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放飞蜻蜓2教学设计韦海涛
杨集中心小学三年级(下)语文教案
课 题
19、放飞蜻蜓(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因题设疑。
1、结合课题,提醒学生注意“蜻蜓”两个字的结构。
2、启发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句子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1、围绕“陶行知怎样劝孩子们放飞蜻蜓”这一问题,找出五处描写陶行知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深入体会。重点体会:
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一个名叫翠贞的小女孩的头说:“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2、说说蜻蜓各部分的特点及功能。
3、讨论陶先生讲这些的目的。
4、每次陶行知说完话后,孩子们有什么表现?从孩子们的反应进一步衬托出陶行知的平易近人、对孩子们的关爱。
1、放飞了蜻蜓孩子们什么心情?读出这种感觉。
2、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垫。
第二篇:放飞蜻蜓1教学设计——韦海涛
杨集中心小学三年级(下)语文教案
课 题
19、放飞蜻蜓(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因题设疑。
1、齐读课题。
2、启发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读中勾划生字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主要人物是谁?
2、读后你有什么想法?
四、再读课文,粗知词意
1、把课文读通顺,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利用工具书,联系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第三篇:《放飞蜻蜓》教学设计2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4、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渗透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从陶行知先生的言行举止中体会其独特的教育方式,他是如何让孩子们懂得这个道理,自愿放飞蜻蜓的,感悟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教学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小朋友们,想知道我的名字吗?我的名字由两个字组成,“汪”是我的姓,另一个字我们学过,想知道吗?这个字藏在一个谜语里,猜出这个谜语,就知道了。“白肚皮黑皮袄,尾巴尖尖像剪刀,从早到晚忙不停,捉了虫子喂宝宝。”(打一种鸟。)
猜出我的名字了吗?喜欢小燕子吗?为什么?今天我们学的故事里也有一个爱鸟的小朋友,他把姑妈送给他的小鸟放回大自然。齐读课题。
二、动画欣赏
欣赏根据课文内容制作成的动画片。
1、老师已经把这个故事制成动画片,想看吗?我们一起来欣赏。
2、好看吗?想不想再看?这次可以坐得放松一点。你们想不想当文中的小朋友?可以跟着一起读。
3、我发现不少小朋友就是文中的那位小朋友了,我们还可以做文中的小鸟,小朋友们可以站起来,还可以离开座位,可以加上动作。
三、读文赏析
1、你们愿意像动画片里一样读课文吗?学生自由读课文。
2、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
3、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一个小朋友来读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这只小鸟非常可爱。请小朋友们取出自己在家里画好的小鸟在小组中交流。
(2)哪些小朋友愿意在班级给大家展示一下?愿意展示的小朋友把画贴在黑板上。(3)(老师选择一幅画贴在黑板正中)这真是只可爱的小鸟。谁能将小鸟的可爱读出来吗?一生读,其他生一起读。
(4)老师一边说“于是我把它放进笼子里,给他食吃,给他水喝,可他一动也不动,可把我急坏了”一边画鸟笼。
评析:
贴出学生画的小鸟,用粉笔画出鸟笼,引起学生感情的震动,为下面的朗读创设情境。(5)这是谁的小鸟?你不着急吗?请你来读。(6)小朋友们,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4、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
(1)突然,小鸟朝着窗外叫起来,发生了什么事了?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小节。(2)小朋友们听鸟叫。一只鸟,两只鸟。你们听到了什么?(随机放上大鸟的画)(3)这时候小鸟会说些什么?(4)大鸟会说些什么?(5)小朋友会想些什么?
(6)我想请小朋友找自己的好朋友,组成三人小组,商量一下,谁当小鸟,谁当鸟妈妈,谁当小朋友,看哪个好朋友小组合作好,很快就能分配好角色,看谁把刚才小朋友们想象的话都用上。
(7)请1——2小组上台表演。
5、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边说“我打开笼子,小鸟飞向蓝天,飞向大自然”边取出小鸟,放飞小鸟。(2)小朋友,这时小鸟又会说些什么?小朋友还会说些什么?
(3)多么美好的一幕呀,人和动物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愿意读最后一节的小朋友一起捧起书,齐读。
四、拓展延伸
1、不但我们爱鸟,古今中外的许多诗人、音乐家也十分爱鸟,他们写了许多的诗,谱了许多的曲来赞美鸟。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会背会唱的小朋友一起来。
2、小朋友们随着知识的增多,阅历的增长,还会发现这方面的诗和歌曲以及文章太多了。凡是对小鸟感兴趣的小朋友,回去继续读一些关于鸟类的书籍,说不定,将来,你还会
成为研究鸟类,讴歌鸟类的专家呢!
五、放飞“小鸟”
小朋友们,文中的小鸟被小作者放回大自然。请你们到黑板上取回自己的画,晚上希望你做一个梦,梦里让它变成美丽的小鸟,飞回大自然。
第四篇:花瓣飘香2教学设计韦海涛
课 题
6、花瓣飘香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理解“不知所措”“惶恐”“红艳艳”等词语。
3、抓住关键词通过充分地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充分地读懂课文,通过朗读体验语义语境。
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入境入情,充分体会小女孩话语中蕴含的真挚、纯朴的亲情。2.难点:让学生充分地读懂课文,通过朗读体验语义语境。
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入境入情,充分体会小女孩话语中蕴含的真挚、纯朴的亲情。
教学过程
过渡:(指板书)小女孩摘下带露水的花瓣是为了让生病的妈妈高兴,小女孩藏起对爸爸的思念,听妈妈的话、细心的照顾妈妈是为了让远方的爸爸放心,小女孩只摘花瓣不摘花是为了不影响别人赏花,这一切都说明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
1、这样善解人意的小女孩摘了你家门前的花瓣你忍心责怪吗?课文中月季花的主人有没有责怪她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愿意读读他们俩的对话吗?
2、同桌练读。请两组同桌对话。
3、全班分角色对话练习。
4、小女孩的乖巧懂事不仅感动了我们,也打动了课文中的“我”,引读“第二天清晨——”。
小朋友们知道“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1、老师写了一首来赞美这个懂事的小女孩。你们愿意听听吗?
2、有一位小朋友向老师提一个问题:为什么课文用花瓣飘香做课题呢?我觉得这位小朋友很会动脑,你能从小诗中找找答案,帮她解决这个问题吗?
3、小女孩摘下带露水的花瓣是为了让生病的妈妈高兴,小女孩藏起对爸爸的思念听妈妈的话、细心的照顾妈妈是为了让远方的爸爸放心,小女孩只摘花瓣是为了不应向别人赏花,这一切都说明小女孩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她就像着花瓣一样散发出淡淡地清香,深深的打动了每个人。你们想不想写几句话来夸一夸这个小女孩吗?把这些赞美的话寄托在你手边的花瓣上,贴到黑板上,让它们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4、学完课文后,你想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呢?和几个小朋友一起讨论,课后把你的设想些在花瓣上,也贴成一朵花形,让这花瓣继续飘香。
第五篇: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放飞蜻蜓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能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
2、了解课文叙述顺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导,懂得保护益虫。
3、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说话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较差,要了解蜻蜓、认识陶行知都有一定的难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陶行知如何耐心、细致地引导孩子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启发孩子们放飞蜻蜓。教学难点
了解蜻蜓各部分结构、特点及功能。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复习课文主要内容。教师相机板书(捉、放)。
二、新授
(一)学习2~6自然段——谈蜻蜓的食物
1、教师范读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想一想:陶行知看到孩子们捉蜻蜓会想到些什么?
2、学生自由读2~6自然段。思考:陶行知是怎样劝孩子们的?
(1)引导学生交流。
(2)出示重点句子:“他停下脚步,„„吃什么吗?”重点理解词语“慈爱”,“抚摸”。
(3)指导学生读句子。
(4)汇报孩子们是怎样回答的,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5)出示句子 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体会一下哪一句更好。
6)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2~5自然段。
(二)学习7~10自然段——谈蜻蜓的结构
1、出示阅读提示:默读7—10自然段,画出蜻蜓各部分结构、特点及功能。(小组交流)
2、引导学生汇报。
(1)课件出示蜻蜓眼睛图片,了解蜻蜓眼睛特点及功能。
(2)引导学生质疑。如蜻蜓点水、吃尾巴等问题。
(3)适机补充资料。
(4)指名读第10自然段。
(5)引导学生介绍蜻蜓。(以蜻蜓自述的方式或小小解说员的方式进行介绍。)
(6)引导学生思考:陶行知为什么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尾巴和眼睛?
(三)学习第11自然段——放飞蜻蜓
1、指名读第11自然段,思考:陶行知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1)指名交流。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出示句子。
(3)指名读11自然段第2句话。
2、指名读。思考:孩子们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1)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体会。
(2)教师引读。
(3)创设情境(播放音乐)你想对空中放飞的蜻蜓说什么?你想对陶行知说什么?
3、教师总结。
(四)拓展实践
同学们可以继续收集与蜻蜓有关的知识,制作一份蜻蜓小档案,一周后进行展示。板书设计
放 飞 蜻 蜓
捉
放
吃害虫
尾
巴
眼
睛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想像陶行知先生那样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推进课堂教学活动。一是读:通过个别读、集体读、默读、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课文语言文字的精妙,感受陶行知先生的美好品质,以及文中孩子们情感的变化过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分角色读,小组交流汇报的形式,让学生人人获得情感的体验;人人参与教学活动;人人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获得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真正还原语文课堂高效的、扎实的、真实的、朴实的语文课堂本色。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能给学生种下一颗种子;教给学生学到一些知识;跟学生共同经历一个过程;为学生埋下一个动因,这是我在教学中不断追求的目标。但是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我将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