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一轮复习粤教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案

时间:2019-05-15 02:11: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届一轮复习粤教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届一轮复习粤教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案》。

第一篇:2016届一轮复习粤教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案

专题讲评教案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

学习目标

1.剖析试卷错题,归纳散文答题中常见错误类型,分析错因,反馈矫正。2.突破难点,掌握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学习内容及过程

一、对照答案,让学生自查自纠,独立解决问题。

发放专题规范训练试题答案,让学生独立地对照答案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包括知识、思路、方法、技巧、规范等方面),更正答案。

二、归纳问题,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1.对学生自查自纠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先由个人提出问题,再由其他同学解答或小组内进行讨论。以学生之间的智慧共享,进一步促进认识、理解的深化。教师巡视各组讨论,及时了解讨论情况,掌握学生思维的脉搏。

2.对有争议的问题和小组未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进行整理并集中汇报。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展示错误答案,分析错因,提出解决办法。

对学生所提较集中的问题,从原因分析入手,从概念和规律认识、理解的深刻性与全面性方面,从解题方法、技巧的灵活性方面,从题干情景和设题的变化性等方面进行重点讲解,举一反三,重锤敲击。

(一)错例分析

病例1:如第三大题《黄山听雨》篇第1题:“雨”是本文构思的关键,有多方面的作用。请通读全文,分条简要概括。

有的同学回答:雨是全文的线索。雨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

分析:该答案注意到了作用类题目的思考角度——内容、形式。但是问题是该生没有整体观念,只看到了“自然的美”,却忽略了“雨”在行文思路上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触发点,它触发了作者的思绪,引起作者的感情变化。同时“雨”本身的美也增强了文本的艺术感染力。

归纳常见失误一:缺乏整体观念,遗漏要点。

病例2:如第三大题《黄山听雨》篇第2题的第(2)小题:简析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不同含义。

小饮着酒而豪饮着雨。..

有的同学回答:第一个“饮”是品味,第二个“饮”是被雨浇湿。

分析:显然该答案并没有结合语境,仅仅是靠自己随意的猜测。一般来说“饮酒”可以是品味酒的意思,但是在文本中“饮酒”与“饮雨”相对,“饮酒”实写,“饮雨”虚写。虚写应该有更深层的含义,而该生搞错了两者的关系。

归纳常见失误二:凭主观想象,脱离文本。归纳常见失误三:不能深入挖掘隐含意义。

病例3:如第二大题《只取千灯一盏灯》篇第2题:作者在第③段列举了千灯古镇许多历史故事和文化名人有何作用? 有的同学回答:内容上证明作者观点,结构上承上启下。

分析:该生知道回答句段作用类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谈,但没有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回答,只是贴上了“内容”“结构”的标签,并且乱用技巧术语“证明观点”。

归纳常见失误四:技巧术语相混淆,内容结构贴标签。(二)抢分技巧

1.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2.寻找关键语句,筛选有效信息。3.要点齐全完备,分析具体到位。4.分条分点作答,条理清晰严密。

四、难点突破,拓展升华。

分析物象类特别是抽象的概念的象征意义是训练中的难点,是出错率较高的一类题型。文章中的物象,就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物象入手设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联系全文,指出某物象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2)请简要分析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的作用。

鉴赏作品的物象的方法:一要分析其形象特征,把握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二要分析它与环境的关系。作答时分析文章借助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说出它在情感、内容方面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

这种题型的答题思路:应该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对内容的充实作用,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地泉之灵

①十月。一场秋雨。

②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③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眇。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④回首过往,灵渠曾导引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她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的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引导着你一起去体认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⑤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水势平缓,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林 子

⑥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选自《南方日报》,2011年11月30日)1.本文主要写兴安灵渠,而第②段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来写“雨后秋景”和“作者心情”呢? 参考答案:写雨后秋景,突出兴安明朗开阔的特点,自然引出下文对兴安灵渠的观赏和描写;写作者心情,强调作者心情的放松和欣喜,为后文饱览灵渠的美景,回想灵渠的过往作铺垫。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回答问题的要点是“写„雨后秋景‟和„作者心情‟”的原因;其次围绕要点组织答案。可以借助诗歌鉴赏中的“景”“情”关系,概述“雨后秋景”的特点“明朗开阔”与作者心情“放松欣喜”(可借助文中的关键语句“山舒缓”“水吟唱”“云柔软”“醉人的醇酒”“飘然”“嬉戏”“舒展”等,运用联想想象来体会);再借助散文写作的基本思路,理清写“兴安雨后秋景”的原因,“引出下文”“作铺垫”等要点就可以想到了。

2.请结合全文分析“地泉之灵”的“灵”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①灵渠历史悠久,厚重而飘逸;②灵渠导引舟船,滋养繁华,济世济人;③灵渠拥有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④灵渠屹立两千年不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⑤灵渠教导我们要淘洗污浊,保持圣洁,让心与心相通。

解析:根据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灵”为核心,逐段寻找体现“地泉之灵”的材料。要点①出自第③段段末“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要点②出自第④段段首“灵渠曾导引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要点③出自第⑤段段首“地泉之灵……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要点④出自第⑥段段首“……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段中“……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要点⑤出自第⑥段段末“教导着我们:……淘洗……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让心灵相通”。

3.文章最后一段说“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

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这句话有什么作用?你从中有怎样的启发? 参考答案:作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灵渠和铧嘴的赞美,抒发了深刻的感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启发:①要辩证地看待事物;②要学会变通;③要有从容的心态。

解析:首先通读全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可以抓住各段段首的领起句或段末的总结句以及中间的过渡句,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组织文章的材料及所抒发的情感或感悟到的哲理。选文中的画线句子,是作者在前文对“地泉之灵”的“饱览”和“回想”的基础上,水到渠成,有感而发。根据“你可能会感慨”知道,这实际上是作者在发感慨,两个“面对”提示我们这令人豁然开朗、为之心动的“感慨”是“灵渠和铧嘴”给的,怎不叫人“赞美”?于是,顺理成章地让我们受到某些“启发”。对于“启发”的答案组织,应尽量抽象概括,毕竟这是缘于作者的哲理性感悟,需要一定的高度。

第二篇:2010高考语文一轮文学类散文阅读复习

2010高考语文一轮文学类散文阅读复习

第十六单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从选材上看,考试大纲明确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类型及顺序,即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由此可以看出,小说、散文仍然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热点体裁。从作品出处看,地方特色、名家名作仍是选文的重要方向。从考查内容看,试题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了考生的创意解读能力和探究能力,有的还间接考查了学生的写作分析能力。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并提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三项九条具体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属文学作品阅读,高考测试除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外,还要考查学生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

“理解”和“分析综合”包括七条具体要求,是阅读方面基本的能力要求,能力层级分别属于B级和C级。而“鉴赏评价”包括两条具体要求,要求学生能对所给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初步赏析。这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较高的一种能力要求,能力层次属于E级。学生明确了以上这些要求,在平时的复习训练中就应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拓展散文阅读,有意识地提高“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的能力。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文体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神不散:主题、意境集中。分三类:托物言志类,记叙抒怀类,议论明理类。文意=形式(结构和手法)+内容(材料)+主旨(志向,情怀和哲理)

纵观09年高考试卷考查到散文的试卷有:全国卷1、2、北京卷、天津卷、江苏卷、江西卷、山东卷、重庆卷、湖北卷、湖南卷、上海卷、广东卷,共12套,可见,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考的大多是散文,题型变化不大,难度逐步降低。但从学生的解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走。

一、(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彩色的荒漠

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石油公路。新修的石油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窿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这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的铺上一片黄沙。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铸;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26棵胡杨,他们7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渐行渐远,塔里木河水显然已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

可是,这一条沙漠公路却宽阔、平坦,不逊于我在内地看到的任何一条道路。笔直的道路随沙丘的起伏,上上下下。炎夏地表温度可以达到60℃—70℃。你尽可以想象炎热、干燥、漠风会怎样折磨工人们的血肉之躯;但你无法想象,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与生俱来地生长在沙漠中一样。

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驰的困倦与疲惫。塔中油田到了。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突然闪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了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这会不会是幻觉?

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臶。照耀着这一片沙漠。在油田,我看到最显眼、最有气势的两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在沙丘上。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

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

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答:第一问:①戈壁滩环绕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第二问: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解析:

(一)第一问筛选整合信息,答题策略:■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1)采用摘句法: 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2)采用合并法:

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3)采用提炼法: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二)第二问考查行文思路结构,注意,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回答,解题提示: 答“用意”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15.(4分)

(1)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答: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仿佛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2)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答: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解析: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16.作者为什么说,在他所看到的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6分)

答:①相比荒漠和油田建筑的色彩而言,石油工人工装的红色显得更加耀眼夺目;②工装的红色如花如霞,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美好心灵的赞颂和敬仰;③工装的红色如共和国旗臶的颜色,寄托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17.(6分)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8分)答:第一问:

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来写克拉2号气井。

第二问:①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和荒漠地貌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②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③通过对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对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④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解析:鉴赏手法及作用和思想情感,解题提示:思路:判断手法,文中具体语句,表达效果。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1.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

2、铺垫:显示事物发生的原因或基础,显示其发展的必然。

3、结构上:总领全文、制造悬念,线索分明,前后呼应,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先抑后扬,卒章明志等。

4、抒情方式:托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5、表现手法:烘托、渲染、联想、想象、浪漫色彩、写实手法、正反对比、以小见大等。6、描写: ①、正面描写

A、渲染:采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B、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的描写手法。②、侧面衬托(烘托、烘云托月): A、正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似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一般也可就称之为衬托)

B、反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反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

二、(全国卷2)(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岳桦

任林举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只有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所以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去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汽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色层出不穷,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接近山顶时,我无意地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地沿着山体将身躯匍伏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象形字来定义这个集体。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伏,象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汇不可的话,或许叫做“阵”及“阵营”更合适一些。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它们到底肩负着怎样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的生命基因都来自同一课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籽。白桦树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桦却命里注定地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回首一生的境遇,却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苍桑。

有人断言:“性格决定命运”。暂不说这句话用预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的环境的残酷。

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后来,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爆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上。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明快而轻松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它们看起来却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有删节)

14.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上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答案: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解析:考查行文思路结构,注意,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回答,解题提示: 答“用意”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答案:①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②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③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注意联系段落和全文中心)

(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

答案:①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②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因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③它们将面临新的抉择。

解析: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16.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它们的命运不同:白桦生长在山下,养尊处优,而岳桦生长在山上,身处绝境;②它们的形态不同:白桦挺拔明快,而岳桦身躯匍匐;③它们性格不同:白桦风流浪漫,而岳桦倔强壮烈。

解析: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答题策略:■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1)采用摘句法: 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2)采用合并法:

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3)采用提炼法: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1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案:第一问:拟人、比喻 第二问:

①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揭示和提升。

解析:鉴赏手法及作用和思想情感,解题提示:思路:判断手法,文中具体语句,表达效果。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1.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

2、铺垫:显示事物发生的原因或基础,显示其发展的必然。

3、结构上:总领全文、制造悬念,线索分明,前后呼应,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先抑后扬,卒章明志等。

4、抒情方式:托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5、表现手法:烘托、渲染、联想、想象、浪漫色彩、写实手法、正反对比、以小见大等。6、描写: ①、正面描写

A、渲染:采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B、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的描写手法。②、侧面衬托(烘托、烘云托月):

A、正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似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一般也可就称之为衬托)

B、反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反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命题。

2、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3、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4、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5、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解题方法点拨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类

【命题角度】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语境义)答题步骤为:

①本义入手,追根溯源。根据词语的本义,从上文中找到相关语境。

②关键句子寻线索。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③思路延伸得情感。通过类比联想,借鉴同类文章的写作特点找到答案。【命题角度】2.与本文主旨相关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明确词语地位。与文章主旨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概念,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

②分析结构抓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看清作者写了几个层面。

③抓关键词句,概括要点。从体现几个层面的关键句子入手,抓关键词概括出答案。【命题角度】3.表达段中、文中核心概念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审清题意明区域。看清答案从段中找,还是从全文找。

②整体把握,分清层次。给段落或文章分层次,找全词语的内涵层面。③锁定关键词。由体现词语层面的关键词概括出答案。【命题角度】4.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结合文意定层面。结合文意,分清该词语包括几个层面的意思。

②立足全文,锁定区域。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各个区域,锁定关键句。③归纳概括。从关键句中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关键词,归纳概括出答案。【命题角度】5.需要概括含义要点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明确地位,审清题意。分析题干要求,看清需要概括含义的词语是文章的标题,还是段落中心词。

②分清层面,概括信息。立足全文,分清词语包含的层面意思,总结概括出含义要点。【命题角度】6.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指代义)【答题思路】

①理解词语本义。所谓词语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临时含义。

②圈定特殊语境。圈定特殊语境,即圈定该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如此,方可能便捷地理解词语的临时含义产生的环境。

③联系语境分析。联系特殊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

【命题角度】7.运用了修辞的词语(修辞义)【答题思路】

①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

②联系语境析修辞。任何修辞离开了具体语境,便不能发生作用,显出功能。故而,联系题干中要求解释的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有效阅读区间),分析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格。③瞻前顾后断深意。在有效阅读区间内,在该词语的前或后皆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抓住了这些阐释性语句、语段,便找到了打开词语修辞义大门的钥匙。

④概览全文看表里。若在有效阅读区间内没有对须释义的词语的阐释性语句、语段,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文章表面上(表)写什么,实际上(里)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方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

【命题角度】8.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锁定有效阅读区间。根据题干提示,找到需要解释的词语在文中对应的位臵,从而缩小搜索答案的范围。

②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文本中的相关区间中,一般都有与试题答案相对应的阐述性、表述性词语、句子。抓住它们,便找到了答案的核心内容。

(二)“表达技巧”鉴赏

1.从审题入手,善于从题干及选项中获得答题的信息

要善于揣摩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准确地找到答题的切入口,从而比较准确地找到文中的相关信息区间。

在题干中,常常会指明问题的区间和考查目的及要求。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很快找到答题的切入口。

阅读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题干上,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是正确解题的重要途径。

2.掌握答题技巧,从内容上把握答题的要领

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方向,这仅仅是答好题的必要前提。要进一步找准答题的信息区间,筛选并整合答题的内容,还需学会答题技巧,善于借助原文内容,把握答题的要领。

命题所涉及到的信息区间,它可以是一个小节,可以是两个小节,也可以散见于全文的相关区域。“概括”就是根据命题要求,运用求同思维从不同的信息区间,抽象出相同点。这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有些考生由于寻找相关信息的失误,而导致概括的内容完全脱离命题的要求;由于运用概括方法的不当,而导致概括的内容舍本逐末,或不够全面。由此可见,掌握准确寻找相关信息的方法,提高分析综合的能力,在概括中注意到概括角度的一致性、涵盖内容的全面性,就能减少答题的失误。

解答表达技巧类试题时,一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考虑,侧重内容的一般是证明观点,或者增强表达效果,侧重形式的一般是使用什么手法和表现方法?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具体,不要笼统地贴标签。

3.语言的运用,力求准确、精练、概括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以主观表述题为主要的考查形式,要求考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解答题目,所以如何组织好答题的语言,把筛选整合好的内容准确、精练、概括地表述出来,就显得非常重要。

①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组织答案。

一般来说,答案所涉及到的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就能“抠”出答案来。当然找出的词语、句子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需经过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比较接近标准答案。②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从适宜的角度作答。

即:怎么问就怎么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有时在原文摘取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的内容,但不能从命题者所“问”的角度作答,如果直接使用会使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定要紧扣题目的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排列组合,特别注意用句式的变换来重组,使之成为与命题提问角度相契合的答案。③ 语言表述力求精练。

这对于受字数限制的表述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高度概括的题目,当我们筛选整合好文中的相关信息之后,要把具体、形象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的语言;对于解释、阐述、评价性的题目,我们可删去描述性的修饰语、较长的限制语,或合并同类项,或改字缩词,或使用指代词,使语言的表述高度浓缩,以符合题目的要求。顺便提醒,对于不受字数限制的题目,不妨多答些(不能过份),在踩“点”给分的批阅方式中才能避免吃亏。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首先必须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语汇、句段、结构、章法。其次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表述能力,懂得一定的写作技法。再次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归纳能力,能根据整体阅读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文学知识去分析评判作品的相关内容。同学们只要认真训练,是一定能提高解题能力的。

(三)“表达作用题”类

1、人称表达类

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下表: 第一人称

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2、修辞方法类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这类语句作用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名所用的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现将《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列表如下: 比喻

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夸张

表达感情更强烈 拟人

表达亲切,有情趣 对偶

整齐,有节奏感 排比

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反复

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反问

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 设问

突出强调

(3)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3、表达方式类

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如下表:

表达方式

主要作用

表达方式

主要作用

肖像描写

以形传神

工笔细描

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动作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细节描写

准确传神鲜明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插叙

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倒叙

设臵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白描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3)确定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4、行文段落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臵。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如下表: 开头段 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过渡段 承上启下(或启下)

结尾段 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3)结合段落位臵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如前例答为:①照应开头,呼应前文;②深化主旨,说明恩师高尚的品德将代代相传。

5、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表:

象征

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 衬托

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 扬抑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渲染

为行文设臵铺垫,营造氛围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以小见大

小中见大,表现人、事(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6、物象类

(1)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如下:

结构

开头结尾的谋划

详略主次的安排

行文线索的贯穿

过渡照应的勾连

伏笔悬念的设臵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

①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②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③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④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部分重要作家散文风格

鲁迅:观察冷峻,讽刺辛辣,批判严峻。巴金:真挚朴实,富有激情,寓深刻于平淡。季羡林:“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本色天然,朴实无华,小中见大。

冰心:清婉明丽。

秦牧:知识丰富,观察细致,构思精巧,文采精丽。

李乐薇:写景优美,诗情画意,超凡脱俗。

林清玄:恬淡自然,蕴涵哲理;醇厚浪漫,宽容博爱;朴素浅易。

贾平凹:清淡古雅。

毕淑敏:比喻形象,文笔流畅,情感真实,富含哲理。史铁生:沧桑内敛。

余秋雨:语言通俗,散文小说化;篇幅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7分)春联儿 叶圣陶

出城回家常坐鸡公车[注]。十来个推车的差不多全熟识了,只要望见靠坐在车座上的影儿,或是那些抽叶子烟的烟杆儿,就辨得清谁是谁。其中有个老俞,最善于招揽主顾,见你远远儿走过去,就站起来打招呼,转过身,拍拍草垫,把车柄儿提在手里。这就教旁的车夫不好意思跟他竞争,主顾自然坐了他的。老俞推车,一路跟你谈话。他原籍眉州,苏东坡的家乡,五世祖放过道台,只因家道不好,到他手里流落到成都。他在队伍上当过差,到过雅州跟打箭炉。他做过庄稼,利息薄,不够一家子吃的,把田退了,跟小儿子各推一挂鸡公车为生。大儿子在前方打国仗,由二等兵升到了排长,隔个把月二十来天就来封信,封封都是航空挂。他记不清那些时时改变的地名,往往说:“他又调动了,调到什么地方——他信封上写得清清楚楚,下一回告诉你老师吧。”

约莫有三四回出城没遇见老俞。听旁的车夫说,老俞的小儿子胸口害了外症,他娘听信邻舍人家的话,没让老俞知道请医生给开了刀,不上三天就死了,老俞哭得好伤心,哭一阵子跟他老婆拼一阵子命。哭了大半天才想起收拾他儿子,把两口猪卖了买棺材。那两口猪本来打算腊月间卖,有了这本钱,他就可以做些小买卖,不再推鸡公车,如今可不成了。

一天,我又坐老俞的车。看他那模样儿,上下眼皮红红的,似乎喝过几两白干酒,颧骨以下的面颊全陷了进去,左边陷进更深,嘴就见得歪了。他改变了往常的习惯,只顾推车,不开口说话,呼呼的喘息越来越粗,我的胸口也仿佛感到压迫。

“老师,我在这儿想,通常说因果报应,到底有没有的?”他终于开口了。

我知道他说这个话的所以然,回答他说有或者没有,一样地嫌罗嗦,就含糊其辞应接道,“有人说有的,我也不大清楚。”

“有的吗?我自己摸摸心,考问自己,没占过人家的便宜,没糟蹋过老天爷生下来的东西,连小鸡儿也没踩死过一只,为什么处罚我这样地凶?老师,你看见的,长得结实干得活儿的一个孩儿,一下子没有了!莫非我干了什么恶事,自己不知道?我不知道,可以显个神通告诉我,不能马上处罚我!”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这跟《伯夷列传》里的“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是同类的调子,我想,我不敢多问,随口地说,“你把他埋了?”

“埋了,就在邻居张家的地里。两口猪,卖了四千元,一千元的地价,三千元的棺材——只是几块薄板,像个火柴盒儿。” “两口猪才卖得四千元?”

“腊月间卖当然不止,五千六千也卖得。如今是你去央求人家,人家买你的是帮你的忙,还论什么高啊低的。唉,说不得了,孩子死了,猪也卖了,先前想的只是个梦,往后还推我的车子——独个儿推车子,推到老,推到死!” 我想起他跟我同年,甲午生,平头五十,莫说推到死,就是再推上五年六年,未免太困苦了。于是转换话头,问他的大儿子最近有没有信来。

“有,有,前五天接了他的信。我回复他,告诉他弟弟死了,只怕送不到他手里,我寄了航空双挂号。我说如今只剩你一个了,你在外头要格外保重。打国仗的事情要紧,不能叫你回来,将来把东洋鬼子赶了出去,你赶紧回来吧。” “你明白。”我着实有些激动。

“我当然明白,国仗打不胜,谁也没有好日子过,第一要紧是把国仗打胜,旁的都在其次。——他信上说,这回作战,他们一排弟兄,轻机关枪夺了三挺,东洋鬼子活捉了五个,只两个弟兄受了伤,都在腿上,没关系。老师,我那儿子有这么一手,也亏他的。”

他又琐琐碎碎的告诉我他儿子信上其他的话,吃些什么,宿在那儿,那边的米价多少,老百姓怎么样,上个月抽空儿自己缝了一件小汗褂,鬼子的皮鞋穿上脚不如草鞋轻便,等等。我猜他把那封信总该看了几十遍,每个字让他嚼得稀烂,消化了。他似乎暂时忘了他的小儿子。

新年将近,老俞要我替他拟一副春联儿,由他自己来写,贴在门上。他说好几年没贴春联儿了,这会子非要贴一副,洗刷洗刷晦气。我就替他拟了一副: 有子荷戈庶无愧。为人推毂亦复佳

约略给他解释一下,他自去写了。

有一回我又坐他的车,他提起步子就说,“你老师替我拟的那副春联儿,书塾里老师仔细讲给我听了。好,确实好,切,切得很,就是我要说的话。有个儿子在前方打国仗,总算对得起国家。推鸡公车,气力换饭吃,比哪一行正经行业都不差。老师,你是不是这个意思?” 我回转身子点点头。

“你老师真是摸到了人家心窝里,哈哈!”

(原载1944年7月《中央日报〃星期增刊》第23期)【注】鸡公车:当时四川成都地区一种独轮手推车。1.“我”为什么要给老俞拟这样一副对联?(6分)

答:

2.评论家夏志清对叶圣陶作品有这样的评价:“文笔的长处乃在于观察力。”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答:

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两项是(5分)

A.文章重点表现了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苦难以及他们在苦难生活下的秉性和心理。

B.面对人物悲惨的命运,作者以沉重的笔墨直接表露自己的见解和深切的关怀与同情。C.生活的不幸让老俞陷入彷徨无助甚至对生活麻木的状态,让人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D.这篇散文在人物描写、故事叙述和结构安排上表现出小说化的倾向,可以当作小说来读。E.这篇文章语言朴实,基本上以口语做底子,稍有提炼,但不夸饰,十分流畅。

二、阅读下文,完成1~4题。(12分)笔墨祭

余秋雨 ①书法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形式美,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许多性格柔弱的文人却有一副奇崛的笔墨,而沙场猛将的字迹倒未必有杀伐之气。

②中国传统文人面壁十年,博览诸子,行迹万里,宦海沉浮,文化人格的吐纳几乎是一个浑沌的秘仪,不可轻易窥探。即如秦桧、蔡京者之流,他们的文化人格远比他们的政治人格暧昧,而当文化人格折射为书法形式时,又会增加几层别样的云霭。

③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赵孟,他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却又嶙嶙峋峋地有着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说,见到一幅赵孟 的墨迹,乍看全是赵孟,但仔细一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 就不可能是赵孟。赵孟 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 只剩了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

④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像赵孟 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溶化的结果;已经汇聚、溶化成了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竟还可以一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指认出来。这种现象,与人们平时谈艺时津津乐道的“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悖。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

⑤“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的情况也是有的,主要出现在早期创业者群体中。如王羲之,曾悉心学习过卫夫人的书法,后来又追慕钟繇和张芝,还揣摩过其他许多秦汉以来的碑迹。他自称隶胜钟而草逊张,终于融会贯通而攀上万世瞩目的书学峰巅。要在王羲之行书中一一辨认出他所师法过的前代书家痕迹,不太容易。但是,当高峰树起之后,它也就成了后世书家不能不继承的遗产。继承者又成了高峰,遗产也就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使代代子孙既富足又惶恐,即便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遗传的干系。苏东坡算得敢于独立创新的了,但清代翁方纲却一眼看破,说苏字中最好的仍然是带有晋贤风味的那一种。二王余绪的远代流注,连苏东坡也逃不过。

⑥这就是可敬而可叹的中国文化。不能说完全没有独立人格,但传统的磁场紧紧地统摄着全盘,再强悍的文化个性也在前后牵连的网络中层层损减。本该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越来越趋向于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互渗于空间便变成一种社会性的认同,互渗于时间便变成一种承传性定势。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生命的发射多多少少屈从于群体情性的熏染,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请看,仅仅是一枝毛笔,就负载起了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

1.第②段中有“文化人格的吐纳几乎是一个浑沌的秘仪”一句,联系全文,“吐”“纳”的具体含义各是什么?(4分)

2.第④段开头说:“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其中“这个论断”指的是什么?(2分)

3.试对第⑤段的内容作一个简要的概括。(2分)

4.下列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中说的“中国文化”,不单指书法艺术,文章的观点也适用于其他文化艺术。B.书品与人品是不完全一致的,其关系是曲折错综的。

C.傅青主认为,赵孟 的书法有甜媚之弊,但也沉淀着许多前人的风范。

D.末段说:“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其中“华丽的重担”这个比喻指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E.这篇文章,作者旨在说明:个性人格在社会和传统的习惯势力作用下,虽没有完全消失,但要保留却很艰难。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20分)经典的意义 李书磊

世界上自从有了文化也就有了经典,自从有了经典才有了文化的有效传接。经典制度走先辈为后代设臵的一种用心良苦的圈套:有意把某一本书神化,并规定为代代人启蒙和深造的权威读物,制造出一壁完美的不可企及的错觉和神话。久而久之,经典崇拜就成了人类不可动摇的习惯。大家世世代代都说这本书好,翻开一看:果然好。——其实人们评价的标准和趣味也是一种习惯的产物,这种标准和趣味本身就是经典培养妁结果,经典的精神和价值早已化作一种气氛弥漫入社会的日常之中。人们就生活在这种文化的循环之中,成为经典的奴隶而不自觉。社会需要经典是必然的,但成为经典的幸运落到哪一本书的头上就多有偶然了。指出经典的由来并不是要颠覆经典制度,而是向人们揭发文化的相对性和局限性,提醒人们不要总沉溺于习惯的盲目之中。

《红楼梦》自从成为经典之后,人们总对它保持着一唱三叹的赞美。在《红楼梦》既定的阅读传统中,读者和它处于极端不平等的地位,面对《红楼梦》你总是感到自己的渺小而心怀自卑,打开这本书时你就不由得解除了自己的精神武装而变成投降者。《红楼梦》早巳不再是小说《红楼梦》了,它成了我们文化水准的一个维持者:它代表着人类文化造物的富丽与堂皇,代表着人类自我理解的深刻与精微。事实上,你只有这样心怀谦卑才能真正发现并欣赏《红楼梦》的诸种妙处,才能和这本书保持—种和谐并从这种和谐中获得极大的美感和满足:对经典的崇拜是与爱情相近的—种心理痴迷,任何心理抗拒和保留都会破坏美感的纯粹。读《红楼梦》这样的书就如同接受催眠一样,你必须和催眠者配合才能有这种满意的效果。――我们确实就是这么读 《红楼梦》的。

因而《红楼梦》对我们经典化影响是复杂的.它确实比任何中国艺术作品都高出一筹,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精华与集萃。研习《红楼梦》可以接受中国艺术最高尚的熏陶而得其灵魂;但另一方面,由于《红楼梦》过分的辉煌和我们对这种辉煌过分的崇拜一一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的一一使我们陷入了对《红搂梦》以及对整个中国艺术的爱的偏执。这种偏执限制了我们的心灵和视野,使我们错过了更辽阔更新鲜的风景,对与《红楼梦》相异的情调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拒绝。比如,热爱《红楼梦》的人就很难同时真正热爱莎士比亚。所以,《红楼梦》作为经典,经典诸如《红楼梦》对我们既有益,又有害:它们既是一种桥梁;也是一道障碍;是一个老师,也是一个敌人。因此,人们建立自己的文化基础需要研习经典,而开始自己的文化创造则需要打倒经典了。人们对经典往往怀着一种一言难尽的复杂情结.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法国现代小说家们要火烧巴尔扎克的疯狂热情了。然而,疯狂的仇恨并不能真正地打倒经典一一它不过是偏执崇拜的别一种形式。真正能消解经典偏执的是一种坦然对之的平常心。

让我们用平常心来读读《红楼梦》吧。

1。结合第一段内容解说“文化的循环”的含义,不超过40字。(4分)答:

2.联系全文理解“你必须和催眠者配合才能有这种满意的效果”这句话意在阐述什么道理?(6分)答:

3.结合文意说说我们究竟应该用怎样的“平常心”来读《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呢?(4分)答:

4.结合你的阅读经典的经验,评价作者对于经典的观点态度。(6分)答: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白马湖 朱自清

今天是个下雨的日子,这使我想起了白马湖,因为我第一回到白马湖,正是微风飘萧的春日。白马湖在甬绍铁道的驿亭站,是个极小极小的乡下地方。白马湖并非圆圆的或方方的一个湖,如你所想到的,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湖水清极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沿铁路的水,再没有比这里清的,这是公论。遇到旱年的夏季,别处湖里都长了草,这里却还是一清如故。白马湖最大的,也是最好的一个,便是我们住过的屋的门前那一个。那个湖不算小,但湖口让两面的山包抄住了,外面只见微微的碧波而已,想不到有那么大的一片。湖的尽里头,有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村落,叫做西徐岙,因为姓徐的多。这村落与外面是不相通的,村里人要出来得撑船。后来春晖中学在湖边造了房子,这才造了两座玲珑的小木桥,筑起一道煤屑路,直通到驿亭车站。那是窄窄的一条人行路,蜿蜒曲折的,路上虽常不见人,走起来却不见寂寞——尤其在微雨的春天,一个初到的来客,他左顾右盼,是只有觉得热闹的。

春晖中学在湖的最胜处,我们住过的屋也相去不远,是半西式。湖光山色从门里、从墙头进来,到我们窗前、桌上。我们几家接连着,丏翁的家最讲究。屋里有名人的字画,有古瓷,有铜佛,院子里满种着花,屋子里的陈设又常常变换,给人新鲜的受用。他有这样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我们便不时地上他家里喝老酒。丏翁夫人的烹调也极好,每回总是满满的盘碗拿出来,空空的收回去。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便平静了。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这个时候便是我们喝酒的时候。我们说话很少,上了灯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若有月光,也许还得徘徊一会;若是黑夜,便在暗里摸索、醉着回去。

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西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流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的。在春天,不论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马湖都好。——雨中田里菜花的颜色最鲜艳,黑夜虽什么不见,但可静静地受用春天的力量。夏夜也有好处,有月时可以在湖里划小船,四面满是青霭。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蜃楼海市,浮在水上,迷离徜恍的;有时听见人声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若没有月呢,便在田野里看萤火。那萤火不是一星半点的,如你们在城中所见,那是成千成百的萤火,一片儿飞出来,像金线网似的,又像耍着许多火绳似的。

离开白马湖是三年前的一个冬日。前一晚“别筵”上,有丏翁与云君。我不能忘记丏翁,那是一个真挚豪爽的朋友。但我也不能忘记云君,我应该这样说,那是一个可爱的——孩子。(节选自《朱自清散文集》)

1.白马湖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答:

2.本文作者重点描写了白马湖的景色,试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答:

3.作者重点写了哪几个季节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4.本文的结尾从白马湖的景又转到了人,你怎么看? 答: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忆冼星海先生 茅盾

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的作品的演奏,并且是读过了他那万余言的自传以后。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还是小规模的,然而参加合唱的人数已有三百左右;朋友告诉我,曾经有过五百人以上的。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是星海先生担任鲁艺音乐系的短短时期内训练出来的得意弟子;朋友又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这次的演奏当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实说,尽管“这是小规模”,而且由他的高足代任指挥,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这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们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的。

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

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呢,在西安已住了几个月,即将经过新疆而赴苏联。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心里这样说,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和友人初次见面,我总是拙于言词,不知道说些什么好,而在那时,我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然而星海却滔滔不绝说起来了。他说他刚出来,就知道我进去了,而在我还没到西安的时候就知道我要来了;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问起了新疆的情形,接着就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我对于音乐的常识太差,静聆他的议论,实在不能赞一词。岂但不能赞一词而已,他的话我记也记不全呢。可是,他那种气魄,却又一次使我兴奋鼓舞,和上回听到《黄河大合唱》一样。拿破仑说他的字典上没有“难”这一字,我以为冼星海的字典上也没有这一个字。他说,他以后的十年中将以全力完成他这创作计划。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

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呵!“要写,还得回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在我耳边回响,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写这小文的时候还觉得我是在做恶梦。我看到报上的消息时,我半晌说不出话。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了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傥来”的不平凡的生活经验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了绮丽的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觉得何幸而有此罢? 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开头他就会讲述这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要说,“我经过中亚细亚,步行过万里,我看见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许多题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

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节选自《茅盾散文集》)

1. 作者在写与冼星海见面之前,先写了他想象中的冼星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在见到冼星海后,为什么“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 答: 2. 作者在倒数第三段写:“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倒数第二段又说:“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3. 作者在结尾处说:“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你认为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

4. 对冼星海之死,作者表现出了无限的伤悲之痛,作者是怎样表述这种情感的? 答:

参考答案:

一、1、春联实际上是车夫老俞的精神写照,它既能体现老俞身上那种自顾不暇尚能勇于承担国家、社会责任的高尚品德,也表现出老俞不屈于悲惨命运压迫的韧性。“我”为老俞这种可贵的精神所感动,因此写了这副对联送给他。(一是车夫“老俞”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4分;二是“我”对“老俞”的情感态度,2分。)

2、这一评价说明了叶圣陶善于捕捉人物的语言、动作,并用简练的方法加以表现的写作才能。如文章开头描写老俞招揽顾客的手段,作者用了“站起来打招呼,转过身,拍拍草垫,把车柄儿提在手里”等几个动作描写,将老俞那种急于做生意但又不好意思直接和同伴竞争的心理揭示出来。再如对老俞收到大儿子来信后对我絮叨的描写,很有生活气息,体现了老俞对儿子的想念,为儿子感到光彩。(正确地理解“观察力”的含义得2分,结合文章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4分)

3、BC(B项“沉重的笔墨直接表露”有误,作者是在平淡和冷峻中蕴涵深沉的情感;C项的“怒其不争”不妥)(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二、1、“吐”的含义是:吸收的基础上形成个性、风格;“纳”的含义是:吸收优秀的文化传统。(解析:本题难度较大,需要从全文角度出发去答题。要找出哪些是例子,哪些是论述,然后根据论述归纳总结。每项1分)

2、过于纯净的赵孟 就不可能是赵孟。(意思对即可得分。解析:“这个论断”指代前文说的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的见解,只要略加归纳即可。)

3、书法家高峰迭起之后,(1分)子孙们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干系。(1分)(解析:这里是考查归纳信息的能力,本段中的一个主要意思是谈书法的继承与创新问题,重点是谈创新难的问题,再根据原文的语意归纳。)

4、CE(解析:C项“但也沉淀着许多前人的风范”不是傅青主所认为的;E项“个性人格”理解不对,文中的“个性人格”是指中国文化的个性人格。)三1.前人为后人规定了经典,后人用经典培养的标准和趣味阅读经典,强化了对经典的崇拜。(答对一个2分,二个3分,三个四分)示例:先辈为后代设臵经典制度,变经典崇拜为习惯,将其精神和价值化作气氛弥漫入日常生活。(2分)

前人有意神化某书使之成为经典,影响后人的评价标准和趣味,这些又被继承进新文化中。(2分)

2.⑴接受经典制度给予的评价标准和趣味(2分),读者心怀谦卑和崇拜(2分),发现经典的妙处,与之保持和谐,并获得美感与满足。(2分)

示例:这句话表明:既定的阅读传统过分崇拜经典,导致读者与文本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心怀谦卑,放弃了自我,既有益,又有害。(2分)

3. 我们要研习经典从中接受艺术的熏陶(2分),但不可过分崇拜(陷入爱的偏执)而排斥与之相异的情调(2分)。(答题区间在第3段,“它确实……和拒绝”。其中“但另一方面”提示我们从两方面作答。)

示例:研习经典,接受其熏陶,但不因崇拜而对与经典相异的情调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拒绝。(4分)

“平常心”指既充分认识到《红楼梦》这样的经典本身的巨大价值,同时也要打开自己的心灵和视野,不要盲目崇拜。同时也不要进入仇恨经典的另一个误区。(2分)

4.示例⑴:作者能够从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的高度辩证看待经典的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2分),是很中肯的(1分)。我也有这方面的经验,如:《三国演义》中孔明的谋略、关羽的忠义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进步思想,有积极意义;但作品中尊刘贬曹的倾向,反映了封建正统的思想,有其局限性。因此,我们既不能偏执崇拜,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在传承中汲取其精华,创造新的文化。(3分)示例⑵:作者能够从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的高度辩证看待经典的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2分),是很中肯的(1分)。如:我们在读《诗经》《论语》时并不是自觉地被它的文化魅力而吸引,更多的是被前人已赋予它的光环荣誉吸引。评价它们总是先入为主,丧失了自己的看法。所以我认为作者的观点很符合实际,且很可观辩证,并且思想也达到一定的深度,具有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应该是:摆出作者的观点(2分),提出自己评价(1分),举例说明(3分))、四、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以及对文章结构和文章思路的把握。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题应重点从白马湖景色特点和在白马湖与朋友和谐相处两个方面来回答。答案:白马湖清静幽雅的景色以及与丏翁等朋友的和谐相处,使作者对这个地方难以忘怀,以至几年后仍念念不忘。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题应先找出描写白马湖的有关段落,然后结合重点语句加以概括。答案:色彩斑斓,清静幽雅。具体说来大约有这么几点:水清、水满、水软,山青,菜花鲜艳,薄雾朦胧,萤火闪闪,桃柳相间等。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以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层级为C级。答案:(1)作者重点写了春夏两个季节的特点。春季的特点是:山青,水满而软,桃柳相间,菜花鲜艳,可以说是别有风味的。夏季的特点是:可以在湖里划船,感受世外之感;可以看成千成百的萤火闪烁。(2)表现了作者对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的留恋之情。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解答此题要联系原文中景和人两个方面来回答。答案:结尾又一次写白马湖令人难忘的地方,景固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还是人,这样的结尾简洁,让人思索。

五、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把握行文思路和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以及对作品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答案:(1)运用铺垫手法,使读者对冼星海有个全面深刻的了解,使冼星海的形象更加鲜明。(2)说熟识,是已从侧面对冼星海有了较全面较深刻的了解;说生疏,是过去还从未跟冼星海见过面。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以及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和中心意思的概括。能力层级为E级。答案:表现了作者极度的惋惜、哀痛和思念之情。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理解,以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层级为C级。答案:这是对“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的高度肯定,说明冼星海将永远活在作者的心中,同样也活在诸多读者的心中。一个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将永垂不朽。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和文章思路的把握,以及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能力层级为D级。作者以写两人的唯一一次见面,并听到他的创作计划,然而他却不能回来了,来表现自己的伤悲。接着,作者又通过“我在写这小文的时候还觉得我是在做恶梦”,“我看到报上的消息时,我半晌说不出话”,“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这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语句,抒发了对冼星海之死的悲伤。

第三篇:2016届一轮复习粤教版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 教案

专题讲评教案七 实用类文本阅读 科普

学习目标

1.剖析试卷错题,归纳科普文答题中常见错误类型,分析错因,反馈矫正。2.突破难点,掌握科普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学习内容及过程

一、对照答案,让学生自查自纠,独立解决问题。

发放专题规范训练试题答案,让学生独立地对照答案分析出错误的原因(包括知识、思路、方法、技巧、规范等方面),更正答案。

二、归纳问题,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1.对学生自查自纠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先由个人提出问题,再由其他同学解答或小组内进行讨论、争辩。以学生之间的智慧共享,进一步促进认识、理解的深化。教师巡视各组讨论,及时了解讨论情况,掌握学生思维的脉搏。

2.对有争议的问题和小组未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进行整理并集中汇报。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展示错误答案,分析错因,指出解决办法。

对学生所提较集中的问题,从原因分析入手,从概念和规律认识、理解的深刻性与全面性方面,从解题方法、技巧的灵活性方面,从题干情景和设题的变化性等方面进行重点讲解,举一反三,重锤敲击。

(一)错例分析

病例1:如第四大题的第1题:文章以“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有的同学回答:文章以“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为题目,形象生动地点出了本文说明的对象“希格斯玻色子”充满了神秘色彩,吸引读者。

分析:该答案不很明确,漏掉了关键信息,只按照常规的理解题目好处的方法答题,仅仅点出了说明对象,以及吸引读者,答案不完善。

归纳常见失误一:不了解文本特征,缺失关键信息。

病例2:如第四大题的第2题:本文所谈的是较为深奥的物理学问题,但一般读者读完之后也能获得较为清晰的认识,这是为什么? 有的同学回答:把深奥的问题浅显化,这是一般科普文的写作要求。本文是深奥的物理学问题,作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说明:(1)自然界中物体之间千差万别的相互作用;(2)科学家们建

立起被称为“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引发“希格斯玻色子”的探究;(3)将来的发展之路。

分析:该答案审题粗疏,没有弄清答题角度。题干中有几处已经明确了答题方向“深奥的物理学问题”“一般读者也能较为清晰的认识”,“一般读者”能“认识”“深奥的物理学问题”说明语言比较浅显易懂,“清晰”说明行文思路清晰,读者才会有清晰的认识。该生却答成了概括文意。

归纳常见失误二:审题粗疏,不明答题角度。

病例3:如第四大题的第3题:物理学家霍金说:“这(希格斯玻色子)是一种对整个„标准模型‟颇具„审判‟意味的粒子。”请结合本文内容,分析霍金这样说的原因。

有的同学回答:霍金这样说是因为任何一个科学的发展都需要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希格斯玻色子也不例外。

分析:该生没有审清题干中“审判”的意思,“这是……审判意味的粒子”是要求回答希格斯玻色子对整个“标准模型”的作用,既然是“审判”结果就有“成立”或“不成立”两种可能,考生没有找到这两个答题角度,只是想当然地理解霍金这句话,没有根据原文去揣摩这句话。

归纳常见失误三:脱离文本,机械作答。(二)抢分技巧

1.认真审题,找准区域。2.理清层次,圈点整合。3.精确概括,分条列项。4.具体阐述,精练得当。5.讲究条理,有序组织。

四、难点突破,拓展升华。

科普文的文体特色是考查的一个难点。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因此科普文主要分为两大类:(1)科学小品文;(2)介绍性说明文。

(1)科学小品文。

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它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①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②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要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就要做到:

一、要善于记叙和描写。

二、要善于穿插趣闻。

三、要善于运用修辞。③内容的通俗性。

科学小品文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

(2)介绍性说明文。

介绍性说明文是根据某种特定的需要,介绍某种事物或说明某种事物特点的一种说明文体。它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向别人介绍清楚事物“是怎么样”的,对被介绍对象起解释、阐述的作用。

它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知识性。

介绍性说明文以知识的传导作为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读者认识介绍对象是它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知识性便成了介绍文的内涵。介绍文的知识性内涵,建立在写作态度的“客观”“如实”之上。作为文章,介绍性说明文不可能没有见解,不可能不包含着作者的倾向。不过,这种“倾向”是历史的、客观的定论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不能带有作者的偏见。

②直接中介性。

介绍性说明文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作者通过介绍文,把知识传授给读者。这种中介,不是通过暗示,不是通过旁敲侧击,不是通过画龙点睛,而是直截了当地把作者想让读者知道的知识展示出来。

强化训练

(2014·广东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祝蜣螂南行

黎先耀

蜣螂者,俗称屎壳郎也。现在居然为这种被人们讨厌的“逐臭之夫”祝福,未免使人发笑。可是,让屎壳郎照镜子——臭美,始作俑者,是被人称为昆虫诗人的法国科学作家法布尔。他的名著《昆虫记》,开卷首篇赞颂的就是蜣螂,称它们为清道工。因为蜣螂逐臭,就是为我们除污。蜣螂扁阔的头前,一排钉耙似的硬角,用来掘割粪土。它带锯齿的前腿像是扫帚,用来收集粪土,放在长着尖爪的后腿间,搓转成丸,然后推回地下巢穴,储作食物。

蜣螂推着比它们身体大得多的粪球前进,从不避陡坡险沟,常常快推到坡顶,又连球一齐滚下来,一只蜣螂推不动,就两只合作,一前一后,齐心协力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因此,有一种蜣螂,生物学家给它取名为希腊神话中罚推巨石上山的“西赛福斯”。我国民间也称蜣螂为“推车客”。

据说古代埃及人认为蜣螂搓推粪球,有如运转天上的星球,所以称它为“神圣的甲虫”。古代也有说蜣螂坏话的,如希腊的伊索就写过一篇叫“蚂蚁与蜣螂”的寓言,把蜣螂讥讽为不爱劳动的乞食者,但那是“不实之词”。我国古代药书中记载:蜣螂,甚至蜣螂转丸,都能入药,可治不少内外科的疾病。所以,屎壳郎确非害人虫,不能顾名掩鼻。

我们现在要为蜣螂祝福,是因为今年我国长江流域的一种“神农蜣螂”,应澳大利亚有关科研机构的“邀请”,离别故土,远渡重洋,到澳大利亚东南部湿热地区去安家落户。澳大利亚现在有几千万头牛,每天排出的几亿堆牛粪,要覆盖约4 000平方千米的草场;牛粪还滋生蝇类,更是害上加害。从中国请去的蜣螂的任务,就是去帮助清扫那里广阔的大牧场。

澳大利亚难道没有蜣螂?有是有的,但是本地的蜣螂只爱吃袋鼠粪,对牛粪不合胃口,不愿问津。这就像牛虻爱吮牛血,狗蝇只叮狗身一样,是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生活的本能。

澳大利亚为什么没有以牛粪作食料的蜣螂?这有地质历史和生物进化两方面的原因。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印度洋之间。可是在古老的地质年代,它是与其他大陆相连的。到了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由于地壳运动和大陆漂移,澳大利亚才与亚洲大陆脱离,后来又与南极洲分开。那时候,地球上生物进化的历程还处于哺乳动物的早期阶段,才出现一些原始的兽类。由于长期地理隔离,动物种类又单纯,澳大利亚一方面成了鸭嘴兽和袋鼠一些低等哺乳动物的乐园,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哺乳动物在当地环境中继续向前进化。现在澳大利亚陆地生活的一些有胎盘类动物,如马、牛、羊、猫、犬、豕,甚至包括鼠类,都是十八九世纪,人类从欧、亚等其他大陆带去的。牛是带去了,但清除牛粪的蜣螂却没有带去。因此,澳大利亚现在缺乏以牛粪作食料的蜣螂。

达尔文等人曾举出“猫—田鼠—野蜂—三叶草—牛”的食物链的有名例子,揭示了当时英国畜猫有利于养牛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同样的道理,澳大利亚引进我国产牛地区蜣螂,如果繁殖成功,对于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将是有益的。

我国的牧民中有句谚语:“鹰眼、鹿腿、屎壳郎的鼻子。”用来称赞草原上有些动物的某种器官特别灵敏。蜣螂的嗅觉确实非常敏锐,无论哪里有了人畜粪,不怕关山阻挡,它们很快就会闻风而至。中澳相距万里,又远隔重洋,蜣螂的鼻子虽灵,想过去也只好望洋兴叹。现在,中澳

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天涯咫尺,地理隔绝的鸿沟已经消失。今天,在澳洲袋鼠出没、牛羊遍野的美丽富饶的草原上,从我国引进的油亮壮实的黑甲虫们,正在那里勤奋地打扫牧场哩。

让我们祝蜣螂们成功吧!

(选自《莼鲈之思》,有删改)1.简析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开篇介绍蜣螂这一文章谈论的主要对象,照应标题;②提出异议,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从全文看,蜣螂具有哪些方面的价值?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①蜣螂以粪便为食,为人类清洁环境;②蜣螂以及蜣螂转丸均可入药,有很高的药用价值;③作为生物链条上的重要一环,维持着生态平衡。

3.举例谈谈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①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蜣螂扁阔的头前,一排钉耙似的硬角,用来掘割粪土”一句,生动说明了硬角的形状和作用;②采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鹰眼、鹿腿、屎壳郎的鼻子”一句引用谚语,生动说明了蜣螂拥有灵敏的嗅觉;③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正在那里勤奋地打扫牧场哩”以拟人手法生动展示了作者对于蜣螂的想象。

第四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教案

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2.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情感目标:1。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培养学生富有个性,高尚健康的审美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3、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4、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试卷 课时安排:

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考纲解读;命题趋势及对策;考题例析。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福斯特:假如散文衰亡了,思想也将同样衰亡,人类相互沟通的最好道路将因此而切断。散文就像一座干净的村庄温暖着焦灼的读者,熏陶滋养着一个又一个心灵。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今天我们开始进行散文阅读的复习。

二、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从选材上看,考试大纲明确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类型及顺序,即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由此可以看出,小说、散文仍然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热点体裁。从作品出处看,地方特色、名家名作仍是选文的重要方向。从考查内容看,试题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了考生的创意解读能力和探究能力,有的还间接考查了学生的写作分析能力。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并提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三项九条具体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属文学作品阅读,高考测试除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外,还要考查学生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

三、知识点考查

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考的大多是散文,题型变化不大,难度逐步降低。但从学生的解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走。

四、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命题。

2、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3、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4、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5、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五、解题方法点拨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类

【命题角度】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语境义)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答题步骤为:

①本义入手,追根溯源。根据词语的本义,从上文中找到相关语境。

②关键句子寻线索。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③思路延伸得情感。通过类比联想,借鉴同类文章的写作特点找到答案。【命题角度】2.与本文主旨相关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明确词语地位。与文章主旨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概念,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

②分析结构抓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看清作者写了几个层面。

③抓关键词句,概括要点。从体现几个层面的关键句子入手,抓关键词概括出答案。【命题角度】3.表达段中、文中核心概念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审清题意明区域。看清答案从段中找,还是从全文找。

②整体把握,分清层次。给段落或文章分层次,找全词语的内涵层面。③锁定关键词。由体现词语层面的关键词概括出答案。【命题角度】4.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结合文意定层面。结合文意,分清该词语包括几个层面的意思。②立足全文,锁定区域。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各个区域,锁定关键句。③归纳概括。从关键句中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关键词,归纳概括出答案。【命题角度】5.需要概括含义要点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明确地位,审清题意。分析题干要求,看清需要概括含义的词语是文章的标题,还是段落中心词。

②分清层面,概括信息。立足全文,分清词语包含的层面意思,总结概括出含义要点。【命题角度】6.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指代义)【答题思路】

①理解词语本义。所谓词语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临时含义。

②圈定特殊语境。圈定特殊语境,即圈定该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如此,方可能便捷地理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解词语的临时含义产生的环境。

③联系语境分析。联系特殊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

【命题角度】7.运用了修辞的词语(修辞义)【答题思路】

①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

②联系语境析修辞。任何修辞离开了具体语境,便不能发生作用,显出功能。故而,联系题干中要求解释的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有效阅读区间),分析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格。

③瞻前顾后断深意。在有效阅读区间内,在该词语的前或后皆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抓住了这些阐释性语句、语段,便找到了打开词语修辞义大门的钥匙。

④概览全文看表里。若在有效阅读区间内没有对须释义的词语的阐释性语句、语段,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文章表面上(表)写什么,实际上(里)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方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

【命题角度】8.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锁定有效阅读区间。根据题干提示,找到需要解释的词语在文中对应的位置,从而缩小搜索答案的范围。

②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文本中的相关区间中,一般都有与试题答案相对应的阐述性、表述性词语、句子。抓住它们,便找到了答案的核心内容。

(二)“表达技巧”鉴赏

1.从审题入手,善于从题干及选项中获得答题的信息

要善于揣摩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准确地找到答题的切入口,从而比较准确地找到文中的相关信息区间。

在题干中,常常会指明问题的区间和考查目的及要求。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很快找到答题的切入口。

阅读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题干上,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是正确解题的重要途径。

2.掌握答题技巧,从内容上把握答题的要领

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方向,这仅仅是答好题的必要前提。要进一步找准答题的信息区间,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筛选并整合答题的内容,还需学会答题技巧,善于借助原文内容,把握答题的要领。

命题所涉及到的信息区间,它可以是一个小节,可以是两个小节,也可以散见于全文的相关区域。“概括”就是根据命题要求,运用求同思维从不同的信息区间,抽象出相同点。这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有些考生由于寻找相关信息的失误,而导致概括的内容完全脱离命题的要求;由于运用概括方法的不当,而导致概括的内容舍本逐末,或不够全面。由此可见,掌握准确寻找相关信息的方法,提高分析综合的能力,在概括中注意到概括角度的一致性、涵盖内容的全面性,就能减少答题的失误。

解答表达技巧类试题时,一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考虑,侧重内容的一般是证明观点,或者增强表达效果,侧重形式的一般是使用什么手法和表现方法?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具体,不要笼统地贴标签。

3.语言的运用,力求准确、精练、概括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以主观表述题为主要的考查形式,要求考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解答题目,所以如何组织好答题的语言,把筛选整合好的内容准确、精练、概括地表述出来,就显得非常重要。

①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组织答案。

一般来说,答案所涉及到的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就能“抠”出答案来。当然找出的词语、句子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需经过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比较接近标准答案。②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从适宜的角度作答。

即:怎么问就怎么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有时在原文摘取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的内容,但不能从命题者所“问”的角度作答,如果直接使用会使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定要紧扣题目的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排列组合,特别注意用句式的变换来重组,使之成为与命题提问角度相契合的答案。③ 语言表述力求精练。

这对于受字数限制的表述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高度概括的题目,当我们筛选整合好文中的相关信息之后,要把具体、形象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的语言;对于解释、阐述、评价性的题目,我们可删去描述性的修饰语、较长的限制语,或合并同类项,或改字缩词,或使用指代词,使语言的表述高度浓缩,以符合题目的要求。顺便提醒,对于不受字数限制的题目,不妨多答些(不能过份),在踩“点”给分的批阅方式中才能避免吃亏。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首先必须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语汇、句段、结构、章法。其次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表述能力,懂得一定的写作技法。再次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归纳能力,能根据整体阅读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文学知识去分析评判作品的相关内容。同学们只要认真训练,是一定能提高解题能力的。

(三)“表达作用题”类

1、人称表达类

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下表: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便于直接抒情 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2、修辞方法类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这类语句作用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名所用的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现将《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列表如下: 比喻 夸张 拟人 对偶 排比 反复 反问 设问 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表达感情更强烈 表达亲切,有情趣 整齐,有节奏感 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 突出强调

(3)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3、表达方式类

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如下表: 表达方式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景物描写 白描 主要作用 以形传神

表达方式 工笔细描

主要作用

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准确传神鲜明

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细节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插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比喻论证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 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3)确定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4、行文段落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如下表: 开头段 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过渡段 承上启下(或启下)

结尾段 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如前例答为:①照应开头,呼应前文;②深化主旨,说明恩师高尚的品德将代代相传。

5、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表: 象征 扬抑 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 衬托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渲染

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 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以小见大 小中见大,表现人、事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6、物象类

(1)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如下:

结构

开头结尾的谋划

详略主次的安排 行文线索的贯穿 过渡照应的勾连 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

①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②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③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④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部分重要作家散文风格

鲁迅:观察冷峻,讽刺辛辣,批判严峻。巴金:真挚朴实,富有激情,寓深刻于平淡。

季羡林:“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本色天然,朴实无华,小中见大。冰心:清婉明丽。

秦牧:知识丰富,观察细致,构思精巧,文采精丽。李乐薇:写景优美,诗情画意,超凡脱俗。

林清玄:恬淡自然,蕴涵哲理;醇厚浪漫,宽容博爱;朴素浅易。贾平凹:清淡古雅。

毕淑敏:比喻形象,文笔流畅,情感真实,富含哲理。史铁生:沧桑内敛。

余秋雨:语言通俗,散文小说化;篇幅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课堂练习教学过程: 课堂导练

阅读方法回顾

现代文阅读失分的主要原因

1、读不懂原文,把握不准作者的感情;

2、不能吃透命题人意图,导致答题方向偏差或答题要点遗漏;

3、答题语言不规范,概述能力不强;

4、卷面马虎,书写潦草。

学习目标

通过对现代文阅读题的分析讲评来共同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1.如何快速读懂原作 2.设法吃准命题意图 3.准确简明组织答案 一 ² 快速读懂文本 方法提示: 第一步² 全神阅读,手脑并用,勾画圈点标志词句,提拎行文脉络,感知写作思路,捕捉内在情感,初识文章主旨;

第二步² 简要概括段意,理清层次关系,宏观把握全文,深刻领会主旨。

在快速阅读原文的基础上抓住各个段落里的关键词关键句对原文进行梳理和整体把握。

二²揣摩命题意图名师导学P194《上善若水》

1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的能力。答题方向: 句子段落在文章开头的作用通常为:

提纲挈领,统摄全篇 引起下文,作好铺垫; 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对照下文,突出强调;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在初步分析开头段与下文内容的联系后,判断开头段的作用应属于五种作用中的哪几种。

参考答案 作用: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 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1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对内容要点做筛选概括。答题方向:

梳理结构层次,找到答题区间; 优化整合,概括要点; 组织语言,分点表述。参考答案

因为都江堰的建造:

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 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

六、平涝旱”; 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 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⒔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考查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着眼从全篇角度进行具体归纳、分析、赏析。答题方向:艺术表现特色包含: 修辞:比喻,拟人,反复,排比等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 表现手法:衬托,渲染,想象,对比,象征等 结构章法:线索,形神关系,组材方式等 参考答案 艺术表现特色有:

①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②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 ③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 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④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1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 几层深意。(6分)

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参考答案:

①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 ②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 ③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课堂小结

牢记以下三句话,高考阅读准不怕: 读懂原文内容才是动笔答题的起点 揣摩了命题意图就是踩到了得分点 答案都在原文中间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课堂练习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练

真题精析

一、(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彩色的荒漠

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石油公路。新修的石油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窿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这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

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的铺上一片黄沙。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铸;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26棵胡杨,他们7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渐行渐远,塔里木河水显然已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

可是,这一条沙漠公路却宽阔、平坦,不逊于我在内地看到的任何一条道路。笔直的道路随沙丘的起伏,上上下下。炎夏地表温度可以达到60℃—70℃。你尽可以想象炎热、干燥、漠风会怎样折磨工人们的血肉之躯;但你无法想象,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与生俱来地生长在沙漠中一样。

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驰的困倦与疲惫。塔中油田到了。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突然闪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了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这会不会是幻觉?

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在油田,我看到最显眼、最有气势的两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在沙丘上。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

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答:第一问:①戈壁滩环绕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第二问: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解析:

(一)第一问筛选整合信息,答题策略:

1、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2、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3、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1)采用摘句法: 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2)采用合并法: 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3)采用提炼法: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二)第二问考查行文思路结构,注意,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回答,解题提示: 答“用意”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

15.(4分)

(1)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答: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仿佛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2)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答: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解析: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16.作者为什么说,在他所看到的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6分)

答:①相比荒漠和油田建筑的色彩而言,石油工人工装的红色显得更加耀眼夺目;②工装的红色如花如霞,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美好心灵的赞颂和敬仰;③工装的红色如共和国旗帜的颜色,寄托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17.(6分)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8分)答:第一问:

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来写克拉2号气井。

第二问:①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和荒漠地貌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②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③通过对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对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④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解析:鉴赏手法及作用和思想情感,解题提示:思路:判断手法,文中具体语句,表达效果。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课堂练习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练 真题精析

(全国卷2)(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岳桦 任林举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只有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所以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去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汽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色层出不穷,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接近山顶时,我无意地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地沿着山体将身躯匍伏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象形字来定义这个集体。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伏,象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汇不可的话,或许叫做“阵”及“阵营”更合适一些。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它们到底肩负着怎样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的生命基因都来自同一课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籽。白桦树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桦却命里注定地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回首一生的境遇,却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苍桑。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有人断言:“性格决定命运”。暂不说这句话用预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的环境的残酷。

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后来,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爆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上。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明快而轻松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它们看起来却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有删节)

14.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上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解析:考查行文思路结构,注意,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回答,解题提示: 答“用意”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答案:①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②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③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注意联系段落和全文中心)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

答案:①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②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因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③它们将面临新的抉择。

解析: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16.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它们的命运不同:白桦生长在山下,养尊处优,而岳桦生长在山上,身处绝境;②它们的形态不同:白桦挺拔明快,而岳桦身躯匍匐;③它们性格不同:白桦风流浪漫,而岳桦倔强壮烈。

解析: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答题策略:

1、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2、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3、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1)采用摘句法: 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2)采用合并法: 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3)采用提炼法: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1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案:第一问:拟人、比喻 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第二问:

①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揭示和提升。

解析:鉴赏手法及作用和思想情感,解题提示:思路:判断手法,文中具体语句,表达效果。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第六课时

教学要点:课堂练习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练

白马湖 朱自清

今天是个下雨的日子,这使我想起了白马湖,因为我第一回到白马湖,正是微风飘萧的春日。

白马湖在甬绍铁道的驿亭站,是个极小极小的乡下地方。白马湖并非圆圆的或方方的一个湖,如你所想到的,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湖水清极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沿铁路的水,再没有比这里清的,这是公论。遇到旱年的夏季,别处湖里都长了草,这里却还是一清如故。白马湖最大的,也是最好的一个,便是我们住过的屋的门前那一个。那个湖不算小,但湖口让两面的山包抄住了,外面只见微微的碧波而已,想不到有那么大的一片。湖的尽里头,有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村落,叫做西徐岙,因为姓徐的多。这村落与外面是不相通的,村里人要出来得撑船。后来春晖中学在湖边造了房子,这才造了两座玲珑的小木桥,筑起一道煤屑路,直通到驿亭车站。那是窄窄的一条人行路,蜿蜒曲折的,路上虽常不见人,走起来却不见寂寞——尤其在微雨的春天,一个初到的来客,他左顾右盼,是只有觉得热闹的。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春晖中学在湖的最胜处,我们住过的屋也相去不远,是半西式。湖光山色从门里、从墙头进来,到我们窗前、桌上。我们几家接连着,丏翁的家最讲究。屋里有名人的字画,有古瓷,有铜佛,院子里满种着花,屋子里的陈设又常常变换,给人新鲜的受用。他有这样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我们便不时地上他家里喝老酒。丏翁夫人的烹调也极好,每回总是满满的盘碗拿出来,空空的收回去。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便平静了。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这个时候便是我们喝酒的时候。我们说话很少,上了灯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若有月光,也许还得徘徊一会;若是黑夜,便在暗里摸索、醉着回去。

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西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流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的。在春天,不论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马湖都好。——雨中田里菜花的颜色最鲜艳,黑夜虽什么不见,但可静静地受用春天的力量。夏夜也有好处,有月时可以在湖里划小船,四面满是青霭。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蜃楼海市,浮在水上,迷离徜恍的;有时听见人声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若没有月呢,便在田野里看萤火。那萤火不是一星半点的,如你们在城中所见,那是成千成百的萤火,一片儿飞出来,像金线网似的,又像耍着许多火绳似的。

离开白马湖是三年前的一个冬日。前一晚“别筵”上,有丏翁与云君。我不能忘记丏翁,那是一个真挚豪爽的朋友。但我也不能忘记云君,我应该这样说,那是一个可爱的——孩子。(节选自《朱自清散文集》)

1.白马湖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答案:白马湖清静幽雅的景色以及与丏翁等朋友的和谐相处,使作者对这个地方难以忘怀,以至几年后仍念念不忘。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以及对文章结构和文章思路的把握。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题应重点从白马湖景色特点和在白马湖与朋友和谐相处两个方面来回答。

2.本文作者重点描写了白马湖的景色,试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案:色彩斑斓,清静幽雅。具体说来大约有这么几点:水清、水满、水软,山青,菜常德市七中高三语文教案

花鲜艳,薄雾朦胧,萤火闪闪,桃柳相间等。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题应先找出描写白马湖的有关段落,然后结合重点语句加以概括。

3.作者重点写了哪几个季节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作者重点写了春夏两个季节的特点。春季的特点是:山青,水满而软,桃柳相间,菜花鲜艳,可以说是别有风味的。夏季的特点是:可以在湖里划船,感受世外之感;可以看成千成百的萤火闪烁。(2)表现了作者对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的留恋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以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层级为C级。

4.本文的结尾从白马湖的景又转到了人,你怎么看?

答案:结尾又一次写白马湖令人难忘的地方,景固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还是人,这样的结尾简洁,让人思索。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解答此题要联系原文中景和人两个方面来回答。

第五篇:(粤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教案

复习教案

课 题 1.1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复习课 教学目标

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典型试题分析

一、选择题 例l 我国正处在

A.社会主义阶段 B.共产主义阶段

C.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D.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析 请注意:本题题干限定比较严格。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分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B项不符合人们习惯的表述方法,失之于过于宽泛,应先排除。A、C两项表述不同,却都是指整个社会主义阶段,都不是“我国正处在”的阶段,同样失之于过分宽泛。只有D项是符合题意的。

例2 我国当代最基本的国情是

A.我国资源相对不足 B.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我国人口多,增长快 D.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

析 选择时要抓住题干中的“最基本的国情”,A、C、D项是我国的重要国情,但都不是最基本的国情。正确答案是B。

例3 构成我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威胁是 A.环境意识淡薄 B.资源开发过度

C.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 D.来自人口的压力

析 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中“最大威胁”一词。命题者设计了接近性、干扰性的选项,如果不认真审读就可能造成误选。应选D。

例4 世界银行1997年的一份报告《崛起的中国》指出:当中国1978年尝试着朝改革迈出第一步时,她仍然是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家,约有6亿人口的生活低于国家绝对贫困标准。在过去的15年中,中国经济增长了4倍。这一速度比多数国家发展的初期要快。这表明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②只有不断地从根本上变革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只有从根本上改革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才能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④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析 本题涉及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及改革的性质。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的性质不是否定和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改革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使社会主义制度日趋完善和成熟。②表述的观点是错误的,故应选C。

二、简答题

例5 为什么说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析 回答本题,应从中国的历史国情、现实国情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期性三个方面入手。

参考答案

(1)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与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有很大的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因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3)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我们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绝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辨析题

例6 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

析 本题待辨析观点应当判定为“片面”,说“不对”不准;解析时,不可走向另一极端,以为“人越少越好”同样是片面的。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在做某一件具体事情时,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从

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看,如果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超过了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适应能力,势必会造成严重后果。现阶段,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已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就业压力日益沉重,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人多,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应当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协调发展。

例7 有人认为,发展生产是当务之急,环境污染将来治理也不迟。

析 本题出示的待辨析观点正误并存,一定要认真审题,分清正误,发展生产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惟一途径,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发展生产是当务之急是正确的。环境污染将来再治理的危害很大,它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的安定。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关系到国家的全局战略和长远发展,治理环境刻不容缓。因此,环境污染将来治理也不迟是错误的。

参考答案

(1)当前,我们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发展生产是当务之急是正确的。

(2)但发展生产决不是孤立的,它和人口、资源、环境有机地联系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果不顾环境污染而发展生产,只图急功近利就会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会影响生态平衡,影响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课题 1.2复习: 教学目的

1、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与作用如何?

2、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与作用如何? 教学过程:

1、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

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装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集体经济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国民经济活力,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和扩大就业有重要作用。

2.在我国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占有绝对比例,处于控制地位。说明我国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3、例题分析 选择题:

(1)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公有制经济 D、非公有制经

(2)、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A、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在分配中,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C、知识、技术也参与收益分配

C、要解决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分配制度

(3)、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目前我国私营企业产值增长17倍,私营企业总户数增长1915倍,注册资金增长154倍,就业人数平均每年增加150万人。现在全国私营企业的队伍不断壮大。这充分说明()

A、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B、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C、非公有制经济对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D、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阅读与巩固

(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回事吗?(3)“一府两院”是如何产生的?之间的关系如何?(4)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中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由人民直接管理国家大事有诸多困难;因此,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最适合我国人民管理国家的一项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回事吗?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体现我国(4)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为确保少数民族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实行此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这一制度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课 题 1.3 复习

教学目的 1 理解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 2 理解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 3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4 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一、不定项选择(2006.09.20)

31、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事例是()A 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 B 模拟军事演习C 某地区农业精耕细作 D 某校学生夜读补习班

2、美国:学生课本重复利用,一本教科书平均寿命5年。韩国:一次性台布、洗刷用品早已没了踪影。日本:发明了一次性筷子但严禁砍伐本国树木做筷子。以上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必须节约资源 ②必须发展生产力 ③ 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A ①③ B ①② C②③

3、据统计,1995年我国15岁以上的人口中,文盲或半文盲比重高达12%;目前近6000万残疾人中,相当部分属于弱智或痴、呆、傻状况。从另一角度看,到2000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显著扩大,本科生在校生数达到1100万人左右,研究生在校生数达到30.1万人,派出留学人员和来华留学人员规模都得到较大发展。可见()

A 我国经济过于落后,教育基本没有发展 B 我国人口素质偏低,残疾人过多 C 我国必须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 D 发展科学、教育,一定要以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目的

4、我国十分重视人才资源,这是因为()

A 我国是世界上人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B 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C 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D 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才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

5、比尔·盖茨说:“我们这种企业,如果失去了人才的支持,衰败就在一夜之间。”这一观点主要说明()

A 世界上高科技企业出现了日益衰退的趋势 B 选择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

C 日趋激烈的济济、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D 从实际出发是选择人才的出发点

6、我国从2000年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以来,每年都召开奖励大会,奖励为国家科技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这表明()

A 我国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 党和国家重视人才,鼓励创新 C 人才是指受到国家奖励的人 D 发展科学技术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7、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

A 控制人口数量 B 提高人口素质

C 保护资源和环境 D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8、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各种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酸雨已危及二十多个省、市,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表明()

A 我国科技水平较低,抗灾害能力不强 B 我国人口太多,排出的废气太多 C 我国森林覆盖面积太少 D 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

9、海南省在“十五”计划纲要指出:所有城市都要确保一定比例公共绿化和生态用地,加快工业污染治理,积极推进环保模范城市和环境优美城镇创建活动。这表明该省坚持()

A 改革开放的基本战略 B 科教兴国战略 C 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基本国策 D 精神文明建设

10、近年来,开平市委、市政府为把城市建设成清新秀丽、充满灵气和活力的岭南名城,充分开发旅游资源,吸引外资,大力实施以“显山、露水、透绿、现蓝”为目标的城市发展战略。这一战略()

A 体现了以环境保护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B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C 解决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D 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论述

1、材料一: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07℅,比20世纪80年代下降了4个千分点。

材料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与1990年普查相比,平均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以上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到3611人,增长了154℅;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7057人下降为35701人,下了4﹪。粗文盲(15岁以上)率由1990年的15.88﹪下降为6.72﹪。

材料三:据统计,美国、日本的粗文率不到0.5﹪,美国25岁以上接受大学教育的比例接近5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2)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上帝对地球的现状很不满,便让时光倒流1000万年,走时上帝对动物书/:“我把美丽的世界交给你们了,你们还有什么要求?”动物们跪下,说:“上帝呀,请把猴子们灭绝吧。”

(1)谈谈上帝为什么对地球的现状不满?列举有关现象说明。(2)上帝对地球不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联系我国实际谈谈我国怎样才能解决材料中暗示的问题? 答案:

二、1、(1)“材料一”说明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能够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有利于生长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材料二”反映了与过去相比,现阶段我国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材料三”反映了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状况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

(2)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为此,我们青少年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思想道德素质。

2、(1)因为地球上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为此,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垃圾成堆、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酸雨频繁等。

(2)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3)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的开发相适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用课本第26—27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四个要求作答也行。)

三、材料分析

根据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抽样调查,我国2001年家庭的全部收入中,劳动收入占73.5%(这其中公有制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收入占绝大部分比例),同时股息、红利等财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由1995年的19.4%上升为26.6%。

1、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实行什么经济制度?

2、这一制度体现了党和国家的什么方针?为什么? 答案:

1、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

2、这一制度体现了党和国家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在我国居民的家庭收入中,有劳动收入,股息、红利等财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这就体现了对劳动,知识,人才和创新的尊重。

课 题 2.1复习

教学目的 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教学过程

1.如何理解共同富裕?

2.四个尊重的关系:尊重知识、人才、创造人才与尊重劳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尊重劳动的必然要求,是现代社会劳动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知识、人才、创造等因素在劳动过程中地位与作用日益提升。尊重劳动要求尊重知识、人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的进步。

3.如何理解总体小康?

总体小康是指我国人民衣食住行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例题分析

1、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最关键的是()A、力争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翻 B、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C、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 D、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课 题 2.2复习

教学目的

1、人民当家作主是本质要求

2、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一、单项选择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据此回答第1~2题。

1、之所以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因为()①社会主义民主就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 ②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民主

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必然要求 ④只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A 加强国家的专政职能 B 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C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把坚持党的领导、人们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3、“听证会”这一名词,成为近两年来在新闻媒体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实行听证会制度表明()

A 我国公民享有充分的政治自由 B 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了充分尊重 C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增强

D 政府职能在逐步增强 4、2002年9月下旬到10月下旬,广东省汕头市任何一位市民都可以参与市直属机关作风的评议活动。这说明()

A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权利由人民直接行使

B 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行使国家的权利 C 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D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由人民行使国家最高监督权

5、江泽民总书记指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主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这段话充分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具有先进性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④只要加强党的领导,才能改善党的领导 A ①②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③④

6、对依法治国的正确理解的是()A、依法治国的的主体是全体公民

B、依法治国的“治”是指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C、依法治国所依据的“法”是宪法 D、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用法治代替人治 7、2005年10月1 日,40部法规、规章开始实施,其中包括国家级法规18部,地方级法规22部。内容涉及信贷、税收、消费、住房、汽车、就业以及商检等诸多方面。这些法规和部门规章的颁布实施()

A、说明国家的治理只能依靠法律 B、体现了“有法可依”的基本要求 C、体现了“有法必依”的基本要求

D、意味着我国的法律体系已经完善

8、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要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因为依法治国是()

A、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 B、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C、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D、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根本目的

4、温家宝总理说“政治的一切权利都是人民赋予的”,“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才不会懈怠”。这表明()

A、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B、公民有向政府及其公职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C、关心国家,为其提出合理的建议既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义务 D、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要依法行政 9、2004年12月4日,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了“法治的力量----2004年法治人物”评选颁奖晚会,揭晓了2004年法治人物。中宣部、司法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法治人物”评选活动是()

A、依法治国方略的体现B、科教兴国战略的体现 C、以德治国方略的体现D、人才强国战略的体现

10、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相继制定和通过了数百部法律,仅2004年就出台了100部法律。这表明依法治国,首先要做到()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11、在下列情况下,你可以行使监督权的是()

①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没有切实履行责任时 ②派出所没有出示合法证件对你进行拘留时 ③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违法、失职行为时 ④国家安全机关为国家安全需要查扣你的信件时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课 题 2.3 复习

教学目标 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教学过程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3、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它体现了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4、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和科学;二是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卫生等事业。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

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因此,我们不但要积极参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物质文明建设,还要积极参加以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在改革日益深入、开放不断扩大、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的背景下,更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判断题: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2、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是()

A、科学文化建设 B、培养“四有”新人 C、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D、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下列属于思想道德建设内容的是()

①职业道德教育 ②组织未成年人参观历史博物馆 ③学校组织同学们到社区参加志愿活动 ④教育部重新修订《中小学生守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课题3.1复习

教学目的 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教学过程 复习:P66 •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 •

2、什么是和平问题?

3、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 •

4、什么是发展问题?

5、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障碍有哪些? •

6、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是这样的? 根据前面的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进入90年代,局部战争和冲突接连不断。1991年共有各种规模的战争25起,1992年30起,1993年月34起,1994年38起,1995年45起。

材料二: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15亿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有7亿人营养不良,5亿人吃不到清洁水,另有40000万人背井离乡,沦为难民。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2、两则材料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反映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 世界的两大主题

2、两则材料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维护和平是发展经济的基本前提,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经济交往和实现本国经济的发展;战乱和冲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发展经济又是维护和平的坚实基础,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和平力量的壮大,贫穷落后则是国际形势动荡不安的一个主要因素。

复习:P67

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2、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1)积极作用:(2)消极作用: 请思考

在当今国际形势下,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做?

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P68页第一段第5行(为了世界的和平„„)(2)P68页第二段第6行(我们中学生要„„)

课 题3.2复习

教学目的 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教学过程P76 我国的发展面临哪些压力和挑战?P76 面对这些压力和挑战,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P77

材料一:当前,高科技讯猛发展,各国为抢占高科技的制高点,都在竭尽全力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1999年,美国的科技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已占GDP的2、8%,日本更高达3、1%,欧盟也达1、8%。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倾全力发展高科技,并取得可喜成绩。

材料二:看看身边的商品,荷兰奶粉、日本玩具、法国时装、德国电器和美国电脑遍布大小城市、大商场的货架上。一般商品一读说明书便知其产地,但是面对那些贴着跨国公司商标的高科技产品,你根本不可能一眼看出它的产品设计是哪个国家完成,零部件在哪些国家分头制造,成品装配又分散在哪些国家,真可谓我们在“买世界”。

材料一反映出国际社会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材料二说明经济全球化已捎然发生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一、辨别题:

1、影响和决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

2、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二、单项选择题:

1、当代危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是()A、地区冲突和 民族争端 B、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责任危机和突发灾难

2、作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关系是()①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②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③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重要基础 ④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课 题3.3复习

教学目的 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教学过程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内容是什么?)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要求: 5.时代精神的内涵:

6、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联系: 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例题分析:

1、下列属于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是()①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②温柔敦厚、则善而从 ③刻苦耐劳、矢志不移 ④雄健刚烈、自强不息 ⑤团结统一、爱好和平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A.①② B.⑤⑥ C.③④ D.④⑤

2、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是()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以孝治天下

3、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使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丰富和发展的有()①井冈山精神 ②长征精神 ③延安精神 ④红岩精神 ⑤上甘岭精神 ⑥雷锋精神

9-⑦大庆精神 ⑧“两弹一星”精神 ⑨抗洪精神 ⑩载人航天精神

D.③④⑤⑥⑦ A.①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C.⑦⑧⑨⑩

下载2016届一轮复习粤教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届一轮复习粤教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学类文本------散文 复习学案(5篇材料)

    文学类文本------散文 复习学案 复习内容 :必修二 第二单元:《荷塘月色》《故都的秋》《 囚绿记》高考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复习目标:理解、品味散文......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教案

    篇一:2014年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精品教案必修一 政治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夏朝: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公共权力和王位世袭制度。商朝:内外服......

    XX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_1

    XX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目标导航】一、课标要求 .内容目标 ⑴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⑵解释......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复习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1. 认识小说文体特征。 2. 了解考场阅读要求,提高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1. 小说三要素、小说的分类。......

    一轮复习劝学教学案2017.9.2

    实验中学高三复习学案 制作教师:李彦 审定教师:张传达 使用时间:2017.9.2 序号:合01 假舟楫者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悟......

    散文复习教案

    初三语文二轮复习资料 专题十:中考散文专题复习教案 主备人:实验中学 蔡慧丽 教学目标: 1、回顾散文的基础知识。 2、了解散文的中考考点,学会判断散文常见题型,培养题型意识。 3......

    粤教版精品教案 教案

    1 《雨霖铃》教学设计[上课版] ——失路文人与红颜知己的生离死别 吴汉伟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宋词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作品《雨霖铃》,使学生对宋词有进一步的了解。在诵读......

    一轮复习教案 细胞呼吸

    一轮复习教案细胞呼吸 张文东20151027 自主梳理 1.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 ,释放能量并生成ATP的 过程。 2.分类:根据是否有氧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