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教案

时间:2019-05-12 20:4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教案》。

第一篇:“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教案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答卷严谨的精神,字斟句酌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总结几次考试中同学们翻译存在的问题: 1.只图大概(不求精确),2.丢三落四(信息遗漏),3.原封不动(该译不译),4.凭空想象(忽略语境)。

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换”、“留”、“删”、“补”、“调”五个字。①换――替换。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a.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b.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②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③删:删减。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如:

[例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

[例2]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④补:补充。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a.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这句中省略的主语分别是“蛇”、“草木”、“蛇”、“人”。

b.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这句中两个“曰”前分别省略了主语“蔺相如”和“舍人”。“不若”句省略了主语“廉颇”,省略了宾语“秦王”。

⑤调――调整。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a.大王来何操?

这句是宾语前置句,“何操”应为“操何”。

b.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这句中的“验之以事”,是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句式为“以事验之”。

三、练习巩固

读文段,翻译划线的句子,指出用了“五字法”的哪一方法。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①已乎!”曰:“欲为系援②焉。”他日,董祁③诉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选自《国语·晋语》)

[注]①盍:何不,为什么不。

②系援:结交攀附,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

③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答案:

1.原句:范氏 富,盍

乎?

翻译:范家 富贵,为什么不 放弃(这门婚事)呢?

方法:(留)(换)(换)

(换)

(补)

(换)2.原句:献子

纺于

之 槐。翻译:范献子抓起(董叔)(把他)绑 在 庭院中 的 槐树上。方法:(留)(换、补)(删)(补)(换)(换)(换)(换)(换)3.原句:欲

之,又

何请

焉? 翻译:(你)想要(的东西)得到它了,还

求什么情 呢?

方法:(补)(换)(补)(删)(换)(换)

(换)(调、换)(换)

四、课堂小结

1、翻译句子要达到三条要求——信、达、雅

2、把握两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掌握五种直译方法——留、删、调、补、换

五、布置作业 课后翻译划线句子

余病,谒医视之,曰:唯伏神(中药名,外形像芋)为宜。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召医而尤其故。医求观其滓,曰:“吁!尽老芋也。彼鬻药者欺子。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为过乎?”余惭也。附:板书设计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三条要求——信、达、雅

两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五种直译方法——留、删、调、补、换

第二篇:文言文翻译方法

技法之一:以形断意。1.楚人有涉江者

2.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宫。

3.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上两例中的“粜”和“籴”都是会意字。会者,合也。将“粜”“籴”各自的上下部分合起来就可推知它们的意思分别为“卖出粮食”和“买入粮食”。又如“王怒曰:„劓之。‟”只要知道“刂 ”表示刀,就可断定“劓”的意思是“割鼻子”。根据会意字的字形来推求其义是比较容易的,只是这类字数量较少,而且其形只与本义有关。4.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拜见。觐,形符为“见”,释为“拜见”,正确。5.今君后则欲逮臣。

逮, 形符为“辶”,与行走有关,在上句中可解释为“赶上”。

技法之二:由音推意(通假字)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2.“屈原既嫉之,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屈原列传》)中的“反”,分别与“背”、“返”的读音相同,它们是通假关系,由本字“背”、“返”可推断“倍”、“反”分别为背叛、返回的意思。

(一)音同或音近的字可能通。

3.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2004·全国Ⅲ卷·译句题)4.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2004·全国Ⅳ卷•译句题)例5中的“裁”通“才”,例6中的“飨”通“享”;作为通假字的“裁” 和“飨”与作为本字的“才”和“享”在字形上无关,只是音同而已。将这两个本字放入各自的句子中完全能讲通,那么推断就是正确的。

(二)同声符的字可能通。5.军士吏被甲,锐兵刃。(1982·全国卷·释词题)6.或至涂而反。(2001·上海春招卷·释词题)

例7中的“被”通“披”,是同声符而不同音的通假字。例8中的“涂”通“途”,是同声符又同音的通假字。当然,这里的“不同音”和“同音”是按今天的语音而言。

(三)形声字同其声符字可能通,反之亦然。7.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1988·上海卷·译句题)8.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2004·湖北卷·释词正误选择题)

例9中的“钜”通“巨”,是形声字通其声符字。例10中的“闲”通“娴”,“熟悉”义,是可作声符的字通以其为声符的形声字。

技法之三:从结构揆意。词语的语法功能各有不同,因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推断词义。例如:“怀王贪而信张仪。”(《屈原列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姆吟留别》)。“信张仪”为动宾结构,“信”当为动词,“相信”的意思;“信臣精卒”为并列的偏正结构,“信”当为形容词,“诚实可靠”的意思;“信难求”为副词作状语,“信”当为“确实”的意思。

技法之四:对称句式互解。汉语句式大都比较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而前后句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推断词义。例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

也,非天下也。”(《六国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族”可根据其对应的同义词“灭”推断为“族灭”的意思,“逸豫”可根据其对应的反义词“忧劳”推断为“安逸享乐”的意思。一种是单句内对文。

10.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2001·全国卷·释词正误选择题)

“追”与“逐”,“亡”与“北”都是同义对文;“北”即“亡”,在上句中作“逐”的宾语,释为名词“败逃者”完全正确。

11.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2001·上海卷·译句题)

“迁”与“远”,“善”与“罪”都是反义对文;“远”为“远离”,据此可推断“迁”的意思为“靠近”“接近”“走向”等。

另一种是偶句内对文。

12.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1997·上海卷·释词题)

其前句“我,国士也,为天下人惜死也”,“爱”与“惜”同义对文,是“吝惜”“珍惜”的意思。在一些对偶句的对应位置上,同义词的交替使用或者反义词的照应使用更为常见。如下面两例。

13.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2004·全国Ⅳ卷·译句题)

上句的“损”一不小心很可能译成“损害”;如果能结合下句与之相对应的“益”(增加)字来考虑,那么“损”是“益”之反,应该译成“削减”“削弱”。

技法之五:根据语境度意。判定多义的词语在具体句子中的特定含义,就要根据该词语上下文的意思来考虑。例如“伐”字,有“攻打”“打败”“砍伐”“夸耀”“功业”等义项,要确定“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原列传》)中的“伐”为何意,既要分析这句话,又要把它放到原文中去看,原来这是上官大夫在楚王面前说屈原居功自傲,“伐”应是“夸耀,自夸”的意思。

技法之六:双音词互解。文言中的某些单音词在演进的过程中加上一个同义语素就变成了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这为我们推断文言词义提供了一个依据。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题目中的“报”和“书”,在现代汉语构成了“回报”“书信”的同义语素合成词,根据其互解关系,可推断“报”就是“回”的意思,“书”就是“信”的意思。

技法七词语连用

其一是同义词的连用。

1.不许,于是人人惴恐 惴恐:恐惧。(2001·北京春招卷·释词正误选择题)“惴”与“恐” 同义连用,释为“恐惧”,正确。

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2004·全国Ⅱ卷·译句题)“身”与“自”同义连用,译为“亲自”。

同义词连用常常是为了加强气势、调整句式或和谐音节。其二是反义词的连用。

1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前赤壁赋》)

据“盈”(月满)可推知“虚”为“月缺”,据“长”(增长)可推知“消”为“消减”。19.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据“乱”(不太平)可推知“理”为“太平”,据“黜”(贬官)可推知“陟”为“升官”。反义词连用主要是为了构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表现力。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连用的反义词,要注意其是否为偏义复词。20.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2003·上海卷·译句题)

“开合”为偏义复词(如看作反义词连用,则无法讲通),偏在“开”,所以只能译为“睁开(眼)”。

技法之八:成语比照。成语大都与古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我们可以借助熟悉的成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词的含义。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势拔五岳掩赤诚。”(《梦游天姆吟留别》),两句中的“速”和“拔”,就可以根据成语“不速之客”和“出类拔萃”的“速”和“拔”推断,分别为“招致”和“超出”的意思。

技法之九:旧文联系。例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要求判定“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汉书•疏广传》)一句中“敏”解释为“敏感”的正误,如果我们联系到中学时所学习的孔子的《论语》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可以为师矣”一句的“敏”字,就会推断出“敏”当为“聪敏,机智”的意思。

第三篇:文言文翻译方法

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还要把每个实虚词的解释了解透彻,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样,如果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认识,那么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我想到现在我们同学已经有80%的实虚词已经了解,剩下的时间看一下并用笔标记一下你不会的那些实虚词并把它背诵下来。接下来我们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及做题技巧。

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初读全文

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写人物传记,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

义。

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往届有些考生在读文言语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应该说,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你应该明白,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紧张。

第二步:细读题目

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同时这一步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利用好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你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选择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或者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此题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因此通过看最后一题,你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有个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重读全文

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既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通过这一步阅读之后解答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也就驾轻就熟了。

应该说文言应试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学生须加以掌握和运用。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二文言文阅读做题技巧

1要善于借助。例如,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这一阶段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

2代入法----知识迁移。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3排除法----信息筛选题

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析结构

推断它在文章中的结构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

翻译文言句子可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1、结合语境,把握句意。

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必须对整篇文章有一总体把握。将你要翻译的那个句子放在整个语段中进行揣摩,这样才能基本把握所翻句子的大概意思。有些同学在初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有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词语上纠缠,结果反而难以明其意。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善于前后推导,整体把握语意。

2、落实句式特点。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每种句式都有其特定的标志,我们要识记一些典型例句并加以归纳整理。在翻译句子之时,先判断句式,然后在翻译时要翻出这种句式的特点来。如省略句就必须补出它所省略的成份,当然补充部分须加小括号;倒装句就必须按正常的语序来翻译;原句是疑问句,所译出的句子也应加上问号。文言文中还有一种极其特殊的现象:文言文固定格式。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固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结构,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

变。一旦你没有准确判断出固定结构,那么你的翻译就会差之千里。详细类型见上所举。

3、落实重点虚词和实词。

要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如“沛公军灞上”一句就考了词类活用的知识点,如果“军”字翻译错了,那就要失分了。所以在考试时应特别注意这些语法现象(包括虚词的一词多义),一旦涉及必须准确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就是要准确地译出原文的内容,忠实原文,不曲解,不任意添加或删减;“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生动形象,特别是对描写性的语句,翻译时要传神。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包括句末的标点。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怎样才能达到上述要求呢?这就得讲究翻译的方法。

翻译的基本方法

有五种,即:留、补、换、改、删。

1、留。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

例①: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的分别是帝王记年、古地名和古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

2、补。即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补充部分要加小括号。

例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出。

例③: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

这句话应译成:距离华山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3、换。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例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带点部分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

例⑤: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的“修”现在讲“长”,这里指身高;“服”现代讲“穿戴”。这方面例子很多。比如,古人讲“书”,现在讲“信”;古人讲“目"”,现在讲“眼睛”;古人讲“首”,现在讲“头”;古人讲“食”,现在讲“吃”等等。都要译为现代的指称。

4、改。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主要有下列几种:

(1)宾语前置句。

例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莫我肯顾”就是“莫肯顾我”,属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都要改为现代常规语序。

(2)定语后置。

例⑦: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部分要按“求可使报秦之人”来译。

(3)状语后置。

例⑧: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句中划线部分译成时要放在“短屈原”前面作状语。

(4)谓语前置

例⑨: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中的“安在”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提在主语“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之前了,翻译时要改语序。

5、删。有些文言虚语在句中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只有某些作用,有的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的作用;有些在句中,有些在句末,也有在句首的,如“夫”、“盖”等。对这些虚词,翻译时可酌情删去,即不必译出。

例⑩: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句中的两个“也”都是起舒缓语气作用的,“而”是起连接作用,都不必译出。又如“之”字,在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和标示宾语置、定语后置时,都不必译出。

以上介绍的五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在具体翻译时综合运用。文言文的选段固然在课外,但对于虚词、实词、句式等知识点的复习则应当立足课本,考前同学们必须化上一定的时间将课文中的文言文翻阅熟读,仔细研读课文,包括注释。最好能对每册的文言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

翻译口诀

通读全文,领会大意;句不离文,词不离句;联想推敲,辨别仔细;字字落实,坚持直译;补充省略,调整词序;专门名词,不必翻译;语句通畅,忠实原意

第四篇:《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教案

《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程序

2、让学生学会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留、删、调、补、换)

3、能够背诵文言文翻译口诀 导入:明确考纲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的学生,对于浅易的文言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也就是说,初中生要通过四年的学习,具备独立阅读一篇文言文的能力,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在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优美句段,掌握一定的文化常识,了解常见文言句式,准确理解常用实词、虚词的含义,把握文言文阅读的习惯和特点,从整体上感知文章主旨。不难看出,这些内容无疑就是中考文言文命题的“纲”,中考时要想在文言文阅读上拿到高分,就必须围绕以上知识点狠下功夫。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专项来学习一下究竟如何来翻译文言文。

【温故而知新】——课件2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况且秦国灭掉了韩国、魏国,而安陵君凭借着方圆五十里的地方能够保存下来的原因,是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译: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请治我的罪,来祭告贤弟的在天之灵。)

学生完成翻译后教师小结:有没有同学能根据刚才的翻译告诉我翻译文言句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说的很好,的确是这样,文言文翻译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课件3

一、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做到“信”、“达”,“雅”

信: 信——不走样(译文要符合原意,不歪曲,不遗漏)达:达——无语病(译文要合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雅:雅——有文采(译文要尽量做到美一些)

试一试

——课件4

例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例2: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太守是谁呢?他就是庐陵郡的欧阳修。

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变。(留)

试二

——课件5 例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我唯独喜爱莲花,自淤泥里长出 来,却不沾污秽,在清水中洗过却不显得 妖媚。

例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译:奖善罚恶,不应该不一样。

文言中有些虚词,译文时可删减。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删)

试三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他们)看到渔人,竟大为惊异,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

例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译:陈涉年轻时,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得通顺。(补)

【试四】

例1:吾谁与归? 译:我和谁一起呢?

例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只想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那里显声扬名 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调)

【试五】

例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有五百里呢? 例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率领妻子儿女来到这走投无路的地方。

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换)

教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不难发现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其实是有法可寻的 小结:

(一)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

文言文倒装句应依据现代正常语序进行调整。(调)

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语意完整。(补)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删)

文言句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比喻义,通假字,应用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词语加置换(换)

人名、地名、年代、官名、物品名等可直接用,不用翻译。(留)

(二)背诵:文言文翻译口诀:(争取全班背诵)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局;领会语气,句子流畅;对照原文,务求直译。

【练习】一 试 身 手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这个打鱼人就一一为他们说很多见闻,大家听了都叹息感慨(补)

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译: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删)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怀民也没有睡,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调)

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译:先帝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前来拜访我。

(换)

5、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记。

(留)

做完以后我们可以自己检测自己是否能得满分,问自己两个问题:

1、我是否做到了让原句中字字有着落?

2、我译出来的句子是否语句通顺,符合现在的语法规范?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满分一定属于你!

(三)翻译的程序

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再结合上下文翻译句子。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键字词。4.对文句中的一些特殊情况进行处理。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大展拳脚(把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从分运用)

原句: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 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译:应该相信眼睛(看见)的,但是眼睛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啊。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总结并演练了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一般方法、大致程序以及文言文翻译口诀。中考中文言文试题确实有难度,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在后期的复习中不放弃不抛弃,中考时记住:我易人亦易,我比别人不大意;我难人亦难,我比别人不畏难!

第五篇:文言文翻译方法总结

文言文翻译方法总结

1、保留法。在文言句子中,凡是涉及纪时(年、月、日)、封号(帝号、年号、官爵名)、物名(国名、地名、人名、器具名、典章名)等,都可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搬抄即可,不必翻译。因为此类词语无需也无法用现代汉语进行对译,如果硬作翻译,反会弄巧成拙、让人啼笑皆非。

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2005年福建卷)此句中“吴王、勾践”是人名,“姑苏”是地名,翻译时就不需译出。

又如:“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2001年全国卷)此句中,“骑劫”是一位燕将的姓名(据原文中“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的一句推断为人名),不能错译为“骑兵劫持”之意,否则,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2、剔除法。文言文中常存在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在句中无实际的翻译意义,仅仅起到语法作用,如句首发语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倒装句式的标志词、句中表停顿的语气助词、衬音助词、表敬副词、偏义复词的衬托成分等。尽管它们在原句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译句时,却无法用对应的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可剔除不译。剔除后,不影响译句的正确和通顺。

如:“盖当时视他驿为壮。”(2005年浙江卷)此句中“盖”是句首发语词,无义,在翻译时应该剔除,而不能“臆”译为表推测的“大盖”之意。

又如:“闻同类之相噆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2006年浙江卷)此句中“同类之相咬”的“之”用在主谓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必译。

3、添补法。文言句子常存在省略的现象,或缺主语、或缺谓语、或缺宾语等,在翻译时,需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添补出来。惟其如此,译后的句子才显得完整、通畅、达意。

如:“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曰:“何罢晏也,得无饥倦乎?”此句中划线的部分在翻译时必须补出省略的成分(“何(听朝)罢晏也”),才能做出正确的翻译(“为什么散朝这么晚?”)。

又如:“故吾继之,述而不作。”(2005年上海卷)此句在翻译时,需补出省略的成分,可译为“所以我现在继任杭州刺史,只能记述(亭的优美之景)而不能再建造(其它亭)了”。如果省去后半句括号内的补充译文,译成“只能记述而不能再建造了”,就会显得令人费解!

4、替换法。有些文言词语随着时代的演变,词义发生较大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江”,古特指长江,今泛指一般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了(如“臭”,古泛指一般的气味,今特指臭气),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牲口,今已无此义)……甚或有些词语已经不再使用。因此,翻译时,这些词语必须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无论如何不能拿古义视为今义。

如:“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2005全国卷Ⅱ)此句中的“妻子”在古文中的意思为“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汉语中它的词义缩小了,仅指“妻子”而已。因而,在翻译时须用“妻子和儿女”加以替换。

5、调序法。由于语言的演变和发展,有些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等。对于这些特殊句式,翻译时,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将语序重新调整,得以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如:“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2004年全国卷)此句属于状语后置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序,因此,翻译时应调整过来,可译为“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

又如:“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此句属于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应把前置的宾语调整过来(即“其谓李将军也?”),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可译成“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6、释义法。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为阅卷方便,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而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体现在句中的关键词。在答题时,如能对这些关键词进行准确的翻译,就能轻易地得分;若翻译错误,或不准确,就会遗憾地丢分。如何翻译这些关键词呢?

①联想课文推断。在翻译时,我们常会遇到一些“熟悉的陌生词”,左“推”右“敲”之余,仍不得要义。殊不知,这些翻译上的“拦路”词,却是课文中的“熟词”。此时,你若能联想到课文中有关词句的用法,互为比较,辨析异同,就能准确地推断出它的含义。

如:“《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2007年诸暨市期末卷)此句中“有奇”二字,易错译成“有奇特的景观”。如果能联想到初中课文《核舟记》中“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此句学生皆知其译意为“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就可准确地推断出试题中的“有奇”为“多”之意。

又如:“亡何花开,薄如蝉翼。”此句在翻译时如不作联想,颇为棘手:句中“亡何”究为何意?若能联想起课文《促织》中“无何,宰以卓异闻”,便会疑窦顿消,豁然开朗:“无何”为“不久”之意,而“亡”通“无”,“亡何”即“无何”,则可译为“不久”,此句就能顺理地翻译为:“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②语境分析推断。有些文言词语仅凭所在文句,有时是不易理解的;有些文言词语本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单依所在文句,词义亦是难以定夺的。此时,需借助句子上下文意(即语境)来推知词义。

如:“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2002年全国卷)划线句中“竟死”二字,如仅凭臆测,易错译为“竟然因此而死”。据下文语境可知,李广是死于“自刭”,而不应是因“以射为戏”而死的。由此,“竟”可推断为“终”,“竟死”则为“一直至死”之意。

又如:“今朝廷命官,既已轻任刺史、县令,而又促数于更易。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2005年浙江省卷)划线句看似简单,如不作语境探究,则易误译为:“距离远的三年调一次,距离近的一两年调两次。”而据上文语境(朝廷轻率地任命官员,又在短时间内多次更换),“远者”“近者”则应译为“时间长的”“时间短的”,而非“距离远的”“距离近的”之意。

③语法分析推断。有些词语在翻译时,可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凭借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主、宾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状语多由副词充当)来推知词性,进而推知意义。如:“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2005年浙江省卷)此句若要翻译正确,需先弄清楚“除”的含意,如不加认真思考,很容易误解成“废弃”之意。如作一番语法分析,则会发现此意不当:“甚”,意为“很”(副词),作句子状语;“芜”,意为“荒芜”(动词),作句子谓语。由此,可推断“庭除”为主语,而主语须由名词担当,则“除”应为名词。据“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可推知“除”为名词时有“台阶”之意。故划线句可译为:“庭院的台阶很荒芜,堂房廊屋很残破。” 又如:“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2002年全国卷)”此句中的“樵”,易误译成动词“打柴”之意。其实,此句中“取”是动词,“樵”处于宾语的位置,其词性应为名词,故宜译为“木柴”之意。

④巧借修辞释义。文言文中,常存在使用修辞手法的现象(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假如不作处理就直译这些句子,则会使译文显得不当。

如:“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此句中的“金城”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比喻为“坚固的城墙”,不能直译成“金属筑成的城墙”。

又如:“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2005年全国卷Ⅰ)划线句中“口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饮食”,故整个句子可译为:“因为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

⑤固定结构释义。在文言句子中,有些词语在使用时形成了固定结构模式,如表疑问的常用“奈何”“若何”等,表测度的常用“无乃……乎”“得无……乎”等。在译句时,若能把握住这些固定结构,句子便可流畅译出。如:“其信然邪?其梦邪?”(《祭十二郎文》)此句采用了“其……,其……”表选择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是……,还是……”之意。弄清此点后,该句便无翻译障碍。此固定结构,可从初中学过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得以印证。

又如:“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曰: „何罢晏也,得无饥倦乎?‟”划线句若翻译成“难道不饥饿疲倦吗?”,显然语气显得生硬,不合樊姬关心楚庄王时说话的口吻。其实,此句采用“得无”的固定结构,有“恐怕(莫非)……”之意,就可译为“恐怕您饥饿疲倦了吧?”此固定结构,也可在《促织》中的“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一句得到印证。

⑥词类活用释义。在文言句子中,有些词语存在词类活用的现象,如使动、意动、名词作状语、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等,在翻译时需根据其活用进行译意。

如:“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2003年全国卷)此译句中“廷”和“面”属名词作状语的用法,在译句时必须体现,可分别译为“当廷”和“当面”。

又如:“奇之,立许字以女。”(2005年山东卷)此句中“奇”是意动用法,须译成“认为……非凡(与众不同)”。

以上是笔者总结的文言文翻译的常见技法,至于其他技巧也不再赘述。文言文翻译并非易事,光凭技巧亦不足取,仍需在平时脚踏实地地训练,否则纸上谈兵,空无所获。

下载“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言文翻译教案(★)

    王佳2015年10月30 考纲解读 1、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综合考查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化知识等 4、为高考必考题型,分值10分文言文翻译要严格......

    文言文翻译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基本要求。 2、通过学习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技巧。 3、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高考文言语句翻译题中出现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文言文翻译教案

    文言文翻译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方法,培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文翻译的知识,培养文言文知识的迁移能力。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信:就是准确,即......

    高中《文言文翻译方法》课堂实录[精选合集]

    高中《文言文翻译方法》课堂实录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精选五篇)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 一、 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合集)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绝对是关键。掌握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这些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们在了解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时候,对下......

    各种文言文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整理

    最常用的翻译方法——古文今译六字法:对译法、增删法、移位法、保留法、替换法、意译法,简括为“对、增、移、留、换、意”六字。 对译法:就是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对换被译......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5则范文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