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中期工作报告1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课题阶段性工作报告
一、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1、立项工作的扎实展开
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方案,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申报课题、撰写实施方案,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多媒体课的开发和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通过这个问题的研究,基本理清了多媒体课件开发的思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②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抽象变具体,静态变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宏观物体缩微处理,化枯燥为生动。有利于突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突破难点。③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利于加大教学密度,加快教学进度,优化教学过程。
2、课题实施的稳步推进
利用开发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其优越性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程度来选取自己学习的信息、选择学习的途径、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不能完全改变以往的学习形式。而我们如果利用网络教学,既能进行整体协作教学,又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本课题的网络教学实验活动遵循行动研究的要求,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许多学科教师从提出自己的教学设想开始,制定研究计划,通过实践教学进行行动研究,在行动中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分析和反省,找到问题改进的方法,并进入下一个行动研究过程。在众多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之下,形成了二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案例。
二、取得的阶段成果
1、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使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媒体共同为教学服务。
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生物教学要体现学科特点,坚持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实物性”原则,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技术的服务性,及技术的运用要为学科教学服务,符合心理学、教育学和学科教学规律,使技术的运用恰到好处,但有些教师喜欢在课件上插入一些活动的青蛙和一些不断变化的声响来增加动感,这样的课件常常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达不到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还有一些教师则在传统的教学框架下,依赖一些生物 教学软件即兴制作,使课本搬家、挂图搬家、实验搬家,我认为,我们所制作的课件应注重简捷性、实效性和必要性,必须考虑生物教学特点,才能与信息技术形成有效的融合。例如初中生物“植物对水分的吸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根毛吸水过程和细胞吸水原理,但它们既看不到,也摸不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靠详实的语言、几幅挂图和几个静态的模型来进行,很难表达清楚,内容抽象而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低。假如教学前,我们从网上下载一个“细胞吸水、失水过程”的flash动画和一个“根毛吸水过程”的三维立体动画整合到教学课件中。教学时,大屏幕上的flash动画形象细致地模拟细胞吸水、失水的过程,三维立体动画更是将“根毛吸水过程”表达得清晰有趣。活泼的动画一定会感染学生,一组组生动、形象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教师再适时发问:“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根毛细胞是如何吸水的?水分又是如何到达植物体内各部分的?”„„精心设计的问题情景能激活课堂气氛,大家情绪很快会高涨,纷纷参与到教学中去。创设情景,使原本微观、抽象、看不到、摸不着的生理过程被转化为宏观、形象、有趣的运动过程,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学生易于掌握,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兴趣。
2、注重学生实践,通过多边互动,调动积极性,突显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的整合是生物学教学的必由之路,但信息技术并不能代替学生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活动是认识的直接来源,必须亲自观察到生物学现象的演示及亲自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才能将所学的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应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特别是实验性学科的生物学,要不断加大实验教学的总量,创造条件,开展实践活动,只有丰富的实践活动才能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环境,学生才有发现和创新的舞台,认知才能深入发展。如在“环境保护”一节教学时,可以把学生带到网络教室,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环境保护”这一内容,在局域网和因特网中搜寻有关环境污染事件及对人类造成的影响的信息。很快,学生在网上就会了解到“日本水俣病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和“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等震惊世界的的公害事件;还会获得环境保护的文字资料、图片和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各 小组可以马上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并做成幻灯片在网上展示、交流,教师及时进行辅导和点评。所有的学生都会投入到学习中去,并各有所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利用网络充分交流,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学习的过程也由消极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观察、探索与思考,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利用课余和双休日,教师可以指导校生物兴趣小组成员,进行了《一次性筷子的调查及建议》活动。通过网上收集资料,学生知道,现代化生活中充斥着许多一次性用品,虽然它们给人们带来了短暂的便利,却使生态环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它们加快了地球资源的耗竭,同时也给地球带来了垃圾灾难。提醒学生为遏止这一势头发展,恢复和维护应有的森林生态,如何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大家确定详细的调查项目和具体的调查方法,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设计各项调查表,分组实地开展调查。
3、根据学生差异,分层教学,依靠信息技术实现自主学习。
利用网络海量的信息资源,同步异步的交流方式,超越时空的信息传递途径等特点,充分体现个人的自主性,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处理信息,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如在“蒸腾作用”一节教学时,教师可以制作资源丰富的课件,学生们带着 “什么是蒸腾作用?”“蒸腾作用的部位在哪里呢?”“为什么气孔能完成蒸腾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 蒸腾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有什么应用?”等问题投入学习,每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进行。借助“气孔的开放和关闭”、“植物体内水分蒸腾全过程”等flash和叶的蒸腾作用对照实验,根据自己的能力,参与讨论,让每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已见。这样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有不明白或不太好懂的地方,可以反复调看所需内容,尽量帮助他们完成教学目标;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目前学校大部分树木的叶子都在脱落,这对树木有何意义?校园绿化管理最佳模式应是„„。初中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现了分层教学,使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得到帮助,不以致于越来越差,失去信心,原本的长处,也可以得到发挥;使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力得到满足和培养,不以致停留在一般水平上,造成人才浪费,形成多元化、个性化学习行为。
4、在课程资源应用中,发挥老师集体智慧,集体合作开发课件。
教学媒体是进行教学活动的载体与中介,各种媒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能产生一定的教学作用,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传统的教学媒体,如粉笔、黑板、音像资料、录像、投影等等,对于展示动物的生活习性、植物的开花结果等不能真实地有规律的展现出来。而我们所制作的课件则能弥补这些不足,但课件的可塑性很大,不同的人在开发课件时所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是不同的,且教师教学任务重、技术水平欠缺,因此我们可以发挥教师集体智慧,让教师分工合作,通过校际不断优化形成课件素材库,让信息技术为我们的生物教学服务。
课题研究实绩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昆虫”一节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胡艳秋 《种子的萌发》课件设计
范春英; 《开花和结果》
金保奎;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设计
范春英;
《生物的分类》教学课件
李飞; 《〈人的性别遗传〉教案设计》
胡艳秋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全体课题组成员在时间和精力上还不够充裕,理论水平还十分有限,我们对许多方面如现代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心理等的研究还不十分深入,有的还比较肤浅,有的甚至还未涉及。
2网络在史地生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带来的变化我们还只是作了较浅的尝试,还没有在课堂教学中推广。
3在某些方面课题组成员的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类等工作滞后于研究活动的进展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4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仅是一种形式,要注意适时、适量,并非每堂课强求整合,根据教学目标和媒体效益,“取长补短”和“嫁接”,提高教学效率。
5、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容易忽略个别学生,教师应充分面向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尽可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充分体现信息化教学的互动式,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引导和鼓励,形成以学生探讨为主的多元化、个性化学习行为。
6、课件的操作性、交互性要强,在适当的时候应有适当的操作提示,要能任意地进入各个环节,便于人机交互。使用时要适可而止,留有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已的思维和想象。
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虽然存在着很大空间,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资源功能、交流功能、支架功能和评价功能,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
四、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1、在前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思考,深化课题研究,把教师的生成与学生的生成有效地融合起来。
2、开设一些高质量整合课,改革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把融合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向学科的信息化教学”转变。
3、把研究性课程与校本课程和信息技术整合在一起,以校本课程内容开发为中心的开展网络资源建设,通过开设研究性课程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探究性学习。
4、由点到面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5、课题组成员加强反思意识,用报告和论文的形式对课题进行总结,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作准备。
五、在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篇:《小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语言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小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语言
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一、成立了课题组并加强学习、以此转变教师思想、提高素质。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结合我校实际确立了《小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语言的研究》这一小课题。要使研究工作能顺利进行,必须要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为此我校特别注重教师的学习培训及提高,先后组织教师学习或自学了《课程改革与研究》、《数学课程标准》等书籍刊物有关理论知识。多次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学习和研讨,并将学到的知识及时回校作汇报和交流,为科研提供理论支持。
二、完成了学生对语文、数学课堂教学激励性口头评价的调查。
通过调查,学生从内心讲是愿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激励性评价语言,有90%以上的学生喜欢教师激励性评价,而实际课堂上能得到教师激励性评价的不到30%。主要原因在于受传统的评价观念的影响,教师关注的只是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只有精彩的回答,教师才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去评价我们的学生。教师极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针对现状我们决定采取的措施是: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积极使用准确、规范的激励性语言;适时发现、捉学生的闪光点;恰当地运用延缓性评价手段。
三、丰富了师生的评价语言,培养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爱因斯塔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在教学中,我们老师经常采用实物演示、小品表演,课堂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以这些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情景,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这样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不在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参与者,表现者。学生初步学会了评价自己和别人。例如:一位同学评价他的同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竖式,说:“你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如果你能够把数位对齐就更好了。”有的同学这样评价自己:“我今天的字写得很端正,老师,我可以获得一颗作业星吧”。
学生变得自信,个性得到了张扬。
四、改变了教师的评价观念。
由过于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转向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由过于注重口头评价的单向传递,转向评价的多向互动;由过于注重口头评价的随意性,转向注重口头评价的激励功能。
五、改变了师生关系。
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局面,事实表明,传统的评价只能使教学陷于脱离实际、毫无生机的陈腐状态的深渊中,使学生与教师的对立情绪越来越大,不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人才。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改变了师生之间对立关系,创设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六、课题研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1、如何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如何恰当地使用激励性口头评价语言?总之,我们的小课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语言研究》中期的工作基本取得了预期的目标,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个别教师还停留在评价就是表扬的层面上,语言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到了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没有因此而提高。有时为了激励学生,教师不敢轻易说学生错了。教师只是含糊其辞地让学生坐了下来,没有通过让学生自主探讨或者教师指导的方式让学生知道答案。个别教师对学生评价主要强调陈述性知识的回忆,而对于思维、技能、品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极少,只有24%的教师能够经常抓住契机,肯定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给与全班同学的指向性评价。
2、反思:明确评价目标
我们应明确有效性口头评价的三个必须:
(1)必须要有激励性。评价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能力,对于不痛不痒的或者重复罗嗦的评价是要杜绝的。(2)必须要有针对性。即时口头评价更重要的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新变化,不应该是同一个标准,同一形式,而应该具体化,有针对性。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会给学生多一次成功的机会。
(3)必须要有全面性。教师的评价的内容要丰富,关注学生的面要广。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重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的态度、习惯、能力、情感等。
七、总结反思,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经验论文。
为了从理论实践上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探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在研讨课后尽量做好教学反思,记录自己的教学所得、所失。让我们从中学会如何结合课题研究更有目的地听课、评课。
总之,我们将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争取研究取得更加圆满成功。
第三篇:中学生物学科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谈生物学科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坤密尔堤中学 宋柏文
新 授 课
一、教学流程
情景导入、明确目标——学案导学、合作交流——展示思维、点拨提升——当堂巩固、课堂总结——达标检测、作业布置。
二、具体操作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个恰当的情景,通过多媒体展示,导入新课,把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引入新知识的获取当中。
2、明确课时教学目标,在导入新课后,先说明本课时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他们在这一节课上应完成哪些学习任务。
(二)学案导学、合作交流
1、通过自己备课,结合个人特点,编制适合教材内容、适合学生实际的导学案。
2、学生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过程,提倡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3、小组讨论导学案中和教材中相关的思考题,让这些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互助学习,得到最大限度的解决。
(三)展示思维、点拨提升
1、在自主学习、互助交流的基础上,说出本小组有没有仍然没解决的问题。
2、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和解析,帮助学生解决那些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仍不能解决的问题。
3、有些问题虽然学生没有提出疑义,但学生有可能出现错误认识而自己没有发现,教师对这样的问题也应做出必要的点拨和讲解。
(四)当堂巩固、课堂总结
1、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把本节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回顾。
2、教师通过提问或其它方式,检查学生是否能掌握课时要求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技能。
3、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课时学习的主要内容。
(五)达标检测、作业布置
1、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达标检测,难度适中,题量不宜大,以5——10分钟为宜。
2、当堂反馈结果,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评价。
3、就其中重点知识,布置适度的课后作业,进一步的巩固所学知
4、布置预习下一节内容。
讲 评 课
一、教学流程
自主纠错、找准原因——归类点拨、方法指导——展示思路、暴露问题——变式训练、升华提高——反思总结、二次过关
二、具体操作
(一)、自主纠错.找准原因
1.上讲评课前,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出每道题的答正率,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讲评。
2.教师先将整套习题的标准答案公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把做错的题目改正过来。
(二)、归类点拨。方法指导
1.教师对学生出错率较高的题目进行整理、分类,在课堂上集中讲评。讲评按预先设计好的方案分类进行,分类方法主要有:根据错误原因分;根据题型分;根据知识点分等。教师可选择其中一种适合本课时所讲习题的方法,进行分类讲解。
2.教师在讲评时,不仅要讲出题目的正确做法,更重要的是进行方法指导。如:针对学生由于审题不认真而出现的错题,就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包括在审题时如何找关键词,如何提取题干中的信息并与课本知识相联系等。
(三)、展示思路,暴露问题
1.让部分出现比较典型错误的学生讲出他们当时的解题思路,把他们的问题暴露出来。
2.师生一起来分析为什么会造成这些错误,今后如何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
(四)、变式训练,升华提高
1.对每一类错题都设计几个交式训练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
2.通过交式训练,归纳、整理出这一类题目解题的方法和思路,明确此类 题目容易出现的错误有哪些,如何避免。
(五)、反思总结、二次过关
1.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所讲的习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用到了哪些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其中哪些我们已经掌握的比较好了,哪些还有欠缺。对于单元练习,还可以总结出知识网络。
2.针对出错较多的题目,设计二次过关试题,以检查讲评效果。二次过关应尽量当堂完成。
复习课
一、教学流程
针对标、纲,确立目标——自主梳理.构建网络——疑难点拨,典题辨析——达标训练。提升能力——总结反思,巩固提高
二、具体操作
(一)、针对标、纲,确立目标
1.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考《考试说明》的要求,确定复习课的学习目标。2.向学生展示出本课时所复习的范围中,包括哪些知识点,其中哪些是复习重点和难点,在课标和考试大纲中,这些知识点要求达到的等级。需要注意的是复习课的教学目标不同于新授课,应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整合性。
(二)、自主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1.教师根据复习内容,设计好复习课的导学案。在导学案中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梳理本课时知识点的方法或平台。
2.在完成知识梳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构建出本课时复习内容的知识网络,对于知识间联系的脉络清晰、比较容易构建网络的内容,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构建。对于构建网络比较困难的内容,教师可在学案中设计出一个框架,指导学生完成构建。
(三)、疑难点拨,典题辨析
1.教师根据复习内容的难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找出学生学习难点和易错、易混点,以及学生不易掌握的解题方法和规律,在学案中列专栏讲解。教师在课堂上采用适当的方法,把问题完美解决。
2.每一个讲解的知识点都列举出1—2个典型例题,师生共同分析和解决这些题目,通过对例题的解析,教师能归纳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3.每道例题解决后,跟上1—2个变式训练题,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四)、达标训练。提升能力
1.设计达标训练题和能力训练题强,调考查基础,注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题量以能基本覆盖本课时复习的主要内容即可,能让学生当堂完成。所用题目应经过细心挑选,不能有错题、偏题、超纲题。
2.当堂检查训练效果,做出评价。如课堂时间不允许,则收缴学生答卷,课后批阅,另择时反馈。
(五)、总结反思,巩固提高
1.教师引领学生对本课时复习的内容做出总结,对复习的效果做出评价。2.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时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可以让部分学生口头进行反思,也可以在学案的最后用书面形式进行反思,教师通过批阅,可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利于对后面教学工作做出调整。
第四篇:构建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教学
构建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教学
姓名:
石增磊 职务:
中学二级教师 单位:
汤头沟镇中学
电话:0314-7329596 *** 通信地址:河北省隆化县汤头沟镇 邮编:
068155
构建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教学
隆化县汤头沟镇中学
石增磊
摘要:现代教育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的作用要体现在引导上,面对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每一个学生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喜恶,而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又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因此,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把握有效教学策略,勇于探索和实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字: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教学手段 有效教学
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课在当今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的地位,虽然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途径很多,但都不完整、不系统,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主要还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获得,所以课堂还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阵地。同时,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挖掘各种教学资源支持学生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前提。
课堂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所有一切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与学的这种互动关系告诉我们要善于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进行创新性活动。实践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实现教学互动效果,激励学生独立学习,积极思考,让其创新思维不断地开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创造性地开发、利用一切课程资源,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因特网资源共享特点,针对不同的探究内容,积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挖掘材料,选择生动形象的、富有个性的体验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善于发现学生操作中的问题,并给予及时指导,这样有利于克服学生操作中的薄弱环节,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机会,恰当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心保护他们心中萌发的兴趣之芽,并用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其独立地、全身心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情趣中进行学习,在愉悦中克服困难,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在满怀热望中不断取得成功。
二、精心管理,因材施教,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在精神愉悦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会学得更有效。学生智力因素、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相差较大,于是我在注重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学习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法,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明确每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克服现代教学中教学目标与学生现有水平的矛盾。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编排,每节课制定不同的主题,再将主题分解为一个个小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课堂上,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但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为人师的特点,任命这些学生为教师的小助手,采取分组教学法,使学生在相互协作、相互帮助中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这种分组和互助式的方法,使平时很难完成的教学任务变得迎刃而解了。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由于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图像、文字、声音、动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运用这种技术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清晰化,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有效地位教学服务,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合理优化课堂教学,充分挖掘叙事潜能,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真正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注重师生的互动关系,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还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运用的媒体技术授课,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入现代教学中,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它改变了原有教师讲和教师操作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的模式,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打破原有多媒体课件由教师制作并控制的常规,学生参与制作和演示,而不是被动地吸收,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利用课上或课余时间与教师一起制作相关的课件资源,然后由学生讲解,这样既体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要求,更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尝试使用思维导图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长期以来教学手段单一,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显然不符合新课程的课堂要求。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思维导图的使用能丰富教学手段,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动手制作、动脑思考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思维导图的个性化创作,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导图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教给学生使用,学生在预习或者复习时,借助这种工具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思维空间得到拓展,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渠道。同样思维导图的制作也可以运用在合作学习上,在合作学习中,由小组成员共同创建的思维导图往往更适用于多种情境,在各种教学情境下,小组成员对思维导图有不同的理解,通过共建来进行协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基础教育的改革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和创新,对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教学的探索也不会停止,为此提供信息技术课堂的实效性,把握有效教学策略,勇于探索和实践,就能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
第五篇:浅谈信息技术个性化有效课堂教学
浅谈信息技术个性化有效课堂教学
吉林省双辽市第五小学 程娜
【摘 要】传统教学方法的理论出发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把具有独立意识的学生作为学习的客体。这样学习的控制权由教师一手掌握,学生主体性受到了忽视,从而导致学生位置的附庸化,成为被单向灌输的对象,其最终结果是影响了学生智能的开发,学生能力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遏制。文章从信息技术的角度,讨论了如何在课堂上实施个性化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有效课堂教学;个性差异;
个性化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培养健全个性的教育。学生是我们教育活动的中心,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宿。他们每一个人由于受家庭、性格、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优化课堂教学,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发展成为有其独特个性的个体,参与学习过程的始终,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成为一种动态的充满灵气、表现个性的创作活动。使学生好学、乐学,自主发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变“学会”为“会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个性化有效课堂教学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最优化地组合课堂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全程中突出个性化教育,一定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得到、吃的饱,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本人认为在实施个性化有效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关爱每个孩子,为个性化有效课堂教学作铺垫。
学生是具有个性差异的,不同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信息技术理解、运用程度的不同。作为教师,应该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注重个性化,使每个学生能够独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兴趣。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个性教育,实现有差异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为不同的学生提供相同的学习发展机会,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展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和独特性。在课堂教学中,要用慈母之心来对待学生,对待学生的表现,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
课堂上我首先对初学电脑的新生做统计调查,了解学生家里有没有计算机、学过哪些相关的知识、对学习哪些内容感兴趣等等。然后在留意观察一些优秀的、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同时,注意上课过程中接受比较困难的学生,并记录在案。在基本了解了学生的情况后,初步给学生进行了分层,主要分为三层:优秀组,中等组,后进组。当然
这种分层是隐性的、动态的、可变的,要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行调整。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确定个性化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选择个性化的练习内容,张扬个性,感受快乐。
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教学设计个性化,切实实施个性化有效课堂教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也就是说,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教材内容特点,灵活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自主式、参与实践式等教学结构模式,使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进一步优化个性化课堂教学程序,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提不同的要求、提不同的问题,设计不同层级的练习。使学生在课堂中张驰有度,学练结合,有收获乐展现,有疑惑勇质疑,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张扬个性,完成学习任务。
1、分层目标,发展个性
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不同,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优秀组学生来说,在掌握了课本的基础知识后,着重于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发挥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中等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还应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后进组学生,促使他们打好基础,耐心辅导,多加训练。例如:在教授四年级信息技术“利用Word制作电子小报”时,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1)初级:了解word小报的基本组成和布局,掌握在word文档中输入文
字、插入艺术字、插入图片。(2)中级:除掌握初级目标外,熟练掌握文字修饰、更改图片的大小和位置、图文版式,并鼓励学生达到精益求精。(3)高级:在初级中级目标都达到的情况下,我要求学生修改色彩搭配、位置协调、文字的动态效果、文本框的插入等。通过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落实,使得各层次的学生掌握的都相当不错,整个课堂效果很好。
2、分层练习,提高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抓住最佳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一定要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程度,认真分析揣度每个课堂上要提出的问题和练习任务,在提问时要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考虑,不同层次的问题,要抽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来回答,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对一般的问题,可由中等生讨论解决,而有难度的问题则让优等生来回答,这样就使不同成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心理满足。
课堂练习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各有所获”。如:在三年级信息技术的文字输入教学中,我设计了5分钟文字输入练习,字数要求:优秀50字以上,良好40字以上,合格30字以上。又如在六年级信息技术flsh制作《轨迹动画》中“制作飞机沿不同
轨迹飞行动画”练习时,后进生练习插入飞机图片、插入引导层、绘制引导线、插入补间动画;中等生练习插入飞机图片、插入引导层、绘制引导线、插入补间动画、声音;优秀生练习插入飞机图片、插入引导层、绘制引导线、插入补间动画、声音、显示飞机运动轨迹。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样的练习设计没有把全部学生框在一起,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3、分组合作,促优带差
根据之前学生的分层情况科学分组,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优、中、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合作完成任务过程中,优秀生可以充分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后进生也可以尽其所能,这样优秀生可以“吃好、吃饱”,而后进生可以“吃得了”。优差互助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的常用手段,也是最有效手段,是一种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在操作某一任务时,优秀生动作快,完成任务早,老师可以及时采用多种方式鼓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帮助后进生,协助他们。这种做法能够调动优差生两头的积极性,也不会造成信息技术课堂中优秀生在玩,后进生也在玩的窘境。在优秀学生的带动下,班里就形成了互助学习氛围,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三、尊重学生学习成果,个性化评价赏识激励,作个性化有效课堂教学的持久动力。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评价和激励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保护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培养其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每个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不同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个性化的。在课堂中老师的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的评估,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时时刻刻看到自己的不足,明了自己前进的方向。更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及合作精神,提高了知识的能力,并激发强化了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恰当的评价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多种评价手段,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一个手势,一个微笑的表情,一句鼓励学生的话:例如,“老师最佩服的就是这样勇敢的同学。敢第一个上来跟老师挑战!”、“分析得太有道理了,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你准行!”等。这种带感情色彩的微型评语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对学习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信息技术课堂才会活起来。
四、尊重学生个性色彩,布置个性作业,为个性化有效课堂教学作延伸
作业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一种方式。在我任教十余年以来,在教学
过程中,每节课对学生都有明确具体的实践内容,并且都必须在下课后以邮件方式提交实践结果(作业),我再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评价(批作业),并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我深切体会到,这是学生重视我的信息技术课,对我的课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我在教学《制作动画片》时把作业设计成一个“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信息技术能力。A组作业:制作四张具有背景色、文本,制作简单的动画效果; B组作业:制作五张具有背景个性化设置、文本字体艺术化处理,每个幻灯片元素添加动画效果;C组作业:制作六张具有背景个性化设置且风格统一、文本字体艺术化处理且图文贴切;具有独特审美效果,每个幻灯片元素添加动画效果且顺序得当,插入优美和谐的音乐背景。
学生任选一组完成作业,这样不同层次的作业分层布置,既能调动学有余力那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兼顾到中下等生,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有余力的学生既巩固了课堂上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又提高和拓展了他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作业过程中梳理、完善自己的思路,发展、开拓自己的思维。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和“辅差”,有利于全面提高作业质量。
每一次作业的审批,我都把“创新”、“个性”作为一个鼓励加分项目。刚开始,很少有学生在这些项目上得到奖励。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与激励后,有创新、有个性的作业越来越多,学生的创造欲望
也越来越高涨,这种评价起到了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总之,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探索利于学生发展个性的方法,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他们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因材施教;采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实施个性化有效课堂教学,努力为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的机会,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搭建平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2]吴文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4]史爱荣、孙宏碧.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山东教育出版社 [5]陈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
[6]邓志伟.《个性化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