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名家名作赏析”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0:5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名家名作赏析”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名家名作赏析”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名家名作赏析”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名家名作赏析”教学设计

孙锡娟

一、第一单元课文及课时安排: 1.《藤野先生》(鲁迅)2课时 2.《我的母亲》(胡适)2课时 3.《我的第一本书》(牛汉)1课时 4.《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2课时 5.《再塑生命》(海伦.凯勒)2课时 6.作文:话题作文“母爱” 3课时

二、单元整体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均是名家之作,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有特色。因为引领学生真正领略文本深厚丰富的人文内涵非一日之功,得经年累月地熏陶感染方可入境。所以备课时我主要从艺术特色入手,总结归纳五篇文章不同的写作要领,并从语文主题丛书中选择相对应的文章拓展学习,从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指导与切实的训练。

1.从文本的重点入手学习《藤野先生》 本文的重点是“抓住人物的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塑造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以地点为突破口,梳理清楚文章的脉络。东京(相识前)——仙台(相识相交)——北京(离开后)。

然后再让学生精读在仙台相识相交这一部分,用小标题概括与先生交往的事件并分别概括出每个事件所体现的先生的品质。再启发学生感悟文本,做深层的思考:你觉得先生身上最打动作者是什么精神?作者对先生怀有深厚的感情,是在哪些语句中流露出来的? 第二课时阅读练习册上梁实秋的《我的国文老师》和丛书上冰心的《我的老师》。要求学生结合相关语句概括事件,并分析这两个老师的形象。

首先让学生分别找出两文中描写老师肖像及性格的语句,概括分析这分别是个怎样的老师?目的是教学生体会写人物时如何抓住人物的与众不同写出人物的典型特征。再让学生圈画出作者对两位老师的评价语句,分析透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样通过这三篇文章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如何去读和去写有关写人的文章有一个明晰的思路和大致的方向。

2.从细节描写入手学习《我的母亲》

这篇文章比较浅显,非常好理解,所以我选择了语文阅读丛书一的五篇写母亲的文章,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同时阅读这六篇文章,即毕淑敏的《青虫之爱》、林夕的《母亲的存折》、澜涛的《母亲的鞋架》、小乔的《母亲的目光》、林雪的《第一次拥抱母亲》。要求,用一两句话简要的概括出各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圈画出最感动你的语句。

第二课时让学生充交流:你最喜欢哪篇文章里的母亲?为什么,请结合课文最感人的细节描写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这样在多篇文章的阅读中,抓住细节描写这个主线,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并进行交流。既让学生明确了怎样的描写是细节描写,又让学生多侧面多角度的解读了母爱,对自己的母亲也有一个新的认识与理解。既让学生学了文,又让学生做了人。可谓一举多得。

3.从课文的主题入手学习《我的第一本书》

本文充满了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验和独特感受。课文浅显易懂,又耐人寻味。因此我选择了语文主题阅读丛书

(一)中的《把伤痕当酒窝》和练习册中的《永不贬值的财富》,与课文三篇文章一课时同时学习。因为三篇文章共同的话题是苦难,题目都运用了双关的修辞,行文思路都是先叙事后谈感悟,又特别适合对学生进行话题作文的指导与训练。

情境导入预习检测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三篇文章各写了什么事? 三篇文章作者所经历的苦难分别是什么?上课文中分别找出来交流。找出各文中表现作者对苦难不同态度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三篇文章题目的含义。最后总结归纳三篇文题的特点。这样通过这三篇文章的学习,既使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各种苦难,以及正确面对苦难的态度与一些实效的做法,也使学生懂得了分析双关类题目文章的要领,以及这种类型的作文的写作思路。

4.从肖像描写入手学习《列夫托尔斯泰》

本文的肖像描写极为传神,是肖像描写片段训练的好范文。但列夫托尔斯泰这个大家得让学生有个简要的了解。所以第一课时,主要通过学生搜集的资料和老师的补充,走进列夫托尔斯泰,了解他的生平,思想和主要作品。第二课时,以课文精彩的肖像描写为例,进行赏析和学写训练。以《猜猜他?她是谁》为题目,选择本班级的某一位任课教师或某一同学,描写其肖像,不得出现其名字和性别。并进行竞猜和点评。

5.从学写颁奖词入手学习《再塑生命》

《再塑生命》叙述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望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抒发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之情。第一课时了解海伦凯勒和莎莉文,解读文本:题目的含义?结合课文相关内容,评价这两个人。并探讨归纳海伦凯勒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课时赏析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邰丽华、丛飞、李春燕、洪战辉、王顺友等人的颁奖词,并归纳颁奖词的写作要领。然后为海伦凯勒或莎莉文或生活中的某一类你敬佩的人,写一段颁奖词,交流并点评。6.单元作文:话题“‘母爱”

要求:(1)题目新颖,较以前有突破。

(2)多角度选典型事例,突出母亲形象。

(3)有细腻的细节描写。

(4)首尾要有出彩之处。

(5)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第一课时限时写作,第二课时作文讲评,第三课时二次修改。第二课时作文讲评时,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我以语文主题阅读丛书一为例,让学生在前三个单元的目录中寻找吸引自己的文章题目,并把它写在黑板上。然后分析归纳拟题的类型:

(1)直白式——直接用人称、人名或主题做题目。例如:《藤野先生》《我的母亲》《我的老师》《我的国文老师》《荔枝》;

(2)事件细节式——用事件的的某个感人细节做题目

如:《悄悄跟在你身后》、《第一次拥抱》、《母亲的鞋架》、《母爱夜无眠》、《青虫之爱》

(3)比喻式——双关类词语

如:《母亲的存折》、《妈妈的味道》、《把伤痕当酒窝》、然后再上丛书中找出自己最欣赏的开头与结尾,朗读并交流喜欢的原因。

我再从中帮助学生归纳出常见的开头类型:环境渲染式开头;开门见山式开头;人言哲理式开头。常见结尾类型:环境渲染式结尾;感悟哲理式结尾;对己影响式结尾;韵味无穷式结尾。

经过这样一堂课的指导与训练之后,我让学生再修改此次的作文,作文收上来之后我惊喜的发现学生在拟题与开头结尾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例如出现如下一些优秀题目:

马静雯的《爱随馨香走天涯》、杨加琪的《有一滴泪将梦点醒》、李文秀的《永不停息的溪流》、胡常建的《那座挺拔的山——父亲》、邹文静的《藏在米粥里的爱》、张志伟的《母爱之花,开在枝头》、朱孔宇的《椅子上的父爱》、高月婷的《温暖的白开水》、马兆敏的《尴尬课堂,领悟老师艰辛》、杨泽成的《最后一件武器》、于文俊的《目光中有一种东西叫爱》。

三、附课时教学设计《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了解文本中不同的苦难。

2.针对具体语段,感受主人公所经受的不同的苦难。3.结合具体语句感悟作者对苦难的态度。

4.概括三篇文章的文题特点,梳理总结双关类作文的注意事项。教学重点:结合具体语句了解和感悟主人公所经历的苦难及对待苦难的态度。

教学难点:概括三篇文章的文题特点,梳理总结双关类作文的注意事项。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当代哲学散文家周国平的女儿妞妞,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患有绝症。带着这种绝症,这个可爱又可怜的小生命度过了短促的一生。这个昙花一现的小生命,让她的父亲在爱与哀的纠结中,对苦难有了深刻的感受。他说:虽然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但我只是个普通人,我不是英雄,我宁要幸福,也不要净化心灵。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三篇和苦难有关的文章。(教师板书课题:我的第一本书、把伤痕当酒窝、永不贬值的财富)

二|、预习检测:归类识字,连词成文

1.注音:蒯(Kuai 姓氏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2.连词成文展示并点评(1)所用词语的数量多少(2)词语运用的是否恰当(3)题目拟得是否吸引人(4)想象是否合理丰富(5)构思是否有创意

三、初读文本,感知文意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三篇文章各写了什么事?

教师提示记叙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公式 :

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1.作者深情追忆童年时与同学共用第一本书的故事。2.杜女士乐观面对逃难、车祸的故事。

3.作者不忘当年众乡亲,尤其是瞎婆婆资助我上大学的事。

四、研读文本,体验感悟

1.三篇文章作者所经历的苦难分别是什么?

教师明确:贫穷和、逃难和车祸 2.分别找出《我的第一本本书》和《永不贬值的财富》两文中,表现贫的语句。

学生交流,教师明确:

(1)书和红薯在村里都是稀奇的东西。

(2)乔元贞一本书都买不起,两人合用一本书。(3)班级里只有三个学生。

(4)父亲用了一晚上时间为孩子修补课本。(5)教师没有其余的教材,学校只上《国语》课。(6)家里点的是昏黄的麻油灯。(7)包书皮用的是牛皮纸。

(8)上大学在偏远的山村是新鲜事。(9)“我”的学费是乡亲们帮助筹集的。(10)桌上零碎的人民币。

(11)瞎婆婆的两元钱是卖了十斤地瓜皮子换来的。

3.找出《把伤痕当酒窝》中表现主人公车祸严重程度的语句,并说说杜女士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交流,教师明确:

骨头断了,多处流血,脸上受伤的地方成了一个大酒窝。

4.找出各文中表现作者对苦难不同态度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学生交流,教师明确:

(1)牛汉:人不能忘本(心酸、沉重)

(2)张正直: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感动、感恩)

(3)余秋雨:把一切伤痕都当酒窝(乐观、豁达)

发布时间: 2014-02-13 10:18:58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我要评论()

五、拓展迁移、写作引领

1.学生分组讨论归纳三篇文章题目的含义。教师明确:

(1)“我的第一本书”(本义是指我的半本教科书,实质是指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

(2)“把伤痕当酒窝”(本义是指车祸后留在脸上的伤痕,实质是指人生的风雨挫折)(3)“永不贬值的财富”(本义是指瞎婆婆给我的“二元钱”,实质是指教我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2.总结归纳三篇文题的特点:

都用双关的写法,通过叙述事件写本义,通过议论抒情以感悟写喻义。

六、课堂小结:

1.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回报在苦难时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要用 乐观的心态,对待我们不能阻挡的生活中的各种苦难。

2.分析双关类文题的含义时既要写出本义,又要写出喻义。3.写双关类题目的作文时,要用充足的叙事写清本义,要用深刻的议论抒情写出自己的感悟,点明文题的喻义。

七.作业

1.整理三篇文章文题的含义。

2.搜集有关苦难的名言警句两条并背诵

3.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及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300 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苦难的认识。

附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把伤痕当酒窝永不贬值的财富(双关)(心酸、沉重)(乐观、豁达)(感动、感恩)

苦难

(作者单位:吉林省抚松县万良镇中学)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手指教学设计

手指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六年级下第5课 教材分析: 这是继四年级上册《白鹅》后,孩子们第二次接触到丰子恺的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文章秉承了丰子恺先生一贯的风格: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教学这篇课文,重在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是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并能学习用这样的方法写作。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依据这一目的,紧扣文前“阅读提示”所提出的学习目标,安排了“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课文,感悟写法,迁移运用——总结提升,领悟道理”等教学环节,重在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关注语感,引导学生紧扣语言,体会情感,上出“语文味”,让情感体会更自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养尊处优、附庸”等词语,并能积累表示手的动作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相配合,力量更大的道理。

3.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并试着在写作中应用。

教学重难点:

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体会表达效果。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语言特点,在写作中也能应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事物,因为我们的司空见惯,所以很容易“熟视无睹”,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正是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却很少去细细观察的一样宝贝——手(指着黑板上事先画好21·世纪*教育网 的手指图案)

1.你能说出带“手”字的成语吗?

2.你们知道的还真多,老师禁不住要向你们竖起大拇指。(老师手势演示)如果把大拇指方向朝下,或者伸出小指,则表示——(小瞧人);伸出食指,另一手插腰,则表示——(指责人);伸出中指、无名指、小指则表示——(表示ok,真不错!)„„

3.看来,在生活中,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根手指,都能让我们相互交流。关于手指,著名作家、漫画家丰子恺观察得比我们更细致,他还为此写下一篇有趣而意味深长的文章——《手指》(出示课件2:手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打开课文,为帮助我们学习课文,这篇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中为我们提出了一些学习建议。请大家读一读“阅读提示”,想一想:“阅读提示”中提出了哪些学习建议? 2.学习建议(出示课件3:阅读提示)

(1)认真读课文,想想作者写出了五个手指的什么特点?(2)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3)和同学交流这平平常常的手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3.请同学们带着第一个问题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文章读通顺,并把对第一个问题的思考标注标注在文中插图上。

4.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字词:

第一组:填写合适的词(单击课件4:第一组词语)

()算盘()螺丝()药末()脂粉()钢琴()胡琴()纽扣()算盘()戒指()鼻涕

第二组:(继续单击课件4:第二组词语)爱憎

强弱 美丑()()

第三组:(继续单击课件4:第三组词语)相貌堂皇 姿态窈窕

接触秽物

搔痒 附庸

渺小 养尊处优

薄弱

第一组反馈时重在积累动词,并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还能试着说几个。

第二组反馈时注意纠正“爱憎”的读音。比较习惯念第四声,而正确的应该念第一声。并能积累这样反义词组成的词语。

第三组反馈是重在读准读音,大致了解“秽物、窈窕”等词语的意思。

(2)反馈“作者写出了五个手指的什么特点?”(出示课件5:自读思考的问题)大拇指:不美,最肯吃苦 食指:不窈窕,工作复杂

中指:相貌堂皇,养尊处优

无名、小指:秀丽可爱,能力薄弱

(学生全部说完后,出示课件6:每个手指大致的特点)

三、品读课文,感悟写法,迁移运用

1.过渡: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每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请你再细细地读一读课文2-4自然段,你觉得哪根手指写得特别有意思,想想有意思在什么地方?并写写旁注。(按第六页上返回键,回到课件3:指示第二个问题)

2.交流感悟(出示课件7,根据学生回答,随机点击相应的手指链接。)

(1)预设一:学生觉得大拇指很有意思。(单击“大拇指”三个字,进入课件8)①姿态不美:(点击“算不上美”,进入课件9:写姿态的话)

课件出示: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身材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

从哪几个方面写形状特点?(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你觉得大拇指的形象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憨厚、老实„„)体会作者的风趣。把这种感觉读出来。②最肯吃苦(点击“最肯吃苦”,进入课件10)课件出示:

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讨好生活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肯吃苦?(作者举的例子中)联系生活,想想,你的大拇指还有什么作用?

(师说总起句,请几个学生说大拇指其他作用,连成排比句)——(在这个训练中,体会作者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来写大拇指的肯吃苦,并能练说排比句,从说到写,为最后的仿写作铺垫。)

C.此时,大拇指在你的心目中,除了是憨憨的、老实的,你还想用什么词语来夸奖他?(任劳任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D.进行感情朗读,升华认识。(交流完“不美”或“吃苦”后,点击返回键,回课件8:描写大拇指的话)(排比句部分语速可以稍快)

E.教师小结:丰子恺先生举了很多例子,用上排比句的修辞手法铺陈了大拇指所干的种种费力的事,使大拇指给我们读者留下了踏实肯干的“老黄牛”形象。(大拇指部分交流完后,点击右下返回键,回到课件7,继续下一根手指的交流)

预设二:学生觉得食指很有意思。(单击“食指”,进入课件11)课件出示:(描写食指的那段话)

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在拇指相助,终是以他为主。

①生谈有意思的地方。(食指身处险境却机敏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特点)②你是怎么感受到的?(小结写法)③指导朗读。

(食指和大拇指运用的写作手法相似,如果学生先说到食指,那么食指这部分重点交流,大拇指这部分的教学可简单些,视学生的回答而定。(交流完食指,点击返回键,回到课件7)

预设三:学生觉得中指的“养尊处优”很有意思。(点击“中指”,出示课件12)课件出示: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①从字面上理解养尊处优的意思:生活在尊贵,优裕的环境中。②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养尊处优”。

中指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处在众手指簇拥呵护下的良好环境之中。即文中提到的有“两个保镖”,做事因为身体工出工不出力。因此中指是——幸福的、优越的、高傲的„„这就叫做“养尊处优”。

③体会运用比喻的手法幽默诙谐的语言感受中指的养尊处优。④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其特点。

预设:学生觉得“无名指和小指”很有意思。(点击“无名指”,出示课件13)

①抓住重点词“附庸”来理解无名指和小指的特点。你从哪些描写当中感受到无名指和小指“附庸”的地位。

自己能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重点词“掏掏”“抹抹”“无过于”“只是”“而已”(单击变红)。

其他事情都要在别人的扶持下才能完成。②指导朗读前半部分。③感受设问句: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出示课件14,兰花指图片)

课件出示兰花指图片,感受贴切的比喻“最优美的两瓣”。

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小结:

是啊,这五根手指的确是各有不同的姿态,各有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板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返回到课件7,单击出示8个字)4.小练笔:

(1)谈话过渡: 我们看,在作者的笔下,五指的神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而这一切,都源于作者运用了多种表达方法。

(2)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丰子恺先生的写法。我们可以选择以下两个话题中的一个,恰当运用今天学到的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点击8个字,出示课件15:练笔要求)课件出示话题:

①请同学想想你的五根手指为你做了哪些事?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写(可以为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伸冤“哦)

②从五官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官”,模仿课文的写法来写一写。练笔交流,适时点评。

四、总结提升,领悟道理。

1.那么作者从这五根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手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出示课件16:写出道理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生读此句,谁能用上关联词语把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两句话连起来说说。(出示课件17:两个句子)能否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抓住人各有所长,团结合作,发扬优点,才能把事情做好。)(相机板书一些关键词;比如团结、合作等)

师小结:其实,在一个集体中,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不仅要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还应该看到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团结协作,这样就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五、阅读链接,升华主题

1.感谢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让我们一起来赞美他。(出示课件18:小诗)配乐诗朗诵:《手》

感谢丰子恺先生为我们带来的风趣幽默的文章,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这位作者(相机推荐学生阅读丰子恺先生的其他优秀作品。)(出示课件19:作者简介)

六、板书设计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团结协作力量大!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文本最大的作用,我想,在处理教材时,不能面面俱到,有所取舍,详略得当。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难点定位于“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手指的特点的。”也就是教学的第三个环节——细读课文,品悟写法,迁移运用。在这个环节中,对于五根手指的描写,由于大拇指和食指比较相似,所以就决定细细品味其中的一段,中指的教学则用“养尊处优”一词牵动整段文字,“无名指和小指”采取重点词语突破的方法。在写法感悟上,在大拇指和食指上花的时间比较多。希望这样能节省出随堂练笔的时间。事实上,时间还是挺紧张的。学生在练笔时,为中指等“拨乱反正”的挺多,这也是和他们的生活实际相符的,对一个常年动笔的人来说,笔杆都要依靠在中指上,长年累月,甚至都有点变形了,倒并不是丰子恺笔下的“养尊处优”。

第三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学习目标

1.感受和体悟作者在咏物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2.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

3.学习课文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养成带着感情观察事物,并在观察中把握事物特点的习惯。

4.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5.学习在写作中适当地展开联想,通过联想丰富写作的内容。6.跟别人交流思想时,能够围绕话题,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

《海燕》

2课时 《白杨礼赞》

2课时 《石榴》

1课时 《马说》

2课时 《紫藤箩瀑布》

1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鸟》专题

2课时

三、单元总体分析 单元主题定位: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虽然都是写物的散文,但表现的手法又各有特点,教学的设计既要着眼于这一类文章的共同特点,又要针对每篇课文的个性特点。《海燕》和《白杨礼赞》《石榴》都运用了象征手法,但《海燕》是一组形象的象征,这些不同的象征物构成一个群体,组合起来表现主题,《白杨礼赞》《石榴》主要通过揭示白杨树、石榴这一主要形象的象征意义表现主旨,《紫藤萝瀑布》则是写作者由紫藤萝所获得的人生感悟。从语言看,《海燕》是散文诗,语言具有更强烈的抒情性。所以《海燕》的教学要更注重朗读和吟诵,把课文的背诵和文章的欣赏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可以借助其他媒体帮助学生领悟课文,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一组形象之间的关系。《白杨礼赞》《石榴》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阅渎中理解物的“形”与“神”、物与象征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一致。结构上,《白杨礼赞》又要复杂一些,可以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把握文章的层次,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石榴》的教学可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利用“探究•练习”或设计一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并稍加点拨则可。《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可以由文章对紫藤萝花的描写人手,解读文章所蕴涵的哲理。无疑,作为一组散文,教学中都要加强学生的朗读,但要注意把朗读和具体的教学目标相结合,使朗读为学生感悟课文、理解课文服务。单元课文简析: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文章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井必将取得胜利的前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对象征意义的理解:这篇散文诗的思想是通过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对象征意义的理解,要从作品整体上和主要方面领会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防止牵强附会。理解本文的象征意义,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是: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反动和腐朽势力的革命浪潮风暴,而狂风、乌云、闪电、响雷则是暴风雨的前奏,为什么却说它们象征反动势力呢? 《白杨礼赞》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文章主题的理解:本文运用象征手法,以白杨来象征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文章抓住白杨外形上的特点一一“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然后联系白杨生长的环境,揭示它“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气质,这就远远突破对白杨树外形的描写,而是赋予它特定的意义,从而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理解象征手法和文章的主题,必须认识白杨树与歌颂根据地军民二者之间的这样两点内在的联系:

《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以状物抒情的方式颂扬了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作者在形象地描绘了石榴树、石榴花、石榴果以后,直抒胸臆,说“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这里从宇宙和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称颂夏天,实际上是把夏天象征为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热情和勃发的生命。而石榴树在作者的眼中,又是夏天少数开花的树中“最可爱的一种”,石榴的花又因它的形态色彩美和精神美,因它那“奇迹”般的充满“妙幻”的发展变化美,成为石榴树“最可爱”的部位,要是没有它,夏天将显得黠然无光、索然无味,所以把石榴花视为“夏季的心脏”,充分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马说》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诉诸形象思维,它的创作手法常手法常以比兴为主。韩愈的《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见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摆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也可以议论,或议论兼叙事,将叙事和评论结合起来,以说明一个道理。“马说”即谈马,论马的意思,可见这种文体是议论性的。也称“杂说”。

教学重点难点是《马说》的说理方式和托物寓意的写法。封建统治者识别人才的态度及社会主义国家用人的方法与制度。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作者从眼前的实景一一盛开的紫藤萝花写起。融情于景,由情人理,在写花中抒发了积极的人生情怀,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惜时而行、焕发活力的积极情怀。文章以小见大,一线贯穿,体现了作者洞察自然,熟谙人生的深厚功力。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理解作者关注生活、自我砥励的情怀。

文章在写紫藤萝花中自然巧妙地揭示了人生哲理。阅读时要能借助于对写作时代背景的认识。了解赏花与写生活之间的联系,揣摩文中描写心情的语句,体味作者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的丰富情感。探究作者观景赏花之情与“加快”生活“脚步”之间的联系。感受自我砥励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怀。淡紫淡香的藤萝花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时而流动欢笑,时而活泼热闹,时而欲绽笑容?而作者记忆中的那棵紫藤萝又为什么会让人产生遗憾?这看起来只是作者赏花的心情,其实这既与花的盛衰相关,更与现实生活、与时代进退密切相关,写眼前紫藤萝花的盛况,其实是在写进入新时期的我国社会沸腾的、发光的、芳香的生活,而写记忆中产生的遗憾也正是写那个留给人遗憾的时代。是为了反衬今天生活的美好。

写作和课文的结合点是联想的运用,可以结合《海燕》《白杨礼赞》《石榴》等课文让学生理解运用联想对于丰富文章内容、表达思想感情的意义;再通过其他一些例子(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例子互相交流,教师作适当评点),让学生了解联想的基本方法。要避免在概念上花精力、做文章,要让学生在具体的例子中悟得联想的方法。设计的三道作文题,训练的点都在学会联想。第一道题写“咏物抒怀”的作文,要让学生懂得写这一类文章首先是要有真情实感(或者是有真情实感要表达,由情感联想到一个适当的载体《物》,或者是一定的物触动了自己情感),还要求对所写的物比较熟悉,能够把握物的形与神的特点,并能把这些特点表达出来。第二道题是半命题作文,虽然也是写联想的文章,但不限于写物,所联想的内容也没有明确的限制,可以想到一个道理,也可以联想到一个社会现象、自然现象„„但要引导学生注意,无论是怎样的联想,两者之间都必须有内在的联系,而且联系的展开还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第三题的要求则比较高,必须要能写出自己比较独到的感受和见解。口语交际的内容是“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开话題”。要指导学生学会把握交际中的话题,学会在短时间内整理自己的思想,表达时注意说话的层次和条理。学情分析

以前学生学过一些写景抒情的文章,但本单元的文章大都运用象征手法,要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必须了解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作者的遭遇等内容,这就使得学生的课前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预习习惯的养成要在本单元学习之初就抓紧。此外,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联想能力,但要针对某一事物进行深入、丰富的联想,能力尚欠缺,本单元的课文在这一方面堪称典范,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学习感悟。

第1课时 《海燕》(一)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及海燕的形象。

课前学习: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争情况以及作家和作品的发表情况。(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对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读海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童年的朋友》,联系旧知,初步熟悉作者的情况。出示文字,请学生思考:这句话写得是谁?是谁写的?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大家会领略到别样的风味。倾听、思考、回答、并简介作者。例句:1.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2.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2 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注意停顿。指导学生朗读,参与评议。听朗诵做标记。

学生自由朗读。

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节读给同学听,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同学评议。问题设计: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海燕,要求尽可能说得完整。

学生或独立完成,或三两人讨论完成。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二、局部精读,找海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设计:(1)文章为海燕的出现设置了怎样的环境,你能分别用三个短语概括吗?(2)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环境? 划出描写环境的句子,理清三幅画面,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思考环境描写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2 问题设计:(2)海燕在这样的环境中表现怎样?

圈点勾画描写海燕动作、神态等方面的字、词、句进行赏析。组织交流评价

海燕在飞、海燕在叫、海燕在笑

交流、评价

课后学习:1.反复朗读课文。

2.课外阅读同题材作品 第2课时 《海燕》

(二)教学目标:1.能说出对比衬托的作用。

2.理解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写法的作用。

3.培养学生朗诵的能力,通过朗诵进一步体会作者对革命前途的深刻信念和炽烈的战斗情绪。

一、精读课文,说海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复习导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设计:(1)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是大海的主角,那么,海面上还有其他海鸟吗?写海燕为什么还要写其他海鸟?

(2)看到海燕搏击风浪,你会联想到什么?高尔基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个勇敢乐观,渴望暴风雨的海燕形象?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问题教师引导讨论,指导学生阅读页下注释(1),补充介绍写作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引出“象征”这一名词,并由学生最后归纳出文中各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象征手法 听讲、介绍写作背景,归纳各事物的象征意义。

二、质疑解难,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鼓励学生提出课堂上仍未解决的问题 质疑、交流、解答。

如修辞手法的作用、象征与比喻的区别、破折号的作用等问题。2 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青松——

鲜花—— 练习、交流

三、再读课文,提升水平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组织开展小小朗诵会 自荐或推荐同学朗读 表现优异者可给予一定的奖励。课后学习: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

2.请你想象一下,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写一个作文小片断。第3课时:《白杨礼赞》

(一)学习目标:1.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说出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2.能说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前学习: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观察、思考 多媒体展示白杨画卷 2 简介作者,解题,何为“礼赞” 发表见解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问题设计: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参考:高原风景图

白杨特写图

物人联想图)

圈点勾画,归纳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二、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问题设计: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

的树,也是的树”的句式表达,并阐述理由。

阅读课文,思考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白杨树的平凡与不平凡之处。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外在美、内在美。练习、朗读、归纳、交流

问题设计: 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让作者联想到了什么?你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吗?

根据学生回答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介绍写作背景。

多媒体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4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

课后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七节 第4课时:《白杨礼赞》

(二)学习目标:1.能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写作手法

2.能结合具体句子分析语言的准确、优美等特色。课堂学习:

一、局部精读,分析写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复习导入,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作者为什么要热情的赞美它?

回忆、思考 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问题设计:作者除了通过外在形象、内在精神直接写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还通过什么方法来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圈点勾画,思考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开头描写黄土高原以及结尾对楠木描写的作用,并引导学生不仅关注段与段之间的对比烘托,还要注意段落内部的对比,点出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进一步巩固对比烘托对表现主旨的作用。初步了解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二、深读课文,品味美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问题设计: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准确、生动、富于表现力。阅读课文,思考、作批注 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进行语言赏析、交流。问题设计: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讨论、交流。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如学生同意可理解为表现朴素的事物,也要用朴素的语言。如学生不同意,可让他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白杨树的外在形象。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

三、链接生活,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设计: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思考、交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象征运用(拓展练习):多媒体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第5课时 《石榴》

学习目标:1.能说出作者托石榴之物,言颂扬我们民族美好情操之志的文章主旨。

2.学习作者状物的形神兼备。

3.品位本文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课前学习:1.积累文中的字词,划出文中描写生动的地方。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猜谜导入:黄 瓷 瓶,口 儿 小,打 破 瓷 瓶 口,挖 出 红 珠 宝。小小坛子,装满饺子,吃掉饺子,吐出珠子。出示石榴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石榴花的外型及自己的感受。导入新课。

思考、观察、交流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词,并尝试以“动词+石榴”的形式理清文章的结构

自由朗读,思考问题设计:作者是以怎样的顺序描写石榴的?

思考,作批注 组织评价 交流、评价

二、比较阅读,赏析课文语言,探究课文主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创设:(1)出示对石榴的介绍,引导学生与课文语言进行对比。教师可提供示范。(2)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比较阅读,品味语言,作批注。

石榴,一名“安石榴”。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有针状枝,叶对生,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无毛。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常呈橙红色,亦有黄色或白色。组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也要注意说明语言准确的特点。组内交流,讨论

问题设计:作者为何对石榴花独有情钟?请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并结合写作背景谈谈看法。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课文托物言志的主旨。

划出文中的关键句。补充写作背景。

三、迁移训练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我们还能赋予石榴哪些象征意?

练习、交流 例句:

(1)蜡烛:站得不端正的,必然泪多命短。

(2)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

镜子:

风筝: 布置任务:下面是两个寓理于物的例句,请你另选一件物品(例如“镜子”、“风筝”„„),写一个既符合物品特点,又包含生活道理的句子。

课后学习:1.摘录文中状物形神兼备的语句并背诵。2.课后练习三

第6课时 《马说》

(一)学习目标:1能准确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能用现代汉语讲述课文内容,识记文言字词。课前学习:1.收集古代名马的故事

2.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熟读课文。3.收集、整理作者生平及成就。课堂学习: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情景,请学生讲述所了解的名马的故事,并说出这些马成名的原因。如果它们没有落在名将或伯乐手中,它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学生交流资料,展开联想 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 教师纠正读音及讲解停顿。

评价交流 相互评价

二、翻译课文,识记文言字词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布置要求: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读懂课文。教师出示重点

字词(然后、故、虽、辱、于、骈、或、食、是、见、等、安、策、之、材、而、其)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划出工具书无法解决的难理解的字词,准备交流。组织交流。交流学习成果,共同讨论解决疑难词句。组织评价 自我评价

课后学习:1.识记文中字的读音和释义

2.课后练习三、四 第7课时 《马说》

(二)学习目的:1.理清课文结构,了解“说”的特点。

2.说出文章所阐述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课前学习:反复朗读课文。记识实词的词义。

一、复习巩固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复习导入 复习课文字词的读音和释义。

二、分析课文,探究主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设计:1.文章开头“伯乐”与“千里马”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要求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小组讨论、交流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讲解“说”的 特点。组织交流。交流学习成果问题设计:(1)用文中的话讲一讲,千里马有怎样的不幸遭遇?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谁将为它负责?

(2)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伯乐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 思考、交流

师生补充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三、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问题设计: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现代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念呢?是不是仍象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又或是怎样呢? 思考、交流组织评价,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辨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相互评价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思考、交流

如课堂上没有时间可安排在课后完成。课后学习:背诵课文

完成《马说》读后感 第8课时 《紫藤箩瀑布》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说出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3.结合具体词句赏析语言。

课前学习:1.查字典,自行解决课后生字;查阅作者生平资料,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熟读课文。

2.复习《幽径悲剧》中描写紫藤箩的段落。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导入:佛家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一株不起眼的紫藤萝引起作家宗璞的关注,她又从这花中感悟到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宗璞的《紫藤箩瀑布》。组织学生自读课文,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是一株怎样的藤萝。自读课文、思考、交流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思路(赏花、忆花、悟花)

二、精读课文,赏析语言,体悟感情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问题设计:1.一株藤萝的盛开用“瀑布”

来形容,你觉得合适吗?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吗? 思考、讨论组织交流评价,在分析藤萝生命力旺盛时

注意引导学生对字词、修辞等方面进行赏析。在分析生命长河的伟大时,注意引导学生对关键句的理解。交流、评价 3 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朗读

三、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出示《幽径悲剧》中描写紫藤箩的段落,请同学与本文中的藤萝进行比较。学生阅读,归纳异同点。季羡林与宗璞都经历过十年浩劫,为何他们的紫藤萝的情感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自主探究两位作家的藤萝情节同样是一株草,一棵树,一丛花,为什么有的人视而不见,有的人浮想联翩?同样是游览名胜古迹,为什么有人只感到好玩,有人却看到了文化、历史?你想过这样的问题吗?你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回答吗?

1.让学生学会发现、观察、思考、感悟身边的事。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道理。4 知识迁移能力强化

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文中另加一个能揭示本文主旨的句子。

例如: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能产生震撼人生的力量。

课后学习:去留心观察一下小草、小花、小鸟„„想一想,从它们那里能得到什么启示,请你仿照课文,写一篇文章来抒发心中的感情吧。

备注:以下几篇是《紫藤萝瀑布》课文的赏析,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以培养和提供学生的鉴赏能力。

1.诗意隽永的《紫藤萝瀑布》

散文《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充满诗意美的好文章。这主要体现在意象的美好和意象的隽永这两个要素上。

《紫藤萝瀑布》的意象,新颖独特,美丽动人。你看,那开花的紫藤萝,“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它泛着银光,响着欢笑,吐着芬芳,溅着水花,不停地生长着、流动着„„这是开花紫藤萝在整体上给作者的美感——壮美。如果在局部,从一朵朵小花去看,就有所不同。你看,那“张满了帆”的紫藤萝花帆是小小的,“舱”是尖尖的。“帆”色上浅下深,过渡柔和;“船舱”贮满琼浆,闻之醉人。这是紫藤萝局部给人的美感——优美。作者诉诸视觉、听觉和嗅觉的成功描写,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壮美和优美相结合的、有丰厚意蕴的紫藤萝之“象”。

“取象以传情”。紫藤萝之“象”显然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情志和审美感情。从眼前实景到“忽然忆起”的表象,作者进行了“取象传情,即物明理”的思维过程。如果说,紫藤萝整体上的“瀑布”状,形象地传达了作者激烈流动的思绪的话,那么,局部小花的“张帆”状,则暗示了作者拼搏进取、有所作为的愿望。

意象之“意”和整个作品的思想内容密不可分。所以散文的诗意美自然要求其思想内容的含蓄隽永。

《紫藤萝瀑布》思想内容的含蓄隽永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作者把开花的紫藤萝描写得那么辉煌灿烂,并以“瀑布”喻之,这强烈的情感显然已超越了对其自然属性的喜爱。紫藤萝已成为壮丽人生或壮丽事业的象征。歌颂紫藤萝,不仅意味着对既往的,可能因时代原因而“失去自我”的灰色惨淡人生的遗憾,而且意味着对现在的或未来的壮美人生的追求。第二,在那“文化大革命”中,岂止花儿伶仃,好人也要“挂在树梢,察言观色”,那可是个“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时代啊!今日可好,正本清源,拨乱反正,邓小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治国方略,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你看,那紫藤萝的“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这是作者的心在欢笑,这是全国人民的心在欢笑啊!第三,作品起笔于“我不由得停止了脚步”,驻笔于“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一“停”一“快”的呼应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内容。是的,“花和人都会遇到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们要汲取历史,鼓起生命的风帆,并将这种个人的努力,融入千万人的群体奋斗中,才能组成“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紫藤萝瀑布》可谓含蓄隽永。当然它的诗意美还表现在作者充沛细致的情感、精练流畅的语言等要素上,这里就不再谈论了。意象的美丽丰富、思想的含蓄隽永是《紫藤萝瀑布》诗意隽永的个性所在。

《紫藤萝瀑布》的诗意美,一如清风拂面,既明朗新鲜又耐人寻味。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11原作者:吴天柱,有删节)

2.谈《紫藤萝瀑布》的艺术魅力

这篇散文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立意的深刻。

作为状物散文,自然景观与主观情绪的和谐统一至关重要。文章写景不仅丰富多彩、氤氲生辉,而且精妙传神。作品中对紫藤萝的摹写既具体又抽象,既写实又空灵,它呈现给我们的与其说是一幅关于紫藤萝色彩的写生画,不如说是一幅关于生命勃发的写意图。作者借助于辉煌的色彩所形成的气势与活力,极状了紫藤萝新生后的生命繁茂与蓬勃,至于对每穗花的形态描写,简直就是一首生命力的赞美诗了。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这鲜活的生命带走了她心上关于生与死、手足情的焦虑与悲痛,带走了一切,使她获得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然而花的生命途径也并非一帆风顺,它和人一样,在历史的行程中遭遇着种种无可奈何的和人为歪曲的不幸。于是当作者从视觉描写转入到味觉感应时,就自然地从空间描画转入到时间的回顾,让人在紫藤萝命运的回溯中能感到历史的沧桑。花开花谢连系着人生命运的浮沉,花荣花枯交结着时代社会的兴衰。至此,紫藤萝已不再是纯自然生物,而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生命再生,象征时代更替,象征精神涅槃,象征美的不灭,象征心灵之花的重放。作者对紫藤萝瀑布的礼赞,是抒情主体的心灵之光对自然之象的烛照与感应,是她对生命活力的呼唤,是身心遭劫后寻求感奋勃兴的精神寄托,是人生在历史沧桑中解脱重负的心灵搏动。

其次,描写的细腻多姿和结构的玲珑精美也是本文美的特质所在。

文章的写景细腻而又有层次感,有色彩的摹画,有形态的绘制,有芳香的捕捉,从外象写到内质,从视觉形象写到味觉感应,用墨丰腴,笔致多变。

文章篇幅短小,玲珑剔透。结构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起笔到“不觉加快了脚步”收墨,前后呼应,首尾衔接,意脉流贯,结构严密,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以上便是《紫藤萝瀑布》艺术魅力之所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宗璞散文创作的非凡笔力。

(《名作欣赏》1992.5,有删节原作者:徐家昌)3.浅淡《紫藤萝瀑布》的语言美

宗璞认为“美言”是好散文的必备条件。她阐述说:“其实美言不在词藻,如美人不在衣饰,粗服乱头,不掩天姿。甚至不只在容颜的姣好,而要有气质、修养各方面的因素。”《真(情•洞见•美言》)可见作者的追求。

宗璞文章的典雅、壑练素来为人称道。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便是各种形式的比喻的广泛运用,最常见的明喻、暗喻、借喻不用说,这里仅就其特殊形式予以说明:

(1)凝缩的比喻

“紫藤萝瀑布”“蜂围蝶阵”“生命的长河”等,以最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最丰富的信息。

(2)扩展的比喻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由帆而舱而引出花的河流,各比喻句之间不再是孤单独立的,喻体间的某种联系构成一种意境,扩展了想像的范围,增加了语言的内涵。

(3)通感

紫藤萝“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调动沟通各种感觉,更真切、更完整、更具体地把作者的感受借文字传达给了读者。

所有这些五彩缤纷的比喻构成一个绚烂多彩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目不暇接。这些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不仅是为了追求语言的华美,也不仅是为了穷形尽相,更主要的是这些精美的语言表现出了作者的一种情感态度。我们揣摩文章,欣赏其语言艺术,尤其是比喻修辞时,应注意:其情感价值总是大于观感价值的。

4.《紫藤萝瀑布》美点寻踪

《紫藤萝瀑布》的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美在对盛开的藤萝花的渲染。作者对藤萝花的渲染,动人心魄。我们眼前是何等繁茂的一树花!它们流光溢彩、铺天盖地、生机勃勃;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呈现出明净的色调,像瀑布从空中垂下,显示出磅礴的气势,紫色条幅上的点点银光显露出生命的欢乐。在描写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写出了曲线,写出了动感,还写出了光彩、欢快、生动与热烈。这表明,美丽的藤萝花是全文的主体,作者是在写美,写生命,写活力,并在描写中表达出深深的情感。

美在“淡紫色”在全文中的弥漫。柔美的淡紫色弥漫全文,富有诗意和深意。那亮丽而柔和的色彩,不仅仅只用于表现藤萝花。当“我”在“辉煌的淡紫色”前“停住了脚步”,当“我”在紫藤萝瀑布前“伫立凝望”,当“我”抚摸“装满生命的酒酿”的“小小的紫色的花舱”,当“我”“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加快了脚步”,“我”所感受到的、所体味到的、所领悟到的一定不只是花色的艳美,是那花中闪现出的生命的美好、生命的欢乐、生命的灿烂、生命的辉煌震撼着“我”的心,让“我”感到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美在那充满生命力的“流动”。“流”字贯串全文,虚实相随。它有时候写花的美感与动感,花之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有时候写花的美好给“我”心灵的抚慰,“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有时候写盛开的藤萝花给人们带来新、美、力、乐的感受,“紫色的瀑布„„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们的心底”;有时候则表现着深刻而又含蓄的寓意——“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美在那曾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那曾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既给文章敷上了时代的色彩,又为作者的抒情议论预设了基础。“10多年前”是让人忧虑的年代,家门外那株紫藤萝的生命是遭到扼杀了的。作为“花”,它遭遇的是消失生命的不幸。而现在的紫藤萝则拥有灿烂与辉煌。从它的身上,“我”自然地感受到时代的进步给人们带来的盎然生机,那是“流向人的心底”的切切实实的感受啊。

美在卒章写志。文中深深打动我们的,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那个抒情段,它点题精妙。写花就是写人,写花就是写时代。如果说用花的不幸写出时代的不幸,那么写花的“辉煌”就是写时代的进步,表现人们在时代进步中的意气风发,表现新时代里社会的繁荣昌盛。

美文需要美读。“美点寻踪”,会让我们获得更加深刻、美好的感悟。

(《语数外学习》2001.3,有删节作者:余映潮)第9课时

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品味作者独具慧眼的联想。2.学习杨柳的永不忘本的高尚品质。3.培养联想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课前学习:收集古代诗人咏柳的诗句,并理解诗的意境。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导入: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诗词。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贺之章的《咏柳》和白居易的《杨柳枝词》,明确唐人写柳主要写杨柳婀娜的姿态。朗读、交流 阅读、理解 问题设计:丰子恺写了杨柳怎样的姿态,并从中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的主旨。朗读短文,思考、交流

二、比较阅读、拓展思维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问题设计:白杨树的力争上游和杨柳的下垂不忘本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思考、讨论、交流 创设情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你能从下列事物中产生怎样的联想?(雪、网、落叶、昙花)思考、讨论、交流

课后学习:阅读《杨柳》全文 第10、11.12课时

写作、修改

学习目标:1.了解联想的意义和具体方法。2.学会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第10课时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写作指导: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归纳他们的结构特点并寻找共性。回顾、思考、归纳 组织学生自学短文 自学课本中写作指导的短文 问题设计:我们在写作中运用联想,是不是只要丰富,尽量展开就行呢,我们能不能把我们所有想的内容都写到文章中去呢? 思考、讨论、交流 组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明确;联想不可胡思乱想,要符合事物特征;要符合生活逻辑;要选择想到的比较有意义的内容,力求使文章有一定的社会效果;写作需要我们想到的内容有美感,还要独特新颖。相互评价 要求学生任意选择写作训练一、二中的内容进行口头作文。思考,交流

第11课时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布置任务: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事物,展开联想,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咏物抒怀的作文。学生自定明确写作要求 写作组织学生自改 自己修改

第12课时: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组内交流,互改 2 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课后学习:收集同学和自己作文中的典型的病句进行整理、修改。

完成课本中的作文修改。第13课时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1.了解“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的重要意义。2.了解“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的三个基本要求。3.学会围绕话题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新课

人类是通过语言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的。人际交往中,运用口头语言表情达意,传递信息时,必须做到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使交际不离话题,这一点非常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倾听、思考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布置学习任务:

1.把你认为是重点的内容画下来,同桌之间交流。

2.怎样才能做到“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使交际不离话题”? 圈点勾画、思考、交流反馈交流

明确:要“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使交际不离话题”要注意三点:

1.必须有明确的中心。

2.言之有序

3.用词造句要规范。

技能操作训练

1.分析下面的事例,说说李瑞环的讲话好在哪里?

事例:(有一段时间,天津有些地区煤气压力不足,做饭都困难,有些地区检修时,事先不通知,结果造成居民吃不上饭,喝不上水;有些用户表坏了,收费人员乱收,居民意见很大。当时担任天津市市长的李瑞环知道后,召集公用局局长和群众代表开了个座谈会。他请公用局局长当场解答群众的问题,结果回答了很多,群众并不满意。这时李瑞环讲话了:“局长同志讲了这么多,都没说清楚问题。我可以得出结论,是你们领导班子不行。”“市政府接受群众代表的意见。过去,天津市煤气等于零,现在气化率居全国第一。由于没有经验,又抓得不紧不实,出现了些问题,我郑重地向全市人民检讨。煤气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现代化的东西搞不好,还不如原始的;飞机出了问题,不如自行车安全;有了煤气搞不好,不如没有。老太太不管你公用局长有这原因,那原因,只知道点火就得着,不着就有问题。我要求市建委、公用局、煤气公司立即采取措施,保证居民用气。我向代表宣布,不会很长时间,在煤气供应上一定给大家一个可靠的感觉,不然就换班子,直到搞好。”)

、明确:(李瑞环同志紧扣话题中心,“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出了问题,要改?。表达清楚连贯,这番话没有拿腔作调,表达出共产党人对人民利益的高度负责,群众十分满意。2.假如让你围绕“网络与中学生”这个话题谈其好的一方面,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展开? 明确: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有利于知识的学习。(2)有利于人际的交流。(3)有利于信息的储存等等。)思考、交流

拓展训练:围绕“书”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连贯地表达你的观点。思考、交流

第14.15课时

专题〈鸟〉 学习目标:

1.学习这个专题,引起学生对鸟的关注,初步了解“鸟文化”的内涵,引发学习兴趣。2.学会收集资料、加工材料、整理材料,并在加工整理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结论。3.在观察中亲近鸟,发挥联想和想象,获得美的启示。

4.体味作者的审美情趣,领悟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鸟文化”的内涵。5.围绕本专题设计的问题,发挥创造思维,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6.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写出真情实感,真知灼见。课前学习:

1.自读《专题 鸟》相关的诗文。

2.收集并整理有关“鸟”的成语、俗语、谚语、诗歌、歌曲等。

3.回忆并准备讲述你知道的与“鸟”相关的故事。4.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鸟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好处。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随着屏幕上盘旋飞舞的白鸽的身影,伴着婉转清脆的鸟鸣声,我们将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鸟的世界。开始这一节综合实践专题课:鸟。观看 播放有关鸟的视频资料 2 观鸟——展示台(感受鸟的外形美)问题设计;1.说说观鸟之美的感受。

2.展示并介绍收集的有关鸟的图片、观鸟所作绘画作品等。3.演唱有关“鸟”的歌曲。学生自由上台介绍、展示。可小组合作完成咏鸟——积累库(领略鸟在诗歌里的魅力。)布置学习任务:1.咏诗《闻雁》、《迎燕》 2.朗诵收集的咏鸟诗。

3.汇总收集的有关鸟的成语、谚语等 1.男、女生分别朗诵,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2.自由发言

3.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可准备好思考题

1.为什么作者听到大雁飞来,就想家了呢?此时的作者处境如何? 2.为什么怅望云水田?

3.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燕子? 读鸟——阅览室(体会鸟文化的内涵)问题设计:1.说出屠格涅夫、郭枫在鸟儿身上倾注了怎样的情感。2.《古鸟化石》中,作者赞美日本民族是个注重美与文化的民族,而认为“国人”普遍欣赏品位不高,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1.自读书中短文 2.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天高任鸟飞,万古人类情。鸟是人类的益友。古往今来,鸟的色泽和灵巧,矫健和辛劳,啼声和灵性,赋予文人骚客多少情思和灵感。人们也在对鸟的感悟、移情、联想中,以鸟为审美对象,在人与鸟这一命题下,谱写了一篇篇以鸟为题的华章。所以说人与鸟是共存的,人与鸟的心灵是相通的。

思考人类与鸟的关系 也可由学生总结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议鸟——问题屋(关注鸟的命运)问题设计:1.你知道“鸟”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2.你认为现在“鸟”的生存环境怎样? 3.你认为在“爱鸟”、“护鸟”活动中我们能做些什么?

思考、交流、讨论写鸟——练功房(训练写作能力)

问题设计:1.生活中有我们喜爱的鸟,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有条理地介绍你喜爱的鸟,让大家分享你的所爱。

2.鸟是如此可爱,请你把对鸟儿的感情抒写出来吧。

学生说鸟,学生评说。

学生写作,展示诗作,评议。

可参考〈〈写鸟〉〉中的第一题。3 组织评议

课后作业:就专题〈〈鸟〉〉的学习自己确立主题,或写一篇小论文,或出一期小报,有能力的同学可设计一个网页。

第四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汕头市新溪第一中学初二语文备课组

一、单元总揽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藤野先生》——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文章重点叙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我的母亲》——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的形象。

《我的第一本书》——是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第一本书”折射出的是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列夫·托尔斯泰》——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再塑生命》——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及她那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2、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

3、学习细腻描写人物言行的方法并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传记和回忆录的写作方法,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细心揣摩其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体会人生奋斗的意义,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思考、感悟社会人生。

2、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揣摩文章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浓郁的感情色彩等。

四、教学设想

1、本单元的文章具有浓厚丰富的人文内涵,涉及深广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培养他们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2、教学时引导学生质疑,在探讨交流中加深文意理解,领会文章艺术表达的特色。

3、叙事性作品比较适合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揣摩玩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感情。

4、品味名家的人生历程,诱发学生的人生体验,感悟社会人生哲理。第一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作者的一腔爱国之情。教学目标: 1. 积累词语。2. 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 揣摩语言,领会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

4. 学习藤野先生高尚的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重点:

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领会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第2课《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学中应抓住一个“情”字,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紧扣精彩细腻的语言,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母爱的真挚、深沉,进而理解生活中的母爱。让学生学会感悟亲恩,学会做人。【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词

2、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远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4、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孝敬母亲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2、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引入主题

二、了解作者

由学生介绍胡适及其母亲的资料,教师再视情况进行补充。

三、整体感知

第五篇:(最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测 量

第 一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学习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课程标准:“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学习重点: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学情分析: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教学流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八)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分米和毫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接着通过猜测、验证,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运用了“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再通过讨论、数一数、画一画、比划、举例等操作活动,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感知。

第 二 课 时 分 米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课本22、23页 课程标准:

这节课是在前面学习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等特点,再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本节课的易错点.对物体进行估测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建立分米的长度表象,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及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同时学会估测的方法,提高估测能力;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体验学习的快乐,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学习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学习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教学流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2)一张床长5分米()(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 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 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整节课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运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学会学习。

第三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内容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测量》中的一个内容,这一单元的教学是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情分析: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在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与我们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借助生活里的素材,如我们学校125米一圈的跑道、50米长的教学楼走廊,学生们放学回家三条不同路上的1千米路程等等,把学习内容再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1千米的概念,体验充分、思维活跃,对长度单位也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整节课充满生命的活力。学习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学生学习重点是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而整个学习活动也都是围绕这个重点展开的。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教学流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1)练习二第二题(2)补充题(略)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充分交流,也有对关键内容的及时概括与适时板书„„而这一切,最终都促进了学生对新知的准确理解、深刻感悟,实现了学生对新知的主动建构。

第 四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

教材第8页例四

内容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测量》中的一个内容,这一单元的教学是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情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谈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在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与我们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借助生活里的素材,如我们学校125米一圈的跑道、50米长的教学楼走廊,学生们放学回家三条不同路上的1千米路程等等,把学习内容再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1千米的概念,体验充分、思维活跃,对长度单位也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整节课充满生命的活力。学习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教学流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米 1米=()厘米 1米=()分米 1分米=()毫米

二)学生实践(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3、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第 五 课 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学习内容:

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内容分析:

本部分知识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如果只讲1千米=1000米,学生会感到抽象,印象也不会深刻。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教学千米、米的简单换算时,要在已学过的米、分米、厘米等换算方法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例1是把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即从1千米是1000米,推想出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例2是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即从1000米是1千米,推想出5000米里有5个1000米,就是5千米。这两个例题都是根据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用口算直接推算出结果。教材中介绍了换算的推理过程,目的是使学生碰到这类问题知道该怎样去想,但学生做题时,只要求写出结果,不必写出推理过程。

学情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谈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在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与我们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借助生活里的素材,如我们学校125米一圈的跑道、50米长的教学楼走廊,学生们放学回家三条不同路上的1千米路程等等,把学习内容再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1千米的概念,体验充分、思维活跃,对长度单位也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整节课充满生命的活力。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第 六 课 时 吨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

教材第11页至第13的内容 内容分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学情分析:

对于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略有所闻,但接触并不多。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先通过码头装卸货物的情景、通过集装箱、货车运载大宗物品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吨”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提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 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大白菜、奶牛、猪、水泥、油桶、小学生体重等物体帮助学生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及质量单位的合理运用。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学习难点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 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3)汇报;

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自身及实际的密切关系,始终处于一种主动学、有兴趣学这样的学习状态

第 七 课 时 生活中的数学

学习内容:

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能联系生活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说出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流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三、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生活和数学是离不开的,他们相辅相成.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下载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名家名作赏析”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名家名作赏析”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丑小鸭》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范文

    设计A 《丑小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2、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重点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3、分析丑小鸭的社会现实意义,学习丑小鸭在......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3、桃花心木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单元9个生字,掌握“枯萎”“汲水”“依赖”“一旦”“一番”“锻炼”“优雅”“勃勃生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备课设计

    第一单元整体备课 教案:2 时间:2012.2.13 单元内容概括: 本单元继续学习叙事性作品。本单元选编的五篇课文,均是大家、名家之作。它们或是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

    人教英语八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人教英语八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将结合学校工作计划和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的要求,规范常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一、总体思路 以努力提高教学质......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是一组抒写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艾青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的表白,余光中凭海临风怅望大陆的孤寂身影;戴望舒......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语文科......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试题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试题一、选择题1.2006年7月12日,中国飞人刘翔在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中再创世界纪录后,身披鲜艳的五星红旗绕场奔跑,这一刻感动了无数中......

    八年级语文下册《海燕》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与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勇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