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 发现与探索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13 07:57: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 发现与探索教学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 发现与探索教学工作总结》。

第一篇:三年级 发现与探索教学工作总结

2010-2011第二学期《发现与探索》

教 学 总 结

年级:三年级

时间:2011-7

2010-2011第二学期《发现与探索》教学总结

本学期以来,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同仁们的大力协助下,我终于圆满的完成了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任务。为了今后能更好的工作,对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材分析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册由:“物理实验”、“身边科学”、“科学减灾”等三个单元,30个实验活动组成。各单元在内容类别上相联但各自成课,与其它科教材在编排上有所不同。

1、突出基本能力的培养(1)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2)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4)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教材既授之以鱼更重视授之以渔。(1)在知识与方法上更重视方法的传授;(2)在结论与过程上更重视过程的研究;(3)在验证知识与探索知织上更重视探索知识。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2)设置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教学环节。(3)安排面向全体学生的各项教学活动。

2.教材的基本架构模式:

(1)课题提出

(2)提出假说

(3)进行研究

(4)获得结论

(5)讨论延伸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进行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实验活动,帮助他们体验科学实验的方法和特点,引导他们进行尝试性的科学实验研究,学习收集信息,培养科学精神,学习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措施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尖子生,注重抓两头带中间,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

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小学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合理的安排时间,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我班的某同学刚开学的一个月里不安心学习上课睡觉、搞小动作、说话,下课就往外跑不打铃不回班,经常被正教扣分,针对这种情况,分析其原因,我了解到孟宪男同学在他家住,就安排他俩一座,并同其家长联系共同做他的思想工作,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他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现在邓子千同学学习成绩大副度提高,其他的毛病相对就减少了。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室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

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了解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1把直尺、1张白纸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为什么看错

(一)教学导入:

出示图形,提问:上图中A和B两条线是平行的吗?

操作:用尺量一量。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二)学习新课:探索课题,视错觉现象。

1、实验一:观察课本图1中的3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①图中红蓝线那条长?

②图中排列的长斜线平行吗? ③图中的圆圈圆吗?

④思考:动手量一量,看看你的第一印象对吗?说明了什么? 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2、实验二:比较图2中横线A和B的长短。①用尺量一量,结果怎样?

②看一看图3中A和B图中心的圆哪个大些? ③思考: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感觉?

④小结:不适当的参照物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不容易分清长与短、大与小。

(三)课后作业

观察校内外引起我们是错觉的物体图形,下节课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第二课时 吹泡泡

学习内容

①完成三、四实验,②分组讨论

一、实验三:①观察图4中①和②哪个图形大? ②指导操作,先描后重合观察。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④小结:图形的位置也能使我们产生视觉错误。

二、实验四:观察图,图中的三色条一样宽吗?

①指导看图,先用尺量一量,把测量的结果写在本上。②讨论测量的结果与你的视觉一致吗?

③小结:白色给人以扩张的感觉,而蓝色则有收缩的感觉,这是人们的经验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

三、小组讨论弄明白:

1、实验一的3幅图,说明了是错觉的存在。实验二说明

了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响人们产生视错觉。实验三说明图形(物品)的位置也能使人产生视错觉。实验四说明经验也可能使人产生视错觉。

2、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怎样注意视错觉现象?

四、探索延伸

动手量一量书中4幅图,看实际图形与视觉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 吹泡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配制泡泡液的实验,了解泡液成分的比例。

2、初步掌握用自己配制的泡液探索吹泡泡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1支滴管、1小杯洗洁精、水。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吹泡泡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游戏,你们自己会制泡液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制泡液。

(二)学习新课:配制泡液与吹泡泡

1、实验一:目的是叫同学们明白清水吹不出泡泡。

2、实验二:在清水中加入一些洗洁精看能否吹出泡泡?

3、实验三:重点指导,①试着向杯中用滴灌滴入2滴、3滴、4滴洗洁精,用吸管搅匀,一边滴一边吹,一直滴到可以吹出完美的泡泡。

②用吸管的一端蘸一下杯中的泡液,用嘴对着吸管连续吹几个泡泡,观察泡泡的大小。

③通过实验发现,用浓的洗洁精直接吹泡泡,效果不好。

④小结:配制吹泡泡的液体要根据水量的多少加入适量的洗洁精,搅拌均匀,才能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第二课时

一、探索发现: 活动设计:

1、分小组调制能够吹出泡泡的泡液

2、记录清楚泡液的比例

3、室外活动,吹出五颜六色的泡泡。

4、用多支吸管捆在一起,一次吹出很多泡泡。

5、小组总结,在吹泡泡的活动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二、班内汇报:

1、配制泡液时,你经过多少次调配,才能配制出效果较好的泡液?

2、用自己配制的泡液慢慢吹出泡泡你有什么体会?

3、快吹的时候是什么结果?

4、用粗管吹时你有什么体会?

5、用多支吸管捆在一起吹时是么结果?

(四)练习吹泡泡的技巧

1、吹:泡泡连泡泡

2、泡泡套泡泡

3、思考:舞台上有时飞出很多泡泡,这些泡泡是怎么吹出来的?

第三篇:小学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

小学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发现与探索的总目标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成为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一代新人。

二、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本册课本是发现与探索的起始册,学科认识尚没有形成,更无从谈起科技活动兴趣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技活动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

三、教材分析

发现与探索教材包含了实验探索、科技制作、科技应用、专题研究和创新发明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科技发明、制作科技作品的方法,了解科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及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每方面的内容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分别安排在各教材中供选择。教材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突出科学性、创造性、趣味性和地方性,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一些反应现代科技成果和与人们生活、生产紧密联系,操作性强的内容,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调查、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科学探索和制作,从而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层面:通过学生的实践和探究,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

2、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大胆质疑,勇于开拓的学习情操,构建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地球、关心生态环境的道德堡垒。

五、教学措施

1、把发现与探索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发现与探索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技活动学习。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

第四篇: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笫一课《影子》

(一)教学目标:

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践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影子产生条件。影子与测量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操作。教学过程:

实验一:影子产生的条件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将橡皮立在桌子上,打开手电筒开关,从一侧照橡皮,出现了什么现象?关闭手电筒,在观察前后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实验二:影子哪去了?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把一块橡皮立在书桌中间,几名同学各拿同样型号手电筒围站在书桌周围。从一名同学开始,依次用手电筒照射橡皮,并保持住照射状态。全组同学观察橡皮产生影子的深浅程度。当全组同学都打开手电筒后,橡皮周围较深的影子还有吗?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产生影子的条件一是必须有光源,二是必须又不透明的物体挡住部分光线。

笫一课《影子》

(二)教学目标:

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践的应用。教学重、难点:

1、影子产生条件。

2、影子与测量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操作。教学过程: 实验一:影子与测量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

在操场的旗杆前,将一根2米长的竹竿垂直竖立在地上,扶好作为标志物。分别测量竹竿影子和旗杆影子的长度并记录下来。在三次实验中,影子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从影子长短或方向能估计出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吗?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在太阳照射下,利用物体影子长短或方向能知道当前大约是什么时间。

笫二课《“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观察,研究光沿着直线传播的原理,了解原理应用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难点: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人为什么能看见东西? 教学过程:

实验一:黑暗中能看见东西吗?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教师把两个鞋盒的一侧同位置各扎一个小洞,在一个鞋盒里放一块橡皮,盖严盒盖儿放在讲台上。在另一个鞋盒里放一个亮着的小手电筒,手电光对准橡皮但不要对着小洞,盖严盒盖儿放在讲台上。全班同学按顺序到讲台,通过小洞向盒里看,哪个鞋盒能看见橡皮?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实验二:光沿直线传播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用纸卷一个细直筒,透过这个直筒在距离灯光几米以外观察灯光。从直筒内看得见灯光吗?把直筒适当弯折再透过直筒观察灯光。从直筒内看得见灯光吗?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 光线沿直线传播,这就是光线的直进原理。光的直进原理在生产实践中有很多应用。

笫三课《纸的再认识》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三种纸的对比实验,初步了解不同种类纸张的几个特征。教学重、难点:纸的三个特性。怎样观察到纤维的长短和粗细 教学过程:

实验一:纸张撕扯的实验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用尺在报纸的一个角画出一个长18厘米宽16厘米的长方形。用剪刀剪下这块报纸,并在一张报纸的长边标明“横向”、另一张的短边标明“纵向”。撕同一种纸时,你的感觉一样吗?用放大镜观察纵向、横向撕扯后,纸的毛边有什么不同?怎样撕比较费力?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实验二:纸张的吸水性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从三种纸上分别剪下同样大小的纸片平放在桌子上。用滴管在三张纸片的中央各滴上一滴红色的水。观察哪种纸上颜色扩散得最快?用放大镜观察,扩散的快慢同纸的纤维长度和纤维之间紧密程度的关系。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纸张吸水性与纤维长短和纤维紧密程度之间的关系。

笫三课《纸的再认识》

(二)教学目标:

通过对三种纸的对比实验,初步了解不同种类纸张的几个特征。教学重、难点:纸的三个特性。怎样观察到纤维的长短和粗细 教学过程:

实验三:纸张的抻拉实验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

用剪刀对不同类型的纸按纵向和横向剪下两条长15厘米、宽1厘米的纸张。总想剪下的纸条标出“纵”,横向剪下的纸条标上“横”。紧紧捏住标有“纵”的纸条两端抻拉,逐渐加大用力直到纸条断裂,再用同样的方法用标有“横”的纸条做同样的实验。你感觉两次实验用的力有区别吗?哪个纸条用力要大些?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抻拉纸张,受力方向与纸中纤维大致方向垂直与纸中纤维大致方向一致时,纸张更容易抻拉断裂。

笫四课《用眼卫生》

教学目标:通过探索眼睛的作用和造成视力下降原因的研究,了解眼睛保健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关于用眼卫生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进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教学过程: 实验一:眼睛的用处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把眼睛蒙上,试着做一做事情。(电脑打字、浇花、打扫地面)被蒙住眼睛的人做事时出现了什么现象?蒙住眼睛干事情的感觉怎样?

2、学生自由活动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实验二:眼睛的疲劳

1、教师讲解游戏过程:眼睛距书1尺,定睛看测试图1分钟,说说看图后眼睛有什么感觉。分小组讨论:测试图的图案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些特点易引起眼睛的疲劳?哪些不良的习惯会对眼睛有不好的影响?

2、学生活动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没有视觉,生活和学习有许多事情做不了,许多事情做不好。通过实验和调查,我们还了解到,排除遗传因素外,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

笫五课《热空气会向上升吗》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研究热空气上升的道理,并用研究的结论解释一些生活实践中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研究热空气的上升现象。教学过程:

实验一:验证热空气的上升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拿一个薄膜塑料袋倒扣在蜡烛上方,让热空气进入塑料袋内,然后松开手。你会看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实验二: 热空气的上升的道理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在一根粗细均匀的细木条中间拴好线绳并悬挂在实验铁架上,木条两端各用一根细线栓挂一个同样式的纸杯,呈倒扣状,并使两端处于平衡状态。并把一端的纸杯口加热。这样的试验会发生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自然界的空气受热,热空气上升,而其他地方的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就形成了风。

笫六课《弹弦听音》

教学目标:

通过改变琴弦(线绳)的松紧、粗细、长短变化研究音调变化的规律。教学重、难点: 琴弦震动与音调变化 教学过程:

一、制作实验工具:听筒

1、教师讲解制作的过程:

在第一个纸杯的底部扎一个小孔,将线绳一端打一个结,然后每隔15厘米再打两个结并和第一个纸杯串联起来。按照上面的程序再用粗绳制作一个同样的听筒。

2、学生用制作好的实验工具完成三个实验。实验一:线绳的松紧变化与音调变化的规律。实验二:琴弦的长短变化与音调变化的规律。实验三:琴弦的粗细变化与音调变化的规律。学生实验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通过实验,当琴弦由松变紧、由长变短、由粗变细时,用手弹琴弦发出的音调都升高了。

笫七课《泥石流》

教学目标:

通过模拟泥石流形成的实验,研究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及防灾办法。教学重、难点: 泥石流的成因与预防 教学过程:

一、制作实验工具:山体模型

1、教师讲解模型制作过程学生动手制作。

2、学生用制作好的实验工具完成两个实验。

实验一:探讨泥石流的成因。思考问题:这个实验是不是说明,突然间的大量水源能造成斜坡上松散土壤及地表向下滑动形成泥石流呢?

实验二:探讨泥石流的预防方法。思考问题:这个实验是不是证明了植树、种草能固坡,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3、学生实验并思考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如果山坡上树木或植被很少,土壤松软,一旦大暴雨来临,就容易形成泥石流。

笫八课《怎样从室内撤离》

教学目标: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遇险时快速撤离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从室内快速撤离地方法。教学过程:

一、制作实验工具

1、教师讲解器材制作过程学生动手制作。

2、学生用制作好的实验工具完成两个实验。

实验一:快速撤离实验。讨论问题:增加一个出口撤离时间缩短了多少?看看我们教室有几个门,为什么这样设计?

实验二:实地演练撤离。讨论问题:在实地演示过程中你们又遇到什么问题?又有什么新想法?

3、学生实验并思考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多一点防灾常识就会多一份安全系数,多几招自救本领就会多一些生存机会。

笫九课《辨认方向》

(一)教学目标:

通过进行有关辨认方向的时间和研究,学习辨认方向的几种方法。教学重、难点:

收集信息研究“太阳帮我们辨认方向”和“其它辨认方向”的方法 教学过程:

实验一:使用指南针辨认方向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观察指南针实物,认识指南针。在学习使用指南针的基础上,测一测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思考问题:用指南针辨认方向要注意些什么?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实验二: 太阳帮助我们辨认方向

1、教师活动操作过程: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时,面向太阳方向站立,你的前面是东方,后面是西方,那左面和右面各是什么方向?太阳落山时刻,面向太阳方向站立,你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各是什么方向?

2、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讨论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探索延伸:如果今天刮北风,看看国旗飘扬的情况,你可以辨认方向吗?

笫九课《辨认方向》

(二)教学目标:

通过进行有关辨认方向的时间和研究,学习辨认方向的几种方法。教学重、难点:

收集信息研究“太阳帮我们辨认方向”和“其它辨认方向”的方法 教学过程:

实验一:其他辨认方向的方法

1、教师提问:如果在雪地、森林、农村民居、锯后的树桩这四种没有阳光的情况下,你应怎样辨认方向呢?

2、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讨论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教师总结:冬天的雪地上,朝向太阳的雪先融化,由此可以辨认方向。有树木的地方,树木枝叶茂盛的那部分是朝阳的。如果能看到树木的年轮,也可以辨认方向,年轮稍窄的一方应是朝向北方。农村民居的正房一般都是朝南开门,房子也可以辨认方向。

笫十课《火灾中的烟雾》

教学目标:

通过对于浓烟弥散性和窒息性的观察,感知火灾中浓烟对于人生命的威胁,学习遇到火灾如何避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研究火灾自救逃生的办法。教学过程:

一、制作实验工具

1、教师讲解器材制作过程学生动手制作。

2、学生用制作好的实验工具完成两个实验。

实验一:烟雾的窒息性。讨论问题:通过实验,对于烟雾你有什么看法?如果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样呢?你有什么看法?

实验二:烟雾的弥散性。讨论问题:瓶中的烟雾主要集中在瓶中的什么地方?瓶中的火柴或蚊香在燃烧一会儿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火柴或蚊香燃尽了吗?

3、学生实验并思考问题。

4、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发生火灾时,应避免和减少浓烟的吸入,并迅速撤离现场。烟雾流动的规律是:烟往上升,撤离时人应匍匐在地,用湿布捂住口鼻,减少烟雾的吸入。

笫十一课《校园尘降的研究》

教学目标:

通过用“尘降检测板”进行实验,了解尘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习用实验数据说明道理的科学方法。教学重、难点: 研究“校园尘降的”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制作实验工具

1、教师讲解器材制作过程学生动手制作。

2、学生用制作好的实验工具完成两个实验。

实验一:不同地方尘降个数。思考问题:是否说明尘降个数越多所检测的环境就越差,反之所检测的环境就越好呢?说说看,尘降个数少的地方环境有什么特点?

实验二:不同时间的尘降个数。思考问题:不同时间段尘降板上尘降平均个数相同吗?为什么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尘降个数不相同呢?

3、学生实验并思考问题。

4、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环境较好的地方,尘降个数较少;环境较差的地方,尘降个数较多;同一地点,一般是上午比下午尘降个数要少。

笫十二课《找夏天的足迹》

(一)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找出与夏天有关的事物和活动。从身体健康角度出发,研究我们怎样过好夏天? 教学重、难点:收集信息,研究夏天的特征 教学过程:

活动一:从昼夜长短变化重寻找夏天

1、教师讲解活动过程:回忆一下,今天大约什么时间天亮?用笔记在第一块表上。回忆一下,昨天大约什么天黑的?用笔记在第二块表上。思考: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不是夏天来临的一个重要标志?

2、学生活动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活动二:气温变化与夏天信息

1、教师讲解活动过程:看图判断两个同学的着装,哪个着冬装,哪个着夏装?今天最高气温是多少?请你用铅笔画在温度计上。思考:气温升高是不是夏天来临的有一个重要标志?

2、学生活动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探索延伸:请与家长讨论一下,夏天来了,为保证家人身体健康,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笫十二课《找夏天的足迹》

(二)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找出与夏天有关的事物和活动。从身体健康角度出发,研究我们怎样过好夏天? 教学重、难点:

收集信息,研究夏天的特征 教学过程:

活动一:校园中夏天的信息

1、教师提问:观察校园中花、草、树木有什么变化?哪些变化反映了夏天的信息?进入6月份以来,谁看到了月季花、石榴花、茉莉花、木芙蓉花、荷花、合欢花?这些花朵的盛开,是否能说明夏天的的足迹已到了你的身边?想一想,你知道哪些能代表夏天到来的事例?

2、学生讨论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教师总结:通过活动,我们知道了可以从昼夜长短、气候变化、自然景色变化、植物和动物生长情况以及人们生活情况等方面找到夏天的足迹。

第五篇: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

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了解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1把直尺、1张白纸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出示图形,提问:上图中A和B两条线是平行的吗?

操作:用尺量一量。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二)学习新课:探索课题,视错觉现象。

1、实验一:观察课本图1中的3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①图中红蓝线那条长?

②图中排列的长斜线平行吗? ③图中的圆圈圆吗?

④思考:动手量一量,看看你的第一印象对吗?说明了什么? 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2、实验二:比较图2中横线A和B的长短。①用尺量一量,结果怎样?

②看一看图3中A和B图中心的圆哪个大些? ③思考: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感觉?

④小结:不适当的参照物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不容易分清长与短、大与小。

(三)课后作业

观察校内外引起我们是错觉的物体图形,下节课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①完成三、四实验,②分组讨论

一、实验三:①观察图4中①和②哪个图形大? ②指导操作,先描后重合观察。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④小结:图形的位置也能使我们产生视觉错误。

二、实验四:观察图,图中的三色条一样宽吗?

①指导看图,先用尺量一量,把测量的结果写在本上。②讨论测量的结果与你的视觉一致吗?

③小结:白色给人以扩张的感觉,而蓝色则有收缩的感觉,这是人们的经验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

三、小组讨论弄明白:

1、实验一的3幅图,说明了是错觉的存在。实验二说明

了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响人们产生视错觉。实验三说明图形(物品)的位置也能使人产生视错觉。实验四说明经验也可能使人产生视错觉。

2、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怎样注意视错觉现象?

四、探索延伸

动手量一量书中4幅图,看实际图形与视觉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吹泡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配制泡泡液的实验,了解泡液成分的比例。

2、初步掌握用自己配制的泡液探索吹泡泡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1支滴管、1小杯洗洁精、水。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吹泡泡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游戏,你们自己会制泡液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制泡液。

(二)学习新课:配制泡液与吹泡泡

1、实验一:目的是叫同学们明白清水吹不出泡泡。

2、实验二:在清水中加入一些洗洁精看能否吹出泡泡?

3、实验三:重点指导,①试着向杯中用滴灌滴入2滴、3滴、4滴洗洁精,用吸管搅匀,一边滴一边吹,一直滴到可以吹出完美的泡泡。

②用吸管的一端蘸一下杯中的泡液,用嘴对着吸管连续吹几个泡泡,观察泡泡的大小。

③通过实验发现,用浓的洗洁精直接吹泡泡,效果不好。

④小结:配制吹泡泡的液体要根据水量的多少加入适量的洗洁精,搅拌均匀,才能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

第二课时

一、探索发现: 活动设计:

1、分小组调制能够吹出泡泡的泡液。

2、记录清楚泡液的比例

3、室外活动,吹出五颜六色的泡泡。

4、用多支吸管捆在一起,一次吹出很多泡泡。

5、小组总结,在吹泡泡的活动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二、班内汇报:

1、配制泡液时,你经过多少次调配,才能配制出效果较好的泡液?

2、用自己配制的泡液慢慢吹出泡泡你有什么体会?

3、快吹的时候是什么结果?

4、用粗管吹时你有什么体会?

5、用多支吸管捆在一起吹时是么结果?

(四)练习吹泡泡的技巧

1、吹:泡泡连泡泡

2、泡泡套泡泡

3、思考:舞台上有时飞出很多泡泡,这些泡泡是怎么吹出来的?

第三课:照镜子的发现

一、教学目的:

1、通过镜子成像的有趣实验,探索其中的规律。

2、初步掌握镜子中图像的左右与实物的左右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1-3面小镜子、一把不锈钢勺子。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每个同学家里都有穿衣镜。我们每次出门都要照一照镜子,你知道吗?镜子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呢?

(二)学习新课:镜子中图像的左右

1、实验一:

①用镜子照自己的脸,能分清镜子中那是你的左眼?那是你的右眼吗? ②在桌子上立一个小镜子,在纸上用笔写个汉字和符号。如:“左”“右” “ ”“ ”。

③思考:说一说,照镜子时,镜中图像的左右与实物的左右之间是什么关系?

2、实验二:画圆圈,先在纸上画圆,然后,将镜子摆好,眼睛看着镜子中的圆形再描画这个圆形。对比两种画法的难易程度、观察镜中笔的运行方向与笔在纸上的运行方向,说说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3、实验三:照凸凹面镜的效果

用光亮的不锈钢勺的两面分别照自己的脸部。提问:你发现勺子两面照出的你有什么变化?图形变化与勺面之间有什么变化? 小结:通过实验证明了平面镜所形成的像与实物对镜面是互相对称的。非平面镜所成的像会产生奇妙的变化。

(三)探索延伸

1、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讨论,汽车后视镜的作用。

2、用一面小镜子,如果你在镜子中看到了同桌的眼睛,你的同桌是否会从镜子中看到你的眼睛?与同桌讨论一下其中的原因。

第四课:水轮转的快与慢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水流动能带动轮子转动的原理,探索让水轮转动更快的方法。

2、初步了解水流大小与水轮转动快慢的关系关系。

3、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水轮、塑料盆、易拉罐。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早在19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水轮带动的机械,后来人们发明了许多结构更为复杂的水轮,并用于完成不同的工作。水轮是怎样转动起来的呢?

(二)学习新课:水轮转动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1、实验一:教师指导实验 ①江水轮装置放在水盆里。

②用手堵住一拉罐底部小孔,灌满水。

③将孔眼对准轮叶,松开手使水流冲击轮叶,让它转动起来。④改变罐孔大小,观察水轮的转速

⑤小结: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水流越大,水轮转动越快。反之,越慢。

2、实验二:改变罐孔高度,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

①教师指导实验,用同一个易拉罐,在罐孔大小、冲击轮叶角度和部位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分别把易拉罐放在高、低两种不同位置,用水冲击水轮的轮叶。②小结:高度越高,水轮转动越快。

3、实验三:改变冲击水轮叶片的部位,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 ①指导实验,用笔在轮叶上分别标出“远轴点”和“近轴点”。用同一个易拉罐,在罐孔大小、冲击轮叶角度和部位、高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分别用水冲击水轮上的近轴点和远轴点。

②小结“冲击远轴点,水轮转动得快。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完成实验四,总结汇报。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做了三个实验,知道了要使水轮转动得快,河水流的大小、高低、水流冲击的部位都有一定的关系。谁能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水轮转的快慢与水流冲击的关系。

二、继续试验四:改变冲击水轮叶的角度,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

1、教师指导实验,使用同一个易拉罐在同一高度对轮叶的同一点用不同角度冲击水轮。

2、观察有什么发现?

3、提问:哪种角度水轮转动得更快? 小结:角度越小,水轮转动越快。

三、探索发现

1、分小组实验并总结,一位同学记录,准备全班汇报。

2、教师出示小黑板表格,根据学生汇报结果填写。

3、根据表格内容,师生共同总结使水轮转的快的方法。

实验 块 慢

实验1 大孔易拉罐 小孔易拉罐

实验2 易拉罐高 易拉罐低

实验3近轴点 远轴点

实验4 与叶片垂直冲水 与叶片斜着冲水

四、探索延伸 思考:现代大型水电站的拦河坝修得很高,有的甚至超过300米,这是什么道理?

第五课:人的反应能力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利用直尺进行人的反应能力实验,感受人的反应过程需要一定时间。

2、初步知道人的反应能力通过训练是可以缩短反应时间的。

3、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按小组配备:两把学生直尺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当灰尘要进入眼睛时,你会很快的眨眼睛,者很快是多长时间?人在骑自行车时,突发意外情况要立即刹车,从发现情况到做出反应需要多长时间?人的反应有快慢吗?我们不妨做几个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视觉反应实验

①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甲同学负责接捏直尺,②乙同学突然松开,看甲同学能在靠近零刻度多少的地方把尺捏住。③两人交换进行实验 ④小组内作好记录

⑤小组讨论:被测试的同学每次能捏在零刻度位置吗?如果不是说明了什么?

2、实验二:听觉反应实验

①继续指导实验,甲同学闭上眼睛负责接捏直尺

②乙同学告诉甲同学再松开,看甲同学能在靠近零刻度多少的地方把尺捏住。③两人交换进行实验。④小组内作好记录。

3、实验三:触觉反应实验

①继续指导实验,甲同学闭上眼睛负责接捏直尺 ②乙同学放手时不出声,而是在甲同学手上碰一下,看甲同学能在靠近零刻度多少的地方把尺捏住。③两人交换进行实验。④小组内作好记录。

4、小结:通过几次试验说明,人的反应能力,不论是在视觉反应、听觉反应还是在触觉反映上够需要一定的时间。

(三)探索发现

1、分小组继续进行三个试验,2、总结:人的反应是需要时间的,反应能力经过训练是可以提高的。

(四)探索延伸 讨论:当汽车行驶到公路的人行道标志地方时,司机师傅都要提前做好刹车准备,这是为什么?

第六课:耳朵的功能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利用纸杯和线绳制作传声筒并进行实验,探索耳朵的功能。

2、初步知道人的耳朵能分辨出声音的差别。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按小组配备:眼罩、小铃铛、秒表一块、纸杯2个线绳一根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我们人的耳朵,不但能使我们听到各种美妙的声音,而且在辨别声音产生的方向和保持我们身体平衡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耳朵的功能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分组制作传声筒 ①在纸杯底部中间扎一小孔

②在杯底小孔里穿入线绳并扎好结。③用同样方法穿好另一纸杯

2、实验一

①将纸杯两端拉紧,甲同学将纸杯放在耳朵上,乙同学对准纸杯轻轻说话。②甲同学听后,复述乙同学的话。

③小组内互相对话,体会小组各成员说话的声音特点。④熟悉了声音后,用眼罩蒙上眼睛,听话辨别说话的是谁。⑤小结:人的耳朵能分辨出声音的差别。

3、实验二:人的耳朵能起到保护身体平衡的作用 ①甲同学蒙上眼睛,听铃声前进。找拿铃的同学。

②蒙上眼睛,没有声音,在教室里走动,观察有什么感觉。

③小组讨论:闭上眼睛并捂住两个耳朵走路与平时走路有什么不同?

④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同发声物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我们的耳朵不但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而且还能区别他。我们的耳朵在辨别声音产生的方向、保持身体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探索延伸 讨论

1、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现象是应用了耳朵的某种功能?

2、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耳朵?

第七课:哪种方法倒水快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倒水快的方法和其中的道理。

2、知道在水流出的同时听到的声音与水流的快慢的关系。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按小组配备:塑料盆、塑料瓶(其中一个底部有孔)、计时器、塑料漏斗、水杯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遇到要把瓶子里的液体倒出来的事,有没有到得快一些的方法呢?下面我们做一个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1、实验一:听声音,观察现象:

①、教师分小组指导实验,将没有扎孔的水瓶灌满水,再将瓶中水倒入盆中(倒水时手不动)

②、观察与思考:水是如何流出来的?在水流出来的同时,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③、小结:声音是空气进入平中产生的。说明空气进入瓶中,水才能到出来。

2、实验二:观察现象,研究道理 ①、指导实验,将有小孔的水瓶先按住底部小孔,再灌满水,如实验一将水倒出。②、观察:水是如何流出来的,和实验一有什么不同?其中,小孔起了什么作用? ③、多做几次试验,改变小孔大小进行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④、小结:水倒出的快慢与空气进入瓶中的多少快慢有关。

3、继续研究,哪种方法倒水快?在不破坏水平的前提下研究怎样倒水快。作好记录(写在笔记本上)。①垂直左右旋转倒水。

②、向前倾斜左右旋转倒水。③、向前倾斜倒水。

④向前倾斜上下晃动倒水。⑤、全班统计。方法 所用时间 A 秒 B 秒 C 秒 D 秒

其他方法 秒

(三)全班讨论总结

1、第一个实验说明,空气进入瓶中,水才能倒出来。第二个实验说明,空气进入瓶中,水很快倒了出来。

2、空气进入瓶中的快慢,决定了水倒出得快和慢。

(四)探索延伸 讨论:有的酱油瓶子的内盖上开了两个小孔,这有什么作用?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

第八课:水浮硬币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探索硬币能浮在水面上的方法。

2、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按小组配备:塑料盆、滴管1分、2分、5分硬币、蜡烛头、面巾纸、曲别针。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我们在一些旅游景点,常常会看到人们往泉水池水面上投一些硬币。有时,硬币会浮在水面上,过一会儿才会沉入水底。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对比试验,分小组进行。作好记录。①、在塑料盆中放入四分之三的水,②、个小组把硬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涂上蜡烛。

③、实验分两次分进行。第一次:用不涂蜡的硬币进行实验。④第二次:用涂蜡的硬币进行实验。⑤记录两次实验浮在水面上硬币的数量。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没涂蜡硬币 枚 枚 枚 枚 枚 已涂蜡硬币 枚 枚 枚 枚 枚 两次浮币和 枚 枚 枚 枚 枚

⑥讨论:没有涂蜡的硬币放在水面上,有的会立刻沉入水底,有的过一会儿也会沉入水底。为什么涂过蜡的硬币,能够较长时间伏在水面上?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完成第二个实验,研究不用涂蜡的区别针和缝衣针为什么也能浮在水面上。

一、实验

二、让曲别针浮在水面上

1、教师指导实验

①、把一枚曲别针横放在一小块面巾纸上。②、将托有曲别针的面巾纸轻轻平放在水面上。③、观察:曲别针浮在水面的经过。

④、思考:曲别针没有涂蜡,为什么也能浮在水面上?

2、用缝衣针继续试验。方法同上。

二、探索发现

没有涂蜡的硬币,硬币表面上油脂恨少,放在水面后,立刻被水浸湿,在硬币自身重量的作用下沉入水底。如果硬币上有油污,不能马上被水浸湿,单过一会儿硬币被水浸湿后,也会沉入水底。硬币上图上蜡以后,硬币没有被水浸湿,能在水面上浮较长时间。

二、探索延伸

1、研究:有时往杯中倒水,水已平满到杯口,用滴管向杯中继续注水,可以看到在杯口处凸起了“水丘”,说说你对产生这种现象的看法。

2、对比试验:把硬币分别放入清水盆中和装有浓盐水的盆中,哪个更容易些?为什么?

第九课:动物给我们的启示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动物保护色及结构的研究,认识动物为人类发明创造提供的启示。

2、通过观察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意识。

二、教学准备:

按小组配备:有关动物保护色和呈弧形的建筑图片及文字资料。鸡蛋壳、铅笔、小酒杯。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人类模仿动物的颜色及结构,创造出许多运用于生产、学习、生活的仿生学技术。谁能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2、研究动物身体结构的功能和特点不仅能揭示出许多奥秘,还能解决一些人类遇到的科学难题呢。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二)特征观察

1、教师指导观察图片。

2、思考问题

①、动物的保护色有什么作用? ②、变色龙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③、动物的保护色对人类有什么启示?举例说说。

3、小结:动物身上的颜色和它栖息环境颜色相近,有隐蔽的作用,这种体色叫保护色。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就是靠着保护色躲避敌人,在生存竞争中保护自己的。

(三)思考交流 分小组讨论

1、军队的服装、武器是如何利用动物保护色的?你还知道哪些利用保护色的发明?

2、蝙蝠采用回声定位的方式探测目标,人类利用这一方式有哪些发明?

3、海豚的体型呈流线形,皮肤结构也很独特。人们利用这一特点搞了哪些发明?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继续观察思考交流

一、思考交流

1、观察斑马图片,说说斑马的特征。

①、观察斑马身体表面花纹,你发现了什么? ②、观察斑马身体特征,说说它的奔跑速度。

③、提问:斑马身上色彩对比强烈的黑白条纹究竟有什么用呢? ④、斑马身上的黑白条纹对人类有哪些启示?

教师:有人说:黑色条纹是群体互相辨认识别的标志;黑色条纹是隐蔽自己,迷惑敌人的保护色;黑色条纹是适应环境的一种隐身术;黑色条纹是防止刺刺蝇叮

咬的一种手段。„„

二、探索发现

1、在对动物保护色的研究中,认识到仔细观察是研究的重要方法。我们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观察事物。

2、动物的身体结构和功能给人类的发明创造提供了启示,充分研究动物的结构和功能,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发明成果。

3、用鸡蛋壳做实验

①、把半个鸡蛋壳放在桌子上,凸面向上。

②、手拿铅笔从不同高处砸向鸡蛋壳,仔细观察研究记录。③、鸡蛋壳凹面向上,放在小酒杯上,用同样方法实验。④、观察蛋壳被戳时,那种位置容易破损?

4、思考问题

①、为什么鸡蛋壳凸面向上时,鸡蛋壳不容易被戳破?

②、利用这一特点,人们都有哪些发明创造?说说你的发现。教师提示:

①、蛋壳凸面壳体表现出良好的抗压能力,人类仿照它设计了薄壳结构的屋顶。②、蛋壳成凸面,能均匀的分散外力,结构牢固。③、你能举例说说人们根据这些特点发明了什么?

第十课:练练你的观察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练习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2、初步掌握一些观察的方法。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每位同学几张草稿纸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观察是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我们学会观察才会创造。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种观察的方法。

(二)学习新课

1、观察方法训练一:

①、分小组观察、讨论活动。

②、教师指导看图,建议:把每个人在拍照前与拍照后分别对照,看看有什么变化?

③、指名发言,说出不同处。

④、观察第二幅图,指导学生观察,提出建议:先找相同特征的钥匙柄,然后在相同特征钥匙柄的基础上再仔细看钥匙齿的特征。

⑤、指导观察第三幅图,建议:根据部位不同整体不同的道理,可以先找局部相同的图形。

2、观察方法训练二:

①、在下图中找出相同的图形。

②、教师指导建议:可采用将图案旋转一个角度的方法来找。③、指名回答,是怎样找的?

3、观察方法训练三:

①、指导观察:从“黑”到“白”两方面有什么结果?

②、建议:观察时,可采用以黑为主,排除白色干扰看是什么图形。再以白为主,排除黑色干扰看是什么图形。

4、小结:对比观察法,先找相同特征法,局部不同整体不同法,旋转图形法,以某色为主法。

(三)探索发现

1、我们的观察都是针对图形的特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察的。在观察中,头脑要有层次性,方向感,分清主次,抓住图形的特征进行综合观察,效果才会更好。

2、知道了生活和学习中,处处离不开观察。观察是认识世界的起点,观察时我们要做到:全面、细致、认真。

(四)探索延伸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本47页作业。

第十一课:小兔为什么能往前跳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利用纸的变形研究纸的弹力。

2、知道不同纸张的纸质弹性不一样。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硬纸板、薄白纸、浆糊、剪刀、彩色笔。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拿一纸折小青蛙,演示青蛙跳跃,提问:为什么一按它,青蛙就往前跳?今天我们研究纸张的弹力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吹纸条,研究纸的弹力。

①、将复印纸剪一条长8厘米、宽6厘米的纸条,拿好向纸条断续吹气。②、观察纸条形状变化情况。

③、思考:停止吹气时纸条为什么能恢复原状?

2、实验二:吹纸条,研究纸的弹力。

①、剪长14厘米、宽7厘米的硬纸板和复印纸各一条,放在桌上,两端压上字典,使中间凸起,分别用手稍加用力向下按,②、观察并感受两张纸条形状变化及按纸条用力大小的情况。③、思考:不同纸质的纸的弹性一样吗?它靠什么力量恢复原状?

3、做游戏,研究纸的弹力。①、指导用纸折小兔或青蛙。

②、将做好的小兔或青蛙按一按,进行观察研究。

(三)总结:

1、通过实验证明,纸质的弹性和掌握外力的适度是使小兔或青蛙跳得远的关键。

2、纸张是有弹性的,纸质不同弹性也不一样。

(四)探索延伸

1、说出10种身边有弹性的物品,并将物品的名称记录在笔记本上。

2、继续用纸折小兔或青蛙观察研究。

第十二课:自组组合发明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身边自组组合的物品,分析特点,找出规律。

2、实践自组组合发明技法的发明活动。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收集并了解一些物品的特点与功能的信息。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拿一把剪刀,教学生观察剪刀的组合,说说是由什么组合在一起的。教师指出:这就是发明技法之一——自组组合发明技法。

(二)学习新课

1、分析发明过程

①、指导观察课本图形,说说发明前后物品功能的变化。②、观察思考:小木棍+小木棍,小刀+小刀能发明什么?

③、分小组议论:玻璃杯+玻璃杯,自行车+自行车能发明什么? ④、提问:发明前的物品与发明后的物品是什么关系?发明前的物品与发明后的物品的功能有什么变化?

2、尝试发明

①、汽车+汽车能发明什么? ②、单人床+单人床能发明什么? ③、剃须刀+剃须刀能发明什么?

3、自主发明 要求:

①、说明选择哪种物品。

②、分析此种物品的重要功能。

③、准备将物品的什么功能进行组合。④、对发明后的物品进行描述。(或画出草图)

下载三年级 发现与探索教学工作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 发现与探索教学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五篇范文)

    为什么看错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让学生懂得视错觉是存在的,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像人们产生视错觉,图形的位置也能使人产生视错觉,经验也可以使人产生视错觉。 2.在工作、......

    探索与发现

    探索与发现·实践出真章 ——记2017年衢江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90学时教学实践培训活动 缘起: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以及衢江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计划安排,我区精......

    五年级探索与发现教学工作总结[五篇范文]

    2011-2012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以来,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同仁们的大力协助下,我终于圆满的完成了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任务。为了今后能更好的工作,对 本学期......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第六课(★)

    第六课“人造卫星”手抄报 教学目标: 1、通过“人造卫星”手抄报内容的学习,引起学生对搜集资料,自主编排手抄报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提炼......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第九课

    第九课 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沉 教学目标: 1、通过潜水艇相关内容的学习,引发学生对浮力知识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工作计划

    2011-2012第二学期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 任课老师:殷建荣 “发现与探索”是天津市课程改革中的教材,教材强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所以教学是要充......

    探索与发现(精选5篇)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27~28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

    探索与发现案例

    探索与发现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案例 数学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具有丰富内涵的练习题,如果仅是“拿来主义”,“就题论题”,尽管也能取得较高的“双基”达成率,但在许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