,二等奖60项,三等奖220项。
第十一条 参评的各类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专著和编著。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在研究现实和历史重大问题上有创见,对学科建设和社会发展有新贡献。
(二)译著。保持原著风格,译文准确流畅,对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对深化学术研究有促进作用。
(三)工具书。体例科学,诠释规范,资料翔实,知识性强,使用方便,对学术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四)古籍整理与校注。整理忠于原作,考据严谨。校正纠讹补缺,注释富有新意,对学术研究有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
(五)科普读物。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内容深入浅出,语言生动简练,在传播科学思想,铸造科学精神,普及科学方法,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六)教材。内容新颖,体例严谨,能够吸纳本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对教学、科研有重要应用价值。
(七)地方志书。资料翔实、记述准确,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八)论文。选题新颖,观点正确,论据可靠,具有创新性,对解决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有新突破,对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有新见解,对本学科发展有新贡献。
(九)研究报告。选题贴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决策提出有应用价值的对策建议。
第四章 组织机构
第十二条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设评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评奖工作的领导、获奖成果的核准及决定其他重大事项。组长由省委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由省政府分管副省长担任,成员由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和省社科联负责同志组成。
评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省社科联,负责评奖的文件起草、组织实施、指导协调、资格审查及其他日常工作。
第十三条 省评奖委员会。由省评奖工作领导小组聘任的社会科学界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单位从事理论研究的同志组成,负责评选出获奖成果及奖励等级。
学科评审组。由省评奖办公室聘任的社会科学界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单位从事理论研究的同志组成,负责评选出本学科报送评奖委员会的终评成果。
初评小组。市(州)初评小组由市(州)委宣传部和社科联提名组成;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和民办社科研究单位初评小组由常务理事会提名组成;社科研究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初评小组由该单位领导集体研究提名组成。各初评小组负责受理成果的申报、资格审查和初评工作。
第五章 评审程序和方式
第十四条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程序:作者个人申报和单位审查推荐;初评小组负责初评;学科评审组负责复评;评委会负责终评;省评奖工作领导小组批准。
第十五条
参加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个人或组织,向规定的初评小组申报成果。
委托申报成果者,申报人应持有第一作者书面委托书。第十六条 初评采用评委认真阅读成果,充分讨论酝酿,按照标准独立打分,依据得分多少从高到低确定入选成果的方法进行评审。
第十七条 学科复评采用评委认真阅读成果,分组讨论酝酿,按照评分标准独立打分,依据得分多少从高到低确定入选成果。
第十八条 终评工作要在评委认真审阅成果、集体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评选出获奖成果。要重视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研究成果。在获奖成果中,45岁以下中青年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原则上不少于获奖成果总数的25%。
第十九条
终评结果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7天。在听取社会各界反映意见后,由评奖办公室对获奖项目进行最终复核后,上报省评奖工作领导小组及省委、省政府批准。
第六章 表彰奖励
第二十条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由省委、省政府表彰奖励并颁发证书。获奖证书名称为“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证书”。
第二十一条
获奖作者的获奖结果,记入人事档案,作为考核、晋级、任用、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和享受有关待遇的依据。
第七章 评审纪律
第二十二条
评审人员和评奖工作人员在受理申报和评审过程中,应客观公正,秉公办事,严格把关。
第二十三条 评奖实行回避制度。凡申报成果参加评奖的,不能担任各级评审机构的评委。
第二十四条
对申报和获奖成果,如发现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的,经评奖办公室审查确认后,取消其参评资格;已经获奖的撤销奖励,追回奖金和获奖证书,并通报批评,连续三届不得申报参评。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评奖办公室负责解释,并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六条
市(州)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评审、奖励,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第五篇: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实施细则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
实 施 细 则
(修改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努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意见》的精神,推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第142号令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一章 指导思想
第一条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通过社科优秀成果评奖,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章 评奖范围
第二条 我省行政区域内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规定期限内(评奖年的前两年),公开发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研究报告;正式出版(以第一次版、印时间为准)的学术专著(含个人的专题论文集)、编著、译著、古籍整理成果、工具书、科普读物;经省级及其以上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的刊型内部资料上发表的论文、研究报告;未曾公开发表但被省、部级及其以上党政机关采用、推广并出具证明的调研报告、对策研究报告。
第三条 申报参评的研究成果,一般应当在规定年限之
内出版或发表。在规定年限之前2—3届未曾获奖又确有重大社会经济价值或理论创新价值,符合本细则规定的研究成果,也可申报参评,但须出具省、部级及其以上党政机关采用证明,并由省评奖办公室组织同行专家鉴定确认其资格。
第四条 省外、国外的作者,以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并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也可申报参评。
第五条 我省作者与省外或国外作者合作,由我省作者任主编或副主编并由我省作者完成二分之一以上篇幅的研究成果,征得合作者同意并出具书面材料可以申报参评。
第六条 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成果,其内容偏重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可以申报参评;公开出版的多人撰写的论文集,只能由其中某篇论文的作者以论文类成果申报参评;丛书不能作为一项整体成果申报参评,而只能以其中完整的单本著作独立申报;围绕同一个专题,以个人或课题组名义在评奖规定时间内发表的系列论文,可作为系列论文申报参评,如不是围绕同一个专题而发表的论文,不能以系列论文申报参评。多卷本的学术专著,须待各卷出齐后并以最后一卷的出版时间为准统一申报;列为国家、部委或我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的成果,须出具结项证书,方可申报,不接受阶段性成果的申报。
第七条 凡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属申报参评范围:各类教材;文学作品;新闻报道;领导讲话;工作总结;年鉴;辑集的人物传略、回忆录及简单剪辑转抄的资料书;已申报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或教学成果奖的研究成果;著作权有争议且尚未妥善解决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规定,属国家秘密的研究成果;已获省、部级及其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或“五个一工程”研究成果。
第三章 奖项及限额
第八条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设荣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四川省社科界优秀成果奖。
第九条 一、二、三等奖限额为300项。其中,一等奖20项以内,二等奖80项左右,三等奖200项左右。荣誉奖不设限额。四川省社科界优秀成果奖100项左右。
第四章 评奖标准
第十条 凡参评成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应用价值,较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1、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选题有意义,对某项学科原有理论或方法有新的补充和发展,提出了某些新的认识,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对学科建设有一定贡献,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可评为三等奖。
选题有重要意义,对某项学科原有理论或方法有重要的补充和发展,提出了鲜明的新观点,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对学科建设有较大的贡献,在省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二等奖。
选题有重大意义,对某项学科原有理论或方法有所创新,提出了很重要的新观点,填补了某项学科的空白,学术水平高,对学科建设有重大贡献,在国内、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可评为一等奖。
2、应用研究成果
选题有现实意义,经过调查和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党政领导机关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在实践中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了一定作用,可评为三等奖。
选题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经过比较系统周密的调查和研究,有较大的理论与应用价值,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效果,在省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二等奖。
选题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经过系统周密的调查和研究,有重大的理论与应用价值,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以及中央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或采用,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效果,社会评价高,在国内、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可评为一等奖。
3、科普读物
观点正确,科学性较强,通俗易懂,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对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良好作用,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可评为三等奖。
观点正确,科学性强,新颖生动,社会评价好,对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省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二等奖。
观点正确,科学性很强,特色鲜明,发行面广,社会评价高,对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国内有重大影响,可评为一等奖。
4、工具书(含资料书)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及理论研究、学术交流的需要,编写的资料内容比较丰富,经过发掘、整理、分析、鉴别,数据准确,编排科学,检索方便,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应用价值,在省内有一定的影响,可评为三等奖。
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对学术交流、学术研究起了重要作用,得到学术界充分肯定,在省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二等奖。
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对理论研究、学术交流起
了重要作用,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在国内有重大影响,可评为一等奖。
5.译著(含少数民族文字翻译)选题正确,译文准确,受到广大读者好评,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可评为三等奖。
选题好,意义大,译文质量高,得到学术界普遍肯定,在省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二等奖。
选题新颖,意义重大,译文质量很高,得到学术界充分肯定,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一等奖。6.古籍整理成果
底本恰当,版本搜集比较齐全,征引比较广博,考据比较审慎,诠释准确,立例恰当,方法科学,确有新意,得到学术界好评,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可评为三等奖。
底本恰当,版本全面,征引广博,考据缜密,诠释准确,立例恰当,方法科学,有较多新意,得到学术界普遍好评,在省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二等奖。
底本恰当,版本齐全,校订精密,考据精详,立例精当,方法科学,具有突出的新意和创见,学术价值很高,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一等奖。
第十一条 荣誉奖
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德高望重,在国内学术界造诣较深,年龄70岁以上的知名专家,过去评奖中曾获二等奖(含二等奖)以上,申报参评的个人成果符合二等奖及其以上标准,且未曾获得过荣誉奖者,可授予荣誉奖;省外、国外的知名学者,对研究和解决我省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成果,亦可授予荣誉奖。
第五章 申 报
第十二条 申报办法
1、申报采用个人、集体、单位申报的方法。申报者填
写《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申报评审表》(以下简称《申报评审表》),按要求份数将其成果原件、复印件及有关材料一并交申报处。集体申报须出具集体申报说明。以单位名义申报须经单位领导人在申请书上签字并加盖公章。
2、省级单位及地处成都市的高校的作者,视成果内容向相关的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申报;市、州单位或地处市、州的高校及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作者,向所在市、州社科联申报;已成立社科联组织的高校的作者,向本校(院)社科联申报;个别特殊情况者,可通过省评奖办公室将申报材料转交相关初评机构。
3、参评成果不得多渠道申报;一位作者只可独立申报一项成果,与他人合作的成果可增报一项;以集体或单位署名的成果,原则上不限申报项数。
4、多人合作的成果,应视贡献大小,经课题组讨论协商,明确5名主研人员,由第一作者牵头申报。若以个人或部分成员申报,须出具课题组协商证明,否则不予受理。
5、申报时必须在《申报评审表》上写明申报成果所属的学科门类。
6、凡申报参评的成果及其材料,评审结束后由省评奖办公室留档,不论获奖与否,都不退还本人。
7、各省级学会、市州社科联和高校社科联汇总申报材料后,认真填写《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申报登记表》(以下简称《申报登记表》),在规定时限内将《申报登记表》并附作者填写的《申报评审表》一份,报省评奖办公室。
第六章 评奖程序
第十三条 评奖工作的程序是:资格审查,学会、市州社科联、高校社科联初评,学科组评审,专家组复审,省评
奖委员会终审和公告,省政府批准、授奖。
1、资格审查
在省社科评奖委员会领导下,省社科评奖办公室负责对申报成果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进行资格初审。
2、初评
初评由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各市、州初评机构及各高校社科联组织进行。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初评机构由其常务理事会民主推举产生,评审员名单须报省评奖办公室备案;市、州初评机构由当地社科联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报所在市、州党委宣传部批准;高校社科联初评机构由各高校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报校党委批准。
各初评机构负责受理成果申报,并根据评奖标准和省评奖办公室下达的推荐指标,对申报成果进行资格审查、民主评议和无记名投票表决。推荐成果得票数,须超过到会评审员的二分之一以上。初评机构在推荐成果的《申报评审表》上签署评审意见后,将成果原件、复印件及有关材料,按规定份数在规定时间内报省评奖办公室。省评奖办公室负责对报送的推荐成果进行资格复审。
3、评审
省评奖委员会在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聘请一批学术造诣较深,实践经验丰富,有较高知名度,办事认真、公道的专家学者,按相近学科组成若干学科评审组。
各学科评审组根据省评委会下达的建议各等级优秀成果奖的控制数,按评奖标准严格分类评审。其方法为:首先,每项成果由专家分别审读(每项成果审读专家不得少于三人),按评奖标准对申报成果逐项打分、排序,提出入围建议,写出简要的审读意见。其次,召开学科组评审会议,由审读专家逐项汇报审读情况、取舍意见和建议获奖等级。经学科评审组民主评议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凡建议的
各等级优秀成果奖的得票数,均须超过应到会评审员的三分之二。学科评审组在《申报评审表》上签署评审意见,提出建议获奖等级。
评审结束后,总结评审情况,并由学科评审组秘书写出评审总结。
4、复审
省评奖委员会聘请省内知名专家组成若干复审组,对各学科评审组建议获荣誉奖和一、二等奖的成果进行综合复审,投票表决,提出建议等级意见。
5、终审
经学科评审组和专家复审组建议获荣誉奖、一、二、三等奖的成果,由省评奖委员会终审。省评奖委员会召开全体委员会议,审阅建议获奖成果,听取复审组对荣誉奖、一、二等奖成果的复审意见和省评奖办公室有关评审情况汇报,在充分酝酿、民主评议的基础上,确定拟获奖成果及其等级。拟获三等奖的成果,若无异议视为通过;拟获荣誉奖和一、二等奖的成果,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投票表决时,到会评委须超过评委总人数的三分之二方可进行;获奖成果得票数须超过实到会评委人数的三分之二方为通过)。
省评奖委员会在成果出现较大争议时,有权对奖项等级进行适当调整,但必须根据专家复审组提出的调整意见,由省评委会讨论、评议,最后以无记名投票表决方式确定(不同等级调整后,不得突破该等级的限额)。
6、公告
经省评委会审议通过的荣誉奖和一、二、三等奖的获奖项目,在《四川日报》及《四川社会科学在线》上向社会公告。从公告之日起,30天为异议期。在异议期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对获奖成果及其等级、成果权属有异议,均可以书面形式实名向省评奖办公室投诉。省评奖办公室对实名投诉
组织调查核实,提出处理意见,报省评奖委员会裁决。
7、颁奖
荣誉奖和一、二、三等奖的获奖项目及奖励等级,报请省政府核准后,由省评奖委员会召开颁奖大会颁奖。
第十四条 回避制度
为了贯彻公平、公正的原则,各初评机构、学科评审组、专家复审组及省评奖委员会均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凡有本人及直系亲属有成果申报参评者,不得聘为该成果初评机构评审员;凡有本人成果经初评为推荐成果者,不得聘为该成果学科评审组和专家复审组评审员;凡有省评奖委员会委员及直系亲属的成果参加终审,在评议本人成果时须退席回避,表决时不参加该项成果的投票。
第七章 奖励
第十五条 获荣誉奖和一、二、三等奖的成果,由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证书、奖金。其获奖通知书存入本人档案,作为考核、晋级、评审专业技术职称、享受有关待遇的重要依据。
第八章 纪律
第十六条 申报成果作者必须严守学术规范,加强学术自律,按《评奖办法》和《实施细则》要求,实事求是地申报参评。凡发现参评成果或获奖成果有弄虚作假或剽窃行为者,由省评奖委员会或取消参评资格,或撤销奖励,并追回奖金和证书,予以通报批评,4年内不准申报参评。
第十七条 参加评奖工作的人员,要坚持客观、公平、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准确掌握评奖标准,保证评审质量,严格遵守保密制度,若有徇私舞弊、泄露评审情况者,一经发现,一律取消其参加该次评奖工作的资格。
第十八条 参加评奖工作的人员,不得私自截留参评成果及其相关材料。
第九章 组织领导
第十九条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由省政府批准设立“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领导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条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负责评奖的日常工作。第二十一条 本实施细则经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实施,其解释权属于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
二○一○年四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