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

时间:2019-05-12 20:0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

第一篇: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专题解读

教学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教学过程: 专题总论

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

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

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

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

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

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

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是典型代表)。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

盛唐是流派纷呈,风格众多,体裁和形式成熟、完备的时代。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都在诗人的笔下以各种体制和风格得到充分的反映,文学史家习惯按题材来划分流派,他们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人,描写幽静、宁谧的自然世界;有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慨。

最杰出的代表:李白、杜甫

如果以创作方法来划分这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成就最大,影响最远的,无疑是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

李白和杜甫各以自己的诗歌天才、广博而精湛的艺术修养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运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建立各自的艺术风格,从各方面表现了这个伟大而变动的时代,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向高峰,他们不仅是唐代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也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中这两个流派的最杰出的代表。(1)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山居秋暝》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解说】一幅清新朴实的农家风景画,呈现在读者面前。诗人将恬静乐观的生活情趣,诚挚亲切的友情,纯朴浓郁的农村风俗,熔为一体,表现出和谐的美。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2.那么,整首诗是如何借助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明确: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 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明确:“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鲍照《岁暮》“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

4.“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

明确:“此时”,“我” 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 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

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我”在思念谁?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5.颔联:“怨”什么?为何“怨”?

明确:“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

三四两句,就以“怨” 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6.颈联:“我”因相思而彻夜难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处寻觅。这时有何感受呢?“怜”有何意味?“露滋”有何意味?

明确: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怜”应有怜爱之意。

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

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为何作者会流泪?)

四、问题探讨:

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

明确: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 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

明确: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

明确:怀古伤今(吊古伤今)

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提示: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

五、古人评价:

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清•沈德潜

六、欣赏《唐之韵》第六集《山水诗人》

《山居秋暝》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二、走近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下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六、扩展阅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宁静、淡泊的志向,《红尘之上》把诗句送给哪些人?这句话对他们分别有何特殊含义?诗人希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

七、课后思考:

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

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燕歌行》导学案

一、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

1.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

从士卒和思妇的角度写出“久”“怨”。

“久”:士卒愈遭冷遇,愈感寒心,思乡之情愈切。

“怨”:不在出征,而在边将无能、决策失当造成久戍不归。(2)“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表现出什么?

边城遥远,难可度越。偏远边陲,苍茫广漠,一无所有。——征战生活的艰苦。(空间上写出飘零孤独之苦)

(3)“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表现出什么?

战争气氛的紧张。(时间上写出征战生活的日夜不宁)

(4)“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写什么?

士卒的心愿。

(5)最后四句表达士卒怎样的心愿?

勇敢杀敌不惜牺牲完全为了保家为国,哪里念及个人功勋?

沙场征战艰苦难熬,盼望李广一样体恤士兵、有勇有谋的好将领带领大家取得胜利。

五、思考:为什么这首诗歌能在众多边塞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赢得大家的喜爱。诗中充分展示了复杂的心理状态,既表达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对边塞局势与用兵情状提出见解,因此,一方面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热情颂扬,另一方面又对将领奢靡生活强烈不满,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乃至于对边将用非其人的讥讽嘲弄。全诗内容丰富,包含着对边塞情势较长时期的见闻感受,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与概括力度。此诗不仅是高适的名篇,而且堪称边塞诗之杰作。

六、补充

盛唐的秋天,叶落萧萧

勇士的名字在大风中飘零 猎火狼烟,猎火狼烟

男儿征战在边关

玉簪闪烁晶莹的泪光

故园美丽的佳人

在四季轮回中守望

夏日流火,秋日收获

相思在挣扎中痛苦

滚滚烟尘,铁衣叮当作响

马蹄踏碎飘摇的边关

城头的残鼓声

辗过征人的白骨和游魂

在一首唐诗里

苍白的落日在孤城上空摇晃

诗人高举火把

照亮北方的天空

第二篇:盛唐诗专题教案

中学高二语文组

复备人: 主备人:

编号:

《与诸子登岘山》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初步熟悉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2.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二、自主学习

1.查找资料,了解孟浩然的生平事迹。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

2.了解羊祜的故事(结合注释)

三、同伴互导:

1.结合诗人的遭际及羊祜的故事,初步感知此诗,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登此山者多矣,皆烟灭无闻”的话,与自己的处境正相吻合。“烟灭无闻”正是对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全诗借古抒怀,感情深沉这首《与诸子登岘山》是抒发他登临岘山时抚今思昔的感慨和不能实现抱负的悲哀的怀古诗。

2.与诗歌“触景生情”的传统写法相比,本诗开端有何特色?

诗的首联(开端两句)就起得很突兀,这两句凭空落笔,初看好象于题目无关,实际上是题外生情,抒发了作者登临所感,和全诗貌离而神合。正如前人所评“起得高古”,有“俯视一切,抗怀千载”的气概。

3.诗的颔联写的是什么?与上联有何联系?

颔联(三、四句)由虚入实。意思是说人事虽然变迁,可是大自然却依然如故,江山不改,胜迹长流,今天我们又继古人之后来登临了。诗人登临岘山,不由想起历史人物羊祜的典故,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这两句与上两句粘连甚紧,“江山胜迹”是指古,“我辈登临”乃言今,一“复”字则指明是继羊祜和许多无名游客之后而登临。这一联用了“流水对”,浑然天成,质朴无华。从诗意发展的脉络看,应是先有三、四句,后有一、二句。诗人如此处理,使人有奇峰突起气势,更见新颖。当然也是强调诗人的感慨。

四、教师解疑 中学高二语文组

复备人: 主备人:

编号:

1、尾联“羊公碑”借用典故,寓有羊公的丰功伟绩。这与“怀古伤今”有怎样的密切关系?

最后两句诗人借羊公的典故,更具体抒发了诗人的悲感,与诗的起句相照应。据史书记载:羊祜镇守襄阳时,深得民心,死后百姓于岘山为他建碑,看了碑文的人莫不为他的政绩而感动流泪,因此人们称此碑为堕泪碑。诗人一句“泪沾襟”,不仅是追悼古代贤明的政治家,而且更有感叹自己不能像羊祜那样有一番作为,遗爱百姓,名声与岘山那样长留人间。两相对比,令人伤感不已。真乃对比出效果!

2、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孟浩然长于五言,这首诗写得平易自然,用典贴切,用字凝练,反映了孟诗古澹悠远的风格。在艺术手法上:先虚后实,先议论后写景感慨,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这在登临诗中是不多见的。正如清人沈德潜评价“语淡而味终不薄”。

五、课堂检测

1、口译诗文,体味滋味。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

2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5分)“野草花”“夕阳斜”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曾经繁华鼎盛的朱雀桥和乌衣巷,而今却野草丛生、荒凉残照。“野草花”“夕阳斜”反映了一种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5分)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今昔对比,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六:作业布置:语言创新同步中学高二语文组

复备人: 主备人:

编号:

《山居秋暝》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字词,并对诗歌语句鉴赏。

2.体味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描写或描绘诗歌的意境。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二、自主学习

1、简明了解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 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右丞集》。儒释道全才,与苏轼、赵孟頫并称“古今三大全才”。

2、背景:《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而此诗也勾勒了几幅画。

3、析题目,初步感知: 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 明确: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三、同伴互导:

1、诗歌朗读指导 ①听朗读。

②结合注释,读懂全诗。③诵读全诗。

2、①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破题)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③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 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

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④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

中,不想归去。尾联表达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⑤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 中学高二语文组

复备人: 主备人:

编号:

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雨后初晴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明月松林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夜中清泉图——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浣洗晚归图——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渔舟采莲图——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⑥总结画面内容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 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四、教师解疑

1、读诗时,觉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在哪一句表现的比较明显? 点出最后一句“王孙自可留”,此为一个典故,本来出自《楚辞·招隐士》。而“招隐士”本事劝人出世为官,王维在此却反其道而用之,表达还是不出世而是做隐士好。而前面描写的景物在此便是说明这个地方适合隐居。

2、为什么要说是“空山”?是为了表现寂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3、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改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说明此为倒装,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表现了竹的茂密以及莲的盛放,五、课堂练习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2、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明确:山水之乐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亲自尝试才能懂得困窘和通达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中学高二语文组

复备人: 主备人:

编号:

《燕歌行》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

2、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阅读诗中写景的诗句,学习借景烘托的手法。

二、自主学习

1、自读: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2、介绍背景。

(1)、阅读注解①中的诗前“序”:“开元二十六年(738),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张守珪)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2)、补充介绍:如“序”所云,此诗是有感而发的。其所“感”之事,则与谁有关?(张公)“张公”何许人?(张守珪)当时,张守珪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史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另外,高適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適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

三、师生朗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照注释自读。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哪些人?哪些景? 人:将帅 士卒

士卒 思妇 事:战争

景:塞外秋景

四、学生合作

1、诗中那几句是写将帅的?那几句是写士卒的?分别反映了将帅士卒怎样的精神面貌?

诗句:男儿本自重横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解说:“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行”语出《史记 季布传》。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横行”意味着恃勇轻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是对比。士卒在前线阵地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将帅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犹”,还。表明将 中学高二语文组

复备人: 主备人:

编号:

帅一贯如此,轻敌,狂妄自大,不可一世,毫不顾惜士卒生命。战前如此轻敌焉能不败?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士卒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

士卒英勇顽强,视死如归,为国捐躯。

将帅好大喜功,贪生怕死,一味享受,不体恤士卒

2、由将帅士卒的精神面貌对比看出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谴责将帅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诗人提出李将军,既紧扣全篇主旨,又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的意义尤为深广。诗歌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4、诗人是如何表现主旨的?

通过描写战役的全过程。

出师——失利——被围——结局(心愿)

5、如何理解“铁衣远戍辛勤久”至“寒夜一夜传刁斗”? 解说: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动荡不安,蓟北征人有家难回,浴血奋战,如今战败被围,白天见到的是战云密布,晚上听到的是单调的打更声。如此危急的绝境,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

五、文本研习

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1.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3.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中学高二语文组

复备人: 主备人:

编号:

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

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苦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中学高二语文组

复备人: 主备人:

编号:

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五.艺术特色归纳:

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 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 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六、布置作业。

1、思考:诗中有哪些“沉痛语”?为什么“不堪多读”?

明确:“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些诗句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表现了边塞士兵的凄惨状。《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1)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设置了怎样的背景?

前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季节、氛围。为主人公的抒情设置了一个苍凉荒远孤独寂寞的背景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巧妙的转换角度,借主人公设想万里之外的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妻子以及家庭的无限思念之情。

第三篇:唐诗三百首之唐诗的风骨

应用英语学院0906姓名:李越学号:1201090416

唐诗的风骨

—不同时期唐诗的写作特点

众所周知,唐诗,宋词,元曲三足鼎立,是中国文化之瑰宝。而唐代诗歌便是唐代文化的主要成就。汉代,宋朝,元朝,清朝等繁荣朝代都有诗歌产生,但不可否认,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唐代遗留下来的诗歌近五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遗留下来的诗篇数目多出两三倍以上,其中著名诗人人数也大大超过了战国到南北朝所有著名诗人的总和。

唐代诗歌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四个时期。初唐诗坛的佼佼者是陈子昂。在唐朝建立之初,占据诗坛的依然是南朝那种轻浮倚靡的宫体诗,直至唐高宗年间,生活遭遇,思想情感与宫廷诗人不同的陈子昂,力排梁陈“逶颓靡”的诗风,以复古为号召,主张做事要有风骨。他创作的《登幽州台歌》对唐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本诗作于武后万岁通天元年,时陈子昂随武悠宜征讨契丹,屡出奇技,不被采纳,故登台悲歌,指出像燕昭王那样的贤能君王不得见,而后世的贤君又不及见,宇宙茫茫,天长地久,不由得怅然泪下。他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先驱,提倡汉魏风骨,强调现实意义,诗风高峻。

同时,初唐时期的张九龄的诗作也颇为抢眼。其中有《感遇二首》其一“兰叶春葳,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

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感遇着,有感于心而寓于言以抒发其感受。诗中运用比兴,以春兰,秋桂自况,抒发自己不求闻达,恬淡自赏的情感,又隐见其忧谗畏祸的戒备之心,可以说思深力远,寄托遥深。体现了开元贤相张九龄刚健质朴的诗风。

盛唐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诗体大备。王维,孟浩然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虽有时流露出消极的思想和政治上失意的情绪,但在艺术上却很有成就。如王维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写道:“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此诗是王维与裴迪在闲居时的唱和之作。首颈两联写景,将辋川一带深秋薄暮的山光水色写得很可爱。颔联与尾联写人,将自己与裴迪分别比作陶潜和接舆,又表现了野逸的情趣。佳景良辰,相得益彰。同时,孟浩然的“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也将风景写的如诗如画,诗风恬淡自然。他们的诗使晋宋以来形成的田园,山水诗更加丰富,在文学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地位。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则将边塞雄奇壮丽的风光戍边战士不畏苦寒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以及思乡情怀和将士们的欢乐与辛酸描写的淋漓尽致,为唐诗增添了淋漓壮丽的色彩。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

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此诗极力渲染夸张了自然环境的恶劣,来表现唐军勇猛无敌的英姿和不畏艰险的爱国情怀。再如高适的《燕歌行》中“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便写出了边塞之地的荒凉之景,也以深沉的触角揭露了军旅生活的苦乐,庄严与荒淫的尖锐对比。批判了战争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痛苦,主题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当然,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和杜甫。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因而有“贵妃磨墨,高力士脱靴”之事。同时他也向往光明,追求自由。因此他们的诗歌气势磅礴,热情奔放。如《登金陵凤凰台》中写道:“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同时,他的诗同样具有想象力,手法夸张,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便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二句。他的诗也极具浪漫主义风格,意境深远。如《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写道“弃我去者,今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几句便体现出李白诗风的悠远、浪漫、深切的意境。

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时期,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昏庸与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遭

遇,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起伏,语言功力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代表作为《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矛盾日益尖锐,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中唐时期的白居易继承了杜甫写实的传统,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掀起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诗风,如《长恨歌》中“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几句便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

进入晚唐时期,封建统治岌岌可危,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国事衰微,诗歌风貌又为之一变。杜牧和李商隐便是这一时期成就较高的诗人。小李杜主张在文学上以意为主,反对单纯追求“文采词句”,现实性较强。

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唐朝走向衰落的现实,但也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废情绪,在艺术上杜牧追求“高绝”,不满“奇丽”,在他的诗文中体现颇深,如《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便是对于当时官僚的辛辣的讽刺。再如《寄扬州韩绰判官》中写道:“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写出了作者眷恋山水,怀恋老友的感情。同时在《遣怀》中“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悻名”一句描写了作者自己前世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感。

李商隐的诗作与之相比变更为隐晦,李商隐的诗深情委婉,典丽

精工,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在《夜雨寄北》中他写道:“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现了时间上与空间上的回环往复之美。在《贾生》中“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则体现出他怀才不遇的感慨,《马嵬坡中》“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便写出了他对世事无常的凄凉之感。

总之,无论各时期唐朝情况如何,诗人们都用自己的才情为唐朝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他们把才智留与后世,我们才可以在今时今日拜读到他们呕心沥血而成的诗作,让我们来吟味欣赏,陶冶性情。

第四篇:盛唐诗.ppt.Convertor

盛唐诗歌

从玄宗开元元年到天宝末年,为唐诗的繁荣期。这个时期的诗人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殷璠《河岳英灵集序》),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诗,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诗汇而为一,诗人们写近体诗,能够表现慷慨情怀;写古体诗,能将声律、对仗、辞藻运入其中。达到了声律与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才子型的诗人群体代替了初唐以来宫廷侍从型文人集团而主持诗坛,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 之美的诗人

一、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

(1)从初唐到盛唐近百年来社会基本安定,经济繁荣,为文人提供了漫游山水和隐居田园的物质条件。

(2)佛、道的兴盛和知识分子漫游隐逸的风气是文人描写山水田园的直接原因。(3)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二、王维

1、王维的生平

幼年丧父,母亲奉佛,王维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年轻时为时代精神感召,曾有凌云之志。后因政治上频遭挫折,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晚年则以焚香奉佛为事。他多才多艺,于绘画、音乐也有很深的造诣。

2、王维的诗歌创作。

王维的一生以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罢相为分界,前期有政治热情,诗多慷慨英发之气,风格雄浑博大,后期则消极避世,隐逸山林,多山水田园诗,风格幽邃空静,多禅趣。王维的诗歌可大致分为四类:其一,山水、田园诗,名作有《山居秋暝》、《终南山》、《渭川田家》、《鹿柴》、《竹里馆》、《辛夷坞》、《鸟鸣涧》等;其二,游侠、边塞诗,有《使至塞上》、《观猎》、《少年行》、《老将行》、《陇西行》等,意境雄浑,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其三,乡情、友情、爱情诗,名作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杂诗》其

二、《送元二使安西》、《送沈之福之江东》、《相思》等;其四,政治感遇诗,有《寓言》其

一、《偶然作》其五等。

“诗中有画”

唐代诗人王维在其诗歌创作中很好地体现了他诗画意境统一的观念。“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作品的艺术特征,自然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

(一)结构。王维的诗往往采用组诗的形式来写,每首诗都可构成一个画面,合起来可以集结成一幅和谐的全景画面。

(二)炼材。指的是选材练意,王的诗善于捕捉形象和创造形象,在诗中体现出绘画的特点。

(三)语言。王的诗善于运用词句描绘形象的声、色、光、态。王维诗歌中的画意

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墁集》卷一,《跋百之诗画》)黄庭坚说:“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四,《写真自赞》)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引晁以道的诗云:“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余曰,此宋画也。”(《画禅论画》)

《河岳英灵集》中评价王维的诗曰:“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北宋的苏轼也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所指出的:“恰巧南宗画创始人王维也是神韵诗的大师”,“在他身上,禅、诗、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诗画是孪生姐妹’这句话用来品评他是最贴切不过了。”

3、王维山水田园诗。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创造出“诗中有画”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观猎

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送元二使安西》

首句抓住“朝雨”“客舍”“柳色”,为送别勾画了一个明朗清新的环境,这样一来,送别的气氛就不是伤悲,而是轻快明朗的。尾联用最能表达感情的事和语言入诗。他不说送别时的其它种种活动,而只提取把酒相送的一句话,真挚的友情和豪壮的胸怀皆有,既充满人情味。所以,这首诗被人们谱成曲,成为千古传唱的别离歌。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云:“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孟浩然及其他山水诗人 孟浩然的生平和思想

李白的《赠孟浩然》形象地刻画了孟浩然的精神风貌。“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孟浩然诗。

与王维齐名而同样以写自然山水见长的是诗人孟浩然。孟浩然的山水诗,贴近生活,将净化的情思、清淡的语言、明秀的诗境融为一体。自然平淡,清旷冲逸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但也有少数诗写得气象壮阔,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基本特色

基本风格:“清”、“淡”、“幽”、“雅”。这和王维有相似之处,但王诗在清淡之中更饶精工秀丽的特色,而孟诗在清淡之中更多素雅古朴的特色,语言上多以平淡质朴取胜,“句句自然,无刻画之迹”,尤工五言。如《过故人庄》。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底树 江清月近人 过故人庄

临洞庭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其他山水诗人。以王、孟为中心,还有一批诗风与他们相近的诗人,如裴迪、储光仪、常建等。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

三、隐逸情结与山水情怀对诗境

创造的意义 王维等山水诗人的出现,与盛唐隐逸之风的盛行有直接的关系。他们中有人是借隐逸以企图走“终南捷径”,而更多的则是将隐逸作为傲世独立的表现,以入于山林、纵情山水显示人品的高洁;进而把返归自然作为精神的慰藉和享受,寻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这种隐逸情结和山水情结对静逸明秀诗境的创造十分重要。因唯有甘于寂寞,才能对自然有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觉,才能以一种虚灵的胸襟去体悟山水,由实入虚,一片空明。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一、王昌龄

王昌龄的诗歌创作。王昌龄工七绝,堪与李白争胜。清人叶燮《原诗》云:“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李俊爽,王含蓄。”王昌龄的诗歌有边塞诗,宫怨、闺情诗,送别诗等。其边塞诗讲究立意构思,风格苍凉悲壮,清刚劲健,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宫怨、闺情诗善于细节描写、心理刻划和艺术概括。总体来看,王昌龄的诗意境高远而情致深长,语言婉曲含蓄,风格偏于清逸明丽,缠绵婉转,但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从军行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 暂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二、王瀚、崔颢、李颀

1、王瀚狂放不羁的行为心态,在唐代士人中具有典型性。其代表作《凉州词》以豪饮旷达写征战,连珠丽词中蕴含着清刚顿挫之气,极为劲健。王翰

王翰,出生于有“游侠窟”之称的并州(今太原),性情豪健,狂放不羁。诗多壮丽俊爽之语。《凉州词二首》为其代表作,其一云: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此诗主旨,古人有三种见解:沈德潜《唐诗别裁》说:“故作豪饮旷达之词,而悲伤已极。”施补华《岘佣说诗》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王士禛《万首唐人绝句选评》说:“气格俱胜,盛唐绝作。”

2、崔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殷璠《河岳英灵集》),名作为怀古思乡融为一体的《黄鹤楼》。严羽评曰:“唐人七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唐才子传》载李白登黄鹤楼,竟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

3、李颀诗风秀丽而气格雄浑,以边塞诗著称,长于律诗和七言歌行,代表作为《古从军行》,唱响了反战的声音,风格苍凉悲壮。唐代文人崇侠尚武精神

胡秋原在《古代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认为:儒、侠、隐是构成中国知识分子性格的三大要素。

唐代豪侠之士比比皆是,《剧谈录·潘将军》:冯缄给事尝闻京师多任侠之徒。

唐代的文学创作,以复仇、结客、为人鸣不平、知恩图报、仗义疏财的侠义之士为歌咏对象的作品很多。杜甫《遣怀》: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李白《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唐代文人对侠的赞美和崇尚,更多的是由于他们在侠的身上发现了一种游离于正统之外、不受礼法约束、天马行空的生命形态,而这种自由的生存方式正是他们所缺少的,也是他们渴慕和追求的对象。李白《行行且游猎篇》: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李白《少年行》: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

唐代文人崇侠之风,也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某种不满。世态炎凉,正义不存,于是他们便在自己的文学世界中描绘理想的社会形态,抒发文人式的情感。高适就曾慨叹人情的淡薄,呼唤救人于危困之中的侠义英豪:“邯郸城南游侠子„„几度报仇身不死„„未知肝胆向谁是,今人却忆平原君。君不见今人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

唐代文人的崇侠尚武精神,和报效国家、成就个人功业的理想是紧密纠缠在一起的。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崔颢《赠王威古》: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楼兰斩。王维《少年行》: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归隐思想也是唐代文人侠文化的一个侧面。李白《侠客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一、高适:

1、高适的生平。前期生活孤贫,仕途坎坷;后期日渐通达,官至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旧唐书》本传:“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2、高适的诗歌创作。其诗题材广泛,思想内容较深广,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有边塞诗40多首,代表其诗歌创作之最高成就。高适有两次出塞的经历,他的边塞诗就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战争的冷静观察为基础。其代表作《燕歌行》,思想感情复杂,基调慷慨悲壮,骨气沉雄浑厚。高适的边塞诗反映社会现实深刻,将叙事、描写与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尚质主理,兼有气骨,风格凝重深沉,雄浑悲壮。唐·殷皤《河岳英灵集》卷上:“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 高适《燕歌行》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岑参:

岑参的诗歌创作。两度出塞深入西北边陲,是岑参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壮举。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这些诗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表现上,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式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不仅意奇、语奇,还兼有调奇之美。岑参的诗想象丰富,奇情壮采,节奏多变。语言瑰奇壮丽;风格奇丽雄放,富有浪谩气息。概言之,岑诗以“奇才奇气”写“奇情奇景”,妙在一“奇” 尚奇 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殷璠说:“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序》)。清人翁方纲说:“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石州诗话》)高、岑相比,高雄厚,岑雄奇。

逢入京使

故国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岑参与高适边塞诗在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的比较。岑参与高适边塞诗的风格有相似之处,严羽指出“高岑之诗悲壮”(《沧浪诗话·诗评》)。悲壮基本概括了高岑的相似之处。但也有区别,高适在悲壮中现深沉;岑参在悲壮之外绮丽峭拔;岑参诗歌景色奇丽,感情炽热,想象奇特,充满浪漫气息;高适的边塞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

三、王之涣:

他少有侠气,常击剑悲歌,后折节攻文,以门荫调补冀州衡水主簿。遭诬构成拂衣去官,遍游大河南北,交谒名公。他为人“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开元中,他与高适、王昌龄交往唱和,三人齐名。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旗亭画壁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空寂寞,犹是子云君。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五篇:《声律启蒙》教案

四年级下册《声律启蒙》 第十七课 二萧 丹麻学校 宋熙寿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韵文《二萧》,理解大意。

2、熟读诵读韵文,学习诗词技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方法:

读课文 诵经典 讲故事 悟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指引学生理解韵文大意,了解蕴含的典故。

2、通过诵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过程

课前精彩三分钟

一、导入

1、复习:让学生诵读《一先》韵文

2、导入

二、初读文,掌握节奏

目标:通过多种读,掌握诗文的韵律、节奏。要求:

1、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展示:读的方式多样化:自读、小组读等。

三、解读诗文,诵读诗文

目标:理解韵文大意,了解蕴含的典故。诵读诗文,读出韵律美。要求: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方法:首先自己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1、抓住重点的词句,适当辅导

2、采用多种方式读,部分学生达到诵读。

3、师生共同放声赏读。

四、悟道理、知蕴意

1、了解故事《不为斗米折腰》师讲故事,生认真听,感知听完后有什么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加深蕴意。

3、唱出《《二萧》,进一步感知。

五、拓展

1、完成课后的我会填

2、学习汉字字体识读

六、作业 :

背诵韵文《二萧》

下载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声律启蒙》教案

    第十六课一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韵文《一先》,理解大意。 2、熟读诵读韵文,学习诗词技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

    声律启蒙教案

    二年级经典教案 ——潘杏琪 《声律启蒙》(节选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能将对子诵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声律启蒙》(节选一) 教学重......

    《唐诗》教案

    唐诗教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诗歌的大体特点,初步体会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

    唐诗教案

    苏轼《定**》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苏轼词语言上的美感。 2.学习《定**》,体会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哲理意味。 【课文提示】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他生活在号......

    声律启蒙教案介绍

    《声律启蒙》教学设计 天河小学XXX 第一课一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对子的相关特点。 2、在了解对子的相关特点的基础上,能够给对子连线。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体......

    《声律启蒙》教案(1-5)

    1. 一东(节选)教学内容: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教学过程: 一、播放《声律启蒙》(一东)歌曲 播放视频:......

    声律启蒙四支教案

    《四·支》教学设计 上饶县第一小学邱荣云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版《声律启蒙》第四课四支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诵读“四支”篇初知大意。 2.过程与方法:......

    声律启蒙 四支教案

    声律启蒙“四支”教学设计 执教:湟中县鲁沙尔第二小学 马桂兰 教学目标: 1.诵读《声律启蒙“四支”》达到熟读成诵。感受《声律启蒙》的韵律美。 2.初步理解“菡萏、荼蘼”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