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 美苏争霸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赫鲁晓夫的对外基本战略;理解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的特征及表现;熟悉50年代至80年代美苏对华关系。
2、过程与方法:(1)从整体把握美苏双方在争霸的三个阶段的基本态势,逐步掌握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2)阅读理解和分析有关的文字,图表资料,提高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态度、价值观方面:(1)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和演变是两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外交战略以及国际环境是密切联系的。(2)通美苏争霸过,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和美苏双方在争霸中的基本态势。难点:在六七十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苏双方对外战略的调整及原因。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美苏争霸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与网络技术的整合,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思考题、讨论题等。
学生:浏览与美苏争霸史实有关的人物传记、历史专著、评论文章或者阅读课文。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辅助教学。教学设计
一、美苏争霸格局形成
1、原因
(1)、赫鲁晓夫逐步改变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提出美苏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主要原因)
材料一:1953年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曾说:“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和苏联之间建立持久的友好关系,对巩固和平有重大意义”。他也曾对英国记者坦率地说:“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麽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
材料二:经济方面: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占美国的31%,到1960年上升到58%,10年内缩小了27个百分点。
军事方面:50年代初苏联的军事编制达到550万以上,而美国在1947年到1950年只维持140万人左右的规模。
核力量方面: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53年苏联氢弹爆炸成功,从而接束了美国的核垄断地位
(2)、美国继续推行全球霸权政策
2、时间:20世纪50年代后期。
二、过程
1、第一阶段
(1)、时间: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2)、特点:有紧张也有缓和,优势在美国。原因:苏联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实力增强。
美国全球扩张及称霸世界
(3)表现:缓和:对奥和约,苏联承认联邦德国赫鲁晓夫第一次访美。紧张:“柏林墙”的修建和古巴导弹危机
50年代中期,对奥和约的签定,结束了二战后奥地利被美、苏、英、法四大国分割占领的局面,奥地利成为中立国家。对奥地利而言,这是它现代史上的一大转折。条约给奥地利带来了持久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但更重要的是,条约对世界局势特别是欧洲局势的缓和起了积极作用。西方国家认为,这是苏联的一次实质性让步,东西方关系开始“解冻”。第二个事例是苏联承认联邦德国,1955年苏联和联邦德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苏联承认联邦德国是面对现实的~种选择,它改善了苏联在国际上的形象,壮大了苏联“和平攻势”的声势;同时,也使西方难以回避民主德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事实。
赫鲁晓夫是第一位访问美国的苏联最高领导人。1959年9月,赫鲁晓夫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马里兰州的总统疗养地戴维营进行了会谈。赫鲁晓夫的美国之行没有取得什么实际成果,但他认为这本身就给人以美苏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事物的印象。实际上,戴维营会谈是苏联推行苏美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它反映出美、苏两大国战略地位的微妙变化,美国实际上承认了苏联与美国同是超级大国的事实。
“柏林墙”是德国分裂和欧洲分裂的标志,是东西方冷战的象征。“柏林墙”筑起两个星期后,苏联撕毁美、苏两国为期三年的禁止核试验的协议,恢复了一系列核试验。美国也不甘示弱,肯尼迪总统下令恢复地下核试验。美、苏双方之间核军备竞赛迅速升级。(4)美苏各自对中国的态度
美国: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外交上孤立。(冷战遏制制度)原因:对新中国的敌视
苏联:关系破裂50中~60初﹚————企图控制中国,意识形态分歧。
2、第二阶段
(1)
时间: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期(2)特点:苏进攻,美防守。
1.原因:苏联的军事实力略超美国,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小。美国经济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增长趋于缓慢;又因侵越战争受挫,加上日本和西欧的竞争,美国的实力不断下降。(3)表现:苏:在欧洲“缓和”政策 在亚洲进行扩张活动——出兵阿富汗(1979)美:从越南撤军,中美关系正常化 材料: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以帮助。
——美国总统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请结合这段资料说一说尼克松在1970年提出的对外政策,同战后初期的杜鲁门主义有什么不同点?(一是反映的国力不同;二是外交方针的不同)尽管美国的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但是美国仍不失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仍然拥有巨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而且不管如何调整,美国都没有放弃它的霸权政策。
(4)、美苏对对中国的态度。
美:同中国改善关系,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争霸守势、调整战略)苏:关系恶化﹙60中~70末﹚ ————对外扩张
3、第三阶段
(1)时间:20世纪80年代(2)特点:美强硬苏收缩
原因:80年代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经济开始持续增长,为争霸提供物质基础。苏联军事大国地位缺乏相应的经济力量的支持,争霸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引起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东欧国家独立倾向迅速增长,苏联在东欧的统治地位不稳。
(2)
表现:
美:立足于打局部战争,提出“星球大战计划”
苏:裁减军备,从阿富汗撤军,中苏关系正常化,放松对东欧的控制。1981年就任美国总统的里根,提出了对内振兴经济,对外重振国威的口号,在这个口号的指导下,里根政府在整顿国内经济的同时,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作出了重大调整,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以遏制苏联全球性进攻的势头。80年代中期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在核时代,“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而裁减军备。1987年,戈尔巴乔夫和里根签署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短程核导弹的条约。这个条约虽然只能削减美苏两家核武库的大约4%,但它终究是自出现核武器以来达成的第一个削减核军备的协议,苏联在对外战略上由扩张转向全面收缩。(3)美苏对中国的态度
美:合作压制﹙80~90﹚——————霸权主义、中国壮大 苏:关系改善﹙80~90﹚——————全面收缩、美国威胁 兴趣链接:
史上最搞笑的大国首脑
若要评选史上最搞笑的国家首脑,冠军非前苏联共产党前总书记勃列日涅夫(1964-1982在位)莫属。他要认了第二,就没人敢认第一。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一把手,勃列日涅夫的水平与所作所为确实和他的地位严重不相称。勃列日涅夫的翻译霍德列夫在回忆录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是一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知识贫乏的人,对任何事情都不求甚解,往往用诸如“我们将研究研究”、“我们考虑考虑”这类话搪塞对方提出的问题。只要手头没有讲稿,他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这个弱智的国家最高领导曾闹出许多笑话来。1979年,勃列日涅夫和美国总统卡特私下会晤,他照本宣科,念着为他准备的稿子,当念到划去的段落时,竟转过头去问翻译:“我还要往下念吗?” 1982年9月,勃列日涅夫到阿塞拜疆视察,在阿塞拜疆党员大会上致祝贺词。他拿错了别人为他准备的另一份讲话稿念了起来,居然没有发觉!由于他的讲话与大会毫不相干,台下听众骚动起来,秘书连忙替他换了一份讲稿,他这才明白念错了稿子!
更为搞笑的是,在当年莫斯科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勃列日涅夫致欢迎词。勃列日涅夫把秘书写好的发言稿忘在外衣口袋里,上了主席台一句话也讲不出来。呆了一会儿,勃列日涅夫终于讲话了。他的欢迎词非常费解,谁都听不明白,因为他只是一连把俄文字母“O”(注:念“噢”)念了五遍:“噢!噢!噢!噢!噢!”原来,他把奥运旗上的五个环,当成了五个“O”!
三、美苏争霸的结果的影响
1、结果:苏败美胜
2、影响:苏联:经济被拖垮,最终解体。
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
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也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探究:制约美苏争霸而引起战争的因素有哪些?
1、双方饱和的核威胁,制约了各自的战争决心。(核战争条件下,没有失败者也没有胜利者,只能同归于尽。)
2、国内人民反战运动高涨。
3、实力决定态度,弱者先妥协,强者自我克制。
课堂小结 美苏争霸的结果的影响
1、结果:苏败美胜
2、影响:苏联:经济被拖垮,最终解体。
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
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也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课后习题
80年代中后期戈尔巴乔夫被迫改变苏联政策的原因。
美苏争霸对苏联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由于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仍然落后于美国,为了达到在军事力量方面领先于美国的目的,苏联不得不加大国民经济军事化的程度,在投资和国民收入分配方面向军事部门严重倾斜,从而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助长了苏联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板书 美苏争霸
第二篇:美苏争霸教案
美苏争霸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的美苏争霸;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80年代的美苏关系。
2.能力要求:概括美苏争霸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析美苏争霸的后果和影响。
3.情感目标: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和演变是两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外交战略以及国际环境是密切联系的。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
课时安排
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和美苏双方在争霸中的基本态势是重点。50至80年代的世界,是雅尔塔体系发展、演变时期。这一阶段,在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美苏争霸的局面。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提出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自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进入60年代,两大阵营内部已经出现了剧烈的变化,由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进而演变为美苏争霸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造成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
2.难点分析:在六七十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苏双方对外战略的调整是难点。进入60年代,两大阵营内部出现了剧烈的变化,由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进而演变为美苏争霸的局面。所以,六七十年代是美苏争霸的政治格局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美苏关系更加复杂化了。美苏双方战略调整的原因,在不同区域的不同表现,既明争暗斗又妥协缓和的基本态势的实质较难把握。
课堂教学设计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重大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
师:二战以后,英法等西欧国家的实力普遍削弱,而美苏两国的实力空前加强,国际关系中原有的均势被打破,于是出现了一种以美苏两极为主要矛盾的相对稳定的新的国际关系结构。这就说明:决定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各国实力的对比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到底是由一个国家的实力所决定的。随着美苏两国实力的此削彼长,从50年代后期起,逐渐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美苏争霸。(板书课题)
一、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
师: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1953年9月,赫鲁晓夫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出示投影:“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
——赫鲁晓夫
师:这段材料表明了赫鲁晓夫什么战略意图?
生: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目标。
师:那么,赫鲁晓夫依据什么认为苏联可以同美国“平起平坐”呢?
生:
师:到赫鲁晓夫执政中期,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缩短了同美国的差距。有一组统计数字提供给大家:首先在经济方面,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占美国的31%,到1960年上升到58%,10年内缩小了27个百分点。其次在军事方面。50年代初苏联的军事编制达到550万人以上,而美国在1947年到1950年间,只维持140万人左右的规模。第三,在核力量方面,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53年苏联氢弹爆炸成功,从而结束了美国的核垄断地位。同时,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关系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形成,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阵营,使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屡屡受挫。这些都使得苏联有可能从新的实力地位出发,执行新的外交政策。
师:前面我们讲到,战后初期,美国凭借经济、军事方面的优势,推行全球扩张的霸权政策。那么,赫鲁晓夫追求与美国平起平坐,让美国承认苏联拥有与美国同等的权利去主宰世界,这实质上是一种什么政策呢?
生:
师:根据以上的分析,请你归纳出美苏争霸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生:
师:外交战略和实力对比的变化,直接影响了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而其中,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是美苏争霸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美苏争霸形成的时间是50年代后期。
师:那么,美苏争霸的情况如何呢?苏联能否真正做到同美国“平起平坐”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美苏争霸的概况。
二、美苏争霸的概况
师:美苏争霸从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由于不同的外交战略和实力对比的差异又表现出不同的态势。
请说出美苏争霸第一阶段的时间,并概括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生:
.第一阶段既缓和又紧张
师:50年代中期,对奥和约的签定,结束了二战后奥地利被美、苏、英、法四大国分割占领的局面,奥地利成为中立国家。对奥地利而言,这是它现代史上的一大转折。条约给奥地利带来了持久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但更重要的是,条约对世界局势特别是欧洲局势的缓和起了积极作用。西方国家认为,这是苏联的一次实质性让步,东西方关系开始“解冻”。
第二个事例是苏联承认联邦德国,1955年苏联和联邦德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苏联承认联邦德国是面对现实的一种选择,它改善了苏联在国际上的形象,壮大了苏联“和平攻势”的声势;同时,也使西方难以回避民主德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事实。
第三个事例是赫鲁晓夫第一次访美。赫鲁晓夫是第一位访问美国的苏联最高领导人。1959年9月,赫鲁晓夫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马里兰州的总统疗养地戴维营进行了会谈。赫鲁晓夫的美国之行没有取得什么实际成果,但他认为这本身就给人以美苏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事物的印象。实际上,戴维营会谈是苏联推行苏美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它反映出美、苏两大国战略地位的微妙变化,美国实际上承认了苏联与美国同是超级大国的事实。
师:紧张方面的事例有两个:“柏林墙”的修筑和“古巴导弹危机”。
“柏林墙”是德国分裂和欧洲分裂的标志,是东西方冷战的象征。“柏林墙”筑起两个星期后,苏联撕毁美、苏两国为期三年的禁止核试验的协议,恢复了一系列核试验。美国也不甘示弱,肯尼迪总统下令恢复地下核试验。美、苏双方之间核军备竞赛迅速升级。
师:有没有同学了解“古巴导弹危机”?
生:
师:苏联为什么在古巴设置导弹?苏联为什么能够在古巴设置导弹?苏联在美国的战争恐吓下,乖乖地运走导弹,这说明了什么?
生:
师:经过此次较量之后,苏联决心全力发展核武器,导致两个超级大国新的激烈竞争。
生:
2.第二阶段苏进攻美防守。
师:这一时期苏联和美国的态势都有一个变化的过程,美国是转攻为守,苏联则是从苏美合作主宰世界转变为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六七十年代苏联为什么能够推行积极进攻的争霸战略?
师: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968
054枚
858枚
978
054枚
400枚
潜艇发射导弹
968
656枚
21枚
978
656枚
015枚
战略轰炸机
968
545架
55架
978
432架
35架
核弹头
968
4300枚
300枚
978
1000枚
4500枚
生:
师:1964年上台执政的勃列日涅夫积极扩军备战。从这张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到70年代,就军事力量的对比而言,苏联已经从战略劣势转为战略均势,并日益显出超过美国的趋势,同时,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也大为缩小。苏联工业总产值从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0%,上升到1975年的大约80%。日益增强的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成为勃列日涅夫积极进攻战略的支柱。那么,苏联全球性进攻战略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生:
师:苏联在亚洲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扩张活动,最突出的事例就是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
师: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实行直接的军事占领,直接威胁海湾地区和印度洋地区的和平,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另外,苏联还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的武装冲突,最突出的事例就是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70年代初,苏联已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
师:与苏联相反,美国在这一时期却转攻为守,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的实力相对削弱的原因,美国的实力为什么会相对削弱呢?
生:
师:迫于形势的变化,1969年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后,对美国的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以帮助。
——美国总统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师:请结合这段资料说一说尼克松在1970年提出的对外政策,同战后初期的杜鲁门主义有什么不同点?
生:
师:这种政策调整,是美国力量衰弱过程中的产物,它的基本倾向是收缩美国的海外态势,收缩的重点是亚洲。为此,尼克松在亚洲采取了两大步骤:一是1979年美军从越南撤出,二是开始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师:请问在这之前,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的是什么态度?
生:
师:尽管美国的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但是美国仍不失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仍然拥有巨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而且不管如何调整策略,美国都没有放弃它的霸权政策。
3.第三阶段美强硬苏收缩
师:1981年就任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了对内振兴经济,对外重振国威的口号,在这个口号的指导下,里根政府在整顿国内经济的同时,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作出了重大调整,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以遏制苏联全球性进攻的势头。
师:80年代中期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而裁减军备。1987年,戈尔巴乔夫和里根签署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短程核导弹的条约。这个条约虽然只能削减美苏两家核武库的大约4%,但它终究是自出现核武器以来达成的第一个削减核军备的协议,苏联在对外战略上由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师:这一时期的苏联,为什么要转为全面收缩呢?
生:
小结:
.投影图片。教师总结本课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美苏两国的对外政策有什么变化?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附:本课知识结构图
第三篇:美苏争锋教学设计
美苏争锋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雅尔塔体系”、“冷战”和“杜鲁门主义”等重要概念,了解美苏争锋的概况,认识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及影响,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营造阅读、思考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
3情感与价值观:正确认识美苏争锋,理解美苏“冷战”造成了战后初期世界的动荡不安,以及对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两大国家利益的争夺。增强学生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意识。二教学重难点
1.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2.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
3、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三 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步骤如下:第一:质疑引题,第二:自主探究,第三:合作探究,第四:实践探究
学法: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我采用这种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首先质疑引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其次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阅读,归纳分析,学会学习;第三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同时对问题进入更深的探究,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对问题获得正确认识;第四实践探究,以史为鉴,联系现实,启发学生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
四 课时安排 1课时 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质疑引题,激发兴趣)
出示几幅有关柏林墙的图片和二战后德国的行政区划图。老师设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一个国家为什么会分裂,一个城市为什么会竖起一道横贯南北的墙?”二战中,德国是法西斯侵略国,最终失败,二战后,美苏英法对德国和首都柏林进行了分区占领。战后初期,美苏关系恶化,由战时同盟走向了两极对峙,导致了德国的分裂。今天本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为何美苏由战时同盟转变为两极对峙,如何对峙以及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原因(自主探究,归纳分析)①雅尔塔体系的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所谓的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实质上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做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它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②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加剧(根本原因),昔日盟友反目成仇。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军事上,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还垄断了原子弹。经济上,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战后初期,苏联总兵力接近美国,还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在战争中,苏联大大扩展了疆土,解放了大片东欧领土,苏联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③美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军事上,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还垄断了原子弹。经济上,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战后初期,苏联总兵力接近美国,还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在战争中,苏联大大扩展了疆土,解放了大片东欧领土,苏联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④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资料链接)“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丘吉尔1943年德黑兰会议
2、两级格局形成过程
“冷战”是美苏争锋的主要表形式。“冷战”的含义是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了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同时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加以扶持和控制的政策。①1946年3月,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揭开“冷战”序幕。
②1947年 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后这一指导思想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正式冷战的标志,其实质是干涉别过内政,阻止共产主 2 义的扩张。
③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运用,实质是借助经济手段稳住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以达到遏制苏联的目的。
④1949年,美国拉拢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成立了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
针对美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冷战措施,苏联采取了反击措施。
⑤1947年9月,苏联、波兰等9过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波兰举行会议,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
⑥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等6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经济会议,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一个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⑦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随着北约组织和华沙组织的成立,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3.“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⑴全面“冷战”
① 美苏之间——军备竞赛
②欧洲: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
③亚洲:日本投降后,美苏以北纬38度为分界线分别占领了朝鲜半岛。1948年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④拉丁美洲: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美国获悉后,封锁古巴,进入戒备状态。经过美苏两国的谈判,苏联最后从古巴撤走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⑵局部“热战”
①朝鲜战争:1950年,朝鲜南北双方发生内战,美国组成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参与朝鲜战争,威胁中国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1953年,美国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
②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特种战争”。1965年,“特种战争”上升为“局部战争”。在越南军民的积极反击下,美国被迫于1973年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美军撤出越南。
4、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影响(合作探究)(1)消极影响:
①美苏对抗,进行核军备竞赛,使得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②导致了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③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2)积极影响:
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共存,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③促进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不结盟运动和第三世界的崛起。④客观上也有利于科技的发展
实践探究
学史使人明智,只有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达到我们学史的目的,我们从美苏争锋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呢?
⑴、人类社会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后美国推行称霸全球的政策;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和实行大国沙文主义。美苏争锋使世界局势动荡,世界人民必须永远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⑵、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美苏争锋,进行军备竞赛,投入巨额军费开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⑶、美苏争锋,使人类处于核大战的威胁之下。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几乎导致了美苏核大战,美苏两国的核武器足以把人类毁灭十几次。但是,另一方面,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对峙近半个世纪,并没有爆发世界大战和核大战,这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科技显示出的巨大威力,特别是在当代高科技条件下,如果发生核大战,不可能有胜利者,只有交战的双方和整个人类的毁灭。这使美苏双方都不敢轻易发动世界大战和核大战,只能实行核威慑。世界人民,包括美苏两国人民都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也使美苏不可能发动世界大战和核大战。⑷、美苏争锋,都企图把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念强加到别国社会之上,并要推广到全世界。这是以错误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处理国家国际间的关系。我们必须认识并承认世界社会的多样性,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历史运用
中国应该如何崛起?
中国必须抛弃近代以来大国发动战争来扩张争霸的崛起道路,走出一条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崛起之路。
第四篇:高中历史上册 世界近现代史《第四节 美苏争霸》优秀教案
云南省芒市中学高中历史上册 世界近现代史《第四章 第四节 美苏
争霸》优秀教案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第一,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一套对外基本战略,在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美苏争霸中,既有缓和又有剑拔弩张的时刻。第二,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的时期。第三,在80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2.解析:50至80年代的世界,是雅尔塔体系发展、演变时期。这一阶段,在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美苏争霸的局面。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提出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自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进入60年代,两大阵营内部已经出现了剧烈的变化,由美苏两极世界的“雅尔塔体系”,进而演变为美苏争霸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造成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本节的核心就是美苏争霸在不同阶段的演化过程,这个过程整体性强,环环相扣,不可割裂,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一内容,有助于对50至80年代的世界形成正确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能力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目标及其解析 1. 目标:
(1)了解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80年代的美苏关系
(2)理解美苏争霸的主要特点和美苏外交的基本战略
(3)全面认识美苏争霸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美苏争霸的后果和对世界的影响 2.解析: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美苏双方在争霸的三个阶段的基本态势,让学生学会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有关的文字,图片、图表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和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通过美苏争霸过程中两国对外政策调整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在国际政治斗争和国际竞争中,经济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4)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和演变是两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外交战略以及国际环境是密切联系的。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从而对学生进行反霸权主义的教育。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评价容易出现偏差,教学过程中应该经常训练他们如何客观的公正的去对历史进行评价。
2. 对事物全局性的把握较差,不能用全球性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发展的规律。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应该适当结合课本插图及部分历史史料做全面分析,教师精选练习题用以强化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1,新课导入→2,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3,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的美苏争霸→4,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5,小结→6,目标检测
(二)教学情景 1,新课导入
问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重大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二战以后,英法等西欧国家的实力普遍削弱,而美苏两国的实力空前加强,国际关系中原有的均势被打破,于是出现了一种以美苏两极为主要矛盾的相对稳定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决定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各国实力的对比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
2,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
问题2:材料:“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
──赫鲁晓夫 请回答:这段材料表明赫鲁晓夫什么战略意图?
答: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目标。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引出美苏争霸格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问题3:赫鲁晓夫依据什么认为苏联可以同美国“平起平坐”呢?
答:到赫鲁晓夫执政中期,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缩短了同美国的差距。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外交战略和实力对比的变化,直接影响了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
问题4:美苏争霸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双方的战略意图和基本态势如何? 答:三个阶段:①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③80年代中后期。
苏联的战略意图:第一阶段:以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为策略,争霸世界。第二阶段:主要实行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第三阶段: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美国的战略意图:第一阶段:对苏联施加压力,保持争霸优势。第二阶段:由于不利因素的影响,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第三阶段: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体把握历史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3,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的美苏争霸
问题5:请说明美苏争霸第二阶段的特点以及苏联处于攻势的原因和表现。
那么相反的,美国在第二阶段采取守势的原因何在?鉴于此,尼克松对美国政策作出了什么样的调整?
答:第二阶段苏处于攻势,美转攻为守,争霸优势在苏联方面;
苏联的经济发展与美国的差距逐渐缩小;积极发展军事力量,不仅建成一支能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还使它的洲际导弹数量多于美国。所有苏联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表现:在亚洲和非洲扩张,1979年出兵阿富汗。
美国由于70年代经济发展受阻,又陷于侵略战争的泥潭,所以尼克松的对外政策则从战略反攻转为战略防御,反映美国对外战略的重大调整。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怎样分析历史阶段性特征出现的原因。
4,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
问题6:进入80年代以后,美苏争霸和前一阶段相比又有何变化?
答:8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国打算通过以高科技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跨经济相对落后的苏联。表明里根政府对苏采取强硬态度,以遏制苏联全球性进攻的势头。
争霸使苏联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经济陷于停滞;农、轻、重比例失调使经济困难加剧,所以戈尔巴乔夫采取全球缓和战略,实行全面收缩。说明80年代中后期美攻苏守,争霸优势在美国方面。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思考历史事物的演变,有其一定的规律性。问题7:学习完美苏争霸后,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争霸政策给本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各国都要引以为戒;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经济发展的好坏,并决定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中国在重大国际关系中具有明显的战略平衡作用等等。设计意图:形成历史思维,并发挥历史的借鉴作用。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整体把握本课内容 6目标检测:
1.美苏争霸大致可分为哪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苏联的战略意图是什么?
答:三个阶段:①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③80年代中后期。
苏联的战略意图:①第一阶段:以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为策略,争霸世界。②第二阶段:主要实行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③第三阶段: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为什么在美苏争霸中要转为全面收缩?
答:①从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比较,苏联仍落后于美国。为了达到在军事力量方面领先的目标,苏联加大国民经济军事化程度。但实际上,苏联的军事大国地位缺乏相应经济力量的支撑,是不稳固的。②美苏争霸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助长了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增加了通过改革来医治国内各种弊病的难度。
3.尼克松1970年提出的对外政策,同战后初期美国推行的对外政策有什么不同? 答:战后初期,美国凭借其在二次大战中急剧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取得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它反映了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确定了战后美国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性进攻战略。尼克松1970年提出对外政策时,美国由于经济增长趋于缓慢,陷于侵越战争的泥潭,已经丧失了一强独霸的地位,它反映了美国对外战略的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处于守势。
配餐作业:
请从下列三组题目中任意选择两组完成,时间:40分钟 A组题:
1.斯大林逝世后,中苏关系逐渐恶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方面发生严重分歧 B.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控制中国
C.赫鲁晓夫单方面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并废除了200多项科技合作项目 D.挑起中苏边界军事纠纷并大量屯兵于中蒙边境以威胁中国
2.50年代后期,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开始与美国争霸的主要目的是()A.压倒美国,由苏联主宰世界
B.转移国内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 C.稳定并扩大社会主义阵营
D.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 3.20世纪70年代,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大变化实际上是()A.美苏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B.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C.第三世界联合反帝反霸斗争的变化
D.中美关系的变化 4.以下关于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经济和技术的优势在美国方面
B.美苏加紧在第三世界地区的角逐 C.美国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D.美国对苏联重新采取强硬政策
5.赫鲁晓夫曾坦率地告诉美国记者:“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这说明:()①苏联想与美国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②赫鲁晓夫放弃竞争,讨好美国 ③美国处于战略优势
④苏美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下列关于1962年古巴导弹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有:()①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 ②反映了苏联称霸世界的野心 ③当时的军事优势在美国
④美苏直接对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7.60年代中苏关系的破裂表明:()
A.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 B.中苏在意识形态上根本对立 C.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D.苏联挑起边界纠纷
8.由杜鲁门主义到尼克松主义,政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美国放弃了霸权政策
B.美国确保其在欧洲的利益 C.亚洲人民反霸斗争进一步发展 D.自身实力的相对下降 9.80年代以来,苏联全面收缩的表现有:()①从阿富汗撤军 ②同中国关系正常化
③放弃了70年代扩张所得 ④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⑤ D.②③④ 10.对20世纪60--80年代美苏关系的概括,较为全面的是()A.苏联不断加强对外扩张,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B.美国采取强硬政策遏制和反击苏联的全球扩张 C.美苏对峙,互有攻防,双方争夺世界霸权 D.美苏争夺全球战略优势,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B组题
简要概括在美苏争霸的不同阶段,美国和苏联对中国采取的不同政策,并分析它们采取不同政策的原因。
C组题
下面是1947年美国总统致国会咨文中的摘录:
“在世界历史的当前时刻,几乎每个国家都必须在有待抉择的生活方式之间进行挑选。这种挑选却惯常不是自由的挑选。” “一种生活方式是以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它突出表现为自由制度、代议制政府、自由选举、对个人自由的保障、言论和宗教信仰自由和免于政治压迫的自由。”
“第二种生活方式则是以少数人的意志强加于多数人为基础的。它所依靠的是:恐惧和压迫、报纸和广播受到控制、事先发排好了的选举和个人自由的压制。”
“美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之一,就是创设种种条件,以便我们和其他国家将能促成一种不受强制行径支配的生活方式。”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我认为,我们的帮助应该首先通过经济和财政援助的途径,这种援助对稳定经济和有秩序的政治进展是关系重大的。”
请回答:
1、这是美国哪个总统的咨文?
2、咨文中提出的两种生活方式各指的是什么?其实质各是什么?
3、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其实质是什么?
4、咨文中提出的实现上述目标的政策意味着什么?
5、咨文中提出的政策通称为什么政策?它的出台标志着什么?
教学反思:
第五篇:《春秋争霸》-教案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春秋争霸》-教案
《春秋争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春秋争霸的背景,说出春秋五霸称霸的史实,认识齐桓公称霸的原因,理解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史料,理解春秋争霸的背景,初步培养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树立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同时认识到做人做事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才能成功,从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难点】
理解春秋争霸战争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烽火戏诸侯》视频,学生观看,之后教师引导:周幽王的暴虐无道,最终导致了西周走向灭亡,西周灭亡之后的政治走向如何呢?又给当时的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春秋争霸。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春秋争霸的背景 1.东周建立
西周灭亡之后,建立了东周,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找出东周建立的时间、都城、开国之君等基本事实。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答案:BC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教师引导:东周建立之后,诸侯间纷争不断,出现了春秋争霸的局面,请同学们结合下列材料和课本内容思考:为什么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没有出现这种局面,而到了东周时期却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材料一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材料二 东周时期,往事财政越来越拮据,经常像诸侯国“求赙”“告饥”“求金”。材料三 过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地位,“政令征战自诸侯出”,霸主实际上取得政治上的最高地位。
教师出示材料,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答案。
教师总结: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page](二)春秋五霸
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图》,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春秋著名的霸主,即春秋五霸是谁? 学生根据图片和课本上的内容,找出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教师继续介绍,对于春秋五霸其实是有争议的,还有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和秦穆公。但是不论是那种说法,人们公认的春秋首霸都是齐桓公,接下来学习齐桓公称霸。
1.齐桓公称霸(1)原因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材料: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宪问》
材料二 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然后)其事立。
——《管子·海王》 材料三 春秋形势图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材料、结合课本,从地域、人才、策略上展开分析。学生自主探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地理:齐国是东方大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
人才: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政,组建军队,发展生产,使齐国国富兵强。(根本原因)策略: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2)称霸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这实际上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标志着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2.晋楚争霸(1)晋文公称霸
讲述晋文公流亡的故事,以及晋文公改革内政的故事,进而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找出晋文公能称霸的原因。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晋文公曾长年在外流亡,了解民间疾苦,做国君以后,他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晋国很快成为北方强国。
继续提问,晋文公是通过什么事件,成为春秋的又一个霸主的呢? 学生回答:城濮之战。
教师出示成语退避三舍,请学生结合成语讲述城濮之战。
教师进行点评并总结: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国同势力已扩展到黄河流域的楚国在城濮大战,大败楚军.城濮大战的胜利,标志着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教师在此引导学生思考:齐晋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思考,教师总结:相同点: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不同点:齐利用“尊王攘夷”掌握政治优势;晋利用城濮之战掌握军事优势。
(2)一鸣惊人楚庄王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教师出示成语一鸣惊人、问鼎中原两个成语,请同学查词典,找出历史典故,并上台进行讲述。教师进行点评,并指出晋楚争霸百余年,到楚庄王时,楚军打败晋军,楚庄王成为中原又一霸主。
3.吴越争霸
播放视频,学生观看,结合小字部分,指出吴越争霸的霸主和卧薪尝胆等词语的来源即可。具体内容学生可自行阅读。
(三)春秋争霸的影响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 春秋200多年间,诸侯国之间打了400多场大战,到春秋末年,初期的100多个诸侯国锐减到20几个了。
材料二 春秋无义战!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五分钟的讨论,五分钟之后各小组分享结果。(教师提示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总结:作用: 消极: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积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区域性统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客观上使华夏族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环节三:小结作业
请同学们回去搜集更多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并且说出其背后的故事,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
六、板书设计
文章来源:中公青海教师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