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家校合作互动”理念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基于“家校合作互动”理念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
索
摘 要:目前,在我国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对于一些高职院校来说,仅仅对学生们突出的心理问题进行一定的关注和研究,但对学生们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及其自身心理的素质提升没有相应的重视。因此,在我国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以家校合作的方式对整个学生心理的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相应的创新,保证其心理素质的提升,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有益探索。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含义以及其存在的局限性和家校合作互助理念应用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家校合作互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3-121-2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涵义
“模式”一词来源于科学方法论或科技哲学,其含义为:模式是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概括现实的形式,主要表明某一事件或过程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涵义是:以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为指导,在实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可操作性的工作范型。它既是一种理论设计,又是实践的产物,是理论与实践的联结与桥梁。它的形成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从无序、经验化的实施形式发展为有序、科学化的实施形式的重要标志。当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理论方面研究相对欠缺
对于我国来说,心理方面的健康教育主要是从二十世纪末开始的,经过其后来的发展,进而对相应的工作模式进行创新和发展,形成目前很多的思想教育模式。比如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医学和心理学等等模式都属于在发展中取得较好成就的模式,不过还缺少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其进行相应的支撑,有一定的问题产生。此外,对于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人员来说,其只是对自身的主要工作经验进行相应的总结,进一步对其自身高职中的主要环境进行相应的融合,发展适合其自身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模式的教育,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无法进行更加广泛的推广。
2.2 目标取向偏离
对于现在的一些高职院校来说,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主要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相应的改善和解除,主要是从医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教育,并且教育的对象都是具备心理问题的学生;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高职院校对于自身思想政治和其思想健康教育相互融合,将其心理和自身的素质相互结合,这就会促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偏离,无法形成最终的目标。
2.3 工作方法方式单一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其主要的教育模式应该是相对比较多的,不过在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其自身对于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自身的体系还不够完善,而且对于学生们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大多数都是对其心理进行相应的辅导,并且利用相应的咨询机构对其心理问题进行相应的改善,没有将此工作与所有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相应的融合,而且在学生学习以及生活的过程中,都没有对其进行相应的融合,造成工作方法方式单一的问题。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教学体系中“家校合作互动”的介入
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教学,是高职教育理论教学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对学生具体生活充分关注的课程,教学目标需要对具体的作用充分考虑。课程目标不能是使学生对健康、病态等内容有所认识,不能只是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相关理论进行传递。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进行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建立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气质以及能力等不同方面的心理教育,使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如安全、尊重等,进而为学生的人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在教学时,应采用健康积极的案例,以积极心理,创设健康、愉快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心理品质不断优化。学生在对课程学习完成以后,能够对心理健康知识充分掌握与应用,对自我认知能力、调节能力等得到明显的提高,在技能等不同方面,实现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有助于学生积极情感与行为的稳定发展。
积极心理学认为,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必须对应用性与实践性给予充分的重视,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在课程失效性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可以利用具体案例教学等不同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程中“家庭合作互动”理念的充分介入。基于“家校合作互动”理念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4.1 建立家校合作制度
对于目前我国高职而言,其主要是通过对自身的发展体系进行建设,要保证其运行的过程中能够有一定的依据,这样,才能够进而保证其发展的稳定性。同时,还要对家校合作的相关制度体系进行相应的建立和完善,进而对其规范性进行相应的提升。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和家长能够利用相应的体系得到相应的服务,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家长参与的积极性,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在对制度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保证制度的合法性以及有效性和非强制性。这三个原则主要是指要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监理相应的标准,进而保证其能够保证学生以及家长的正常权利和效益;与此同时,还要对学生们的心理进行相应的综合考虑,保证学校和家长之间能够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沟通;最后还要保证家长是以其自身意愿为基础,进行相应的合作制度的执行,保证其自身的参与性以及积极性。
4.2 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准
对于当代高职学生而言,其自身不仅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而且其青春期的逆反心理相对也比较强。因此,对于家长来说,要对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准进行相应的完善和提升,保证其能够与孩子们有着良好的沟通,进而多进行换位思考。而对于相对特殊的家庭来说,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以单亲的家庭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于学校来说,其不仅要从物质方面对其进行相应的关心,最重要的是对其心理健康进行相应的干预和帮助,保证家长能够对其自身的教育观念进行正确的梳理,进而保证孩子们心理的健康活动。
4.3 教师和家长之间采用实用高效的沟通方式
在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中,学生管理都具备校讯通的功能。其主要是利用短信平台的方式,对家长进行孩子们在学校情况的沟通反馈。而且,信息化手段的不断普及也进一步便利了家校互动的开展,可以进行家长的群组成立,能够进一步保证多个家长与老师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和沟通,还能够对相关的文件进行相应的传输,保证良好的沟通性。并且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交流平台及时进行校务公开,相关的老师通过平台对学校的活动进行公布,相关的家长可以在其网络平台中了解到学校的活动开展以便积极地配合,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状况,进而保证家长们能够重视对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升,提高家长的主观能动性。这些现代化的沟通方式相较家长会、电话联系等传统方式,明显实用性强,实效性高,家长的接受自由度更大,从而也进一步提升了家校合作互动的便利性,更具时代特色。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相应的心理学理论对家校合作互动模式的发展措施进行相应的研究,进一步促进我国高职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改善,促进学生们能够保持其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并且具备一定健康的心理素质。
参 考 文 献
[1] 阎秀丽,苑?D,宋真.基于“家校合作互动”理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2:166-167.[2] 韦松.高职家校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重庆工商高职院校,2014.[3] 陈源声.家校合作理念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初探[D].华东师范高职院校,2013.[4] 白巧灵.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郑州高职院校,2013.[5] 程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校协同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高职院校,2015.
第二篇:家校合作德育模式实践探索(模版)
家校合作德育模式实践探索
夏淑平
摘要:家庭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_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德育目标。广州市开发区第一小学通过创新家长培训方式,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展家长义工活动等,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有效地形成了“三结合”教育网络,取得较好效果。
关健词:家校合作;家长义工;德育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一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实践证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是乘法的关系,一方为零,满盘皆输。从马加爵杀人到中学生跳楼、持刀伤人等各种各样的恶性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问题植根于家庭,显现于学校,恶化于社会。因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保障,社区教育是平台一只有家校和谐联动,夯实家庭教育这项基础工程,形成“三结合”教育网络,构建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才能实现德育目标。
一、提升家长教育素养
幼稚教育创始人、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更是作为教育主体,影响着代又一代人的前途和命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孩子的一生。
家庭教育如此重要,但由于家长素质普遍不高,导致家庭教育问题丛生例如,有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职责,只要进到好学校就万事大吉;有的家长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陈旧理念,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一的家长溺爱独生子女,重养轻教,造成孩子自私骄纵,抗挫折能力差;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导致孩子不堪重负、心理失衡„„除此之外,父母不和、单亲家庭、空巢家庭、隔代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社会问题也都很容易对成年人的思想道德产生不良影响,成为未成年人成长道路上的潜在阻力一因此,只有切实提升广大家长素质,才能让家庭教育的基础更坚实。(一)推行三级家委会制度
全国妇联最近公布的《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家长获得家庭教育知识的渠道按比例高低依次为“成功家长的交流”(57%)、“家教电视节目”(43.6%)、“专家的直接指导”(34.7%)、“各类家长学校的帮助”(30.7%)、“家教图书/报刊”(30.2%)、“辈指导”(20.5%)、“家教广播节目”(19.4%)、“家教网站”(12.2%)及“各类家教指导机构的咨询服务”(12.2%)等,其中成功家长的交流在其中占的比例最高。
鉴于此,学校推行了班级家长委员会、年级家长委员会、学校家长委员会三级‘家长委员会”制度,将那些家教有方又热心于公益的家长代表组织起来,立章程,发聘书,树榜样,并建立定期沟通制度。
(二)让成功家长教育家长
为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示范作用,学校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班级、年级将成功家长的经验加以总结,通过各层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教经验交流会、家教妙法分享会等形式在广大家长中推荐、传播这种经验通常是最直观最实用的,再加上家长们交流时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以及大众参与讨论的方式,令广大家长愿意去听、乐意去学,大大增强了家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部分家长的家教心得还被《家长》等杂志刊登一让会教的家长教家长,这个方法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中很好地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三)让专家贴身指导家长
学校早在多年前就已开设家长学校,并任命专职人员担任家长学校辅导员,由班主任等德育骨干组成家长学校讲师团。当时的家长学校主要利用全校或级组家长会在周末对家长进行集中培训讲座。几次培训下来听到了一些家长的意见,主要是觉得这种集中式讲座的针对性不太强,也希望学校能请到更高层次的专家来进行贴身指导。那么,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到底有怎样的需求呢,全国妇联近期公布的《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孩子的心理健康知识”(60.0%)、“管教孩子的方法”(55.0%)、“孩子的学习辅导”(50.5 %)、“孩子的道德引导”(48.8%)和“孩子的人生理想”(37.9%)等方面。这个调查结果与我校家长培训后回收的反馈表是基本吻合的。
于是,学校通过了解、比较后与《北大学生中小学阶段素质养成与成功家庭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组(简称“专攻北大”课题组)取得联系,希望能通过参与这个课题研究提高家长培训的针对性,使更多的家长有机会得到专家贴身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家庭教育质量。
实践证明,这种“专家引领,贴身指导,学校协助,家长自学”的培训方式是广受家长与教师欢迎的。它充分发挥了专业家庭教育学术团体的作用,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利一学研究,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通过专家的理论引领、具体的方法指导、系统的专题讲座、精彩的教育案例分析,帮助家长开阔了视野,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了现代家庭教育意识,进而增强家庭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对提升自身家庭教育质量充满了信心。
现在,学校定期送部分德育骨干到北大参加课题专项培训,并依托“专攻北大”课题组的专家、讲师系统地每学期对全体家长进行二至三次集中学习培训,平时家长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话与专家进行沟通,让专家贴身指导自己的家庭教育。学校还定期将最新家教动态、国内外家教案例结编成文,发放给广大家长阅读参考。
此外,学校每个学期组织召开两次集体家长会,就学校取得的成绩、重大的改革举措以及学校面临的问题等向家长进行宣传、汇报和说明,并系统地介绍一些利-学的教育方法,让家长进行交流、讨论等每个级、每个班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定期地召开级组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家教经验交流会、家教妙法分享会、青春期心理健康讲座等,有一针对性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并辅导对于一些问题家长、特殊家长,学校还会组织专人进行跟踪和个别辅导。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建成,学校将加快网上家长学校的建设,通过校讯通、学校网站、电子信箱和博客等实现家校网上互动,进一步创新家长培训方式,把家长学校建设成家长成长的摇篮。
二、拓宽家校联动渠道(一)、开展家长义工活动
为加强家长对学校管理及运作的认识,增强家长对学校的归属感,加强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的联系,有效运用家长资源,学校近年来开展了家长义工活动。
2005届学生谢某的爸爸是个灌篮高手,虽然他的女儿并没有参加篮球组,可当他听说学校的篮球兴趣小组需要一个教练时,欣然答应每周都抽空一小时到学校“义务任教”孩子已读四年级的吴爸爸、萧爸爸、张爸爸自身工作特别忙,可只要学校开展活动总少不了他们的身影。在他们的帮助下,班级定期组织全体家长外出进行登山、郊游等联谊活动,加强了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的感情联络_唐妈妈、黄妈妈、刘妈妈家境殷实,丈夫事业有成,平时比较空闲,便自发地担任起班级的艺术编导,从家长的小合唱到孩子的舞蹈编排,大到组织家长排练,小到打印歌词都是她们在张罗在这些家长义工的带动下,更多的家长自发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中来,在学校艺术节、体育节等大型活动中无处不见这些家长义工活跃的身影,一会儿帮助维持秩序,一会儿帮助收拾道具,一会儿进行现场辅导,俨然是学校的又一批教师。
不少家长感慨:直接参与学校的活动,不仅可以近距离了解学校的办学特点,也可以跟孩子多沟通,同时亲身体验、感受到了老师工作的辛苦,从而使家长与老师之间多了一份宽容与理解。更有不少家长表示家长义工不仅能将自己的所能展示、奉献出来,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行动引导孩子从小培养爱心,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二)、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前不久,东南大学对该校100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学生每周和父母的通话次数、谈论话题、写信频率、是否记得父母生日等方面统计显示,82%:的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方式是电话,主要动机是要钱,仅8%的学生保留了和父母通信的习惯,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的学生只有8%,仅9%的学生每年都能记得父母的生日,有74%的学生承认有一时向父母撒谎。
这种现状令人忧心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子女理当感恩和回报。古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讲的就是要尊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难以想象,一个对父母都日渐忽略的大学生,又如何会对他人乃至整个社会怀有感恩之心?
为了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学校结合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开展“感恩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被老师们引导着回忆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点点滴滴,甚至计算了一下父母在自己身上到底花费了多少钱,使孩子了解和理解父母的苦心美术老师教孩子制作感恩卡、小手工向父母表达节日的祝福;音乐老师教孩子边做手语边演唱《感恩的心》;语文老师教孩子为父母献上一首感恩诗。有的班主任让孩子为父母做按摩,有的班主任让孩子为父母做一天的家务,还有的班主任让孩子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
不少家长觉得,通过开展“感恩系列活动”,孩子与自己更亲了,也变得懂事了,能体谅父母的辛苦一位二年级的家长说:“通过感恩教育,孩子在吃饭时会给我们碗里夹菜,还会说‘爸爸妈妈辛苦了’这种感觉真的特别温暖。”
不仅如此,感恩教育也拉近了家长与学校的距离,教师节时不少家长会主动给老师发一段感谢的短信,有的还会亲自捧着花束带着孩子来感谢恩师一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意识在孩子、家长、教师心间生根发芽,并进一步萌生出感恩成长、感恩生命、感恩挫折等更广更深的情感。(三)、开展“亲子共读”活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书籍,没有一些藏书的家庭,往好处说,不能对学校教育有任何帮助,而往坏处说,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使几童变得头脑迟钝,会限制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学校则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努力去补偿家庭智力兴趣的这种缺陷”的确,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对于家长教育素养的提高也十分重要为此,学校除开展“书香校园”、“书香家庭”的活动外,还在部分班级试行“亲子共读活动”,要求参与的家庭至少汀有一份报纸或杂志,每天至少要抽出半小时以上的时间与孩子一起读书,营造一种多读书、读好书的氛围有的家长在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惊喜地发现,原来不爱读书的孩子在家长的带动下爱看书了,甚至因为全家在一起读书、交流的时间多了,看电视、打麻将的时间少了,家人的感情更和谐温馨了,家庭教育的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四)、每学期一次“家长开放日” 学校每学期都有一天作为“家长开放日”一家长被邀请到学校,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来听,坐在课室的一角留心观察自己孩子的一举一动。课后教师主动请家长到自己的办公室评课、议课,帮助自己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如此,一方面,教师耐心细致的教育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长,改变着家长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教师倾听家长对学生在家庭表现情况的反映、对学校教育的建议和意见,随时与家长交流育人心得体会,耐心帮助家长分析解决棘手的问题,指导家长改进教育子女的方法,帮助家长做孩子生活上的朋友,心理上的医生、学习上的伙伴、社交上的向导,改变了家长打压、溺爱、放纵等不良教育习惯,切实增强了家校联动的教育效果。(五)举办“艺术节”等活动
为了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学校举办‘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联动家庭、社区,为孩子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和展示的平台,也为家长、教师、孩子之间提供沟通的渠道。
例如,在“和谐校园”化妆游园会中,全体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热心人士每人或戴头饰,或装扮成自己喜爱的卡通童话人物,玩亲子二人三足赛、猜谜语、摸鼻子„„不仅加强了家校的互动交流,也使父母与子女在各种益智游戏、亲子体育游戏中体验了共同挑战自我和品尝成功的喜悦。
在“和谐家庭”表演海选活动中,学校200多个学生家庭组合成156个表演单位参加了家庭才艺表演、创意表演。他们有的表演温馨朴实,浓浓的亲情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有的表演诙谐幽默,赛场上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有的母女台上“姊妹花”,有的台前台后“父子兵”;有的三代同台乐融融,有的叔叔姨妈来助阵-表演家庭各出绝招、各使法宝,或吹拉弹唱,或唱打画演,歌舞、器乐、武术、双簧、相声、小品、诗朗诵、三句半等形式活泼生动这次活动共评选出“和谐家庭”十佳才艺表演奖、“和谐家庭”三佳优秀创意表演奖及各类优秀奖近百人,其中不少的节目在“庆六一文艺汇演”中获得好评。
“十佳才艺家庭”中与jL子表演双簧《跳水》的袁姓男家长从来没上台表演过原本帮儿子排练这个节目是让他与同学表演的,后来听说必须要以家庭为单位表演,他死活也不肯上,最后被儿子一句“你还想不想做我老爸”逼上了梁山更想不到的是,这位家长越演越好,一路从海选“杀”进了汇演,现在被大家戏称为“开发区的大兵”(“大兵”是湖南籍小品名星)。像他这样“一演成名”的家长还有不少呢。
三、结语
“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家庭和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载体,只有实现功能互补,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只有家校和谐联动,夯实家庭教育这项基础工程,才能有效地形成“三结合”教育网络,构建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
第三篇:家校良性互动抓德育模式初探
家校良性互动抓德育模式初探
在德育范畴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都有各自不可取代的优势。只有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德育的最佳效益。要使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实现良好的一体互动,就必须寻求一种使双方能够相互沟通和互补的现实结合点,寻找到一种有效的现实操作方式。在这方面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实践摸索,总结出了家校良性互动促进德育教育的一些经验。下面介绍给大家,以供商榷:
一、学校教育的规范性特征与家庭教育的发散性特征互补互动 与家庭教育相比较,学校教育具有明显的规范性特征。一是学校教育发挥着传递人类精神财富和社会文化、普及和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知识的社会功能,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体现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促进社会繁荣发展的历史规定性;二是学校教育要根据社会在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的规定性,按照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规格要求,来体现一定社会发展水平所形成的教育思想,实现一定社会所期望的培养目标;三是从我国学校现行的操作方式和具体的教育过程来看,教育活动的主要设计依据,基本上是以“常态分析”的理念来规范自身的教育行为,保证能够面向发展水平相近的大多数。
相对学校教育的规范性而言,家庭教育更多的是反映出一些发散性的要求。如果说,学校教育要体现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促进社会繁荣发展历史规定性的话,那么,家庭教育更多的是着眼于自身的家族利益和家庭利益。即使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改变,家族利益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当代家庭也往往把孩子学业上的发展,与家长自身的“面子”和孩子日后的前途等切身利益联系起来。每个家庭都有自身的功利目标取向。也就形成了家庭教育的发散性特征。
如果说,学校教育在发挥促进社会化过程的社会功能时,要反映出社会在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的社会规定性的话,那么家庭教育更多的是反映出每个家庭和家长自身的愿望和要求。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家长,都有自身的文化背景、经济背景等构成的独特社会背景。每一种独特的社会背景,都会产出一种独特的期望类型。有的家长期望子女能够学业长进,学识高深;有的家长期望子女能够从政经商,升官发财;有的家长期望子女能够安于平淡,知足常乐;„„各个家庭和家长的不同期望,反映了众多的个体性需求,也就形成了家庭教育的发散性特征。
如果说,学校教育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更多的是以大多数发展水平相近的学生为设计依据的话,那么,每个家庭和每个家长,在自身的教育过程中,他们都是独向于自己的孩子,关注的也就是自己的“这一个”。因此,把家庭环境中的教育与学校环境中教育进行一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在家庭环境中的教育,可能会更加忠实和全面地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设计问题上,家庭教育就比学校教育的整体规范性具有更加明显和突出的个性发散性特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之间,有着各自不同的的特征。所谓家校德育教育互动,正是在尊重各自特征的基础上,促进相互沟通、协调,产生互补、互动。在功利价值取向方面,学校着眼于社会整体利益,与家庭着眼于家庭个体利益,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可以整合互补的。在这个整合互补的过程中,也就体现了当今社会倡导的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互兼顾的基本原则。在教育设计方面,学校面向“常态分析”的大多数学生,与家庭关注自己子女的个性化要求,也不是相互矛盾对立的。以家庭的个性化设计补充学校的“常态分析”要求,就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
学校德育的规范性,反映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本质特征;家庭德育的发散性,也反映了社会生活丰富多样性特征。二者都是一种客观现实的反映,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可以互补互动的。
二、学校教育的理性特征与家庭德育的非理性特征互补互动 学校德育的理性征,与家庭德育的非理性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事德育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家长,他们的社会角色特征有着明显差别。学校的教师,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专业工作者;而家庭中的家长,主要担负着教养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把家长所充当的“教、养”这种角色,进一步分解为“教”与“养”两个方面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家长担任“教”的角色,显然就因为缺少学校教师那种专业优势而显得逊色多了。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方式、人们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社会分工进一步把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部类单列发展,这在客观上就削弱了家庭的教育功能,也造成了家长教育意识进一步淡化,家长们常常更多、更自觉的是充当着“养”的角色,更关注自身的养育功能。
2.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子女,他们的关系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别。在学校里,维系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分工所赋予的契约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钟社会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一旦这种社会活动中断,彼此之间建立起来的这种社会关系也就在客观上中断了。为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社会以具有契约性质的规范要求,对教学双方的行为给予制约,教师与学生都必须以一种理性的态度保证自己的行为受到这种契约关系的约束。学校的师生关系,纯粹是一种只有具有社会属性的关系。而在家庭中,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既具有社会属性、也具有自然属性的血缘关系。相对学校师生关系的契约性来说,这种血缘关系具有一种永恒性,无论是客观因素,还是主观因素,都不可能在事实上中断它。这些关系特征,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与家长的教育价值取向、教育行为特征和教育效果。
3.教师与家长,在教育行为特征方面有了明显的差别。如上所说,教师与学生之间依赖于一种社会契约关系来维系,这种具有社会属性的契约关系,要求教师的教育的行为具有一种专业性的理性特征。而家长与子女之间,却是一种不但具有社会属性、也具有自然属性的血缘关系。在动物界里,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高级动物,还是低级动物,出自于种族延续这种自然本性的驱使,它们对后代呵护养育,也常常表现出一些具有人类教育意义的行为和现象。反过来,我们也不难观察到,在家长们的教育行为中,也常常显露出一些反映自然本性和生物本能的行为和现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教育具有明显的理性特征,而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特征。要使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实现良性互动,就要将学校教育的专业优势辐射到家庭教育中,提高家长的教育理性,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在家长的教育过程中尽量减少本能冲动的负面影响;而对学校教师来说,也要以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性特征改善自身的教育行为,在教育过程中实现情理交融。情与理,都是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学校与家庭,都是实施教育影响的重要区间。教师与家长,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但是,双方都具有自身的教育功能,也都要以情与理充实和改善自身的教育行为。只要教师与家长彼此协调合作,就能在学校与家庭的不同区间中,实现良性互动,对学生和子女产生综合性的影响。
第四篇:让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落到实处
执子之手,育人成长
反思
反复拜读了田校长《在初一年级家长会上的讲话》,让我再次感悟到家长的素质、家庭的氛围决定了孩子今后发展的高度和广度。家长的理念、意识和做法决定了孩子未来的走向——成长为怎样的人。田校长的讲话让作为家长的我醍醐灌顶,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感受做如下总结:
基础教育,基础决定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解读。家庭教育的成败决定孩子的基础教育牢固与否,家长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的知识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需要,有专家讲:“孩子的成长,其实也是家长的再次成长。”我们如果不学习,将会用以往我们父辈教育我们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可是时代发展了,环境也改变了,涉取信息的方式等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结合我们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不断学习,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方法、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子女。这就使得家长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曾记得,儿子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发现自己的教育方法有问题,那种无力感时常萦绕于心,于是学习了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课程,又学习了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课程,不断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才找到了帮助孩子支持孩子成长的一些方法。但困惑还是蛮多的。与田校长的讲话结合起来发现其实就是我们家长在“人化”的过程中就局限性,甚至是问题。因此,我们家长的学习也是势在必行。郑州外国语学校为我们准备了这么有针对性的学习材料和机会,我很感激。同时,我做为一名学生家长,早就对外国语学校有所期待,也经常和孩子一起关注郑州外国语学校,和孩子一起努力进入了该校。经常听孩子讲咱郑外的老师多么的敬业,多么的优秀。特别是翻看孩子的作业,看到老师改作业那样的细致认真,一丝不苟,对孩子的习惯养成做的那样的到位,我对郑外的老师深表敬佩和感激。
通过学习田校长的讲话,我觉得我还要继续努力学习,为孩子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对孩子的习惯养成方面还需下功夫,和老师配合好,和家庭成员配合好,让孩子不仅在学业上有进步,在孩子的其他方面也加以重视,形成其健全的人格,如遇事有进取心、自信心、对人有感恩心;教育孩子作为一名男子汉要对自己、家庭、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培养他对生活的幸福感、对自我的价值感;在为人处事、学习上的自制力;对生活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时的耐挫力;平时学习等方面的创造力都要进行规划和实施。从而让孩子成为会做人,能团结会学习、能创造、会竞争、能合作、会生存、能发展的新时代少年。
今后对孩子的教育做进一步的整改的:
一.针对孩子的学习,让孩子彻底弄清我校的五步学习法的内涵,并认真在学习过程中加以实践,找出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时收效更大,玩耍时心无旁骛,学玩结合,轻松学习,愉快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绝不姑息,和孩子一起努力修正。如合理利用时间,让学习的效率再高些,能挤出时间做些有益的事情,如体育锻炼,看望姥姥、姥爷,增进亲情教育,体验丰富多彩的的生活。
二.做好孩子的楷模。
继续不断学习,每周向孩子汇报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中的得与失,找出自己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增进与孩子的有效交流沟通。和孩子讨论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孩子接人待物方面进行不断地探索与交流,让孩子更好的适应中学的生活学习,与同学交流更顺畅,同学关系更融洽和谐,学会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不断去感知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学习中有目标,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有毫不气馁,不妥协的顽强精神,刻苦学习付出努力与勤劳的做法,收获更多的知识。
三.阅读更多更好的书籍。
让孩子的阅读的书籍,作为家长要先睹为快,和孩子交流心得体会,分享书籍带来的精神食粮。我最清楚自己孩子的弱势与强势,实施素质教育其实更多的是在家庭教育上。孩子阅读的目的、质量的优,对孩子的哪些方面有益,作为家长的要有所辨析,给孩子更多指导,让孩子在阅读有益的书籍上,知识的广博上,再有一个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
四.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每过教师节,提醒孩子主动为老师献上自己的感激之情。孩子会很有计划的想办法为老师选礼物或做些什么,增进孩子与老师的情感交流,让孩子和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更融洽更和谐,让孩子知道老师就是自己应该尊重的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理解老师的辛苦和老师的用心良苦,时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虔诚的心对自己的老师。给孩子的心中树立“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意识,引导孩子客观的看待老师的一丝不苟,接纳老师与长辈。
平时让孩子与长辈相处时,多为老人做事,多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为长辈赠送礼品,为长辈购买纪念品,每次外出或长辈过生日、春节等记着买些礼物等,让孩子心中有他人,只有关心体贴别人,别人才会相应地关心体贴他。
教育孩子要时常反省自己的行为,有时想想自己的情绪来自哪里,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其他的问题。教育孩子树立“智慧的人改变环境,凡人适应环境,愚者埋怨环境”的理念。让孩子不断去适应,在有限的范围内还可以去改变环境、去创新。
有时候我也反思周围家庭的孩子的发展,给我很多启示。孩子的成长,家长替代不得,一直以来,我们比较重视孩子的体验教育,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孩子到近郊游,当时我们就让孩子报了名自己去参加,回来孩子兴致勃勃,感到孩子收获很多。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就让孩子自己独立地乘坐公交车上学,老师也曾多次批评我们家长说这样太危险,但孩子的爸爸和我都认为这样才能让孩子得到锻炼。小学二三四年级时,让孩子独自跟夏令营外出旅游,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五六年级就让他和自己的伙伴自己制订旅游线路,自助游上海、广州、云南大理、香格里拉,让孩子得到充分的锻炼,在小学五六年级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的体育及心理剧表演等活动,让孩子对各类知识都充满兴趣,因此,孩子至今对个学科都很感兴趣,对孩子来讲没有主科与副科之分。
孩子在某些细节上还是有点跟不上,比如字迹不十分优美,学习深入程度不十分到位,在今后的教育中,更严格要求,与孩子一道改正不足,发挥优势
总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得有失,在今后的日子里需要更多地学习、更多地智慧来支持帮助孩子,和我们郑州外国语老师携起手来,为孩子更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实践。
执子之手,育人成长
《初一家长会上的讲话》反思
郑州实验外国语
七 七班
王昊宇家长 2012.12.1
第五篇:家校互动教育的发言稿
家校互动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产生合力,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学校作为培养教育人的基地,在教育手段和艺术上相对比较系统化。学校的教育往往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而家庭教育却常常是非计划的,家长更多地通过情感的和经济辅助之纽带对子女施加影响。这就需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担负起教育者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同时进行有效的家校沟通能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方式、内容和要求,以便使家长能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配合学校开展教育,保持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学生能更健康地成长。
2、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开展针对性教育。
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爱好都是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不同的特点:有人学得快,有人则慢些;有人成熟得早,而有人成熟得迟;有人兴趣比较广泛,也有人兴趣比较专一。家校沟通能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的表现,开展针对性教育。
3、有利于家长走出家教误区,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
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些家长,他们往往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把一切老师了,自己只要给孩子吃好、穿好、住好就行。至于教育,老师的事。此外还存在着:把孩子当作比较的对象;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给孩子指定发展方向;把学习成绩当成一切表现的指针; 认为父母的爱是对子女任何要求的借口等诸多教育误区。所以,我们应首先转变家长的这些不正确的观念,通过交谈、讲座、书面联系、向家长推荐一些谈家教重要性的文章,使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针对孩子的特点和实际问题,教给家长一些科学的、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还要让家长正确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能力、爱好等,从而慢慢地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