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歌鉴赏中的虚和实 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中的虚和实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
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正确运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主动总结规律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掌握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正确运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一、步步深入。
1、形象认知。(图片1齐白石老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2)
2、初步认识。
实: 虚:
二、有备而来。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类题型答题步骤:
3、寻寻觅觅。
找出下列诗词中的虚和实:
①《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②《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③《梦入关 》(韦庄)
梦中乘传过关亭,南望莲峰簇簇青。
马上正吟归去好,觉来江月满前庭。
传:驿站的马车
莲峰:指华山,即渭南,是韦庄童年生活的地方
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归纳总结。
诗中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
诗中的虚:看不见摸不着,虚象。是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5、课堂聚焦。(1)虚实关系
虚与实二者之间相交织、相映衬,以求突出中心或相联系,相转化以求生动形象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产生三种关系:(2)相关术语:
6、牛刀小试。(1)回顾表现手法类题型答题格式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唐)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案: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是诗人客居驿站思念家人,“虚”是诗人想象家人夜深不眠,想念“我”这个远行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来表达深切的思家情怀。
7、点击高考。
(2010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三、补充延伸:诗中虚写和诗外虚写
四、课堂回顾: 学习目标是否达成
五、作业:分析下面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江城子》 苏轼(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二篇: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教学设计:“五读三步”赏诗法
【智能目标】
1、了解诗歌鉴赏题的考法。
2、掌握“五读”和“三步”的含义。
3、能用“五读三步赏诗法”鉴赏古诗词。【情感目标】
树立信心——“我能行”“我能做”“我会做”。
1、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2、保持平静的心态,重视方法和技巧。【教学手段】PPT演示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媒体显示课题
高考诗歌鉴赏是拉开考生分数的一个关键题,虽然只占6分,但关乎全局!如何做好这一题?我以为应该采用“五读三步赏诗法”。
二、学生做高考题中的诗歌鉴赏题 1、2002年全国卷17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
①“折柳曲的寓意”,即“惜别怀远”,或“折柳赠别”“柳谐音留”“表示留念”“离别”等,给2分;
②“本诗的思乡之情”,即答出“思乡”“故园情”“回忆故乡”等给2分; ③“折柳的关键作用”,即“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或“由写笛声转入写曲中闻折柳,引出故园情”、“从听笛到思乡过渡的关键”、“诗的前两句写春夜闻笛,然后由折柳引出思乡”等,给2分,若答“折柳”的关键作用为“点明主旨”“诗眼”之类的,可给1分。注意:认为“折柳”不是全诗的关键的考生极少,若遇到此类答案,与复查员共同讨论判分。2、03年全国卷17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森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意境)。3、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参考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三、五读三步赏诗法
1、什么是“五读”?有什么作用?(明确)顾名思义,“五读”就是读诗题,读作者,读诗句,读注释,读题干。“五读”的好处在于:
(1)读诗题,可以明白咏唱描写的对象、地点,从中可以确定诗的类别,诗的体裁。如:“渭城曲”“凉州词”等就是告诉读者是边塞诗。再如:“如梦令”就告诉读者是词。(2)读作者,可以了解该诗歌的风格。如 李白——豪放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王维 孟浩然——山水田园风光 闲适、恬淡 王之焕 王昌龄 高适岑参——边塞风光、雄奇 苏辛——豪放 李清照——婉约 陆游——爱国
(3)读诗句,可以具体感知诗歌内容,诗歌的写作特点,可以辨别诗眼及其特色。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读注释,可以帮助对诗歌内容、特色的理解。如:“作于安史之乱”等。
(5)读题干,可以搞清命题的要求、意图、答题的角度,可以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2、什么是“三步”?有什么要求?(明确)“三步”就是下笔做题的三个步骤,简而言之,第一步就是解释诗眼句字面含义,第二步点明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第三步总体评价诗眼的好处、作用。一言以蔽之:含义、手法、好处。“三步”的要求是准确、精练、规范。做题,可以是三层若干句话,最好是分条各用一句话。
[例如]——①写了------,②“这两句用了-----的手法,③表达了-----,产生了---效果”。
3、“五读三步赏诗法”要具备哪些基本功?(明确)①具备相当的古代文化常识基本功。作家 作品 体裁 流派
②具备相当的古代诗歌常识基本功。
意象:如:月亮 江河 花草树木 高楼 亭台 古庙 道路等等。语言:
清新自然--如王维山居秋瞑平淡质朴--白居易《村行》 民歌风味--孔雀东南飞
绚丽、含蓄(蕴藉)、简洁、明快、瑰丽等。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例如: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建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岑参的悲壮雄奇、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郊寒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陆游的悲壮爱国等。此外词还有婉约、豪放之分,曲有通俗和幽默之分。总的来说,诗词曲的特征分别是“诗庄”、“词媚”、“曲俗”。思想内容:
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即事感怀、怀古咏史、羁旅生活,惜春伤春、闺怨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愁诗等。思想感情: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表达技巧(分类织网):
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描写:可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明暗相衬、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描写顺序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现实和神话相结合等。
表现方法: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虚实相生、正侧面相结合、情与理的结合、欲抑先扬、欲扬先抑、铺排、含蓄、幽默、象征、联想、想象。
常用的辞格有比喻、讽喻、起兴、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委婉、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篇章结构:
常用的术语有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有总有分,巧妙过渡,伏笔照应、铺垫、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四、小试牛刀(7题)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注释】作于安史之乱。
1.全诗描写了几种景物?它们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2.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海 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1.这首诗所写的海棠有什么样的特点? 2.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和艺术手法来描写海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这首诗是作者漫游西涧后写下的一首绝句,有人说该诗句句写雨,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2.这首诗写诗人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有争议。有人说它通篇比兴,有所寄托;有人认为此诗只是写西涧景色,毫无寄托。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出理由。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却话巴山夜雨时”,夫妻团聚,话巴山夜雨时的什么?
2.诗人在巴山夜雨时是什么样的心绪?这种心绪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中秋月
苏轼(中秋与其弟弟苏辙相聚)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⒈前两句写景采用了什么手法?
⒉请分析前两句中“溢”和“转”这两个动词在诗句中的作用。
⒊全诗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1.第二句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全诗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3.《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写作“在”字,是“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
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1.新年是春天到来的标志,还没有芬芳的鲜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在焦急等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作者为写出人们内心情绪的跌宕腾挪,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作者构思奇特。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增添了诗的趣味,试作简要分析。
【古诗词鉴赏活动练习参考答案】
一、1.分别写了草、水、树、鸟四种景物:丛生的野草、任其流淌的泉水、花自零落的芳树、无人欣赏的啼鸟,它们共同构成了荒芜、冷漠的意境。
2.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二、1.答:海棠在东风夜色中泛着光彩,吐着芬芳,像一个睡美人,娇慵而柔媚。
2运用拟人、借代(红妆代指女子)的修辞手法,实写海棠的色和香,虚写海棠的神态,虚实结合。抒发了诗人的爱花惜花之情。
三、1.同意。在第一、二句中,“涧边”、“深树”已多少带出了晚潮的雨意,第三句“春潮带雨”、末句又用一“急”字,给人以音响,似闻雨声。因有雨至,故“野渡无人”,潮来而“舟自横”,写得合情合理,贴贴切切,用意造字工精。
2.这首诗借景写意,有所寄托。前两句写诗人独爱幽草,与以鸣声诱人的黄鹂作比,喻仕途世态,寓意明显。第三四句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情怀。
四、1.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及旅途见闻,思念亲人的种种情思。2.孤寂思乡(凄凉愁思)。是通过描写当时所处的环境,想象未来夫妻西窗剪烛夜话的欢乐情景做反衬,又用重复“巴山夜雨”来表达这种心情。
五、1、层层铺垫,云尽月光寒,银河托明月;动静相衬。
2、溢”写尽月光如水满则溢的动态美,冰清玉洁的光亮美;“转”再现了明月的运行轨迹和浑圆的形态美。
3.触景生情。表达了对月圆人圆的珍惜和对亲人团聚的渴求和忧虑。
六、1.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抒写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2.月圆人缺、静寂孤苦。全诗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情、思聚之念。
3.“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七、1.欲扬先抑的手法。
2.增加了诗的浪漫主义色彩,“却嫌”、“故穿”,把春雪描写的美好而有灵性。
第三篇:诗歌比较鉴赏教学设计00
诗歌比较鉴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2、学习答题思路,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比较鉴赏的方法。
3、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一、导入
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了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角度设置题目。
三、比较鉴赏示例(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情感比较)
(一)不同诗歌体裁及意象比较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这两首都是抒发___。参考答案: 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参考答案: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解题要领:
1、要熟悉课本诗句,并能准确鉴赏。
2、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思想,结合全诗的感情基调。
3、思想感情用语的使用要准确恰当,不能胡乱套用。
4、分层或分句分析,先找同再找异,先整体再局部。
(三)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比较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苹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对比问题:
1、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2、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拟人表现手法。
2、前一首的“绿荷”有 “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解题要领:
1、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
2、由果寻因,准确理解诗句表达的不同含义。
3、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小结:对比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
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
二是对比阅读多了一道“作比
较”这一程度。因此,工夫都要下在读懂诗歌上,下在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上。
四、习题
提高对比赏析型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①杜诗好。杜诗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不言败。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全诗格调昂扬乐观,积极向上。
②王诗好。王诗冷静客观理智的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指出江东子弟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
③第一首好。作者 批评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在批评、惋惜、讽刺之余又表明“败不馁”的道理,颇有积极意义。
④第二首好。第一首只写了项羽应包羞忍辱卷土重来,只写项羽个人的悲剧。而第二首则写出了连年战乱百姓疲弊,渴望安定的生活,在思想性上高于第一首。课内外联系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深曲”,“须如睹影知竿乃妙”。文学佳品具有独特的艺术弹性和张力,能给读者留下丰富而广阔的探究空间。白居易的《夜筝》便是这样的范例。有人评价它是《琵琶行》的缩本,其间对音乐的侧面描写具有丰富的暗示性,使人能“从一斑而窥全豹”,对此,你有同感吗?
请结合诗作展开联想,作简要赏析。
评分要点提示:
“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者与筝,“明月”点“夜”,可联想到浔阳江头之明月夜。“自弹”与“低眉信手续续弹”,“暗低容”与琵琶女“敛容”自陈相对应。第三句既是艺人如泣如诉情绪顶点的突变,又是巧妙别致的暗示,使人于无声顷刻中领悟和想像筝乐美妙的同时,又引发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自然铺垫出“别有深情一万重”的结句。这与《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从侧面落笔烘托主体的手法,确实收到了“睹影知竿”的功效,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诗歌比较鉴赏命题角度及解答要领
诗歌比较鉴赏直接引入高考试卷,这是诗歌鉴赏考查的一个飞跃,扩大了诗歌鉴赏命题的范围,提升了诗歌鉴赏的高度,是一个很好的导向。为此,我们归纳出了诗歌比较鉴赏的主要命题角度,并总结了一些解答要领。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比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解答要领:
1、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
2、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
3、从表达思想感情上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北京卷: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对比问题: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解题要领:
1、要熟悉课本诗句,并能准确鉴赏。
2、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思想,结合全诗的感情基调。
3、思想感情用语的使用要准确恰当,不能胡乱套用。
4、分层或分句分析,先找同再找异,先整体再局部。
三、不同诗人同一描写景象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南宋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对比问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参考答案: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解答要领:
1、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
2、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表达的感情。
3、结合全诗描写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鉴赏。
四、不同诗歌相同描写对象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比较
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苹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对比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 “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解题要领:
1、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
2、由果寻因,准确理解诗句表达的不同含义。
3、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五、不同诗歌同一描写对象优劣的比较
上海卷: 望庐山瀑布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人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人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对比问题: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人,气势显得壮阔。
解答要领:
1、读懂诗评、诗论,明确诗评、诗论对两诗评价的观点。
2、从整体上把握两首诗,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
3、抓具体诗句,从描写是否真切、形象是否鲜明、写得是否突出而不一般化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六、不同诗歌相同用词和描写对象仿例比较鉴赏
湖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乌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参考答案:(1)柳诗之“望”用在结尾,其作用是收束全篇。“望故乡”三字表明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又表达了对京华亲故援手帮助的急切期待之情。
(2)尖山割愁肠,表明诗人思家念国的愁肠如剑割般痛楚,表现手法上是既有比喻又有想像,抒发自己被贬后的万千愁绪。
答题要领:
1、读清题干,认准鉴赏点;
2、读懂示例,分析示例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赏析,归纳出要点。
3、理解分析要求鉴赏的诗句,对照示例,逐一落实各个要点。
201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比较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
元词之情趣: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
解析:答此题首先要区分开“理趣”和“情趣”这两个概念。“理趣”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传达一个普遍而又深刻的道理。诗人借助诗中的形象,把所感所悟传达出来,既富有情趣,又深刻隽永,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情趣”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表达出诗人的感情和趣味,即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考生作答时要抓住词中重点字、词语来分析。
答案:(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是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但“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因为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的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
对春逝的惆怅意绪。
(2)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 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夜 深(宋)周 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下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
城 东 早 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①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送 春王 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 ①上林:即上林苑,本是汉代长安附近的著名宫苑,这里代指唐代长安。
(1)杨诗中出现了两类赏春的人,他们分别是
和
。诗中所描绘的新春景象是。
(2)王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思?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3)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杨诗重在描写,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细节,歌颂了早春的美丽。B.王诗重在议论,以生动的词句、明丽的意象,表达对春天的认识。C.杨诗意在表明诗人应细心观察生活,诗歌应反映大众的思想感情。D.两诗均寄情于景;杨诗用了反衬的手法,王诗则以尾句直接抒情。
答案:(1)诗家(或“诗人”)看花人(或“其他人”)刚刚吐出嫩黄的幼芽尚未全绿的柳枝。(2)表达了惜春之情和留住美好事物的信念。暮春三月,春花已败,但仍有新花开放;代表着春天到来的燕子日日在檐下飞来飞去;痴情的子规鸟半夜还在鸣叫:它们在共同努力,想留住那将逝的春天。
(3)选D A项,“杨诗重在描写”“丰富的细节”错。B项,“重在议论”“明丽的意象”错。C项,“诗人应细心观察生活,诗歌应反映大众的思想感情”错,杨诗强调的是诗人应敏感,超前,不随大流。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春 雪(唐)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村 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同是描写春天,这两首诗在内容上却有许多不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说明。答:
(2)这两首诗在炼字上都很见功夫,请从两诗中各找一字分析其妙处
答:
答案:(1)①地点不同:韩诗写庭院,高诗写野外。②时间不同:韩诗写初春,高诗写盛春。③天气不同:韩诗写雪天,高诗写晴天。④景物不同:韩诗写雪、草(芽),高诗写草、莺、杨柳、儿童、纸鸢等。
(2)韩诗:“惊”字,表现了作者初见草芽时的惊讶与喜悦。(或:“嫌”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雪,暗写人,表达了盼春早来的急切之情。)高诗:“醉”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杨柳,暗写诗人,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美景的陶醉。(或:“忙”字,表现了儿童急切的心情,同时也描绘了一群儿童放风筝的热闹场面;“拂”字表现了杨柳枝条的柔媚多姿。)5.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唐)李 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这两首诗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 答:
(2)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1)《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而《春夜闻笛》抒写的是迁客的归怨。
7(2)《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春夜闻笛》借大雁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怨愁。6.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调笑令(唐)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调笑令(唐)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咆沙咆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1)试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异同点。
答:
(2)戴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就其中的两种举例说明。
解析:戴诗写边地生活,“愁绝”为一篇之骨,也是全诗的眼睛,很容易看出诗作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之情。而“边草”“雪晴”“明月”“胡笳”皆为意象,寓情于景。写这些景象都是为了烘托彰显“守边之愁”,写来恰似无声胜有声,更能形象地表达感情。韦诗将反复重叠的句式与诗的内在情绪、节奏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答案:(1)同:都是边塞诗。异:戴诗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韦诗通过刻画一匹焦躁不安的胡马的形象,表达出一种迷惘、悲壮、忧虑的复杂情绪。
(2)①起兴。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戍边的士兵如同边草。在望草叹老中也含有这种悲凉的感触,思乡之切与怨愁之深交织在一起。②烘托。通过边草、白雪、明月,烘托了兵士静夜思归的心境。(或顶真、反复。“明月,明月”,增强了抒情色彩,再强调一下月色,望月思乡的中心更突出了,感叹之情溢于言表。)7.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山 雨
翁 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 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1)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答:
(2)两首诗都描写了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此诗前两句描写了山林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为后两句作者的惊异之情作铺垫。
(2)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景色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在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
或者: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写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何诗则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写了诗人雨前的心旷神怡、雨中的喜雨、雨后的“奇”雨之情。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 莲 曲(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 莲 词(唐)张 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
8(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答:
解析:第(1)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应重点关注两首诗的三、四句。
第(2)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都是先景后人、以景衬人,这一相同点不难看出;白诗采用了细节描写(“欲语低头笑”),也属显而易见,较难的是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答案:(1)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勇敢的采莲姑娘。
(2)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答“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7辽宁卷)秋夜独坐(节选)
夜深 唐 王维
宋 周弼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点拨】(1)王诗和周诗都是三、四句写“夜景”,这里分析“夜景”的不同,应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9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点拨】“心境”的分析,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或“诗眼”),王诗抓第一句中的“悲”,周诗抓“不闻”“不知”等。.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 江西)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解析】本题不同作者从不同视角来写金陵,但都有共同点,即伤心,伤心的原因相似,是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该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诗句表达了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要透过异找出同)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
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能画成的。.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 湖北)
华清宫
吴融
过华清宫
李约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解析:这两道题有求同有求异。内容相同,作者不同,写作时间不同;运用得表现手法相同,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异。
(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
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不同:
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这要求找出共同之处,分析细节的不同。)4.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⑦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燕子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5.(05辽宁卷第17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分析:王安石的诗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为人们所称道。他的诗意境空灵、用语精警、富有画意。《江宁夹口》是其后期作品,回荡在前期诗作中的强烈的政治热情锐退,诗风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现为或闲淡,或凄婉,或孤寂。《舟下建溪》是一首描写旅途夜泊的七言绝句,诗中选用最有特征的景物,通过精心选材,巧妙构思,写出荒村月夜泊舟的静谧境界,使人如临其境。诗中化用前人成句不露痕迹,另出新意,清新隽永。
⑴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解析】从题目看,第一题是从两诗的共有词“月黄昏”切入,结合诗句明确统一词营造的相似的氛围,相近的心绪。抓住题干里的有用信息,找他们的同,把对两首诗的有效比较结合起来,得出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⑵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分析:该问答案不唯一,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但一定要结合原诗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不能只答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
是个开放题,比较后选择自己最能说好的做答。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无 题 白 胜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尽枯黄。农夫心内如汤煮,王孙公子把扇摇。(1)前一首诗描写(春)季旱情,后一首诗描写(夏)季旱情。(2)试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分析两诗所运用的相同的表现手法。
对比。前一首诗以农民祈雨的殷忧、不幸和富贵人家的歌舞嬉戏作对比,揭露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显示阶级矛盾的尖锐对立,寄寓诗人的悯农情怀。后一首诗以稻禾枯焦、农夫忧心和王孙公子摇扇乘凉、悠闲自在作对比,揭露世道不正、社会不公的严峻现实,表现作者的悯农情怀。
(3)你认为两首诗的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语言风格:前一首含蓄曲折,后一首明快泼辣。《观祈雨》第二句表面写农民吹奏箫管、表演节目,恭迎龙神,场面热热闹闹,其实热闹之下不难看出百姓的心急如焚,焦虑不已,语句表达比较含蓄。后一首诗第三句用比喻形象描绘农夫焦急忧虑的心理,语言比较明快直接。(联系两诗其他语句来分析亦可) 8.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解析】首先是审准题意,分析比较对象的异同点。从比较对象来看,对象相同,都是木芙蓉;作者不同,一是吕本中,一是范成大。从设置问题来看,前一题主要是求同,后一题是求异。从比较内容来看,形象与修辞。其次是找准切入点,抓关键句,对照相关问题涉及的内容思考。第三是精心组织答案;第四是形成文字。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
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9.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解析:比较两首诗,所写对象为荷;分析题干,要找出他们写景和意象的共同的地方;要找出所使用的共同的表现手法,分别出表现的不同情感特点。按题干要求一一着手,不做无用功,不做无效思考,按要求做题。按要求组织答案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傍晚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西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拟人(1分)
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2分)
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2分)(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可以有两种答案:
①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2分。加点字为评卷要点,大意对即可得分。)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1分。有比较即可得分。)
②同意。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的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2分。加点字为评卷要点,大意对即可得分。)而“似”字无此意味。(1分。有比较即可得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不给分。
做题方法小结
(一)1 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 找准切入点。或从标题入手,或从作品中所选取的物景入手,或从作品中的关键词入手,或从作品中的关键句入手,或从作品中带有色彩的词语入手,或从作品中的议论抒情句入手,或从作者生平情况以及艺术风格入手,或从注释入手。4.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5 有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生活体验和爱好来评价。6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要点齐全。
(二)要注意的几点 1 明确题干要求 2 分析相关内容注意
(1)在背景中理解文本,在文本中推敲语言。
(2)分析思想感情不能脱离内容孤立分析,内容凸显情感,景物孕含情感,在对内容的比较上引出思想情感的不同才水到渠成。
(3)了解诗人所处时代,以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经历.思想和艺术风格。3 精心组织答案
(1)应明确鉴赏的文体归属,(2)应知晓鉴赏的角度和内容,(3)应掌握基本的表述格式。4 形成文字
(1)只要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故应扣诗歌本身来阐述。(2)紧扣要求。要看清比较鉴赏的内容及要求,依照要求作答,不可节外生枝,答案尽量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3)要点要齐全,不能遗漏,注意表达文字的切入点。
(4)认真推敲用语,答案力求表达流畅,用语要准确.简明.规范。(5)注意表述严密,条理清晰。
读标题,解要素 看注释,推主旨 品读句,体情感 细辨析,找异同
第四篇:边塞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边塞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广东高州中学
崔华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边塞诗的独特意象。
2、体味边塞诗的艺术风格和技巧。
3、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典型的边塞诗,让学生归纳边塞诗的特点。
2、通过典型的习题,让学生运用边塞诗的相关知识去鉴赏边塞诗。
3、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戍守边疆将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热爱和珍惜当前的和平生活。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鉴赏边塞诗的方法和技巧。教学方法:探究式复习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文化名人余秋雨先生是这样评价古典诗歌的:“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确实,古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灵魂的寓所,而诗歌则是灵魂的最深处,它常响彻于你的生命,愉悦心灵,传递情感,寄寓思想,教育后人。当我们研究如何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时候,不能不把目光聚焦到这汗牛充栋如繁星般美丽而深沉的古典诗歌上。
(二)感悟与鉴赏,归纳边塞诗的特点,整体把握边塞诗。
阅读以下诗歌,思考:这些诗歌属于哪类型题材的诗歌?归纳该类诗歌的特点。
①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岑参)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注: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高处,它吞食月窟,侵及星辰;远处,它的气焰越过西方的赤坂,一直威逼更远的单于。
②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金河:即黑河。唐时设金河县,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因水中泥色似金,故名。玉关:今甘肃玉门关。②马策:马鞭。刀环:刀柄上的佩环、“马策” 和“刀环”分别指代战马和武器。③青冢:指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④黑山:一名黑虎山,在今呼和浩持市附近。《木兰诗》有:“旦辞爷娘去,暮宿黑山头。
③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注:梅花何处落:将曲调《梅花落》拆用。
④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注: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⑤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牙璋:调兵的符牒。两块合成,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嵌合处呈齿状,故名。这里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汉武帝所建的建章宫上有铜凤,故称凤阙。后来常用作帝王宫阙的泛称。铁骑:精锐的骑兵,指唐军。龙城:汉时匈奴大会祭天之处,故址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东侧。这里泛指敌方要塞。
以上面的诗歌为蓝本,引导学生归纳边塞诗的特点:
1.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
热海、白雪、沙、石、云、月、白雪、青冢、雁、风、霜、马、刀、号角、烽火、、牙璋、旗、鼓、阴山、天山、黑河、黑山、玉关、关山、塞上、塞下、燕然、龙城、戍楼、羌笛、羌管、单于、虏、胡、羌
2.边塞诗常见的艺术风格:豪迈旷达、雄奇壮美、慷慨悲凉、委婉清丽 3.边塞诗常见的思想感情:①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
②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
③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
④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的怨情。
4.边塞诗常用的艺术手法:比喻、夸张、用典、渲染、寓情于景、直抒胸臆、(三)理解与运用,掌握鉴赏边塞诗的方法。1.阅读诗歌,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这是一首 诗,请结合诗来谈谈理由。
参考答案:边塞诗。诗中的意象有黄河,孤城,羌笛,杨柳,玉门关,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塞外风光。2.阅读诗歌,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参考答案: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3.阅读诗歌,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观
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问: 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是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参考答案::“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上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4.阅读诗歌,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问: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1.过去和现在的对比.2梦镜与实际的对比.3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四)巩固与拓展,阅读与鉴赏边塞诗。(课后)
1、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⑴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设置了怎样的背景? 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⑴请分析诗中“碎”“独”的表达效果。
⑵这首诗在选材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的分析。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⑴用简要的语言分析本诗用什么样的方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⑵试从色彩、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一下本诗所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⑴结合诗中词语,说明前两句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场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⑵诗的后两句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试对其精妙之处作简要分析。5.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春风一夜满关山。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⑴这两首诗都描写“雪”“月”,在诗中分别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⑵这两首诗是如何表现征人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五)板书设计
找意象——析手法——悟情感
(六)课堂小结:
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通过品读边塞诗,把握边塞诗的特点,通过鉴赏与感悟,把握边塞诗的情感。诗歌的魅力在于情感的共鸣,我们不仅从边塞诗中感悟将士们奋勇杀敌、矢志报国的情怀,而且能理解当今世界局势中,驻阿富汗美军的反战情绪,也能体会当代著名歌唱家阎维文的歌曲《说句心里话》中的情感。让我们珍惜现在幸福和平的生活,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且行且珍惜!
第五篇: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教学设计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教学设计
安岳实验中学
吴海燕
【考点分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是阅读“古代诗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能力层级为D级。古代诗歌里形象的主体应该是由是个里的“人、事、景、情、物”等具体内容构成的。其中人物形象是考察的重点之一。【学情分析】
高三十四班学生普遍热爱语文,作为文科生,对诗词的兴趣非常浓厚,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很容易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然而古代诗歌鉴赏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有畏难情绪,因为诗歌的语言凝练,思维又具有跳跃性,所以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不到位,答题也不够规范,所以应对学生做必要的鉴赏指导。【学习目标】
①掌握诗歌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②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答题步骤。③提高答题的规范性。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把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分为八个环节来进行
1、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流传下来许许多多的不朽之作,我们作为这样一个国度中的一员,我们肩负着灿烂文化的传承。而这些作品也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国古诗,开始高中阶段的诗歌学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结合“诱思探究教学论”,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根据高考《考纲》要求,重在方法、技巧地点拨和答题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熟练程度的训练。【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在浩瀚的诗海中,伟大的诗人们为我们塑造了很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如夕阳下断肠的游子,南宫中卧听滴漏的宫女,悠然采菊东篱下的隐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将士,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者„„今天我们一起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2.人物竞猜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游子形象 ②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少女形象 ③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战士形象 ④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妇形象
二、高考面对面 1.考纲诠释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考纲》要求,明确学习目标。)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级(鉴赏评价)。对古典诗词中形象的鉴赏,主要是对形象的识别,对形象塑造方法的分析,对形象特征的把握,以及对其象征意义的感悟,对其社会价值的认识等。
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这两种形象有时又是同一的,即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江雪》中的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的反映。2.方法指导
(设计意图: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
鉴赏依据——人物(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鉴赏角度——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变式提问: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答案应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①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②形象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
③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二、典型例题
(设计意图:教师分析典型例题,是学生有法可依。)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答案】(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训练学生规范答题。)1.学生独立思考回答。
分析李清照的《点绛唇》中女主人公形象。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①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①袜刬(chǎn):踩着袜子走路。2.学生自主作答,教师点拨。
【答案】①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②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情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③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轻视的一面。
五、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总结方法,让学生答题是有法可依。)(1)什么形象——身份(2)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结合诗句简析形象)(3)形象的意义——情感
六、延伸阅读室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视野,进一步明确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不朽的失眠
(台湾)张晓风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大,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这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让他羞愧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如风,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来说,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那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地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制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没有华美灿烂过呀。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都睡了,惟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己验伤,有何不可。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如清霜,一粒粒零绝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呀,正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点缀他惨绿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吗?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人,也不免投身在**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项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权力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是一记一记都撞在心里的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无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的28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28字在他心里已是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就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谁管他是谁?真正被记住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不朽的失眠。
七、板书设计
人物形象分析 什么形象——身份 形象特征——性格 形象意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