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教材

时间:2019-05-12 16:5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教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教材》。

第一篇: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教材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教材说明

语文组

刘兴斌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5(必修)》,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全套教科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套教科书指导思想是: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坚持“守正出新”,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教科书内容的综合性;突出“过程和方法”,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这套教科书按照“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大板块安排相关内容。

一,阅读鉴赏

同前几册一样,本册的“阅读鉴赏”部分也是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的内容依次是小说、古代散文、文艺学论文和自然科学论文。每个单元有三篇课文,其中前两篇是精读课文,后两篇是略读课文。教学中如果教师感到课时不够,所选的课文不一定全都要教,可以有选择地灵活处理。

第一单元是小说单元,与这套教科书必修三的小说单元遥相呼应。所选的课文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边城》(沈从文)。小说作为人生的“百科全书”,深受中学生读者的喜爱。阅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因此,这套教科书共安排了两个小说单元。作为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的小说,阅读时要从形象、语言、主题、情节等方面全面把握。考虑到必修三的小说单元已经重点强调了小说的形象和语言,所以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第二单元为古代散文单元。所选的课文有:《归去来兮辞》(陶渊明)、《滕王阁序》(王勃)、《逍遥游》(庄周)、《陈情表》(李密)。这些课文都是抒情散文,而且也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虽然时代不同,文体不一,但这几篇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充溢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非常激越、充沛,这是这些文章大家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至今读来仍能感人肺腑,令人回肠荡气。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悉心体会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学习文言文,最好能够熟读成诵,这样就能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对于本单元所选的这些名家名篇更应该如此。需要指出的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最主要的是尽可能多地阅读文言文原文,教材提供了一些相关背景材料,但这决不能代替或冲淡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自己对课文的阅读。

第三单元为文艺学论文单元,主要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所选的课文有:《咬文嚼字》(朱光潜)、《说“木叶”》(林庚)、《谈中国诗》(钱钟书)。这些课文,都出自文学大家。他们在课文中娓娓道来,或评论一位作家,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和审美现象,都能持之有据,自成一家之言。阅读这些文章,等于是与这些文学大师对话,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讨文艺鉴赏方面的一些问题,加深我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学习本单元,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最好能够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作一番比较。

第四单元是自然科学论文单元,所选的课文有:《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作为生物的社会》(刘易斯·托马斯)、《宇宙的未来》(史蒂芬·霍金)。这些课文,或综述观点,或探讨成因,或作深入细致的分析,都能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学习时要注意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要注意品味科技类文章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点。

每篇课文后面,都有“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的设计,力求做到紧扣单元教学重点出题,不求面面俱到。但全面理解、整体感知课文的练习,即所谓“常规性练习”,即使与单元教学重点联系不那么密切,也还是必需的。同时,注重启发性,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精读课文一般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至三道题,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突出学习要点,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部分题型和内容设计为开放式,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发挥的空间。

另外,还有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作为补白性的文字,放在有关课文后面,介绍课文作者、背景和对作品的评论,作为对教材的有益补充,供学生自读,以积累知识,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表达交流

同前几册一样,本册的“表达交流”也包括“写作”和“口语交际”两部分内容。写作部分共有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分别是:“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每一个专题都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话题探讨”提出“写什么”的问题,也与目前比较流行的“话题作文”相呼应。“写法借鉴”着眼于对“写什么”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带出“怎么写”,从而在写法上加以点拨。“写作练习”是在这个“写什么”的范围之内,设计若干个参考题目,让学生练习。这些题目可以让学生选做,教师也可以另行设计,进行替换或补充。过去的写作教材往往只着眼于写法,容易导致纯技术性训练。这套教科书中的写作专题,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话题探讨”“写法借鉴”与“写作练习”三者密切结合,使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上同时得到提高。在解决“写什么”的基础上谈“怎么写”,也比较符合形式服从内容、写法服从题材的写作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这套教科书中关于“写作”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有三个子系统:一是上面所说的集中独立的写作专题;第二个系统是与“阅读鉴赏”整合在一起,即在每篇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安排相应的写作练习,主要是写一些读书笔记、札记、感想、翻译、改写,等等,强调读与写结合;第三个系统与“梳理探究”整合在一起,主要是一些带有综合性、研究性的写作练习。这样安排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研究思考,同时引起学生更为浓厚的写作兴趣。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也是这样做的。

在信息社会,人们的日常交往日趋丰富多样,传媒手段日趋先进便捷,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因而对人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部分,对口语交际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本套教科书中的“口语交际”包括三个子系统:一是每册设计一个专门的口语交际单元,前几册分别训练了“朗诵”“演讲”“讨论”“辩论”,本册学习“访谈”。活动的设计强调具体情境的设置,少讲理论知识,多给学生以实际锻炼的机会。二是结合“阅读鉴赏”部分的课文学习,安排相关的口语交际练习,如朗读、背诵、复述、讨论等;三是在“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实践活动中设计相应的口语交际练习。

三,梳理探究

教科书中的“梳理探究”实际上是一些语文专题活动。这些活动有的侧重于对学生以前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梳理,便于在长期积累基础上的巩固和整合。如本册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就是希望在必修课即将结束时,对以往学习的古代诗文作品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有的属于专题研究,如本册的“有趣的语言翻译”,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专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特点。这些专题,学生不一定能够准确地认识到多少理论意义,重在引导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一些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名著导读

为了落实课程标准中的“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本套教科书还安排了“名著导读”栏目。每册教科书介绍两部名著,以中外文学名家名著为主,其中部分与学过的课文内容衔接。本册教科书安排两部,一部是《三国演义》,一部是《堂吉诃德》。“名著导读”分为“背景介绍”“作品分析”和“思考与探究”三部分,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养成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的习惯。

五,教学过程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除了常规性的教学要求外,尤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加强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高中语文课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我们不能因为过去有过分强调语文工具性的偏颇,就否定或削弱语文课的工具性,就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审美与情感的感悟和熏陶上。我们要准确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二者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教学中,要加强积累,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名句名篇的积累,阅读鉴赏方法的积累、表达交流能力的积累等,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个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感。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功能,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2.重视诵读,改进古诗文教学。

古代诗文作品在这套教科书中的比例约占45%。古代诗文的选目以传统经典名篇为主,也适当扩大了选材范围,新选了一些古代优秀作品。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强调熟读、背诵,因为这部分内容,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文质兼美,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可以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课程标准还有“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要求。因此,教学重点应是诵读课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课文的思想内容,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这也有利于培养文言语感。对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发展简况等知识,也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切实掌握。

3.用好《语文读本》,培养自学能力。

这套教材还编写了与教科书相配套,作为扩展阅读的《语文读本》。因此,我们改变了教法,注重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动地学习、探究。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改变过去那种常见的教师一讲到底、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讲得支离破碎的做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展阅读和写作活动。重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当然,适当的讲解还是必要的,但课堂上的讲解,重在研读思路的梳理和阅读方法的点拨,代替不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另外,教师指导下的课外阅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好方法。所以,还要注意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通过课内外的结合,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日后的继续自修和自我发展打下基础,终生受益。阅读《语文读本》和学习教科书的目的是相同的,着眼于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不同的是,对教科书,一般要求精读,训练比较系统,训练力度也比较大;对《语文读本》,一般要求略读,运用从精读课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灵活性比较大,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此把《语文读本》纳入教学设计中,可以给学生提出几条总的要求,如要求对每篇逐字逐句阅读,搞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路等等。也可以对不同的文章提一些具体的要求,如大声朗读精彩的段落,做简单的读书笔记,复述文章梗概等等。还可以开展比较阅读,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要对学生自读的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检查并不是要考试,可以利用上课前和下课前的几分钟,进行抽查,如让学生朗读精彩片断,谈谈文章大意等等;也可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举行阅读座谈会,谈谈阅读体会,交流阅读心得;还可以让学生在壁报或自办刊物上,直抒己见,展开对一些文章的讨论,等等。总之,以达到督促学生认真自读、让《语文读本》发挥最大作用为目的。

4.加强练习,提高写作能力。这套教材的写作部分,既注意吸收我国传统作文教学的经验,又体现了21世纪对高中生写作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明确高中学生从事写作必须做到的几种基本要求。包括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二是进行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实用文写作能力;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发展文学写作的特长,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鼓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作为整套教材写作教学的一个阶段,本册写作教学的几个专题,注意与前几册写作教学的衔接。我们认为,尽管写作教学应以学生的写作实践为主,但给一些适当的点拨指导还是必要的。其中,既有所谓“规矩文”。每个专题有一点指导写作的内容,意在对学生的写作实践作一点理论上的指导,增加一点理性认识,掌握写作中最基本的规律和方法。也有所谓“放胆文”,这在某种程度上适当借鉴和吸收了“新概念作文”的一些做法,即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设任何框框,没有任何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认为,“新概念作文”的主旨,确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发挥他们各自的写作特长,展示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不能成为中学作文教学的全部内容,毕竟我们的高中生将来上大学读中文的是少数,当作家的更是少数。高中的作文教学,还是应以培养基本的写作能力为主。

第二篇:高二语文必修五备课教学计划

高二语文必修五备课教学计划

高二语文必修五备课教学计划 教材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套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使用,必然会给高中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也为广大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开展新的语文教学实验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无限广阔的创造空间。我们相信,广大教师一定会抓住这次教材改革的机遇,大胆探索,积极改革,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把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推向前进。

【教材说明】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5(必修)》,是全套教科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坚持“守正出新”,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教科书内容的综合性;突出“过程和方法”,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使这套教科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加符合我国高中语文教育的实际,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在编排体系上,这套教科书按照“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着导读”四大板块安排相关内容。

阅读鉴赏

同前几册一样,本册的“阅读鉴赏”部分也是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的内容依次是小说、古代散文、文艺学论文和自然科学论文。每个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前两篇是精读课文,后两篇是略读课文。教学中如果教师感到课时不够,所选的课文不一定全都要教,可以有选择地灵活处理。

第一单元是小说单元,与这套教科书必修三的小说单元遥相呼应。所选的课文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边城》(沈从文)、《哦,香雪》(铁凝)。小说作为人生的“百科全书”,深受中学生读者的喜爱。阅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因此,这套教科书共安排了两个小说单元。作为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的小说,阅读时要从形象、语言、主题、情节等方面全面把握。考虑到必修三的小说单元已经重点强调了小说的形象和语言,所以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第二单元为古代散文单元。所选的课文有:《归去来兮辞》(陶渊明)、《滕王阁序》(王勃)、《逍遥游》(庄周)、《陈情表》(李密)。这些课文都是抒情散文,而且也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虽然时代不同,文体不一,但这几篇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充溢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非常激越、充沛,这是这些文章大家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至今读来仍能感人肺腑,令人回肠荡气。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悉心体会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学习文言文,最好能够熟读成诵,这样就能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对于本单元所选的这些名家名篇更应该如此。需要指出的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最主要的是尽可能多地阅读文言文原文,教材提供了一些相关背景材料,但这决不能代替或冲淡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自己对课文的阅读。

第三单元为文艺学论文单元,主要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所选的课文有:《咬文嚼字》(朱光潜)、《孟浩然》(闻一多)、《说“木叶”》(林庚)、《谈中国诗》(钱钟书)。这些课文,都出自文学大家。他们在课文中娓娓道来,或评论一位作家,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和审美现象,都能持之有据,自成一家之言。阅读这些文章,等于是与这些文学大师对话,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讨文艺鉴赏方面的一些问题,加深我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学习本单元,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最好能够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作一番比较。

第四单元是自然科学论文单元,所选的课文有:《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作为生物的社会》(刘易斯·托马斯)、《指印》(丹齐克)、《宇宙的未来》(史蒂芬·霍金)。这些课文,或综述观点,或探讨成因,或作深入细致的分析,都能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学习时要注意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要注意品味科技类文章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点。每篇课文后面,都有“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的设计,力求做到紧扣单元教学重点出题,不求面面俱到。但全面理解、整体感知课文的练习,即所谓“常规性练习”,即使与单元教学重点联系不那么密切,也还是必需的。同时,注重启发性,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精读课文一般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至三道题,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突出学习要点,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部分题型和内容设计为开放式,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发挥的空间。另外,还有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作为补白性的文字,放在有关课文后面,介绍课文作者、背景和对作品的评论,作为对教材的有益补充,供学生自读,以积累知识,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表达交流

同前几册一样,本册的“表达交流”也包括“写作”和“口语交际”两部分内容。写作部分共有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分别是:“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每一个专题都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话题探讨”提出“写什么”的问题,也与目前比较流行的“话题作文”相呼应。“写法借鉴”着眼于对“写什么”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带出“怎么写”,从而在写法上加以点拨。“写作练习”是在这个“写什么”的范围之内,设计若干个参考题目,让学生练习。这些题目可以让学生选做,教师也可以另行设计,进行替换或补充。过去的写作教材往往只着眼于写法,容易导致纯技术性训练。这套教科书中的写作专题,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话题探讨”“写法借鉴”与“写作练习”三者密切结合,使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上同时得到提高。在解决“写什么”的基础上谈“怎么写”,也比较符合形式服从内容、写法服从题材的写作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这套教科书中关于“写作”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有三个子系统:一是上面所说的集中独立的写作专题;第二个系统是与“阅读鉴赏”整合在一起,即在每篇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安排相应的写作练习,主要是写一些读书笔记、札记、感想、翻译、改写,等等,强调读与写结合;第三个系统与“梳理探究”整合在一起,主要是一些带有综合性、研究性的写作练习。这样安排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研究思考,同时引起学生更为浓厚的写作兴趣。在信息社会,人们的日常交往日趋丰富多样,传媒手段日趋先进便捷,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因而对人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部分,对口语交际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本套教科书中的“口语交际”包括三个子系统:一是每册设计一个专门的口语交际单元,前几册分别训练了“朗诵”“演讲”“讨论”“辩论”,本册学习“访谈”。活动的设计强调具体情境的设置,少讲理论知识,多给学生以实际锻炼的机会。二是结合“阅读鉴赏”部分的课文学习,安排相关的口语交际练习,如朗读、背诵、复述、讨论等;三是在“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实践活动中设计相应的口语交际练习。

梳理探究

教科书中的“梳理探究”实际上是一些语文专题活动。这些活动有的侧重于对学生以前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梳理,便于在长期积累基础上的巩固和整合。如本册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就是希望在必修课即将结束时,对以往学习的古代诗文作品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有的属于专题研究,如本册的“有趣的语言翻译”,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专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特点。这些专题,学生不一定能够准确地认识到多少理论意义,重在引导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一些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专题活动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可以有选择地开展。

名着导读

为了落实课程标准中的“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本套教科书还安排了“名着导读”栏目。每册教科书介绍两部名着,以中外文学名家名着为主,其中部分与学过的课文内容衔接。本册教科书安排两部,一部是《三国演义》,一部是《堂吉诃德》。“名着导读”分为“背景介绍”“作品分析”和“思考与探究”三部分,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养成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的习惯。

【教学关注】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除了常规性的教学要求外,尤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高中语文课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我们不能因为过去有过分强调语文工具性的偏颇,就否定或削弱语文课的工具性,就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审美与情感的感悟和熏陶上。我们要准确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二者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教学中,要加强积累,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名句名篇的积累,阅读鉴赏方法的积累、表达交流能力的积累等,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个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感。2.重视诵读,改进古诗文教学。

古代诗文作品在这套教科书中的比例约占45%。古代诗文的选目以传统经典名篇为主,也适当扩大了选材范围,新选了一些古代优秀作品。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强调熟读、背诵,因为这部分内容,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文质兼美,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可以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课程标准还有“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要求。因此,教学重点应是诵读课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课文的思想内容,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这也有利于培养文言语感。对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发展简况等知识,也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切实掌握。

3、加强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这套教材的写作部分,既注意吸收我国传统作文教学的经验,又体现了21世纪对高中生写作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明确高中学生从事写作必须做到的几种基本要求。包括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二是进行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实用文写作能力;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发展文学写作的特长,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鼓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作为整套教材写作教学的一个阶段,本册写作教学的几个专题,注意与前几册写作教学的衔接。我们认为,尽管写作教学应以学生的写作实践为主,但给一些适当的点拨指导还是必要的。其中,既有所谓“规矩文”。每个专题有一点指导写作的内容,意在对学生的写作实践作一点理论上的指导,增加一点理性认识,掌握写作中最基本的规律和方法。也有所谓“放胆文”,这在某种程度上适当借鉴和吸收了“新概念作文”的一些做法,即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设任何框框,没有任何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认为,“新概念作文”的主旨,确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发挥他们各自的写作特长,展示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不能成为中学作文教学的全部内容,毕竟我们的高中生将来上大学读中文的是少数,当作家的更是少数。高中的作文教学,还是应以培养基本的写作能力为主。【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2.14-2.2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3 装在套子里的人 2 边城 1 表达交流--学习写得深刻 2 作文辅导 1 第二单元(2.24-3.10)归去来兮辞 3 滕王阁序 3 逍遥游 2 陈情表 2 表达交流--学习写得充实 2 作文辅导 1

梳理探究(3.11-3.21)文言词语和句式 3 古代文化常识 2 有趣的语言翻译 2 表达交流--交谈 1 第三单元(3.22-4.4)咬文嚼字 3 说“木叶” 3 谈中国诗 2 表达交流--学习写得有文采 2 作文辅导 1

第四单元(4.5-4.13)中国建筑的特征 3 作为生物的社会 3 宇宙的未来 1 表达交流--学习写得新颖 2 作文辅导 1 期中复习(4.14-4.26)1

第三篇:高二语文必修五作文解析

高二语文必修五课后作文解析

必修五P73,T2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一、审题:

西方诗人从一粒沙中看世界,从一朵花中看大气,中国诗人从长江流水看到岁月的消逝,从月圆月缺中看到事物的变化„„你从大自然中看到了什么?请以“来自大自然的启示”为题写一篇文章。

1.“一粒沙”“一朵花”均为小事物;“看”即为“发掘”之意;“世界”“大气”则是经过发掘、透视而总结出来的大道理。审题结论:要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深挖某种道理。

2.“你从大自然中看到了什么?”是要求作者写自身对某种自然现象的观察,并从中有较深的感悟,而非他人的观察与感受。

3.“来自大自然的启示”是一个偏正关系的短语,中心语为“启示”。“启示”就是通过自然现象领悟出来的道理。审题结论:本文重在说理,要写成议论文。

二、思路:

1.既然是“来自大自然的启示”行文就要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写起,否则,启示便如无根浮萍,缺少支点,立足不稳,会使读者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感。

2.对自然景物的叙写宜控制在150字左右,接下来的语段应对自然现象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出这一自然现象“之所以这样”的道理,本段是现象与事理之间的过渡段,100字左右。

3.提出观点,由自然现象之理转入对人、事之理的剖析,可选择2—3个语段(即2—3个角度),500字左右。在挖掘人事之理时,要紧扣自然想象所蕴含的哲理阐发。

如:水的启迪

水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在中国人的心里,水是至善的化身,也是中国人最讲究的以柔克刚的体现。那水便启迪人们,做人的无上标准莫过于如水。

水的澄澈,因其自身的净化作用。做人如水,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不会同流合污,永远保持自己的本性。

水的坚韧,因其滴水穿石的精神。做人如水,拥有水的毅力与耐烦,世上定无难事。

水的灵活,因其能适应地势而行。做人如水,面临陡崖要勇敢向前。一泻千里成为辉煌的瀑布,路遇狭涧要涓涓细流,警惕审慎细水长流,陷入绝境要灵活变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4.照应自然现象,升华观点。100字左右。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在那无始无终、无穷无尽的宇宙中,唯有广博浩渺的穹庐绵延亘古,幻变的万物交替更始:朝风暮雨,生老病死,春去秋来„„岁月易逝,盛衰无常,包罗万象的自然给了人类对万物变迁的感慨。大江浩荡东去,每一朵浪花都是人生长河中的一点一滴,一朝奔腾而过,就难再追寻。因此,苏轼于赤壁咏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王勃于长江感慨“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古人亦抒“滚滚长江东逝水”;诗人登临黄鹤楼亦出“烟波江上使人愁”之句;当我身临西江,亦有“无语静默默,人世几沧桑”之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一年年雁去雁归,一年年花开花落,虽是周而复始,却总平添物是人非,美好不再的哀愁。黛玉为残花入泥而哭泣,“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明年华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古人因国运日下,有家难回而悲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卓文君因爱情的变故而伤感,“重九登高望孤雁”“三月桃花随水流转”;苏轼与白居易因怜惜花期短暂,一个“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个“明朝风起应吹尽,也惜衰红把火看”;当我遥望一树飘零的海棠花时,心底也轻轻吟着“花魂在,尚有来年期”„„

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星启星陨,乃是自然千古的更替规律,因此先人们皆如王勃“识盈虚之有数”。苏轼的“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古今传诵;后主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浸透了对故国兴衰沦亡的泪水;冯梦龙有“日往月来,星转斗换”之感„„

变幻莫测的大自然赋予了人们太多的想象,绚丽斑斓的宇宙中,总在进行着新生与衰亡,衰亡又重生。自然昭示着万物的定数,兴亡的规律,盛衰的依凭,并启示人类关注它,思考它,感慨它,抓住每一个流逝的瞬间,记录下变化的大自然赐予人们的最鲜活的情感。

听 水

闲暇时走入自然,亲临流水,在溪畔倾听,静静感受,看着一泻千里的流水,看着蜿蜒前行的水,看着永不停息、一往无前的水,看着水映着各种情态的景,我陷入了沉思:也许人生便如流水吧!

人生的确如水。古代的骚客文人失意不得志时,大都寄情山水,情感便如水般一泻千里:曹操东临碣石观沧海,抒发“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豪情;陶渊明临清流而赋诗,抒发“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情怀;苏轼近临长江而吟咏,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胸襟„„这些骚客文人大都由水来舒畅情怀,这便是因为人生如水吧!

人生如水般曲折,涓涓流水自始而终,穿过山泽湖川,越过沟壑平原,经历了多少曲曲折折。正如人生,荣辱兴衰,跌宕起伏。李白当初得意之时,他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但他遭人诬陷后,昔日“天子门前走马”,今日却“华阴县里不得骑驴”,这不正如流水在地势落差大时奔腾踊跃,而在地势平坦之处却缓而难行吗?

人生如水般勇往直前,尽管水会干涸,人会失意,但他们都不曾停息,脚步一直向前。水的无孔不入与人的无坚不摧不都靠的是勇往直前吗?传奇人物张海迪高位截瘫,仍然不折不挠自学成才;艰苦奋斗成就辉煌。她的那种无畏无惧的精神不正是水的柔韧与坚定完美结合吗?上天给她的是满身病痛,但她给自己选择的却是如水般的坚忍与前行。

人生如水般灵动,如水般映出人生百态。三国蜀主刘备穷时思变,参军报国,他表现的是满腔热血、胸怀大志;后建蜀国,勤政爱民,他又是君临天下,仁爱博大。是啊,人生如水。闲暇时间走入自然,亲临流水,在溪畔倾听,静静感受,细细品味如水般的人生,心中便豁然开朗„„

T3《谁动了我的奶酪》

1、拥有奶酪,就拥有幸福,2、如果你不改变,你就会被淘汰;

3、经常闻一闻你的奶酪,你就会知道,它什么时候开始变质

4、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越早发现新的奶酪;

5、朝新的方向前进,你会发现新的奶酪;

6、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并享受变化!

审清材料 材料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奶酪)

“奶酪”自然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美好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爱情、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等等。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想要的“奶酪”,我们追寻它,想要得到它,因为我们相信,它会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而一旦我们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奶酪,又常常会对它产生依赖心理,甚至成为它的附庸;这时如果我们忽然失去了它,或者它被人拿走了,我们将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伤害。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会改变,学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变化!

精彩题目 顺应变化的美

在变化中寻找更多的奶酪 学会适应变化 变是唯一的不变 享受变化,拥有幸福 改变决定人生(幸福)

精彩例文 随着幸福奔跑

拥有奶酪,就拥有幸福,但奶酪是会变质的。所以我们要学会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自己,改变方向,随着崭新的的幸福而奔跑。

陶渊明,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曾怀着“达则济天下”的抱负入世为官,他以为找到了自己的幸福,但不知什么时候,幸福开始从他的指缝中悄然而逝。于是他怀着“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情感愤然出世,他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是啊,束缚官场、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是他的幸福;丧失气节、为五斗米折腰也不是他的幸福。只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淡然才是他的幸福;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才是他的幸福。

随着自己的幸福奔跑,陶渊明毅然离开了名和利,在奔跑中追寻着真正属于自己的“奶酪”;随着自己的幸福奔跑,李白“风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他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随着自己的幸福奔跑,诸葛孔明走出隆中,将自己一生的抱负洒向巴蜀。

谁曾想,当初的孔明也曾在田园耕作、自给自足,但对满怀抱负的他,那又怎么能是他的幸福呢?于是,他走出了隆中的茅屋。“东风一日足矣”羽扇轻轻一挥,一把大火烧毁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梦想,挥去了曹营不可一世的风光,铸就了三分天下的蓝图,奠定了蜀国大业——那就是他的一生,他的幸福。古今多少人,一生都在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奶酪”,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幸福,在他们品味人生“奶酪”的芳香时,又有多少人墨守成规,固守着自己的那一片天地。不懂改变、不想改变,终究一生忙碌付东流。

乌江畔,项羽吟着“时不利兮骓已逝”提剑自刎,假如他听从亭长的话重回江东,相时而动,或许历史将会重写。

人的一生就像一幅图画,只有不断的寻找、追随、改变,才能演绎生命的五彩斑斓。只有随着幸福奔跑,不断审视、改变、追寻着自己的“奶酪”,才会让人生的图画更美、更灿烂。佛曰:“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幸福吗?相信我们的人生途中必会发现属于自己的“奶酪”。或许它不是五彩缤纷的,但它一定是用血汗铸就。

随着幸福奔跑,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绽放自己的光彩;随着幸福奔跑,才能体会到“奶酪”的甘香。

顺应变化的美 《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浩瀚宇宙中,即使是白驹过隙的瞬间,也会有沧海桑田的变迁。世事在变我们也要学会潇洒转身、用心改变,用我们充溢着热情的心灵去拨开更美的风景。

想想书中的两只小老鼠在面对C站奶酪的消失时,尚能淡然顺应那沉痛的变化,不感伤、不沦落,毅然做出新的选择,带着崭新的理想和愿望上路去寻找另一处奶酪站。顺应着这种变化,让走向成功的脚步永不停止。顺应着这种变化,奶酪N站成为现实。

两只卑微的生命尚能如此,更何况拥有万千智慧的人类呢?翻开历史,我们会看见世人在变化面前绘出的不同风景.顺应变化的美,挫折终有一天也会被成功和信念打败。当孙膑被挖去双腿膝盖骨时,他忍受着的不仅有疼痛,还有对生活的绝望,对自己命途多舛的感慨,虽遭遇这般的劫难,但他却选择了怀拥“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上路寻找心中融不融化的奶酪。顺应着这种变化,让自己的信念重新树立,用强撼的内心动力击败外在的困境,创作出《孙膑兵法》这永留世间的杰作,而书中句句皆是孙膑展现给我们的顺应着变化的美。

顺应着时时改变的万物,坦然地面对万物的变迁。苏东坡的一生恰是“风刀霜剑严相逼”,当官场和文坛一齐向他泼污水,他心生退意,顺应着世态炎凉的变化,他选择上路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奶酪。最终留下的是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留下的是“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明朗„„他将奶酪留给世人,寻到了属于自己的奶酪站,不枉那一生的潮起潮落。他所留下的,是自己顺应世事变化后绽开的别样的美。

闭上双眼,想想中华千年的文化古蕴,想想一个又一个留名史册的伟人。曾经,他们也曾落入深渊,曾经,他们也曾丢失了自己的奶酪,但他们终在顺应种种变化后绘出美丽的人生,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奶酪。

顺应变化的美,看那西边的彩霞,每一天一个美丽的模样。风以天为画板,勾出一幅幅水彩画,顺应风的改变,让人琢磨不透下一刻的样子,是绛,是橙,还是如烈火般地艳红?这多变的霞,亦是顺应自然变化的美。

顺应变化的美,紧紧跟随变化的脚步,在身后留下深深地脚印,勇敢地走下去,一直在路上„„

范例1:体操女孩桑兰,曾经是我国著名的体操运动员,曾多次在世界大赛中获奖。①可是1998年 7月她却在美国纽约参加第四届友好运动会时摔下鞍马,造 成了先高位截瘫。过去光彩照人的荣誉瞬间熄灭,曾给予她无限光芒的“奶酪”彻底粉碎。②但在人生的道路上,她没有选择自暴自弃,而是勇敢的面对,努力改变自我、改变自己的人生目标,她以顽强的毅力进行锻炼,从高中开始学习,一直坚持到大学毕业。并且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并光荣的成为了我国奥运会的形象大使。③桑兰在自己的“奶酪”丢失之后,勇敢的面对,并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片天。她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她的这种适时而动的改变,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尊敬,而她则以那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灿烂的笑容成为感动中国的人。

思维顺序——四步: ①原有的情况 ②现在没有了 ③应该怎样去做 ④这样做的结果(意义、作用)

T4林肯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幼年的一段经历:

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正因为如此,父亲才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它。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着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它们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像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头,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或见闻吗?请以“石头与山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审题点拨]: 先审话题,话题是“石头与山头”,有寓意,代表困难、障碍等;关系是如何不把“石头”看成“山头”。再审材料,对于这些对农场无利的石头,父亲认为是山头,不可移动;母亲认为是石头,可以搬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父亲道听途说,主观上放大了困难,没有亲自试一试;母亲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主动去做,去尝试,去付诸实践。

[立意]:不要放大困难,要做,要尝试,才能成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后,去做。)

一、题目嵌入法

二、开篇切入法

三、分析入题法

四、结尾呼应法

五、遍地开花法

所谓标题嵌入法,就是指在文章的题目中嵌入或体现话题的字眼。

一、题目嵌入法 《困难——山头?石头?》 《那只不过是一块石头》 《不要把困难当成山头》 《管他石头与山头》 《石头真的是山头吗?》

二 开篇切入法 就是指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就点明话题或文章的主旨 1)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大大小小的阻碍,就像一条路上有小石头也有大石头。小石头我们可以搬走,遇到山头便只好绕道,可有些人却把小石头当成大山头,久而久之忘却了双手的作用。

同样的石头,林肯的父亲认为,它是一个山头,不可挖动;林肯的母亲却用行动证实了,这“山头”,仅仅是一块块石头而已林肯的父亲和生活中的许多人一样,用放大镜“看”见了大山,不去尝试,不去探索,而他的母亲,却冲破了假象,最终成功把它们搬走。

2)林肯父亲廉价买回了一个有许多石头的农场,却认为那是山头而不去清除它们,后来,林肯的母亲带领孩子们清除了“山头”,因为它们只是埋入土里一英尺的石头。石头与山头,高度不知相差多少,但有时它们相差,不过一英尺的距离。

悲观的人说,困难是一座坚硬的山头,搬不起撼不动,只能束手无策;乐观的人说,困难只不过是浅埋于土中的石头,只要肯用心,轻轻一挖,便可以将石头搬起。

是痴心妄想,那么人类的就永远没有飞翔太空的希望。别把问题放得太大,当你真正去做时,你会发现它原本没有想像中那么困难。

三、分析入题法 1)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这是一个十分曲折的过程。他做了成千上万次实验才让电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如果他认为发明电灯如同一个不可搬走的山头,那恐怕人类使用电灯的时间性要向后推迟,甚至永远不可能用上电灯。而他把研究的每一步看成一块块石头,在选择灯丝材料时,逐一排除的过程就是向下挖“石头”的过程,当实验证明钨丝最适合做灯丝的时候,就是让“石头”晃动的时候。

所以,生活中,那些看似坚不可搬的山头,往往由碎石头组成。我们只要多往下挖一挖,也就能把山移走,多数的困难也就这样被分解掉了。

2)宇宙“地心说”盛行的时代,人们对“地心说”信服得五体投地,几乎对它不产生一丝怀疑或否定。然而,哥白尼却不顾世俗的鄙夷的目光,不屑他人的诋毁,毅然地挪开了心中被公认的“地心说”这座“山头”,将自己所想付予实践。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研究,终于在大量的证据面前提出了“日心说”。后来他的“日心说”被认可,可以说他敢于挑战,敢于实践的精神十分可贵。末句扣题:后来,他的“日心说”被认可,可谓成功挑战了心中“山头”,山头最终风化成一块块可以移动的石头。

四、结尾呼应法

这种方法好处就是有放有收,而且可以将任性走远的文意拽回来

面对困难,拿出阿甘的执著来吧,拿出陈燕的勇气来吧,把山头化成石头,把洪流化成小河,在无极限的人生中,奋斗争取,创造奇迹!

生命因为有了无数次风雨的撞击而显得精彩,因为有了那些类似“山头”的“石头”而显得神秘。我们轻轻拨去那一层面纱,会发现:原来那只是石头。

五、遍地开花法

此种方法就是注意在行文中能够时时、处处点题。好处不言自明

友情提示:点题不在多,而在适时,为避重复,可明点,也可暗扣。例文 不要把“石头”看成“山头” 林肯幼年曾有这样一段经历:父亲用低价格买下了一个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母亲提议将石头搬走,而父亲说这是一个个小山头与大山连着,是搬不走的。但母亲带人不长时间就把它搬走了。原来它们原本就是一些孤零零的石头而已。我们往往会这样,把石头看成了巨大的山头。在面对困难时首先是贬低自己,放大困难,认为自己不行,被些孤零零的“石头”所吓倒。人生道路中会遇到许多“石头”,甚至有时我们看着他们很害怕,会退缩,把它想象成一个坚不可摧的巨石。我们会觉得接下来的努力将是徒劳,就停止了前进的脚步,那么他离成功的巅峰会越来越远。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罢官降职等一大堆因“乌台诗案”这块大“山头”的不如意,一起降临在苏轼的头上,然而他却有这样旷达豪放的心境,这时的“山头”将会变成“石头”,被苏轼踏在脚下。相反,在一次考试中失误而轻言放弃的学生,他们的“石头”有苏轼的大吗?没有,他们的失意对于苏轼来说微不足道,然而他们却把这“石头”看成了“山头”,视为不可挽回、解救的事实,认为人生之不幸莫过于此,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两种不同的结果呢?是因为后者在面对“石头”时没有一颗平常心 没有看到这就是一个石头而已,并不是“山头”。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当时科学界认为是不能实现的前提下,苦心研究,反复实验,最终实现了水稻大幅度增产。在人们认为这是个“山头”难以逾越的时候,他却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和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把它看成一个“石头”,搬动它,最终实现了科学界的突破。

有人说过: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是因为自己有自觉性地自我保护,这种保护太强了,他们就会把每一个“石头”看成“山头”,生怕自己受到伤害。在试过之后才明白,其实只要勇敢向前迈一步就会惊奇发现事情很容易。

不要把“石头”看成“山头”,挑战自己,战胜自己,才会有机会和可能去战胜别人

让我们勇敢地举起“石头”砸向“山头”,开辟通向成功的道路。

T5给材料写议论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称赞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一)分析材料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见义勇为、救人而受赏、施恩而得报、人要正视名利、个人效益与社会效 益 „„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称赞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报账是合法的、必须按规则办事、个人行为和社会影响、高尚品格与民众心理„„

【材料作文提炼主题】 解题思路

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

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

它涉及到利益与道德(利与义),孔子更看重的是善举所形成的社会效应,所考虑的是社会公德。

综合两则材料,我们可知孔子对两个学生不同态度的故事告诉我们: 正确对待义与利——

强调重义轻利,但并不是不要利;重公利轻私利并不是否定私利;重义轻利己并不是忘掉自己。只要符合法律,依靠自己劳动所得的合法利益都是可以获取的。

开篇引材料 孔子老先生赞扬接受谢礼的学生而批评没有报账的学生,此番举动旨在以一人之行影响众人之为。而透过这两件事看人生,是要面子还是要实在,道德与利益的进退维谷该如何把握?我认为,一切应从实际出发,重实在,扬德行;以客观的眼光看事情,以积极的态度做事情,发挥连锁反应的作用。

例文:“施恩”该不该“图报”?

随着某位捐助贫困生上大学的慈善企业家对其捐助者的冷漠感慨了一番后,社会上抛起了一场对“感恩”和“图报”这几个字的大讨论,在5名大学生因“不知感恩”而取消其爱助资格事件发生后,更是引起了全社会对“感恩”与“施恩”的关注。

“施恩不图报”一向被我们视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提倡,也只是提倡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体现着人间的关爱、友善与和谐。然而,在这个全球化,物质化的时代,这种思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施恩者到底该不该求回报?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认为:该!

其实“施恩”与“求报”这二者并不矛盾,只是人们看待这两者的眼光带有色彩,这是我国传统无私奉献高标准精神要求下的影响。人们大都认为选择施恩,就是选择做一个高尚的人,而做一个高尚的人,就不该要求回报,要求回报,则被认为是不正当的,施恩的行为便不纯洁,甚至被认为是思想有问题,更有甚者将其视为“拜金主义”的腐朽思想。

我觉得人们不必如此激烈地批判“施恩图报”者,“图报”并不影响“施恩” 的高尚,适当的回报还有激励作用。

话说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落水,就奋不顾身地跳下把它救起。那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却遭人非议。而孔子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可以鼓励更多人们去救人。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都有这等认识,为何身为新时代的国人还对“施恩图报”如此苛刻呢?

保护自己,不愿吃亏,这是人的本性。现在社会和国家对见义勇为的人的各项优惠及嘉奖也是一种施恩图报的体现。

“施恩”不仅在于救人,捐款等也不仅在于针对某个人的恩惠,还有对群众,对社会所“施”的“恩”,比如在公交车上或火车地铁中抓扒手。同样的,“图”的回报也不仅是金钱的酬谢,个人的感激,还有政府、社会对善举的尊重。2006年夏,在德国留学的中国青年杨立在沿莱茵河旅行时,途径一个叫克里斯托的小镇,捡到一个装满钱的皮夹送交行政厅,然后不留名的离开的。而小镇镇长却发动了莱茵河沿岸十多个城镇的警力寻找他,并要求他收下奖彰和酬金,并说:“这不仅是对你个人的认可,也是整个社会对善举的尊重。对善举的尊重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也让我们有资格去劝勉跟多人的施援向善。”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把“图报”看作是社会对善举的回报。

施恩图报无可厚非,但这“报”应是一种受恩人主动的感恩的回报,那种主动强行索要“锦旗”或“报酬”式的的荒诞“回报”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们生活在这个开放的社会,接触着许多不同的思想并受其影响,难道我们不该宽容地对待“施恩图报”这个崭新的价值态度吗?

道德旗帜下的沉思

孔子赞扬接受谢礼的学生而批评没有报账的学生,抚卷于案,初对孔子的话语感到不解: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受责备,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

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个人虽然收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不言而喻。其实德与利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高树道德旗帜,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从古到今,道德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做人的基础,无德者不立。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的时候又往往过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似的,在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会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智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

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若照以上之论,那我们便应认为他没道德吗?不,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口。相比之下,这500万对于他的贡献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便是以此激励科学家为国做出更大贡献,让世人明白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华工作。“重奖效应”在这几年也确实卓有成效。

雅典奥运会中国取得历史性突破,赛后国家重奖了获金牌运动员,这件事引起很多议论,责难之语充盈于耳。但我认为重奖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说不定我们2008年还会因此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呢。不能认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丧失了道德,女排队员不是集体捐款给慈善机构了吗?无独有 偶,来华赚得巨资的皇马队员不也在去年SARS流行时将集体签名出售球衣的巨款捐给了中国慈善协会了吗?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前不久在雷州海岸面对落水渔民有人喊出的“先收费后救人”的话,那种挟尸要价的作法,难道不让人寒心吗?这种重利轻德,一心往钱里钻的行为令人不齿。

在许多情况下,只有将个人的“道德和利益”和整个群体、整个社会的公德和利益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处理好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我们不应偏颇地盗用道德概念,而应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

P76,T2理智比亲情更重要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是个温馨的国度。无认是春运期间长长的归家队伍,还是汶川地震中令人心碎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记住我爱你”;还是“暴走妈妈”义无反顾的割肝救子-----种种数不清的感动,足以令人相信中国是个洋溢着亲情,充满着温暖的天堂。但,也许正是这种连得剪不断的亲,浓得化不开的爱,才更容易成为我们收获幸福的一种“碍”。

今后四月一日,一位在日本留学的男青年因其母寄钱较晚而连捅其数刀。更令人心痛的是,这位还躺在医院病床上的母亲竟还一个称赞孩子“勤勉,懂事”,为其苦苦求情,希望得到法庭轻判。这种无私近乎悲哀的“中国式母爱”,它又一次引起了国人的思考:行走在爱的路上,究竟要不要理智的相伴相随,它的份究竟有多重。

理智是情亲的基础。李阳家暴事件有力地证明了这点。在失去了理智的拳头下的亲情只可能是遍体鳞伤。尽管有妻子的真情表白“李阳你需要帮助,I love you”,尽管有孩子脆弱无助的呼唤“爸爸,我们需要你”,但这一切在丧失理智、冷漠无情的李阳面前,它们一文不值,只不过是他用来做研究的试验品而己。我想,李阳最需要的是一个公正严肃的法律制裁,也许只有那铿锵有力的惊堂木声才能敲碎那裹住他良心的冰冷的铁壳,让麻木的心灵生长出爱的花朵,散发出爱的温暖。

理智是大爱的诠释。日本著名作家小藤四野曾恨过自己的母亲。在他功成名就之后,母亲竟变得更加的无理取闹,硬是要他定期寄大笔钱给她。小藤若稍微迟缓了些,她便破口大骂。而当母亲去世,人们整理遗物时才发现,她把所有的钱一文不动地存入了儿子的帐号。这样的母亲才是世上最伟大理智的母亲:她担心一惯大手大脚的儿子在成名有钱之后更加的挥霍无度,或哪天声名大跌最终流落街头。这位母亲真是用心良苦啊。当小藤明白这份沉甸甸的近乎残酷的母亲中包含着的真正意义时,母亲去世了。可这位伟大的妈妈却一直在向世人传达着这样一个道理:亲情,因为有了理性的重量才更显厚重与不了起。

相比之下,我们身边的“啃老族”漫延的面积越来越广,高喊“我爸是李刚”的狂妄肇事者偶有耳闻,仗着父辈名人的光环做目无法纪之事时有发生----这些无一不在警醒着中国的父母们:无私的亲情更需要理智的把控。近有中国首富陈光标,远有美国首富比尔盖茨,他们都拥有万贯家财,为何都选择了不留遗产给孩子的做法?因为,他们深深懂得:溺爱不是真爱。

由此,我们明白了,“中国式母爱”的一个明显弱点就是重感情,轻理性;重奉献,轻教育。只知道付出,而不懂得“索取”。这“索取”不是要求孩子回报物质和金钱,而是回报以责任感、心理上的健康和人格上的健全。缺乏理智的情感投入就是爱的付出的过多过滥,最终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思想,养成凡事以自 我为中心的习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做出损人损已害国害民的事情。

亲情,呼唤理智!在爱的天平上,有时候理智的作用真的不可小看啊。亲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给孩子一根理智的线,让爱的风筝飞得更高无稳!

T3我想握住你的手

来来往往,几经徘徊,却始终都没有握住你的手。我想握住你的手,给你最真挚的关怀。

那含辛茹苦,日夜操劳,抚养我长大的妈妈,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劳作,看着那日渐弯曲的背影和刻着岁月痕迹的面容,我多想握住你的手对您说一声:我爱你!但是因为自己逐渐长大,早已没有了儿时的亲昵,因自己的不善表达感情,迟迟都没有说出口。我多想握住你的手,抚摸您的辛劳,我知道儿女的健康成长,是对您最好的慰籍。

我多想握住你的手,陪你走过风风雨雨,度过最快乐和最艰难的时光。

当朋友向我倾诉苦恼时,看到被生活压抑的她,我只有安慰,陪她伤心,开导,我们的人生还有很长,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珍惜,去呵护,去陪伴的东西,我们还有责任,对父母、对朋友、对社会。不要失去信心,要振作起来,其实,我多想握住你的手,给你安全感,给你勇气,让我们的未来无限光彩。

其实啊!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去想过握住那些无助人的手,握住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的手,给予他们超凡脱俗的爱,让他们不会感到空虚、无助。同时,也会使自己感到充实。

我多想握住你的手,给你我所有的关爱,让你那干涸的心,变得滋润起来,我多想握住你的手,一起经历人生道路上的跌宕起伏,品味百味人生;我多想握住你的手,用我真挚的感情,填满你心灵的空洞,我多想握住你的手,让岁月在此刻停留,我多想握住你的手,让你在绝望中仍会看到希望,让你学会不放弃,要不懈追求,要让你明白,没有什么样的坎过不去,没有什么磨难会持久,只要希望没有泯灭,就会看到最美的彩虹。

我想握住你的手,对你说出那些心里话,可是我没有,我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流露,因为我不知该怎样说起,该从何说起,就让它在心里沉积,凝结成一堵厚厚的墙,把心包围在里面,为自己伪装。

我多想握住你的手,对你说„„

T4致我的前辈 尊敬的先辈:

当我以这两个有些许沉重的字称呼您的时候,我的心更加沉重。在这安静的夜里,我想到了您,以这样的方式的给您写信,我想哭。

曾经,听父亲说起您的故事,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年代,是您,放下手中的锄头,扛起步枪,毅然走进革命的行例。您是光明的使者,胜利的象征:您是民族的骄傲,人民心中的英雄。只可惜天妒英才,就在您即将凯旋的时候,一颗子弹射进了您的胸膛,你英勇牺牲。我不知道您当时是否想到了很多,只觉得心中的某根情丝在微微颤动。一种叫做眼泪的液体缓缓流出,泪染湿了我成长的季节。

先辈!冥冥九泉之下,是否您也孤独,天堂的生活是否还算过得如意?物欲横流的今天,人民生活水平早已提高,物质和文化也不像您们当时那样枯燥。您不要站在当时的社会看今朝的我们。时间在不断的推移,历史在不断的前进,人 类也在不断的进步。捧着昔日您儿时的照片,我有太多的感伤。我惆怅于时间不能因我们而倒流,让我能一睹您英雄的风采。可惜,老天不会同情我们,我只能站在缓缓流淌的时间河流里,与您隔河相望。

先辈!黄昏来临时,我沿着门前的小河漫步,您种的那棵梧桐早已枝繁叶茂,是否您还曾将它记起。父亲和我是您的化身,您给我们的怎能偿还,以阳光的名义为您祈祷,在天堂安好!

先辈!夜幕里,我看见您的白发像北方的雪,我想那白色是历史给您最崇高的颜色。走在校园,想像着您的身影,倾听雨中您留存的话语。天边的云彩,是您漂泊的地方,岁月的河岸,永远有您英勇的雄姿。

深夜,我惦想着您。沿着您留下的足迹,我一路搜寻,期待着一个不可能的季节,您踏着泥泞的路,向我走来,然后,我们找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地方,听您讲昨天的故事。

先辈!您那矮小的身躯和疲惫的面容让我不敢想象,您是怎样和敌人搏斗;被生活压弯的背脊是否是您人生的雕像?我无语,期待您来回答。

先辈!当这个城市的天空,黑夜不再追赶白昼;当这个季节的阴霾彻底散开时,我们再聚到一起,看世界的美好。不管海怎么枯,石怎么烂,沧海怎么变桑田,我们都将紧紧挨着!

此致

敬礼!

您的后辈

2012 年10月16日 T5【写作导引】

我们这样去写这篇作文。

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外国思想做法进入国内,但父子协议显然与中国的传统美德相矛盾相碰撞。

肯定这种做法:

1、传统的双向依赖的亲情和孝道是建立在农村社会多子女的人口基础和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消极因素,应该有一种新型的父与子代之间的关系来代替。一纸协议,儿子脱离了父亲的庇护,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商海中,摸爬滚打。扛起解决高等教育经费等一系列人生大事的责任。一纸协议,父亲要自己解决养老费,料理日常生活等名项事宜。就是这一纸协议,儿子学会了自强自立,自力更生,在绝境中奋发向上。

2、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有一种新型的父代与子代之间的关系。而那位父亲与儿子的协议就带了一个好头,引导人们接受新的观念。其实,在别的国家早已有父子签约式的做法。例如在美国,父母只负责孩子到成年的相关费用。甚至孩子们的零花钱必须自己用劳动换得。所以美国的孩子很早就有自立意识。他们懂得钱来之不易,他们知道父母的辛苦。所以他们不乱花钱,他们不像中国的孩子花钱大手大脚,过一个生日,要宴请全班同学在豪华酒店狂一圈。另不会像中国孩子不会捡路边的一杖硬币。所以他们从小学会怎样安排自己的钱财。他懂得自立的重要,懂得如何自立,所以美国才会如此发达。

3、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从小自立意识就很强的人。例如,正在中南大学就读的洪战辉,例如被哈佛大学录取的刘亦婷。只因他们有很强的自立意识,所以成功了。那些自立意识不强的人,往往没有主见,他们只会依靠亲人来完成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些人因此断送自己的生命,例如程维高和他儿子。所以我们必须有自立意识,才会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完美。

4、我们需要自立、国家需要自立。只有具有了自立意识,街上就不再有衣衫褴褛的乞丐;有了自立意识,社会才会发展进步;有了自立意识,国家才会变得更加强大。让我们都成为有自立意识的人,让我们为国家的发展奉献我们的力量吧!

5、父母要舍得放手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位父亲不简单,为了断绝孩子依赖父母的念头,使孩子走上自立的道路,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和儿子签订自立协议,也可谓是绞尽脑汁。可值得庆幸的是父亲终于达成了使儿子自立的愿望,儿子也最终理解了父亲的一片苦心。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是古人就明白的道理。一位名人曾经说过,爱孩子是动物的本能,是母鸡都会的事,可只有人才能给孩子理智而有益的爱。

6、亲缘关系不妨让位给契约关系

这则父子协议表明传统的亲缘关系让位给契约关系已有了先例,这种让位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重亲缘关系轻契约关系的国度来说,其显在意义在于: 第一,规则意识能得以确立。国人一向看重人情,在事关原则问题的处理上,常会受到感情因子的困扰,往往让一个“情”字和了稀泥,以致是非不分,黑白颠倒。这则父子协议派生的规则意识不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吗? 第二,责任意识能得到强化。既然在协议上签了字,肩上就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责任在心,便懂得节约,便知道以自己的劳动来减轻家里的负担。从媒体上经常看到大学生生活奢侈的报道,究其原因,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学生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责任意识。

第三,信用意识能得到培养。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也可以说是信用社会。由协议所表征的契约,其核心精神就是信用。通常,人们只看重交易双方或者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诚信,并不将家庭内部亲人间的诚信问题当一回事。其实,这种认识有偏误。讲诚信首先就要从家庭内部讲起。因为家庭作为社会组成的最小细胞,如果亲人间都不讲诚信,焉能对别人讲诚信呢?切不可忽视在亲人间信用意识的培养。否定这种种做法:

1、这是一种铤而走险的实验

父子协议只是一种教育子女的形式,希望家长、学校、社会都能借这件事情来关注和思考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用不同的激励方式让孩子学会自强、自立、不依赖家庭,并不是让所有的家长都和子女都来签这种苛刻“四不管”的协议。

2、这个协议不讲情

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想不到竟有父子之间签订协议的事。不是说,一切为了下一代吗?这个父亲的行为似乎太偏颇。

中国毕竟有中国的国情,不能和欧美国家比。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大道理谁都会说,可是社会现实是客观存在,谁也无法否认。大家看看我们的周围,孩子升学,就业,哪一样不是父母的较量,这里面的关系错综复杂,单靠孩子自个怎么行呢?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助人为乐,亲情无价;小有所养,老有所托,这正是太平盛世、社会文明的象征,所以中国才有那么多几代同堂的家庭,这也正是中国最受西方国家老人羡慕的地方。

3、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继续创新。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发展,传统与现代有着不可替代的关系,我们更应该理性的理解传统,遵循现代的生活理念,不能自私地、狭义地、片面地去理解传统。上面描述的父亲正是将传统与现代做了一个很好的接合,一方面表现了父亲对独生子的关爱,另一方面也让儿子有了一个独立面对去完成其人生的勇气,做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勇气、挑战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

使用‘协议”这个办法,或许会起到作用,但也是因人而宜,如果是品质过差的人,估计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反而会加深对父母的怨恨,过于冷情的处事手段,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的。

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人有各种深深的情感维系着关系,因为爱所以会在一起,我们爱父母,爱亲人,爱伴侣,爱孩子,爱朋友,这些是人的本性,人的本能会让我们继续爱下去,如果一味用冷酷手段破坏我们的本性,再加上社会上各种压力的综合因素,或许这份情这份爱则会慢慢变浅变淡,以至于会麻木无情,当然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我认为用更温和的方法,也许会效果更好。

协议带来的正面效果很好,它很好的抑制了“啃老族”的现象。相反,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却违背了道德观念,一张强制性的协议,未必会让所有的年轻人学会真正的“孝”的含义,这种行为还是不宜广泛提倡。

4、父子关系岂能一纸摆平

要培养自己的自立意识,不一定要签定合同,断绝亲子关系。只要自己在生活中有这个意识,处处自己动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偷懒,长期坚持。你也会成功为一个有自立能力的人。当然,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的父母要能给孩子一个环境。我认为只要我们共同创造出一个自强自立的环境。即使不采用那种极端的方式,我们也会培养出具有自强自立意识的人。

中国是礼仪之邦。父母有教育、抚养子女的义务,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这是法律规定的,协议是没有法律效力的,无法约束双方的关系。父子关系是事实上存在的血缘关系,不仅仅是一纸协议就能摆平的。这个父亲的出发点是好的,想要培养儿子的自立精神,可培养儿子的自立精神有很多种途径,靠的是教育,用不着非得订这么一纸协议,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了问题,难道父亲真的可以甩手不管吗?十指连心,手伸到别人家照样是自己的手。协议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却削弱了父母子女之间的血缘亲情。我觉得这种做法没有普及意义,也没有效仿的必要。

5、不变的是亲情

围绕孝的含义去写,孝不是建立在物质基础,而是建立在道德与人性上。父子子经济上的独立是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但是经济上的独立并不意味着亲情的泯灭,父母与儿女之间不相互依赖的是经济不是感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庭父子间(包括其他成员)的道德规范,早已经国家法律形式规定双向责任,我实在看不出有任何签订“父子协议”之必要。而实际上,这一协议也仅仅是一种形式,他们父子之间的责任并没有实质的改变,也不可能有实质的改变。如为了学习,郝家儿子先后向父母借了两万 16 元,6年后又一次还给了父母,而且还表示并不打算让父母履约,他要尽赡养老人的义务,为父母养老送终。

当今,中国仍以家庭养老(特别是在农村)为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地制宜逐步发展社会养老,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但也是一个渐进的漫长过程。因此,在强调更新观念和自力更生的同时,不能忽视亲情和赡养老人的法律义务。不要把亲情交付协议,协议任何时候也代替不了亲情。

6、协议代替不了亲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才有得到。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总有一天会有回报的。不要让亲情交付协议,协议任何时候也代替不了亲情。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还是不要丢弃了的好。【优秀例文】

珠穆朗玛峰般的爱

一纸协议,儿子自筹经费上学、成家;父母晚年自己解决养老费。这只是个玩笑,还是向西方学习?不!这些都不是对这纸协议的真正理解!其实„„ 轻轻的纸张承载着珠穆朗玛峰般的爱!

如果,面对一个成绩一般,毫无特长,缺点多多的儿子,你会怎么办?也许只是其中一点就够你伤脑筋了吧!是继续宠爱他吗?不,那就只有严厉的对他了,这纸协议只不过是对儿子的爱的另一种表现。

花朵的凋零是无法替代的必然。当温室中的花朵没有人照料时,那么它只能在痛苦中枯萎,在嘲笑中腐烂,最后变成一抷土。也许,那位父亲看到了这点。才会狠下心让儿子自力更生。就算成不了栋梁,但也绝不能做朽木,这份父爱太沉重,这份父爱很伟大!

“法律规定,小学毕业前必须写一本书,否则会被警察叔叔捉起来!”面对妈妈的恐吓,年幼的蒋方舟拿起铅笔,边翻字典边写作,就这样完成了她的处女 作,现任中国少年作家协会首任主席的她每说起这件事就表情严肃地说:“那个时候我吓坏了,后来知道真相后很生气,一天没理妈妈。不过现在想想,没有妈妈那严厉的爱,就没有今天的我了!”没有父母严厉的爱——你必须在成才,孟子也许会平庸一生,更或成为杀猪的!没有父母严厉的爱——你必须爱国,岳飞也许会成为亡国将领,也不会留下岳家军的神话。

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是父母的呼唤;世界上是温馨的港湾是父母的怀抱;世界上最美妙的字眼是父母。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也许那位儿子会愤怒,会迷茫。但最后他会明白这犹如珠穆朗玛峰般的父爱,这是为他成人而送的特别礼物,这是他成为雄鹰翱翔天际前的父母为他设的“悬崖”。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孩子,也许他不会宠爱你,也许他会打你、骂你,更或许他会以一约协议强迫你干一些事。但请你相信,他是爱你的,他真的很爱你。就算有人误解他也不在乎。当他们变成天使飞向天国时,你在人间坚强的身影,快乐的笑容是他们送给你的最后礼物。

我相信,这协议中包含着的珠穆朗玛峰般的父爱会使这位儿子享用一生!

P81,T5且缓称“霸”

一般来说,人们对“霸”字无甚好感,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目前市场上许多产品的名字都对霸字情有独钟。君不见“金霸王电池”、“霸王”水泥、“劲霸”男装------我猜想,这可能是因为商品社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厂家以为商品名字上带了霸字,就能在市场独占鳌头,就能当上霸主。其实大家心里明白,这就如同在店里供奉财神一样,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望。商家若要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真正获得“霸主”的地位,还得靠质量说话,诚实守信,老老实实做人,否则你可能欺骗人们一时,而不能欺骗人们一世,美丽的外表伪装最终将会被人们撕破,成为人们的笑柄。

曾几何时,洗衣机市场是何等辉煌,品牌犹如繁星闪烁,几乎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所谓知名品牌,报纸、户外广告目不暇接,电视广告宣传语不绝于耳,“性能好、功能全、价格廉、实行三包”等等,商场品牌机多的令人挑选不知所措。然而几年过去后,在市场上剩下的品牌还有几家,谁还会去买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名牌呢?由此可见,想要真正的“霸”住市场,不是你的名字是不是“霸”,而是要凭借自己的诚实守信,踏踏实实的,甚或默默无闻的努力工作,使自己在内心树立起霸的基础,凭真正的质量在市场立足,进而独霸市场。

商品经济市场如此,人类社会的发展何尝不是这样?纵观历史,称霸的风流 人物何其多耶?号称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其凛凛雄风何等威风!何等霸气!“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然而当他去世之后短短几年,秦王朝就在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土崩瓦解。何以霸王不霸,帝国不国?丧失民心,难成霸业!相反大唐帝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唐朝建国之初,经过连年战争,百姓穷困,民不聊生,唐高祖听取大臣建议,励精图治,养精蓄锐,取信于民,赢得了“贞观之治”的美名,并为后世开创了不朽霸业,为万民称颂。试比较这两位霸主的人君,其结果为何有如此差异,关键在于成就霸业的方式目的不同,一个想置人民于鞭笞之下,让人民成为他的奴仆,另一个却想为人民争得和平幸福。

“貌美不等于才高”再响亮漂亮的名字终究不能掩饰其内在的本质,成就霸业归根结底要靠真本领说话。

时下,在我们中学生中,就有一些人盲目追求“霸”字,似乎一沾上“霸”字,就有了灵气,时来运转。考试资料要买“考霸”,吃要“面霸”,穿要“劲霸”学习机要“霸王牌”等,这种只图外表名字,不注重内容,不切合实际的风气,只会导致贪图形式华而不实,爱慕虚荣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的出现,忘了踏踏实实的作风。生活上学习上就会吃大亏,到醒悟之时,悔之晚矣!当然名副其实的“霸”,我们还是欢迎的。

最后我呼吁我们的商家:称“霸”需谨慎,称“霸”且缓行!

P84,T4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诠释 ] “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考生要对本材料作一个全面的理解,这个内容应该是“图书阅读率与网上阅读率”的问题,核心是“阅读”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以此立意,阅读是什么?怎样阅读?阅读的结果会怎样?“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成文”意味着让考生可以选取材料中的任何一个片断,如图书阅读率或网上阅读率等,这样可以有下面的立意:读书心得,网络阅读之利弊等等。这时,我们还有一个关键点不要忽略――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这是一种较之话题作文要严格的一种限制,脱离了这个限制来谈任何问题都是离题的。如我们由本材料不可以谈人们观念的变化,单纯地谈科技如何迅速发展等问题。

[满分作文] 阅读是一种孤独

曾经读过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一篇名叫《阅读是一种孤独》的文章,今天看到这个作文题目,首先想到了这篇文章。“阅读是一种孤独”也是我对阅读的一点看法,下面就来简单谈一谈。

阅读是一种环境上的孤独。当我们捧读一本书,徜徉在字里行间时,我们与文本对话,与书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这时我们需要环境的清幽。嘈杂的环境固然也能读进去,但很难走出来。阅读需要一个宁静温馨的氛围,一个无人打 扰的“世外桃源”。曾记否,夜深人静、细雨如丝的夜晚,我们坐在椅上,品一杯香茗,与书相拥,思绪在文字间游走,情感在文字间跌宕,这样的夜晚是何等惬意!曾记否,在孤灯相伴的夜晚,读孔孟言、悟李杜诗、品刘墉文、赏清玄章,积智慧之沙建文学之宝塔,感悟文学之纯美,悟得人生之真谛的思路过程!

阅读是一种心理上的孤独。“宁静致远”是一种大境界。阅读,同样需要一种境界,那就是心理上的孤独。所谓心理上的孤独,并不是说心理上的孤僻,而是阅读时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祛除芜杂的思想,净化心灵的空间,是阅读需要的一种境界。不管是浏览,还是精读,都要有一种心理孤独的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咀嚼文字的魅力,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给我们营建的思想空间。

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古今中外,凡是成大事者,无一不是精神上的强者。阅读,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渠道,是一种丰厚人生积淀的好方法。书籍是人类最好的精神朋友,是至高无上的朋友。人世间,很多事情都是得失参半,当你得到其中的一部分时,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一些东西。阅读也是这样,当你在享受读书带给你的快乐时,你也失去了与朋友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的时刻。但作为一个真正读书的人,不因失去这样的机会而惋惜,而是更加庆幸失去了这样的机会,因为他们深知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没有精神上的孤独,也就不是真正的阅读,只有在精神领域全方位地阅读,才是阅读的真正要义。

阅读是一种环境、心理、精神上的孤独,这样的孤独是大智慧的孤独,我喜欢这样的孤独!阅读就是孤独!但在孤独的时候,我懂得了阅读。

为真守盼

心中,那个月亮弯,停泊着历史的古船,沉淀着文化的靛蓝,静静地,为你守盼,那份真实的灿烂。——题记

很喜欢一个人捧着茶杯品茶的感觉。渐渐西斜的残阳,一抹霞红穿透剔亮的玻璃,掩映着书房里一排排古色发黄的线装书。一腾热气冲淡了黄昏,凝缩的那份脆干的青绿在热水中翻跃,升腾,一旦浸润了湿,就贪婪地吮吸久违的甘露,伸伸懒腰,缓缓的,蹬蹬腿,在古铜色的花杯中舒展开久封的筋骨。于是,脉胳渐显了,青绿在热水中延散了,一片片风干的茶叶在浸润中寻到了绿的真实,回到了曾在树枝上招摇的青春与真实,清清的,露珠,泥土的味道弥漫在小屋,一份还真带来的醉香荡漾在心头。

因为品茶,因为爱真,谈及历史,谈及文化,也守着不变的概念——真。我的书架上有着古老而真实的文化,明刻本,线装书,发黄的记忆,永久的思索,不管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捧起一本原版古书,放在心头,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从一页页几欲风干的书页中,我品到了一份历史的真实,文化的真实。

从未想过要为文化说点什么,只到昨天,同学凌到我家,对着这一排排原版古旧的陈书而大笑,“你真傻,何不买几张电脑光盘,既不需像你这样旧书堆得似山高,又不需捧着文言实虚词嚼半日却难解其内容。”我先是惊愕,继而苦笑。莫名中有丝淡淡的哀愁,名著古书融注于光盘,竟还翻译成浅显易懂的白话文,我不敢想,我不知道“两弯似蹙非蹙绢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该怎样翻译,我不知道“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用时髦的白话文该怎么讲,我不知道“冷雨敲碎吟上心”的心情用白话文如何描绘,又如何让读者真正领会?古典的故事,历史的沉重又怎能用一两句干巴浅显的白话文阐释得清?

还记得余秋雨写在《藏书》中的那句话,当学生问他为何藏如此多明刻线装书,藏这些原版发黄的记忆时,他说:“那是历史风尘,旧得有味,真实”是 的,原版的文言书固然难读难懂,但有厚度,一旦失去了原版的真实,几句百话文,简写本已失去了厚度,很容易被岁月长河风干,甚至脆折。

我们需要真实,需要那种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而非简单的故事情节,浅显的内容。

快乐的读书脚

记得董其昌在他的《画旨》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记得高尔基也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亦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当然,很多人读书有各自的目的,为考取功名、为博得众人的敬仰、为装点门面、甚至是为了在与人谈话时可以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好在我读书没有什么功利目的。我从来就是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常常觉得在书中自己的脚步正迈得轰轰作响。

我沉浸在书的馨香中。在其中,我可以感受司汤达的深刻,杰克·伦敦的激情,雨果的忧郁;可以体会李太白的豪放、杜工部的沉重、李义山的秀逸;可以品味梁实秋的随意,钱钟书的睿智、朱自清的平和;也可以随李敖一起快意恩仇,甚至像王塑般着着实实过上一把“痞”瘾。每一次阅读都是与笔者心灵的交流,都是心头的一次洗礼,都是充满乐趣的。我可以无拘无束地细细品味个中精髓,也可以随性地“好读书不求甚解”。

在书中,我体味着俄国人对草原和河流的触抚,印度人对天空和飞鸟的咏叹,日本人对冰雪和草叶的凝眸,以及中国人对松间、大漠、孤烟、小桥流水、野渡横舟的深度感动。这一切让我有一种既充实又幸福的快感。每一种不同的民族的文化、历史在书中都那么清晰地显露,这时我便像那个在海边拾贝的小孩,那么欣喜,那么有收获。似乎清晰可见自己思想的野马正在厚实的大地上恣意地奔腾。契诃夫说:“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其实书也是歌,只有快乐的读书人才能听到,才能吟唱。

读书于我是纯快乐的,因为快乐,所以自己脚下的路更绵长,自己的脚印更清晰;所以地平线并不遥远;所以能让人风雨兼程并迷醉其中。

T5孟德斯鸠说过:“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第三种教育和前两种教育完全背道而弛”读了这段话,你有何感想?请跟据社会现状,结合自己的体会 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二、审题指导 材料分析

作文要求我们谈自己的体会,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读懂孟的这段话,并提炼关键词

1、教育(三种)

2、背道而驰(内容、过程、方法、途径)孟话的重点是什么,我们作文的重点就是什么作文重点应该是探讨社会教育在内容、过程、途径、方法上如何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背道而驰?在此重点基础上,延伸为三种教育的关系如何,三者的目标是什么,相互作用下结果如何? 等等

另外,作文要求也很重要,但是经常被同学忽视

1、感想(感:感受在此基础上思考才为有价值的想)

2、根据社会现状(文章要有历史意义、社会意义、时代意义)

3、结合自己体会(联系作者自身经历,体验式作文,避免文章假大空)同学们在读作文要求时,要体会出卷人的考查意图 再有,此段话背景对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是不知道的,这并不妨碍我们立意和构思

孟德斯鸠,法国贵族,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 18世纪是欧洲反封建斗争最激烈的时期,启蒙运动就是在文化方面的一个表现,它的核心是理性,整个社会张扬自由、平等、博爱等天赋人权大学氛围非常自由,教育非常自由

立意提示

(一)切合题意:

1、前面的两种教育是理想的、理性的,给人的感受是真善美的;社会教育是感性的、现实的,给人的感受是残酷的

2、前两种教育与后者的背道而驰,不仅体现在方式上,还体现在受教育者身上10班黄奇斌“在家庭与学校里,我们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在社会中,人必须转为主动”

3、强调社会教育的实践性

4、辩证看待后者的“背道而驰”,正确利用社会教育的反面作用

5、将三种教育合流从教育目的来讲,三者是辩证统一的,三者追求的目标一致,形成整体向上的教育合力

(二)问题立意

1、偷换概念用“实践”等其他概念偷换了话题,不谈教育(这种症状表现在极少数同学在行文中不出现材料中的关键词,而与之相关的近义词或者延伸意义后的词频繁出现,这都有跑题危险)

2、材料关照不全

A、没对比讲前两者,只讲在社会中学到了什么,或者受了什么伤害等,这体现不出“背道而驰”

B、全文根本不谈教育,只是说社会和想象的不一样,单纯说自己受到了哪些伤害,对社会感到失望等个人感受

3、观点片面、偏激、绝对化完全否定某一种教育,如果考生的观点是错误的,即使后面论证再详尽,分数不能及格

三、范文评析

社会教育的残酷之美

父母,是我们不成熟的心灵的保护伞,他们把种种黑暗挡住,而告诉我们许多美丽的童话,有王子公主,有英雄美女;教师,是我们获得系统性认知的构建者,他们弃糟粕取精华,而教育我们科学、艺术和哲学,有爱因斯坦,有孟德斯鸠社会的教育呢?与前两者相反的,无处不体现着残酷美

当我们长大成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满怀憧憬的社会新鲜人一趟这潭浑水时,社会把我们美好的梦想逐个击破,它告诉我们肮脏的现实,有官商勾结,有犬儒看客,有许多已建立和将成形的潜规则当我们被一堵堵墙壁碰得头破血流时,我们才逐渐摸索出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估算出梦想与现实的落差这便体现出社会教育的残酷之美,在受伤流泪后找准自己的定位,挫折和失败丰满了我们的羽翼,它教会了我们怎样搭好自己的人生舞台,怎样增添生活的华彩,在隐忍痛苦中酝酿出彩色的芬芳

最近几十年的政治和经济的冲突已把上个世纪人们没有想到的危险带到了我们的眼前,事情似乎偏离了正常发展的轨道,我们看到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心灵的邪恶一面被放大后的影子,社会残酷地向我们揭示人的劣根性而正因为这 样,我们才能明白高尚品德之于我们的重要性由此体现的社会教育的残酷之美可概括为:一个人如果不承认对客观真理和知识的追求是人的最高和终极目标,他将不会受到尊重

社会的日趋复杂及其自身结构的多元性使得年轻一代越来越早地陷入迷惑而不停地追问与思考,发现自己只是孤寂地生活着其实,苦难也罢,甜蜜也罢,都来自外界,而坚毅却来自内部,来自一个人自身的努力,这趋使我们联合众多局部的力量,去平衡这个不平等的世界,让这个世界的秩序更为合理,更有公信力,更能让每个个体,包括动植物,获得益处所以,社会用自身的缺陷与不足来教育人们追求更加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所以,纵使它曾经残酷地破坏了我们的乌托邦蓝图,但这一残酷又用它自身的另类美消弥了伤疤,描绘出更为合理的社会模式图

因此,虽然社会的教育与父母和教师的教育背道而弛,但它们殊途同归,引领我们成为有思想有内涵的人所以,不要怀疑社会教育的残酷美,它是命运给予我们的不偏不倚的爱

评语:58分见解深刻,首尾照应论证充分文采斐然

背道而弛的另一种教育

对于羽翼未丰的雏鹰,它需要的是老鹰的翅膀为它遮风挡雨;它需要的是母亲的庇护和安全的环境,需要的是老鹰的奔波给他以食物

而对于长大之后独立生存的鹰,它则需要暴风骤雨电闪雷鸣给他以钢铁的翅膀和翱翔苍穹的勇气,它需要与恶枭凶鸷流血厮杀的磨砺

对于人类来说,前者好比是孟德斯鸠所说的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后者则是来自社会的教育

两种教育背道而弛

若说家庭和学校是一个让稚嫩心灵成长的庇护所,那么社会即是一个锻炼成熟心智与钢铁意志的冶炼厂

已接受了十几年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我们,对于这种教育是再熟悉不过了在家里,我们的父母会经常跟我们讲述做人的道理,如何去做一个好人;在学校,老师亦会教导我们如何做好学问我们便有意无意地接受这种信息的灌输是的,家庭、学校教育即是一种正面而积极地善意的灌输

那么社会呢?在家庭、学校的呵护下成长的我们,并非与社会完全隔离比如每天我们或许会看新闻,看报纸,接收来自社会的信息这种信息的索取,也是社会教育的一部份好比我们经常在媒体报道上看到了某人在某地犯了什么事并被法律制裁,接受这类信息的同时,也在接受社会的教育,社会通过媒体向人们传播信息,但不会告诉人们该怎么做,而以反面例子来告诫人们不该做什么由此看来,社会教育是一种反面的教育

所以,社会教育与家庭、学校教育背道而弛 两者的背道而弛,不仅体现在方式上,亦体现于受教育者身上在家庭与学校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父母老师向我们传达的信息我们是被动地接受而在社会中,人必须转为主动,比如拿现今大学生就业来说,只有大学生主动地去找工作,主动去尝试,尽管四处碰壁,但碰壁的同时也是接受社会教育的过程,也是社会经验的积累守株待兔的人难以接受到这种经验,没有这样的经验,亦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成熟心智与钢铁意志是不能像在大树底下等撞死的兔子一样偶然地等出来,而是需要在不断地碰壁中锻炼出来

对于即将成人并走进社会的我们,现在便处在这种截然不同的分界点我们该 如何面对与适应这种截然不同的情形?无论从哪个方面去探讨,都无不警示着我们不能够坐以待毙和保持沉默保持沉默并非是未雨绸缪,而是饮鸠止渴,我们要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坚守自己的信念与理想,鼓起勇气面对挑战,接受社会风雨的洗礼!

现在的我们,已不是在巢中等待喂养和接受呵护的雏鸟,而是即将展翅高飞的雄鹰就让暴风雨和恶枭凶鸷来得更猛烈些吧!只有拥有钢铁的翅膀,才能让我们翱翔九天!

评语:57分观点亮得妙、快有超出同龄人的见解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教育——合流归一

我们初来到这个世界,便注定要受到教育而我们受教育之时,会有三类指引人为我们铺路:父母,教师以及社会有人认为后者与前两者完全背道而驰,而我则以为,这三种教育终会合流统一,就如河水终会汇聚于大海

孟德斯鸠曾说:“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第三种教育和前两种教育完全背道而驰”从某程度上说,确实如此父母以他们无限的爱来呵护我们,滋养我们的心灵他们以此告诉我们,要以爱感化世界,要爱他人,爱自己于是,我们成为了一个洋溢着爱心的人教师以无底的书的海洋充实我们的大脑,唤醒我们的智慧他们教导我们,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的自我价值得以提升,才能使我们的视野变得开阔,才能使我们最终能够站在世界之巅,俯瞰苍生于是,我们成为了一个知识渊搏,志向远大的人

然而教育也以另一种形式由社会传达给我们当初,我们谨记仁爱苍生之道,因此我们待人接物始终保持友善可是后来,从微处传来了几声耳语:“他好虚伪,装什么友善!还不是为了攀高职位?!”从此,我们心中多了“虚伪”、“阿谀奉承”之类的词汇于是,我们不再一视同仁,而开始了区别对待我们紧攥着知识以及抱负,誓要闯一番事业,因此我们埋头苦干,却迎来了更多苦活我们认真做事,却得不到欣赏于是我们才发现,知识或抱负,根本不算什么终于,在社会的洗练之下,我们成为了一个现实的人

父母、教师给我们以理想,勇气,抱负;社会却以残酷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打击我们,将我们的理想逐个摧毁,最后让我们明白,世界是被一层灰尘笼罩了的昏暗之地父母及教师呈我们以真善美;社会却呈我们以假恶丑其实不然且别将三种教育分开看待,应是三者合一,其最终汇处是一致的

当我们的心几近被社会击碎,父母、教师的话能够为我们塑造一颗更强大的心;当我们的心因过于自信而变得浮躁,社会的打击则能使我们重获一颗更为平静的心这样一来,父母、教师给我们的教育同社会给我们的教育便是互相制约,互相平衡,而又互相促进的了

他们表面看似背道而驰,实质上则是同一性质的他们给我们的教育是统一的,都是为我们的心灵能得到磨练,都是为我们能在世界上更好地生活这,才是教育的目的而也唯在此时,三股教育的河流汇到了一起,一同流入我们的血液之中,使我们得以更好地行走在人生之路上

评语:54分立意切题并且进行升格,指出教育的合流对比论证,主次分明

第四篇:高二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作文讲评材料 (精选)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作文讲评材料

(精选范文)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作文讲评材料

一、试题回眸:

“庄周梦蝶”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遨游各处,优游自在。醒来后,却不知是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周。物我对峙,万物差别,本来出自于观念与时空的区别。因此,人类的思想也同样能够消除物我的界限,使万物融为一体,使得“我”冲破观念与时空的束缚,在精神的天地间自由飞翔。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二、写作情况:

(一)关于审题立意

“庄周梦蝶”是一个诗意的典故,古人可以用来形容人生的痛苦,迷茫和荒诞和幻灭诸多感受,也用来形容与蝶共舞,醉于自然的超脱。而在这里,根据命题立意,只能写冲破束缚(多种多样的羁绊),获得精神的自由。

正确的立意举例:

(1)冲破物质与欲望的束缚,灵魂获得自由。

(2)冲破名利的枷锁,提升人生的境界。

(3)乐于平淡,乐于无为,治疗时代的浮躁病。

(4)破除迷障,神与物游,万物静观皆自得。

(5)追求冯友兰所言的天地境界。

(6)倾听宁静的自然和浩瀚的宇宙给我们的启示,追求与独天地精神往来的大自由

(7)涤荡俗虑,不做心灵的囚徒,让心灵远行。

(8)淡看人生得失,随天际云卷云舒。

错误的立意举例:

(1)思想成就人的伟大。

(2)在精神的天空中翱翔。(学习多个古圣先贤)

(二)关于选材

标准:严;新。

事实论据:老子、庄子、陶渊明、李白、六祖、苏轼、史铁生、林清玄、梭罗。

(三)关于行文

先求“入格”,再求“出格”,思路在求清晰的基础上再追求巧妙。

必读材料:《高中议论文常见结构模式》

三、评析与升格

理论基础:(1)专题指导:《让你的认识更深刻》一文的主要观点。

(2)《高中议论文常见结构模式》

(3)平日积累的点评文章学知识。

实践操作:

在以下四篇文章中选出你觉得最欣赏和最不欣赏的文章各一篇,分别点评后进行对比,并总结作文成功的诀窍。

1、蝶即庄周 庄周即蝶 庄周梦蝶的故事流传了千年,很多人知道庄子的思想奇幻,却难知他所

达到的物我合一的境界:蝶即庄周,庄周即蝶。

其实,追求这一境界的,又何止庄子一人呢?

功名利禄前,他的双眼没有没被蒙蔽,他情愿躬耕劳作生存,也不愿出卖灵魂的自由来换取一时的丰衣足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独自饮酒,赏菊,观竹,读书。隐居山林,孤独但不寂寞,因为有自然的万物与他融为一体。

陶潜即菊,菊即陶潜。

物我合一的境界,霍金做到了。他的形骸困于轮椅之间,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他对科学的追求,他始终在不停地思考,质疑,追问,他的科研成果铸就了他灵魂的高度,他的头脑装的是整个宇宙,他的思维已经超出了世俗的观念和时空的束缚,在精神的天地中自由飞翔。

霍金即宇宙,宇宙即霍金。

物我合一的境界,贝多芬做到了。童年时的他被迫练习钢琴,少年的时候遭遇丧母之痛,在人生正要绽放七彩的时候,他又遭受了失聪的痛苦。“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或许是由于上天的嫉妒吧,他的灵魂已经承受了太多的磨难。然而被接踵而至的困难蹂躏了千百次的贝多芬,没有放弃,没有退缩。听不到声音,一样可以作曲。一句“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又振作起来,他用牙齿咬住铅笔感受音乐的律动,在无声的世界里永不停息地奋斗。他的精神已经使他超越人世间的苦难,看世间百态,他早已淡然。

贝多芬即音乐,音乐即贝多芬。回收我们的生活,有多少人为追求物质的丰足,而摒弃了精神的坚守,最后锒铛入狱,家破人亡;有多少人面对一点点的困难,就只会想到死亡,而不是用自己的精神去奋斗一番。古往今来,物我合一的境界中国人一直在不懈追求的,而真正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却寥寥无几。我们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我们也不需要达到圣人的境界,我们需要的是依靠精神突破自我,克服挫折。我们相信,人的思想能消除无我的界限,使外物融为一体,使我们获得自由和幸福。

总评:

2、自由 自由与“必然”相对,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必然指客观事物的规律,亦即事物内在本质所规定的联系或必定的发展趋势;自由是指人们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们未认识客观规律时,没有真正地自由。任何一种客观规律一经认识,人们便能自觉地应用它来改造客观世界,这时人们就 获得了一定的自由。人类的自由是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得来的,这是哲学上对自由的认识和看法。萨特说:人是生而要受自由之苦。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实质上是一种不自由。因为人无法逃避选择的宿命,认识社会的动物,因而人无可逃避地会去选择了解,这是人的天性。但是,每个人生来又都是不同的,就像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况且,人的心灵比树叶的脉络更复杂,因而人

可是如果世界只有一个思想那会是怎样的世界呢?就像EVA里人类社会计划所展示的那样,从1789年至今,全人类都在为自由,为了选择的自由而奋斗,在那样的时代,选择了自由的人高呼“every man will be a king”,可是现在,我们却发现,我们从不自由到自由,从孤独无助,到无助孤独从一个怪圈到另一个怪圈,哪里才是出路,或者我们根本无法逃避我们生而为人的宿命。哈弗商学院的《管理与企业未来》一书提到: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富不过是自由价值观普及的社会里无数个人活动的副产品。

什么是自由? 自由有广义的自由和狭义的自由之分,当今世界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总的来说有以下N种:一是奴才式的自由,这种自由以老板的赏赐为快乐,这种自由是不自由的,可是哪里才有真正地自由呢? 人们认为自由是至高无上的,可是我们生存的空间哪里又有真正地自由,所以人们都在努力去追逐自由。

但是又不存在绝对自由,所以人们在追求的路上还需深入探索。

总评:

3、淡出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 人生于世,无非是风花雪月或是悲世愤俗。人生短短三万天,如此颓然度世或是自寻痛苦,何来人生的价值与乐趣可说?人是自然的一角,自然是人的映像。人与万物,本为一体,无界无限。

庄子的生活,充满了感性的逍遥。“化蝶而入梦”,那种畅游自然、优游于世的乐趣,使他无法分清自己与蝶的界限。但当他放下一切背负,精神游离于世俗之外时,似乎又理解了什么。物我为一。“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也许庄子无法脱离俗世而活,但至少他的思想,已超脱在红尘凡海中沉沉浮浮的我们,云游世界,融于世界。也许很多人会批判这种“逃避”的思想。他们认为,既然人生短暂,就更应奋发图穷,改造不公的命运。其实不然,活在亦或动荡、亦或安详的社会中,一味插入世俗的浑泥中,反而会被世俗浊化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物我为一”的本真。如果连本真都失去了,那么这种“拯救黑暗的社会”的荒谬思想,如何能改造繁衍出这种思想的社会呢?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的“死生亦大矣”的思想,彻底否定了庄子的观点,他执生斥死的观点,正是大多人所共有的。但这种观点中包含了太多对欲望和毁灭的恐惧与逃避。虽时乐,也只是短暂忘记恐惧,倒不如真的抛弃畏惧,与万物而合一,这便可使王羲之忧“乐之短”,延为乐“忧之无”。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万顷碧江上,漂浮的那叶虚影,已与自然融为一体,游离在逍遥的山水之意中。云散后,月斜时,潮落浩歌

歌,时而仰卧赏云,“晚来风定钓闲,上下是新月”。渔父超脱世俗,翱翔于精神世界,没有杞人忧天的烦恼,没有悬壶济世,悲世愤俗的“多虑”,既然是万物而生,那就融于万物!

在现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有多少人不顾道德伦理法律肆意妄为,或是看透红尘却又承受无法摆脱的痛苦。这些人无非就是被捕、写书、自杀、出家。在等到被俗物污浊到无法自拔的地步再去开拓,无疑晚了些。虽然我们已无法真真正正忘却一切融于世界,但至少可以忘却使社会变得污浊的功名利禄,执生斥死,来使精神更接近于天的高度。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我们何时才能展开陲天之翼,去遨游无穷的精神世界呢?

总评:

4、解梦 我曾一度在现实与梦境中徘徊,梦境美妙却又虚无,可现实真实却又残酷,当梦境与现实结合时,又有一种无比的悲伤。在梦境中惊醒,不忘去追溯梦境的情景,而铮铮之后,会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现实。梦境里似乎所有到的事物都围绕着自己,自己可以任其自由、逍遥地出现在任何地点。梦境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可那只不过是幻象。庄周曾在梦境中化为蝴蝶,轻轻地翩动翅膀,遨游各处,悠游自在。这不正是庄周日夜盼望的自在吗?不管是自由变化为蝴蝶,还是侵入自己的梦境,他已经感受到那种逍遥所带来的快乐。而在现实中他依然悠闲的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只不过是依靠梦境而实现自己不可逾越的境界,梦境为他实现了真正地逍遥。所以梦境与现实本无虚实之分,这些都是你感受到的一切,而感受到了便是拥有了。现实固然重要,而梦境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梦,那些努力奋斗的人何来的动力;如果没有梦,庄子又怎能感受到真正地逍遥;如果没有梦,莱特兄弟又怎能飞上蓝天…… 而现实与梦境本就是一体,所谓的真真假假也不过是思想赋予的。不变的却是人生,梦境与现实不就是属于人生的一部分吗?但梦境可以办到在现实中做不到的,不然门捷列夫要怎样才会发现元素周期表呢?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科学家发现当人们在睡眠中,大脑的反应比清醒时更剧烈,这也应该是人在梦境中可以办到的特殊的事情的原因吧。人生如戏也如梦,虚实的人生缺不了梦境河现实,我们活在现实中,同时也活在梦境中,同时也活在梦境里,梦境本就是现实的反应,现实也是梦境产生的原由。现在,我清醒地明白梦境并非飘渺虚幻,那正是我在追求的将来,我们不能停留在梦境的满足感中,而是切实地迈出脚步,向前进。毕竟,梦也不是生活的一部分。

总评:

荐你在我心

(800

字)

文 荐勇气比经验更重要(800荐沉醉于他们的世界(600荐习惯

(800

字)

字)作文

字)作文

荐致苏武(600字)作文

第五篇:高二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作文讲评材料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作文讲评材料

一、试题回眸:

“庄周梦蝶”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遨游各处,优游自在。醒来后,却不知是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周。物我对峙,万物差别,本来出自于观念与时空的区别。因此,人类的思想也同样能够消除物我的界限,使万物融为一体,使得“我”冲破观念与时空的束缚,在精神的天地间自由飞翔。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二、写作情况:

(一)关于审题立意

“庄周梦蝶”是一个诗意的典故,古人可以用来形容人生的痛苦,迷茫和荒诞和幻灭诸多感受,也用来形容与蝶共舞,醉于自然的超脱。而在这里,根据命题立意,只能写冲破束缚(多种多样的羁绊),获得精神的自由。

正确的立意举例:

(1)冲破物质与欲望的束缚,灵魂获得自由。(2)冲破名利的枷锁,提升人生的境界。

(3)乐于平淡,乐于无为,治疗时代的浮躁病。(4)破除迷障,神与物游,万物静观皆自得。(5)追求冯友兰所言的天地境界。

(6)倾听宁静的自然和浩瀚的宇宙给我们的启示,追求与独天地精神往来的大自由(7)涤荡俗虑,不做心灵的囚徒,让心灵远行。(8)淡看人生得失,随天际云卷云舒。错误的立意举例:

(1)思想成就人的伟大。(2)在精神的天空中翱翔。(学习多个古圣先贤)

(二)关于选材

标准:严;新。

事实论据:老子、庄子、陶渊明、李白、六祖、苏轼、史铁生、林清玄、梭罗。

(三)关于行文

先求“入格”,再求“出格”,思路在求清晰的基础上再追求巧妙。

必读材料:《高中议论文常见结构模式》

三、评析与升格 理论基础:(1)专题指导:《让你的认识更深刻》一文的主要观点。

(2)《高中议论文常见结构模式》

(3)平日积累的点评文章学知识。实践操作:

在以下四篇文章中选出你觉得最欣赏和最不欣赏的文章各一篇,分别点评后进行对比,并总结作文成功的诀窍。

1、蝶即庄周 庄周即蝶

庄周梦蝶的故事流传了千年,很多人知道庄子的思想奇幻,却难知他所达到的物我合一的境界:蝶即庄周,庄周即蝶。

其实,追求这一境界的,又何止庄子一人呢? 物我合一的境界,陶渊明做到了。功名利禄前,他的双眼没有没被蒙蔽,他情愿躬耕劳作生存,也不愿出卖灵魂的自由来换取一时的丰衣足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独自饮酒,赏菊,观竹,读书。隐居山林,孤独但不寂寞,因为有自然的万物与他融为一体。

陶潜即菊,菊即陶潜。

物我合一的境界,霍金做到了。

他的形骸困于轮椅之间,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他对科学的追求,他始终在不停地思考,质疑,追问,他的科研成果铸就了他灵魂的高度,他的头脑装的是整个宇宙,他的思维已经超出了世俗的观念和时空的束缚,在精神的天地中自由飞翔。

霍金即宇宙,宇宙即霍金。

物我合一的境界,贝多芬做到了。

童年时的他被迫练习钢琴,少年的时候遭遇丧母之痛,在人生正要绽放七彩的时候,他又遭受了失聪的痛苦。“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或许是由于上天的嫉妒吧,他的灵魂已经承受了太多的磨难。然而被接踵而至的困难蹂躏了千百次的贝多芬,没有放弃,没有退缩。听不到声音,一样可以作曲。一句“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又振作起来,他用牙齿咬住铅笔感受音乐的律动,在无声的世界里永不停息地奋斗。他的精神已经使他超越人世间的苦难,看世间百态,他早已淡然。

贝多芬即音乐,音乐即贝多芬。

回收我们的生活,有多少人为追求物质的丰足,而摒弃了精神的坚守,最后锒铛入狱,家破人亡;有多少人面对一点点的困难,就只会想到死亡,而不是用自己的精神去奋斗一番。古往今来,物我合一的境界中国人一直在不懈追求的,而真正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却寥寥无几。我们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我们也不需要达到圣人的境界,我们需要的是依靠精神突破自我,克服挫折。

我们相信,人的思想能消除无我的界限,使外物融为一体,使我们获得自由和幸福。总评:

2、自由

自由与“必然”相对,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必然指客观事物的规律,亦即事物内在本质所规定的联系或必定的发展趋势;自由是指人们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们未认识客观规律时,没有真正地自由。任何一种客观规律一经认识,人们便能自觉地应用它来改造客观世界,这时人们就 获得了一定的自由。人类的自由是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得来的,这是哲学上对自由的认识和看法。

萨特说:人是生而要受自由之苦。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实质上是一种不自由。因为人无法逃避选择的宿命,认识社会的动物,因而人无可逃避地会去选择了解,这是人的天性。但是,每个人生来又都是不同的,就像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况且,人的心灵比树叶的脉络更复杂,因而人与人之间无法真正地了解,所以人注定是孤独的。我们渴望一个大同世界,可是如果世界只有一个思想那会是怎样的世界呢?就像EVA里人类社会计划所展示的那样,从1789年至今,全人类都在为自由,为了选择的自由而奋斗,在那样的时代,选择了自由的人高呼“every man will be a king”,可是现在,我们却发现,我们从不自由到自由,从孤独无助,到无助孤独从一个怪圈到另一个怪圈,哪里才是出路,或者我们根本无法逃避我们生而为人的宿命。

哈弗商学院的《管理与企业未来》一书提到: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富不过是自由价值观普及的社会里无数个人活动的副产品。

什么是自由?

自由有广义的自由和狭义的自由之分,当今世界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总的来说有以下N种:一是奴才式的自由,这种自由以老板的赏赐为快乐,这种自由是不自由的,可是哪里才有真正地自由呢?

人们认为自由是至高无上的,可是我们生存的空间哪里又有真正地自由,所以人们都在努力去追逐自由。

但是又不存在绝对自由,所以人们在追求的路上还需深入探索。总评:

3、淡出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

人生于世,无非是风花雪月或是悲世愤俗。人生短短三万天,如此颓然度世或是自寻痛苦,何来人生的价值与乐趣可说?人是自然的一角,自然是人的映像。人与万物,本为一体,无界无限。

庄子的生活,充满了感性的逍遥。“化蝶而入梦”,那种畅游自然、优游于世的乐趣,使他无法分清自己与蝶的界限。但当他放下一切背负,精神游离于世俗之外时,似乎又理解了什么。物我为一。“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也许庄子无法脱离俗世而活,但至少他的思想,已超脱在红尘凡海中沉沉浮浮的我们,云游世界,融于世界。

也许很多人会批判这种“逃避”的思想。他们认为,既然人生短暂,就更应奋发图穷,改造不公的命运。其实不然,活在亦或动荡、亦或安详的社会中,一味插入世俗的浑泥中,反而会被世俗浊化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物我为一”的本真。如果连本真都失去了,那么这种“拯救黑暗的社会”的荒谬思想,如何能改造繁衍出这种思想的社会呢?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的“死生亦大矣”的思想,彻底否定了庄子的观点,他执生斥死的观点,正是大多人所共有的。但这种观点中包含了太多对欲望和毁灭的恐惧与逃避。虽时乐,也只是短暂忘记恐惧,倒不如真的抛弃畏惧,与万物而合一,这便可使王羲之忧“乐之短”,延为乐“忧之无”。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万顷碧江上,漂浮的那叶虚影,已与自然融为一体,游离在逍遥的山水之意中。云散后,月斜时,潮落浩歌归去。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神怡的生活!渔父悠然荡着苇船,时而半立啸歌,时而仰卧赏云,“晚来风定钓闲,上下是新月”。渔父超脱世俗,翱翔于精神世界,没有杞人忧天的烦恼,没有悬壶济世,悲世愤俗的“多虑”,既然是万物而生,那就融于万物!

在现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有多少人不顾道德伦理法律肆意妄为,或是看透红尘却又承受无法摆脱的痛苦。这些人无非就是被捕、写书、自杀、出家。

在等到被俗物污浊到无法自拔的地步再去开拓,无疑晚了些。虽然我们已无法真真正正忘却一切融于世界,但至少可以忘却使社会变得污浊的功名利禄,执生斥死,来使精神更接近于天的高度。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我们何时才能展开陲天之翼,去遨游无穷的精神世界呢? 总评:

4、解梦

我曾一度在现实与梦境中徘徊,梦境美妙却又虚无,可现实真实却又残酷,当梦境与现实结合时,又有一种无比的悲伤。

在梦境中惊醒,不忘去追溯梦境的情景,而铮铮之后,会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现实。梦境里似乎所有到的事物都围绕着自己,自己可以任其自由、逍遥地出现在任何地点。梦境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可那只不过是幻象。

庄周曾在梦境中化为蝴蝶,轻轻地翩动翅膀,遨游各处,悠游自在。这不正是庄周日夜盼望的自在吗?不管是自由变化为蝴蝶,还是侵入自己的梦境,他已经感受到那种逍遥所带来的快乐。而在现实中他依然悠闲的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只不过是依靠梦境而实现自己不可逾越的境界,梦境为他实现了真正地逍遥。

所以梦境与现实本无虚实之分,这些都是你感受到的一切,而感受到了便是拥有了。

现实固然重要,而梦境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梦,那些努力奋斗的人何来的动力;如果没有梦,庄子又怎能感受到真正地逍遥;如果没有梦,莱特兄弟又怎能飞上蓝天……

而现实与梦境本就是一体,所谓的真真假假也不过是思想赋予的。不变的却是人生,梦境与现实不就是属于人生的一部分吗?但梦境可以办到在现实中做不到的,不然门捷列夫要怎样才会发现元素周期表呢?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科学家发现当人们在睡眠中,大脑的反应比清醒时更剧烈,这也应该是人在梦境中可以办到的特殊的事情的原因吧。

人生如戏也如梦,虚实的人生缺不了梦境河现实,我们活在现实中,同时也活在梦境中,同时也活在梦境里,梦境本就是现实的反应,现实也是梦境产生的原由。

现在,我清醒地明白梦境并非飘渺虚幻,那正是我在追求的将来,我们不能停留在梦境的满足感中,而是切实地迈出脚步,向前进。毕竟,梦也不是生活的一部分。总评:

下载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教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教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二语文必修五重点句翻译整理

    高二语文必修五重点句翻译整理 1.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陶潜《归去来兮辞》)......

    高二英语必修五练习

    Unit 1 Great scientists 一、单词拼写(须用本单元的单词和词汇) 1.This new e _______________for the car works well. 2. The farmers in this area had a good harvest......

    高二英语必修五单词表

    高二英语必修五单词表 第一单元单词: 1 characteristic 特征;特性n. 2 radium 镭n. 3 painter 画家n. 4 put forward 提出 5 scientific 科学的adj. 6 conclude 结束;推断出vt.......

    《边城》教案(高二必修五)

    【教学目标】 3.概括小说主要情节,分析翠翠、爷爷、傩送及天保的形象,探讨“三美”的建构。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翠翠形象分析。 2.小说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白塔......

    必修五说木叶教案

    [必修五说木叶教案]必修五《说木叶》教案(1)教学目标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基础知识专题训练(一)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基础知识专题训练(一) 卷 一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臣以险衅(xìn)夙遭闵(mǐn)凶终鲜(xiǎn)兄弟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贱责臣逋(bǔ)慢犹蒙......

    七年级语文说教材

    研标说材磋教艺 争高创效露端倪沙市区锣场学校 孙金平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沙市区锣场学校的孙金平,我今天说教材的题目是研标说材磋教艺......

    《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教案(高二必修五)

    教学设想:这个单元是文艺评论与随笔,专业性较强,于学生而言有些难度。学生没有这么高深的文学素养,看此类文章,费时而无所收获,犹如牛听琴音。如何让学生有所吸收,吸收什么,是我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