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黑龙江省经济学会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方案》通知
《黑龙江省经济学会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
工作方案》通知
黑龙江省经济学会各会员单位、相关大专院校、专业部门、事业单位、相关大中型企业:
黑龙江省经济学会为了更好的推动黑龙江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培养经济人才、推出经济人才,为进一步激发我省广大经济科学工作者、经济学会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我省经济、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更好的迎接黑龙江省第十五届哲学社科优秀科技成果评奖,根据黑龙江省经济学会“十二五”规划和2012年工作安排,进行黑龙江省经济学界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现将《黑龙江省经济学会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方案》发给你们,望各会员单位和相关单位按《方案》要求认真组织、积极参加本次评奖活动。(本通知附申报表)黑龙江省经济学会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坚持正确的评奖导向,坚持公正、公平、公开、民主和优中选优的评选原则;坚持与时俱进,注重原创性和实际价值,注重奖励那些对我国、我省经济事业建设、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理论研究等方面具有开拓性、创见性的研究以及对学科建设具有重要贡献的优秀成果。进一步激发我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经济学会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我省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申报成果时限和范围
这次评奖,申报成果的时限为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5月1日(以第一版印刷时间为准)。在此时限内,凡我学会会员、相关单位人员公开出版、发表的社会科学成果和虽未公开出版、发表,但已被决策机构或实际部门采纳,并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应用研究成果,如调研报告、咨询方案、对策研究等,均可申报参评。立项课题研究成果,以结题验收时间为准,个人结题未经验收的不能参评。对于时限之外的成果,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至2010年以前的成果,只有符合以下条件的作者,方有资格申报:①在全省历次社会科学评奖中,从没有获过奖的作者。申报等级不限。②作者虽然已获过奖励,但从没有获得二等以上的高等次奖励。其某项成果由于当时客观条件限制,价值尚未表现出来,后经过实践检验确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只要有充足的佐证材料,允许重新申报该项成果,进行再评价。这类成果必须达到二等奖以上的等级标准,才能申报;评选时只有评入二等以上的等级,方能有效,否则予以淘汰。时限之外成果的申报者要在《申报表》的“备注”栏中注明属于这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
三、成果分类别和设奖原则
1、成果分类。为便于评选,参评成果分成四类:①专著类。②编著、译著类(包括工具书、教材、科普读物、古籍整理等)。③论文类(包括经济学教学改革类)。④调研报告类(包括课题研究、实验报告、教改研究报告、咨询方案、对策性研究等已发表或未公开发表的应用性研究成果)。
2、设奖原则。按申报成果比例设各等级奖项的数量。此次评奖按申报成果比例设奖。一等奖占20%;二等奖占25%;三等奖占30%;优秀奖占15%;获奖面占参评总数的80%。获奖者颁发由省社科联和省经济学会认证的获奖证书。
3、青年奖。青年奖是指在本次评奖时限内,出版、发表成果时,年龄在35周岁(含35周岁)以下的青年作者独立或多位青年作者合作完成的科研成果。青年奖与常规奖项不可重复申报。申报青年奖的作者在申报成果时,必须出示本人身份证原件,并附身份证复印件。青年奖与常规奖项,采取同一标准和评选方法。青年奖的获奖证书与普通奖的获奖证书一样,不注明“青年奖”字样。
四、申报资格和办法
(一)申报资格
1、黑龙江省经济学会会员和相关单位人员,每人只允许申报一项成果。
2、两人以上合作的成果,不能以个人名义申报,应以集体名义由合作作品的主编(多主编的由第一主编)或第一作者具名申报,具名时注明“×××等”字样。如果主编或第一作者自己另外单独申报了成果,可由该主编或第一作者出示让权申报的证明,由第二主编(多主编的)、或第一副主编、或第二作者代表申报。如果合作成果的主编或第一作者身居国外或调离我省,可由第二主编(多主编的)、或第一副主编、或第二作者代表申报。
3、作品署名,以单位为作者的,署单位名申报。
4、合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对各自创作的部分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合作作品整体著作权。
(1)我省作者与省外、国外作者合作的成果,我省作者完成成果写作任务占50%以上的,可以申报参评。评选时,只评我省作者完成的部分;奖励时,只奖励我省的作者。作品中未注明我省作者所完成的部分,不能参评。
(2)多人合作的同一主编、同一学科的系列丛书,每一分册主编相同的,如果整体参评,不再允许分割参评;如果分割参评,不再允许整体参评;每一分册主编不同的,不能整体参评。不属于同一主编、同一学科的系列丛书不能整体参评。
(3)多人文章编辑而成的论文集,不能整体申报,只允许其中的某一篇文章在论文类中单独申报。
5、出自一人之手的论文集,如论述同一课题的或坚持同一领域同一研究方向的,可按专著申报;否则只可取其中一篇在论文类中申报。
6、著作中的一章一节不可单独参评,论文中的一部分也不可以单独参评。
(二)申报办法
1、学会各常务理事单位组织本单位会员统一申报后向本学会秘书处申报。
2、其他申报者,可直接向学会秘书处申报。
(三)成果申报程序
由作者本人填写《黑龙江省经济学会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申报表》(可在黑龙江省经济学学会门户网站http://hljei.hrbcu.edu.cn下载)。参评成果原件一份、相关的佐证材料原件一份(初评验证后可退回);《成果申报表》一份、参评成果和佐证材料的复印件各两份(其中一份署名,一份复印时做匿名处理)。受理成果截止日期为2012年6月30日。
(四)申报费缴纳及使用 每项参评成果缴纳申报费300元,未缴纳申报费的成果不予接纳和评审。青年奖项申报费与常规奖相同。申报费全部由学会评审组评审使用。申报费是申报作者必须缴纳的评奖活动费,无论申报成果评上与否,所交申报费一律不退。
五、评选步骤、时间和组织
(一)评奖工作步骤:初评、复评、终评审定、公示、公布结果 2012年5月 15日——2012年6月30日申报资料、资格审查 2012年7月1日——2012年7月10日初评
2012年7月10日——2012年7月15日复评、终评审定 2012年7月15日——2012年7月25日公示、公布结果
获奖成果作为2012年参加黑龙江省第“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的预选项目。
(二)组织领导:评奖工作由黑龙江省经济学会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统一领导,由设在黑龙江省经济学会秘书处的评奖办公室组织实施。黑龙江省经济学会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委员会组成人员如下:省社科联学会部专家、黑龙江省经济学会专家委员会成员、省内经济学知名专家。本方案最终解释权归黑龙江省经济学会。
联系咨询电话:0451——84892245 0451——84865167
联系和申报成果地址:黑龙江省经济学会评奖办公室(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新校区主楼1205室)
联系人:景 侠(***)韩朝亮(***)郭笑梅(***)张 燕(***)
第二篇:实施细则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
实 施 细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办公厅、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评奖工作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委会)领导下进行。
评委会由省委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等单位的负责人、专家组成。评委会主任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担任,副主任由省委宣传部主管副部长和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或主席担任。
评委会下设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评奖办)。办公室设在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设主任1名,由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或主席兼任,副主任2-3名。第三条 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以下简称省社科奖)参评成果主要类别:专著、编译著、论文、研究报告。
编译著包括编著、译著、工具书、古籍整理、科普作品等。
研究报告包括立项课题和已被决策机构或实际部门采纳并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应用性研究成果。
以上各类成果可以是电子出版物。
第四条 以下成果不在申报范围:教材、教学参考书、年鉴、志书、文学作品、文件、领导讲话、工作总结、时事新闻、大事纪、概览、辑集的人物传略、回忆录、统计资料;著作权有争议的研究成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规定涉及国家机密的研究成果;已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的研究成果(不包括民间奖励)。
第五条 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力,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有特殊贡献的成果可授予特别贡献奖。
担任一定职务的领导干部的优秀成果可授予荣誉奖。第六条 对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评价,主要从成果的科学性、创新性、理论性、应用性、研究方法、逻辑结构、语言文字及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根据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优中选优,评定等级。
专著:对某一领域的现实或历史问题能够进行比较深入、系统、全面地研究,有学术创见和理论创新,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编著:对现有理论进行梳理完善,有独特见解,有个人研究、发现的成果,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译著:译文准确流畅,表意贴切,忠实于原著,对解决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促进学科发展有积极作用。
古籍整理:注释准确,修辞严谨,有补阙拾遗,钩沉补漏的作用,对历史考证、研究有价值。
工具书:数据、资料准确齐全,内容编排科学,检索方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实用价值。
科普作品: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应用性,通俗易懂,在传播和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方面有积极作用和贡献。
论文:能够科学地论证和回答所提出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观点、内容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研究报告:能够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及领导和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调研和科学分析,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和措施,经实践,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大小程度不同,综合比较,优中选优,列为一、二、三等奖和佳作奖。
第七条 青年作者指出版成果时年龄在39周岁(含39周岁)以下。
第八条 对获得省社科奖的成果,按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表彰奖励,以评委会名义向作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获奖结果记入获奖者档案,作为考核、评定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
第九条 以单位名义申报的成果获奖,证书、奖金授予单位,其参加人可发给“获奖证明”;多人合作成果获奖,证书发至论文的前2名作者、著作的前3名作者和研究报告的前5名作者。其余作者可发给获奖证明。合作成果,奖金发给申报者,由合作者根据劳动量和承担的责任协商分配。
第十条申报者以第一作者申报的成果只限1项,不同情况按以下办法确定申报人。
(一)合作成果:
1.合作成果应以第一作者具名申报,并注明“×××等”字样。如果第一作者不能以其名义申报,可出示让权申报的证明,由第二作者申报。
2.可以分割使用的合作成果,作者自己创作的部分可以单独申报。
3.多人合作的同一主编、同一学科的系列丛书,每一分册主编相同的,如果整体参评,不再允许分割参评;如果分割参评,不再允许整体参评。不属于同一主编、同一学科的系列丛书不能整体参评。
(二)多人文章编辑而成的论文集,不能整体申报,只允许其中的某一篇文章单独申报;出自一人之手的论文集,如论述同一课题的或坚持同一领域同一研究方向的,可按专著申报;否则只可取其中一篇文章申报。
(三)成果的作者死亡,申报权属于继承人。 第十一条 申报者按照要求提交申报材料,交纳申报费。第十二条 申报者向评委会指定的初评单位申报成果。评委会指定的初评单位包括:市(地)社科联,各系统(高校)的社科联及社科组织,部分省级学术性社会团体。
第十三条 初评评审组的组建。初评评审组由评委会指定的初评单位推选各学科专家组成。初评组在评选工作中,遇到问题须同评奖办联系,严格按操作规则进行评选。
初评评审组的任务:接受成果申报,进行资格审查,按要求打分,分类排序,并按比例推荐入选成果,报送评奖办。
第十四条 复评评审组的组建。复评评审组由评奖办根据各类成果的学科分布情况聘请专家学者组成,省内专家从专家库中抽取,省外专家由所在省(市、区)的社科联推荐。
复评评审组的任务:对初评入选的成果进行分类评审,按照条件与设奖数额,评定三等奖、佳作奖,差额推选二等奖以上成果。
第十五条 终评评审组的组建。终评评审组由省内外专家学者组成,从终评专家库中遴选。
终评评审组的任务:审核复评评定的三等奖、佳作奖;评选二等奖以上成果。
第十六条 终评结果报评委会审定后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15天。在公示期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对获奖成果有异议的,可向评奖办提出申诉或投诉。评奖办核实后提出处理意见,报评委会审定。
申诉程序为:申诉者本人需提供两名所属学科的专家(学科带头人)出具的鉴定意见,并经申诉人所在单位学术委员会书面同意后,提交评奖办。
投诉程序为:投诉者以书面形式据实向评奖办投诉,并写明投诉人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匿名投诉不予受理。
第十七条 本实施细则由评奖办负责解释并组织实施。第十八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湖南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
附件1
2015年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鉴定
实施方案
根据《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鉴定暂行办法》,总结历次成果鉴定经验,制定2015年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鉴定实施方案。
一、成果鉴定的性质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鉴定是对我省已完成的社会科学成果进行鉴定,由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社科评审办”)具体组织实施,属省级鉴定。
二、成果鉴定的指导思想
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组织社会科学成果鉴定,鼓励广大社科工作者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深入开展社会科学研究、普及、宣传等工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三、成果鉴定的申报材料及有关要求
(一)申报成果的范围
凡在湖南省工作的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在2010年1月1日以后产生的社会科学成果,均可通过相关单位向省社科评审办申报。主要包括:
1.在省级及以上报刊公开发表(指在标有国内统一刊号CN××-×××或国际标准刊号ISSN××××-××××的报刊上发表)的社科研究论文、调研报告。
2.经国家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标有国内统一书号ISBN×-×××××出版社公开出版的社科专著、译著、编著(含省部级及以上教育部门、单位委托编写或认可的教科书、古籍整理出版物、社科普及读物、工具书)。
3.未公开发表但已被应用采纳的调研报告。
不属申报范围的有:非社科研究成果,如文件、领导讲话、工作总结、时事新闻、概览、统计资料、电脑软件、文学、艺术等创作作品。
(二)申报成果的基本要求
1.研究成果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符合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
2.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提出的理论、观点、方法有创新,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应用对策研究成果提出的政策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或创造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研究成果科学严谨,所依据和使用的资料与数据准确、完整。
(三)成果鉴定的申报材料
1.鉴定成果。即著作原件、论文复印件(包括论文封面、版权页、目录、论文全文及封底,加盖单位公章)、调研报告(加盖单位公章)。
2.申请表。包括申报人情况、成员信息和成果简介。成果简介主要包括内容提要、选题的价值、研究难度、文献综述情况、成果的创新
点、对学科建设和实际工作的贡献、应用前景以及与国内外同类研究成果的综合比较等。限3000字以内。
3.反响佐证材料。申报成果的立项、引用转载、批示鉴定、获奖等社会反响情况。所有反响佐证材料必须是申报成果产生的。
(四)申报数量
每人最多申报1项个人成果和1项集体成果,即申报成果的作者在本次鉴定评审中最多以一次独著身份和一次合著身份出现。
(五)下列成果不予受理
1.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的。2.违反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3.成果存在法律上的权属争议的。
4.省部级以上的课题成果已经通过课题主管单位结题验收的。5.申报过省部级单位组织鉴定的。6.已获省部级以上奖项的。
(六)关于申报材料作假的处罚
本次鉴定的所有申报材料必须真实可靠,如有作假即使在申报时未发现,参评后一经发现或查明,立即取消当年及以后4年参评资格,并由责任人主管部门或其所在单位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同时责任人应承担因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著作权归属不明确和不合法而造成的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成果鉴定的组织
省社科评审委是省社会科学成果鉴定的组织领导和终审机构。省社科评审办负责省社会科学成果鉴定的日常工作。专家评审组是省社
会科学成果鉴定的初评机构,其成员由省内外有影响、公道正派的权威专家组成。专家评审组负责本次鉴定的网上评审和会评工作。
各高等院校、党(干)校、军校,省直各有关单位,各市州社科联、省级社科类社会组织、省级社科普及基地、省青年社科工作委员会委员所在单位在此次鉴定活动中负责对所属单位和个人的组织宣传、申报管理、资格初审和向省社科评审办报送申报成果等工作。
五、成果鉴定的等级标准
成果鉴定结论分为国内先进、省内领先、省内先进、通过鉴定、不能通过鉴定五个等级。各等级标准为:
1.国内先进:研究成果在相关领域处于国家前沿水平,对国内专业领域研究产生重大标志性影响;提出了新的学说或者系统完整的理论观点;在学科领域提出新的研究问题或方向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所研究的问题理论难点多,学科研究基础薄弱,资料搜集与整理难度很大;在相关行业领域具备重大应用转化价值和重要社会影响;对推动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促进国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2.省内领先:研究成果在相关领域处于省内高端水平,对省内同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影响;对专业领域和学科问题做出新的论证,丰富和发展了某种重要理论观点;所研究的问题理论难点多,学科基础薄弱,资料搜集与整理难度大;在省内相关行业领域具备较大应用转化价值和重要社会影响;对推动决策科学化、管理现代化和省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起较大促进作用。
3.省内先进:研究成果在相关领域居于全省前列,对省内同领域 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对专业领域和学科问题做出系统描述、分析和概括,完善了某些重要理论观点;所研究的问题有一定理论难点,资料搜集与整理有难度;在省内相关行业领域具备应用转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对推动决策科学化、管理现代化和省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较好促进作用。
4.通过鉴定:研究成果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见解,理论前提科学,研究方法适当,资料准确完备,逻辑严密,论证充分,理论阐述基本全面、精当,知识结构较为系统完整;在相关行业领域具备一定的应用转化价值,有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解决理论与现实问题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5.不能通过鉴定:研究成果没有新意,缺乏深入研究;在理论前提、研究方法、资料准备、逻辑论证等方面存在缺陷;应用转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很小,对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用不大。
评委应对鉴定等级中“国内先进”、“省内领先”、“省内先进”三档严格区分、从严掌握,对通过省级鉴定的研究成果要严格把关。
六、成果鉴定的程序及要求
(一)成果申报
1.网上注册申报。申报者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应先与省社科评审办联系,在申报系统内增加单位名称后,申报者在湖南社科网或者湖南科研网“成果鉴定管理信息系统”栏进行个人注册,按要求如实填写注册信息。经申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核通过后,才可使用个人账号,进行在线申报。申报成果鉴定的相关信息(著作、论文、调研报告、反响材料及证明等)须全部用PDF格式上传,每个文件不超过30M,若文件过大可分解成多个文件上传。个人申报材料须在所在具体单位公示3天无异议后,再提交申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各申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确认正式提交省社科评审办。
2.申报纸质材料。为确保申报的可靠性及存档需要,申报者须申报一份与网上电子材料一致的纸质材料,包括从网上下载打印的纸质《鉴定申请表》、《反响材料表》,著作原件,论文、调研报告、反响及证明材料复印件等等,申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须对原件进行认真审核并在复印件上加盖审核公章。所有材料要求放入材料档案袋,并用《鉴定申请表》中封面贴于材料档案袋面上,同时再将《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鉴定单位申报材料统计表》打印1份,并加盖申报单位公章及科研主管部门公章,由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汇总报送省社科评审办,逾期不再受理。省社科评审办不受理个人申报。鉴定成果一经申报并受理,申报资料一律不予退还。
3.材料审查核实。在各申报单位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的基础上,省社科评审办将进行复审,对申报表及相关材料进行审查和核实。
(二)成果鉴定
1.评委产生。评委从评委库中随机抽取,并实行回避制,即本人申报了鉴定成果,或与申报人员为夫妻及三代以内亲属的,均不能担任评委。入库的省内外评委要求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社会信誉,且获得过省部级社科成果奖或者相当奖励,或者有省成果鉴定为省内领先水平以上。每组评委专家的专业方向要求为本组的二级学科专业,每组3—5名评委。所有鉴定评审专家名单将于鉴定工作结束后连同鉴定结果向社会公示。
2.网上鉴定。各鉴定组成员在网上认真审读申报材料,对照本方案所确定的鉴定标准对参评鉴定成果做出个人评价,进行打分,提出鉴定等级。鉴定组组长通过网络综合各鉴定组成员的评审情况,提出鉴定组鉴定意见。
如有需要,对于经鉴定小组三分之二以上成员鉴定结论为国内先进的鉴定成果,由省社科评审办组织成果申报者现场答辩。
3.会议鉴定。召开由各鉴定组组长参加的成果鉴定评审会,各鉴定组组长必须亲自参会,不得以书面意见或委派代表出席会议。会上,先由各鉴定组组长汇报本组的鉴定结论为省内先进及以上的鉴定成果,然后投票表决,赞成票达到三分之二以上的成果视为通过鉴定结论,否则鉴定等级降一档。
(三)结果报批、公示
省社科评审办对鉴定情况进行综合,并将专家鉴定结论和会议鉴定意见上报审批,批准后公示15天,公示无异议后颁发成果鉴定证书。
(四)纪律措施及要求
1.强化制度设计。实行三级审核制度,并责任到人,确保申报材料真实可靠;实行网上鉴定与会议鉴定相结合,确保鉴定程序的科学规范;实行同行专家鉴定,省内专家与省外专家相结合并随机抽取,确保鉴定结果权威公正。
2.严守“四不”纪律。所有参与各项鉴定评审工作的人员要求严守“四不”纪律,即“不打听、不泄密、不许诺、不打招呼”。鉴定评审专家和工作人员在整个鉴定过程中必须廉洁守纪,不得接受礼金或礼品。送礼者和受礼者,或另有其它违规行为者,经查实后取消其参加鉴定
或评审工作资格,并由有关主管部门或其所在单位的行政监督部门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在公示结果前,担任评委的专家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自己评委的身份,如泄露并查实,将对其鉴定结果作技术处理,并取消评委资格。
3.严守职业操守。作为评价主体的评委和组织者分清自身职责,遵守职业操守。评委们认真严格地履行自己的责任,怀着对社会科学的赤诚之心,保持高尚的学术良知和道德风尚;组织方主要任务是尽可能完善地制定评审规则,所有人员都不担任评委,只做好鉴定评审的管理和服务,鉴定专家独立自主地开展鉴定,决不受任何干扰。
七、鉴定成果的推介及奖励
凡鉴定结论达到省内先进及以上的鉴定成果,给予以下奖励并推介:
1.依据惯例,若不是省级以上立项课题成果,将确认为省社科评审委立项课题(不资助)。
2.申报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时可作为参考因子。3.择优在有关媒体宣传、呈送省领导参阅或推荐到实际部门转化应用。
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实施,解释权属省社科评审办。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办公室
2015年5 月28日
第四篇: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规定
甘办发[2012]58号
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
成果评奖办法》的通知
各市、州委党委,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 0 12年4月28日
(此件发至地级)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充分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前瞻性、创新性、科学性,促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更好地服务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省委、省政府面向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设立的最高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分设一、二、三等奖。
第三条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互补,构建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气派、甘肃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注重突出具有重大理论创新价值、关系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成果,注重突出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为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提供坚实理论支撑的成果,注重突出甘肃特色学科、推动我省文化建设大繁荣的研究成果。
第四条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坚持公开、公正、客观、择优的原则,实事求是,宁缺勿滥。
第二章 评奖范围
第五条
甘肃省行政区域内的公民或组织,在评奖规定时限内公开发表或出版的专著、编著、译著、工具书、古籍整理与校注、科普读物、教材、地方志书、论文、研究报告均可参加评奖。
未公开发表和未正式出版的应用性研究成果,由作者单位出具书面申请,经甘肃省社科联组织鉴定并推荐,亦可申报参加评奖。在国家或省社科规划办公室立项并已结项的研究成果,由作者单位出具书面申请,经省评奖办公室审核同意,可申报参加评奖。
第六条
新闻、文学、艺术等学科,只限理论研究成果参加评奖。
第七条
大事记、概览、人物传记、统计资料、年鉴、画册、评介材料、文件、领导讲话和工作总结、翻译的文学作品以及网络文章等非学术性成果,不属于评奖范围。
凡已获得省部级奖励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不再纳入评奖范围。
不符合系列论文要求的论文集不能以总成果名义申报,只能以单篇论文申报。
第八条
每次申报参加评奖的成果,第一作者的个人成果最多不得超过两项。
第九条 为表彰省级领导干部对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支持和贡献,对其研究成果设特别奖,并颁发荣誉证书。
第三章 奖项设置和评选条件
第十条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每次奖励名额控制在300项以内。其中,一等奖20项,二等奖60项,三等奖220项。
第十一条 参评的各类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专著和编著。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在研究现实和历史重大问题上有创见,对学科建设和社会发展有新贡献。
(二)译著。保持原著风格,译文准确流畅,对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对深化学术研究有促进作用。
(三)工具书。体例科学,诠释规范,资料翔实,知识性强,使用方便,对学术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四)古籍整理与校注。整理忠于原作,考据严谨。校正纠讹补缺,注释富有新意,对学术研究有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
(五)科普读物。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内容深入浅出,语言生动简练,在传播科学思想,铸造科学精神,普及科学方法,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六)教材。内容新颖,体例严谨,能够吸纳本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对教学、科研有重要应用价值。
(七)地方志书。资料翔实、记述准确,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八)论文。选题新颖,观点正确,论据可靠,具有创新性,对解决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有新突破,对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有新见解,对本学科发展有新贡献。
(九)研究报告。选题贴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决策提出有应用价值的对策建议。
第四章 组织机构
第十二条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设评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评奖工作的领导、获奖成果的核准及决定其他重大事项。组长由省委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由省政府分管副省长担任,成员由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和省社科联负责同志组成。
评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省社科联,负责评奖的文件起草、组织实施、指导协调、资格审查及其他日常工作。
第十三条 省评奖委员会。由省评奖工作领导小组聘任的社会科学界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单位从事理论研究的同志组成,负责评选出获奖成果及奖励等级。
学科评审组。由省评奖办公室聘任的社会科学界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单位从事理论研究的同志组成,负责评选出本学科报送评奖委员会的终评成果。
初评小组。市(州)初评小组由市(州)委宣传部和社科联提名组成;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和民办社科研究单位初评小组由常务理事会提名组成;社科研究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初评小组由该单位领导集体研究提名组成。各初评小组负责受理成果的申报、资格审查和初评工作。
第五章 评审程序和方式
第十四条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程序:作者个人申报和单位审查推荐;初评小组负责初评;学科评审组负责复评;评委会负责终评;省评奖工作领导小组批准。
第十五条
参加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个人或组织,向规定的初评小组申报成果。
委托申报成果者,申报人应持有第一作者书面委托书。第十六条 初评采用评委认真阅读成果,充分讨论酝酿,按照标准独立打分,依据得分多少从高到低确定入选成果的方法进行评审。
第十七条 学科复评采用评委认真阅读成果,分组讨论酝酿,按照评分标准独立打分,依据得分多少从高到低确定入选成果。
第十八条 终评工作要在评委认真审阅成果、集体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评选出获奖成果。要重视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研究成果。在获奖成果中,45岁以下中青年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原则上不少于获奖成果总数的25%。
第十九条
终评结果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7天。在听取社会各界反映意见后,由评奖办公室对获奖项目进行最终复核后,上报省评奖工作领导小组及省委、省政府批准。
第六章 表彰奖励
第二十条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由省委、省政府表彰奖励并颁发证书。获奖证书名称为“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证书”。
第二十一条
获奖作者的获奖结果,记入人事档案,作为考核、晋级、任用、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和享受有关待遇的依据。
第七章 评审纪律
第二十二条
评审人员和评奖工作人员在受理申报和评审过程中,应客观公正,秉公办事,严格把关。
第二十三条 评奖实行回避制度。凡申报成果参加评奖的,不能担任各级评审机构的评委。
第二十四条
对申报和获奖成果,如发现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的,经评奖办公室审查确认后,取消其参评资格;已经获奖的撤销奖励,追回奖金和获奖证书,并通报批评,连续三届不得申报参评。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评奖办公室负责解释,并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六条
市(州)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评审、奖励,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第五篇: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实施细则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
实 施 细 则
(修改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努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意见》的精神,推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第142号令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一章 指导思想
第一条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通过社科优秀成果评奖,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章 评奖范围
第二条 我省行政区域内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规定期限内(评奖年的前两年),公开发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研究报告;正式出版(以第一次版、印时间为准)的学术专著(含个人的专题论文集)、编著、译著、古籍整理成果、工具书、科普读物;经省级及其以上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的刊型内部资料上发表的论文、研究报告;未曾公开发表但被省、部级及其以上党政机关采用、推广并出具证明的调研报告、对策研究报告。
第三条 申报参评的研究成果,一般应当在规定年限之
内出版或发表。在规定年限之前2—3届未曾获奖又确有重大社会经济价值或理论创新价值,符合本细则规定的研究成果,也可申报参评,但须出具省、部级及其以上党政机关采用证明,并由省评奖办公室组织同行专家鉴定确认其资格。
第四条 省外、国外的作者,以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并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也可申报参评。
第五条 我省作者与省外或国外作者合作,由我省作者任主编或副主编并由我省作者完成二分之一以上篇幅的研究成果,征得合作者同意并出具书面材料可以申报参评。
第六条 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成果,其内容偏重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可以申报参评;公开出版的多人撰写的论文集,只能由其中某篇论文的作者以论文类成果申报参评;丛书不能作为一项整体成果申报参评,而只能以其中完整的单本著作独立申报;围绕同一个专题,以个人或课题组名义在评奖规定时间内发表的系列论文,可作为系列论文申报参评,如不是围绕同一个专题而发表的论文,不能以系列论文申报参评。多卷本的学术专著,须待各卷出齐后并以最后一卷的出版时间为准统一申报;列为国家、部委或我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的成果,须出具结项证书,方可申报,不接受阶段性成果的申报。
第七条 凡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属申报参评范围:各类教材;文学作品;新闻报道;领导讲话;工作总结;年鉴;辑集的人物传略、回忆录及简单剪辑转抄的资料书;已申报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或教学成果奖的研究成果;著作权有争议且尚未妥善解决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规定,属国家秘密的研究成果;已获省、部级及其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或“五个一工程”研究成果。
第三章 奖项及限额
第八条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设荣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四川省社科界优秀成果奖。
第九条 一、二、三等奖限额为300项。其中,一等奖20项以内,二等奖80项左右,三等奖200项左右。荣誉奖不设限额。四川省社科界优秀成果奖100项左右。
第四章 评奖标准
第十条 凡参评成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应用价值,较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1、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选题有意义,对某项学科原有理论或方法有新的补充和发展,提出了某些新的认识,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对学科建设有一定贡献,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可评为三等奖。
选题有重要意义,对某项学科原有理论或方法有重要的补充和发展,提出了鲜明的新观点,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对学科建设有较大的贡献,在省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二等奖。
选题有重大意义,对某项学科原有理论或方法有所创新,提出了很重要的新观点,填补了某项学科的空白,学术水平高,对学科建设有重大贡献,在国内、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可评为一等奖。
2、应用研究成果
选题有现实意义,经过调查和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党政领导机关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在实践中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了一定作用,可评为三等奖。
选题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经过比较系统周密的调查和研究,有较大的理论与应用价值,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效果,在省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二等奖。
选题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经过系统周密的调查和研究,有重大的理论与应用价值,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以及中央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或采用,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效果,社会评价高,在国内、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可评为一等奖。
3、科普读物
观点正确,科学性较强,通俗易懂,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对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良好作用,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可评为三等奖。
观点正确,科学性强,新颖生动,社会评价好,对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省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二等奖。
观点正确,科学性很强,特色鲜明,发行面广,社会评价高,对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国内有重大影响,可评为一等奖。
4、工具书(含资料书)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及理论研究、学术交流的需要,编写的资料内容比较丰富,经过发掘、整理、分析、鉴别,数据准确,编排科学,检索方便,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应用价值,在省内有一定的影响,可评为三等奖。
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对学术交流、学术研究起了重要作用,得到学术界充分肯定,在省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二等奖。
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对理论研究、学术交流起
了重要作用,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在国内有重大影响,可评为一等奖。
5.译著(含少数民族文字翻译)选题正确,译文准确,受到广大读者好评,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可评为三等奖。
选题好,意义大,译文质量高,得到学术界普遍肯定,在省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二等奖。
选题新颖,意义重大,译文质量很高,得到学术界充分肯定,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一等奖。6.古籍整理成果
底本恰当,版本搜集比较齐全,征引比较广博,考据比较审慎,诠释准确,立例恰当,方法科学,确有新意,得到学术界好评,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可评为三等奖。
底本恰当,版本全面,征引广博,考据缜密,诠释准确,立例恰当,方法科学,有较多新意,得到学术界普遍好评,在省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二等奖。
底本恰当,版本齐全,校订精密,考据精详,立例精当,方法科学,具有突出的新意和创见,学术价值很高,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一等奖。
第十一条 荣誉奖
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德高望重,在国内学术界造诣较深,年龄70岁以上的知名专家,过去评奖中曾获二等奖(含二等奖)以上,申报参评的个人成果符合二等奖及其以上标准,且未曾获得过荣誉奖者,可授予荣誉奖;省外、国外的知名学者,对研究和解决我省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成果,亦可授予荣誉奖。
第五章 申 报
第十二条 申报办法
1、申报采用个人、集体、单位申报的方法。申报者填
写《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申报评审表》(以下简称《申报评审表》),按要求份数将其成果原件、复印件及有关材料一并交申报处。集体申报须出具集体申报说明。以单位名义申报须经单位领导人在申请书上签字并加盖公章。
2、省级单位及地处成都市的高校的作者,视成果内容向相关的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申报;市、州单位或地处市、州的高校及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作者,向所在市、州社科联申报;已成立社科联组织的高校的作者,向本校(院)社科联申报;个别特殊情况者,可通过省评奖办公室将申报材料转交相关初评机构。
3、参评成果不得多渠道申报;一位作者只可独立申报一项成果,与他人合作的成果可增报一项;以集体或单位署名的成果,原则上不限申报项数。
4、多人合作的成果,应视贡献大小,经课题组讨论协商,明确5名主研人员,由第一作者牵头申报。若以个人或部分成员申报,须出具课题组协商证明,否则不予受理。
5、申报时必须在《申报评审表》上写明申报成果所属的学科门类。
6、凡申报参评的成果及其材料,评审结束后由省评奖办公室留档,不论获奖与否,都不退还本人。
7、各省级学会、市州社科联和高校社科联汇总申报材料后,认真填写《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申报登记表》(以下简称《申报登记表》),在规定时限内将《申报登记表》并附作者填写的《申报评审表》一份,报省评奖办公室。
第六章 评奖程序
第十三条 评奖工作的程序是:资格审查,学会、市州社科联、高校社科联初评,学科组评审,专家组复审,省评
奖委员会终审和公告,省政府批准、授奖。
1、资格审查
在省社科评奖委员会领导下,省社科评奖办公室负责对申报成果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进行资格初审。
2、初评
初评由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各市、州初评机构及各高校社科联组织进行。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初评机构由其常务理事会民主推举产生,评审员名单须报省评奖办公室备案;市、州初评机构由当地社科联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报所在市、州党委宣传部批准;高校社科联初评机构由各高校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报校党委批准。
各初评机构负责受理成果申报,并根据评奖标准和省评奖办公室下达的推荐指标,对申报成果进行资格审查、民主评议和无记名投票表决。推荐成果得票数,须超过到会评审员的二分之一以上。初评机构在推荐成果的《申报评审表》上签署评审意见后,将成果原件、复印件及有关材料,按规定份数在规定时间内报省评奖办公室。省评奖办公室负责对报送的推荐成果进行资格复审。
3、评审
省评奖委员会在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聘请一批学术造诣较深,实践经验丰富,有较高知名度,办事认真、公道的专家学者,按相近学科组成若干学科评审组。
各学科评审组根据省评委会下达的建议各等级优秀成果奖的控制数,按评奖标准严格分类评审。其方法为:首先,每项成果由专家分别审读(每项成果审读专家不得少于三人),按评奖标准对申报成果逐项打分、排序,提出入围建议,写出简要的审读意见。其次,召开学科组评审会议,由审读专家逐项汇报审读情况、取舍意见和建议获奖等级。经学科评审组民主评议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凡建议的
各等级优秀成果奖的得票数,均须超过应到会评审员的三分之二。学科评审组在《申报评审表》上签署评审意见,提出建议获奖等级。
评审结束后,总结评审情况,并由学科评审组秘书写出评审总结。
4、复审
省评奖委员会聘请省内知名专家组成若干复审组,对各学科评审组建议获荣誉奖和一、二等奖的成果进行综合复审,投票表决,提出建议等级意见。
5、终审
经学科评审组和专家复审组建议获荣誉奖、一、二、三等奖的成果,由省评奖委员会终审。省评奖委员会召开全体委员会议,审阅建议获奖成果,听取复审组对荣誉奖、一、二等奖成果的复审意见和省评奖办公室有关评审情况汇报,在充分酝酿、民主评议的基础上,确定拟获奖成果及其等级。拟获三等奖的成果,若无异议视为通过;拟获荣誉奖和一、二等奖的成果,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投票表决时,到会评委须超过评委总人数的三分之二方可进行;获奖成果得票数须超过实到会评委人数的三分之二方为通过)。
省评奖委员会在成果出现较大争议时,有权对奖项等级进行适当调整,但必须根据专家复审组提出的调整意见,由省评委会讨论、评议,最后以无记名投票表决方式确定(不同等级调整后,不得突破该等级的限额)。
6、公告
经省评委会审议通过的荣誉奖和一、二、三等奖的获奖项目,在《四川日报》及《四川社会科学在线》上向社会公告。从公告之日起,30天为异议期。在异议期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对获奖成果及其等级、成果权属有异议,均可以书面形式实名向省评奖办公室投诉。省评奖办公室对实名投诉
组织调查核实,提出处理意见,报省评奖委员会裁决。
7、颁奖
荣誉奖和一、二、三等奖的获奖项目及奖励等级,报请省政府核准后,由省评奖委员会召开颁奖大会颁奖。
第十四条 回避制度
为了贯彻公平、公正的原则,各初评机构、学科评审组、专家复审组及省评奖委员会均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凡有本人及直系亲属有成果申报参评者,不得聘为该成果初评机构评审员;凡有本人成果经初评为推荐成果者,不得聘为该成果学科评审组和专家复审组评审员;凡有省评奖委员会委员及直系亲属的成果参加终审,在评议本人成果时须退席回避,表决时不参加该项成果的投票。
第七章 奖励
第十五条 获荣誉奖和一、二、三等奖的成果,由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证书、奖金。其获奖通知书存入本人档案,作为考核、晋级、评审专业技术职称、享受有关待遇的重要依据。
第八章 纪律
第十六条 申报成果作者必须严守学术规范,加强学术自律,按《评奖办法》和《实施细则》要求,实事求是地申报参评。凡发现参评成果或获奖成果有弄虚作假或剽窃行为者,由省评奖委员会或取消参评资格,或撤销奖励,并追回奖金和证书,予以通报批评,4年内不准申报参评。
第十七条 参加评奖工作的人员,要坚持客观、公平、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准确掌握评奖标准,保证评审质量,严格遵守保密制度,若有徇私舞弊、泄露评审情况者,一经发现,一律取消其参加该次评奖工作的资格。
第十八条 参加评奖工作的人员,不得私自截留参评成果及其相关材料。
第九章 组织领导
第十九条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由省政府批准设立“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领导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条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负责评奖的日常工作。第二十一条 本实施细则经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实施,其解释权属于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
二○一○年四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