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走进科学”、“身边的动植物”、“土壤”、“奇妙的水”、“空气”、“各种各样的材料”、“我学习了观察”等六个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成分、作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常见的材料,了解简单物质的基本构成,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6、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本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本册教学难点:
1.本册课本开篇之初,便设计了很多的对比分析、对比实验、对比研究,对于初涉科学的小学生此项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2.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习惯,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又一难点。
六、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本册课本是科学课的起始册,学科认识尚没有形成,更无从谈起科学兴趣可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
七、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5、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6、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八、课时分配: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共4课时 第二单元:身边的动植物 共5课时 第三单元:土壤 共3课时 第四单元:奇妙的水 共3课时 第五单元:空气 共4课时
第六单元:各种各样的材料 共2课时 第七单元:我学习了观察 共2课时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一单元 走进科学 1 校园寻 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准备: 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1、4 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 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 —整理资料—分析研究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交流寻“宝”发现,拓展延伸
教师检查“百宝箱”,总结全课。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校园寻“宝”
1、了解科学家:达尔文
2、寻“宝”游戏
教学后记: 观察 “宝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 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观察与思考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教学重点: 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教学准备: 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展示找到的宝贝
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 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
教学新课
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 观察宝贝。板书:观察宝贝
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
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
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三、观察宝贝
1、如果每组选一样你们最感兴趣的宝贝观察,你们选哪一样?打算用 什么方法去观察这个宝贝?(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完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3、学生观察宝贝,教师巡视指导。
4、讨论交流。(1)小组成员整理好桌上的“宝贝”,填写记录单。(2)分组说说你们的宝贝的特点及运用的观察方法。(3)对于你们的宝贝,有些什么问题,有什么解释吗?(4)小结:哪个宝贝最有价值?
拓展延伸
一、活动:认领宝贝
1、观察一颗宝贝石头
2、上交石头
3、认领宝贝
4、小结
二、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观察“宝贝” 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顺口溜:眼耳鼻舌手 人人身上有 帮我认东西 是我好朋友
教学后记: 整理百宝箱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并能叙述自己 分类的理由,懂得给事物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2、能简单处理收集到的研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独立观察和思考,能乐于和其他同学合作。
2、善待被寻来的小动物,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观念。
(三)科学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是分类,分类有什么好处,了解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在事物的各种特征中找共同特征”,以共同特征为基础进行 简单分类。
教学难点: 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分类或排序
教学准备: 纸盒或瓶子作标本容器、标签纸、胶水、真标本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学生拿出“百宝箱”,引导学生模仿达尔文的做法,整理自己的“百宝箱”。
教学新课
一、给“宝贝”分类
1、学生检查“百宝箱”,想出自己的分类方法。
2、小组交流分类方法,全班汇报讨论。
3、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说出分类的标准。
4、教师小结活动情况,强调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二、制作标本
1、科学家为了长期研究“宝贝”把它们制成标本,我们也来试试。
2、老师出示石头标本或树叶标本,激起学生的制作热情。
3、介绍标本的制作方法。
4、分小组制作标本,教师指导。拓展延伸
一、标本展览,成果交流。
二、“走进科学”单元评价
板书设计: 整理“百宝箱”
一、给“宝贝”分类
二、制作标本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身边的动植物 身边的植物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 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能做一份植物的观察记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植物,激发学生参与科 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想了解与植物有关的事情。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2、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放大镜、植物卡片、各种奇异植物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种植物?那你知道咱们校园里 有多少种植物吗?
教学新课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1、谁能说说我们周围有哪些植物?向同学们介绍它的名字及其特征。
2、看教材活动图例,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手摸、鼻闻、眼看来掌握植 物特征,认识植物。
3、提出课外观察的任务及注意事项,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4、分小组进行课外观察活动,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检查观察记录表的记载情况。
二、教师小结。拓展延伸
继续了解认识本地的一些植物。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1、介绍我国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2、李时珍认识了上千种植物,在《本草纲目》里还给植物进行了分类。
教学新课
一、给身边的植物分类
1、请同学们按照不同的标准,试着给下面这些植物分类,将同一类植 物做上相同的记号。
2、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分类标准。
3、把自己上节课观察到的植物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4、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5、教师小结。
二、有趣的植物
1、学生了解书中介绍的四种有趣的植物。
2、学生展示搜集的有趣植物的资料并相互交流。
3、教师补充、小结。拓展延伸
课后继续搜集了解植物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身边的植物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二、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三、有趣的植物
教学后记:常见的动物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运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 征,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
2、能观察记录。
3、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条件下的定性观察。
4、知道进行科学研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植物,激发学生参与科 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促进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更多常见动物的名称,在对动植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动物 分类的标准;初步意识到要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来认识动物。
2、在对动物进行特征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知道进行科学研 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放大镜、动物卡片、相关动物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1、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150 万种。
2、我们认识哪些动 物呢? l 教学新课
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及其特征。
2、学生汇报。
3、把你知道的常见动物填写在书上记录表中合适的位置。
4、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填写理由(自己的分类标准)。
5、教师小结。
二、猜动物
1、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别人很快就能猜到结果?
2、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3、合作游戏。教师准备动物卡片。出示后请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说特 征一个猜动物名称合作游戏,在规定时间内哪一组猜的动物多。拓展延伸
指南车信箱公告:征集有关动物的谜语。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猜谜语活动。教学新课
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
1、请每一小组选择一种合适的动物进行研究,并确定好研究的题目。
2、小组交流确定研究选题。
3、学生汇报,教师对选题的确定进行指导。
4、分小组进行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写下来。
5、学生汇报,互相交流。
6、教师小结。
拓展延伸
出示指南车信箱,学生探讨:蚯蚓会唱歌,这是真的吗?古人的这种结论可信吗?
板书设计: 2 常见的动物
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二、猜动物
三、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 土 壤 1 本地的土壤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采集土样。
2、能够采用不同的方法观察土壤。
3、能够用自己设计的方式分离土壤里的物质,并填写实验记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观察土壤的乐趣。
2、意识到保护土壤要从小事做起,能将研究后的土壤及其中的动植物放回 原处。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概念。
2、知道本地土壤的组成。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教学难点: 了解土壤的成分
教学准备: 小铁铲、塑料袋、标签、笔、记录纸、托盘、报纸、筛子、水、烧杯、玻璃棒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有谁知道土壤是什么吗? 理解土壤的概念
教学新课
一、认识土壤
1、哪些地方有土壤呢?
2、土壤和植物、动物、人类有些什么关系呢?
二、采集土样
1、想去看看土壤吗?
2、教师宣布采集时的安全事项。
3、教学生做土壤标本的方法(18 页)
4、带工具采集土样
三、活动总结
四、课后准备 将土壤样本交给老师保存。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我们采集来的土壤,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些什么问题?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要靠大家认真地、仔细地观察
教学新课
(一)观察土壤成分
1、你已经知道土壤里有哪些东西?
2、你是用什么观察方法发现的?
3、讨论: 我们还可以用些什么方法观察土壤?
4、用自己的方法观察土壤。
5、汇报观察结果。
(二)设计方法分离土壤
1、讨论: 你怎样把土壤中看到的物体分离开来?
2、汇报分离方法。
3、分组按照自己的方法分离土壤。
4、学生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自己的发现。
(三)教师小结
拓展应用
1、整理器材
2、留心观察不同的土壤。
板书设计: 1 本地的土壤
(一)观察土壤成分:土壤里有小石子、泥土、沙、腐烂物、水等
(二)设计方法分离土壤:沉淀法、筛选法、挑拣法
教学后记:土壤的种类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做土壤鉴别类型的实验。
2、能够开展小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土壤类型。
3、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2、乐于用所学科学知识、技能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理解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的土壤里。
教学重点: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引起对家乡的关注。
3、通过中长期观察培养学生的坚持性。
教学难点: 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教学准备: 上节课所采土壤、笔、记录纸、种子、花盆、不同类型的土壤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通过你们的观察,所有的土壤都相同吗?
教学新课
(一)认识土壤的类型
1、土壤的类型是根据砂和黏土的含量来划分的。
2、打开书 第21 页自行了解。
(二)鉴别土壤
1、讨论: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
2、学生汇报。
3、教师补充“手捏法”。
4、学生分组对上节课采来的土壤进行鉴别。
5、学生填写实验记录。
拓展延伸 小调查
1、了解本地的土壤类型。
2、了解本地的土壤适合种哪些植物。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大家的小调查进行得如何?
教学新课
(一)科学调查讨论会
1、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有什么结果?
2、学生汇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教师宣布调查结论。
(二)研究不同的植物生活在不同的土壤里
1、了解仙人球、花生适合生长在什么类型的土壤里。
2、猜一猜,同一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类型的土壤里会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 影响吗?
3、教会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对比实验)
4、学生动手实验。
5、嘱咐学生做一个有科学精神的有心人,坚持给豆子浇水、记得每天察。
拓展活动
1、学生自己阅读了解无土栽培技术的知识。
2、教师补充说明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2 土壤的种类 砂质土:含砂较多。颗粒大,渗水快,保水性差,透气性好 黏质土:含黏土较多。颗粒小,渗水慢,保水性好,透气性差 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颗粒居中,渗水居中,保水性居中,透气 性居中
教学后记: 土壤的保护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推测土壤遭受破坏的严重后果。
2、能够参与保护土壤的活动。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保护土壤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能主动参与到保护土壤的行动中去
教学难点: 能设计保护土壤的活动
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但是人类却在破坏它。
教学新课
(一)了解土壤被破坏的方式
1、出示人们破坏土壤的图片资料。
2、这样做为什么破坏了土壤?
3、列举本地土壤被破坏的情形。
4、破坏本地土壤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5、生开展讨论:这样下去我们的大地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二)保护土壤
1、开书 26 页,讨论这些做法是否正确。
2、你能想到一些什么办法来保护土壤?
3、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保护土壤?
拓展延伸
1、角色扮演(土壤的申诉)、小实验(埋垃圾)
2、校外宣传
3、土壤改良
板书设计: 3 土壤的保护
(一)了解土壤被破坏的方式
(二)保护土壤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奇妙的水 认识水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获取证据,能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描述对一定量的水的形状变 化的观察结果。
2、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案,并实施。能对各组实施的方案及效 果进行评价,在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易操作性、简便性的基础上,评出 1~2 个最优方案。
3、学会使用量筒进行测量。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尊重证据,用证据来说明问题。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在设计方案时,能积极思考,方案严 密、可行。
(三)科学知识目标: 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教学重点: 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教学难点: 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案,并实施。
教学准备: 水、烧杯、量杯、漏斗、水槽、量筒、瓶子、不同形状的其他容器若干、尺、调匙、滴管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阅读单元页,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二、提问:关于水,我们有哪些认识?有哪些问题?
教学新课
一、拿出清水、杯瓶等各种容器。
二、试猜想:将水倒入这些容器中,水的形状会是什么样子?
三、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四、交流汇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容器内水的形状。
拓展延伸
你能画出容器里水的形状吗?
第二课时
教学新课
一、提出猜想。
1、出示三瓶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水。
2、谁的肚子里装的水最多呢?(学生回答)
3、教师统计学生所持观点情况。
二、实验验证。
1、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根据现有材料选择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4、办法可行吗?这需要咱们亲自动手试一试。
教学过程: 温馨提示: 1)你们小组准备使用哪种实验方法?需要什么材料呢? 2)小组内的同学怎样分工?
5、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三、反思猜想。通过刚才的猜想和动手实验来验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呢?
四、认识量筒。
1、为了精确地测量水的多少,我向大家推荐一个专门用来测量水的仪 器——量筒,它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
2、小组观察量筒,认识“毫升”。
3、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
4、比赛:教师说出多少毫升水,学生马上量出水。比一比,哪个小 组倒得快?
5、先估测,再用量筒测量一号瓶的水,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有刻度的物体,可以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呢?
板书设计: 1 认识水
一、关于水,我们有哪些认识?有哪些问题?
二、水的特点: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有一定的体积但没 有一定的形状
教学后记:流动的水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材图示,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2、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能找到两种以上的 办法使小水轮转得快。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积极思考,大胆设想。
2、注重实践,尊重事实。
3、能意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有有利和有害的一面,科学能帮助 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能帮助人们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力量,趋 利避害,甚至化害为利。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列举实例说明流水有力量。
2、能初步了解人类科学利用流水的历史。
教学重点: 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教学难点: 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
教学准备: 红萝卜、小塑料片若干、铁丝支架、水槽、烧杯或可乐瓶、与流水有关 的图片和声像资料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阅读指南车信箱,介绍古时水磨及这一技术发明给人类带来的好 处和它创造的价值。
二、提问:水磨是怎样利用水力的?
教学新课
自制小水轮。
1、教师出示一个小水轮范例。
2、介绍制作小水轮的材料及基本制作方法。
3、学生动手制作。
4、简单测试后展示自己的作品,交流制作经验。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课后做出更多的各具特色、新奇有趣 的水水轮。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一、展示学生课后制作的作品。
二、让小水轮转起来,想想,怎样才能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呢?
教学新课
一、研究讨论。
1、小组讨论:小水轮转得快的条件和原因有哪些?试做猜想。
2、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二、实验探究。
1、提问:我们的小水轮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2、学生实验尝试,教师指导。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控制变量。
3、汇报交流。通过实验体验“流动的水有力量”和如何用好这种力量。
拓展延伸
1、教师展示有关水利和水害的图片,让学生谈谈水力对人们的生产生 活有什么影响?
2、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利用水力,减少水力的危害?
板书设计: 2 流动的水
1、水磨是怎样利用水力的?
2、自制小水轮
3、流动的水有力量
教学后记:溶解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将科学探究中得到的发现用于生活中。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溶解现象。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重点: 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教学难点: 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水、烧杯、搅拌棒、粗盐、糖块、高锰酸钾、红糖、沙子、石子、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面粉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教师出示一杯清盐水。提问:透明的水中能“藏”东西吗?(学生回答)
二、请几个学生尝杯中的水。提问:水中藏没藏东西,“藏”的是什么?
教学新课
一、观察实验: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1、教师出示实验的器材:水、烧杯、搅拌棒、粗盐。
2、指导学生认识实验的器材,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搅拌方法。
3、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 1)按照“没有放入水中时”、“刚放入水中时”、“搅拌一会儿”、“搅拌较 长时间后”的观察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写观察记录表。(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3)安全提示:实验的液体不能随便尝,这样很危险。只有经过老师确 定无危险,且得到教师的允许才能尝。
4、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认识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是:由大颗粒→小颗粒→微粒→“化”在水 中。
三、对比实验。
1、观察沙子和高锰酸钾放入水中的情况。
2、理解溶解的科学含义:溶解就是像盐这样,在水中慢慢消失、慢慢 溶化的现象。
3、使学生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容易溶解,有的物质在水中不容易 溶解。
拓展延伸
1、你还有什么问题?
2、归纳问题,引导感兴趣的学生课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学生汇报交流上节课后深入研究的情况。
教学新课
一、提出猜想。
1、学生拿出准备的材料:石子、红糖、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允许学生补充其它的材料)
2、学生预测这些材料放入水中后将如何变化,并说出预测的根据。
二、观察实验:其他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并且做好实验记录。(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2)实验完毕整理观察结果,得出哪些材料容易溶解、哪些材料不容易 溶解的结论。
2、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汇报交流。
拓展延伸
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溶解现象?
2、怎样使糖块溶解得快?把自己的方法与同学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好。
板书设计: 表一: 没放入水中时 刚放入水中时 搅拌一会儿 搅拌较长时间后 盐粒的样 子 表二: 石子 红糖 粉笔 肥皂 洗衣粉 橡皮 溶解 没有溶解
教学后记:浮与沉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3、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4、能找出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三)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重点: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能找出改变物体浮沉 状态的方法。
教学准备:平衡尺、绳、橡皮筋、测力计、水槽、铁块、木块、塑料块、卵石、橡 皮泥、气球、吸管、蜡烛、牙膏皮、橡皮、可乐瓶、有盖和无盖的小玻 璃瓶、肥皂、萝卜、马铃薯、锡箔纸、海绵、棉线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物体在水中有的浮,有的沉。同学 们回忆一下,举例说说。
二、提问:试预测,我们将所带材料放入水中,哪些会下沉,哪些会 上浮?并说出预测的依据。
教学新课
一、观察实验:材料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
1、我们来用实验验证预测是否正确。
2、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做好实验记录。浮在水面上的物体 沉入水中的物体 2)实验时,放入水中的物体,应轻拿轻放,防止水溅出。
2、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3、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检查原来预测的依据是否正确,现在有什么发现。
拓展延伸
你对物体的浮与沉还有哪些疑问?课后可以查阅这方面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是什么力量使这些物体浮在水上面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这个问 题。
教学新课
学生动手实验,感知浮力。
1、教师说明实验方法,提出探究问题:将空可乐瓶放入水中,它浮在 水面上。用手缓慢将可乐瓶向水中压,有什么感觉?
2、学生动手实验。
3、汇报交流实验感受,得出科学结论。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4、提问:水对浮在它上面的物体有浮力,那么水对下沉的物体是否也 有浮力呢?
5、学生提出猜测。
6、学生进行实验验证。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准备好半桶水,将 2~3 千克的卵石装入网丝袋 中。每位同学认真体验 1~2 次,提牢网丝袋,慢提慢放,注意安全。另 外,让装卵石的网丝袋浸入水中时,不要触及桶底或桶壁。2)学生预测:用手提着装了卵石的网丝袋放入水中,感觉会变重还是 变轻。3)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7、学生汇报交流。
拓展延伸
你还有哪些方法来对此进行验证?
第三课时
教学导入
教师演示沉船实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沉船打捞上来呢?
教学新课
一、探究实验:怎样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呢?(实验前,教师为每组准备两种不同的材料)
1、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好记录。
2、分组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3、学生汇报交流。
二、打捞“沉船”。
1、学生分组设计打捞方案。
2、分组实验,教师及时指导。
3、汇报交流。
拓展延伸
1、打捞“沉船”,还有没有其它新的办法呢?
2、课后,我们可通过上网、上图书馆或新华书店、访谈等途径收集信 息,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打捞沉船的方法。
板书设计: 4 浮与沉
一、预测:材料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 思考:为什么物体能浮在水面上? 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二、汇报交流 三.打捞沉船
教学后记: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查阅资料,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2、能用图表形式表示地球上咸、淡水分配比例信息。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和与水有关的自然景观。
2、意识到水对于生命的意义,认识到水的无比珍贵。
3、将“珍惜每一滴水”化为学生每天的实际行动,养成节约用水、一水多用的好习惯。
(三)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2、知道生命离不开水。
3、了解自然界淡水资源的缺乏。
教学重点: 意识到水对于生命的意义,认识到水的无比珍贵
教学难点: 知道生命离不开水
教学准备: CAI 课件、榨汁设备、蔬菜、水果、彩笔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我们周围哪里有水?冰和雪是不是水?水还有哪些状态?地球上还有哪些地方有水?
教学新课
一、多媒体播放课件。地球上的水的形态和分布有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 水域和风景,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水资源信息等。)
二、感受生命体内也存在水。榨水果或蔬菜汁活动。
三、生命离不开水。
1、学生举出人类和动植物都离不开水的事例。
2、假如没有水,我们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
3、将自己的观点写或画在纸上。
4、对比认识:生命离不开水。我们要节约用水。
四、珍惜每一滴水
1、要求学生用彩色笔将咸水、淡水、可利用的淡水分别占有的份数在 教材上的方格坐标图上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让学生感受水资源的 缺乏,要节约用水。)
2、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现象?关于节约用水我们应该怎样做? 你有哪些建议?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拓展延伸
课后可将自己好的建议写成书面报告,寄给水资源管理局。
板书设计:5 地球上的水 一. 地球上水的分布 二. 生命体内也有水,生命离不开水 三. 珍惜每一滴水
教学后记:
第五单元 空气 1 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在观察空气的存在。
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空气进行观察,并能描述空气的形态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检验猜 想是否正确。
2、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 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2、知道空气没有固定的形态。
3、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找空气”,用各种感官观察空气,证明空气存在于 我们的周围,并用语言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空气
教学难点: 设计简单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透明塑料袋、扇子、气球、海绵、粉笔、橡皮泥、碎砖 块、小卵石、水槽、矿泉水瓶、塑料吸管、大烧杯、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谜语引入“围着我的身,无色又无形” 教学新课
(一)找空气
1、你能看见空气吗?请你们利用手上的材料想办法 把空气找出来。①用塑料袋找空气 ②用扇子、气球找空气 ③说说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空气。④观察空气。
2、土块、粉笔、石头、橡皮泥、海绵里有空气吗? ①猜一猜 ②动手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3、你观察到的空气是什么样的?。
(二)吹气球
1、按书上的方法把气球装在矿泉水瓶中。
2、吹一吹,试着把气球吹大。
3、为什么吹不大,猜一猜。
4、用什么方法可以把气球吹大,试一试,为什么?
5、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到空气跑出去了?再试一试。
6、说说你的发现。拓展延伸
留心观察生活中与空气有关的现象
板书设计: 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2 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3 空气要占据空间。
教学后记:流动的空气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流动的空气进行观察。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制作纸风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习惯。
2、学习用尝试的方法来探究热空气的流动,初步培养学生百折不饶的科 学态度。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能够流动。
2、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3、知道风是流动的空气形成的。
4、了解风力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制作、体验、实验来研究空气流动,认识空气能够流动,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教学难点: 制作纸风车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边长 5 厘米的正方形、圆规、图钉、竹筷、剪刀、蜡烛、火柴、电风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玩过纸风车吗?这节课我们利用纸风车来研究空气的流动。
教学新课
(一)制作纸风车
1、打开书第44 页看图学习纸风车的制作。
2、老师教学生制作。强调剪刀的使用安全。
3、分组制作。
4、相互评价制作的纸风车。
(二)旋转的纸风车
1、根据你的经验使纸风车转起来。
2、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鼓励用更多的方法。
3、想一想,是什么推动纸风车旋转的?
4、怎样使纸风车旋转得更快?
(三)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讨论:将纸风车靠近点燃的蜡烛,它会转动吗?
2、有几个可以放的位置,猜想在各个位置时可能发生的现象。
3、分组动手实验让纸风车转动。注意别将纸风车点燃。
4、讨论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拓展延伸
介绍走马灯、孔明灯
板书设计: 1.热空气轻,冷空气重. 2.空气的流动形成风.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形成的。热地方的 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从而形成风(冷到热)。3.风有力量。
教学后记:压缩空气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指导学生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 能力。
2、学习用自己的实验结论来解释某些现象,体验“科学结论可以通过重复 实验来验证”这一重要的科学本质和特征。
3、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自己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科学的初步办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成功与喜悦,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 的作用,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应用所学知识的热情。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2、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3、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
4、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知道压缩空气 有弹性、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挤压空气”的实验来认识: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特征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篮球一个、打气筒一支 分组实验材料:甘油注射器一只、橡皮擦一块、硬吸管四只、牙签四只、橘子皮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演示实验引入 :“ 给篮球充气” 解释这种现象。
教学新课
(一)挤压空气
1、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
2、预测会发生什么现象。
3、提示操作注意事项,分组实验。
4、填写实验记录表。
5、交流实验结论,再次解释:给篮球充气这一 实验现象。
(二)制作空气枪
1、演示教师制作的空气枪,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教师讲解制作方法进行安全教育。
3、分组制作实验,分析子弹是怎样射出去的。
(三)压缩空气的应用
1、学生说生活中的例子。
2、看插图补充说明。
拓展延伸
留心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压缩空气。
板书设计:
1、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2、空气能被压缩。
3、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教学后记: 空气中的灰尘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空气中的灰尘,初步学会在对比研 究中控制变量的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相似现象做出判断的能 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研究,引起学生对空气环境的关注,使他们认识到保护空 气环境的洁净自己应该怎样做。
2、在研究空气中的灰尘的实验中,培养学生乐于、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 精神,体会合作的成功与喜悦。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中有灰尘,知道不同的环境里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不同。
2、知道吸入过多的灰尘会危害人体的健康。
3、知道减少空气中灰尘的办法。
教学重点: 研究不同地点空气中的灰尘
教学难点: 会应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对类似的现象做出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 幻灯机一台、宽胶带一捆、小方凳 5 条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每天来到学校都会发现桌子上布满灰尘,猜猜这些灰尘 从哪里来的?
教学新课
(一)光柱中的发现
1、我们现在怎么没有看到空气中有灰尘呢?你在哪里 看见过空气中的灰尘?
2、你能想办法让同学们看见空气里的灰尘吗?试一试。
3、学生分组观察、记录。
4、你还有哪些办法可以找到空气中的灰尘?
(二)研究不同地点空气中的灰尘
1、空气中的灰尘会一样多吗?
2、猜测学校哪些地方的灰尘会多,哪里会少?
3、讨论:怎样才能知道那里的灰尘有多少?设计出一个实验方案。
4、汇报方案,教师指导完善。
5、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第二课时
教学新课
(一)汇报实验记录
1、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2、总结室外研究活动,得出学校各个地点的灰尘含量。
(二)比较不同环境下灰尘的多少
1、观看插图。
2、比较判断,分析灰尘多少的原因。
3、了解灰尘对人体的危害。
(三)判断图中的对错
1、观察图片。
2、判断并说明原因。
3、说说你平时是怎样做的。课后拓展
连续一周收集讲台上的粉笔灰,看看有多少?发表你的看法,要使它减少我们该如何做?
板书设计:
1、空气是不纯净的,里面含有尘埃和其他杂质。
2、空气污染越严重的地方,空气中所含的杂质越多。
3、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持空气的洁净。
教学后记:
第六单元 各种各样的材料 形形色色的材料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
2、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2、意识到有些材料的不可再生性,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和 态度。
(三)科学知识目标:
1、建立“材料”的概念。
2、知道可以把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重点: 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
教学难点: 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教师:观察记录表、橡胶、陶瓷、塑料、丝绸的历史资料。学生:每人自带玩具及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同学们,咱们身边的物体都是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
教学新课
一、它是用什么做的
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或你带来的物品,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
2、学生分组活动,指名回答。
3、把这些物体按不同的材料分一分类。
4、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5、交流汇报。
6、小结: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我们的生活离 不开材料。
二、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1、观察棉花和石油这两种物体的材料来源:棉布来自棉花,塑料来自煤 和石油。
2、体会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区别。人们把像棉花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天然材料;像塑料这样,由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做人造材料。
3、说说你知道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拓展延伸 你对材料还有哪些问题?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尝试着解决问题,了解有关材料的更多知识。
板书设计: 形形色色的材料
1、你知道哪些材料?塑料、玻璃、木材、橡胶、棉花
2、材料的分类:天然材料 人造材料 对于简单的特征明显的材料,学生分类很清楚,但有些不熟悉的学生就不 能准确判断了,很多学生把材料和物品混为一谈。
教学后记:我们的衣服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调查身边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
2、能够运用多感官和工具探究服装材料的特点。
3、初步尝试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检测不同材料的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感受到与人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服装材料,如棉、丝、毛、尼龙等。
2、知道服装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教学重点: 能调查身边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多感官和工具探究服装材料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关于服装材料发展历史的资料,丝绸、棉布、尼龙布、毛料四种同 样大小的服装材料,钩码、一次性杯、温度计、热水、放大镜、镊子。学生:各式服装、手电筒、砂纸、剪刀、木块。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1、P54 观察五幅不同时期服装的图片。说说各个时期服装的材料。
2、随着科技的发展,服装是变化的,制作服装的材料也越来越丰富。
教学新课
一、调查了解服装衣料的材料组成。
1、拿出所带来的服装,查阅服装的标签说明。
2、分组填写调查记录表。
3、交流汇报。
4、请同学们说说:使用不同的材料织成的面料有什么好处?多种材料混 合使用是否可以扬长避短?
二、衣料的研究。
1、你想研究衣料的哪些特点?确定研究的问题。
2、分组讨论:对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需要的材料、讨 论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
拓展延伸
课后,对小组的研究计划再做修改。
第二课时
教学新课
一、衣料的研究。
1、交流汇报制定的实验计划。如: 实验一:将衣料蒙在手电筒上,用放大镜观察衣料的纹理。实验二:把砂纸固定在桌上。把衣料包在一个木块上,在砂纸上磨。研 究衣料的耐磨性。实验三:用四个同样大小的杯子装上同样多和同样热的水,同时用不同 的衣料包裹住。一定时间后,同时测量四杯水的温度。研究衣料的保暖 性。
2、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并做好实验记录。
3、交流汇报。
4、小结。
二、选择衣料设计服装。
我们从事不同类型的工作、参加不同的活动通常需要穿上不同衣料制成 的衣服。观察 P57 图中不同的人穿的衣服各需要应用衣料的什么特点? 拓展延伸
我设计的未来服装。长大了,你想做什么工作、参加什么活动?根据工 作或活动的需要,使用合适的衣料设计一种未来的服装。
板书设计: 2 我们的衣服
一、服装衣料的材料组成
二、衣料的研究:纹理、耐磨性、保暖性
三、设计的未来服装
教学后记:纸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制定研究计划,再深入探究不同纸的各自特点。
2、能用简单器材做观察纸的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3、能模拟蔡伦造纸的过程造一张纸。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为保护森林资源,我们要节约用纸。
2、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3、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三)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生活中常见纸的一般特点和用途。
教学重点: 知道生活中常见纸的一般特点和用途。
教学难点: 能制定研究计划,再深入探究不同纸的各自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镊子,放大镜,同样大小的牛皮纸、报纸、复印纸、餐巾纸每组各一 份,铁架台,钩码,大头针,双面胶,解剖盘,红水,蔡伦造纸的图片资料。学生:各种纸制品,收集废纸或其他造纸原料,搅拌棒,棉布或过滤网,毛 巾或旧报纸,一大堆书,胶水。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请同学们拿出所带的纸制品,进行展示。
教学新课
一、提出问题。
1、欣赏、观察大家所带来的纸制品。
2、说说纸有哪些类型、用途及纸制品的优点。
二、研究纸的相同特点。
1、这节课我们着重研究纸的相同特点。
2、同学们运用感官认真观察,桌上的这几张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3、还可以通过以下下两种方法观察纸。1)将纸片撕开,观察撕开的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2)把纸揉搓后展开,观察揉搓后的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注意:观察过程中要用放大镜,并把放大镜下纸纤维的样子画下来。
三、制定研究纸不同特点的研究计划。
1、关于纸,你有哪些问题?将它写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选择吸水性和抗拉强度等特点进行板书。
3、每组选择一个想研究的问题,分组做好研究计划。纸的研究计划 第 组 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猜想: 研究方法: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4、布置分组带好材料。
第二课时
教学新课
一、制定研究计划。
1、交流汇报各组制定的研究计划,并做适当的评价。
2、各组修改完善研究计划。
二、实验探究。
1、交代实验的注意事项。
2、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并做好实验记录。
3、交流汇报。
4、总结。
拓展延伸
说一说,生活中的纸制品分别应用了纸的什么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导入
请一位同学说说蔡伦造纸的方法。
教学新课
一、学习造纸的方法。
1、大家从蔡伦造纸的活动中,提炼出造纸的方法。选择树木、废纸等原料 把原料捶捣或搅拌成纸桨 把我们抄好的纸晒干
二、自己造一张纸。
1、学生分组合作生动手造一张纸。
2、展示所造纸的原品。
3、说一说,我们自己制造的纸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 2 我们的衣服 1.常见的服装材料有棉、丝、毛、尼龙等 2.调查我们自己的衣服 3.衣料的研究
教学后记:材料的应用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利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材料发展的历史。
2、知道物质有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
3、查找资料了解生活中处理可再生物质和不可再生物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难点: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材料发展史、材料的回收和利用的图片或资料。学生:收集材料发展史、材料的回收和利用的图片或资料完 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人类生产技术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发展,材料的开发和利用起到了极其 重要的作用。
教学新课
一、阅读材料发展的历史。
1、学生阅读教材 P61 的史话材料。
2、教师做介绍、补充。
3、小结。
二、材料的回收利用。
1、请同学们阅读 P62 图片。你认为下图中谁做得对吗?谁做得不对?
2、如果人类无节制地使用自然界中的材料而不知道回收利用,你认为 会出现什么后果?
3、小结:地球上可供人们利用的材料大部分是有限的。我们要尽量使 用可再生的材料,节约资源。
拓展延伸
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新型材料。
板书设计: 4 材料的应用 1. 材料是不断发展的. 2. 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要节约使用. 3. 材料的回收利用.
教学后记:
第七单元 我学习了观察 我学习了观察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回顾本学期经历的观察活动,对如何做好观察进行总结。
2、在学生对科学观察的认识逐步条理化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学生观察能力 的发展和提高。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反思,乐于与他人交流,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
2、意识到科学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科学知识目标: 对观察方法进行总结和掌握。
教学重点: 回顾本学期经历的观察活动,对如何做好观察进行总结。
教学难点: 在学生对科学观察的认识逐步条理化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教学准备: 大白纸、放大镜、实验记录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几乎所有的科学研究 和过程都离不开观察,这一学期你经历了哪些观察活动? 教学新课
(一)感官观察的总结
1、你们喜欢吃西瓜吗?你怎样才能选出一个又红又甜的 西瓜呢?
2、学生汇报。
3、总结用感官观察的方法,板书: 看 视觉 “形状”、“大小”、“颜色” 摸 触觉 “光滑程度”、闻 嗅觉 “气味” 尝 味觉 “味道” 听 听觉 “声音” 单个感觉器官只能判断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只有将所有的单个感觉结 合起来,才会形成对事物的综合感觉,这样的了解才更全面。
(二)运用工具观察的总结
1、我们曾在哪些课上用到了这些工具,它们对我们的观察活动有些什么 帮助?
2、你还知道哪些观察工具?可以用它们干什么?
(三)对观察对象进行处理的观察方法的总结 观察土壤时我们对土壤进行了哪些处理?说说这些方法的好处。
(四)思考与观察的总结
1、不断的思考,能让观察的发现更多,观察更深入。
2、有计划的观察使观察活动保持持续和有序。
3、坚持长期观察使我们了解事物发展的长期趋势,发现隐蔽的规律。
教学后记: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习的观察方法,以岩石等为主题内容展开相对自主 的研究。
2、能以合适的方式,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究,能积极参加岩石的观察研究。
2、爱思考,能在观察和研究中提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了解岩石有不同的种类、特征,了解人类对岩石的运用。
教学重点:岩石的观察研究
教学难点:了解岩石有不同的种类、特征
教学准备:放大镜、盐酸、铁钉、锤子、滴管、铜钥匙、小刀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新课
研究岩石
(一)提出问题,研究问题
1、关于岩石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小组讨论。
2、集中汇报,教师板书。
3、在教师指导下对问题进行选择。
(二)制定观察研究计划
1、出示 66 页研究计划样本。
2、学生了解研究计划的制定方法。
3、小组讨论选定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
4、教师抽查研究计划,全班指正。
(三)收集岩石
1、课堂收集。
2、课外收集。
教学新课
观察研究岩石
1、拿出采集来的岩石标本。
2、检查研究计划,完善研究计划。
3、分工合作,观察岩石。
整理记录,展示成果
1、整理记录。
2、全班交流汇报研究成果。
3、选择好的张贴展示。
4、小组之间展开互评。
5、教师总结评价。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第二篇: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走进科学校园寻 “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准备: 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1、4 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 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 —整理资料—分析研究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流寻“宝”发现。l 拓展延伸
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校园寻“宝”
1、了解科学家:达尔文
2、寻“宝”游戏观察 “宝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 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科学知识目标: 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教学重点: 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教学准备: 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l 教学导入
一、展示找到的宝贝
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 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l 教学新课
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 观察宝贝。板书:观察宝贝
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
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
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三、观察宝贝
1、如果每组选一样你们最感兴趣的宝贝观察,你们选哪一样?打算用 什么方法去观察这个宝贝?(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完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3、学生观察宝贝,教师巡视指导。
4、讨论交流。(1)小组成员整理好桌上的“宝贝”,填写记录单。(2)分组说说你们的宝贝的特点及运用的观察方法。(3)对于你们的宝贝,有些什么问题,有什么解释吗?(4)小结:哪个宝贝最有价值? l 拓展延伸
一、活动:认领宝贝
1、观察一颗宝贝石头
2、上交石头
3、认领宝贝
4、小结
二、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观察“宝贝” 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顺口溜:眼耳鼻舌手 人人身上有 帮我认东西 是我好朋友 整理“百宝箱”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并能叙述自己 分类的理由,懂得给事物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2、能简单处理收集到的研究材料。
(二)科学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是分类,分类有什么好处,了解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在事物的各种特征中找共同特征”,以共同特征为基础进行 简单分类。
教学难点: 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分类或排序
教学准备: 纸盒或瓶子作标本容器、标签纸、胶水、真标本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l
教学导入 学生拿出“百宝箱”,引导学生模仿达尔文的做法,整理自己的“百宝箱”。l 教学新课
一、给“宝贝”分类
1、学生检查“百宝箱”,想出自己的分类方法。
2、小组交流分类方法,全班汇报讨论。
3、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说出分类的标准。
4、教师小结活动情况,强调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二、制作标本
1、科学家为了长期研究“宝贝”把它们制成标本,我们也来试试。
2、老师出示石头标本或树叶标本,激起学生的制作热情。
3、介绍标本的制作方法。
4、分小组制作标本,教师指导。l 拓展延伸
一、标本展览,成果交流。
二、“走进科学”单元评价
板书设计: 整理“百宝箱”
一、给“宝贝”分类
二、制作标本
第二单元
身边的动植物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 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能做一份植物的观察记录。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2、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放大镜、植物卡片、各种奇异植物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l 教学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种植物?那你知道咱们校园里 有多少种植物吗? l
教学新课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1、谁能说说我们周围有哪些植物?向同学们介绍它的名字及其特征。
2、看教材活动图例,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手摸、鼻闻、眼看来掌握植 物特征,认识植物。
3、提出课外观察的任务及注意事项,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4、分小组进行课外观察活动,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检查观察记录表的记载情况。
5、教师小结。l 拓展延伸 继续了解认识本地的一些植物。第二课时 l 教学导入
1、介绍我国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2、李时珍认识了上千种植物,在《本草纲目》里还给植物进行了分类。l
教学新课
一、给身边的植物分类
1、请同学们按照不同的标准,试着给下面这些植物分类,将同一类植 物做上相同的记号。
2、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分类标准。
3、把自己上节课观察到的植物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4、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5、教师小结。
二、有趣的植物
1、学生了解书中介绍的四种有趣的植物。
2、学生展示搜集的有趣植物的资料并相互交流。
3、教师补充、小结。l 拓展延伸 课后继续搜集了解植物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身边的植物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二、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三、有趣的植物 常见的动物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运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 征,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
2、能观察记录。
3、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条件下的定性观察。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更多常见动物的名称,在对动植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动物 分类的标准;初步意识到要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来认识动物。
2、在对动物进行特征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知道进行科学研 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放大镜、动物卡片、相关动物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l
教学导入
1、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150 万种。
2、我们认识哪些动 物呢? l 教学新课
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及其特征。
2、学生汇报。
3、把你知道的常见动物填写在书上记录表中合适的位置。
4、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填写理由(自己的分类标准)。
5、教师小结。
二、猜动物
1、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别人很快就能猜到结果?
2、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3、合作游戏。教师准备动物卡片。出示后请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说特 征一个猜动物名称合
作游戏,在规定时间内哪一组猜的动物多。l 拓展延伸 指南车信箱公告:征集有关动物的谜语。第二课时 l
教学导入 猜谜语活动。l
教学新课 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
1、请每一小组选择一种合适的动物进行研究,并确定好研究的题目。
2、小组交流确定研究选题。
3、学生汇报,教师对选题的确定进行指导。
4、分小组进行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写下来。
5、学生汇报,互相交流。
6、教师小结。l 拓展延伸 出示指南车信箱,学生探讨:蚯蚓会唱歌,这是真的吗?古人的这种 结论可信吗?
板书设计: 2 常见的动物
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二、猜动物
三、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
第三单元
本地的土壤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采集土样。
2、能够采用不同的方法观察土壤。
3、能够用自己设计的方式分离土壤里的物质,并填写实验记录。
(二)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概念。
2、知道本地土壤的组成。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教学难点: 了解土壤的成分
教学准备: 小铁铲、塑料袋、标签、笔、记录纸、托盘、报纸、筛子、水、烧杯、玻璃棒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有谁知道土壤是什么吗? 理解土壤的概念
教学新课
一、认识土壤
1、哪些地方有土壤呢?
2、土壤和植物、动物、人类有些什么关系呢?
二、采集土样
1、想去看看土壤吗?
2、教师宣布采集时的安全事项。
3、教学生做土壤标本的方法(18 页)
4、带工具采集土样
三、活动总结
四、课后准备 将土壤样本交给老师保存。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我们采集来的土壤,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些什么问题?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要靠大家认真地、仔细地观察
教学新课
(一)观察土壤成分
1、你已经知道土壤里有哪些东西?
2、你是用什么观察方法发现的?
3、讨论: 我们还可以用些什么方法观察土壤?
4、用自己的方法观察土壤。
5、汇报观察结果。
(二)设计方法分离土壤
1、讨论: 你怎样把土壤中看到的物体分离开来?
2、汇报分离方法。
3、分组按照自己的方法分离土壤。
4、学生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自己的发现。
(三)教师小结
(四)拓展应用
1、整理器材
2、留心观察不同的土壤。
板书设计: 1 本地的土壤
(一)观察土壤成分:土壤里有小石子、泥土、沙、腐烂物、水等
(二)设计方法分离土壤:沉淀法、筛选法、挑拣法土壤的种类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做土壤鉴别类型的实验。
2、能够开展小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土壤类型。
3、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二)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理解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的土壤里。
教学重点: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引起对家乡的关注。
3、通过中长期观察培养学生的坚持性。
教学难点: 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教学准备: 上节课所采土壤、笔、记录纸、种子、花盆、不同类型的土壤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通过你们的观察,所有的土壤都相同吗?
教学新课
(一)认识土壤的类型
1、土壤的类型是根据砂和黏土的含量来划分的。
2、开书 21 页自行了解。
(二)鉴别土壤
1、讨论: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
2、学生汇报。
3、教师补充“手捏法”。
4、学生分组对上节课采来的土壤进行鉴别。
5、学生填写实验记录。拓展延伸 小调查
1、了解本地的土壤类型。
2、了解本地的土壤适合种哪些植物。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大家的小调查进行得如何?
教学新课
(一)科学调查讨论会
1、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有什么结果?
2、学生汇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教师宣布调查结论。
(二)研究不同的植物生活在不同的土壤里
1、了解仙人球、花生适合生长在什么类型的土壤里。
2、猜一猜,同一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类型的土壤里会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 影响吗?
3、教会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对比实验)
4、学生动手实验。
5、嘱咐学生做一个有科学精神的有心人,坚持给豆子浇水、记得每天察。拓展活动
1、学生自己阅读了解无土栽培技术的知识。
2、教师补充说明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2 土壤的种类 砂质土:含砂较多。颗粒大,渗水快,保水性差,透气性好 黏质土:含黏土较多。颗粒小,渗水慢,保水性好,透气性差 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颗粒居中,渗水居中,保水性居中,透气 性居中土壤的保护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推测土壤遭受破坏的严重后果。
2、能够参与保护土壤的活动。
(二)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保护土壤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能主动参与到保护土壤的行动中去
教学难点: 能设计保护土壤的活动
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但是人类却在破坏它。
教学新课
(一)了解土壤被破坏的方式
1、出示人们破坏土壤的图片资料。
2、这样做为什么破坏了土壤?
3、列举本地土壤被破坏的情形。
4、破坏本地土壤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5、生开展讨论:这样下去我们的大地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二)保护土壤
1、开书 26 页,讨论这些做法是否正确。
2、你能想到一些什么办法来保护土壤?
3、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保护土壤? ? 拓展延伸
1、角色扮演(土壤的申诉)、小实验(埋垃圾)
2、校外宣传
3、土壤改良
板书设计: 3 土壤的保护
(一)了解土壤被破坏的方式
(二)保护土壤
第四单元 奇妙的水认识水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获取证据,能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描述对一定量的水的形状变 化的观察结果。
2、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案,并实施。能对各组实施的方案及效 果进行评价,在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易操作性、简便性的基础上,评出 1~2 个最优方案。
3、学会使用量筒进行测量。
(二)科学知识目标: 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教学重点: 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教学难点: 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案,并实施。
教学准备: 水、烧杯、量杯、漏斗、水槽、量筒、瓶子、不同形状的其他容器若干、尺、调匙、滴管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阅读单元页,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二、提问:关于水,我们有哪些认识?有哪些问题?
教学新课
一、拿出清水、杯瓶等各种容器。
二、试猜想:将水倒入这些容器中,水的形状会是什么样子?
三、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四、交流汇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容器内水的形状。拓展延伸 你能画出容器里水的形状吗?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教学新课
一、提出猜想。
1、出示三瓶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水。
2、谁的肚子里装的水最多呢?(学生回答)
3、教师统计学生所持观点情况。
二、实验验证。
1、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根据现有材料选择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4、办法可行吗?这需要咱们亲自动手试一试。
教学过程: 温馨提示: 1)你们小组准备使用哪种实验方法?需要什么材料呢? 2)小组内的同学怎样分工?
5、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三、反思猜想。通过刚才的猜想和动手实验来验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呢?
四、认识量筒。
1、为了精确地测量水的多少,我向大家推荐一个专门用来测量水的仪 器——量筒,它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
2、小组观察量筒,认识“毫升”。
3、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
4、比赛:教师说出多少毫升水,学生马上量出水。比一比,哪个小 组倒得快?
5、先估测,再用量筒测量一号瓶的水,并填写实验记录单。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有刻度的物体,可以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呢?
板书设计: 1 认识水
一、关于水,我们有哪些认识?有哪些问题?
二、水的特点: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有一定的体积但没 有一定的形状流动的水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材图示,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2、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能找到两种以上的 办法使小水轮转得快。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能列举实例说明流水有力量。
2、能初步了解人类科学利用流水的历史。
教学重点: 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教学难点: 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
教学准备: 红萝卜、小塑料片若干、铁丝支架、水槽、烧杯或可乐瓶、与流水有关 的图片和声像资料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阅读指南车信箱,介绍古时水磨及这一技术发明给人类带来的好 处和它创造的价值。
二、提问:水磨是怎样利用水力的?
教学新课 自制小水轮。
1、教师出示一个小水轮范例。
2、介绍制作小水轮的材料及基本制作方法。
3、学生动手制作。
4、简单测试后展示自己的作品,交流制作经验。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课后做出更多的各具特色、新奇有趣 的水水轮。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一、展示学生课后制作的作品。
二、让小水轮转起来,想想,怎样才能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呢?
教学新课
一、研究讨论。
1、小组讨论:小水轮转得快的条件和原因有哪些?试做猜想。
2、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二、实验探究。
1、提问:我们的小水轮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2、学生实验尝试,教师指导。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控制变量。
3、汇报交流。通过实验体验“流动的水有力量”和如何用好这种力量。拓展延伸
1、教师展示有关水利和水害的图片,让学生谈谈水力对人们的生产生 活有什么影响?
2、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利用水力,减少水力的危害?
板书设计: 2 流动的水
1、水磨是怎样利用水力的?
2、自制小水轮
3、流动的水有力量溶解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二)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溶解现象。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重点: 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教学难点: 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水、烧杯、搅拌棒、粗盐、糖块、高锰酸钾、红糖、沙子、石子、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面粉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教师出示一杯清盐水。提问:透明的水中能“藏”东西吗?(学生回答)
二、请几个学生尝杯中的水。提问:水中藏没藏东西,“藏”的是什么?
教学新课
一、观察实验: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1、教师出示实验的器材:水、烧杯、搅拌棒、粗盐。
2、指导学生认识实验的器材,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搅拌方法。
3、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 1)按照“没有放入水中时”、“刚放入水中时”、“搅拌一会儿”、“搅拌较 长时间后”的观察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写观察记录表。(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3)安全提示:实验的液体不能随便尝,这样很危险。只有经过老师确
定无危险,且得到教师的允许才能尝。
4、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认识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是:由大颗粒→小颗粒→微粒→“化”在水 中。
三、对比实验。
1、观察沙子和高锰酸钾放入水中的情况。
2、理解溶解的科学含义:溶解就是像盐这样,在水中慢慢消失、慢慢 溶化的现象。
3、使学生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容易溶解,有的物质在水中不容易 溶解。拓展延伸
1、你还有什么问题?
2、归纳问题,引导感兴趣的学生课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学生汇报交流上节课后深入研究的情况。
教学新课
一、提出猜想。
1、学生拿出准备的材料:石子、红糖、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允许学生补充其它的材料)
2、学生预测这些材料放入水中后将如何变化,并说出预测的根据。
二、观察实验:其他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并且做好实验记录。(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2)实验完毕整理观察结果,得出哪些材料容易溶解、哪些材料不容易 溶解的结论。
2、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汇报交流。拓展延伸
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溶解现象?
2、怎样使糖块溶解得快?把自己的方法与同学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 更好。
板书设计: 表一: 没放入水中时 刚放入水中时 搅拌一会儿 搅拌较长时间后 盐粒的样 子 表二: 石子 红糖 粉笔 肥皂 洗衣粉 橡皮 溶解 没有溶解 教学后记 4 浮与沉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3、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4、能找出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三)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重点: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能找出改变物体浮沉 状态的方法。
教学准备:平衡尺、绳、橡皮筋、测力计、水槽、铁块、木块、塑料块、卵石、橡 皮泥、气球、吸管、蜡烛、牙膏皮、橡皮、可乐瓶、有盖和无盖的小玻 璃瓶、肥皂、萝卜、马铃薯、锡箔纸、海绵、棉线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物体在水中有的浮,有的沉。同学 们回忆一下,举例说说。
二、提问:试预测,我们将所带材料放入水中,哪些会下沉,哪些会 上浮?并说出预测的依据。
教学新课
一、观察实验:材料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
1、我们来用实验验证预测是否正确。
2、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做好实验记录。浮在水面上的物体 沉入水中的物体 2)实验时,放入水中的物体,应轻拿轻放,防止水溅出。
2、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3、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检查原来预测的依据是否正确,现在有什么发现。拓展延伸 你对物体的浮与沉还有哪些疑问?课后可以查阅这方面的资料。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是什么力量使这些物体浮在水上面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这个问 题。
教学新课 学生动手实验,感知浮力。
1、教师说明实验方法,提出探究问题:将空可乐瓶放入水中,它浮在 水面上。用手缓慢将可乐瓶向水中压,有什么感觉?
2、学生动手实验。
3、汇报交流实验感受,得出科学结论。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4、提问:水对浮在它上面的物体有浮力,那么水对下沉的物体是否也 有浮力呢?
5、学生提出猜测。
6、学生进行实验验证。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准备好半桶水,将 2~3 千克的卵石装入网丝袋 中。每位同学认真体验 1~2 次,提牢网丝袋,慢提慢放,注意安全。另 外,让装卵石的网丝袋浸入水中时,不要触及桶底或桶壁。2)学生预测:用手提着装了卵石的网丝袋放入水中,感觉会变重还是 变轻。3)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7、学生汇报交流。拓展延伸 你还有哪些方法来对此进行验证? 第三课时
教学导入 教师演示沉船实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沉船打捞上来呢?
教学新课
一、探究实验:怎样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呢?(实验前,教师为每组准备两种不同的材料)
1、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好记录。
2、分组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3、学生汇报交流。
二、打捞“沉船”。
1、学生分组设计打捞方案。
2、分组实验,教师及时指导。
3、汇报交流。拓展延伸
1、打捞“沉船”,还有没有其它新的办法呢?
2、课后,我们可通过上网、上图书馆或新华书店、访谈等途径收集信 息,查阅资料,了解
更多的打捞沉船的方法。
板书设计: 4 浮与沉
一、预测:材料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 思考:为什么物体能浮在水面上? 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二、汇报交流 三.打捞沉船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查阅资料,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2、能用图表形式表示地球上咸、淡水分配比例信息。
(二)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2、知道生命离不开水。
3、了解自然界淡水资源的缺乏。
教学重点: 意识到水对于生命的意义,认识到水的无比珍贵
教学难点: 知道生命离不开水
教学准备: CAI 课件、榨汁设备、蔬菜、水果、彩笔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我们周围哪里有水?冰和雪是不是水? 水还有哪些状态?地球上还有哪些地方有水?
教学新课
一、多媒体播放课件。地球上的水的形态和分布有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 水域和风景,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水资源信息等。)
二、感受生命体内也存在水。榨水果或蔬菜汁活动。
三、生命离不开水。
1、学生举出人类和动植物都离不开水的事例。
2、假如没有水,我们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
3、将自己的观点写或画在纸上。
4、对比认识:生命离不开水。我们要节约用水。
四、珍惜每一滴水
1、要求学生用彩色笔将咸水、淡水、可利用的淡水分别占有的份数在 教材上的方格坐标图上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让学生感受水资源的 缺乏,要节约用水。)
2、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现象?关于节约用水我们应该怎样做? 你有哪些建议?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拓展延伸 课后可将自己好的建议写成书面报告,寄给水资源管理局。
板书设计:5 地球上的水 一. 地球上水的分布 二. 生命体内也有水,生命离不开水 三. 珍惜每一滴水
第五单元 空气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在观察空气的存在。
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空气进行观察,并能描述空气的形态特点。
(二)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2、知道空气没有固定的形态。
3、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找空气”,用各种感官观察空气,证明空气存在于 我们的周围,并用语言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空气
教学难点: 设计简单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透明塑料袋、扇子、气球、海绵、粉笔、橡皮泥、碎砖 块、小卵石、水槽、矿泉水瓶、塑料吸管、大烧杯、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谜语引入“围着我的身,无色又无形”
教学新课
(一)找空气
1、你能看见空气吗?请你们利用手上的材料想办法 把空气找出来。①用塑料袋找空气 ②用扇子、气球找空气 ③说说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空气。④观察空气。
2、土块、粉笔、石头、橡皮泥、海绵里有空气吗? ①猜一猜 ②动手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3、你观察到的空气是什么样的?。
(二)吹气球
1、按书上的方法把气球装在矿泉水瓶中。
2、吹一吹,试着把气球吹大。
3、为什么吹不大,猜一猜。
4、用什么方法可以把气球吹大,试一试,为什么?
5、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到空气跑出去了?再试一试。
6、说说你的发现。拓展 留心观察生活中与空气有关的现象
板书设计: 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2 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3 空气要占据空间。流动的空气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流动的空气进行观察。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能够流动。
2、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3、知道风是流动的空气形成的。
4、了解风力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制作、体验、实验来研究空气流动,认识空气能够流动,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教学难点: 制作纸风车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边长 5 厘米的正方形、圆规、图钉、竹筷、剪刀、蜡烛、火柴、电风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玩过纸风车吗?这节课我们利用纸风车来研究空气的流动。
教学新课
(一)制作纸风车
1、开书 44 页看图学习纸风车的制作。
2、老师教学生制作。强调剪刀的使用安全。
3、分组制作。
4、相互评价制作的纸风车。
(二)旋转的纸风车
1、根据你的经验使纸风车转起来。
2、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鼓励用更多的方法。
3、想一想,是什么推动纸风车旋转的?
4、怎样使纸风车旋转得更快?
(三)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讨论:将纸风车靠近点燃的蜡烛,它会转动吗?
2、有几个可以放的位置,猜想在各个位置时可能发生的现象。
3、分组动手实验让纸风车转动。注意别将纸风车点燃。
4、讨论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拓展 介绍走马灯、孔明灯
板书设计: 1.热空气轻,冷空气重. 2.空气的流动形成风.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形成的。热地方的 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从而形成风(冷到热)。3.风有力量.
教学后记:
虽然学生很有兴趣,但制作的风车五花八门,旋转效果大都不好.有少数 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按书上的介绍做出了风车.做风车的要点是几片可以旋 转的叶子要用粘贴纸先粘在一起,然后再钉上图钉,插在筷子上.最好选 用一次性筷子,用图钉很容易摁进去.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要在爸 爸妈妈的协助下摁图钉。因为连我自己做风车时也被图钉弄伤了手。压缩空气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指导学生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 能力。
2、学习用自己的实验结论来解释某些现象,体验“科学结论可以通过重复 实验来验证”这一重要的科学本质和特征。
3、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自己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科学的初步办法。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2、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3、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
4、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知道压缩空气 有弹性、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挤压空气”的实验来认识: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特征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篮球一个、打气筒一支 分组实验材料:甘油注射器一只、橡皮擦一块、硬吸管四只、牙签四只、橘子皮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演示实验引入 :“ 给篮球充气” 解释这种现象。
教学新课:
(一)挤压空气
1、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
2、预测会发生什么现象。
3、提示操作注意事项,分组实验。
4、填写实验记录表。
5、交流实验结论,再次解释:给篮球充气这一 实验现象。
(二)制作空气枪
1、演示教师制作的空气枪,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教师讲解制作方法进行安全教育。
3、分组制作实验,分析子弹是怎样射出去的。
(三)压缩空气的应用
1、学生说生活中的例子。
2、看插图补充说明。拓展 留心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压缩空气。
板书设计:
1、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2、空气能被压缩。
3、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空气中的灰尘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空气中的灰尘,初步学会在对比研 究中控制变量的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相似现象做出判断的能 力。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中有灰尘,知道不同的环境里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不同。
2、知道吸入过多的灰尘会危害人体的健康。
3、知道减少空气中灰尘的办法。
教学重点: 研究不同地点空气中的灰尘
教学难点: 会应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对类似的现象做出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 幻灯机一台、宽胶带一捆、小方凳 5 条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每天来到学校都会发现桌子上布满灰尘,猜猜这些灰尘 从哪里来的?
教学新课
(一)光柱中的发现
1、我们现在怎么没有看到空气中有灰尘呢?你在哪里 看见过空气中的灰尘?
2、你能想办法让同学们看见空气里的灰尘吗?试一试。
3、学生分组观察、记录。
4、你还有哪些办法可以找到空气中的灰尘?
(二)研究不同地点空气中的灰尘
1、空气中的灰尘会一样多吗?
2、猜测学校哪些地方的灰尘会多,哪里会少?
3、讨论:怎样才能知道那里的灰尘有多少?设计出一个实验方案。
4、汇报方案,教师指导完善。
5、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教学新课
(一)汇报实验记录
1、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2、总结室外研究活动,得出学校各个地点的灰尘含量。
(二)比较不同环境下灰尘的多少
1、观看插图。
2、比较判断,分析灰尘多少的原因。
3、了解灰尘对人体的危害。
(三)判断图中的对错
1、观察图片。
2、判断并说明原因。
3、说说你平时是怎样做的。课后拓展 连续一周收集讲台上的粉笔灰,看看有多少?发表你的 看 法,要 使 它 减 少 我 们 该 如 何 做?
板书设计:
1、空气是不纯净的,里面含有尘埃和其他杂质。
2、空气污染越严重的地方,空气中所含的杂质越多。
3、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持空气的洁净。
第六单元 各种各样的材料形形色色的材料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
2、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二)科学知识目标:
1、建立“材料”的概念。
2、知道可以把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重点: 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
教学难点: 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教师:观察记录表、橡胶、陶瓷、塑料、丝绸的历史资料。学生:每人自带玩具及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l
教学导入 同学们,咱们身边的物体都是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l 教学新课
一、它是用什么做的
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或你带来的物品,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
2、学生分组活动,指名回答。
3、把这些物体按不同的材料分一分类。
4、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5、交流汇报。
6、小结: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我们的生活离 不开材料。
二、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1、观察棉花和石油这两种物体的材料来源:棉布来自棉花,塑料来自煤 和石油。
2、体会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区别。人们把像棉花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天然材料;像塑料这样,由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做人造材料。
3、说说你知道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l 拓展延伸 你对材料还有哪些问题?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尝试着解决问题,了解有关材料的更多知识。板书设计及 板书1 形形色色的材料
1、你知道哪些材料?塑料、玻璃、木材、橡胶、棉花
2、材料的分类:天然材料 人造材料 对于简单的特征明显的材料,学生分类很清楚,但有些不熟悉的学生就不 能准确判断了,很多学生把材料和物品混为一谈。我们的衣服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调查身边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
2、能够运用多感官和工具探究服装材料的特点。
3、初步尝试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检测不同材料的特点。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服装材料,如棉、丝、毛、尼龙等。
2、知道服装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教学重点: 能调查身边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多感官和工具探究服装材料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关于服装材料发展历史的资料,丝绸、棉布、尼龙布、毛料四种同 样大小的服装材料,钩码、一次性杯、温度计、热水、放大镜、镊子。学生:各式服装、手电筒、砂纸、剪刀、木块。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1、P54 观察五幅不同时期服装的图片。说说各个时期服装的材料。
2、随着科技的发展,服装是变化的,制作服装的材料越来越丰富。
教学新课
一、调查了解服装衣料的材料组成。
1、拿出所带来的服装,查阅服装的标签说明。
2、分组填写调查记录表。
3、交流汇报。
4、请同学们说说:使用不同的材料织成的面料有什么好处?多种材料混 合使用是否可以扬长避短?
二、衣料的研究。
1、你想研究衣料的哪些特点?确定研究的问题。
2、分组讨论:对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需要的材料、讨 论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拓展延伸 课后,对小组的研究计划再做修改。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教学新课
一、衣料的研究。
1、交流汇报制定的实验计划。如: 实验一:将衣料蒙在手电筒上,用放大镜观察衣料的纹理。实验二:把砂纸固定在桌上。把衣料包在一个木块上,在砂纸上磨。研 究衣料的耐磨性。实验三:用四个同样大小的杯子装上同样多和同样热的水,同时用不同 的衣料包裹住。一定时间后,同时测量四杯水的温度。研究衣料的保暖 性。
2、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并做好实验记录。
3、交流汇报。
4、小结。
二、选择衣料设计服装。我们从事不同类型的工作、参加不同的活动通常需要穿上不同衣料制成 的衣服。观察 P57 图中不同的人穿的衣服各需要应用衣料的什么特点? l 拓展延伸 我设计的未来服装。长大了,你想做什么工作、参加什么活动?根据工 作或活动的需要,使用合适的衣料设计一种未来的服装。
板书设计: 2 我们的衣服
一、服装衣料的材料组成
二、衣料的研究:纹理、耐磨性、保暖性
三、设计的未来服装纸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制定研究计划,再深入探究不同纸的各自特点。
2、能用简单器材做观察纸的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3、能模拟蔡伦造纸的过程造一张纸。
(二)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生活中常见纸的一般特点和用途。
教学重点: 知道生活中常见纸的一般特点和用途。
教学难点: 能制定研究计划,再深入探究不同纸的各自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镊子,放大镜,同样大小的牛皮纸、报纸、复印纸、餐巾纸每组各一 份,铁架台,钩码,大头针,双面胶,解剖盘,红水,蔡伦造纸的图片资料。学生:各种纸制品,收集废纸或其他造纸原料,搅拌棒,棉布或过滤网,毛 巾或旧报纸,一大堆书,胶水。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请同学们拿出所带的纸制品,进行展示。
教学新课
一、提出问题。
1、欣赏、观察大家所带来的纸制品。
2、说说纸有哪些类型、用途及纸制品的优点。
二、研究纸的相同特点。
1、这节课我们着重研究纸的相同特点。
2、同学们运用感官认真观察,桌上的这几张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3、还可以通过以下下两种方法观察纸。1)将纸片撕开,观察撕开的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2)把纸揉搓后展开,观察揉搓后的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注意:观察过程中要用放大镜,并把放大镜下纸纤维的样子画下来。
三、制定研究纸不同特点的研究计划。
1、关于纸,你有哪些问题?将它写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选择吸水性和抗拉强度等特点进行板书。
3、每组选择一个想研究的问题,分组做好研究计划。纸的研究计划 第 组 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猜想: 研究方法: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4、布置分组带好材料。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教学新课
一、制定研究计划。
1、交流汇报各组制定的研究计划,并做适当的评价。
2、各组修改完善研究计划。
二、实验探究。
1、交代实验的注意事项。
2、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并做好实验记录。
3、交流汇报。
4、总结。拓展延伸 说一说,生活中的纸制品分别应用了纸的什么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导入 请一位同学说说蔡伦造纸的方法。
教学新课
一、学习造纸的方法。
1、大家从蔡伦造纸的活动中,提炼出造纸的方法。选择树木、废纸等原料 把原料捶捣或搅拌成纸桨 把我们抄好的纸晒干
二、自己造一张纸。
1、学生分组合作生动手造一张纸。
2、展示所造纸的原品。
3、说一说,我们自己制造的纸有什么特点? l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2 我们的衣服 1.常见的服装材料有棉、丝、毛、尼龙等 2.调查我们自己的衣服 3.衣料的研究材料的应用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能利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材料发展的历史。
2、知道物质有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
3、查找资料了解生活中处理可再生物质和不可再生物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难点: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材料发展史、材料的回收和利用的图片或资料。学生:收集材料发展史、材料的回收和利用的图片或资料完 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人类生产技术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发展,材料的开发和利用起到了极其 重要的作用。
教学新课
一、阅读材料发展的历史。
1、学生阅读教材 P61 的史话材料。
2、教师做介绍、补充。
3、小结。
二、材料的回收利用。
1、请同学们阅读 P62 图片。你认为下图中谁做得对吗?谁做得不对?
2、如果人类无节制地使用自然界中的材料而不知道回收利用,你认为 会出现什么后果?
3、小结:地球上可供人们利用的材料大部分是有限的。我们要尽量使 用可再生的材料,节约资源。拓展延伸 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新型材料。
板书设计: 4 材料的应用 1. 材料是不断发展的. 2. 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要节约使用. 3. 材料的回收利用.
第七单元 我学习了观察 1 我学习了观察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回顾本学期经历的观察活动,对如何做好观察进行总结。
2、在学生对科学观察的认识逐步条理化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学生观察能力 的发展和提高。
(二)科学知识目标: 对观察方法进行总结和掌握。
教学重点: 回顾本学期经历的观察活动,对如何做好观察进行总结。
教学难点: 在 学生对科学观察的认识逐步条理化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学生观察能 力的发展和提
教学准备: 大白纸、放大镜、实验记录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几乎所有的科学研究 和过程都离不开观察,这一学期你经历了哪些观察活动?
(一)感官观察的总结
1、你们喜欢吃西瓜吗?你怎样才能选出一个又红又甜的 西瓜呢?
2、学生汇报。
3、总结用感官观察的方法,板书: 看 视觉 “形状”、“大小”、“颜色” 摸 触觉 “光滑程度”、闻 嗅觉 “气味” 尝 味觉 “味道” 听 听觉 “声音” 单个感觉器官只能判断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只有将所有的单个感觉结 合起来,才会形成对事物的综合感觉,这样的了解才更全面。
(二)运用工具观察的总结
1、我们曾在哪些课上用到了这些工具,它们对我们的观察活动有些什么 帮助?
2、你还知道哪些观察工具?可以用它们干什么?
(三)对观察对象进行处理的观察方法的总结 观察土壤时我们对土壤进行了哪些处理?说说这些方法的好处。
(四)思考与观察的总结
1、不断的思考,能让观察的发现更多,观察更深入。
2、有计划的观察使观察活动保持持续和有序。
3、坚持长期观察使我们了解事物发展的长期趋势,发现隐蔽的规律。教学板书: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习的观察方法,以岩石等为主题内容展开相对自主 的研究。
2、能以合适的方式,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二)科学知识目标: 了解岩石有不同的种类、特征,了解人类对岩石的运用。
教学重点: 岩石的观察研究
教学难点: 了解岩石有不同的种类、特征
教学准备: 放大镜、盐酸、铁钉、锤子、滴管、铜钥匙、小刀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研究岩石
(一)提出问题,研究问题
1、关于岩石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小组讨论。
2、集中汇报,教师板书。
3、在教师指导下对问题进行选择。
(二)制定观察研究计划
1、出示 66 页研究计划样本。
2、学生了解研究计划的制定方法。
3、小组讨论选定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
4、教师抽查研究计划,全班指正。
(三)收集岩石
1、课堂收集。
2、课外收集。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观察研究岩石
1、拿出采集来的岩石标本。
2、检查研究计划,完善研究计划。
3、分工合作,观察岩石。整理记录,展示成果
1、整理记录。
2、全班交流汇报研究成果。
3、选择好的张贴展示。拓展活动
1、小组之间展开互评。
2、教师总结评价。板书设计及
第三篇: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
第一单元 走进科学 1 校园寻“宝”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学习重点: 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
学习难点: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学习准备: 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学习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学习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1、4 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 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 —整理资料—分析研究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流寻“宝”发现。l 拓展延伸
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板书设计: 校园寻“宝”
1、了解科学家:达尔文
2、寻“宝”游戏
学习后记:观察 宝贝”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 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观察与思考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 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学习重点: 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学习难点: 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学习准备: 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学习导入
一、展示找到的宝贝
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 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l 学习新课
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 观察宝贝。板书:观察宝贝
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
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
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三、观察宝贝
1、如果每组选一样你们最感兴趣的宝贝观察,你们选哪一样?打算用 什么方法去观察这个宝贝?(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完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3、学生观察宝贝,教师巡视指导。
4、讨论交流。(1)小组成员整理好桌上的“宝贝”,填写记录单。(2)分组说说你们的宝贝的特点及运用的观察方法。(3)对于你们的宝贝,有些什么问题,有什么解释吗?(4)小结:哪个宝贝最有价值? l 拓展延伸
一、活动:认领宝贝
1、观察一颗宝贝石头
2、上交石头
3、认领宝贝
4、小结
二、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观察“宝贝” 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顺口溜:眼耳鼻舌手 人人身上有 帮我认东西 是我好朋友
学习后记: 整理 百宝箱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并能叙述自己 分类的理由,懂得给事物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2、能简单处理收集到的研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独立观察和思考,能乐于和其他同学合作。
2、善待被寻来的小动物,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观念。
(三)科学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是分类,分类有什么好处,了解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学习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在事物的各种特征中找共同特征”,以共同特征为基础进行 简单分类。
学习难点: 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分类或排序
学习准备: 纸盒或瓶子作标本容器、标签纸、胶水、真标本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学习导入 学生拿出“百宝箱”,引导学生模仿达尔文的做法,整理自己的“百宝箱”。l 学习新课
一、给“宝贝”分类
1、学生检查“百宝箱”,想出自己的分类方法。
2、小组交流分类方法,全班汇报讨论。
3、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说出分类的标准。
4、教师小结活动情况,强调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二、制作标本
1、科学家为了长期研究“宝贝”把它们制成标本,我们也来试试。
2、老师出示石头标本或树叶标本,激起学生的制作热情。
3、介绍标本的制作方法。
4、分小组制作标本,教师指导。l 拓展延伸
一、标本展览,成果交流。
二、“走进科学”单元评价
板书设计: 整理“百宝箱”
一、给“宝贝”分类
二、制作标本
学习后记:
第二单元 身边的动植物 身边的植物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 征,会依据不同标 4 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能做一份植物的观察记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植物,激发学生参与科 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想了解与植物有关的事情。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2、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学习重点: 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学习难点: 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学习准备: 观察记录表、放大镜、植物卡片、各种奇异植物的资料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种植物?那你知道咱们校园里 有多少种植物吗? l 学习新课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1、谁能说说我们周围有哪些植物?向同学们介绍它的名字及其特征。
2、看教材活动图例,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手摸、鼻闻、眼看来掌握植 物特征,认识植物。
3、提出课外观察的任务及注意事项,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4、分小组进行课外观察活动,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检查观察记录表的记载情况。
5、教师小结。l 拓展延伸 继续了解认识本地的一些植物。第二课时 l 学习导入
1、介绍我国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2、李时珍认识了上千种植物,在《本草纲目》里还给植物进行了分类。l 学习新课
一、给身边的植物分类
1、请同学们按照不同的标准,试着给下面这些植物分类,将同一类植 物做上相同的记号。
2、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分类标准。
3、把自己上节课观察到的植物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4、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5、教师小结。
二、有趣的植物
1、学生了解书中介绍的四种有趣的植物。
2、学生展示搜集的有趣植物的资料并相互交流。
3、教师补充、小结。l 拓展延伸 课后继续搜集了解植物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身边的植物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二、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三、有趣的植物
学习后记: 常见的动物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运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 征,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
2、能观察记录。
3、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条件下的定性观察。
4、知道进行科学研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植物,激发学生参与科 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促进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更多常见动物的名称,在对动植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动物 分类的标准;初步意识到要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来认识动物。
2、在对动物进行特征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学习重点: 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
学习难点: 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知道进行科学研 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学习准备: 观察记录表、放大镜、动物卡片、相关动物的资料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1、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150 万种。
2、我们认识哪些动 物呢? l 学习新课
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及其特征。
2、学生汇报。
3、把你知道的常见动物填写在书上记录表中合适的位置。
4、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填写理由(自己的分类标准)。
5、教师小结。
二、猜动物
1、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别人很快就能猜到结果?
2、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3、合作游戏。教师准备动物卡片。出示后请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说特 征一个猜动物名称合作游戏,在规定时间内哪一组猜的动物多。l 拓展延伸 指南车信箱公告:征集有关动物的谜语。
第二课时
学习导入 猜谜语活动。
学习新课 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
1、请每一小组选择一种合适的动物进行研究,并确定好研究的题目。
2、小组交流确定研究选题。
3、学生汇报,教师对选题的确定进行指导。
4、分小组进行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写下来。
5、学生汇报,互相交流。
6、教师小结。l 拓展延伸 出示指南车信箱,学生探讨:蚯蚓会唱歌,这是真的吗?古人的这种 结论可信吗?
板书设计: 2 常见的动物
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二、猜动物
三、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
学习后记:
第三单元土 壤 1 本地的土壤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采集土样。
2、能够采用不同的方法观察土壤。
3、能够用自己设计的方式分离土壤里的物质,并填写实验记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观察土壤的乐趣。
2、意识到保护土壤要从小事做起,能将研究后的土壤及其中的动植物放回 原处。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概念。
2、知道本地土壤的组成。
学习重点: 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学习难点: 了解土壤的成分
学习准备: 小铁铲、塑料袋、标签、笔、记录纸、托盘、报纸、筛子、水、烧杯、棒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提问:有谁知道土壤是什么吗? 理解土壤的概念
学习新课
一、认识土壤
1、哪些地方有土壤呢?
2、土壤和植物、动物、人类有些什么关系呢?
二、采集土样
1、想去看看土壤吗?
2、教师宣布采集时的安全事项。
3、学习生做土壤标本的方法(18 页)
玻璃
4、带工具采集土样
三、活动总结
四、课后准备 将土壤样本交给老师保存。
第二课时
学习导入 提问:我们采集来的土壤,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些什么问题?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要靠大家认真地、仔细地观察
学习新课
(一)观察土壤成分
1、你已经知道土壤里有哪些东西?
2、你是用什么观察方法发现的?
3、讨论: 我们还可以用些什么方法观察土壤?
4、用自己的方法观察土壤。
5、汇报观察结果。
(二)设计方法分离土壤
1、讨论: 你怎样把土壤中看到的物体分离开来?
2、汇报分离方法。
3、分组按照自己的方法分离土壤。
4、学生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自己的发现。
(三)教师小结
(四)拓展应用
1、整理器材
2、留心观察不同的土壤。
板书设计: 1 本地的土壤
(一)观察土壤成分:土壤里有小石子、泥土、沙、腐烂物、(二)设计方法分离土壤:沉淀法、筛选法、挑拣法
学习后记:土壤的种类
水等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做土壤鉴别类型的实验。
2、能够开展小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土壤类型。
3、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2、乐于用所学科学知识、技能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理解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的土壤里。
学习重点: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引起对家乡的关注。
3、通过中长期观察培养学生的坚持性。
学习难点: 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学习准备: 上节课所采土壤、笔、记录纸、种子、花盆、不同类型的土壤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通过你们的观察,所有的土壤都相同吗?
学习新课
(一)认识土壤的类型
1、土壤的类型是根据砂和黏土的含量来划分的。
2、开书 21 页自行了解。
(二)鉴别土壤
1、讨论: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
2、学生汇报。
3、教师补充“手捏法”。
4、学生分组对上节课采来的土壤进行鉴别。
5、学生填写实验记录。拓展延伸 小调查
1、了解本地的土壤类型。
2、了解本地的土壤适合种哪些植物。
第二课时
学习导入 大家的小调查进行得如何?
学习新课
(一)科学调查讨论会
1、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有什么结果?
2、学生汇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教师宣布调查结论。
(二)研究不同的植物生活在不同的土壤里
1、了解仙人球、花生适合生长在什么类型的土壤里。
2、猜一猜,同一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类型的土壤里会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 影响吗?
3、教会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对比实验)
4、学生动手实验。
5、嘱咐学生做一个有科学精神的有心人,坚持给豆子浇水、记得每天察。拓展活动
1、学生自己阅读了解无土栽培技术的知识。
2、教师补充说明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2 土壤的种类 砂质土:含砂较多。颗粒大,渗水快,保水性差,透气性好 黏质土:含黏土较多。颗粒小,渗水慢,保水性好,透气性差 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颗粒居中,渗水居中,保水性居中,透气 性居中
学习后记: 土壤的保护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推测土壤遭受破坏的严重后果。
2、能够参与保护土壤的活动。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保护土壤的方法。
学习重点: 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能主动参与到保护土壤的行动中去
学习难点: 能设计保护土壤的活动
学习准备: 图片资料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但是人类却在破坏它。
学习新课
(一)了解土壤被破坏的方式
1、出示人们破坏土壤的图片资料。
2、这样做为什么破坏了土壤?
3、列举本地土壤被破坏的情形。
4、破坏本地土壤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5、生开展讨论:这样下去我们的大地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二)保护土壤
1、开书 26 页,讨论这些做法是否正确。
2、你能想到一些什么办法来保护土壤?
3、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保护土壤? ? 拓展延伸
1、角色扮演(土壤的申诉)、小实验(埋垃圾)
2、校外宣传
3、土壤改良
板书设计: 3 土壤的保护
(一)了解土壤被破坏的方式
(二)保护土壤
学习后记:
第四单元
奇妙的水 1 认识水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获取证据,能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描述对一定量的水的形状变 化的观察结果。
2、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案,并实施。能对各组实施的方案及效 果进行评价,在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易操作性、简便性的基础上,评出 1~2 个最优方案。
3、学会使用量筒进行测量。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1、尊重证据,用证据来说明问题。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在设计方案时,能积极思考,方案严 密、可行。
(三)科学知识目标: 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学习重点: 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学习难点: 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案,并实施。
学习准备: 水、烧杯、量杯、漏斗、水槽、量筒、瓶子、不同形状的其他容器若干、尺、调匙、滴管等。
学习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一、阅读单元页,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二、提问:关于水,我们有哪些认识?有哪些问题?
学习新课
一、拿出清水、杯瓶等各种容器。
二、试猜想:将水倒入这些容器中,水的形状会是什么样子?
三、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四、交流汇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容器内水的形状。拓展延伸 你能画出容器里水的形状吗?
第二课时
学习导入
学习新课
一、提出猜想。
1、出示三瓶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水。
2、谁的肚子里装的水最多呢?(学生回答)
3、教师统计学生所持观点情况。
二、实验验证。
1、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根据现有材料选择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4、办法可行吗?这需要咱们亲自动手试一试。
学习过程: 温馨提示: 1)你们小组准备使用哪种实验方法?需要什么材料呢? 2)小组内的同学怎样分工?
5、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三、反思猜想。通过刚才的猜想和动手实验来验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呢?
四、认识量筒。
1、为了精确地测量水的多少,我向大家推荐一个专门用来测量水的仪 器——量筒,它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
2、小组观察量筒,认识“毫升”。
3、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
4、比赛:教师说出多少毫升水,学生马上量出水。比一比,哪个小 组倒得快?
5、先估测,再用量筒测量一号瓶的水,并填写实验记录单。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有刻度的物体,可以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呢?
板书设计: 1 认识水
一、关于水,我们有哪些认识?有哪些问题?
二、水的特点: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有一定的体积但没 有一定的形状
学习后记: 流动的水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材图示,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2、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能找到两种以上的 办法使小水轮转得快。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积极思考,大胆设想。
2、注重实践,尊重事实。
3、能意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有有利和有害的一面,科学能帮助 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能帮助人们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力量,趋 利避害,甚至化害为利。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列举实例说明流水有力量。
2、能初步了解人类科学利用流水的历史。
学习重点: 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学习难点: 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
学习准备: 红萝卜、小塑料片若干、铁丝支架、水槽、烧杯或可乐瓶、与流水有关 的图片和声像资料等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一、阅读指南车信箱,介绍古时水磨及这一技术发明给人类带来的好 处和它创造的价值。
二、提问:水磨是怎样利用水力的?
学习新课 自制小水轮。
1、教师出示一个小水轮范例。
2、介绍制作小水轮的材料及基本制作方法。
3、学生动手制作。
4、简单测试后展示自己的作品,交流制作经验。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16 课后做出更多的各具特色、新奇有趣 的水水轮。
第二课时
学习导入
一、展示学生课后制作的作品。
二、让小水轮转起来,想想,怎样才能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呢?
学习新课
一、研究讨论。
1、小组讨论:小水轮转得快的条件和原因有哪些?试做猜想。
2、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二、实验探究。
1、提问:我们的小水轮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2、学生实验尝试,教师指导。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控制变量。
3、汇报交流。通过实验体验“流动的水有力量”和如何用好这种力量。拓展延伸
1、教师展示有关水利和水害的图片,让学生谈谈水力对人们的生产生 活有什么影响?
2、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利用水力,减少水力的危害?
板书设计: 2 流动的水
1、水磨是怎样利用水力的?
2、自制小水轮
3、流动的水有力量
学习后记:
溶解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将科学探究中得到的发现用于生活中。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溶解现象。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学习重点: 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学习难点: 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学习准备: 水、烧杯、搅拌棒、粗盐、糖块、高锰酸钾、红糖、沙子、石子、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面粉等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一、教师出示一杯清盐水。提问:透明的水中能“藏”东西吗?(学生回答)
二、请几个学生尝杯中的水。提问:水中藏没藏东西,“藏”的是什么?
学习新课
一、观察实验: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1、教师出示实验的器材:水、烧杯、搅拌棒、粗盐。
2、指导学生认识实验的器材,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搅拌方法。
3、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 1)按照“没有放入水中时”、“刚放入水中时”、“搅拌一会儿”、“搅拌较 长时间后”的观察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写观察记录表。(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3)安全提示:实验的液体不能随便尝,这样很危险。只有经过老师确 定无危险,且得到教师的允许才能尝。
4、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认识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是:由大颗粒→小颗粒→微粒→“化”在水 中。
三、对比实验。
1、观察沙子和高锰酸钾放入水中的情况。
2、理解溶解的科学含义:溶解就是像盐这样,在水中慢慢消失、慢慢 溶化的现象。
3、使学生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容易溶解,有的物质在水中不容易 溶解。拓展延伸
1、你还有什么问题?
2、归纳问题,引导感兴趣的学生课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二课时
学习导入 学生汇报交流上节课后深入研究的情况。
学习新课
一、提出猜想。
1、学生拿出准备的材料:石子、红糖、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允许学生补充其它的材料)
2、学生预测这些材料放入水中后将如何变化,并说出预测的根据。
二、观察实验:其他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并且做好实验记录。(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2)实验完毕整理观察结果,得出哪些材料容易溶解、哪些材料不容易 溶解的结论。
2、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汇报交流。拓展延伸
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溶解现象?
2、怎样使糖块溶解得快?把自己的方法与同学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 更好。
板书设计: 表一: 没放入水中时 刚放入水中时 搅拌一会儿 搅拌较长时间后 盐粒的样 子 表二: 石子 红糖 粉笔 肥皂 洗衣粉 橡皮 溶解 没有溶解 学习后记浮与沉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3、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4、能找出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 19 最好的结果。
(三)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学习重点: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学习难点: 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能找出改变物体浮沉 状态的方法。
学习准备:平衡尺、绳、橡皮筋、测力计、水槽、铁块、木块、塑料块、卵石、橡 皮泥、气球、吸管、蜡烛、牙膏皮、橡皮、可乐瓶、有盖和无盖的小玻 璃瓶、肥皂、萝卜、马铃薯、锡箔纸、海绵、棉线等
学习时间: 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一、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物体在水中有的浮,有的沉。同学 们回忆一下,举例说说。
二、提问:试预测,我们将所带材料放入水中,哪些会下沉,哪些会 上浮?并说出预测的依据。
学习新课
一、观察实验:材料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
1、我们来用实验验证预测是否正确。
2、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做好实验记录。浮在水面上的物体 沉入水中的物体 2)实验时,放入水中的物体,应轻拿轻放,防止水溅出。
2、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3、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检查原来预测的依据是否正确,现在有什么发现。拓展延伸 你对物体的浮与沉还有哪些疑问?课后可以查阅这方面的资料。
第二课时
学习导入 是什么力量使这些物体浮在水上面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这个问 题。学习新课 学生动手实验,感知浮力。
1、教师说明实验方法,提出探究问题:将空可乐瓶放入水中,它浮在 水面上。用手缓慢将可乐瓶向水中压,有什么感觉?
2、学生动手实验。
3、汇报交流实验感受,得出科学结论。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4、提问:水对浮在它上面的物体有浮力,那么水对下沉的物体是否也 有浮力呢?
5、学生提出猜测。
6、学生进行实验验证。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准备好半桶水,将 2~3 千克的卵石装入网丝袋 中。每位同学认真体验 1~2 次,提牢网丝袋,慢提慢放,注意安全。另 外,让装卵石的网丝袋浸入水中时,不要触及桶底或桶壁。2)学生预测:用手提着装了卵石的网丝袋放入水中,感觉会变重还是 变轻。3)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7、学生汇报交流。拓展延伸 你还有哪些方法来对此进行验证?
第三课时
学习导入 教师演示沉船实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沉船打捞上来呢?
学习新课
一、探究实验:怎样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呢?(实验前,教师为每组准备两种不同的材料)
1、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好记录。
2、分组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3、学生汇报交流。
二、打捞“沉船”。
1、学生分组设计打捞方案。
2、分组实验,教师及时指导。
3、汇报交流。拓展延伸
1、打捞“沉船”,还有没有其它新的办法呢?
2、课后,我们可通过上网、上图书馆或新华书店、访谈等途径收集信 息,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打捞沉船的方法。
板书设计: 4 浮与沉
一、预测:材料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 思考:为什么物体能浮在水面上? 物体在水中会受 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二、汇报交流 三.打捞沉船
学习后记: 地球上的水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查阅资料,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2、能用图表形式表示地球上咸、淡水分配比例信息。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和与水有关的自然景观。
2、意识到水对于生命的意义,认识到水的无比珍贵。
3、将“珍惜每一滴水”化为学生每天的实际行动,养成节约用水、一水多 用的好习惯。
(三)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2、知道生命离不开水。
3、了解自然界淡水资源的缺乏。
学习重点: 意识到水对于生命的意义,认识到水的无比珍贵
学习难点: 知道生命离不开水
学习准备: CAI 课件、榨汁设备、蔬菜、水果、彩笔等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提问:我们周围哪里有水?冰和雪是不是水? 水还有哪些状态?地球上还有哪些地方有水?
学习新课
一、多媒体播放课件。地球上的水的形态和分布有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 水域和风景,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水资源信息等。)
二、感受生命体内也存在水。榨水果或蔬菜汁活动。
三、生命离不开水。
1、学生举出人类和动植物都离不开水的事例。
2、假如没有水,我们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
3、将自己的观点写或画在纸上。
4、对比认识:生命离不开水。我们要节约用水。
四、珍惜每一滴水
1、要求学生用彩色笔将咸水、淡水、可利用的淡水分别占有的份数在 教材上的方格坐标图上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让学生感受水资源的 缺乏,要节约用水。)
2、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现象?关于节约用水我们应该怎样做? 你有哪些建议?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拓展延伸 课后可将自己好的建议写成书面报告,寄给水资源管理局。
板书设计:5 地球上的水 一. 地球上水的分布 二. 生命体内也有水,生命离不开水 三. 珍惜每一滴水
学习后记:
第五单元
空气 1 周围的空气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在观察空气的存在。
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空气进行观察,并能描述空气的形态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检验猜 想是否正确。
2、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 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2、知道空气没有固定的形态。
3、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找空气”,用各种感官观察空气,证明空气存在于 我们的周围,并用语言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空气
学习难点: 设计简单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学习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透明塑料袋、扇子、气球、海绵、粉笔、橡皮泥、碎砖 块、小卵石、水槽、矿泉水瓶、塑料吸管、大烧杯、锥子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谜语引入“围着我的身,无色又无形” 学习新课
(一)找空气
1、你能看见空气吗?请你们利用手上的材料想办法 把空气找出来。①用塑料袋找空气 ②用扇子、气球找空气 ③说说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空气。④观察空气。
2、土块、粉笔、石头、橡皮泥、海绵里有空气吗? ①猜一猜 ②动手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3、你观察到的空气是什么样的?。
(二)吹气球
1、按书上的方法把气球装在矿泉水瓶中。
2、吹一吹,试着把气球吹大。
3、为什么吹不大,猜一猜。
4、用什么方法可以把气球吹大,试一试,为什么?
5、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到空气跑出去了?再试一试。
6、说说你的发现。拓展 留心观察生活中与空气有关的现象
板书设计: 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2 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3 空气要占据空间。
学习后记: 流动的空气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流动的空气进行观察。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制作纸风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习惯。
2、学习用尝试的方法来探究热空气的流动,初步培养学生百折不饶的科 学态度。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能够流动。
2、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3、知道风是流动的空气形成的。
4、了解风力的作用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制作、体验、实验来研究空气流动,认识空气能够流动,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学习难点: 制作纸风车
学习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边长 5 厘米的正方形、圆规、图钉、竹筷、剪刀、蜡烛、火柴、电风扇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玩过纸风车吗?这节课我们利用纸风车来研究空气的流动。
学习新课
(一)制作纸风车
1、开书 44 页看图学习纸风车的制作。
2、老师学习生制作。强调剪刀的使用安全。
3、分组制作。
4、相互评价制作的纸风车。
(二)旋转的纸风车
1、根据你的经验使纸风车转起来。
2、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鼓励用更多的方法。
3、想一想,是什么推动纸风车旋转的?
4、怎样使纸风车旋转得更快?
(三)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讨论:将纸风车靠近点燃的蜡烛,它会转动吗?
2、有几个可以放的位置,猜想在各个位置时可能发生的现象。
3、分组动手实验让纸风车转动。注意别将纸风车点燃。
4、讨论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拓展 介绍走马灯、孔明灯
板书设计: 1.热空气轻,冷空气重. 2.空气的流动形成风.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形成的。热地方的 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从而形成风(冷到热)。3.风有力量.
学习后记:
虽然学生很有兴趣,但制作的风车五花八门,旋转效果大都不好.有少数 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按书上的介绍做出了风车.做风车的要点是几片可以旋 转的叶子要用粘贴纸先粘在一起,然后再钉上图钉,插在筷子上.最好选 用一次性筷子,用图钉很容易摁进去.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要在爸 爸妈妈的协助下摁图钉。因为连我自己做风车时也被图钉弄伤了手。
学习后记:
压缩空气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指导学生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 能力。
2、学习用自己的实验结论来解释某些现象,体验“科学结论可以通过重复 实验来验证”这一重要的科学本质和特征。
3、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自己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科学的初步办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成功与喜悦,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 的作用,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应用所学知识的热情。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2、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3、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
4、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点: 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知道压缩空气 有弹性、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学习难点: 通过“挤压空气”的实验来认识: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特征 学习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篮球一个、打气筒一支 分组实验材料:甘油注射器一只、橡皮擦一块、硬吸管四只、牙签四只、橘子皮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演示实验引入 :“ 给篮球充气” 解释这种现象。
学习新课:
(一)挤压空气
1、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
2、预测会发生什么现象。
3、提示操作注意事项,分组实验。
4、填写实验记录表。
5、交流实验结论,再次解释:给篮球充气这一 实验现象。
(二)制作空气枪
1、演示教师制作的空气枪,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教师讲解制作方法进行安全教育。
3、分组制作实验,分析子弹是怎样射出去的。
(三)压缩空气的应用
1、学生说生活中的例子。
2、看插图补充说明。拓展 留心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压缩空气。
板书设计:
1、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2、空气能被压缩。
3、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学习后记: 空气中的灰尘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空气中的灰尘,初步学会在对比研 究中控制变量的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相似现象做出判断的能 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研究,引起学生对空气环境的关注,使他们认识到保护空 气环境的洁净自己应该怎样做。
2、在研究空气中的灰尘的实验中,培养学生乐于、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 精神,体会合作的成功与喜悦。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中有灰尘,知道不同的环境里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不同。
2、知道吸入过多的灰尘会危害人体的健康。
3、知道减少空气中灰尘的办法。
学习重点: 研究不同地点空气中的灰尘
学习难点: 会应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对类似的现象做出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学习准备: 幻灯机一台、宽胶带一捆、小方凳 5 条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每天来到学校都会发现桌子上布满灰尘,猜猜这些灰尘 从哪里来的?
学习新课
(一)光柱中的发现
1、我们现在怎么没有看到空气中有灰尘呢?你在哪里 看见过空气中的灰尘?
2、你能想办法让同学们看见空气里的灰尘吗?试一试。
3、学生分组观察、记录。
4、你还有哪些办法可以找到空气中的灰尘?
(二)研究不同地点空气中的灰尘
1、空气中的灰尘会一样多吗?
2、猜测学校哪些地方的灰尘会多,哪里会少?
3、讨论:怎样才能知道那里的灰尘有多少?设计出一个实验方案。
4、汇报方案,教师指导完善。
5、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汇报实验记录
1、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2、总结室外研究活动,得出学校各个地点的灰尘含量。
(二)比较不同环境下灰尘的多少
1、观看插图。
2、比较判断,分析灰尘多少的原因。
3、了解灰尘对人体的危害。
(三)判断图中的对错
1、观察图片。
2、判断并说明原因。
3、说说你平时是怎样做的。课后拓展 连续一周收集讲台上的粉笔灰,看看有多少?发表你的 看 法,要 使 它 减 少 我 们 该 如 何 做?
板书设计:
1、空气是不纯净的,里面含有尘埃和其他杂质。
2、空气污染越严重的地方,空气中所含的杂质越多。
3、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持空气的洁净。
学习后记:
第六单元 各种各样的材料 形形色色的材料
学习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
2、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2、意识到有些材料的不可再生性,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和 态度。
(三)科学知识目标:
1、建立“材料”的概念。
2、知道可以把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学习重点: 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
学习难点: 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学习准备: 教师:观察记录表、橡胶、陶瓷、塑料、丝绸的历史资料。学生:每人自带玩具及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学习导入 同学们,咱们身边的物体都是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l 学习新课
一、它是用什么做的
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或你带来的物品,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
2、学生分组活动,指名回答。
3、把这些物体按不同的材料分一分类。
4、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5、交流汇报。
6、小结: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我们的生活离 不开材料。
二、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1、观察棉花和石油这两种物体的材料来源:棉布来自棉花,塑料来自煤 和石油。
2、体会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区别。人们把像棉花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天然材料;像塑料这样,由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做人造材料。
3、说说你知道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l 拓展延伸 你对材料还有哪些问题?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尝试着解决问题,了解有关材料的更多知识。板书设计及
学习后记: 1 形形色色的材料
1、你知道哪些材料?塑料、玻璃、木材、橡胶、棉花
2、材料的分类:天然材料 人造材料 对于简单的特征明显的材料,学生分类很清楚,但有些不熟悉的学生就不 能准确判断了,很多学生把材料和物品混为一谈。
学习后记: 我们的衣服
学习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调查身边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
2、能够运用多感官和工具探究服装材料的特点。
3、初步尝试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检测不同材料的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感受到与人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服装材料,如棉、丝、毛、尼龙等。
2、知道服装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学习重点: 能调查身边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
学习难点: 能够运用多感官和工具探究服装材料的特点。
学习准备: 教师:关于服装材料发展历史的资料,丝绸、棉布、尼龙布、毛料四种同 样大小的服装材料,钩码、一次性杯、温度计、热水、放大镜、镊子。学生:各式服装、手电筒、砂纸、剪刀、木块。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1、P54 观察五幅不同时期服装的图片。说说各个时期服装的材料。
2、随着科技的发展,服装是变化的,制作服装的材料越来越丰富。
学习新课
一、调查了解服装衣料的材料组成。
1、拿出所带来的服装,查阅服装的标签说明。
2、分组填写调查记录表。
3、交流汇报。
4、请同学们说说:使用不同的材料织成的面料有什么好处?多种材料混 合使用是否可以扬长避短?
二、衣料的研究。
1、你想研究衣料的哪些特点?确定研究的问题。
2、分组讨论:对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需要的材料、讨 论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拓展延伸 课后,对小组的研究计划再做修改。
第二课时
学习导入
学习新课
一、衣料的研究。
1、交流汇报制定的实验计划。如: 实验一:将衣料蒙在手电筒上,用放大镜观察衣料的纹理。实验二:把砂纸固定在桌上。把衣料包在一个木块上,在砂纸上磨。研 究衣料的耐磨性。实验三:用四个同样大小的杯子装上同样多和同样热的水,同时用不同 的衣料包裹住。一定时间后,同时测量四杯水的温度。研究衣料的保暖 性。
2、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并做好实验记录。
3、交流汇报。
4、小结。
二、选择衣料设计服装。我们从事不同类型的工作、参加不同的活动通常需要穿上不同衣料制成 的衣服。观察 P57 图中不同的人穿的衣服各需要应用衣料的什么特点? l 拓展延伸 我设计的未来服装。长大了,你想做什么工作、参加什么活动?根据工 作或活动的需要,使用合适的衣料设计一种未来的服装。
板书设计: 2 我们的衣服
一、服装衣料的材料组成
二、衣料的研究:纹理、耐磨性、保暖性
三、设计的未来服装
学习后记:
纸
学习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制定研究计划,再深入探究不同纸的各自特点。
2、能用简单器材做观察纸的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3、能模拟蔡伦造纸的过程造一张纸。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为保护森林资源,我们要节约用纸。
2、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3、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三)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生活中常见纸的一般特点和用途。
学习重点: 知道生活中常见纸的一般特点和用途。
学习难点: 能制定研究计划,再深入探究不同纸的各自特点。
学习准备: 教师:镊子,放大镜,同样大小的牛皮纸、报纸、复印纸、餐巾纸每组各一 份,铁架台,钩码,大头针,双面胶,解剖盘,红水,蔡伦造纸的图片资料。学生:各种纸制品,收集废纸或其他造纸原料,搅拌棒,棉布或过滤网,毛 巾或旧报纸,一大堆书,胶水。
学习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请同学们拿出所带的纸制品,进行展示。
学习新课
一、提出问题。
1、欣赏、观察大家所带来的纸制品。
2、说说纸有哪些类型、用途及纸制品的优点。
二、研究纸的相同特点。
1、这节课我们着重研究纸的相同特点。
2、同学们运用感官认真观察,桌上的这几张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3、还可以通过以下下两种方法观察纸。1)将纸片撕开,观察撕开的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2)把纸揉搓后展开,观察揉搓后的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注意:观察过程中要用放大镜,33 并把放大镜下纸纤维的样子画下来。
三、制定研究纸不同特点的研究计划。
1、关于纸,你有哪些问题?将它写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选择吸水性和抗拉强度等特点进行板书。
3、每组选择一个想研究的问题,分组做好研究计划。纸的研究计划 第 组 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猜想: 研究方法: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4、布置分组带好材料。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学习导入
学习新课
一、制定研究计划。
1、交流汇报各组制定的研究计划,并做适当的评价。
2、各组修改完善研究计划。
二、实验探究。
1、交代实验的注意事项。
2、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并做好实验记录。
3、交流汇报。
4、总结。拓展延伸 说一说,生活中的纸制品分别应用了纸的什么特点?
第三课时
学习导入 请一位同学说说蔡伦造纸的方法。
学习新课
一、学习造纸的方法。
1、大家从蔡伦造纸的活动中,提炼出造纸的方法。选择树木、废纸等原料 把原料捶捣或搅拌成纸桨 把我们抄好的纸晒干
二、自己造一张纸。
1、学生分组合作生动手造一张纸。
2、展示所造纸的原品。
3、说一说,我们自己制造的纸有什么特点? l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2 我们的衣服 1.常见的服装材料有棉、丝、毛、尼龙等 2.调查我们自己
的衣服 3.衣料的研究
学习后记: 材料的应用
学习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利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材料发展的历史。
2、知道物质有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
3、查找资料了解生活中处理可再生物质和不可再生物质的方法。
学习重点: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学习难点: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材料发展史、材料的回收和利用的图片或资料。学生:收集材料发展史、材料的回收和利用的图片或资料完 整。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学习导入 人类生产技术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发展,材料的开发和利用起到了极其 重要的作用。
学习新课
一、阅读材料发展的历史。
1、学生阅读教材 P61 的史话材料。
2、教师做介绍、补充。
3、小结。
二、材料的回收利用。
1、请同学们阅读 P62 图片。你认为下图中谁做得对吗?谁做得不对?
2、如果人类无节制地使用自然界中的材料而不知道回收利用,你认为 会出现什么后果?
3、小结:地球上可供人们利用的材料大部分是有限的。我们要尽量使 用可再生的材料,节约资源。拓展延伸 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新型材料。
板书设计: 4 材料的应用 1. 材料是不断发展的. 2. 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要节约使用. 3. 材料的回收利用.
学习后记:
第七单元 我学习了观察
我学习了观察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回顾本学期经历的观察活动,对如何做好观察进行总结。
2、在学生对科学观察的认识逐步条理化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学生观察能力 的发展和提高。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反思,乐于与他人交流,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
2、意识到科学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科学知识目标: 对观察方法进行总结和掌握。
学习重点: 回顾本学期经历的观察活动,对如何做好观察进行总结。
学习难点: 在 学生对科学观察的认识逐步条理化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学生观察能 力的发展和提
学习准备: 大白纸、放大镜、实验记录资料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学习导入: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几乎所有的科学研究 和过程都离不开观察,这一学期你经历了哪些观察活动?
(一)感官观察的总结
1、你们喜欢吃西瓜吗?你怎样才能选出一个又红又甜的 西瓜呢?
2、学生汇报。
3、总结用感官观察的方法,板书: 看 视觉 “形状”、“大小”、“颜色” 摸 触觉 “光滑程度”、闻 嗅觉 “气味” 尝 味觉 “味道” 听 听觉 “声音” 单个感觉器官只能判断事物某一
方面的特征,只有将所有的单个感觉结 合起来,才会形成对事物的综合感觉,这样的了解才更全面。
(二)运用工具观察的总结
1、我们曾在哪些课上用到了这些工具,它们对我们的观察活动有些什么 帮助?
2、你还知道哪些观察工具?可以用它们干什么?
(三)对观察对象进行处理的观察方法的总结 观察土壤时我们对土壤进行了哪些处理?说说这些方法的好处。
(四)思考与观察的总结
1、不断的思考,能让观察的发现更多,观察更深入。
2、有计划的观察使观察活动保持持续和有序。
3、坚持长期观察使我们了解事物发展的长期趋势,发现隐蔽的规律。学习板书:
学习后记: 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习的观察方法,以岩石等为主题内容展开相对自主 的研究。
2、能以合适的方式,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究,能积极参加岩石的观察研究。
2、爱思考,能在观察和研究中提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了解岩石有不同的种类、特征,了解人类对岩石的运用。
学习重点: 岩石的观察研究
学习难点: 了解岩石有不同的种类、特征
学习准备: 放大镜、盐酸、铁钉、锤子、滴管、铜钥匙、小刀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研究岩石
(一)提出问题,研究问题
1、关于岩石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小组讨论。
2、集中汇报,教师板书。
3、在教师指导下对问题进行选择。
(二)制定观察研究计划
1、出示 66 页研究计划样本。
2、学生了解研究计划的制定方法。
3、小组讨论选定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
4、教师抽查研究计划,全班指正。
(三)收集岩石
1、课堂收集。
2、课外收集。
第二课时
学习导入 观察研究岩石
1、拿出采集来的岩石标本。
2、检查研究计划,完善研究计划。
3、分工合作,观察岩石。整理记录,展示成果
1、整理记录。
2、全班交流汇报研究成果。
3、选择好的张贴展示。拓展活动
1、小组之间展开互评。
2、教师总结评价。板书设计及
学习后记:
第四篇:湘版教小学三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
第1课 老师你好教学内容:
听赏歌曲《老师你好》,学唱歌曲《老师最理解我》。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歌曲《老师你好》,感受歌曲表达的情绪。
2.能用轻松明亮的声音演唱《老师最理解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赏歌曲《老师你好》
1.导入:今天我想大家来谈谈自己最喜爱的老师。让学生畅谈自己与老师一起的生活.学习。老师也畅谈自己的老师,让学生感觉尊师之情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的。
2.让我们一起送一首歌曲给我们敬爱的老师。让学生在歌曲播放前先有感情地将歌词朗诵,体会当中表达的内容。
3.听赏歌曲。
4.谈谈歌曲的情绪与速度。
5.再次听赏,边听赏边写下,你对老师的祝福。
二、学唱歌曲《老师最理解我》
1.同学们送给老师的祝福很精彩,这里,有一位同学也献给老师一张精美的卡片:播放课件,听赏歌曲《老师最理解我》。
2.我们和他一起送这首歌给我们的老师吧,听唱歌曲。
第二课时
1.跟老师演唱歌谱,熟悉旋律。2.再次跟唱歌曲。
3.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打击乐器和节奏为歌曲伴奏。
小 结:这节课我们将我们最真挚的祝福送给了我们的老师,但我知道每一位老师最想要的节日礼物就是看到你们健康的成长,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你们愿意送这样的礼物给老师吗?
第2课 折 纸 船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折纸船》。教学目标:
能用热情欢快的声音学唱《折纸船》,并能感受祖国与台湾同胞团结友爱的真挚 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1.你们知道台湾在哪里吗?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吗? 2.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美丽的宝岛——台湾
3.可是因为种种原因,台湾现在还不能回到我们的身边,那我们能不能向台湾的小朋友送去遥远的祝福呢?
4.不过台湾实在太远了,下面我们请风姐姐来帮忙,把我们的祝福送到台湾去。出示课件,让学生模仿发“u”音。
二、学习歌曲
1.台湾和我们是隔着一个海峡,现在让我们一起折个纸船送去台湾。播放歌曲,边听边折。
2.大家的船真漂亮,如加上我们的歌声就更美了。跟唱歌曲。3.朗读歌词。
4.律动,用自己做的纸船来律动。5.跟唱歌曲,边唱边律动。
6.请学生将自己的祝福写到船上再歌唱。
小 结:每位同学都希望我们的宝岛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里,我相信有了大家的祝福,将来台湾一定会回到我们的怀抱里。
第3课 山野童趣
教学内容:
认识竖笛,学唱歌曲《采山》。教学目标:
能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采山》;欣赏《牧童短笛》,体会当中的情景;认识竖笛,了解其结构,探索演奏竖笛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你们到过山里吗?谁能向大家说说大山里的景象。2.看,一个山里的孩子来了,放课件。
3.你听到了什么?你觉得这孩子的心情是怎样的 ? 4.分段欣赏。
a.静听音乐第一段,谈谈你在音乐里想象到什么景象。b.欣赏第二段,说说与第一段有什么不一样?
c.听第三段,听第三段你有什么感觉,与第一、二段有相同吗? d.小组讨论怎么样用图形来表示这三段。e.老师总结结论。
二、认识竖笛
1.瞧,牧童正向我们走来,他拿着一个小礼物来让我们认识。(播放课件,观察竖笛)
2.聆听竖笛的声音。
3.小组探索竖笛,了解竖笛的构造。
4.尝试吹竖笛,模仿吹奏的姿势,探索怎样吹才能吹出较美的声音。5.教师总结吹奏的姿势与方法。
三、学唱歌曲
1.山里除了有悠扬的笛声还有很多乐趣,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听歌曲《采山》)2.随歌曲,自由用身体的动作为歌曲伴奏。
3.想象采山的乐趣,用动作模仿采山的各种好玩的东西。在音乐中律动。4.朗诵歌词。5.跟唱歌曲。
6.组组合作,用课本里节奏为各自的演唱伴奏。
小
结:今天,我们感受到了山野里的种种乐趣,还认识了牧童还有他的音乐。以后我们还会随音乐去感受更多的精彩生活。第4课 音乐家聂耳 教学内容:
听唱歌曲《卖报歌》,欣赏《金蛇狂舞》。教学目标:
了解音乐家聂耳的生平及其《卖报歌》的故事;积极参与《卖报歌》的情景活动。教学过程:
一、音乐故事《小毛头与卖报歌》
1.听《卖报歌》进课室,这首歌曲熟悉吗?它的作者是谁?(聂耳)说说你对聂耳先生的了解!
2.老师对学生的述说进行补充。老师讲述《小毛头与卖报歌》的故事。从故事里,你感受到聂耳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3.聆听《卖报歌》,这首歌曲大家不陌生,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谁能说说? 4.听唱歌曲。
5.卖报的孩子在这么困难的生活下有没有放弃生活?让我们学习他们的坚强!表演卖报的生活景象。请学生出来做情景表演。
二、学唱新歌 1.导入课题
同学们看过电影《报童》吗?解放前有许多孤儿,他们的生活无依无靠,有很多孩子当起了报童,风里雨里沿街叫卖,吃不饱.睡不好,过着悲惨的生活,有的报童还积极为中国的解放做出了许多贡献。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一首新歌《卖报歌》。
2.欣赏歌曲录音。体会歌曲情绪。
3.视唱歌谱,教师范唱一遍,然后学生边视唱边划拍,注意解决×××节奏型的视唱方法。
4.学唱歌词,老师范读第一段歌词,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三段歌词。5.歌曲处理。启发学生根据速度.力度等表现因素,说出自己的处理方法,注意三段之间的大致对比。
三、小结。
结合对歌词的处理,进行小结谈话,使学生受到感染教育,教育儿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而能力学习。
第5课 在祖国怀抱里
教学内容:
学习歌曲《在祖国怀抱里》。教学目标:
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会歌曲,用热情.欢快的声音表现歌曲;掌握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和全音符的基础知识;欣赏《我为祖国守大桥》。教学过程:
一、认识音符之家
1.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去音符的家里作客。让我们听听它们一家有什么成员!
能学一学,边拍边唱吗?请学生示范,老师指导,再让拍对的同学当小老师带大家拍。
2.大家学得真棒,瞧,音乐们都出来欢迎你们来了。(展示课件)– 全音符 二分音符
四分音符
你们打算怎样来记住这些音符?让学生自己归纳音符的特点。
3.你们真有办法,现在音符之家遇到了这样的困难(展示课件)有些音符找不到自己的房间,我们根据他们的特点,把送回去吧!(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互相说说)请学生出来用鼠标帮老师完成。
大家一起来演唱。
二、学习歌曲〈在祖国怀抱里〉
1.音符娃娃回家,它们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助,邀请你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动听的歌〈在祖国的怀抱里〉
2.原来,音符娃娃带来了几个少数民族的孩子,他们来自哪个民族啊?让我们读一读歌词就知道了!
3.听唱歌曲两遍,感觉哪里有困难?老师帮助解决难点。
4.我们祖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你知道我们祖国有多少个民族?各族人民团结友爱,愉快地生活在一起,瞧,他们在快乐地歌舞呢,(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片段)让我们与他们一起舞蹈吧,模仿歌曲动作。
5.下面,我们也将与歌曲里孩子们一起歌舞,请你们帮他们配上舞蹈动作。放歌曲,让学生自由为歌曲配上动作。
6.用自己想到的动作为歌曲伴舞。
三、欣赏《我为祖国守大桥》 1.同学们,我们今天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幸福生活,是谁来保护的?(警察.解放军)2.他们日夜守卫着我们的边疆,从不松懈,看,他们守护在我们祖国的每一个角落。(播放〈我为祖国守大桥〉的动画)
3.你们看到了什么?畅谈自己的所见,所感?
小结:我们生活在祖国怀抱里是那么的快乐,让我们各族的小朋友一起幸福成长。
第6课
新 疆 好
教学内容:
学会歌曲《库尔班大叔喜洋洋》。教学目标:
能感受《新疆是个好地方》的情绪和歌曲的大概内容;能学会歌曲《库尔班大叔喜洋洋》。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它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物产丰富,那里盛产各种香甜的水果——新疆。
2.谁能谈谈对新疆的了解。
3.我们一起到新疆去瞧瞧吧!(放《新疆是个好地方》,新疆真是个好地方,请同学朗读歌曲的歌词,加深对新疆的了解。
4.再次欣赏歌曲
二、学习歌曲《库尔班大叔喜洋洋》。
1.今天,有位新疆的老大爷也来到了我们这里,看看他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听歌曲)
2.再听歌曲,说说库尔班大叔的心情是怎样的? 3.听唱歌曲。
4.老师解释反复记号。5.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为歌曲进行伴奏
1.今天,我将带大家进入节奏世界。x x ︱ x xx︱ xx x ︱ xx xx ︱
2.每个小组选择以上其中一种节奏并且选择适合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3.小组进行表演,并进行评价.总结。
4.老师用多种乐器和节奏为歌曲伴奏,请大家看看效果怎样?老师总结应该根据歌曲不同的部分作出不同的伴奏,效果更佳。
5.请学生上来和老师合作完成伴奏。
6.让小组根据老师刚才的示范,自由创作伴奏的形式。7.小组进行表演,老师总结。
小结:新疆真是个好地方,让我们不但学到了好听的歌曲,还学会了丰富的节奏。
第7课 火红的队旗
教学内容:
复习《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学唱《红星歌》。教学目标:
能有表情地演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能认真聆听;能认真聆听《红星歌》;能积极参与游戏活动。教学过程:
一、复习《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1.听《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进教室。
大家刚才听到的是什么歌曲?你对这首歌曲哪些了解?老师对歌曲作介绍。2.跟唱歌曲,老师进行评价,指出不足的地方。
3.熟悉歌词,让学生边读边观察,第一段与第二段歌词的区别。4.有感情地完整地歌唱队歌。
二、活动
1.同学是否记得自己什么时候第一次唱起队歌?你还记得入队时的情形吗?还记得在队旗下所说的誓言吗?
2.由小组组成各个小分队,想一到两句自己想在队旗下说的誓言,然后由选一位同学当领誓人,带领组员进行宣誓。
3.请小组出来宣誓,老师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4.老师总结同学们的誓言,并提出成为优秀少先队员的要求。
二、学唱歌曲
1.播放电影《闪闪的红星》地片段。
2.介绍电影的主题歌《红星歌》。3.播放《红星歌》完整的录音。
4.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战争年代,许多小朋友为了早日取得革命的胜利,小小年纪加入了革命,革命队伍中涌现出许多“红小鬼”.“小八路”,也涌现出了很多小英雄。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无数革命的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5.提出问题: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体会歌曲中雄壮的情绪。6.学唱《红星歌》的歌谱及歌词,让学生对歌曲有更深的体会和感受。7.讲解重音记号:“ >”表示力度加强。
问:有重音记号的地方要怎么演唱?(果断 坚定的 不拖泥带水的)学生重点演唱带有重音记号的地方。
8.带着大家做一个“走路” 的游戏。找3组学生配合老师给的音乐来模仿红军战士来走路:(都配以红星歌)第一组老师用非常快的节奏;第二组用非常慢的节奏;第三组用恰当的节奏,启发学生速度快慢是影响乐曲情绪一个重要的因素。
9.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教师伴奏。
三、拓展:
1.用步伐作律动:踏着歌曲的节拍,原地齐步走。同桌之间换位置,感受进行曲的风格特点。
2.分辨进行曲:
A.问:你还知道哪些进行曲?
B.教师补充《少先队队歌》.《米老鼠进行曲》.《运动员进行曲》。
C.进行曲的特点:用步伐节奏写成的曲子。一般是2/4或者4/4拍子,雄壮有力的。
四、小结:我们虽然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但是潘冬子那种勇敢.机智.不怕困难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8课
小猫钓鱼
教学内容:
学会演唱《小猫钓鱼》。教学目标:
用活泼的声音学会演唱《小猫钓鱼》;能积极参与到音乐童话剧的表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听《小猫钓鱼》的歌曲进入教室。在动物的世界中,你最喜欢模仿哪种动物,能做一做吗?
2.今天,在动物的世界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播放课件)。谁能简单复述这个故事。(在学生讲故事时,轻轻地放歌曲音乐)
3.跟唱歌曲。
4.能不能边唱边为歌曲配上动作。
5.师生接龙读歌词,生用适当的情感演唱。(风趣——着急.伤心——自信——高兴)
6.承接以上的情感体现,用丰富的情感演唱歌曲。
二、音乐剧表演
1.请各小组来演一演这个音乐故事,同学们可以加入对白.各种适当的动作,看看哪组可以获得我们的表演大奖。
2.分组进行表演,老师及时总结评价,让后面表演的组可以得到启发。3.老师作总结.评价。
小结:时间不早了,我们的小猫们也要回家了。谢谢同学们今天精彩的表演。
第9课 欢乐的山寨
教学内容:
表演《摆手舞》,欣赏《苗岭的早晨》。教学目标
1.学习土家民族舞,感受土家民族舞蹈的特点。
2.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了解小提琴和口笛的音色。
3.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走进土家寨
1.播放《土家喜爱咚咚喹》。
2.导入情境。
3.播放CAI土家族民族风光片。
二、体验土家乐
1.组织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素材,并讨论交流。A.引导学生从舞蹈方面谈。B.引导学生从音乐方面谈。C.引导学生从服饰家居方面谈。D.引导学生从民俗方面谈。E.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谈。2.让学生上台展示收集到的装饰品。
三、跳摆手舞
1.播放VCD《摆手舞》录象。
2.摆手舞有哪些基本动作呢?谁来学一学。3.教师教授基本动作,学生模仿。4.学生跟音乐跳。5.摆队形跳。
四、学唱歌
1.学生跟琴声用咚轻声哼唱。2.唱谱。3.朗诵歌词。
4.下面我们把欢乐唱出来。5.有感情演唱。
五、听赏《苗岭的早晨》 六.小结
第10课 多年以前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多年以前》。
教学目的:
1.在听赏歌曲《哩哩哩》的过程中,能感受其欢乐跳跃的情绪,并能随乐哼唱。2.能学会唱歌曲《多年以前》,能体会歌曲的基本情绪及其环保内涵,并自信地.有表情地参与表演。
3.能在“跳格子”的音乐游戏中认识并掌握四分休止符。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听赏导入。
1.动一动,小朋友随《哩哩哩》的音乐律动(小鸟飞)进教室。2.听一听,猜一猜。(播放动画歌曲《哩哩哩》)
导语:欢迎小朋友来到音乐森林做客,看!小鸟都唱着欢快的歌儿欢迎你们呢!听,是哪些小鸟来了呢?
3.学一学,学布谷鸟和百灵鸟的叫声。
二、参与游戏,学习新知
1.看一看,小鸟演示“跳格子”游戏,跳到哪个格子就唱出那个格子里的音符,碰到休止符就不出声。2.玩一玩。
(1)请同学们上台在音乐格子中跳一跳,看谁最棒。(2)看谁能跳出与别人不同的路线,请学生尝试跳新的路线。3.想一想,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格子里的休止符。
4.学一学,教师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表示四分休止符,如摆头.拍肩.点头等,进一步掌握四分休止符的时值。
三、情境引导,学习歌曲 1.听一听
导语:孩子们,大家都玩累了,我们一起去小鸟家休息一会吧!
多媒体动画:歌曲《多年以前》音乐加朗读,画面为森林深处,蓝天下一群美丽的小鸟在欢乐地歌唱。
2.唱一唱 导语:小鸟的家园美不美呀?请同学们用声音来描绘一下美丽的树林和蓝天下翱翔的小鸟,好吗?
(1)出示歌曲曲谱,引导学生用“La”高兴地哼唱。(2)出示第一段歌词,学生朗读后随琴演唱。(3)师生接龙,看谁接得快。3.唱一唱(学习歌曲第二段)
(1)体验鸟儿失去家园的悲伤心情,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歌词,并用“lu”再次带情绪哼唱。
(2)受渴望鸟儿归来的心情,依谱唱第二段歌词。4.演唱全歌
导语:现在春天又来到了,到处是绿树成荫,鲜花满园,让我们随小鸟一起欢乐地歌唱吧!(教师组织.指挥,全班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整首歌曲,并原地用身势动作和拍手拍肩等动作进行表演和伴奏。)
四、评价总结
第11课 小放牛
教学内容:
学会演唱歌曲《对十》,欣赏双簧管独奏《小放牛》。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对十》,能表现歌曲欢乐的情绪,并能边唱《对十》边打霸王 鞭。
2.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谁家的门铃在响》,认识一些宽音程。
3.能人真聆听双簧管独奏《小放牛》,积极参与乐曲的表演活动,体验放牛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营造音乐环境:随着明快的《小放牛》音乐,学生高高兴兴走进教室,师生问好。2.音乐活动《谁家的门铃在响》。
师:同学们,今天小精灵邀请大家去参加在森林中举行的灯谜活动,你们高兴吗?(1)用多媒体或动物头饰展示。
(2)老师弹琴,学生听模仿唱,唱得好奖头饰。3.猜谜。
二、学唱新歌 1.掌握新歌
(1)全班听录音范唱《对十》,初次感受河北民歌的特点。(2)熟悉歌词。(3)熟悉旋律。(4)学习歌词。
A.全班跟琴试唱一、二段。B.男.女同学分别试唱三、四段。C.巩固练唱。D.演唱处理。
想一想,参加这次盛大的猜谜活动,你的心情会怎样?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演唱《对十》?
E.创作。请学生把猜谜活动的谜语模仿《对十》编成歌儿唱一唱。2.学打霸王鞭
(1)请学生拿出课前已制作好的霸王鞭。(2)教师介绍霸王鞭。
(3)学生仔细观察教材插图的提示,自主探索霸王鞭的打法。(4)老师师范打霸王鞭,然后学生分组练习。
(5)全班边唱《对十》边打霸王鞭,进行自由表演,然后分组上台展示,评选优秀小组。
三、听赏《小放牛》
(1)多媒体展示小放牛的情景画面,播放《小放牛》音乐。
(2)听一听,想一想: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这首乐曲描绘了怎样的画面?(3)熟悉主题音乐。(4)复听全曲。
四、总结
第12课 夜 教学内容:
学会演唱《月圆曲》,欣 赏《摇篮曲》。教学目标:
1.用 轻松.自然.抒情的声音学会演唱《月圆曲》,能自信.有表情地当众表演歌曲,并积极参加互评活动。
2.欣 赏《摇篮曲》,能感受到歌曲抒情.优美的情绪,能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参与表现歌曲。教学过程:
一、情趣激趣
1.情景布置:教室里要求灯光教较暗,营造出温柔.静谧的氛围。2.听觉感受:学生随着《月圆曲》的音乐走进教室。
二、导学铺垫:听赏《摇篮曲》
1.说一说:老师启发学生说出听到歌曲后的感受。2.动一动:请学生学着妈妈哄宝宝的模样动一动。3.唱一唱:请学生用“u”来学妈妈哄宝宝睡觉。
三、引导掌握 1.创设情境
师:《摇篮曲》描述了妈妈在夜晚哄宝宝睡觉的情景,你还能回想出你知道的与“夜”有关的诗或儿歌来告诉同学们吗?
2.歌词教学
(1)师:刚才同学们讲得真棒!老师也想为大家朗诵一首儿歌,好吗? “月儿圆,月儿亮,月儿照四方。
星星伴着月儿游,大地换银装,换银装。”(2)师: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这首儿歌吧!3.曲谱教学
(1)这么美的夜,让我们用歌声来表达我们内心的赞美吧!(2)教师范唱。
(3)全体学生用“u”模唱曲谱。(4)分组试唱曲谱,然后合作共同唱出。4.歌曲教学(1)轻声唱词。
(2)你觉得有哪句难唱?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3)接龙游戏。(师唱.生唱.师生合唱.交换唱)(4)演唱整首歌曲。
四、创编表演
1.师:请你来做小导演。为这首歌曲编排一个最佳表演方案,形式可以多种多样。2.分组讨论,汇报演出。
3.互评:哪一组好?好在哪里?哪一组还有待改进,可以怎样改进?
五、课堂小结
第13课 小螺号
教学内容 :
学习歌曲《小螺号》。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小螺号》,指导学生用欢快甜美的歌声完整地演唱。2.体验节奏的变化对歌曲表现的作用。教学重点:
1.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小螺号》。2.大胆表现,敢于交流,领略合作的愉快。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师:快乐的音乐课又开始了,请同学们把你们最精彩的一面展现给老师吧!
二、导入新课:
(一)听声音
师:下面我想带你们去一个非常好玩的地方,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听,你听到了什么?(播放海鸥的声音)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播放海浪的声音),现在可以把你们的眼睛睁开了,看看老师带你们到哪里了?(生答)对,今天老师就带着你们去看海(多媒体:海边景色)。
(二)做律动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海边捡宝贝呢?(跟音乐做律动)
三、新课教学: 1.看实物,说海螺
师:同学们看老师捡到什么好宝贝了?(出示海螺实物)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生回答海螺的特点)
2.听范唱,读歌词。
A.师:有一个小朋友捡到个很神奇的海螺,它不但能吹出美妙的声音来,而且每 当吹响它的时候,海上还会发生奇妙的事情呢,让我们从歌声中来找找答案吧!(播放《小螺号》范唱)
B.学生自由回答,老师贴对应的歌单。C.按节奏用接龙的方式读歌词。4.用听唱法轻声唱。
师:同学们朗读得这么优美,相信你们唱得也一定很好听,请大家轻声得跟着音乐 唱一唱吧。(播放《小螺号》范唱)
5.老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
6.歌曲处理:前半部分给人的感觉就比较轻快,高兴的,就像小朋友蹦蹦跳跳地在海滩边拣贝壳.玩耍,演唱的声音要轻快有弹性。后四句节奏比较舒缓,给人的感觉就比较优美,抒情的。就像小朋友在呼唤他的阿爸早点回家,声音要唱得连贯。
7.完整演唱歌曲。
四、小组合作,表现歌曲 1.打击乐演奏
师:下面把你们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拿出来,用你喜欢的方式来为歌曲伴奏吧!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歌曲
师: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唱起来.动起来结束这节音乐课吧。
第五篇: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1、身边的材料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有何种材料构成的。
(2)
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
(2)
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3、科学知识目标:
(1)
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2)
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3)
能举例说明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4、STSE目标:
(1)
能举例说明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
能描述某种人造材料的主要加工过程。
二、教学重点:、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三、教学难点:
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准,给物品分类。
四、教学准备:
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棉布制的玩具娃娃、木椅、书、玩具小木船、塑料瓶、棉布衣服、铁制小刀、铅笔(木杆带有橡皮)、手电筒、放大镜、一小块棉布、一些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问题:
教师:同学们,看你们桌子上物品中的钥匙,用力试试!会弯吗?
生齐:不会。
教师:对了,它很硬,那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学生:是用铜做成的。
教师:钥匙是用材料铜制作成的。请同学讨论一下:钥匙是铜,铜就是钥匙这句话对吗?
(二)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1:那钥匙是铜做成的。
学生2:铜也不能开锁啊!
学生3:对,钥匙不能说是铜,它是让我们来开锁的工具,只是它由铜来做成,而铜是材料,还不能使呢!
学生汇报:老师,这话错了,钥匙虽说是铜做成的,但它能用来开锁,而铜则成为材料。
教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多好啊!物品是由各种材料制作而成的,有一定的功能;可材料只能用来组成物品。下面每组的桌子上有很多物品,它们是由哪些材料制成呢?我们先找出物品的材料,可以用“**是由材料**制成的”
的形式进行讨论,并给这些物品按材料来分类,把物品的名称写在书的圆圈中及探究记录单中,好吗?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物品是哪些材料组成,完成探究记录单;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教师:像木材,纸,金属,塑料这些材料,还有哪些物品是由它们制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同学知道了物品是由材料制成的。那么所有的物品都是由种材料组成的吗?看图片上的物品,你们分析分析!
小组分析图片,汇报。
教师:桌子由两种材料组成,本子由三种材料组成,铅笔是由五种材料组成等。同学你们发现没这些物品与刚才的物品在材料组成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它们是由二、三、五种等多种材料组成。
教师:是啊,我们周围的物品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组成。所以材料对我们的生活十分重要。
板书:
身边的材料
材料——物品
|(组成)
木材、金属、纸、棉花
第二课时
(一)引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我身边的许多物品都是由各种材料制作而成的。明白了物品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下面请同学看这四幅图。(出示图)
(二)认识材料:
教师:它们有哪些作用呢?
学生回答:杯子用来喝水;椅子用来坐;背心人用来穿;砖用来盖高楼。
教师:想想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学生分析,汇报。
教师:塑料、木材、棉花与土都是材料,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观察出这四种材料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分组讨论:塑料是人加工成的。木材、棉花与土是在大自然中的,天然的。
教师:是啊,塑料是人们用一些材料加工成的材料。你知道是用什么材料加工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石油、木材、棉花与土都是在大自然中原来的,是天然的所以我们称它们是天然材料,像塑料等材料是由人们加工的成的,我们称为人造材料。下面同学自学P3下面的图。看一看花瓶是怎么制成的?
学生自学。
教师:谁谈谈什么样的材料我们叫它人造材料呢?
学生:需要人们加工的材料。
教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需要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不信我们各小组在我们的教室里找找看,看这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的?能不能把材料分一下类?比比哪组找的最多。
由组长组织在教室里找材料。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小组交流找的情况。
汇报。
教师:刚才几个组都找到了不少的材料,试想一下,它们与我们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材料与我们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如果你是一个科学家,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材料呢?
学生回答。
教师:听了同学们的想法,我真为你们高兴,很对,今后环保、节能、新颖将是未来材料的首选。希望同学们平时多多注意各种各样的材料,了解关于它的知识。
(三)拓展:
教师:我们回家后,在家进行一下家庭用品材料的调查,填写《材料调查记录表》,下节我们在交流好吗?
2、塑
料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利用统计表记录并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2)
对于有关塑料性质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3)
能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新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能举例说出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不断的研究开发新材料。
(2)
能分别举出两个实例说明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问题。
3、科学知识目标:
(1)
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
(2)
能举出两种以上新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
能举例说出物品的特点与组成该物品材料的性质有关。
4、STSE目标:
(1)
能举例说明塑料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2)
能提出我们为减少“白色污染”要做哪些具体事情。
(3)
能描述工厂加工塑料的大体过程。
二、教学准备:
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热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有关新材料的图片若干张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能用感觉器官,通过比较塑料的一些性质。
2、能利用统计表对材料的性质进行记录、比较。
3、能举例说出塑料制品的优点和缺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们身边的材料有各种各样,它们各有各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塑料这种材料的特点及用途。老师布置你们回去调查身边常见的塑料制品,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调查结果。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塑料。、学生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在组内汇报。
2、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3、出示几件塑料制品或图片,说一说它们的用途。
4、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比较塑料尺子与木头尺子。、教师出示一把塑料尺子与一把木头尺子,让学生对它们进行比较,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相同?那些特点不同?并记录在下列表格里。
塑料尺子
木头尺子
轻便
透明
防水
耐磨
2、学生分4人小组进行观察活动,填写记录表。
3、师巡视,在学生感到困难的时候,可提示他们。
4、学生分组汇报观察结果。
5、提问:这两种尺子除了以上特点,还有什么其他特点,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6、引导学生认识塑料具有防水、轻便、透明等性质,用塑料代替木头可以节约木材,减少森林破坏。
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
、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预测,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2、能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有关塑料其他性质的问题。
3、通过记录塑料杯遇热后的变化,体验到科学探究要重证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用热水和冷水,对塑料进行比较看看塑料还有什么优、缺点。
二、探究过程:
(一)塑料杯遇热水会怎么样?
、猜想:塑料杯遇到热水会怎样?遇到冷水又会怎样?
2、分小组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3、汇报讨论结果。
4、分小组实验: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塑料瓶里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观察两个瓶子的变化,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5、师巡视指导。
6、汇报实验及观察结果。
7、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塑料都有这种现象?小组讨论并举例说明。
8、关于塑料,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戴手套
、预测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2、汇报预测结果。
3、到室外阳光下进行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将戴有两只不同材料的手套放入水盆中,体会两只手的感觉。摘掉手套后观察两只手是否湿润。
(三)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
第三课时
认识新材料
活动目标:
、能主动收集一些关于新材料的信息。
2、能发现新材料对自己生活的好处。
3、能设计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新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由于天然材料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人们设法制造了许多人造材料。随着社会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造出了许多性能越来越好的材料,如:纳米、人造纤维等材料。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新材料。
二、探究过程:、学生汇报搜集有关新材料的信息,可从4个方面进行汇报:(1)材料的名称、;(2)简单的制造过程;(3)有什么特点;(4)有什么用途。把搜集、整理好的资料。
2、先在小组内交流,再以小组为单位与全班同学交流。
3、在交流各自信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谈谈认识新材料的感受。
4、关于新材料,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
三、拓展:小调查、统计自己家中一周内使用的塑料垃圾袋个数,再计算全班同学家中一周内使用塑料垃圾袋的个数,讨论怎样处理这些垃圾袋。
2、鼓励学生计算塑料垃圾袋的污染面积。
3、鼓励学生提出减少“白色污染”的建议。
3、倾听声音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2、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合适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乐于对周围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问题的看法。
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周围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
2、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例说明我们生活环境中的存在着种种声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三、教具学具
小鼓、方形管、钗、尺、黄豆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同学们,大家倾听一下这是什么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板书课题:3倾听声音
探索研究、学生分组寻找声音。
听一听,这是谁发出的声音?还听到哪些声音?
把你找到的声音记录下来。
2、指导学生表达与交流活动。
向同学描述自己听到哪些声音。
比一比,谁模仿的更好。
你能制造出声音来吗?用的是什么方法?
3、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
分组讨论,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分组汇报想知道关于声音的问题。
问题1: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不同?
问题2:声音有的很好听,有的很难听?
问题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4:为什么人能发出说话声?
问题5: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
4、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倾听声音
风声、水流声、歌声、雷声、马叫声、羊叫声
第二课时
引入、请同学们一起模仿羊叫声,青蛙叫声、制造出掌声。
2、出示第一课时学生提出想知道关于声音的问题。
问题1: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不同?
问题2:声音有的很好听,有的很难听?
问题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4:为什么人能发出说话声?
问题5: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
这节课就让我们选择问题3来学习研究吧!
板书:倾听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探索研究、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活动:观察物体发时的现象。
实验1:把鼓平放,在鼓面上放一些豆子,敲击鼓面,你发现什么?
实验2:板动你们手上的直尺,用手接触直尺,手有什么感觉?
实验3:把没有玻璃纸的一端方形管放入嘴里,用嘴吸气,有什么现象?
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制造声音的方法
听到的声音
看到的现象
共同之处
敲鼓
鼓面发出“咚咚”的鼓声。
豆子在跳动(说明鼓面在振动),声音越大,豆子就跳得越高
声音
发出
时它
们都
在振
动。
拨尺子
尺子发出“哒哒”声。
尺子来回振动。
吸方形管
方形管发出“嘟嘟”声。
玻璃纸来回振动。
2、指导学生归纳振动发声的规律。
分组讨论汇报以上实验:
①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②引导学生归纳(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分组实验汇报
①分组实验: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
②分组讨论: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③引导学生归纳: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倾听声音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4、物体传声
一、教学目标、能利用实验发现声音是靠什么媒介传播的。
2、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研究声音的实验。
3、能举例说明哪些物体能够传声。
4、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5、能解释宇航员在月球上必须靠特殊装置相互传递声音的原因。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声音是靠什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2、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给予肯定,然后用实验让学生对自己的答案信服。
3、给学生讲医生用的听筒发明的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得出声音传播的途径。
4、实验:把学生分成3人一小组,让学生亲自做木头可以传声的实验。
活动中教师要提出要求:a小组成员交替操作,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完整的活动过程;b学生挠桌面时用力要适中,切勿敲桌面或发出较大声响;c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4)
讨论:声音可以通过木头传播吗?
(5)
小结: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6)
鼓励学生通过其它方法验证结论。
第二课时
一、提问:
除了木头之外,其他物体能够传声吗?以引起学生思考,并导入新的活动。、实验:把学生分成3人一组。教师指导学生往水槽中加入多半槽水,并对实验提出具体要求:轮换操作;在水中摩擦砂纸用力要适当。
2、讨论: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说明了什么?
3、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并思考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
二、拓展活动
打电话
用两个纸杯,在杯底正中各钻一个小孔,再用一根长线穿过纸杯底的小孔,把两只杯连起来。然后,两个同学各拿一只纸杯,把线拉紧,就可以通“电话”了。
三、总结:固体、液体和气体能够传声。
自制小乐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
2、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
4、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制定小组制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
2、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作任务。
、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用自制的小乐器演奏儿童歌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制作简单小乐器。
难点:知道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关系。
三、教具学具:
塑料杯3个、牛皮纸1张、塑料布1张、气球薄膜1张、橡筋3根、小鼓、排萧、饮料吸管4支、塑料堵塞8个、塑料固定架2个、剪刀。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播放一段音乐,问:这是什么声音?是用什么奏出来的?。
2、板书课题:
5、自制小乐器
探索研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乐器。
、什么是乐器?
乐器是一种可以发出乐音,供演奏音乐使用的器具。
、出示各种各样的乐器样图,问:你认识这些乐器吗?会弹奏吗?
(钢琴、笛子、板鼓、古筝、小提琴、二胡、音叉等)
、老师出示几个用不同材料做鼓面的小鼓。并演示,讲解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指导学生制作小鼓活动。、制作材料:牛皮纸1张,塑料布1张、气球薄膜1张,橡筋圈3根,纸杯或塑料杯3个
、制作方法:
①、分别用提供的鼓皮材料蒙在杯口上,并用橡皮圈绷紧固定。②、试试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3、讨论:
①、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②、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
4、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5、自制小乐器
牛皮纸
鼓面
塑料布
发出声音不同
气球薄膜
第2课时
、引入、出示几种同学做的小乐器:盒做的琴弦,玻璃杯小乐器,瓶摇小乐器,排萧小乐器等。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同学们自制的小乐器。
2、板书课题:
5、自制小乐器
、探索研究、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制作小乐器的计划。
2、指导学生运用配套材料制作排萧乐器。
、排萧制作材料:
塑料固定架2只,饮料吸管4根,塑料堵塞8只。、制作方法:
①、把两个塑料固定架对插扣住。
②、把4根吸管分别按下列数据截成两段:125和36、110和43、95和58、88和73。
③、每段吸管的一端用堵塞堵住,并不能漏气,把8根及管开口向上,由长到短整齐排列插入固定架中,这样排萧就做好了。
、使用方法:
用嘴分别在吸管开口旁向内吹气,看看能不能吹出1、2、3、4……
7、i八个不同的音阶,你能用排萧吹出简单的乐曲吗?
3、同学们讨论交流:
让乐器发出不出的声音的做法:试一试,怎样让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发出声音?怎样让小乐器发出高低大小不同的音?
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4、组织学生对各组制作小乐器进行评价。
5、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5、自制小乐器
声音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
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声音与生活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时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无噪声书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体会合作的愉快。
2、愿意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进生活。、科学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间”和“噪音”。
2、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能举例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但噪声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2、能体会到运用一些技术和设备可以减少噪声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知道噪音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难点:减少噪音的办法。
三、教具学具:
四、教学课时:
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播放“呤……”。问学生:这是什么声音?它给我们能递什么信息呢?
2、板书课题:6 声音与生活
、探索研究、指导学生“声音告诉我们什么?”活动。
、提出活动要求:
①、查阅资料并做好简单的笔记。
②、围绕“声音”告诉了我们什么,声音帮助我们做什么,声音能使我们心情变得怎样等几个问题,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
③、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老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进程和情况。、交流:声音还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
①、乐音是指比较和谐悦耳的声音,演奏乐器时发出的声音就是乐音,能使我们心情愉快。
②、噪声是琐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的声音,听起来有嘈杂的感觉。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如机器的轰隆声、汽车喇叭的鸣叫志、不和谐的乐器声、鞭炮志、青蛙或其他动物的鸣叫声。
2、指导学生进行“减少噪声”活动。、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自查资料中有关噪声的内容。提出:什么是噪声?、交流生产和生活中造成噪声的原因及噪声对人的危害。提出:噪声对人类有什么危害?、帮助学生了解人们在减少噪声方面采取的一些措施及运用到的一些技术和设备。
①、城市设“禁止鸣喇叭”。
②、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
③、汽车、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应用拓展
设计一个“无噪声书房”,用文字或图表示出来。
、向学生提出设计前要考虑的问题:、设计前要考虑用什么材料,有利于减少噪声?
、墙壁、门窗、地面等应选择什么材料?
、“无噪声书房”对周围环境有什么要求?
2、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房屋外部要选择容易反向声音的材料,房屋内部要选择容易吸收声音的材料。、双层玻璃,带皱褶的布帘可以减少噪声的传入。
、可以通过在房屋的周围设立标牌,植树等来减少噪声。
3、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设计,听听他们的建议。
、板书设计
声音与生活
声音───传递信息
乐音───使人心情愉快
噪声───对人有危害
光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能根据课本提供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2.能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
3.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4.能从多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二、背景资料
光源就是发光的物体。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种:太阳、火、闪电、萤火虫等都是自然光源;白炽灯、荧光灯、烟火、电视等是人造光源。
教学建议
三、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第一部分,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第二部分。
活动1 寻找光源
活动目标
.能通过观察找出周围环境中的发光物体。
2.能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可2至4人一组,活动时间约为15分钟。
2.活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校周围及室内寻找发光的物体,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的同学讨论。有些学生可能会提出月亮是发光的物体,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认识月亮本身不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光。
3.学生有可能找的不是发光物体。这时,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引导学生设法验证。
4.教师给学生讲解基本的分类方法,启发学生对知道的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评价建议
根据找出发光物体的数量进行评价:1-3个(一般),4-5个(良),5个以上(优)。
活动2 我看见了光
活动目标
.能对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
2.能正确地用文字记录实验现象。
3.能从多次实验结果中,发现光传播线路的特点。
4.能设计实验,并找出生活实例验证自己的发现。
5.能与小组同学共同研究光传播的特点。
6.能举例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光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可2至3人一组,活动时间约一个半课时。
2.活动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哪幅力能看到手电筒的光,然后,引导学生分别按照两幅图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学生在组内多次进行实验,可以让前两块硬纸板的孔对正,第三块与前两块的孔不对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实验中,学生会发现三块纸板的孔只有在一条直线上时,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实验后,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将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并得出初步结论。这个活动大约需要25分钟。
3.完成以上活动之后,教师应启发、鼓励学生用其他方法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结论(这个过程需要一课时),如用塑料软管和蜡烛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初步结论。即当用笔直的塑料炊管对准蜡烛时可以看到光,而当软管折成一定角度时再看蜡烛,就看不到光。当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并要适时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醒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4.活动的最后部分,教师应结合课本中的图,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事例,包括有关的技术和设备,鼓励学生用所学的原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实验结论。
8、透明与不透明
一、教学目标:
、能说出将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的依据。
2、能正确说出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现象。
3、能分别举例说出透明材料和不透明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
二、背景资料:
透明可以用于制作光学仪器;半透明材料可用于制作太阳镜,也可用于做百叶窗、窗帘等,以控制进入屋内的光线数量;人们需要遮蔽光线时就使用不透明材料,如:洗相片的暗室等。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胶纸各一张、手电筒、尺子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时会怎么样?
(二)探究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这三幅图,启发学生说出图中的三种物体有什么不同,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再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导入到“光能透过哪些物体”这个活动。
、光能透过哪些物体?
(1)、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让光
全
部
通
过的物
体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光
部
分
通
过的物
体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
让
光
通
过的物
体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结:有的物体是透明的,有的物体是半透明的,有的物体是不透明的。
(3)、应用:
日常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物体,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这些灯罩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他们的透光效果一样吗?一般使用在什么地方?(讨论后再指名回答)
2、影子
(1)、教师可以通过“光照在不透明物体上时会有什么现象”这个问题导入到本活动。
(2)、让学生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并讨论移动蜡烛的位置,小兔子的影子有没有变化?并做好记录。
3、总结:透明的物体能让光全部通过,半透明物体能让光部分通过,不透明物体不能让光通过。
9、镜子
一、教学目标、能用实验证明“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结论。
2、能够用图形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
3、能用自己的话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活动目标、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在一定条件下光的传播方向可以改娈的。
2、能用语言和图形的开式描述实验结果。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反射“。
4、能有根据判断哪些物体反光的能力强,哪些物体反光的能力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在一定条件下光的传播方向可以改娈的。
难点:能有根据地判断哪些物体反光的能力强,哪些物体反光的能力弱。
三、教学准备
平面镜、带缝隙的硬纸板、手电筒、纸、尺子、金属、玻璃、瓷器、塑料、黑布等。
四、教学过程、引入: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镜子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教师可以让学生做照镜子的活动,然后问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什么问题,也可带学生装到操场上,做镜子游戏。提出注意事项。
2、新授:实验活动: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注:遮挡室内透光的地方,缝隙不要太宽)
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讨论:
学生创新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论
教师进行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画出光的传播路线。讨论物体的反光能力与什么有关。
第二课时
一、活动目标、能举例出在生活中和生产中利用镜子反光性质的实例。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想出的方法,并借鉴别人的方法,想出新的使用主法。
3、能发现光可以在几面镜子之间进行多次反射。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举例出在生活中和生产中利用镜子反光性质的实例,并借鉴别人的方法,想出新的使用主法。
难点:能发现光可以在几面镜子之间进行多次反射。
三、教学准备
平面镜、带缝隙的硬纸板、纸、尺子、两块大小相同的镜子、一些玩具等。
四、教学过程、利用镜子反射光的性质能做到啊些事情?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镜子,并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全班学生一起交流。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了解到镜子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镜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2、做镜子反光的游戏。
问:用两镜子最多能看到多少个小熊猫的影像?
学生分组实验游戏(要求学生做这个实验时,要认数清有多少个影像,并做好记录,让学生交流实验方法,达到学习的目的。
学生讨论
学生创新实验游戏
学生汇报实验游戏
教师进行总结
五、教师进行全课总结:
0、七色光
一、教学目标、能用两种方制造不同的光混合后产生的现象。
2、能正确观察并描述将不同的光混合后产生的现象。
3、能设计一个便于记录红、蓝、绿三种光混合后产生结果的记录表。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能对彩红这种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想要研究的问题。
2、能用语言描述彩红的美丽。
3、能利用三棱镜观察太阳光由几种颜色的光构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用语言描述彩红的美丽。
难点:能对彩红这种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想要研究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的彩虹的图片、三棱镜、手电筒、纸、彩笔、一瓶肥皂水、塑料袋。
四、教学过程、引入:教师问:你们都见过彩红吗?彩红常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等问题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欣赏彩红的美丽,并结合生活中的经验进行交流。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彩红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启发。
使学生知道彩红出现要有充足的阳光和水。
2、实验:“制造彩红”
指导学生做光照在三棱镜上的实验(注意:要设法遮挡室内的光线)
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讨论:
学生创新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论
教师进行总结。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利用这种实验也可以看到光的色散,说明阳光是由七色组成的。
五、总结。
教师启发学生把彩红与阳光联系起来,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阳光是七色光。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能设计一张记录表,完整记录红、绿、蓝三种光分别进行混合的实验结果。
2、能解释太阳光的颜色是怎样的开形成的。
3、能与其它小组的交际花流研究结果。
4、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光,能解释太阳光的颜色是怎样的开形成的。
难点:能与其它小组的交际花流研究结果。
三、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的彩虹的图片、手电筒、白纸、彩笔、红、绿、蓝玻璃纸、塑料袋。
四、教学过程、教学做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实验。
教师提出:当不同的色混合在一起时,能否产生新的色?
学生回答不一样,教师引导学生用实验方法来证明。
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讨论:
学生创新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论
教师进行总结: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一起会产生不同的光色。
教师小结: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一起会产生不同的光色。要求学生能设计一张记录表,完整记录红、绿、蓝三种光分别进行混合的实验结果。
2、教师提出:光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阅读网页里的资料,谈谈自己的感想。
3、讨论:在强光下学习、工作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和保护?
五、教师进行全课总结:
11、电在我家中
一、教学目的:
、能说出电对人类生活有哪些作用。
2、能从“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关于电的问题。
3、能举例说明电为我们生活提供了能源。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提出有关电的问题。
三、教学具准备:
有关于家用电器的图片,电源插座,风力、水力、太阳能、原子能发电站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我们的课室里有哪些电器。它们工作的时候要用什么?
二、新课:
、出示P34页的第一幅图片。)
引出在发明电之前,人类是怎样生活的?
2)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3)
引导学生观察图、分析图,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4)
归纳发明电之前,人类是怎样生活的。
2、出示P34页的第二幅图片。)
引出在停电之后,人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2)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3)
引导学生观察图、分析图,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4)
归纳停电之后,人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3、通过第一和第二幅图片的观察和分析后,引导学生从“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有关于电的问题。)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2)
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3)
引导学生看书P35页,看看自己小组的讨论和书本上培新小学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谁多谁好点。
三、活动:、出示家用电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认识各种家用电器。)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2)这些家用电器有什么用途和功能?
3)这些家用电器工作的时候用什么电?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些家用电器的功能和用途的了解和认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能描述电从发电厂来到家中的大致过程。
2、能说出电来之不易的理由。
3、能说出在生活中节约用电的一些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电从发电厂来到家中的大致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和讨论了一些家用电器的功能和作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和讨论有关电的知识和问题。
2、在日常生活中,电器接通电源就可以工作了,那么电是从哪里来的呢?
(二)新课:
一)电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出示P36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图片上都有些什么?
2)
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
3)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和分析。
2、动手尝试,把图片中的物体用线连接起来。
3、进行交流和讨论。
4、引导学生观察和归纳:
电是从发电厂发电后,经过高压输电,变电站,长途输送,最后才到我们家中的。我们插上电源插头,家用电器就能工作了。
5、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结合连线,让学生体会到电来之不易。
二)活动: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怎样节约用电。
、说说停电后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2、启发学生讨论电的重要用途及节约用电的必要性。
3、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是不节约用电的现象。
4、怎样才能做到节约用电。
5、提出节约用电的几点意见和方法。
6、交流讨论。
2、让灯亮起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能用一些基本的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2、能举例说明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电源、开关、电线,并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
3、能将自己设计的电路图用笔记录下来。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自己连接的简单电路。
三、教学具准备:
小电珠、导线、电池等。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灯,灯可以照明,可以让夜晚变得绚丽多彩。
2、出示P37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看图。怎样才能让灯亮起来。
二)新课:
活动:让小灯泡亮起来》
、用小灯泡、导线、电池三种材料让小灯泡亮起来。)
介绍材料。
2)
分小组活动。
3)
交流自己小组的做法。
2、增加电池匣、灯座和开关,把它们连起来,让小灯泡亮起来。)
介绍材料。
2)
分小组活动。
3)
交流自己小组的做法。
3、交流研究,小组演示做法。
4、拓展活动:
尝试用两节电池、两个灯座、两个开关和多条导线,连接出不同的电路。)
分四人小组讨论活动。
2)
把自己小组的连接方法用图记录下来。
3)
交流研究讨论。
4、归纳:)
线段和一些特殊的符号把各种电器的连接方法记录下来的图,叫电路图。
2)
电路的连接方法有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
举例说明什么是串联电路。什么是并联电路。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能设计、制作一个电路开关。
2、能说出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以及电池在电路中的作用。
3、能举例说出几种常见的开关以及电池。
二、教学重难点:
设计和制作电路开关。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会了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的知识。
2、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
(二)新课:、通过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说说一些常见的开关。
2、制作开关。)分两人小组进行制作开关。
2)启发学生思考开关是怎样控制灯泡的亮与灭的,引导学生把自己小组的开关连接到电路中,看能否控制灯泡的亮与灭。
3)注意指导学生在连接开关时,注意导线、开关和物体连接处要紧密、牢固,如果连接松动或接触不良,会影响实验效果。
3、认识电池。)
结合书本P39页的图,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电池。
2)
分组讨论P39页图中的电池用在什么地方。
4、拓展知识:说说电池会怎样污染环境,设计制作一个废电池回收箱。
13导体和绝缘体
一、教学目标:
、能根据生活经验区分各种材料是否能导电。
2、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各种材料是否导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