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二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22

时间:2019-05-12 20:07: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设计二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2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设计二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22》。

第一篇:教学设计二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22

教案示例二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三)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三国时官渡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以弱胜强的战例。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

②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③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 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三、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夫战(fú)

轼(shì)

旗靡(mǐ)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理清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

(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 ”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全段32字,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3.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①肉食者鄙

②又何间焉

③牺牲玉帛

④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例如: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例如: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例如:“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4.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四、布置作业(略)

第二课时

一、朗读导入

课文朗读

二、分析课文

(一)第一段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二)第2段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三)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三、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四、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第三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而且,段落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度到第二段的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题得承接自然,一气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

3.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而全文却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放逐之——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六、背诵课文

七、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第二篇:九年级(下)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九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良 田 回 民 学 校

九年级组

赵静

2013年2月22日

九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一、基本情况及指导思想:

本学期是学生初中语文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也是学生们参加中考前的一个关键学期,本学期教学时间短,任务繁重,既要完成新课教学,又要进行综合复习,还要进行模拟练兵。鉴于前述情况,我们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分为两个部分:

(一)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九年级下册新课的教学,灵活的使用好教材。

(二)有效率,有梯度地进行对学生综合性语文知识的复习及能力的提高。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以《新语文课程标准》为指针,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习方法,面向全体学生,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从而形成知识网络,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

二、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

我所任教的九年级三、四两个班,从上学年的教学和测试情况来看,学生存在两大共性问题:一是审题不细心,二是思维定势不懂变通;这两点也就是以后工作中我需要着重去纠正的学生学习陋习。作为老师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答案,而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去做,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怎么会想到应该这么去做。再有学生两级分化严重,参差不齐的状况明显,关键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还不是十分自觉,此类学生平时能够配合老师的教学,但自觉性和定性不足,需要老师的督促才会有所作为;还有个别学生存在偏科现象,不理语文,有时不能完成老师的要求。因此要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对于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学生,需要重点教育和督促。

近两年我省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试卷分为“积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试题内容也保持相对的稳定,测试目的明确:从课内外名言名句的积累运用,到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到课内外文言文的阅读,再到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最后是作文的写作。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本学期我将教材的重难点、关键点制定如下:

复习重点:

1、基础知识的系统化及其运用。

2、文言诗文的默写、理解。

3、现代文阅读的思路及其语言表述。

4、作文中的无话可说。

复习关键点:在阅读复习中,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首先弄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两个问题先观察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语境,抓住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意,所以分析把握句子的特点是做好此类题目的要诀。

三、本学期教学及复习具体实施过程

九年级语文复习方法总的概括为点面结合,讲练同步。整个复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全面复习:全面复习基本篇目和语文知识;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以教材为本,帮助学生过好课本关,掌握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胆取舍复习内容,打破逐册复习的方法,确定好重点的册,然后再分体裁复习。分体裁复习时确定好重点的单元、重点的课文及语文知识,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求,避免学生盲目复习。同时就这些内容一般怎样考,会出现哪些问题及怎样应对,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方法。

2、知识点归类复习

在课本知识复习的基础上,把七至九年级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作如下几大类复习:

(1)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

这里面的知识点多,但主要是要求学生会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也就是要求学生能仿句、能对对联、能根据一句话提练观点、能简明、连贯、得体地使用语言等等。

(2)阅读训练

A、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复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们将对现代文进行分类,即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三类,每一类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对近几年各地中考题研究发现:中考现代文阅读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意蕴深刻,强调整体感悟。《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因而我们在复习时必须让学生对每一类型都要涉及,但又不能面面俱到。我们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授予方法。具体方法如下:精心选取阅读材料,主要选取意蕴深刻、对学生有情感教育作用的、能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引导作用的文章;精心设计问题,着重设具有层次性、能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融会贯通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注重方法指导,在解答阅读题时,我们要求学生不要去关心问题的答案,而要总结有关规律性的知识和解题的思路方法。

B、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好文言文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学好语文的需要。《课程标准》指出,文言文的学习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积累,中考命题取材课内的文言文段。在试题设计上“言”“文”并重,即既考查学生文言基础知识,也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近几年来,对文言文的阅读开始重视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评价能力的考查。因此我们在阅读训练时也要向这一方向发展。

C、作文训练

作文训练穿插进行(每周2课时)。主要让学生会学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让学生明确每一类文章的写法。以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训练为重点。形成作文训练序列。同时让学生限时作文,养成写作文的好习惯。

3、综合强化复习:针对第一阶段的复习进行小结,巩固训练;这一阶段的复习目的是: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阅读理解和写作题就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这些能力,因此我们准备重点训练这些内容。

(1)阅读训练,前面已讲了复习方法,在这里只是把各种方法进行综合,从而让学生提高。

(2)写作训练

在这一阶段,我们准备突出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训练,指导学生。同时强化限时作文。

(3)精选部分中考试题,组成几套专题练习,进行强化训练。

4、重点突破:对学生在复习中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重点突破,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5、总结检测:全面总结复习情况,检查复习效果,模拟测试。

四、具体教学进程如下:

三月:

一、新授课:第1、2单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出师表》+《孟子二章》

二、古诗文复习:古诗12首

古文《陋室铭》《爱莲说》 《三峡》《马说》《论语》《记承天寺夜游》

三、中考专项复习

(一)(1)能正确书写3500个常用汉字;

(2)议论文知识要点复习;

(3)能识别和运用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等4种句式;

(4)能运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等11种标点符号;

(5)能识别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比等7种修辞手法,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四月:

一、新授课:第3、5单元

二、古诗文复习:古诗12首+古文《小石潭记》《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三、中考专项复习

(二)(1)能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说明文(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能辨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等4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能把握文中句子的含义,能分析句子或段落的表达作用,能概括文章的要点或主旨;

(4)能够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辨析同义词和反义词,领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五月:

一、古诗文复习:古诗12首+古文《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出师表》《孟子二章》《送东阳马生序》《与朱元思书》

三、中考专项复习

(三)(1)能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记叙文(顺叙、倒叙、插叙);

(2)能把握文中句子的含义,能分析句子或段落的表达作用,能概括文章的要点或主旨;

(3)能分析人物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描写(自然、社会)的作用;

(4)能依据文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结构、语言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5)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生活场景,运用语文知识和综合学习的语文能力解决问题。

(6)能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议论文(总分、并列、层进、对照);

六月:

三、中考专项复习

(四)(1)精选部分中考试题,组成几套专题练习,进行强化训练。

(2)查缺补漏,综合复习迎接区统考

第三篇:九年级(下)语文教学目标

九年级(下)语文教学目标

本册总目标:

语法

1.学会扩展语句与压缩语段; 2.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3.学习、掌握语段修改知识,准确、精当、生动地修改语段。

语言运用

1.学习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2.学习了解和运用对联知识。

现代文阅读

1.加强诵读,注重对朗读、默读、略读、浏览和精读等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品中的形象和情感,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3.学会赏析作品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区分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4.进一步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评价能力。尊重独特体验,鼓励个性化学习

文言文阅读

1.进一步加强文言文的诵读,能正确、熟练地处理浅易文言文节奏的停顿、语气的把握、感情的表达,继续背诵积累相关的优秀篇章,培养较强的文言语感。

2. 能凭借自身的积累、工具书及必要的注释,正确理解句、段的意思,把握文章的基 本内容。

3. 继续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能辨析常用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能正确翻译 文言语句。

4.初步感受诸子百家经典篇章优美的语言风格;进一步学习对文中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感情倾向等作出历史、辨证、客观的分析与评价。

写作

1.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训练。2.“作文如何求新”专题阅读与训练(内容求新、结构求新、表达求新)3.“如何开好头”专题阅读与训练。

4.对优秀范文与考场这作文的点评与修改。附:

九下作文训练的几个内容:

(1)我的初中生活。(2)其他专题训练。

口语交际

1.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2.能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3.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4.课堂内外讨论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中心、条理、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5.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6.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综合性学习

1.做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沟通,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2.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精神,锻炼写作、口语交际能力。

3.激发学生探究文学世界情趣,培养学生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4.通过艺术素养审美情趣的提高来提升语文素养;又通过语文素养的提升来更好地领悟艺术和表达对艺术的体验与感悟。

5.培养学生运用资料来阐释自己观点的能力。

6.培养学生查阅、整理、筛选、概括资料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课外阅读

(推荐书目)

1.《格列佛游记》:奇异的想像,辛辣的讽刺

(英)斯威夫特

2.《简·爱》:人生追求的二重奏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

3.《老人与海》:硬汉精神的光辉

(美)海明威

4.《哈姆雷特》:复仇者的悲剧(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背诵前三课。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和凝练、含蓄的诗歌语言。3.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深厚感情。4.学会扩展语句与压缩语段;

5.结合本单元的诗歌学习,要求学生认识到语言表达要准确,并能了解怎样才能做到语言准确,从而使学生能准确地表达语言

6、加强诵读,注重对朗读、默读、略读、浏览和精读等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和提高。7.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7、做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沟通,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1.诗两首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着两首诗歌。

2. 请查阅资料,了解艾青和余光中,理解《我爱这土地》中凝练、深沉的诗歌语言。3. 理解《乡愁》这首诗歌巧妙的艺术构思和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4. 能感悟到诗歌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能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2.我用残损的手掌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歌。要注意朗读的轻重和节奏。

2. 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理解诗歌中一些具体可感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 通过比较的方法,体会诗歌运用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并能背诵。

2. 理解诗歌借助形象化的具体可感的意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3. 学习凝练生动的诗歌语言,并能试着仿写。4. 感受诗歌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4.外国诗两首

1.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2.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体裁的基本特点及课文作者。

2.了解并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3.了解塑造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

4.把握好小说的主题,能从中获得教益和启示。

5.要使学生认识到语言连贯顺畅是表达的基本要求之一,了解怎样才能做到语言连贯,并要求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时要做到语言连贯。6.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7.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品中的形象和情感,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训练

9.能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10、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精神,锻炼写作、口语交际能力。

5.孔乙己

1.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精巧含蓄的布局。

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通过对全文内容的把握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4.理解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6.蒲柳人家(节选)

1。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及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2.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3.找一找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并能揣摩运用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4.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7.变色龙

1.了解契诃夫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3、揣摩体会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领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4、学生欣赏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8.热爱生命(节选)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脉络,明白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1. 了解散文的一些基本特点。

2. 引导学生分析优美生动的散文语言,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3.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索。

4. 使学生认识到语言是否得体直接影响语言表达,并能了解怎样才能做到语言得体,要求学生能用得体的语言与别人进行交流。

5.学习、掌握语段修改知识,准确、精当、生动地修改语段。

6.学会赏析作品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区分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作文如何求新”专题阅读与训练(内容求新、结构求新、表达求新)

8.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9.激发学生探究文学世界情趣,培养学生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9.谈生命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本文中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

3.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10. 那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4.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11.地下森林断想

1.了解地下森林的地理位置、形成历史等知识。

2.作者在文中插入了不少景物描写,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3.品味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4.通过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到顽强忍耐的可贵,领悟到坚守信念,坚守未来光明的重要。

12. 人

1.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勃兰克斯及其创作成就。

2.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3.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4.写一段比喻性文字,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5.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戏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特点。

2. 了解戏剧主要是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人物的性格是在戏剧矛盾冲突中得以展现的。

3. 在阅读戏剧作品中见识人生百态,品尝生活百味。

4.学习生动、得体地表达语言。表达语言要根据表达者的身份、听或读的对象、语言的环境来选用词语,组织句子,做到言辞合适、贴切,还要具体、形象,让人获得真切的感受。

5.进一步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评价能力。尊重独特体验,鼓励个性化学习

6.“如何开好头”专题阅读与训练。

7.课堂内外讨论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中心、条理、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8.通过艺术素养审美情趣的提高来提升语文素养;又通过语文素养的提升来更好地领悟艺术和表达对艺术的体验与感悟。

13.威尼斯商人(节选)

1.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有关创作情况以及有关戏剧的基本知识。2. 了解本剧的故事情节,指导学生扮演角色朗读课文。3. 能通过对情节的了解和分析人物的语言来了解主要人物(安东尼奥、鲍西娅、夏洛克)的性格特征。

4. 感受正义必胜、邪恶必亡的生活真谛。

14.变脸(节选)

1.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魏明伦及《变脸》的剧情。了解川剧的一般特点。2.整体感知,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3.了解戏曲唱词和说白的语言特色,深刻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

4.了解我国传统社会底层人民极其艰难的求生经历,感受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与时代同步。

15. 枣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3.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5.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16.音乐之声

1. 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2. 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3. 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4. 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第五单元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背诵《〈孟子〉两章》和《鱼我所欲也》,会默写文中关键性语句和揭示中心的句子。2. 能逐字逐句解释课文,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重要句子和句式比较特殊的句子。3. 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4. 学习这些先秦散文,有助于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5. 进一步加强文言文的诵读,能正确、熟练地处理浅易文言文节奏的停顿、语气的把握、感情的表达,继续背诵积累相关的优秀篇章,培养较强的文言语感。

6. 能凭借自身的积累、工具书及必要的注释,正确理解句、段的意思,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7. 初步感受诸子百家经典篇章优美的语言风格;进一步学习对文中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感情倾向等作出历史、辨证、客观的分析与评价。8.对优秀范文与考场这作文的点评与修改。9.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10.培养学生运用资料来阐释自己观点的能力。

17. 公 输

1. 熟读课文,掌握一些实词;为

虽然

距 寇等。2. 了解一些句式;(1)倒装句:“宋何罪之有?”(2)比较句: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3. 了解墨子运用请君入瓮的方法进行说理的巧妙艺术。

18.《孟子》两章

1. 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了解孟子和《孟子》。

2. 朗读并背诵课文,会默写。3. 掌握下列文言词语:池 兵

之至

饿

空乏

拂 过

4. 了解孟子巧妙说理的方法,体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真谛。

19.鱼我所欲也

1. 朗读并背诵课文,会默写文中的名句。2. 了解文中的通假字,会解释。3. 能逐字逐句翻译课文。

4. 感受孟子“舍生取义”的博大情怀。

20.《庄子》故事两则

1. 了解庄子和《庄子》。

2. 熟读课文,能逐字逐句翻译课文。

3. 感受庄子机敏、幽默、诙谐的语言艺术。

第六单元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背诵21、22、24三课。

2. 能梳理并区分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 了解先秦时期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

4. 继续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能辨析常用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5.习对文中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感情倾向等作出历史、辨证、客观的分析与评价。6.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7.培养学生查阅、整理、筛选、概括资料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21.曹刿论战

1. 熟读课文,并能背诵。

2. 掌握一些实词:师 间

牺牲

3. 能识别和翻译省略句和判断句。

4. 通过对语言和动作的分析了解曹刿和鲁庄公的性格,学习本文选材和剪材的巧妙。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1. 背诵课文。

2. 掌握下列词语:修

期年

左右 3. 感受课文运用生活事例进行说理的巧妙。4. 能分析邹忌和齐王这两个人物。

23.愚公移山

1. 熟读课文,能逐字逐句翻译课文。

2. 了解文言文古今通假的现象,了解疑问句、倒装句。3. 了解课文留给我们的现实意义和课文对比艺术的运用。

24.《诗经》两首

1. 了解《诗经》这部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2. 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使学生感受到叠词叠章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3. 感受诗歌中所包含的美好情怀。

第四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教学设计一332(范文)

教学目标:

1.培养概括提炼能力,找出文中对人生所设的四个比喻。

2.分析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作者表达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3.学习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并运用形象的比喻抒写生命和人生。

4.品味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活观。

教学重点:

1.理解对人生所做的四个比喻,理解作者表达的人生态度、价值观。

2.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观。

教学难点:

对文中四个比喻及含意深刻的语句的理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生是什么呢,我们每一个人也许都会面对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说出关于人生的格言警句„„同学们,人生确实是丰富多彩的。现在让我们看看勃兰兑斯是怎样理解人生的。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图片,简单介绍作者。)

二、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都做了预习,提示字词:

A.读准下列字音:

瞭望 瞻望 攫取 鲑鱼

B.解释下列词语:(并用前两个造句)

流连 乐此不疲 微不足道 停滞不前

2.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并找出作者对人生的四个比喻。

同学们讨论并得出结论:人生好比是攀登高塔、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劳作。

三、研讨理解:

1.朗读第一个比喻部分,讨论:作者把人生比作攀高塔,你认为这个比喻是否恰当?为什么?(课后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这里同学们可以充分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这个比喻是比较细致形象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讨论挖掘。比如,“一百来级”指的是一百多岁。“在某一级阶梯从脚下消失”指的是人的死亡。“最初攀登时”“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越往上走”“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这和人们对世界的心理感受过程是一致的„„

这里有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教参上说“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有很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总是很难或很少改变的。这里的‘精神'应指性格之类的东西”。讨论这个问题时不能拘泥于这个答案,因为这个答案明显是片面的、肤浅的。这句话还应指“大多数人”在心理、思想上所达到的高度,他们或由于自身智力和能力所限,或由于缺乏奋斗的毅力和拼搏的精神,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达到一个超越常人的高度,不能取得很大的成就,只能庸庸碌碌地终其一生,所以“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加上这样的理解才是正确的。

2.请同学们继续讨论:

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和在工场劳作的三种人各是什么样的人?从实际生活中为这三种人补充几个例子。(课后一题的第2小题)

在这里教师可以视情况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该说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顺利解决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如学生不能顺利解决教师则给以一定的引导:课文在写每种人时都有一些关键词使我们理解起来更容易,提醒同学们注意这些词。如写“地洞”段:“他们从事向思想深处发掘的劳动”;写“广阔领域”段:“军事远征诱惑着他们,而权力就是他们的乐趣。他们永恒的愿望就是使他们能更多地占据男人的头脑和女人的心”;写“工场”段:“对于他们,只需要不多的知识和经验就够了”

四、再次整体感知课文:

在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后,这次感知是在一个新的、更高的层面上。

1.明确:课文写了四个场面、三大人群,这四个场面不在一个逻辑层面上,“高塔”部分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是包含所有人的。后面三大人群则分别写了三类人,这三类人只是分别代表一个局部性的人群,而这三类人合起来并不等于人类的全部。

2.既然这三种人不是人类的全部,那作者为什么只写这三种人呢?这三种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体会作者表明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五、探究解疑:

通读全文,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或语句)吗?

此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提出。所以可讨论的问题也不是特别固定,比如全文的最后一句就很不好理解:“当一些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他是知道的,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学生找出的问题主要也用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

六、感悟人生:

学了本文,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认识?你想做三种人中的哪一种人?(或者是这三种人都不是你的人生理想,那么你想有怎样的人生?)

此处的讨论仍然是开放性的,可让学生畅所欲言,但此处事关生活观、人生观等重大的原则问题,所以在学生的观点出现偏差时,教师还要做一些启发引导工作。

第五篇:语文:19《雪》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

《雪》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坚持以“读”为课堂的主线,注重对语言的品味和涵咏,让学生学会身临其境体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文敏感。

二、教学目标:

1.欣赏鲁迅笔下“朔方的雪”和“江南的雪”的景致,品味语言内涵,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作者勇猛抗争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屏幕显示课件——飘雪的画面

(教师导语)下雪了。窗外是好晶莹的世界,雪的天堂。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就像玉蝴蝶。那熬了三十冬的老槐树偌地玉树临风了,枝上缀满了雪的骨朵,静静地站会,仿佛能够嗅到五月的槐花香了。这是赵老师的雪。那飞扬的雪花飘落到鲁迅先生笔下的时候,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近鲁迅的散文诗《雪》。【听读文章】

教师朗读文章:(配乐《初雪》)

读前提示:请同学们在听读过程中用笔标注出生僻词语,初步感知文章。【学生自读】

请同学们坐好,端好书本。同学们带着刚才听读的启发,自由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读完思考:(课件显示)

假如你是一位画家,你能结合文意描绘出哪两幅独具特色的画面?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归纳,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从文中找出关键的词句。

教师板书: 滋润美艳 江南的雪 升腾旋转 北方的雪

【品读妙笔】

教师过渡语:是的,作者妙笔成画,一幅幅画卷俨然舒展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为那份秀美而喜悦,为那份苍劲而震撼。请同学们品读文章,任选两幅画面中你最喜欢的一处雪景,用情朗读,用心感受。(屏幕显示)设计思路:

1.将朗读指导和品味语言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品出味道。2.为后面对主旨的挖掘和把握做铺垫。——课堂预设:

(1)“他们嗡嗡地闹着”对“闹”字的体会—— .古人曾有云: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请同学们展开联想,想象出“闹”字所营造出的情景。

(2)“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①换字,把“撒”改为“飘”好不好?体会两个字在表达上的不同: ②读出这句话的气势。(注意引导学生重读并体会“但是”“永远”“绝不”“撒”的意味)

③齐读全段。

(3)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 ①“呵”——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感受“呵”手的情景。

②“紫芽姜”——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比喻句中所包含的童真童趣。

参考:芽姜写出了孩子小手的嫩,小,而紫写出了天气的冷,把手冻得红里发

紫,而这其中充满了玩雪的乐趣。

教师点拨: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才能能有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同样,只有用心感受生活才能象作者一样写出生动的文字。

(4)作者最喜欢那个地方的雪景呢?结合文章说出你的理由。

参考:作者喜欢南方的雪,因为南方的雪是滋润美艳的,是美好的回忆,是童年的乐趣。作者更喜欢北方的雪,作者喜欢北方雪的刚强与抗争的品格,就和作者一样,用于纷争,不折不挠地追求。

【质疑提升】

教师过渡:

鲁迅的语言,真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和同学们一起品味,觉得愈品愈有味道。同学们将不能理解的词句在小组内交流学习,确实不能解决的老师和大家一起完成。(学生不能理解的句子大多是与主旨有关的抒情句,小组反馈问题,先由其他小组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引导理解,点到为止。)预设:

——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设计层次:

1.学生默读句子三遍,然后圈出关键词语——“孤独”“死掉”“精魂” 2.教师引导学生品味三个词语的内涵:(注意联系前文)

孤独——北方的雪,没有花朵的映衬,没有蜜蜂的陪伴。北方降雪的时候,是一片肃杀,万籁俱寂,唯有那雪花是唯一的舞者。

死掉——北方的雨死掉就成了坚硬的冰冷的灿烂的雪花。

精魂——北方的雨死掉了,但是他的坚硬与刚强升华为雪的精魂。3.教师出示时代背景,学生思考问题:作者写这一部分仅仅是为了描绘北方的雪景吗?

参考:作者写北方的雪,更是写自己。

(屏幕显示)材料链接:

他心中的理想,他的心志、性格、做人做事的原则,无一不契合着朔方大雪的本质,铺天盖地地飞落,纷纷扬扬地挥洒,咄咄逼人地闪烁,以压倒一切的气势,扑向黑暗中的世界,梦想塑造出一个洁净和纯美的辉煌。

——黄蓓佳《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教师归纳,引导,提升。过渡语:

如果哪天我看到了那沐浴在暖阳下的大阿罗汉,看到那随风飞扬的雪花,我们会感到有似曾相识的亲切。啊,这就是鲁迅的雪。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动情地

朗读你喜欢的段落,感受那雪的精魂。——学生最后齐读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 【回味结束】

沉浸在同学们的读书声中,仿佛我的身边也飘落了片片雪花。我希望同学们在迎来今天冬天第一场雪的时候,能够像鲁迅一样,用包含感情的笔记录那难忘的时刻,记下那晶莹的雪。(下课)

板书设计:

滋润美艳——江南的雪——向往美好 旋转升腾——北方的雪——奋力抗争

下载教学设计二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22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设计二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2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6-2017学年[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语文(下)《威尼斯商人》教学设计

    《威尼斯商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关于剧本的基本知识。 2、理解戏剧情节再戏剧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赏析后再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

    22教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简析 《跨跃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主题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

    九年级下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精选5篇)

    九年级下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李凤艳 本期教学任务紧,复习任务重,知识头绪复杂,,而我任教的九年级二班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基本技能薄弱,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非常......

    2014年九年级下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推荐)

    赵虎中学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解放 九年级是整个初中阶段的关键时期,下学期的学习主要是复习巩固,以备中考。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在语文基础方面有了很大提高,能够......

    九年级下语文教学工作总结5篇

    九年级下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三门中学:李光明 2015年6月14——16日,我市中考工作圆满结束。本学期语文教学工作也画上了一个句号。现就本学期的语文复习备考工作,总结如下: 一、......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教学反思

    《诗两首》教学反思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教学形式的改革和完善。教师应学习课改理论,遵循课改要求,体现课改特色,尊重学生自主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教学的双边互动,注重阅读方法......

    新人教九年级下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一学期的时光转瞬即逝,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已落下帷幕。一学期以来,我担任九年级三、四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的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课堂“......

    新人教九年级下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一学期的时光转瞬即逝,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已落下帷幕。一学期以来,我担任九年级一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的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课堂“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