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五代税草所用量词考释论文(大全)
内容提要:唐五代税草的量词,除“束”外,还有“围”和“分”。一围等于十束,一束等于十分,一束约为三尺上下。围有大小两种概念,大概念的围即一围等于十束的“围”,小概念的围与束相同,即一围等于一束。由于民间习俗与地方特色,一分也可以称为一把,即“分”与“把”相同或相似。
关键词:税草量词围束分
关于唐五代税草的征收量词,不论传世文献,还是出土文书,都语焉不详。笔者试图利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书,对其加以考论,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从传世文献和敦煌吐鲁番文书可知,唐五代时期的税草是据地征收的,在征收、运输和使用中,草基本上是以“束”为计量单位的,如吐鲁番文书《武周某馆驿给乘长行马驴及粟草帐》A(1)中就有“草壹拾贰束”、“草拾束”、“草贰拾柒束”、“草肆束”、“草伍束”等记载。再如吐鲁番文书《唐西州高昌县出草帐》(A2)共有19行,其中第7—9行为:
康守相贰亩柒束大女囗小贰亩柒束张元感壹亩半肆束半
氾和敏贰亩柒束樊申陁贰亩柒束马葱元壹亩半
孙元敬贰亩柒束囗囗寺贰拾捌束囗元寺贰拾贰
第19行为:
崇圣寺拾肆亩肆拾玖束
另如元稹《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A(3)曰:
严砺又於管内诸州,元和二年两税钱外,加配百姓草共四十一万四千八百六十七束,每束重一十一斤。
有时候,草的计量单位也被写作“团”。如《太平广记》曰:
唐裴延龄累转司农少卿,寻以本官权判度支。……又奏请:令京兆府两税青苗钱,市草百万团,送苑中。宰臣议,以为若市草百万团,则一方百姓,自冬历夏,搬运不了,又妨夺农务,其事得止。A(4)
这里的“团”为何意?则不得解。
《旧唐书》卷135《裴延龄传》载:
其年(贞元八年),迁户部侍郎、判度支,奏请令京兆府以两税青苗钱市草百万围送苑中。宰相陆贽、赵憬议,以为:“若市送百万围草,即一府百姓,自冬历夏,般载不了,百役供应,须悉停罢,又妨夺农务。请令府县量市三二万围,各贮侧近处,他时要即支用。”
《太平广记》和《旧唐书》所载,显系一回事,一写作“团”、一写作“围”。我们认为,应该是“围”,至于写作“团”,乃是“”“”形近讹误造成的。
至于“围”和“束”的关系,我们认为,“围”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为大概念,即一围等于十束,如上引《旧唐书》卷135《裴延龄传》曰:“奏请令京兆府以两税青苗钱市草百万围送苑中”。裴延龄的这一奏议遭到了宰相陆贽等人的反对,陆贽为此还专门有《论度支令京兆府折税市草事状》,内曰:“度支奏……请令京兆府折今年秋税和市草一千万束,便令人户送入城输纳。”由此可见,“百万围”等于“一千万束”,即一围等于十束。另外,《新唐书》卷167《裴延龄传》也载有此事,只不过记载略有不同,即“又请以京兆苗钱市草千万,俾民输诸苑。”《旧唐书》本传所说“百万围”,《新唐书》本传又成了“千万”。这里的“千万”自然是“束”而非“围”。
我国西北地区,长期以来,在夏收时,就将小麦捆为一捆一捆,每10捆再拢为一拢,即8捆以金字塔型立起,两捆作为盖子盖在上面,这样既可防雨,又可防潮,待晒干农闲时,将其拉到场上碾草打粮。
这里我们所说的“捆”,实际上就是“束”,因为这类量词原本都是动词的借用,现代汉语动词用的是“捆”不是“束”,所以量词当然也跟着用“捆”,而不用“束”。B(1)
用“束”来表示饲草的数量,在我国西北地区是有传统的。《居延汉简释文合校》B(2)载:“今余茭五千六百五十束”(3·15);“出茭九束,正月甲子以食囗囗”(24·5);“囗丙辰出茭卌束食传马八匹,出茭八束食牛”(32·15);“出钱卅买茭廿束”(140·18B);“定作卅人伐茭千五百束,率人五十束,与此三千八百束”(168·21)。《居延新简》B(3)一书又载:“受六月余茭千一百五十七束”(E.P.T52:85);“驷望隧茭千五百束直百八十;平虏隧茭千五百束直百八十;惊虏隧茭千五百束直百八十。凡四千五百束直五百卌尉卿取当还卅六囗”。(E.P.T52:149A)。何为“茭”?《说文》云:“茭,干刍”。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云:“刈取以用曰刍,故曰‘生刍一束’。干之曰茭。故《尚书》曰‘峙乃刍茭’。”简言之,“茭”即饲养牲畜用的干草。至于青草,徐锴所云“生刍一束”,语出《诗·小雅·白驹》:“生刍一束,其人如玉”。“生刍”即未晒干的青草。汉简中也有关于青草的记录。《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有云:“……出二十五毋莆十束,出十八韭六束”(175·18);“需蓻十束”(213·50)。而据《说文》,“菁”乃韭花,“蓻”即茅草芽,自然均是青草而非干草。它说明,居延地区韭菜、韭菜花、茅草芽均是用“束”表其数量的。从《诗经》到汉代,青草、干草(茭)一直是用“束”作计量单位的。C(1)由吐鲁番文书、敦煌文书可知,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初,西北地区一直是用“束”作计量单位。
“围”的第二个含义为小概念,它与“束”相同,即一围等于一束。如吐鲁番文书《唐开元二十二年杨景璿牒为父赤亭镇杨嘉麟职田出租请给公验事》C(2)内有:
杨嘉麟职田地七十六亩亩别粟六斗,计卌五石六斗,草一百五十二围。
这里的“围”就等于“束”。
“围”的大小两种含义,在其他领域中也有相同情况。如唐初乐坛的主流是燕乐。燕乐包括十部,即燕乐、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高昌。在十部乐中,燕乐作为一部,乃狭义的燕乐,同时,十部乐的总名又称为燕乐,以区别于传统的雅乐。
在这里,我们说一围等于一束,那一围是多少呢?《唐六典》卷17太仆寺典厩令职掌条云:“每围以三尺为限”,即一围是三尺。在唐代厩牧令中也有记载:
诸象日给蒿六围,马、驼、牛各一围,羊十一共一围(每围以三尺为限)。蜀马与骒,各八分其围,骒四分其围,乳驹、乳犊五共一围,青刍倍之。C(3)
在仿照唐令所制定的日本令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如日本厩牧令第一条曰:凡马,日给“干草各五围,木叶二围”,并加注曰:“经一尺,周三尺为围”。C(4)其厩牧令第二条曰:
凡马户,分番上下。其调草,正丁二百围,次丁一百围,中男(少丁)五十围。C(5)
由上可知,唐令与日本令都有记载:“每围以三尺为限”。前已指出,一围等于一束,那是否有证据证明呢?吐鲁番文书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证据。如《吐鲁番出土文书》第10册载《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蒲昌县界长行小作具收支饲草数请处分状》:
1.蒲昌县界长行小作状囗
2.当县界应营易田粟总两顷共收得囗囗叁阡贰伯肆拾壹束每粟壹束准草壹束
3.壹阡玖伯肆拾陆束县
4.拾捌束上每壹束叁尺叁围,陆伯肆拾捌束
5.陆伯伍拾束下每壹束贰尺捌围
6.壹阡贰伯玖拾伍束山北横截等三城囗
7.肆伯叁拾束上每壹束叁尺叁围,肆伯叁拾束每壹束叁尺壹围
8.肆伯叁拾伍束下每壹束贰尺捌围
9.以前都计当草叁阡贰伯肆拾壹束具破用、见在如后。
10.壹阡束奉县牒:令支付供萧大夫下进马食讫。县城作
11.玖伯束奉都督判命令给维磨界游奕马食。山北作
12.壹阡叁伯肆拾壹束见在。
13.玖伯肆拾陆束县下三城作叁伯囗囗囗束山北作
14.右被长行坊差行官王敬宾至场点检前件作草,使未至已前奉
15.都督判命及县牒支给、破用、见在如前,请处分。谨状。
16.牒件状如前,谨牒。
17.上元二年正月日作头左思训等牒
18.知作官别将李小仙
从本件文书可知,饲草分为上中下三等,每束(捆)约为三尺,即上等每束叁尺叁围,中等每束叁尺壹围,下等每束贰尺捌围。为什么将饲草分为三等呢?本件文书第二行明确标示:“每粟壹束准草壹束”,即地里的收获物粟是多少束(捆),其草也就应有多少束,这是相等的。因为在夏、秋收时,需将麦、粟捆为一束一束。用什么来捆麦、粟呢?并不需要专备的绳子,而只是将麦、粟两头接起来就可以了。因为地的种类不同,既有水地、旱地,也有山地、川地,麦、粟的长短也就不一样,被捆为一束一束的麦、粟就有了大中小三等,由此而产生的草也就有了上中下三等。
束草分为上中下三等,吐鲁番文书也提供了证据。《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九册所载《唐西州高昌县状为送阙职草事》中有“阙职草壹阡小束”、“高昌小束”的记载。这里的“小束”,可能就是以上所说的下等。
这里的“围”,即“每壹束叁尺叁围”,“每壹束叁尺壹围”,“每壹束贰尺捌围”中的“围”,是两手合抱的意思,因为人们在捆麦、粟、草时,都是用两手捆,其一捆(一束)大致和人的腰围相等,即三尺左右,也就是每叁尺叁、叁尺壹、贰尺捌被围成一捆的意思。D(1)
至于“分”,应是比“束”小的一个计量单位。元稹在《同州奏均田状》D(2)中说:
当州百姓田地,每亩只税粟九升五合,草四分。……其诸色职田,每亩约税粟三斗,草三束。
这里“草四分”的数量不大明确,但从元稹的其他状文中我们得到有关信息。
从前所征斛斗升合之外,又有抄勺圭撮,钱草即有分厘毫铢。……臣今所征斛斗并请成合,草并请成分,钱并请成文。在百姓纳数,元无所加,於官司簿书,永绝奸诈。其蹙数粟、麦、草等,便充填所欠职田等数。E(1)
在《同州奏均田状》中,元稹建议,对于职田、公廨田、官田、驿田等:
此色田地,一切给与百姓,任为永业,一依正税粟草及地头榷酒钱数纳税。其余所欠职田、斛斗、钱草等,只於夏税地上每亩加一合,秋税地上每亩各加六合,草一分。
由此也可知,“分”是草的一个计量单位。
既然“分”是比“束”小的一税草征收单位,那它们之间应该有一个比例关系。上面已说明,十束等于一围,那一分为多少呢?我们估计,十分为一束。因为从“束”这一量词的发展看,它常被用作“定数集合法”,即十个。如《礼记·杂记》:“纳币一束”。郑玄注曰:“十个为束”;孔颖达疏曰:“一束谓十个也”。《仪礼·礼聘》郑玄注也曰:“凡物十曰束”。E(2)
这里的“分”可能是西北农村将麦草等扎成一小把一小把的意思,十个小把相当于一束,即一捆。如目前在西北农村集贸市场上,常常把葱、菜扎成二三斤的小把出售,但在冬季来临前藏冬菜时,就扎成一捆一捆出售,每捆约二三十斤,相当于十小把。
我们说“分”与“把”相当,在吐鲁番文书中找到了证据。《高昌重光三年(公元622年)条例虎牙氾某等传供食账二》E(3)有:
十月廿八日,郎阿住传:麻叁束壹拔(把),供大账上用。
《高昌重光三年(公元622年)条例康鸦问等传供食及作坊用物账》E(4)有:
康鸦问传:麻一拔(把),用紧练。
这里的拔(把),显然是比“束”小的一个量词单位。
前已述及,“捆”就是“束”,S·11287N有:
葱贰佰束束准时价伍文计钱壹仟文;
柴陆佰束束别叁文伍计钱贰仟壹佰文。F(1)
另如吐鲁番文书《唐大历三年(768年)僧法英佃菜园契》F(2)中有“园内起三月囗囗送多少菜,至十五日已后并生菜供壹拾束,束壹囗”;在《唐孙玄参租菜园契》F(3)中也有“拾束与寺家”、“收秋与芥壹伯束”等记载。
这里的葱、菜为何以“束”相称,殊不可解,但若将“束”看作“捆”,并了解西北的气侯、冬菜窖藏的特点等后,就可以明了的。
我们说一束等于十分,在日本令中也找到了相应的记载。唐田令曰:“诸田广一步,长二百卌步为亩,百亩为顷”。根据这一唐令所制定的日本令则曰:“凡田,长卅步,广十二步为段,十段为町”。并在下特别注明纳租标准:
段租稻二束二把,町租稻廿二束。F(4)
另日本厩牧令在谈到马牛羊等给料草时规定:
其乳牛,(日)给豆二升、稻二把,取乳日给。F(5)
这里的“稻”应该是指稻草。这里的“把”相当于唐代的“分”。一段二束二把,十段(即一町)为廿二束,即10把等于一束,一把等于一分。
综上所述,在唐五代的纳草量词中,一围等于十束,一束等于十分,一束约为三尺上下。围有大小两种概念,大概念的围即一围等于十束的“围”,小概念的围与束相同,即一围等于一束。由于民间习俗与地方特色,一分也可以称为一把,即分与把相同或相似。A(1)见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7册第465—466页,文物出版社1986年出版。
A(2)《吐鲁番出土文书》第9册第23—25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出版;图录本第四册第262—263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出版。
A(3)见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第420页,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A(4)《太平广记》卷239引《谭宾录》;周勋初主编:《唐人轶事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888页。
B(1)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中华书局,1965年,244页。
B(2)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出版。
B(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居延新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出版。
C(1)参阅邓文宽《<20世纪出土的第一支汉文简牍>献疑》,载《中国文物报》2001年2月7日7版。
C(2)《吐鲁番出土文书》第9册第101—103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出版。
C(3)见[日]仁井田陞著、池田温(编纂代表)《唐令拾遗补——附唐日两令对照一览》,第1379页,东京大学出版会1997年3月。蜀马较小,《唐六典》卷5《尚书兵部·驾部郎中》曰:“有山阪险峻之处及江南、岭南暑湿不宜大马处,兼置蜀马。”故当马给嵩一围时,蜀马就给五分之四围。
C(4)见[日]仁井田陞著、池田温(编纂代表)《唐令拾遗补——附唐日两令对照一览》,第1379页,东京大学出版会1997年3月。
C(5)见《唐令拾遗补——附唐日两令对照一览》第1380页。
D(1)“围”除上述大小两个概念外,元稹在《弹奏山南西道两税外草状》中曰:“山南西道管内州府,每年两税外,配率供驿禾草共四万六千四百七十七围,每围重二十斤。”(见《元稹集》卷37)这里“每围重二十斤”的“围”,可能是特指,或特殊情况的反映,与上所论的“围”有差异,现存疑。
D(2)见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第435—437页,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E(1)《元稹集》卷39《论当州朝邑等三县代纳夏阳韩城两县率钱状》。
E(2)参阅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243—244页,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
E(3)见《吐鲁番出土文书》第3册170—171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图录本第一卷第377页,文物出版社1992年。
E(4)见《吐鲁番出土文书》第3册173页;图录本第一卷第379页。
F(1)图版见《英藏敦煌文献》第十三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204页。
F(2)见《吐鲁番出土文书》第10册292—293页;图文本第四卷576页。
F(3)见《吐鲁番出土文书》第10册301—302页;图文本第四卷580页。
F(4)《唐令拾遗补——附唐日两令对照一览》,第1305页。
F(5)《唐令拾遗补——附唐日两令对照一览》,第1379页。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形神兼备说量词
形神兼备说量词
量词是表示单位的词。在阅读和作文中,我们往往会忽视量词的份量,使理解文章缺乏应有的深度,使作文表达缺少应有的精度。其实,量词不仅仅是一种只在表面 上表示事物单位,个体单位,集体单位,度量衡和动作、行为单位等等的词,而是可凸现其形、彰显其神的一个词,如“只字不提”、“片言未留”,之“只”字和 “片”字,就让人感到话语之少。可见,量词运用得当,同样可使语言生动活泼,产生无限神韵。
一、量词本身所具有的形象和神韵。每一个量词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语境,我们只考察其本身的意义,也会体验到它们的形象和神韵。一个“台”字给人的是有一定平展面的形体的形象和比较稳重端正的神韵;一个“条”字给人的是一种线条状的形象及运动自如的神韵;一个“群”字给人的是一种聚在一起的形象和多而无序的神 韵。而“对”给人的是两个相互配合才能成为完整的一个单位的形象和彼此谐和的神韵,“双”则给人一种有相同相似的两个的形象和匀称的神韵。这些量词本身所 具有的形象和神韵使我们只能造出“一台机器”、“两台缝纫机”、“三台电脑”而不是“一条机器”、“两双缝纫机”、“三架电脑”来,因为机器怎么看实在不 是像线条状的,缝纫机也不是必须成双出现的,而电脑更不是像钢琴电子琴那样有几条腿来支撑不可的东西。
二、量词重叠后所产生的形象和神韵。每一个量词重叠后就会产生新的意义,即形象和神韵会有大的改变,通常表示涵盖所有的单位,如重叠后的“个个”、“人 人”、“县县”、“乡乡”等等,就是指“每一个”、“每人(即大家,所有的人)”、“所有的县”、“所有的乡”等等的意义。重叠后的词,其场面形象浩大 了,其神韵宏壮了。且看下面的一段话:
在一片广阔的稻茬地上,搭起了一座高台。高台四周插起了一面面旗子。通往四面八方的公路上,一队队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向这边走来,一群群社员们有骑车的,有步行的,一辆辆,一阵阵向这边而来。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是不是有所感受呢!
三、由量词所构成的短语其本身所具有的形象和神韵。
我们知道,“一面镜子”之“面”,给人的是平面的形象和有人脸般圆巧的神韵,“一块镜子”之“块”则给人一种破碎后之一份的那种形象和不规则的神韵感,而 “一方镜子”之“方”给人的绝对是方形长方形的形象和让人感到稍逊温柔滑流的神韵,再如“一面理”之“面”则有主观强词夺理的这一面的形象和神韵。
我们常称“一头猪、一头牛”,可见这“头”字量词多用在大牲口身上的,要是用在人身上,指人的,比如“一头热”、“一头劲”多少有些不恭的成份在里面,但是“一头雾水”好像有些例外,但至少是表示负面的。
有时用另类量词的神韵来转指这一类事物所具有的神韵。如“一条狗、一条蛇”之“条”,本是指它们身体行动线型特征的形象和那种力的神韵,本是说低等动物 的,但脱开对象本身,用来指人,如“一条汉子”,就是表现这个男人既勇又猛的形象和神韵,如果用来指物,如“一条枪(而非‘一杆枪’)”就蕴含了枪的形象 和威力。
四、特殊的“个”字的形象和神韵。
“个”字是所有量词中最没有个性的一个量词,似乎什么都可以说“一个,两个„„”,但也有例外。在杜甫的《七绝》中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之句。黄鹂是一种 鸟,其量词应说“只”才是,怎么用寻常的“个”字呢?除了古诗的平仄要求外,其形象和神韵实在是非此“个”字莫属。“只”字表现的是小鸟两爪抓枝栖息在树 上的形象,而“个”字则是活跃在树杈间的常以单脚着枝,两翅上举的形象。“只”表现的是静态,而“个”表现的是动
用心 爱心 专心
态,显然,这两个字在此是不可比肩的。由 此看来,最没个性的“个”字,有时也是颇有个性的,只不过习惯使然,我们熟视无睹而忽略其独特的个性了。
由上可见,在汉语中,量词也是有形有神的,甚至于比形容词、动词还传神呢,这是在英语里所不能体验到的魅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三篇:论文、专题报告所用原始资料来源真实保证书
论文、专题报告所用原始资料来源真实保证书
本人保证
年 月,发表在《
》 期刊上的“ ”论文/专题报告中及提供给科教科的所有原始资料、全部数据真实可靠,没有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和伪造相关数据等行为。若因提供不实材料或伪造数据等虚假情况所产生的后果由本人自行承担。
保证人: 年 月 日
第四篇:税减影响经济发展论文
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有双重作用,一是充作预算收入,二是保护国内产业。
关税减让对财政的影响我国海关税收(包括关税和增值税)是财政收入中非常稳定,非常可靠的一个来源。以2000年为例,海关共上缴税收2,242亿元(其中关税751亿元,进口环节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等1,491亿元),占全国财政总收入(13,380亿元)的1……8%,占中央财政总收入(7,854亿元)的29.6%,占中央财政本级收入(6,986亿元)的32.1%。
降低关税会不会减少财政收入?国际贸易自由化的经验证明,由于降低关税刺激了贸易,在许多情况下海关税收反而增加。我国也有自己的经验。1992年我国关税水平是43.2%,当年海关征税(包括进口环节税)381亿元。2000年关税水平降至16.4%,海关征税达到2,242亿元,相当于1992年的征税额的5.9倍;
预测2005年关税降到9.4%以后的海关税收,需要假设几个条件。如果现行13—17%的增值税率不变;进口贸易比入世前有更高的增长;海关征税的税基有所扩大;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略微下调。在这些条件下,海关所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的总和将从2000年的2,24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000亿元,增幅为三分之一(其中关税部分有所下降)。
关税减让对国内工业的影响我国关税制度对国内工业实施了长达40多年的高关税保护。1950年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税则,平均税率52.9%,至1985年下调至38%。1992年税则目录转换,平均税率又调到43.2%。在不适当的高关税庇护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国际竞争力很弱。
1994年以来,我国实行过三次大幅度的自主降税方案,今年已降至15.3%。比较1992年的43.2%的水平,累计降税幅度已达64.6%。国内产业———从农业到工业,从原材料到制成品,从零部件到机器设备———经历了来自外国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我国经济在竞争中获得了发展,增长速度居世界之最。三次降税过程是平稳的,政府也积累了宝贵的贸易自由化的经验。
如果我国在年内能够顺利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关税将在四年内分四个阶段履行降税义务,把平均关税水平从目前的15.3%逐步降到9.4%,平均每年降1.5个百分点,即:2001年底降至13.8%,2002年降至12.3%,2003年降至10.8%,2004年降至9.4%。
若干具体产业的降税信息技术产品包括通讯设备、计算机、芯片在内的二百多项信息技术产品将在2005年实施零关税。这对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WTO信息技术产品的生产大国和贸易大国几乎都取消了关税,信息技术变成一个贸易自由化的领域,因此我国实施零关税的利弊得失应该是平衡的。
机器设备制造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投资设备、对内资企业进口技改设备、国内重大项目进口先进技术设备,一贯实施减免税政策。去年此类减免税进口总额多达145亿美元,免税额超过人民币300亿元,加入WTO之后,这项政策将会继续实施。入世后,机器设备税率的降低,对该行业的影响是有限的。
原材料和零部件降低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关税,一方面会加大对国内原材料和零部件工业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又会减低国内制造业的成本,提高我国制成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关于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较高的依赖度,降低原材料和零部件关税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是利大于弊。
汽车我国小汽车关税从现在的70%降至25%,相比美、欧、日的不足3%的关税,保护程度仍然相当高。我国现有合资汽车厂有能力制造出更好的、更便宜的轿车,以适应入世后的竞争局面。
农产品入世后,我国粮、棉、油、糖、毛五种大宗农产品将采用关税配额办法来保护。配额用完后的高关税足以阻碍进口,不至于发生国内产业遭受严重冲击的局面。我国的水果、蔬菜、牛羊猪肉、禽肉、水产品,国际竞争力尚可,但是降税程度不算小,要作好竞争的准备。
第五篇:城市维护建设税论文
我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改革初探
陈海林
城市维护建设税是1985年为扩大和稳定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来源而开征的一个税种。十几年来,它在筹集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施行,以纳税人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税额为计税依据征收的城建税,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作为地方税体系中的骨干税种,城建税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一、现行城建税存在的主要弊端
1、税种名称不确切。这种税名为独立税种,但它是以“三税”的税额为计税依据的,采用附征的形式,实际上是一种流转税的附加收入,虽有条例,但税种要素模糊,似税非税,从税种设置上说,具有不规范性。而且现行的“城市维护建设税”不但在城市范围内征收,而且也在县城、乡镇以及农村范围内征收。同时按财政体制规定,其收入作为市、县、乡镇三级财政收入,也用于县城、乡镇的建设和维护。因此,现行的“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种名称不确切。
2、城建税的计税依据及税率设计不合理,导致受益与负担相脱节。现行城建税以实缴的“三税”税额为计税依据,随“三税”征、减、免、退、罚而同步进行,造成一部分享受了市政设施的单位和个人,由于减免“三税”而不负担城建税。而且由于“三税”本身存在着税率差异,使得同等享用市政设施的企业,因经营商品、生产产品或行业的不同而承担高低不等的城建税负。同时,现行城建税按行政区域不同分别确定7%(市区)、5%(县镇)、1%(其他地区)税率,但随着社会经济不断改革,城乡区域不断发生变化,有的地方区域又难于界定清楚,造成毗邻不同企业享受城建设施虽基本相同,但因适用不同税率,造成税负悬殊。此外,以不同行政区域确定不同税率也不尽合理,目前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建设方针,而小城镇主要是在乡的基础上发展与建设起来的,这些地方的城建税按1%的税率征收,难于满足城镇建设的资金需求,不利于促进我国城镇建设的发展。
3、现行城建税只对内资企业征收,对同样缴纳“三税”的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暂不征收,致使境内的外资企业享用了市政设施而不负担城建税。这样,既不能体现城建税负担与受益基本一致的原则,导致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平,而且使地方政府为引进外资投入的大量城建资金得不到补偿,影响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4、收入稳定性差且规模小。城建税依“三税”计税,受流转的制约太大,影响了地方收入。第一,由于“三税”本身受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的影响较大,收入稳定性较差。尤其是在不均衡的情况下,这一点表现更为突出。因而“三税”以为计税依据的城建税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影响。第二,在拖欠流转税的情况下,其收入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亦大,正因如此,城建税收入增长低于“三税”增长速度,增长缓慢。第三,从长远来看,在双主体结构中,流转税的收入比重与所得税收入能成为地方财政资金的重要来源。另外,城建税收入规模太小,不能满足城乡维护和建设的资金需要,致使各地不得不另行征收名目的城市建设资金,这样不仅形成了税、费并存,多渠道征收城建资金的复杂情况,而且干扰了税收的正常秩序。
5、征管难度大。随着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施行,依“三税”计征的城建税,其征管水平受到增值税,消费税征管水平的制约。第一,作为城建税计征依据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由国税局负责征收,而城建税由地税局负责征收,地税局不能确切掌握增值税、消费税的应纳税额即城建税税源,在计算机尚未联网,信息不能共享的情况下,势必加大了地税征管难度,增加税收成本。第二,对一些享受增值税减免的纳税人,按规定也享受城建税减免。而两个税种分别由国、地税两个税务机关管理,国税局无权审批减免城建税,地税局以增值税减免政策为依据去审批城建税的减免,造成政策和管理权限的矛盾。第三,实行“定额定率”征收的个体户、私营企业以及承包租赁户,因国税、地税核定的营业额不一致,将造成城建税征管上的不规范性和税款的流失。
二、城建税改革的简易设想 城建税的诸多弊端,主要是因为城建税的附征引起的。在现行政策下,很难改进和完善。因此,城建税做为目的税,应从流转税中分离出来,彻底改变受流转税制约的附加性质,改革成为一地方税体系中一个名符其实、收入稳定的独立的主体税种。这对城乡建设资金的筹集、市政设施的完善和社会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改革的关键是使之成为主要内容为“扩大征税范围,改变计税依据,实行减费提率,下放管理权限”的独立税种。具体设想为:
1、修改税名。建议将“城市维护建设税”改名为“城乡维护建设税”。这样更能确切地反映其征收对象、征收范围和税款的用途,而且也符合我国大力发展小城镇的战略方针。
2、拓宽纳税人的范围。建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取得销售(营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除另有规定者外,都应是城乡维护建设税的纳税义务人。这样就比原条例确定的纳税人范围扩大了,包括所有享用城乡公用设施而又有负担税收的单位和个人。实行普遍征收,更能体现受益负担相一致及公平税负的原则,特别是纳税人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有利于税种的规范及内外税制的统一。
3、重新明确计税依据。根据受益与负担相一致的原则,建议以纳税人的经济活动总量,即销售(营业)收入为计税依据。这样既能避免因物价涨落而带来的直接的负面影响,使改革后的城建税收入随国民经济的增长而稳步增长,也符合城建税受益程度与纳税义务相应的设计原则,有利于公平税负,同国际税收惯例接轨,且计算简便明了便于征纳双方操作。计税依据修改后,城乡维护建设税成为一个独立的地方税种,有利于加强日常征收管理,并与地方政府的城建职能相适应,把城建税的立法原则落到实处。
4、重新确定税率。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存在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城乡维护建设的资金需求不一等实际情况,在税率的确定及其他管理权限方面应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以使便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因上制宜,合理确定。国家可采用幅度税率的形式,规定最低限数,进行宏观控制,既防止地区间税负过份悬殊又便于各地则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宜和税率。建议改革后的城建税实行0.3%-0.5%的幅度税率。同时城建税的改革要与“费改税”相结合,合并部分费税,提高城建税的征收比例,合理调节税费比重,改善税收调节和引导社会产品合理分配的作用。
5、明确减免税政策。原城市维护建设税没有单独规定减税、免税等内容,改革后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应对减免税作较具体的规定。因城乡维护建设税属于地方税,其收入归地方所有,应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减免税审批权限,以利于地方政府实事求是地解决一些企业实际困难。考虑到我国农牧业及社会福利事业的具体困难,对农业、牧业经营收入及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医院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的收入应给予适当的减免税照顾。对特殊情况的减免税,应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确定。
改革现行城建税并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地方主体税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改革及顺利施行还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条件。一是须彻底实行分税制,明确城乡维护建设为地方政府职责,这样,做为一种目的税,城建税即名符其实地成为地方独立税种。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管理权限,使地方政府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城建税的征收规模和适用税率等。二是需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此前提下,地方政府才能实事求是地在国家规定的税率幅度内根据本地区的实际需要确定适用税率,合理筹集城乡建设资金,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