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师一优课人音2011版(简谱)四年级下册《种太阳 》教学设计
《种太阳》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陈兴莉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活泼欢快,富有丰富幻想的歌曲,表达了少年儿童创造理想未来的天真美好的愿望。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学会了很多优美、动听的儿童歌曲,具备了一定的歌唱能力,但还需进一步学习以加深对音乐的了解。教学目标:
能用甜美的声音演唱《种太阳》这首歌。能用比较准确的声音、节奏、自信地演唱歌曲。在学唱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教学重难点:
用欢快的声音有节奏的唱《种太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乐课本 教学过程: 师生互相问好
故事导入:(介绍歌词创作的背景)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生:喜欢)那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你们要认真听哦!有一个年龄和你们差不多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李冰雪。在她小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她们住在一间破旧、低矮的土墙房里,每到冬天的晚上,凛冽的寒风就会刮进这间四处漏风的房屋里,而她们却没有温暖的被子御寒。她的父亲为了不让他的孩子冻着,便不断地往火炉里添柴,她的母亲为了让她们忘记寒冷,就提议大家一起唱歌。于是,在这间破旧的土房里,有了欢乐和笑声。小女孩想,在这寒冷的冬夜,如果太阳也能像种子一样种进地里,长出一颗颗新的太阳,那该多好啊!那样,她们就可以把一颗颗太阳送到人们最需要的地方,让所有忍受寒冷的人们都能享受到温暖的阳光.....父亲把孩子的想法都记录下来,整理成了一首诗歌。
师:同学们,听了故事你们知道这首诗歌的名字吗?(生:种太阳)师:是的,这首诗歌的名字就叫《种太阳》,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这首诗歌【出示:诗歌】(师生同读)
师:同学朗诵的真好,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动听的歌曲。【出示:《种太阳》范唱】
师:(设问)作者有一个什么愿望?(生:她想种太阳)嗯,种出的太阳都送到什么地方?(生:看课本,送到南极、送到北冰洋、一颗挂在冬天,一颗挂在晚上)【出示图片】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把太阳送到这些地方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生:南极和北冰洋会变的非常温暖,不在寒冷;冬天的时候人们也不会感到寒冷,我们就不会长冻疮了;如果挂在晚上,那么晚上也会变得明亮,我们就有更多学习和玩耍的时间。
师:你们真聪明,那老师在问你们一个问题,“太阳能播种吗?”(生:不能)既然不能,为什么还要‘种太阳’呢?谁来说说看?(生:种太阳只是孩子们的一个美好愿望)那许这个愿望的目的是什么呢?(生:是希望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太阳的光明和温暖)师:嗯,这真是一个美好的愿望,那么表示美好愿望的这首歌曲,我们应该怎样来唱呢?(应该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来唱)师:是的我们再来听听这首歌曲,同学们可以跟唱。【出示:《种太阳》范唱】 试着自己唱一遍。活动:
【出示伴奏】以不同的形式唱(齐唱、领唱、接唱等)使学生更加熟悉歌曲的唱法。
伴着伴奏用“啦”仿唱歌曲
小结:同学们已经完全学会了这首歌曲,那么你们是怎样理解歌曲中【出示句子:世界每一个角落都会变得温暖又明亮。】(生:作者是一个善良、无私的人,她希望人们都远离黑暗、远离寒冷。)(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为什么?(生:因为,她没有想着把种的太阳只送给自己。)
小结:师:是的,爱是可以传递的,如果每一个人都有一颗爱心,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的温暖而又美丽。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把这个美好的愿望传递给更多的人。【出示《把爱传出去》伴奏】(师生齐唱《把爱传出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希望我们能把温暖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第二篇:一师一优课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例5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例5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竖式计算:
28÷9=
(2)有17个苹果,每3个分一盘,可以分()盘,还剩几个?
17÷3=()盘
()个
二、审读题意,交流理解。(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
你都知道了什么?(2)预设:知道了划船的人数,还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条船。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坐满了是4 人,坐5人不行)“至少”是什么意思?(就是最少的意思,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22个学生都上船)。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三、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一)独立尝试 问题: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呢? 提示:可以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然后再列算式。
(二)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找两个学生板书算式并说说理由,为什么要用22÷4(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有几个4,用除法解答)。(1)讨论辨析。问题: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1.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还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6
条船,你觉得呢?
2.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应该怎样安排他们? 检验: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教师和学生用活动贴纸摆一摆。)梳理:在研究问题时大家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
四、结果检验,梳理强化。做一做第一题 有27 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 问题: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3.至少要运多少次啊?你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要“加1”。
五、交流理解,提升认识。
(一)审读题意,独立尝试。完成做一做第二题。问题: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最多”是什么意思?
2.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二)交流想法,体会“舍余法”。问题: 1.最多能买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2.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
(三)对比感悟,提升认识。同时出示“例5” 和“做一做”第2题。对比分析:这两道题,我们都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问题,但上面这道题余下“2人”就要增加1条船,下面这道题余下“1元”,却不增加1个面包。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道理? 巩固练习: 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 总结:今天研究的问题你学懂了吗?
六、课堂作业。作业:第69页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内容:教材63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三十六第1—3题.
一、知识教学点
1.联系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使学生学会解答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2.在掌握平均分两种分法的基础上,加深对除法两种应用题的认识.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类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挖掘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2.设疑、解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两种应用题余数的处理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做一做第3题的投影图片,7支铅笔,8根小棒,练习的算式卡及图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操作并解答.
(1)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根?你是怎么分的?
(2)拿出8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这是怎样想的?
2.列式、计算,指明口述解题思路.
30个羽毛球,每6个放一盒,可以放几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3∶7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支,还剩几支?(先分分看)
(2)读题后引导学生操作,用小棒代替铅笔,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演示.边演示边口述分的过程.
教师提问:把7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是什么意思?(就是把7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分的结果怎样?全分完了吗?(每人分2支,还剩1支.)
教师引导:联系平均分的含义及以前我们学的知识,想想这题应怎样解答?(指名学生列式“7÷3=”,并用竖式计算)
教师启发:竖式中,除得的商“2”,表示什么?(每人分得2支.)余数“1”表示什么?(还剩1支.)做应用题写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时,要写单位名称,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题商和余数后面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应怎样写?
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写出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7÷3=2(支)…1(支)
教师提问:答话应怎样写?(每人分2支,还剩1支)为什么这样写?(因为平均分后,没有分完,还有剩余.)
(3)对比、分析:今天我们解答的这道应用题与以前学过的除法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平均分,用除法计算.)有什么不同?(有余数,商和余数都写单位名称,答话因有余数需答完整.)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在解答时要注意横式等号后面的余数及单位名称不能丢掉,写答话时要按题意回答完整.
(5)反馈练习:独立完成课本120页做一做第1题.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解题过程,重点强调计算的结果及答话应该怎样写.
2.教学例4:
(1)出示例4: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2)读题后,启发学生联系铺垫孕伏中第2题(羽毛球分放人盒中)列出算式:“43÷5=”,并用竖式计算
(3)讨论:除得的商“8”表示什么?余数“3”表示什么?
(4)根据讨论的结果,联系例3有余数除法计算结果及答话的写法,独立解答课本119页例4.
(5)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清商“8”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袋”,余数“3”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个”.
(6)反馈练习:独立完成120页做一做的第2题.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重点强调平均分的第二种的有余数的应用题计算结果的名称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为什么不同.
三、巩固发展
1.课本120页做一做第3题.(投影出示)
看图说题意,再写算式.
9÷□=□(个)……□(个)
9÷□=□(盘)……□(个)
(1)先引导学生看图,分析数量关系,理解题意.
提问:图中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根据这个图和算式(1),你能说说题意吗?(根据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个)……(个)”,可以推断是平均分的第一种分法.)
类推:把图和算式(2)联系起来,你能理解题意吗?(可讨论,根据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盘)…(个)”,可以推断是平均分的第二种方法.)
比较、归纳:根据图及两个不完整的算式,指名请学生说出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第一个算式表示,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4个,还剩1个.第二个算式表示,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2盘,还剩1个.
(2)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写好算式.
(3)订正,指名口述思维过程.
2.填空:(投影出示)
(1)
14÷4=3 …2
14÷3=4 …2
(2)
21÷6=3 …3
21÷3 =6 …3
3.做练习三十六第2题.指导学生要把2角化成20分后再列式计算.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要先把2角化成20分.
四、全课小结
1.让学生观察板书,总结出今天学了什么新知识.
2.教师纠正,补充性地进行小结.重点强调根据题意正确书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完整写出答话.
五、布置作业:121页练习三十六第1、3题.
六、板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例5》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判断去掉余数后,商是否加1。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你们喜欢春游吗?看一下这个班的同学们,他们来到公园可 高兴了,他们正在去划船呢,你们想去看看吗?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5: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至少要住多少条船? 引导学生观察。
问: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至少”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回答。
22÷4=5(条)……2(人)(列竖式)
问:他们至少要租几条船?
通过计算发现:如果租5条船,还多出2人,应该再租1条船,一共要租6条船。即:5+1=6(条)
归纳:在解决租船、租车、装载等问题时,计算后如果有余数,最后的结果应用商加1。检验:每条船最多坐4人,5条船最多坐20人,6条船肯定能 坐22人,解答正确。
小结: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租船等问题时,商加1才是最后的结果。
三、巩固练习书p67做一做
第1题:问:这是一道什么类型的题?(装载问题)装载问题应该注意什么?(商加1)
指明学生读题,说一说解题思路,最后集体订正。
第2题:指名学生看图说图意,解答后说一说思考过程,最后订正。问:这些钱是多少钱?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解题过程。
四、补充练习:
第一小队共有9名队员,他们打算去“恐龙乐园”进行野营。让我们一起来为他们打理野营装备吧。
(1)香肠20包,平均每人分得__包,还剩__包。(2)苹果30个,平均每人分得__个,还剩__个。(3)矿泉水40瓶,平均每人分得__瓶,还剩__瓶。(4)每3人公用一个平底锅,必须准备__个平底锅。(5)每2人公用1顶帐篷,必须准备__顶帐篷。(6)每顶帐篷需用8颗地钉,必须准备__颗地钉。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一说思考过程。
第三篇:一师一优课教学设计
“一师一优课”教学设计
九年级总复习(作文)
人物描写
之
语言描写
单位:银川十二中 授课教师:彭丽珠 2016年3月
教学目标:
1.归纳人物语言描写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通过感知和训练学会运用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归纳总结人物的语言描写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力求在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方法,杜绝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意识到语言描写不是单纯的说话内容,它是一种综合的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的描写手段。
难点突破:
通过欣赏课文中经典的语言描写、观赏经典影片、视频中的经典台词,感受语言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魅力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互动交流
导入课题
师:我们一起做一个“人物——语言连连看”的游戏 生:上来做连连看。
师:说说你们这样连的理由。生:自由表述。
(白板展示人物——语言连连看)
二、欣赏交流
组织归纳
1.欣赏教师准备的课文中经典语言描写
2.小组合作:我们学过的课文和你阅读的文学作品有哪些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说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3.讨论归纳:(1)语言描写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预设: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可以完成)
(2)语言描写应注意哪些问题?(预设: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可能能完成三点预设内容)
4.欣赏经典电影精彩片段,并通过配音练习进一步感受归纳出的内容(与语言相配合的语气语调和神态动作)
5.欣赏经典对白,引导学生补充归纳(归纳出预设内容的第四第五点)(课堂随机选用:《简爱》配音,通过简的语言体会其性格)6.通过修改学生习作练习,深入体会第五点——巧妙留白。
三、片段练习
感悟提升
练习一
学校生活篇——猜猜他是谁
以小组为单位抓住一位老师或同学的语言进行描写,描写完展示,并由其它小组猜。如果猜出,说明描写抓住了特点。练习二
社会生活篇——和谐需要谁
结合给出的两个情境进行语言描写训练,注意突出两位老人的性格特点。
第四篇:一师一优课教学设计
送别诗《送友人》教学设计
泉塘中学谢俊鹏
教学目标:
1、教学《送友人》,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2、学习并鉴赏送别诗不同的格调;
3、反复诵读,积累送别诗中的名句。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教学《送友人》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难点:把握送别诗不同的格调。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学习歌曲《送别》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唱歌曲《送别》
二、关于送别诗
1、复习回顾已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孟浩然之广陵》。
2、了解送别诗
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著名的代表人物有王维,王勃,李白等。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三、教学《送友人》
1、明确学习目标
2、了解作家及诗歌特点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一起合称“李杜”。
李白诗歌想象丰富,意境瑰奇,对后代影响深远,著有《李太白集》。
3、通读全诗,了解诗歌大意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音与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读结合注释了解诗大致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分联品读全诗,鉴赏诗歌写法上的特点与表达的情意。
5、诵读全诗,领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6、小结:
(1)这是一首意味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运用对偶、比喻、衬托艺术地抒发了作者对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依依惜别之情。兼俱自然美与人情情美,格调哀而不伤。
(2)鉴赏诗歌法:
反复读,通读弄清“写什么”,品读品味诗“怎么写”,诵读领会“为什么写”。
7、即讲即练:
(1)作者是(唐)朝(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是当时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2)解释下列词语:
横(横卧)
白水(明净的河水)
去(离开)
孤蓬(孤独的蓬草,喻指孤独远征的友人)
征(远征)
(3)内容理解:
《送友人》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四、送别诗的格调
1、送别诗不同的格调:
A、哀伤
B、哀而不伤
C、乐观旷达
2、比较下列各送别诗的格调,判断其格调类型:(1)、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4)、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5)、别 董 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8)、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积累送别诗中的名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五、男生朗诵送友人,女生吟唱送别,结束本课。
第五篇:一师一优课教学设计
一师一优课资料
教学设计
内容:三年级上册《27 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6个生字,理解奚落、傲慢、轻蔑、恼怒等词。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一部份一部份地细读课文,把每部份的内容读懂,从而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全面地看待事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1、读一读,整体感知。
2、议一议,了解内容。
3、品一品,理解品味。
4、演一演,加深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正确全面的看待事物,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做人道理。教学准备:
教师在教学本课前,准备陶罐、铁罐的实物以及陶罐、铁罐的头饰,生字卡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刚才老师让你们触摸了我从西藏带来的非常漂亮的罐子,现在我想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这两只罐子有些什么特点,好吗?(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板书“坚固”“易碎”两个词语)
同学们通过触摸,发现了两只罐子的不同特点,你们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爱动脑的孩子!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道去认识两只特殊的罐子,他们是国王御厨里的一只陶罐和铁罐,在这两只罐子身上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大家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9课,陶罐和铁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二)出示生字卡,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三)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
三、精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然后告诉大家,从对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二)从两个罐子的对话中,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质疑)
(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问题
1、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
2、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3、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四)哪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
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师:铁罐正是仗着他坚硬的特点,非常骄傲,常常奚落陶罐。
板书:骄傲
师:谁能结合上下文,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奚落”这个词的?
生自由回答,教师视情引导学生。
(五)下面我们一道来解决后面两个问题。
1.分角色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部分,理解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1.)生:“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出示课件1:
师:同学们觉得这时铁罐的态度是怎样呢?
生:傲慢
板书:傲慢
师:谁能用傲慢的语气把这句话读一读?
(学生试着用傲慢的语气读。)
(2.)生:“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出示课件2:
师:这时铁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生:轻蔑
板书:轻蔑
师:请同学们带着轻蔑的神态读一读好吗?
学生用轻蔑的神态练读。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好!老师也想用轻蔑的神态来读一读这句话,哪位同学愿意和老师合作呢?(师生合作完成对话2)
(3.)师: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还有哪些?
(学生找出句子“住嘴„„„„在这里”)
出示对话3“住嘴„„„„在这里”。
师:铁罐的态度由开始的傲慢,到轻蔑,再到现在的什么?请同学们读对话3,然后回答。
生读铁罐的对话,然后回答。
板书:恼怒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对话,理解和体会铁罐恼怒的神态。
(4.)铁罐狂妄到了极点,一心想把陶罐碰成碎片。请大家找出表现铁罐狂妄自大的语句。
学生找出句子“和你在一起„„碰成碎片。”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狂妄自大的语气
2.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生:谦虚、大度、礼貌„„(板书:谦虚、大度)
师:分别找出表现陶罐谦虚、大度的句子,并读一读,体会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出示课件5:“我确实不敢碰你„„再说„„”“何必这样说呢?„„有什么可吵的呢?”
生读陶罐的话,教师相机引导。
四、分角色朗读,鼓励学生自配动作。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解决了大家提出的问题,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自配动作。
(一)小组分角色练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
(二)戴上头饰表演。
五、学习课文10—17自然段
(一)同学们表演得非常精彩,老师从你们的表演中看到了谦虚的陶罐和傲慢的铁罐。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俩的命运最终会如何呢?你们想知道吗?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课文的后半部分,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陶罐和铁罐的不同命运。
(二)学生认真读,积极发言
六、归纳主要内容,揭示寓意领会中心
(一)这个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
(二)教师:出示铁罐、陶罐的实物,看同学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
(三)结合自己的生活,说一说从这则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归纳出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七、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学过的课文,模仿着编一则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