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五从军征
设计思想:
十五从军征
1、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本着让全体同学积极参与的原则,能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在整体上初步感知诗篇的思想、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来源: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六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在思维上偏重感性,所以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教学设计在导入上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国际形势,创设情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完成本课教学的重点时,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大家共同研究,分析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旨,互相取长补短,效果很好。
4、注重读写结合,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学设计就设计了写作的片断练习,同时也结合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借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领会意境。
2、过程与方法:读—议—讲—问—拓—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增强和平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教学流程:
一、激qing导入:
同学们,全球关注的伊拉克战争已告一段落,但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看作一天的话,一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同样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十五岁从军到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这又是怎样的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战争题材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二、诵读体味:来源: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1、师范读:正音
2、生读(反复)
3、片断朗读。指导朗读,重读、停顿指导
4、继续朗读
三、探究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探究。
思考题:
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什么诗?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讲成故事。
3、“松柏冢垒垒”说明了什么?“兔从狗窦入------井上生旅葵”几句诗,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4、为什么老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5、说一说读了这首诗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四、明析深化:
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小资料)
2、指导学生把诗的内容讲成故事。(用自己的话)
3、从“松柏冢垒垒,兔从狗窦入------井上生旅葵”说明老翁家人都已不在人世,原本温馨的家已成为荒凉之地,这一切是残酷的战争造成的。
4、最深的感受:诗中的老翁实在太可怜了,然而现实就是如此悲惨,由此引导学生领悟出此诗主题,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战争的残酷。
五、拓展引申:
1、播放美伊战争后,伊拉克人民生活镜头。
2、让学生谈一谈对伊拉克战争的看法。
3、教师小结:世界需要和平,人民反对战争。
六、课堂练笔:
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描写老翁回家后的心理活动(字数不限)。
教师适时点评。
七、归纳总结: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人类文明造成巨大的破坏,作为地球村的一分子,我们要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与发展,创造人类共同的进步。
八、作业:
俗话说诗画不分家,拿起手中的笔,根据诗的内容画一幅画。
第二篇:《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十五从军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以战争为主题的七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这首乐府诗因其独特的神韵美、形式美、内容美而被传唱了下来。《十五从军征》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滥缕、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故土上,流着眼泪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学习了许多古诗文,大部分学生能够自渎自悟诗歌的内容,但由于知识积累与对历史的了解还不够,所以对部分诗歌的内涵领悟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够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诗句含义。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意思,体会诗歌包含的感情。3、在熟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想象诗歌意境,体会作者和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渲染气氛,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人类发展史上一直有战争,战争带给人民的是无尽的痛苦和折磨……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4、解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由读古诗。要求:
1)自学生字词
2)想一想,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从哪里知道的?)3)诗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把课堂留给了学生,让学生有了读书的时间,这样,学生就有了思考的机会,学生就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就有了探究的机会,学生就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
2、检查读书情况。
1)生读古诗。2)集体正音,评价。3)检查生字词
自学情况。4)主人公是谁? 5)、诗中写了80岁老兵的什么事?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生说。2)余生补充。3)师点拨。4)同桌互说。[这一环节的教学,能抓重点字、词来理解诗歌的意思及内涵。在理解诗意时我抓住了:始(才)、窦(洞、孔)、贻(送给)旅葵(自生的野菜)舂(把谷类的壳捣掉)等字词,让学生联系诗句理解诗意,字词训练落到了实处,语文的工具性得到了体现。]
三、细读古诗,展开想象。
1.读了这首诗,哪一句对你的感触最深,影响最大?
(学生自由说感受,谈感悟。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相机板书。)2.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3.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意境。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诵读下列诗句。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3、.积累摘抄以上诗句。
4、把《十五从军征》改写为一篇现代文。
附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残酷 凄凉 悲哀
第三篇:十五从军征文档
《十五从军征》
河北省黄骅市第三中学 刘付娥 061100 一.诗文内容简介:
《十五从军征》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才回来。回家路上,遇到了一个乡里人,问:“我家里还有谁?”“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柏之中的一片坟墓。”兔从狗洞出入,野鸡从屋梁上飞过,院子里生满了野谷,井上生了野菜。采下野谷做饭,摘下野菜做汤,汤和饭一会儿就熟了,却不知与谁分享。出门望着东方,泪水滴落在衣服上。二.知识介绍:
《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十五从军征》写作背景是: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但是,如果遇到战争,就要随时做好被征入伍的准备,兵役时间也更长。这位老兵身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一个野心勃勃、好大喜功的人,年年对匈奴发起战争,于是,文中的主人公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三.知识点:
(1)课文选自《乐府诗集》和诗的体裁是叙事诗。(2)重点词的注释。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阿(ē):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看
柏:(bǎi):松树。
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孔穴。
雉:(zhì):野鸡。
中庭: 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谷: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作。
羹(gēng):菜。糊状的。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沾:渗入。
(3)能准确翻译课文的诗句。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译: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
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译: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译: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
叶煮汤算是菜。
(4)理解诗文体现的主题思想。
这首乐府诗通过明白如话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老兵的悲惨遭遇,以此揭露了“不义的战争给百姓家庭带来骨肉分离的罪恶”这一作品主题,表达了诗人同情百姓遭遇,反对不义之战的情感。
(5)理解课文的内容,能根据提示用课文诗句回答问题。如:诗中表现从征历时之久的诗句;描写久经征战的士兵归来时家中凄凉景象的句子;暗示老人孤苦哭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6)能根据课文内容对诗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进行改写或扩写诗文。
四.考点:
(1)课文选自和体裁。(2)重点词语的注释。
(3)准确翻译课文诗句,理解课文的内容。(4)根据提示用课文诗句回答问题。(5)理解诗文体现的主题思想。五.试题列举。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冢()
累累()狗窦()
雉()
.....舂谷()
羹饭()
贻()...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的意思。
八十始得归
松柏冢累累
...
舂谷持作饭
井上生旅葵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
3.按要求填空。
(1)本诗选自《
》,“乐府”原是()的名称,后人把()也称作“乐府”。
(2)本诗中表现从征历时之久的诗句是();描写久经征战的士兵归来时家中凄凉景象的句子是();暗示老人孤苦哭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4.本文写到主人公家里还有哪些人?(用原文回答)
5.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6.这首诗歌表现了什么主题?
答案:
1.Zhǒng dîu zhì
chōng gēng yí
2. 才;连续不断的样子;把谷类的壳捣掉; 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同时;送,赠送。
3.(1)《乐府诗集》,音乐机关,乐府机关所采用的配乐的诗
(2)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4.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5.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能通过路人说出的哀景来写出哀情,环境描写写出了家中的荒凉景象,动作神态描写写出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而又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或:多侧面地分步骤地传达出主人公凄凉悲伤的感情不断加深的过程)。
6.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劳动人民身受其害,以及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意思对即可)
第四篇: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十五从军征》,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作为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6单元“战争”的起始课,它以诗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性质以及给人民带来的深刻影响。《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从军65年的老兵形象,依照人物回家的历程,由远及近,逐步描写。人物的情感也随着场景的转换而变化,由起初的热望化为痛苦,直至陷入绝望之中。全诗简洁、凝重,令人感愤,催人泪下。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将使学生从老百姓的角度深刻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进一步加强对战争的深刻认识。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学习诗歌已经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因此,在教学中我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的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由于六年级是小学过渡到初中的重要时期,简单字词理解,难字注音,乐府诗的相关资料的了解被我放在学生的预习作业中,而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四、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设计中力图做到:加强学段之间、教材之间的前后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整理回顾与战争相关的诗歌、文章,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深入学习诗歌时,采用讲授法、点拨法,鼓励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抓住诗中的细节描写,多角度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建构起诗中生动的情境画面,感知人物形象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五、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六、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
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战争的诗歌和课文,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和诗歌,加强学段之间、教材之间的前后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顺利进行新旧知识的迁移、过渡,迅速进入这节课要学习的主题,激发了学生对新课的兴趣,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解诗题,知诗人:
1、齐读课题,从哪儿看出与战争有关?(让学生在诗题中从“从军征”了解是与战争有关)
2、关于乐府诗,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信息。
师再补充: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诗,它来自劳动人们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课前布置学生查资料,了解乐府诗的一些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预习检测。
让学生认读生字
冢 狗窦 雉 旅葵 舂谷 羹 贻 解释词意。
始: 遥: 冢: 窦: 舂谷: 葵: 持: 羹: 雉: 沾:(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课前我先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这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为学生阅读本文扫清障碍。)
2、师先范读,把学生引入诗歌的学习情境之中,生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并思考: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做好铺垫。)
(四)、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让学生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品评感悟。
1、看插图,学习第1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从年龄的跨度体会老人始得归的心情,并要求学生个性化朗读。读出来从军65年终于可以回家的心情:喜
2、深入学习第2、3句(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让女生扮演老人朗读,体会老人此时的心情,有迫切见到亲人的感情,也有对家里人的担忧等等。并要求学生在说原因的同时用个性化的朗读表达。男生扮演乡里人朗读,体会他告诉老兵家里情境时的心情,抓住本诗重点词语(松柏冢累累)感受本诗悲凉的意境。突出:悲
3、学习4、5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让生结合插图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详细述说现在的荒凉破败,想象曾经的幸福生活;现在的松柏冢累累与曾经家人的其乐融融,结合老人家里今昔的强烈对比,体会其悲凉场景。突出:悲
4、让学生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在这样荒凉破败的家中,一个80岁的老人该怎样生活呢?让生齐读6、7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
阿谁。)谈饭菜的味道(苦),让学生结合刚才学过3、4、5句体会饭菜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5、面对这一切,老人只能(让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让学生想象老人出门东向看,看什么?泣,又在泣什么,为什么而泣?并让学生了解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而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松柏冢累累),让学生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板书:泣。
6、这就是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学生写写想对老兵说的话,达到感情的升华。
7、交流、讨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得出对封建兵役制度的憎恨,对老兵的同情。)
8、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以上教学的设计目的是:学生以呈现人物情感变化为主线,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以读、议、悟文中的语言文字为手段,互为促进,不仅构建起老人回乡的情感变化脉络,而且又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伸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小组讨论,汇报。(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延伸,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现在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更加珍惜。)师小结:是的,战争是残酷的,老人的悲苦经历只是当时千千万遭受战争苦难的人们的一个人缩影。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家庭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天,仍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着武装冲突,因此让我们珍爱和平,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吧。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诗歌。
2、发挥想象,编写故事《十五从军征》
七、说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喜
悲 对兵役制度 憎恨
泣 对老兵 同情
该板书力求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内容主线,用喜 悲 泣,来总结老兵回乡的情感历程,从而突出主题对兵役制度的憎恨和对老兵的同情。
总之,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五篇: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张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重点字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
1、重点:理解重点字的意思,了解诗歌大意。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2、难点: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三、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
1、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古诗《十五从军征》。通过预习和读题你知道这首诗和什么有关吗?从诗题中你哪些字你知道的? 军:从军 征:征战。
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十五从军征的意思
2、文学常识: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什么是乐府? 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首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
二、读通诗
1、作者想通过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表达怎样的感情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古诗便是第一步。板书:读通诗
2、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可以向同桌请教。
3、有没有同学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认真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 指名读。
看着大屏上红色的字,这些字都容易读错,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一个字读一遍。解决了字音的问题,相信同学们能把古诗读得更通顺更流利,我们一起来读读。
三、明诗意
1、已经把诗读通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说说你不理解的词义,再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我看到有一个同学很会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他就把不理解的词义批注到了书上。)
2、交流汇报,师可以点名解释重点字。
3、哪位同学来说说这首诗在大意?其他同学认真听,他说完整了吗?如果有不完整的地方,可以补充。
累累在诗中是多的意思,这个词语在今天我们也经常用到,比如说:伤痕累累,果实累累。
4、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诗的大意,板书:明诗意。这是我们进一步体悟诗歌的前提,也是学习诗歌的第二步。
四、入诗境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老兵,请读诗歌,进入诗境,去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篇:这是一位十五岁便从军打仗,八十岁才得以归乡的老人,(板书十五八十)诗歌开篇第一句便为我们介绍了老人一生的经历。谁能读一读这一句。(生评)从她的朗读中,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生说,(是呀,他已经八十岁了)是呀,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他的兵役一共服了多少年?你了解我国现在的兵役制度吗?请学生说说。可是在汉代,(补充介绍汉代的兵役制度)这漫长的六十五年的生涯里,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再读)还过着怎样的生活?好一个始得归,这位老人回乡路走得太久,走得太难了(读十五。。)这个老人十五岁离家前还是一个朝气蓬勃、荣光焕发的少年,历经了65年的战争,此时他已是遍体磷伤,老态龙钟,在风烛残年之时,他终于可以踏上回家的路,此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急切。喜悦、害怕)你能读出此时他难以言表的心情吗?
3、走在返乡途中,老人既喜又悲,万般滋味就尽在这两行诗中。心急如焚的老人终于回到了家乡,道逢乡里人又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回答他的呢?一座连一座的坟墓就是你的家,你的所有的亲人都埋葬与此,我们每个人都不向他道出真相,只委婉地告诉他:。如果你是这位老人,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微微走到自家的小院,他看到的是什么呢?(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结合课文的内容展开想象,你的眼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师配乐朗读)。
(2)谁来说说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除了课文当中描绘的场景,你能不能用描绘的眼睛还为我们展现你看到的?这怎是一个荒字了得,读。。从你的朗读中我已经看到了这幅画面。(3)理解墓与他的院子里可能还有他的家人的坟墓,这就是他魂牵梦绕六十五年的家呀。六十五年前,他的家又是怎样的一个景象呢?这样的家生活起来一定是最幸福的,这便是他六十五年前的家(板书:家),可是如今他苦苦思盼的亲人(音乐起)早已是 黄土,曾经美好的记忆已是累累的坟墓,他看到到只有(兔从。。)曾经的欢声笑语,曾经的袅袅炊烟,曾的家人的嘘寒问暖,早已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兔。。)
4、老人根本无法承受这种打击,只能。(舂。。)他想做给谁吃呢?(他还抱有一丝希望)幻想,痛不欲生。他的心中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就是这样一碗饭,吃到老人的嘴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无味)是呀他的生活从此已毫无意义,读出这种无味。苦的不仅是饭,更是他的心。老人的嘴里是无味的,是苦涩的,这样的饭怎样下咽呢?此时的老人心中已痛到了极点,生不如死,可是他又能做什么?他只能()。本来步入家中,他想看到什么,他又看到了什么?他出门向东望去,他看到了什么?
5、这是多么凄凉的一幅画面,看到这一切,老人最后的一丝希望破灭了,那凝聚着他六十五年的期盼,六十五年的沧桑,六十五年的艰辛老泪再也忍不住了落了下来,此时的老人他在泣什么?又在为什么而泣呢?(为家人,为同病相怜的人,为战争)是呀,他心中除了悲更有恨,同学们,据资料记载,有多少人和老兵一样妻离子散,家破人,这一切都是战争造成的,想到这一切,老人怎能不泣呢?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五、拓展
1、此时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 的确战争是可怕的,它带给了我们无数的伤痛,正如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它使很多的家庭家破人亡,战争,你给太多人们的心带来伤痛。这都是我们渴望和平的心声,但是我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奋战到底。
2、表达了渴望和平,远离战争的思想感情,板书:入诗情。这四步也是我们学习诗歌的四个步骤,希望同学们应用在今后学习古诗的过程中。
3、其实在我们的古诗中还有许多描写战争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十五
八十
读通诗
家
冢
明诗意
入诗境
反对战争
渴望和平
悟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