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税案与财税法论文
1998年,中国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之后,又有令人震惊的“三大税案”接连露出水面(注:所谓1998年的“三大税案”,就是各大媒体争相报导的“金华税案”、“恩威税案”和“南宫税案”。三大税案所涉金额均十分巨大,令人震惊。),这使得正在思考如何通过财税手段支持灾后重建的人们更加关注财税领域(注:为了支持灾后恢复重建,保障国民经济的8%的增长速度,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国债1000亿元人民币,同时强调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以提高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尤其更加关心“三大税案”的发生和处理,税案的成因和防杜,财政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相关的财税领域的法制建设等问题。本文拟从“三大税案”中最具典型性的“第一税案”入手,分析税案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我国财税法存在的相关缺失及其弥补等问题。
“第一税案”的简要案情及其所暴露出的问题
所谓“第一税案”,是一起虚开增值税发票的犯罪案件,因其发案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犯罪金额之大、造成危害之大(注:从1994年5月到1997年4月,共有218 家企业参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犯罪活动,受票单位分布在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6个计划单列市; 已抓获的犯罪嫌疑人89人,其中包括县委、财税局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仅罪犯胡银锋(已执行)一人的案卷摞起来就有11米高;公安机关先期移送的63名犯罪嫌疑人的案卷就有1400多卷,重达1500公斤。),全国罕见,且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第一大税案,故通称“第一税案”;同时,因其发生在浙江省金华县,故又称“金华税案”。
众所周知,我国在1994年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税制改革,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税制改革中,增值税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因为它作为一个“中性”税种,具有“道道课征,税不重征”的特点,因而它既不会导致对纳税主体重复征税,又可以使国家获得大量的、稳定的财政收入。正因如此,增值税被认为是财税史上的非常绝妙的制度发明,并被迅速推广到全球的100多个国家。我国每年的增值税收入,已达整个税收收入的50%左右;其覆盖面之广和对于国家财政之重要,使其实际上不仅是我国商品税(也有人称为流转税)的核心,而且在整个税制中也是真正的主体税种。事实上,我国对于增值税一直非常重视,每年都强调要确保以增值税为主的“两税”收入(注:国家强调确保的“两税”,是指增值税和消费税,包括海关在进口环节代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并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来力保举足轻重的增值税收入的实现。
增值税之所以被公认为“良税”,是因为它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原理。在税额计算方面,各国通行的是“扣税法”,即用销项税额去扣减进项税额。要进行扣税,就必须使用增值税的专用发票(因为进项税额体现在专用发票上),从而使整个商品流转的链条连续不断,并起到计算简便、相互监督等作用。实际上,增值税的专用发票不仅是销售方的计缴税款的依据,也是购货方用以抵扣税款的凭证。正因如此,专用发票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就直接地关系到购销双方的利益,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税收利益。如果存在虚开、代开发票等违法犯罪行为,就会使国家的税收大量流失。因此,许多人是将增值税专用发票视同货币来对待的。
然而,在“金华税案”中,恰恰问题就出在国家三令五申禁止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方面。一个仅有56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占95%)的金华县,在1994年至1997年的3年期间,共有218家企业参与虚开增值税发票,共虚开发票65536份,价税合计63.1亿元,其中税额9.2亿元,涉及30个省级行政区,给国家造成税收损失7.5 亿元(注:关于“金华税案”的具体案情及处理,可参见:《以身试法法不容-全国第一大税案警示录》,《人民日报》1998年11月6日,第2版;《第一税案始末》,《北京青年报》1998年11月11日,第1版; 王祺元:《第一税案如何水落石出》,《北京青年报》1998年11月11日,第3版; 钱风元:《增值税:带刺的玫瑰,《经济日报》1998年11月10日,第1版,等等。)。
“金华税案”中的犯罪分子已被绳之以法,其中也包括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应当说,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很多的。从主体的角度说,“金华税案”的发生,固然有犯罪分子利令智昏,贪得无厌,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等方面的原因,但是,也有地方政府及其征税机关自身的原因。而后者是更值得重视和研究的,因为它涉及到财税法制建设方面的许多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
从法制建设的角度看,“金华税案”之所以波及范围广,社会危害大,涉案人数多,发案时间长,查处成本高,实际上有诸多方面的深层次原因。
1.税法意识十分淡薄。当时县里的某些领导为了“造福一方”,不是集中精力去发展经济,而是置国家税法于不顾,错误地提出“引进税源”,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但没有严格实行“以票管税”,反而鼓励违反税法的“以票引税”(即以虚开票引外地税)。由于虚开发票等违反税法的行为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税”的作用,因此,对于税收违法行为也就放任自流,任其扩散。
2.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当时的县领导之所以违法出台一些“税收优惠政策”,真实的目的就是同周边市县争夺税源,以保护所谓的地方利益,弥补本县的财政缺口。这种“低税竞争”实际上是地方保护主义在财税领域的突出体现。
3.有法不依管理混乱。依据税法规定,增值税的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而小规模纳税人是不能使用专用发票的。但是,当时的县财税局领导违法改变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条件,提出了“先上车,后买票”的做法,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变成了“上了车,不买票”,对于一般纳税人应具备的条件没有认真审查,致使许多不合格的“皮包公司”等混入其中;同时,一些财税所还违反规定,私自“送票上门”,根本不按照发票要“验旧换新,限量限额,审核报批”的规定办理,从而为发票犯罪埋下了隐患。
4.只看小利不顾大局。县里的有关部门在当时提出了无视国家税法的“优惠政策”,即凡在县工业小区办企业者,增值税前三年全免,后三年减半。这种典型的“低税竞争”在遭到批评后被迫停止(注:低税竞争是税收领域的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在相关国家之间、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之间,都可能会发生低税竞争的问题。目前,一些国家,如欧盟等已经认识到低税竞争的危害,并通过国际税收协调来解决各国税收政策上的差异问题。但是,国内的低税竞争也是值得重视的。)。但是,县财税局依旧实行所谓“保底征收”,指示下属的财税所对外地的企业要“政策上放宽”,“可以适当地打点擦边球”。这不仅给全县的财税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而且也给国家的税收收入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是典型的只看小利,不顾大局的行为。
5.公然违法包庇犯罪。在金华县的虚开发票的犯罪活动日益猖獗的情况下,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虚开发票已作出专门决定的情况下(注:第八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曾于1995年10月30日通过了《关于惩治虚开、伪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决定》,该《决定》对于打击当时十分猖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该《决定》中有关行政处罚和行政措施的规定继续有效,有关刑事责任的规定已纳入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之中。),在外地办案人员已追查到金华县是虚开发票的源头的情况下,县财税局的领导仍然采取“就事论事,就地消化”的原则,设法争管辖,大事化小,以补代罚,以罚代刑。
6.以权谋私腐败严重。金华的虚开发票犯罪分子之所以能长期逍遥法外,还与执法、司法机关的有关人员的严重腐败密切相关。县财税局稽查大队、县检察院等均有直接的重要负责人以权谋私,徇私舞弊,助纣为虐,不仅为犯罪分子大开“绿灯”,甚至还多次直接筹划、教唆虚开发票。
上述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法律意识问题、地方保护主义问题、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执法问题、腐败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当然需要进行综合治理,但也确实在相当程度上与财税法有关。要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财税法领域的法制建设的强化。为此,有必要从财税法的角度,来分析上述问题的发生和解决。
二、从“金华税案”看财税法制建设存在的缺失
“依法治国”已经被写进了宪法修正案。建设真正的法治国家,是崇尚法治的人们的共同愿望。而要真正实现法治,就必须至少在各个重要领域都要有法可依,因而在关乎国泰民安的财税领域,加强法制建设尤为必要。事实上,我国的财税法制建设虽然较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着许多缺失和不足,“金华税案”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即与此直接相关。“金华税案”在形式上是一个刑事案件,但其中暴露出的上述问题,却非常具有典型性、普遍性,因而在其他地区同样有发生类似“税案”的可能性。而这些问题的存在,恰恰是由于在财税领域的立法、执法、法律监督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缺失,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为此,有必要结合“税案”中暴露出的问题,来探讨我国财税法制建设的缺失。
(1)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利益分配关系,它主要由财政体制法和税收体制法来调整。但我国现行的财税体制法是非常不完善的,不仅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而且在各类立法上都几近空白,特别是分税制、转移支付制度等尚无专门的法律或行政法规来加以确立,更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事实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古今中外都是至为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民族的兴衰荣辱,如此重要的关系不通过法律来加以调整,显然是一个重大的缺失。这也许是因为中国法律更倾向于所谓的“政治法律规则”模式(注:美国学者马太(ugo mattei)在其论文“三种法律模式:世界上法律制度的分类学与变化》中,将法律模式分为职业法律规则、政治法律规则和传统法律规则三种,并认为中国虽然属于传统法律规则模式,但是更倾向于政治法律模式。参见沈宗灵先生对该文的评介,载于《中外法学》1999年第1期。)。对于中央与地方关系这个重要的问题,本文在后面还将作重点分析。
(2)关于财税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加强财税法制建设,是提高人们的财税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如果一些重要的财税立法都没有,或者仅靠一些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来支撑,就不仅不合乎至为基本的“税收法定原则”、“法律保留原则”等方面的要求(注:参见[日]金子宏著:《日本税法原理》,刘多田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以及拙文《论税收法定主义》,《法学研究》1996年第6期。),从而可能构成对国民财产权利的侵犯,而且也不利于人们去认识、了解、掌握、运用财税法,当然无助于提高其财税法律意识;如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使财税法律形同虚设,缺乏作为公法、强行法应有的刚性,则会使人们对财税法律作出不良的评价,当然也无助于法律的遵从,会使守法的意识更加淡薄。可以说,财税领域的立法和执法是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财税法制建设最为重要的两个环节,但是,目前恰恰是立法不足,执法不严的问题十分突出。例如,在财政法方面,只有一部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预算法》,而对于国债法、转移支付法等,甚至连一部作出全面规定的行政法规都没有;在税法方面,仅有三部法律,而大量的都是国务院制定的《暂行条例》,严格说来,这是有背于公认的税收法定原则的。至于执法方面,问题就更为突出和普遍,这就是下面要谈到的依法办事的问题。因此,如何大力加强财税法制建设,尤其是加强立法、严格执法,使财税领域真正实现法治,使财税活动真正深入人心而不是令人“内心逆反”,从而全面提高财税法律意识,还仍然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目标。
(3)关于依法办事的问题。我国目前突出地存在着分配秩序混乱的问题,这种混乱主要是导因于财税领域的“失范”和“失序”。例如,国家的财税法极易被地方性的“土政策”或者“领导的意见”等所取代,或者被以其他方式扭曲执行;地方政府长于“搭车收费”,或者随意减免,等等,这都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财税环境”下,公众的财税法律意识也就可想而知了。不能够严格按照财税法的有关规定办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这是现行财税法制建设的突出的缺失。此类问题必须通过各类配套的改革措施的实施、各类法律的综合调整等,才能得到全面解决。
(4)关于腐败问题。财税法制建设虽然不是解决腐败问题的唯一途径,但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当前腐败问题的突出存在,同某些领域里的财政投入不足、财税法制不健全、监督不力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除了应重视从人自身的角度,从根本上去解决“内生性”的腐败问题以外(注:其实,全面提升人类的道德水平,特别是官员的道德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法律是最低水平的道德,如果法律都不能得到有效的遵守,则更高层次的道德水平就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如何不断地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使人们靠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去防杜腐败,这可能比一般性的政治教育和法制宣传都重要。),也应注意从财税法制建设、加大财税投入、保障基层所需的基本的财政资金等方面,从外部去促进腐败问题的解决。但是,目前的财税法律建设显然不能适应这一要求。
以上结合“金华税案”所暴露出的问题,探讨了现行的财税法制建设所存在的缺失(注:财税法制建设的缺失及由此而带来的诸多问题,大大地增加了监督的成本,这仅从“金华税案”的处理所支出的人力、物力、财力上就能够感受到。)。这些问题实际上是财税法应当解决的一般性问题。从“问题定位”的角度,来寻找法制建设本身存在的问题,是本文分析问题的一个路径。通过解剖“金华税案”这个麻雀,有助于分析财税法制建设的一般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以往的法制建设和法学研究方面往往是未受到充分重视的。为此,基于上述财税法解决的一般性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分析财税法制建设的各类缺失的弥补问题。
三、财税法制建设的缺失的弥补
财税法制建设需要弥补的缺失甚多,在此仅着重谈两问题,一个是财税法对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即财税体制关系)的法律调整问题,一个是完善财税法制所需要的系
统观念的问题。
(一)解决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对财税法制建设的要求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一直都存在、但在许多部门法学都鲜有研究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应当在宪法、财税法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存在着一种博弈关系,以往普遍存在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这种关系的典型描述和体现。按照博弈论的原理,在相关的财税立法上,同样会存在中央与地方“讨价还价”式的利益分配或利益之争,表现为地方同中央分权、分税等(注:参见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0页以下,有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关系和规则”的论述;以及何帆:《为市场经济立宪-当代中国的财政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页以下,有关“中央与地方的博弈”的论述。)。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应当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这也是一个国家有效地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须的。而国家要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就必须手中握有大量的财政收入,尤其是要能够掌握大量的税收收入。同时,如同中央政府要提供全国性的公共物品一样,地方同样也要提供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因而同样需要有相应的财政收入。为此,中央和地方进行事权、财权、税权方面的划分,就是非常必要的(注:关于财政分权问题,有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都曾经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施蒂格勒(g stiglel)对于政府存在的合理性的研究、布坎南(j buchnan)的分权“俱乐部”理论、以及奥茨(w oates)对于财政联邦主义的研究等。可参见平新乔:《财政原理与比较财政制度》上海三联书店等1995年版,第338~343页)。实行分税制也就是势在必行的。从国家的角度说,当然应当在中央一级集中更多的收入;从地方的角度说,也应当有足够的收入。现在的矛盾就是有限的资源应当如何在中央与地方之间进行公平、有效的分配。因此,需要有相应的财政体制法和税收体制法来从法律上解决上述的分权问题。事实上,我国现在的分税制尚不彻底,同时,在宪法上和财政法上又都缺少有关分配中央与地方的权益的明确、具体的立法,从而带来了实践中的许多问题。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着力建立和完善财政体制法。
在“金华税案”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是值得重视的。金华县为了保护本地的利益和促进本地的“发展”,不惜牺牲国家税收利益,公然违反税法搞“低税竞争”和“以票引税”,这实际上是地方保护主义在财税领域的重要体现。
除此以外,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金华县之所以搞“以票引税”、“低税竞争”等,一个重要的考虑是要同周边地区争夺税源,以弥补本地的财政缺口。也就是说,财政收入的不足或财政支出的缺口是导致地方政府从事税收违法行为的一个重要动因。事实上,在许多地方,财政缺口是存在的,导致财政缺口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如政府职能不清、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所导致的“吃饭财政”;管理不善、腐败堕落、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所导致的税收收入流失;竭泽而渔、以费挤税、滥征滥罚、侵蚀税本所导致的税源枯竭,等等。由于这些原因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解决好财政收入问题。
根据著名的“瓦格纳定律”(注:从长期来看,国家财政支出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这一现象由19世纪的德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瓦格纳(a ·wagner)最先提出,被称为“瓦格纳定律”。瓦格纳根据实证的研究发现,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公共部门的相当规模也将扩大,政府的支出必然要不断增长。此后,一些经济学家进一步用计量方法检验了这一假说的有效性。对于“瓦格纳定律”,许多财政领域的著述均有介绍,可参见当代财税大师马斯格雷夫(r.a.musgrave)的《比较财政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1—72页,等等。),政府的开支规模总是呈现扩大的趋势,这已经为各国的实践所不断证明。既然随着政府权力的日益膨胀,财政支出也相应地不断扩张,因而在财政收入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约束的情况下,如何解决财政缺口问题是各级政府都关心的问题。在我国,由于预算内的收入占整个gdp 的比重近些年来一直徘徊在10%左右,中央的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亦相对较低,因此,“两个比重”过低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以致于国家提出了“振兴国家财政”的口号(注:中共中央十五大报告,提出了提高财政的“两个比重”的问题,并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始终是社会财富向非公有制经济、向个人倾斜,从而使国家的财政状况不如人意,因此,应当“振兴国家财政”。)。为此,当然要开源节流,并努力避免上述导致财政缺口的各种现象。事实上,为了解决财政收入相对不足的问题,我国正在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例如,正在进行的各级政府机构的精简、人员的分流、政府职能的重新厘定等都是为了解决“吃饭财政”的问题:“费改税”的改革等,是为了解决预算内收入不足、预算外和制度外入过于膨胀的问题,实际上是为了解决财政收入的规范化问题;深化“分税制”改革,是为了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分配等问题;强调“依法治税”、反腐倡廉、加强征管,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税收收入,等等。可见,上述各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使各级政府获得充分的改造其职能所必须的财政资金,都是在财税法的完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如果改革能够真正都推行到位的话,则财税的问题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
从法制建设的角度说,在目前不能通过修宪来规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通过完善财政体制法,来解决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分配问题;通过完善税收体制法,来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各自的税收收入来源和分配问题;通过加强和完善预算法和转移支付法领域的法制建设,来解决各级政府之间广泛存在的财政的横向失衡和纵向失衡的问题。上述领域的财税法制建设,对于解决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基于上述考虑,在立法上,应当与相关的体制改革相配套,尽快制定财政体制法、税收体制法,或者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之内增加这些方面的法律规范,以解决目前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几乎无法可依的状况,从而也能够更好地保障各级政府的应得的权益,以更好地提供相应级次的公共物品,实现各级政府应有的职能。
在提供公共物品、实现财政的各项职能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有其优势,因而许多学者都认为应当在两者之间形成适当的分工,使其各司其职,以实现效率的最大化。上述思想被称为“财政联邦主义”。基于这种思想,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的都是财政联邦制(注:这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联邦制,并不是政治或法律意义上的联邦制。)。实行财政联邦制的关键是如何分权,以及对分权的结果在法律上加以确定,使其成为财税体制法的重要内容,这是以后在完善分税制立法方面应着重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弥补财税法制建设的缺失是一个系统工程
弥补财税法制建设的缺失,不仅要实现财税法体系内部的协调、配套,而且也要使财税法体系同其他法律或制度相配套,因此,这种补缺在总体上是一个系统工程。之所以如
此,是因为财税与财税法的极端重要,以及财税、财税法同其他领域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事实上,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国家已被称为“税收国家”,国家离开了税收或者整个财政,就须臾不能生存。不仅如此,在国家能力(国家将自己的意志转化为现实的能力)中,汲取财政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其他的国家能力,如宏观调控能力、合法性能力以及强制能力,都离不开汲取财政的能力(注:见前注引王绍光、胡鞍纲著,第3页。)。目前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相对较弱,与中央财政收入所占比重的相对较低直接相关。
要研究财税制度的重要性,就必须从财税制度对国家、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入手。从历史上看,财税问题始终是影响国家存续的十分重要的因素。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希克斯、诺思等都曾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例如,熊彼特认为,从国家财政入手,对于研究社会发展的转折点十分重要,并且,社会的转折总是包含着原有的财政政策的危机(注:这是熊彼特在1918年发表的著名论文《税收国家的危机》中所阐述的观点。他认为,研究财政的历史能使人们洞悉社会存在和社会变化的规律,认识到国家命运的推动力量。他强调,财税与现代国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致于可以把现代国家称为“税收国家”。财税不仅有助于国家的产生,而且还有助于其发展。它使国家可以渗透到私人经济中,并扩大对私人经济的管辖权。)。该观点表明,财政政策的危机是同社会的转折联系在一起的。希克斯指出,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就是由于财政原因,西欧国家因战争所导致的财政压力催生了现代税制和金融体系的建立(注:这是希克斯在其1969年出版的《经济史理论》中所提出的观点。该书的中译本已于198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而诺思的研究则表明,国家解决财政压力的对策,将决定一国经济的兴衰。上述学者研究的综合性的结论是,财政压力决定改革的起因和路径,凡是重大的改革,都有财政压力的背景。
上述观点已被学者概括为“熊彼特—希克斯—诺思命题”,其基本逻辑是,如果说国家的目标总是要追求合法性(legitimacy,或译为“义理性”)的最大化,即总是出现时,国家为了保持其合法性的水平,就只能主动调整政策,进行改革(注:参见前引何帆著,第2页。)。这种认识对于完善财税法制是非常有意义的。
中国的不同级次的政府或者某些地区的政府正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财政的压力,这些压力会推动制度变迁。事实上,我国正是基于当时的数字背后的财政压力才实行了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并由此推动了整个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此相配套的法律体系的建立;财政压力可以推动制度变迁,但诚如上述诺思的研究,对于财政压力必须采取正确的对策,不同的政策会产生影响深远的截然不同的后果(“金华税案”的发生使金华县的经济元气大伤即为例证)。因此,国家在应对财政压力时,必须考虑如何制定正确的财政政策,完善相应的财税法制,进行“良性”的制度变迁,形成能够把国家和民族引向繁荣昌盛的“善法”这应当是财税法制建设的重要目标。
上述关于财税以及相应的财税法的极端重要性表明,财税法制建设是整个法制建设的十分重要的一环,它与各个相关的领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应注意:财税法制建设的补缺,不仅是财税法体系内部的诸多漏洞的弥补,缺弊的匡正,而且还应是财税法体系同法律体系的其他部分的协调互补,同其他制度、体制改革以及政策的制定的衔接和协调。事实上,在“金华税案”中存在的诸如地方保护主义、有法不依、法律意识淡薄、腐败严重等问题,并不是单靠财税法等任何一种法律所能够解决的,甚至并不是单靠法律所能解决的。因此,在解决上述问题以及其他现实的财税问题方面,既要看到财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上述诸多问题是需要包括财税法在内的诸多法律的综合调整才可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相关法律之间有磨合和调试,财税法制的完善可能也能也会同时牵连到其他法律的完善,因此,是一个系统工程。
此外,财税法制的补缺和完善,在一定意义上还有赖于财税政策以及其他经济政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因为财税政策等毕竟是财税法的重要立法前提。事实上,目前的财税政策以及其他经济政策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恰恰起着直接的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政策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同与之相配套的各类体制的约束程度密切相关。
第二篇:财税法讲义
第一章 财政法概述 参考书目
刘剑文:《走向财税法治》,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刘剑文,熊伟 :《税法基础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刘剑文主编:《税法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张守文:《税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日]北野弘久:《税法学原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一节 财政法的概念
一、财政和财政法概述
(一)财政的基本概念 财政的基本概念
财政,是国家为满足公共需要,在直接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中形成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财政存在的必要性 公共产品与公共需求
2、弥补市场失灵 财政的职能
财政职能是财政的固有客观功能,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资源配置职能
是指政府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从而优化全社会的资源配置。
收入分配的职能 稳定经济的职能
指通过实施特定的财政政策,促进较高的就业水平、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等目标的实现。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同状况,相机抉择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措施。
监督职能
以政权行使者身份实现监督职能
财政作为市场的监督者,在维护市场秩序,防止人为因素如垄断对市场机制的破坏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以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实现监督职能
财政监督的重点是国有资产的补偿、保值、增值以及盈利分配,保证国有资产能发挥方向性、垄断性与补偿性作用,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财政法的概念
形式层面上¡ª¡ª调整财政关系的法 使财政法与其他部门法相区分
适应各个历史阶段不同国家的所有情况
实质层面上¡ª¡ª现代财政法是建立在民主宪政基础上、以增进全民福利和社会发展为目标,调整财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现代财政法
1、民主、宪政是财政法的制度基础;
2、财政法的目标是增进全民福利,促进社会发展;
3、财政法以财政关系为调整对象。
二、财政法的调整对象
1、财政行为 动态过程
2、财政制度 外部环境
3、财政关系 内在联系
第二节 财政法的体系与渊源
一、财政法的体系
依据财政的收入、管理和支出的分类,结合法学上的效力要求及功能定位,财政法的体系可解构为:
二、财政法的渊源
财政法律规范的具体表现形式。
1、财政宪法
2、财政法律
3、财政行政法规
4、地方性财政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5、部门财政规章和地方财政规章
6、特别行政区的财政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7、国际条约 国际税收协定 第三节 财政法的基本原则
一、财政法基本原则概述 财政法中体现法的根本精神、对财政行为具有一般指导意义和普遍约束力的基础性法律规范。
二、财政民主主义
政府依法按照民众意愿,通过民主程序,运用民主方式来理政府之财。人民的参与权 财政议会主义 财政预算 人民的监督权 公开透明
新闻媒体采访自由 财政监督机关
三、财政法定主义
财政行为必须满足合法性的要件,必须得到法律的明确许可或立法机关的专门授权。
财政权力(权利)法定 财政义务法定 财政程序法定 财政责任法定
四、财政健全主义 财政平衡
资本主义早期:财政平衡
垄断资本主义:财政赤字 公债
现代经济:发挥公债的积极功效、降低公债的财政风险
五、财政平等主义
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财政收入方面:平等牺牲 财政支出方面:平等受益
财政程序方面:同等条件同等处理 财政法的地位与功能
二、财政法的功能
财政法在调整财政关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外在功效。第三章 财政支出法 第一节 财政支出法概述
财政支出是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
按国家职能为标准,可以将财政支出分为: 1.经济建设费 2.社会文教费 3.国防费
4.行政管理费 5.社会保障支出 6.其他支出
按是否进行资本购置为标准 财政支出法包括
第二节 收支分离管理
一、概述
收支分离即收支两条线。是政府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财政非税收入的一种管理方式。
即有关部门取得的非税收入与发生的支出脱钩,收入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由财政根据各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按标准核定的资金管理模式。
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基本要求
1.收费主体是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罚没主体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机构。
2.各种收费、罚没项目的设立都必须有法律、法规依据。3.收费、罚没收入必须全部上缴财政,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4.收费实行收缴分离,罚没实行罚缴分离,即实行执收执罚单位开票、银行缴款、财政统管的模式。
5.执收、执罚单位的开支,由财政部门按批准的预算拨付。
二、收支分离管理与财政预算
三、收支分离管理制度的进展
1、要将各部门的预算外收入全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有条件的纳入预算管理,任何部门不得“坐收”、“坐支”。
2、部门预算要全面反映部门及所属单位预算内外资金收支状况,提高各部门支出的透明度。同时,财政部门要合理核定支出标准,并按标准足额供给经费。
3、要根据新的情况,修订、完善有关法规和规章制度,使“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具体工作部署:
1、对中央部门区分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或实行收支脱钩管理等办法。
2、在编制部门预算时,中央级行政事业单位要编制基本支出预算、项目预算以及政府采购预算。
3、改革预算外资金收缴制度,实行收缴分离。
4、促进地方加大“收支两条线”改革力度。江苏省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
《江苏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2012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条例明确了非税收入的内容,明确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改变了“谁收费、谁使用”的收费体制弊端,要求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不得向执收单位下达非税收入执收指标,不得隐瞒和虚增非税收入,不得改变非税收入资金类别性质,对有规定用途的非税收入应当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四、违反收支分离管理的法律责任
1、现行法律法规制定了具体行政处分规定,但实际执行中没有得到全面落实。
2、现行法律法规缺乏具体的经济处罚条款,致使违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处罚。
五、收支分离制度有待解决的问题
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难度加大。实行收支脱钩后应收不收问题比较突出。
将行政事业性收费作为经营服务性收费管理,逃避财政管理和监督。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支出不能合理核定。财政拨款不及时,收入无法退付。处罚依据不足,处罚力度不够。第三节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指政府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帐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
国库的法律地位及其职能
国库是负责保管和出纳国家预算资金的机关,担负着办理国家预算资金的收纳和支拨、反映和监督国家预算执行情况的重要任务。
“财产”国库→“财政”国库 保管和出纳国家预算资金的制度 国库的职责
负责办理国家预算资金的收入和支出。
办理国家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和留解,办理国家预算支出的拨付。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财经制度,发挥国库的促进和监督作用。监督更多体现为一种制约,即制止在国家预算收支中任何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 4 行为。
二、2001年国库管理制度改革
2001年3月16日,《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对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1、国库单一账户:财政部门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用于记录、核算、反映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资金;
2、零余额账户:财政部门按资金使用性质在商业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用于预算资金的日常支付和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的;
3、预算外资金账户: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用于记录、核算、反映预算外资金使用情况的;
4、小额现金账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单位的小额零星支出;
5、特设账户:经国务院批准或授权财政部批准开设,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单位特殊专项支出活动。
规范收入收缴程序 规范支出拨付程序
财政直接支付——由财政部门开具支付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将财政资金支付到收款人(即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下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账户。
适用于工资支出、购买支出、转移支出。
财政授权支付——预算单位 根据财政授权,自行开具支付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账户。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展望
1、财政支出范围需进一步规范。
2、预算的约束力有待加强。
3、充分调动预算单位的理财积极性。第四节 政府采购法
一、我国政府采购法立法概况
政府采购是指一国政府部门及政府机构或其他直接或间接受政府控制的企事业单位,为实现其政府职能和公共利益,使用公共资金获得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1998年以前:上海试点,初步介绍
1998年-2002年6月:深圳,正式启动立法起草工作,学者关注
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通过,《政府采购法 》 正式颁布,于2003年1月1日生效。
2013年3月25日,财政部已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草案)》报国务院。
二、政府采购法的原则
三、政府采购法的适用范围
(一)政府采购的采购人
采购人是指依法进行政府采购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没有将国有企业纳入规制范围。政府采购的对象
政府采购法的适用例外
1、军事采购
2、使用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进行的政府采购
3、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不可抗力所实施的紧急采购,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的采购
四、政府采购的当事人
指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各类主体。
1、采购人 国家机关 事业单位 团体组织
2、采购代理机构
3、供应商
向采购人提供货物、工程或者服务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自然人。条件: 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五、政府采购的方式
1、公开招标——招标人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标 ;
2、邀请招标——招标人以投标邀请书的方式邀请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标;
3、竞争性谈判 ;
4、单一来源采购 ;
5、询价;
6、其他采购方式。
六、政府采购合同
政府采购合同适用合同法。采购人和供应商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应当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以合同方式约定。
采购人可以委托采购代理机构代表其与供应商签订政府采购合同。书面形式。
政府采购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不得擅自变更、中止或者终止合同。
七、政府采购的质疑与投诉
八、政府采购的监督检查
从2008年5月开始,至10月底结束,财政部、监察部、审计署、国家预防腐败局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对2006年和2007年政府采购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执行情况; 采购范围、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的执行情况; 政府采购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
1、采购单位规避政府采购的行为较为突出;
2、采购制度规定执行不到位的现象比较普遍,随意性很大;
3、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完善,普遍存在漏编采购预算、超采购预算或无预算采购的问题;
4、大量工程项目未实行政府采购;
5、部分政府采购结果价格高、效率低;
6、部分社会代理机构采购活动不规范。思考题
1、如何完善我国的财政支出法律制度。
2、理解收支分离管理与预算的关系。
3、分析政府采购法的原则。第四章 财政收入法 非税收入
行政事业性收费 政府性基金
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 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彩票公益金 罚没收入
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 主管部门集中收入
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 财政收入法概述 第一节 费用征收法
一、费用的法学内涵
(一)费用的概念和分类
狭义:基于受益负担理论,以现实的和潜在的对待给付为要件,在政府和公民间形成的价格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规费、受益费
广义:还包括基于特定经济社会政策需要,以专项基金方式收取和使用的各种政府性基金。
分类
税收与费用的法律界限 共同点:
1、主体——政府及其授权单位
2、政府参与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
3、以行政权力为依据
4、国家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需求
5、征收都有一定的规则 财政学视角的不同点: 费: 有偿性 自愿性
满足公共部门的某些需求,缓解拥挤 政府收入的补充形式 收费立项的灵活性 税: 无偿性 强制性
筹集财政收入,调控国民经济 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税收立法的稳定性 法学视角的不同点: 费:
基于准公共产品
公民意思自治和对等交易法则 受益者付费原则 费用理性主义 税:
基于纯公共产品 强制性、无偿性原则 量能负担原则 税收法定主义 规费法
规费的界定 规费
我国规费征收的实践
《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1996年)《关于加强中央部门和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的通知》(2003年)
《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2004年)2013年起取消和免征30项收费
财政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自2013年1月1日起,取消和免征税务发票工本费、户口簿工本费、户口迁移证和准迁证工本费、企业注册登记费、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采矿登记费、进网许可标志工本费、房屋租赁管理费等30项涉及企业和居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每年可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105亿元。
2013年5月决定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两部委取消和免征3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为进一步落实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出通知,决定自2013年8月1日起,取消和免征外国律师事务所办事处申请手续费和年检费、船舶证明签证费、船舶申请安全检查复查费、海事调解费、企业检验费、绿化费、利用档案收费、水生和陆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费等3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近年我国已累计清理46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2008年,全国统一停征工商“两费”(“个体工商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
2009年,全国统一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取消公路养路费等6项涉及交通和车辆的收费。
2011年,全国取消31项涉企收费和20项社团收费。
2012年,对小微企业免收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收费,取消253项各省(区、市)设立的涉企收费,并对出入境货物免收一个季度的出入境检验检疫费。
2013年,取消和免征30项中央和省级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今年8月1日起,取消和免征企业检验费等3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成品油税费改革
国务院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取消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等六项收费;同时,将征收的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每升提高0.8元,即由每升0.2元提高到1元;柴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每升提高0.7元,即由每升0.1元提高到0.8元;其他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相应提高。
政府性基金法
(一)政府性基金概述
政府基于特定的政策目的,或为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针对特定人或不特定人征收,并设定特定用途的一种费用。
例如:铁路建设基金、育林基金、水利建设基金、燃油附加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旅游发展基金等。
(二)政府性基金的法律规制
法律应当规定政府性基金的设定权; 对具体的基金项目,要规定征收人、义务人、缴纳标准、缴纳的期限和地点等。政府性基金正在被逐步纳入预算管理
财政部《政府性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三节 公债法
公债的概念、特点和类型 公债的特点:
1、债务主体——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2、隶属性和国家政策性
3、信用等级最高,安全性最好 国债的分类
1、按借债方式——国家债券和国家借款。
2、按偿还期限——定期国债和不定期国债。
3、按发行地域——国家内债和国家外债。
4、按发行性质——自由国债和强制国债。
5、按使用用途——赤字国债、建设国债和特种国债。
6、按是否流通——上市国债和不上市国债。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债的功能 弥补财政赤字
(二)对财政预算进行季节性资金余缺的调剂 国债法律制度
(一)国债法概述
国债法:调整国债发行、流通、转让、使用、偿还和管理的法律规范。调整国债主体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家内债法律制度
1、国债的发行对象
国债的发行:国家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将国家债券转移到最初投资者手中的行为,即国债售出或被个人和企业认购的过程。
国债的发行条件 国债发行价格 国债发行利率 国债偿还期限 国债偿还方法 票面额大小 利息支付办法
国债还本付息的场所
2、国债的发行价格与利率
国债发行时的出售价格或购买价格。国债的利率
政府因举债所应支付的利息额与借入本金之间的比例。影响因素: ⑴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⑵政府信用状况 ⑶社会资金的供给量 ⑷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 ⑸物价指数 国债的偿还
国家外债法律制度
政府外债:一国政府或政府授权的部门、单位在国外举借并承担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
按照债务类型划分,外债分为:
外国政府贷款:中国政府向外国政府举借的官方信贷;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中国政府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农业发展基 10 金会和其他国际性、地区性金融机构举借的非商业性信贷。
《外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
国家外汇管理局 第四节 彩票法
国务院通过《彩票管理条例》自2009年7月1日起实施 彩票的概念与特征
《彩票管理条例》第二条:
国家为筹集社会公益资金,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而特许发行、依法销售,自然人自愿购买,并按照特定规则获得中奖机会的凭证。
彩票不返还本金、不计付利息。彩票的特征
1、由政府统一安排并实施监管
国务院财政部门负责全国的彩票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民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别负责全国的福利彩票、体育彩票管理工作。
2、政府筹措公益资金的渠道
彩票公益金专项用于社会福利(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体育等社会公益事业,不用于平衡财政一般预算。
3、抽签给奖的方式
4、风险与收益相伴的机会游戏性 彩票法律关系
(一)彩票法律关系主体
1、发行人
国务院民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依法设立的福利彩票发行机构、体育彩票发行机构,分别负责全国的福利彩票、体育彩票发行和组织销售工作。
彩票销售人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依法设立福利彩票销售机构、体育彩票销售机构,分别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福利彩票、体育彩票销售工作。
彩票代销人
彩票发行机构、彩票销售机构可以委托单位、个人代理销售彩票。
彩票发行机构、彩票销售机构应当与接受委托的彩票代销者签订彩票代销合同。
彩票代销者不得委托他人代销彩票。购买人与中彩人 自然人自愿购买。
购买人 =,或≠ 中彩人 购买人不包括未成年人。
第40条规定:向未成年人销售彩票的,依法给予处分。中彩人也不包括未成年人。
第26条规定:不得向未成年人兑奖。彩票法律关系的内容
1、发行人与购彩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2、发行人与中彩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3、发行人与彩票承销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4、供奖人与发行人及中彩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三、我国彩票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2009年4月22日,国务院通过《彩票管理条例》,已于2009年7月1日实施。
(一)总则
1、进行立法目的说明;
2、对彩票概念进行定义;
3、规定了国家对彩票发行的垄断;
4、明确彩票发行、销售和开奖的原则;
5、确定彩票监督管理的职责。彩票发行和销售管理
1、彩票发行和组织销售工作的主体
国务院民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依法设立的福利彩票发行机构、体育彩票发行机构(以下简称彩票发行机构),分别负责全国的福利彩票、体育彩票发行和组织销售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依法设立的福利彩票销售机构、体育彩票销售机构(以下简称彩票销售机构),分别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福利彩票、体育彩票销售工作。
2、审批事项的程序
(1)彩票发行机构申请开设、停止彩票的具体品种,或者申请变更事项的,应当报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
向国务院财政部门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① 申请书;
② 彩票品种的规则; ③ 发行方式、发行范围;
④ 市场分析报告及技术可行性分析报告; ⑤ 开奖、兑奖操作规程; ⑥ 风险控制方案。
(2)国务院财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90个工作日内,通过专家评审、听证会等方式对开设彩票品种听取社会意见,对申请进行审查并作出书面决定。
(3)经批准开设、停止彩票品种或者变更彩票品种审批事项的,彩票发行机构应当在开设、变更、停止的10个自然日前,将有关信息向社会公告。
3、彩票发行、销售机构的技术性要求
彩票发行机构、彩票销售机构应当依照政府采购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采购符合标准的彩票设备和技术服务。
彩票设备和技术服务的标准,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民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标准化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
4、彩票发行、销售机构的行业规范
彩票发行机构、彩票销售机构应当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和可疑资金报告制度,保障彩票发行、销售的安全。
彩票发行机构、彩票销售机构负责彩票销售系统的数据管理、开奖兑奖管理以及彩票资金的归集管理,不得委托他人管理。
彩票发行机构、彩票销售机构可以委托单位、个人代理销售彩票。
5、彩票发行、销售机构、代销者的行为禁止
不得有下列行为:
① 进行虚假性、误导性宣传;
② 以诋毁同业者等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③ 向未成年人销售彩票;
④ 以赊销或者信用方式销售彩票。
6、关于彩票销毁的规定
需要销毁彩票的,由彩票发行机构报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后,在国务院民政部门或者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的监督下销毁。
7、社会监督 彩票发行机构、彩票销售机构应当及时将彩票发行、销售情况向社会全面公布,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彩票开奖和兑奖管理 彩票的开奖管理
(1)彩票发行机构、彩票销售机构应当按照批准的彩票品种的规则和开奖操作规程开奖。
(2)国务院民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彩票开奖活动的监督,确保彩票开奖的公开、公正。
(3)彩票发行机构、彩票销售机构应当确保彩票销售数据的完整、准确和安全。当期彩票销售数据封存后至开奖活动结束前,不得查阅、变更或者删除销售数据。
彩票开奖和兑奖管理 彩票的开奖管理
(4)彩票发行机构、彩票销售机构应当加强对开奖设备的管理,确保开奖设备正常运行,并配置备用开奖设备。
(5)彩票发行机构、彩票销售机构应当在每期彩票销售结束后,及时向社会公布当期彩票的销售情况和开奖结果。
彩票开奖和兑奖管理 彩票的兑奖管理
(1)彩票中奖者应当自开奖之日起60个自然日内,持中奖彩票到指定的地点兑奖,彩票品种的规则规定需要出示身份证件的,还应当出示本人身份证件。
逾期不兑奖的视为弃奖。
禁止使用伪造、变造的彩票兑奖。彩票开奖和兑奖管理 彩票的兑奖管理
13(2)彩票发行机构、彩票销售机构、彩票代销者应当按照彩票品种的规则和兑奖操作规程兑奖。
彩票中奖奖金应当以人民币现金或者现金支票形式一次性兑付。不得向未成年人兑奖。
(3)彩票发行机构、彩票销售机构、彩票代销者以及其他因职务或者业务便利知悉彩票中奖者个人信息的人员,应当对彩票中奖者个人信息予以保密。
彩票的资金管理 彩票资金的类型
① 彩票奖金:用于支付彩票中奖者。逾期未兑奖的奖金,纳入彩票公益金。② 彩票发行费:专项用于彩票发行机构、彩票销售机构的业务费用支出以及彩票代销者的销售费用支出。
③ 彩票公益金:专项用于社会福利、体育等社会公益事业,不用于平衡财政一般预算。
彩票的资金管理
彩票资金的账户及信息系统管理
彩票发行机构、彩票销售机构应当开设彩票资金账户,用于核算彩票资金。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彩票发行、销售和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掌握彩票销售和资金流动情况。
彩票的资金管理 彩票奖金的管理
彩票奖金用于支付彩票中奖者。彩票单注奖金的最高限额,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彩票市场发展情况决定。
彩票发行费的管理
彩票发行机构、彩票销售机构的业务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其支出应当符合彩票发行机构、彩票销售机构财务管理制度。
彩票的资金管理 彩票公益金的管理
彩票公益金专项用于社会福利、体育等社会公益事业,不用于平衡财政一般预算。
彩票公益金按照政府性基金管理办法纳入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彩票公益金的分配政策,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民政、体育行政等有关部门提出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彩票的资金管理
彩票发行费、彩票公益金的监督
彩票发行费、彩票公益金的管理、使用单位,应当依法接受财政部门、审计机关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彩票公益金的管理、使用单位,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告公益金的使用情况。法律责任
彩票发行机构、销售机构的法律责任; 彩票代销者的法律责任; 兑奖人的法律责任;
彩票公益金管理、使用单位的法律责任;
财政部门、民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思考题 :
1、从法学视角理解费与税的异同点。
2、如何理解国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
3、国家内债法律制度的内容。
4、了解《彩票管理条例》中有关彩票资金管理的规定。第五章 财政平衡法 第一节 财政平衡法概述 第二节 财政收支划分法
一、概念
国家处理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确定各级财政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财政收支划分法的主要内容
1、设立财政级次
2、划分财政支出职责
3、划分财政收入权
二、财政收支划分法的主要类型
三、财政联邦制
财政联邦制:各级政府为共同履行公共经济职能,各自拥有一定财权和财力的制度。
1、各级财政主要对相应级别的议会负责;
2、按照公共产品受益范围的大小程度,确定各级政府的职责和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
3、各级政府均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税收收入;
4、在财政体制中,保证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主导地位。分税制与中国财政收支划分
五、1994年分税制改革
1、概念
分税制是指在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地方各级之间,以划分各级政府事权为基础、以税收划分为核心,相应明确各级财政收支范围和权限的一种分级财政管理体制。
2、分税制的主要内容(1)划分财政级次
(2)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的划分(3)中央、地方收入权的划分
(2)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的划分 中央支出
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社会事业发展支出。
地方支出
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所需支出。(3)中央、地方收入权划分
中央固定收入:关税,消费税、海关代征增值税和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金融企业所得税,中央企业上交利润等。
地方固定收入: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契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收入等。
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增值税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大部分资源税作为地方收入,海洋石油资源税作为中央收入。
六、2002年所得税收入分享制度改革
1、改革的基本原则
①中央因改革所得税收入分享办法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
②保证地方既得利益,不影响地方财政的平稳运行。③改革循序渐进,分享比例分年逐步到位。
④所得税分享范围和比例全国统一,保持财政体制规范和便于税收征管。
2、改革的主要内容
除少数特殊行业或企业外,对其他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收入实行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享。
中央保证各地区2001年地方实际的所得税收入基数,实施增量分成。
3、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与使用
中央财政因所得税分享改革增加的收入,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规范的方法进行分配,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实行转移支付。
地方所得的转移支付资金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统筹安排,合理使用。首先用于保障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等基本需要。
第三节 财政转移支付法
一、财政转移支付法概述 政府间转移支付
一个国家在既定的事权、财权和财力划分框架下,为实现双向均衡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
财政转移支付法
调整财政转移支付行为的法律规范。
1、转移支付的目标和原则
2、转移支付的形式
3、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核算标准、分配方法、支付规模和程序
4、转移支付的管理和分配机构
5、转移支付的监督及法律责任 我国
没有专门的转移支付法
1993年《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1995年《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
2001年《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方案》 2002年《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
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办法》 2008年《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
二、我国转移支付法的内容 一般性转移支付
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衡化,由上级政府安排给下级政府的补助性支出。
此类转移支付不规定具体用途,由接受拨款的政府自主安排使用。一般性转移支付 均衡性转移支付 民族地区转移支付
县乡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 调整工资转移支付 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
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 ……
专项转移支付
是附加条件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拨款提供者在某种程度上指定了资金的用途,拨款接受者必须按照规定的方式使用这些资金。
专款专用
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 增值税和消费税返还 所得税基数返还
成品油税费改革税收返还 地方上解
第四节 外国财政平衡制度比较
一、美国财政平衡制度
典型的联邦制国家,在财政级次上划分为联邦财政、州财政和地方财政三级。联邦政府开征的税种包括: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公司所得税、遗产与赠与税、消费税和关税。
州政府开征的税种包括:销售税、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消费税、财产税、遗产与赠与税、资源税和社会保障税。
有条件的转移支付。
二、德国财政平衡制度
1.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的事权由德国基本法予以划分,在此基础上确定各级财政支出范围。
2.根据各级财政支出范围、收入特性等因素划分各种财政收入的归属。3.税收分配以共享税为主体,共享税是各级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4.通过转移支付制度实现财政纵向平衡和财政横向平衡。
5.财政立法权相对集中于联邦,联邦对基本法规定的事项有单独立法权,对 17 联邦和州共同管辖事务有优先立法权。
四、日本财政平衡制度
中央财政、都道府县财政和市町村财政。
日本税收分为中央税(国税)、地方税和共享税(交付税)。财政均衡制度
四、各国的经验
⒈由宪法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至少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行使事权的原则。2.在划分事权及确定财政支出范围的基础上,划分财政收入。划分财政收入主要是分税。
⒊中央税、地方税由分设的税务机构负责征收管理,从而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⒋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进行补助,补助方式较规范,补助的规模受中央财政集权程度的影响。
⒌财政立法权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划分。⒍重视财政法治。第六章 预算法
第一节 预算法概述 预算的产生 英国
由下议院批准对皇室的拨款
封建皇室政府每年制定一个国家的财政收支文件,向下议院报告 1789年联合基金法案—正式的预算文件
2、预算法
调整国家在进行预算资金的筹集和取得、使用和分配、监督和管理等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预算制度的原则
1、公开性原则
2、真实性原则
3、完整性原则
4、统一性原则
5、性原则
2009年10月,上海市财政局曾称:“政府预算是国家机密,不能公开。”这一说法早就过时了。
1、政府预算公开,是一个现代政府、文明政府和责任政府必须具备的常识;
2、预算资金是公共资金,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预算公开是应有之意。
3、从法理的角度上来说,政府的财务也应公开,这是宪法赋予人民的知情权。
三、预算的类别
1、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中央预算: 反映中央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财政收支计划。由最高立法机关 审批,对中央政府的财政行为具有约束力。
地方预算: 反映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财政收支计划。由本级议会 审批,在所属区域范围内对地方政府具有约束力。
三、预算的类别
我国实行复式预算的历史
我国复式预算制度的实行可追溯到1991年。当年10月,国务院发布《国家预算管理条例》。
1992年开始,我国实行复式预算制度。
中央预算和部分省市预算采用复式预算形式进行编制。将我国的预算分为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
3、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增量预算:
财政收支计划指标是在以前财政的基础上,按照新的财政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
零基预算:
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社会经济的发展计划为依据,不考虑以前的财政收支状况。
第二节 预算管理职权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各部门、各单位的职权 预算的具体执行单位。
各部门编制本部门预算、决算草案;组织和监督本部门预算的执行;定期向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预算的执行情况。
各单位编制本单位预算、决算草案;按照国家规定上缴预算收入,安排预算支出,并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
预算管理职权概括
第三节 预算管理程序 预算的编制 预算编制的形式 复式预算
预算的编制内容 中央预算的编制内容 本级预算收入和支出;
上一结余用于本安排的支出; 返还或者补助地方的支出; 地方上解的收入。预算的编制内容
2、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的编制内容(1)本级预算收入和支出;
(2)上一结余用于本安排的支出;(3)上级返还或者补助的收入;(4)返还或者补助下级的支出;(5)上解上级的支出;(6)下级上解的收入。
预算的编制程序
国务院应及时下达关于编制下一预算草案的指示,具体事项由财政部门部署。
各地方政府应按国务院规定的时间,将本级总预算草案报国务院审核汇总。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在每年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本级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初审,在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向大会作关于预算草案的报告。
预算审查和批准 预算的初步审查
国务院财政部门应当在每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中央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
……
预算的审批
国务院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向大会作关于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地方各级政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向大会作关于本级总预算草案的报告。
中央预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
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预算的备案 预算的批复
各级政府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各部门批复预算。
各部门应当及时向所属各单位批复预算。预算的执行
预算执行,是指经法定程序批准的预算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是组织预算收支任务实现的过程,包括组织预算收入、拨付预算支出资金、动用预备费和周转金以及预算调整等内容。
各级政府在预算执行中的职责 预算执行的组织领导机关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职责
在本级政府的领导下,具体负责预算的组织实施。研究落实财政税收政策的措施;
制定组织预算收入和管理预算支出的制度和办法; 督促完成预算收入任务; 合理调度、拨付预算资金;
指导和监督各部门、各单位按照规定使用预算资金;
定期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并提出增收节支的建议;
协调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国库和其他有关部门的业务工作。预算收入征收部门的职责
各级财政、税务部门、海关 制定预算收入征收的具体规定;
监督有缴款任务的单位缴纳各项税费;
定期检查有缴款任务的单位税费缴纳情况; 将自收汇缴的收入缴库;
编制预算收入缴库情况报表,并向上级征收部门和同级财政机关报告。国家金库的主要职责
国库是办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和库款支拨的专门机构。准确及时办理预算收入的收纳;
办理预算收入在各级财政之间的划分、报解; 办理预算支出资金拨付;
向上级国库和同级财政机关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协助征收部门督促有预算缴款任务的单位及时缴纳预算收入。有关部门、单位的主要职责
正确执行部门、单位预算,按规定向国家缴纳预算收入; 按照预算安排,办理预算支出;
对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
报告部门、单位预算执行情况,接受预算管理部门的监督。决算
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编制的经法定程序审查和批准的预算收支的执行结果。
最后一个环节;事后监督 决算草案的编制 决算草案的审批
正式决算——标志着该预算的预算程序的结束 决算
预算和决算监督
第四节 预算外资金的监管
一、预算外资金概述
(一)概念和性质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企业主管部门(集团)和政府委托的其他机构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募集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二)预算外资金的范围 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 预算外资金管理体制
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政性资金,由财政部门建立统一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预算外资金收入上缴同级财政专户,支出由同级财政部门按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从财政专户中拨付。
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1.设立审批管理
2.财政专户管理 3.部门预算管理
第五节 预算法的发展与完善
一、复式预算的改革
分为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预算编制制度改革 预算审批制度改革 预算执行制度改革 思考题
1、什么是预算?预算应遵循哪些原则? 2、了解我国预算管理职权的划分。
3、预算外资金是怎样产生的,其性质如何? 第七章 税法总论
第一节 税收的概念与类型
一、经济学意义上的税收概念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以国家政权者身份,强制地向纳税人无偿征收货币或实物形成特定分配关系的活动。
税收是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二、法学意义上的税收概念
税收是国家或其他公法团体为财政收入或其他附带目的,对满足法定构成要件的人强制课予的无对价金钱给付义务。
特征
1、税收的权利主体是国家或地方公法团体;
2、税收的义务主体包括自然人和社会组织;
3、税收以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或附随目的;
4、税收以满足法定构成要件为前提;
5、税收是一种公法上的金钱给付义务;
6、税收是一种无对价的给付;
7、税收是一种强制性的给付。中央税与地方税
按照收入的归属级次划分 直接税和间接税 人人都是负税人
一般目的税与特定目的税 一般目的税
没有特定用途,满足政府一般性经费开支 编制开支预算,经过议会审批 特定目的税
用于特定项目的开支 设立特定的基金
对人税和对物税
把课税对象划为人和物 内地税和关税 内地税
针对境内的商品、劳务、所得、财产 关税
针对商品进出关境而征收
所得税、流转税、财产税(行为税)
以课税对象的性质为标准分 第二节 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
一、税收法律关系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税收法律关系:税收法律规范确认和调整的,国家和纳税人之间发生的具有权利和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
在税收法律关系中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
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税收法律关系的内容
税收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税务机关的权力 ①税务管理权 ②税收征收权 ③税务检查权
④税务违法处理权 税务机关的义务 依法征税的义务 提供服务的义务 回避的义务 保守秘密的义务
依法进行税务检查的义务 纳税人的权利(1)知情权
(2)保密权
(3)税收监督权
(4)纳税申报方式选择权
(5)申请延期申报权
(6)申请延期缴纳税款权
(7)申请退还多缴税款权
(8)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权
(9)委托税务代理权
(10)陈述与申辩权
23(11)对未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的拒绝检查权
(12)税收法律救济权
(13)依法要求听证的权利
(14)索取有关税收凭证的权利
——2011年01月19日 《纳税人权利与义务公告》 纳税人的义务
依法进行税务登记的义务
(2)依法设置账簿、保管账簿和有关资料以及依法开具、使用、取得和保管发票的义务
(3)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软件备案的义务
(4)按照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的义务
(5)按时、如实申报的义务
(6)按时缴纳税款的义务
(7)代扣、代收税款的义务
(8)接受依法检查的义务
(9)及时提供信息的义务
(10)报告其他涉税信息的义务
——2011年01月19日《纳税人权利与义务公告》 税收债务关系理论的由来
(一)德国学说与实践
税收权力关系说(Otto Mayer)1919年《帝国税收通则》
税收债务关系说(Albert Hensel)
(二)日本学说与实践 二元结构说(金子宏)
税收程序关系——权力服从关系 税收实体关系——债权债务关系 税收债务关系说(北野弘久)中国学说与实践
1、税收实体法律关系是一种公法上的债权债务关系。而税收程序法则更多地受公法上的权力服从关系的支配。
2、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拥有较大的自由空间。税收法律关系事实上表现出权力服从关系的特征。
3、税法的研究必须以实体法为核心,税收程序只是实现税收债权的法律保障。应该以税收债务关系为基础,将程序权力置于实体法的制约之下。
债务关系说对中国税法的意义
(一)债务关系说与中国税法学的发展
(二)债务关系说对中国税法实践的指导
(三)债务关系说与中国税法的体系化 税法的基本原则
一国调整税收关系的基本规律的抽象和概括,是贯穿税收立法、执法、司法和 24 守法全过程的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法律准则。
税收法定原则 税法的最高法律原则 由立法者决定全部税收问题。
如果没有相应法律作前提,国家则不能征税,公民也没有纳税的义务。税收公平原则 税收效率原则
第三节 税收之债的动态演变
一、税收之债的发生
(一)概述
税收之债关系在有关当事人之间的成立。
作为税收债权人的国家请求作为税收债务人的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法律关系。
(二)税收之债的构成要件
1、税收债务人——首要因素 纳税人
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征税对象
表明立法者对什么东西征税。课税对象,征税客体。
是一种税区别与另一种税的基本标志。
3、税基
课税基础、计税依据、课税标准
税收客体转化成数量的“法律规定” 这些法律规定的内容
根据法律规定计算出来的数量结果
4、税率
税率是税基与应纳税额之间的函数关系。比例税率 累进税率
定额(固定)税率
按照单位征税对象直接规定固定的应纳税额。
二、税收之债的变更
(一)税收债权人的变更
1、基于法律行为的变更 税收请求权的让与或出租
不符合税收债务关系的目的,如果没有法律特别授权,应予以禁止 税收债权人的变更
2、基于法律规定的变更
基于法律规定而发生的税收债权人变更 政府间税收收益权的调整 税收债务人的变更
1、基于法律行为的变更
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时,不允许设定免责的税收债务的承担。
2、基于法律规定的变更
纳税人死亡,继承人承担全部税款和债务 纳税人的合并与分立 税收债务内容的变更
1、税收债务数额的变更
2、清偿期的变更 税收之债的消灭
(一)税收之债的履行
(二)税收之债的免除
(三)税收之债的抵销
(四)税收之债罹于消灭时效 第四节 纳税人的权利保护
一、有关纳税人权利的国际实践
二、纳税人的宪法性权利
1、纳税人的财产权
2、纳税人的平等权
3、纳税人的生存权
4、纳税人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5、纳税人的言论自由
6、纳税人的结社权
三、纳税人在税法上的权利 纳税人权利的实现机制
(一)纳税人在税收征管中的权利实现机制
(二)纳税人在税收立法中的权利实现机制
(三)纳税人宪法权利的实现机制 第五节 中国税法的由来与发展
一、税收法律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一)1994年税法改革
1、流转税法的改革
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
2、所得税法的改革
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3、其他税种法的改革
强化资源税,开征土地增值税
4、税收征管制度的改革
(二)2004年之后的改革
“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
1、流转税方面
增值税转型,消费税调整
2、所得税方面
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提高免征额
3、财产税方面
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
统一内外资企业的车船税、房产税
4、农业税方面 废止农业税 思考题
1、如何从法学视角理解税收概念。
2、谈谈你对税收法律关系的理解。
3、量能课税原则的基本内涵。
4、了解1994年以来我国税法改革、调整的内容,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方向。第八章 流转税法
第一节 流转税法概述
一、流转税的概念和特点
流转税:以纳税人的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类税。特点
1、流转税的征税对象是商品或劳务的流转额。¡ª¡ª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2、流转税简便易行。
3、流转税课税隐蔽。
4、从多个方面对经济进行调节。
二、流转税的范围
三、流转税法的沿革与完善
1950年¡ª¡ª货物税、工商营业税、关税 1952年¡ª¡ª商品流通税 1958年¡ª¡ª工商统一税 1972年¡ª¡ª工商税
1984年改革¡ª¡ª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 1994年改革¡ª¡ª内外资适用统一的流转税法 2004年7月1日起,增值税转型试点 2006年4月1日起,消费税调整
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税转型在全国推开 2012年,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及推广 第二节 增值税法
一、增值税概述
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和流通中各环节的新增价值额或商品附加值进行征税。2009年起增值税改革的内容
四个一:一转、一降、一升、一延长。
¡°一转¡±:增值税由生产型转变为消费型; ¡°一降¡±: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降低为3%;
¡°一升¡±:金属与非金属矿采选产品税率由13%恢复至17%; ¡°一延长¡±:将纳税人申报纳税时间由10日延长至15日。产品税与增值税的比较 增值税的类型 生产型增值税
在征收增值税时,不允许扣除固定资产价值中所含的税款。增值额=销售收入总额-外购原材料支出 =折旧+工资薪金+租金+利息+利润 收入型增值税
在征收增值税时,对固定资产所含税款的扣除,只允许扣除当期折旧部分所含的税款。
增值额=销售收入总额-外购原材料支出-当期固定资产折旧 =工资薪金+租金+利息+利润 消费型增值税
在征收增值税时,允许将购置的所有投入物,包括固定资产在内的已纳税款一次性地予以全部扣除。
增值额=销售收入总额-外购原材料支出-当期购入固定资产价值
4、三种类型增值税的主要区别
5、增值税转型试点与全面推行 第一步¡ª¡ª东北老工业基地 2004年7月1日开始
涉及行业:设备制造、石油化工、冶金、船舶制造、汽车制造、高新技术、军品和农产品加工等八个行业。
核心内容:允许新购进的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税金予以抵扣,但对于厂房等固定资产投资仍不作抵扣。
第二步¡ª¡ª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中部省份的26个城市 2007年7月1日开始
第三步¡ª¡ª全国增值税转型全面进行 2009年1月1日起
二、增值税的纳税人
(一)增值税纳税人的概念
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
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与管理
年应纳税销售额在一定标准以下,并且会计核算不健全,不能按规定报送有关税务资料的增值税纳税人。
¡ª¡ª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下的; ¡ª¡ª从事货物批发或零售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80万以下的。管理
简易征税办法
会计核算健全的,可认定为一般纳税人
一般不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由当地税务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一般纳税人的认定与管理
一般纳税人是指年应纳税销售额超过规定标准的企业和企业性单位。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
从事成品油销售的加油站,一律按一般纳税人征税; 一经被确定为一般纳税人,不得再转为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一)一般规定
在境内销售货物或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销售货物
有偿转让货物所有权
货物指有形动产,包括电力、热力、气体在内。不包括无形资产和不动产。有偿转让。
销售货物的起运地或所在地在中国境内。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加工¡±是指受托加工货物,即委托方提供原料及主要材料,受托方按照委托方的要求制造货物并收取加工费的业务。
¡°修理修配¡±是指受托对损伤和丧失功能的货物进行修复,使其恢复原状和功能的业务。
进口货物
货物从国外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特别规定
1、视同销售货物行为
(1)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2)销售代销售货物;
(3)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
视同销售货物行为
(4)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
(5)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经营者。
(6)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7)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8)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混合销售行为
一项销售行为既涉及货物又涉及非应税劳务。二者间存在紧密相连的从属关系 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零售的企业¡ª¡ª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货物,应当征收增值税。商场送货上门
其他单位和个人¡ª¡ª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非应税劳务,不征收增值税。装潢公司提供辅助材料
兼营非应税劳务
纳税人的销售行为,既涉及货物或应税劳务,又涉及非应税劳务。二者间无直接联系或从属关系。
宾馆销售货物;药店除销售药品外,还提供医疗服务 等 应分别核算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和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分别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
如不分别核算或不能准确核算的,一并缴纳增值税。增值税的税率和征收率
(一)税率
基本税率、低税率和零税率
一般货物及应税劳务,基本税率17%。
考虑到人民生活水平、文教事业和农民及农业发展等,13%的低税率。出口货物,零税率。13%的低税率
1.粮食、食用植物油
2.自来水、暖气、冷气、热水、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沼气、居民用煤炭制品
3.图书、报纸、杂志
4.饲料、化肥、农药、农机、农膜 5.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货物
(二)征收率
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可以按简易办法适用征收率计征增值税。适用征收率征收增值税的纳税人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2009年1月1日起,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统一降到3%。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 销项税额的计算
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按销售额和规定税率计算并向购买方收取的增值税税额。
计算公式:
销项税额=销售额×适用税率 销售额的一般规定
1、销售额为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
2、向购买方收取的价外费用。
3、消费税税金。特殊方式下的销售额
1、折扣方式销售
2、以旧换新方式销售
3、还本销售方式
4、以物易物销售方式
5、包装物押金
6、对视同销售货物行为的销售额的确定
7、含税销售额的换算
对视同销售货物行为的销售额的确定
按纳税人当月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组成计税价格的公式为: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1-消费税税率)含税销售额的换算
含税销售额转换成不含税销售额
∵含税销售额=不含税销售额+增值税税额 增值税税额=不含税销售额×税率 ∴
进项税额的确定
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应税劳务所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税额。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 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 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
①从销售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②从海关取得的完税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③购进免税农产品,凭经税务机关批准使用的收购凭证,对购进免税农业产品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是按买价和规定的扣除率计算,扣除率为13%。
④一般纳税人外购货物所支付的运输费,按7%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准予扣除。
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
①扣税凭证上未按照规定注明增值税额及其他有关事项的。②用于非应税项目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③用于免税项目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
④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 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 简易办法计算
按照销售额和3%的征收率直接计算,不得抵扣进项税额,不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
小规模纳税人采用销售额和应纳税额合并定价方法的,按下列公式计算其销售额:
进口货物的增值税征收和管理
按照组成计税价格和规定的税率计算应纳税额,不得抵扣任何税额。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消费税
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税率 进口货物的增值税由海关代征。出口货物退(免)税
(一)出口免税并退税
(二)出口免税不退税
(三)出口不免税也不退税 中国历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第七次(2008年11月1日):此次调整涉及3486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适当提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税率。二是提高抗艾滋病药物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届时,中国的出口退税率将分为5%、9%、11%、13%、14%和17%六档。
第六次(2008年8月1日):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部分竹制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
第五次(2007年7月1日):调整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经过这次调整以后,出口退税率变成5%、9%、11%、13%和17%五档。
第四次(2005年):中国分期分批调低和取消了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 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适当降低了纺织品等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出口退税率,提高重大技术装备、IT产品、生物医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第三次(2004年1月1日):国家调整出口退税率为5%、8%、11%、13%和17%五档。第二次(1998年):为促进出口进行了第二次调整,提高了部分出口产品退税率至5%、13%、15%、17%四档。
第一次(1995年和1996年):进行了大幅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由原来的对出口产品实行零税率调整为3%、6%和9%三档。
2009年以来:
从2009年1月1日起,提高部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调整主要涉及553种产品,其中航空惯性导航仪、工业机器人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将由13%、14%提高到17%;摩托车、缝纫机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1%、13%提高到14%。
从2009年4月1日起,提高纺织品、服装、轻工、电子信息、钢铁、有色金属、石化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涉及3802 个税号。其中,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6%。
起征点和减免税规定
(一)起征点 只限于个人
1.销售货物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5000-20000元。2.销售应税劳务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5000-20000元。3.按次纳税的起征点为每次(日)销售额300-500元。上述调整自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
(二)免税
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业产品; 避孕药品和用具; 古旧图书;
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试验和教学的进口仪器、设备;
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援助的进口物资和设备; 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所需进口的设备; 由残疾人组织直接进口供残疾人专用的物品; 销售的自己使用过的物品。
上海2012年起试点增值税改革 新增两档低税率
2011年10月26日,中国宣布对增值税制度进行改革试点。
从2012年1月1日起,在部分地区和行业,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中国将先在上海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等开展试点,条件成熟时可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进行试点。同时,在现行增值税17%标准税率和13%低税率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
上海2012年起试点增值税改革 新增两档低税率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 自2012年8月1日起至年底,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和厦门、深圳10个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2013年继续扩大试点地区,并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试点。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2012年10月1日起,¡°营业税改增值税¡± 在江苏试点,交通运输业以及研发、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物流辅助、有形动产租赁、鉴证咨询等部分现代服务业列入试点。
第三节 消费税法
消费税是以特定消费品为课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消费税法是调整消费税征纳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993年《消费税暂行条例》
1993年《消费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消费税的特点
1、征收范围有限¡ª¡ª选择性征收
2、征收环节单一
3、价内税,税负转嫁
4、税率、税额的差别性
5、减免税控制严格 消费税的纳税义务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发生应税行为 发生在中国境内 消费税的税目及税率
应税消费品¡ª¡ª14项特种消费品
1.过度消费会对人类健康、社会秩序、生态环境等方面有害的消费品 2.奢侈品
3.高能耗及高能耗消费品 4.不可再生和替代的消费品
5.非生活必须品 烟
凡是以烟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产品,不论使用何种辅料,都属于本税目的征收范围。
我国大幅提高烟产品消费税(从2009年5月1日起执行)
甲类香烟的消费税从价税率由原来的45%调整至56%,乙类香烟由30%调整至36%,雪茄烟调整至36%。
原来的甲乙类香烟划分标准也进行了调整,原来50元的分界线上浮至70元,即每标准条(200支)调拨价格在70元(不含增值税)以上(含70元)的卷烟为甲类卷烟,低于此价格的为乙类卷烟。
在卷烟批发环节加征了一道从价税,税率为5%。酒及酒精
酒¡ª¡ª粮食白酒、薯类白酒
黄酒、啤酒
果酒、其他酒
酒精¡ª¡ª 各种工业酒精、医用酒精和食用酒精 化妆品
包括各类美容、修饰类化妆品、高档护肤类化妆品和成套化妆品。
美容、修饰类化妆品:指香水、香水精、香粉、口红、指甲油、胭脂、眉笔、唇笔、蓝眼油、眼睫毛以及成套化妆品。
30% 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
以金、银、白金、宝石、珍珠、钻石、翡翠、珊瑚、玛瑙等高贵稀有物质以及其他金属、人造宝石等制作的各种纯金银首饰及镶嵌首饰
经采掘、打磨、加工的各种珠宝玉石 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10% 金银首饰(铂金首饰、钻石及钻石饰品):5% 鞭炮、焰火
税率:15% 体育上的发令纸、鞭炮引线不属于鞭炮、焰火税目。成品油
包括汽油、柴油、石脑油、溶剂油、航空煤油、润滑油、燃料油七个子目。《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汽车轮胎
用于各种汽车、挂车、专用车和其他机动车上的内、外轮胎。税率:3%。
不包括农用拖拉机、收割机、手扶拖拉机的专用轮胎。
2001年1月1日起,子午线轮胎免征消费税,翻新轮胎停止征收消费税。摩托车
包括轻便摩托车和摩托车两种。按排放量分档设置:
排量250毫升(含)以下的:3% 排量超过250毫升:10% 符合条件的三轮摩托不征收消费税 小汽车
汽车是指由动力驱动,具有四个或四个以上车轮的非轨道承载的车辆。含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含)的,在设计和技术特性上用于载运乘客和货物的各类乘用车;
含驾驶员座位在内的座位数在10至23座(含23座)的,在设计和技术特性上用于载运乘客和货物的各类中轻型商用客车。
小汽车消费税的税率
2008年9月再次调整汽车消费税税率 高尔夫球及球具
从事高尔夫球运动所需的各种专用装备,包括高尔夫球、高尔夫球杆及高尔夫球包(袋)等。
税率:10%
(十一)高档手表
销售价格(不含增值税)每只在1万元(含)以上的各类手表。税率:20%
(十二)游艇
艇身长度大于8米(含)小于90米(含),内置发动机,可以在水上移动,一般为私人或团体购置,主要用于水上运动和休闲娱乐等非牟利活动的各类机动艇。
税率:10%
(十三)木制一次性筷子 又称卫生筷子
包括各种规格的木制一次性筷子。
未经打磨、倒角的木制一次性筷子属于本税目征税范围。税率:5%
(十四)实木地板
包括各类规格的实木地板、实木指接地板、实木复合地板及用于装饰墙壁、天棚的侧端面为榫、槽的实木装饰板。未经涂饰的素板属于本税目征税范围。
税率:5% 消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销售应税消费品
应纳消费税税额=销售额×税率
销售额为纳税人销售应税消费品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不包括应向购货方收取的增值税税款。
不含增值税税款的计税销售额 含税销售额转换成不含税销售额 应税消费品的销售额
=含增值税的销售额 ÷(1+增值税税率或征收率)包装物的问题
应税消费品连同包装物销售的,包装应并入应税消费品的销售额中征收消费税。
如果包装物收取押金,此项押金则不应并入应税消费品的销售额中征税。对因逾期未收回的包装物不再退还的和已收取一年以上的押金,应并入应税消费品的销售额,按照应税消费品的适用税率征收消费税。
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
纳税人自产自用金银首饰之外的应税消费品,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不缴纳消费税。
例如:用自产烟丝为原料生产卷烟 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
纳税人自产自用的应税消费品不是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而是用于其他方面,如馈赠、职工福利、奖励等,应视同对外销售,于移送使用时缴纳消费税。
按照纳税人生产的同类消费品的销售价格计算纳税; 没有同类消费品销售价格的,按照组成计税价格纳税。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1-消费税税率)组成计税价格的计算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消费税 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消费税税率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1-消费税税率)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
按照受托方的同类消费品的销售价格计算纳税;
没有同类消费品销售价格的,按照组成计税价格计算纳税。组成计税价格=(材料成本+加工费)÷(1-消费税税率)进口应税消费品
按照组成计税价格计算纳税。
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1-消费税税率)从量定额计税的消费品 计税依据为销售数量
应纳税额=销售数量×单位税额
1、生产销售应税消费品¡ª¡ª销售数量
2、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ª¡ª移送使用数量
3、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ª¡ª委托方收回的数量
4、进口应税消费品¡ª¡ª海关核定的进口征税数量 出口应税消费品退(免)税
1、出口免税并退税
有出口经营权的外贸企业购进应税消费品直接出口,以及外贸企业受其他外贸企业的委托代理出口应税消费品。
2、出口免税但不退税
有出口经营权的生产性企业自营出口或生产企业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自产 36 的应税消费品,依据其实际出口数量免征消费税,不予办理退还消费税。
3、出口不免税也不退税
除生产企业、外贸企业外的其他企业。具体是指一般商贸企业。退税、免税的计算 征多少、退多少
应退消费税额=出口货物的工厂销售额×税率 应退消费税额=出口数量×单位税额 消费税的征收管理
(一)征收机关 主管国家税务机关 海关代征
(二)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生产者在销售时纳税 金银首饰在零售环节纳税
(三)纳税期限
(四)纳税地点 烟叶税
国务院2006年4月28日公布并实施《烟叶税暂行条例》 地方政府收入,由地方税务机关征收
纳税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收购烟叶的单位。烟叶:晾晒烟叶、烤烟叶。
计税依据:纳税人收购烟叶的收购金额。税率为20%。
第四节 营业税法
营业税是指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营业额为课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
征收普遍、税率简单、简便易行。纳税义务人与扣缴义务人
(一)纳税义务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为营业税的纳税义务人。¡±
构成纳税人的条件: 发生在境内
属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 有偿或视同有偿 发生在境内的含义:
1、所提供的劳务发生在境内;
2、在境内载运旅客或货物出境;
3、在境内组织旅客出境旅游;
4、所转让的无形资产在境内使用;
5、所销售的不动产在境内;
6、在境内提供保险劳务。特别规定
企业租赁承包给他人经营的,以承租人或承包人为纳税人;中央铁路运营业务的纳税人为铁道部,合资铁路运营业务的纳税人为合资铁路公司,地方铁路运营业务的纳税人为地方铁路管理机构,基建临管线运营业务的纳税人为基建临管线管理机构;从事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或其他陆路运输业务并负有营业税纳税义务的单位,为从事运输业务并计算盈亏的单位。
(二)扣缴义务人
1.委托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以受托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为扣缴义务人。2.建筑安装业务实行分包或者转包的,以总承包人为扣缴义务人。
3.境外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发生应税行为而在境内未设有经营机构的,其应纳税款以代理者为扣缴义务人;没有代理者,以受让者或者购买者为扣缴义务人。
(二)扣缴义务人 营业税的税目
(一)交通运输业
(二)建筑业
(三)金融保险业
(四)邮电通信业
(五)文化体育业
(六)娱乐业
(七)服务业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 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2012年10月1日起,¡°营业税改增值税¡±在江苏试点,交通运输业以及研发、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物流辅助、有形动产租赁、鉴证咨询等部分现代服务业列入试点。
营业税的税率 营业税的计税依据
营业税的计税依据是营业额。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
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营业额×税率
纳税人兼有不同税目的应税行为,应分别核算不同税目的营业额、转让额、销售额;未分别核算的,从高适用税率征收营业税。
营业税与增值税征税范围的划分
1、混合销售行为
2、兼营应税劳务与货物或非应税劳务行为
3、建筑业征税问题
4、邮电业征税问题
5、代购代销征税问题
6、商业企业向货物供应方收取的部分费用征收流转税问题 营业税的减免
(一)起征点
营业税起征点的适用范围——限于个人 按期纳税的,为月营业额5000-20000元;
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营业额300-500元。自2011年11月1日起实施。
(二)免征营业税的项目
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残疾人福利机构提供的育、养服务、婚姻介绍、殡葬服务。
医院、诊所、其他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劳务,学生勤工俭学所提供的劳务。科研单位转让技术取得收入。残疾人员个人提供的劳务。个人转让著作权。¡¡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具体为:
1、转让土地使用权或者销售不动产,采用预收方式的¡ª¡ª收到预收款的当天。
2、自建建筑物销售¡ª¡ª销售自建建筑物并收讫营业额或者取得索取营业额的凭据的当天。
3、将不动产无偿赠与他人¡ª¡ª不动产所有权转移的当天。
4、建筑行业¡ª¡ª建筑安装企业办理已完工程价款结算手续的当天。¡¡
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一)纳税期限
分别为5日、10日、15日或者1个月。
纳税人的具体纳税期限,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大小分别核定。
不能按照固定期限纳税的,可以按次纳税。
金融业(不包括典当业)的纳税期限为1个季度。保险业的纳税期限为1个月。
(二)纳税地点
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应当向应税劳务发生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纳税人从事运输业务,应当向其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纳税人转让土地使用权,应当向土地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纳税人转让其他无形资产,应当向其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纳税人销售不动产,应当向不动产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第五节 印花税
一、印花税法概述
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使用、领受具有法律效力的凭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起源于荷兰 特点
1、覆盖面广
2、税率低,税负轻
3、纳税人自行完税 ¡ª¡ª三自纳税
二、印花税的征税范围
合同或者具有合同性质的凭证。产权转移书据。营业帐簿。权利许可证照。
经财政部确定征税的其他凭证。印花税的纳税人
印花税的纳税人为在我国境内书立、领受应税凭证的单位和个人。印花税的税目、税率 13个税目:
购销合同、加工承揽、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财产租赁、货物运输合同、仓储保管合同、借款合同、财产保险合同、技术合同、产权转移书据、营业帐簿、权利许可证照。
税率
比例税率和定额税率
各类经济合同及合同性质的凭证、记载资金的帐簿和产权转移书据等适应比例税率;其他营业帐簿、权利许可证照等适用定额税率。
对同一凭证,因载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经济事项而适用不同税目税率,如果分别记载金额的,应分别计算应纳税额,相加后按合计税额贴花;如果未分别记载金额的,按税率高的计税贴花。
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的计算
适用比例税率的应税凭证,以凭证所载金额为印花税的计税依据。
适用定额税率的应税凭证,以应税凭证的件数的计税依据,按件定额贴花5元。印花税的减免
1.已缴纳印花税的凭证的副本或抄本;
2.财产所有人将财产赠给政府、社会福利单位、学校所书立的书据;
3.国家指定的收购部门与村民委员会、农民个人书立的农副产品收购合同; 4.无息、贴息贷款合同;
5.外国政府或者国际金融组织向我国政府及国家金融机构提供优惠贷款所书立的合同; ¡¡
印花税的征收管理
1、自行贴花的缴纳方法
2、汇贴或汇缴的简化纳税方法
3、委托代征 印花税的调整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决定从2007年5月30日起,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1‰调整为3‰。
2008年4月24日,证券交易印花税从3‰降至1‰。证券印花税改为单边征税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决定从2008年9月19日起,对证券交易印花税政策进行调整,由现行双边征收改为单边征收,即只对卖出方(或继承、赠与A股、B股股权的出让方)征收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对买入方(受让方)不再征税。税率仍保持1‰。
思考题
1、增值税的主要类型及其优缺点,目前我国增值税转型的方向。
2、需要进行税收调节的消费品。
3、对起征点与免征额的理解。
4、对相关案例题的计算和理解。第九章 所得税法
第一节 所得税法概述
一、所得税的概念和特征
所得税是指以纳税人在一定期间内的纯所得(净收入)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类税的总称。
所得税的主要特点
(1)所得税以纯所得或净收入为征税对象;(2)所得税分享的是资本的收益;(3)所得税必须遵守量能课税原则;(4)所得税属于直接税。
二、所得税管辖权的冲突与协调
税收管辖权是一国政府行使的征税权力。居民税收管辖权
是一国政府对其境内居住的所有居民(包括自然人和法人)来自世界范围内的全部收入以及存在于世界范围内的财产所行使的课税权力。
居民身份的确定 收入来源地管辖权
对任何国家的居民或公民来源于本国领土范围内的收入以及存在于本国领土范围内的财产行使的课税权力。
营业所得
所得税管辖权的冲突 所得税管辖权的协调 单边措施 双边措施
第二节 个人所得税法 个人所得税的征税模式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
(一)1993年的修改
(二)1999年的修改
(三)2005年的修改
(四)2008年的修改
(五)2011年的修改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在中国境内居住,在中国境内和境外有所得的个人; 不在中国境内居住,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人。居民纳税人 判断标准:
1、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2、在中国境内居住满一年 居住满一年
是指在一个纳税(即公历1月1号起至12月31号止),在中国居住时间满365天。在计算居住天数的时候,对临时离境应视同在华居住,不扣减其在华居住的天数。
临时离境是指在一个纳税内,一次不超过30日,或者多次累计不超过90日的离境。
非居民纳税人
1、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
2、无住所而且在我国境内居住时间不满1年;
3、无住所,居住满1年,但在一个纳税内一次离境超过30天,或多次离境累计超过90天。
所得来源的确定
下列所得,不论支付地是否在中国境内,均为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1、因任职、受雇、履约等而在中国境内提供各种劳务取得的劳务报酬所得。
2、将财产出租,在中国境内使用而取得的所得。
3、转让中国境内的建筑物、土地使用权等财产,以及在中国境内转让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
4、提供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著作权,以及其他特许权在中国境内使用的所得。
5、从中国境内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及个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
1、工资、薪金所得。
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的所得。
4、劳务报酬所得。
5、稿酬所得。
6、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7、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8、财产租赁所得。
9、财产转让所得。
10、偶然所得。
11、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减征和加成
(一)工资、薪金所得适用——7级(原9级)超额累进税率
(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 ——5级超额累进税率
(三)比例税率
原9级超额累进税率 原5级超额累进税率 2011年9月1日起新税率 2011年9月1日起新税率 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 纳税人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
个人取得的各项收入减去税法规定的扣除项目或扣除金额之后的余额。
(一)收入的形式 现金 实物 有价证券
其他形式的经济利益 每次收入的确定 费用的扣除标准
1、工资、薪金所得。
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的所得。
4、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
5、财产转让所得。
6、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对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境内有住所的,1个月的工资、薪金所得先减去个人承担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再定额扣除2000元后的余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
在境内没有住所,而有在中国境内取得工资、薪金的;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境外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每月附加减除的费用为2800元。(实际总扣除4800元)
免征额调整图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个体工商户业主、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本人的费用扣除:2000元/月,或24000元/年。(新法后增加为3500元/月,或42000元/年)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对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对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的收入总额,减除必要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对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劳务报酬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劳务报酬一次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万-5万元的部分,依照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额后再按应纳税额加征五成;超过5万元的部分,加征十成。
5.稿酬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对稿酬所得可按应纳税额减征30%。实际税率为:20% ×(1-30%)=14% 5.稿酬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6.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6.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7.财产转让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8.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按收入总额计税,不扣费用
应纳所得税额=每次收入总额×税率
经国务院批准,自2013年1月1日起,对个人从公开发行和转让市场取得的上市公司股票,股息红利所得按持股时间长短实行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
持股超过1年的,税负为5%; 持股1个月至1年的,税负为10%;
持股1个月以内的,税负为20%。
个人投资者持股时间越长,税负越低。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抵免
居民纳税人来源于境外所得,已向其他国家和地区缴纳了个人所得税的,可申请抵减在我国的应纳税额。
但抵免额不得超过该纳税人境外所得依照我国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超限额部分,可结转到下一,最长不得超过5年。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
(一)免税项目
(二)减税项目
(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免税项目
十一、个人所得税的申报
(一)自行申报的情形
(二)所得12万以上纳税人的特殊规定
(三)申报纳税的期限
(四)申报纳税地点
十二、个人所得税的源泉扣缴
1、扣缴义务人的范围
2、全员全额扣缴申报
3、扣缴义务人的法律责任
4、代扣代缴税款的手续费
十三、个人所得税法的改革
1、实行分类综合(二元)所得税制度。
2、降低税率,减少税率档次。
3、税收指数化。
第三节 企业所得税法 企业所得税立法概况
外资企业适用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内资企业适用1993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企业所得税法》,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
¡°四个统一¡±
1、统一纳税人的法律适用 ;
2、统一并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
3、统一和规范收入确认和税前扣除办法;
4、统一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新税收优惠体系。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和纳税义务
(一)纳税人的范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 45 税的纳税人。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是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
依照中国法律、法规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为居民企业。
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法规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为非居民企业。
纳税义务
居民企业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无限纳税义务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有限纳税义务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有限纳税义务
三、企业所得税的税率
1、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 %。
2、符合规定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适用税率为20 %。
3、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适用税率为20 %。
四、企业所得税的收入确认
1、基本规定
应纳税所得额是计算企业所得税税额的依据。
企业每一纳税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收入总额
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销售货物收入; 提供劳务收入; 转让财产收入;
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利息收入; 租金收入;
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接受捐赠收入; 其他收入。不征税收入
不征税收入意味着纳税人的纳税义务自始不成立。财政拨款;
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 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
五、企业所得税的扣除项目
(一)企业所得税扣除概述
企业所得税的扣除项目是指与纳税人取得的计税收入有关的成本、费用、税金和损失。
准予扣除项目
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限制扣除项目
1、公益性捐赠。在利润总额12% 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
2、固定资产支出。折旧可以扣除;
3、无形资产支出。摊销费用可以扣除;
4、长期待摊费用。分期摊销扣除。禁止扣除项目
1、与固定资产相关的扣除禁止
2、与无形资产相关的扣除禁止
3、与对外投资有关的扣除禁止
4、与亏损弥补相关的扣除禁止
5、其他项目的扣除禁止 其他项目的扣除禁止
向投资者支付的权益性投资收益款项; 企业所得税税款; 税收滞纳金;
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 公益性捐赠以外的捐赠支出; 赞助支出;
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 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支出。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应纳税额计算的一般方法 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减除税收优惠的规定减免和抵免的税额后的余额,为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免税额-允许抵免的税额
(二)非居民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
1、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和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全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2、转让财产所得,以收入全额减除财产净值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3、其他所得,参照前两项规定的方法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所得税的税收抵免
解决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之一
直接抵免
企业取得的下列所得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额,可以从其当期应纳税额中抵免:
居民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外的应税所得;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取得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应税所得。
抵免限额为该项所得依法计算的应纳税额。
超过抵免限额的部分,可以在以后5个内,用每抵免限额抵免当年应抵税额后的余额进行抵补。
间接抵免
居民企业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外国企业分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外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外国企业在境外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税额中属于该项所得负担的部分,可以作为该居民企业的可抵免境外所得税税额,在法定的抵免限额内抵免。——间接抵免
案例分析
中国的某公司2012年来自国内的应税所得为400万元,来自日本的应税所得为200万元,中国的所得税税率为25%,日本的税率为30%,根据以上资料计算该公司在中国应交纳的所得税额。
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
(一)税收优惠的一般原则 体现国家经济政策目标。
从外资优惠和地区优惠转向产业和项目优惠。
从沿海、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优惠转向中西部地区优惠。
(二)法定免税项目 国债利息收入;
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酌定减免税
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
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 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 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低税率
1、符合规定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民族自治地区的特别规定 财政自治。
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中属于地方分享的部分,经民族自治地方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减征或者免征。
加计扣除
加计扣除,指在准予纳税人按实际成本完全扣除的基础上, 允许纳税人对特定项目的开支再扣除一定比例。
1、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2、企业安置残疾人员及其他国家鼓励安置的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税额抵免
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可以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
加速折旧
1、缩短折旧年限
2、加速折旧 减计收入
准予对经营活动取得的应税收入,按一定比例减少计算,进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计收入。
税收优惠的过渡措施
对新税法公布前已经批准设立,依照当时的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享受低税率和定期减免税优惠的老企业,给予过渡性照顾:
按现行税法的规定享受15%和24%等低税率优惠的老企业,可以在新税法施行后5年内享受低税率过渡照顾,并在5年内逐步过渡到新的税率;按现行税法的规定享受定期减免税优惠的老企业,新税法施行后可以按现行税法规定的优惠标准和期限继续享受尚未享受完的优惠,但因没有获利而尚未享受优惠的企业,优惠期限从新税法施行起计算。
特别纳税调整
指税务机关出于特别目的,而对纳税人特定纳税事项所作的税务调整。反避税
(一)转让定价规则
(二)拟制分配利润规则
(三)资本弱化规则
(四)一般反避税规则
(五)加计利息规则 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一)企业所得税的源泉扣缴
(二)企业所得税的纳税地点
(三)企业所得税的纳税期限 思考题
1、分析税收管辖权的冲突与协调。
2、对税收抵免的理解和案例掌握。、对个人所得税模式的理解以及我国未来的改革方向。4、论述企业所得税法的“四个统一”。
5、个人所得税法的案例分析。第十章 财产税法 第一节 财产税法概述 财产税的概念及特点
财产税是以纳税人所拥有或支配的某些财产为征税对象的一类税。财产税法是调整财产税征纳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特点
1、税源充足,收入稳定。
2、直接税,税负难以转嫁。
3、在功能上与所得税相辅相成。
4、地方税,在税制体系中处于辅助地位。财产税的分类
(一)一般财产税与个别财产税
(二)静态财产税与动态财产税
(三)经常财产税与临时财产税
(四)从量财产税与从价财产税 我国财产税的立法概况
已开征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税、契税等。提出征收遗产税、赠与税。第二节 土地税法
一、土地增值税法
(一)简介
土地增值税是对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附着物并取得收益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
(二)土地增值税的纳税人和征税范围 纳税义务人: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简称转让房地产)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
征税范围:
1、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是指以出售或者其他方式有偿转让房地产的行为。
2、国有土地:按国家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
3、地上建筑物:建于土地上的一切建筑物,包括地上地下的各种附属设施。以出售方式:
1、出售国有土地使用权;
2、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后,进行房屋开发建造,然后出售——房地产开发;
3、存量房地产的买卖。几种特殊房地产交易的处理
1、房地产的抵押
第三篇:财税法期末总结
财税法出台的博弈?①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全国人大和国务院都想取得更多立法权②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财政部国税局商务部对企业所得税的争论③中央和地方,企业所得税的划分和吸引外资④国家和纳税人,国家追求税前利润企业追求税后希望少缴⑤内资和外资 财政: 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要实现国家职能而取得、使用和管理资财的政务总称,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财政的特征?①国家主体性:主体是国家,存在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并以国家的强制力为保障,同时必须依照国家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②公共目的性:目的是满足公共欲望,实现公共需要,必须保障社会公众利益。③不求盈利性:满足公共欲望,实现公共需要,不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④永久持续性:一种有秩序、连续性活动,在存续期间,同私人经济比有永久连续性。财政的职能?①分配收入:参与和调节社会分配,并将集中起来的财政收入依一定程序进行再分配②配置资源:通过资财分配,引导人力和物力流向,以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和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③保障稳定:经济上,有助于保障经济领域的公平和效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社会上,有助于保障社会分配公平、基本人权,保障社会稳定。财政主体?依财政法行使权力和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的组织体或个体。①财政收入法领域,主体可分为征收主体和缴纳主体(征收主体国家税务机关、地方事务机关、海关及各类依法征收非税财政收入的征收主体。缴纳主体依法履行缴纳税收和其他非税收义务的主体)②支出法领域,主体可分为支出主体和收益主体(履行财政支出义务的主体和享有财政收益权利的主体)财政行为的有效条件?①主体合格。必须是法定的财政主体且该主体享有财政权。②内容合法。必须在法定的范围内正确分配、行使、限定或保障财政权;且为了合法的财政利益而从事相关的行为。③形式合法。相关主体必须遵循应有的法律形式和法定程序。
财政权法定原则的体现?①宪法对国家财政权作出明晰规定。在宪法中要规定一系列重要的国家财政权,如预算收支权、税款征收权、国债发行权等。②大量具体法律和法规等规范性文件规定。财政调控权、金融调控权、计划调控权等被规定在在相应的预算法、税法、国债法、转移支付法中。③各财政主体作为负有特定职能的部门,享有职权各不相同。立法权由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分享,执法权集中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行使。财政法:调整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要实现国家职能而取得、使用和管理资财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财政法的特征?①国家主体性:具有公法性质,国家始终是财政关系中主体的一方②法域特定性:法域范围包括国家资财的取得、使用和管理这一连续的过程,即财政的收入、支出、管理领域③对象独特性:调整对象是财政关系,手段是法律化的财政手段,即对收支的调整 财政法的宗旨?通过协调运用各种调整手段来弥补商
法调整的缺陷,以不断解决个体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兼顾效率与公平,从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保障基本人权,调控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财政法的原则?①财政法定:所有财政活动都要依法进行,包括收入支出法定、内容形式法定、实体程序法定②财政适度:财政收支适合国家法度,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财政调控适度,保障配置资源和宏观调控实现③财政绩效:实现分配调控目的,追求绩效,强调效率和效益,降低行政和交易成本,保障国家利益和社会效益 财政法调整对象?①财政收支实体关系,包括财政收入、支出和管理关系②财政收支程序关系③财政管理体制关系,即划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管理权限而形成的利益分配关系。预算:相关主体对自己的经济活动的预先盘算,其实质是在需要与可能之间进行权衡和评估,以决定是否和如何进行某种资源配置的过程。预算法中指国家预算,即国家对会计内的收入和支出的预先估算。
预算体系的组成?①预算体系是依据国家的政权结构形成的国家预算的协调统一的整体②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③我国预算共分为五级:中央预算、省级预算、市级预算、县级预算和乡级预算;同时这五级预算可分为两类,即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
预算体系VS预算法体系?①预算体系是预算法产生、存续的前提和基础。②预算体系确定后,预算法中的各类预算主体的地位也随之确定。③预算体系确定后,各预算主体的职权与职责、权利与义务也随之明确。预算主体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和职权职责关系是预算法需做出明确规定的主要内容。④预算体系确立后,才能以此确立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和决算的一系列程序。预算法的调整对象之是在一定的预算体系下、在预算活动中所形成的预算程序关系。
预算法的法律责任?指预算法主体违反了预算法规定的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构成要件:①行为具有违法性,违反预算法的规定没有履行其义务②行为主体有过错,在主观上存在故意③有因果关系存在,由主体实施的有过错行为会直接产生损害后果 预算法法定收支范围?(1)预算收入:①税收收入(工商税收如商品税、所得税、财产税等,海关税收)②依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③专项收入(铁道专项收入、电力建设基金收入、排污费收入等,专款专用)④其他收入(规费收入、罚没收入、捐赠收入等)(2)预算外资金收入:指国家机关和政府委托其他机构,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法而收取、提取、募集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3)预算支出:①经济建设支出②事业发展支出③国家管理支出④国防建设支出⑤财政补贴支出⑥其他财政支出。
阳光财政: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通过构建公开、民主、监督、考评的政府理财行为规范,实现政府理财活动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一种制度。①推进“阳光预算”,使政府支出行为更加透明②促进“阳光首付”,强化对财政资金收付的约束③实行“阳光采购”,发挥财政资金的更大效益④建立“阳光账户”,统筹管理使用预算内、外资金⑤提升“阳光绩效”,追踪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⑥打造“阳光平台”,不断创新监督方式。国债:指国家为满足公共欲望和实现其职能而负有的债务,故又称国家公债或公债。是国家信用最主要、最典型的形式,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手段。国债的特点?①信用度高,以政府信誉为担保,不存在无力清偿的问题②流动性高,兑现容易,变现力强③抵押代用率高,可以用作抵押物来进行融资 国债法的职能?①保障国债的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的职能的实现②保障国债的宏观调控职能的实现,为国债的宏观调控职能的实现提供法律保障③有效规范国债活动,对国债发行、使用、偿还和管理等各个环节作出相应规定以规范各类国债行为。
国债法的调整对象?国债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债的发行、使用、偿还和管理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①国债发行关系:是因国债的发行而产生的国家与其他相对应的权利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②国债使用关系:在国家将取得的国债收入进行使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③国债偿还关系:在国家偿还国债本息的过程中而在国家和相应的国债权利主体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④国债管理关系:在对国债流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所发生的 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共目的,按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政府采购的主体?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各类主体①采购人,指依法进行政府采购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②供应商,指向采购人提供货物、工程或者服务的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组织③采购代理机构,根据采购人的委托办理采购事宜的非营利事业法人 政府采购的方式?①公开招标②邀请招标(由被邀请的供应商、承包商投标竞争,从中选定中标者)③竞争性谈判(采购人或者采购代理机构直接邀请三家以上供应商就采购事宜进行谈判)④单一来源采购⑥询价⑦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
成为政府采购供应商的条件?①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②具有良好的商业信用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③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④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⑤参与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税法:调整在税收活动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经济法的重要部门法,在经济法的宏观调控法中居于重要地位
税法的作用?①调整税收关系,维护税收秩序,使税收征纳关系合法化且具有稳定性、长期性和规范性②促进与保证税收基本职能实现,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解决与纳税人利益冲突的问题③维护国家税收主权的基本法律依据④对税务违法行为的制裁作用,为税务执法机关认定和处理税务违法行为提供法律依据。税法的性质?①是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部门,在税收法律关系主体中,至少有一方是国家或者代表国家行使税收方面权力的机关②税法属于公法,且在我国税法制度调整过程中有私法化趋势税法的效力?概念:指税法对一定范围的主体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适用所产生的法律上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内容①时间效力:即税法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指税法效力的存续期间,一般不溯及既往②空间效力:指税法发生的地域范围,一般适用范围仅限于该国主权所及的全部领域之内③主体效力:税法发生效力的主体范围,各国普遍采用属人主义和属地主义 “税收法定”原则?概念: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必须由法律规定;税法的各类构成要素都必须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确规定;征纳主体的权利义务只以法律规定为依赖;没有法律依据,任何主体不得征税或减免税收。内容:①课税要素法定原则:税法中的实体法要素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立法权应由立法机关行使,行政机关未经授权无权在行政法规中对课税要素作出规定。②课税要素明确原则:税要素必须由法律尽量作出明确规定,以避免出现歧义,使纳税义务人可以预测其负担。③依法稽征原则:税收行政机关必须严格依据法律的规定征收,不得擅自变动法定课税要素和法定征收程序。课税要素:国家有效征税必须具备的条件。只有在符合课税要素的情况下,国家才可以征税
税法上课税要素与民商法意思要素区别?①在民事行为是否成立方面,传统民法以意思要素为核心,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民事行为是否有效;而税收债权作为一种公法上的债权,并不以双方意思表示的真实为其成立要素。②在税法上,相关主体的纳税义务是否成立,国家是否有权对其征税,不能以征纳双方的意思表示为准,也不能仅以国家的单方面的意思表示为准,而是要看是否符合法定的课税要素。“债务关系说”:以德国学者阿尔伯特·亨泽尔为代表,认为税收法律关系是国家请求纳税人履行税收债务的一种公法上的债务关系,纳税义务只需满足税法规定的课税要素即可成立,而并非依行政机关的课税处分来创设。强调纳税人对国家负有的税收债务。征税客体:指征税的直接对象或称标的,它说明对什么征税的问题,是各税种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也是进行税收分类和税法分类的最重要依据
累进税率:指随着征税对象的数额由低到高逐渐累进,适用的税率也随之逐级提高的税率,即按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每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征税对象数额越大,适用的税率越高,反之则相反。可以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主体的权利义务? 权利 ①限额纳税权:在法定限额内纳税,有权拒绝一切没有法律依据的税收义务,对于多纳的税款享有退还请求权。②税负从轻权:有权依法承担最低的税负,依法享有减税、免税等税收优惠③诚实推定权:除非有足够的相反证据,纳税人有权被推定为诚实的纳税人。④获取信息权:有权了解税制的运行状况和税款的用途,并可就相关问题提出质询。⑤接受服务权:在纳税过程中,有权得到征税主体文明、高效的服务。⑥秘密信息权:有权要求征税主体依法保守其隐私或商业秘密。⑦赔偿救济权: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受到征税主体的违法侵害造成损害的有权要求征税主体承担赔偿责任。义务 ①依法纳税:应依据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的规定,及时、足额缴纳税款。②接受管理:应接受征税主体的税务管理,依法办理税务登记、设置和使用账簿和凭证、进行纳税申报。③接受稽查:应接受征税主体依法进行的税务稽核和税务检查。④提供信息:应诚实地向征税主体提供有关信息。商品税的特征?①征税对象是商品(包括劳务),而不是所得和财产。②计税依据是商品的流转额,即商品流通、转让的价值额,可能是流转总额或流转的增值额③税负易于转嫁,是典型的间接税。只要商品能够销售、流转,往往由消费者或最终购买者承担。
商品税各税种间联系?①增值税和营业税的“互补关系”:增值税侧重于以有形资产为征税对象,营业税侧重于劳务、无形资产、不动产,两种税的征收不相重复,形成互补关系②消费税与增值税的“递进关系”:消费税是在征收了增值税的基础上又加征的一种税,凡是征收消费税的商品,必定征收增值税。③增值税、消费税同关税的“配合关系”。出口商品免征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或者将已征收的予以退还。进口环节则反之。增值税:是以商品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商品税。所谓增值额,是指生产者或经营者在一定期间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增值税的类型?①生产型:在计算应纳税额时,只允许从当期销项税额中扣除原材料等劳动对象的已纳税款,而不允许扣除固定资产所含税款的增值额。实际上以国民生产总值为计税依据②收入型:在计算时,只允许在当期销项税额中扣除折旧部分所含税金。实际上是对国民收入征税。③消费型:在计算时,对纳税人购入固定资产的已纳税款,允许一次性从当期销项税额中扣除,从而使纳税人用于生产的外购生产资料都不负担税款。实际上是对国民收入中的消费资料部分征税。
Why增值税是良税?①是一个“中性”税种,以商品流转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征税,促进企业公平竞争,使税收效率充分体现②实行“道道课征,税不重征”,既能体现经济链条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以加强相互监督,又有利于保障征税过程的普遍性、连续性和合理性,有利于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③增值税税负在商品流转的各个环节的合理分配,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企业的横向联合,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鼓励产品出口和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营业税:亦称销售税,是以应税商品或劳务的销售收入额(或称营业收入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商品税。营业税特点?税源普遍,征收范围较为广泛;赋税较轻,纳税人负担不大;征收成本较低。所得税VS商品税?①范围:商品税的纳税环节涉及商品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税源广泛;所得税以纳税人在一定期间内的纯所得为征税对象,征税范围相对较窄。②性质:商品税是间接税,税负容易转嫁,最终由消费者承担;所得税是直接税,税负不易转嫁。③税率:商品税采用比例税率,具有累退性;所得税适用累进税率,体现公平主义原则。④政策效应:商品税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无关,对经济活动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所得税通过累进税率对收入进行重新分配,起到调节收入、调节利润的作用。⑤征收方式:商品税则有多种征收方式;所得税一般实行源泉征收,由支付者代为扣缴所得税。所得税的特征?①征税对象是所得,计税依据是应税所得额,包括经营所得、劳务所得、投资所得、资本所得②计税依据的确定较为复杂,税收成本随之提高③比例税率与累进税率并用,强调和保障公平④是典型的直接税,其税负由纳税人直接承担,税负不易转嫁。⑤在税款缴纳上实行总分结合,先分期预缴,到年终再清算,以满足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营改增的意义?①减税:随着营改增推广,解决了营业税重复征收的问题;受益人广泛,“营改增”抵扣的链条延伸了,所有企业都可以得到增值税发票,就可以相应得到抵扣。服务业相应地减轻了税收负担,同时制造业也因此而减轻了税负负担,所以减税效果是全方位的,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部分企业和某一部分行业。②改制:有利于整个税制得到简化,带动税收收入结构的合理化调整,降低征管成本,有利于沟通,便于社会理解此税制;将终结货物、劳务分别设置不同税种的时代,实现了货物和劳务税制的统一,真正实现了增值税的良性税种、中性税种在我国的全面建立。③激活:营改增促进了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提升企业专业化水平,激活创造力;促进制造业、服务业的融合,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效率,“微笑曲线”的两端都是服务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延伸了加资链,提高了我国在全球加资过程中的地位;对中小微企业的税负减轻力度最大,税负减轻门槛降低,潜在创业者变成现实创业者,从而达到稳定就业扩大就业的目的。④倒逼:“营改增”会倒逼财政体制的改革、地方体系的建设和征管机构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倒逼整个分税制的改革。
第四篇:税法论文
对“个人所得税”的研究与看法
2005年10月通过的个人所得税法案修正案的决定,就是国家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之法律规定的政策取向,但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中,征得不如漏得逃得多,造成国家税收大量流失。面对严峻的个人所得税舞弊形势,如何防止以及加强征管已成为立法部门、税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理论界探讨的热点和难点。所以对个人所得税进行改革和完善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免征税额的调整只是相对简单的问题,尚有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认真研究。
一、引言
随着国家税制的完善和征税的日趋正规化,个人所得税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很多时候会因舞弊行为而被扭曲,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收入最大化是每一个经济主体的追求,但令纳税人痛苦的是,他们必须将其中一部分作为赋税上缴给国家。作为纳税人总有将保留给自己的份额最大化(上缴金额最小化)的倾向,舞弊正是纳税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在税收和法律领域的体现。因此具体深入细致地研究个人所得税,查找出其偷税漏税逃税等具体舞弊形式,并对个人所得税设定审计目标、内部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等审计程序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个人所得税的功能
税收职能由税收的本质所决定,是税收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具有的内在功能,具体表现在税收的作用。税收的功能具有内在性、客观性和稳定性特征。
个人所得税具有组织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状况和调节经济的功能。我国个人所得税政策施行20多年以来,在调节个人收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缩小贫富差距和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改革我国个人所得税体制,提高其调节个人收入的能力,缓解分配不公的矛盾,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
三、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舞弊表现
1、纳税人以减少申报收入的方式直接逃税
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对象主要是工薪阶层,而不是高收入阶层。高收入阶层逃税比较严重,个人所得税的实际负担并没有落在高收入阶层,反而由工薪阶层负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初衷被扭曲,个人所得税对收入的调节作用不明显。同样的收入水平,诚实的纳税人缴纳税款更多,而少申报的逃税者则少缴纳税款,不符合公平原则。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目前,对高收入者和高收入行业个人所得税的监管是非常薄弱的,并且税务机关的查处率和处罚程度也相对较低,因此导致偷逃个人所得税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社会普遍选择。
2、纳税人选择低报个人所得的方式逃税
由于稽查率、罚款率、心理成本的影响,逃税者选择更易于隐蔽其收入的职业,比如通过在地下经济中寻找工作来欺骗政府,通过利用税法上的各种漏洞尽量避免纳税义务。
3、多缴住房公积金逃税
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的相关规定,每月所缴纳的住房公积金是从税前扣除的,也就是说住房公积金是不用纳税的。而公积金管理办法表明,职工是可以缴纳补充公积金的。也就是说,职工可以通过增加自己的住房公积金来降低工资总额,从而达到减少应当交纳个人所得税的目的。
4、保险投资逃税
居民在购买保险时可享受三大税收优惠:第一企业和个人按照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提取并向指定的金融机构缴付的医疗保险金,不计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免缴纳个人所得税。第二由于保险赔款是赔偿个人遭受意外不幸的损失,不属于个人收入,免缴个人所得税。第三按照国家或省级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缴付的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存入银行个人账户所取得的利息收入,也免征个人所得税。
5、个人所得税分次申报逃税
个人所得税法对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等七项所得,规定按次计算纳税。其费用扣除按每次应纳税所得额的大小,分别规定了定额和定率两种标准,如果能把一次取得的收入变为多次取得的收入,就可以享受多次扣除,从而达到少缴税收的目的。税法规定,属于一次收入的,以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属于同一项目
连续性收入的,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如果支付间隔超过1个月,按每次收入额扣除法定费用后计算应纳税所得额,而间隔期不超过1个月,则合并为一次扣除法定费用后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所以纳税人在提供劳务时,合理安排纳税时间内每月收取劳务报酬的数量,可以多次抵扣法定的定额(定率)费用,减少每月的应纳税所得额,避免适用较高的税率,使自己的净收益增加。
6、利用捐赠抵减逃税
据相关规定,个人将所得通过中国境内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其它社会公益事业以及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捐赠, 其赠额不超过应纳税所得额30 %的部分,计征时准予扣除。金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 %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这就是说,个人在捐赠时,必须在捐赠方式、捐赠款投向、捐赠额度上同时符合法规规定,才能使这部分捐赠款免缴个人所得税。只要纳税人按上述规定捐赠,既可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又能免缴个人所得税。
7、教育储蓄逃税
教育储蓄可以享受两大优惠政策:第一,在国家规定对个人所得的教育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免除个人所得税(利息的20 %);第二,教育储蓄作为零存整取的储蓄,享受整存整取的优惠利率。其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国家规定免征利息税,单此一项,教育储蓄的实得利息收益就比其他同档次储种高20%以上。
8、把个人收入转换成企业单位的费用开支逃税
把个人的应税所得变成了个人直接消费来躲避个人所得纳税。采取由企业、公司提供一定服务费用开支等方式,虽然减少了纳税人的收入,但同时也减少了纳税人的应纳税所得。比如,由公司向纳税人提供伙食、交通以及其他方面的服务来抵顶一部分劳务报酬。对公司来说,开支并没有增多,无损利益;对纳税人来说,这些伙食、交通等开支是纳税人的日常开支,若由纳税人用收入购买往往不能在缴纳个人所得税时扣除。
所得税是对企业和个人,因从事劳动、经营和投资而取得的各种所得所课征的税种的统称,或者说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而课征的税种的统称。我国目前的所得税有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包括内资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两种方式。
综上所述,个人所得税是我国税收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税收收入增长速度看,所得税在逐年增高,其中个人所得税是我国近年来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税种之一。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经济利益的诱惑,个人所得税的舞弊普遍存在,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做好防范措施。
四、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建议和对策
1、扩大征收范围
目前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11个应税项目没有涵盖个人所得的全部内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应税项目。一些不断出现的应当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项目应该列入应税项目。因此,我国应当改变目前采取的正列举法,采取概括性更强的反列举法。凡是能够增加纳税人税收负担能力的所得都在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之内,对某些特殊的个人所得可以采取列举法予以减免税收,以体现税收上给予的优惠政策。
2、以家庭为单位纳税
家庭课税是指以家庭为单位,将夫妻的所得综合起来联合申报纳税;个人所得课税是以个人为单位,就个人所得申报纳税。家庭课税在理论上较个人课税具有明显的优势:家庭课税能更好地体现公平这一税收基本原则,因为一般情况下,凡是税制建设比较完善、治税思想体现公平观念比较充分的政府,多在税前规定了不同数额不同名目的扣除额,如子女赡养费及教育费扣除、父母及祖父母赡养费扣除、贫困亲属资助的扣除等。而选择家庭课税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充分考虑一个家庭的实际支出情况,能使税后结果尽量公平。比如:抚养一个子女与抚养两个子女的扣除区别;抚养一个健康子女与抚养一个残疾子女的扣除区别等。
3、规范个人免征额标准
《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将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免征额调至1 600元,大大减轻了低收入人员的税收负担。但是笔者认为,费用扣除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在于数额高低,而在于有没有考虑纳税人具体情况并区别对待。借鉴国外通行做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中国个人所得税免征税额可分为4个部分:(1)个人基本生活费用和教育费用扣除。(2)抚养子女、赡养老人费用扣除。(3)特殊扣除,针对残疾人、慢性病患者。(4)子女教育费用扣除。目前,教育费用占家庭开支的比重较大并且没有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因此应额外扣除。
4、加强税收征管
首先,努力改进税收征管手段,积极推进税务部门对个人各项所得信息收集系统以及银行对个人收支结算系统建设,实现收入监控和数据处理的完全电子化,进一步提高对收入的监控能力和征管水平。通过银行和税务机关联网工程的建立,逐步缩小现金交易的范围,使所有的收支状况尽可能地置于税银联网的监控下,现金交易减少了,政府便可以通过账户对纳税人的税源实行有效控制;其次,采用源泉扣缴和纳税人自行申报相结合的征管方式,代扣代缴义务人向个人支付所得时必须同时向税务机关申报,对扣缴义务人不按规定扣缴和申报缴纳税款以及不按规定报送有关信息资料的,要规定明确的法律责任和相应的惩处办法。
五、结语
个人所得税已经成为我国税收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很多领域。由于现实生活中利益多元化、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制度不够健全,也由于一些人心理需求脱离社会现实、盲目的拜金主义和强烈的个人利己思想,导致价值观扭曲,善恶是非颠倒,社会责任感丧失,不择手段追求经济利益;加之一些地方管理松懈、监督乏力、打击不力,使得一些违法犯纪的偷漏个人所得税的舞弊行为日新月异,越演越烈,使得个人所得税的审计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所以我们必须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个人所得税体系,真正发挥个人所得税在我国税收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国际税讯》.1997,(4).[2]数据来源.1991-1998年数据来自《中国税务年鉴》[M].1999年和2000年数据来自《中国财政年鉴》[M]和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快报》[N].[3]引自:中国税务报[N].2002-1-7.[4]廖涵,王平.地下经济——成因及条件分析[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3,(3).[5]梁朋.税收流失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6]朱为群.税法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7]吴佩江.税法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8]北京市地税局编.个人所得税调研报告选集[M]. 1999.
第五篇:税法论文
谈谈我国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
———— 税法论文
姓名:岳耀
学号:12201244
班级:12会教甲班
一、摘要
近年来, 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的重要性越来越到社会各界的认同, 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国外本着适度干预, 注重横向公平, 追求经济效率与税收效率并重的原则, 进一步减少并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文章通过对我国现行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的分析以及与国外先进经验的比较, 总结出我国目前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进一步得出税收优惠政策调整的原则及具体措施选择。
关键词:增值税优惠政策措施
二、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意义及其原则
税收优惠是国家税制的组成部分, 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目的, 通过给予一定的税收收益而对纳税人实行的税收鼓励。税收优惠反映了政府行为, 是通过政策导向影响人们生产和消费偏好来实现的, 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不把实施税收优惠作为引导投资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机会、刺激经济增值增长的重要手段加以运用。一般来说税收优惠包括: 税收减免、优惠退税、亏损抵补、加速折旧、税收抵免、税收饶让六种形式。
三、我国现行增值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型增值税造成重复征税和税负不公,难以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的税收环境目我国采用生产型增值税,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这对加强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宏观财力平衡造成过大压力,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生产型增值税使得生产成本中的增值税抵扣不彻底,导致重复征税及税负分配不均问题较为空出。具体表现在:
1、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使产品价格部分含税,不利于产品的公平竞争在生产型增值税条件下,由于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不能抵扣,因此产品成本中包含了这部分不能抵扣的增值税。
2、实行生产型增值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实际税负高,不利于高科技产业及基础产业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基础产业因资本有机构成较高,产品成本中固定资产投入的比重较大,由于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少,这些企业所承担的实际税负要高于一般企业。这样的税负结构不利于高科技行业及基础产业的发展,不利于加速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
3、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使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受到抑制,不利于贯彻当前形势下通过扩大投资,拉动需求的宏观政策在增值税税制改革之初的宏观经济条件下,增值税的设计,除了考虑财政需求,同时为了解决投资过旺、过滥的问题,控制投资行为,选择了生产型的增值税,但在现实经济环境下,要求多种渠道扩大生产性投资,制约消费,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生产型的增值税则显得难以适应变化了的经济形势。
(二)、增值税征税范围的狭窄和与营业税交叉,在实际运作中造成了一系列矛盾我国现行增值税范围包括销售和进口货物,从事加工、修理修配劳务。这就基本放弃对劳务的征税,出现了增值税与营业税的交叉并立,至使在实施中许多问题难以把握。
1、无法准确确定税收管辖权
突出表现在对纳税人混合销售行为和兼营行为的税务处理上。但实际当中纳税人的许多经营活动既可视为兼营业务,也可视为混合销售行为,很难分清。加上国、地税各自为政,造成管理上的复杂与混乱,同时也给纳税人偷逃税收提供了可乘之机。
2、增值税抵扣率和计税税率不统一,造成货物税负失衡主要表现在有些劳务属营业税征税范围,但与增值税购进货物相伴而生,于是款抵扣问题就立即暴露出来。如运输费用的税款抵扣问题的处理规定允许运费按7%的扣除率扣除,由于规定的计算扣除率均不同于适用增值税税率,致使税负后移,加重了下一环节的税收负担。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增值税以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的设计原理,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税负公平的立法原则,对税制在不同生产经营环节间的平稳运行产生了制约影响。
3、破坏了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内控机制
由于劳务交易不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而使用普通发票,而允许对部分芝务进行中,使普通发票进入增值税/链条0中,弱化了其交叉稽核的制约作用,导致国家税款的流失和增值税征管的难度加大。
(三)、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不尽完善,使增值税的实施偏离了其基本目标
增值税的税收优惠主要表现为免税,而免税是与征税范围大小联系在一起一个概念,当增值税涉及到的人、经济行为越多时,免税的范围就应越小。免税实际上相当于被排除在增值税在这个连惯全面的体系之外,是对增值税原则的一种偏离,它使增值税体系出现了残缺与疏漏,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其范围,我国现行增值税优惠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优惠措施过多过乱
现行的减免税从减免对象看,有按贷物划分的,也有按生产和流通环节划分的;而且,在多数优惠政策属照顾、过渡性质。没有很好的体现政府的产业政策导向。同时,优惠政策增加了增值税征收管理的操作难度。
2、优惠措施妨碍了增值税作用的发挥,增加了扣税环节中的矛盾和问题当免税货物进入应税环节时,由于无进项税款可供抵扣,使应税环节税负加重。同时以前环节已交纳的增值税无法抵扣,又会造成重复征税。当应税货物经过减免环节最后用于出口时,则免税环节前的已征税款无法计算退税,造成退税不彻底。
(四)增值税征管方面的许多制度没有建立健全,致使征管成本加大,同时造成税源流失严重增值税从理论外来看是先进和合理的税种,但要保证其在现实中的合理性,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征管环境和较为完善的征管制镀。但我国目前增值税的征管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增值税专用发票存在不规范使用和非法使用的问题
由于增值税专用发票旬扣税唯一凭证,因此,增值税专用发票在抵扣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能否按理论依据使用好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关系到这次增值税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实践证明,总体上说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和使用都非常严密,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2、缺少增值税稽核检查的先进和有效手段目前税务部门对增值税稽核主要靠人工手段,效率低、效果差,致使纳税人利用专用发票犯罪的问题无法进行有效控制,造成税源流失严重。增值税核查中,专用发票的核查是一个重要内容,专用发票的稽核作为扣税前的重要一环是一项十分细致深入的工作,必须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网络及既有税务征管经验,又有计算机操作经验的人材才能实现。
3、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划分不尽合理,形成了增值税征收中的一系列问题
(1)、抵扣政策上的不一致,一定程度造成小规模纳税人的经营劣势。现行增值税规定小规模纳税人不得自行使用专用发票,无疑使得小规模纳税人因不能给购货方提供进项税款抵扣凭证,增加购货方税负。在同等价格下,购货方往往转向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供货方。即使采取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但扣税额只有货款的6%,抵扣不足,仍不会使小规模纳税人的经营竞争处于劣势。同时,按销售额6%的税率征且进项税款不得抵扣,使增值税链中断,也使部分小规模纳税人所承担的实际税负比一般纳税人要高。税收的中性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体现
(2)、不加区别地放宽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造成征管方面的负作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管理对增值税正常运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增值税纳税人管理出现偏松的倾向,对那些销售额没达规定标准,财务核算不十分健全,不经常发生应税收入的企业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为一般纳税人管理带来隐患。
五、发达国家增值税优惠政策的借鉴
1、广泛的增值税征税范围。
增值税主要表现为商品劳务税, 因此, 理想的增值税应是一个征税范围具有普遍性的税种,其征税范围应包括农林牧业、采矿业、制造业、能源交通业、商
业及劳务服务业等各行各业。从国际上开征增值税的国家来看, 凡增值税课税范围覆盖到零售环节的国家, 除对商品销售普遍课征增值税外, 几乎都把劳务提供列入增值税课税范围,尽管征收范围有宽有窄, 但总的趋势是征税范围不断扩大, 从而使增值税不断的由选择征税而趋向于普遍征税。
2、规范的增值税免税政策。
与我国不同, 许多国家的增值税免税并不表明政府不再对这些项目征收其他商品劳务税。
在具体操作中, 国外一般将农民作为纳税人看待, 实际征收中允许农民根据一定的法定条件自愿选择免税或纳税。如选择征税, 就必须按规定建立会计账簿, 按正常征收程序纳税, 即购进农业投入品是按发票抵扣进项税额, 销售农产品时
开出发票将增值税作为价格的附加, 向其购买者收取;如选择免税, 则可获得销售额一定比例的进项税额补偿, 它等于加价比例乘以销售价格。销售额比例统一, 适用于所有民, 该加价可以作为农产品购买者的进项税额从其销项税额中扣除。
3、增值税与其它商品劳务税配合使用。
大部分国家为了避免增值税和另一种谁对同一笔交易双重征税, 对已征其他间接税的交易项目免征增值税, 或免征增值税的项目另外征收其他间接税。目前, 世界发达国家在以“降低税率、拓宽税基”为主要措施对所得税制改革之外, 还谨慎地改变税种组合。
六、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调整的具体政策选择
1、加强小规模纳税人征税管理。
增值税纳税主体制度改革的理想目标是实行单一主体制度, 在普遍推广税控装置的同时, 应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降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门槛, 逐步将所有纳税人都纳入一般纳税人管理。要进一步要加大税法宣传力度, 针对小规模纳税人的法人代表及主要负责人、办税人员, 宣传有关小规模纳税人的一些政策, 明确建账建制、发票使用、偷税及其法律责任等, 使其真正做到知法、守法, 自觉诚信纳税。
2、降低低税率商品适用的税率, 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
根据我国国情, 适用低税率档次的货物的具体范围应限于下列三类: 一是煤炭、有色金属矿采选产品、非金属矿采选产品、水力发电等资源性产品;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如绣品等;三是计算机软件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第一类产品属于中间环节的产品, 一般不会进入流通领域, 生产企业(包括专业批发企业)销售产品表现为单一性, 不会带来企业核算与纳税的作困难, 且随着税款抵扣机制的运行, 增值税的总体收入并没有减少。对这些产品实行低税率有利于生产经营此类产品且核算不太健全的小企业与个体经营者遵从税法。第二、三类产品特征明显, 便于识别, 在税收征管中不会出现太大的操作困难。对比我国现行政策, 在增值税优惠政策改革中, 对第一类产品可确定 10%的税率;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将运输业并入增值税征管;对高新技术企业购进的用于科技开发、研制与试验的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金允许分期分批实施抵扣。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 将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服务业等行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
3、规范涉农税收优惠政策。
今后应进一步提高农民销售农产品缴纳增值税的起征点, 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全部放开, 让所有的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同时, 对农业生产资料征收规范的增值税, 取消农业生产资料的税收优惠。在免征增值税的情况下, 一些农资企业本身税负偏重。配套采取以下两项措施有助于减轻农资企业的税负: 一是对农资企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 允许其完全抵扣购进固定资产所含税金;二是进一步扩大征税范围, 以实现对农资企业购进原材料进项税金的完全抵扣。在取消农业生产资料税收优惠的基础上, 要对农业生产者实行退税, 即在对农资企业征收正常的增值税的基础上, 取消现行通过优惠农资企业间接优惠农民的做法, 对出售农产品的农业生产者按其出售农产品的数量退还其产品中所包含的增值税。由于出售越多, 所获退税越多, 其对农业生产者从事粮食生产积极性的激励作用将更为有效。可行的操作为: 对数量较少但财务健全, 且销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大农场、种植大户单独实施退税;而对大量的一般农户通过农村经济合作社进行整体退税, 由农村经济合作社领到退税款后, 再分发给各售粮农户。
4、逐步取消免税项目。
我国免税项目改革, 一是要全部取消对进口和境内采购及其设备实施的增值税减免政策, 包括税收减免、先征后返等, 以体现国民待遇。二是要取消现行众多的不规范的先征后返, 即征即退等优惠方式。要逐步取消增值税减免税政策, 根据增值税原理并经测算和对比分析,增值税在任何一个环节减免, 都是在不同环节之间的重新调整税负, 上一环节减免的税款在下一环节又被补征回来。由此可见增值税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增值税转型工作中需要各方面政策的配套进行。我们应该遵循增值税这一中性特征, 充分发挥其收入功能, 而尽量避免将其作为税收调控工具使用。要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如果将增值税扩大到所有劳务领域, 地方财政收入将会大幅度减收, 将面临重新划分增值税的分成比例问题, 也可考虑采取相应的针对性的转移支付方案。
七、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法制程度低,人治多于法制,随意性比较大,急待优化,因此,本文提出了我国现行增值税收优惠政策应在法制上、税制上、政策上、方式上、对象上进行优化的改革建议。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信:它的优化将会最大限度的实现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原则,那时我们的政府能够控制税收优惠的效果及支出规模,国家的税收法律和行政管理规范、透明,宏观经济稳定,市场潜力无限。当然,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过程可能是长期的、而且还会碰到很多困难和阻力,因为从我国税收优惠的实际情况看,优化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许多部门、许多人投身于这个过程之中。因此,我们必须踏实的做许多具体工作,才能收获实效。
参考文献
1、杨震: 中国增值税转型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M].北京: 中国财经政治出版社, 2005.2、尤克洋: 试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政策的完善[J].集团经济研究, 2006(3).3、苏建、孙立冰: 构建和谐社会的税收政策选择[J].当代经济研究, 2006(12).4、黄清宇: 我国现行增值税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时代经贸, 2006(12).姓名:岳耀
学号:12201244班级:12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