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五代词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花间词
2.学习这首词的描写技巧
3.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学习重点】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
一、知识链接
1.关于词人
温庭筠(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唐代诗人、词人。
温庭筠才思敏捷,然性喜讥刺权贵,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而一生坎坷,终身潦倒。温庭筠诗词兼工,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其诗与李商隐齐名(“温李”),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名作如《商山早行》;其词与韦庄齐名(“温韦”),多写闺情,词风以浓丽绵密为主,多用比兴,以景寓情,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被称为“花间鼻祖”,名作如《菩萨蛮》《梦江南》等。
2.关于花间词
“花间词”是一种早期的词,得名于我国最早的词集——《花间集》。
陈洵《海绡说词》云:“词兴于唐,李白肇基,温岐受命,五代瓒绪,韦庄为首。”五代后蜀广政三年(941年)赵崇祚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人之词作凡五百首辑成十卷《花间集》(得名于花间词人张泌《蝴蝶儿》之词句“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因词风大体相近,故其作家与作品被称“花间词人”、“花间词”。
花间词题材狭窄、情致单调,以表现闺情宫怨,离别相思为主,词风香软秾艳。花间词多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女性之容貌、服饰,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
《花间集》是代表中国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十一世纪四十年代百余年间新兴起来的一种抒情诗歌的总集。北宋词人奉《花间集》为词之正宗,将其作品称为“本色词”。
词以字数多少分长调、中调、小令(“长调”又称“慢词”,字数超九十;“中调”为五十九至九十字,“小令”则在五十九字之内)。因当时长调尚未发展出来,因而《花间集》所收之词均为小令和中调,其中收录作品最多的作家是温庭筠,共录六十六首。
二、争鸣:山重叠金明灭
王力教授认为,“小山,指屏山,即屏风。金明灭,指日光在屏风的彩画上闪烁不定,忽明忽暗,表示已经天亮。”。也有人认为该句乃用借代手法,“小山”借指小山眉,“金”借指额黄。隔夜的小山眉深浅不匀,如重重叠叠之山峦,额黄也有明有暗。(明杨慎《丹铅续录?十眉图》曾记:“唐明皇令画工画十眉图。—曰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棱眉,又名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云眉,又名横烟眉;十曰倒晕眉。”其中小山眉(远山眉)源出《西京杂记?司马相如》:“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
三、赏析、探究
1.“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分析“懒”、“迟”、“弄”三字之妙
——三字相互照应,刻画人物神态、动作,暗示人物心情,巧妙的传达出闺中女子娇慵、惆怅、百无聊赖之情。
2.张燕瑾《唐宋词选析》:《菩萨蛮》不仅称物芳美,也具有“其文约,其词微”的特点,富有暗示性,容易使人产生种种联想。说说你从词人“约文微词”中所体会到的女主人公情怀?其中是否有所寄托?
——闺中女子内心的寂寞空虚。
——联系作者累举不第、坎坷终生的遭遇,我们有理由认为其中一定程度地流露了词人怀才不遇之感。
3.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闺中女子形象,试分析其表现手法
——细节描写。描写闺中女子懒起后梳洗、画眉、籫花、照镜、穿衣等系列动作,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女子形象。
——反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
——比喻、借代。“鬓云欲度香腮雪”,鬓发密如云,香腮白如雪,表现闺中女子之的美。“小山重叠金明灭”,以“小山”借指眉妆,以“金”借指额黄,表现闺中女子之娇美。“双双金鹧鸪”借指绣罗襦上用金线绘制之图案,反衬闺中女子之孤独。
4.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绮丽香艳、婉约柔媚”这一风格的认识。试由学生自由分析体会。
——所谓“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便是指诗歌内容多以描绘女子闺中生活情态为主,带给人女性化的审美感受的特征。
四、小结
上片刻画女主人公醒后娇慵之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全词通过描写闺中女子懒起后梳洗、画眉、籫花、照镜、穿衣等系列动作,并成功运用反衬、比喻、借代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女子形象。
【后记】
1.温庭筠诗词名作
《商山早行》
《梦江南》
《望江南》
晨起动征铎,千万恨,梳洗罢,客行悲故乡。
恨极在天涯。
独倚望江楼。
鸡声茅店月,山月不知心里事,过尽千帆皆不是,人迹板桥霜。
水风空落眼前花。
斜晖脉脉水悠悠。
槲叶落山路,摇曳碧云斜。
肠断白苹洲。
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花间派和婉约派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婉约”一词始见于先秦,魏晋六朝人已用它形容文学辞章,如《为袁绍与公孙瓒书》:“得足下书,辞意婉约。”陆机《文赋》:“或清虚以婉约。”
在词史上宛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这就形成了以《花间集》为代表的“香软”的词风。北宋词家,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上承花间词,去其浮艳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蕴藉雅正见长,严守音律贵尚含蓄,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
婉约词与豪放词相对,是两种不同风格的宋词流派1.学习把握融情入景表现手法的运用。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教案
冯延巳
教学目标:
1.鉴赏全词的抒情技巧。2.体会冯词的特色和成就。3.理解全词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抓住全词个性鲜明的感情意境,分析表达技巧。2.把握全词主旨。教学难点:
1.学习把握融情入景表现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南唐词简介
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父子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趣,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二、作者简介
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南唐烈祖李昪时为李璟帅府掌书记。中主李璟保大初,拜谏议大夫、翰林学士,迁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官至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建隆元年卒,年五十八。冯延巳是五代词人中词作流传下来最多的人。其词多写离情别恨,感情委婉深沉,语言清新,使婉约词有进一步的发展,对当时和后世词都有一定影响。刘熙载《艺概》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王国维称“冯正中词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廡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
三、鉴赏诗歌
1、你是如何理解《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中“闲情”一词的内涵的?
明确:这首词写的是春日怀人,词的核心是“闲情”二字,对此,我们可作多种联想。“闲情”既可以指爱情的苦闷,也可以指人生的失意、理想的失落等。
2、名家评道:“虽然首句仅只七个字,却写得千回百转,表现出对感情方面挣扎所作的努力”,请同学们赏析作者开句是如何做到千回百转的。
明确:所来无迹、深沉无方的闲情本已难胜其苦,其后用“抛掷”二字,正是对“闲情”有意寻求摆脱所作的挣扎。而作者又在后面用了个“久”字,足见其致力于摆脱的挣扎之久。而作者却又在“闲情抛掷久”五个字的前面,先加上了“谁道”二字,言原以为可以做到,而谁知竟未能做到,以反问语气出之。有此二字,于是“闲情抛掷久”五字所表现的挣扎努力就全属于徒然落空了。深郁顿挫。
3.赏析“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二句是如何表达出情感的境界的。明确:杜甫《曲江》诗中写道“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久入唇”,面对易落的春花,作者怎能不以酒浇愁,即使喝多伤身也在所不惜。“日日”写出非酒无以度春日。“镜里朱颜瘦”则是“日日病酒”的结果,说“镜里”,自有一份反省惊心之意,而上面依然用“敢辞”二字,表达了一种殉身无悔的情意,表达出了情感的境界。
4.赏析“河畔青芜堤上柳”写景句的作用。
明确:“河畔青芜堤上柳”七字是承上启下,意兼比兴的,使上、下阕的过渡在若断若续之间,上半阕所写的难以抛弃的“闲情”及还依旧的“惆怅”都在这七个字之中得到了具体的呈现。萋萋芳草再加上千丝万缕的柳条,惆怅的增长也正如此之纷杂。为下文“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正是触景生情。贺铸的词曾说:“欲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与此相类。
5.层深之法最典型的是“泪眼问花花不语,隔墙飞过秋千去”。清人毛先舒云“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其他词作也屡用此法。请结合此段赏析,分析下片“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所用层深之法。
明确:独立”二字,寂寞已是不可而知,再加上“风满袖”,“满”字写出风寒袭人,更是凄凉可知。又用“小桥”二字,则其立身之地的孤零至无所荫蔽如在目前。此境之中寂寞孤零凄寒侵扰,心情之凄苦已是不堪忍受。再加上“平林新月归后”,“平林新月”,则树梢月上,夜色渐起,又说“人归后”,是寂寞人定之后了,孤立的时间之长就可想见。用此景作结,将上文“闲情”之苦之深之久之难以排遣,写得层层深入。
6、想一想,词人是如何高明地写出闲愁的连续性的。
明确:这首词妙在写出了闲愁的连续性。年年日日,闲愁都挥之不去。天天在花前饮酒,应该是非常快乐逍遥,可每饮必醉,连美酒都无法消解,足见闲愁的沉重。镜子里朱颜消瘦,面容憔悴,也是闲愁所致,进一步写出闲愁的沉重。过片宕开,将画面移向河畔草地、堤上杨柳,境界为之开阔,思绪也随之转移。但轻松的情绪稍纵即逝,“新愁”又袭上心头。上片说“日日”,下片说“年年”,各有侧重:“日日”强调了闲愁的连续性,“年年”则强调了愁苦的持久性。
7、鉴赏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是一首伤春怀人之作。冯延巳是南唐中主时的宰相。身处内忧外患的南唐小朝廷,不免时时感受到一种末世的思绪,这种情绪渗透到他的词中,就带有一种不可言明、难以确指的感情,给读者造成多方面的联想与启示,这首词所要传达的既有“闲情”“惆怅”又有“新愁”,更有殉身无悔的执著,充分体现了冯词的独特风格。
规律总结:
融情入景的概念
所谓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
方法指导:
如何解答融情入景类题目?
中国古典诗歌最讲究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一般由情景关系构成。这里的“情”指作者的思想情绪,欲望追求等;“景”指的作者之外的自然景物、事件、活动等。处理好二者关系成为诗歌创造意境的关键:情与景能浑然天成,则意境生成;情与景格格不入,则毫无意境。如欧阳修《戏答元轸》:“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间归雁生相思,病下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欧阳修青年时,曾被贬到宜昌峡州夷州做官。夷州小城,地处偏远,山重水隔,眼下虽已是二月,但春天好像还未到小城一样。不过欧阳修那时还年轻,志向远大,因此虽然有山居的寂寞愁闷、“乡思”的缠绕,但更多的是伺机而发的热情。眼前无花无春的景况,他并不感到悲伤绝望。诗中枝上的橘,欲抽芽的笋,都隐含一种新兴的萌发的希望,他坚信将来的道路会宽起来的,“野芳虽晚不须嗟”,暂时受抑仍保持昂扬的胸襟,每句中都有体现。正是欧阳修的这种政治家宽解和远见,他的思想感情外射到山城早春的景物中,使景物着上温暖鲜明的色彩,读之使人精神振奋。
知识迁移:
触景生情和融情入景的区别:
触景生情和融情入景的区别是:触景生情,情由景引起,同样的景往往唤起类似的情;融情入景,情感先行,诗人将情注入所描写的景中,不同的情会给景物著上不同的感情色彩。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教案
李璟
教学目标:
1.鉴赏全词恰到好处的遣词用字。2.体会全词的意境美。
3.把握全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抓住全词个性鲜明的字词,分析其表达效果。2.把握全词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1.学习把握即景生情表现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王国维《人间词话》论及五代词时,曾有一段话说:“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芜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因此结合本词的赏析,我们可以就其风格与冯延巳的风格略作比较:冯词的感发是以其沉挚顿挫的特质为主的;而李词的感发则是以其自然风发的一种怀思向往之情致为主的。
二、作者简介
李璟(916-961)字伯玉,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李昪长子,史称南唐中主。璟多才艺,好读书,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江南野史》说他“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但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有一首律诗和四首词。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王安石盛赞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国维则称其“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三、鉴赏诗歌
1、这首词中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这首词中塑造了思念远人的思妇形象,抒发了孤单寂寞之情。
2、为什么历来人们都称颂“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 明确:因为这两句词在写法上虚实结合,寄托深远:“梦回鸡塞远”是虚景,在睡梦中见到遥远的边关而去找寻想念的人;“细雨”是醒来后的实景,细雨迷蒙正与梦境的迷离相结合——边关何其遥远。后句“玉笙吹彻”为实,“寒”字写人的内心凄冷,为虚,渲染了抒情女主人公不堪迟暮的感伤心情。
3、请说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并说明理由。明确:词眼可以是“愁”,也可以是“恨”;但南京大学傅庚生先生却别有会心地以“残”字为词眼。他说:“意以为全词固脉注于一‘残’字耳。‘菡萏香销翠叶残’是荷残也,‘西风愁起绿波间’是秋残也,‘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是人在残年对残景,诚然其不堪看也。王氏(王国维)之所云有美人迟暮之感者盖如此。‘细雨梦回鸡塞远’是梦残也,‘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曲残也,人在残年感已多,‘多少泪珠无限恨’,矧(况且)更‘倚阑干’对此残景乎?全阕脉络贯通,若拆散便不可得其解;而意相联属,似亦并不宜摘句以欣赏之耳。”
4、概括上下阙大意: 这是一首悲秋词。
上阙即景生情,从景物中引出愁思: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缘景入情,荷花香销,翠叶残败,此时已是深秋的西风从绿波中起来,于是“愁起绿波间”——如此的破败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九歌•湘夫人》云:“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二者相较,前者悲苦,后者缠绵。《人间词话》评此二句云:“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还与韶光共憔悴”,菡萏香销,曾经生活在韶光中,如今却与韶光共憔悴(青春不在人憔悴),直至“不堪看”的境地(不堪去看荷花的凋零)。下阕转而怀人: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诗人因怀人而入梦,因细雨而梦醒之后,在小楼上响起笙声,细细追索梦境(直到笙曲吹尽,玉笙不暖,无法再吹),缠绵的思绪,不写愁而愁思显现。一个“寒”字,显示了秋夜的清冷,玉笙中流露的凄楚之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丰富而又含蓄的意境。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泪太多,恨太深,只好默默地倚栏而望,而内心翻腾澎湃的思绪,则可以想见。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李煜
教学目标:
1.理解李煜词的抒情特点。2.把握上片倒叙手法的运用。3.鉴赏全词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生活背景,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2.抓住倒叙、比喻等技巧,深入鉴赏这首词。教学难点:
1.鉴赏倒叙、比喻等表达技巧。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的,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二、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开宝八年(975)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史称南唐后主。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著有文集三十卷,杂说百篇。在各项成就中,以词的成就最高,今存三十多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鉴赏诗歌
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词人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这样写“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情毕现。“帘外雨潺潺”,这雨似乎更是词人心间下起的泪雨;“春意阑珊”,春光无限好,可是已经衰残了,就象美好的“往事”一去难返;“罗衾不耐五更寒”,禁不住的寒意,不仅来自自然界,更来自凄凉孤冷的内心世界。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此处表达情感更显委婉含蓄。
“独自暮凭栏,无限江山”,“莫”一作“暮”。“莫凭栏”是说不要凭栏,因为凭栏而望故国江山,会引起无限伤感,令人无以面对;“暮凭栏”意谓暮色苍茫中凭栏远眺,想起江山易主,无限往事,“暮”也暗指词人人生之暮。两说都可通。李商隐曾在《无题》诗中写下“相见时难别亦难”,表达了人们普遍的情感。降宋后被掳到汴京,告别旧都金陵是多么难舍难离,《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中“最是仓皇辞庙日”一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这里却说“别时容易”,可见“容易”是为了突出一别之后再见之难;“见时难”似也包含着好景难再,韶华已逝的感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就象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结,一“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象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天上人间”暗指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一说“天上人间”是个偏正短语,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意谓天上的人间,用在这里暗指自己来日无多,“天上人间”便是最后的归宿。
这首词表达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情感,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这种真挚的情感源于后主的一片“赤子之心”(王国维语,《人间词话》手稿之一○五),“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语,《人间词话》手稿之一○七)。词的格调悲壮,意境深远,突破了花间词派的风格,所以王国维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语,《人间词话》手稿之一○四)(蒋雅云)
四、小结
这首词不是直抒胸臆,而是融情于景,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划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强调李璟和李煜词的共同特点:他们父子都以文雅的词风来表现深广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家国之感,拓展了词的艺术境界,开拓了词的抒情深度;朴素的语言和杰出的白描功夫,形成了他们“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苏轼《荷花媚》)的艺术特点。
第二篇:唐五代词教案
晚唐五代词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旨在勾勒出词史第一个重要时期的面貌和成就。
重点作品:李白《菩萨蛮》、张志和《渔歌子》、温庭筠“小山重叠”、韦庄“人人尽说”、冯延巳《谒金门》、李璟《摊破浣溪沙》、李煜《乌夜啼》《浪淘沙令》《虞美人》
授课内容 第一节 词体概说
一、关于词的几个概念
1.词的名称,主要有:
(1)曲子、杂曲子、今曲子、曲子词、歌词。如《花间集?序》:“因集近来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孙光宪《北梦琐言》记和凝“好作曲子词”,人称其为“曲子相公。”这是依据与音乐关系的称谓。这类名称还有袭用原有名词的:“乐府”“乐章”。
(2)“长短句”是根据句法特点称。
(3)“诗馀”是从它与诗的关系来说,潜含的观念是:词由诗变化而来。2.词的形态
(1)小令。从酒令发展而来,人称之为“急曲子”。它的原本特征是:节拍急促、曲度简短。后人只能从篇幅甚至是字数的多寡来认识,有提出56字为界,少于56字者为小令之说。此说虽为行家所讥,但却可帮助我们理解。
(2)慢词。原义为节拍缓、曲度较长。今人又把它理解与“中长调”混称,指篇幅长、字数多的词。
二、词体的产生
词大约产生于隋唐之际,大约是在隋唐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在燕乐的催生下,产生的一种音乐文学。唐以来诗中乐府是从前代的乐府诗发展而来,但同样作为音乐性文学的词,却不是从前代乐府诗中发展而出,它是与当时流行的音乐--燕乐配合的歌词。燕乐是中土音乐与域外音乐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流行音乐,故词实际就是隋唐以来的流行音乐的歌词。
三、诗词分界
词的形式、词的产生与诗有一定的关系,故词被称为诗馀,是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诗词二者分界是明显的,前人说的“诗庄词媚”,并不是凭空乱道。
1、词体的形式特点
(1)词必有调,每首词均须依傍一种音谱。词调决定词的字句包括字声、用韵,这就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2)词多数分片(阕),一首常见的分上下阕的词,就是由两段音乐组合而成的完整曲子。(3)词的韵位依据曲度,各个词调有自己的规定,与诗规整的用韵是大不相同的。
(4)词的字声不全同于近体诗,虽然多数句子为律句,但拗句也不在少数(拗而不以为拗),又不一定讲究粘对,而且有的位置甚至还分辨四声和阴阳,与近体诗比显得更细密。
(5)词的句式以长短句为特点,这与近体诗有本质的不同,与古体诗虽自由却完全受朗诵的声情、口吻支配也不一样。词的长短句,实际是受制于词的音乐性。
第二节 中晚唐与温、韦花间词
一、文人习词
文人习词大约始于唐中宗时期,但彼时所作甚少,至盛中唐,才有较多的文人染指习词,其著者为张志和、戴叔伦、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但直到晚唐,文人习词才不是一时兴到之事,才逐渐成为一种专项训练的文体,词的专家和专集就是从这时才出现。所以,词的第一个兴盛期是晚唐。
讲评:《菩萨蛮》 传为李白所作,学界迄无定论。此词意境阔大,情感深沉。略。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平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梁元帝赋云:“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此词境界似之。然其写日暮景色,更觉凄黯。此两句,白内而外。“瞑色”两句,自外而内。烟如织、伤心碧,皆瞑色也。两句折到楼与人,逼出“愁”字,唤醒全篇。所以觉寒山伤心者,以愁之故;所以愁者,则以人不归耳。下片,点明“归”字。“空”字,亦从“愁”字来。乌归飞急,写出空间动态,写出鸟之心情。鸟归人不归,故云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平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粱元帝赋云“空伫立”。“何处”两句,自相呼应,仍以境界结束。但见归程,不见归人,语意含蓄不尽。
另有《忆秦娥》一首,学生自习。
二、花间集
《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选集,编者为赵崇祚,序者为欧阳炯,共收集温庭筠、韦庄以下共18位词人所作的500首词。所收词除温韦之外,大多或生于西蜀,或仕于彼地,所作在体式、内容、情调、风格等方面,都表现出近似性。史称为花间派或西蜀词派。花间词人除温韦之外,成就较高的是:孙光宪、李珣、欧阳炯、和凝。
1、形式:以令词为主,中长调词绝少。
2、内容:多写享乐生活、都市风光、南国风情,偏好男女恋情,爱作感官体验性的刻划。
3、审美情调:富贵气、脂粉气,绮思怨情是花间词的基本特色。
三、温韦
1、温庭筠和韦庄是花间词的代表,是早期文人词的代表,在他们的共同影响下,才形成了花间词派,产生了花间词风。
2、“花间鼻祖”温庭筠
其词收于《花间集》有66首,冠于花间集。外在形貌:富贵高雅、香艳密丽。情感内质:心绪化、幽怨感。表现方式:意象叠印,结构跳跃。(推荐阅读杨海明《唐宋词中的“富贵气”》,《文学遗产》1995年第5期)重点讲读《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圭璋 《唐宋词简释》:此首写闺怨,章法极密,层次极清。首句,写绣屏掩映,可见环境之富丽;次句,写鬓丝撩乱,可见人未起之容仪。
三、四两句叙事,画眉梳洗,皆事也。然“懒”字、“迟”字,又兼写人之情态。“照花”两句承上,言梳洗停当,簪花为饰,愈增艳丽。末句,言更换新绣之罗衣,忽睹衣上有鹧鸪双双,遂兴孤独之哀与膏沐谁容之感。有此收束,振起全篇。上文之所以懒画眉、迟梳洗者,皆因有此一段怨情蕴蓄于中也。
另有《更漏子.玉炉香》《梦江南.梳洗罢》二词,学生自学。
2、李璟
中主李璟存词4首,但一首《摊破浣溪沙》便足以名家,正如张若虚以《春季花月夜》而有“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其蕴含深刻的忧患意识,和后主李煜的词境较接近。代表作为《摊破浣溪沙》: 解说:上片即景生情。
下片写人。
3、后主李煜(937-978)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李煜词是南唐词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其词是唐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的。今存词约35首左右,他的词以亡国(39岁)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不加掩饰地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近花间;
后期词写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一任真实情感倾泻,涕泪交流,至情至真,而较少有理性节制,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白描,丽质天成。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有云:李煜词的本色和真情性,在三方面显得很突出:
一、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他那种亡国破家的不幸,非常感人;
二、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白描,词篇虽美,却是丽质天成,不靠容饰和词藻;
三、因纯情而缺少理性节制。他在亡国后不曾冷静地自省,而是直悟人生苦难无常之悲哀:“人生愁恨何能免”、“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把自身所经历的一段破国亡家的惨痛遭遇泛化,获得一种广泛的形态与意义,通向对于宇宙人生悲剧性的体验与审视。
王国维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十五)“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是说后主词已不局限于娱宾佐观、男女相思,而成为文人士大夫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工具,扩展了词表现生活和抒发感情的能力,这也正是李煜的贡献所在。
正是由于李煜以其纯真,感受到了“人生长恨”、“往事已成空”那种深刻而又广泛的人世之悲,所以其言情的深广超过其他南唐词人。
重点讲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讲解: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思考其其言愁名句之妙?
第三篇:32《唐五代词●李煜●浪淘沙》
[làng táo shā]
浪淘沙(词牌名)
浪淘沙,唐教坊曲。刘禹锡、白居易并作七言绝句体,五代时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28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乐章集》名《浪淘沙令》。入“歇指调”,前后片首句各少一字。复就本宫调演为长调慢曲,共一百三十四字,分三段,第一、二段各四仄韵,第三段两仄韵,定用入声韵(唐宋人词,凡同一曲调,原用平声韵者,如改仄韵,例用入声,原用入声韵者,亦改作平韵)。《清真集》入“商调”,韵味转密,句豆亦与《乐章集》多有不同,共一百三十三字,第一段六仄韵,第二、三段各五仄韵,并叶入声韵。中文名
浪淘沙
解 释
唐教坊曲
作 者
刘禹锡
朝 代
中唐
目录..................1 词牌格律 2 作品赏析
▪ 浪淘沙南唐李煜 ▪ 浪淘沙 南唐 李煜折叠 ▪ 浪淘沙 宋陈亮折叠 ▪ 浪淘沙 宋蔡伸折叠 ▪ 浪淘沙 宋欧阳修折叠 ▪ 浪淘沙 宋苏辙折叠 ▪ 浪淘沙唐刘禹锡折叠 ▪ 浪淘沙唐白居易折叠 ▪ 浪淘沙·翠柳戏炊烟折叠 ▪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折叠 典范词作 4 用韵填词 5 作品内容
▪ 浪淘沙 ▪ 作品译文 ▪ 作品欣赏
词牌格律
编辑
格一(七言绝句式)
附注:此用仄起式。亦有用平起者,与七绝平起式全同。例一(仄起式)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刘禹锡 例二(平起式)
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舡半欲沉。宿鹭眠鸥飞旧浦,去年沙觜是江心。——皇甫松 格二(双调小令)
+||——(韵)+|——(韵)+—+||——(韵)+|+——++(句)+|——(韵)例三(小令定格)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例四(小令别格)
有个人人,飞燕精神。急锵环佩上华裀。促拍尽随红袖举,风柳腰身。簌簌轻裙,妙尽尖新。曲终独立敛香尘。应是西施娇困也,眉黛双颦。——柳永 格三(商调慢曲)
|—|(句)——||(句)||—|(入声韵)—|——||(韵)——||||(韵)|||———||(韵)|—|(豆)||—|(韵)|||——|—|(句)——|—|(韵)
—|(韵)|—||—|(韵)|||————|(句)||—||(韵)—||——(句)—|—|(韵)|—||(韵)—|—|(豆)—|———|(韵)
—|————|(韵)——|(豆)|—||(韵)|—|(豆)———||(韵)|—|(豆)||——(句)|||(句)——||——|(韵)
附注:此种慢曲,必须选用入声韵部。所有抝句与领格字,不但要遵守平仄,更得注意四声,方能符合曲体。
例五(慢曲)
晓阴重,霜凋岸草,雾隐城堞。南陌脂车待发,东门欲饮乍阕。正拂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
情切,望中地远天阔。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嗟万事难忘,唯是轻别。翠尊未竭,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罗带光销纹衾叠,连环解、旧香顿歇。怨歌永、琼壶敲尽缺。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馀满地梨花雪。
—周邦彦
作品赏析
编辑
浪淘沙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两说都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
“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归宿。应当指出,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这对抒情诗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
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已的不幸和哀苦。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此词亦复如此。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是一种人生体验。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毋宁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遭遇。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注释】
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潺潺:形容雨声。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罗衾(音亲):绸被子。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一晌(音赏):一会儿,片刻。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浪淘沙 南唐 李煜折叠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浪淘沙 宋陈亮折叠
霞尾卷轻绡,柳外风摇,断虹低系碧山腰,古往今来离别地,烟水迢迢。归雁下平桥,目断魂销,夕阳无限满江皋,杨柳杏花相对晚,各自无聊。
浪淘沙 宋蔡伸折叠
楼下水潺湲,楼外屏山,淡烟笼月晚凉天,曾共玉人携素手,同倚阑干。云散梦难圆,幽恨绵绵,旧游重到忍重看,负你一生多少泪,月下花前。
浪淘沙 宋欧阳修折叠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赏析:
此词为春日与友人在洛阳城东旧地同游,有感而作。上片叙事,回忆昔日洛城游春赏花之欢聚。“把酒”二句从游宴起笔,特别提出词人的祝愿:祝愿春风长在,春光明媚,春花娇艳,让朋友“且共从容”,即一道悠闲地游赏春色,尽兴地聚宴欢畅,显示出洛阳春色之美妙、游宴之难遇、聚会之难得。“垂杨”三句补充交待了朋友聚宴的地点、环境,方始揭明此次“从容”乃是“洛城”之聚宴、赏花,“游遍芳丛”。今日游赏后朋友又将分手,谁能预料明年今日又将如何?遂生发出下片的抒发感慨。“聚散”二句以“苦”、“恨”二字概括了宦海中人总是无穷无尽的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苦恨交加、聚散无常的人生感受。最后,更以今年花胜去年,预期“明年花更好”,映衬明年朋友聚散之难卜,不知与谁一道重来洛城游芳,更进一层地深化了这种人生聚散无常之感。把别情熔铸于赏花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而别情之重,亦说明同友人的情谊之深。
浪淘沙 宋苏辙折叠
对望汉阳川,车马灯繁,高台江岸倚横栏,暗涌波光东逝海,愁绪谁堪。萧雨瑟风珊,叶落枝残。四年离索久无欢。忽忆五更多少事,呓语江南。
浪淘沙唐刘禹锡折叠
(其一)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其二)浪淘沙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暗迎神三两声.(其三)浪淘沙
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其四)浪淘沙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其五)浪淘沙
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其六)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其七)浪淘沙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其八)浪淘沙
鹦鹉洲头浪淘沙,青楼春望日将斜。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其九)浪淘沙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浪淘沙唐白居易折叠
浪淘沙(唐)白居易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解释:白浪一望无边,与海相连,岸边的沙子也是一望无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浪从不停歇的淘着沙子,于是沧海桑田的演变就这样出现 这首诗指出了潮汐涨落的规律和巨大力量,潮汐不断冲击着海岸,使海岸不断发生变迁。尽管这种变化不易测量,但洪涛变平野,绿岛成桑田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
浪淘沙·翠柳戏炊烟折叠
仙剑奇侠传三·问情篇 隐藏结局
翠柳戏炊烟,秀草疏栏,桃源别有一片天,解剑放舟轻波上,随遇而安。鸳鸯不羡仙,今昔何年?人生有酒需尽欢,醉卧红尘最深处,遥望千山。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折叠
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背景:1953年,党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年2月,党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了七届四中全会,彻底粉碎高岗,饶漱石的反党联盟.同年夏天,毛泽东来到北戴河,一边休养一边工作.毛泽东在北戴河疗养期间,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极目幽燕缅怀魏武,兴致倍增,顿起击水之兴。因风浪太大身边警卫人员劝阻他不要去游泳,他却说道:“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意志。”,于是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鉴赏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咤风云的豪情。“诗的形象以使人惊心动魄为目的”(朗吉努斯《论崇高》)。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辩、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此时此地此景,自然会使人联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陆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东汉末年,豪强群起割据,“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曹操《蒿里行》)。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曹操雄才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几十年的征战,终于扫荡了分割的世族军阀与豪强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进步作用。他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雄才大略和进取精神,同时也反应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饶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赢武的性格特征。“遗篇”指曹操的《观沧海》诗,“东临碣石”乃该诗首句,引入词中,化“我”为“他”。
典范词作
编辑
【五代】·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宋】·辛弃疾《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宋】·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宋】·晏几道《浪淘沙·小绿间长红》
小绿间长红。露蕊烟丛。花开花落昔年同。惟恨花前携手处,往事成空。山远水重重。一笑难逢。已拚(pàn)长在别离中。霜鬓知他从此去,几度春风。【宋】·苏辙《浪淘沙·对望汉阳川》
对望汉阳川,车马灯繁。高台江岸倚横栏。暗涌波光东逝海,愁绪谁堪。萧雨瑟风珊,叶落枝残。四年离索久无欢。忽忆五更多少事,呓语江南。【当代】·天上人《浪淘沙·病中五首之三》
久病自清贫,楼上烟云,楼前流水断离魂。回首芙蓉溪水岸,雨露方新。一去几多春,事了无痕,数声残笛闭重门。留待东风吹却住,欲寄无人 【当代】无名氏《浪淘沙·城天雨后》
寥燕晓多高,知去潇潇,茫城天上起雄涛。情若浮云人易老,雨落山遥。
寒暑笑渔樵,歌解江潮,冷霜又是袤今朝。谁舍千年争昼夜,萧瑟为韶。
【当代】Ailier Looyice《浪淘沙·夏雨》
无言倚栏杆,风萧水寒。遥望薄云天外天。危木傲雨栖孤雀,绿树成团。日午行路难,遍洗一番。水花溅起满地欢。长叹天下皆是客,落叶珊珊。
用韵填词
编辑
此调五十四字,前后阕字句完全相同。第一句五字,与﹝忆江南﹞次句同。第二句四字,为仄仄平平,第一字平仄不拘。第三句即平起平收之七言句。第四句为仄起仄收之七言句。第五句则与第二句同。此调平仄既宽,而后半又同前半,为初学填词者最易摹拟之词调也。作品内容
编辑
浪淘沙
(中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作品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它挟带着泥沙,一路波涛滚滚,奔流不息,仿佛来自遥远神秘的天之涯。现在我们可以沿着黄河飞到银河去,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1]
作品欣赏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的“直上”表达了诗人身处逆境不屈服。这首绝句赞颂了黄河的气势宏大,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四篇: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教案剖析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教案
上课时间;9.19-9.26 总课时6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温庭筠、韦庄的词,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2.通过鉴赏冯延巳、李璟、李煜的词,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风格。3.尝试用浅近的文言文写一两则词话,记录下你的审美体验和感受。教学重点:
品读《菩萨蛮》二首的音韵美和视觉美;辨析温词“浓艳华美”、韦词“疏淡名丽”的不同风格。教学难点;解读词中隐喻寄托之意。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9.19 总课时17
一、作者简介(5分钟)
温彦博之后裔。《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国子助教。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
《旧唐书》介绍说,温庭筠相貌比较引人注目,当时有“温钟馗”的雅号,有人因此想象他可能是大耳,肉鼻,阔嘴。至于温庭筠的品行,新、旧《唐书》与各种野史都有所叱责。批评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喜欢饮酒赌博;经常出入狭邪场所;作靡靡之音、侧艳之词。有人辩解说,这些都是个人的生活方式,对大节出处没有影响。还有人说,温庭筠之所以选择这种生活方式,乃是“有托而逃”,即以愤激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他在《杏花》一诗中不是交待自己“情为世累诗千首,醉思吾乡酒一樽”吗?
二、自主诵读词作。(5分钟)
三、鉴赏词作。(35分钟)
1、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这首词刻画了一个美丽而寂寞的贵族女子的形象。
2、作品是如何通过意象来营造视觉之美的?
明确:“小山”“鬓云”“香腮”“蛾眉”“花”“镜”“面”“绣罗襦”
“金鹧鸪”等意象全篇充分利用了意象的具体感,通过文字传递个读者无穷的想象,构筑了一个富于视觉之美的境界。
3、赏析“鬓云欲度香腮雪”一句中用字的妙处
明确:“鬓云”指女子象流云的鬓发“香腮雪”指女子那香而白的,娇美无比的脸庞 “度”将一种动态注入静态的描摹之中,使诗句平添了几分生机。再加上“欲”字就把无生命的“鬓云”写活了。
4、“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一句中的“懒”“弄”“迟”几字在塑造女主人公形象和揭示女主人公内心世界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画蛾眉”应是表现女主人公一种爱美的感情和那种“为悦己之荣”的心态,但“懒”字把她怅惘若失的情态传达出来,女主人公的萧疏的意态在娇慵之状的描写中跃然纸上。“弄”反复摆弄欣赏的意思,它把女主人公千回百转,极度要美,又无限幽怨的情态表现出来了。“迟”又呼应了前面的“懒”字,又进而渲染了女主人公无情无绪的神态。
5、“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表达了什么? 明确:写出女子容颜的美丽动人,表现了她自鸣得意,精神饱满,联系她的境遇,不禁让人想到红颜易老,青春难驻,象花一样易开易落。
6、“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鹧鸪双双,反衬女主人公的孤独。用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女主人公内心的寂寞空虚。女主人公独处深闺,满怀惆怅,而入眼的却是双双成对的金鹧鸪不仅给她哀怨的心绪添上几分酸楚和难堪,也点出了她所追求的正是那种双双对对的理想。
7、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写一个女子从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以至穿衣的一系列动作。从中展现出它的处境和心情(深闺寂寞,幽怨相思)
四、布置作业
预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词。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9.20 总课时18
一、作者简介(5分钟)
韦庄(约836-910)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韦应物四世孙。广明二年(881)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未能脱走,第二年春逃至洛阳,后流落江南。12年后再试及第,任校书郎。天佑四年(907)作为西蜀王建掌书记的韦庄劝王建称帝建西蜀,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终于蜀,谥文清。曾居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旧址,后人又称“韦浣花”。诗多忧时伤乱之作,怀古感旧,缘情而发。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为其代表作,人称“秦妇吟秀才”。其词尤具特色,内容虽不外男女欢爱、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多用白描手法,是“花间词人”中的代表作家。与温庭筠齐名。
二、熟读词作。(6分钟)
三、鉴赏词作。(31分钟)
1、作者通过哪些方面来赞美江南好的?
明确:“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的美。“画船听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江南的人美。通过这些写出江南的美。
2、如何体会“未老莫还乡”五个字平易中的转折?
明确:“莫还乡”实际正是由于想到了家乡。他没有用“不”字,而是用的“莫”带有叮嘱的口吻,是想还乡,但是由于此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饱尝离乱之苦,有故乡欲归而不能的苦衷。“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未老”是第三层意思,意思是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没有关系,人到年老会特别思念故土。所以五个字有三层意思的转折,表面上写的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实际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所以韦庄的词是“似直而纡,似达而郁”。
3、为什么说“还乡须断肠”?
明确:家乡正弥漫着战乱烽火,回到那里只会有断肠的悲哀。
4、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明确:以乐景写哀情。
四、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词。
第三课时
上课时间9.20 总课时19
一、作者简介(3分钟)
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南唐烈祖李昪时为李璟帅府掌书记。中主李璟保大初,拜谏议大夫、翰林学士,迁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官至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建隆元年卒,年五十八。
冯延巳是五代词人中词作流传下来最多的人。其词多写离情别恨,感情委婉深沉,语言清新,使婉约词有进一步的发展,对当时和后世词都有一定影响。刘熙载《艺概》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王国维称“冯正中词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廡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
二、简介“闲愁词”(3分钟)
冯延巳的《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写的是春日怀人,词的核心字眼是“闲情”二字。对此二字,可作多种联想。“闲情”既可以指爱情的苦闷,也可以指人生的失意、理想的失落。词人以“闲情”为核心,采用层进手法,写出了闲愁的连续性。“闲愁词”是唐宋词的一个重大门类,有着独特的类型特征、美学价值。闲愁词的基本内涵——忧生之嗟与无涯的企羡——都是对人生最根本问题反思的产物。忧生之嗟源于对死亡问题的观照。经历了人类进化史上对死亡的本能的恐惧、长生的幻想、及时行乐的自我排遣等阶段之后,词人们达到了感性与知性的统一,形成了悲凉而旷达、自尊而又自伤的心态和观照方式。无涯的企羡起于对生存意义的观照。词人们感到了人生的缺憾欲求安身立命之处而未得,因而在沉静幽邃的词境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挣扎与渺茫的希冀。这种心态与主题自然带有时代的印记,然而时代的气候氛围只是外因。通古今而观之,由于这种主题触及到了人性心理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深层意识,对于千百年后的读者,仍可以激起感发与共鸣,因而具有较为长久的生命力。
三、熟读词作。(5分钟)
四、鉴赏词作。(34分钟)
1、词人是如何来写这种闲情是难以抛掷的呢?
明确:七个字组成的一句话,却是千回百转。第一层,我不愿意有这样的闲愁,所以挣扎,把这闲情抛掷了。第二层,我不但抛掷了,而且努力了很久,抛掷久。第三层,“谁道”是谁说我真的就抛掷了,反问语气强化情感。最后发现没有做到。
2、为什么上阕中用“日日”这一叠词,体会这样用的好处
明确:叠词表示“每”几乎没有例外。表明词人每天除了在花前饮酒沉醉外,无法度日了,这样就加重了此人的惆怅之情。
而“朱颜瘦”正是“日日病酒”的必然结果,“敢辞”即不惜,明知有害也不逃避,不改变,不后悔,通过“日日”叠词的运用,那种经过“抛掷”的挣扎,镜里的反省依然无悔的情意就表现出来了
3、既然“年年有”,为什么还要说是“新愁”怎样理解?
明确:前面说闲情抛掷久,经过抛掷,重新复苏起来的愁,所以新。此愁虽旧,但令人惆怅,感受深切,所以象新的。
4、“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如何融情于景的?
明确:远远的地平线那边的丛林,月亮已经升起,所有路上的行人都已经回家,主人公孤独的站立在没有屏障的小桥上接受四面寒风,不正是心中有种孤寂惆怅之感,难以排遣吗?所以词人内心有一种长久存在的惆怅哀愁。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词
第四课时
上课时间 9.21 总课时20
一、作者简介(4分钟)
李璟(916-961)字伯玉,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李昪长子,史称南唐中主。璟多才艺,好读书,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江南野史》说他“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但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有一首律诗和四首词。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王安石盛赞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国维则称其“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二、熟读词作。(6分钟)
三、鉴赏词作。(35分钟)
1、这首词上片写了什么景?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荷花落尽,香气消失,荷叶零落,深秋的西风从绿波中起来,这菡萏成长的整个大环境的摇落的悲哀,更使人发愁。营造了一幅荷塘秋残图,意境衰败凄凉,由秋残引入深愁残年。
2、“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对比,以梦境写思念,将梦中相见的欢愉与醒来的凄凉孤寂对比,传达相思之苦。对偶工整,情景交融。细雨梦回,梦醒独伤,笙断泪下,寂寞寒冷,孤独的小楼细雨之夜,无不体现出浓厚的相思怀念之情。
3、“倚阑干”含不尽之意,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你能说说你的联想和想象吗?
明确:“倚阑”,是为了望远,望远是为了期待远方的征人,所以“倚阑”充满了无限的期待,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怨恨。
四、布置作业:背诵本词。
第五课时
上课时间 9.21 总课时21
一、作者简介(5分钟)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开宝八年(975)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史称南唐后主。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著有文集三十卷,杂说百篇。在各项成就中,以词的成就最高,今存三十多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熟读词作。(6分钟)
三、鉴赏词作。(25分钟)
1.“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林花春红”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明确:伴随春花凋零,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林花春红,象征着生命的鲜艳和美丽。
2.“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林花谢去,是因为朝朝暮暮的风吹雨打,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也是因为过多地人生风雨打击。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四、课内背诵。(9分钟)
五、布置作业:预习下一首词。
第六课时
上课时间 9.22 总课时22
一、自主诵读。(5分钟)
二、词作鉴赏。(30分钟)
1、说说“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它所传达出来的神韵。
A以声写静,传达出词人亡国后的孤寂之感。
B以雨滴声声写出词人内心愁绪纷扰。
C以春雨之寒,衬托人物内心的悲凉。
总结:白描手法,以粗细条的景物勾画,营造深沉的意境,传达出丰富的内心活动。
2、正常顺序应为“梦欢”“春寒”“梦醒”,而词中却为“春寒”“梦醒”“梦欢”,作用如何。
为了突出现实的孤寂凄凉,“梦欢”为反衬而已。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
3、“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的表达作用。
以梦的短,写现实之长;以梦的欢,写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写现实的客:表达了词人沦为亡国奴的孤寂凄凉。(引导学生比较“客”的含义)虚实结合
三、强调李璟和李煜词的共同特点。(3分钟)
他们父子都以文雅的词风来表现深广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家国之感,拓展了词的艺术境界,开拓了词的抒情深度;朴素的语言和杰出的白描功夫,形成了他们“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苏轼《荷花媚》)的艺术特点。
三、背诵本词。(7分钟)
四、布置作业。预习下一单元词作。“格高韵远”的北宋词
(一)上课时间9.23-9.28 总课时23-28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扩大阅读面,能说出作品主旨。
2、会说出词作中常用表现技巧。
二、课时:6课时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9.23 总课时23
一、作者简介(5分钟)
晏殊(90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抚州市)人。北宋著名词人。自幼天资聪敏,笃学能文,十四岁举神童,十五岁应廷试,得到真宗的赏识,赐同进士出身。复试,擢秘书省正字,得尽读秘阁藏书,学问益博。继迁翰林学士,深为真宗所倚重,“事无巨细,皆咨访之”。仁宗即位,益加信任,历居要职,先后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文武职宰相)。后出知河南,兼西京留守,进阶至开府仪同三司,勋上柱国,爵临淄公。卒谥元献。
晏殊才高学富,识见明决,深知治国本末。鉴于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遂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大兴学校,延范仲淹以教生徒,当时四方学者辐辏,其后显身于场屋和朝廷者,多出于此。宋代兴学,亦自殊始。当时重才、选才、育才,以晏殊为最力。范仲淹、孔道辅、韩琦、富弼、宋庠、宋祁、欧阳修、王安石等,均出其门下。以此,仁宗朝被称为宋代人才最多的朝代,造成了北宋鼎盛的政局。
晏殊由于文学上、政治上资望都高,因而深受时人的尊敬。范仲淹功业彪炳,地位与之相似,而对晏殊终身以师礼敬之,书题门状,必称“门生”;晚年过访,仍授以崇敬的诗句:“曾入黄扉陪国论,却来绛受师资。”(见范文正公集言行拾遗事录)宋庠、宋祁稍晚出,并以文名,“兄弟虽甚贵显,为文必手抄寄公,恳求周润。”(《渔隐丛话》引《西清话》)“公之佳句,宋莒公(即宋庠)皆题于斋壁。”(《青箱杂记》)韩维官至太子少师,年六十余,对晏殊劝子晏几道,犹自称“门下老吏。”(《邵氏闻见后录》)于此俱见时人对晏殊是极其尊崇的。
二、熟读词作。(5分钟)
三、鉴赏词作。(25分钟)
1、词中运用了哪些意象?其作用如何?
“燕子”、“梨花”、“碧苔”、“黄鹏”、“飞絮”,众多意象秀美明丽,足见春色之娇人。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主要运用白描手法,展示了古代少女的纯洁心灵。
3、这首词下片历来备受推崇,许昂霄《词综偶评》中说:“(‘疑怪’三句)如闻香口,如见冶容。”请作简要赏析。
下片写青春少女的小故事。两个东西相邻的少女,在采桑小路上相遇。东邻女伴的笑容引起了西邻女子的疑问,以为是她昨晚作了好梦。问答中才知道原来是今天斗草赢了。“巧笑”已闻其声,见其容;“逢迎”更察其色,观其形。“疑怪”两句通过观察者心理活动,用虚笔再现“女伴”的生活细节,将村姑的天真可爱一笔点到,与上片生气盎然的春光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笑从双脸生”一句特写,收束全篇。两个“笑”字,一写笑容晏晏之美,一写笑挂双脸之盛,写出采桑女子明快活泼、天真快乐的形象。
四、本词主题。(5分钟)
通过描写美好的春景,表现作者对平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五、如何体现“格高韵远”的北宋词特点?(5分钟)
“格高韵远”即格调高远,指北宋词的内容和形式在唐五代词基础上的发展。写女子是承袭唐五代词“艳词”之风,写清新活泼的采桑女是发展创新,体现格高韵远。
六、布置作业:订正学案。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9.26 总课时24
一、作者简介。(5分钟)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例:《醉翁亭记》最后一句),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二、熟读本词。(5分钟)
三、鉴赏词作。(35分钟)
1、这首词上下片的描写的抒情主人公是否一致?请作简要分析。
这首词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从游子和思妇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
2、上片起三句为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结合下文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起三句,描绘了一幅清新的郊外游子图,于梅残柳细、草薰风暖之时,信马徐行,何等自在。而紧接两句却写了离愁,其景愈乐,其情愈哀。
3、下片最后两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是传唱久远的名句,试作简要赏析。
斜阳已远,而芳草更在斜阳之外;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情景交融,在想象中将怀人之情更进一层。
4、“春水”的比喻好在何处?
“春水”比喻愁情,承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写法,以形象表现抽象,也是以乐写哀。
5、“摇”字的作用。
形象写出行人不忍速行,时时勒紧缰绳,眷顾美好景色的情态。
四、布置作业。预习完成下篇学案。
第三课时
上课时间 9.27 总课时25
一、熟读词作。(5分钟)
二、鉴赏词作。(40分钟)
1、“春”字如何理解?
“春”字语意双关,表明上指自然界的春天,又指词中女子自己的青春年华。
2、“游冶处”与“章台路”之间有关系吗?
“游冶处”就是“章台路”。这句有倒装,应为:楼高,不见玉勒雕鞍游冶处――章台路。
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可以是闺怨,也可以有所寄寓,自圆其说即可。
4、过片三句婉曲幽深,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
“三月暮”点明季节,“风雨”点明气候,“黄昏”点明时刻,三层渲染,流露出无法挽留春天的感伤。
5、清人毛先舒评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情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的,但欧词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试作简要分析这两句话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层次。
第一层写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此刻女子正在忆念走马章台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唯有在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
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泪因愁苦而致,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
第三层是花儿在一旁缄默,无言以对。
第四层:花儿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怎能不让人伤心!词人一层一层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自然生成,逐次展开,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
6、三首词都写春景,手法有何异同?
手法不同:《破阵子》是正衬,《踏莎行》是反衬,《蝶恋花》是借景抒情。
三、布置作业。校订学案。
第四课时
上课时间 9.27 总课时26
一、作者简介。(5分钟)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二十七岁时中进士,晏殊荐为秘阁校理。仁宗天圣初(1023年),任西溪盐官。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知政事,富弼韩琦为枢密副使,奉诏条上十事:“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轻徭役”,仁宗颁行,史称“庆历新政”。新政推行不到半年,因贵族官僚的反对而失败。即罢参知政事之职,离京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抵御西夏。庆历五年(1045年)初,仁宗废新法,范仲淹被罢免。皇佑四年(1052年),仲淹病死,卒年六十四岁,谥文正。
范仲淹是宋代一位正直的有理想的政治家。据《宋史》记载他“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虽然几次遭受贬谪,朝中又有不少政敌,但他依然“以天下为已任”,“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的君国大事。”他的著名散文《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被后世广为传颂。
二、疏通词作。(5分钟)
三、鉴赏词作。(35分钟)
1、上片所描写的秋天景色有什么特点? 寥廓苍茫,迷蒙凄清,萧索冷落。
2、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的含义是什么?这样表情达意的特点是什么? 除非好梦才能使诗人入睡,否则乡思旅愁萦绕在心头无法入眠。这里的“好梦”是指梦中返乡与亲人团聚。体现了范仲淹词含蓄委婉的特点。
3、这首词上片的写景和下片的写情是如何有机结合的?
提示: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这首词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四、布置作业:校订学案。
第五课时
上课时间9.28 总课时27
一、作者简介。(5分钟)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张先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被人称之为“张三中”。张先对人说:“何不称为‘张三影’,‘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均是我的得意之句。”世人遂称之为“张三影”。
二、疏通词作。(5分钟)
三、鉴赏词作。(35分钟)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这首词通过惜春伤春情绪的描写,感叹年华易逝和孤独寂寞的处境。
2、上片和下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上片写作者的思想活动,使静态的;下片写词人即景生情,是动态的。静态得平淡之趣,而动态有空灵之美。
3、王国维《人间词话》:此词“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你以为如何?请写出自己的见解。
这首词没有上面的“云破月来”(特别是“破”和“来”这两个动词),这个“弄”字就不这么突出了。“弄”的主语是“花”,宾语是“影”,特别是“影”字,也不容任意改动。
四、布置作业:校订学案。
第六课时
上课时间9.28 总课时28
一、作者简介。(5分钟)
柳永(约有980~约定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仁宗景佑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愁潦倒,处事方面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与教坊乐工和歌伎们交往,因而熟悉士民、歌伎的生活,并通晓乐律。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由于他的生活还境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条件,使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跃派的代表词人。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的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地位,从而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方式。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柳永词对秦关等人都有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在曲辞创作上也有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词集《乐章集》.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二、疏通词作。(10分钟)
三、鉴赏词作。(30分钟)
1、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你认为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联系全词想想上片写景的作用? 衰败、凄清;描写衰残之景渲染凄清的氛围,烘托人之离愁。
2、“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一句放在上片的结尾有何作用?
“长江水”一句,词人的视野转向远处,景中见情,暗示美好事物的逝去,为下片抒情进行过渡。
3、下片描写了哪三个画面?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①游子登楼眺望,忧思百端;②设想对方盼望自己之景;③写自己对佳人的思念。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先写自己望乡怀人,再从对方入手,想象佳人切盼自己回去;最后又回到自己这边。表达了词人对佳人的无限思念。
五、布置作业:校订学案。
第五篇:《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教案
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分层次问题教学”教案 高二语文 《唐诗宋词选读》 编号:001 时间:2015/3/25 主备教师:梁小柳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对温庭筠、韦庄词的鉴赏,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2、能通过对冯延巳、李璟、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温庭筠《菩萨蛮》
一、由“专题导言”导入新课
1、花间词派: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后蜀赵崇祚将温、韦等十八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这一词派题材狭窄、情致单调。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在这些词中描绘景物富丽、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对后世的文人词产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2、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南唐主李璟、他的儿子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为代表,情调伤感而意境开阔,结束了“花间”,开启了北宋词。
二、赏析
1、作者
温庭筠(约812 — 约870),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花间词的开山鼻祖,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后代。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
2、结合注释自读、自译。
3、思考下列问题。
(1)“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分析“懒”、“迟”、“弄”三字之妙
三字相互照应,刻画人物神态、动作,暗示人物心情,巧妙的传达出闺中女子娇慵、惆怅、百无聊赖之情。
(2)张燕瑾《唐宋词选析》:《菩萨蛮》不仅称物芳美,也具有“其文约,其词微”的特点,富有暗示性,容易使人产生种种联想。说说你从词人“约文微词”中所体会到的女主人公情怀?其中是否有所寄托?
闺中女子内心的寂寞空虚。
联系作者累举不第、坎坷终生的遭遇,我们有理由认为其中一定程度地流露了词人怀才不遇之感。
(3)这首词塑造了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试分析其表现手法。
形象: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闺中女子形象。
细节描写。描写闺中女子懒起后梳洗、画眉、籫花、照镜、穿衣等系列动作,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女子形象。
反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
比喻、借代。“鬓云欲度香腮雪”,鬓发密如云,香腮白如雪,表现闺中女子之的美。“小山重叠金明灭”,以“小山”借指眉妆,以“金”借指额黄,表现闺中女子之娇美。“双双金鹧鸪”借指绣罗襦上用金线绘制之图案,反衬闺中女子之孤独。
(4)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绮丽香艳、婉约柔媚”这一风格的认识。试由学生自由分析 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分层次问题教学”教案 高二语文 《唐诗宋词选读》 编号:001 时间:2015/3/25 主备教师:梁小柳
体会。
——所谓“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便是指诗歌内容多以描绘女子闺中生活情态为主,带给人女性化的审美感受的特征。
4、小结
上片刻画女主人公醒后娇慵之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全词通过描写闺中女子懒起后梳洗、画眉、籫花、照镜、穿衣等系列动作,并成功运用反衬、比喻、借代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女子形象。
第二课时 冯延巳《鹊踏枝》
一.作者简介:
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词集名《阳春集》。陆游《南唐书·冯延巳传》记载孙晟的话是:“鸿笔藻丽,十生不及君;诙谐歌酒,百生不及君;谄媚险诈,累劫不及君。” 又据《钓矶立谈》记载,冯延巳特别能言善辩。他“辩说纵横,如倾悬河暴雨,听之不觉膝席而屡前,使人忘寝与食”。
其词渗透着一种时间意识和生命忧患意识。他在词中时常感叹人生短暂、生命有限、时光易逝。表现人生短暂的生命忧患意识,成为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冯词写愁的最大特点,是忧愁的不确定性和朦胧性。他词中的忧愁,具有一种超越时空和具体情事的特质,写来迷茫朦胧,含而不露。艺术特色,一是空间境界比较阔大,常以大境写柔情,如“将远恨,上高楼。寒江天外流”(《更漏子》);“楼上春寒山四面”(《鹊踏枝》)等。阔大无限的空间境界,表现出愁思的深重。二是善于用层层递进的抒情手法,把幽深的情感表现得一层深似一层。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层深”之法。三是在情景的配置上,善于用逆向配置法(以乐景衬哀情),常常喜欢用明媚灿烂的春景来写悲哀的情绪。二.赏析
1、结合注释自读、自译。
2、思考下列问题。
(1)名家评道:“虽然首句仅只七个字,却写得千回百转,表现出对感情方面挣扎所作的努力”,请同学们赏析作者开句是如何做到千回百转的。
所来无迹、深沉无方的闲情本已难胜其苦,其后用“抛掷”二字,正是对“闲情”有意寻求摆脱所作的挣扎。而作者又在后面用了个“久”字,足见其致力于摆脱的挣扎之久。而作者却又在“闲情抛掷久”五个字的前面,先加上了“谁道”二字,言原以为可以做到,而谁知竟未能做到,以反问语气出之。有此二字,于是“闲情抛掷久”五字所表现的挣扎努力就全属于徒然落空了。深郁顿挫。
(2)赏析“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二句是如何表达出情感的境界的。
杜甫《曲江》诗中写道“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久入唇”,面对易落的春花,作者怎能不以酒浇愁,即使喝多伤身也在所不惜。“日日”写出非酒无以度春日。“镜里朱颜瘦”则是“日日病酒”的结果,说“镜里”,自有一份反省惊心之意,而上面依然用“敢辞”二字,表达了一种殉身无悔的情意,表达出了情感的境界。
(3)赏析“河畔青芜堤上柳”写景句的作用。
“河畔青芜堤上柳”七字是承上启下,意兼比兴的,使上、下阕的过渡在若断若续之间,上半阕所写的难以抛弃的“闲情”及还依旧的“惆怅”都在这七个字之中得到了具体的呈现。萋萋芳草再加上千丝万缕的柳条,惆怅的增长也正如此之纷杂。为下文“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正是触景生情。贺铸的词曾说:“欲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与此相类。
第三课时
李璟《浣溪沙》 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分层次问题教学”教案 高二语文 《唐诗宋词选读》 编号:001 时间:2015/3/25 主备教师:梁小柳
一、作者简介:
李璟:字伯玉,登帝位后,年号保大,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庙号元宗。李璟多才艺,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其留下来的作品不多,只有四首词一首诗。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王安石盛赞“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国维则称其首二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二、赏析
1、结合注释自读、自译。
2、思考下列问题。
(1)划出上片中能直接表达女主人公愁情的词句。
“愁”“憔悴”“不堪看”。
(2)“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写景,营造出怎样的意境?与主人公的愁情有何关系?
荷花的清香已经销尽,翠绿的荷叶已经枯败,荷塘绿水间吹起了秋风。营造了一幅荷塘秋残图,意境衰败、凄凉。
荷花落尽,香气消失,荷叶零落,深秋的西风从绿波中起来,女主人公看到一幅荷塘秋残图后,触景生情,“还与韶光共憔悴”,愁苦自己的美貌也和秋荷一样,在秋风中一天天憔悴下去。由秋残引入深愁残年。
(3)请说说你读到“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这两句时,对人生有何感慨。
A、再美好的事物终究会逝去。B、再繁荣的朝代也会灭亡。C、再多的荣华富贵也会流走。D、再奢侈的享受也会化为乌有。„„
王国维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同样是讲美女跟爱情的词,就要看你所写的美女跟爱情里边有没有境界,所以词是以境界为最上的,有的词里边写的美女跟爱情就有境界,给你一种高远的理想,给你很多丰富的联想。有的歌词写美女跟爱情,就是很浅俗,美女就是美女,爱情就是爱情。就是因为词这种作品,很难衡量。不能够用诗跟文章的载道的言志的标准去衡量,所以你要看这首词有没有言外的意思。同样写美女,同样写爱情,有没有给你更高的一种理想?有没有给你很丰富的一种联想?有没有对你的精神有一个境界?有没有一种提升。
(4)“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倍受王安石等人的赞赏。请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A、“细雨”“鸡塞”“小楼”“笙声”四个意象,再加上“远”“寒”两个修饰语,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意境,充分表达了思妇的相思之苦。
B、以梦境写思念,将梦中相见的欢娱与醒来的凄凉孤寂对比来写,传达出相思之苦。C、对偶工整,情景交融。细雨梦回,梦醒独伤,笙断泪下,寂寞寒冷,孤独的小楼细雨之夜,无不体现出浓厚的相思怀念之情。
第四课时
李煜《浪淘沙令》
一、作者简介
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也是末位帝王,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他的父亲李璟,被世称为中主。李煜25岁即位南唐国君。当他即位之时,赵宋已代 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分层次问题教学”教案 高二语文 《唐诗宋词选读》 编号:001 时间:2015/3/25 主备教师:梁小柳
周建国,南唐形势岌岌可危,他却委曲求全,纵情声色,公元975年,在他39岁时,南唐终于被北宋所灭,李煜被宋军俘虏,他从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被解押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赐毒酒而死。李煜生在帝王之家,濡染了世界的种种骄奢糜华,使他在人生得意的青春年华,发出了“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知老”的感慨。于是他坐拥佳人,疏于治国。然而“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宋朝的铁骑终踏破了他的美梦。归为臣虏,朝夕以泪洗面。曾经俊雅飘逸,风流倜傥的南唐后主,进入了人生最暗淡的时光。从一代帝王沦为臣虏。
二、赏析
1、结合注释自读、自译。
2、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它所传达出来的神韵。
A、以声写静,传达出词人亡国后的孤寂之感。
B、以雨滴声声写出词人内心愁绪纷扰。
C、以春雨之寒,衬托人物内心的悲凉。
总结:白描手法,以粗细条的景物勾画,营造深沉的意境,传达出丰富的内心活动。(2)正常顺序应为“梦欢”“春寒”“梦醒”,而词中却为“春寒”“梦醒”“梦欢”,作用如何。
为了突出现实的孤寂凄凉,“梦欢”为反衬而已。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3)“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的表达作用。
以梦的短,写现实之长;以梦的欢,写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写现实的客:表达了词人沦为亡国奴的孤寂凄凉。(引导学生比较“客”的含义)虚实结合(4)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5)“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