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成语 说项羽》教案5篇

时间:2019-05-12 20:5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成语 说项羽》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成语 说项羽》教案》。

第一篇:《读成语 说项羽》教案

《读成语 说项羽》案例

一、教学过程:聊聊成语人物,激发阅读期待

1.同学们都读过很多成语吧。其实,很多成语都和人物有关。我们来试试,说说和这些成语有关的人物。

望梅止渴(曹操)精忠报国(岳飞)三顾茅庐(刘备)卧薪尝胆(勾践)完璧归赵(蔺相如)凿壁偷光(匡衡)四面楚歌(项羽)破釜沉舟(项羽)

有没有发现,关于项羽的成语是挺多的。楚霸王项羽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其言行故事千古流传,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道独特风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成语,说——项羽。(板书题目)

2.那项羽到底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成语故事《取而代之》。

二、阅读材料,习得学法

1. 自由默读成语故事《取而代之》。

2. 试着从文中寻找能体现“取而代之”的语句,进行勾画。3. 简单体会成语意思,联系生活努力尝试运用。

4. 说印象:读完这个故事,项羽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简单批注。(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语)

三、分层推进,小组合作

(一)出示阅读提示,自主学习1. 读:快速浏览其他五个成语故事。2. 勾:勾出能体现成语大意的语句(或语段)。3. 想:根据故事内容简单想想成语意思。

4. 批注:紧扣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项羽的性格特征(或者人物形象),进行批注。

(二)出示图表,合作学习

小组内交流。共同完成表格。(支持多种观点并存)

小组内交流,根据提示,共同完成图表。(支持多种观点并存)性格特点(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人物形象)《沐猴而冠》《破釜沉舟》项羽《妇人之仁》性格特点(人物形象)《四面楚歌》性格特点(人物形象)《一决雌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

四、全班分享,点拨引领

1. 各小组交流学习成果,相机实施有效指导。预设: 《破釜沉舟》

语句: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通通烧毁。

意思: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概括人物性格:毅然决然的勇气、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计谋…… 《沐猴而冠》

语句:劝阻的人听了这话,气愤地说:“人们说楚国人不过是戴了帽子的猕猴,今日一见,果然如此。”项羽听后非常生气,便叫手下士兵把那人扔进锅里烹杀了。

意思: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或是讥嘲为人愚鲁无知空有表面。

概括人物性格:爱慕虚荣 心狠手辣 …… 《妇人之仁》:

意思: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概括:优柔寡断 婆婆妈妈 《一决雌雄》

语句:我很想与你面对面地挑战,一决胜负,以免天下百姓互相残杀,白白受苦。” 意思:决一胜负,比个高下。概括:直爽、自负、有勇无谋 …… 《四面楚歌》:

语句:一天夜里,营中的士兵突然听到军营外边歌声四起,凄凉悲切,动人心弦,唱的正是项羽家乡楚地的民歌。项羽军中有不少人是楚地的士兵。这时听到家乡的民歌,有的便情不自禁地跟着低唱,有的被歌声感动得热泪滚滚。一时之间,所有人都想念起家乡来了,哪里还有心思打仗。正在睡觉的项羽听到歌声,大吃一惊。他想:“楚 国大概全被汉军占领了吧!要不,汉军里哪会有这么多楚国人呢?” 意思: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概括:尊严、宁为玉碎、要面子……

2.推测结论:人物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甚至可以是冲突的。

五、紧扣性格特征,思辨人物成败

1. 引发议论:

这几个成语大致可以概括项羽的一生:取而代之的雄心壮志,破釜沉舟的毅然决然,让秦朝成为历史,项羽成为西楚霸王。楚汉相争,沐猴而冠的项羽要和刘邦一决雌雄,最终迎来四面楚歌,乌江自刎。

项羽的人生很短,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长。在你眼里,项羽是成了,还是是败了?(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两首诗,作为补充)

夏日绝句

乌江亭

李清照

王安石

生当人作杰,百战疲劳战士哀,死亦为鬼雄.中原一败事难回。

至今思项羽,江东子弟今虽在,不肯过江东。

肯为君王卷土来?

2.就战争而言说说影响成败的原因。3.达成共识:人生的成败往往与性格有关。

六、阅读延伸

推荐阅读《项庄舞剑》等与项羽有关的其他成语故事。课堂实录:

一、聊聊成语人物,激发阅读期待

师:同学们都读过很多成语吧。其实,很多成语都和人物有关。我们来试试,说说和这些成语有关的人物。

屏幕出示: 师:望梅止渴—— 生:曹操。师:精忠报国—— 生:岳飞。师:三顾茅庐—— 生:刘备。师:卧薪尝胆—— 生:勾践。师:四面楚歌—— 生:项羽。师:破釜沉舟—— 生:项羽。

师:有没有发现,关于项羽的成语是挺多的。楚霸王项羽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其言行故事千古流传,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道独特风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成语,说——项羽。(板书题目)

师:那项羽到底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成语故事《取而代之》。

二、阅读材料,习得学法

师:请同学们自由默读成语故事《取而代之》。

师:请睁大你们的眼睛,试着从文中寻找能体现“取而代之”的语句,进行勾画。

生:项羽说:“总有一天,我会取而代之的。”

师:你真会发现。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看看有什么味道?(生读)

师:这里是谁要取代谁呢? 生:项羽要取代秦始皇。师:你了解秦始皇吗?说说看。生:秦始皇是个皇帝。生:秦始皇派人修建了长城。

师:秦始皇的确是个大人物,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有绝对的权威。那当时的项羽是个怎样的人? 生:项羽当时是个小孩。

师:你以为项羽还很稚嫩?可惜不太准确。生:我觉得项羽可能是个战士。

师:当时的项羽啊,22岁。可他说了怎样一句话呢? 生:“总有一天,我会取而代之的。”

师:我们再一起读读这句话,看看项羽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纷纷举手)

师:别急。先把你想出的答案写在那句话旁边。(生动笔书写)

师:像这样,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写在语句旁边就叫批注,是读书的一种有效方法。

师:都写好了,谁来说说看。生:我觉得项羽胆大包天。师:请说说理由。

生:当时是秦始皇的天下,周围都是秦始皇的人,要是这样的话被人听见,会有生命危险。所以,我认为项羽胆大包天。师:分析很有道理。一定还有不同意见。生:我认为项羽很有抱负。师:关键词——抱负。

生:我觉得项羽青年时候就有野心。师:巨大的野心,对吗? 生:我觉得可以是胸怀大志。师;拎出关键词——胸怀大志。

师:同学们思维很活跃,词汇更丰富。从《取而代之》这个成语里,就能真切地感受到项羽的胸怀大志。(板书:胸怀大志)

三、分层推进,小组合作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阅读提示”,看看都有哪些要求。哪个孩子来读读?

生:快速浏览其他五个成语故事。

师:可以采用跳读或者略读的方法,一目可以几行。浏览的时候,可 以放弃一些,但一定要紧紧地抓住一些地方细读。生:勾出能体现成语大意的语句(或语段)。师:请注意,可以是语句,还可以是语段。生:简单想想成语意思。

生:紧扣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项羽的性格特征(或者人物形象),进行批注。

师:你觉得最关键的是什么?

生:感受项羽的性格特征(或者人物形象),进行批注。

师:你们的辨别能力非常厉害。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概括出项羽的性格特征。开始你们的学习之旅吧。(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师: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可以举手示意。

师:现在开始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图表,请组长组织组员进行讨论,将你们的学习成果进行填写。特别提醒,如果小组内观点不同,请将不同的观点一并填入图表。(课件出示图表)

小组内交流,根据提示,共同完成图表。(支持多种观点并存)性格特点(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人物形象)《沐猴而冠》《破釜沉舟》项羽《妇人之仁》性格特点(人物形象)《四面楚歌》性格特点(人物形象)《一决雌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

四、全班分享,点拨引领

师;很多小组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能各抒己见。那我们现在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师:看哪个小组能选择一个成语进行交流? 生:我们交流的是《破釜沉舟》。师:你们找到的语句是——

生:(项羽)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通通烧毁。师:你是怎样看待破釜与沉舟的?谁更关键?

生;破釜,只是没有做饭的锅;沉舟,便再也没有渡河的船了。我认为沉舟更关键。

师:在这样的情况下,项羽能败吗?

生:不能败。因为如果败了,后有兵,前有漳河,没有生之路。生:如果败了,项羽就死定了,没有退路。师:这退路是谁堵死的? 生:项羽自己。

师:是啊,项羽把所有的退路都堵死,带着部队去打仗。项羽又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 生;有勇气。

师: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生:足智多谋。

师:把秦军打得落花流水,看来项羽的计谋是成功的。生:鲁莽。

师:不计后果,不留退路,你读出的是鲁莽。我同意!

师:那在《破釜沉舟》里的项羽,我们一起来概括:不留退路的勇气。请继续交流。

生:我们交流的是《妇人之仁》。我们感受到项羽的婆婆妈妈。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项王待人又恭敬又有爱人之心,说话挺温和,看见别人病了,他会掉眼泪,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给病人。可是人家立了功,应当封爵位的时候,他却不封了。就是封了,他也还拿着封爵位的印,左摩右摩,把印的四个角都磨光了,还舍不得交给人家。所以说,他的好心眼只不过是婆婆妈妈的好心眼罢了。

师:你们的证据极为充足。但婆婆妈妈,却不是一个将军应有的风格。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

生;我觉得项羽优柔寡断。在封官时,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了还舍不得给人家。师:嗯,作战应该坚决果断,优柔寡断可是兵家大忌。战功卓越的项羽,也有不可原谅的瑕疵。(板书:优柔寡断)

生:我们交流的是《一决雌雄》。我们觉得项羽高强,有霸气。师:那你能读读你找到的语句吗?

生:我很想与你面对面地挑战,一决胜负,以免天下百姓互相残杀,白白受苦。

生:我觉得这里的项羽性格直爽,不转弯抹角。

师:你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想法。我还想让同学们读读刘邦说的那句话。生:刘邦笑着拒绝说:“我宁可与你斗智,也不愿与你直接斗勇。” 生;我懂了,项羽有勇无谋。

师:你的反应真快,立刻理解到了项羽在计谋上的不足。霸气十足,有勇无谋,在《一决雌雄》里我们确实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板书:霸气十足 有勇无谋)

生:我们交流的是《四面楚歌》。在这个成语里,我们觉得项羽保持了自己的尊严。

师:宁愿自刎,也要保留尊严,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生:我觉得项羽死要面子。师:怎么这样理解?

生:其实项羽可以安全地过江,回到自己的家乡,然后组织家乡的青年继续战斗。

师:这叫东山再起,从头再来。生:我觉得项羽有自知之明。师:我很想听听你的想法。

生:经历这次失败,项羽终于知道了自己的错误。他应该对自己的错误负责。所以自杀也是应该的,不要再等到别人来处罚。

师:有着属于自己的思考,此处应该有掌声。从《四面楚歌》的成语里,我们读到了保持尊严,死要面子。好象还有一个成语在等着我们? 是谁呢? 生:《沐猴而冠》。师:“冠”还是“冠”呢? 生:“冠”。师:谈谈你的理由。

生:劝阻的人听了这话,气愤地说:“人们说楚国人不过是戴了帽子的猕猴,今日一见,果然如此。”这里的“冠”是帽子的意思,所以读“冠”。

师:真会学习。这句话其实具有讽刺的味道,是讽刺谁的? 生:项羽。

师:他想讽刺项羽的什么?

生:只有君王的表面,却没有君王的才能与气度。师:这个人劝说项羽成功了吗? 生:没有成功,反而把小命给丢了。师:你看到了什么样的项羽? 生;心胸狭窄。师:不能容天下之事。生:倔强。

师: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时也叫固执己见。生:我还觉得项羽心狠手辣。

师:没错。好心好意地劝说,结果命黄泉。《沐猴而冠》让我们看到项羽固执己见、心胸狭窄的影子。

师(指板书):《取而代之》的胸怀大志,《破釜沉舟》不留退路的勇气,《妇人之仁》的优柔寡断,《一决雌雄》里的霸气十足、有勇无谋,《四面楚歌》保持尊严、死要面子,《沐猴而冠》的固执己见与心胸狭窄,让我们看到项羽的性格。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一个人身上可以具有那么多的性格。生:我觉得人物的性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很多种。

师:是啊,人物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面的,有时甚至是冲突的。

五、紧扣性格特征,思辨人物成败

师:这几个成语大致可以概括项羽的一生:取而代之的雄心壮志,破釜沉舟的毅然决然,让秦朝成为历史,项羽成为西楚霸王。楚汉相争,沐猴而冠的项羽要和刘邦一决雌雄,最终迎来四面楚歌,乌江自刎。

师:项羽的人生很短,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长。在你眼里,项羽是成了,还是是败了? 生:败了。

师:就战争而言,项羽的确败得很惨。(指板书)能在性格里找到 项羽失败的原因吗? 生:优柔寡断。生:有勇无谋。

生:固执己见、心胸狭窄。生:死要面子。

师:在我国历史上,项羽毕竟是闪着光芒的人物,一定有他的成功之处。我们来找找他成功的因素。生:青年时期的胸怀大志。生:破釜沉舟,不留退路的勇气。生:霸气十足。

师:在我们看待问题时有时可以换换角度。透过项羽最后的自刎,我们发现了项羽的失败,但同时也发现了项羽的成功。

生:项羽失去的是生命,却被后人称为英雄,这也是一种成功。师:是的。真正让项羽流传下来的,就是他那种顶天立地的精神,那种宁为玉碎,不为全的光芒。我们一起读读李清照的诗《夏日绝句》:

生当人作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师:学到这里,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性格与成败的关系? 生:我觉得人生性格可以影响人生成败。生:我认为人生成败是由自己的性格决定的。

师:其实,人生成败往往与人物性格有关。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着去读读关于项羽的其他故事。下课!课后反思:

《读成语说项羽》这组文本,离学生的生活有距离,所以事前让学生了解了项羽的人生经历。看来,这种铺垫是有效的。学生在提炼项羽性格的过程中,能不拘一格,各抒己见,非常不错。只是,在课堂上,有的学生思维飞得过远,而我没能很机智地收回。,以至于让学生的价值取向受到影响。同时,对项羽人物性格与人生成败的讨论,我尽量地做到学生简单体会即可,没能过高要求。

选文:

读成语 说项羽

取而代之

项羽从小同叔父项梁一起生活。小时候,项梁教他读书写字,可是才学了一半项羽就不想学了。于是,项梁又教他剑术,可他还是半途而废了。项梁因此很是生气,责问他究竟想学什么。项羽便说:“写字,能够用来书写姓名就行了;而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都不值得深入学习,我要学的是能敌万人的本事。”梁暗自惊讶,便开始教项羽兵法。项羽非常喜欢,可是学了个大概之后又不肯学了。后来,项羽随项梁辗转来到了吴中地区。当时项羽身长八尺多,力气大得足以扛起大鼎,并且才气过人,所以吴中的人都很惧怕他。一次,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时,项梁和项羽一块儿去观看。围观时,项羽说:“总有一天,我可以取代那个人!”项梁急忙捂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这是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也因此觉得项羽将会非比寻常。

破釜沉舟 在秦朝残暴的统治下,老百姓的生活十分困苦。公元前210年,秦二世继位,继续施行暴政,民不聊生。最终在公元前209年,各地诸侯、豪杰纷纷举起反对秦朝暴政的旗帜。

因为当年秦灭六国时,属楚国最无辜,所以有“亡秦必楚”的说法。为了师出有名,早已起义的项梁、项羽在谋士范增的指引下,开始拥立楚怀王。

公元前208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赵王连夜向楚怀王求救。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派他们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竟然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肯前进。当时军中已经没有足够的粮草,士兵只得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可是,宋义对此不仅视若无睹,还每天自顾自地举行宴会,大吃大喝。项羽看不过去,便杀了宋义,自己当了上将军,带着军队去救赵国。项羽先派出一支军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随后,他又亲自率领主力军队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带上三天干粮,然后便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通通烧毁。士兵们看见房烧了、锅砸了、船沉了,知道已经没有退路,便都鼓足了勇气,勇猛向前杀敌。

在项羽的指挥下,士兵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拼死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终于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还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

沐猴而冠

公元前208年,刘邦、项羽受命楚怀王,分西、北二路入关灭秦,并约定先入关灭秦的就当王。可由于北方秦军势力强劲,项羽一战再战,好不容易打垮了秦军时,刘邦已经顺利入关。

公元前207年10月,秦王子婴向入关的刘邦投降,秦朝就此灭亡。当时,项羽的实力远远超过刘邦,所以对于刘邦入主关中一事,虽然约定在先,可项羽还是心怀不满,一心想要入关后再与刘邦一决高下。恰逢此时,张良劝阻刘邦,给他分析了时下局势,刘邦无奈还军霸上,等着迎接项羽入关称王。同年,项羽率军进咸阳,入关后先是杀秦王子婴、屠咸阳城,然后又一把火烧了秦朝的宫室。对此,有人劝阻项羽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用来建都成就霸业。”可是项羽看到秦朝宫室早已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加上自己又思念家乡,一心想要回去,就对那人说:“一个人富贵了却不回故乡,就好比他穿了锦绣所织成的衣裳却只在黑夜中行走,别人又怎么会知道他富贵了呢?”劝阻的人听了这话,气愤地说:“人们说楚国人不过是戴了帽子的猕猴,今日一见,果然如此。”项羽听后非常生气,便叫手下士兵把那人扔进锅里烹杀了。

妇人之仁

楚汉相争时,名将韩信曾先投奔过项羽,却因为项羽有勇无谋,不善用人,没能得到重用。韩信一气之下背弃项羽,转投奔刘邦。韩信投奔刘邦以后,开始也未被重用,后来,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才拜韩信为大将。

一次,刘邦问他:“萧丞相屡次推荐将军,想必将军定有非凡之处,还请将军指教。”韩信说:“我曾在项王手下做过事,知道他的本事,也知道他的弱点。项王吆喝一声,上千的人都会给他吓倒,你看他多么勇、多么狠啊。可是他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重用有本领的将领,他的勇不过是匹夫之勇罢 了。项王待人又恭敬又有爱人之心,说话挺温和,看见别人病了,他会掉眼泪,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给病人。可是人家立了功,应当封爵位的时候,他却不封了。就是封了,他也还拿着封爵位的印,左摩右摩,把印的四个角都磨光了,还舍不得交给人家。所以说,他的好心眼只不过是婆婆妈妈的好心眼罢了。”接着,韩信又分析了项羽的一些弱点和错误,指出刘邦必然能战胜项羽。

一决雌雄

项羽、刘邦两人为争夺天下,战争频繁,相持日久,不分胜负。只是苦了双方的士兵和百姓,精壮的士兵为频繁的征战所累而叫苦连天,老弱百姓更是被水陆军运拖得喘不过气来。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多年来之所以战争频繁、混乱不堪,只是因为我们两人互相争斗的缘故。我很想与你面对面地挑战,一决胜负,以免天下百姓互相残杀,白白受苦。”刘邦笑着拒绝说:“我宁可与你斗智,也不愿与你直接斗勇。”项羽不听,命令军中壮士出阵挑战。谁知汉军阵中有擅长骑射的楼烦(古代北方部族名)士兵,楚军三次出阵挑战的壮士,都被楼烦士兵射死。

项羽大怒,于是他亲自披甲执戟出阵挑战。楼烦士兵又想射箭,项羽怒目圆睁,大喝一声,声如巨雷,楼烦士兵吓得眼睛不敢正视,手无发箭之力,赶忙回马入阵,躲进军营不敢出来。刘邦派人暗地一打听,原来是项羽亲自出阵,吓退了汉军射手。刘邦听后大惊失色。

四面楚歌

楚汉相争后期,项羽和刘邦胜负迟迟未分,几经考虑后,两人约定以鸿沟(今河南省郑州荥阳)作为楚汉界限,互不侵犯。达成协议后,项羽便率领部下返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期间,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的项羽部队。最终,他们把项羽紧紧围在了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当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所剩无几,粮食也十分缺乏,军中早已士气不足、人心不稳。

一天夜里,营中的士兵突然听到军营外边歌声四起,凄凉悲切,动人心弦,唱的正是项羽家乡楚地的民歌。项羽军中有不少人是楚地的士兵。这时听到家乡的民歌,有的便情不自禁地跟着低唱,有的被歌声感动得热泪滚滚。一时之间,所有人都想念起家乡来了,哪里还有心思打仗。正在睡觉的项羽听到歌声,大吃一惊。他想:“楚国大概全被汉军占领了吧!要不,汉军里哪会有这么多楚国人呢?”想到这里,他一骨碌爬起来,准备与刘邦决一死战。但冷静一想,自己的力量太单薄,外面又被包围得严严实实,怎么能行呢?再三思量之后,项羽决定拼死突围。

他一面愁闷地喝着酒,一面想着这些年来的战斗生活和眼前的惨败,伤心地和心爱的妃子虞姬告了别,就带着士兵冒死冲了出去。项羽率领八百名骑兵深 18 夜突围,向南方逃去。逃到乌江时,项羽的部下就只剩下了二十八个人,而刘邦的追兵却有几千人。

这时,乌江亭长撑着一只船过来,对项羽说:“江东虽然小,但是也还有一千里土地,几十万的人民,您仍然可以在那里称王,所以赶快渡江吧!”项羽苦笑着说:“天要让我灭亡,我就算渡过江去又有什么意思?况且当初和我一起渡江西进的八千多江东子弟,如今没有一个活着。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同情我,继续拥戴我为王,可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说完,项羽就拔剑自杀了。

第二篇:项羽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

执教:施 文

【学习目标】

1.赏析项羽的形象,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史记》的兴趣。2.探究项羽之死,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和审美意识。【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项羽是楚国名将之后,身高1.84米,英武帅气,是典型的“高富帅”。大家知道哪些与项羽相关的成语呢?下面进行成语猜谜抢答:

1.最大的力气——力能扛鼎 2.最有野心的话——取而代之 3.最不留后路的战术——破釜沉舟 4.最刀光剑影的宴会——鸿门宴 5.最显摆的还乡——衣锦还乡 6.最攻心的歌声——四面楚歌 7.最儿女情长的悲歌——霸王别姬 8.最要面子的羞愧——无颜见江东父老

这些成语展现了项羽不平凡的一生,而《项羽之死》是他谢幕时的完美演出,今天我们来鉴赏项羽的形象,探究项羽之死的意义。

二.整体感知

1.故事背景(齐读)

公元前209年项羽、刘邦起兵反秦;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12月项羽、刘邦会于鸿门;4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己为西楚霸王。刘邦曾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与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

2.故事从这里开始,请大家浏览全文,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叙述的三个场面(地点、人物活动)。

1自然段:垓下被围 2-3自然段:东城快战 4自然段:乌江自刎 三.品读鉴赏

1、这三个场面通过一系列细节来凸显项羽的个性。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鉴赏垓下被围。咱们班朗读高手是谁呀?欢迎他给我们读第一段,写了哪两个细节?用文中的词语怎样概括呢?分别描写了项羽哪些动作和语言呢?请你选择一个细节小声诵读,体会项羽的心理,分析项羽的性格。(好,请大家说说自己的体会)

垓下被围:第1段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细节。“四面楚歌”开始就渲染了一种紧张危急的气氛,写项羽夜闻楚歌,惊曰——夜起——饮帐中,这三个动作,突出项羽坐卧不安、焦虑愁苦的心理,他听到四面楚歌后为何焦虑愁苦?是因为他认为“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中了刘邦的攻心计,体现了他轻信直率的个性;“慷慨悲歌”,项羽是一个勇 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却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无法安排宝马和爱姬,充满了幽怨和无奈的情绪,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歌数阕” “泣数行下”,“泣”又体现了他怎样的心理呢?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项羽是男儿中的男儿,此时却泪流满面,可见他是何等的伤心和无奈,写尽了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以至“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再次从侧面表明了项羽的悲惨处境。刘邦在逃亡时为了自己跑得快,多次将自己的儿女推下马车,而此时项羽首先想到的是战马和虞姬,可见他重情重义。这一个场面主要表现出项羽轻信直率、善感重情的性格。

2、自主赏析

项羽的性格是复杂的,下面同学们自主赏析后两个场面。请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细节,放声诵读,扣住具体的词句,体会项羽的心理,把握其性格。

(好,我们先看东城快战,请大家自由说说自己的体会)

东城快战:第2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绐陷大泽到再困东城的过程。前半部交代了项羽的逃亡路线和兵力变化,项羽的处境更加危急;“绐”从侧面体现了项羽不得民心。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项羽认为“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灭亡在即,他仍旧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刚愎自用。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痛快的打一场,这反映了他勇猛刚强的大丈夫气概;“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表明了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一世英名。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感将荡然无存。这一段主要表现了项羽的自信和自负。

第3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第一次 “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第二次“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通过对项羽动作、神态的描写渲染势不可挡的气势和虎虎的声威。他宛如一尊凛然不可侵犯的天神,须眉毕张,谁也不敢靠近半步。第三次“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亡其两骑耳”,通过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难怪他充满自豪的谓其骑曰“何如”,这一问再次表现了他的自负。这一段主要表现了项羽勇猛无敌、骁勇善战和自负的性格。

(下面我们来看乌江自刎,也请大家自由地谈谈自己的认识)乌江自刎:第4段写了三个细节。第一个细节是拒渡。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第二个细节是赠马。战马不忍杀之,赠给亭长,进一步体现了项羽的重情重义。正所谓“知耻而后勇”,一个“笑”字,虽有些许的无奈,但更突出了他坦然镇定的心理,表现了他对死亡的蔑视,说明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他已从容地做出了选择,体现了项羽高贵的英雄气质。第三个细节是赐头。明知是一场死亡的战斗,项羽却令部下下马用短兵接战,搏杀几百人后身负重伤,看到了背楚归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赐头给他,自刎而死。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 两两对比,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何等鲜明!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通过以上分析,项羽的形象在我们心中越来越丰满、鲜活。

3、请仿照示例用一句话概括你心中的项羽。

项羽是一位纯朴率性、光明磊落、重情重义的真心英雄,项羽是一位有真本领、真性情、真气概的快意英雄,项羽是一位优柔寡断、轻信自大、执迷不悟的失败英雄,项羽是一位勇猛无敌、骁勇善战、刚愎自用的悲剧英雄。学生自由作答(悲剧英雄、伟丈夫、莽夫、猛将、军事家等)四.文本探究

1、这是同学们的评价,司马迁是如何评价项羽的?

太史公曰: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太史公说:项羽没有尺寸的权柄,乘着秦末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义,三年后,就率领五路诸侯消灭了秦王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地位虽然没有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像他这样的人物。等到项羽舍弃关中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了义帝,自立为王,而又怨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就难了。他自夸功勋,施展个人才智却不效法古人,自以为霸王的功业已成,想用武力征服治理天下,最终五年之间使自己的国家灭亡了,自己死在东城,还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错误啊。竟然说“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的罪过”,难道不荒谬吗!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是什么态度?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赞赏他英勇善战,灭秦有功;过矣、岂不谬哉!:批评他政治上的幼稚,性格上刚愎自用,执迷不悟,以致身死国灭。有褒有贬,一分为二,体现了一个史学家理性公正的态度。但司马迁也是一个文学家,他不以成败论英雄把项羽写入本纪,对项羽功业未竞深感惋惜和同情。

2、李清照《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为什么赞扬项羽是豪杰、英雄呢?(事先提示,学生自答)

李清照宋朝女词人,她追思项羽,赞扬项羽是豪杰英雄,是因为她有英雄情结,更重要的是痛恨南宋王朝一味退让求和、苟且偷安的时政。

可见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个人性情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就不同,观点也不同。

3、今天,我们如何看待项羽之死? 内容:如何看待项羽之死? 要求:

1、要有观点。

2、以项羽的事迹为例说明理由。

3、语言简练。

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事先确定小组,组长,个人写好讨论稿)(学生可从历史发展趋势、性格、教训、影响、情感、价值等角度作答)展示小组实力的时刻到了,请大家踊跃发言。

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易中天:项羽之死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项羽之死给我们很多启示,让我们警醒、惋惜,也令我们钦佩。

五.结束寄语 《史记》是一座精美的人物画廊,司马迁用他那传神之笔勾画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形象,不仅有勇猛无敌的项羽,还有老谋深算的刘邦,完璧归赵的蔺相如,一去不复返的荆轲。他们无不生动鲜活,精彩纷呈。最后用一句话和大家共勉:

史家绝唱,无韵离骚;读史明志,鉴古通今;求学做人,请读《史记》!谢谢大家,下课!

第三篇:读老子学成语教案(DOC)

读老子 学成语

功成不居,有无相生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理解功成不居,有无相生的溯源及释义。

2.知道功成不居,有无相生所关联的故事。学习重难点:

1、了解成语的来源,意思。

2、会合理的应用成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导入 二:新授:

(一)、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两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生而弗(fú 不)有,为而不恃(shì 依赖),功成而弗居。”

成语释义:

功成不居: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也指功业成就而不自傲。

1、功

成不 居

(二)、让学生背诵这两成语意思及溯源。

(三)、教师随机检查,小组互相背诵。

(四)、教师出示增量阅读拯救法国的戴高乐 和诺贝尔自传,让学生自由阅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五)、接着教师让学生和老师,共同朗读增老师和量量的对话,了解其中的道理,明白其中的哲理。

(六)、小组合作互相学习后,并造句,或者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应用。

三、自学

2、有 无 相 生

成语溯源:

“有无相(xiāng 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héng 永恒)也。”

(选自《道德经》第二章)成语释义:

有无相生:有和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一)小组合作记成语,根据释义了解成语溯源

(二)自读避实就虚画古寺和皮匠和银行家 谈感受。

四、课堂检测:

1、背诵两个成语的意思和溯源。

2、造句及默写。

老子名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了解成语溯源:

在《道德经·四十八章》中,老子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对于这句话,历史上不乏各种解读者,我们在这里不作纯考据学的例证,而是就这句话的含义及其对于我们的启示作一点浅显的说明,以期对我们的生活有若干帮助。

首先,什么是“为学”、“为道”?“为学”的对象是知识和技术。对于这些东西,人不去学习就不能掌握,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之为“为学日益”。而何为“为道”呢?儒家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老子更是以《道德经》专门论“道”;佛学虽然不太用“道”这个词,但《心经》上说的明白,得道即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道”本是一个很难言说的概念,如果勉强对其做一个解释,“道”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是人生和宇宙的实相,是大千世界背后的那个“本体”。但在现实中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欲求的人,如何才能认识这个“道”,如何才能将自身行为与“道”和谐统一呢?中国的古圣先贤认为:人的觉性如同透亮光芒的珍珠,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理皆可以体认和觉悟。但是,由于人又充满了各种欲求,而这些欲求如沾染在珍珠之上的污垢,因为有污垢的存在,珍珠的光芒自然被隐藏,也根本无从觉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大道。无论是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还是老子的“为道日损”,皆是此意。所谓日损,是指要人们不断地去掉沾染在珍珠上面的灰尘——贪欲,从而把珍珠本有的光亮闪现出来。当人们不断地擦去“自性”上的污染,从而真正呈现出一个光亮晶莹的“自性”时,所谓人生宇宙之大道就能够与自性合为一体。这时人的境界就是“人与道同”。到了这个境界,孔子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讲的“内圣外王”,禅宗赞许的“大机大用”,皆成为现实。故此,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

3、读成语。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 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2、翻译讲解

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 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翻译讲解

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 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 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2、翻译讲解

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 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 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2、翻译讲解

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更多道德经名言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老子名言专栏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 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翻译讲解

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 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 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2、翻译讲解

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 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其小曰明,守柔 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2、翻译讲解

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翻译讲解

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 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翻译讲解

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 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翻译讲解

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 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 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 不敢为。

2、翻译讲解

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 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 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 不敢为。

2、翻译讲解

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深刻道理,只有从实际出发,一点点积累,才能成就大事。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抗兵相加,哀者胜矣。”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 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2、翻译讲解

两军势均力敌,哀痛的一方胜利。

哀兵必胜,军队在悲愤与压迫面前,战斗力最强。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第七十四章

【翻译讲解】: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大乱的威胁将要到来。

赢得民心,关注民生,是社会安定的根本。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2、翻译讲解

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大乱的威胁将要到来。赢得民心,关注民生,是社会安定的根本。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 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2、翻译讲解

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无为而任自然,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良的人。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第四篇:读项羽本纪有感

读项羽本纪有感

读项羽本纪有感1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很喜欢李清照的这首诗,因为它道出了对一代西楚霸王乌江自刎的无奈与惋惜。也道出了对这位血性男儿兵败乌江,不肯苟活的敬佩之情!

我一直对项羽很崇拜,记得他的破釜沉舟,使得百二秦关终属楚;进经咸阳,火烧阿房;天下之兵莫不屈膝仰视,天下之土莫不尽揽于怀。那份英勇无惧的霸气一直为我所向往,乱世出的英雄总渴慕建立霸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可惜一朝兵败垓下,自谢于江东父老。使我对他的敬仰之情锐减。

记得高三时我第一次读到《史记——项羽本纪》也是想到了李清照的这首诗。那时习作上稍稍得意,所以在考评改的语文考试时,写了一篇名为《我若为王》的高分作文。全文措辞激昂,在惋惜他乌江自刎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这种做法的一种批判,至今还清楚的记得那文我这样写着:“你肩负的乃是江东父老殷切的厚望,英勇赴死易,可拂了众多期盼的心。江东自古多才俊,卧薪尝胆,卷土重来未必不无可能。我若为你,定拿出多于自刎千倍万倍的勇气来正面失败。谋臣铁骑,良将勇士,再来寻觅,待他朝,重夺霸业!”到底那时年少气盛,总将事情想的很简单,以为一腔热血与志向一定能支起颓败的阵势,那么赢得天下何难?而今重读《史记》依旧是《项羽本纪》这里,我却驻目徘徊了,对那篇文章中偏颇的见解不肯释怀!

脱离历史而解历史,本来就如无源之水,纵使激起一两朵水花,也是空有其势。那一年或许我看到的只是他乌江自刎的懦弱,却不曾看到他无扭转乾坤之力的无奈。我只是把他生硬的用历史道路中的兴起与颓落来解读,而并没有从人性的角度去看他。

骄傲如斯的西楚霸王,不屑于一切小人小智,坦荡于怀,是不肯像刘邦那样攻略谋术,倘若当初“四面楚歌”的是刘邦,刘邦是断然不会刎颈自杀的,那么或许如今的历史越王勾践就不会是唯一一个以卧薪尝胆换回国家并传为佳话的王者。其实历史存在很多必然性,项羽垓下大败,历史使然。而他刎颈自杀,性格使然!较之刘邦,他缺的是一定得谋略和识人用人的能力,且性格暴躁,夺城屠城,早已失了民心,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那么失败是注定了。这位二十四岁领兵打仗,身经几十起大小战争,声名远播的西楚霸王,怎么会接受败寇命运!你我于今天纵览历史,兴衰评定各有己见,却不肯原谅这么个血性男儿保留尊严的方式。称其为楚汉之争意料之外的笑料,对项羽来说未免有失公允。

乌江岸边,这个正气的汉子失去的何止是渴慕建立的霸业希望,还有那忠心不二的乌骓马,心爱的女人。倘若退而求其次,他可以保护心爱之人不受伤害,保护钟爱之物不受损毁,那么或许他能健全能屈能伸的王者之气。还赴江东再图霸业也不是没有可能。这个中辛酸与无奈,岂是我们说说作罢!

重读《史记》依旧是这个被历史蒙上悲情色彩的人物,一次次给我震撼。让我不忍偏颇,不忍去用理性审度那看似有些轻率与鲁莽的行为,甘愿用感性的视角如此见地一般的为他说话,为我的那篇幼稚狂妄的《我若为王》深深道歉!

读史可以明理,但有些历史不适合用理性解读。读项羽,我于这里还他一份敬意!

读项羽本纪有感2

我多想一直的看着这美丽的夜色啊?作为华人您是第一百位获奖的,祝贺您。它燃烧二氧化碳,放出新鲜氧气。节假日里交道路口摩肩接踵的人们,如潮水般涌动的车流,就是交警叔叔的笔下书写的音符!爷爷、奶奶、爸爸都哈哈大笑起来,“笑什么笑,我一直都想这么做。放学一回来就一屁股坐在椅子上看书。

项羽,名籍,字羽,是楚将项燕之后,他从小便胸怀今人难以想象的宏图大志。秦始皇巡游时,他出言:“彼可取而代也”,深深地让古往今来之人感到其少年英雄,志存高远。可想而知,当时说这种话是要被满门抄斩的,小项羽能有如此之勇气,也深深地为他推翻秦王朝的暴政埋下了种子。

巨鹿一战,主将宋义久不出战,局势危在旦夕,项羽毅然杀之,破釜沉舟,杀得秦军望风而靡。由此看来,项羽非有勇无谋之辈耳。就其军事统率能力来看,绝非等闲之辈。如果再算上其万夫不当之勇,豪爽而有志、果断行事、讲义气,他是一位将门虎子,天下的英雄。

但是,英雄也有英雄病。项羽事实上和李自成、黄巢等人是半斤八两啊!他刚愎自用、易听信谗言、手段狠毒、极端自负。“鸿门宴”上,他完完全全地暴露了这些缺点,没有杀掉心腹大患刘邦,反而认为他忠心可靠,这导致他走下坡路,最后又从下坡路走向了失败。

项羽在鸿门宴后血洗咸阳:杀秦降王、烧阿宫房、抢劫财物,自封“西楚霸王”,又大封诸侯,把农民起义军辛辛苦苦打来的天下分得乱七八糟。

最终,项羽终被刘邦击败,在垓下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突围至乌江时仅剩26骑,他将乌骓马托付给乌江亭长后与追兵一场血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血流成河,尸积如山......项羽自刎而亡......。哀哉!这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在一片楚歌声中带着最后的自负踏上了不归路。

项羽一生十分短暂,有如一颗流星,划破长空,闪烁光辉而又转瞬即逝。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一生,由于他勇敢、刚果、胸怀大志创造了一番宏图大业,又因为自负、残暴、独断专行葬送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读项羽本纪有感3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项羽虽然失了天下,但却得到了后世人的肯定。而我们今人活在当下,有的人为了金钱忙忙碌碌,有的人为了名利尔虞我诈,有的人为了美色朝秦暮楚,有的人为了一时安逸玩物丧志。试问有多少人能够像项王一样活出自己最最真实的一面,即使历经沧海桑田,如今回首仍然让人感觉到如此的鲜活如此的呼之欲出。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放下书本,拾起心情,却又感觉是如此的感慨良多。每天都要把自己藏在面具与外衣之下,在很多人的价值观的压迫下生活。虽然能得到上级的肯定,得到朋友的羡慕,却在这日复一日的庸庸碌碌中失去了自我。到头来也许我们的墓志铭上会有华丽的语句来形容我们短暂的一生,但是这是否就是我们想要的呢?人人生而不同,但是很多人都走上了同样的路,重复了同样的事,人的个性在社会的砂轮不断的砥砺下变的暗淡。

项羽的一生可能比我们很多人都短暂,但是他活的是如此的本色。虽然他会因为久攻不下而把别人的父亲妻子架在油锅上要挟;虽然他会因为一个官职,把已经刻好了的官印拿在手上反复把玩却不舍得给;虽然他会因为一句“沐猴而冠”而暴跳如雷;虽然他会为了一个歌姬而愁肠百转。但是谁又能说他不是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毫无顾忌的展现了出来呢,比起那些在乎“众口铄金”而畏首畏尾,首鼠两端,总把自己藏在迷彩下的人项羽的这些缺点反而更让他显得亲切与真实。

往事越千年,在品读《项羽本纪》的时候或许才真正能体会李清照发出的“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感慨。在大浪淘沙,泥沙俱下后,细心去捡拾,会发现原来项羽带给我们的率真与不羁是如此的珍贵,如同一颗夜明珠在冥迷的夜中照亮了前进的路。

读项羽本纪有感4

多少年繁华过往,白云苍狗,历史如烟。多少英雄垂泪杀场,又有多少的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提及项羽,脑海中浮现的是千年古战场上猎猎作响的旌旌战旗,是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是金戈铁马背后的尺寸柔情!快意恩仇身死乌江,他是历史的巨人,为历史注入了最有气势的磅礴简章!

读项羽本纪我心中不时涌起一阵阵的感慨。项羽,在一个战争的年代用一份属于自己的豪情成为了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那个风雨交接的历史时代演绎了一段英雄本就该有的豪迈。

他,豪情冲天,爱江山,爱美人,痛惜英雄,重情仗义。他是一个足矣让人快意的英雄!

项羽二十四岁便举兵反秦,年幼时就跟随叔父学兵法不学剑术的大志,从来就不曾停歇成为一代英雄的步伐。

鉅鹿之战时,面对比自己多出数倍的大秦雄师,他选择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他的勇气与无畏注定了他以少胜多的战局,注定了各路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精彩瞬间。他可以以少胜多,一生70余战,战无不胜,尽显了儿时就曾积淀的军事才华。

也许司马迁认为霸王的性格太过完美,也或者是项羽的义气和妇人之仁造就了“鸿门宴”这一场让后世不绝惋惜的历史。优柔寡断,刚愎自用,范增放走刘邦,曹无伤性命生死,这一切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如果故事不是这样发展,如果刘邦身死鸿门宴,那么何患楚汉相争,哪来四面楚歌?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如果亦没有是想,历史的结论从来都是肯定的。

谁能说,刘邦小人建立大汉江山是悲剧,谁就是对历史的不尊。试问,没有大汉王朝的建立,何来张赛捧回的那束天山的雪莲?

英雄不一定就可以无限的推动时代的发展,小人也不一定就不当华夏的天下。至少历史告诉我们,汉朝的建立是正确的历史抉择。

四面楚歌,天不待我,英雄悲仓。

当项羽带着800随从,死别虞姬,冲出重围,看着身后的十几人时,我想,他的心是在悲鸣的,后面是不尽的追兵,前面是滚滚的乌江,江后是他情愫中的江东父老。这时,我们昔日的英雄似乎已经累了,想起虞姬的死,想起死去的万千将士,霸王东山再起的豪情似乎已经全无。

当他一人斩杀一百余人于马下,看到他手下一个将士也在追杀他的队伍中,于是他大呼“汝非我贾人人乎,拿我头颅去!”于是拔剑自刎死于乌江畔。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他死的何其潇洒?

萧萧英雄路,茫茫马逐鹿。一代英雄就这样,将遗憾留给后人,也许别人会觉得他的自刎是懦夫的行径,但是我读项羽本纪始终认为他是不折不扣的英雄。

项羽本纪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通过项羽悲壮的人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智勇双全的人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读项羽本纪有感5

你是你,破落的贵族,莽撞的英雄,吴中子弟莫能及的勇士;几千年前的战役,几千年后依旧传颂,因为你是你,西楚霸王——项羽。

“项燕,楚国之将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春秋战国,群雄割据,秦起一时,覆灭六合。你那楚国也随之而亡了。然而即使身为前朝遗民,你那身上却有着楚国贵族,名将后代的任谁也湮灭不了的王者气度。君临天下之霸气,是你。

“书足以记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口出狂言,那是你有实力。才谋远略,力能扛鼎,凡夫俗子望尘莫及。少年鸿鹄之大志,是你。

“彼可取而代之以。”始皇游会稽,庄严肃穆,你却不服其威仪;浊世之下,酷吏之中,你却敢高言:取而代之。敢做敢言之担当,是你。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营赵歇,诛宋义,仅留三日之口粮,却使“当是时,楚兵冠诸侯。”矩鹿之役,历九战,凭五万楚兵破章邯二十万大军。运筹帷幄之头脑,是你。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客,意在沛公;绝佳机会,你却不齿;箭在弦上,你却犹豫放弃;跑了他,毁了你。唉!为人处世之大度,是你。

“骓不逝兮奈何兮,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之兵四围,楚国之歌骤起,连你也没了主意。乌骓宝马,虞姬爱妻,十万大军,如何舍弃。儿女情长之侠骨,是你。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乌江水畔,渡者生,留着死。而你却因“无颜”将“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这是糊涂还是明白?舍生取义之浩气,是你。

我的将军,我的霸王,我的项羽,你有你的虞姬,你有你的乌骓,生陪你,死为你;人生短短数十载,得一红颜,有一知己,足矣。霸王,你的死不是悲剧,是个传奇。

读项羽本纪有感6

这学期期选修了史记导读这门课,所以有机会认真的读一读这部史家经典著作。

记得初次读《项羽本纪》,是在高中的时候吧!记得那个时候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背古文,所以经常要被迫读一些十分生涩的古文,然而我却是从那时侯起,渐渐迷恋上了古典文学,对于别人的无奈来讲,那时候的我应该是欣喜的吧!

人们都说他是悲美英雄,由于他的勇,他的悲,他的爱,他的儿女情长……

再读本纪,全篇最使我震撼的一幕发生在垓下:当四面楚歌的项羽独带二十八骑,愤愤地道出了那句被后人紧紧握住作为证明其自负把柄的话:“是天亡我,非战之罪”之后,面对敌众我寡的局势,他坚定地对所剩不多的部下说:“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接着,他的诺言都一一实现了……重聚战将后,那个悲美英雄悠悠问道:何如!就在此处,我忽地就被他的霸气所震慑,所感染了,我不由自主地钦佩上了他,即便,这个人物是我一直所不喜欢的:因为他的自负,他的优柔……末路的英雄总会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何况那个英雄是项羽,那个场景是在垓下。

总观全篇,项羽的诸多缺点导致了他不能被大多数忍喜欢,他实在是过于嗜好杀戮:在发迹之前,诱杀无辜县令,而那人正是要资助他去暴的资助者;而后,他又杀卿子冠军宋义,而且他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认为宋义延误战机,只为保己,而这个人又是义帝亲封的上将军,谋略过人,亦曾经预言过项梁的失败;而后项羽屠咸阳,坑秦兵,尽失民心。这样一个双手沾满了无辜生命的鲜血的人,后人仅仅因为那段霸王别姬的逸事,乌江自刎的悲壮,便十分的怀念他,赞誉他为悲美英雄,所谓英雄,不单指勇力,智慧,我想更重要的应该是他的德行!

他是当世无双的勇将,但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因为这个人内心里并没有安天下的志向,亦可说是胸无大志。徒有谋臣范增却不能挺之用之,他的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项羽这个悲美英雄也只好在历史上来充当这样一个让人又敬又恨而且又怜的矛盾角色了。

读项羽本纪有感7

成王败寇转头空,红颜乌江拔剑刎。

佳影香销楚歌声,我怜霸王失佳人。

不忍江东三户亡,离殇自留冲敌阵。

不愿吴楚付战火,弃剑赠马死城东。

暗流穷尽,红颜梦,一世情殇

时光的尘埃,抹不去相思的涟漪。就象一个回眸,一个眼神,就定格在爱的十字架上。一生的纠缠,是那么的此起彼伏,谁能忘记那天涯路,人生漫漫,其乐融欢。真爱,就象一个爱的锁链,把痛苦的相思锁紧。那菩提树下的爱和婆罗印上的镌刻,都是那么的铭刻,烟雨迷蒙的樵头,是否能看到恋人的影,在徘徊。

一种无言的痛,永远的埋在心间。半夜透凉的心境,唯有自己独饮。不想在去扯开薄薄的纱,揭开那伤心事,只有玉枕纱幔,在梦里情牵。

就象昨夜的雨疏雨骤,无法忘记那绝情的画面。你的脸似冰霜,嘴吐寒冰,把我对你的爱定格在那空茫场上。似利剑穿心,我象一只东倒西歪的帆,没有了着力点,那痛苦的船不知飘摇到何处,才是我爱的彼岸。

也许,应验了那句话:“爱得越深恨就越深的道理。”此时就象被绑在痛苦的十字架上,任凭你在我的身上抽打刮割,我都无所谓,因为我早已属于你,即使你把我粉身碎骨,我都愿意,谁让我是你的,一生一世都无法券改的允诺。

你的暗香盈秀,似把我醉在黄花酒中。我醉,我晕,我象被你驾驭在云顶上。那美,那幸福,那回味的滋味叫我魂牵梦绕,似爱的卷帘风,把我的美梦盈牵。我象在惊涛骇浪里执箫抒怀,在波澜壮阔里吹笛奏爱,就象你美丽的曼妙,在我心海里荡漾,我象牵着红鹦鹉的脚在飞,在荡。那美若仙境的抵触,总是徘徊在我的心间,是那样的抹不去,似藤藤的丝连,叫我心碎的缠绵。

爱呀?怎么这么难!爱你时是那么的惊涛骇浪,不爱你时就象冷若冰霜。是现实的无奈,还是爱得不够深浅。总而言之,爱难道真的是捧场做戏。爱就爱了,不爱就一拍既散。很现实,也很残酷。倘若你要去捡回爱的肥和瘦,到死你也不会明白。不真心,永远得不到爱,只有空徘徊,才是你的无奈。

我们谁都想过风花雪夜的日子,我们谁都想天长地久,地老天荒。可是现实又是怎样呢?你想人家不想,你爱人家不爱,那不就是空徘徊,又无奈的结局吗?你此时想放下,又放下不了,你爱她是那么的至深,甚至说已经到了顶峰。但人家对你的爱,只是涉取,根本一点也没有打动人家的心,或者说只是和你玩玩而已,不值得一提。是你的不够诚心没有打动她,还是你的千般疼爱叫她生厌,纵然一句话,她归根结底就不爱你,只是你的一相情愿罢了,这不就是所谓的单相思吗?女人苦,男人更苦,特别是被这样女人抛弃的男人,还那样的痴爱人家,更是苦不堪言。

都说拨开云雾见晴天,到现在还是那样呢?我就象在你的一团迷雾中生活着和痴恋着,那单相思的苦,只有我独自忍受。锁楼不住空留走,人去楼空万捷径。枯草,小径空徘徊,冷落寒秋独自忍。

暮霭凌空,画楼捷径。我就象一只寒鸦在凄怆的寒夜里飞奔,折腾。屋里洒落遗弃的银川瀑布,早已被你的嫚纱莲影卷走,我象惆怅的庐户,象僧侣在孤庙里踌躇。

极目远眺,芳草天涯,那些参差的烟树,找不到栖息的处所,就象在云雾里飘楚,在晚霁的.烟波里野渡,独影摇红,一片凄清苦雨,那般爱里词穷。

别愁纷絮,一切都在空茫中。想催年更景,一切都是烟云。想找回云雾里的烂漫,可老天不肯着眼。只有肝肠寸断,在爱的云雾里飘游,苦了天,苦了地,苦了爱的自己。

天涯海角谁知我心愁,唯有我独自令。

读项羽本纪有感8

项羽,一代英雄豪杰,曾指挥千军万马,却与在刘邦的战斗中失利而未能取得天下,最终在乌江含泪自刎。项羽为贵族之后,依仗叔父的栽培发家,直到使得天下诸侯归顺,证明了他非凡的一面。那么,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样在后来的战斗中,又出于什么原因使得他众叛亲离,走向失败的呢?这真是一个很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首先,项羽作为楚国贵族的后代,具有先天性优势,在项羽本纪中范增对项梁说道:“当初楚怀王受骗入秦国,楚人无不同情楚怀王。秦灭了六国,只有楚国最为无辜,项君世代为楚将,所以大家都来投靠项君,以兴复楚国。”由此可以看到,项羽和项梁利用人们的心理而顺利起家,又因为项梁善于用人,年长有谋略而得到了众人的推崇与信服,项羽通过自己的家室和叔父,取得了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其次,项羽天生气度不凡。有人说他刚愎自用也好,暴虐也罢,但是它具有的勇敢与开创精神,是众人无法比拟的。巨鹿一战中,项羽能够杀掉上将军宋义,劝说众人和他一起破釜沉舟,就已经充分证明了他的胆识与谋略。宋义也非等闲之辈,在项梁和章邯对战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项梁必败,并劝说使者高陵君做好了防范的准备,深得楚怀王的赏识,尽管在指挥战争的过程中失掉民心犯了错误,但如此轻易被推翻,也能看出项羽的才华。破釜沉舟,本是正常人不敢做之事,但确实符合孙子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绝地而后存”的说法,“破釜沉舟”使得兵士的士气高涨,取得了大捷。项羽本纪中提到过项羽年少时叔父教他学习,最初是写文章,项羽不学,使用兵器,项羽依然对此表示蔑视,他说:“我要学的是敌万人的学问。”但后来又没有认真学习兵法。但通过这一次对兵法的使用来看,项羽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与军事家。他的气度与开创精神也是的诸侯对他顶礼膜拜,成为了首领。

项籍身长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铁鼎,力气超过常人。有着显赫的家世和叔父的栽培,而刘邦只是一介草民,自身武功实际中没有相应提及,但据本人推测应该顶多是一般水平,反正肯定是远远不及项羽。从自身的各方面条件来看项羽显然占据了很大优势,但是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为什么刘邦会将项羽逼入绝境而取得最后的胜利呢?这也得从项羽自身分析。

首先,项羽对于天下局面的判断出现了问题,也就是说有些盲目自大,低估了刘邦的实力。而刘邦恰巧又是装孙子的能手。估计项羽开始真正注意重视是在楚怀王指令“先入关者先为王”,刘邦占了便宜去攻击秦军然后入关这件事情发生之后,脾气暴躁的项羽哪能容得刘邦称王这种事发生,所以立誓除掉刘邦。而刘邦又是老奸巨猾之人,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又向项羽认错又说好话,最终使项羽放松了戒心,趁着项羽摇摆不定之时溜之大吉。多年的明争暗斗中,项羽始终是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但刘邦却低调的不断积蓄实力,赢得民心直到实力相当才与项羽叫板,一叫板便把项羽拍在了沙滩上。项羽对于对手实力的认识存在缺陷,使得他没有把威胁扼杀在摇篮之中,最终酿成了苦果。

项羽自身性格的缺陷也是失利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其两面性,项羽霸气,勇猛,自信,敢作敢当,具有领导者的风范,但同时性格也存在着易意气用事,缺乏深度思考,残暴的弊病。历史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证明了一件事“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项羽破襄城将守城军民活埋,擅自废掉义帝自立为王等事情也一步步使他失掉民心。当初周厉王时,用各种严苛刑法堵住国人的嘴,以为这样天下就得到了大治。但实际上就像进谏的臣子所说:“百姓就像那洪水,一味的堵塞只能使积怨更深;而只有疏通才能治理根本。”同样的道理,项羽的种种作为只能让诸侯畏惧,而并不能像刘邦那样通过宽厚仁义而使得诸侯从内心归顺。这也可以说是项羽的浅陋之处吧。看完项羽本纪又联想到秦始皇,因为这两者在性格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为什么两者的结果截然相反呢?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讲,秦始皇之前有穆公、孝公打下的坚实的基础,秦国政权当时传到嬴政时已经非常强盛,统一的时机已经成熟,天下没有能与秦国相抗衡的,秦始皇虽然为人也暴虐阴险,但是他能很好的认清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能隐忍,“我即使对这个人的某些做法很不满,对这件事情很反感,但只要有助于我取得天下的,就会去采纳。“这不得不说是秦始皇的高明之处了。至于项羽,天下有刘邦这个强劲的对手,又缺乏对于自身的修养与反省,最后只得发出类似“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无颜见江东父老了。

褒也罢,贬也罢,一点毋庸置疑的是,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项羽必定是最澎湃的那一朵浪花。世人不会遗忘,那个曾经叱咤风云,指挥千军万马的英雄豪杰。

读项羽本纪有感9

因为看黥布列传诸多情节与项羽有关,返回来把“项羽本纪”看了一遍,感触良多。

项羽世代为楚将,其叔父项梁。

陈涉起义那年的九月,会稽郡守把项梁叫去商量,说江西皆起,此亦天亡秦之时,俗话说先发制人,后发则制于人,吾欲起事,使公及桓楚将。项梁脑筋转得快,立马心里就有了主意,说,桓楚正逃亡在泽中,我侄子项羽知道他的去向,我去找他来。然后他叫项羽持剑立在门外,让他看其脸色行事。项梁回到郡守房间,说“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项梁就把项羽叫进房间。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项羽手起剑落,一剑斩了郡守的头颅,就这么简单地杀了本欲与他们一起起事反秦的会稽郡守(可怜的人啊,对项梁叔侄本无恶意,结果连名字都没留下就成为项羽剑下亡魂)。项梁持郡守头,佩郡守印,走出郡守房间,一时间左右大乱,项羽所击杀数十百人,方令一府中皆懾服,莫敢起。项梁召集认识的各路豪强官吏,宣布起事反秦,遂举吴中兵,征集下割各县壮丁,得八千兵士,再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等职,其中有个人没得职位,去问缘由,梁曰:“前日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能任用公。”众乃皆服。于是项梁自任会稽守,项羽为裨将,管理下属各县。

刚一起事就充满血腥凶暴,比较起来还不如像陈胜吴广那样,塞个纸条放到鱼肚子里,刻个石碑埋在土里之类的,有点浪漫主义色彩呢。不过项梁基本上是个有点头脑的人吧。

说到这里,其实项梁项羽叔侄起事也不是偶然,书中有交代,项羽从小就是胸怀大志的人,当年项梁与项羽因杀人避仇躲到吴中,秦始皇巡游会稽,两叔侄在人群中观礼,项羽就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项梁较为老成知道利害,赶紧掩了侄子的口离开,但心中已有些罕异。这个情节也许有演义的成分。不过两叔侄在会稽比较有名,项梁“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项羽则是天生有神力,“长八尺许,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叔侄俩相得宜彰,起事前已在吴中有些声望和势力,这些背景应该是靠谱的。

另外,从本篇一开始的描述已经看出,项羽很有个性,对自己的武力比较自信,但是学习就有点不大上心,“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恨铁不成钢,项羽还有理由:“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项梁乃教籍(项羽名籍,字羽)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看来,项羽显然不是一个好学生,放到今天绝对过不了高考关。那么,项羽的成名是否证明:自古以来差生也可以成功的,高考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好励志);但是,项羽最后的失败是否又证明:无论如何,不学习始终无法成大事的(仍然是劝学励志的好题材)。嗯,好像前后有点矛盾……反正吧,事情就是这么个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结论。————不好意思,我又进入话唠模式了。

回到战国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项梁起事后,广陵人召平矫陈王诣封项梁为楚王上柱国,令他急引兵西击秦。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此时陈婴也在东阳起事,东阳豪杰聚了二万人想拥立陈婴为王,陈婴反复推辞不愿牵头,告诉一众军吏,说项家世世为楚将,不如让他们为将帅,“我倚名族,亡秦必矣”。于是,东阳豪杰以兵属项梁。后来,黥布、蒲将军也以兵属项梁。共六七万人,军下邳。项氏军队逐渐壮大。

然后经过一番混战,先是打败了秦嘉,兼并秦嘉军队,再与秦章邯作战,项羽攻襄城,“已拔,皆坑之”。此时项梁闻知陈王的确切死信,就召诸别将到薛城议事。范增建议立楚王。项梁从其议,乃求楚怀王孙叫“心”的,立为楚怀王,陈婴任上柱国,项梁自号为武信君。此时刘邦已于沛县起事参加了这次议事。

几月后,项梁带兵攻亢父,与齐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大破秦军于东阿。田荣带兵归齐后,顺便赶走了齐王田假,立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田假逃到楚,田假的相国田角逃到赵,田角的弟弟田间也在赵地不敢回齐。项梁破了秦军后乘胜追击,并催促田荣一起攻秦,田荣提条件,要项梁杀田假才会助楚攻秦,项梁拒绝,同时赵国也不杀田角田间“以市齐”。“齐遂不肯发兵助楚。”这件事导致后来项羽分封诸侯时没有田荣的份,田荣不服,叛楚。

项梁派刘邦、项羽屠城阳,攻定陶(未果),杀李由,攻外黄(未果),一路攻城略地,逐渐有些骄傲。宋义劝项梁骄兵必败,项梁不听。结果秦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于外黄,项梁死。

唉,项梁有头脑会兵法,与项羽的勇武相配,本来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可惜就这么死了,天不佑项羽啊。

刘邦项羽带兵离开外黄攻陈留,陈留坚守不能下,两人商量,项梁军破,士气受损,不如回守,乃与吕臣军俱引兵而东,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碭。

这边章邯破了项梁军队,认为楚军已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时,赵歇为赵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兵败后逃入巨鹿城中。“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这时候陈余带兵驻于巨鹿城北,称为河北军。

楚怀王见项梁军被破于定陶,就来到彭城亲自领兵,这时候齐国的高陵君因为在项梁失败前听到宋义对项梁骄兵必败的预言,对宋义十分信服,就在楚怀王面前极力推荐宋义,“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

但是,事实证明,这个任命是失败的。

宋义率兵行至安阳,停留了46天,项羽催促,说目前秦军围赵王于巨鹿,要赶快“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则说“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打的是捡落地桃子的主意。宋义是主帅,只好听他的。但是宋义做得有些过分,乃遣其子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而此时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极其愤怒,乘早上朝见宋义之机,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众将皆慑服,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将军诛乱。”然后大家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并派人去追杀了宋义之子宋襄。派人报怀王,怀王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黥布、蒲将军等皆属项羽。这个,又一次手刃上司,夺得指挥权。项羽实在不是一个容易掌控的下级。唯一可以控制他的恐怕只有项梁,可惜死早了。

至此,楚怀王只是个橡皮图章,项羽成为楚国的实际统帅。

项羽杀了卿子冠军宋义后,威震楚国,名闻诸侯。派黥布、蒲将军带二万兵士渡河,救巨鹿。战事稍有胜利,陈余又请求援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一到巨鹿就围了王离,与秦兵交战多次。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诸侯兵也到了,不过均作壁上观,楚军则以一当十,楚兵呼声振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结果大破秦军巨鹿解围后,“项羽召见诸侯,入辕门,无不膝行而上,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矣。”此时,项羽(楚军)之勇无人能敌,项羽凭楚国战功成为诸侯统领。

然后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不下。秦二世派人去责备章邯,章邯就派长史欣去秦宫请示汇报,但是赵高把持秦政,让长史欣等了三天还没见到赵高,心知不妙,跑回到章邯军中,帮章邯分析,推测赵高可能害章邯:“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同时,陈余也写信劝章邯叛秦,章邯犹豫了。偷偷派人与项羽定约。约未成。又打,漳南、汙水,三次大破秦军。此时败军章邯固然已无战意,胜者项羽军也粮草怠尽人困马乏,于是两军于洹水南殷墟议和。项羽立章邯为雍王。但是,主帅是降了,士兵却出了乱子:诸侯兵士以前在服役或路过秦中时,秦中官兵难免傲慢,如今情势改变,诸侯吏卒自然对秦兵多有奴虏行为,秦兵们私下就有了怨气。诸将听到风声,告之项羽,“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项羽以为然,“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新安城南。”——唉,一声叹息。不知道当时章邯等人对此事作何感想……

项羽这一路腥风血雨杀过来,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完全没有半点夸张啊。

然后就是著名的鸿门宴的故事了,以鸿门宴为转折点,项羽的人生曲线从上升开始折向下沉。不过这一篇已写得太长,很累了,后面的留待下一篇再写吧。

这次把项羽本纪重新看了一遍,完全颠覆了以前对史记本纪的看法,本来我一直吐槽本纪没有世家和列传写得精彩的,现在重新看了这一篇项羽本纪,简直惊艳。写得太好了。

如果可能的话,也许以后在继续往后看列传的同时,可以时不时的返回来重新看几篇本纪。看情况吧。

读项羽本纪有感10

之所以称之为粗读,主要是时间不足,又患于文言文功底的浅薄,几乎只是草草浏览,若要说读懂,则还是靠了译文。虽说如此,凭借这次的阅读和已往对项羽这个人的认识,还是产生了一些想法与见解,借此表述一下而已。

他是狗熊,亦或是一代枭雄?读罢掩卷,这个问题却始终挥之不去。也许,项羽真就是两者的统一吧。若是客观的评价历史,单方面的不满,单方面的崇敬都是不可以的。虽说《史记》中掺杂了许多司马迁的观点,字里行间溢出的是他的感情,他的思想,但是,却仍旧有许多地方,他的情感与我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我不是历史学家,我不指望着什么还原历史真相,我更渴望从人性,从项羽的本质上来阅读《史记》,从中发掘我想要的。

他是熊。在书的开头就草草地为项羽的失败埋下了伏笔。“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竞学”。少时的项羽,几乎可以说成是一事无成,他没有毅力,不用心钻研,浑身上下散发出一种浮躁之气。由此联想,20余岁的他,血气方刚,头脑发热,又怎能敌过能屈能伸,老奸俱滑,沉着稳重的50余岁的刘邦呢?

他是雄。他是贵族出身。“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在封建社会初期,贵族出身,加之秦王暴政,项羽不知凭此笼络了多少民心。又加之“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更是说明了项羽先天条件好,有着成为一代豪杰的各种条件,枭雄之相!

他是熊。本已接近“天下无敌”的他,在鸿门宴上坦言“此沛公左司王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如此出卖了为他报信的曹无伤,可见做人之无心机;又“君王为人不忍”,不杀刘邦,错失良机,可见之优柔寡断;又“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显示其人目中无人,骄傲自大,不够低调。

他是雄。汉二年春,“项王乃西从大萧,晨击汉军而来,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体现了他的作战才能,英勇善战,为人们所敬佩,感慨。

他是熊,碍于面子与那层虚荣与羞耻之情,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亡我,我可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他失去了最为宝贵的东西——勇气与希望。过了江东,发生了什么事情,又有谁会知道呢?历史也许就在项羽的一念之间而被颠覆,为什么不勇于尝试呢?逃避的人是胆小的人,胆小的人绝不是勇士!

他是雄。司马迁曰:“夫秦失政,陈涉难守,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王诸侯来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他是熊。司马迁又曰:“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为征经营下下,五年卒之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由引观之,项羽的确是“熊”与“雄”的统一。既然没有绝对,没有所谓的尽善尽美,那么我将尽力学习项羽的“雄”的一面,摒弃项羽“熊”的一面,“博古以为通今”,就让项羽的故事永远尘封在历史的卷轴之中,让我的故事在明天更加精彩!

第五篇:项羽本纪教案

房山高中生态循环课堂教案 高二语文 第11周1个 总编号:42个 主备人:刘 荣

项羽本纪

(一)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等文言知识。2.翻译重要的句子。

2.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刻画人物的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等文言知识,并能翻译重要的句子。

三、教学方法

1.利用自习时间完成自主学习部分内容,查阅基础知识。

2.结合注释、古汉语词典,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统研文言知识。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学生背诵 学生诵读1-3段

二、学生展示

项梁怒之 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壮丁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毋徒苦天下之民 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 欲坑之 项王然其言 项王军壁垓下 尽走险阻

项王泣数行下 左,乃陷大泽中 欲东渡乌江 渡江而西

亦足王也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闻之皆争下项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身七十余战

三、学生互批

学生分组板书

教学方法

教师适当点拨,归纳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

四、合作探究

1、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②祖父为秦所戮。

寓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

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身世信息与人物

2、第二自然段写了项羽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两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豪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性格及命运之间的关系

特点。

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

五、精讲归纳

(1)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攻占(2)戍卒叫,函谷举(被攻占(3)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率领(4)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率领(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6)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持,拿(7)举身赴清池。(投(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尽(9)举世皆浊我独清。(全

六、课堂检测每节课后面10分钟、布置预习发放下一节课学案,并提出预习要求

教学反思:

掌握重要实词的多项意义)))))))))

下载《读成语 说项羽》教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成语 说项羽》教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项羽本纪》教案

    广东实验中学教学设计 任教老师: 杨芳 课程名称:高中语文选修9 课题:《项羽本纪》 授课时间: 2010-03-0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学常识,掌握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疏通......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 目标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运用所学文章进行片段写作训练。重点 片段写作训练;基础知识。 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

    《项羽本纪》教案

    《项羽本纪》教案 【教学目标】:1、 积累本文文言知识点。 2、 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辨正地认识、评价,砥砺学生自我的人生修养。3、 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教学重点......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掌握文章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特别是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两类现象。 2、理解并把握文章内容,特别是人物对话、人物等......

    原创 精品教案 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司马迁刻画人物的技巧。 2.感受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能有自己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反反复复看《项羽本纪》,项羽的形象在我的......

    参考《项羽之死》教案

    (三)学习鉴赏历史人物的方法 1、评价历史人物应当有理有据。以太史公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为例推出此方法。 2、评价历史人物应当客观辨证。以李清照与毛泽东等人评项羽的不同诗......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第二课时) 泉州五中吴菊平(开课时间:2007年12月21日上午第3节 地点: 101电教室) 【教学目标】 1、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2、学会客观地评价......

    《项羽之死》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第一课时) 2、结合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二课时) 3、把握文章内容,掌握评价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