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工作总结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工作总结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发现与探索》是天津市课程改革体系中的教材,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强调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根据教材内容在教学中主要是让了解学生身边的生活或自然科学中的实验课题,引导学生亲手实验,了解身边科学现象的科学道理;用家庭生活中的事例,揭示生活事例中的科学道理;用经常见到的自然现象,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根据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揭示其中的数学规律;利用环境问题,探究环境与人的关系;通过学生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在创新技法方面,提高了创新能力。
二、探究教材扩展学生知识面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探索的过程,使学生既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又能对实验内容较容易地上手实验,每课内容根据序言、探索主题、探索活动、探索发现、探索延伸、等几个过程,在探究问题时按照:认真观察事物——明确探究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实验规律——应用实验规律下教学。
1、利用序言部分,概括课题的概貌,引出本课研究的内容,说明研究此问题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对此课内容研究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此课内容的积极性。、探索课题部分,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明确研究方向。“探索活动”此部分是学生实验活动的主体,依据实验活动过程,探索活动内容又分 活动准备、活动设计、活动过程、安全提示等几个环节。其中“活动准备”是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文字和器具的准备、学生人员和心理活动的准备。“活动设计”应包含在准备工作中,教材为了训练学生的活动之前的设计能力,特将活动设计单独列出,其用意是提高个体学生对活动的计划性,学习活动过程所用方法,帮助学生完善实验前的计划,培养学生的筹划能力。“活动过程”是学生在对实验活动做了充分准备基础上,动手进行实验。根据活动设计进行实验程序和步骤提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了实验过程,同时,进一步强化训练学生活动过程的逻辑性。
3、“探索发现”根据需要,或设计 “实验过程回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中关键的内容;或设计“实验结论”内容,帮助学生及时总结实验内容中的结论和规律;或设计“实验过程反思”内容,引导学生针对探索过程进行针对性的反思,帮助学生完成实验活动的理性升华,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索态度。通过经常性的反思活动,进一步完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素质结构。、探索延伸部分是为了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内容是应用本课实验所揭示的结论或规律研究生活中的实例,学生采用我的联想、我的设计、我的研究、等内容进行进一步研究,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性。
总之,动手要为动脑服务,以活动课教材或科技制作类教材为内容,重视学生的科学思维的培养,重视科学技能的训练,激发了学生探索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第二篇: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飞机升空的道理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的“飞机升空的道理”为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科学,探索新知方面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运动流体特性方面科学知识的体验。
2、通过实验活动,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3、通过学习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运动流体特性方面的知识,初步明白飞机升空的道理,并能简单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悟研究事物最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初步知道运动流体的特性。
教学难点:
由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而推导出科学结论是较为困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要复习一下关于大气压力的知识。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飞机升空的道理”,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教师要先熟悉实验,要准备一套实验器材,并能很好的操作。
② 要注意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视频课件。
③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
3张A4白纸、学生用剪刀、胶带、直尺等活动用具。
④ 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活动是通过不同的气流小实验研究飞机升空的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对“气流实验”进行必要的解析。
落实提示内容关于“各项吹气小实验都不要太用力、要吹得平稳”。的要求,实验效果才更好。
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
实验一
是通过“吹不开的纸”的实验让学生初步理解“纸间空气流动快了,则纸间压力减小了”的道理。
实验一是全课的基础,教学进程不要太快。让每个学生都亲自试一试,这样得出来的结论,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1.实验二
2.是通过“吹起来的纸条” 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空气流动快的地方,空气压力就减小了”的道理。
实验二与实验一的区别在于纸条由垂直状态而升起来,为本课题的研究又靠近了一步。教学中教师在语言描述上多使用“升起来”的语句,这样就为进一步的研究做了铺垫。
这个实验也要让每个学生都亲自试一试。
实验三
是通过“模拟机翼升起”的实验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实验难度较大,教师要根据自己实验的体验进行指导:一是怎样制作好“模拟机翼”,二是怎样进行实验。
其中“思考问题”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虽然有一定难度学生还是可以理解的。最后演示相关的视频课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引入小组讨论,关键的是两个问题:一是飞机起动后要逐步提高速度,二是速度越快空气在机翼上下产生的压力差才越大。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既总结了全课的三个实验,又把课题研究做了相应的结论。
要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讲解,以加强对课题结论的理解。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由历史事件的介绍,由气体引伸到液体,向学生展示了流体力学共同规律。
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结合图6进行研究。
2.应注意的问题
(1)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2)不要过分强调概念性知识,让学生有所感悟即可。
“框架结构”的研究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框架结构的研究”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搭建结构”方面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钻研、举一反三,拓宽自身科学知识的科学态度。
2.通过“木筷举重”的活动,学习科学的选择使用材料,制成“框架”作品,逐步提高分析各部件在整体中作用的能力。
3.通过动手制作活动,了解一些搭建结构方面的科学知识及三角形稳定性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实验了解三角形框架不易变形且能使框架的稳定性增强的特点。
3.2.在“立体框架承重”的竞赛活动中,学知识、学方法、学技能、学合作,创造出不同式样的新颖框架。
三、指导策略
1.在搭建框架结构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
2.搭建“框架结构” 是活动中的重点。要求学生分工合作,按“要求”落实以后再动手做。尤其是要求③中,计算材料是任何工程都不可缺的,而且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斜杆要比横、竖杆长些,这一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3.竞赛是培养竞争意识及合作精神。因此,时间限定在15~20分钟内,由老师称重后,排出名次。
4.本课的课堂组织工作尤为重要,尤其是搭建、称重、评比等过程,请老师考虑周全,做到安全有序。
5.注意安全教育,在剪裁木筷长度的环节中,再三叮嘱使用剪刀的安全。
6.课后让同学搜集我们周围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实例,如桥梁、大型建筑„„。
3.捆管子的数学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的“捆同尺寸多根圆形管用绳子长度的规律”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知识为实践服务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感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初步知道捆同尺寸多根圆形管用绳子长度的公式应用及相关知识。
二、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方法。教学活动中以让学生感悟为主,在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方法。
本课教学难点是3根管子周长计算和公式的总结,教师要做好指导。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实物演示捆管子的情况并设疑:“有没有可以计算的方法?能不能用我们自己的能力研究出一个简易的方法?”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捆同尺寸多根圆形管用绳子长度的规律”,进一步调动
4.(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
方型食品罐2个、饮料瓶2个、A4白纸3张、胶水、干净砂子、小铲等。
② 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制作视频课件,有条件的要准备一些安全的让学生进行实验的物品,使研究气氛更具有趣味性。
③ 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通过对圆形物品进行模拟实验,5.研究圆形物品的优点。了解其中的一些科学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四项实验
实验一
是通过比较、体验、观察,研究圆形物品的优点。让学生在小组内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全班再进行交流。
不一定追求统一答案。
实验二
是通过感觉圆形车轮的好处,即研究圆形车轮与方形车轮在动时它的中心距地面高低变化情况,由此联系到坐这样两种车的感觉,逐步理解圆形车轮的优点。
教学时建议用演示视频课件办法进行讲解,会取得好的效果。教学中要生动形象的讲解乘坐这样两种车的感觉。
最后全班要做出小结。
实验三
是通过研究圆形物品的面积的实验探索“圆形物品的优点”。
教学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强调要分工合作。指导学生严格按照实验程序进行活动。
各小组进行汇报,教师做全班小结,导出标准答案。
教师在教学活动时,要细心做好各实验小组的组织工作,使更多同学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四
是通过研究圆形物品容积的实验探索“圆形物品的优点”。
教学仍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强调要分工合作,按照实验程序完成实验。
教师做全班小结,导出标准答案。
(4)探索发现
教学中教师可用教材的语句,进行实验的总结。
教师可以用回放课件小组讨论方法实施教学活动。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其生活中两个实用事例。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理论服务于社会实践的道理。
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进行研究。
2.应注意的问题
要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问 6.题的方法。课要上的生动活泼,有较浓的趣味性。
4.神奇的莫比乌斯圈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有关“莫比乌斯圈”的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猜想、验证是探索科学规律的必要手段,培养学生具有认识科学、了解科学、掌握科学的信心。
2.通过“莫比乌斯圈”的趣味活动,使学生对新现象,新知识能独立思考,能进行猜想验证,逐渐形成独立探究的能力。
3.以“莫比乌斯圈”为载体,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学习与研究的水平。
二、重点难点分析
通过实验探索“莫比乌斯圈”的神奇特点,体味数学的神奇魅力。
三、指导策略及相关答案
1.实验一:认识“莫比乌斯圈”中,纸条第一次对接(图2)与纸条第二次对接(图4),观察两个纸圈的不同之处,找出第二个纸圈的特点。
①在纸圈的中线位置,任选一个为起点,用红色沿中线一直画下去,会发现这条线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
②还在这纸圈“边”上,用红色从这个红点开始沿着这个“边”一直用手指摸下去,会发现手指又摸到原来的红点上。
这就是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在1853年发现,因此人们把它称作:“莫比乌斯圈”(图4)
2.实验二:体验“莫比乌斯圈”中,在“圈”的中间画一条中线(图6),用剪刀沿着“莫比乌斯圈”的中线剪开,猜想是他会“变”成什么样子?答案:剪开后是一个较大的纸圈
沿纸圈中线剪开,剪刀沿中线可以经过里外两个面,再回到出发点,并不会一分为二,而成为一个较大的纸圈。
通过剪开后,结果初步感受到“莫比乌斯圈”的神奇。
为再次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可再加一个实验。如果:再沿着剪后的大纸圈的中线剪开,就会成两个跨在一起的纸圈。为了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之处,可以让同学们剪一下试试。先猜想,后实验。答案:再沿着剪后的大纸圈的中线剪开后,是右图,两个跨在一起的纸圈。
3.“探索延伸“中的“莫比乌斯圈”的另一种神奇
沿着其中带颜色的任意一条边线剪开,猜一猜要剪几次?剪后是个什么样子?先猜想,后实验。
①只需剪一次(很多同学都想剪两次)
②剪后是:一个大圈跨着一个小圈。
4.让学生逐步认识“莫比乌斯圈”的每个过程中,都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感受的空间,在探索中体味数学的神奇魅力。
小游戏:加深学生们对“莫比乌斯圈”神奇特点的进一步理解,为探讨它的用途做一些启示与铺垫。
5.进行安全操作教育。
5.为什么系安全带
又分做两个实验来进行。
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实验程序进行。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认真研究“思考问题”栏目内容。
小组内每个同学都要亲手实验,以获得体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实验二
是通过实验研究本课主题,用小玩偶形象的进行实验,使学生既明理又认同了“为什么要系安全带?”的道理。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注意使学生明白严格按实验操作程序进行,才能达到满意的实验效果。
对“小知识”的学习,如果能够有实物来帮助同学理解会有更好的效果。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三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总结和结论,第二段内容是对课题研究结果的认同。第三段是学生的体会。
教师可以用回放课件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方式实施教学活动。关于学生的体会,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
(5)探索延伸
是静止惯性的研究,教师可以以智力竞赛形式进入研究,如:用什么办法把最下面棋子取出而棋塔不倒?
要利用上面知识来引导。在各小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逐步引起思考得出结论。
2.应注意的问题
(1)要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实验。
(2)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要多举生活中的实例来印证研究的结果。
(3)本课讲的是惯性知识但没有提出这一概念,如果学生掌握并不困难,也可以导出这个概念。
6.你的拳头有多大
一、目的要求
1.通过“你的拳头有多大?”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钻研、举一反
三、拓宽自身科学知识的科学态度。
2.通过检验拳头大小的实验,培养学生具有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物体力和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实验数据的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及浮力方面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测量橡皮泥体积的实验,学会重量与体积的换算方法:
1升水=1000立方厘米
1升水重1000克
所以1克=1立方厘米水
2.举一反三学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的方法。
三、指导策略
1.实验一:用正方体体积是27立方厘米的橡皮泥,得出:称量增加了27克,橡皮泥体积是27立方厘米。取出橡皮泥,把橡皮泥捏成不规则形状,重复实验一的实验得出的结果,让学生自己说说对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认识。
2.实验二:测量拳头大小
引导学生知道拳头是不规则的物体,同实验一的方法,可以测出拳头的体积,谁的体积大,谁的拳头就大。
3.为了让学生体验拳头大小的过程,可组织同学依次到讲台上测量,并由同学一一记录。
4.实验二中的思考问题:“物体的体积与质量(重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验中,为什么通过电子秤秤量能测量自己的拳头大小呢?”这一问题是巩固1升水=1000立方米,1升水恰重100克,所以1克=1立方厘米的计算方法。
四、参考资料
阿基米德:古希腊的学者。重要贡献是发现了杠杆原理和计算浮力的“阿基米德原理”。
“探索延伸”中的故事虽是传说,但是根据阿基米德的“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原理编写的。
7.建筑艺术中的黄金数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的“建筑艺术中的黄金数”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质疑、求真、探索的科学精神。
2.通过探讨与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研究事物的乐趣,锻炼推理能力,感悟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3.活动中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黄金数”及它的实践意义,并学习有关的知识。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感悟研究方法。对“黄金数”有初步认识。教学的难点是关于寻找生活实例中的黄金数问题。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在介绍天津广播电视塔概况下,结合视频课件提出天津电视塔挺拔秀美,巍峨壮观,这与瞭望厅、旋转餐厅设在250多米处大有关系的问题,引起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兴趣。(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建筑艺术中的黄金数”,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
A4白纸3张、直尺1把、计算器活动用品等
② 收集有关 “黄金数”应用的资料。
活动设计:
明确本课学习方法是通过实验、观察、对比研究建筑艺术中的黄金数。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
实验一
是通过测量矩形,认识“黄金数”
教学中教师可以从19世纪中叶,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曾经做过一次别出心裁的试验,他召开的一次“矩形展览会”讲起,再让学生动手实验,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水到渠成的导出“黄金数”。
在这里可以让学生把这一数值背记下来。
实验二
是通过模拟“建筑模型展览会”,体验黄金数
教学中让学生实际测量,会自然的认为“黄金数”是艺术的美。
如果有的同学有相反意见,也不能认为是错误的,大多数同学会认为“黄金数”是艺术的美。
对于其比值要采取接近值。
实验三
是通过研究世界著名建筑物与黄金数的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黄金数”。
教学中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去感悟“黄金数”的意义。
如果校园中有某个符合“黄金数”的建筑物,教师把它引进教学中会有更好的效果。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三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第二段内容是建筑艺术中数学的延伸,列举了“对称”和“曲线”。
教师可以用相关图片加以介绍。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生活中实用事例。建议用小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方法和结论进行研究,并启发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研究。
2.应注意的问题
要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研究问题的方法,课要上得生动活泼。
8.叠正方体纸盒
一、目的要求
1、通过以“叠正方体纸盒”为内容的实验研究活动,引起学生对有关包装盒方面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兴趣。
2、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和方法。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使学生了解哪些六方平面能叠成正方体纸盒以及一些有关包装盒方面的知识。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知道哪些六方平面能叠成正方体纸盒的内容。培养动脑动手能力,感悟中理解空间概念。
教学难点是“活动延伸”的思考与实践。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要指导学生有目的的观看插图,为后面环节进行铺垫。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叠正方体纸盒”的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
一把学生用剪刀、一个正方体小纸盒及白纸等学用品。
② 教师课前制作一个包装盒和一个包装盒的展开件,收集符合本课教学要求的包装盒,辅导学生制作包装盒用的剪刀、彩色笔、胶水以及包装盒的一些实用图案等。
③ 进行实验的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活动是通过拆、剪、叠等方法研究能叠成正方体纸盒的展开图有多少种,并探讨其中规律。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四项实验
实验一
是通过“拆包装盒”让学生初步认识“叠正方体纸盒”的相关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两个问题,为下面的研究打好基础。
一是学生对展开图的认知。
二是让学生理解“连方”概念。
实验二
是对二、五、六、连方叠正方体纸盒的研究。
通过描图、剪图、叠图进行研究,研究中如果学生能直接看出来该展开图能叠成正方体纸盒,是可以肯定的。
教学中对于五、六连方不能叠成正方体纸盒的道理是实验二研究出结论的重点内容。关键是纸盒的六个面,其中有一对面占去两个面,只还剩四个面,因此最多是四连方。要结合实物去讨论研究。
实验三
是对三连方的研究。
操作程序如实验一,完全可以让同学自主进行实验。
提醒同学小组内要分工合作共同进行实验研究。
实验四
是对四连方的研究。
操作程序如实验一,可以让同学自主进行实验。
关键是把握好能叠成正方体纸盒展开图的共同特点,也就是规律的提出。应在实验后,在小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再适时做出总结。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内容是实验的回顾。另一部分内容是实验的结论。
教师可以让小组内同学讨论,理顺结论,再进行交流。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是在叠成正方体纸盒展开图研究基础上的延伸活动,是研究一个正方体包装纸盒的展开图。让学生把设计与制作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会更好。
2.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自动手作实验。
(2)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强调小组内同学要分工合作完成研究任务。
9.物体振动实验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的“物体的振动”为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研究兴趣。
2.在学习与实验活动中,让学生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知道物体振动的一些现象和科学道理,并认识物体振动的危害与变害为利的事例与道理,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振动现象。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物体振动相互影响的实验与道理。并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这也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师要做好指导。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以引言为切入点并演示一些筒易振动小实验,联系到钟摆的摆动而自然切入主题,提出物体振动有时带来的是福,有时带来的是祸的问题,引起学生学习研究兴趣。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物体的振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
实验铁架台2台、带钩环的大小相等的小重物3个(如小锁头),45厘米长线绳2根、70厘米长线绳1根、30厘米长线绳1根、曲别针3个、计时表1块(一般电子表亦可)。
② 收集有关“共振”现象产生的利与弊资料。制作视频课件,组装好一套实验器材。
③ 进行操作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利用悬挂重物进行振动实验,通过实验研究物体振动的一些特点和科学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
实验前按小组进行器材组装。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模仿教师的器材组装好小组的实验器材。
实验一
是通过实验测定物件A、B、C的固有频率。
对于“思考问题”教师要做好辅导使学生能较好掌握这些内容为以下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学生对物体振动问题是比较生疏的,尤其对摆动也是振动的一种,在理解上更困
难一些。
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使学生明白,要严格按实验操作程序进行,才能取得满意的实验效果。
要指导小组做好分工。
可以交流测试情况,得出统一认识。
实验二和实验三
是研究物体振动相互影响的实验,就是研究物体的共振问题。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两点:
一是要强调每分钟振动次数,二是每分钟振动次数相同的物件在实验时发生什么情况,不相同的又发生什么情况。推理出结果。
在进行这两个实验教学活动时,建议教师先演示实验,边设疑、边演示、边推理。在师生对知识认同较顺畅时,再由学生进行实验,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对于学生的实验要强调分工合作和按实验操作程序进行实验的要求。
(4)探索发现
给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实验的总结,给出实验的结论。
当两个物体每分钟振动次数一样的时候,由一个物体的振动就会引起另一个物体的振动。第二部分内容是例举了历史上的一场悲剧,由于共振引起大桥倒塌。此点教师可以参考背景资料讲解这一事件。
关于人们利用共振的现象造福于人类的事例,教师能借助教学课件演示一下效果会更好。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生活中实用事例。建议与学挍的参观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条件不具备也要采用演示课件的办法进行教学。
启发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研究。
2.应注意的问题
(1)关于一些概念如“频率”、“固有频率”、“共振”等本课都没有给出,教学中如果学生可以接受,不妨引入,这样教学进行起来更为顺手。
(2)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10.握手次数的研究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握手次数的研究”的探索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锻炼思考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积极思考,探究其中原因的
兴趣。
3.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等差级数”“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多人不重复握手次数的计算规律。
难点:通过五位同学演练握手次数,分析推导出计算规律的过程。
三、指导策略及相关答案:
1.建议:课前请老师准备A、B、C、D、E五张卡挂在五位同学的胸前,依次2人(A、B)、3人(A、B、C)、4人(A、B、C、D)、5人(A、B、C、D、E)演示不重复握手的次数,在监督员监督下,记数员作出记录。
2.把记录握手次数填写在第46页的表中。
3.对照第47页分析内容,复核不重复握手次数的正确与否。对照过程中要知道“P”代表握手人数,“n”代表握手次数,为推导计算规律打下基础。
4.找规律:
由n=1+2+3+„+(p-1)推导到n= ,了解p人不重复握手次数的逐步过程(参 看第47页“提示”栏)
特别让学生理解推导过程中的p-1的其中含意,启发学生讨论一下。
5.在“探索发现”栏目中,以“顶点连线数”即是不重复握手的次数总和。让同学用8个顶点练习一下。
6.“发散思考”栏目中“钥匙与锁”的答案如下:
对于第一把钥匙而言,配对所需次数,最多试7次。第二把钥匙,最多试6次,第三把钥匙,最多试5次,第四把钥匙,最多试4次,第五把钥匙,最多试3次,第六把钥匙,最多试2次,第七把钥匙,最多试1次。到第七把钥匙时,只试1次,便可分辨最后两把钥匙属于哪一把锁了。因此,对于锁与钥匙所需次数,应为(1+2+3+„„7)共28次。
设p为锁的数量,n为开锁的次数。
则:n=1+2+3+„„(p-1)
7.本课的两个活动都是生活中身边的科学问题,问题的提出体现了基础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学生不但掌握知识,而且能联系实际加以应用,不但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学习方法的改进,而且对更多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
因此,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有利于他们学习、活动的种种环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和大胆实践。
1.级数:把一个数列a1,a2,a3„„an„的项依次加起来所得的表达式a1+a2+a3+a4„„an叫做级数。
2.等差数列:也叫算术数列(旧称“算术级数”)。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总相等的数列。如:10,14,18,22„„是一个等差数列。(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数总等于4)。
3.等差级数:也叫算术级数。把等差数列的各项依次相加,所得的级数。11.老国王的地图
一、目的要求
1.通过“老国王的地图与‘四色’问题”的课题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四色问题”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世界数学难题的了解。
2.通过对给地图着色的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了解“四色问题”的知识。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四色问题”。
教学难点是由“老国王的地图” 到推导出 “四色”问题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要在辅导上下些功夫。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从讲解“老国王的地图”的故事入手导入新课,引出“四色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老国王的地图与‘四色’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课前教师需要准备有关地图,制作教学课件。
② 课前学生需要准备好彩色笔、白纸等学习用品。
③ 有条件的可以将需要学生描下的图,课前给学生印好,这样可以节约大量教学时间。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课是通过画“老国王的地图”和给地图着色的实验,探讨给地图着色至少需要几种颜色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两项实验操作完成这一课题的研究。
实验一
是通过王子们分地画图的实验,导出四色问题。
这一实验是分成三步进行的,由把土地分成三份、分成四份、到分成五份,逐步深入到课题的中心。
教学过程中,要时时把握住用几种颜色的问题。如:把土地分成三份成功了,那么用颜色来区分,用几种颜色合适?是不是因为每一个区城都和另外两个区域相接,因此区分三个区域用三种颜色就可以了。
这里教师一定努力让学生弄清楚:每一个区城都和另外两个区域相接与最少用几种颜色的关系。
把土地分成四份时也是要强调每一个区城都和另外三个区域相接与最少用几种
颜色的关系。
当要把土地分成五份时由于不可能实现,也就是说一张地图每一个区域和另外区域相接,最多只能和三个区域相接,因此用四种颜色就够了。
这个推导过程有一定难度,教师要下功夫解决好这一问题。
实验二
是通过看地图和给示意图着色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四色”问题。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第二部分内容是介绍在实际应用上的问题,有时由于实际需要在绘制地图时用了四种以上颜色。
可以让学生看中国政区图来理解这一问题。
(5)探索延伸
是用所学知识进行的一次实践活动,可以先用数字代替颜色,先标号再涂色的办法,这样比较稳妥。
2.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研究问题的方法。
12.圆形物品的研究
一、目的要求
1.通过以“圆形物品的优点”为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2.通过研究活动,让学生感悟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
3.使学生初步了解在生活当中大量圆形物品在使用上的优点和相关知识。并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现象。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由实验推导出圆形物品的优点。
教学难点是实验二的实验与推理。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由研究分折插图进入新课,让学生例举各种圆形物品的例子,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设问:“为什么要用圆形的,除了圆形给人以美感外,还有什么更多的道理吗?”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圆形物品的优点”,与引言连成一体,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
方型食品罐2个、饮料瓶2个、A4白纸3张、胶水、干净砂子、小铲等。
② 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制作视频课件,有条件的要准备一些安全的让学生进行实验的物品,使研究气氛更具有趣味性。
③ 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通过对圆形物品进行模拟实验,研究圆形物品的优点。了解其中的一些科学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四项实验
实验一
是通过比较、体验、观察,研究圆形物品的优点。让学生在小组内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全班再进行交流。
不一定追求统一答案。
实验二
是通过感觉圆形车轮的好处,即研究圆形车轮与方形车轮在动时它的中心距地面高低变化情况,由此联系到坐这样两种车的感觉,逐步理解圆形车轮的优点。
教学时建议用演示视频课件办法进行讲解,会取得好的效果。教学中要生动形象的讲解乘坐这样两种车的感觉。
最后全班要做出小结。
实验三
是通过研究圆形物品的面积的实验探索“圆形物品的优点”。
教学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强调要分工合作。指导学生严格按照实验程序进行活动。
各小组进行汇报,教师做全班小结,导出标准答案。
教师在教学活动时,要细心做好各实验小组的组织工作,使更多同学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四
是通过研究圆形物品容积的实验探索“圆形物品的优点”。
教学仍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强调要分工合作,按照实验程序完成实验。
教师做全班小结,导出标准答案。
(4)探索发现
教学中教师可用教材的语句,进行实验的总结。
教师可以用回放课件小组讨论方法实施教学活动。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其生活中两个实用事例。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理论服务于社会实践的道理。
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进行研究。
2.应注意的问题
要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问
题的方法。课要上的生动活泼,有较浓的趣味性。13.找“搭档”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找搭档”的探究活动,引起学生对分析推理方面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主动思考、拓宽科学知识,树立客观求真、探索的科学精神。
2.初步培养学生对“条件”的整理与思辨、分析综合能力及推理判断能力。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一些符合逻辑的推理与判断方面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通过“找搭档”的思维训练活动,提高学生的整理、思辨、分析等综合能力及推理判断能力。
三、指导策略及相关答案
1.本课有四个推理活动实例:
①四种图代表几?(以竞赛形式活动。)
②“找搭档”教给学生推理的思路。
共经历
①提出的问题,②给出推理条件,③指导推理程序,④得出推理结果,四个过程。
让学生理解:“推理的过程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条件,得出一个新的判断的过程”。
③让学生用学会的方法,推理“同年级的同学是谁?”
④用推理的方法,推导表中A、B、C方框中的代码。
2.在推理思维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严谨、缜密。学会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参考资料
1.推理:也称“推论”。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得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所根据的判断叫前提,根据前提所得到的判断叫结论。
2.判断:对所反映的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
3.根据:把某种事物作为结论的前提或语言行动的基础。
14.缺点列举发明
一、目的要求
1.通过以对小发明技法之一缺点列举法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小发明活动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在研究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小发明技法缺点列举法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学生创新技能。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缺点列举法小发明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了解发明技法之一缺点列举法的操作规律。
教学的难点是运用发明技法缺点列举法进行小发明的设计活动。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引导学生在观看题图,阅读开篇语中初步明确什么是缺点列举发明技法。进而引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特点”,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准备有关的投影图片与实物,使活动更具有趣味性,提高活动效果。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课是通过研究身边许多釆用缺点列举发明技法而发明的新物品,分析它的特点、找出它的规律,实践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一次发明研究活动。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准备阶段,学习发明信息,了解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特点与规律。
教学中对这条信息的处理,可读、可讲,注意效果。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什么是缺点列举发明技法,要求学生理解即可。
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
实验一
是分析相关物品,探索“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规律。
通过普通信筒、台式电脑、普通机械手表的缺点列举,到改革缺点,发明新物品的事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规律。
对 “思考问题”中的这句话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结合具体事例谈出自己的看法。
7.实验二
尝试对物品列举缺点的活动,是发明活动的初步模仿操作。
首先要让学生对“电视机”的缺点逐步发现逐步进行改羊,而发明新一代电视机的过程有所了解,进而结合实物或者图片谈出新一代电视机的变化情况。
对旅游鞋的缺点列举,可引导学生实施扩散思维,要让学生多方位去思考。列举出满意的答案。再进行全班或小组内交流。
“发现”一栏是提示了寻找物品的缺点的路径,这是很重要的,是教学的关键地方,最好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实验三
是尝试缺点列举发明技法。举了四个事例,让学生体验其规律。可以按小组让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践活动。可以举办小型发明方案介绍活动。
对“自主发明尝试”,也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对一些“萌芽”的想法要给予帮助。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两个内容,一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二是指出很多事物发展过程中看都是有缺点的。
教师可以用小组讨论方法实施教学活动。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一则发明事例。它是“缺点列举法”与“巧用缺点”相结合的发明例子。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2.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注意所有的探讨都是“纸上谈兵”,不进行实际操作。关键是体验方法,进行思维训练。
(2)在创造性活动中,提醒学生,不要对其他同学的想法提出反对意见,只能加以补充。
第三篇:《发现与探索》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飞机升空的道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几个不同的气流小实验,研究飞机升空的道理。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白纸、直尺、小木棒、胶带。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飞机已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一架飞机很大、很重,那么它是依靠什么力量飞向天空的呢?今天我们做几个小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吹不开的纸
①、双手各拿一张A4白纸,使他们相距不太大的距离,并让他们自然下垂。②、用嘴对着两纸之间平稳的吹气。③、实验观察:两张纸出现了什么现象?
思考:空气对所有的物体都有压力,这个实验是不是说明当向两纸之间吹气时,空气流动快了,纸间压力减小了,而纸两侧空气压力不变,相对大于里边,压的纸向里靠近,两张纸没有被吹开?
2、实验二:吹起来的纸条
①、将A4白纸条贴近嘴唇下边,并用食指按住,然后平稳向前吹气。②、实验观察:纸条出现了什么现象?
思考:这个实验是不是说明当用嘴吹气时,纸条上边的空气流动快,空气压力相对小,纸条下边的空气流动慢,空气压力相对大,纸条是不是由于上下空气流动速度不一样,造成压力不同而被托起来的?
3、、实验三:模拟机翼升起
①、将一张A4白纸对这,使上半部分纸比下半部分纸缩进2.5厘米,用胶带把上下两部分粘起来,形成机翼状。上半部分略凸起形成圆拱形,用直尺从中间穿过。
②、向模拟机翼平稳吹气。
实验观察:模拟机翼出现了什么现象? 思考问题并回答:
①、根据实验二的道理,模拟机翼上下部分的空气压力大小如何? ②、说说模拟机翼被托起的道理? ③、想一想飞机升空的道理。
分组讨论:为什么飞机场要修长长地跑道?
(三)探索发现
当飞机高速滑行时,机翼的特殊构造使机翼上面空气流速比机翼下面空气流速快,机翼上下空气产生的压力差将飞机举上了天空。
(四)探索延伸 课下分小组研究课本5页题目:为什么会发生两船相撞的事故。
第二课:框架结构的研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验证材料相同,构造结构不同,所承受的重量也不同。
2、通过实验,感受实验的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认真观察、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台秤、橡皮圈、直尺、剪刀、一次性木筷。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根木筷子一折就断,一组木筷子通过绑扎就能承受一定的重量。木筷子绑扎的结构不一样,它的承受重量也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哪种平面框架不容易变形
①、每人用筷子个捆成一个长方形和三角形框架,连接处用橡皮圈固定。②、双手拿住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对角用力挤压,看看那个框架容易变形。③、在长方形框架中绑扎一个斜杆,再试,这次是不是框架的稳定性增加了?
2、实验二:立体框架承重。
①、用20根相同木筷,构造一个木筷框架。②、框架模型要工整、美观。③、框架要以承重多少为主要标准。
3、分组实验,框架样式不限,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①、准备工作:讨论框架的形状,拟定制作方案。②、设定框架的尺寸。
③、计算使用的材料,横杆、竖杆、斜杆的数量,确定绑扎部位。④、具体工作分配到人。
4、评价各组的框架,师生共同完成。组别 框架承 重量 框架木
筷数量 好 中 差 名次 1 2
5、交流问题:分析承受重量大的框架结构具有哪些特点?
(三)探索发现
1、搭建木筷框架结构的过程:
提出实验课题——设计框架结构——拟定制作方案——分工制作框架——检验试验成果——交流总结
2、实验说明,材料相同,构造结构不同,所承受的重量也不同。
(四)探索延伸
观察塔式起重机的结构,说说哪些部分利用了三角形框架,它的作用是什么? 第三课:捆管子中的数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捆若根管子所用绳子长度的规律。
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计算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直尺、软米尺、易拉罐若干、绳子。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各种圆管状的器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运输和保存往往需要把若干根管子捆在一起,那么,需要多长的绳子才能捆好?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二、学习新课
(一)活动过程:测量,易拉罐的周长和直径
1、教师指导测量方法
2、按自己的方法测量出易拉罐的周长。
3、提问:用什么方法测量的?测得的直径和周长各是多少?
思考:有人估算一棵大树的直径,此人拿出软皮尺量出树围的长度,将树围长度除以3约为大树的直径,这种做法有道理吗?
(二)实验一:捆2-5个易拉罐
1、实验程序 ①、用画图计算的方法研究捆2个易拉罐。(在练习本上画下来,并分析一圈绳子与半径和周长的关系)
②、思考:是否可以得出以下分析结果:
捆2个易拉罐线绳长度是:2个易拉罐直径加上1个易拉罐的周长。写成公式是:捆2个易拉罐线绳长度=2d+c
2、亲手捆一次,验证上边的分析结果。
3、按上述分析方法,研究捆3个、4个、5个易拉罐线绳长度。
4、试着写出捆3个、4个、5个易拉罐所用绳子的长度公式。
(三)实验二,捆多根钢管
1、根据以上捆易拉罐的经验(绳长=n×d+c)试着分析捆7根同尺寸的钢管。
2、思考:中间一根钢管影响绳子的长短吗?
三、探索发现
1、捆管子有以下规律。捆管子的绳子长度=nd+c(其中,n是最外层管子的根数,b、c是管子的直径和周长)
2、捆管子还有许多方法,课下继续探讨。
三、探索延伸
研究计算:如果捆10根圆管,每根管子的周长是25厘米,应准备多长的绳子?
第四课:神奇的莫比乌斯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纸条的折、粘、画、剪等实验,研究莫比乌斯圈的神奇特点。
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纸条,剪刀、胶水、尺子,彩色笔。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出示图画,这张图是中国科技馆陈列的“三叶扭结”模拟图,高12米,整体宽10米,看上去它是经过三次盘绕,首尾相接而成。
二、学习新课
(一)实验一,认识莫比乌斯图
1、实验程序:纸条第一次对接。①、取一张白纸条,在一面涂上颜色。
②、把这张纸条圈起来对接,用胶水站好,做成纸圈。
2、纸条第二次对接
①、那另一条纸条,同上,把纸条一面涂上色彩。②、将纸条一头扭一下(旋转180度)。③、把纸条两端对接起来,粘成一个纸圈。
3、在这个纸圈的中线位置,任选一点为起点,用红笔沿中线一直画下去,看看有什么特点?
4、在这个纸圈的边上,用红笔点一个圆点,从这个红点开始沿着这个边一直摸下去,看看结果怎样?
(二)实验二,体验莫比乌斯圈。
1、实验程序
①、再拿1张纸条,粘成莫比乌斯圈 ②、在圈中间用红笔画一条线。
③、用剪刀沿着莫比乌斯圈的中线剪开,猜想会变成什么样?
先猜后实验:剪开后是一个长纸条。剪开后是一个大纸圈。剪开后是分开的两个纸圈。剪开后是两个套在一起的纸圈„„
三、探索发现
1、莫比乌斯圈的特点和三叶扭结模拟图特点相似。
2、莫比乌斯圈在生活和生产中有许多用途。
四、探索延伸
莫比乌斯圈的另一种神奇
1、取一纸条,分成三等份。
2、把中间一条涂上颜色。
3、把纸条做成一个莫比乌斯圈。
4、沿着其中带颜色的一条边线剪开,猜一猜剪后是个什么样子?
第五课:为什么要系安全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运动物体突然停止时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索系安全带的道理。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直尺、橡皮、小木偶、相同的圆形棋子、胶纸带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道路交通法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员应按规定使用安全带。驾驶员为什么要系安全带?今天我们做几个小实验研究这其中的道理。
二、学习新课
(一)实验一:观察运动物体突然停止时产生的现象
1、试验程序
①、在桌子上平放一把直尺,在直尺上竖着放一块橡皮,另一同学在直尺前再横放一把直尺并用手按住。
②、使放有橡皮的直尺在桌面上直线运动,当碰到另一直尺时,放有橡皮的直尺突然停止运动。
③、实验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小结:当直尺停止运动时,橡皮仍然在向前运动。
(二)实验二:研究为什么要系安全带
1、试验程序
①、把实验一中的橡皮换成一个小木偶重复实验一得过程。②、观察小木偶发生了什么现象?
③、用线绳做一个绳套,套在木偶上,用胶带固定在直尺上。再重复上次实验。
④、观察小木偶有什么现象发生?
2、思考:实验中小木偶没有倒,由此你能解释坐汽车系安全带的作用了吗?
3、小结:当汽车行驶时,使用安全带可以减少交通事故中的死亡率。汽车安全带慢慢拉动时,不会锁紧,猛烈拉动时会锁紧,以确保司机和乘客的安全。
三、探索发现
1、实验证明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2、通过研究,了解了汽车安全带的作用。
四、探索延伸
1、在桌面上用棋子摞成一个塔,用直尺快速打击最底部棋子,当最底部棋子被击出时,观察上部棋子的状态。
2、依次击打最底部棋子。
思考:这个实验是否说明,静止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第六课:你的拳头有多大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橡皮泥体积的实验,研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操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电子称、水杯、线绳、橡皮泥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你们在一起的时候,总爱比一比谁高,谁重,这些只要用身高计和体重计测量,结果便见分晓。你们谁比过谁的拳头大?你们谁比过谁的拳头小?如果比过,用的什么方法?
二、学习新课
(一)实验一:通过测量找关系
1、实验程序:
①、用橡皮泥做成一个长、宽、高各是3厘米的正方体,用细线拴住。②、把一个装有水的大口杯(半杯)放在电子秤上,记下称量结果。③、把拴有细线的橡皮泥放入水杯中,(水不能益处),记下此时的重量。④、观察前后重量的变化,比较称量结果增加的数值与橡皮泥体积数值的关系。
2、提示:称量结果增加27克,橡皮泥体积是27立方厘米。
3、思考:称量结果增加的数值与橡皮泥体积的数值时什么关系?
4、取出水中的橡皮泥,把橡皮泥做成不规则形状,重复做上面的实验。
5、你对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有何认识?
(二)实验二:测量你的拳头有多大。
1、实验程序
①、把一个装有水的大口杯(半杯)放在电子秤上,记下称量结果。②、把拳头放入水杯中,(水不能益处),记下此时的重量。③、根据上面的方法,每位同学一次测量出自己的拳头,记下数据。④、计算你的拳头有多少立方厘米。
⑤提示:拳头浸湿位置要一样;根据开始的记录,应随时加水,保持每人实验时杯中的水量一样。
思考:物体的体积与质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验中,为什么通过称量能测量自己的拳头大小呢?
三、探索发现
1、通过拳头进入水杯后称量结果增加的数值,知道了拳头的体积。
2、通过实验,学会了一种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四、探索延伸
读阿基米德与王冠的故事。
第七课:建筑艺术中的黄金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分析建筑艺术中的黄金数。
2、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白纸、直尺、计算器。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建筑物大都要讲究艺术性,建筑物的艺术性是通过建筑物的形状、比例、位置、角度、距离等之间的数学关系来体现的。这些数学关系的组合形成建筑物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二、学习新课
(一)实验一;测量矩形,认识黄金数
1、实验程序
①、用尺测量出图1、2、3三个图形的长与宽。②、计算出图1、2、3三个图形的长与宽的比值。③、三个图形,那个图形看上去更协调。④、尽量多的统计其他同学对三个图形的看法。
2、它们的比是2.1:3.4=1:1.618,比值是0.618
(二)实验二,看建筑模型展览会,体验黄金数
1、试验程序
①、将下面的表格画在练习本上。选择标准 模型图号 高 长 高与长比值 协调 不协调
②、看书31页,在图中选择一个外形比较协调的建筑模型和一个最不协调的建筑模型,分别测量出他们的长和高填入上表中。
2、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高度与长度的比值,写入表中。
(三)实验三,研究建筑物上的黄金数
1、研究著名建筑物上哪些地方与黄金数有关 ①、金字塔的底边长230.6米,塔高146.4米。
②、天津电视塔高415.2米,在高为260米左右,设有瞭望厅和旋转餐厅。
2、思考:这些建筑物美观、协调,黄金数在这里起到了作用了吗?
三、探索发现
1、美观、协调的建筑物大多都能发现黄金数的存在。
2、建筑物上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如:对称、曲线等。
四、探索延伸
建筑物上有黄金数,生活中是不是也存在黄金数呢?分析下面的图形,说说哪些地方有黄金数的存在。第八课:叠正方形纸盒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能叠成正方体纸盒的展开图有多少。
2、通过实验,探讨其中的规律。
3、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正方体小纸盒,白纸、剪刀。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出示三角形。
提问:我们看到,一些商品是有包装盒盛者的,这些包装盒是由六个面叠成的正方体纸盒。如何叠正方体纸盒,这里还有许多学问呢!
二、学习新课
(一)活动过程
1、实验一,拆包装盒。
①、将小正方体纸盒沿贴边小心的拆开。②、把它平放在桌面上。③、观察:它有几个面组成?
思考:连载一条平面上的正方形最多的是几个?
2、实验二:二、五、六连方的研究 ①、观察二、五、六连方的图样(看书3——7图)②、分别把二、五六连方图样放大在白纸上。
③、把画好的图形剪下来,试一试能不能叠成正方体纸盒。思考:
①、二连方图样能叠成正方体纸盒吗?
②、五、六连方图样能叠成正方体纸盒吗?你能按下面的提示说一说它们不能叠成正方体纸盒的理由吗?
③、提示:正方体纸盒除了对面两面,其余四面连起来最多是四连方,不可能出现五连方或六连方,因此,五、六连方的图样都不能叠成正方体纸盒。
3、实验三:三连方的研究
①、观察三连方图样,(看书8——16图样)。②、把三连方图样放大。
③、把画好的图样剪下来,试着叠成正方体纸盒。思考:三连方的图样中那几个图形能叠成正方体纸盒?
4、实验四:四连方的研究 ①、观察四连方图样。②、把四连方放大。
③、剪下图形,试一试,能不能叠成正方体纸盒?
思考:四连方的图样中哪几个图形能叠成正方体纸盒?总结一下它们的共同特点。
三、探索发现
1、五连方、六连方的图形是不能叠成正方体纸盒的。
2、活动中,11种图形可以叠成正方体纸盒。其中二连方的1个,三连方的4个,四连方的6个。
3、通过20多种图形的研究,初步研究了能叠成正方体纸盒的一些规律。
四、探索延伸
课后题:39页,研究贴边,在纸上画下来。
第九课:物体振动试验
一、教学目标:
1、利用悬挂的重物进行振动试验。
2、研究物体振动时相互影响的问题。
2、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按小组配置:铁架台、小重物、线绳、曲别针、计时表。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物体的震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震动有时带来的是福,震动有时带来的是祸,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我们做几个物体振动的小实验,探讨一下物体振动的有关问题。
二、学习新课
(一)活动过程
1、组装实验器材
①、把70厘米线绳的两端系在两个铁架台上。
②、分别将两根45厘米线绳一端系在小重物上。线绳的另一端系上一个曲别针。
2、实验一:测量振动次数,物体A、B1分钟振动的次数实验。①、将物体A挂在绷紧的线绳上。②、用手轻推一下物体A,让它前后振动,计时1分钟震动的次数。(进行 5次实验)
思考:5次实验,震动的次数是一样的吗?物体A与物体B的悬线一样长,两个物体震动的次数一样吗?
③、物体C1分钟振动的次数实验。④、将物体C挂在绷紧的线绳上。⑤、按以上的方法进行测试。
思考:物体C与物体A、B的悬线不一样长,悬线越短,1分钟振动的次数是否越多?
3、实验二:物体振动相互影响实验(1)①、将物体A和物体B挂在绷紧的线绳上。②、轻推物体A前后摆动。
③、观察:物体B是否有振动现象发生?和物体A进行比较。
总结:当两个物体每分钟振动次数一样时,一个物体的振动你、能引起另一个物体比较明显的振动。
4、实验三:物体振动相互影响实验(2)①、将物体A、B和C挂在绷紧的线绳上。
②、轻推物体A,让它前后自由振动。并进行观察。
思考:物体B振动的程度大。物体C与物体A、B有哪些不同?
三、探索发现 当两个物体每分钟振动次数一样时,一个物体的振动能引起另一个物体比较明显的振动。
第十课:握手次数的研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演示,记录并研究数据,推导出多人不重复握手次数的计算方法。
2、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认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以小组为单位设1位计数员,1位监督员。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与人初次见面都要握手,这是很有礼貌的表现。你们想过没有?如果人多,而且要互相握手不能重复,例如:再一次座谈会上,主持人为了让大家互相认识,要求出席座谈会的5位同学,互相握手后彼此介绍自己(不重复握手)。他们共握手多少次?你算得出来吗?如果人多的话,你又怎样计算呢?
二、学习新课
1、实验目的:探索多人不重复握手次数的规律。
2、活动要求:(7人为一组)
①、同学之间必须要握一次手,但不能重复握手。②、计数员和监督员不能参加握手。
③、计数员负责统计本小组内不重复握手次数总和。监督员负责观察小组内是否有漏握获重复握手的现象。
3、活动程序: ①、小组内研究并实践:分2人、3人、4人、5人四种情况,统计握手次数。②、监督员监督每种情况的握手是否符合活动要求。
③、计数员画出下表,统计每种情况握手次数的总和。
握手人数 握手总和 第一种情况 2人 第二种情况 3人 第三种情况 4人 第四种情况 5人
4、思考分析:为了讨论方便,我们把四种情况用A、B;A、B、C;A、B、C、D;A、B、C、D、E表示,其中A、B、C、D、E各表示一位同学。参照课本数据提示与老师一起分析,分析后提出你对多人不重复握手次数的猜想。
5、猜想发言。
6、找规律
通过分析得出:若求P人数的不重复握手次数N时,可用式子N=1+2+3+„„+(P-1)计算。
三、探索发现
1、如果用图形的顶点数代表小组内参与握手的人数,那么下面图形中的顶点连线数,可满足前面要求的握手次数的总和。
„„„„。2个顶点,3个顶点,4个顶点,1条直线。3条直线。6条直线。
2、结论:N(N为握手次数总和)= P×(P-1)÷2(P为参与握手人数)
四、探索延伸
管理员为实验室更换了8把锁,换完后,他发现由于自己的疏忽,没有把每把锁与钥匙上相呼应的号码记下来。于是,他将手上的钥匙逐一插入锁孔,当他试到第五把钥匙时,还是失败了„„
你能判断最少需要几次,就可以把这些钥匙与锁重新配对。最多需要多少次?
第十一课:老国王的地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给地图着色的实验,探讨只需几种颜色就可以达到区分各区域的要求。
2、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观察、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彩色笔、白纸。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讲故事:从前有个国王,他临死前,给他的5个儿子留下一份遗嘱,遗嘱中说,他死后可以把土地划分为5个小国,让每个儿子统治一个小国,但每个小国都必须与其他四国相接,否则不分。又说,如果在划分疆土时遇到困难,可以打开他留下的锦盒,里面自有答案。
国王死后,王子们遵照父亲的遗嘱,马上打开本国地图,开始分割国土。他们画出了这份地图了吗?这里面包含着一个数学的四色问题。
二、学习新课
(一)活动过程:王子分地
1、实验一:王子们把国土分成3份的地图画成了。①、将老国王的地图描在白纸上。
②、试一试,按每一个区域都要和另外两个区域相接的要求,把老国王的土地分成3份。总结:用3种颜色合适。
2、王子们把国土分成4份的地图也画成了。①、将老国王的地图描在白纸上。
②、试一试,按每一个区域都要和另外三个区域相接的要求,把老国王的土地分成4份。
总结:用颜色来区分,用4种颜色最合适。
3、王子们把国土分成5份的地图没有画成。①、将老国王的地图描在白纸上。
②、试一试,按每一个区域都要和另外四个区域相接的要求,把老国王的土地分成5份。
思考:实验说明,地图上每一个区域都要和另外四个区域相接,(彼此之间都有共同边界)是不可能的。在地图上区分各个区域4种颜色是不是就够了?
4、实验二看地图,体会四色问题。①、出是我国行政地图,观察几种颜色。②、在课本上用四种颜色描绘行政示意图。③、班内展示,评一评,谁画的最好。
总结:四色问题:如果把地图上有共同边界的区域都涂成不同的颜色,那么,画一幅地图只用4种颜色就够了。
(二)、探索发现
1、绘制一张地图,区分地图上的不同国家或地区,用四种颜色就可以达到要求。
2、在绘制地图时,由于实际需要,在区分区域时往往用了4种以上的颜色。
四、探索延伸
1、将天津市地图描在一张白纸上。
2、用四种颜色,将天津市各区县分开,市内六区作为一个区域涂色。
第十二课:圆形物品的研究
一、教学目标:
1、对圆形物品进行模拟实验,研究圆形物品的优点。
2、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方形食品罐、圆形饮料瓶、白纸、胶水、沙子、小铲。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都见到哪些物品是圆形的?这些物品为什么是圆的?除了圆形给人以美感外,还有什么更多的道理?
二、学习新课
(一)活动设计:对圆形物品进行模拟实验,研究圆形物品的优点。
1、实验一:比较、体验、观察。①、体验一下瓶身做成圆形有什么好处?
(圆形瓶的侧面是曲面,摸摸会感到光溜溜的,握在手里会感到特别舒服,而且从视觉上感觉也比较美)
②、体验一下瓶盖做成圆形有什么好处?如果瓶盖做成其他形状有什么不方便?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2、实验二:感觉圆形物品的中心。①、在书桌上用手滚动圆形瓶盖和方形罐,哪个比较容易滚动?
②、研究:在纸上画出圆形瓶盖滚动时的圆心图和方形罐的中心图。比较一下,是不是方形罐的中心是上下起伏的。
③、思考:圆形物品和方形物品滚动起来有什么不同?如果他们都是车轮,坐在这样的车上,有什么感觉?
3、实验三:感觉圆形物品的地面积
①、将白纸等分裁成4条,用其中一条,粘成1个纸圈,周长28厘米。②、算一算,纸圈的底面积是多少?
③、再粘一个纸圈,折成1个正方形,边长7厘米,围成的正方形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④、围成三角形呢?底面积是多少?
4、实验四:感觉圆形物品的容积。
①、将实验三的圆筒纸圈,放在一张白纸上,用手扶住。其他同学用小铲轻轻将沙子放进去,直到填平。
②、将实验三的正方形纸圈,放在一张白纸上,用手扶住。其他同学用小铲轻轻地将刚才圆筒中的沙子放进方筒中。
思考: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探索发现
1、圆形物品既美观又方便使用。
2、车轮是圆形的,车辆走起来„„
3、用同样尺寸的材料做容器,圆形物品的容积„„
四、探索延伸
1、你能解释为什么农民用席子围成的谷仓是圆柱形的吗?结合实验三思考一下。
2道路两边的电线杆大都是圆形的,说说它的好处。
第十三课:找搭档(1)
一、教学目标:
1、思考和方形事物之间的联系,逐步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2、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字典、纸、笔。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活动需要找个搭档才能完成?这里面有许多学问,今天我们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四种图形分别代表几?
①、看书,图中所标的数字,为每行或每列的图形所代表的数字之和,找出各图形等于几。
②指名回答,评出优胜者。谈谈推理过程。
2、实验二:找搭档 ①、提出问题
小王、小赵、小李、小林、小吴、小孙、小陈、小张8人是4对乒乓球混合双打选手,谁是男选手?谁是女选手?谁和谁是搭档?
②、给定的五个条件,根据5个条件判断。条件1:小张、小赵两人经常换衣服穿。条件2:在8人中,小赵的搭档是小陈的表哥。
条件3:混合双打比赛时,小林、小吴、小张3人常去为小陈加油。条件4:小吴、小赵、小李同宿舍,小孙常去他们宿舍找搭档研究打球的技术和战术。
条件5:小王比赛时,小张、小赵、小孙也常去观看。③、推理程序(略)
根据条件2,小赵(女)。根据条件1,小张(女)。根据条件4,小吴、小李都是女的。由条件3得知:小陈的搭档不是小张和小吴。由条件2得知:小陈的搭档也不是小赵。那么,小陈和小李是一对搭档。由条件5得知:小王小吴是搭档。根据条件4和以上的判断,小孙和小赵是搭档。小林和小张是搭档。
思考:推理的过程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条件,得出另一个新的判断的过程。
第十三课:找搭档(2)
一、教学目标:
1、思考和方形事物之间的联系,逐步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2、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字典、纸、笔。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3、实验三:同年级的同学是谁
小华、小明、小刚、小强、小东、小林6位同学在同一所小学的三至五年级上学。从下面的条件里,判断他们各在哪个年级。
①、在五年级联欢会上,小明被邀请为外年级来宾。②、小刚和小华是同一年级英语竞赛的第一名和第二名。③、在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小制作比赛中小东获得冠军。④、小刚、小明和小东分别在不同年级。
⑤、小强生病时,小东去他家为他补上了当天的课程。⑥、小林、小华都是三年级学生。
4、根据上述条件进行推理。
5、说说推理结果。
三、探索发现 再找搭档的活动中,经历了一下过程:
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认真研究给定的条件,思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逐步分析推理——准确的出问题的结果。
四、探索延伸
用推理的方法,推到课本表中A、B、C、方框中的代码。
第十四课:缺点列举法(1)
一、教学目标:
1、采用缺点列举法,分析物品的优缺点,实践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发明活动。
2、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手机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相关信息。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活中所用的物品都有这样那样的优点和缺点。如自行车是很好的代步工具,但他需要人用力蹬,速度也比较慢。针对这些缺点,人们发明制造了电动自行车。今天我们学习一些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一些知识。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分析相关物品,探索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规律。
①、普通信筒——缺点:外地信与本地信混投,分拣很麻分——改革缺点:双口分投式信箱。
②、台式电脑——缺点:外出办公时,携带不方便——改革缺点:笔记本电脑。
③、普通机械手表——缺点:每天上弦很麻分——改革缺点:电子手表。思考:发现物品的缺点是发明新物品的开始,对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
2、实验二:分析列举物品的缺点
①、黑白电视机——没色彩,效果差——彩色电视机——体积大,笨重——液晶电视机。
(液晶电视机优点很多,受到人们的欢迎,你能分析一下它的缺点吗?)②、试着说一说旅游鞋的缺点,看谁说的又对又多。旅游鞋——列举缺点——如:闷脚„„
③、思考发现:寻找物品的缺点,需要随时留意物品在使用中有哪些不方便或令人不满意的地方。
第十四课:缺点列举法(2)
一、教学目标:
1、采用缺点列举法,分析物品的优缺点,实践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发明活动。
2、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手机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相关信息。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3、实验三:发明尝试
①、桌子与椅子——缺点:桌椅在用餐后,仍占地方,不方便——改革缺点——?
②、汤碗与勺——缺点:用餐时不小心,勺会掉到碗里——改革缺点——? ③、卫生卷纸——缺点:取用还不够方便——改革缺点——?
④、三角板与半圆仪——缺点:画图需要使用两把尺不方便——改革缺点——?
4、自主发明的尝试。
在书包里选一件物品,采用缺点列举法发明技法,进行小发明活动。
三、探索发现
1、通过本课实践,我们了解了缺点列举发明技法,体验了发明活动的过程。
2、世界上的事物都会有缺点,找到了他们的缺点,提出改革设想,就有了发明新物品的思路了。
四、探索延伸
仔细阅读课后探索延伸,列举一些物品,把缺点换个地方是不是大有用途?
第四篇: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本站推荐)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
第一课:连通器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观察,研究连通器内水面保持同一高度的现象。
2、初步了解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漏斗、胶管、玻璃管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指导看图,这里有两把茶壶,你们观察一下有什么不同?对了,壶的容积一样,B壶的壶嘴短了些,如果我们用来装水,装的水还一样多吗?其中有什么道理呢?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认识连通器
①按书图组装连通器。
②在漏斗中注一些水。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一样高吗?
③、试着把玻璃管抬高或降低些。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发生了哪些变化?水面还一样高吗?
思考:连通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连通器内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2、实验二,连通器的原理,①、教师出示连通器,向A容器里注水,水量达到A容器的四分之三时停止注水。
②当水流动时,观察A、B、C容器水面现象。
③打开连通器开关D,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思考:①、这是不是进一步证明了连通器内的液面总是一样高?
②、打开开关D后,为什么会喷出液体?根据这个道理,请你解释山上泉水涌出的道理。
讨论:现在我们再来讨论本课开始的问题,两把壶装的水一样多吗?试着说说它的道理。
3、实验
3:实验设计。
①设计题目:一条水渠与一条公路交叉,不架桥且能使车辆正常行驶,怎样让水流过去呢?请画出设计图。
②提示:运用连通器的原理进行设计。
(三)、探索发现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连通器的原理,连通器内同一种液体的液面总是一样高。
(四)、探索延伸
在房屋装修安装护墙板时,人们为了让室内护墙板同样高,装修工人往往用一根装上水的透明塑料管来完成测定工作。你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
第二课:走进三维空间
一、教学目的:
1、用长方体纸盒进行三维空间的研究,了解三维空间的知识。
2、初步训练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准备:按小组配备:牙膏空盒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拿出纸盒:纸盒平放在桌上占桌面多大面积?我们只要知道纸盒底部的长和宽就行了。如果想要知道纸盒占了多大空间?我们就必须计算出它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1、观察与实验。
①、平方纸盒,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由于我们的视线的局限性,只看到有三个面。
②、在思考时,我们必须要想到看不见的三个面,这就是空进想象。
2、空间想象训练
①、教师用教具正方体,提出以下问题: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块?2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块?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块?
思考建议:
①、想一想,大正方体一共有多少小正方体组成?
②、看到三面,是不是还有三面?
③、利用空间想象,把视线看不到的三种方块也考虑到。
说一说:结果8+12+6+1=27(块)
3、练一练空间想象力
学生看书7页,①、图3中的1、2、3、4、按虚线向一个方向折叠后,是A、B、C、D 哪个图?
②、找出图4中A、B、C三个立方体相应的平面展开图。
③、翻动立方体。
④、填数字练习。
(三)、探索发现
生活中许多物品是立体图形,了解和掌握这些图形,需要具备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训练,人的空进想象能力可以得到提高。
(四)、探索延伸
完成课本8页作业1题、2题。
第三课:有趣的离心现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用玻璃球在盆壁的旋转和水的旋转的实验,了解离心现象。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玻璃球、塑料盆、塑料勺、水碗、塑料水瓶、圆片、硬币、绳子、胶带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过杂技演员舞水瓶吗?在一根绳子的两端,各拴有一个装有水的小水桶,杂技演员手抓绳子中间,用力甩动水桶,使水桶在空中转圈,并不断的加快速度。两桶中的水在空中甩来甩去,水却乖乖留在桶里,竟然没有洒出一滴水!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吗?我们做个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
一、实验一:飞球走壁
①把一个玻璃球放在塑料盆里。
②手端盆边轻轻的晃动,使小球在盆内作圆周运动,逐渐加快晃动速度,使小球恰好在盆壁上飞快的转动。
③、当晃动速度减慢时,小球由盆壁高处慢慢的转到盆底。
④、当晃动塑料盆过快时,小球会从盆壁飞出落地。
思考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小球上升到盆壁运动,而不是在盆底运动?如何解释小球从盆壁飞出落地现象?
二、实验二,旋转的水。
1、把碗放入塑料盆中。
2、向碗里倒入约二分之一的水。
3、把勺伸到碗的水中,由慢到快的搅动碗中的水,使水旋转。当水旋转速度越来越快时,碗里的水会沿着碗壁升起来,随着转动速度加快,一部分的水甩到水盆壁上。当水旋转速度越来越慢时,碗里的水会沿着碗壁回到碗底。
4、把盒内粘硬币的一侧放在桌上,向外移动,此时,你发现牙膏盒平稳的停在桌边保持了平衡。思考问题:
1、实验中,为什么碗中的水会向外运动?
2、碗里旋转地水与实验一中旋转地玻璃球有相同的道理吗?试着说一说。
三、实验三制作一台简易离心仪
1、在透明大塑料瓶中装满水,把5枚1分硬币和5个小塑料圆片放进瓶中,拧紧瓶口,轻轻摇动瓶子,是硬币和塑料片在水中分布均匀。
2、用一根绳子缠绕在瓶子中间并系紧,提起绳子使水平保持平衡,用胶带固定好线绳。
3、手提绳子,提起瓶子,用手拨动瓶子,使瓶子旋转起来。当瓶子慢慢停下来时,注意观察。
4、认真观察,硬币都停留在瓶子什么地方?小塑料片都停留在瓶子什么地方?
三、探索发现
1、杂技演员表演的节目叫水流星,由于小桶和水在空中快速旋转,桶中的水会产生离心现象。
2、飞球走壁实验中,小球在旋转时产生了离心现象,使小球在盆壁上快速旋转,不会掉到盆底。
四、探索延伸
想一想,生活中使用的洗衣机,其中的甩干机是利用什么道理把湿衣服中的水甩出去的?
第四课:生活中的酸性和碱性物质
一、教学目的:
1、通过酸碱性测试小实验,认识生活中常见液体的酸性和碱性。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小组准备:PH试纸、塑料吸管、白醋、橘汁、牛奶、汽水、肥皂水、洗发液、护发素。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大家对酸性物质肯定不陌生,食醋和一些水果含有酸性物质。碱性物质对大家来说可能不如酸性物质那样熟悉,其实大家在生活中也经常见到,如肥皂和清洁剂都含有碱性物质。现在就让我们通过几个小实验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二)学习新课:
1、实验过程一:学习PH试纸的使用
①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边观察边记忆实验的方法。
②实验程序是: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放一张PH试纸。
③用一支塑料吸管吸取少量白醋,将白醋滴到PH试纸上。
④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得到白醋的酸碱性。
观察思考:白醋是酸性物质还是碱性物质?
总结PH试纸的使用方法。
2、实验过程二:
①、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放一张PH试纸。
②、用一支塑料吸管吸取少量待测液体,把它滴到PH试纸上。
③、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得到被测液体的酸碱性。
④、重复上面各项操作。分小组进行测试各种液体。
将测定的结果填写在下表中
PH 酸性
PH碱性 橘汁 牛奶 汽水 肥皂水 护发素 洗发液
思考问题:试着说一说,认识物质的酸碱性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3、分组讨论:
①、人的胃里含有适量的胃酸,他可以帮助消化。如果饮食过量,胃就会分泌出大量的胃酸,造成胃部不良反应。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建议这个人少食用哪些食物?
②、大家可能都被蚊虫叮咬过,蚊虫叮咬后,叮咬处会红肿。这是蚊虫在人体的皮肤内分泌出一种酸性物质,使皮肤痛痒。此时,人们涂抹一些花露水来止痒。如果涂抹一些肥皂水是不是也可以减轻痛痒呢?
③、正常人的头皮及毛发呈酸性,如果使用碱性过大的洗发液时,会引起头皮干燥,头屑增多及毛发变脆、开叉等现象。我们如何正确选择洗发液及护发素呢?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物质的酸碱性,学会了用PH试纸测定液体的酸碱性。
2、明白了认识物质的酸碱性,对正确使用生活中的物品有帮助。
(四)、探索延伸
洗鱼时不小心把鱼胆弄破了,利用厨房内的哪种物质清洗,可以除去鱼胆苦味?(苦味的来源是鱼胆中含有的一种中酸性物质)
第五课:不敲自鸣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共鸣现象及应用。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配备:音叉、收音机、空盒子、玻璃杯、竹筷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音乐会上,优美动听的乐器演奏令人陶醉,有人说,这是很好的利用了声音共鸣的结果。共鸣,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吗?我们做个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
1、活动一,教师讲故事(被磬声吓病的和尚)我们做一个实验研究一下。
①、按课本中的图摆好两个相同的音叉。
②、用橡皮锤敲击音叉A,使其振动发声,然后用手握住音叉使它停止振动。
③、实验观察:听另一个音叉B是否发声。
思考问题:我们并没有敲击音叉B而他发出了声音,这是为什么?
2、活动二,观察共鸣现象
①打开收音机播放歌曲,放在地面上听一听。
②再把收音机放在空盒子上听一听。
实验观察:收音机放在地面上和放在空盒子上,其声音有变化吗?
思考问题:收音机放在空盒子上,声音比放在地面上响亮。这是不是说明了收音机的音乐声引起空盒子里的空气振动使声音加强了,盒子成了收音机的共鸣箱?
3、活动三,共鸣箱
①、用自己的饮水器具作为实验器材。
②、用耳朵贴在茶杯口细听声音。
③、实验观察:听到了些什么声音?
④、思考问题:听到的声音,有的是嗡嗡声,有的是鸣鸣声,有的是沙沙声,这说明我们周围有许多微弱的声音,一般情况下我们感觉不到。茶杯、瓶子等容器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三)探索发现
1、通过三个实验,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共鸣现象。
2、共鸣现象与共振现象是一个道理。
(四)探索延伸
很多乐器都有共鸣箱,说说下面这些乐器的共鸣箱在哪里?
马头琴、二胡、柳琴、低音号、月琴、鼓、扬琴。
第六课:有趣的回声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与信息交流,研究回声的产生及其应用。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镜子、纸筒、手表、雨伞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人站在山顶上,冲着对面的山头大喊一声,喂,你好吗?远处就会有一个声音回应你,喂,你好吗?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声音向外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会像球撞到墙上
一样被弹回来,使声音再传到你的耳朵里。回声其实就是声音的反射。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回声现象的研究(1)
①将镜子放在桌子上,在桌面上用粉笔画一条跟镜面垂直的直线,直线的两边各平放一个纸筒。
②、将一侧纸筒作为送音纸筒,可在纸筒口里放一块机械手表。
③、在另一侧,拿着平放的听音纸筒并慢慢改变其位置收听机械表的声音。④、你听到的声音如何?
思考问题:这个实验是不是说明了,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而产生回声?
2、实验二:声音现象的研究(2)①用两把雨伞按书图架好。
②在右侧伞把的横杆上挂一块机械手表。
③保持安静,把头慢慢凑近左侧伞把横杆位置,调整伞与头的远近位置,你听到了什么? 思考问题:这个问题是不是说明了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声音反射了几次传到了你的耳朵里?
3、回声的应用。
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利用回声解决了很多问题,例如:探测水下物体,石油勘探等等。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与信息交流,我们证明了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因此会产生回声。
2、声音反射原理可以有很多用途。
(四)、探索延伸
在新建的房子里说话可以听到回声,当搬进家具后,我们再说话就听不到回声了,说说其中的道理。
第七课:失重现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探究失重现象,了解一些有关在太空失重的有趣现象。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体重计,大小螺母、橡皮筋、纸杯、绳子。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们做过电梯吗?乘电梯从高楼上下行时,有些人感觉不舒服,这是因为在电梯下降的瞬间人们处于失重状态。
(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体验失重
①、站在体重计上,每个同学做一次。
②、看一下自己的体重,然后快速蹲下。
③、在快速蹲下的同时,观看体重计上的指针发生了什么变化?
思考问题:体重计指针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在哪段过程有失重现象发生?
2、实验二,螺母的失重现象
①、把橡皮筋的中点拴上大螺母,橡皮筋的两端各拴上一个小螺母。将大螺母固定在纸杯
底部正中,小螺母挂在纸杯的边上,使橡皮筋绷紧。②、将纸杯从一米的高度放手,注意观察杯口螺母。③、实验观察:小落幕的运动情况?
思考问题:为什么纸杯下落时,小螺母会被拉入杯内?
3、实验三,太空中的玩具
①、玩杯子接球:把纸杯固定在直尺上,用胶带将乒乓球与线绳一端固定,线绳的另一端系在直尺上,一只手握住尺的一端,突然向上移动尺子,使乒乓球向上飞起,让球正好落杯中,体会短绳、长绳与球落入杯中的难易程度。
②、小组讨论:如果在宇宙飞船中做这个游戏,会出现什么现象?(带着各自的预测,课下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航天知识)
③、玩溜溜球:把线绳缠在溜溜球上,绳子另一端套在手指上,当松开溜溜球时,球会向下运动,当拿绳子的手猛然向上一拉,他又会向上运动。
④、思考:如果宇航员在太空中玩溜溜球,会是什么情景?设想一下。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物体在向地面突然落下时会产生失重现象。
2、在失重的状态下,地球上的许多事物会发生变化。
(四)探索延伸
1、研究一下,跳伞员背的伞包和武器很重,当跳下飞机后,伞包还没有打开时,伞兵这时并不感到伞包重,这是为什么?
2、在太空中生活,总是那么令人向往。讨论一下,宇航员在太空中的行走、吃饭、喝水等与地球上有什么不同?
第八课:统计规律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橘子瓣数和人身高的研究,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寻找规律。
2、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橘子,果盘,健康卡片,记录表,统计图。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数一数,一个橘子有多少瓣?测一测,自己的身体有多高?这些问题都非常简单。如果面对的橘子和人数量很多,如何回答:“多少个瓣的橘子占多数?”“身体多高的人占多数?” 解答这样的问题会不会有规律可循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1、实验一,橘子的瓣数
①、分小组实验(10人一组)每人剥一个橘子,保持橘子瓣的完整。
②、数一数橘子瓣的数量,把结果记录下来。
③、小组长统计组内相同橘子瓣的人数。
④、汇报本组统计情况,全班完成“全班橘子瓣数”统计图表。人数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瓣数
思考问题:全班的橘子中,多少瓣数的橘子多?你能说出大多数橘子里面是多少瓣吗?
2、实验二,人的身高
①、分小组测量每个人你的身高,记录下来。
②、完成下表填写。
身高 1.26以下 1.41 1.45 1.61 1.65
人数
身高
1.26 1.30 1.46 1.50 1.66 1.70 人数
身高 1.31 1.35
1.51 1.55 1.70以上 人数
③、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由教师描绘出一条曲线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描点、连线的方法,并观察曲线的特性。
④、思考:说一说,曲线像什么?曲线最高的部分代表什么?低处又代表什么?
(三)、探索发现
一个橘子或一个人的数据,无法表明橘子或人群的规律,随着统计的数据增加,就逐步显现出规律来。
(两头少,中间多的情况,普遍存在于自然与社会现实中。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做正态分布。)
(四)探索延伸
1、课余时间,统计一下全班同学的手长或脚长,看看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正态分布规律。
2、服装厂生产裤子的时候,中号、大号、小号各做一样多吗?说说理由。
第九课:远离香烟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烟雾环境生存实验,使学生目睹香烟中有有害物质的事实,增强自觉抵御香烟的诱惑而远离香烟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究意识。
二、教学准备:锥形瓶、胶塞、玻璃管、胶管、洗耳球、金鱼、香烟、火柴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吸烟有害健康,这是香烟上的广告语,同学们,世界上每10秒就有1人因吸烟丧命!我们要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自觉抵制香烟的诱惑,远离香烟!
(二)活动过程
1、小金鱼的对照试验
①、把两只小金鱼分别放入两个有水的锥形瓶里,②、安装好实验装置。
③、在玻璃管上端接上胶管,胶管的另一端插入香烟。
④、在玻璃罐的另一端接入洗耳球。
⑤、用洗耳球代替人吸烟,连续吸两支香烟。
⑥、观察水中烟雾对小金鱼的影响。
⑦、吸完2支香烟后,小金鱼游动变得迟缓,濒临死亡。
⑧、迅速把濒临死亡的小金鱼捞出,放入另一瓶中,过一会儿你看到了什么?
2、了解香烟中的有害成分
①、烟草燃烧所产生的烟雾中,已鉴定出来的化学成分就达4200多种。
②、煤焦油——含有多种致癌和促癌物质,它是威胁人体健康的罪魁祸首。
③、烟碱——即尼古丁。尼古丁从吸入身体,到传至大脑仅需7—10秒钟,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④、一氧化碳——是烟草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当进入人体后,人就感到头昏眼花,四肢无力,全身不适,使心血管系统受损,使心脏病患者病情恶化。
3、惊人的数据
①、目前,世界上约有11亿吸烟者,每天还有8——10万年轻人成为长期烟民。
②、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20年,全球吸烟者将达16亿。现在每年约有400万人死于烟草制品,到2020年,将增加到1000万人。
③、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和消费国,我国烟民有3.2亿,占世界烟民的25%,比美国人口还多。
④、我国被动吸烟的人数也十分惊人,吸烟已成为一个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公害。
⑤、我们青少年处于身体发育期,更不应该沾染吸烟的坏习惯,若从小吸烟,将会损失大约22年的正常寿命。
4、从我做起,抵御香烟的诱惑,远离香烟。
1、随时警示自己,不要接触香烟,树立良好的学生形象。
2、向周边的人宣传吸烟的危害性,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
3、搜集有关吸烟有害健康的材料,办一期板报。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吸烟的危害。
2、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不要接触香烟,树立良好的学生形象。
(四)探索延伸
搜集有关世界无烟日的资料,近一步了解世界无烟日。
第十课:数据的处理与应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进行有关实验,计算,烟碱搜集数据的数学方法及应用。
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判断能力。
二、教学准备:搜集处理数据方面的资料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媛媛住的楼下有一排电线杆。他站在六层楼的窗口看电线杆的顶端,眼光要向下。站在五楼的窗口看电线杆的顶端,眼光要向上。每层楼大约有3米高,你帮他算一下电线杆有多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解决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实验
一、计算数据的平均值(均数法)
日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温度19 20 22 18 17 19 18 15 12 13
要求:求出10月中旬上午10点的平均气温
①、将10天的气温数据相加,再除以10.②、得数即为均数。
③、小结:均数就是平均数,即数值平均。均数等于所有项目中数据的总和除以项目总数。
2、实验二,估算数据的平均值(众数法)
①、有关数据,某汽车在行程中,烟碱人员每百公里测一次耗油量,随机选其中8 次数值如下表:
次序
耗油(升)6.2 7
6.2
6.2
6.3
6.2
5.8
②、要求:不用计算,快速说出该汽车百公里耗油的平均值。③、观察:8个数值有什么特点?哪个数字反复出现?
(众数,在一系列数据中重复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叫众数。)
3、实验三,估算数据的平均值(中数法)
①、花园的花开了,随机抽取其中9株,开花的朵数分别是: 株次1 花数25 23 28 24 26 27 20 22 21
要求:快速求出花园开花朵数的平均值。
②、将9个数值从小到大排列。20、21、22、23、24、25、26、27、28 ③、找出中间位置数是24.。
小结:中数:就是指一系列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就叫中数(也称中位数)。
思考问题:练一练:有一列数据:87、82、74、90、89、75、88、86。它的中数和它的平均值各是多少?
(三)探索发现
我们进行了三项实验活动,知道了怎样计算平均值和估算平均值。
(四)探索延伸
1、有一群人,要估算一下有多少,你应用什么办法?
2、要估算一片森林有多少棵树,你有什么方法?
第十一课:你算的数字有多大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在棋盘上放麦粒等活动,研究等比数列问题。
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准备:画好一张8X8=64格计数统计表、计算器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讲故事:相传古印度有一个人发明了一种游戏棋,棋盘共64格,玩起来新奇、有趣。他把这种棋献给了国王。国王十分高兴,便下令奖赏献棋人。这个人只要求在他的这个棋盘上第一个格子里放一粒小麦,第二个格子里放2粒小麦,第三个格子里放4粒小麦„„放满64个格子,你们猜,结果怎样?
(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1、探索活动一
①在一张纸上绘制一张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表格。
②、在表格里进行放麦粒模拟实验。(提示:随着数字的增大,可以使用计算器。)
思考问题:实验进行到第三行了,你有什么体会?
2、探索活动二 折纸的高度
①、一张A4的白纸(厚0.01厘米),将它对折、再对折、再对折„„一共对折30次,然后,你能测量它的高度吗?
②、几次就折不动了
③、你能换算出它的高度(千米)吗?
④、看一看,他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比较,谁高?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
2、查资料得知,有些病菌繁殖也是按等比数列进行的。如果病菌得不到及时控制,就对人类造成危害。
(四)探索延伸
读课本52页故事,想一想,这个协议能签吗?为什么?
第十二课:用平面图形做成球体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粘合正六边形和正五边形纸片,了解有平面图形到拱形曲面的过程。
2、了解整个球体的缝制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剪刀、胶水、复印图
5、足球。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踢足球,但是你知道吗,缝制一个足球需要多少块正五边形的皮子?它又是怎样由平面的皮块缝制成球体的?黑皮块和白皮块各有多少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
1、活动一,足球面上的知识。
①、认识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白皮块是正六边形,黑皮块是正五边形)
②、观察足球面上黑皮块与白块的关系。
③、每块黑皮块的五条边与白皮块相连,每块白皮块的三条边与黑皮块相连。
④、通过黑皮块计算足球上白皮块的数量。
⑤、拿足球验证计算结果。
2、活动二,怎样由平面的黑皮块缝制成一个球体?
①、用白纸描下课本图5的AB图形。
②、把A图的五个白色六边形的下端开口处粘接。
③、把B图五边形周长的白色粘连处向下折,涂抹胶水。
④、将黑色五边形对准A图的空口处,仔细粘好。
⑤、稍干后,整理成凸起的拱形曲面。
思考问题:
我们把一个由32 块黑白皮组成的足球,按图示将缝合的线拆开,展现在面前的是什么?如果足球皮块都是用正六边形,能缝合成球体吗?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两种正多边形图案。
2、了解了平面与曲面之间的关系。
(四)探索延伸
实际操作:用纸把课本57页的图描下来,试着做一做,能不能粘成一个12个面的立方体?
第十三课:地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和阅读减灾的信息资料,研究地震的成因和减灾的方法。
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准备:不同颜色的毛巾,地震模拟沙盘、一次性木筷2支。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大地震„„地震给当地民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和损失。我们来看真些图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画)
(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1、活动一学习信息小资料。
①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地核)。
②、地壳:地球的固体外壳,平均厚度17千米,由一层层岩石构成。地壳越深,压力越大,温度越高。地壳是在不断运动的,地壳的猛烈运动就是地震。(提示:随着数字的增大,可以使用计算器。)
思考问题:实验进行到第三行了,你有什么体会?
2、探索活动二,地震探讨(1)
①、把四条不同颜色的毛巾叠放在桌上,当做水平的岩层。两手按在岩层上,把它慢慢向中间挤压。
②、实验观察,毛巾出现了什么现象?
③、思考问题:这是不是证明了,岩层在受到巨大的挤压时会发生褶皱?
3、探索活动三
地震探讨(2)
①、教师用两手握住2支一次性木筷的两端,用力将木块压弯,继续用力,直到木筷被折断。
②、实验观察:当木筷被折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想一想,拿木筷的手有什么感觉?
③、思考问题:这是不是证明了岩层褶皱厉害了就可能断裂,断裂时产生振动,形成了地震?
4、探索活动三地震探讨(3)小组实验
①、布置沙盘。
②、用小木棍在扳子下敲击。
③、在板子下垫上几本书后,再用同样的力敲击几下板子底下的书。
实验观察:两次敲击,观察沙子上小玩具倾倒的程度,哪种敲击方式小玩具倾倒的程度大?说明什么问题?
思考问题:实验说明,地震震源越浅引起的危害越大。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地震产生的原因是: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发生褶皱、断裂而产生振动,形成了地震。
2、查资料得知,地震的产生还有陆地板块移动发生碰撞或火山喷发等原因。
(四)探索延伸
读课本62页图画,想一想,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谈谈这些做法的道理?
第十四课:希望发明法
一、教学目标:
1、研究身边的物品,分析发明它的过程并找出发明的特点。
2、实践希望发明技法的发明活动。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搜集运用希望发明技法相关物品的信息。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希望是创造发明的起点。传说鲁班的木工手艺非常好,很多人都请他做木工活。他风里来雨里去,十分辛苦。他的妻子想:这样日晒雨淋的,生了病可怎么办?应该有一个遮阳避雨的东西才好。于是,鲁班的妻子发明了伞。
(二)学习新课
1、活动一,查阅信息,了解希望发明法。
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帕斯卡的计算器;张衡发明地动仪。
②、思考问题:很多发明都是在希望的基础上萌发和实现的,应用希望法的发明活动,都是从无到有的发明,根本问题时要提出希望。对此,你有什么希望,说一说。
2、活动二,探索希望发明技法的发明规律
①、飞机的发明——希望“飞人”——希望“嫦娥奔月”——希望“扑翼机”。②、高压锅的发明——?——?
③、家用冰箱的发明——?——?
④、思考问题:希望法的发明规律是不是在于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你对身边哪些事物有新的追求?说说看。
3、活动三,希望发明活动的体验
①、对圆珠笔的希望:希望能写出多种颜色的字;希望能长期继续使用;希望写的字要粗就粗,要细就细;
②、请你从学习、生活中提出3个对某种物品的希望和设想。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希望是发明的萌芽,是实现发明的基础。
2、应用希望法的发明活动,都是从无到有的发明。
(四)探索延伸
希望发明技法在我们的学习与工作中也要很好的应用。如果写一个课余读书计划,就需要我们将希望读什么书、怎样读书等内容列举出来。
第五篇: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
本学段课程标准主要目标:
教材总目标:修订后的教材内容以学生实验为主体。教材通过科学小实验(兼顾课题研究、动手实践、思维训练等内容),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基本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研究,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具备初步的创新思维,逐步形成科学的思想和态度,在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升华,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1.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2.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的基本方法,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3.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4.初步形成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材分析
《发现与探索》是天津市课程改革体系中的教材,新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目前教学虽然也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仍停留在“传道授业”这一传统的立场上,所以在教学行为上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或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
“发现与探索”的许多内容与小学中的“科学”内容相近,不要将此课上成“科学”课。“科学”课教学的首要目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发现与探索”中的学科知识只是学生形成能力、习得方法、形成价值观的载体,“学科知识”非教材重点的追求目标,目标重点是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方法和科学素养。
第一课:连通器
3月2日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观察,研究连通器内水面保持同一高度的现象。
2、初步了解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漏斗、胶管、玻璃管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指导看图,这里有两把茶壶,你们观察一下有什么不同?对了,壶的容积一样,B壶的壶嘴短了些,如果我们用来装水,装的水还一样多吗?其中有什么道理呢?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认识连通器
①按书图组装连通器。
②在漏斗中注一些水。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一样高吗?
③、试着把玻璃管抬高或降低些。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发生了哪些变化?水面还一样高吗?
思考:连通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连通器内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2、实验二,连通器的原理,①、教师出示连通器,向A容器里注水,水量达到A容器的四分之三时停止注水。
②当水流动时,观察A、B、C容器水面现象。③打开连通器开关D,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思考:①、这是不是进一步证明了连通器内的液面总是一样高?
②、打开开关D后,为什么会喷出液体?根据这个道理,请你解释山上泉水涌出的道理。
讨论:现在我们再来讨论本课开始的问题,两把壶装的水一样多吗?试着说说它的道理。
3、实验 3:实验设计。
①设计题目:一条水渠与一条公路交叉,不架桥且能使车辆正常行驶,怎样让水流过去呢?请画出设计图。
②提示:运用连通器的原理进行设计。
(三)、探索发现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连通器的原理,连通器内同一种液体的液面总是一样高。
(四)、探索延伸
在房屋装修安装护墙板时,人们为了让室内护墙板同样高,装修工人往往用一根装上水的透明塑料管来完成测定工作。你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
教学反思
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第二课:走进三维空间
3月9日
一、教学目的:
1、用长方体纸盒进行三维空间的研究,了解三维空间的知识。
2、初步训练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准备:按小组配备:牙膏空盒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拿出纸盒:纸盒平放在桌上占桌面多大面积?我们只要知道纸盒底部的长和宽就行了。如果想要知道纸盒占了多大空间?我们就必须计算出它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1、观察与实验。
①、平方纸盒,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由于我们的视线的局限性,只看到有三个面。
②、在思考时,我们必须要想到看不见的三个面,这就是空进想象。
2、空间想象训练
①、教师用教具正方体,提出以下问题: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块?2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块?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块?
思考建议:
①、想一想,大正方体一共有多少小正方体组成?
②、看到三面,是不是还有三面?
③、利用空间想象,把视线看不到的三种方块也考虑到。
说一说:结果8+12+6+1=27(块)
3、练一练空间想象力
学生看书7页,①、图3中的1、2、3、4、按虚线向一个方向折叠后,是A、B、C、D 哪个图?
②、找出图4中A、B、C三个立方体相应的平面展开图。
③、翻动立方体。
④、填数字练习。
(三)、探索发现
生活中许多物品是立体图形,了解和掌握这些图形,需要具备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训练,人的空进想象能力可以得到提高。
(四)、探索延伸 完成课本8页作业1题、2题。教学反思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第三课:有趣的离心现象
3月16日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用玻璃球在盆壁的旋转和水的旋转的实验,了解离心现象。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玻璃球、塑料盆、塑料勺、水碗、塑料水瓶、圆片、硬币、绳子、胶带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过杂技演员舞水瓶吗?在一根绳子的两端,各拴有一个装有水的小水桶,杂技演员手抓绳子中间,用力甩动水桶,使水桶在空中转圈,并不断的加快速度。两桶中的水在空中甩来甩去,水却乖乖留在桶里,竟然没有洒出一滴水!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做个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
一、实验一:飞球走壁
①把一个玻璃球放在塑料盆里。
②手端盆边轻轻的晃动,使小球在盆内作圆周运动,逐渐加快晃动速度,使小球恰好在盆壁上飞快的转动。
③、当晃动速度减慢时,小球由盆壁高处慢慢的转到盆底。
④、当晃动塑料盆过快时,小球会从盆壁飞出落地。
思考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小球上升到盆壁运动,而不是在盆底运动?如何解释小球从盆壁飞出落地现象?
二、实验二,旋转的水。
1、把碗放入塑料盆中。
2、向碗里倒入约二分之一的水。
3、把勺伸到碗的水中,由慢到快的搅动碗中的水,使水旋转。当水旋转速度越来越快时,碗里的水会沿着碗壁升起来,随着转动速度加快,一部分的水甩到水盆壁上。当水旋转速度越来越慢时,碗里的水会沿着碗壁回到碗底。
4、把盒内粘硬币的一侧放在桌上,向外移动,此时,你发现牙膏盒平稳的停在桌边保持了平衡。
思考问题:
1、实验中,为什么碗中的水会向外运动?
2、碗里旋转地水与实验一中旋转地玻璃球有相同的道理吗?试着说一说。
三、实验三制作一台简易离心仪
1、在透明大塑料瓶中装满水,把5枚1分硬币和5个小塑料圆片放进瓶中,拧紧瓶口,轻轻摇动瓶子,是硬币和塑料片在水中分布均匀。
2、用一根绳子缠绕在瓶子中间并系紧,提起绳子使水平保持平衡,用胶带固定好线绳。
3、手提绳子,提起瓶子,用手拨动瓶子,使瓶子旋转起来。当瓶子慢慢停下来时,注意观察。
4、认真观察,硬币都停留在瓶子什么地方?小塑料片都停留在瓶子什么地方?
三、探索发现
1、杂技演员表演的节目叫水流星,由于小桶和水在空中快速旋转,桶中的水会产生离心现象。
2、飞球走壁实验中,小球在旋转时产生了离心现象,使小球在盆壁上快速旋转,不会掉到盆底。
四、探索延伸
想一想,生活中使用的洗衣机,其中的甩干机是利用什么道理把湿衣服中的水甩出去的?
教学反思
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第四课:生活中的酸性和碱性物质
3月23日
一、教学目的:
1、通过酸碱性测试小实验,认识生活中常见液体的酸性和碱性。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小组准备:PH试纸、塑料吸管、白醋、橘汁、牛奶、汽水、肥皂水、洗发液、护发素。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大家对酸性物质肯定不陌生,食醋和一些水果含有酸性物质。碱性物质对大家来说可能不如酸性物质那样熟悉,其实大家在生活中也经常见到,如肥皂和清洁剂都含有碱性物质。现在就让我们通过几个小实验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二)学习新课:
1、实验过程一:学习PH试纸的使用 ①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边观察边记忆实验的方法。
②实验程序是: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放一张PH试纸。
③用一支塑料吸管吸取少量白醋,将白醋滴到PH试纸上。
④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得到白醋的酸碱性。
观察思考:白醋是酸性物质还是碱性物质?
总结PH试纸的使用方法。
2、实验过程二:
①、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放一张PH试纸。
②、用一支塑料吸管吸取少量待测液体,把它滴到PH试纸上。
③、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得到被测液体的酸碱性。
④、重复上面各项操作。分小组进行测试各种液体。
将测定的结果填写在下表中 PH 酸性 PH碱性 橘汁 牛奶 汽水 肥皂水 护发素 洗发液
思考问题:试着说一说,认识物质的酸碱性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3、分组讨论:
①、人的胃里含有适量的胃酸,他可以帮助消化。如果饮食过量,胃就会分泌出大量的胃酸,造成胃部不良反应。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建议这个人少食用哪些食物?
②、大家可能都被蚊虫叮咬过,蚊虫叮咬后,叮咬处会红肿。这是蚊虫在人体的皮肤内分泌出一种酸性物质,使皮肤痛痒。此时,人们涂抹一些花露水来止痒。如果涂抹一些肥皂水是不是也可以减轻痛痒呢?
③、正常人的头皮及毛发呈酸性,如果使用碱性过大的洗发液时,会引起头皮干燥,头屑增多及毛发变脆、开叉等现象。我们如何正确选择洗发液及护发素呢?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物质的酸碱性,学会了用PH试纸测定液体的酸碱性。
2、明白了认识物质的酸碱性,对正确使用生活中的物品有帮助。
(四)、探索延伸
洗鱼时不小心把鱼胆弄破了,利用厨房内的哪种物质清洗,可以除去鱼胆苦味?(苦味的来源是鱼胆中含有的一种中酸性物质)
教学反思
平时做到观察、引导,捕捉最佳的契机,推波助澜,激发并保持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第五课:不敲自鸣
3月30日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共鸣现象及应用。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配备:音叉、收音机、空盒子、玻璃杯、竹筷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音乐会上,优美动听的乐器演奏令人陶醉,有人说,这是很好的利用了声音共鸣的结果。共鸣,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吗?我们做个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
1、活动一,教师讲故事(被磬声吓病的和尚)我们做一个实验研究一下。
①、按课本中的图摆好两个相同的音叉。
②、用橡皮锤敲击音叉A,使其振动发声,然后用手握住音叉使它停止振动。
③、实验观察:听另一个音叉B是否发声。
思考问题:我们并没有敲击音叉B而他发出了声音,这是为什么?
2、活动二,观察共鸣现象
①打开收音机播放歌曲,放在地面上听一听。
②再把收音机放在空盒子上听一听。
实验观察:收音机放在地面上和放在空盒子上,其声音有变化吗?
思考问题:收音机放在空盒子上,声音比放在地面上响亮。这是不是说明了收音机的音乐声引起空盒子里的空气振动使声音加强了,盒子成了收音机的共鸣箱?
3、活动三,共鸣箱
①、用自己的饮水器具作为实验器材。
②、用耳朵贴在茶杯口细听声音。③、实验观察:听到了些什么声音?
④、思考问题:听到的声音,有的是嗡嗡声,有的是鸣鸣声,有的是沙沙声,这说明我们周围有许多微弱的声音,一般情况下我们感觉不到。茶杯、瓶子等容器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三)探索发现
1、通过三个实验,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共鸣现象。
2、共鸣现象与共振现象是一个道理。
(四)探索延伸
很多乐器都有共鸣箱,说说下面这些乐器的共鸣箱在哪里? 马头琴、二胡、柳琴、低音号、月琴、鼓、扬琴。教学反思
给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舞和鞭策,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
第六课:有趣的回声
4月6日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与信息交流,研究回声的产生及其应用。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镜子、纸筒、手表、雨伞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人站在山顶上,冲着对面的山头大喊一声,喂,你好吗?远处就会有一个声音回应你,喂,你好吗?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声音向外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会像球撞到墙上一样被弹回来,使声音再传到你的耳朵里。回声其实就是声音的反射。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回声现象的研究(1)
①将镜子放在桌子上,在桌面上用粉笔画一条跟镜面垂直的直线,直线的两边各平放一个纸筒。
②、将一侧纸筒作为送音纸筒,可在纸筒口里放一块机械手表。
③、在另一侧,拿着平放的听音纸筒并慢慢改变其位置收听机械表的声音。④、你听到的声音如何?
思考问题:这个实验是不是说明了,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而产生回声?
2、实验二:声音现象的研究(2)①用两把雨伞按书图架好。
②在右侧伞把的横杆上挂一块机械手表。
③保持安静,把头慢慢凑近左侧伞把横杆位置,调整伞与头的远近位置,你听到了什么?
思考问题:这个问题是不是说明了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声音反射了几次传到了你的耳朵里?
3、回声的应用。
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利用回声解决了很多问题,例如:探测水下物体,石油勘探等等。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与信息交流,我们证明了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因此会产生回声。
2、声音反射原理可以有很多用途。
(四)、探索延伸
在新建的房子里说话可以听到回声,当搬进家具后,我们再说话就听不到回声了,说说其中的道理。
第七课:失重现象 教学反思
当学生有不正当行为时,我在不伤害学生的前提下,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他们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七课:失重现象
4月13日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探究失重现象,了解一些有关在太空失重的有趣现象。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体重计,大小螺母、橡皮筋、纸杯、绳子。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们做过电梯吗?乘电梯从高楼上下行时,有些人感觉不舒服,这是因为在电梯下降的瞬间人们处于失重状态。
(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体验失重
①、站在体重计上,每个同学做一次。
②、看一下自己的体重,然后快速蹲下。
③、在快速蹲下的同时,观看体重计上的指针发生了什么变化? 思考问题:体重计指针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在哪段过程有失重现象发生?
2、实验二,螺母的失重现象
①、把橡皮筋的中点拴上大螺母,橡皮筋的两端各拴上一个小螺母。将大螺母固定在纸杯底部正中,小螺母挂在纸杯的边上,使橡皮筋绷紧。
②、将纸杯从一米的高度放手,注意观察杯口螺母。③、实验观察:小落幕的运动情况?
思考问题:为什么纸杯下落时,小螺母会被拉入杯内?
3、实验三,太空中的玩具
①、玩杯子接球:把纸杯固定在直尺上,用胶带将乒乓球与线绳一端固定,线绳的另一端系在直尺上,一只手握住尺的一端,突然向上移动尺子,使乒乓球向上飞起,让球正好落杯中,体会短绳、长绳与球落入杯中的难易程度。
②、小组讨论:如果在宇宙飞船中做这个游戏,会出现什么现象?(带着各自的预测,课下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航天知识)
③、玩溜溜球:把线绳缠在溜溜球上,绳子另一端套在手指上,当松开溜溜球时,球会向下运动,当拿绳子的手猛然向上一拉,他又会向上运动。
④、思考:如果宇航员在太空中玩溜溜球,会是什么情景?设想一下。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物体在向地面突然落下时会产生失重现象。
2、在失重的状态下,地球上的许多事物会发生变化。
(四)探索延伸
1、研究一下,跳伞员背的伞包和武器很重,当跳下飞机后,伞包还没有打开时,伞兵这时并不感到伞包重,这是为什么?
2、在太空中生活,总是那么令人向往。讨论一下,宇航员在太空中的行走、吃饭、喝水等与地球上有什么不同?
教学反思
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在教学形式上:我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第八课:统计规律
4月20日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橘子瓣数和人身高的研究,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寻找规律。
2、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橘子,果盘,健康卡片,记录表,统计图。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数一数,一个橘子有多少瓣?测一测,自己的身体有多高?这些问题都非常简单。如果面对的橘子和人数量很多,如何回答:“多少个瓣的橘子占多数?”“身体多高的人占多数?”
解答这样的问题会不会有规律可循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1、实验一,橘子的瓣数
①、分小组实验(10人一组)每人剥一个橘子,保持橘子瓣的完整。
②、数一数橘子瓣的数量,把结果记录下来。
③、小组长统计组内相同橘子瓣的人数。
④、汇报本组统计情况,全班完成“全班橘子瓣数”统计图表。人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瓣数
思考问题:全班的橘子中,多少瓣数的橘子多?你能说出大多数橘子里面是多少瓣吗?
2、实验二,人的身高
①、分小组测量每个人你的身高,记录下来。
②、完成下表填写。
身高 1.26以下 1.41 1.45 1.61 1.65 人数
身高 1.26 1.30 1.46 1.50 1.66 1.70 人数 身高 1.31 1.35 1.51 1.55 1.70以上 人数
③、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由教师描绘出一条曲线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描点、连线的方法,并观察曲线的特性。
④、思考:说一说,曲线像什么?曲线最高的部分代表什么?低处又代表什么?
(三)、探索发现
一个橘子或一个人的数据,无法表明橘子或人群的规律,随着统计的数据增加,就逐步显现出规律来。
(两头少,中间多的情况,普遍存在于自然与社会现实中。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做正态分布。)
(四)探索延伸
1、课余时间,统计一下全班同学的手长或脚长,看看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正态分布规律。
2、服装厂生产裤子的时候,中号、大号、小号各做一样多吗?说说理由。
第九课:远离香烟
4月27日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烟雾环境生存实验,使学生目睹香烟中有有害物质的事实,增强自觉抵御香烟的诱惑而远离香烟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究意识。
二、教学准备:锥形瓶、胶塞、玻璃管、胶管、洗耳球、金鱼、香烟、火柴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吸烟有害健康,这是香烟上的广告语,同学们,世界上每10秒就有1人因吸烟丧命!我们要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自觉抵制香烟的诱惑,远离香烟!
(二)活动过程
1、小金鱼的对照试验
①、把两只小金鱼分别放入两个有水的锥形瓶里,②、安装好实验装置。
③、在玻璃管上端接上胶管,胶管的另一端插入香烟。
④、在玻璃罐的另一端接入洗耳球。
⑤、用洗耳球代替人吸烟,连续吸两支香烟。
⑥、观察水中烟雾对小金鱼的影响。
⑦、吸完2支香烟后,小金鱼游动变得迟缓,濒临死亡。
⑧、迅速把濒临死亡的小金鱼捞出,放入另一瓶中,过一会儿你看到了什么?
2、了解香烟中的有害成分
①、烟草燃烧所产生的烟雾中,已鉴定出来的化学成分就达4200多种。
②、煤焦油——含有多种致癌和促癌物质,它是威胁人体健康的罪魁祸首。
③、烟碱——即尼古丁。尼古丁从吸入身体,到传至大脑仅需7—10秒钟,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④、一氧化碳——是烟草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当进入人体后,人就感到头昏眼花,四肢无力,全身不适,使心血管系统受损,使心脏病患者病情恶化。
3、惊人的数据 ①、目前,世界上约有11亿吸烟者,每天还有8——10万年轻人成为长期烟民。
②、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20年,全球吸烟者将达16亿。现在每年约有400万人死于烟草制品,到2020年,将增加到1000万人。
③、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和消费国,我国烟民有3.2亿,占世界烟民的25%,比美国人口还多。
④、我国被动吸烟的人数也十分惊人,吸烟已成为一个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公害。
⑤、我们青少年处于身体发育期,更不应该沾染吸烟的坏习惯,若从小吸烟,将会损失大约22年的正常寿命。
4、从我做起,抵御香烟的诱惑,远离香烟。
1、随时警示自己,不要接触香烟,树立良好的学生形象。
2、向周边的人宣传吸烟的危害性,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
3、搜集有关吸烟有害健康的材料,办一期板报。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吸烟的危害。
2、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不要接触香烟,树立良好的学生形象。
(四)探索延伸
搜集有关世界无烟日的资料,近一步了解世界无烟日。教学反思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关注的重点放在向学生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
第十课:数据的处理与应用
5月4日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进行有关实验,计算,烟碱搜集数据的数学方法及应用。
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判断能力。
二、教学准备:搜集处理数据方面的资料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媛媛住的楼下有一排电线杆。他站在六层楼的窗口看电线杆的顶端,眼光要向下。站在五楼的窗口看电线杆的顶端,眼光要向上。每层楼大约有3米高,你帮他算一下电线杆有多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解决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实验
一、计算数据的平均值(均数法)
日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温度19 20 22 18 17 19 18 15 12 13 要求:求出10月中旬上午10点的平均气温
①、将10天的气温数据相加,再除以10.②、得数即为均数。
③、小结:均数就是平均数,即数值平均。均数等于所有项目中数据的总和除以项目总数。
2、实验二,估算数据的平均值(众数法)①、有关数据,某汽车在行程中,烟碱人员每百公里测一次耗油量,随机选其中8 次数值如下表:
次序 1 2 3 4 5 6 7 8 耗油(升)6.2 7 6.2 6 6.2 6.3 6.2 5.8 ②、要求:不用计算,快速说出该汽车百公里耗油的平均值。③、观察:8个数值有什么特点?哪个数字反复出现?
(众数,在一系列数据中重复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叫众数。)
3、实验三,估算数据的平均值(中数法)
①、花园的花开了,随机抽取其中9株,开花的朵数分别是: 株次1 2 3 4 5 6 7 8 9 花数25 23 28 24 26 27 20 22 21 要求:快速求出花园开花朵数的平均值。
②、将9个数值从小到大排列。20、21、22、23、24、25、26、27、28 ③、找出中间位置数是24.。
小结:中数:就是指一系列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就叫中数(也称中位数)。
思考问题:练一练:有一列数据:87、82、74、90、89、75、88、86。它的中数和它的平均值各是多少?
(三)探索发现
我们进行了三项实验活动,知道了怎样计算平均值和估算平均值。
(四)探索延伸
1、有一群人,要估算一下有多少,你应用什么办法?
2、要估算一片森林有多少棵树,你有什么方法?
第十一课:你算的数字有多大
5月11日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在棋盘上放麦粒等活动,研究等比数列问题。
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准备:画好一张8X8=64格计数统计表、计算器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讲故事:相传古印度有一个人发明了一种游戏棋,棋盘共64格,玩起来新奇、有趣。他把这种棋献给了国王。国王十分高兴,便下令奖赏献棋人。这个人只要求在他的这个棋盘上第一个格子里放一粒小麦,第二个格子里放2粒小麦,第三个格子里放4粒小麦„„放满64个格子,你们猜,结果怎样?
(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1、探索活动一
①在一张纸上绘制一张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表格。
②、在表格里进行放麦粒模拟实验。(提示:随着数字的增大,可以使用计算器。)
思考问题:实验进行到第三行了,你有什么体会?
2、探索活动二 折纸的高度
①、一张A4的白纸(厚0.01厘米),将它对折、再对折、再对折„„一共对折30次,然后,你能测量它的高度吗?
②、几次就折不动了 ③、你能换算出它的高度(千米)吗?
④、看一看,他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比较,谁高?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
2、查资料得知,有些病菌繁殖也是按等比数列进行的。如果病菌得不到及时控制,就对人类造成危害。
(四)探索延伸
读课本52页故事,想一想,这个协议能签吗?为什么? 教学反思
应由单向或双向的信息交流向立体式信息交流转变,要把学生的个体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主体。
第十二课:用平面图形做成球体
5月18日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粘合正六边形和正五边形纸片,了解有平面图形到拱形曲面的过程。
2、了解整个球体的缝制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剪刀、胶水、复印图
5、足球。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踢足球,但是你知道吗,缝制一个足球需要多少块正五边形的皮子?它又是怎样由平面的皮块缝制成球体的?黑皮块和白皮块各有多少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
1、活动一,足球面上的知识。
①、认识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白皮块是正六边形,黑皮块是正五边形)
②、观察足球面上黑皮块与白块的关系。
③、每块黑皮块的五条边与白皮块相连,每块白皮块的三条边与黑皮块相连。
④、通过黑皮块计算足球上白皮块的数量。
⑤、拿足球验证计算结果。
2、活动二,怎样由平面的黑皮块缝制成一个球体?
①、用白纸描下课本图5的AB图形。
②、把A图的五个白色六边形的下端开口处粘接。③、把B图五边形周长的白色粘连处向下折,涂抹胶水。
④、将黑色五边形对准A图的空口处,仔细粘好。
⑤、稍干后,整理成凸起的拱形曲面。
思考问题:
我们把一个由32 块黑白皮组成的足球,按图示将缝合的线拆开,展现在面前的是什么?如果足球皮块都是用正六边形,能缝合成球体吗?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两种正多边形图案。
2、了解了平面与曲面之间的关系。
(四)探索延伸
实际操作:用纸把课本57页的图描下来,试着做一做,能不能粘成一个12个面的立方体?
教学反思
教学不仅是获取知识与技能,更要学会获取,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个性的解放与发展。有了这样的理念,我不满足于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而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促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第十三课:地震
5月25日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和阅读减灾的信息资料,研究地震的成因和减灾的方法。
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准备:不同颜色的毛巾,地震模拟沙盘、一次性木筷2支。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大地震„„地震给当地民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和损失。我们来看真些图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画)
(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1、活动一学习信息小资料。
①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地核)。②、地壳:地球的固体外壳,平均厚度17千米,由一层层岩石构成。地壳越深,压力越大,温度越高。地壳是在不断运动的,地壳的猛烈运动就是地震。(提示:随着数字的增大,可以使用计算器。)
思考问题:实验进行到第三行了,你有什么体会?
2、探索活动二,地震探讨(1)
①、把四条不同颜色的毛巾叠放在桌上,当做水平的岩层。两手按在岩层上,把它慢慢向中间挤压。
②、实验观察,毛巾出现了什么现象?
③、思考问题:这是不是证明了,岩层在受到巨大的挤压时会发生褶皱?
3、探索活动三 地震探讨(2)
①、教师用两手握住2支一次性木筷的两端,用力将木块压弯,继续用力,直到木筷被折断。
②、实验观察:当木筷被折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想一想,拿木筷的手有什么感觉?
③、思考问题:这是不是证明了岩层褶皱厉害了就可能断裂,断裂时产生振动,形成了地震?
4、探索活动三地震探讨(3)小组实验
①、布置沙盘。
②、用小木棍在扳子下敲击。
③、在板子下垫上几本书后,再用同样的力敲击几下板子底下的书。
实验观察:两次敲击,观察沙子上小玩具倾倒的程度,哪种敲击方式小玩具倾倒的程度大?说明什么问题?
思考问题:实验说明,地震震源越浅引起的危害越大。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地震产生的原因是: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发生褶皱、断裂而产生振动,形成了地震。
2、查资料得知,地震的产生还有陆地板块移动发生碰撞或火山喷发等原因。
(四)探索延伸
读课本62页图画,想一想,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谈谈这些做法的道理?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所言所行,既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
第十四课:希望发明法
6月1日
一、教学目标:
1、研究身边的物品,分析发明它的过程并找出发明的特点。
2、实践希望发明技法的发明活动。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搜集运用希望发明技法相关物品的信息。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希望是创造发明的起点。传说鲁班的木工手艺非常好,很多人都请他做木工活。他风里来雨里去,十分辛苦。他的妻子想:这样日晒雨淋的,生了病可怎么办?应该有一个遮阳避雨的东西才好。于是,鲁班的妻子发明了伞。
(二)学习新课
1、活动一,查阅信息,了解希望发明法。
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帕斯卡的计算器;张衡发明地动仪。
②、思考问题:很多发明都是在希望的基础上萌发和实现的,应用希望法的发明活动,都是从无到有的发明,根本问题时要提出希望。对此,你有什么希望,说一说。
2、活动二,探索希望发明技法的发明规律
①、飞机的发明——希望“飞人”——希望“嫦娥奔月”——希望“扑翼机”。②、高压锅的发明——?——? ③、家用冰箱的发明——?——?
④、思考问题:希望法的发明规律是不是在于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你对身边哪些事物有新的追求?说说看。
3、活动三,希望发明活动的体验
①、对圆珠笔的希望:希望能写出多种颜色的字;希望能长期继续使用;希望写的字要粗就粗,要细就细;
②、请你从学习、生活中提出3个对某种物品的希望和设想。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希望是发明的萌芽,是实现发明的基础。
2、应用希望法的发明活动,都是从无到有的发明。
(四)探索延伸 希望发明技法在我们的学习与工作中也要很好的应用。如果写一个课余读书计划,就需要我们将希望读什么书、怎样读书等内容列举出来。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所言所行,既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