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据的分段整理教学设计
数据的分段整理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分段整理数据进行统计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感受分段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2.在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用画正字法有序的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初步学习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3.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思想,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分段整理数据进行统计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感受分段整理数据的必要性,在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看!学校鼓号队在表演!精彩吗?服装漂亮吗?想参加吗? 参加就要购买队服,你穿多大的?
2.这位同学(小个子同学)的衣服穿在这位同学身上(大个子)合适吗?反过来呢?
所以购买服装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的?(也就是身高决定的)3.指明问:你的身高是多少?还有1()1厘米的吗?……
二、教学新课 1.数据的分段整理(1)那是不是要给每个厘米数都做一种衣服呢?131厘米做一种,132的做一种,133的做一种,……?为什么不用? 看看服装厂是怎样处理这个问题的? 出示: 小号:120—129厘米
中号:130—139厘米
大号:140—149厘米
问:服装厂生产了几种不同规格的队服?什么身高段穿什么号?(小号:120—129cm 中号:130—139cm 大号:140—149cm)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分段后比较方便,揭示分段)追问:你的身高是多少?归在哪一段?穿什么号?(2)出示记录表
这是老师收集学校鼓号队队员身高情况。
问:帮老师看看,小号买几套,中号、大号呢?看不出来怎么办? 学生交流方法。
(3)引导学生整理数据。
指出:可以把记录单上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
问:用什么方法来整理数据呢?为什么选择画正字?(更清楚)追问:数据很多,画正字的时候要什么?(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各自统计,教师巡视。
指导:暂停,你整理到哪个数据先做个记号。
指明学生演示:这位同学是怎么分段整理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有没有更好的做法?(按优化的方法继续统计)
交流统计的结果:统计正确的请举手,出错的同学知道自己错在哪吗? 2.制作统计表
(1)问:能不能把你们这张图表直接交给服装厂?(太麻烦了)还要制成统计表!(板书:制表)
要求:把整理好的数据填入表格
(二)中。
(2)这里的合计40人是怎样得到的?它和哪个人数一样?如果合计不是40说明什么?所以表中的“合计”起着什么作用?(①反应总人数 ②检验分段整理的数据有无错误)(3)追问:这张统计表还缺什么? 3.分析数据
(1)完成了身高情况统计表,从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问: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3)指出:通过统计表可以分析解决问题。5.对比记录单和统计表:哪张表格看起来更清楚?
指出:每个人的身高只是独立的原始数据,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段整理统计!
三、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第2题
生活中有许多需要分段处理的例子,你能找一找吗?
(根据年龄,分成幼儿、儿童、少年、青年和中年;根据跑步时间,评价跑步成绩优秀、达标和不达标;根据空气污染指数,评价空气的好坏情况;……)
出示图片,阅读“你知道吗”!
清新的空气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监测空气污染情况就非常有必要!评价空气质量用空气污染指数作标准,它是怎样分段说明空气质量状况的?
出示想想做做2表格。
(1)这张表格中的数据是反映什么?(47个城市同一天的空气质量情况)
这些数据要分成几段?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画正字”:四人一小组,一人报,一人检查,两人画正字;并填写数据制成统计表。(3)交流分段统计的结果。
(4)看了统计的结果你能知道哪些信息?(5)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时间:2004年4月30日
指出:空气质量随时会随着一些交通、工业等情况发生变化,所以这份统计表还特意要说清楚统计的时间。2.想想做做第3题
再来看一份我们比较熟悉的城市——上海
这张表格中的数据反映什么?(同一个城市不同时间的空气质量情况)
(1)指出:4月30日这天,它的空气污染指数是58,空气质量“良”,每天都这样吗?
(不是,有空气质量优的时候,也有轻度污染的时候。)(2)根据这些数据,分段整理并完成统计表。(3)你能评价一下上海2004年4月份的空气情况吗?
结合这两张表格你想到了什么?(我们要注意保护环境)四.课堂总结
1.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机动
你们对自己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给自己的表现打一个分数!说明:如果我们把90~100分评为满意,60~89分评为基本满意,60分以下评为不满意,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整理? 指出:在特殊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更简便的方法。比如,我们可以采用(举手)!板书设计: 数据的分段整理
①分段
整理—— 不重复、不遗漏 ②制表 ③分析
第二篇:《趵突泉》教学设计(分段学习)
《趵突泉》教学设计(分段学习)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趵突泉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伟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和细致描绘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妩媚”“晶莹”“摇曳”“不知疲倦”“五光十色”等词。能用“那么……那么……”“好像……似的”造句。
4、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趵突泉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伟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和细致描绘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同学们见过泉水吗?是哪里的泉水?能说说你所见到的泉水的样子吗?
2、你们听过趵突泉吗?请同学们看图,这就是历史悠久、闻名于世的山东济南的趵突泉。
二、简介趵突泉
趵突泉在山东省会济南市旧城区西门官侧,面积约3公顷,包括周围的金钱泉、柳絮泉、漱玉泉等16个泉口和几处古建筑,现统称为的突泉公园,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助突泉泉他长约30米,宽约20米,成长方形。池内有五股泉水,涌量每钞钟可达16立方米。泉水高高涌起,可高达半尺多,2400多年前,我国史书上就有关于它的记载。
三、范读课文
/ 4
1、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图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
2、看了图,听老师读了课文,你们觉得趵突泉怎么样?
四、读通课文,指导分段
1、学习生字。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将字音读准,将课文读通。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想想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4、课文中具体写趵突泉的美丽景色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五、教学第一段
齐读,说说“现在单讲的突泉”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点出课题,引起下文)
六、教学第二段
1.指名读,想想这是写作者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在西门外的桥上看到一溪活水,)
2、“活水”是指怎样的水?(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作者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溪活水?(清浅、鲜洁)“鲜洁”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形容泉水清洁、清澈、明亮)
3、“妩媚”是什么意思?(指姿态美好可爱)作者为什么说“假如没有助突泉,济南会失去一半的妩媚”代作者既强调了胸突泉在济南美景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又将人们的思绪带入了令人神往的境界之中,)
4、齐读第二段。
七、识记、书写生字
八、作业
抄写词语;背诵课文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齐背课文一、二段
二、看图,学习第三段
(一)学习描写大泉的第三自然段。
/ 4
1、自由轻声读课文,看看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写了几层意思? 讨论归纳。
共6句话,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句活是第一层,写来到公园,第二,三两句是第二层,写泉池和池水,第四、五、六三句是第二层,写大泉的特点。
2、“沿着小溪往南走,就来到趵突泉公园”这句话在二、三自然段之间起了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3、趵突泉的泉池和池水各有什么特点?
4、指名读4至6句,其余同学看着图听,体会大泉的美。
5、用不同的符号画出4至6句中描写实景和作者联想的部分。
6、默读4、5两句,看看大泉在外形上有哪些什么特点?
7.观察图画,想象如果此时你们站在趵突泉边,望着这永远不知疲倦、不分昼夜向上冒的泉水,会想到什么?(大自然的伟大,大自然的力量)
8、朗读第6句,思考:今天的泉池有什么特点?如果我们今天来到趵突泉边看到这美丽、奇妙的景象,又会想些什么?
9、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二)学习描写小泉的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几种形态的小泉?(3种)小泉的特点是什么?(美丽有趣)
3、作者是怎样描写小泉的不同形态的?
4.结合课文解释“摇曳”和“五光十色”,“摇曳”换个词说可以用哪个词?(摇荡)“五光十色”是什么意思?
5、指导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描写小泉动态美的词语。
三、总结全文
1、作者为什么要写趵突泉?
作者通过对趵突泉美丽景色的描绘,赞美了大自然的伟大和力量,表达了作者时祖国河山的热爱。
2、在写趵突泉时,作者是怎么充分展示它的美的?
/ 4
在描写的趵突泉的美景时,作者把观察与联想结合起来,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形象地展示了购突泉的美。
四、作业 背诵课文。
/ 4
第三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分段学习)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分段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似、卷”;能正确读写“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屏障、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
3、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播放一些风景胜地的图片,(红叶似火的香山,峰峦雄伟的泰山,神奇峻秀的黄山,水平如镜的西湖,波澜壮阔的大海,幽深壮美的三峡)让学生初步感知祖国河山是如此多娇。
师谈话:同学们看了录像,有很多同学又喜欢去旅游,到过很多地方,知道了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景色优美壮观。有无数名山大川像一颗颗珍珠,撒落在祖国大地上。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到以山水秀丽闻名的广西桂林去旅游,欣赏那里的秀丽风光,好不好?请同学们边听朗读,边想: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看图、欣赏、理解、学文 的确,桂林山水非常美,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美景的?
1、学习第二自然段。(1)初读,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学生质疑。你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提出来与同学交流。(2)观察,以说代读。
出示漓江水的图片。出示:静、清、绿画面各一幅,指导学生具体观察漓江水的特点。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把水的特点说具体。
/ 4
(3)精读,理解重点。
勾画书上具体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反复读,找出重点词语体会漓江水的美。理解句子:“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作者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小结:作者把水比喻成无暇的翡翠,写出了水的颜色,是闪光的绿、透明的绿、迷人的绿、醉人的绿,贴切而精妙,这不仅仅只是比喻漓江水的绿,也是对漓江水“静、清、绿”三大特点的综合描绘,使我们对它的爱幕之心油然而生。
(4)深读,相互交流。
讨论:如果我们把这句话改一改,好不好?为什么?
比较句子具体描写的好处(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自读句子,交流所得。
(5)品读,充分感悟。
漓江水的美,我们真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吧!(轻声读、个别读、集体读、闭上眼睛试背)
真美呀!别说作者,连我们在座的人都被陶醉了,当作者从美景中醒过来,才发觉自己的船在前进,作者是从什么地方感觉到船在前进的?
本段小结:这一段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了水的特点,具体写出了漓江水的奇特美。
2、总结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刚才我们学第二自然段时是怎么学的?师生一起总结学习方法,出示学习方法。并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思考:
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什么?抓住了哪些特点怎样写具体的?(分组讨论)让学生直观感受山的奇异、秀丽、险峻。根据课文结合画面,汇报讨论结果。学到这里你想对桂林的山说点什么?
小结:这一段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山的特点。桂林的山奇异到山山不同,峰峰各异,秀丽得像苍翠壮美的屏风,像新生的竹笋;危险得叫人简直不敢站在它的下面,兀立的怪石好像时刻会栽倒下来。(指导学生入情朗读)
/ 4
3、学习第四自然段。
桂林的山、漓江的水都那么奇特,那么美,如果把它们合二为一,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范读,生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齐读一、二两个分句,想想“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出示:山围绕水,水倒映山的画面,让学生理解山水交融的景象。
那么桂林山水的迷人之处就只表现在这些地方吗?出示:让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桂林山水之美所表现的地方。
作者游览了桂林山水,他最深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4、学习第一自然段。
正因为这里山美、水美,山水交融,加上绿树红花,竹筏小舟,更是优美奇绝,无与伦比,天下第一,所以,人们都赞美地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什么意思?“甲天下”呢?人们为什么会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三、小结,回归整体
学生看着板书总结:因为作者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才乘船去游览,然后,具体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最后写出作者的感受,这里确实美,美如画,不愧为甲天下的美称,前后照应,结构十分完整,作者是采用什么结构来描写的?
这篇课文,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了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的特点,运用比喻联想等手法,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把桂林的秀丽风光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迁移训练,发散思维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游览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作者根据它的特点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读。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看法。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名胜数不胜数,现在你们都是小诗人,请把你知道的风景胜地根据它的特点也写一首小诗。(交流学习)
五、说话练习
桂林山水非常美,我最喜欢(),因为()。我真想()。
/ 4
结束语:同学们,桂林这里之所以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是因为桂林的人民保护好了桂林的山水,中外游客珍爱桂林山水。我们要热爱她,保护她,让我们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秀,水更清。
/ 4
第四篇: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分段
篇一: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边读边想象,体会课文描写的壮丽景观,并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3、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想象,体会课文描写的壮丽景观,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初读,感知全文
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感受它的美、险、奇。
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5、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2自然段)奇异(3、4自然段)
三、再读,感悟全文
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3、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奇异:山异(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5、指导朗读。
6、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篇二:2.《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 2.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教材分析: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略读课文,作者用具体、准确的数字证明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又用排比句式把雅鲁藏布大峡谷气势非凡的自然景观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读完此文,犹如走进了神奇美丽的画卷之中,拥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二、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这篇文章容易理解。因此为了丰富课堂,提高学生参与程度,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与媒体资源播放。
三、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五、教学难点: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六、教学准备:媒体资源(ppt、动画)、七、教学过程设计:(教师角度)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
2.检查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4..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5.:(ppt展示图片资料)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板书: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2.检查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奇)4.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5.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交流与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2、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四、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观?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应地点拨:
第二自然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拐弯的“神奇”,关于这个大拐弯还有一个传说呢,默读,谁能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将这个传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 第三自然段用三个字可以概括大峡谷的特点:长、深、窄。
它全长496、3千米,最深处达5328米,宽度仅21米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长46、3千米??”(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第四自然段抓住“自然博物馆”学习。
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第二题学习。这一段作者用了几个“最”?可不可以换成“非常”?为什么?
五、拓展实践教师放雅鲁藏布大峡谷视频,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六、作业布置:
1、掌握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将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给父母亲人听。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一、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生练笔,师巡视学情。2.班级交流。
师再次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二、学写提纲
三、教师总结(略)
七、版书设计
雅鲁藏布大峡谷
奇:
1、大拐弯的神奇(传说)
2、长、深、窄(世界之最)
3、自然博物馆
4、最后一块秘境 篇三:雅鲁藏布 大峡谷教学设计.doc
2、雅鲁藏布大峡谷
东营区实验学校 执笔人:李艳丽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与创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课文。学习本篇课文教师应做到: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2、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读罢此文,犹如走进了神奇美丽的画卷之中,拥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要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哪些壮丽景观;二是要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认识课文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在阅读中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3、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课文,了解大峡谷壮丽、奇异的景观。
2、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演读课文)
一、赏乐激趣,导入课题
1、听歌曲: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让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
2、学生汇报:
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 的足迹,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书课题:雅鲁藏布大峡谷。齐读课题。)(设计意图:借助美丽的歌词,动人的曲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2、检查预习情况:抽查生字词认读,抽读课文。
3、说一说:听了看了这些资料,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4、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壮丽:2自然段。奇异: 3、4自然段。)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与理解;教师对学生适时的引导与点拨、对学生独特感受的珍视与鼓励,更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课文内容。)
三、借助媒体,学文赏景
(播放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课件)
师:欣赏完美丽的峡谷风光,来看看课文用了哪些方法和优美的词句描写它。
1、指读2自然段:
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
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3、小组合作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山异(热带雨林、冰川)、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生物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图片,合作交流,依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同作者产生共鸣。)
四、自主朗读,体会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下面就分小组开个诵读会,把你印象深刻的部分读给同学听,从读中细心体会作者描写的方法和表达的情感。
2、学生分组诵读并谈体会。
3、交流发言。
4、演读课文:
师再次播放“雅鲁藏布大峡谷”课件,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5、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呢?齐读第5自然段。
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大家阅读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没有多样性的启迪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明确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读、议等形式的对话,在对话中,学生思考,行动、探究,争论,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也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
五、总结全文
附:【资料袋】
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雅鲁藏布江下游,江水绕行南迦巴瓦峰,峰回路转,作巨大马蹄形转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峡谷。1994年,中国科学家们对大峡谷进行了科学论证,以综合的指标,确认雅鲁藏布干流上的这个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据国家测绘局公布
附: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词语:
huā huìshān màizhǐ chǐkān chēng()()()()
xiá gǔ měi yù rén jì hǎn zhì
()()()
juān juān xì liú bù róng zhì yí
()()
二.比一比,组词语
玛()滔()卉()涓()
吗()稻()奔()捐()
拔()狭()姿()愧()
拨()峡()资()槐()
三.扩句和缩句:
扩句:列车开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缩句:星期天,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秋季田径运动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给下面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许多珍贵的林木和花卉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 各种野生动物攀援穿梭其间 真不愧 植物类型博物馆 和 动物王国 的美誉
五.把下列词语按顺序重新排列成通顺的句子,写出来
1、青松 一样 在 哨兵 山崖上 屹立
2、爸爸 在 黄沙 的 工地上 弥漫 战斗 一直
六.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完善文章题目 愚人____瓜
有一个人吃西瓜,不小心,把西瓜子(吞、咽)到肚子中去了。他非常惊慌,不知 怎样才好。
他担心,西瓜子在肚子里出了芽,长了枝叶,还要蔓藤开花,慢慢地结成西瓜。西瓜越长越大,准要把肚子(顶、弄、胀)破!“唉!不得了!这„„怎么好呢?”
他越想越怕,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一天天消瘦下去了。
他去请医生看 把病因讲给医生听 医生听了 在心里暗暗好笑(却 就)一本正经地对他说 你的病好医 我给你吃一点药 把西瓜子化成气[]放个屁 []没事了
他吃了医生的药,放了个屁,真的一切都好了。
1、()中选取合适的词,在合适的词下划线。
2、在两个[]中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3、给第5小节加标点
4、根据文章内容,用一个合适的字,把题目“愚人__瓜”补充完整。
5、“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可以换成下面的哪一词?用“__”划出来。
(1)日夜不安(2)寝食不宁(3)废寝忘食
6、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明:愚人的“病”好了,是因为__________。
【试题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huā huì shān mài zhǐ chǐ kān chēng(花卉)(山脉)(咫尺)(堪称)xiá gǔ měi yù rén jì hǎn zhì
(峡谷)(美誉)(人迹罕至)
juān juān xì liú bù róng zhì yí
(涓涓细流)(不容置疑)
二、比一比,组词语
玛(珠穆朗玛)滔(滔滔)卉(花卉)涓(涓涓细流)
吗(干吗)稻(稻子)奔(奔向)捐(捐献)
拔(拔地而起)狭(狭长)姿(姿态)愧(愧对)
拨(拨开)峡(山峡)资(资产)槐(槐树)
三、扩句和缩句:
扩句:列车开动了。
长长的列车在风雪中缓缓地开动了。
缩句:星期天,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秋季田径运动会。
学校举行运动会。
四、下面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许多珍贵的林木和花卉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各种野生动物攀援穿梭其间,真不愧“植物类型博物馆”和“动物王国”的美誉。
五、把下列词语按顺序重新排列成通顺的句子,写出来 1.像青松一样在哨兵山崖上屹立
哨兵像青松一样屹立在山崖上。
2.爸爸在黄沙的工地上弥漫战斗一直 爸爸一直战斗在黄沙弥漫的工地上。
六、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完善文章题目愚人吃瓜
有一个人吃西瓜,不小心,把西瓜子(吞、咽)到肚子中去了。他非常惊慌,不知怎样才好。他担心,西瓜子在肚子里出了芽,长了枝叶,还要蔓藤开花,慢慢地结成西瓜。西瓜越长越大,准要把肚子(顶、弄、胀)破!
“唉!不得了!这„„怎么好呢?”
他越想越怕,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一天天消瘦下去了。
他去请医生看,把病因讲给医生听。医生听了,在心里暗暗好笑,(却 就)一本正经地对他说:“你的病好医,我给你吃一点药,把西瓜子化成气,[然后]放个屁[就]没事了。”
他吃了医生的药,放了个屁,真的一切都好了。1.在()中选取合适的词,在合适的词下划线。2.在两个[]中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3.给第5小节加标点
4.据文章内容,用一个合适的字,把题目“愚人__瓜”补充完整。5.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可以换成下面的哪一词?用“”划出来。
(1)日夜不安(2)寝食不宁(3)废寝忘食
6.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明: 愚人的“病”好了,是因为精神上消除了恐惧。
第五篇:《分段计费问题》教学设计
编号
题目:《分段计费问题》教学设计
科目: 数 学
学校: 鹤峰小学
姓名: 郑 国平
联系电话:***
《分段计费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6页例9,练习四第6~9题。学情分析
本堂课是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虽然这类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是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的,日常生活中“水费、电费、话费、车费”等很多实例学生们都有所接触。同时这类题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后能常有所用的知识,学生还是有一定的探究欲望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现实生活中出租车费计费特点理解“分段计费”的含义,学会用“分段计算”和“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情境,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通过分析,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思路与方法解决问题。
3、通过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段计费”的含义;掌握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两种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对“先假设再调整“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及灵活运用。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都坐过出租车吧?你有没有注意到出租车是怎样计费的呢?(让学生说一说)师:看来,同学们虽有坐过出租车的体验,但对出租车的计费方法了解得并不清楚。下面我们就一起探究解决出租车计费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分段计费问题)【设计理念】: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km以内7元;超过3 km,每千米1.5元(不足1 km按1 km计算)。行驶6.3千米要付多少钱? 师:这里让我们解决的实际问题是什么? 生:行驶6.3千米要付多少钱?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什么信息呢? 学生说一说。
师:也就是要知道出租车的收费标准。
出示收费标准:3 km以内7元;超过3 km,每千米1.5元(不足1 km按1 km计算)。
师:怎样理解出租车的收费标准?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我们画图演示一下。先画
一条横轴表示出租车行驶的里程数,再画一条纵轴表示坐车所付的费用。“3 km以内7元”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说自己理解的意思。)师:(动态演示)非常好,比如行驶1千米要付几元?行驶2千米呢?行驶2.7千米呢?3千米之内7元包括3千米吗?(学生思考回答)师:也就是说从起步开始,只要不超出3千米就付7元。师:如果行驶4千米又要付多少钱呢?为什么? 5千米呢?(学生思考回答)题目中的乘客坐了6.3 km的路程,又该按多少千米来付费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真棒!不足1 km按1 km计算,也就是说我们要采用“进一法”取“整千米”数。
师:同学们已经理解了题意,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解答乘客的问题吗?
2、列式计算。(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教师巡视辅导,指名学生汇报,汇报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法一:分段计算 3千米以内的费用: 7元
超出3千米的费用: 1.5×(7-3)=6(元)总共要付的费用: 7+1.5×(7-3)=7+1.5×4
=7+6
=13(元)
答:这位乘客应付车费13元。(着重让学生说说每步算式的意义)师总结:所付的费用=前段的费用+后段的费用。我们把这种算法称作“分段计算”(板书)师:我们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做对了吗。(动态演示过程)看来这位同学计算的是正确的。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图像,你发现出租车费与行驶的里程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是怎样变化的? 师小结:出租车费是随着出租车行驶的里程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出租车行驶的里程数越多,出租车费就越高;3千米以内7元不变;超出3千米,每千米都要加1.5元。同学们看这个图像像什么?(生回答)它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价格阶梯。像出租车这种计费方法我们叫做“分段计费”。(板书:分段计费)师:同学们用“分段计算”的方法解决了乘客问题,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学生思考)师:我们能不能全程都按1.5元算呢?(学生思考,预设学生回答可能行,可能不行。)师:为什么不行?(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图像,)师:假设全程都按1.5元/km来算,7千米就收10.5元,比原来少了2.5元。请同学们用敏锐的目光观察图像,到底哪个地方出现问题了?(学生通过对比两个图像找到问题根源:收费标准3千米以内收7元,如果按1.5元/km来算,前3千米只收4.5元,少收了2.5元)师:少收了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假设:1.5×7=10.5(元)少算:7-1.5×3=2.5(元)调整:10.5+2.5=13(元)答:这位乘客应付车费13元。
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先假设再调整”.(板书 解法二:先假设,再调整)同学们能理解这个解题方法吗?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老师根据信息逐步画出“函数图像”,数形结合,使学生理解“分段计费”的意思。通过分析让学生能够运用“分段计算”方法解决问题。通过验证把“函数图像”补充完整,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图像”,思考出租车费与行使里程数之间的联系及变化情况。通过两个图像之间的对比讲授“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让学生找到知识间的联系及问题根源:问题出现在前3千米以内的收费上面。如果按1.5元/km来算,前3千米只收4.5元,少收了2.5元,少收了要加上。这样能更直观的理解、分析题意。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师:除了出租车费是分段计费的,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的问题呢?(1)出示练习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解答。
某市电力公司为鼓励节约用电,采取按月分段计费的方法收取电费。150度以内的每度电价0.56元,超过150度的部分每度按0.85元计费。
小可家上个月的用电量为168度,应缴电费多少元?(2)汇报解答结果,全班交流,分享思路,对比思考。
①、探寻用“分段计算”的 方法解决问题的规律。
师:回顾用“分段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应付费用=前段费用+后段费用
②探寻用“先假设再调整”方法解决问题的规律。
师:回顾用“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A、先假设都按后段的收费标准来算。
B、再看如果这样算,前段是多算了还是少算了。C、少算了就要加上,多算了就要减去。
2、运用拓展,完善认知。
六(1)班35名师生照合影。每人一张照片,一共需付多少钱?(1)让学生自己整理信息、理解题意,明确“分段计算”要分哪两段计算?要分价格表中的定价和后面加印的照片的钱两段。
(2)汇报计算结果,并让学生说算理。全班交流,分享思路。
3、课堂作业
(1)、邮寄信件,资费按信件重量收取费用,与邮寄距离无关,不分省内省外。同样的信件,北京寄天津,哈尔滨寄海口资费是一样的。国内信件,重量在100克以内,每20克是1.2元资费,不足20克按20克计算,超过部分按每20克1.5元收费。张明要寄给弟弟一封信件,重量为115克,他应付多少钱?
(2)、某市宽带上网的收费有流量方式(按在网上所接收和发送的信息量收费)、时长方式(按在网上的时间收费)等几种不同的方式.其中流量方式的收费标准是:基本月租费75元,赠送900M(M是信息量的计算单位)流量(即每月流量在900M以内的不再收费)超过900M的,超过部分按流量收费,超过部分每M收费0.5元.李叔叔上个月共用流量1200M,他应支付多少流量费用?
【设计理念】由于学生的能力不同,开始设计的练习是基本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能巩固这类题的解题方法。而后面的练习题是有深度的。这道题在用“分段计算”方法解答时,与前两道题没有不同。但在用“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上设置了障碍,难点在于前3千米不是少算而是多算了,前段多算了怎么办?要加上。根据学生的计算过程逐步演示图像,找到与前面两道题的区别,从而完善这类题的认知。
通过再次的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梳理知识点。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了“分段计费”问题蕴含的规律,找到了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两种一般方法,一种是“分段计算”,另一种是“先假设再调整”。同学们学得很好。
【设计理念】:通过总结梳理知识、内化知识。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
分段计费问题
一、应付费用=前段费用+后段费用
二、先假设再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