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设想:这个单元是文艺评论与随笔,专业性较强,于学生而言有些难度。学生没有这么高深的文学素养,看此类文章,费时而无所收获,犹如牛听琴音。如何让学生有所吸收,吸收什么,是我课前重点准备的。《咬文嚼字》《说“木叶”》《中国诗的特征》均涉及到一点,即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暗示性。如能将这三课合并同类项,综合起来,重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暗示性,并能活学活用,则算达到了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掌握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征——暗示性
2、归纳三课内的古诗词
3、补充课外例子,关注诗歌的暗示意义
教学重点:诗歌的暗示性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2、导入:在中国古诗美丽的园圃中,怒放着长开不谢、芳香四溢的许多优秀之花,这些优秀之花被人们习惯称为名言佳句或清词丽句,它们常常是古诗中的传神之笔,点睛之处,往往成为“诗眼”、“词眼”。这些佳句,寓丰富于单纯,寄深意于一瞬,以一概万,高度集中,一言胜千万语,一句传千万年。它们象黑夜中的星月,似沙漠里的绿洲,如旷原中的清流,若大海上的白帆,是诗篇彩缎上点缀着的明珠;它们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放射出哲理的灵光,句凝情浓,字炼理深,使人百读不厌,令人过目不忘,而且引人无限遐想,给人生活启迪。
这节课,我们就本单元三篇文章重点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暗示性。
二、钱钟书的《谈中国诗的特征》里,说中国诗的特征是什么?请同学们勾划出来。
明确:“„„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1、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说是怀孕的静默?因为怀孕的肚子富于暗示,正如言短意长的诗句。
有句为证:“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弦指妙”。
2、暗示的效果怎样?诗歌举例: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这些美景都是言语所不能表达的,我却从中感受到一种了悟的快乐。)
【效果:
——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无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美人儿卷起珠帘等待等待,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这是写弃妇怨情的诗。若说它有所寄托,亦无不可。诗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闺人幽怨的情态。着重于“怨”字落笔。“怨”而坐待,“怨”而皱眉,“怨”而落泪,“怨”而生恨,层层深化主题。至于怨谁?恨谁?作者铺下了无限的空地,解诗人可以自解。)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五绝《寻隐者不遇》写隐者远离尘俗的生活,清高悠闲,遗世独立——在松树下问童子,你的师父在哪里?童子答,我的师父到山上采药去了,只知道他在这山中,但因云深雾绕,却不知人到底在哪里。这首诗的特点在于寓问于答,本三问三答,却以一问三答简括,以答句包问句,在构思方面煞费苦心,巧于锤炼。同时,以简笔写繁情,想象丰富,清新别致。平淡中含意颇深,自然中措辞不俗。无华丽之词藻,却别具一番韵致。)
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
(这是作者设想死了以后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壮士的敬仰和对苟活者的不屑。
自己独自在深深的地下,回忆活着的时候曾经登上高台。一生中傲视群物,从来不为利益所累。墓道的门只有两道关闭,白蚂蚁钻进来了。活着时候的芳香身体,让小虫子们祸害。鬓角的头发全掉了,只剩一个枯髅依偎着青苔。忆往昔自己好饮酒,现在只有素盘里摆点青梅。彭越韩信及廉颇蔺相如,在田地里已经成灰。壮士都死尽了,其余的人在哪里呢。)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这是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觉。风景还是当年的风景,只是一同赏风景的人却已不在。)
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
【效果:————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
二、《说“木叶”》里也谈到了诗歌的暗示性。
请找出作者对暗示性的说明: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请同学们归纳这几句诗的相同之处:同时出现木叶和秋。木叶与秋有关。
作者说,“木”有两个暗示:
1、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2、微黄、有干燥感
即便诗中没有了秋,只要有木叶或木,也知是秋天,比如: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并且,木叶出现的时候,应该是有风的,应该是爽朗的晴空,它属于清秋,这便是它的暗示性。
三、《说“木叶”》课后第二题这样说:《咬文嚼字》指出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往往有联想的意义,本文谈到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二者的意思是一样的。那么,《咬文嚼字》一文中提到联想运用得当会有什么好处?请同学们勾划。
明确:会使意蕴丰富。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小团月,即小龙团,茶饼。
由小龙团联想到天上的圆月,由清茶泡在泉水里联想到明月照着泉水,一样的清沁肺腑。
诗中的小团月,会暗示诗人的高洁以及环境的幽雅。如此,诗便有了言外之意,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
四、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那么,它们到底能引人联想到什么呢?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柳:送别、留恋、伤感。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请同学们回想学过的诗句,进行验证。
五、补充具有暗示性的例子:
杜鹃猿啼话凄凉,雨打梧桐离别意。
冰雪蝉鸣喻高洁,凌寒坚韧松梅喻。挺拔翠竹亮节风,斗雪菊花傲骨义。落日黄昏迟暮感,流水落红伤春去。红豆寄寓相思情,送别长亭共短亭。羁旅驿站游子意,望月听笛乡情浓。蓑衣斗笠指隐士,渔樵垂钓闲适情。鸳鸯连理生死恋,孤城关山戍卒行。
六、拓展运用:请同学们看这首诗中的“菊”暗示了什么?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暗示:不慕蓉利、不求高位、高尚气节。
再看: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暗示:孤芳自赏。
第二篇:《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教案(高二必修五)
教学设想:这个单元是文艺评论与随笔,专业性较强,于学生而言有些难度。学生没有这么高深的文学素养,看此类文章,费时而无所收获,犹如牛听琴音。如何让学生有所吸收,吸收什么,是我课前重点准备的。《咬文嚼字》《说“木叶”》《中国诗的特征》均涉及到一点,即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暗示性。如能将这三课合并同类项,综合起来,重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暗示性,并能活学活用,则算达到了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1、掌握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征——暗示性
2、归纳三课内的古诗词
3、补充课外例子,关注诗歌的暗示意义 教学重点:诗歌的暗示性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2、导入:在中国古诗美丽的园圃中,怒放着长开不谢、芳香四溢的许多优秀之花,这些优秀之花被人们习惯称为名言佳句或清词丽句,它们常常是古诗中的传神之笔,点睛之处,往往成为“诗眼”、“词眼”。这些佳句,寓丰富于单纯,寄深意于一瞬,以一概万,高度集中,一言胜千万语,一句传千万年。它们象黑夜中的星月,似沙漠里的绿洲,如旷原中的清流,若大海上的白帆,是诗篇彩缎上点缀着的明珠;它们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放射出哲理的灵光,句凝情浓,字炼理深,使人百读不厌,令人过目不忘,而且引人无限遐想,给人生活启迪。这节课,我们就本单元三篇文章重点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暗示性。
二、钱钟书的《谈中国诗的特征》里,说中国诗的特征是什么?请同学们勾划出来。明确:“„„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1、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说是怀孕的静默?因为怀孕的肚子富于暗示,正如言短意长的诗句。有句为证:“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弦指妙”。
2、暗示的效果怎样?诗歌举例: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这些美景都是言语所不能表达的,我却从中感受到一种了悟的快乐。)【效果:——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无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五绝《寻隐者不遇》写隐者远离尘俗的生活,清高悠闲,遗世独立——在松树下问童子,你的师父在哪里?童子答,我的师父到山上采药去了,只知道他在这山中,但因云深雾绕,却不知人到底在哪里。这首诗的特点在于寓问于答,本三问三答,却以一问三答简括,以答句包问句,在构思方面煞费苦心,巧于锤炼。同时,以简笔写繁情,想象丰富,清新别致。平淡中含意颇深,自然中措辞不俗。无华丽之词藻,却别具一番韵致。
第三篇:必修五说木叶教案
[必修五说木叶教案]必修五《说木叶》教案(1)教学目标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必修五说木叶教案。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
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难点:
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教学方式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引2: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显示:木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讨论,结论:望月怀远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师: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教案《必修五说木叶教案》。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五、布置作业: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六、小结: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必修五《说木叶》教案(2)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圣杜甫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么其中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呢?天上掉下来的木头吗?(学生回答)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词的鉴赏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把握,今天我们就走进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板书课题)二交代预习情况课前预习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处理了相关的生字词,并对文中的诗词做了大概的了解,同时要求同学们抓住每一段的关键句。在研习课文之前,先给大家补充一些读书的方法:宋朝的心学家陆九渊曾经总结出一些读书的方法,我认为这对于我们现在的阅读理解以及平时读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陆象山文集》上诗的意思即是:
1、读书必须要静下心,心静自然能讲文章理解透彻;
2、好好玩味其中的意蕴,所谓的意味深长;
3、读不懂得地方可以先行放过,不要走死胡同;相反的,在重点之处则应该仔细思量、考虑。《说木叶》是林庚先生关于诗歌意象的一篇文化随笔,文中篇幅很长,引用的诗词很多,那么我们在接受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应该运用到上面所说的读书方法,整体把握,抓住关键,把书读薄。弱水三千,我独取一瓢而饮。三研习课文下面我们进入到课文的学习,我想让我们的男同学把第一至第三段的关键句子提炼出来,而第四至第六段就交给我们细心的女同学,最后一段最简单就留给老师解决。(一)两分钟阅读各自任务段落
1、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主要讲述的是什么?(提问)明确:作者引用了大量诗句,旁征博引,提出了需要论述的对象: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引用的作用:引出话题
2、第二段主要针对的对象有哪几个?它们的关系如何?(提问)明确:树、木、树叶、木叶、叶、落木。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主要归纳起来就是:用木叶舍树叶。
3、第三段的主要对象又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提问)明确:木叶、落叶、树叶、落木等,其实主要是承接上面所提到的几个对象。几者的主要区别关键字在木字。归纳起来就是:用落木舍木叶。它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我们注意木字为诗人们所喜欢的原因。小结:第一至第三段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研究对象,列举了一系列现象,促使读者继续读下去,究其根源。
4、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提问)明确:本段主要探究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引用的作用:以诗歌作为例证。
5、第五段和上一段有什么关系?作者主要讲了什么?(提问)明确:木何以有这个艺术特征?意即对第一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6、第六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提问)明确:注意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这里又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那么这一段是总结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小结:第四至第六段主要是针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论述,找到相关的答案,即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7、最后一段是作者在分析论述的时候得到的一个结论:艺术形象的领域中,概念相同字不同,其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文章一至三段叙述现象,提出问题,四至六段分析现象,论其本质,由现象到本质,这也是同学们需要学习的论证方法。(二)含英咀华、寻幽探微同学们掌握了抓住文章关键句子于阅读文章的方法,我认为这还不够,我们除了能够宏观把握全文,还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文中的切身之处仔细玩味,这样才能把文章读懂读透,而不是一知半解。下面我们进入第二部分:含英咀华,寻幽探微。
1、木和树有什么不同?(提问)明确:文章举了吴均的《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进行比较:高树没有落叶的形象,高木有木叶形象;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落木千山;木在这里比树显得更加单纯。补充:比较空阔与空旷空蒙。
2、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明确:意象颜色触觉意味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木叶微黄干燥不湿润疏朗飘零之意落叶繁密绿色饱含水分春夏之交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补充:比较疏朗与疏落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疏落:稀疏零落、稀稀落落。例如疏落的晨星诗句引用的作用:
1、引出话题;
2、用作例证;
3、提高全文文化意味。(总结)(三)总结:通过从上面两个部分的解读,希望对同学们解读相关的社科类文章有一定得帮助,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整体把握、咬文嚼字。
四、作业布置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了:在中国的诗词中出现过很多的意象,岁月的淘洗使他们具有了一种特定的意蕴,但是在不同的诗歌中,相同的意象也会用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二,试着结合用林庚的方法去比较梅在不同诗词中的用法。注意结合一下几个问题去思考。王安石《梅花》
1、王诗中的梅花有什么特点?
2、主要表现的怎样的人格特征?陆游《卜算子咏梅》陆词中的梅花与王诗中的梅花有什么不同?具体表现在哪里?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毛词中的梅花除了傲雪凌霜的品格,还有什么特点?
2、与陆词比较,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五、板书设计说木叶林庚
1、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整体把握
2、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抓住关键
3、区别关键字在木字,用落木舍木叶
4、木得第一个艺术特征:木含有落叶的因素
5、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6、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具有颜色的暗示性
7、艺术形象领域,几乎一字千里意象颜色触觉意味含英咀华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寻幽探微木叶微黄干燥不湿润疏朗飘零之意落叶繁密绿色饱含水分春夏之交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第四篇:必修五谈中国诗教案
必修五《谈中国诗》教案
教案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本文主要内容是谈中国诗的特征;全篇结构表现为“总—分—总”式,主体结构则为并列式;主要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和例证法。(课文内容)
2、学会对比论证。(写作能力)
3、理解文中重要词句。(应试阅读)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2.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深刻的语言内涵。 【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教学方法】
自读、研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也可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读诗的感受、对诗的印象、对诗人的评价等均可作为导入的素材。
2、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著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二、钱钟书夫妇简介:(《优秀教案》P64—65有详细介绍)
(一)钱钟书
钱钟书(1910.11.21-1998.12.19),现代著名学者、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二)杨绛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原籍江苏省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1935年至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一同留学于英、法等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等,翻译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等。1970年下放河南省息县干校,在菜园劳动。1972年回北京。“文革”后继续研究翻译外国文学,并从事散文创作。著有论文集《春泥集》,翻译了西班牙塞万提斯的著名长篇小说《堂·吉可德》等。关于干校生活的散文集《干校六记》很受推崇,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并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其他还有一些散文如《将饮茶》、《回忆两篇》、《记钱钟书与〈围城〉》等都是平常的生活琐记和关于亲人的回忆文献性质的文章。长篇小说《洗澡》(三联书店1988年初版)以客观超脱的白描手法记录了一群知识分子在1953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其间的生活遭遇,以及他们在政治运动中的不同心态和表现,出版后很受评论界的重视。
三、把握结构;
(一)疏理结构:
—(1)总:谈中国诗的方法。
二(2—7)分:中国诗的特征
(2)一般发展特点
(3—6)谈中国诗的特征
(3)篇幅短小
(4—5)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
(6)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7)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三(8)总:中国诗和西洋诗相通。说明:
1、课文第37页“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前空出两格,似为单独一段,疑为排版所误,本人将此并入第7段,于是全文为8个自然段。
2、《优秀教案》对本文的结构分析,本人不同意。本人的理解与《教师教学用书》大体相同。
四、学习论证方法:
(一)对比论证:
项 目 中 国 诗 外 国 诗
发展特点
没有史诗,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之后。中国诗是早熟的。 先有史诗,次有戏剧,最后有抒情诗。 特征
篇幅短小。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
篇幅相对较长。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中国诗用疑问语气作结束的比西洋的任何一诗来得多。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在中国诗里应用得最多。
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雄厚,沉重。
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其它的内容上与西洋诗“无甚差异”。 外国也有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
(二)例证。(征古今引中外)
钱钟书在中国近代学人中,对于中西方化了解最为透彻的一个人。有人称之为文化昆仑,恐怕原因即在于此。从此文中,我们也可一斑。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中外古今的一切文史资料。下面我们仅以引用外国的文史资料为例:
1、(第1段)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已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英一次)
2、(第2段)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法一次)
3、(第2段)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印一次)
4、(第3段)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美一次)
5、(第4段)用最精细的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法一次)
6、(第4段)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概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拉丁、英、法、德、意、俄、捷克各一次)
7、(第5段)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英一次)
8、(第5段)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的问。(英一次)
9、(第6段)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英、德、法、美各一次)
10、(第7段)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会风。(意一次)
11、(第7段)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英一次)
12、(第7段)第二首是歌德《漫游者的夜歌》。(德一次)
13、(第7段)斯屈莱欠就是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英一次)
14、(第7段)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就有了。(美一次)
15、(第8段)希腊神秘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有家居,出门,回家。(希一次)
从这些引文里我们不难了解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钱钟书了。
五、本文特色
本文特色→钱文特色→学者散文特点
学者散文一般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a、达意形象。即用于达意,不用于表情,且化深奥为通俗,化单纯为复杂。
b、旁征博引。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
c、逻辑性强。靠分析、判断、推理、论证来达到服人、启人的目的。
d、幽默风趣。有时甚至机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甚至大笑捧腹。是知者的幽默,知者的风趣,品味比较高雅,绝无那种插科打诨的俗气,往往自称或被称为小品文。
如果我们用以上的观点来评述钱钟书的《谈中国诗》,那是最恰当不过的,可以说,钱氏散文对于以上的每一条都十分符合。对于这样的特点,我们给他概括了一个“通”字。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
1、通古今。从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钱钟书的视野是十分开阔的。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国诗人成长的特点,中国诗的本质特征,中国诗人心目中的诗是什么,中国诗人是怎样写诗的等等问题,钱钟书都明了于心,充分显示出一位大学者的文化素养。
如关于诗的历史,钱钟书的看法与其他人就不同。他认为中国没有史诗,而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对于这样的结论,如果没有对中国诗相当熟稔,那是不可能的。
谈到中国诗的深厚意韵之时,钱钟书引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弦指妙”,“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语(前后引文在16条)加以证明。
而在谈到中国诗的表达方式时,钱钟书也是信手挥出,“壮士皆尽死,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象这样的例子文中还有很多。
2、通中外。
3、通学理。
所谓通学理,是指钱钟书对于所涉比较文学有着精深的学养,且他能把高深的问题通过浅豁的语言达传输给读者(听众),做到雅俗兼容,雅而不奥,俗而不庸。而他所阐述的每一个道理都是言之有据的。全文要向外国人介绍中国诗的特点,他不是生硬地提出几条干巴巴的理论,而是深入浅出,运用各种可能的比拟(诗与画与音乐与故事与传说与寓言等等),把读者引入他的论述之中。如开篇就合情合理地告诉读者,要评价一个诗人或评价一个国家的诗,必须用比较、联系的观点。且要具有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的精神,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为了论述这一道理,钱钟书进行了中外古今的对比。最后得出结论:“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么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这一结论既合情合理又显得周密严谨。
六、难句解析:(顺及完成课后练习二)
1、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没有坚实的基础,影响艺术稳定、长远的发展。
这段话的幽默,表现在用了一个《百喻经》的比喻,“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以及“流毒无穷地聪明”,是批评,却批评得令人会心一笑。
2、说明中国诗一般篇幅短小,像“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然而,“简短的诗”有“悠远的意味”。
这两句话的幽默,表现在两处:一是“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二是“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把说理形象化,使人感到有趣。
3、指点中国诗的特征是富于暗示。
这两句话的幽默,表现在后一句:“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这种说法俏皮而又意味深长。
4、指出中国诗的特征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但这是就一般诗而言,也有“厚重的诗”。
这两句话的幽默,表现在后一句:“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十分形象,使人印象深刻。
5、指出中国诗一般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而西洋诗厚重、狂放。
这几句诗的幽默,表现在两处:一是讲西洋诗人“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像“野蛮犬吠”;一是讲中国诗“是文明人话”,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真是形容得淋漓尽致,又对比鲜明,令人在微笑声中接受作者观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最好让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再如以下4句:
6、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点拨: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人”(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7、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点拔: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8、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点拔: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9、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点拔: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
七、练笔:(题见课后练习三)
第五篇:说木叶教案(高二必修教学案例)
《说“木叶”》教案 【教学目标】
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教学过程】 ㈠、导入:
各位同学,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给大家复习一个成语叫“一字千金”,相信大家对这个成语的意思非常熟悉了。那“一字千金”是从哪个故事来的呢?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历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洋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为《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便流传至今。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㈡、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