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3 自立自强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自立自强的含义,知道自立自强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懂得管理和安排自己的生活,逐步培养自立能力,学习过自立生活。知道成功离不开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生活中培养自己自强精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立自强是一种优秀品质;通过情景研讨,让学生充分讨论这个情景,然后,教师围绕情景层层设疑,循序渐进导入新课内容,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自立自强是一种优秀品质,古往今来,成就伟大事业的人都是自立自强的人。体会自强不息对个人、国家和民族的意义,在生活中自觉培养自立能力和自强精神,勇于面对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如何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
难点:自立自强对个人成长和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大学生寄脏衣回家洗?》 【师】你怎样看待这位大学生的行为? 【生】 【新课教学】
一、自立自强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1、什么是自立
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自己走路
身体自立
自己吃饭自己穿衣
体验生活自立 养活自己
基本的人生自立 【师总】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自立的过程!【师】你是一个自立的人吗?你会做哪些事? 【生】
展示材料:爸爸妈妈出差了。早上起床后,小晨自己乘公交车去上学,上学的路上,他想起作业本用完了,就到超市购买了一些文化用品。今天是小晨值日,拿着笤帚把地打扫得干干净净。中午在学校食堂吃饭,他发现饭卡丢了,就去校财务处报失。自修课上有同学讲话,身为班长的小晨主动制止。放学后,小晨回到家中,洗了昨天换的衣服,做了两个菜。吃完饭,小晨就做作业、复习功课。这就是小晨的一天。
【问】找找小晨一天生活中,有哪些自立的表现? 【生】
材料:“我爸妈很有钱。我学习有家教指导,生活有保姆照料。样样不用我动手,事事无需我操心。所以,我根本不需要培养什么自立能力。” 【问】你赞同她的想法吗?为什么?
【生】自立能力对我们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
材料:一个已经考上大学的学生,因为妈妈不能再陪他到北京读书,在生活中,他陷入了混乱。冬天里他不知道该添衣服,甚至穿着拖鞋去天安门。最终,这个可以攻克学业难题的优秀学生,因为理不顺自己的生活,逃回了家„„ 【师】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个大学生。播放视频《刘默涵片段》 【师】比较一下,同样是大学生,为什么这名大学生要逃回家而刘默涵却能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贡献? 【生】
【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选择,你会怎么做? 【生】
材料:乡下,有一片桃花林。当初,种下树苗后,种树的人总是不定期来浇水,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我感到很奇怪,便询问缘由,他笑着说:“种树不同于种菜,不是几星期就可以成熟的。要想种出百年的树,只有让树在土里找水源,浇水是模仿下雨,下雨是算不准的,所以,它们只有在不确定中拼命扎根,才能成长为百年大树。”其实,人的成长跟树的生长道理是一样的,有怎样的品质,就能成就怎样的生命。
自强就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师】你知道哪些自强不息的人物? 【生】
教师举例:贝多芬、丁晓兵
播放视频《【感动中国2013】获奖者沈克泉 沈昌健:颁奖辞》 为什么要自强?
(1)一个人只有自强不息,才能面对困难,乐观向上,遭遇灾难,坚强勇敢;(2)才能做到志存高远,为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著追求。(3)自强不息是人生应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师】是不是只有现代人才自强? 【生】
材料:抗倭名将戚继光、禁烟英雄林则徐 【师】他们的自强不息是不是只对自己有影响? 【生】
【师】自强不息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文明得以绵延千载、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出示系列图片
【师】习近平主席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这一伟大梦想才能最终变为现实。自立自强对我们的成长、对国家如此重要,如何培养自立自强精神?
二、学会自立
【师】在《爸爸去哪儿》中,哪位小朋友最离不开爸爸? 【生】Kimi 【师】他后来的表现如何? 【生】
播放视频《小小志KIMI独立完成》 【师】自立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出示小韩的事例
【师】小韩为什么能被江苏食品学院相中? 【生】他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能对自己负责
【师】从他的身上,你能总结出培养自立能力的途径吗? 【生】
【师】这个人的思想是一种什么思想?有什么危害?他应该怎么办? 【生】
1、克服依赖心理
材料:“茑” 的故事
见课件
材料:包办的成长:85后小爸爸找工作,老妈陪着去 【师】如果你是招聘单位,你愿意录取他吗?为什么?
【生】不会。一个对自己都不能负责任的人,又怎会对他人、对集体负责呢。招聘单位:个人能力欠缺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硕导陈老师认为孩子自身的成长经验不能包办,酸甜苦辣应该自己去体验,家长应起到引领、扶助、协助、鼓励的作用,让孩子自己走自己的路,而不是剥夺成长的经验。
总结依赖的危害:
依赖不仅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还会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怎样克服依赖心理?
培养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处理好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发觉自己的才能——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向榜样学习——学习他们如何待人处事
材料:七年级学生小青郑重向父母宣布:“从今往后,我要真正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了,不再需要你们的任何帮助了,学习上生活上我都自己管理自己,你们不要再管我了。”
【师】小青这样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
【生】
【师】自立不是拒绝帮助,依靠不是依赖。那种认为自立就是拒绝帮助,甚至跟父母对着干,这样不利于自己的成长。自立应是自己既有主见,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善于接受别人帮助不是依赖。
2、懂得管理和安排自己的生活 生活方面、学习方面 活动:畅所欲言
假设父母因故外出一周,只有你一个人在,你会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 假设学校取消了班主任制度,没有班主任的管理和约束,你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
材料:美国石油大亨老洛克菲勒是这样教育孩子的见课件
材料: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我不干活也饿不死,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只要自已肯干肯吃苦,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有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
【师】请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他们的结果如何?为什么呢? 【生】
【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生】我们应该自立自强
三、培养自强精神
一个人有很多财富,可如果他不自强,也一贫如洗。——鲁迅 播放视频《-selina入选台湾教材 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材料:在一座山上,有两块相同的石头,三年后他们的命运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一块石头受到很多人的敬仰和膜拜,而另一块石头却受到别人的冷落。受到人们冷落的那块石头,及不平衡地说道:“老兄呀,回想三年前,我们同为一座山上的石头,今天产生这么大的差距,我的心里特别痛苦。”另一块石头答道:“老兄,你还记得吗?三年前,山上来了一个雕刻家,你害怕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你告诉他只要把你简单雕刻一下就可以了,而我那时想象未来的模样,不在乎在身上一刀刀的痛,所以产生了今天的不同。” 【师】这个材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
3、在磨砺意志中自强进取
播放视频《磨练意志 骑车进京上大学》
【师】只要我们选准航向,战胜自身的弱点,发挥自己的特长,就能在自强的人生征途中,劈波斩浪,抵达成功的彼岸。
课堂小结
【新课小结】同学们,月亮虽然能靠太阳的光芒照耀自己,但它本身并不会发光,等到太阳消失的时候,月亮再也无光彩可言了。这就正如生活中只有那些自强自立的人才能拥有生活一样,因为他们知道,仅仅靠别人的荣耀而自己不懂得付出的人,永远不可能真正拥有生活。所以,我们应该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课后习题 《自立自强》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自立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下列关于自立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立能力的过程②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③人真正自立是从走上工作岗位,能自己养活自己开始的④自立的生活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下列名言反映同一主题的是()
①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铲除埋伏各处的障碍。在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
②要不是我自己为自己建立纪念碑,这纪念碑,它从何而来? ③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④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就是某种动物的东西。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独生子女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孩子平均每天只有0.2小时的劳动时间,是世界儿童中参加劳动最少的一群。这个数据提示我们()
①我国的父母们不注重孩子的自立能力的培养 ②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③我国孩子学业较重 ④我国的孩子很幸福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4、“金色儿童拓展俱乐部”招生信息说:让孩子在刺激、有趣的拓展游戏中,熔炼团队意识、磨练个人意志、学会独立生存、挑战个人极限。这告诉我们
()
①社会各届注重未成年人的自立能力的锻炼 ②只有外界的参与才能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③当前未成年人的自立能力较差 ④要不断地培养儿童的自立能力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5、下面对自强不息精神理解正确的是()①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是自立、自强的人 ②自强不息的精神已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 ③个人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战胜困难 ④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自强精神的是()
A.勇于开拓,积极进取
B.志存高远,执着追求
C.自尊自爱,不卑不亢
D.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7、当代的“保尔”朱彦夫凭四肢全无的残躯,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生活,不仅生活完全自理,还学会了读书写字并写出30万字的长篇小说《极限人生》。这一事例说明()
A.挫折对于强者来说是好事
B.自强者不怕困难、积极进取
C.条件越艰苦,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D.残疾人都是自强的人
8、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段名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培养自强品质
B.吃得苦中苦,方成人上人 C.要做大事,必须具有健壮的体魄
D.伟大的人物是天生的
9、著名的漫画家张乐平,少年时代当学徒、做小工、摆地摊,始终勤学苦练学画,终于成为大画家。他的连环漫画《三毛流浪记》、《三毛迎解放》、《三毛学雷锋》、《三毛旅游记》、《三毛学科学》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而且被译成多种语言出版,为少年儿童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张乐平的故事告诉我们()①我们应从小学会自立,培养自强的精神
②我们要不怕困难和挫折 ③我们要在困境中磨砺自己的意志④成为漫画家必须首先学会吃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目前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而且随着就业压力增大、独生子女逐渐成年,“啃老族”的队伍还将扩大。作为父母,正确的做法()A.无条件地满足子女的要求
B.一定要满足子女的物质要求 C.让子女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D.不能资助成年子女
二、非选择题
11、情景一:某校七年级学生小宁,爸妈平时对她照顾无微不至。有一天,爸妈有事不能回家做饭,小宁靠在说沙发上看电视,不知不觉迷迷糊糊睡着了,醒来又冷又饿,小宁不自觉地哭起来„„
情景二:星期二下午,小刚放学后,居委会的李大妈告诉他,爸爸因车祸受伤被送往医院了,而妈妈又值夜班„„
(1)情景一中小宁的表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2)请你设想情景二中小刚会怎么做?
(3)根据上述两个情景谈一下中学生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
12、《人民日报》报道:“我无法选择生活的条件,但我可以选择生活的态度。既然灾难来临,哭不能解决问题,那为什么不笑呢?”21岁的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大四学生黄来女饱尝艰辛,却笑对人生。黄来女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在她还没有记忆的时候,母亲就因不堪生活压力,抛下父女俩远走他乡,从此杳无音讯。在父亲患病后,为了给父亲治病,黄来女一边打工挣钱,一边照顾父亲。上课、兼职、定时给父亲打三针胰岛素、按摩手脚,照顾父亲的吃喝拉撒睡„„这是她每天的生活。她的悉心照料创造了医学奇迹,丧失神志的父亲竟苏醒过来。在为父亲忙碌的同时,黄来女的学业也没落下,她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获得国家奖学金,还被保送为研究生。湖北省教育厅授予黄来女“全省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
如果你所在的学校准备开展向黄来女学习的宣传活动,请你参与进来,完成下列问题:(1)为本次宣传活动设计一句宣传主题。
(2)为本次宣传活动设计一种活动形式。
(3)结合教材知识,谈谈举办该活动的积极意义。
第二篇:3 明治维新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基本历史知识:倒幕前的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
2,能力培养:通过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
引导学生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史论结合的意识。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教材上的插图与照片,让学生感受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各方面的变化,通过对比,让学生自然产生问题: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贫穷与落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组织学生逐条讨论明治维新的内容,分析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巩固教学重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治维新使日本亚洲乃至世界强国,是日本继大化改新之后又一次较为集中地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典型事件。
同时明治维新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迅速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明治维新的内容与影响。.教学难点
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明治维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讲述日本历史上有两次十分重要的改革,提问学生古代日本历史上重要的改革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近代关乎日本命运的重要改革是明治维新,以此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
(一)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1.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幕府与幕府统治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对下文知识的理解。
2.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一段,在地图上确认的位置。提问:哪些人构成了日本的封建统治阶级?哪些人反对幕府统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一下幕藩制,指出幕府统治面临的第一个危机就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使学生认清日本国内形势。
3,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二段,提问:有哪些国家相继侵略日本?结果怎么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日本面临的外部环境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使日本有被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这也是幕府统治面临的又一危机。最终让学生认识到此时的日本内忧外患,改革势在必行。
4.向学生简要的介绍一下兰学到代表人物(绪方洪庵、新井向石等)和核心思想(实行民主平等,仿效西方改革日本,富国强兵等)指出思想准备对维新运动有着很大的推进作用。
(二)武装倒幕
此部分内容课程标准未做要求,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理解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的统治是明治维新的必要前提。
(三)明治维新
1.先向学生说明明治维新是1868年明治天皇领导的至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军事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2.指导学生阅读本部分内容,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学生阅毕,分别由每组的代表回答一个方面的改革的内容,评出最佳的组别和学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各项改革的内容和意义。(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日本国内市场的形成。(2)经济上,教师可补充这方面的材料和图片来反映经济方面的内容:一是引进先进技术,二是兴办资本主义工商业,三是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有利于日本农、工、商业的发展,成为日本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3)社会生活上,“文明开化”指导学生观看课本上的《穿西式军装的明治天皇》和《西式服装》等图片,指出明治天皇带头改穿西式服装反映了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迫切愿望。同时说明明治政府也十分重视发展文化教育。(4)军事上,“富国强兵”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和图片,然后探讨“日本军队有什么样的特点?”指明用“武士道”精神武装起来的日本军队很快就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3.在讲完明治维新内容后,指导学生讨论课文的思考与讨论的问题,并告诉学生明治维新的内容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答时政问题的能力。
4.评价明治维新。先由学生讨论“怎样评价明治维新?”这个问题,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一方面,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社会性质,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另一方面,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逐渐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5.结合中国戊戌变法,让学生探讨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把全班学生分为四组,教师引导他们分别从国内背景、准备、内容和国际环境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寻答案。学生讨论完后,教师总结:从国内背景看,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幕府的中央统治相当薄弱。从准备过程看,倒幕派实力较强,有自己的武装,得到天皇和西南四强藩的支持。从内容上看,明治维新编定和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最后,十九世纪中期日本又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同时把明治维新与俄国的农奴制改革进行比较,提高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板书小结本课内容,突出重点。
四、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对应习题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上完后,根据对学生的了解,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值得注意: 1.在讲“幕府统治下的日本”这节,应该讲清楚:由于德川幕府的腐败统治,在日本国内形成了改革派,改革派要求推翻幕府的统治。应该尽量将知识点将详细。
2.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速,不要过快,有些学生反映我讲话速度过快,这个在以后的教学中值得注意。同时要提高自己的语言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针对某个问题,尽量多叫不同层次的学生起来回答,从而了解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4.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课堂上老师讲的时间过多,给学生的时间较少,没有体现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做好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角色。
课后习题
19世纪中期,许多遭受到欧美国家侵略的亚非拉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东亚的日本却脱颖而出,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成为亚洲唯一一个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也成为第一个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方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
⑴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⑵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⑶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 ⑷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板书 明治维新
第三篇:3《咏柳》教学设计之二-教学教案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板书:3 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l.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五个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l)(放远看柳树的图片或录像)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l)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3.全班齐读。
4.能背的站起来背。
四、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下去和小伙伴们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
3.和同桌说。
4.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即可。
五、布置作业
1.回家修改自己写的句子。誊写工整。
2.背熟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1.开火车背。
2.指名有感情的背。
3.全班背。
二、讲评
讲评学生写的关于柳树的句子(课前收好,批改)
l.选出优秀的到台上读。
2.指出不足之处。(注意字要写正确,句子要通顺)
三、指导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五个字。学生观察讨论:哪些字好记好写。
2.学生提出难写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垂”的笔顺要多次书空,让学生记牢、写的时候四横的长度不一样。
“裁”字注意笔顺。下面的部件与“衣”字要区别:一捺改成了一点。
“剪”字下面是个“刀”不要写成了“力”。
3.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导。
四、板书设计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教案点评:
古诗《咏柳》,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教学中以学生实践导入,并通过温故知新,从以前学过的“咏鹅”理解“咏柳”就是赞美柳树。并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课堂练习突出对学生说和写的锻炼。
第四篇:3 老人与海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1.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2.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主要梗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3.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大致的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4.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2.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主要梗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3.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大致的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4.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重点:整体感知全文,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二、检查预习
1.字音字形
鲭鲨
脊鳍
蚕噬
舵柄
船梢
蹂躏
攮
颚
啐
拽掉
榫头
掌舵
桅杆
皮开肉绽
2.作家作品
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50年代后,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3.故事梗概
小说主要写一个饱经风霜的古巴老渔夫连续84天在海上打鱼而一无收获,第85天仍然继续去捕鱼,终于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但在返航的途中,又遇到了大群鲨鱼的围攻,老人桑提亚哥奋不顾身,与鲨鱼进行了一夜的搏斗,结果当老人返回岸上时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子了。
三、整体感知
1.请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与鲭鲨斗→(人物心理)→与星鲨斗→(人物心理)→与犁头鲨斗→(人物心理)→再与星鲨斗→(人物心理)→与群鲨斗→(人物心理)→疲惫的老人回到家里
2.再请学生复述老人与鲨鱼的五次搏斗过程
用鱼叉杀死一条灰鲭鲨,鱼叉被带走,大马林鱼被吃掉四十磅;用刀子杀死两条星鲨,大马林鱼被吃掉四分之一;用刀子杀死一条犁头鲨,刀子折断;用短棍击退两条星鲨,大马林鱼半个身子都被咬烂了;用短棍劈打成群结队的鲨鱼,短棍丢掉又用舵把,大马林鱼再也没什么可吃的了,只剩下残骸„„五个回合的搏斗结果却是一无所有,“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补救的办法也没有”
3.概括老人的形象
老人是个面对厄运,百折不挠的硬汉形象.四、质疑讨论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老人到底是失败者还是胜利者?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表的一些短篇小说里,海明威描写了一些拳击师、斗牛士、猎人等形象,在这些下层人物身上,他塑造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性格,《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的形象就是这种性格的发展与升华。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可以说,这样一个形象,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五、作业:
课外阅读海明威作品,并体会其作品风格
第五篇:3 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
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2 教学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新知介绍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出现儒、佛、道三教相互吸纳渗透局面。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1)先声——韩愈(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明初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2)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3)用纲常礼教更加束缚了人的思想。(4)传播海外,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
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1)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2)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1)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课后小结
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行之中。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复习总结和作业布置
复习总结
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2.宋明儒学新发展 3.鹅湖之会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朱、陆素来观点对立,“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彼此不和”,在学说上各执一端,早已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思想体系,成为南宋理学上的两大派系。
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4.北宋的程颢、程颐(合称“二程”)
程颢被习称为“大程”,河南洛阳人。北宋儒家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程颢青少年时代就学于周敦颐,他的思想发展和其他理学家一样,受到佛、道学说的一定影响,再加到儒学。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5.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八正道”、“六道轮回”等等。
“四谛”的第一谛即苦谛—人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
第二谛是集(集是因的意思)谛—一切苦难的原因在于人有欲望,就会有行动,就是造业(造孽),就要轮回(转世)。
第三谛即灭谛—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
第四谛为道谛—只有按“八正道”修道,才能消灭一切欲望。
“八正道”即正见解,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生活(正命),正精进(毫不懈怠),正念,正定。6.道教的教义
7.理学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即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理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理”,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什么东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是天下万物永恒普遍原则。它体现在社会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要通过“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通;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人欲”。
课堂练习
1、程颐认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这段话的实质是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
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2、王阳明在镇压农民起义时感叹地说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为此王阳明主张
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经世致用
D.内省自修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