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教案

时间:2019-05-12 20:5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教案》。

第一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教案

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2.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情感目标:1。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培养学生富有个性,高尚健康的审美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3、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4、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试卷 课时安排:

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考纲解读;命题趋势及对策;考题例析。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福斯特:假如散文衰亡了,思想也将同样衰亡,人类相互沟通的最好道路将因此而切断。散文就像一座干净的村庄温暖着焦灼的读者,熏陶滋养着一个又一个心灵。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今天我们开始进行散文阅读的复习。

二、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从选材上看,考试大纲明确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类型及顺序,即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由此可以看出,小说、散文仍然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热点体裁。从作品出处看,地方特色、名家名作仍是选文的重要方向。从考查内容看,试题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了考生的创意解读能力和探究能力,有的还间接考查了学生的写作分析能力。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并提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三项九条具体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属文学作品阅读,高考测试除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外,还要考查学生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

三、知识点考查

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考的大多是散文,题型变化不大,难度逐步降低。但从学生的解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走。

四、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命题。

2、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3、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4、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5、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五、解题方法点拨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类

【命题角度】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语境义)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答题步骤为:

①本义入手,追根溯源。根据词语的本义,从上文中找到相关语境。

②关键句子寻线索。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③思路延伸得情感。通过类比联想,借鉴同类文章的写作特点找到答案。【命题角度】2.与本文主旨相关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明确词语地位。与文章主旨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概念,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

②分析结构抓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看清作者写了几个层面。

③抓关键词句,概括要点。从体现几个层面的关键句子入手,抓关键词概括出答案。【命题角度】3.表达段中、文中核心概念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审清题意明区域。看清答案从段中找,还是从全文找。

②整体把握,分清层次。给段落或文章分层次,找全词语的内涵层面。③锁定关键词。由体现词语层面的关键词概括出答案。【命题角度】4.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结合文意定层面。结合文意,分清该词语包括几个层面的意思。②立足全文,锁定区域。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各个区域,锁定关键句。③归纳概括。从关键句中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关键词,归纳概括出答案。【命题角度】5.需要概括含义要点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明确地位,审清题意。分析题干要求,看清需要概括含义的词语是文章的标题,还是段落中心词。

②分清层面,概括信息。立足全文,分清词语包含的层面意思,总结概括出含义要点。【命题角度】6.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指代义)【答题思路】

①理解词语本义。所谓词语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临时含义。

②圈定特殊语境。圈定特殊语境,即圈定该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如此,方可能便捷地理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解词语的临时含义产生的环境。

③联系语境分析。联系特殊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

【命题角度】7.运用了修辞的词语(修辞义)【答题思路】

①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

②联系语境析修辞。任何修辞离开了具体语境,便不能发生作用,显出功能。故而,联系题干中要求解释的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有效阅读区间),分析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格。

③瞻前顾后断深意。在有效阅读区间内,在该词语的前或后皆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抓住了这些阐释性语句、语段,便找到了打开词语修辞义大门的钥匙。

④概览全文看表里。若在有效阅读区间内没有对须释义的词语的阐释性语句、语段,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文章表面上(表)写什么,实际上(里)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方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

【命题角度】8.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锁定有效阅读区间。根据题干提示,找到需要解释的词语在文中对应的位置,从而缩小搜索答案的范围。

②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文本中的相关区间中,一般都有与试题答案相对应的阐述性、表述性词语、句子。抓住它们,便找到了答案的核心内容。

(二)“表达技巧”鉴赏

1.从审题入手,善于从题干及选项中获得答题的信息

要善于揣摩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准确地找到答题的切入口,从而比较准确地找到文中的相关信息区间。

在题干中,常常会指明问题的区间和考查目的及要求。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很快找到答题的切入口。

阅读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题干上,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是正确解题的重要途径。

2.掌握答题技巧,从内容上把握答题的要领

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方向,这仅仅是答好题的必要前提。要进一步找准答题的信息区间,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筛选并整合答题的内容,还需学会答题技巧,善于借助原文内容,把握答题的要领。

命题所涉及到的信息区间,它可以是一个小节,可以是两个小节,也可以散见于全文的相关区域。“概括”就是根据命题要求,运用求同思维从不同的信息区间,抽象出相同点。这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有些考生由于寻找相关信息的失误,而导致概括的内容完全脱离命题的要求;由于运用概括方法的不当,而导致概括的内容舍本逐末,或不够全面。由此可见,掌握准确寻找相关信息的方法,提高分析综合的能力,在概括中注意到概括角度的一致性、涵盖内容的全面性,就能减少答题的失误。

解答表达技巧类试题时,一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考虑,侧重内容的一般是证明观点,或者增强表达效果,侧重形式的一般是使用什么手法和表现方法?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具体,不要笼统地贴标签。

3.语言的运用,力求准确、精练、概括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以主观表述题为主要的考查形式,要求考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解答题目,所以如何组织好答题的语言,把筛选整合好的内容准确、精练、概括地表述出来,就显得非常重要。

①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组织答案。

一般来说,答案所涉及到的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就能“抠”出答案来。当然找出的词语、句子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需经过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比较接近标准答案。②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从适宜的角度作答。

即:怎么问就怎么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有时在原文摘取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的内容,但不能从命题者所“问”的角度作答,如果直接使用会使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定要紧扣题目的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排列组合,特别注意用句式的变换来重组,使之成为与命题提问角度相契合的答案。③ 语言表述力求精练。

这对于受字数限制的表述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高度概括的题目,当我们筛选整合好文中的相关信息之后,要把具体、形象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的语言;对于解释、阐述、评价性的题目,我们可删去描述性的修饰语、较长的限制语,或合并同类项,或改字缩词,或使用指代词,使语言的表述高度浓缩,以符合题目的要求。顺便提醒,对于不受字数限制的题目,不妨多答些(不能过份),在踩“点”给分的批阅方式中才能避免吃亏。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首先必须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语汇、句段、结构、章法。其次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表述能力,懂得一定的写作技法。再次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归纳能力,能根据整体阅读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文学知识去分析评判作品的相关内容。同学们只要认真训练,是一定能提高解题能力的。

(三)“表达作用题”类

1、人称表达类

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下表: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便于直接抒情 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2、修辞方法类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这类语句作用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名所用的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现将《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列表如下: 比喻 夸张 拟人 对偶 排比 反复 反问 设问 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表达感情更强烈 表达亲切,有情趣 整齐,有节奏感 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 突出强调

(3)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3、表达方式类

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如下表: 表达方式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景物描写 白描 主要作用 以形传神

表达方式 工笔细描

主要作用

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准确传神鲜明

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细节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插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比喻论证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 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3)确定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4、行文段落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如下表: 开头段 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过渡段 承上启下(或启下)

结尾段 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如前例答为:①照应开头,呼应前文;②深化主旨,说明恩师高尚的品德将代代相传。

5、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表: 象征 扬抑 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 衬托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渲染

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 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以小见大 小中见大,表现人、事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6、物象类

(1)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如下:

结构

开头结尾的谋划

详略主次的安排 行文线索的贯穿 过渡照应的勾连 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

①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②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③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④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部分重要作家散文风格

鲁迅:观察冷峻,讽刺辛辣,批判严峻。巴金:真挚朴实,富有激情,寓深刻于平淡。

季羡林:“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本色天然,朴实无华,小中见大。冰心:清婉明丽。

秦牧:知识丰富,观察细致,构思精巧,文采精丽。李乐薇:写景优美,诗情画意,超凡脱俗。

林清玄:恬淡自然,蕴涵哲理;醇厚浪漫,宽容博爱;朴素浅易。贾平凹:清淡古雅。

毕淑敏:比喻形象,文笔流畅,情感真实,富含哲理。史铁生:沧桑内敛。

余秋雨:语言通俗,散文小说化;篇幅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课堂练习教学过程: 课堂导练

阅读方法回顾

现代文阅读失分的主要原因

1、读不懂原文,把握不准作者的感情;

2、不能吃透命题人意图,导致答题方向偏差或答题要点遗漏;

3、答题语言不规范,概述能力不强;

4、卷面马虎,书写潦草。

学习目标

通过对现代文阅读题的分析讲评来共同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1.如何快速读懂原作 2.设法吃准命题意图 3.准确简明组织答案 一 ² 快速读懂文本 方法提示: 第一步² 全神阅读,手脑并用,勾画圈点标志词句,提拎行文脉络,感知写作思路,捕捉内在情感,初识文章主旨;

第二步² 简要概括段意,理清层次关系,宏观把握全文,深刻领会主旨。

在快速阅读原文的基础上抓住各个段落里的关键词关键句对原文进行梳理和整体把握。

二²揣摩命题意图名师导学P194《上善若水》

1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的能力。答题方向: 句子段落在文章开头的作用通常为:

提纲挈领,统摄全篇 引起下文,作好铺垫; 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对照下文,突出强调;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在初步分析开头段与下文内容的联系后,判断开头段的作用应属于五种作用中的哪几种。

参考答案 作用: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 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1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对内容要点做筛选概括。答题方向:

梳理结构层次,找到答题区间; 优化整合,概括要点; 组织语言,分点表述。参考答案

因为都江堰的建造:

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 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

六、平涝旱”; 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 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⒔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考查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着眼从全篇角度进行具体归纳、分析、赏析。答题方向:艺术表现特色包含: 修辞:比喻,拟人,反复,排比等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 表现手法:衬托,渲染,想象,对比,象征等 结构章法:线索,形神关系,组材方式等 参考答案 艺术表现特色有:

①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②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 ③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 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④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1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 几层深意。(6分)

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参考答案:

①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 ②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 ③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课堂小结

牢记以下三句话,高考阅读准不怕: 读懂原文内容才是动笔答题的起点 揣摩了命题意图就是踩到了得分点 答案都在原文中间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课堂练习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练

真题精析

一、(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彩色的荒漠

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石油公路。新修的石油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窿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这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

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的铺上一片黄沙。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铸;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26棵胡杨,他们7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渐行渐远,塔里木河水显然已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

可是,这一条沙漠公路却宽阔、平坦,不逊于我在内地看到的任何一条道路。笔直的道路随沙丘的起伏,上上下下。炎夏地表温度可以达到60℃—70℃。你尽可以想象炎热、干燥、漠风会怎样折磨工人们的血肉之躯;但你无法想象,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与生俱来地生长在沙漠中一样。

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驰的困倦与疲惫。塔中油田到了。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突然闪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了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这会不会是幻觉?

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在油田,我看到最显眼、最有气势的两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在沙丘上。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

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答:第一问:①戈壁滩环绕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第二问: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解析:

(一)第一问筛选整合信息,答题策略:

1、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2、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3、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1)采用摘句法: 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2)采用合并法: 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3)采用提炼法: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二)第二问考查行文思路结构,注意,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回答,解题提示: 答“用意”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

15.(4分)

(1)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答: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仿佛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2)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答: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解析: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16.作者为什么说,在他所看到的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6分)

答:①相比荒漠和油田建筑的色彩而言,石油工人工装的红色显得更加耀眼夺目;②工装的红色如花如霞,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美好心灵的赞颂和敬仰;③工装的红色如共和国旗帜的颜色,寄托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17.(6分)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8分)答:第一问:

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来写克拉2号气井。

第二问:①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和荒漠地貌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②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③通过对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对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④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解析:鉴赏手法及作用和思想情感,解题提示:思路:判断手法,文中具体语句,表达效果。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课堂练习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练 真题精析

(全国卷2)(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岳桦 任林举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只有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所以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去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汽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色层出不穷,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接近山顶时,我无意地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地沿着山体将身躯匍伏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象形字来定义这个集体。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伏,象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汇不可的话,或许叫做“阵”及“阵营”更合适一些。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它们到底肩负着怎样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的生命基因都来自同一课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籽。白桦树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桦却命里注定地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回首一生的境遇,却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苍桑。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有人断言:“性格决定命运”。暂不说这句话用预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的环境的残酷。

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后来,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爆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上。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明快而轻松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它们看起来却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有删节)

14.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上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解析:考查行文思路结构,注意,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回答,解题提示: 答“用意”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答案:①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②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③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注意联系段落和全文中心)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

答案:①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②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因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③它们将面临新的抉择。

解析: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16.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它们的命运不同:白桦生长在山下,养尊处优,而岳桦生长在山上,身处绝境;②它们的形态不同:白桦挺拔明快,而岳桦身躯匍匐;③它们性格不同:白桦风流浪漫,而岳桦倔强壮烈。

解析: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答题策略:

1、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2、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3、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1)采用摘句法: 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2)采用合并法: 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3)采用提炼法: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1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案:第一问:拟人、比喻 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第二问:

①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揭示和提升。

解析:鉴赏手法及作用和思想情感,解题提示:思路:判断手法,文中具体语句,表达效果。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第六课时

教学要点:课堂练习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练

白马湖 朱自清

今天是个下雨的日子,这使我想起了白马湖,因为我第一回到白马湖,正是微风飘萧的春日。

白马湖在甬绍铁道的驿亭站,是个极小极小的乡下地方。白马湖并非圆圆的或方方的一个湖,如你所想到的,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湖水清极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沿铁路的水,再没有比这里清的,这是公论。遇到旱年的夏季,别处湖里都长了草,这里却还是一清如故。白马湖最大的,也是最好的一个,便是我们住过的屋的门前那一个。那个湖不算小,但湖口让两面的山包抄住了,外面只见微微的碧波而已,想不到有那么大的一片。湖的尽里头,有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村落,叫做西徐岙,因为姓徐的多。这村落与外面是不相通的,村里人要出来得撑船。后来春晖中学在湖边造了房子,这才造了两座玲珑的小木桥,筑起一道煤屑路,直通到驿亭车站。那是窄窄的一条人行路,蜿蜒曲折的,路上虽常不见人,走起来却不见寂寞——尤其在微雨的春天,一个初到的来客,他左顾右盼,是只有觉得热闹的。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春晖中学在湖的最胜处,我们住过的屋也相去不远,是半西式。湖光山色从门里、从墙头进来,到我们窗前、桌上。我们几家接连着,丏翁的家最讲究。屋里有名人的字画,有古瓷,有铜佛,院子里满种着花,屋子里的陈设又常常变换,给人新鲜的受用。他有这样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我们便不时地上他家里喝老酒。丏翁夫人的烹调也极好,每回总是满满的盘碗拿出来,空空的收回去。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便平静了。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这个时候便是我们喝酒的时候。我们说话很少,上了灯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若有月光,也许还得徘徊一会;若是黑夜,便在暗里摸索、醉着回去。

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西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流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的。在春天,不论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马湖都好。——雨中田里菜花的颜色最鲜艳,黑夜虽什么不见,但可静静地受用春天的力量。夏夜也有好处,有月时可以在湖里划小船,四面满是青霭。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蜃楼海市,浮在水上,迷离徜恍的;有时听见人声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若没有月呢,便在田野里看萤火。那萤火不是一星半点的,如你们在城中所见,那是成千成百的萤火,一片儿飞出来,像金线网似的,又像耍着许多火绳似的。

离开白马湖是三年前的一个冬日。前一晚“别筵”上,有丏翁与云君。我不能忘记丏翁,那是一个真挚豪爽的朋友。但我也不能忘记云君,我应该这样说,那是一个可爱的——孩子。(节选自《朱自清散文集》)

1.白马湖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答案:白马湖清静幽雅的景色以及与丏翁等朋友的和谐相处,使作者对这个地方难以忘怀,以至几年后仍念念不忘。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以及对文章结构和文章思路的把握。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题应重点从白马湖景色特点和在白马湖与朋友和谐相处两个方面来回答。

2.本文作者重点描写了白马湖的景色,试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案:色彩斑斓,清静幽雅。具体说来大约有这么几点:水清、水满、水软,山青,菜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花鲜艳,薄雾朦胧,萤火闪闪,桃柳相间等。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题应先找出描写白马湖的有关段落,然后结合重点语句加以概括。

3.作者重点写了哪几个季节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作者重点写了春夏两个季节的特点。春季的特点是:山青,水满而软,桃柳相间,菜花鲜艳,可以说是别有风味的。夏季的特点是:可以在湖里划船,感受世外之感;可以看成千成百的萤火闪烁。(2)表现了作者对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的留恋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以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层级为C级。

4.本文的结尾从白马湖的景又转到了人,你怎么看?

答案:结尾又一次写白马湖令人难忘的地方,景固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还是人,这样的结尾简洁,让人思索。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解答此题要联系原文中景和人两个方面来回答。

第二篇:文学类文本------散文 复习学案

文学类文本------散文 复习学案

复习内容 :必修二 第二单元:《荷塘月色》《故都的秋》《 囚绿记》

高考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复习目标:理解、品味散文的语言。从景物描写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复习方法: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复习过程:

一:积累巩固: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煤屑

平仄

袅娜

隽秀

一椽

婆娑

颓废

二:文本重读、梳理研讨

回顾课本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回答: 1. 故都的秋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品位下列语句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思考: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

(2)早晨起来。。。十分的秋意。

思考:这段话运用了那些有表现力的动词?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态?

三:归纳概括

从景物描写中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理解、品味散文的语言的方法。四:思维提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2007安徽卷 乡村的风

许俊文

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4.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6分)

.①风拂炊烟图

②风吹莲荡图

③风摇树木图

16.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6分)

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

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

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

④对故乡纯朴的风格人情的赞美。

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17.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6分)

第二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子上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说法,进行赏析,均可)

第五自然段:“庄家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生命的勃勃生机。(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练习

2008 四川卷

我爱水 张秀亚

我爱水。多少年来,生活的戏剧虽几易市景,但我总喜欢滨水而居,为了在梦中可以听到那清淡的柔声,明晨启扉,更可见到那一片照眼的清光。一湾澄明的流水,静静地向前滑流着,滑流着,把我的思念与忧虑都带走了,最后只将我留在岸边,悄然独立,盈耳只有那净琼微响,向我诉说一个无终结的故事。

我最喜爱的那片水,该是故都城北的什刹海了。那如一块青玉的平静流水,曾做了我四年的伴侣。

什刹海正位于我母校的后门,度过一道筑在溪水上的石桥,再一转弯,便会听见那愉快的水声,伴着水滨青翠的树色在欢迎来访者了。送着清晨无课,我总是拿了一本诗集,在水边倘佯,那时候,正是充满了诗意与幻梦的年纪,水边有时是“自在飞花轻似梦”的诗境,有时是“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凄凉境界,还有什么更适于少年的心灵流连徘徊?我常是将书放在身边,双足垂到水面,叫水上的白云,将我带到又温暖又惆怅的幻梦里。我曾有一首小诗,其中两段是:

我曾持一卷诗一朵花来到你身旁,在柳荫里静听那捆捆的水响。诗,遗忘了;花,失落了,而今再寻不到那流走的时先。

你曾几番入梦,同水上一片斜阳,还有长堤上卖书老人的深色衣裳。我曾一叠叠买去他的古书,却憾恨着买不去他那暮年的悲伤。

诗中“你”的称谓,即是指什刹海,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什刹海的可爱处,在于它的“变”,在于它的“常”,晴阴风雨,春去夏来,水边的景色不同,而它那最高度的关与宜人处,却永远蕴藏在那一片源脱水雾,以及激伦清光里,引人系恋。

当冬天撤去了那皎白的冰雪之幕,在水面薄冰上试步的乐趣享不到了,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不知何处传来一声声鹧鸪的啼唤,像是那么遥远,又像是那么逼近,听来似是不分明,然而却又是那般动听,直扣人的心门。再过几天,水边的杨柳出了浅浅的绿痕,水堤上的泥土渐软了,而几场雨后,水已平了堤,时时刻刻似乎要涨溢出来,却又似被一道神秘的边界拘拦住了。一直在那里溶溶漾漾,如同一个殷勤的主人的手,将酒杯斟得太满了,使每一个来游者,都想一尝过葡萄色的琼浆,而低吟:“呵,你新鲜的湖水,陶醉了我的心灵。”

放假的日子,水边那块大石,便是我露天的座位了,水声轻柔,水光明媚,教给我无穷尽的智慧,将已逝去的,正在进行的,将要发生的一切,缓缓地告诉了我。我就这样坐着,听着,想着,直到夕阳将辉煌的火炬投入水中,将对岸人家的窗子也照亮了,我才将水色水光摄录心坎,带了回去。

最可爱的还有那水边新秋,北方的秋天本来是悄悄地来,比春天来得更幽俏,有一天,你一凝眸,不免惊讶水的颜色成了,堤边水位低了,水寥花的颜色更深了一些,而荷叶已有一丝憔悴之态。那么,秋意便是满了什刹海了,渐渐地,水过桥头,有个老人在卖荷叶粥了,水面上,更有一些年轻的女孩子赤足在采鲜藕,什刹海在荷叶的摇曳中已另有一种感伤的情调,但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

岛上乡居,流水绕墙,每天望着这碗蜒而去的山溪,我更怀念起什刹海了„„

14.“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这里“怅惘”的含义是什么?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问(2分):

“怅惘”是指作者思念什刹海却只能在梦中相见的遗憾。第二问(2分):

表达了作者感伤怀旧的情绪和浓郁的乡愁情结。

15.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概括(2分):①冬雪皎白,薄冰试步;②春天温柔,生机盎然:③夏天明媚,夕阳辉煌;④秋意渐深,秋荷摇曳。

作用(4分)①具体表现了什刹海景色之美;②表达了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之情。

1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

答:——————————————————————————————————— 答案:(2分)指春天来了,什刹海的水充满了春意。考点: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

解析:本句是本段的中心句,下文主要通过什刹海的水在描写春意的。抓住关键词“什刹海的灵魂”,它的“灵魂”实际就是“水”。

(2)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指夜晚的什刹海很美,能触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17.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一开始写“我爱水”照应了标题,并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②一开始写“我爱水”,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③文章的主旨是表达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和思乡之情,因而写什刹海的篇幅比较多。

第三篇:2016届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3.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感情世界; 4.探究文本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2.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感情世界;

3.探究文本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文体知识】:

一、明确概念: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⑪形散:①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③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⑫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①抒情散文②记叙散文③议论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找线索的方法:①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②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③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命题趋势上,多数作品涉及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七、散文的语言:①质朴、自然、平实;②生动、形象、明快;③深刻、隽永、含蓄;④华丽、优美、典雅;⑤幽默、诙谐、辛辣

第一讲

分析文章的结构特征

理解词义、句意

一、考点解读与突破:分析文章的结构特征 见《新课标》(学生)P50

理解词义、句意 见《新课标》(学生)P55

二、要点总结:分析文章的结构特征 见《新课标》(学生)P51、53

理解词义、句意 见《新课标》(学生)P56、58

三、例题导练:哲理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4分)

江南雨巷 董滇宁

①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辨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

②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楞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

③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④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斑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⑤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槌,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像„„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

⑥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的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的澄净。

⑦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辨识出你的故居吗?

⑧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栏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

⑨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世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

⑩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

11.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①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2分)

②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2分)

[对应考点]:语句的含意 [考点阐释]:“句子理解”是散文阅读常见题型。主要考查两类句子:含蓄句子理解和重要句子理解。重要句子是指那些对表现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深化、揭示文段主旨或标示文章脉络层次的语句(如文眼句、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和修辞句、哲理句。

答题指要:①由词语而句子,即根据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理解。②由形式而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以及句子的语气语势,理解句子所表现的形象和事理。③由篇章而语句,即在。句子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句子的真实含义,不可以偏概全、管中窥豹。

具体做法:①有关键词语的句子,可以抓住关键词加以替换理解。②使用修辞的句子,应先将修辞手法还原,还原它真实的意思,再说这种手法的作用,最后说作者的感情。③抽象含蓄的句子可以具体化,生动具体的句子可以概括化。④结构复杂的句子可先切分层次,化复杂为简单,然后按简单的句子体会。

[参考答案]:①江南的小巷让人从现实世界回溯到历史之境中。(2分)②雨后的江南小巷让人心绪宁静,心境平和,让人暂离现实的纷繁,暂脱尘世烦扰。(2分)12.文中第③段说:“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综观全文,“莫名”实际上已“有名”,请概括说明这“悲”与“喜”的具体内容。(6分)[对应考点]:分析结构思路

[对应阐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具体的过程。根据写作意图和表现主旨的要求,如何选择组织材料,如何使写进文章的材料条理化、有序化、整体化,这都要通盘的考虑、妥当的安排和周密的布置,这一思维的过程就表现为文章的思路。阅读文章,实际上就是尽可能沿着作者思维的轨迹再走一遍,从而达到更深刻、更有条理地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目的。一般思路是:缘起—描述(对象)—联想—感悟。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1)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2)从文章结构看有总分式、对照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3)通常是从各段内容的综合归纳入手,有主句的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归纳出每段的要点,从而了解作者思维流程中的每一个凝聚点。

[参考答案]: 悲:①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辩识来去。(或:尘世纷扰,心灵疲惫)(1分)

②江南盛世不再,小巷四处透露着沧桑、落寞与黯然。(1分)喜:①雨后的江南小巷,虽褪尽纤华,但依然延展着世人的想象。(实与虚)(2分)②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内心暂得宁静与慰藉。(景与情)(2分)

13.第⑤段中描写的井边“蓝衣少女”与戴望舒诗歌《雨巷》中描写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什么不同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本文描写的井边的“蓝衣少女”主要作用是以动写静,表现小巷的幽雅与宁静,(2分)同时“姑娘”的影像出现又消失增加了小巷的虚幻感和历史的沧桑感。(2分)戴望舒的诗歌《雨巷》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美好理想的象征,这种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2分)

14.文章主要写江南雨巷平静与安宁,但是第⑨段却写现实的嘈杂与躁动。试从散文的情感表达的

角度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8分)[参考答案]:①作者用现实的嘈杂与躁动反衬江南小巷的平静与安宁,从而表现出作者别样的思绪:现实紧张浮躁,侵扰人心。而江南小巷抚慰受伤的心灵,使人超脱于现实,让人得到慰藉。(6分)

②作者对过去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变得模糊,并被眼前的嘈杂与躁动取代而倍感落寞。(2分)

(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四、巩固练习

见《同步训练》学生P24、27

第二讲 分析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一、考点解读与突破:见《新课标》(学生)P60

二、要点总结:见《新课标》(学生)P61

三、例题导练:叙事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写给母亲

贾平凹

人活着的时候事情多,不管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了。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妈就三周年了。

这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常说人死如睡,可睡觉的人是知道要睡去,却并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睡着的呀。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十四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在老家每日输液。她也清楚每一瓶液体输完了,儿女们会换上另一瓶液体,所以便放心地闭了眼躺着。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还是认为她在输着液体,没有意识到从此再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枕边,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

三年前,我每次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往往错过吃饭时间,熬夜太久,就要打喷嚏。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

我妈在牵挂着我,她并不以为她已经死了。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当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在写作时,我常常突然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地朝右边扭过头去。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一直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就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现在,每次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当然,房间里什么也没有,我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的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说上一句:我不累。

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因为所有的母亲,在儿女们眼里都是伟大又善良的,我不愿意重复这些词语。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她缠过脚,没有文化,她的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我来说是那样的重要。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我再也不为她的病

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时,再也没有人啰啰嗦嗦地叮咛着这样,叮咛着那样,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我没有动一件家具,一切摆设还维持原模原样,而我再没有看见过我妈的身影。我一次又一次对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每晚因湿热醒来,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待清醒过来,又宽慰自己,我妈在乡下的新住处,应该很清凉吧。

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乡下的风俗是要办一场仪式的,我准备着香烛花果,要回一趟棣花了。但一回棣花,就要去上坟。现实告诉我,我妈是死了,她在地下,我在地上,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两项是(5分)()

A.第2段中“这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一句,为全文怀念母亲奠定了感情基调,时也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B.第3段中,作者一打喷嚏,就想起母亲,认为母亲在想他,这是因为作者太想念母亲,加上不按时吃饭、熬夜太久,以致身体不适而胡思乱想。

C.第4段“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说上一句:我不累”一句,既表达了作者思母心切、告慰母亲之情,又说明了作者是一个迷信的人。

D.第5段“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的原因是,母亲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妇女,她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作者不知从何写起。

E.第6段“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我没有动一件家具,一切摆设还维持原模原样”既写出了作者借物思人、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又表达出其内心深处认为母亲仍旧活着之意。

[参考答案]:AE(5分)(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2)文中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对应考点]:表达特色

[考点阐释]:熟记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结合”“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卒章显志”“对比”“反衬”“象征”等;注意表达效果的术语。答时分两步:①确认该句(段、篇)所用的表达技巧(若问“哪些”,切不可只答一种)②依据表达技巧的作用,并紧扣内容、文句作答。

特别提醒:①注意题干中“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概念的异同。答题时先“狭”后“广”,即先从狭义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考虑,后再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考虑。②多角度切入和分析。在没有限制、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的更全面详尽,以增加保险系数。

[参考答案]: 动作、语言描写。(1分)母亲 “不再走动,也不出声”是生怕干扰了我的写作,“一直看着我”而且是“很久”,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慈爱;母亲的语言突出了她对我身体的担心,(3分)塑造了一个既关心儿子的事业,又为儿子的健康操心的慈母形象,(1分)如此清晰的记忆,又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3)文章最后一段“现实告诉我,我妈是死了,她在地下,我在地上,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一句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不得不面对母亲已死的事实,抒发了内心的极度悲痛之情;与前文几次提到的“我妈没有死”对照;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痛悼与怀念,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4)古人常讲“子欲养而亲不待”,文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这一点?请结合本文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这句古语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从第5段“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一句可以看出。(2分)

亮明自己的观点,2分;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阐述,3分;联系自己实际,1分。

四、巩固练习

见《同步训练》学生P29

第三讲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品主题

散文的探究性阅读

一、考点解读与突破: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品主题 见《新课标》(学生)P63

散文的探究性阅读 见《新课标》(学生)P68

二、要点总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品主题 见《新课标》(学生)P64、66

散文的探究性阅读 见《新课标》(学生)P70

三、例题导练:抒情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老房子与蒲公英 永新人

春节前大弟回了一趟老家。一个族弟的小孩结婚, 找到了他, 他回去随礼, 顺便喝杯喜酒。说是族弟, 其实早在五服之外了, 因为我家自曾祖至父亲一辈都是单传。在这个村上没有血缘亲近的人了,远房的邻居也就当族亲来往。

大弟回来说, 我家的老房子不行了, 长期没人住, 年久失修, 还多处漏雨, 怕是要坍塌了。说着说着, 大弟脸色凝重, 神情戚然。

我又何尝不是。这栋两层二十间大瓦房, 是父母带着几个姐姐像燕子垒窝一样,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用双手垒起来的。这当中他们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 只有星星知道, 月亮知道。

记得那时候, 我只有十岁左右, 早上起来, 经常见不到大人。他们天没亮就走了, 去五十里开外的深山扛木头。回来的时候, 我们多半已经睡了, 只依稀听到卸下木头的咣当声, 然后就是他们像牛一样饮水的咕噜声。

房子建成了, 没几年我们姐弟也长大了, 一个个像小鸟一样飞走了, 只留下年迈的父母守着这偌大的房子。长期繁重的劳作损坏了他们的健康。父亲老了之后经常腰痛, 母亲的一个大关节变了形, 最后几年无法正常行走。即使这样, 他们也不愿意离开老屋。两位老人, 守着空荡荡的大房子, 叹息着说早知道建这个房子没人住,就不吃这个苦了。父母离世之后, 这房子就真的没人住了, 空了。

这是父辈用血汗换来的一个家, 我们没有理由抛弃她。我们兄弟商量着继续请人维修, 请人看护。

大弟说, 到我们这一辈, 房子还在, 我们走了, 房子可能也就没了。他说得很凄然。

岁月无情, 会将一切带走, 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我想起小时候经常拔猪草的一个地方, 就在我们村庄后山的背面。早年这里也是一个村庄, 叫老背村, 有几十户人家。母亲说, 在我们出生前的几年, 这个村子的最后一位老人死了, 整个村庄就没人了。房屋坍塌之后,宅基地陆续被我们村庄的人开垦出来, 成了肥沃的菜地。我们在菜地里拔猪草的时候, 还经常可以捡到一些钱币、瓷片什么的。而倒塌房屋的墙基, 还都规规矩矩地围着, 似乎在证明着这里曾经有人生活过。破败的墙基边上, 到处是蒲公英花絮, 飘飘洒洒。夕照的余晖里, 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一路追逐着, 渐渐离了这宅基地, 越飞越远。

小时候懵懂, 不知沧海桑田的无情, 只是看到那些黑乎乎的墙砖有些害怕, 不敢一个人到那个地方去。只远远看着, 蒲公英花絮如毛茸茸的薄云的碎片, 在墙基边, 在菜地里, 散散漫漫, 飞向不知哪里的远方。后来长大了, 离开了那个山村, 加入到滚滚红尘当中, 就再没想起过这个消失了的村庄。

今日兄弟俩说到自家房子不可避免地败落, 我不由心生悲哀。多年以后, 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 坍塌, 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 种上辣椒、茄子、南瓜和玉米。墙基边上, 也会有大片大片的蒲公英, 也会有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

就这样, 一年一年, 宅基地坍塌的墙基渐渐矮下去, 直至消失。唯一不变的, 或许就是土地上那自生自灭的

蒲公英, 仍旧在晚风中启航, 开始未知的旅程。

只是, 不知后来的乡亲们会怎么跟他们的子孙说起这个房子的主人。我们小时候以为村庄没了, 人也就没了。后来知道, 村庄没了, 这里的人可能还在, 这些人的后代可能还在,只是不知道迁徙到哪里去了。一个家族, 真的可以像蒲公英, 随风飘扬, 飘到哪儿哪儿就是家, 然后落地生根, 在一个新的地方繁衍生息。多少年之后, 他乡就是故乡, 而故乡却是他乡了。

我们这一家, 就像蒲公英, 如今飘散到许多地方了。

花语说, 蒲公英的飘洒不是孤独的流浪, 而是生命的延续。我们的老屋可以坍塌, 宅基地也可以让乡亲们耕种, 只愿未来的乡亲们知道, 从这里走出去的子孙, 正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繁衍生息, 茁壮成长。

1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文章回忆了自家老屋的建成, 叙写父母的辛劳付出和积劳成疾, 对父母离世之后自家老房子的日渐败落, 作者既伤感又无奈。

B.如作者一样远离家乡的游子, 就像蒲公英一样, 在新的地方繁衍生息, 将他乡当成故乡。C.作者回忆了“ 老背村” 的命运, 由此联想到我家老房子可能也会像“ 老背村” 一样, 渐渐坍塌, 以致消失。

D.“ 多年以后, 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 坍塌, 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 种上辣椒、茄子、南瓜和玉米。” 这句话写出了邻居们对别人坍塌房子的再次利用, 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做法的不满。

E.本文对“ 老背村” 坍塌的墙基边的蒲公英进行了描写, 表达了作者对老家的老房子败落的

伤感以及对蒲公英的喜爱。

[参考答案]: D E(选D得3分,选E得2分)

(2)文中交代“ 老背村” 的命运, 有何深刻含义?(6分)[对应考点]:概括内容主题

[考点阐释]:实际的命题虽然很少直接考查对作品主题的概括,但对作品局部段(层)意的概括,以及对作者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的鉴赏,都离不开对主题的把握。作品的主题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主题的内容包括两点,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概括主题的方法:

1.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题,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主题,也往往与中心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思想,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

3.分析议论抒情句法。这些句子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的主题。

4.联系背景法。有的文章,只有了解它的背景,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主题。要特别注意文后的注释说明的文字。

5.因文而异法。写人叙事类散文主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思想认识程度也深广,富于理趣;哲理性散文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尖锐地揭示或评价。[参考答案]:文中写到“老背村”的消失,暗示着“我”的老家也可能像“老背村”一样,消失在岁月的河流中。(3分)“老背村”的村庄虽没了,但村里人的后代,或许就像“我”一样,如同蒲公英一样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了。(3分)

(3)蒲公英在文中有何含义和作用? 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对应考点]:形象、内涵

[考点阐释]:散文很少像小说那样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但在咏物散文、叙事散文中存在“物象”“人物形象”,往往成为命题的对象。散文常常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洁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答题指要:①根据题目引导语或暗示,到原文中去理清思路、作者的意图,体验散文的思想境界和情感。②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角度把握精神风貌和性格,赏析人物的形象美和精神美。③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形象特征(外在和内在);一是他(它)与环境的关系。[参考答案]:蒲公英在文中象征着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游子。(2分)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老屋的日益败落的伤感,对像蒲公英一样的“我们”顽强的生命力的礼赞。(2分)结构上,蒲公英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串联起作者有关“老背村”和自家老屋的回忆,托物言情。(2分)

(4)文章最后说“ 多少年之后, 他乡就是故乡, 而故乡就是他乡了” , 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对应考点]:文本意蕴

[考点阐释]:做探究题成功的基石是:紧扣文本,尊重文本,在文中寻找依据,提取有效信息,通过联想把文本信息、试题要求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参考答案]:如作者和他的兄弟姐妹们以及“老背村”的后代们一样的游子们走出家乡,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扎下根来,繁衍生息,将他乡当成故乡。(2分)走出家乡的游子们渐渐远离了故乡,与故乡的联系日益减少,故乡的房屋坍塌,亲人消失在岁月中,熟悉的故乡渐渐变成了不熟悉的他乡。(2分)本句意为时过境迁,故乡的落脚点可能会因为许多情与事发生改变,然唯一不变的是对故乡情永不消失的坚守,折射出作者内心的伤感与失落。(2分)联系现实如进城务工者,建设了城市,也留在了城市。(2分)

四、巩固练习

见《同步训练》学生P31、33

第四篇:文学类阅读教案

1.记叙文的概念

论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写成的文章。广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着重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过程进行叙述和描写的文章,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1)散文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方式表达出来。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注重于主观抒写感情,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感情、感悟(“三感”)。它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行文自由,结构灵活。散文可以分为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前两者可以列入本书所称的记叙文中。其中记叙散文类似于小小说,但比起小小说来,并不以人物形象丰满、情节集中取胜,而是通过故事片断,抒写作者的主观感受。

(2)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和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式样。小小说具有明显的故事连贯性(而记叙散文只是写故事的片断,主要是抒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小小说除了具备短篇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外,还有另一种不可忽视的功能,即“新闻性”。它贴近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因其小而灵便,易于操作和占版面小,便负有“传递信息”的特殊使命。有趣的是,新闻把重要的内容放在“导语”里,小小说则善于在“结尾”时再揭示悬念(卒章显志)。2.记叙文(散文、小说)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可以较好地把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更好地把握其结构层次。3.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人物是三要素中的最重要的要素(所以要特别注意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把握与分析)。4.记叙的顺序

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5.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口吻和身份叙述,写起来亲切自然;第二人称(你、你们),一般为书信体或对话体形式,有面对面对话的意思;第三人称(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以第三者的身份叙述,叙述比较全面客观。6.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1)记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进行概括性交代和表述。(记叙文常用的主要表达方式)(2)描写:对人、事、物及环境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绘。(记叙文常用的主要表达方式)(3)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说明文常用的主要表达方式)(4)议论:表达作者的思想,起到点题、升华中心的作用。(议论文常用的主要表达方式)(5)抒情:表达作者憎恶、赞扬、热爱等强烈的思想感情。(记叙文中比较常用)7.描写方法的分类

描写是五种表达方式之一,也是记叙文(散文、小说)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是记叙文考查的一个重点。描写的角度有: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动态与静态。描写可分为:

(1)人物描写:肖像(包括外貌、衣着、神态等)描写、动作(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年龄;刻画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思想品格;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2)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①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者人物心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②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3)其他描写:

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即直接描写;侧画描写即间接描写,是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之人、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②场面描写与细节描写。场面描写是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的描写,反映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宏观的自然现象;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在内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细节描写有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8.记叙文(散文、小说)常见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常见的写作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渲染、白描、联想、想象、象征、铺垫、照应、伏笔、抑扬、设置悬念、以小见大、以静写动、以动写静、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下面重点介绍几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象征是通过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艺术手法。它包括本体和象征体两个方面。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把不便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如《海燕》,用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用风云、雷电象征反动势力。

(2)照应,是指作品中出现首尾、前后不同地方的有关内容之间的照顾与回应。照应能使作品结构更加缜密,浑然一体,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主题更加鲜明,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连贯。(3)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对比手法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4)作为表现手法的夸张,不同于修辞手法的夸张,它是通过对“事件”作扩大或缩小的形象描述,来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效果,启发联想,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皇帝的新装》,写皇帝被骗,竟一丝不挂地沿街出游,突出他的愚蠢和虚伪。

(5)衬托,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我的叔叔于勒》,为了批评约瑟夫极端势利的父母对约瑟夫叔叔的冷酷无情,就用约瑟夫对叔叔的深切同情来反衬。

(6)渲染,是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重气氛,突出人物。如《故乡》的开头,渲染了深冬阴晦、严寒、寂静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条、没有活气的村景,十分贴切地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7)抑扬的表现手法。所谓“抑”就是按下、抑制,“扬”就是抬高扬起。它有两种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是欲抑先扬。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之事时,即席说了一大通“义正辞严”的慷慨之语,大有“为民除害”的清正之势,一个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察形象呼之欲出;然而之后的多“变”则是对他第一次表态的极大讽刺,使他欺下媚上的卑劣个性暴露得更彻底、更清楚。

(8)白描的表现手法,简练、质朴、轻捷、传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它一般不用修辞手法。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9)铺垫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事件、情节等,有意先安排次要的人物、事物、情节等作为前导,引起下文,为下文的某情节作铺垫。

(10)悬念是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9.主要修辞手法及作用

赏析句子,一般是赏析句子的语言表达特点及表达效果。赏析的角度主要有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运用、表达方式(如各种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感情色彩等。答题格式为:运用了××方法,形象(生动、鲜明)地写出了(人、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抒发了)„„的情感。常见修辞句答题模式:分析修辞+分析修辞的作用。答题套路如下:

①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②拟人: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的情状(描绘出一 幅 „„的 画 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③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④夸张:夸大(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读、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⑤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⑥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⑦借代:用××代××,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地表达了„„情感或特点。

⑧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⑨对偶: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一、理清作者思路和作品线索 【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

此考点考查对文章整体思路及线索的把握,命题一般有:(1)对内容、事件的概括;(2)找出文章的线索。【答题指导】

内容、事件的概括,要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来概括,即采用“(何时、何地)谁+干了什么+结果怎样”或“什么+怎么样”的概括方式。另外,有些题要求概括文章的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时要锁定答题区间,然后分别概括。概括时,要注意简洁,能省略的则略去,如时间、地点。找文章线索,首先是看文章的标题;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最后,理解文章表达的某种情感,尤其是散文。

二、整体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

此考点考查整体把握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主要是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深层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指导】

1.分析文章(段落)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哲理)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归纳主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分析文章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文章的题目总能或隐或现地传达文章的主旨。如《白杨礼赞》,从题目就可看出这是一篇写给白杨的赞歌。

(2)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句子。一般情况下,记叙文的议论句以及抒情句都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作者常常会在这些句子当中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或阐述道理,或抒发情感。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句子。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抒情句的参考标志——有表示强烈的感叹或反问等语气的句子,或直接抒发某种情感(如悲伤、喜悦、流泪等)的词语。议论性句子也有其参考标志——有对某事 或某人作出评价的句子。

(3)关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句子。

(4)分析文章的时代背景。一些文章的写作会有时代的烙印,可从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入手来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概括的常用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等),表现了(反映了、赞美了、揭示了、批判了等)„„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等),抒发了作者„„的感情。2.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

首先要找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先回答它字面上的意思,即其本意;然后,联系文章的主旨,说出这个词语的寓意,便可得出其深层含义。

三、分析文学作品的形象 【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

考查对作品中形象特征的分析,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具体的考查方式一般有两种:(1)结合文本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或物象的特点;

(2)结合文本评价人物形象的价值取向、观点或评价文中物象的意义等。【答题指导】

分析文学作品的形象,要先从文中找出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的语句,或找出描写物象的语句,然后结合全文所表达的主题内容进行综合、概括,一定要紧扣文本进行分析、概括。

概括时易犯的错误:概括不全面;跳出文本,强加给形象以某种特征,而不顾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感情倾向。这些都是答题时尤其要注意的。

四、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 【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

主要考查对细节内容的把握,具体方式有:(1)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2)提取细节内容,揣摩这样写的原因、目的;(3)揣摩描写优美的词、句、段等的表达效果等。【答题指导】

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将词、句、段,人物的心理活动,细节内容,放在具体语境中进行思考。1.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答题时要结合语境,仔细阅读文本,把自己设想成当事人,推断人物在此时此景中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然后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写出答案。

2.提取细节内容,揣摩这样写的原因、目的可以把题干中带引号的句子或出自原句的词句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找到答案时要仔细推断,答案千万别遗漏。3.揣摩优美句段

答题时要找到优美句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注意联系全文或上下文。

五、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

此考点主要考查赏析词语或句子,考查角度有用词、修辞、表达方式(如各种描写方法等)、表现手法(如象征、渲染、对比等)。【答题指导】

1.分析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考查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动词往往传神地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或性格。形容词和副词则细致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2.对文中画线句进行赏析或分析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赏析句子,一般是赏析句子的语言表达特点及表达效果。

赏析的角度主要有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运用、表达方式(如各种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感情色彩等。答题格式为:运用了××方法,形象(生动、鲜明)地写出了××(人、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抒发了)„„的情感。常见修辞句答题模式:分析修辞+分析修辞的作用。

六、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 【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

此考点综合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具体会从文章的叙述人称、结构布局、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角度来考查。【答题指导】

解答此类题,一般采用“判断写作技巧+分析其作用、效果”的答题模式。

记叙人称、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用词、修辞)的特点及作用、效果,见本章的“知识储备”。

常用答题术语:(1)结构布局上,过渡(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起全篇、小结上文、总结全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张本(蓄势)、暗示下文情节、上下(前后)照应、与上文遥相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等;(2)内容上,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索、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增强语言的生动性、突出文章主题、升华文章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

七、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有益启示 【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

此类题主要是考查考生有没有读懂文章,是否理解了文章主旨,并联系文意谈自己的感悟,受到的启示,或对文中人、物、观点作出评价。【答题指导】

回答题这类题,读懂原文是关键。具体答题时,一要联系文本内容,把握作者倾向;二要联系实际,不可泛泛而谈。另外要看清题目,严格按命题者的要求回答。

第五篇: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范文

盐城景山中学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 2012/7/3

一、(2010·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溜 索 阿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④角度四:“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

二、(2012·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的是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它们最多的大概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的很少行人的街上走着,一面想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于是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的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全部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②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下载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0高考语文一轮文学类散文阅读复习

    2010高考语文一轮文学类散文阅读复习第十六单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

    2014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篇2

    2014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分析综合C (一)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014年高考命题蠡测】 可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也可以判断题的形式出现。主要题型有:①划分或分析层次......

    2016届一轮复习粤教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案

    专题讲评教案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 学习目标 1.剖析试卷错题,归纳散文答题中常见错误类型,分析错因,反馈矫正。 2.突破难点,掌握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学习内容及过程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之小说阅读

    【小说的基本知识】 1、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复习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1. 认识小说文体特征。 2. 了解考场阅读要求,提高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1. 小说三要素、小说的分类。......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教案 五

    现代文阅读教案(五) 探 究 曹庆渠 苏恒 房树斌 刘群 教学重点 :探究题思考 (一)探究题的类型 1.思辨型(评析型) 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深入思考和仔细辨析。这种题型主要体现大纲中“从不......

    文学类成语

    文学类成语 “文学”分类 文章类 书法类 一、形容文章的成语 1.岛瘦郊寒 2.探骊得珠 3.雕章镂句 4.点石成金 5.惜墨如金 6.自出机杼 7.汪洋恣肆 8.文不加点 9.文贵天成 10.涉笔成趣......

    文学类题

    单项选择题1.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D ) A.《山海经》 B.《乐府诗集》C.《楚辞》 D.《诗经》 2. 《诗经》全书共有( D )。 A. 100篇 B. 105篇C. 300篇 D. 305篇 3. “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