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时间:2019-05-12 20:3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发现与探索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第一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

发表日期:2010年9月5日

已被阅读 1028 次

第一课:连通器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观察,研究连通器内水面保持同一高度的现象。

2、初步了解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漏斗、胶管、玻璃管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指导看图,这里有两把茶壶,你们观察一下有什么不同?对了,壶的容积一样,B壶的壶嘴短了些,如果我们用来装水,装的水还一样多吗?其中有什么道理呢?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认识连通器 ①按书图组装连通器。②在漏斗中注一些水。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一样高吗? ③、试着把玻璃管抬高或降低些。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发生了哪些变化?水面还一样高吗? 思考:连通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连通器内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2、实验二,连通器的原理,①、教师出示连通器,向A容器里注水,水量达到A容器的四分之三时停止注水。②当水流动时,观察A、B、C容器水面现象。③打开连通器开关D,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思考:①、这是不是进一步证明了连通器内的液面总是一样高?

②、打开开关D后,为什么会喷出液体?根据这个道理,请你解释山上泉水涌出的道理。讨论:现在我们再来讨论本课开始的问题,两把壶装的水一样多吗?试着说说它的道理。

3、实验3:实验设计。

①设计题目:一条水渠与一条公路交叉,不架桥且能使车辆正常行驶,怎样让水流过去呢?请画出设计图。

②提示:运用连通器的原理进行设计。

(三)、探索发现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连通器的原理,连通器内同一种液体的液面总是一样高。

(四)、探索延伸

在房屋装修安装护墙板时,人们为了让室内护墙板同样高,装修工人往往用一根装上水的透明塑料管来完成测定工作。你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

第二课:走进三维空间

一、教学目的:

1、用长方体纸盒进行三维空间的研究,了解三维空间的知识。

2、初步训练空间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准备:

按小组配备:牙膏空盒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拿出纸盒:纸盒平放在桌上占桌面多大面积?我们只要知道纸盒底部的长和宽就行了。如果想要知道纸盒占了多大空间?我们就必须计算出它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1、观察与实验。

①、平方纸盒,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由于我们的视线的局限性,只看到有三个面。②、在思考时,我们必须要想到看不见的三个面,这就是空进想象。

2、空间想象训练

①、教师用教具正方体,提出以下问题: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块?2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块?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块? 思考建议:

①、想一想,大正方体一共有多少小正方体组成? ②、看到三面,是不是还有三面?

③、利用空间想象,把视线看不到的三种方块也考虑到。说一说:结果

8+12+6+1=27(块)

3、练一练空间想象力 学生看书7页,①、图3中的1、2、3、4、按虚线向一个方向折叠后,是A、B、C、D哪个图? ②、找出图4中A、B、C三个立方体相应的平面展开图。③、翻动立方体。④、填数字练习。

(三)、探索发现

生活中许多物品是立体图形,了解和掌握这些图形,需要具备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训练,人的空进想象能力可以得到提高。

(四)、探索延伸

完成课本8页作业1题、2题。

第三课:有趣的离心现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用玻璃球在盆壁的旋转和水的旋转的实验,了解离心现象。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玻璃球、塑料盆、塑料勺、水碗、塑料水瓶、圆片、硬币、绳子、胶带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过杂技演员舞水瓶吗?在一根绳子的两端,各拴有一个装有水的小水桶,杂技演员手抓绳子中间,用力甩动水桶,使水桶在空中转圈,并不断的加快速度。两桶中的水在空中甩来甩去,水却乖乖留在桶里,竟然没有洒出一滴水!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做个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

一、实验一:飞球走壁

①把一个玻璃球放在塑料盆里。

②手端盆边轻轻的晃动,使小球在盆内作圆周运动,逐渐加快晃动速度,使小球恰好在盆壁上飞快的转动。

③、当晃动速度减慢时,小球由盆壁高处慢慢的转到盆底。④、当晃动塑料盆过快时,小球会从盆壁飞出落地。思考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小球上升到盆壁运动,而不是在盆底运动?如何解释小球从盆壁飞出落地现象?

二、实验二,旋转的水。

1、把碗放入塑料盆中。

2、向碗里倒入约二分之一的水。

3、把勺伸到碗的水中,由慢到快的搅动碗中的水,使水旋转。当水旋转速度越来越快时,碗里的水会沿着碗壁升起来,随着转动速度加快,一部分的水甩到水盆壁上。当水旋转速度越来越慢时,碗里的水会沿着碗壁回到碗底。

4、把盒内粘硬币的一侧放在桌上,向外移动,此时,你发现牙膏盒平稳的停在桌边保持了平衡。

思考问题:

1、实验中,为什么碗中的水会向外运动?

2、碗里旋转地水与实验一中旋转地玻璃球有相同的道理吗?试着说一说。

三、实验三制作一台简易离心仪

1、在透明大塑料瓶中装满水,把5枚1分硬币和5个小塑料圆片放进瓶中,拧紧瓶口,轻轻摇动瓶子,是硬币和塑料片在水中分布均匀。

2、用一根绳子缠绕在瓶子中间并系紧,提起绳子使水平保持平衡,用胶带固定好线绳。

3、手提绳子,提起瓶子,用手拨动瓶子,使瓶子旋转起来。当瓶子慢慢停下来时,注意观察。

4、认真观察,硬币都停留在瓶子什么地方?小塑料片都停留在瓶子什么地方?

三、探索发现

1、杂技演员表演的节目叫水流星,由于小桶和水在空中快速旋转,桶中的水会产生离心现象。

2、飞球走壁实验中,小球在旋转时产生了离心现象,使小球在盆壁上快速旋转,不会掉到盆底。

四、探索延伸

想一想,生活中使用的洗衣机,其中的甩干机是利用什么道理把湿衣服中的水甩出去的? 第四课:生活中的酸性和碱性物质

一、教学目的:

1、通过酸碱性测试小实验,认识生活中常见液体的酸性和碱性。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PH试纸、塑料吸管、白醋、橘汁、牛奶、汽水、肥皂水、洗发液、护发素。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大家对酸性物质肯定不陌生,食醋和一些水果含有酸性物质。碱性物质对大家来说可能不如酸性物质那样熟悉,其实大家在生活中也经常见到,如肥皂和清洁剂都含有碱性物质。现在就让我们通过几个小实验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二)学习新课:

1、实验过程一:学习PH试纸的使用

①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边观察边记忆实验的方法。②实验程序是: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放一张PH试纸。③用一支塑料吸管吸取少量白醋,将白醋滴到PH试纸上。④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得到白醋的酸碱性。观察思考:白醋是酸性物质还是碱性物质? 总结PH试纸的使用方法。

2、实验过程二:

①、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放一张PH试纸。

②、用一支塑料吸管吸取少量待测液体,把它滴到PH试纸上。

③、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得到被测液体的酸碱性。④、重复上面各项操作。分小组进行测试各种液体。将测定的结果填写在下表中

PH 酸性或碱性

PH 酸性或碱性

橘汁

牛奶

汽水

肥皂水

护发素

洗发液

思考问题:试着说一说,认识物质的酸碱性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3、分组讨论: ①、人的胃里含有适量的胃酸,他可以帮助消化。如果饮食过量,胃就会分泌出大量的胃酸,造成胃部不良反应。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建议这个人少食用哪些食物?

②、大家可能都被蚊虫叮咬过,蚊虫叮咬后,叮咬处会红肿。这是蚊虫在人体的皮肤内分泌出一种酸性物质,使皮肤痛痒。此时,人们涂抹一些花露水来止痒。如果涂抹一些肥皂水是不是也可以减轻痛痒呢?

③、正常人的头皮及毛发呈酸性,如果使用碱性过大的洗发液时,会引起头皮干燥,头屑增多及毛发变脆、开叉等现象。我们如何正确选择洗发液及护发素呢?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物质的酸碱性,学会了用PH试纸测定液体的酸碱性。

2、明白了认识物质的酸碱性,对正确使用生活中的物品有帮助。

(四)、探索延伸

洗鱼时不小心把鱼胆弄破了,利用厨房内的哪种物质清洗,可以除去鱼胆苦味?(苦味的来源是鱼胆中含有的一种中酸性物质)

第五课:不敲自鸣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共鸣现象及应用。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配备:音叉、收音机、空盒子、玻璃杯、竹筷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音乐会上,优美动听的乐器演奏令人陶醉,有人说,这是很好的利用了声音共鸣的结果。共鸣,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吗?我们做个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

1、活动一,教师讲故事(被磬声吓病的和尚)我们做一个实验研究一下。①、按课本中的图摆好两个相同的音叉。

②、用橡皮锤敲击音叉A,使其振动发声,然后用手握住音叉使它停止振动。③、实验观察:听另一个音叉B是否发声。

思考问题:我们并没有敲击音叉B而他发出了声音,这是为什么?

2、活动二,观察共鸣现象

①打开收音机播放歌曲,放在地面上听一听。②再把收音机放在空盒子上听一听。

实验观察:收音机放在地面上和放在空盒子上,其声音有变化吗?

思考问题:收音机放在空盒子上,声音比放在地面上响亮。这是不是说明了收音机的音乐声引起空盒子里的空气振动使声音加强了,盒子成了收音机的共鸣箱?

3、活动三,共鸣箱

①、用自己的饮水器具作为实验器材。②、用耳朵贴在茶杯口细听声音。③、实验观察:听到了些什么声音?

④、思考问题:听到的声音,有的是嗡嗡声,有的是鸣鸣声,有的是沙沙声,这说明我们周围有许多微弱的声音,一般情况下我们感觉不到。茶杯、瓶子等容器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三)探索发现

1、通过三个实验,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共鸣现象。

2、共鸣现象与共振现象是一个道理。

(四)探索延伸

很多乐器都有共鸣箱,说说下面这些乐器的共鸣箱在哪里? 马头琴、二胡、柳琴、低音号、月琴、鼓、扬琴。

第六课:有趣的回声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与信息交流,研究回声的产生及其应用。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镜子、纸筒、手表、雨伞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人站在山顶上,冲着对面的山头大喊一声,喂,你好吗?远处就会有一个声音回应你,喂,你好吗?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声音向外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会像球撞到墙壁上一样被弹回来,使声音再传到你的耳朵里。回声其实就是声音的反射。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回声现象的研究(1)①将镜子放在桌子上,在桌面上用粉笔画一条跟镜面垂直的直线,直线的两边各平放一个纸筒。

②、将一侧纸筒作为送音纸筒,可在纸筒口里放一块机械手表。

③、在另一侧,拿着平放的听音纸筒并慢慢改变其位置收听机械表的声音。④、你听到的声音如何?

思考问题:这个实验是不是说明了,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而产生回声?

2、实验二:声音现象的研究(2)①用两把雨伞按书图架好。

②在右侧伞把的横杆上挂一块机械手表。

③保持安静,把头慢慢凑近左侧伞把横杆位置,调整伞与头的远近位置,你听到了什么? 思考问题:这个问题是不是说明了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声音反射了几次传到了你的耳朵里?

3、回声的应用。

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利用回声解决了很多问题,例如:探测水下物体,石油勘探等等。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与信息交流,我们证明了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因此会产生回声。

2、声音反射原理可以有很多用途。

(四)、探索延伸

在新建的房子里说话可以听到回声,当搬进家具后,我们再说话就听不到回声了,说说其中的道理。

第七课:失重现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探究失重现象,了解一些有关在太空失重的有趣现象。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体重计,大小螺母、橡皮筋、纸杯、绳子。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们做过电梯吗?乘电梯从高楼上下行时,有些人感觉不舒服,这是因为在电梯下降的瞬间人们处于失重状态。

(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体验失重

①、站在体重计上,每个同学做一次。②、看一下自己的体重,然后快速蹲下。

③、在快速蹲下的同时,观看体重计上的指针发生了什么变化?

思考问题:体重计指针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在哪段过程有失重现象发生?

2、实验二,螺母的失重现象 ①、把橡皮筋的中点拴上大螺母,橡皮筋的两端各拴上一个小螺母。将大螺母固定在纸杯底部正中,小螺母挂在纸杯的边上,使橡皮筋绷紧。②、将纸杯从一米的高度放手,注意观察杯口螺母。③、实验观察:小落幕的运动情况?

思考问题:为什么纸杯下落时,小螺母会被拉入杯内?

3、实验三,太空中的玩具

①、玩杯子接球:把纸杯固定在直尺上,用胶带将乒乓球与线绳一端固定,线绳的另一端系在直尺上,一只手握住尺的一端,突然向上移动尺子,使乒乓球向上飞起,让球正好落入杯中,体会短绳、长绳与球落入杯中的难易程度。

②、小组讨论:如果在宇宙飞船中做这个游戏,会出现什么现象?(带着各自的预测,课下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航天知识)

③、玩溜溜球:把线绳缠在溜溜球上,绳子另一端套在手指上,当松开溜溜球时,球会向下运动,当拿绳子的手猛然向上一拉,他又会向上运动。

④、思考:如果宇航员在太空中玩溜溜球,会是什么情景?设想一下。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物体在向地面突然落下时会产生失重现象。

2、在失重的状态下,地球上的许多事物会发生变化。

(四)探索延伸

1、研究一下,跳伞员背的伞包和武器很重,当跳下飞机后,伞包还没有打开时,伞兵这时并不感到伞包重,这是为什么?

2、在太空中生活,总是那么令人向往。讨论一下,宇航员在太空中的行走、吃饭、喝水等都与地球上有什么不同?

第八课:统计规律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橘子瓣数和人身高的研究,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寻找规律。

2、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橘子,果盘,健康卡片,记录表,统计图。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数一数,一个橘子有多少瓣?测一测,自己的身体有多高?这些问题都非常简单。如果面对的橘子和人数量很多,如何回答:“多少个瓣的橘子占多数?”“身体多高的人占多数?”解答这样的问题会不会有规律可循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1、实验一,橘子的瓣数

①、分小组实验(10人一组)每人剥一个橘子,保持橘子瓣的完整。②、数一数橘子瓣的数量,把结果记录下来。③、小组长统计组内相同橘子瓣的人数。

④、汇报本组统计情况,全班完成“全班橘子瓣数”统计图表。人数

瓣数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思考问题:全班的橘子中,多少瓣数的橘子多?你能说出大多数橘子里面是多少瓣吗?

2、实验二,人的身高

①、分小组测量每个人你的身高,记录下来。②、完成下表填写。

身高 人数 身高 人数 身高 人数

1.26以下

1.41—1.45

1.61—1.65

1.26—1.30

1.46—1.50

1.66—1.70

1.31—1.35

1.51—1.55

1.70以上

1.36—1.40

1.56—1.60

③、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由教师描绘出一条曲线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描点、连线的方法,并观察曲线的特性。

④、思考:说一说,曲线像什么?曲线最高的部分代表什么?低处又代表什么?

(三)、探索发现

一个橘子或一个人的数据,无法表明橘子或人群的规律,随着统计的数据增加,就逐步显现出规律来。(两头少,中间多的情况,普遍存在于自然与社会现实中。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做正态分布。)

(四)探索延伸

1、课余时间,统计一下全班同学的手长或脚长,看看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正态分布规律。

2、服装厂生产裤子的时候,中号、大号、小号各做一样多吗?说说理由。

第九课:远离香烟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烟雾环境生存实验,使学生目睹香烟中有有害物质的事实,增强自觉抵御香烟的诱惑而远离香烟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究意识。

二、教学准备:

锥形瓶、胶塞、玻璃管、胶管、洗耳球、金鱼、香烟、火柴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吸烟有害健康,这是香烟上的广告语,同学们,世界上每10秒就有1人因吸烟丧命!我们要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自觉抵制香烟的诱惑,远离香烟!

(二)活动过程

1、小金鱼的对照试验

①、把两只小金鱼分别放入两个有水的锥形瓶里,②、安装好实验装置。

③、在玻璃管上端接上胶管,胶管的另一端插入香烟。④、在玻璃罐的另一端接入洗耳球。⑤、用洗耳球代替人吸烟,连续吸两支香烟。⑥、观察水中烟雾对小金鱼的影响。

⑦、吸完2支香烟后,小金鱼游动变得迟缓,濒临死亡。

⑧、迅速把濒临死亡的小金鱼捞出,放入另一瓶中,过一会儿你看到了什么?

2、了解香烟中的有害成分

①、烟草燃烧所产生的烟雾中,已鉴定出来的化学成分就达4200多种。②、煤焦油——含有多种致癌和促癌物质,它是威胁人体健康的罪魁祸首。

③、烟碱——即尼古丁。尼古丁从吸入身体,到传至大脑仅需7—10秒钟,严重影响人体健康。④、一氧化碳——是烟草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当进入人体后,人就感到头昏眼花,四肢无力,全身不适,使心血管系统受损,使心脏病患者病情恶化。

3、惊人的数据

①、目前,世界上约有11亿吸烟者,每天还有8——10万年轻人成为长期烟民。

②、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20年,全球吸烟者将达16亿。现在每年约有400万人死于烟草制品,到2020年,将增加到1000万人。

③、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和消费国,我国烟民有3.2亿,占世界烟民的25%,比美国人口还多。

④、我国被动吸烟的人数也十分惊人,吸烟已成为一个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公害。⑤、我们青少年处于身体发育期,更不应该沾染吸烟的坏习惯,若从小吸烟,将会损失大约22年的正常寿命。

4、从我做起,抵御香烟的诱惑,远离香烟。

1、随时警示自己,不要接触香烟,树立良好的学生形象。

2、向周边的人宣传吸烟的危害性,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

3、搜集有关吸烟有害健康的材料,办一期板报。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吸烟的危害。

2、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不要接触香烟,树立良好的学生形象。

(四)探索延伸

搜集有关世界无烟日的资料,近一步了解世界无烟日。

第十课:数据的处理与应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进行有关实验,计算,烟碱搜集数据的数学方法及应用。

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判断能力。

二、教学准备:搜集处理数据方面的资料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媛媛住的楼下有一排电线杆。他站在六层楼的窗口看电线杆的顶端,眼光要向下。站在五楼的窗口看电线杆的顶端,眼光要向上。每层楼大约有3米高,你帮他算一下电线杆有多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解决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实验

一、计算数据的平均值(均数法)日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温度 19 20 22 18 17 19 18 15 12 13

要求:求出10月中旬上午10点的平均气温 ①、将10天的气温数据相加,再除以10.②、得数即为均数。

③、小结:均数就是平均数,即数值平均。均数等于所有项目中数据的总和除以项目总数。

2、实验二,估算数据的平均值(众数法)

①、有关数据,某汽车在行程中,烟碱人员每百公里测一次耗油量,随机选其中8次数值如下表:

次序 1 2 3 4 5 6 7 8

耗油(升)6.2 7 6.2 6 6.2 6.3 6.2 5.8

②、要求:不用计算,快速说出该汽车百公里耗油的平均值。③、观察:8个数值有什么特点?哪个数字反复出现?

(众数,在一系列数据中重复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叫众数。)

3、实验三,估算数据的平均值(中数法)

①、花园的花开了,随机抽取其中9株,开花的朵数分别是: 株次 1 2 3 4 5 6 7 8 9

花数 25 23 28 24 26 27 20 22 21

要求:快速求出花园开花朵数的平均值。

②、将9个数值从小到大排列。20、21、22、23、24、25、26、27、28 ③、找出中间位置数是24.。

小结:中数:就是指一系列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就叫中数(也称中位数)。

思考问题:练一练:有一列数据:87、82、74、90、89、75、88、86。它的中数和它的平均值各是多少?

(三)探索发现

我们进行了三项实验活动,知道了怎样计算平均值和估算平均值。

(四)探索延伸

1、有一群人,要估算一下有多少,你应用什么办法?

2、要估算一片森林有多少棵树,你有什么方法?

第十一课:你算的数字有多大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在棋盘上放麦粒等活动,研究等比数列问题。

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准备:画好一张8X8=64格计数统计表、计算器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讲故事:相传古印度有一个人发明了一种游戏棋,棋盘共64格,玩起来新奇、有趣。他把这种棋献给了国王。国王十分高兴,便下令奖赏献棋人。这个人只要求在他的这个棋盘上第一个格子里放一粒小麦,第二个格子里放2粒小麦,第三个格子里放4粒小麦„„放满64个格子,你们猜,结果怎样?

(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1、探索活动一

①在一张纸上绘制一张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表格。②、在表格里进行放麦粒模拟实验。

(提示:随着数字的增大,可以使用计算器。)思考问题:实验进行到第三行了,你有什么体会?

2、探索活动二 折纸的高度

①、一张A4的白纸(厚0.01厘米),将它对折、再对折、再对折„„一共对折30次,然后,你能测量它的高度吗? ②、几次就折不动了

③、你能换算出它的高度(千米)吗?

④、看一看,他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比较,谁高?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

2、查资料得知,有些病菌繁殖也是按等比数列进行的。如果病菌得不到及时控制,就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四)探索延伸

读课本52页故事,想一想,这个协议能签吗?为什么? 第十二课:用平面图形做成球体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粘合正六边形和正五边形纸片,了解有平面图形到拱形曲面的过程。

2、了解整个球体的缝制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剪刀、胶水、复印图

5、足球。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踢足球,但是你知道吗,缝制一个足球需要多少块正五边形的皮子?它又是怎样由平面的皮块缝制成球体的?黑皮块和白皮块各有多少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

1、活动一,足球面上的知识。①、认识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白皮块是正六边形,黑皮块是正五边形)②、观察足球面上黑皮块与白块的关系。

③、每块黑皮块的五条边与白皮块相连,每块白皮块的三条边与黑皮块相连。④、通过黑皮块计算足球上白皮块的数量。⑤、拿足球验证计算结果。

2、活动二,怎样由平面的黑皮块缝制成一个球体? ①、用白纸描下课本图5的A、B图形。

②、把A图的五个白色六边形的下端开口处粘接。

③、把B图五边形周长的白色粘连处向下折,涂抹胶水。④、将黑色五边形对准A图的空口处,仔细粘好。⑤、稍干后,整理成凸起的拱形曲面。

思考问题:我们把一个由32 块黑白皮组成的足球,按图示将缝合的线拆开,展现在面前的是什么?如果足球皮块都是用正六边形,能缝合成球体吗?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两种正多边形图案。

2、了解了平面与曲面之间的关系。

(四)探索延伸

实际操作:用纸把课本57页的图描下来,试着做一做,能不能粘成一个12个面的立方体?

第十三课:地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和阅读减灾的信息资料,研究地震的成因和减灾的方法。

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准备:不同颜色的毛巾,地震模拟沙盘、一次性木筷2支。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大地震„„地震给当地民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和损失。我们来看真些图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画)

(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1、活动一学习信息小资料。

①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地核)。

②、地壳:地球的固体外壳,平均厚度17千米,由一层层岩石构成。地壳越深,压力越大,温度越高。地壳是在不断运动的,地壳的猛烈运动就是地震。(提示:随着数字的增大,可以使用计算器。)思考问题:实验进行到第三行了,你有什么体会?

2、探索活动二,地震探讨(1)

①、把四条不同颜色的毛巾叠放在桌上,当做水平的岩层。两手按在岩层上,把它慢慢向中间挤压。

②、实验观察,毛巾出现了什么现象?

③、思考问题:这是不是证明了,岩层在受到巨大的挤压时会发生褶皱?

3、探索活动三

地震探讨(2)①、教师用两手握住2支一次性木筷的两端,用力将木块压弯,继续用力,直到木筷被折断。②、实验观察:当木筷被折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想一想,拿木筷的手有什么感觉? ③、思考问题:这是不是证明了岩层褶皱厉害了就可能断裂,断裂时产生振动,形成了地震?

4、探索活动三

地震探讨(3)小组实验 ①、布置沙盘。

②、用小木棍在扳子下敲击。

③、在板子下垫上几本书后,再用同样的力敲击几下板子底下的书。

实验观察:两次敲击,观察沙子上小玩具倾倒的程度,哪种敲击方式小玩具倾倒的程度大?说明什么问题?

思考问题:实验说明,地震震源越浅引起的危害越大。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地震产生的原因是: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发生褶皱、断裂而产生振动,形成了地震。

2、查资料得知,地震的产生还有陆地板块移动发生碰撞或火山喷发等原因。

(四)探索延伸

读课本62页图画,想一想,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谈谈这些做法的道理?

第十四课:希望发明法

一、教学目标:

1、研究身边的物品,分析发明它的过程并找出发明的特点。

2、实践希望发明技法的发明活动。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搜集运用希望发明技法相关物品的信息。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希望是创造发明的起点。传说鲁班的木工手艺非常好,很多人都请他做木工活。他风里来雨里去,十分辛苦。他的妻子想:这样日晒雨淋的,生了病可怎么办?应该有一个遮阳避雨的东西才好。于是,鲁班的妻子发明了伞。

(二)学习新课

1、活动一,查阅信息,了解希望发明法。

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帕斯卡的计算器;张衡发明地动仪。

②、思考问题:很多发明都是在希望的基础上萌发和实现的,应用希望法的发明活动,都是从无到有的发明,根本问题时要提出希望。对此,你有什么希望,说一说。

2、活动二,探索希望发明技法的发明规律

①、飞机的发明——希望“飞人”——希望“嫦娥奔月”——希望“扑翼机”。②、高压锅的发明——?——? ③、家用冰箱的发明——?——?

④、思考问题:希望法的发明规律是不是在于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你对身边哪些事物有新的追求?说说看。

3、活动三,希望发明活动的体验

①、对圆珠笔的希望:希望能写出多种颜色的字;希望能长期继续使用;希望写的字要粗就粗,要细就细;

②、请你从学习、生活中提出3个对某种物品的希望和设想。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希望是发明的萌芽,是实现发明的基础。

2、应用希望法的发明活动,都是从无到有的发明。

(四)探索延伸

希望发明技法在我们的学习与工作中也要很好的应用。如果写一个课余读书计划,就需要我们将希望读什么书、怎样读书等内容列举出来。第十四课:希望发明法

一、教学目标:、研究身边的物品,分析发明它的过程并找出发明的特点。

2、实践希望发明技法的发明活动。、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搜集运用希望发明技法相关物品的信息。

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希望是创造发明的起点。传说鲁班的木工手艺非常好,很多人都请他做木工活。他风里来雨里去,十分辛

苦。他的妻子想:这样日晒雨淋的,生了病可怎么办?应该有一个遮阳避雨的东西才好。于是,鲁班的妻子发明 了伞。

(二)学习新课、活动一,查阅信息,了解希望发明法。

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帕斯卡的计算器;张衡发明地动仪。

②、思考问题:很多发明都是在希望的基础上萌发和实现的,应用希望法的发明活动,都是从无到有的发明,根

本问题时要提出希望。对此,你有什么希望,说一说。

2、活动二,探索希望发明技法的发明规律

①、飞机的发明 —— 希望 “ 飞人 ”—— 希望 “

嫦娥奔月 ”—— 希望 “ 扑翼机 ”。

②、高压锅的发明 —— ? —— ?

③、家用冰箱的发明 —— ? —— ?

④、思考问题:希望法的发明规律是不是在于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你对身边哪些事物有新的追求?说说看。

3、活动三,希望发明活动的体验

①、对圆珠笔的希望:希望能写出多种颜色的字;希望能长期继续使用;希望写的字要粗就粗,要细就细;

②、请你从学习、生活中提出 3 个对某种物品的希望和设想。

(三)探索发现、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希望是发明的萌芽,是实现发明的基础。

2、应用希望法的发明活动,都是从无到有的发明。

(四)探索延伸

希望发明技法在我们的学习与工作中也要很好的应用。如果写一个课余读书计划,就需要我们将希望读什么书、怎样读书等内容列举出来。

第二篇: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飞机升空的道理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的“飞机升空的道理”为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科学,探索新知方面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运动流体特性方面科学知识的体验。

2、通过实验活动,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3、通过学习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运动流体特性方面的知识,初步明白飞机升空的道理,并能简单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悟研究事物最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初步知道运动流体的特性。

教学难点:

由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而推导出科学结论是较为困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要复习一下关于大气压力的知识。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飞机升空的道理”,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教师要先熟悉实验,要准备一套实验器材,并能很好的操作。

② 要注意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视频课件。

③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

3张A4白纸、学生用剪刀、胶带、直尺等活动用具。

④ 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活动是通过不同的气流小实验研究飞机升空的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对“气流实验”进行必要的解析。

落实提示内容关于“各项吹气小实验都不要太用力、要吹得平稳”。的要求,实验效果才更好。

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

实验一

是通过“吹不开的纸”的实验让学生初步理解“纸间空气流动快了,则纸间压力减小了”的道理。

实验一是全课的基础,教学进程不要太快。让每个学生都亲自试一试,这样得出来的结论,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1.实验二

2.是通过“吹起来的纸条” 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空气流动快的地方,空气压力就减小了”的道理。

实验二与实验一的区别在于纸条由垂直状态而升起来,为本课题的研究又靠近了一步。教学中教师在语言描述上多使用“升起来”的语句,这样就为进一步的研究做了铺垫。

这个实验也要让每个学生都亲自试一试。

实验三

是通过“模拟机翼升起”的实验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实验难度较大,教师要根据自己实验的体验进行指导:一是怎样制作好“模拟机翼”,二是怎样进行实验。

其中“思考问题”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虽然有一定难度学生还是可以理解的。最后演示相关的视频课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引入小组讨论,关键的是两个问题:一是飞机起动后要逐步提高速度,二是速度越快空气在机翼上下产生的压力差才越大。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既总结了全课的三个实验,又把课题研究做了相应的结论。

要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讲解,以加强对课题结论的理解。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由历史事件的介绍,由气体引伸到液体,向学生展示了流体力学共同规律。

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结合图6进行研究。

2.应注意的问题

(1)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2)不要过分强调概念性知识,让学生有所感悟即可。

“框架结构”的研究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框架结构的研究”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搭建结构”方面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钻研、举一反三,拓宽自身科学知识的科学态度。

2.通过“木筷举重”的活动,学习科学的选择使用材料,制成“框架”作品,逐步提高分析各部件在整体中作用的能力。

3.通过动手制作活动,了解一些搭建结构方面的科学知识及三角形稳定性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实验了解三角形框架不易变形且能使框架的稳定性增强的特点。

3.2.在“立体框架承重”的竞赛活动中,学知识、学方法、学技能、学合作,创造出不同式样的新颖框架。

三、指导策略

1.在搭建框架结构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

2.搭建“框架结构” 是活动中的重点。要求学生分工合作,按“要求”落实以后再动手做。尤其是要求③中,计算材料是任何工程都不可缺的,而且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斜杆要比横、竖杆长些,这一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3.竞赛是培养竞争意识及合作精神。因此,时间限定在15~20分钟内,由老师称重后,排出名次。

4.本课的课堂组织工作尤为重要,尤其是搭建、称重、评比等过程,请老师考虑周全,做到安全有序。

5.注意安全教育,在剪裁木筷长度的环节中,再三叮嘱使用剪刀的安全。

6.课后让同学搜集我们周围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实例,如桥梁、大型建筑„„。

3.捆管子的数学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的“捆同尺寸多根圆形管用绳子长度的规律”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知识为实践服务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感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初步知道捆同尺寸多根圆形管用绳子长度的公式应用及相关知识。

二、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方法。教学活动中以让学生感悟为主,在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方法。

本课教学难点是3根管子周长计算和公式的总结,教师要做好指导。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实物演示捆管子的情况并设疑:“有没有可以计算的方法?能不能用我们自己的能力研究出一个简易的方法?”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捆同尺寸多根圆形管用绳子长度的规律”,进一步调动

4.(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

方型食品罐2个、饮料瓶2个、A4白纸3张、胶水、干净砂子、小铲等。

② 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制作视频课件,有条件的要准备一些安全的让学生进行实验的物品,使研究气氛更具有趣味性。

③ 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通过对圆形物品进行模拟实验,5.研究圆形物品的优点。了解其中的一些科学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四项实验

实验一

是通过比较、体验、观察,研究圆形物品的优点。让学生在小组内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全班再进行交流。

不一定追求统一答案。

实验二

是通过感觉圆形车轮的好处,即研究圆形车轮与方形车轮在动时它的中心距地面高低变化情况,由此联系到坐这样两种车的感觉,逐步理解圆形车轮的优点。

教学时建议用演示视频课件办法进行讲解,会取得好的效果。教学中要生动形象的讲解乘坐这样两种车的感觉。

最后全班要做出小结。

实验三

是通过研究圆形物品的面积的实验探索“圆形物品的优点”。

教学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强调要分工合作。指导学生严格按照实验程序进行活动。

各小组进行汇报,教师做全班小结,导出标准答案。

教师在教学活动时,要细心做好各实验小组的组织工作,使更多同学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四

是通过研究圆形物品容积的实验探索“圆形物品的优点”。

教学仍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强调要分工合作,按照实验程序完成实验。

教师做全班小结,导出标准答案。

(4)探索发现

教学中教师可用教材的语句,进行实验的总结。

教师可以用回放课件小组讨论方法实施教学活动。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其生活中两个实用事例。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理论服务于社会实践的道理。

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进行研究。

2.应注意的问题

要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问 6.题的方法。课要上的生动活泼,有较浓的趣味性。

4.神奇的莫比乌斯圈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有关“莫比乌斯圈”的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猜想、验证是探索科学规律的必要手段,培养学生具有认识科学、了解科学、掌握科学的信心。

2.通过“莫比乌斯圈”的趣味活动,使学生对新现象,新知识能独立思考,能进行猜想验证,逐渐形成独立探究的能力。

3.以“莫比乌斯圈”为载体,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学习与研究的水平。

二、重点难点分析

通过实验探索“莫比乌斯圈”的神奇特点,体味数学的神奇魅力。

三、指导策略及相关答案

1.实验一:认识“莫比乌斯圈”中,纸条第一次对接(图2)与纸条第二次对接(图4),观察两个纸圈的不同之处,找出第二个纸圈的特点。

①在纸圈的中线位置,任选一个为起点,用红色沿中线一直画下去,会发现这条线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

②还在这纸圈“边”上,用红色从这个红点开始沿着这个“边”一直用手指摸下去,会发现手指又摸到原来的红点上。

这就是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在1853年发现,因此人们把它称作:“莫比乌斯圈”(图4)

2.实验二:体验“莫比乌斯圈”中,在“圈”的中间画一条中线(图6),用剪刀沿着“莫比乌斯圈”的中线剪开,猜想是他会“变”成什么样子?答案:剪开后是一个较大的纸圈

沿纸圈中线剪开,剪刀沿中线可以经过里外两个面,再回到出发点,并不会一分为二,而成为一个较大的纸圈。

通过剪开后,结果初步感受到“莫比乌斯圈”的神奇。

为再次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可再加一个实验。如果:再沿着剪后的大纸圈的中线剪开,就会成两个跨在一起的纸圈。为了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之处,可以让同学们剪一下试试。先猜想,后实验。答案:再沿着剪后的大纸圈的中线剪开后,是右图,两个跨在一起的纸圈。

3.“探索延伸“中的“莫比乌斯圈”的另一种神奇

沿着其中带颜色的任意一条边线剪开,猜一猜要剪几次?剪后是个什么样子?先猜想,后实验。

①只需剪一次(很多同学都想剪两次)

②剪后是:一个大圈跨着一个小圈。

4.让学生逐步认识“莫比乌斯圈”的每个过程中,都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感受的空间,在探索中体味数学的神奇魅力。

小游戏:加深学生们对“莫比乌斯圈”神奇特点的进一步理解,为探讨它的用途做一些启示与铺垫。

5.进行安全操作教育。

5.为什么系安全带

又分做两个实验来进行。

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实验程序进行。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认真研究“思考问题”栏目内容。

小组内每个同学都要亲手实验,以获得体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实验二

是通过实验研究本课主题,用小玩偶形象的进行实验,使学生既明理又认同了“为什么要系安全带?”的道理。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注意使学生明白严格按实验操作程序进行,才能达到满意的实验效果。

对“小知识”的学习,如果能够有实物来帮助同学理解会有更好的效果。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三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总结和结论,第二段内容是对课题研究结果的认同。第三段是学生的体会。

教师可以用回放课件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方式实施教学活动。关于学生的体会,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

(5)探索延伸

是静止惯性的研究,教师可以以智力竞赛形式进入研究,如:用什么办法把最下面棋子取出而棋塔不倒?

要利用上面知识来引导。在各小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逐步引起思考得出结论。

2.应注意的问题

(1)要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实验。

(2)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要多举生活中的实例来印证研究的结果。

(3)本课讲的是惯性知识但没有提出这一概念,如果学生掌握并不困难,也可以导出这个概念。

6.你的拳头有多大

一、目的要求

1.通过“你的拳头有多大?”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钻研、举一反

三、拓宽自身科学知识的科学态度。

2.通过检验拳头大小的实验,培养学生具有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物体力和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实验数据的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及浮力方面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测量橡皮泥体积的实验,学会重量与体积的换算方法:

1升水=1000立方厘米

1升水重1000克

所以1克=1立方厘米水

2.举一反三学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的方法。

三、指导策略

1.实验一:用正方体体积是27立方厘米的橡皮泥,得出:称量增加了27克,橡皮泥体积是27立方厘米。取出橡皮泥,把橡皮泥捏成不规则形状,重复实验一的实验得出的结果,让学生自己说说对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认识。

2.实验二:测量拳头大小

引导学生知道拳头是不规则的物体,同实验一的方法,可以测出拳头的体积,谁的体积大,谁的拳头就大。

3.为了让学生体验拳头大小的过程,可组织同学依次到讲台上测量,并由同学一一记录。

4.实验二中的思考问题:“物体的体积与质量(重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验中,为什么通过电子秤秤量能测量自己的拳头大小呢?”这一问题是巩固1升水=1000立方米,1升水恰重100克,所以1克=1立方厘米的计算方法。

四、参考资料

阿基米德:古希腊的学者。重要贡献是发现了杠杆原理和计算浮力的“阿基米德原理”。

“探索延伸”中的故事虽是传说,但是根据阿基米德的“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原理编写的。

7.建筑艺术中的黄金数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的“建筑艺术中的黄金数”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质疑、求真、探索的科学精神。

2.通过探讨与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研究事物的乐趣,锻炼推理能力,感悟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3.活动中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黄金数”及它的实践意义,并学习有关的知识。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感悟研究方法。对“黄金数”有初步认识。教学的难点是关于寻找生活实例中的黄金数问题。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在介绍天津广播电视塔概况下,结合视频课件提出天津电视塔挺拔秀美,巍峨壮观,这与瞭望厅、旋转餐厅设在250多米处大有关系的问题,引起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兴趣。(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建筑艺术中的黄金数”,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

A4白纸3张、直尺1把、计算器活动用品等

② 收集有关 “黄金数”应用的资料。

活动设计:

明确本课学习方法是通过实验、观察、对比研究建筑艺术中的黄金数。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

实验一

是通过测量矩形,认识“黄金数”

教学中教师可以从19世纪中叶,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曾经做过一次别出心裁的试验,他召开的一次“矩形展览会”讲起,再让学生动手实验,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水到渠成的导出“黄金数”。

在这里可以让学生把这一数值背记下来。

实验二

是通过模拟“建筑模型展览会”,体验黄金数

教学中让学生实际测量,会自然的认为“黄金数”是艺术的美。

如果有的同学有相反意见,也不能认为是错误的,大多数同学会认为“黄金数”是艺术的美。

对于其比值要采取接近值。

实验三

是通过研究世界著名建筑物与黄金数的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黄金数”。

教学中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去感悟“黄金数”的意义。

如果校园中有某个符合“黄金数”的建筑物,教师把它引进教学中会有更好的效果。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三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第二段内容是建筑艺术中数学的延伸,列举了“对称”和“曲线”。

教师可以用相关图片加以介绍。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生活中实用事例。建议用小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方法和结论进行研究,并启发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研究。

2.应注意的问题

要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研究问题的方法,课要上得生动活泼。

8.叠正方体纸盒

一、目的要求

1、通过以“叠正方体纸盒”为内容的实验研究活动,引起学生对有关包装盒方面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兴趣。

2、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和方法。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使学生了解哪些六方平面能叠成正方体纸盒以及一些有关包装盒方面的知识。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知道哪些六方平面能叠成正方体纸盒的内容。培养动脑动手能力,感悟中理解空间概念。

教学难点是“活动延伸”的思考与实践。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要指导学生有目的的观看插图,为后面环节进行铺垫。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叠正方体纸盒”的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

一把学生用剪刀、一个正方体小纸盒及白纸等学用品。

② 教师课前制作一个包装盒和一个包装盒的展开件,收集符合本课教学要求的包装盒,辅导学生制作包装盒用的剪刀、彩色笔、胶水以及包装盒的一些实用图案等。

③ 进行实验的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活动是通过拆、剪、叠等方法研究能叠成正方体纸盒的展开图有多少种,并探讨其中规律。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四项实验

实验一

是通过“拆包装盒”让学生初步认识“叠正方体纸盒”的相关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两个问题,为下面的研究打好基础。

一是学生对展开图的认知。

二是让学生理解“连方”概念。

实验二

是对二、五、六、连方叠正方体纸盒的研究。

通过描图、剪图、叠图进行研究,研究中如果学生能直接看出来该展开图能叠成正方体纸盒,是可以肯定的。

教学中对于五、六连方不能叠成正方体纸盒的道理是实验二研究出结论的重点内容。关键是纸盒的六个面,其中有一对面占去两个面,只还剩四个面,因此最多是四连方。要结合实物去讨论研究。

实验三

是对三连方的研究。

操作程序如实验一,完全可以让同学自主进行实验。

提醒同学小组内要分工合作共同进行实验研究。

实验四

是对四连方的研究。

操作程序如实验一,可以让同学自主进行实验。

关键是把握好能叠成正方体纸盒展开图的共同特点,也就是规律的提出。应在实验后,在小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再适时做出总结。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内容是实验的回顾。另一部分内容是实验的结论。

教师可以让小组内同学讨论,理顺结论,再进行交流。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是在叠成正方体纸盒展开图研究基础上的延伸活动,是研究一个正方体包装纸盒的展开图。让学生把设计与制作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会更好。

2.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自动手作实验。

(2)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强调小组内同学要分工合作完成研究任务。

9.物体振动实验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的“物体的振动”为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研究兴趣。

2.在学习与实验活动中,让学生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知道物体振动的一些现象和科学道理,并认识物体振动的危害与变害为利的事例与道理,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振动现象。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物体振动相互影响的实验与道理。并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这也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师要做好指导。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以引言为切入点并演示一些筒易振动小实验,联系到钟摆的摆动而自然切入主题,提出物体振动有时带来的是福,有时带来的是祸的问题,引起学生学习研究兴趣。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物体的振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

实验铁架台2台、带钩环的大小相等的小重物3个(如小锁头),45厘米长线绳2根、70厘米长线绳1根、30厘米长线绳1根、曲别针3个、计时表1块(一般电子表亦可)。

② 收集有关“共振”现象产生的利与弊资料。制作视频课件,组装好一套实验器材。

③ 进行操作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利用悬挂重物进行振动实验,通过实验研究物体振动的一些特点和科学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

实验前按小组进行器材组装。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模仿教师的器材组装好小组的实验器材。

实验一

是通过实验测定物件A、B、C的固有频率。

对于“思考问题”教师要做好辅导使学生能较好掌握这些内容为以下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学生对物体振动问题是比较生疏的,尤其对摆动也是振动的一种,在理解上更困

难一些。

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使学生明白,要严格按实验操作程序进行,才能取得满意的实验效果。

要指导小组做好分工。

可以交流测试情况,得出统一认识。

实验二和实验三

是研究物体振动相互影响的实验,就是研究物体的共振问题。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两点:

一是要强调每分钟振动次数,二是每分钟振动次数相同的物件在实验时发生什么情况,不相同的又发生什么情况。推理出结果。

在进行这两个实验教学活动时,建议教师先演示实验,边设疑、边演示、边推理。在师生对知识认同较顺畅时,再由学生进行实验,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对于学生的实验要强调分工合作和按实验操作程序进行实验的要求。

(4)探索发现

给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实验的总结,给出实验的结论。

当两个物体每分钟振动次数一样的时候,由一个物体的振动就会引起另一个物体的振动。第二部分内容是例举了历史上的一场悲剧,由于共振引起大桥倒塌。此点教师可以参考背景资料讲解这一事件。

关于人们利用共振的现象造福于人类的事例,教师能借助教学课件演示一下效果会更好。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生活中实用事例。建议与学挍的参观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条件不具备也要采用演示课件的办法进行教学。

启发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研究。

2.应注意的问题

(1)关于一些概念如“频率”、“固有频率”、“共振”等本课都没有给出,教学中如果学生可以接受,不妨引入,这样教学进行起来更为顺手。

(2)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10.握手次数的研究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握手次数的研究”的探索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锻炼思考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积极思考,探究其中原因的

兴趣。

3.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等差级数”“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多人不重复握手次数的计算规律。

难点:通过五位同学演练握手次数,分析推导出计算规律的过程。

三、指导策略及相关答案:

1.建议:课前请老师准备A、B、C、D、E五张卡挂在五位同学的胸前,依次2人(A、B)、3人(A、B、C)、4人(A、B、C、D)、5人(A、B、C、D、E)演示不重复握手的次数,在监督员监督下,记数员作出记录。

2.把记录握手次数填写在第46页的表中。

3.对照第47页分析内容,复核不重复握手次数的正确与否。对照过程中要知道“P”代表握手人数,“n”代表握手次数,为推导计算规律打下基础。

4.找规律:

由n=1+2+3+„+(p-1)推导到n= ,了解p人不重复握手次数的逐步过程(参 看第47页“提示”栏)

特别让学生理解推导过程中的p-1的其中含意,启发学生讨论一下。

5.在“探索发现”栏目中,以“顶点连线数”即是不重复握手的次数总和。让同学用8个顶点练习一下。

6.“发散思考”栏目中“钥匙与锁”的答案如下:

对于第一把钥匙而言,配对所需次数,最多试7次。第二把钥匙,最多试6次,第三把钥匙,最多试5次,第四把钥匙,最多试4次,第五把钥匙,最多试3次,第六把钥匙,最多试2次,第七把钥匙,最多试1次。到第七把钥匙时,只试1次,便可分辨最后两把钥匙属于哪一把锁了。因此,对于锁与钥匙所需次数,应为(1+2+3+„„7)共28次。

设p为锁的数量,n为开锁的次数。

则:n=1+2+3+„„(p-1)

7.本课的两个活动都是生活中身边的科学问题,问题的提出体现了基础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学生不但掌握知识,而且能联系实际加以应用,不但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学习方法的改进,而且对更多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

因此,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有利于他们学习、活动的种种环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和大胆实践。

1.级数:把一个数列a1,a2,a3„„an„的项依次加起来所得的表达式a1+a2+a3+a4„„an叫做级数。

2.等差数列:也叫算术数列(旧称“算术级数”)。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总相等的数列。如:10,14,18,22„„是一个等差数列。(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数总等于4)。

3.等差级数:也叫算术级数。把等差数列的各项依次相加,所得的级数。11.老国王的地图

一、目的要求

1.通过“老国王的地图与‘四色’问题”的课题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四色问题”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世界数学难题的了解。

2.通过对给地图着色的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了解“四色问题”的知识。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四色问题”。

教学难点是由“老国王的地图” 到推导出 “四色”问题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要在辅导上下些功夫。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从讲解“老国王的地图”的故事入手导入新课,引出“四色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老国王的地图与‘四色’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课前教师需要准备有关地图,制作教学课件。

② 课前学生需要准备好彩色笔、白纸等学习用品。

③ 有条件的可以将需要学生描下的图,课前给学生印好,这样可以节约大量教学时间。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课是通过画“老国王的地图”和给地图着色的实验,探讨给地图着色至少需要几种颜色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两项实验操作完成这一课题的研究。

实验一

是通过王子们分地画图的实验,导出四色问题。

这一实验是分成三步进行的,由把土地分成三份、分成四份、到分成五份,逐步深入到课题的中心。

教学过程中,要时时把握住用几种颜色的问题。如:把土地分成三份成功了,那么用颜色来区分,用几种颜色合适?是不是因为每一个区城都和另外两个区域相接,因此区分三个区域用三种颜色就可以了。

这里教师一定努力让学生弄清楚:每一个区城都和另外两个区域相接与最少用几种颜色的关系。

把土地分成四份时也是要强调每一个区城都和另外三个区域相接与最少用几种

颜色的关系。

当要把土地分成五份时由于不可能实现,也就是说一张地图每一个区域和另外区域相接,最多只能和三个区域相接,因此用四种颜色就够了。

这个推导过程有一定难度,教师要下功夫解决好这一问题。

实验二

是通过看地图和给示意图着色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四色”问题。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第二部分内容是介绍在实际应用上的问题,有时由于实际需要在绘制地图时用了四种以上颜色。

可以让学生看中国政区图来理解这一问题。

(5)探索延伸

是用所学知识进行的一次实践活动,可以先用数字代替颜色,先标号再涂色的办法,这样比较稳妥。

2.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研究问题的方法。

12.圆形物品的研究

一、目的要求

1.通过以“圆形物品的优点”为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2.通过研究活动,让学生感悟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

3.使学生初步了解在生活当中大量圆形物品在使用上的优点和相关知识。并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现象。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由实验推导出圆形物品的优点。

教学难点是实验二的实验与推理。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由研究分折插图进入新课,让学生例举各种圆形物品的例子,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设问:“为什么要用圆形的,除了圆形给人以美感外,还有什么更多的道理吗?”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圆形物品的优点”,与引言连成一体,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

方型食品罐2个、饮料瓶2个、A4白纸3张、胶水、干净砂子、小铲等。

② 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制作视频课件,有条件的要准备一些安全的让学生进行实验的物品,使研究气氛更具有趣味性。

③ 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通过对圆形物品进行模拟实验,研究圆形物品的优点。了解其中的一些科学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四项实验

实验一

是通过比较、体验、观察,研究圆形物品的优点。让学生在小组内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全班再进行交流。

不一定追求统一答案。

实验二

是通过感觉圆形车轮的好处,即研究圆形车轮与方形车轮在动时它的中心距地面高低变化情况,由此联系到坐这样两种车的感觉,逐步理解圆形车轮的优点。

教学时建议用演示视频课件办法进行讲解,会取得好的效果。教学中要生动形象的讲解乘坐这样两种车的感觉。

最后全班要做出小结。

实验三

是通过研究圆形物品的面积的实验探索“圆形物品的优点”。

教学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强调要分工合作。指导学生严格按照实验程序进行活动。

各小组进行汇报,教师做全班小结,导出标准答案。

教师在教学活动时,要细心做好各实验小组的组织工作,使更多同学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四

是通过研究圆形物品容积的实验探索“圆形物品的优点”。

教学仍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强调要分工合作,按照实验程序完成实验。

教师做全班小结,导出标准答案。

(4)探索发现

教学中教师可用教材的语句,进行实验的总结。

教师可以用回放课件小组讨论方法实施教学活动。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其生活中两个实用事例。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理论服务于社会实践的道理。

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进行研究。

2.应注意的问题

要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问

题的方法。课要上的生动活泼,有较浓的趣味性。13.找“搭档”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找搭档”的探究活动,引起学生对分析推理方面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主动思考、拓宽科学知识,树立客观求真、探索的科学精神。

2.初步培养学生对“条件”的整理与思辨、分析综合能力及推理判断能力。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一些符合逻辑的推理与判断方面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通过“找搭档”的思维训练活动,提高学生的整理、思辨、分析等综合能力及推理判断能力。

三、指导策略及相关答案

1.本课有四个推理活动实例:

①四种图代表几?(以竞赛形式活动。)

②“找搭档”教给学生推理的思路。

共经历

①提出的问题,②给出推理条件,③指导推理程序,④得出推理结果,四个过程。

让学生理解:“推理的过程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条件,得出一个新的判断的过程”。

③让学生用学会的方法,推理“同年级的同学是谁?”

④用推理的方法,推导表中A、B、C方框中的代码。

2.在推理思维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严谨、缜密。学会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参考资料

1.推理:也称“推论”。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得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所根据的判断叫前提,根据前提所得到的判断叫结论。

2.判断:对所反映的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

3.根据:把某种事物作为结论的前提或语言行动的基础。

14.缺点列举发明

一、目的要求

1.通过以对小发明技法之一缺点列举法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小发明活动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在研究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小发明技法缺点列举法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学生创新技能。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缺点列举法小发明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了解发明技法之一缺点列举法的操作规律。

教学的难点是运用发明技法缺点列举法进行小发明的设计活动。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引导学生在观看题图,阅读开篇语中初步明确什么是缺点列举发明技法。进而引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特点”,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准备有关的投影图片与实物,使活动更具有趣味性,提高活动效果。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课是通过研究身边许多釆用缺点列举发明技法而发明的新物品,分析它的特点、找出它的规律,实践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一次发明研究活动。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准备阶段,学习发明信息,了解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特点与规律。

教学中对这条信息的处理,可读、可讲,注意效果。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什么是缺点列举发明技法,要求学生理解即可。

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

实验一

是分析相关物品,探索“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规律。

通过普通信筒、台式电脑、普通机械手表的缺点列举,到改革缺点,发明新物品的事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规律。

对 “思考问题”中的这句话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结合具体事例谈出自己的看法。

7.实验二

尝试对物品列举缺点的活动,是发明活动的初步模仿操作。

首先要让学生对“电视机”的缺点逐步发现逐步进行改羊,而发明新一代电视机的过程有所了解,进而结合实物或者图片谈出新一代电视机的变化情况。

对旅游鞋的缺点列举,可引导学生实施扩散思维,要让学生多方位去思考。列举出满意的答案。再进行全班或小组内交流。

“发现”一栏是提示了寻找物品的缺点的路径,这是很重要的,是教学的关键地方,最好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实验三

是尝试缺点列举发明技法。举了四个事例,让学生体验其规律。可以按小组让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践活动。可以举办小型发明方案介绍活动。

对“自主发明尝试”,也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对一些“萌芽”的想法要给予帮助。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两个内容,一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二是指出很多事物发展过程中看都是有缺点的。

教师可以用小组讨论方法实施教学活动。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一则发明事例。它是“缺点列举法”与“巧用缺点”相结合的发明例子。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2.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注意所有的探讨都是“纸上谈兵”,不进行实际操作。关键是体验方法,进行思维训练。

(2)在创造性活动中,提醒学生,不要对其他同学的想法提出反对意见,只能加以补充。

第三篇:《发现与探索》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飞机升空的道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几个不同的气流小实验,研究飞机升空的道理。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白纸、直尺、小木棒、胶带。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飞机已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一架飞机很大、很重,那么它是依靠什么力量飞向天空的呢?今天我们做几个小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吹不开的纸

①、双手各拿一张A4白纸,使他们相距不太大的距离,并让他们自然下垂。②、用嘴对着两纸之间平稳的吹气。③、实验观察:两张纸出现了什么现象?

思考:空气对所有的物体都有压力,这个实验是不是说明当向两纸之间吹气时,空气流动快了,纸间压力减小了,而纸两侧空气压力不变,相对大于里边,压的纸向里靠近,两张纸没有被吹开?

2、实验二:吹起来的纸条

①、将A4白纸条贴近嘴唇下边,并用食指按住,然后平稳向前吹气。②、实验观察:纸条出现了什么现象?

思考:这个实验是不是说明当用嘴吹气时,纸条上边的空气流动快,空气压力相对小,纸条下边的空气流动慢,空气压力相对大,纸条是不是由于上下空气流动速度不一样,造成压力不同而被托起来的?

3、、实验三:模拟机翼升起

①、将一张A4白纸对这,使上半部分纸比下半部分纸缩进2.5厘米,用胶带把上下两部分粘起来,形成机翼状。上半部分略凸起形成圆拱形,用直尺从中间穿过。

②、向模拟机翼平稳吹气。

实验观察:模拟机翼出现了什么现象? 思考问题并回答:

①、根据实验二的道理,模拟机翼上下部分的空气压力大小如何? ②、说说模拟机翼被托起的道理? ③、想一想飞机升空的道理。

分组讨论:为什么飞机场要修长长地跑道?

(三)探索发现

当飞机高速滑行时,机翼的特殊构造使机翼上面空气流速比机翼下面空气流速快,机翼上下空气产生的压力差将飞机举上了天空。

(四)探索延伸 课下分小组研究课本5页题目:为什么会发生两船相撞的事故。

第二课:框架结构的研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验证材料相同,构造结构不同,所承受的重量也不同。

2、通过实验,感受实验的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认真观察、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台秤、橡皮圈、直尺、剪刀、一次性木筷。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根木筷子一折就断,一组木筷子通过绑扎就能承受一定的重量。木筷子绑扎的结构不一样,它的承受重量也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哪种平面框架不容易变形

①、每人用筷子个捆成一个长方形和三角形框架,连接处用橡皮圈固定。②、双手拿住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对角用力挤压,看看那个框架容易变形。③、在长方形框架中绑扎一个斜杆,再试,这次是不是框架的稳定性增加了?

2、实验二:立体框架承重。

①、用20根相同木筷,构造一个木筷框架。②、框架模型要工整、美观。③、框架要以承重多少为主要标准。

3、分组实验,框架样式不限,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①、准备工作:讨论框架的形状,拟定制作方案。②、设定框架的尺寸。

③、计算使用的材料,横杆、竖杆、斜杆的数量,确定绑扎部位。④、具体工作分配到人。

4、评价各组的框架,师生共同完成。组别 框架承 重量 框架木

筷数量 好 中 差 名次 1 2

5、交流问题:分析承受重量大的框架结构具有哪些特点?

(三)探索发现

1、搭建木筷框架结构的过程:

提出实验课题——设计框架结构——拟定制作方案——分工制作框架——检验试验成果——交流总结

2、实验说明,材料相同,构造结构不同,所承受的重量也不同。

(四)探索延伸

观察塔式起重机的结构,说说哪些部分利用了三角形框架,它的作用是什么? 第三课:捆管子中的数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捆若根管子所用绳子长度的规律。

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计算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直尺、软米尺、易拉罐若干、绳子。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各种圆管状的器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运输和保存往往需要把若干根管子捆在一起,那么,需要多长的绳子才能捆好?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二、学习新课

(一)活动过程:测量,易拉罐的周长和直径

1、教师指导测量方法

2、按自己的方法测量出易拉罐的周长。

3、提问:用什么方法测量的?测得的直径和周长各是多少?

思考:有人估算一棵大树的直径,此人拿出软皮尺量出树围的长度,将树围长度除以3约为大树的直径,这种做法有道理吗?

(二)实验一:捆2-5个易拉罐

1、实验程序 ①、用画图计算的方法研究捆2个易拉罐。(在练习本上画下来,并分析一圈绳子与半径和周长的关系)

②、思考:是否可以得出以下分析结果:

捆2个易拉罐线绳长度是:2个易拉罐直径加上1个易拉罐的周长。写成公式是:捆2个易拉罐线绳长度=2d+c

2、亲手捆一次,验证上边的分析结果。

3、按上述分析方法,研究捆3个、4个、5个易拉罐线绳长度。

4、试着写出捆3个、4个、5个易拉罐所用绳子的长度公式。

(三)实验二,捆多根钢管

1、根据以上捆易拉罐的经验(绳长=n×d+c)试着分析捆7根同尺寸的钢管。

2、思考:中间一根钢管影响绳子的长短吗?

三、探索发现

1、捆管子有以下规律。捆管子的绳子长度=nd+c(其中,n是最外层管子的根数,b、c是管子的直径和周长)

2、捆管子还有许多方法,课下继续探讨。

三、探索延伸

研究计算:如果捆10根圆管,每根管子的周长是25厘米,应准备多长的绳子?

第四课:神奇的莫比乌斯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纸条的折、粘、画、剪等实验,研究莫比乌斯圈的神奇特点。

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纸条,剪刀、胶水、尺子,彩色笔。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出示图画,这张图是中国科技馆陈列的“三叶扭结”模拟图,高12米,整体宽10米,看上去它是经过三次盘绕,首尾相接而成。

二、学习新课

(一)实验一,认识莫比乌斯图

1、实验程序:纸条第一次对接。①、取一张白纸条,在一面涂上颜色。

②、把这张纸条圈起来对接,用胶水站好,做成纸圈。

2、纸条第二次对接

①、那另一条纸条,同上,把纸条一面涂上色彩。②、将纸条一头扭一下(旋转180度)。③、把纸条两端对接起来,粘成一个纸圈。

3、在这个纸圈的中线位置,任选一点为起点,用红笔沿中线一直画下去,看看有什么特点?

4、在这个纸圈的边上,用红笔点一个圆点,从这个红点开始沿着这个边一直摸下去,看看结果怎样?

(二)实验二,体验莫比乌斯圈。

1、实验程序

①、再拿1张纸条,粘成莫比乌斯圈 ②、在圈中间用红笔画一条线。

③、用剪刀沿着莫比乌斯圈的中线剪开,猜想会变成什么样?

先猜后实验:剪开后是一个长纸条。剪开后是一个大纸圈。剪开后是分开的两个纸圈。剪开后是两个套在一起的纸圈„„

三、探索发现

1、莫比乌斯圈的特点和三叶扭结模拟图特点相似。

2、莫比乌斯圈在生活和生产中有许多用途。

四、探索延伸

莫比乌斯圈的另一种神奇

1、取一纸条,分成三等份。

2、把中间一条涂上颜色。

3、把纸条做成一个莫比乌斯圈。

4、沿着其中带颜色的一条边线剪开,猜一猜剪后是个什么样子?

第五课:为什么要系安全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运动物体突然停止时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索系安全带的道理。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直尺、橡皮、小木偶、相同的圆形棋子、胶纸带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道路交通法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员应按规定使用安全带。驾驶员为什么要系安全带?今天我们做几个小实验研究这其中的道理。

二、学习新课

(一)实验一:观察运动物体突然停止时产生的现象

1、试验程序

①、在桌子上平放一把直尺,在直尺上竖着放一块橡皮,另一同学在直尺前再横放一把直尺并用手按住。

②、使放有橡皮的直尺在桌面上直线运动,当碰到另一直尺时,放有橡皮的直尺突然停止运动。

③、实验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小结:当直尺停止运动时,橡皮仍然在向前运动。

(二)实验二:研究为什么要系安全带

1、试验程序

①、把实验一中的橡皮换成一个小木偶重复实验一得过程。②、观察小木偶发生了什么现象?

③、用线绳做一个绳套,套在木偶上,用胶带固定在直尺上。再重复上次实验。

④、观察小木偶有什么现象发生?

2、思考:实验中小木偶没有倒,由此你能解释坐汽车系安全带的作用了吗?

3、小结:当汽车行驶时,使用安全带可以减少交通事故中的死亡率。汽车安全带慢慢拉动时,不会锁紧,猛烈拉动时会锁紧,以确保司机和乘客的安全。

三、探索发现

1、实验证明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2、通过研究,了解了汽车安全带的作用。

四、探索延伸

1、在桌面上用棋子摞成一个塔,用直尺快速打击最底部棋子,当最底部棋子被击出时,观察上部棋子的状态。

2、依次击打最底部棋子。

思考:这个实验是否说明,静止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第六课:你的拳头有多大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橡皮泥体积的实验,研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操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电子称、水杯、线绳、橡皮泥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你们在一起的时候,总爱比一比谁高,谁重,这些只要用身高计和体重计测量,结果便见分晓。你们谁比过谁的拳头大?你们谁比过谁的拳头小?如果比过,用的什么方法?

二、学习新课

(一)实验一:通过测量找关系

1、实验程序:

①、用橡皮泥做成一个长、宽、高各是3厘米的正方体,用细线拴住。②、把一个装有水的大口杯(半杯)放在电子秤上,记下称量结果。③、把拴有细线的橡皮泥放入水杯中,(水不能益处),记下此时的重量。④、观察前后重量的变化,比较称量结果增加的数值与橡皮泥体积数值的关系。

2、提示:称量结果增加27克,橡皮泥体积是27立方厘米。

3、思考:称量结果增加的数值与橡皮泥体积的数值时什么关系?

4、取出水中的橡皮泥,把橡皮泥做成不规则形状,重复做上面的实验。

5、你对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有何认识?

(二)实验二:测量你的拳头有多大。

1、实验程序

①、把一个装有水的大口杯(半杯)放在电子秤上,记下称量结果。②、把拳头放入水杯中,(水不能益处),记下此时的重量。③、根据上面的方法,每位同学一次测量出自己的拳头,记下数据。④、计算你的拳头有多少立方厘米。

⑤提示:拳头浸湿位置要一样;根据开始的记录,应随时加水,保持每人实验时杯中的水量一样。

思考:物体的体积与质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验中,为什么通过称量能测量自己的拳头大小呢?

三、探索发现

1、通过拳头进入水杯后称量结果增加的数值,知道了拳头的体积。

2、通过实验,学会了一种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四、探索延伸

读阿基米德与王冠的故事。

第七课:建筑艺术中的黄金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分析建筑艺术中的黄金数。

2、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白纸、直尺、计算器。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建筑物大都要讲究艺术性,建筑物的艺术性是通过建筑物的形状、比例、位置、角度、距离等之间的数学关系来体现的。这些数学关系的组合形成建筑物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二、学习新课

(一)实验一;测量矩形,认识黄金数

1、实验程序

①、用尺测量出图1、2、3三个图形的长与宽。②、计算出图1、2、3三个图形的长与宽的比值。③、三个图形,那个图形看上去更协调。④、尽量多的统计其他同学对三个图形的看法。

2、它们的比是2.1:3.4=1:1.618,比值是0.618

(二)实验二,看建筑模型展览会,体验黄金数

1、试验程序

①、将下面的表格画在练习本上。选择标准 模型图号 高 长 高与长比值 协调 不协调

②、看书31页,在图中选择一个外形比较协调的建筑模型和一个最不协调的建筑模型,分别测量出他们的长和高填入上表中。

2、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高度与长度的比值,写入表中。

(三)实验三,研究建筑物上的黄金数

1、研究著名建筑物上哪些地方与黄金数有关 ①、金字塔的底边长230.6米,塔高146.4米。

②、天津电视塔高415.2米,在高为260米左右,设有瞭望厅和旋转餐厅。

2、思考:这些建筑物美观、协调,黄金数在这里起到了作用了吗?

三、探索发现

1、美观、协调的建筑物大多都能发现黄金数的存在。

2、建筑物上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如:对称、曲线等。

四、探索延伸

建筑物上有黄金数,生活中是不是也存在黄金数呢?分析下面的图形,说说哪些地方有黄金数的存在。第八课:叠正方形纸盒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能叠成正方体纸盒的展开图有多少。

2、通过实验,探讨其中的规律。

3、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正方体小纸盒,白纸、剪刀。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出示三角形。

提问:我们看到,一些商品是有包装盒盛者的,这些包装盒是由六个面叠成的正方体纸盒。如何叠正方体纸盒,这里还有许多学问呢!

二、学习新课

(一)活动过程

1、实验一,拆包装盒。

①、将小正方体纸盒沿贴边小心的拆开。②、把它平放在桌面上。③、观察:它有几个面组成?

思考:连载一条平面上的正方形最多的是几个?

2、实验二:二、五、六连方的研究 ①、观察二、五、六连方的图样(看书3——7图)②、分别把二、五六连方图样放大在白纸上。

③、把画好的图形剪下来,试一试能不能叠成正方体纸盒。思考:

①、二连方图样能叠成正方体纸盒吗?

②、五、六连方图样能叠成正方体纸盒吗?你能按下面的提示说一说它们不能叠成正方体纸盒的理由吗?

③、提示:正方体纸盒除了对面两面,其余四面连起来最多是四连方,不可能出现五连方或六连方,因此,五、六连方的图样都不能叠成正方体纸盒。

3、实验三:三连方的研究

①、观察三连方图样,(看书8——16图样)。②、把三连方图样放大。

③、把画好的图样剪下来,试着叠成正方体纸盒。思考:三连方的图样中那几个图形能叠成正方体纸盒?

4、实验四:四连方的研究 ①、观察四连方图样。②、把四连方放大。

③、剪下图形,试一试,能不能叠成正方体纸盒?

思考:四连方的图样中哪几个图形能叠成正方体纸盒?总结一下它们的共同特点。

三、探索发现

1、五连方、六连方的图形是不能叠成正方体纸盒的。

2、活动中,11种图形可以叠成正方体纸盒。其中二连方的1个,三连方的4个,四连方的6个。

3、通过20多种图形的研究,初步研究了能叠成正方体纸盒的一些规律。

四、探索延伸

课后题:39页,研究贴边,在纸上画下来。

第九课:物体振动试验

一、教学目标:

1、利用悬挂的重物进行振动试验。

2、研究物体振动时相互影响的问题。

2、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按小组配置:铁架台、小重物、线绳、曲别针、计时表。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物体的震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震动有时带来的是福,震动有时带来的是祸,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我们做几个物体振动的小实验,探讨一下物体振动的有关问题。

二、学习新课

(一)活动过程

1、组装实验器材

①、把70厘米线绳的两端系在两个铁架台上。

②、分别将两根45厘米线绳一端系在小重物上。线绳的另一端系上一个曲别针。

2、实验一:测量振动次数,物体A、B1分钟振动的次数实验。①、将物体A挂在绷紧的线绳上。②、用手轻推一下物体A,让它前后振动,计时1分钟震动的次数。(进行 5次实验)

思考:5次实验,震动的次数是一样的吗?物体A与物体B的悬线一样长,两个物体震动的次数一样吗?

③、物体C1分钟振动的次数实验。④、将物体C挂在绷紧的线绳上。⑤、按以上的方法进行测试。

思考:物体C与物体A、B的悬线不一样长,悬线越短,1分钟振动的次数是否越多?

3、实验二:物体振动相互影响实验(1)①、将物体A和物体B挂在绷紧的线绳上。②、轻推物体A前后摆动。

③、观察:物体B是否有振动现象发生?和物体A进行比较。

总结:当两个物体每分钟振动次数一样时,一个物体的振动你、能引起另一个物体比较明显的振动。

4、实验三:物体振动相互影响实验(2)①、将物体A、B和C挂在绷紧的线绳上。

②、轻推物体A,让它前后自由振动。并进行观察。

思考:物体B振动的程度大。物体C与物体A、B有哪些不同?

三、探索发现 当两个物体每分钟振动次数一样时,一个物体的振动能引起另一个物体比较明显的振动。

第十课:握手次数的研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演示,记录并研究数据,推导出多人不重复握手次数的计算方法。

2、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认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以小组为单位设1位计数员,1位监督员。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与人初次见面都要握手,这是很有礼貌的表现。你们想过没有?如果人多,而且要互相握手不能重复,例如:再一次座谈会上,主持人为了让大家互相认识,要求出席座谈会的5位同学,互相握手后彼此介绍自己(不重复握手)。他们共握手多少次?你算得出来吗?如果人多的话,你又怎样计算呢?

二、学习新课

1、实验目的:探索多人不重复握手次数的规律。

2、活动要求:(7人为一组)

①、同学之间必须要握一次手,但不能重复握手。②、计数员和监督员不能参加握手。

③、计数员负责统计本小组内不重复握手次数总和。监督员负责观察小组内是否有漏握获重复握手的现象。

3、活动程序: ①、小组内研究并实践:分2人、3人、4人、5人四种情况,统计握手次数。②、监督员监督每种情况的握手是否符合活动要求。

③、计数员画出下表,统计每种情况握手次数的总和。

握手人数 握手总和 第一种情况 2人 第二种情况 3人 第三种情况 4人 第四种情况 5人

4、思考分析:为了讨论方便,我们把四种情况用A、B;A、B、C;A、B、C、D;A、B、C、D、E表示,其中A、B、C、D、E各表示一位同学。参照课本数据提示与老师一起分析,分析后提出你对多人不重复握手次数的猜想。

5、猜想发言。

6、找规律

通过分析得出:若求P人数的不重复握手次数N时,可用式子N=1+2+3+„„+(P-1)计算。

三、探索发现

1、如果用图形的顶点数代表小组内参与握手的人数,那么下面图形中的顶点连线数,可满足前面要求的握手次数的总和。

„„„„。2个顶点,3个顶点,4个顶点,1条直线。3条直线。6条直线。

2、结论:N(N为握手次数总和)= P×(P-1)÷2(P为参与握手人数)

四、探索延伸

管理员为实验室更换了8把锁,换完后,他发现由于自己的疏忽,没有把每把锁与钥匙上相呼应的号码记下来。于是,他将手上的钥匙逐一插入锁孔,当他试到第五把钥匙时,还是失败了„„

你能判断最少需要几次,就可以把这些钥匙与锁重新配对。最多需要多少次?

第十一课:老国王的地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给地图着色的实验,探讨只需几种颜色就可以达到区分各区域的要求。

2、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观察、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彩色笔、白纸。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讲故事:从前有个国王,他临死前,给他的5个儿子留下一份遗嘱,遗嘱中说,他死后可以把土地划分为5个小国,让每个儿子统治一个小国,但每个小国都必须与其他四国相接,否则不分。又说,如果在划分疆土时遇到困难,可以打开他留下的锦盒,里面自有答案。

国王死后,王子们遵照父亲的遗嘱,马上打开本国地图,开始分割国土。他们画出了这份地图了吗?这里面包含着一个数学的四色问题。

二、学习新课

(一)活动过程:王子分地

1、实验一:王子们把国土分成3份的地图画成了。①、将老国王的地图描在白纸上。

②、试一试,按每一个区域都要和另外两个区域相接的要求,把老国王的土地分成3份。总结:用3种颜色合适。

2、王子们把国土分成4份的地图也画成了。①、将老国王的地图描在白纸上。

②、试一试,按每一个区域都要和另外三个区域相接的要求,把老国王的土地分成4份。

总结:用颜色来区分,用4种颜色最合适。

3、王子们把国土分成5份的地图没有画成。①、将老国王的地图描在白纸上。

②、试一试,按每一个区域都要和另外四个区域相接的要求,把老国王的土地分成5份。

思考:实验说明,地图上每一个区域都要和另外四个区域相接,(彼此之间都有共同边界)是不可能的。在地图上区分各个区域4种颜色是不是就够了?

4、实验二看地图,体会四色问题。①、出是我国行政地图,观察几种颜色。②、在课本上用四种颜色描绘行政示意图。③、班内展示,评一评,谁画的最好。

总结:四色问题:如果把地图上有共同边界的区域都涂成不同的颜色,那么,画一幅地图只用4种颜色就够了。

(二)、探索发现

1、绘制一张地图,区分地图上的不同国家或地区,用四种颜色就可以达到要求。

2、在绘制地图时,由于实际需要,在区分区域时往往用了4种以上的颜色。

四、探索延伸

1、将天津市地图描在一张白纸上。

2、用四种颜色,将天津市各区县分开,市内六区作为一个区域涂色。

第十二课:圆形物品的研究

一、教学目标:

1、对圆形物品进行模拟实验,研究圆形物品的优点。

2、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方形食品罐、圆形饮料瓶、白纸、胶水、沙子、小铲。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都见到哪些物品是圆形的?这些物品为什么是圆的?除了圆形给人以美感外,还有什么更多的道理?

二、学习新课

(一)活动设计:对圆形物品进行模拟实验,研究圆形物品的优点。

1、实验一:比较、体验、观察。①、体验一下瓶身做成圆形有什么好处?

(圆形瓶的侧面是曲面,摸摸会感到光溜溜的,握在手里会感到特别舒服,而且从视觉上感觉也比较美)

②、体验一下瓶盖做成圆形有什么好处?如果瓶盖做成其他形状有什么不方便?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2、实验二:感觉圆形物品的中心。①、在书桌上用手滚动圆形瓶盖和方形罐,哪个比较容易滚动?

②、研究:在纸上画出圆形瓶盖滚动时的圆心图和方形罐的中心图。比较一下,是不是方形罐的中心是上下起伏的。

③、思考:圆形物品和方形物品滚动起来有什么不同?如果他们都是车轮,坐在这样的车上,有什么感觉?

3、实验三:感觉圆形物品的地面积

①、将白纸等分裁成4条,用其中一条,粘成1个纸圈,周长28厘米。②、算一算,纸圈的底面积是多少?

③、再粘一个纸圈,折成1个正方形,边长7厘米,围成的正方形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④、围成三角形呢?底面积是多少?

4、实验四:感觉圆形物品的容积。

①、将实验三的圆筒纸圈,放在一张白纸上,用手扶住。其他同学用小铲轻轻将沙子放进去,直到填平。

②、将实验三的正方形纸圈,放在一张白纸上,用手扶住。其他同学用小铲轻轻地将刚才圆筒中的沙子放进方筒中。

思考: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探索发现

1、圆形物品既美观又方便使用。

2、车轮是圆形的,车辆走起来„„

3、用同样尺寸的材料做容器,圆形物品的容积„„

四、探索延伸

1、你能解释为什么农民用席子围成的谷仓是圆柱形的吗?结合实验三思考一下。

2道路两边的电线杆大都是圆形的,说说它的好处。

第十三课:找搭档(1)

一、教学目标:

1、思考和方形事物之间的联系,逐步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2、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字典、纸、笔。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活动需要找个搭档才能完成?这里面有许多学问,今天我们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四种图形分别代表几?

①、看书,图中所标的数字,为每行或每列的图形所代表的数字之和,找出各图形等于几。

②指名回答,评出优胜者。谈谈推理过程。

2、实验二:找搭档 ①、提出问题

小王、小赵、小李、小林、小吴、小孙、小陈、小张8人是4对乒乓球混合双打选手,谁是男选手?谁是女选手?谁和谁是搭档?

②、给定的五个条件,根据5个条件判断。条件1:小张、小赵两人经常换衣服穿。条件2:在8人中,小赵的搭档是小陈的表哥。

条件3:混合双打比赛时,小林、小吴、小张3人常去为小陈加油。条件4:小吴、小赵、小李同宿舍,小孙常去他们宿舍找搭档研究打球的技术和战术。

条件5:小王比赛时,小张、小赵、小孙也常去观看。③、推理程序(略)

根据条件2,小赵(女)。根据条件1,小张(女)。根据条件4,小吴、小李都是女的。由条件3得知:小陈的搭档不是小张和小吴。由条件2得知:小陈的搭档也不是小赵。那么,小陈和小李是一对搭档。由条件5得知:小王小吴是搭档。根据条件4和以上的判断,小孙和小赵是搭档。小林和小张是搭档。

思考:推理的过程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条件,得出另一个新的判断的过程。

第十三课:找搭档(2)

一、教学目标:

1、思考和方形事物之间的联系,逐步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2、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字典、纸、笔。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3、实验三:同年级的同学是谁

小华、小明、小刚、小强、小东、小林6位同学在同一所小学的三至五年级上学。从下面的条件里,判断他们各在哪个年级。

①、在五年级联欢会上,小明被邀请为外年级来宾。②、小刚和小华是同一年级英语竞赛的第一名和第二名。③、在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小制作比赛中小东获得冠军。④、小刚、小明和小东分别在不同年级。

⑤、小强生病时,小东去他家为他补上了当天的课程。⑥、小林、小华都是三年级学生。

4、根据上述条件进行推理。

5、说说推理结果。

三、探索发现 再找搭档的活动中,经历了一下过程:

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认真研究给定的条件,思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逐步分析推理——准确的出问题的结果。

四、探索延伸

用推理的方法,推到课本表中A、B、C、方框中的代码。

第十四课:缺点列举法(1)

一、教学目标:

1、采用缺点列举法,分析物品的优缺点,实践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发明活动。

2、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手机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相关信息。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活中所用的物品都有这样那样的优点和缺点。如自行车是很好的代步工具,但他需要人用力蹬,速度也比较慢。针对这些缺点,人们发明制造了电动自行车。今天我们学习一些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一些知识。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分析相关物品,探索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规律。

①、普通信筒——缺点:外地信与本地信混投,分拣很麻分——改革缺点:双口分投式信箱。

②、台式电脑——缺点:外出办公时,携带不方便——改革缺点:笔记本电脑。

③、普通机械手表——缺点:每天上弦很麻分——改革缺点:电子手表。思考:发现物品的缺点是发明新物品的开始,对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

2、实验二:分析列举物品的缺点

①、黑白电视机——没色彩,效果差——彩色电视机——体积大,笨重——液晶电视机。

(液晶电视机优点很多,受到人们的欢迎,你能分析一下它的缺点吗?)②、试着说一说旅游鞋的缺点,看谁说的又对又多。旅游鞋——列举缺点——如:闷脚„„

③、思考发现:寻找物品的缺点,需要随时留意物品在使用中有哪些不方便或令人不满意的地方。

第十四课:缺点列举法(2)

一、教学目标:

1、采用缺点列举法,分析物品的优缺点,实践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发明活动。

2、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手机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相关信息。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3、实验三:发明尝试

①、桌子与椅子——缺点:桌椅在用餐后,仍占地方,不方便——改革缺点——?

②、汤碗与勺——缺点:用餐时不小心,勺会掉到碗里——改革缺点——? ③、卫生卷纸——缺点:取用还不够方便——改革缺点——?

④、三角板与半圆仪——缺点:画图需要使用两把尺不方便——改革缺点——?

4、自主发明的尝试。

在书包里选一件物品,采用缺点列举法发明技法,进行小发明活动。

三、探索发现

1、通过本课实践,我们了解了缺点列举发明技法,体验了发明活动的过程。

2、世界上的事物都会有缺点,找到了他们的缺点,提出改革设想,就有了发明新物品的思路了。

四、探索延伸

仔细阅读课后探索延伸,列举一些物品,把缺点换个地方是不是大有用途?

第四篇: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全册备课

一、学情分析

全年级共有学生 50 人,其中男生 28 人,女生 22 人。通过五年的教育培养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但也有个别学生不能遵守纪律,学习缺乏自觉性,学习本学科的积极性不高,所掌握的品社学科的知识不牢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4 个单元和1个研究课题,主要综合了《课程标准》中“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等方面的内容。本册教材共安排17课。

三、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腾飞的中国”和第三单元“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为教学重点。第二单元“缤纷的世界”为教学难点。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珍爱生命的意识,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自我保护。

2、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合自信心。

3、加深对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合丰富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尊重合欣赏它们的态度。

4、感受世界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开放的国际意识,增强对世界的亲近感。

五、教学措施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成,为学生 的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空间。

3、注重与语文等学科的紧密联系。

第一单元 “ 腾飞的中国”单元备课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伟大成就及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的情况,了解新中国科技和体育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受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在各方面的飞速发展,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本单元设置<<废墟上崛起汽车城》(2课时)、《春天的故事》(2课时)、《盛开的紫荆花》(2课时)、《“神舟”飞天》(3课时)、《2008相聚北京》(3课时)。教学准备

1、新中国伟大成就的各种资料;

2、《春天的故事》录音带;

3、收集有关香港、澳门的有关图片、文字资料;

4、“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有关资料。

1、废墟上崛起汽车城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立和发展。

2、了解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程。

3、能采用多种形式探究新中国的辉煌成就。

4、感受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教学重难点:

采用多种形式探究新中国的辉煌成就。教法学法:

分组探究

教学准备:

1、搜集国产汽车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搜集关于新中国伟大成就的各种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汽车博览会

1、导入:如今,马路上的汽车是越来越多,越来越漂亮了,有的同学家里也有了汽车。今天,咱们就来开一个汽车博览会。

2、学生展示介绍-----我最喜欢的汽车、我与汽车的故事。

3、国产汽车大家谈

二、我们来探寻

1、导入:看到这些形形色色的汽车在马路上奔驰,大家都感到很振奋。可是,你知道新中国的汽车工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吗?

2、我们来探究:

(1)阅读课本资料,合作探究(2)教师适当补充有关材料(3)交流整理,探寻原因

三、小记者在行动

1、导入: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想通过哪些资料,怎样来了解这些变化?

2、示范引导,提供帮助

3、自由组队,合作交流

四、小小故事会

1、《红旗渠》故事赏析

2、探寻原因:为什么旧中国不能实现这些奇迹?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给了人民什么力量?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板书设计

1.废墟上崛起汽车城

国产车: 红旗 上海大众 广州本田 发展历程: 1956.7.13 解放牌 1958 红旗牌轿车

教学反思:春天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同志。

2、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式成。

3、探究深圳被称为“一夜之城”的原因。

4、能在地图上找到深圳、经济特区及沿海、沿边开放城市的位置。

5、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最早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

2、了解对外开放的政策。教法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

《春天的故事》录音带,邓小平同志南巡的录像资料或图片。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邓小平与改革开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春天的故事》 邓小平故事会

2、展示资料,探究交流

3、小结升华:邓小平与改革开放做简要小结,画龙点睛,深化认识。

二、经济特区面面观

1、阅读资料,探究交流。什么是经济特区,我国的经济特区有哪些,了解开辟经济特区的目的和特区发展状况。

2、查看《中国对外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位置图》

3、走进深圳。

(1)现代深圳图片展。

(2)阅读探究:深圳是如何发展起来的?(3)总结升华:深圳飞速发展的原因?

三、改革开放成就展

1、家乡的变化

小组交流小调查内容

2、放眼祖国,看变化

交流收集资料,谈祖国变化的成就。

1、读数字,看变化。查看课本柱形图,结合实例谈感受,并结合变化找原因。

五、放飞想象,谈憧憬。

说一说20年后我们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 板书设计 春天的故事

邓小平总设计师

经济特区 厦门 深圳 汕头 珠海 改革开放 成绩显著

教学反思:

3、盛开的紫荆花

教学目标:

1、了解香港澳门回归时的盛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香港澳门被侵占的屈辱历史。

3、知道“一国两制”及其对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意义。

4、了解回归后的香港、澳门的巨大变化。

5、知道祖国的繁荣强盛是香港、澳门回归的强有力保证。

教学重难点:

1、“一国两制”

2、香港、澳门回归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香港、澳门的网站、图片和各种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我国广东省出江口东侧,一个被誉为“东方之珠”的地方就是香港,那里盛开着美丽的紫荆花。让我们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探询她的故事吧。

二、香港大家谈:

分组交流整理资料:香港回归——苦难历程——艰难回归路——繁荣的香港

1、香港的回归对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

2、香港是怎样被分割出去的。

3、国家为解决香港问题做了哪些工作?回归后的香港发展的怎样?香港顺利回归的原意是什么?

三、一国两制

1、了解“一国两制”

2、“一国两制”对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

3、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的含义。第二课时

一、走进聪明屋

1、澳门区旗、区徽的含义。

2、澳门是怎样回归的?

3、澳门印象谈

4、回归大论坛:屈辱的历史——回归之路——回归掠影

5、总结升华、畅想未来。(了解和认识台湾以及我国对台政策。)板书设计 盛开的紫荆花

香港 1997.7.1(回归)紫荆花

祖国强大

澳门 1999.12.20(回归)莲花

教学反思:

4、“神舟”飞天

教学目标:

1、了解“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与返回的情况

2、知道我国成功研制的“两弹一星”及为此做出的贡献的科学家。

3、了解人类不断向太空进军的情况

4、知道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教学重难点:

“神舟”五号升空和成功返回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教法学法

探究教学法

教学准备:

搜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有关资料和我国航天事业、两弹一星的有关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精彩回放,激情导入

1、导入:播放神五升空的录像

2、交流感受,引出探究问题。

(1)神五怎样升空和返回的。(2)人们为什么而高兴。

二、探究神舟航天之旅

1、交流资料,探究神五发射回收过程

2、探究中国的航天之旅。

三、小小故事会

讲杨利伟和航天人的故事,感受他们为祖国航天事业献身的精神。

四、结合实际,畅谈意义

1、为什么举国上下欢呼雀跃?

2、感受“神五”飞天的意义

3、了解神七飞天的有关知识。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两弹一星就是其中的一个重大成果。

二、两弹一星大家谈

1、了解两弹一星。

2、探究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

3、了解研制意义,深化认识。

三、两弹一星功勋榜:了解邓稼先的事迹。了解钱学森的事迹。

四、探究人类的太空之旅

A、交流人类航天的历史 B、交流人类登月的历史

阿姆斯特朗——登月第一人。加加林——前苏联。C、了解中国的登月计划

五、了解我国的其他科学成就 A、1965.9 人工合成胰岛素

B、2000.9 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 C、2002.1 首批成年体细胞克隆牛

D、2004.6 曙光<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4000A超级计算机服务器

板书设计 “神舟”飞天

“神五” 杨利伟 2003.10.15 “神六” 费俊龙 聂海胜

两弹一星 核弹 氢弹 人造卫星 钱学森 邓稼先 教学反思:

5、2008相聚北京

学习目标

1、知道2008年奥运会的有关知识

2、了解新中国体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

3、了解奥运会的有关知识

4、知道参加全民健身运动是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难点: 知道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和祖国体育代表团所取得的成绩。教法学法:

分组探究,自由合作。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究申奥历程

北京奥运会已经结束了,我们取得了51金21银28铜的好成绩。那么同学知道我们是怎样取得这次奥运会的举办权的吗?

1、交流探究北京申奥的过程及申奥成功的意义。

2、了解北京奥运会的理念以及会徽的含义

二、奥运知识我知道

1、奥运会标志的意义

2、奥运会的来历、奥林匹克精神、奥运会宗旨

3、中国奥运成就展

4、总结升华,激发情感(从体育强国看祖国的腾飞)

三、全民健身,提高民族素质

1、我喜欢的体育运动

A、学生谈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并说明原因。B、结合实际谈体育锻炼对人们身心发展的益处

2、全民健身谈

A、了解全民健身计划 B、探究全民建身意义

C、学习制定适合自己的健身计划 板书设计 2008相聚北京

2001.7.13 申奥成功(新北京 新奥运)奥运精神 更快 更高 更强 主要宗旨 和平友谊进步

教学反思:

单元总结

第二单元 “缤纷的世界”单元备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各地传统民居的特点、世界现代建筑的风采以及影响建筑风格的气候、地形、文化等各种因素;了解世界上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2、知道我国不同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世界上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字;了解汉字发展变化及其独特的书法艺术;认识我国方言的地位和影响。

3、知道人们的服饰具有多样性;了解我国几个主要少数民族的服饰和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饮食习惯,懂得尊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本单元共安排4个活动主题:6.风格各异看建筑;7.妙趣横生话语言;8.异彩纷呈说服饰;9.丰富多彩谈饮食(计5课时)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各地不同民族居住房屋的图片资料;

2、搜集方言和方言小故事;

3、搜集少数民族服饰的图片及地方饮食的文字资料。

6.风格各异看建筑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各地传统民居的特点

2、认识我国各种各样的古代建筑

3、了解世界现代建筑的风采

4、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了解世界上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教学重难点:

了解认识我国各种各样民居的特点和建筑 教法学法:

分组探究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的家乡建筑美

1、学生介绍自己居住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建筑。

2、学生谈家乡标志性的一些建筑。

3、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总结家乡的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二、各地民居样式多

1、学生搜集我国各地民居情况展示。

2、学生谈感想。

3、教师小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风俗文化各不相同,建筑风格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不同的建筑都是人们为了适应居住地的自然条件以及生活得需要,都是我国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建造的独具特色的住所。

三、周游世界看建筑

1、展示古今中外有代表性建筑资料。

2、学生谈感想。

3、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建筑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别。

4、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后教师总结

四、我是小小建筑师

为家乡设计一座未来的住宅或标志性建筑

板书设计 风格各异看建筑

北方 院廊式 南方 天井式 黄土高原 窑洞

类型众多 傣族 竹楼 苗族 吊脚楼 蒙古族 毡包

教学反思:

7.妙趣横生化语言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不同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2、知道世界上不同国家的语言和文字。

3、了解汉字的发展变化及其独特的书法艺术。

4、能通过讨论交流认识我国方言的地位和影响。

5、能够用多种方法搜集信息。教学重点:

我国不同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及世界上不同国家的语言和文字为本课重点。

教法学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方言和方言小故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各地的方言对话,学生尝试学习几种方言对话。

二、讨论方言的利与弊

三、资料展示:我国各民族语言情况、方言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四、语言文字大家谈

1、教师提问:

(1)同学们知道世界上哪些国家的语言?(2)你会说哪个国家的语言?

2、播放视频,感受语言的差别:

(1)帕瓦罗蒂用意大利语演唱的《我的太阳》(2)俄罗斯影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3)日语动漫

3、讨论交流

(1)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那一种?(2)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预言师哪一种?(3)被联合国最为工作语言的是哪几种(4)世界语是怎么会事?

(5)了解认识多种多样的世界语言有什么作用?

4、学生讨论:为什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和文字有那么大的差别?这说明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书法艺术欣赏会

1、课件展示:文字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大书法家作品欣赏: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文稿》怀素《苦笋帖》

2、学生书法作品展示

3、教师小结。板书设计 妙趣横生话语言

汉语方言 北方吴 湘 赣 客家 粤 闽

联合国工作语言 汉 英 法 俄 西班牙 阿拉伯

教学反思:

8.异彩纷呈说服饰

教学目标:

1、知道人们的服饰具有多样性

2、了解我国几个主要少数民族的服饰

3、了解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服饰的特点

4、探究影响服饰风格的历史、环境、文化等各种因素

5、能比较、分析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服饰差异

6、懂得世界上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几个主要少数民族的服饰和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服饰特点。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查找搜集自己喜爱的几种少数民族服饰。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各民族载歌载舞的录像,引出问题:你能从录像中发现那些民族同胞的影子?根据什么?

2、少数民族服饰知多少

(1)小组内交流搜集的有关少数民族服饰的资料。

(2)通过课件展示一些少数民族生活片段,使学生加深对少数民族服饰的了解和认识。

(3)重点学习几个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群体

苗族: 挽髻 配多种银饰

蒙古族: 宽袍阔衫 束裤腿

傣族: 窄袖短衣 彩色筒裙

朝鲜族: 白衣民族之雅称

维吾尔族:戴圆形或六角形小帽

藏族: 长袍 腰带 皮帽 高靴

满族: 旗服 高底鞋

3、探究身边人们的衣着特点

(1)交流对身边人们职业,季节,年龄等衣着情况的调查结果

(2)引导学生总结现代人的衣着特点:美观、时尚、多样、舒适、实用、自然、大方等。

(3)引导学生对唐装重点介绍

4、世界服饰博览

(1)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世界服饰的材料

(2)播放课件:展示反映亚、欧、非、美、大洋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性名族服饰图片

(3)服饰习俗大家谈:通过学习和研究,探究不同服饰习俗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对不同民俗文化的尊重之情

5、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异彩纷呈说服饰

多种少数民族服饰 唐装(中国)和服(日本)

教学反思:

9.丰富多彩谈饮食

教学目标:

1、知道家乡一些有名的风味小吃。

2、了解我国不同民族、地区的饮食习俗。

3、了解世界上一些国家、地区的饮食习俗。

4、能比较、分析不同地区、民族、国家饮食习俗的差异性。

5、懂得世界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教法重点:

了解我国不同民族、地区和世界上一些国家的饮食习惯。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课前了解家乡一些有名的风味小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的调查

1、教师提问: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吃饭,你们都喜欢吃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在我们家乡啊,也有一些有名的小吃,你们调查了吗?下面大家

交流一下

二、我的探究

1、教师引导:同学们对我们家乡的风味小吃知道的真不少!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饮食习惯,有不同的风味小吃,你们搜集了那些资料?

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3、教师提问:你了解到我国的饮食习惯有什么特点/

4、学生讨论回答。

三、说一说:

1、教师谈话:我们知道了我国的饮食特点,那么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有什么养的饮食习俗呢?让我们继续探究一下吧。

2、教师调查统计:

(1)你是否喜欢吃汉堡包等洋快餐?为什么?(2)你每月吃几次类似的食品?

3、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

4、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分餐制的特点。

二、议一议

1、教师提问:

(1)我国的饮食习惯和西方国家的饮食习惯有什么不同?(2)和残值和分餐制各有什么优点和不足?

(3)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饮食习惯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异?

2、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

3、教师小结。板书设计丰富多彩谈饮食

中国 合餐制 新疆-手抓饭 天津-“狗不理”包子 云南-过桥米线 山东-煎饼卷大葱

西方 分餐制 汉堡 热狗 比萨饼 教学反思:

单元总结

第三单元 “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单元备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及作用;了解古代对外交往的友好使者及现代丝绸之路的作用。

2、知道世界贸易组织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了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程和重要意义;知道在经济活动与人交往中要讲规则,讲诚信。

3、了解当地有哪些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哪些产品(进口)和外资企业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4、了解身边有哪些外国朋友,我国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的情况和日益密切友好往来及其带来的影响。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本单元包括4课内容:10 重走丝绸之路;11 走进世贸组织;12蔬菜远航;13 架起友谊的桥梁。(计5课时)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古代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陆桥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调查了解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3、搜集当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外国产品走进我们的生活的相关资料、4、周恩来总理参加亚非万隆会议的图片资料。

10、重走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探究丝绸之路的路线及使用。

2、了解古代对外交往的友好使者。

3、了解现代丝绸之路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探究丝绸之路的路线及作用。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查阅资料链接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友好使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漫谈丝绸之路

1、展示资料,交流探究: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教师进行资料知识点的补充总结,重点介绍丝绸之路的重要城镇---楼兰古城。

2、学生讨论

(1)想一想为什么这条路被称作“丝绸之路”?

小结: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

(2)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3、故事会:

(1)玄奘游印度(2)郑和下西洋

4、总结提高,深化认识

二、走进现代丝绸之路

1、导语: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把中国和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是古代丝绸之路。那现代丝绸之路指的是什么?它在那里?

2、交流资料,丰富认识:

3、学生讨论:新亚欧大陆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4、了解新亚欧大陆桥的沿海港口

(1)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之一的山东日照港(2)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连云港(3)荷兰的鹿特丹港

5、新亚欧大陆桥的作用是什么?

6、拓展延伸:查资料了解有关航海节的情况。板书设计 重走丝绸之路

古代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现代丝绸之路(新亚欧大陆桥)

对外友好使者 张骞 出使西域

玄奘 西游古印度

郑和 下西洋 教学反思:

11、走进世贸组织

教学目标

1、知道世贸组织这一国际组织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

2、简要了解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和重要意义。

3、知道在经济活动、与人交往中要讲规则、讲诚信。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和重要意义。教法学法

讲述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课前了解我国加入世贸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世贸组织

1、学习世贸组织的有关知识内容。

独立于联合国 负责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 基本原则是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 最高决策机构是部长级会议 重要宗旨:保证各成员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利益

2、了解我国入世时的有关事宜。

2001年11月 第四届部长级会议 卡塔尔的多哈

3、为什么我国要加入世贸组织? 获利

二、入世带给我们什么? 整理资料,自我研究论证 引导交流,教师小结 畅谈收获:

可以使大量外国产品进入中国,促进中国的技术水平的提高

加入世贸组织,带给我们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我们要顺应世界潮流,增强质量意识,遵守规则,善用规则。板书设计 走进世贸组织

世贸组织 中国第143个 140多个成员 从中受益 总部 瑞士日内瓦

--

双 赢

教学反思:

12、蔬菜远航

教学目标

1、了解当地有哪些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2、调查了解有哪些进口产品和外资企业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3、简要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及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蔬菜博览会见闻为教学难点。进口产品知多少为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

小组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

搜集当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和外国产品进入我们的生活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蔬菜博览会见闻:

山东寿光的蔬菜为什么能走出国门远销世界呢?待问题浏览课文并交流资料

1、学生汇报交流:蔬菜远航及其意义。

2、教师小结:我国优质环保的绿色蔬菜走出国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二、走出国门创市场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还知道有哪些产品出口国外吗?组内交流学习

2、小组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的很多产品走出国门,方便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三、“洋”产品在中国

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来自异国他乡的洋产品有哪些?

1、学生小组交流

2、总结:这些洋产品进入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生活中有了更多的选择。四.拓展活动

我能为家乡走出国门的产品做什么? 板书设计 蔬菜远航

蔬菜博览会 促进交流合作 走出国门(----)来自异国他乡(------)

教学反思:

13架起友谊的桥梁

教学目标

1、了解身边有哪些外国朋友

2、了解我国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的情况

3、探究日益密切的友好往来及其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我国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及其带来的影响。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的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资料,导入新课

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更紧密,跨越文化、寻求共赢成为时代的主流。中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份子,那我们怎样才能让中国和世界通过友谊共同牵手呢?

1、学生交流对友谊的感受

2、学生交流对中国和世界之间通过什么方式建立友谊?

二、小组探究,资料交流探讨

A、你身边有没有外国朋友来中国工作。学习。生活?

B、你出境旅游吗?你还了解哪些出入境旅游的情况?说明了什么? C、播放熊猫出访

三、确定形式,展示交流

1、各小组依据资料特点,选择适当展示形势。

2、各小组展示交流感受。

3、谈增进国家友谊的例子。

四、指导学生继续关注国家的发展变化,关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沟通与发展。努力从自身做起,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融入世界。

五、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的名人名言

2、搜集增进国家友谊的实例 板书设计 架起友谊的桥梁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土地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中法文化年

平等互利 2003 2004

和平共处 教学反思:

单 元 总 结

第四单元单元备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知道抵制不良习惯是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用实际行动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2.了解吸毒对个人身体健康和社会的严重危害,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应该远离毒品。了解我国有关禁毒的法规和国际社会采取的一些禁毒措施。

3.知道赌博的危害,了解我国有关禁止赌博的法律法规,知道赌博是违法行为。4.了解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知道未成年人犯罪给自己、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懂得守法光荣,违法可耻。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本单元共4快内容:《别吸烟了》(1课时)、《远离毒品》(1课时)、《抵制赌博》(1课时)《小小法庭》(1课时)。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烟、酒危害健康的资料; 2.调查了解关于毒品危害的事例;3.搜集有关赌博的危害,赌博犯罪以及禁止赌博方面的资料;4.搜集常见的法律宣传用语。

14、别吸烟了

教学目标

1、了解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

2、知道抵制不良习惯是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3、能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吸烟、酗酒的危害,能用实际行动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吸烟、酗酒的危害。

难点:宣传吸烟、酗酒的危害及抵制。

教法学法

讲述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搜集烟、酒危害健康的资料(图片、文字)教学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我们周围的人群中存在着哪些社会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

2、不良行为和习惯对社会、家庭、个人带来哪些危害呢?让我们从吸烟谈起吧!

二、讨论:吸烟的习惯好不好

1、提出问题:

(1)你周围的人有吸烟的吗?(2)哪些场合吸烟最多(3)吸烟的习惯好不好?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小结

三、交流资料:吸烟、酗酒的危害

1、吸烟为什么危害人体健康?

2、吸烟会给人体带来哪些疾病?

3、被动吸烟有哪些危害?

4、一次性大量饮酒有什么危害?

5、经常大量饮酒有哪些危害?

6、少年儿童饮酒有什么危害?

四、故事交流

交流搜集到得有关烟、酒危害的小故事。

五、学习法律,深化认识

1、吸烟、酗酒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该如何对待呢? 拒绝吸烟、酗酒等不良诱惑,首先要从我们自己做起,然后再去劝说身边的人。同时,我们还要利用一切手段,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

2、资料展示并提问:

(1)面对吸烟、喝酒等不良诱惑,我们该怎样做?

(2)为了使我们免受不良诱惑的侵蚀,成年人应该怎样做?

15、远离毒品

活动目标

1、了解吸毒对个人身体健康和社会的严重危害,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应该远离毒品。

2、了解我国有关禁毒的法律法规,了解国际社会采取的一些禁毒措施。

3、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能采取各种形式宣传毒品的危害。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探究了关于吸烟、酗酒的危害。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探究毒品的危害。

二、交流资料,初步感知

1、组内交流资料

2、提出问题 A、什么是毒品

B、毒品有哪些种类 C、毒品有什么危害

3、阅读资料,讨论交流

A、为什么说毒品“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 B、了解鸦片战争

C、毒品摄入体内,能造成哪些危害 D、长期吸毒的人会变成什么样子

4、深入探究,提高认识

1、为了消除毒品的危害,国际上采取了哪些禁毒措施

2、阅读资料卡

A、每年的哪一天是国际禁毒日?

B、维也纳国际禁毒大会提出的禁毒口号是什么? C、联合国确定国际禁毒日的目的是什么?

3、阅读:缉毒英雄明正彬考虑我们应该向明正彬学习什么?

三、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1、讨论:我们少年儿童能为禁毒做些什么?

2、交流有关宣传禁毒的口号和社会上流传的有关毒品危害的俗语等

16、抵制赌博

活动目标

1、知道赌博的危害,了解我国有关禁止赌博的法律法规,知道赌博是违法的行为。

2、能采取多种形式探究赌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危害

3、能抵制赌博,能采用多种形式宣传赌博的危害

4、培养守法意识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和吸毒一样,赌博也是社会上的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人们历来都把赌博称为社会的一大毒瘤。为了保证社会的繁荣安定和人民生活健康向上,我们必须动用一切力量抵制赌博。

二、讨论交流,初步认识 A、什么是赌博

B、赌博有哪些危害 C、案例分析 D、教师小结

三、学习法律,深入理解

1、赌博罪是怎样界定的

2、犯赌博罪要受怎么样的惩罚

3、补充相关资料

4、教师小结

四、巩固认识,知道行为

1、面对赌博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

2、互相交流好的做法

3、教师小结

17、小小法庭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

2、知道未成年人犯罪给自己、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

3、知道知法守法的重要意义,懂得守法光荣,违法可耻

4、学习用法律保护自己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国家是怎样用法律武器制裁违法犯罪的呢?让我们走进小小法庭了解一下吧

二、体验感悟,理解法律的尊严

1、法庭是怎样审理案件的

2、法庭审理刑事案件的一般程序

3、谈谈对法律的意识

三、交流法律用语,深化守法意识

1、交流搜集道德法律用语

2、谈谈对法律用语的理解

3、学生需要知道的有关少年儿童的法律法规

四、我的收获

1、说说自己学到的法律知识

2、将自己感兴趣的法律知识记录下来

五、小小法庭 法庭模拟表演

板书设计: 17 小小法庭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知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守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 教学反思:

第五篇:人教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百变团花》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团花的基本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感知,思考,探索及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出团花的外形制作方法

通过师生共同演示来解决团花的纹样制作的难点

3、情感与态度:通过欣赏及学习制作团花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团花的外形的设计和制作

教学难点:纹样的设计和制作

教学策略:

本课以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为主线,重视探究经验。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经过探究,自己发现知识,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

课前准备:彩色折纸,剪刀和固体浆糊,课件,展示布置。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在教学中进行纪律评比,纪律好的奖一面小红旗,一节课下来看哪一组的红旗累计最多,最多者奖一幅成品剪纸画。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种新的美术种类——剪纸。若将其拼成一幅画,则别有一番情趣。(板书课题。)

三、新授:

1、讲述:在古时候,印刷还不是很发达,一些年画、版画也不是很好买到,若遇喜事古人是如何美化自己的居室呢?

聪明的同学一定会想到剪纸。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剪纸——百变团花。

2、学习基本纹样的剪法。

一些复杂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纹样构成的。只有对基本纹样掌握透彻,才能剪出精美的图案。下面是一些基本纹样,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

3、学习剪对称图形。

剪对称图形只需将纸对折一遍即可。

(1)、剪树叶:

(2)、剪鱼:(鱼鳞或用笔画或用刀刻,鱼翅经过剪制后再贴。)

(3)、指导学生将所剪的叶子及鱼拼成一幅水底群鱼图。再添制一些水底景物,使画面更加完美。

4、学习剪团花。

先将纸斜对角折,剪出正方形。再反复对折几次,折的次数越多,剪出的图案越复杂、越精美。

5、学习剪花瓶。

(花瓶其实也可剪成对称图形。)

6、将剪成的团花和花瓶组成一瓶花,再配上绿叶,则更完美。

7、各小组进行制作比赛,看哪一组的优秀作品最多,最形象,所需时间最少,将获胜,获胜组奖一面小红旗,以示鼓励。

8、将各小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以激励大家的学习兴趣。

四、作业:

剪贴一幅百变团花图。

《摆花样》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拼摆的知识和方法,对以后学习重复做准备。

能力:锻炼学生设计的能力。

教育:教育学生自己创造美、创设美的环境。

教学重点:如何拼摆物品。

教学难点:创造性的拼摆物品。

教具准备:书、磁铁石(彩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生活中的美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在咱们的身旁。比如说,咱们用的彩笔。教师问:这样摆漂亮吗?象什么呢?今天我们就用手中一样的东西来摆出一幅画。

学生回答:“漂亮”。

二、具体讲解

摆花样主要用具就是同一种东西进行摆放,力求一致性。比如,图钉、扣子、彩笔、笔、粉笔、钉子、图钉、钉书钉……等都是可以的。

根据不同的用具拼摆不同的图案。比如,图形。

根据自己的用具拼摆不同的图形,成为一幅好看的画。

三、学生作业

学生自己亲手拼摆物品。老师指导

四、课堂小结

教师指出学生的作品的优缺点。

教师请学生参观各式各样的摆出的作品。大家选出摆出得好的作品。教师和学生表扬好的作品。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摆花样,笔也可以,希望你们的生活美术色彩越来越浓。

《杯子的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杯子各部分结构、材料、功能等方面的知识。

2、欣赏古今中外的各式杯子,丰富学生的视野,认识杯子的文化内涵,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了解设计要素,渗透设计意识,进行初步的形象设计,感悟形象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观察、分析杯子的各部分设计意图,进行初步的形象设计。

教学难点:渗透设计意识,进行初步的形象设计,会在设计中感受、体会功能与形象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2B铅笔或勾线笔(师、生)。

教学过程:

一、感知认识

(一)启发导入

1、谈话: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设计。(板书:设计)

首先请同学们看这一段话:设计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是一种文化;是用设计的语言去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同学们现在还不理解,希望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慢慢地去体会、去感悟。

2、揭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杯子的设计》,当当小小设计师。(课件)

(二)初步感知

1、谈话:请同学们想想,要设计一个杯子必须知道哪些元素?

2、揭示:你们说的很好,老师帮你们总结概括了,他们分别是杯子的结构、形象、纹饰、功能、材料。(课件)

二、观察分析

(一)分析结构

1、谈话:我们首先来了解杯子的结构,请你分析一下杯子由哪几部分组成?(根据学生的回答,用鼠标指示相应的结构)

2、揭示: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杯子的结构——杯盖、杯口、杯身、杯柄、杯底。

(二)观察形象

1、谈话: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各种不同形象的杯子。

2、欣赏古今中外的杯子图片,分析杯盖、杯口、杯身、杯柄、杯底各有什么形象特点?

杯盖:超越盖子本来功能,有时和杯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形象整体;有时也能做杯垫。(没有杯盖也可以)

杯口:不再局限于圆形,有方形、心形、不规则形。

杯身:有简单的几何形体、动物或物品的造型;对称形和不对称形;互补形等。

杯柄:有些杯子很有特色,没有杯柄;有些杯柄的形象很简单,用花纹装饰;有的杯柄设计很有个性,瞧!这个耳朵多生动。

杯底:杯子生产的年代、生产商的logo、个性图案等。

(三)了解纹饰

1、谈话:漂亮的杯子都有各式不同的纹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欣赏古今杯子图片,总结纹饰特色。

纹饰一般出现在杯子的哪里?(身、柄、盖、底)

哪个纹饰让你印象深刻?

(四)功能展现

展示图片,揭示杯子在各个时代的不同功能。

古代:酒器、水器

现代:保温杯

磁化杯

电热杯、变色杯、量杯、旅行杯等

(五)熟悉材料

1、谈话:如果我在家里喝水,我用怎样材质的杯子更合适?如果我出去旅游,我用怎

样材料的杯子更合适?如果我在一个古朴的茶馆里和喝茶,我用什么样材质的杯子更合适呢?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进步,杯子的材料有着怎样的变化呢?

欣赏图片

古代——现代

青铜、玉、陶瓷、竹、木、金属、玻璃、塑料、纸、合金、高分子混合(笨重、易碎—→轻巧、卫生、结构稳定)

三、初步设计

1、承上启下:现在你们能够稍稍明白一点“设计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是一种文化”这句话的含义了吧!

2、小试牛刀

(1)师示范(铅画纸上画出具有观赏性的杯子形象)

(2)提出要求

你是初级设计师

先思考形象与功能之间的联系

设计一个具有观赏性的杯子形象(大小与作业纸的比例合适)

(3)学生进行初级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评价

说说你设计的杯子的形象特点,具有怎样的功能?

在设计有个性特点的形象时,还要考虑什么?(功能,实用性)

在清楚明白你所设计杯子的形象特点以及功能,并且能将这两者与实用性结合,那就成为一名中级设计师啦!

五、总结延伸

下一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设计图的绘制方法,希望你们都能成为出色的高级设计师。

《大树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的:

1、认知目标:通过回忆、观察,了解大树的基本结构(树根、树干、树枝、树杈、树叶等)。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儿童画创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地关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围绕大树的特点进行充分的想象和表现。

2、画面构思和组织。

教学准备:

铅笔、橡皮、彩色笔、油画棒等用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示范在黑板上画出一棵大树的轮廓。

2、问:看了这棵大树的轮廓,你能说说大树由哪几部分组成?

树根、树干、树枝、树杈、树叶等。(通过剪贴的形式,将大树逐步拼贴完成,介绍树的结构。)

3、问:树上、树下、树洞里可能会有哪些小动物来玩?

请孩子上黑板来,将来大树周围做客的小动物添画在黑板上。

4、板书课题。(《大树的故事》)

(二)、赏析探究。

1、讲故事的活动:(翻开书本至17页)

生:围绕书本上的一张作品,同桌互相讨论。

问:你能根据书上的小朋友的作品,讲一讲他们画的是什么故事吗?

问:你是通过哪些信息了解画面故事的?(整棵树、树根

等信息)

2、看课件

对比2幅画,分别画的是大树的什么部分?

1)教师根据作品分析画面表现大树的哪个部位、构思与构图。(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图片的方法分析)

横构图

竖构图

构图要做到:画面饱满、主题突出、富有生机

引导学生构思。

(三)、创作表现。

1、教师黑板示范。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棵椰子树,请同学根据构图来构思一下椰子树的故事。

故事1:小猴子和椰子树的故事

故事2:海鸟的椰子树的故事

2、思考:

1)准备画出什么样的有关大树的故事?

2)你准备表现树的哪部分?

3)画面中有谁?

4)用什么方法表现,绘画或制作。

2、学生作画。

引导学生绘画前先构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展示评价。

1、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

2、推荐画得好的作品。

3、说出理由。

4、课后延伸:大树为什么能保护我们的环境?有关大树的知识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

(五)、总结。

《动物乐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比、拆装雕塑动物等活动,学生明白了立体泥塑动物的制作要从基本形体入手,要抓住动物特征,采用切割、揉捏等技法创作。

2、能力目标:

在共同探究中明白了泥塑动物的制作方法,通过参考、借鉴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采用揉、捏、粘、切、刻等技法,临摹或创作泥塑动物形象,增强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

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通过共同探究、共同创作,学生意识到要热爱生活,保护动物。

教学重点:学习用基本形体塑造动物形象。

教学难点:抓住特征表现出立体动物,作品力争完整、牢固、美观、生动、新颖。

教具准备:橡皮泥或泡泡泥、泥塑作品、剪刀、小棍、牙签等材料。

学具准备:橡皮泥或泡泡泥、牙签、小棍、剪刀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咱们先到动物乐园去转转(播放视频)。

动物乐园里真是太热闹了,老师把几位动物朋友请到了我们教室,猜猜他们是谁?(展台表演)

美羊羊:今天的天气真好啊,我要好好晒晒太阳……啊,不好了,灰太狼来了,他会吃了我的!

小灰灰:美羊羊,你别害怕,我是小灰灰。

手偶:是啊,是啊,你别害怕,它不是真狼,它是我们捏出来的。我们是谁,你猜出来了吗?--我们就是老师的手指头,我们不光捏出了美羊羊和小灰灰,还有好多动物呢!(展示动物)

你们想不想用自己的双手捏捏可爱的小动物?今天我们就用自己勤劳而又灵巧的小手捏捏小动物,创建一个动物乐园。

二、合作探究:

师:要想把动物捏好,我们要共同创四关,你们有信心吗?

1、第一关:比一比

出示羊、兔、乌龟、老虎、长颈鹿等动物的图片对比图,探究:捏制的动物与生活中的动物有什么不同?

师:捏出来的小白兔与生活中的小白兔颜色上有什么不同?

生:颜色更鲜艳……

师:捏出来的小猪与生活中的小猪在外型上有什么不同?

生:外形更概括……

师:蛇与鸡各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特点更夸张……

师小结:泥塑动物

造型:概括、夸张、突出特点

色彩:更加丰富、图案装饰更漂亮

2、第二关:想一想

(1)以前我们捏过橡皮泥,你们都会哪些方法?

揉、搓、切、捏、刻……

今天,我要为大家展示一种新方法:“剪”把老鼠变成刺猬。

还有很多方法等待我们大家去发现,大家一会儿制作时动动脑筋吧!

(2)以前我们制作过橡皮泥太阳,它与动物泥塑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平面的,一个是立体的。

怎样去做立体的呢?我们进入下一关。

3、第三关:赛一赛

(1)小组比赛:拆一拆泥塑动物,再装一装泥塑动物,看谁动作最快?讨论一下完成泥塑动物需要几个步骤?

学生总结:概括基本形----抓住特征------具体刻画-----美化装饰

(2)老师按照学生总结出的步骤想做一个平面大象,请学生找毛病。

生:基本型是平面的,所以大象也立体不起来了。

教师改正做法。

师:瞧,小马虎本来要做大象,可是鼻子做的太短了,大象变成了小猪。长鼻子是大象的什么?

生:长鼻子是大象的特点。

师总结:所以我们在做小动物时,一定要把基本形做立体,抓住小动物的特征,可不要让你的动物立不起啦呀,或是让大家认不出来!

(3)巩固知识

老师这里做了一些动物,看看你会做吗?(出示泥塑小动物)

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小朋友的作品。小朋友们把自己的作品放入了动物乐园,你想做吗?我们进入第四关。

4、第四关:做一做

说一说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动物?想突出它的什么特点?

教师鼓励学生尽可能夸张动物的动作表情,让手中的动物更加完整、牢固、美观、生动、新颖。

作业要求:互帮互助捏塑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让它到大自然中自由快乐的生活。相信在你灵巧的手下泥塑动物一定能跳起来,笑起来,活动起来。有没有信心?

学生进行泥塑制作,教师进行巡视辅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泥塑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否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师生质疑解惑。

三、交流评价

感受成功。

1、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请学生自评互评:我的动物叫什么名字,我想对它说……

2、教师小结:

动物乐园真热闹,各个动物来报道。

立体动物咪咪笑,造型夸张颜色好。

小朋友们手真巧,捏的动物真是妙。

朋友之间多友好,保护动物要记牢。

大家记牢了吗?

《过春节》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春节的文化、历史,欣赏不同地区不同习俗,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体会美好生活的情趣。

2、尝试着采用多种材料和工具来制作春节的小礼物,表达自己美好心愿。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3、将记忆中春节的美好景象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画面要体现出春节的喜庆气氛和热闹场面。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春节的历史、、文化习俗,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各种小礼物。

教学准备:图画纸、水彩笔或蜡光纸、剪刀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春节是我国盛大的传统佳节,也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节日。你认为春节令你最难忘的、有趣场面有哪些?

师总结归纳并介绍春节的一些知识和习俗。

二、新课。

1、欣赏教材44页。

学生仔细观察,比一比,这两件门神作品哪一件更古老?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中国人过年时有在大门上贴门神、贴春联、贴福字的传统习俗,它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愿望呢?

想一想,你能说出门神、春联、福字可以贴在什么地方吗?贴时有什么讲究吗?

2、提问:你们想学学剪窗花吗?

教师演示纸的折法。

画花边。

花边剪法。

3、老师还想教教你们学习制作小灯笼,你们愿意学吗?

教折纸;

教剪纸;

粘贴连接。

讨论:你知道小灯笼、窗花剪纸的共同特点吗?

三、艺术实践。

画一幅表现春节花会、庙会等题材的创作画,或者和小组同学合作制作一件有浓厚春节气氛的小场景。

四、学生创作,老师巡视指导。

五、评议。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哪些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生动,色彩鲜艳?

《会变的线条》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不同种类线条带给人的美感。

3、通过学习,能用不同种类的线条组织、表现出一定的美感。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体验艺术作品中线条的美感。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不同种类线条表现美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朋友(教师出示一根彩带),这位朋友最会跳舞了,有谁能让它把身子扭动起来?(指名演示)这些线条在同学们的手里能跳出这么优美的舞姿,想不到它有这么多千变万化的姿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会变的线条(板书课题)。

二、审美与欣赏(感受各种线条的形态和性格)

1、欣赏艺术作品中的线条(了解人类使用线条的发展变化)

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

新石器时代器皿

书法作品

绘画作品中的线

2、线条会变成各种各样的形态,藏在我们教室里。下面就让我们去好好找找吧

3、让我们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找一找它们还躲在哪里?

多媒体出示,自然生活中的线,同时讲到各种线条给人带来的感觉。:直线(建筑)挺拔、曲线(沙漠)柔美、折线(建筑)坚硬、立交桥(螺旋线)旋转。看来线条还真是到处都有。

三、理解和运用

1、欣赏

A、看图蜘蛛网

观察特点

蜘蛛是特别聪明的动物,用简单的线条也能织出自己的家来。

请观察它用了哪些不同的线条?

你觉得蜘蛛的网有什么特点?(有序)

(老师觉得蜘蛛的网有种独特的美感,它的线条既有规律又有变化,而且蜘蛛顽强的织网精神也很令人赞叹。)

想知道它是怎样织网的吗?

(师示范,对比范画说明线条的组织)

小结:线条既要有不同种类的变化也要有一定的秩序的组织在一起才能给人以美的感受,那我们作画得时候也要学习蜘蛛织网的方法。

B、《苗族蜡染图案》

“你觉得这幅图中的线条怎么样?说说你的感受”。

有秩序、有变化、疏密有秩,给人以装饰美感。

2、练习

刚才同学们看了这么多作品,老师也想尝试着画一画线条。

看我这有一个椭圆形的图案,请同学们学一学老师是怎样组织线条的。

(师示范)

你想画出试着画出漂亮的线吗?

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吧(变一变)。

游戏要求:运用线条有序的变化组织装饰图案,变出不同的效果(分组游戏,每个小组运用同样的图案)。

在画的时候不要忘了蜘蛛织网的本领,线条要有秩序的变化的交织在一起。

奖励每组最棒的小朋友。

四、作业:

新石器时代陶器皿作品。

接下来我们欣赏远古的人们用线条装饰的陶器,观察他们都用了哪些线条组织在一起。

其实老师觉得你们也可以用线条设计出比他们更美的器皿。就在刚才你们已经设计出了好多个呢?

请看(师任意将图案组合成几个陶器)

看你们设计的陶器,每个都很独特,看来你们学到了蜘蛛的本领拉。

请你们运用线条装饰这些器皿吧。

五、展示评价

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六、拓展

生活中线条装饰的运用。

《会变的小手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对手套进行简单的运用,设计出新的艺术形象。

能力目标:通过想象,欣赏,探究活动,学生能大胆创作。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及动手能力等。

重点:

了解适形造物的方法,发散学生思维,创作出生动的形象。

难点:

创造性地使用手套,设计丰富多样的形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手套、课件、教材

学生准备:教材、手套、彩纸、剪子、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大家都带来了漂亮的小手套,把你的手套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看一看,我们的小手套像什么?如果变一变,又会像什么?

戴上手套展示给大家看。

板书:会变的小手套

二、讲授新课

1、欣赏教材中的作品。

2、小组讨论:

这些小东西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怎样能把手套变换成这样的形状呢?

3、把小手套随便摆一摆,看看像什么?

小组同学互相看看各自摆出的小手套,看看像什么?

如何使变好的形象更加生动?(添加)

4、总结方法

三、学生制作

用自己的小手套变一变,会做成什么?

鼓励学生相互学习,拓宽思路。

四、小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手套做出的形象进行表演。

《绘画中的节日》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欣赏绘画中的节日场面,使学生初步了解到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在不同的节日里,人们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而在节日中更多的是体现出快乐、祥和的气氛。在绘画中,如何表现出这种气氛是艺术家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教学内容与目标:

学习欣赏画面,提高通过画面获取信息的能力,会从造型、色彩方面对作品作简单的描述,发表自己的看法。了解不同地域、民族有丰富多彩的节日。培养学生尊重、发扬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承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观察画面、分析作品,从画面获取信息的方法,谈出自己的感受。了解画家(学生)表现节日题材作品的不同特点。

难点:针对不同作品大胆谈出自己的感受。

学习材料:

少数民族节日图片、绘画作品等。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节日:

1、谈谈我们的节日都是怎样庆祝的?

2、看看书中的节日,他们是怎样庆祝的?(春节、元宵杰、端午节、泼水节)

3、你还知道哪些节日是怎样庆祝的?

二、画家笔下的节日:

1、《枣园来了秧歌队》

2、作品中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节日?

三、小朋友笔下的节日:

1、小朋友的作品中都表现了哪些节日?

2、他们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方法?共同特点是什么?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开拓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我们笔下的节日:

1、你想表现什么节日?

2、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方法?

3、作业要求:表现一个节日活动,要表现出节日的喜庆、祥和、热闹的气氛。

4、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5、展示我们的作品

6、拓展:了解更多的民族风俗习惯。

《节日的装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与评析,体会节日装饰的不同表现方式。

2、能力目标:结合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地想象和联想,了解运用美术方法可以将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学习发现身边的装饰,了解节日装饰的特点,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节日进行装饰。

3、情感目标: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激发学生运用美术去装饰生活,引导学生对美的发现与追求。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包括多元文化。欣赏现代、传统的装饰,体验人们热爱生活的情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意识,感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节日装饰的色彩、造型特点,认识各地区不同的节日装饰以及各种类型、形式的装饰方法、描述自己对各种装饰的印象、体验美感。

难点:学习表现节日装饰的造型与色彩。

教具准备:卡通片光盘、课件、环境布置道具若干。

学具准备:作业纸、彩纸、剪刀、胶水、节日相关装饰品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问候,学生今天很高兴能和同学一起来上这堂欣赏课。出示图片门神和对联。

二、探究式学习活动

(一)教师出示课题:

-节日的装饰

师:从色彩上看,节日里的人最喜欢选择什么颜色来烘托喜庆的气氛呢?

生:红色

师: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红色是喜庆颜色,它鲜艳、热烈,代表红红火火,吉祥如意。在中外很多传统节日中总也缺不了红色!)

师:节日里除了红色,人们还会用其它大量的颜色进行点缀,使节日的色彩在红红火火中呈现丰富多彩的装饰美。

生:学生回答的内容多样

(二)从形式上分析: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

师:人们为什么要在春节时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呢?春天象征什么呢?

生: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这些风俗习惯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憧憬,人们总是把春天作为一个美好的象征,用春天来比喻新的开始和美好的青春。

师:还可以用哪些形式来表现春天?

生:春联、绘画、音乐、雕塑、歌曲等。学生欣赏。

教师放音乐雕塑、歌曲等的课件。

(三)从地方节日活动中分析:

1、点课件看,这是蒙古族的“那达慕”节,盛装的人们进行射箭,摔跤,骑马等比赛。

2、南方人舞狮:

3、在农村,人们还非常喜欢在家里挂年画来表达美好的愿望。(点课件)大家瞧,这张年画画的是什么?表达人们什么愿望?(莲年有鱼-----连年有余)

学生认真观看课件,认识各个地区不同的节日活动和装饰,以及各个地区的不同类型、形式的装饰方式。

(四)外国的节日活动:1、圣诞节2、复活节3、樱花节

认识各国家、地区的节日装饰。通过对比、分析感受不同。

三、学生作业: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多种材料制作节日饰品。

自评、互评作品。

四、小结:用巧手来装饰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丽!

五、延伸与拓展:从节日的服装、食品、环境等方面感受节日的气氛,学生回家查找资料。

《捏泥巴》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学生活动中,探究各种泥器物的制作方法,体验泥的特性,感受捏泥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捏泥,体会陶艺的捏制成形方法,尝试制作各种泥器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捏泥巴、玩泥巴,了解祖国古今的陶艺作品,激发创作欲望。通过对玩泥过程知识及技巧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及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简单的陶艺制作方法,体会中国陶艺的历史文化,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创作源泉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小器皿的捏制方法及造型设计。

教学工具:不同造型的器皿。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欣赏老北京的很多有趣的玩意儿,仔细观察说出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泥公鸡、兔爷、小泥罐等)展示泥制陶罐,请同学们上来摸摸。泥制的物品摸起来有什么感觉?

引出课题:捏泥巴

二、探究

1、说一说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用泥制作的?

(泥面具、泥雕塑、老北京的泥玩具等。)

2、看看从古代到现代陶艺的发展历史。(课件)

中国有这么深厚的陶艺文化,你们想不想也尝试做一做?

3、分小组活动:每组准备不同样式的陶罐,小组成员通过观察、触摸,体会它的制作方法。

三、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陶罐示范制作。

示范捏泥的手法——揉、捏、搓,并将基本形组合成各种奇怪造型。

四、学生作业

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鼓励学生多想办法。

五、小结。

泥塑的技法非常丰富,在我们对不同的物象的创作中,要自己摸索方法,创作方法,才能丰富形象。

《刷牙》教案

教学目的:

1、感受绘画乐趣;通过绘画练习,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2、体验刷牙的乐趣,把刷牙时的有趣样子表现出来。

3、培养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想象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教学准备:牙刷

牙膏。

教学过程:

(一)启发诱导

体验感悟

1、通过儿歌《天天刷牙好》体验感悟。

小牙刷,手中拿,张开我的小嘴巴。

上下刷,里外刷,牙齿刷得白花花。

早上刷,晚上刷,没有蛀牙人人夸。

2、引导学生了解刷牙的必要用具及其特点,出示实物,观察实物的模样。

(二)情景诱导

激活思维

1、结合儿歌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刷牙表演,让学生拿着牙刷、杯子,一起表刷牙歌,说一说刷牙的动作、模样、姿势等,教师给予及时表扬。

2、运用小组比赛形式试着引导学生互相观察,深刻感受刷牙时的动作、模样、姿势等,欣赏刷牙的美感。

(三)欣赏感悟

想象创新

引导学生欣赏同龄学生绘画作品,体验作品创作特色,启发鼓励学生像他们一样想象创作。

引导幼儿回忆刷牙时的有趣动作和趣事,教师给予及时的建议和肯定。

(四)引导幼儿大胆介绍自己作品的有趣场面,教师及时鼓励、点拨和表扬。

《我们身边的痕迹》教案

教学内容与目标:

能够发现、采集不同肌理的材料,并利用材料再创作。渗透学生对生活美、环境美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感知中采集不同材质的肌理。

难点:拓印的技巧。

教学准备:

彩色铅笔、油画棒、比较薄的纸张。

教学过程:

1、摸一摸,猜一猜。

准备两件质感截然不同的物品,如光滑的盒子与竹编的盒子;平滑的镜子与粗糙的砂纸,让学生触摸感受实物的质。

2、看一看,想一想。

提示学生,什么人用触觉认识文字,什么动物用触角探路,多认识体会一种功能,感受纹理。

3、找一找,拓一拓。

小实物:叶子,钥匙,鞋底,硬币。

大实物:文件架,塑料包装盒,地面,墙角,井盖,木桌椅,纱窗。

4、组织活动。

(1)活动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返回教室,与学生对表加强时间观念。规定活动范围:教室,走廊,操场。

(2)规定活动秩序:避免大声喊叫,影响他人上课,使学生心中有他人。

(3)规定组长责任制:由组长按时带回教室。完成简单管理任务。

5、整理材料。

引导学生把采集的材料用文字简单地编辑一下,注明每块拓品来源于哪些实物,采集的时间、地点。

(1)当你拓完作品,心中有什么感受?

(2)看看你的拓品像什么?

(3)对拓得模糊不清的图案,找一找原因。

(4)想想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加工,使它更好看。

把以上问题写在拓品的空间里,并用箭头标明方向,使整个作品图文并茂,标识说明性强,初级作品就很完整。引导学生把拓品作为素材使用。帮助他们把拓品的纹理巧妙地利用起来构成画面。

6、后期制作。

《下雨了》教案

教学目标:

1、利用色彩、粗细、疏密、节奏不同的点、线条及细小的形状、创造性的表现不同的雨及雨中的情景。

2、尝试体验下雨给人与动物带来的不同感受。

3、引导学生回忆下雨时的情景,感受人间亲情、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回忆下雨时的情景,感受人间亲情、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难点:利用色彩、粗细、疏密、节奏不同的点、线条及细小的形状、创造性的表现不同的雨及雨中的情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示范画。

学生准备:绘画用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

谈谈下雨:

1、为什么会下雨?

2、下雨好不好,为什么?

二、讲授新课

看看下雨

1、回忆你见过什么样的雨?

2、到黑板上画一画你见过的雨。

3、欣赏书中小朋友的作品。

三、绘画练习

画画下雨:

1、提出作业要求:

2、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四、小结。

赏赏下雨:

1、展示自己的作品。

2、让学生谈谈作画的体会。

《小扇子》教案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有关扇子的文化,种类及欣赏价值,尝试着采用多种材料来制作小扇子,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进而创造出形状各异、图案不同,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使用的小扇子。

2、能用各种不同的制作方法,制作出材料不同、外形各异、美观的小扇子。作品体现出实用性、观赏性。

3、在学习和了解有关扇子的文化、种类及欣赏价值中,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感及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扇子文化,学习小扇子的设计与制作,体验做扇子的乐趣。

教学难点:小扇子的构思设计,不同材料的选择利用,扇形的创新与装饰。

教具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各种纸材、剪刀、胶、彩笔.油画棒.自己能想到找到的可以装饰的小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试说扇子的作用。

课件出示《西游记》中三借芭蕉扇的图片,引出扇子。

二、揭题

扇子的用途可真多!扇子不仅用途多,还有经济实用、精致美观、携带方便等优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体会这小小扇子的魅力吧!

课件

1:小扇子炎炎夏日,手拿一把扇子轻轻摇一摇,就会给我们带来凉爽。扇子除了能给我们纳凉外,还有什么作用?你看到谁用过什么扇子?(生答)

课件2

:房间里挂着大扇起美化装饰作用、舞台上人们拿着扇子跳起欢乐的扇子舞。衣衫褴褛的济公拿的是一把破芭蕉扇。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出现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更显出他运筹帷幄、镇定自若的神情

。还有想象中神奇的扇子,孙悟空过火焰山时用芭蕉扇扑灭了大火。古时皇帝出行时后面有拿着大扇障的宫女,起仪仗队的作用。

三、扇子的历史

谁知道扇子最早出现在哪个国家?

课件3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扇子的国家,距今已有

4000

多年的历史。夏令时节来临,人们把丹鹊脱掉的翎毛制成扇,,这是我国第一把羽毛扇子。因此,古人据此意造“扇”字,“户”下从“羽”。

四、扇子的材质

扇子的文化历史悠久,充满智慧的人们,利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制作了各式美丽扇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4

:出示各种不同材质的扇子

五、扇面画

老师这里有两把扇子,谁来说说它们的形状、材质、大小。

课件五:出示空白的扇面和有绘画的扇面。

如果让你来选择,你会选择那一把?为什么?

扇面可画上什么图案呢?(生答)

六、扇子的形状

我们可以用美丽的图案来装饰扇子,那么扇子的外形可以有哪些形状呢?

1、外形变化

扇子的形有圆形、苹果形、葫芦形,那么还有什么形呢?那些同学到黑板上

来画一画,师作简单点评。

2、超级“变变变”

胖胖的圆形可变成小瓢虫、还可变成什么?学生说,师板画。

课件6

:出示各种图案的扇子。

七、扇子的制作

这些扇子是怎样做成的呢?

课件7

:扇子的制作步骤。

评析:向学生直观展示,给予学生一些做扇子的间接经验,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互相探讨,互相学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创作的方法,通过欣赏课件中的制作方法,为学生的创造表现提供借鉴。

1、作业要求

(1)创新;(2)合作或独立完成;(3)保持环境卫生整洁

2、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创作

3、指导学生作业,及时表扬创新“闪光点”

八、精彩瞬间

欢迎同学们来到扇子市场,请尽情挑选自己喜欢的扇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如果说的好就可以把它“买”下来,说自己的扇子也行。

九、拓展阶段

请同学们课后和同学们或家人一起讨论: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和方法制作装饰小扇子,尝试着做一做。

《雄伟的塔》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于塔的知识,认识各种各样的塔。

2、学生通过会设计简单的塔,加深对塔这一建筑形式的认识,引发对塔的关注。

3、培养他们保护古迹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设计一座漂亮、雄伟的塔。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塔的特点,把塔设计的更雄伟。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实践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拼图游戏,揭题

1、拼图、猜是什么

师:小朋友们,玩过拼图游戏吗?老师带了一个拼图,谁愿意上来拼一拼?

看看他拼了一个什么?

生:塔(板书:塔)

2、揭题

师:你觉得塔是一种怎样的建筑?

生:高、大

小结:塔就是一种高耸、雄伟的建筑物。(板书:雄伟的)许多城市和国家都将塔作为一种标志性的建筑物。

三、讲授新课

A.欣赏了解塔的结构、功能

2、分析塔的结构

⑴再看拼图

师:从外面看,你发现了塔有什么秘密呢?

生:每一层都是相同的形状,从大到小,中心对称

⑵认识塔的种类

四、欣赏、设计

师:我们也来做一回小小设计师,来设计一座雄伟的塔。

1、设计绘画

⑴师:小设计师们一定也跃跃欲试了吧,你想设计一座什么样的塔呢?

生:……

⑵师:想一想,怎样使塔更雄伟?

生:在塔下画一些小汽车、小树等,在塔的上方或者中间画一些云朵……

要把纸撑满。

小结: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老师相信大家都会把塔画得很高,不过要注意,塔虽然高,一定要让塔站稳了,千万不要让人觉得你的塔会倒塌。所以塔的下面底座部分要画得大一些。

2、学生操作

五、展示评价

出示作品,说说谁的塔最雄伟?

下载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发现与探索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发现与探索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工作总结[精选合集]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工作总结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发现与探索》是天津市课程改革体系中的教材,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了......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第1课 徐悲鸿与奔马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徐悲鸿的生平与艺术成就,感受徐悲鸿笔下的奔马的艺术特点与精神内涵。 2、 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了解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现实中的马......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1.凝固的音乐——建筑 教学时间 : 1 课 时 课业类型 : 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比较,初步了解中国宫殿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认识到不同地域文化对......

    六年级美术教案上册全册

    潭东镇中心小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刘开连 第一课中外建筑艺术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的欣赏,建筑艺术欣赏使学生对建筑艺术有初步的......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青岛版)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1) 第一课 病 毒 教学内容:青岛版P2~P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全册音乐教案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全册音乐教案 桥下六小 李银双 第一课 芬芳茉莉 教学内容分析: “弘扬民族音乐”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的教学内容以江浙民间音乐《茉莉花》为主题,向......

    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课 题:凝固的音乐——建筑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引发学生对建筑的关注、认识和兴趣。 2.通过欣赏风格各异的建筑,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与包容。 重 点:欣赏北京故宫建筑风......

    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九册六年级美术备课 椅中圣母 1课时 封二­——P1 (一)教学目的:通过欣赏《椅中圣母》,使学生初步了解拉斐尔,并对 其油画风格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