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系统设计复习笔记

时间:2019-05-12 20:2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系统设计复习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系统设计复习笔记》。

第一篇:教学系统设计复习笔记

第一章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1.教学系统设计(p2)、教学设计过程模式(p19)2.教学系统设计的意义(p7)、学科性质(p9)3.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层次(p10)第二章 教学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p31)、教学目标的功能(p32)2.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的比较

相同点:(1)三个主类领域是一致的。(加涅提出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将学习结果分为认知(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三方面。而布卢姆等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学习领域、动作技能学习领域和情感领域三个方面。这两个分类理论的三个主类领域是一致的,只是言辞表达上的不同。)(2)两种理论在分类的细化都存在层级关系:

布鲁姆整个目标体系的划分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结构;

加涅在认知结果的智力技能分类也是由简单到复杂构成的层级关系。

(3)两个理论在教学设计、媒体选择等方面对教育过程都有其积极的意义。(布卢姆注重知识的积累,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性,在知识型人才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加涅注重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巨大的贡献。)不同点:

(1)分类依据与理论不同

a.布卢姆分类法基于生物分类学,以学生的外显行为作为教学目标分类的基点。

b.加涅分类法则基于信息传播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从他的“联结 —认知”学习理论出发,以能力和倾向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基点。(2)结构体系不同

a.布卢姆的分类是一个累积学习的模式,目标由简单到复杂

b.加涅的分类理论从整体上是不具备有连续性、层次性和累积性,仅在“智慧技能”这一主类下各子类之间具具备连续性、层次性、相关性。3.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举例说明)(p41)4.教学目标阐明的方法(举例说明)(p45)第三章 学习者特征分析

1.认知结构(p60)、学习动机(P65)、学习风格(68)2.教学中通常分析的学习者特征

学习者一般特征是指对学习者学习有关学科内容产生影响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特点,它们与具体学科内容虽无直接联系,但影响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影响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与运用。包括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3.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新特征(p72)第四章 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1.教学模式(p81)、教学策略(p81)2.几种以教为中心教学模式、策略的特点、步骤(如掌握学习、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示范——模仿等)

1掌握教学

步骤:学生定向:教师通过诊断性评价测查学生现有的水平,明确教学的方向,详细说明教学目标或课题。B集体教学:在不影响传统班级集体授课制的前提下,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优良成绩。C形成性测验:教师采用形成性测验了解每个学生的已掌握知识、差距和错误并反馈。D矫正教学:根据形成性测验结果,如果50%以上的学生不能掌握,教师应再次教学。E再次测评:教师对学生进行第二次测试,试题水平与第一次形成性测验是一致的,但指向更明确。特点:(1)不改变学校和班级组织,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集体教学与个别需要之间的矛盾。(2)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通过形成性测验,可以使学生确认自己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已达到目标的学生,可以产生成功的满足感,更积极地参与下一单元的学习;未达标的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有哪些基础知识或能力未能掌握,明确努力方向,进行矫正。)

(3)教师认为所有学生都能学好功课的信念,对学生学业成功的期望,对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起促进作用。2.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步骤:

(1)动作定向;

a要对学生解释完成技能的操作原理和程序,以及掌握行为技能的要领; b对学生作形体演示。

(2)参与性练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模仿分解动作入手,参与进行尝试性练习。(3)自主练习:学生脱离教师的指导,通过反复练习,使技能熟练掌握。

(4)技能的迁移:在其他学习情景中,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3.九段教学策略 步骤:(1)引起注意;(2)阐述教学目标;(3)刺激回忆;(4)呈现刺激材料;(5)提供学习指导;(6)诱发学习行为;(7)提供反馈;(8)评价表现;(9)促进记忆与迁移。特点:

“九段教学策略”由于有认知学习理论作基础,所以不仅能使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4.五环节教学 步骤:

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特点:

优点是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系统知识,能体现“教学”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

缺点是学生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其学习主动性的发挥。3.4.5.6.常用的协作学习策略(p99)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p103)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步骤(p106)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p114)7.教学模式或策略选择时的影响因素

教学目标: 一门课、一个单元的教学往往同时会涉及多个目标,要在教学中适当对不同模式加以组合。

教学内容: a学科特点, 语文、外语等学科宜采用讲授;生物、化学等学科宜讲解与演示结合,音乐、美术等学科宜用练习b在教学进程中的某一阶段,随着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教习过程的复杂性: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学习活动的认知复杂性是不同的.如果所要进行的学习活动主要依赖较低复杂性的认知活动,可选择结构严格的教学模式.如果所要进行的学习活动主要依赖较低复杂性的认知活动,可选择结构严格的教学模式.学习者特点: 教学模式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在选择教学模式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而且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风格、教学时间:每一位教师有自己不同的特长、素养和教学风格.教学时间有一定限制.教学资源、环境等客观条件的要求: 不少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一定的设备条件.第五章 学习环境设计

1.学习环境(P125)、学习资源(p125)、认知工具(P137)、课堂问题行为(P143)、课堂氛围(p140)2.简述学习环境设计的内容(第五章各小节题目)3.教学媒体选择的方法(举例说明)(P130)4.学习资源设计的心理学依据(p134)5.常用的认知工具分类(P137)6.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的主要作用(P138)7.网络环境下的课堂问题行为及如何调控(P146)第六章 教学系统设计结果的评价

1.教学评价(P157)、一对一评价(P170)、进行中的评价(P174)2.教学系统设计结果评价的内容(P157)3.教学效果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环节158 4.教学系统设计结果形成性评价的一般过程175 第八章 教学系统设计发展的新动向

1.混合式学习的应用阶段:

根据学习方式结合的紧密程度,混合式学习的应用可分为四个阶段: a组合阶段,将不同的学习方式简单组合在一起,这些学习方式没有关联,各自开展,设计上较简单

b集成阶段,尝试建立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连接关系,将在线学习和面授等形式根据学习目标聚合起来,同时制定测评方式

c协同阶段,使学习方式间的组合更为紧密,需要组建学习群体和管理制度,进行学习者学习情况的持续跟踪

d扩展阶段,通过学习方式的混合,达到某种单一的学习方式无法达到的目标,促进学习到工作的转化,提高工作绩效。2.教学系统设计自动化的实现途径262 3.混沌理论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的启示254 4.教学系统设计发展有哪些新动向

a教学系统设计自动化: 教学设计自动化工具指能辅助教学设计者和其他教学产品开发人员提高教学设计过程、教学开发过程的所有计算机工具。教学设计自动化工具的产品 :课件,教学设计方案.b从教学系统设计到绩效技术: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应从学校走向企业,扩展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领域,开拓一个崭新的研究与应用领域——企业绩效技术,这是教育技术学科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后的新课题.c学科教学系统设计:

即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向各个学科深入.在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应注重学科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这也是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普遍被教师们掌握的一个途径.学科教学设计要以解决学科教学问题为导向,其实质就是设计促进学习者学习与发展的学习环境

d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 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是教学系统设计研究的一个具体领域,这个具体领域是教学系统设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应用的驱动下而产生的,实际上就是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设计.5.绩效技术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启示

a树立绩效观念:成本—效益问题是绩效技术所关注的重要因素。在教育应用情境中,学校教育和教学同样也是要考虑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的。

b重视前端分析:绩效技术的前端分析为关注教学与学习问题的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c开拓问题解决思路:绩效技术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对绩效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制定最合适、最经济、最及时的解决方案.绩效技术灵活多样的问题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实践,有助于以关注教与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工作者开拓问题解决的思路.

第二篇: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

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

爱在东师——东北师范大学考研论坛 www.xiexiebang.com

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

第一章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一、名词解释:

1、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新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教学系统:按照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我们把为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功能的各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看成教育系统或教学系统。

3、教学系统的基本层次:机构层次的系统、管理层次的系统、教学层次的系统、学习层次的系统。

4、系统方法: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它侧重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去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系统分析技术、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选择技术、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以及评价调控技术等子技术构成了系统方法的体系和结构。

5、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6、细化理论: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七条策略。

7、成分显示理论:

8、ITT:

9、教学处方理论:六个基本概念、一个理论框架、三条基本原理、两个关于教学设计的知识库。

10、肯普模式:

11、史密斯—雷根模式:

二、思考题:

1、有人认为“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二者研究对象相同,是性质上的低层次重复和名词概念间的混同与歧义”,你对此观点有何看法。答: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新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在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学科层次上都有所区别: 研究对象: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的本质与教学的一般规律;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用系统方法对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

学科性质:教学论是研究教学本质与规律的理论性学科(较高理论层次的学科);教学设计是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设计与计划的应用性学科(在学科层次上较低一级)。理论基础:教学论通过对教学本质与规律的认识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教学条件与方法,即以教学理论作为理论基本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条件与方法;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两者对教学理论的强调也不同,教学论只是依据理论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教学条件与方法,而教学设计不仅强调教学理论还强调学习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更具体化,更具可操作性。总之,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一般规律的理论性学科,是描述性的还不是规定性的理论;而教学设计本身并不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的一般规律,只是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

爱在东师——东北师范大学考研论坛 www.xiexiebang.com 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是规定性的而不是描述性的理论。

2、回顾我国教学设计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方向。

答:我国从80年代晚期开始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起步较晚。通过翻译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开设教学系统设计课程,出版专著等,到目前为止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90年代以来,进行了运用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教学改革试验,成果斐然。97年,何克抗教授提出学教并重的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98年郑永柏提出:教学处方理论。

3、试比较分析加涅与梅瑞尔的教学设计理论,指出两种理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答:加涅的ISD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设计教学”,他据认知心理学原理提出了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他从学习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九个阶段演绎出了九阶段教学事件(引起注意、告诉目标、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发学习表现、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记忆和迁移),同时他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种类型(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梅瑞尔在此基础上总结为“九五矩阵”。梅瑞尔的教学设计理论框架包括:

有关知识的描述性理论,知识是由行为水平(记忆、运用、发现)和内容类型(事实性、概念性、过程性、原理性)构成的两维分类,于是形成10种教学活动成分,梅瑞尔给出每一种教学活动成分与学生应达到的能力要求之间的对应关系。作为制定教学微策略的依据。有关教学策略的描述性理论,策略有基本呈现形式(PPF)、辅助呈现形式(SPF)、和呈现之间的联系(IDR),这些策略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并且针对上述10种教学活动成分,分别有不同的策略组合,构成最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学处理理论,在上述两个理论的基础上,梅瑞尔提出了关于教学设计的规定性理论——教学处理理论(ITT),其基本思想是“教学算法+教学数据”的课件开发方式。

参考《美国教学设计理论从ID1到ID2的发展》(高瑞利),两代ISD在理论的区别表现在:(1)教学设计的对象从教学系统内部要素转向整个教学系统;

(2)教学设计中心由以“教的传递策略”为中心转向以“知识组织策略”为中心;(3)教学设计从微观走向宏观,从教学系统设计走向宏观社会教育系统设计;(4)教学设计从内容的分化到知识、技能的整合。

4、试比较分析ID1与ID2的主要缺点。

梅瑞尔在他的文章“第二代教学设计”中列出了第一代教学设计的九大缺陷:

一、ID1 的内容分析缺乏整合性,无法理解复杂、动态的现象;

二、ID1 在知识习得上缺乏举措;

三、ID1 的课程组织策略极为有限;

四、ID1 的理论基本上是封闭的系统; 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

爱在东师——东北师范大学考研论坛 www.xiexiebang.com

五、ID1 无法将教学开发的各个阶段整合起来;

六、ID1 所教授的是零散的碎片,而不是整合性的知识;

七、ID1 的教学通常是消极的,而非交互性的;

八、ID1 中的每个呈示都必须从微小的成分中建构起来;

九、ID1 是劳动密集型的。ID2的缺点:

第二章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上)

一、名词解释:

1、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2、认知结构变量:

奥苏贝尔把学习者认知结构的三方面特性称为三个认知结构变量,他们是:

可利用性——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可用来对新观念起固定、吸收作用的观念。可分辨性——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当前所学的新观念间的异同点是否清晰可辨,愈清晰,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

稳固性——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是否稳定、牢固,愈稳固,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

3、先行组织者与新观念之间的三种关系:

类属关系(分派生类属、相关类属两种)总括关系

并列组合关系

4、学习风格的分类:

场依存性、场独立性

具体——序列、具体——随机、抽象——序列、抽象——随机 沉思型、冲动型

5、几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认知内驱力: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学习者对某学科的认知内驱力或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是获得的,有赖于特定的学习经验。在有意义的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最稳定的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是一种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个体为保持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三种内驱力在成就动机中所占的比例通常因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种族起源以及人格结构等因素的不同而有变化。

6、学习需要分析的基本方法:

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学习者所在的组织机构内部,用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期望状态)与学习者的学习现状作比较,找出两者间的差距,从而鉴别出学习需要的一种方法。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

爱在东师——东北师范大学考研论坛 www.xiexiebang.com

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根据机构外社会的要求(或职业的要求)来确定学习者的期望值,以此为标准衡量学习者的学习现状,找出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实际操作中可以使用内外结合的方法。

7、布卢姆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8、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9、学习目标四要素: Audience对象 Behavior行为 Condition条件 Degree标准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要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

答:学习者是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媒体、教学内容)之一。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具有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等特征都将对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影响。因此教学系统设计是否与学习者的特点相匹配,是决定教学系统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所以,需要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学习风格,以便为后续的教学系统设计步骤提供依据。

2、你认为学习者的哪些特征对教学设计比较重要?如何获取学习者特征的相关信息? 答:教学设计者不可能对学习者的每个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都进行分析,但是必须了解那些对教学设计起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如

一、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征,即学习者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由于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具有相对固定的次序,我们可以通过判断学习者的年龄而获知其认知发展的大致特征。当然,不同的个体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其认知发展特征也有一些差异,这是需要我们去观察和调查的内容。

二、学习者的起点水平分析,学习者起点水平指的是学习者原来所学的知识、技能、态度,学习者的起点水平分析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预备能力分析、一是目标能力分析。通过预测题及问卷调查的形式可以获得学习者的起点水平分析的基础数据。

三、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分析。认知结构变量指的是认知结构的原有观念对于接受新观念的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固性,要获得认知结构变量,需要分析、比较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新知识之间可能存在的三种关系:类属关系、总括关系、并列组合关系。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

爱在东师——东北师范大学考研论坛 www.xiexiebang.com

四、学习风格分析。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要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可以通过心理测试、细心观察、分析、与学习者交谈等方法。

五、学习动机分析,学习动机是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学习动机可以通过观察、交谈、心理测试等方法获得分析数据。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对教学设计有何指导意义?

答:在《认知结构理论的教学设计原理初探》毛景焕 李蓓春中,作者认为“丰富的认知结构理论为我们进行科学的教学和科学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根据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总结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遵循的科学原则。

一、教学设计要以利用和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作为价值取向和目标指向„„

二、教学设计要重视环境的设计„„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以条理化、结构化和整合化为原则„„

四、设计中要处处体现学生主体和自主的原则 „„

五、教学中要进行有关认知结构的专门策略设计的原则 „„

4、你认为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术语来描述学习目标有何优缺点?

答: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后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术语来描述学习目标是系统研究方法的重要的特点之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习目标都是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主义者强调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描述学习目标,有其合理的一面,能使得对于教学目标的评价具有可行性。但是认知主义者却强调用内部心理过程来描述学习目标,我们认为,两者之间应该相互补充、相互借鉴。

5、试结合一给定的教学单元,编写相应的学习目标。

内容章节:第十二章 第一节 生物的遗传 授课班级:初二(6)班 课题:生物性状的遗传 教学/学习目标: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一)能从人体的性状中举例说明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二)能简单描述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的遗传方式。

二、要求学生了解的过程与方法:

(一)在教师组织下运用调查统计的方法开展研究,学生尝试自己去观察、记录、并分析调查统计结果;

(二)学生通过查找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学生的基于资源的自主式学习能力;

(三)学生通过对基因遗传过程的分析,初步运用和发展其分析和推理能力。

三、期望学生形成的情感与价值观: 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

爱在东师——东北师范大学考研论坛 www.xiexiebang.com

(一)通过学生间积极的讨论与交流,学生受到协作学习的精神的培养;

(二)通过对基因遗传过程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

6、试述学习需要分析的重要意义。

答:通过学习需要分析,论证教学系统设计是不是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以及在现有的资源和约束条件下是否可解决问题。通过学习需要分析,可以让教师与学生的精力、时间以及其他资源被有效地利用来解决教学中真正的问题,从而提高整个教学效益。

通过学习需要分析,我们可以获得有关“差距“的资料和数据,由此形成教学系统设计的总目标,据此可寻找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之,学习需要分析的成功与否,总目标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到教学系统设计各部分工作的方向和质量。

第四章 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

一、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是刺激的主动寻求者、环境的主动探索者,他们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不存在纯粹的客观现实,现实是主体依据已有的认知图式对环境信息进行的建构。客体只有在经过主体认知结构的加工改造后才能被主体所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完全取决于主体具有什么样的认知结构。

儿童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同化是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2、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观”与“最近发展区”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观:主张研究人的意识的形成与心理的发展应从历史的观点,在社会环境之中、在与环境作用的相互联系之中进行,并提出人所特有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有可能转移至内部,内化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指已经完成的发展周期的结果和由它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主要指儿童正在形成的、正在成熟和正在发展的过程,表现为儿童不能独立,但能在别人帮助下完成某一任务。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和促进尚未成熟的、处于最近发展区的心理机能。

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

布鲁纳试图将人的高级心理过程纳入人类科学的研究轨道,并将“意义的建构”确立为心理学的中心概念。知识是由概念、命题、基本原理及彼此间的相互联系组成的,学习是由学生的内部动机(好奇心、进步的需要、自居作用以及同伴和相互作用)驱动的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

4、建构主义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了解下面两张图示的意思:建构主义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客观主义的等其他学习理论的区隔,并进一步说明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对“认知工具”的建构。从“参与性——生成性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

爱在东师——东北师范大学考研论坛 www.xiexiebang.com

——控制性”三个维度来说,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认知工具表现出“积极的——创造性的——学习者控制”的思想。

5、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原则: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强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教

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教学目标

6、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教学目标分析——》情境创设——》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教学结构设计

7、围绕“概念框架”的支架式教学策略:

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该策略的实施步骤: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

8、围绕“真实问题”的抛锚式教学策略:

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锚)的基础上,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锚定)。抛锚式教学策略的实施步骤: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

连续抛锚,和支架式的区别在于,支架式所提供的问题是逐步深入的,有利于逐步攀升的,而连续抛锚的问题之间尽管也存在联系,但却不存在这种关系。

9、围绕“事物多面性”的随机进入的教学策略:

随机进入教学: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理论基础——认知弹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其宗旨是要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

该策略的实施步骤: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

10、顾泠沅博士针对数学教学提出的启发式教学策略: 诱导——尝试——归纳——变式——回授——调节

11、CSCL过程模型,即WEBCL模型: 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

爱在东师——东北师范大学考研论坛 www.xiexiebang.com

12、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CLE)设计模型:

13、WEBLED模型:

14、研究性学习:

广义的理解: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狭义的理解: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甚于学习结果。研究性学习的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完成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15、网络教学评价要素:

16、网络教学的评价过程:

第五章 “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

一、名词解释:

1、确定学习者的知识基础的方法: 分类测定法 二叉树探索法

2、确定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的方法: 逐步逼近法

3、网络课程的评价标准:

二、思考题:

1、试述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由以下内容构成:“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和“动机理论”。

奥苏贝尔将学习按效果划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两类。所谓有意义学习,其实质是指符号表示的观念,以非任意的方式和在实质上同学习者已知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所谓非任意的方式和实质上的联系是指这些观念和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方面有联系。在奥苏贝尔看来,要想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真正习得知识的意义,即希望通过学习获得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关联的认识,关键是要在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个方面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的联系。只要能建立这种联系就是有意义的学习,否则就是机械学习。奥苏贝尔甚至认为能否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影响学习的唯一真正重要的因素。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

爱在东师——东北师范大学考研论坛 www.xiexiebang.com

奥苏贝尔进一步指出,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所谓接受学习是指“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被(教师)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课题并不涉及学生方面的任何独立的发现。学习者只需要把呈现的材料加以内化组织,以便在将来需要的时间把它再现出来。”所谓发现学习是指“要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师)传递的,而是在从意义上被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前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出来。”

按照有意义学习理论,奥苏贝尔提出“先行组织者”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指的是在开始(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的引导性材料。这类引导性材料应该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某些“原有观念”的具体体现,而它同时能起到对当前所学的新内容进行定向和引导的作用,更准确地说,它与当前所学新内容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便于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按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的类属、总括、并列组合三种关系,先行组织者也可分为三类: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并列组织者。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步骤通常包括:第一、确定先行组织者;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策略(对应三类组织者,分别有“渐进分化”策略、“逐级归纳”策略、“整合协调”策略)。

在情感因素方面,奥苏贝尔提出了其有创见的“动机理论”。他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起作用(动机可以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可以影响习得意义的保持,可以影响对知识的提取——回忆)。动机则是由三种内驱力组成的: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年龄特征,有意识地帮助学习者形成并强化上述三种动机并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恰当地利用这些动机,使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较好的配合,将会取得更为良好的教学(学习)效果。

2、有人认为“网络环境中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所以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不需要分析学习者的特征”,你对此观点有何看法?

学习者特征分析是运用适当的方法来确定学习者关于当前所学概念的原有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风格变量。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是确定当前所学新概念、新知识的教学起点;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是为了据此判定对当前学习者适用何种教学方式(传递——接受,还是发现学习)。总之,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是实现个别化教学和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不论是在网络环境下,还是在物理的教学环境下,对于学习者特征的分析都是有必要的。

3、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实现“双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想?

双主教学设计从方法和步骤上来说,是以教为主的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法和步骤的综合,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的流程图:

一般情况下,由于中小学教学目标通常已经在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给出,所以,教学目标的分析这一步骤可以相对简略。

学习者特征分析这一环节包括对学习者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变量等诸方面的分析。

根据教学内容和认知结构变量来判断称用何种教学方式,是传递——接受还是发现式教学。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

爱在东师——东北师范大学考研论坛 www.xiexiebang.com

如果采用传递——接受教学,就需要确定先行组织者,根据组织者与学习主题的呈现要求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并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而后还需要设计形成性评价,如有必要可采用其他补充的教学策略,并帮助学习促进知识迁移。同时为修改教学做好准备。如果采用发现式教学,就需要创设情境、提供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并对学习效果的评价进行设计,最终还需要提供强化练习设计,并对知识迁移做好设计。

双主模式具有四个特点:

一、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灵活选择“发现式”或“传递——接受”教学分支。

二、在“传递——接受”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也可以其它策略作补充。

三、在“发现式”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吸收“传递——教学”的长处。

四、考虑情感因素的影响。

www.xiexiebang.com

爱在东师——东北师范大学论坛 爱在东师——东北师范大学考研论坛

第三篇:教学系统设计复习

1.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1.教学设计是系统计划或规划教学的过程(Gagne,1992)

2.教学设计是创设和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教学设计新宣言》(Merrill,1996)

3.教学设计是一门设计科学《什么是教学设计》

2.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3,教学系统设计特征

。教学系统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究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她们的关系,使各要素有机结合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

。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这一系统中包括了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资源、方法、活动等,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就是针对这些影响教学效果的各个要素进行具体的计划。

。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基础理论的原理和方法转换成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案,他不是为了发现客观存在的,尚不为人知的教学规律,而是运用已知的教学规律去创造性的解决教学中的问题8

4.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

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思想萌芽、理论形成、学科建立等几个阶段。思想萌芽:正是这些前人的思考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思想源头

构想:最早提出将教学设计看作是一种理论的先驱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J.Dewey)和美国心理学家、测量学家桑代克。杜威在1900年曾提出应发展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科学”,它的任务是建立一套与设计教学活动有关的理论知识体系。桑代克也曾提出过设计教学过程的主张和程序学习的设想。

理论形成:20世纪50年代以来,系统方法开始受到心理学专家的关注。斯金纳(B.F.skinner)改进和发展了教学机器,创造了程序教学法。60年代后期,引入系统方法,并在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使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确定的研究领域得以形成 学科建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教学设计便以它独特的理论知识体系、结构而立足于教育科学之林。(1)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TID)

(2)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LID)(ID3)

(3)自动化教学设计(AID)

5.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特点、意义 性质。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交叉、综合学科

。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桥梁学科

。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设计科学

特点:系统性、理论性与创造性、计划性与灵活性、具体性。意义:1.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能够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4.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6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领域、不同层次 领域:课堂教学、远程教学以及企业员工培训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层次:1 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

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

3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7.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传播教育理论。

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1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加涅思想在教育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作用: 促成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连接—教学设计,为教育技术学找到了自己的主战场。

对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的超越,从而促成了从行为主义基础的ID到认知主义的根本转变。

开发了一系列实施教学的教学技术:五成份目标分析等

确定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学习起点论。

他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种类型(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9大教学事件(引起注意,告诉目标,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发学习表现,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记忆和迁移)

2,瑞格卢斯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框架:他认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就是“教学科学”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是规定性的教学理论,他还提出了建立关于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知识库的构想。他把教学理论的变量分为教学条件、教学策略和教学结果。

3,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认为知识由行为水平和内容类型构成了两维度分类。它的行为维度是记忆、运用和发现(纵坐标);它的内容维度是事实、概念、过程和原理(横坐标).3 9,ISD几种主要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ID1、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ID2)

。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主要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简称“主导—主体”模式)模式含义的三个要点:(1)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是对教学设计实践的再现;(2)它是理论性的,代表着教学设计的理论内容;(3)它是简化的形式,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精心简化。

功能作用;(1)是相互交流的有效手段。(2)是管理教学设计活动的指南。(3)是决策的规则系统或算法。

肯普模式——基于行为主义的代表模式

四个基本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 三个主要问题:学生必须学习到什么(确定教学目标)

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应如何进行教学

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价)十个教学环节: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为此应先了解教学条件

选择课题与任务

分析学习者特征

分析学科内容

阐明教学目标

实施教学活动(由老师做主导,师生共同完成)

利用教学资源

提供辅助性服务

进行教学评价

预测学生的准备情况

1.学习者一般特征 学生的一般特征是指学习者具有的与具体学科内容无关,但影响其学习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它包括年龄、性别、认知成熟度、学习动机、生活经验等内容。

10.学习者的初始能力:对初始能力是指学生在从事特定学科内容的学习前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内容的认识与态度。初始能力分析包括下述三方面: 对先决知识和技能的分析 对目标技能的分析 对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态度的分析

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特征分析

皮亚杰(感知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形式运演阶段)1前运演阶段(2到7岁)知觉的集中倾向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主义

2.具体运演阶段(7到11岁)基本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缺乏抽象性,最大收获是具有了心里操作能力

3形式运演阶段(11岁以上)不仅可以在逻辑上考虑现实的情境,而且能够根据可能的情境进行思维;抽象思维,即能运用符号进行思维;系统思维,即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在心理上控制若干变量。

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固性

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分类:

1从学生的认知方式对学习风格分类

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沉思型冲动型、格雷戈克的学习风格分类

2从大脑半球功能角度对学习风格分类

左脑优势(雄辩家,科学家。很刻板)右脑优势(擅长非语言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音乐、艺术等方面有天赋,很好的空间感,感情丰富,很有人情味。斗不过左脑)两半球脑功能和谐发展(爱因斯坦,达芬奇)

3从学生的人格因素对学习风格分类 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

焦虑水平(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

学习风格相关理论模型(Curry1983提出了“洋葱”模型。1最外层——教学偏好

学习的刺激因素:环境因素(噪声、光线、温度和教室设计)

情感因素(动机、持久性、责任和结构)

社会因素(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学习,权威人物的出现)

生理因素(知觉、吸收、时间和灵活性)

心理因素(整体VS分析,冲动VS反思,脑半球优势)2中间层——信息处理方式

3里面层——认知个性风格(威特金的场依存和场独立的理论属于里面层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学习动机分类: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阐述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同时前者具有稳定性,后者具有灵活性。首先,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它对各级各类学校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教学目标只是对特定的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其次,教学目的体现了社会的意志和客观要求,是以指令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更多地带有强制性。而教学目标则较多地体现了教学活动主体的要求,带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性和自由度。

教学目标的功能于局限性 1.功能: (1)导向功能: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向标,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指示方向、引导轨迹、规定结果的重要作用。教学目标可以提供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

(2)控制功能:一种约束力量,将教学人员、行政人员和学生各方面的力量凝聚在一起。(3)激励功能:教学目标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

(4)中介功能:教学和社会需要,教学系统内各要素。

(5)测度功能:作为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

学习目标的分类通常按照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态度领域三个领域来分类 ABCD编写方法基本上反映了行为主义的观点,强调用行为术语来描述学习目标 A对象 b行为 c条件(环境、人的、设备、信息、时间、问题明确性)d标准 运用abcd方面编写具体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须是学习者,而不是教师

2教学目标须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不能用教学活动的过程或手段来描述 3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须是具体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寻求者,探索者。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使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同化与顺应: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图式扩充),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图式改变)

维果斯基“社会历史观”与“最近发展区

社会历史观:研究人的意识的形成与心理的发展应从历史角度,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分析。提出人所特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而产生的,它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能转移到内部,内化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

最近发展区: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发展是通过社会建构而激起的,这种社会性建构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从事持续的谈话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在与他人讨论过程中帮助学习者学到新东西,扩大其认知结构,更清楚地表达他们自己已有的概念,并检验那些与别人相不同的观点。自然情境:情境性学习、情境性认知、强调知行统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 知识是由概念、命题、基本原理及其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组成的,也就是知识结构。学习是由学生的内部动机,好奇心、进步的需要、自居作用以及同伴和相互作用驱动的积极主动地知识建构过程,该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换与知识评价。内部动机启发:强调学生象科学家一样与探索和发现未知领域。强调直觉思维对创新的作用 五环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九段教学策略:引起注意、阐述教学目标、刺激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发学习行为、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记忆与迁移

第四篇:教学设计复习笔记

1.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何克抗)

2. 学习需要:学习者目前的知识水平与期望达到的学习水平之间的差距。

学习需要分析的方法: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3. 认知结构:学习者现有的知识数量、清晰度和知识结构,它是由学生能够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固性 4. 学习态度如何调查:态度问卷量表、观察、访谈

5. 学习动机: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分类:A.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B。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6. 教学目标: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它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并存,动态性和稳定性并存,层次性和时限性等特点。

7. 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中介功能、测度功能 8. 编写教学目标的ABCD模式:

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 B——行为(behacvior)学生能够做什么

C——条件(condition)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标准(degreen)行为的最低标准

9.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未达到共同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

10.要实现有效协作学习,符合的条件:分工合作;各自尽力,密切配合;社会互动,学会沟通;必要指导。11.常用的协作学习策略: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 12.我国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个别化学习;小组协作学习13.教学媒体特征:

1)共同特性:固定性、扩散性、重复性、组合性、工具性、能动性。2)个别特性:表现性、重现性、接触性、参与性、受控性

14、选择教学媒体依据:依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对象;依据教学条件

15、选择教学媒体原则:最优决策原则;有效信息原则;优化组合原则

16、教学媒体选择方法:问题表、矩阵式、算法式、流程图

17、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认知学习领域:认知、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2)动作技能学习领域:感知、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 3)情感学习领域: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比

18、加涅的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19、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接受学习模式与先行组织者策略(奥苏贝尔);五环节教学模式;九段教学策略(加涅);掌握学习模式;情境—陶冶教学策略;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20、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发现学习模式;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随机进入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自我反馈教学策略;基于Internet的探究式学习策略

21、五环节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22、九段教学策略:引起注意;阐述教学目标;刺激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发学习行为;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记忆与迁移

23、学习资源:广义的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

分类:专业设计和非专门设计的资源; 依据表现形态的不同分: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24、学习资源的心理学依据:

1)注意:选择性、新异性、简洁性、适中性、期望性 2)知觉:整体性、相对性、对比性 3)记忆:组块性、有限性、4)概念形成:

25、学习内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

规定学习内容:

1)范围(知识和能力的广度)2)深度(知识的深浅和能力水平)

3)学习内容组成部分的联系(教学的顺序)

分析方法:归纳分析法、图释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法、使用卡片法、ISM法、综合分析法、知识网络法 26.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教学与课程论、系统科学与传播理论 27.普通模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教学评价 28.概念图:是一种知识结构的表现方式

29.成人学习者特点:学习目的明确、注重教学效率、实践经验丰富、自律性和独立性强、参与教学决策 30.教学目标意义:有利于课程规模化、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有利于交流沟通 31.教学媒体:在传播知识、技能和情感的过程中,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工具

32.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33.教学评价功能:诊断、激励、调控、教学、导向、科学

34.教学评价原则:1.评价基准不同分:相对评价、绝对、自身

35.教学系统设计方案的评价可从几方面进行:完整性和规范性、可实施性、创新性 36.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问题表、矩阵式、算法式、流程图

第五篇:教学系统设计复习知识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小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

1、小学生的注意特点(1)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到五年级,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以基本占据主导地位。(2)注意的范围较小。(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差。

2、小学生知觉的突出特点:随年龄增长,知觉的有意性、精确性逐渐增强。比如,低年级的小学生的知觉具有无意性强、精确性较低等特点,因而容易在学习中分心,容易混淆形近字;到了高年级时,知觉的有意性、精确性均会大幅提高。

3、小学生的记忆特点主要表现为:由无意识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有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发展。低年级小学生识记的无意性强,从三年级开始,小学生的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同时,随着他们知识的增长,理解力的提高,意义识记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机械识记的比例比则越来越小,逐渐从机械识记为主向意义识记为主发展。

4、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1)小学生的思维同时具有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的成分。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高年级开始,学生逐渐学会区分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但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依然离不开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思维仍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2)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质变”期,亦称“关键年龄”(四年级,约为10到11岁)。(3)小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不断发展,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5、小学生想象的主要特点是:有意想象增强;想象更富有现实性;想象的创造成分增多。

二、小学生情绪情感过程的特点

1、表情丰富但不善于控制自己。

2、情感的内容不断扩大与加深。

3、冲动性减少而稳定性增加。

三、小学生意志过程的特点

1、意志薄弱且受暗示性强。

2、动机和目的的被动性和依赖性。

3、不善于反复思考和计划。

中学生心理特点:

1认知发展 初中生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眼前的状况,还能把握他们能够设想的可能情况。2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品质日趋坚强,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

3自主性 高中生在观念上和行动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对许多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

4进取性 高中生精力充沛,血气方刚,反应敏捷,上进心强,不安于现状,颇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他们对未来满怀希望,乐于开拓。

5闭锁性 高中生的内心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但又不轻易表露出来。他们非希望有单独的空间,好像有什么秘密的东西不愿让别人知道。心理发展的闭锁性使高中生容易感到孤独,因此又产生了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他们热衷于寻求理解自己的人,对“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他们能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秘密。

6社会性` 高中生对现实生活的很多规范都很感兴趣,对新事物既敏捷又易接受。热心参与社会活动,乐于对社会事物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校生活中,自治、自理、自立的要求强烈。

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1.处在18-22 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期,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都达到了人生中的最佳时期。不仅观察到事物的表面,而且能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2.记忆力方面,识记范围大幅度扩大,逐步从少年时期的机械记忆转向意义记忆,能够按材料的顺序和主次整理使之系统化,便于记忆。

3.大学生智力发展中最大的特点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活跃是当代大学生的一大优点。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合理性、灵活性和批判性显著增强,不再满足于一般的现象罗列和教科书、教师所提供的现成答案,不轻信名人,不轻信书本,不轻信宣传,喜欢独立思考,寻求事物的根源,喜欢怀疑和争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自己的想法,也常常反复论证,并能对自己思考的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

4.大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总是喜欢标新立异,提出新的见解和设想。

用ABCD法编写教学目标

ABCD目标陈述法是由阿姆斯特朗和塞维吉提出来的一种教学目标陈述技术。ABCD法包括在以下四个因素:A—听众(Audience):指目标所指向的对象B—行为(Behavior):指表明学习的具体行为C—条件(Conditions):指行为出现的条件D—水平(Degree):指可接受的行为水平。例如,这样陈述的一个目标是“每一个学生都将能够对在单元测验的阅读材料中给出的10个项目中的8个下定义。”在这个目标中,A(听众)指“每一个学生”,B(行为)指“能够下定义”,C(条件)指“在单元测验的阅读材料中”,D(水平)指“10个项目中的8个。用ABCD法陈述教学目标时,这四个因素的前后顺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个教学目标中这四个因素要同时具备。ABCD法的后三个因素与1962年马杰的行为目标三要素是一致的,不过它增加并强调了行为者(听众)这一因素,从而使得教学目标的陈述更加完整。比如,在编写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可以选用下面的动词:① 知识:说出„„名称、列举、选择、背诵、辩认、回忆、描述、指出、说明等;② 领会:分类、叙述、解释、选择、区别、归纳、举例说明、改写等;③ 应用:运用、计算、改变、解释、解答、说明、证明、利用、列举等;④ 分析:分类、比较、对照、区别、检查、指出、评论、猜测、举例说明、图示、计算等;⑤ 综合:编写、设计、提出、排列、组合、建立、形成、重写、归纳、总结等;⑥ 评价:鉴别、讨论、选择、对比、比较、评价、判断、总结、证明等。而在编写情感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则可以选用下面这些动词:① 注意:知道、看出、注意、选择、接受等;② 反应:陈述、回答、完成、选择、列举、遵守、称赞、表现、帮助等;③ 价值判断:接受、承认、参加、完成、决定、影响、区别、解释、评价等;④ 组织:讨论、组织、判断、确定、选择、比较、定义、权衡、系统阐述、决定等;⑤ 价值体系个性化:改变、接受、判断、拒绝、相信、解决、要求、抵制等。编写行为的具体方法是:首先根据前面讲过的学习目标分类方法,结合学科内容分成不同类别的学习目标,然后从上面提供的动词中选择出合适的行为动词,最后再把学科内容作为动宾结构中的宾语。

学习者主要特征(因素分析法)

1)起点水平2)认知结构3)学习态度4)学习动机5)学习风格 1.起点水平分析:测验

必须了解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我们称之为起点水平或起点能力。2.认知结构分析:概念图

学习者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由学生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

3.学习态度分析:最常用的方法是态度问卷量表。此外,观察、访谈等方法也可用于学习态度分析。4.学习动机分析:(Keller的ARCS模型)教学设计者应从注意力、关联性、自信心和满足感等四个方面分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学习风格分析:可以依据Curry(1983)提出的“洋葱模型”,从教学偏好、信息处理方式、认知个性风格、场依存/场独立等方面进行分析。调查问卷等。

这些分析都有些理论化,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分析呢?(中学生的一般特征)1)认知发展方面

思维能力迅速发展,抽象思维占优势,很大程度上是经验型。初二明显表现出突变、飞跃和两级分化,高二初步完成转变。思维有系统性、结构性、预计性及个性色彩,创造性思维有所发展。约13-14岁是初中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

2)情感方面

中学生的个人独立意识更为明显。感情丰富、爱幻想、富激情、易冲动,意志行为逐渐增多,抗诱惑能力日益增强,同一性、勤奋感是其情感发展的主要方面。情感世界仍处于易动摇和变化的状态。在高中阶段,独立性和自主性则成为情感发展的主要方面。[教案评价标准]

一、教学目标设计

二、教学方法设计

三、教学程序设计

四、教材处理设计

五、师生活动设计

六、板书设计

七、教案创新与个性特点

八、书写要求

教学系统设计:(乌美娜94定义)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系统设计经历了萌芽时期(1920s)、理论初创(60年代)、纵深发展阶段。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

1、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起着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科学、传播与信息理论、管理与工程理论等多种学科的作用),不仅关心如何教,更关心如何学;

2、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关注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寻找解决方法的方法),其主要任务是提供方法,规定性较强;

3、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设计理论学科,目的是创设优化学习的教学系统,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设计的本质:决策、问题求解、创造)

系统方法:根据系统的观点,从整体出发,辩证地处理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功能与目标的关系,找到即使系统最优,有不使部分损失过大的方案,作为决策的依据,实现整体最优化的方法。系统分析的特点:

1、以整体为目标。

2、以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为重点。

3、以令人满意为准则。

教学内系统四要素 1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媒体、材料 3教学环境 4人 教学系统设计的特征:1.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2.教学系统设计是操纵和规划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程序。3.教学系统设计是以多种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性学科。4.教学系统设计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团队协作活动。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领域:(高文)1作为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2基于泛技术观的教学设计3作为系统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研究方法:“形成性研究”方法。

教学系统设计的不同层级:

1、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2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3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分析法(共时性角度、历时性角度)、教育传播理论。

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主要是“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行为设计理论、教学规划设计理论、教学结构设计理论、教学实施设计理论、教学评价设计理论等。

1、加涅,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其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设计教学”,他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影响学习的全部因素,即学习的条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1)学习条件论: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学习过程: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预期系统)

2)教学事件论:引起注意、告知学习目标、刺激对先前知识的回忆、呈现学习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发学习表现、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记忆与迁移 3)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a、言语信息(判断学生能否获得信息主要是看他们能否把获得的信息表述出来)b、智慧技能(辨别技能、形成概念、高级规则的获得)

c、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借以调节他们自己的注意、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 d、动作技能 e、态度

4)“九—五矩阵”论(九个教学事件与五种学习类型的匹配关系)5)加涅提出了目标参照评价和常模参照评价。

2、瑞格卢斯把教学理论的变量分为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果(描述性理论、处方性理论)并把教学方法分为教学组织策略、管理策略和传递策略。教学组织策略进一步分为“宏策略”“微策略”。“继往开来” 精细化理论(1247):学习新内容时,首先要建立整体的、全局的概念,然后再逐步深入、细化地学习各个部分,在头脑中形成“框架-细节-框架-细节”的知识蓝图。一个目标(按照认知学习理论实现对教学内容合理而有效的组织)、两个过程(概要设计、一系列细化等级设计)、四个环节(选择、定序、总结、综合)、七个策略(学科课程的细化设计、每堂课程的内容设计、总结、综合、新旧知识联系、学习动机、自我控制)。

3、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二维模型(目标--内容)横轴代表学习类型(事实、概念、程序、原理),纵轴代表行为水平(记忆、应用、发现)

教学处理:就是教学算法-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是使学习者获得某种知识、技能的交互作用模式。

首要原理:以最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包括:1.学习者必须介入解决实际问题1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3将新知识展示给学习者4学习者对新知识进行应用5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融为一体。

4、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

什么是学习环境?(1)学习环境是一种场所(2)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3)任务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核心(4)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

有意义的学习和问题解决:有意义的学习的五种属性:有意义的、主动的、真实的、建构的、合作的。

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的基点是学习活动分析,基本框架式活动理论,其模型包括六要素:1)问题/项目空间2)相关案例3)信息资源4)认知工具5)对话和协作工具6)社会/情境支持。

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 设计思维:(认知心理学角度)程序性设计思维、典范性设计思维、叙述性设计思维。

系统分析模式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输入-产出”的系统过程。输入的是学生,产出的是受过教育的人。

A、肯普模式(349)(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

四个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教学评价 三个主要问题:学生必须学到什么-确定教学目标;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应该如何教学-制定教学策略;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价。

九个教学环节:选择课题的任务和总的目标要求、学生特征、学习目标、课题内容和任务分析、预测、教学活动、辅助性服务、教学资源、学习评价)

B、迪克凯瑞模式(教学系统设计的目标模式)

强调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设计,通过反复的实施、评估和修改,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图)

前端分析:美国学者哈里斯在1968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教学设计过程开始的时候,先分析若干直接影响教学设计但又不属于具体设计事项的问题。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和学习环境分析。绩效分析:人类绩效改进(HPI)系统地分析问题、明确目标、分析现状、揭示差距、剖析原因、寻找对策。(原因分析法:洋葱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着手因果法)

 学习需求分析是一个系统的调查研究过程,其结果是提供“差距”的有效资料和数据,从而帮助形成教学设计项目总的教学目标,以便教学或培训方案论证报告的撰写提供参考依据。(学习需求:社会和行业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与学习者现有状况之间的差距。)方法:内部参照需求分析法、外部参照需求分析法

 分析学习者特征:1)一般特征:与课程内容无关但影响学习者学习方式的特征,包括学习者文化、心理与社会等因素,如民族、地域、宗教、年龄、性别、职业、经验、教育程度、角色、科技素养以及使用的语言。2)学习特征与课程学习直接相关的因素,包括先决知识技能(对起点知识技能的分析、对目标知识技能的分析、对学习态度的分析)、学习策略、学习风格(信息感知风格“视觉-听觉-触觉-动觉”、信息加工风格“场依存-场独立”、焦虑水平“高-低”)学习方式、学习态度等。

方法:1.确定学习者(标准化、历史性、叙述性)2.收集既定学习者资料的方法(查阅、调查、安置性评价) 学习任务分析: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1)归类分析法2)图解分析法3)层级分析法4)信息加工分析法5)卡片法6)解释结构模型法。

 学习环境分析: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乔纳森)

基础教育衡量教学的标准(三维)知识维度(知识、技能)、能力维度(过程、方法)、态度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策略: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其具体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识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组织策略、传递策略、管理策略)

教学模式:生成(发现-探究式教学模式)-替代(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图)促进记忆的信息加工活动:复述、联动、组织、精加工 促进语义的信息加工活动:概念图、类比、想象

行动序列是通过学习组成某一程序的一系列步骤来掌握的,包括认知和操作两方面。斯滕伯格在对智力的研究中提出了元成分智力、知识-获得成分智力和操作成分智力 但节课的组织策略:导入、主体、结尾、评估。问题教学目标: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内容问题

态度的教学策略:由受尊敬的榜样角色示范欲求行为、实践欲求行为、强化欲求行为。认知策略的教学策略设计:传授条件下的认知策略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指导条件下的认知策略的教学策略设计、在以元认知为中介的条件下的认知策略的教学策略设计

数字化学习环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后,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多媒体学习环境、网络化学习环境)

学习共同体:由学习者、参与者和助学者共同组成的,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集体。(社会强化功能、信息交流功能)

学习管理过程与监控的设计主要包括环节控制、作业管理、促学措施和活动设计等。

行为教学目标的撰写方法:ABCD表述法

编写学习目标的基本要素:A(教学对象)B(行为)C(条件)D(标准)

运用ABCD方面编写具体的教学目标,应该注意:

① 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习者,而不是教师

② 教学目标必须用教学活动的结果来描述而不是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手段来描述 ③ 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的,而不能是抽象的

教学目标分析和编写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目标的完整性(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依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对象,依据教学条件

教学媒体设计的心理学依据:注意、知觉、记忆、概念形成。

教学媒体设计的教学特征依据:可适应性、可利用性、低成本性、高效能性 现代教学媒体运用的形式:辅助式、直接式、循环式。

选择利用教学材料步骤:1)选择可用材料2)修改现有材料3)设计新材料。5P原则(海涅克):预览材料、准备材料、准备环境、让学生做好准备、提供学习经验 支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课程支持、技术支持、学习方法支持(支持自主学习的方法、支持协作学习的方法)、情感支持、实践性教学环节支持。

企业培训的方式方法的案例

教学系统方案的评估方法: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总结性评估

诊断性评估:在教学系统设计之前,对目标对象的知识技能、智力体力、情趣风格以及感情态度等状况进行“摸底”,借以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准备状况,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新的教学目标所具备的的基本条件,设计出可以满足个性差异的教学方案,并分别将学生置于最有益的教学环境中。什么是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阶段(三个)

教学设计人员用来获取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修正他们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效果的过程。1 一对一评价2 小组评价3现场试验

什么是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的阶段(两个 每个阶段分析)

“设计评价研究,收集数据,验证教学材料对目标学习者的有效性的过程” 教学系统设计方案的评价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完整性和规范性(教学目标阐述,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学习活动设计,教学资源和工具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总结和帮助),可实施性(时间因素、环境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创新性

教育评价分类:基准(常模参照评价、标模参照评价)、功能(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总结性评估)、方法(定性、定量)、评价的主体(自我、他人)、内容(过程、成果)

档案袋评价:按一定目的收集的反映学习过程以及最终产品的一整套材料,这些材料借助信息技术得以很好的组织管理。(录像带、书面文章、图画、计算机编程)量规评估:“为一项工作列出标准的评分工具”

下载教学系统设计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系统设计复习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笔记-教学系统设计(共五篇)

    目录 概述 ................................................................................ 1 第一章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

    教学系统设计 期末复习总结 复习

    教学系统设计总结 关于人物: 加涅(美国心理学家)核心思想:“为学习设计教学”;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提出信息加工分析法;九段教学策......

    教学系统设计 复习重点(推荐五篇)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重点概念及问题(填空、简答) 1、教学系统设计: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大纲(五篇范例)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大纲 1. 教学系统设计的概念。 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相关......

    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复习笔记

    概论 一、基本概念 数据:是指对某一目标定性、定量描述的原始数据。包括数值,字符,图像,图形,视频等,在计算机中数据按符号进行存储和处理。 信息:狭义的信息指两次不定性之差,即人......

    教学系统设计[最终定稿]

    第一章 一、教学系统设计的不同层次:P10 ①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③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二、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P11 1、 学习理论与教学设......

    教学系统设计

    填空题: 1.教学系统设计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他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2. 教学目标分......

    教学系统设计

    第一章 教学系统概述: 教学系统设计(ISD)是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